时间:2023-03-01 16:20: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共图书馆新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馆成为图书馆界和建筑界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作为城市文化标志之一的图书馆建筑,由于其特定的内涵,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同样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由手工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现代化图书馆应是建筑美与功能性强的代表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是一种有着特定功能和要求的建筑。
笔者通过外地学习考察对部分新建图书馆建筑与设计中发现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对新馆建设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1、新馆选址应遵循的原则
中小型图书馆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图书馆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象征,应当是城市文明与文化的一大景观,是城市建筑的一张名片。公共图书馆作为本地区的重要文化设施,馆舍选址就成为首要的问题。有些地方图书馆的建设馆舍倾向于选择一个优美、安静、远离市中心的偏僻区域。而现代公共图书馆不仅是大众学习的地方,也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地方。市民中心是未来城市最核心的区域,如果还把图书馆建在远离城市的偏远区域,结果可能由于周围缺少居民,使图书馆少人问津,造成门庭冷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1 以人为本,科学选址
图书馆的选址应确立以服务人口为基本数字依据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把图书馆应建在人口比较密集、接近服务对象、交通便利、没有各种污染的城市中心地带。图书馆选址应在居民密集区的中心地带,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读者到馆踊跃,面向市民举办各种活动时人气很旺,才能增强社会效益。
另外,公共图书馆是人群聚集场所,基于安全考虑,馆址应选择具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便于安全应急的开阔地为宜。书籍和其他信息载体又属易燃材料,一旦失火将损失严重,从保护文献角度着想,在馆址的选择上还应注意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并远离易燃、易爆和散发有害气体的化工厂、造纸厂等。
2、现代化图书馆建筑设计与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图书馆馆舍如何确保几十年不落后,这个问题很难作出结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后随着人们对文化娱乐的消费投向,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正在发生变化,综合功能正在进一步拓展。图书馆的新馆建设需要动用政府大量资金,一旦建成就会留下深远的影响和意义;留下赞叹或遗憾。所以,必须重视图书馆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在立足当前居民均等性与便利性的同时,更应具有超前意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后备条件。
2.1 明确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
图书馆的性质不同,主要服务对象不同,服务内容和布局形式也就有所差异。不同时期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从外观形象到内部结构布局,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可以从中看出不同时代人们对图书馆性质、任务、存在价值以及图书馆内部各部门功能的认识程度,反映出图书馆的不同发展阶段。从实质上讲,图书馆建筑设计不单纯是建筑问题,而是图书馆理念问题。要搞好图书馆建筑设计,需要对现代化的图书馆进行深入的研究。应当以观念更新为先导,深入分析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影响、社会进步对图书馆提出的要求,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对图书馆自我运行机制进行透彻的分析,深入理解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从而形成最佳设计方案。
2.2 以新理念指导新型图书馆建设
按照建设新时期现代化图书馆的要求,在规划设计时需要引进一系列新理念。图书馆是积累文化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现代图书馆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仍然是积累文化、传播知识。先进文化揭示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可以改造社会、塑造人生、提升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先进文化离不开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积累。弘扬优秀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质需要许多方面共同努力,而图书馆是人类知识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宗旨是让社会成员分享人类积累的和正在创造着的智慧成果,它是面向广大人民传播优秀先进文化的基地,是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文化中心。
2.3 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以人本原则”是图书馆新馆建设的根本原则。服务读者,以读者为中心,是图书馆建设的本质要求。图书馆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都要方便读者使用,并尽可能的扩大服务面,以后不仅要将外地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图书馆的读者服务范围之内,更要给予残障人士以特别的关爱和照顾。图书馆的建筑应有坡道设计、盲道设计、残障人士专用厕所等,以体现民主、自由、平等,体现对残障人士的人文关怀。新馆建筑的通道,从内部疏导考虑不宜过多依靠电梯,而应采用步梯;从人们上下楼梯体力消耗过多考虑,楼层不宜过高。从我国投入使用的高层图书馆来看,造价过高,浪费能源,利用率低,使用效果差,且楼层越高问题越多,总的来看是弊大于利。从内地一些城市图书馆建设实践来看,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筑在四层以下,层高在3.3米以上,能满足自然通风、采光、功能区要有效利用,是节约、合理、适用的选择,中小型图书馆应参照这种做法进行建筑布局
2.4 现代图书馆功能变化对建筑的要求
图书馆的建筑内容受图书馆功能制约,图书馆的形式随着图书馆职能变化而变化。现阶段图书馆建筑正处于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过渡和转变时期。传统图书馆以收藏为中心,重藏轻用,以书库为中心的闭架管理模式,使得图书馆的建筑功能单一。以往市、县级图书馆建筑规模较小、形态简单且相互雷同,建筑只注重当时的实用性,缺乏长远考虑,使得馆舍使用不久甚至新馆刚开馆就出现很多问题,如:空间紧张、书库饱和、阅览席位不够,甚至有些地方的馆舍是一个个小办公房间,根本不符合图书馆的功能使用要求。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已由借阅为主的单一功能走向综合性的多功能,社会要求图书馆不但有文化积累、资料存取功能,还要求具有信息开发、科技交流、社会教育、公众休闲娱乐等功能。所以,新馆建筑既要体现现代图书馆藏、阅、借、咨询一体化的功能特点,又要适应图书馆作为地区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的需要,在建筑设计上要采用大开间、开放型,以适应功能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使建筑具有使用的灵活性。所以,建筑设计既要考虑为读者提供传统服务的静态空间,又要提供为开展社会性的学术社交活动所需的动态空间。设计内容需增添多媒体教室、文化活动室、展厅、陈列厅、报告厅、教室、读者生活区等,以满足现代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的要求。
2.5 图书馆人员参与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图书馆建筑也要经过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四个阶段。建筑施工只是使设计图具体成型,而最后的验收评估则是对整个工程作业的检验和设计方案优缺点的评价。它只能为未来建馆者所借鉴,而对本馆已无法补救。所以,图书馆领导必须积极参与建馆的规划、调研,提出设计任务书,审定设计方案。在拟定设计任务书时,要预计城市未来15年的发展需求,根据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的面积(27m2/千人)、阅览座席数量使用面积(2.0席/千人)、人均藏书量(1.5册/人)以及现有藏书量,确定图书馆的规模。还要根据藏阅方式、服务内容、载体形式以及传播手段等进行合理的布局,使读者足不出馆就能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建造一栋图书馆是百年大计。它要求图书馆建筑既能满足图书馆现在职能的需要,也能满足若干年后图书馆发展变化的需要。
3、优化馆内空间布局、组建方便的现代化服务模式
3.1 大空间布局,提高对公众的开放面积比例
新时期的馆舍内部布局要打破传统图书馆条块分割的格局,倡导“平等、免费、无障碍”的理念,实行最大限度的开放服务,力求空间的相通相连,让读者可以像逛超市、书店一样在馆内自由穿行。
3.2 优化设备配置、实现有线无线宽带网络全馆覆盖
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整体设计,采取智能化综合布线,实现数据业务、语音业务及视频业务的有线及WLAN无线传输,保障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转及读者书目查询、互联网资料搜查、数据库访问利用及多媒体资讯的获取。不设独立的目录检索厅室,因为用手机或在公共电子阅览室内任何一台电脑都能够完成检索和电子阅览的功能,并且所有电脑都是免费使用,让读者能够方便而快捷地使用。
3.3 藏阅合一借阅一体化,服务区域无障碍贯通
打破库室分离格局,在开放区域采取统一荷载,藏阅合一、借阅一体化,为系统化的软分隔、无障碍布局提供了想象的空间。空间设计理念具备人性化,错落有致,同时利用书架和沙发等进行软隔,使馆内各功能区域无障碍贯通。在软设计的细节安排上,突出地域特色和图书馆特有的文化氛围,这种无障碍的空间布局也为往后发展留下了自由施展的空间。
3.4 整合业务系统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创造一流的信息服务
新时期的图书馆信息化系统除实现常规功能外,应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比如大规模、覆盖城乡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和区域数字图书馆服务群,将各级、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形成区域性的虚拟图书馆群,资源共建共享,真正实现联合的馆际互借,在满足日常业务管理需要的情况下,为总分馆制、“一证通”工程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一个稳定的技术支持,
4、我国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一、县域老公共图书馆不再适合时展需要
从地理位置上看,各个县域的老公共图书馆一般坐落于老城区的中心区域。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城区范围都有极大的扩展,县城中心的人口也有了很大的增长。特别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各个县域都对其城区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调整,县域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区域都发生了转移,人口分布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县域老公共图书馆在地理位置上讲,已经没有了便捷和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有些县域的老公共图书馆坐落于偏僻乃至无人知晓的某个角落。这显然无法满足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从图书馆建筑的物理设计和功用来看,县域内的老公共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对绝对多数的县域来讲,旧的图书馆都没有宽敞的阅读场所和专门功用的场地。建筑空间有限,活动场所不足,既不能满足现代公共图书馆专业分工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现代公共图书馆多馆区的基本设置要求。老图书馆所在的场地一般都是临时性场地,当初并不是为图书馆专门设计的,既不能提供借阅服务,也不能让大家开展阅读活动,更不能满足建筑审美的要求。
从图书馆承载的服务读者和服务社会的任务来看,县域内的老公共图书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读者群体的需要,也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高速传播和发展的阶段,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日新月异。县域公共图书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必须改善硬件设施,扩展其活动的物理空间,同时必须大幅提高软实力,增加馆藏图书数量,扩展馆藏图书类别,提高在馆资源和信息的质量,加快馆藏资源的更新步伐。只有这样,县域公共图书馆才能赶上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步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建设。
二、县域公共图书馆进入迁建的高频率期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的生活也进入到了小康阶段。县域范围的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高,财政实力显著增长,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和更新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些为县域范围内公共图书馆的迁建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并获得了政策支持。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大量增长,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原有的图书馆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长期以来各个县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图书馆场所。但大部分场所十分狭小,坐落偏僻,鲜有人知。设施也相当落后,资料依然是传统的纸质资源,以报纸和书籍为主。电子资源少,甚至馆藏图书都没有,或者十分有限。有些地方图书馆由于人员和技术局限,还没有开展图书的借阅服务。县域图书馆的这种现状,显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这些年来,从国家层面上,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指导公共服务性单位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并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机构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政策。这些也为县域政府筹划建设新的图书馆、改善图书馆的服务环境和服务条件,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三、县域公共图书馆迁建是个大事
县域公共图书馆是服务地方的重要公共服务机构。它的迁建,对一个县域的发展是一件大事。首先,县域公共图书馆迁建工程的资金来源是地方财政。合理谋划图书馆的迁建,可以合理使用地方财政投入,避免地方财政的滥用和挥霍。
其次,县域公共图书馆迁建不仅要基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要着眼于未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但要立足于满足未来几年的需要,而且要立足于符合未来十年二十年发展的需要。
再次,对县域图书馆服务的群体来说,其迁建也是个大事。新的图书馆建设得好,可以更好为读者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当地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做贡献。新的图书馆发展得好,可以吸引和扩大读者群体,提高图书馆的利用效率,激活图书馆的人气,增加图书馆的活力。
四、县域图书馆迁建应考量的若干方面
第一,财政投入的承受能力。县域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瓶颈就是县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在图书馆迁建的准备工作中,一定要深入了解地方的财政收入状况以及增长前景。新馆的场地和硬件规划要符合地方财政投入的承受能力。新馆建成之后,财政上的投入要有合理的规划和保证,应通过地方性法规或者制度,建立起地方财政对地方公共图书馆资金支持体制和机制保障。避免新的图书馆建成之后,可能面临硬件设施落后或不足,在图书馆长期发展中馆藏资料建设迟缓、滞后甚至长期得不到保障的困境。
第二,迁建新馆的选址。新图书馆迁建初,必须科学规划,选择合理的建馆地址。建馆地址要选择交通便利,城镇居民集中的中心区域。又要合理规避商业中心,商业街道和大型的购物中心和广场,远离经常举办大型活动或者公共活动的场所。
第三,服盏亩琳呷禾濉O赜蛲际楣萸建之后,其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对象都会有很大的增加。做好充足准备满足读者的需求,必须对图书馆面对的活跃性读者群和潜在性读者群有深入的研究。活跃性读者群是指在老馆的服务当中已经频繁接触和活跃的读者群体和个人;潜在性读者群体是指在老馆的服务中没有过,或者没有接受过图书馆服务的个人和群体,而经过图书馆的迁建、硬件的改进、馆藏的增加、服务质量的提高能够吸引和满足这部分人和群体需要的读者。新迁建的图书馆,立足于留住活跃性读者群体,扩大潜在性读者群体,这样才能实现发展和进步。
第四,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县域图书馆应着眼于服务本县的农民。要做好这服务,就必须研究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色,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应引入满足当地农民致富、农业和农村发展现实需要的刊物、书籍和电子资源,把农民致富和农业发展带入一个依靠知识、依靠技术和依靠信息的发展轨道。
第五,县域产业发展状况。一个县域之内,常常有具有县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工业产业,拥有较好历史传统的工业企业单位,有比较成熟的产业圈和产业链。县域图书馆在迁建和发展中,必须在馆藏建设中积极增加能满足这些产业和企业技术积累、管理进步和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需要,使县域图书馆成为地方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促进县域工业企业发展和图书馆建设的良性互动,彰显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做贡献的作用。
五、总结
县域书馆的迁建是各个县域政府和县域发展的大事,必须要做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设计和规划中,必须从本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出发,研究县域图书馆服务群体的特点和需要,研究农业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研究当地工业企业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这样,才能使迁建的图书馆能合理利用财政投入,更高效合理地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闫丽光.从农民阅读需求出发探索县域图书馆建设的路径[J].才智,2012(23):351-352.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27-02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等概念的兴起,传统模式下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弊端已经显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促使图书馆由传统图书馆经过数字图书馆发展到智能图书馆,从人工手动服务过渡到自助服务,再升级为泛在化服务[1],通过创新服务不断推动公共图书馆转型升级。
1 传统模式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1)服务内容不够丰富。纸质文献资源服务为传统图书馆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读者需到馆借阅,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较多。随着网络数字资源的兴起,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数字文献资源在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读者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海量文献资源,这对传统图书馆造成了挑战。
(2)服务方式较为被动。传统图书馆以馆藏文献为中心,往往“以书为本”,采取“坐守阵地,等客上门”的服务方式[2],读者在获取信息资源服务时较为被动,导致大量有效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图书馆“以人为本”,通过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工具提供主动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3)服务范围较为局限。传统图书馆受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读者服务范围主要在附近或周围地域,影响力较小,不利于提高图书馆的知晓率和利用率;读者活动的开展也只在该馆这个特定区域内,缺乏与周边图书馆的业务联系和资源共享,辐射性较差。网络技术的运用、总分馆制建设等使现代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
(4)服务功能不够齐全。文献提供服务是传统图书馆最基本也最主要的服务形式,其他读者活动相对而言开展较少,不能满足现代读者多元化的需求。现代图书馆彰显“以读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根据社会发展和读者需求不断扩展和完善信息服务、读者活动等,让图书馆成为文化、教育、娱乐和休闲中心。
(5)馆员素质和能力未得到充分开发。馆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还停留在传统管理和服务模式上,与新环境下社会对公共图书馆馆员理论素养、知识结构、业务水平、服务理念、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从管理层面讲,忽视了对馆员的培养,业务培训流于形式,不能因人分岗,缺乏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用人机制,从长远看,不利于图书馆发展。
2 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实践
济南市图书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读者、环境、服务、技术、馆员等方面不断创新,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
(1)以读者为中心,创建阅读新环境。2013年10月市图书馆新馆在西客站东临的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开放运行。新馆采用大开放的设计理念,读者通过入口可自由穿行于数字资源阅览区、少儿借阅区、报刊借阅区等17个服务窗口,全馆无线网络覆盖,凭借RFID智能管理技术实现全面自助服务,开放阅览文献达到100余万册,成为面向读者开放度最高的图书馆之一。2015年5~11月,老馆历时半年多改造重装,以全新面貌服务读者,在地理位置、功能设置、服务定位上与新馆形成互补,合力为读者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受到读者好评。
(2)推行总分馆制,拓展服务范围。市图书馆积极拓展服务半径,扩大社会影响力,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行“总分馆制”。目前,已在全市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建立分馆、流动站50余家,并与区县图书馆及市人大、重汽集团等28家分馆实现了借阅“一卡通”;为了缓解偏远地区看书难的问题,利用汽车流动图书馆到重汽章丘工业园、济空12师等10多个流动点开展送书上门服务;先后在泉城广场、龙奥大厦等地设立24 h自助图书馆,以济南市图书馆为总馆,由分馆、流动站、自助图书馆构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图书馆服务网络。
(3)关注不同群体需求,丰富服务内容。关注盲人阅读,启用济南首个视障阅览室,配备盲用学习电脑、盲文读书机、电子助听器等设备,并有专人提供阅读指导,联系润华出租汽车服务公司,免费接送盲人读者到图书馆阅读,为盲人免费发放听书机;发挥资源优势,连续8年举办“夕阳红”免费老年电脑培训活动,培训8 000多人次,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关注农民工群体,推出手机图书馆走进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活动,方便农民工朋友随时随地阅读;开展文化拥军服务,为济南防化仓库、济空航修厂等10余家驻济部队官兵送去图书,并定期开展图书更换、借还书业务。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书香泉城”数字阅读平台,使读者在济南任何地区上网即可免费阅读65万册电子书、2 000多种工具书及自建特色数字资源;推出手机图书馆服务,读者可通过手机即可享受数十万册图书和报纸、视频等掌上阅读的乐趣;联合新华书店推出“你看书,我买单”享阅服务活动,将新书的采购权交到读者手中,盘活流通借阅资源,为图书馆、新华书店、读者三方搭建互通、互惠、共赢平台;创新数字化服务,利用微信、微博、读者交流群等新媒体工具引导读者参与图书馆的宣传与推广,及时推送馆内各类读者活动信息,倾听读者意见,及时解决各类问题。
(5)打造服务品牌,助力全民阅读。为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助力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市图书馆整合现有读资源,打造“书香泉城”全民阅读节活动,连续6年开展换书节、读书朗诵比赛、科普大篷车、七彩泉谈书吧等40多项读者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均等共享的文化权益,“书香泉城”全民阅读节活动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同时,该馆新开办“尼山书院”,通过举办少儿书法培训、开展经典诵读、国学讲座、礼仪雅乐培训等方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定期组织读者交流活动,打造“交享阅”读者沙龙等品牌活动,让广大读者积极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6)增强服务意识,培育智慧馆员。多元化的读者需求对馆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读者充分认识图书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硬件建设,还要注重人才建设。市图书馆制定并完善馆员培训制度,根据馆员自身专业背景和业务特长设置岗位,发挥个人专业特长;鼓励馆员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培养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网络管理技术的智慧馆员;引导馆员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在日常服务中做好阅读推广、读者服务工作,利用数字阅读平台、大数据检索技术及微信、微博、交流群等平台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读者提供泛在化的服务。
3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图书馆要善于抓住机遇,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分析了解读者需求,在长期图书馆工作和实践中不断创新服务,促进图书馆健康发展。
公共图书馆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 高度重视,许多新建的馆舍雄伟挺拔,甚至成为城市形象的标志。进入21世纪,一大批大气 、现代、厚重 的公共图书馆新建筑拔地而起,首都图书馆、泰达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深圳图书馆、重 庆图书馆、海南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均修建了新馆舍,而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改扩建、湖 北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新馆工程也成为当地“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中 国公共图书馆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图书馆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也出现了多样化的态势 。
长期以来,像图书馆新馆建设这样的政府投资项目通常都是由各级政府直接投资、由单位 组建像项目筹建办、工程指挥部等基建班子来进行建设管理的。这些基建班子通常缺乏基建 项目应有的建筑技术和工程经济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清楚投资规律和基本建设程序,不能 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这通常会导致工作效率低,建设工期长,超投资、超规模、超标 ,使投资效益得不到最大化。近年来,不少地方已经意识到了对政府投资的公益性文化设施 建设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并积极开展了代建制的探索。开工于2004年12月29日的重 庆图书馆新馆项目在重庆市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领域率先实行代建制的管理模式,经过三 年多的建设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2007年6月14日,重庆图书馆新馆竣工开馆。总结 三年多的建设经验,就代建制的实施有以下几点体会。
1 重庆图书馆“代建制”的实践
1.1代建制管理模式的搭建
代建制是一种由项目出资人委托有相应资质的项目代建人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 、监理、施工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并按照建设项目工期和设计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直至项目 竣工验收后交付使用人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1]。项目代建期间,代建单位按照合 同约定代行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职责。
为了尽快改善重庆市直辖后公共文化设施的落后面貌,让老百姓尽快享受社会经 济建设全面发展的文化成果,2003年7月,重庆市委、市政府投资45亿元建设十大社会基础 文化设施项目,重庆图书馆新馆项目被列其中。基于该项目总体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质量 要求高等因素的考虑,市政府作为项目的投资主体决定采用项目代建制的管理模式,在选择 专业的项目代建单位时没有通过招标方式,而是委托当时专门负责全市经营性土地储备整 治的政府主导型企业——重庆市地产集团作为项目建设的业主,负责组织实施项目投资 管理和建设。
1.2代建制下的角色定位
从新馆项目启动开始,项目建设各方按照政府要求和代建制理论框架搭建了项目管理体系。 重庆市地产集团作为项目业主代表政府投资,主要负责项目组织管理、投资预算控制、 工程现场施工、设备招投标等工作;重庆市文化局作为项目的主管机构,行使项目的监管与 协调权力;重庆图书馆作为项目的使用单位,负责项目总体功能需求设计任务书及各专项使 用功能需求的编制、现场施工监督、设备设施调试、竣工验收移交等工作。
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市政府只是在相关文件上界定了该项目的建设管理体制,并 未 就项目的代建业主与使用单位之间的权力与义务作明确的界定,重庆市地产集团作为项目代 理业主与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图书馆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合约关系,仅仅是一个松 散的合作关系,因此导致项目建设前期各项工作管理混乱,角色定位不清,责任划分不明 ,使图书馆作为使用单位的利益得不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实 践,经过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双方就项目建设管理的合作达成了新的协议。新 馆建设项目进入各项专业设计阶段直至工程竣工,双方均能够明确各自责任,发挥各自的 资源、技术优势,充分地保证了项目顺利竣工。
1.3代建目标保证实施过程的一致性
在重庆图书馆新馆建设后期实施过程中,业主与使用单位根据双方关于项目管理体制达 成共识,明确了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分别进行管理,同时双方又做到了同心协力,分工合 作,分工不分家。例如对工程质量、工期、经营控制、设备选 购、功能需求的修改、调整等,做到“三不争”,即不争权、不争名、不争利,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目标就是一个:优质、高效、按期完成图书馆的工程建设,使工程从业主方 与使用方的分离,变成工程建设目标合二为一。
作为重庆市的标志性文化设施,重庆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首推代建制,使文化服务机构 的专业知识与建设单位大型公共建筑建设的丰富经验强强联合,克服了重庆图书馆独特 的建筑造型给工程施工带来的困难。工程建设采用了国内及国际 上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从硬件设施上达到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大型公共图书 馆水平。使重庆图书馆拥有独特的建筑造型、合理的功能布局、良好的文化氛围、先进的专 业设备。2007年6月14日,新馆竣工开馆面向市民开放。重庆图书馆新馆以一流的建筑环境 、一流的硬件设施水平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实践证明,重庆图书 馆新馆项目建设实行代建制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成功的,从建设、管理以及质量、造价、工期 控制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2 对代建制的几点认识
代建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项目实 施的专业化要求和技术含量的日益增加,逐渐被世界发达国家广泛应用的一种工程建设项 目实施的管理方式。在政府投资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领域,与传统的自建制相比, 实施代建制在项目决策、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解决投资规模超标、 政府监管相对规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1有助于项目决策科学客观
随着政府投资决策程序的逐步合理和决策问责长效机制的相对健全,目前国内大多数工程建 设项目都要在建设前期进行所谓的可行性研究,但其研究深度和广度远远达不到质量标准和 实际需要,很多可行性研究报告也无法保障项目的后续工作。事实上,在目前我国 的政府投资建设领域,尽管有所谓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意见,而决策者也往往会抛开所 谓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而自行决策,这必将给项目建设带来很多问题、为项目建设后期工 作埋下隐患。
而实行工程代建制,使用单位将前期工作委托代建单位,通过选择专业咨询机构完成(而非 自己决策)。前期决策阶段所确定的建设内容、规模、标准及投资,一经确定,便不得随意 改 动,使得前期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得到切实体现[2]。同时,在代建制下,代建 单位根据合 同约定,按照项目进度拨付工程款,相比过去的自建制模式,代建单位会更加重视项目资金 的筹措和使用计划,排出项目的顺序,循序渐进、量力而为,这也将有利于有效杜绝 工程建设项目中拖欠工程款、负债建设甚至资金不到位导致工程停工等不良现象发生。
2.2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在代建制管理模式下,代建单位通常都是专门从事项目投资建设管理的专业机构,拥有大 批具有丰富项目建设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员,熟悉整个基本建设流程。委托这样的专业 机构代行业主职能,对项目进行管理,能够在项目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通过制订全 过程项目实施计划,设计风险预案,协调参建单位关系,合理安排工作,能极大地提升项目 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使用单位也不用再去应付繁杂的项目管理业务,而将主要精力投入 到项目功能应用和业务布局的整体规划中去。
具体就重庆图书馆新馆项目而言,由于图书馆的人员比较熟悉阅览区域的功能布局、专业的 网络系统设备和公益性读者服务流程等专业需求,但直接参与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实践 经历几乎为零,在工程建设的专业技术方面也极度缺乏。重庆市地产集团 拥有高水准的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技术队伍,有多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包括工 程规划设计、施工组织管理、投资预决算控制、工程招投标、施工质量控制等,但很少参与 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公共图书馆项目的建设管理,对图书馆相对专业的功能需求和专业设备 就更知之甚少了。整个项目建设期间,通过业主与使用单位双方的协调配合、优势互补 ,从最开始相互交流沟通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项目建设进度不畅,到后期双方建立紧密合作、 互动交流、协调配合的良好机制,充分保证了该项目各项工程进度顺利完工。
2.3有助于项目投资控制
过去由于一些项目是由政府自己建设的,投资者、使用者、建设者、管理者集于一身,贪大 求全,使得工程预算不断追加。代建制为政府投资项目引入严格的以合同管理为核心 的建设机制,在满足项目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项目的投资规模、质量和进度要求在使用单位 与代 建单位的委托合同中一经确定,便不得随意改动。因此,项目建设各方包括代建单位与使用 单位都必须考虑好如何在项目投资预概算内保证建设质量、工程进度等。从2003年起,重庆 市政府对财政投资建设项目严格推行代建制的管理模式,从重庆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的实际 执行情况看,工程进度达到了代建合同要求,工程决算相比投资概算结余600多万元,从而 有 效地控制了该项目建设的投资、质量和工期,保证了政府投资效益。
2.4有助于政府对项目的监管更加规范有力
在传统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政府部门采用集“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 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政府部门身兼管理和经营的双重职能,独掌勘探、设计和施工的招 、投标以及物料采购大权,为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2],也导致腐败现象不断发生 。而 代建制增强了项目建设各方的责任意识,通过具备法律效应的委托合同规定职责分工,项目 建设各方之间产生了互相监督工作的关系。项目审批部门根据国家政策审批项目的建设内容 、投资、规模和标准,下达项目建设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财政部门将政府资金集中起来, 根据发展改革部门下达的资金使用计划直接拨付给代建单位;发展改革、财政、审计、监察 等部门运用稽查、审计、监察等手段,对项目进行切实有效的外部监督。特别是使用单位, 在提出项目功能和建设要求后,其主要工作就是对代建单位的监督,这有利于自觉规范其投 资管理行为。
总结重庆图书馆新馆项目实施代建制管理模式三年多的实践经验,各级政府在公益性文化设 施项目实施代建制,使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彼此分离,实现专业化建设 管理,使财政投资绩效最大化。随着社会各界对代建制模式的 不断熟悉和了解,以及代建制理论和实践体系的不断完善,代建制将会成为公共图书 馆建设项目的助推器,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进度。
贵港市图书馆因城建规划搬迁至新开发区,新馆于2012年12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主体工程共投资3 250万元,总建筑面积11 149平方米,藏书26万册,设置504个阅览席位,有计算机45台供读者使用。2014年全年共接待读者300 872人次,文献流通219 764册次,文献借阅250 728人次。截至2014年12月,累计持证读者21 260人;2014年开展各种读者服务活动56场次,各项指标较往年有了大幅度增长。2012年被列入广西市级图书馆第一批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2013年被文化部授予地市级“一级图书馆”,2014年荣获广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先进集体”和第七届广西中小学生网页和电脑小报制作大赛组织奖[1]。贵港市图书馆在新城区推广读者服务,虽然取得一定显著成效,但同样面临着各种挑战。
1.1 地理位置偏位
建搬新馆既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市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新图书馆能提供更好的环境和设施为读者服务,而不仅仅只是城市地标或者文化名片。新馆开放初期,因距离居民密集的市中心较远,邻近周围学校少,社区生态尚未建立,周边居民对图书馆认知度低。此外,公共交通路线没有开通,图书馆提供报刊种类少,新书更新频率低,都会导致图书馆读者的流失。
1.2 服务理念缺位
读者服务理念缺位,具体表现为馆员对读者感情的弱化,即使是有更大、更全、更新的建筑实体,一旦缺少“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难以给予读者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市场环境下,部分馆员难免对职业前途感到迷茫,有的年轻馆员心态不稳定,有的年老馆员坐等退休。管理者的办馆理念还停留在传统阵地流通服务层面,没有看清图书馆发展前景,没有认识到读者才是图书馆的生命线,直接或间接影响日常工作和读者服务质量,最终也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评价和认可。
1.3 政策落实失位
免费开放政策是回归公共图书馆本源,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2]。公共图书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全部书架都开放,把办证费取消即算完成免费开放工作目标,并没有让读者切实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也与免费开放的真正目的偏离。有的馆员认为只要图书馆把所有可能妨碍读者进馆的有形或无形障碍清除,免去办证等各种费用,实现自助借还,读者就会纷至沓来。实际上,即使是图书馆行业先进馆如佛山市图书馆,非周日到馆读者都难以突破1 000人次[3],更遑论许多新建图书馆。
1.4 平台主导错位
管理者办馆思想忽略了主导图书馆发展的是读者,公共图书馆没有认识到作为文化宣传平台,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存在价值的体现。以人为本,其本质是以读者需求作为服务根本,而不是以图书馆员为本,更不能以管理者的喜好为本。
2读者服务实践
2.1 服务位置挪位
有的新建图书馆位置比较偏僻,但是图书馆可以通过把读者服务阵地前移,走近读者生活圈子开展活动,提供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服务。如在馆门前广场设立咨询台,现场解答读者咨询,并免费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制作精美书签赠送读者。为了鼓励家庭阅读,可以在一些节日进行相关活动,如贵港市图书馆在母亲节举办“感恩母亲 书香传情”活动,吸引了近千名读者参与,让每位读者把书香送到亲人身边,把图书馆服务宣传到读者家庭。培养未成年人读者是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贵港市图书馆走进学校,与港北区荷城小学、港南区华国学校、覃塘区中周小学、荷城中学、贵港市高中等中小学校联合举办“世界读书日”“读者服务宣传周”“中华经典诵读比赛”“道德讲堂”等活动,倡导经典阅读、快乐阅读的读书理念,搭建活力无限的未成年人阅读生态链[4]。关爱特殊群体是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部门应尽的义务,贵港市图书馆利用“重阳敬老节”节日,到新城区幸福养老中心,举行文艺晚会,捐爱心款,赠送图书,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2.2 服务理念归位
发挥读者主导地位,创造条件让读者参与更多的图书馆活动,让读者感受到自己是推动图书馆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鼓励读者发挥聪明才智,为图书馆建设添砖加瓦。充分利用虚拟网络,开通图书馆微信平台、设置在馆读者通道、好书推荐箱等,将读者推荐的图书列入采编参考书目。展览与讲座的结合带来视听冲击,使展览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实现读者需求共性与文艺作品个性完美融合[5]。贵港市图书馆邀请广西儒学学会会长毛勇作《如何轻松有效培养优秀孩子》专题讲座。举办《黄雁师生书法展》《庆耀先生百幅国画精品展》和“中国梦 我的书画梦”优秀书画展等,从展览宣传、展品布展、展品讲坛全权交由展览方操作,专业的运作吸引大量读者参观,展览一再延期。每年世界读书日,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征集书评、书画作品2 000件,择优展览。设立“小手牵大手”推进全民阅读项目;到荷城小学举办讲故事比赛,组织260人次到市图书馆长期担任“小小文化服务志愿者”,体验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乐趣。开展“我为父母借本书”“阅读心愿墙”“我与图书馆一起长大”等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只有不断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图书馆服务理念才是回归到其应有的位置。
2.3 服务政策到位
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图书馆坚持免费公益均等化服务是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文化权利措施之一。零门槛进入图书馆已经成为共识,但免费政策不能只停留在具体日常工作服务层面,应该尽可能提升到服务理念,服务政策、制度的高度。如在培养未成年人读者阅读兴趣方面,通过抓住青少年兴趣点,开展特色培训活动,吸引他们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贵港市图书馆2013―2014年共举办6期青少年书法普及教育培训项目,参加人次540人,时长90天,培训不收任何费用,还为学员提供学习文具,学员优秀作品在馆内展厅展览,吸引学生和家长前往图书馆。除了在馆报告厅长期免费展播共享工程配送的经典电影,还定期到贵港市新城区世纪广场展播共享工程科普视频,累计展播42场,观众近20万人次,发放《〈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解读》5 000份。通过实在的行动,注入馆员对读者的点滴情怀。图书馆免费开放关系到读者是否共享发展成果,是否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权益。
2.4 服务平台上位
公共图书馆具有社会教育和文化感召职能,服务工作应回归这个平台,认清读者活动是提供平台服务,借力各种人才,使图书馆与读者共同成长。如图书馆组织馆员编排图书馆阅读推广主题节目,积极参加市内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不仅提高图书馆在市民中的知名度,还增进了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感情,形成文化共同体,为往后的读者活动牵线搭桥。图书馆应发挥文化感召作用,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图书馆[6]。贵港市图书馆也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1)“快乐周末”书签制作大赛迄今已举办8期,累计邀请贵港市新城区10家幼儿园共345名小朋友参赛,不但使小朋友和家长们认识到书签的作用,还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2)贵港市图书馆利用自身平台,积极发动未成年人读者参加广西中小学生网页和电脑小报制作大赛,累计已有59人获得各级奖励,贵港市图书馆也因此于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获得该活动组织奖。3)组织读者参加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图书馆故事随手拍”创意微视频大赛,贵港图书馆读者卢伟强作品《永不放弃的梦想》获得个人组二等奖。4)以图书馆为组织者,与全市中小学校联合征集摄影作品100多幅,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举办的“爱阅读 爱科学”全国少年儿童摄影大赛,有4幅作品和4名读者获奖,从而提高了图书馆在学校学生中的知名度,吸引他们自觉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5)启动“文化致富工程”,邀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网络技术人员对城区文体局分管领导和各乡镇文化干事进行《网络数字资源的利用》培训,既是对领导们宣传图书馆读者服务平台,也是发挥市级图书馆的辅导培训平台作用。通过这些活动,馆员们凝聚了共识,即让服务平台上位,让读者唱主角,公共图书馆的平台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好。
3思考
3.1 推进法人依法治理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法呼之欲出,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必将实现。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化服务新形势下,只有通过法制规范地方政府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保证公共图书馆获得稳定且持续增长的投入,才能平衡传统服务支出和创新服务投入。对于新兴城市偏重工业化发展的情况下,公共图书馆的健康发展更是不能缺少法律法规的保障,最终实现图书馆法人治理目标。
3.2 着力品牌服务建设
移动阅读大众化,随机阅读、浅阅读、快阅读成为常态,读者服务中离不开数字信息服务。面对新阅读运动,公共图书馆需要打造有影响力的读者服务品牌,使公共图书馆不断产生深远和持续的社会效应和文化影响。新兴城市公共图书馆品牌建设离不开本土文化沃土,离不开现代数字文献信息服务资源,品牌建设应与本土化互相融合,并融入地方文化产品来整合推广。公益性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要求,争取品牌建设纳入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项目,至少可以在经费、人员组织方面免去后顾之忧。品牌建设还要有足够的开放性,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号召读者以及其他公共文化机构一起积极参与,品牌的成长才有生命力。
3.3 巧用人才是关键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13-02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关注,公共图书馆对文献收集整理开发上有很大的优势。据有关资料显示,期刊出版发行后一到三年之内是参考价值和利用率最高的时期。众所周知,过刊是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刊信息资源的积累和时间延续,它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和极强的参考性,内容丰富、信息广泛而新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期刊上发表的文献大多是原始论文,有很多的珍贵数据信息,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和最新学术学术研究成果,甚至很重的专利等都会在期刊上最先发表。它所包含的的信息量一般占信息总量的70%。能系统反应科学、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所以过刊管理为学术的发展和学术的完整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不断壮大的过刊和影响过刊利用率的因素
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国家将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全国各地新建了一批图书馆、博物馆。使公共图书馆容馆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图书馆为例2007年报刊阅览室只有500来平方米.2007年以后新馆建立起来了。报刊阅览室由过去的500平方米猛增至3000平方米,与此同时,政府又对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的不断投入,使重庆图书馆杂志的品种也增加到4000余种。这就大大丰富了重庆图书馆的馆藏。但是,目前许多公共图书馆的过刊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过刊连续的重要性、补缺的困难性、文献价值的时效性及读者需求的多变性,使过刊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过刊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个原因是信息技术不断的普及,人类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通过网络在家里就可以找到一些自己想要的资料,这也是影响过刊资料利用的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装订时间过长,读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看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杂志.问工作人员,回答总是在装订中。种种因素使过刊的利用率大打折扣,这样受到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如何管理好这些过刊,让这些过刊充分地被读者所利用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和要做的事。
2 如何提高过刊的利用价值
(1)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对于期刊来说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已经成为目前最为有效的典藏方式,这就大大方便了读者检索过刊的年代和每一期的到馆情况。读者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就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图书馆丰富的的过刊资料检索进行发挥和利用。主题目录、篇名目录、索引的建立以及过刊文献内容的摘要和综述的编制。这些数据所能达到的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对图书馆丰富的过刊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让读者通过过刊计算机快速检索到过刊资源中的信息,这是提高过刊资源利用的方便有效的途径,。
(2)过刊外借已成为必然,一直以来。图书馆过刊不外借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在装订时按每种装订一本为单位,一般不设复本,因此担心外借会造成丢失或损坏。这是在非网络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大型一点的公共图书馆就陆续引进了期刊全文数据库,如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的《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都比任何一个图书馆购买的纸质期刊要多,即使有个别期刊在外借过程中丢失了,也可以在数据库查找、补救,甚至将丢失的整本期刊下载再装订成册,或者向期刊出版社索取丢失的期刊。因此,网络环境下再坚持过刊不外借的理由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3)公共图书馆的核心就是面向读者,服务读者。图书馆的收藏、整理、保存、使用功能都要纳入以服务为中心的轨道,以此构建整体业务活动。并进一步在文献利用中形成服务特色和优势。因此要强化过刊的宣传导读工作,开展该项工作的目的是在掌握和研究馆藏期刊的基础上,主动向读者揭示过刊馆藏,指引读者充分利用自己相关的刊物。
(4)注重期刊资源利用,为确保有限的馆藏资源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公共图书馆必须不断创新服务理念,特别是过刊资源的开发管理方面应该给予很好的重视,为此重庆图书馆在一楼设立现刊开架阅览室,过刊借阅室及信息检索平台,供有时间到图书馆来阅读的读者,二楼有电子阅览室,向读者提供电子期刊的查阅,在3楼设立1-2年的期刊外借室,这部分期刊是没有装订的复份,以满足周边及较远一点地区的没有时间到图书馆来看资料的读者的需要,外借时间为14天。以增大馆外的流通力度,这也是提升期刊的使用价值重要手段之一。
3 搞好过刊下架装订三部曲。缩短从现刊到过刊的周转期
(1)下架装订工作标准化管理,每年2月底3月初,是重庆图书馆报刊中心的繁忙期,也是现刊向过刊的转换时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三大类现期期刊统一下架。然后期刊以一种为单位齐全的就做好标记送回溯处.将不齐全的按能分配或不能配分类,。然后能配的就去配齐补缺配齐后做好记号,不能配的就写下缺的那几期做好标记,同时送回溯处。
(2)按装订要求每种期刊先进行计算机登录,然后分别打捆,装订清单一式三份,分别递交装订厂,回溯处,过刊库房人员。然后送装订厂装订。过刊装订好后送归图书馆由过刊回溯人员照装订清单进行逐一核对,贴条形码登回溯建库,为过刊上架做好前期的准备。
(3)准确上架:目前重庆图书馆对过期期刊采用新华字典的四角号码排架方式。这种排架方式简单快捷,学起来的非常快,口诀容易上口。该办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强的优点,所以就用这种方法上架。通过及时准确的上架,让过刊的周转过程缩短,使过刊在很短的时间内又和读者见面。这也是提高过刊利用率的一个手段。
4 搞好过刊的服务工作
(1)公共图书馆的期刊服务工作,主要针对社会各阶层读者的教学科研服务,其读者群文化素质高低及读者需求层次高低的特点。因此公共图书馆应针对读者的个性化要求开展将期刊服务与读者需求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馆藏文献资源价值,将期刊服务工作的重点转向为读者提供二、三次文献,期刊工作人员要对本馆的馆藏的原始文献资源进行新的组织、分析与综合,才能满足读者的各种需要,公共图书馆报刊部门还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宣传媒体如电子显示屏.广告展板,讲座等宣传期刊资源并在指导读者利用纸质的同时,增强对优质电子期刊及期刊数据库的了解。
(2)过期期刊要为读者设立过刊阅览室和过刊分类期刊目录和索引文摘,帮助到馆查阅目录的的读者熟悉图书馆的网络查询系统,为今后的参考咨询工作进行铺垫,根据读者借阅、阅览、复印状况,进行过刊利用频率统计。读者咨询服务除了日常的接待服务工作之外,应将服务的重点放在参考工作和解答咨询上。阅览室工作人员可将―些常见咨询问题,要认真归纳总结,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准确到位。
(3)图书馆要培养一支专业的过刊队伍。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服务工作要求高 ,并培养一支高的专业队伍,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高素质服务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图书馆为例,本馆利用每月一次半天的的闭馆时间来充实业务学习,来提高馆员 的工作技能,要求馆员必须熟悉本岗位的职责和自己管理刊物内容特征及主要特色,在学习整理的过程中,将富有特色的期刊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建立最具有特色的过刊专题数据库,积极组织上网,把本馆资源推向全社会,提高公共图书馆在网络社会中的影响度。
图书馆过刊服务工作应该是为读者解决实际问题,潜心致力于过刊服务特点研究,发觉并掌握其规律,才能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提高过刊的利用率把过刊服务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徐婷.开发过刊文献,提高期刊利用率[J].农业网络信息,2009(3):47-48.
[2] 冯玲.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思路[J].图书馆,2009(4):75-76.
[3] 高海英.公共图书馆期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图书馆学刊,2010(6):54-55.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4-0023-03
1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现状
1.1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工作以藏书为中心,图书馆藏书的布局和规模制约着读者服务的范围和水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外部信息环境和内部业务机制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图书馆将真正实现从“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即实现“以藏书为轴心”向“以读者为轴心”转变[1]。在激烈的信息竞争中,图书馆只有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作为最高宗旨,把工作的立脚点从藏书转向读者,把“吸引读者”“争取读者”作为重要的策略,才能在信息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1.2服务对象
传统图书馆受地域和载体形式等因素的限制,读者服务活动主要围绕附近地域的“本馆”读者来组织和进行。在信息时代,图书馆是一种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维系的图书馆的集合体,每一个具体的图书馆都是这个集合中的一个小小的分子,都是地区、全国甚至全世界信息网络的一个节点。图书馆这种服务对象从“区域化”到“社会化”的延伸反映了图书馆从封闭不断走向开放的社会化发展趋势[2]。
1.3服务范围
传统图书馆以藏书作为主要的物质基础,读者服务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图书馆这个特定的场所内。它通过提供“阵地服务”和“定向服务”来满足读者对“已知文献”的需求。远程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蓬勃发展,使图书馆与近程和远程读者、各类信息服务中心、各类书目利用机构和联机信息检索系统连成了一个整体。尤其是图书馆与因特网相连,将使读者获得DIALOG、OCLC等众多信息服务系统中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图书馆把自己的文献信息,如电子出版物、数字化馆藏、特色数据库等上网,使更多读者从中获益,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广泛共享[3]。
1.4服务内容
传统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活动主要是围绕印刷型文献资料,包括部分非书资料的开发利用来组织和开展的。随着大量联机数据库的出现、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和传统馆藏的数字化转换,电子信息资源将成为信息时代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主体。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内容将逐渐从提供传统印刷型馆藏向提供多元化、电子化的信息以及广领域、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发展[4]。
1.5服务重点
传统图书馆满足于进行借借还还的事务型服务,满足于进行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简单、被动的读者咨询服务。在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点必须向提供现代化参考咨询服务的方向转移。这就要求参考咨询馆员摆脱以往那种被动接受读者咨询的模式,而要积极主动地开展现代化的参考咨询服务。例如:帮助读者选择和使用数据库;帮助读者掌握复杂书目的检索方法;帮助读者制定研究计划,确定检索目标,进行复杂主题的查询。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的主页介绍馆藏资源、进行OPAC业务培训和常见问题(FAQ)解答;可以借助网络工具如Telnet、Gopher查询专利文献、期刊、专业网络和商业数据库等外部信息;可以通过BBS、E-mail等方式与读者进行双向交流,及时解答读者咨询问题。
1.6服务手段
传统图书馆采用落后的手工操作,进行诸如借借还还、取书归架等事务型的读者服务活动。随着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
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从手工操作为主的事务型服务向依靠综合文献信息技术的智能型服务转变。
1.7服务功能
向读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包括一次文献的外借、阅览、馆际互借、复制等,也包括二次文献的传递,如书目、索引、题录、文摘等参考工具的提供)是传统图书馆读者服务最基本的形式。在信息时代,随着社会发展和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读者服务的社会功能也将向新的方向扩展。图书馆既是一个文化和教育的阵地,也是一个信息的集散地,图书馆应该向读者提供“多元文化信息服务”。“多元文化信息服务”不仅指图书馆开展的包括文献传递服务在内的各种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还指为方便读者而开展的餐饮、休闲等辅的文化活动[5]。
1.8馆员角色
新技术的发展在图书馆员角色的变迁中始终是一支重要的支配力量。20世纪中叶以前,图书馆员的角色主要是看书、书籍管理者、文化传播者。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员更多地充当信息中介、信息导航员、信息经纪人等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又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扮演的角色:信息资源管理者、知识导航员、网络向导、知识科学者、网络信息过滤者、学科专家等,甚至有人建议用Cybrarian来作为未来图书馆馆员的称号。总之,图书馆员必须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具有崭新服务理念、服务技能的新型馆员。图书馆员所掌握的知识要从传统时期的图书馆学知识为主,转变为网络时代的集图书馆学知识、信息知识和网络知识以及过硬的外文功底于一身的新型知识结构。其角色也应由传统单一化文献服务为主的图书馆员,向以提供知识单元为主的多元化角色转变,如:作为信息专家(Informationspecialist)、信息提供者(Information Provider)、信息管理者(Informationmanager)和信息顾问(Informationconsultant)等[6]。
2读者对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预期
2.1信息预期
读者进入图书馆,首要目标是为了获取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等,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获取信息。这是读者进入图书馆的第一需求,是图书馆这一机构存在的重要意义。传统图书馆设立之初就以提供有用信息作为读者服务的中心,从理论界到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成为关注的重点。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很多读者对于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不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如何查找信息?如何高效地获取信息[7]?这三个问题成为困扰读者的重要问题,在利用图书馆的时候,读者的心理预期是通过图书馆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在实践中读者常常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不能很好地被满足。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读者的需求不明确,在逐步获取图书馆资料的过程中,会经常变更信息目标;另一方面是由于图书馆以文献资料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基础与读者的信息获取、知识认知规律是不相符的,难以帮助读者准确定位需求。因此,读者常常发现进入图书馆查找信息的尝试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实际情况与心理预期存在偏差,造成了对图书馆服务的认同度较低。
2.2环境预期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已经从简单的藏书、借书、读书的场所变成了一个综合信息服务的文化场所,从过去的藏书楼到传统的图书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图书馆发展的重大进步。但当今读者对图书馆的定位已经不仅仅是“图书”馆,读者进入图书馆除了信息需求的满足,更希望能够在这里获得社交、文化方面的享受和满足。正是由于社会的这种变化以及读者需求的转变,要求图书馆在馆舍建设、内部功能定位和软环境装修方面花费更多的精力。
2.3幸福预期
[JP3]读者信息需求的满足往往会带来愉悦的心情,而高效、准确地命中读者需求更是可以增加这种愉悦的心理程度,在功能性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图书馆倘若可以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往往这种愉悦会进一步加强成为高兴、开心。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所求”之后的“有所得”,往往止步于“高兴、开心”,而“潜藏需求”的满足,或者称之为“意料之外”的获得才会带来幸福。这就对图书馆读者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充分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提供超出其预料的服务。比如:一名病人想了解关于自己病情方面的研究进展,他很快查询到了相关的图书、文献,并且在走出阅览室的时候发现正在举行一场关于这种疾病康复的讲座,听完讲座后,图书馆又适时地邀请他改日进行一场公益的心理辅导课程。这种对“潜藏需求”的挖掘与适配,才能够带来读者的幸福预期。这是对图书馆最理想化的读者服务预期,当然,目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图书馆还很少,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图书馆距离满足读者的幸福预期还很远。
3预期与现状偏差分析
3.1资源偏差
图书是图书馆的主要资源,但图书从本质上来讲仅仅是信息的载体,与信息本身尚有概念上的一层差距,更何况信息与读者需求满足之间并无直接的逻辑联系。传统图书、文献等信息载体已不能满足当今多样化的读者需求,图书馆应努力增加影音资料、实物资料、网络资料等资源数量,并且增加诸如讲座、咨询、座谈等信息服务形式。
3.2理念偏差
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理念是单向逻辑,“以读者为中心”单向侧重“满足读者需求”,“满足读者需求”侧重满足“读者信息需求”,对信息需求满足的着眼点单纯放在文献建设方面,不断“聚焦”的同时造成了图书馆的内部封闭,缺少对读者服务全面的理解。理解的偏差必然造成服务理念的偏差,学界将更多的精力投之于文献建设方面,自然忽视了对读者其他需求的满足,得之“树木”、失之“森林”便成为了必然[8]。
3.3技术偏差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在信息时代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过去图书馆员的看家本领,如“参考咨询”“文献分类”等越来越难以在满足读者需求方面发挥直接作用,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图书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满足读者需求的问题,已经转变为如何准确、高效地满足读者需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读者的用户体验等问题,这就对图书馆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实却是图书馆的技术利用往往落后于社会,这就难以避免地造成了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不满。
3.4能力偏差
一个成熟、优秀的图书馆员服务团队,应当具备传统图书馆在文献建设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应当具有架构新型用户需求的挖掘、分析、满足系统的技术能力,具有把握读者认知规律、心理的能力,具有调研、分析、提升读者体验的能力。
3.5竞争偏差
图书馆之间的竞争往往是比文献数量、读者数量、参考咨询人次等,既没有对非文献资料以及非阅读活动给予应当的重视,也没有对读者服务进行充分比较。图书馆员之间的竞争往往脱离了图书馆读者服务实践,部门的划分植根于传统的文献建设流程,职称层级的竞争也多注重行政及学术方面的成就,对读者服务重视不够。
4创新读者服务的可能方向与路径
4.1“本”与“中心”刍议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认识到,传统的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是单向逻辑的,在提倡“以读者为中心”时,图书馆员的工作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尤其是信息需求。创新读者服务,应当从“以读者为中心”回归到“以人为本”。这个“人”指的是两种人:一种是读者,一种是馆员。以“读者”为本,要求图书馆整体性、综合性地理解读者,满足读者信息、能效、环境、幸福方面的心理预期,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要避免“只顾得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的封闭僵化行为。创新读者服务,更要注重以“馆员”为本的培训及管理体制建设。馆员是服务读者的主体,图书馆应创新馆员评价机制、升迁机制,以提高馆员读者服务的积极性,提升馆员认识、能力、技术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读者。
4.2坚持开放共享
作为一个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与知识的组织机构,图书馆在资源、人员、管理等方面无疑是封闭的,我们无法想象如何对一家没有“边界”的图书馆进行管理和组织。但从图书馆的功能上来讲,信息服务和读者服务是没有边界的。本着“以读者为本”的思想理念,应该克服服务工作及管理中的本位主义、 形式主义思想, 立足现有的封闭的图书馆组织, 秉持开放共享的心态理念, 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4.3资源与人的管理创新
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创新应以服务理念的变革为先导,从过去简单的“以读者为中心”变革为“以读者、馆员为本”。传统图书馆作为专业信息服务机构,更加注重对资源,尤其是“纸质资源”的管理,在人员管理方面长期沿袭旧的行政机构管理模式,忽视对馆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馆员积极性的调动,层级化的管理模式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读者需求和社会环境。馆员是读者服务的主体,如果馆员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那么读者服务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创新读者服务,同样应当注重内部的管理创新:一是创新组织模式,变革过去“部门化”“阵地化”的条块划分为按照读者服务流程划分;二是创新评价考核机制,改变过去“行政化”的层级划分和“论文化”的职称评定机制,创立综合多项贡献内容的现代KPI考评机制;三是创新薪酬评定机制,改变过去传统的“职务级别薪酬制”,采取岗位、绩效、民主测评、读者反馈相结合的薪酬机制,激发馆员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芬林,王小林,尹琼.公共图书馆读者工作[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
[2]刘杰民.公共图书馆全免费服务发展框架与策略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3]张厚生,王启云.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5(7):110.
[4]张良图,张智慧.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变革[J].图书馆学研究,2003(2).
[5]李玉兰.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
[6]韩煦.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实践[J].中国科技纵横,2011(2):442.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它注重对人的管理,注重宽松和谐的气氛,注重灵活的领导方式。就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现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就图书馆管理而言,以人为本包括有“以读者为本”和“以馆员为本”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因此,新图书馆落成开馆不仅要有新的馆舍、现代化的设备,更要有一流的管理措施,来为人们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下面就创新服务工作谈几点建议。
一、建立“人文”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共建和谐”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其内涵和核心内容是依靠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激发人的热情,挖掘人的潜力,满足人的合理要求,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这一理念贯彻到图书馆建设中,特别是应用到新建图书馆的管理中,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是公民享有最基本的文化信息权利与教育权利的重要条件,它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大众,因此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新馆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应向“人性”回归
在管理层面上,要树立“馆员为本”的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全体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全心全意地做好服务工作;在服务层面上,要树立“读者为本”的理念,提供一 种以读者为中心的全方位、深层次的主体服务和人性化的阅览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是读者学习、研究的重要场所,其外部环境要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要高雅时尚,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内部环境要与人文协调统一,设施装潢要做到的绿色环保,书架摆放要有特色,桌椅布置需切合实际,让读者即能在书海中自由徜徉,又能找到安静的港湾汲取营养,整体布局要体现人文关怀。
2.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首先,馆领导要变刚性领导为柔性领导。要以自己的品格和领导艺术以及自身内在的素质与外在素质的提高来感召下属,以宽容别人的胸怀激励下属;其次,要营造信任人、理解人的氛围,在全馆形成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团结协作的和谐宽松氛围,使大家在轻松、和睦、愉快的环境中发挥各自的才能;第三,要营造团队精神。现代社会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与合作,很多工作需要团队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图书馆的组织系统内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以人为本”开展创新服务
1.做好基础服务工作
满足读者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宗旨。在图书馆工作中,服务是中心工作,也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读者至上,服务第一”是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最高准则。这就要求全体员工树立“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一切需要”的观念,变“以我为主、坐等上门”为“以读者为中心、服务到家”;变“重藏轻用”为“服务第一”;变“静态僵化”为“搞活创新”的服务理念。随着全社会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也向这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必须继续完善,进一步做细做好;二是充分利用馆内文献资源做好信息服务;三是深入机关、科研单位和高校等部门开展图书馆延伸服务;四是加强信息技能培训服务,根据不同层次的读者开展各项专业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培训,使读者能够熟练掌握和了解图书馆所提供的各项服务。
2.扩大面向弱势群体的服务
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发展程度如何,都存在着弱势群体。作为公共图书馆,为广大读者特别是为弱势群体读者提供服务,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弱势群体是指一些拥有很少量或基本没有三种资源的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就目前我国弱势群体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靠打零活摆地摊养家糊口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进城农民和退休较早的低收入“体制内”人员。这些人员的规模达到了1.4亿人-1.8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左右,并且这个群体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扩大,其弱势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而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弱势群体对文化信息资源的需求存在着极大的不适应。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里明确规定:“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所以搞好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是我们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新建图书馆应该建立盲道、设置视障阅览室,提供盲文图书、有声读物、磁带以及盲人专用电脑等;在下岗工人和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地区,开办社区书屋,为附近地区的群众获取文化信息提供方便;对老人和智障儿童要格外关注和爱护,可与当地的残联、智障学校和敬老院联系,共同协办智障阅览室或定期为敬老院送书,使这些孩子、老人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和生活。
3.尝试性的创建图书银行
建立图书银行是一个新的尝试,首先建立一个有馆内专家参加的“存书审核小组”,对“储户”递交的存书根据其价值和流通频率决定是否收存,通过存书审核小组验收的文献,根据新旧程度和使用价值,经双方协商同意,确定折扣价,为每位“储户”办理“存折”,每次存取的详细记录都会反映在“存折”上。“存折”余额每满50或100元,个人所持借阅证即可在原有借书最大册数基础上增加一册借阅权限,以此类推,最多可增加五到十册借阅权限。图书银行作为自助式的“精神快餐”,让那些闲散图书走出了个人天地的小圈子,进入了读者互助互利的大网络,极大的调动了读者的积极参与意识,同时,也可以丰富我馆的藏书量。
4.定期组织“读者个人图书交换交友会”
目前,我们每个家庭和个人手中都存有一些相对“过时”的图书期刊,有些甚至是长期滞留家中,暂时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又感到可惜,使这些文献资源真正成了“死”书。而图书馆是读者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每天的读者流通量很大,所以,定期组织举办“读者个人图书交换交友会”,即可以让那些“死”书活起来,发挥它的作用,又能增加我馆读者们之间的友谊,为创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办馆理念,必定会创造出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在新馆开辟阅报栏和信息园地
图书馆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随时随地起到对社会的教育职能。可以在图书馆的最醒目的地方开设阅报栏,派专人负责每天更换报纸,让来馆读者和路过的市民随时都可以看到最新的全国各大媒体的报纸。开辟信息园地,为各个阶层的读者提供一个个人信息的场所,这也是新图书馆的“人文”环境的具体体现。
三、注重培养提高图书馆员的个人素质和调动工作积极性是搞好图书馆事业的关键所在
图书馆员是文化的传播者和教育者,是当代图书馆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和财富,是实现图书馆生存和全面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图书馆是否能搞好,关键是馆员的素质问题。因此要求我们的馆员除了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意识,具体办法:
1.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健全合理的激励制度
新馆开馆前,率先要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馆员守则等,适时对馆员进行开馆前的培训。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强化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信息意识和独立自主意识,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并通过这一有效激励机制,调动全体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图书馆目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馆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处于工作实绩的竞争之中,不断处于外界和自我的激励之中。同时也使馆员清楚认识到,只要努力工作就可获得良好的待遇。
2.推行全员岗位聘用制和岗位轮换制
图书馆要想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提高其服务效率,就必须实行全员聘用制。打破年龄、资历、职称等限制,使现有人员开展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真正做到业务岗位双向选择,并签订各级责任状,规定工作目标,无论以前什么职称,一律以现任工作岗位支付工资。另外,岗位轮换制度也是调动和提高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切实可行好方法,每一年到两年,根据实际情况对人员作适当调整。这样既可以加强岗位间的交流和联系,又可以促进馆员为适应新岗位、新工作而不断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3.开展馆内岗位培训和组织馆外参观学习
馆内岗位培训是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薄弱环节,对在职人员进行的某一业务或某一专题的培训;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馆进行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组织馆员们走出去,参观其他兄弟省市图书馆,或开展馆际间的业务骨干交流等,这样既可以使馆员开阔视野和拓宽今后的工作思路,又可以学到别的馆的先进经验,找出自身工作中存在的差距。
总之,图书馆新馆启用后应围绕“以人为本”建立“人文”服务理念和创建“人文”环境,开展多种读者服务模式,为各阶层的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龚艺.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和谐社会.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它注重对人的管理,注重宽松和谐的气氛,注重灵活的领导方式。就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现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就图书馆管理而言,以人为本包括有“以读者为本”和“以馆员为本”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因此,新图书馆落成开馆不仅要有新的馆舍、现代化的设备,更要有一流的管理措施,来为人们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下面就创新服务工作谈几点建议。
一、建立“人文”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共建和谐”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其内涵和核心内容是依靠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激发人的热情,挖掘人的潜力,满足人的合理要求,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这一理念贯彻到图书馆建设中,特别是应用到新建图书馆的管理中,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是公民享有最基本的文化信息权利与教育权利的重要条件,它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大众,因此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新馆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应向“人性”回归
在管理层面上,要树立“馆员为本”的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充分调动全体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全心全意地做好服务工作;在服务层面上,要树立“读者为本”的理念,提供一 种以读者为中心的全方位、深层次的主体服务和人性化的阅览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是读者学习、研究的重要场所,其外部环境要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要高雅时尚,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内部环境要与人文协调统一,设施装潢要做到的绿色环保,书架摆放要有特色,桌椅布置需切合实际,让读者即能在书海中自由徜徉,又能找到安静的港湾汲取营养,整体布局要体现人文关怀。
2.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首先,馆领导要变刚性领导为柔性领导。要以自己的品格和领导艺术以及自身内在的素质与外在素质的提高来感召下属,以宽容别人的胸怀激励下属;其次,要营造信任人、理解人的氛围,在全馆形成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团结协作的和谐宽松氛围,使大家在轻松、和睦、愉快的环境中发挥各自的才能;第三,要营造团队精神。现代社会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与合作,很多工作需要团队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图书馆的组织系统内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以人为本”开展创新服务
1.做好基础服务工作
满足读者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宗旨。在图书馆工作中,服务是中心工作,也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读者至上,服务第一”是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最高准则。这就要求全体员工树立“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一切需要”的观念,变“以我为主、坐等上门”为“以读者为中心、服务到家”;变“重藏轻用”为“服务第一”;变“静态僵化”为“搞活创新”的服务理念。随着全社会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也向这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必须继续完善,进一步做细做好;二是充分利用馆内文献资源做好信息服务;三是深入机关、科研单位和高校等部门开展图书馆延伸服务;四是加强信息技能培训服务,根据不同层次的读者开展各项专业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培训,使读者能够熟练掌握和了解图书馆所提供的各项服务。
2.扩大面向弱势群体的服务
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发展程度如何,都存在着弱势群体。作为公共图书馆,为广大读者特别是为弱势群体读者提供服务,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弱势群体是指一些拥有很少量或基本没有三种资源的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就目前我国弱势群体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靠打零活摆地摊养家糊口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进城农民和退休较早的低收入“体制内”人员。这些人员的规模达到了1.4亿人-1.8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左右,并且这个群体的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扩大,其弱势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而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弱势群体对文化信息资源的需求存在着极大的不适应。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宣言》里明确规定:“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所以搞好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是我们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新建图书馆应该建立盲道、设置视障阅览室,提供盲文图书、有声读物、磁带以及盲人专用电脑等;在下岗工人和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地区,开办社区书屋,为附近地区的群众获取文化信息提供方便;对老人和智障儿童要格外关注和爱护,可与当地的残联、智障学校和敬老院联系,共同协办智障阅览室或定期为敬老院送书,使这些孩子、老人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和生活。
3.尝试性的创建图书银行
建立图书银行是一个新的尝试,首先建立一个有馆内专家参加的“存书审核小组”,对“储户”递交的存书根据其价值和流通频率决定是否收存,通过存书审核小组验收的文献,根据新旧程度和使用价值,经双方协商同意,确定折扣价,为每位“储户”办理“存折”,每次存取的详细记录都会反映在“存折”上。“存折”余额每满50或100元,个人所持借阅证即可在原有借书最大册数基础上增加一册借阅权限,以此类推,最多可增加五到十册借阅权限。图书银行作为自助式的“精神快餐”,让那些闲散图书走出了个人天地的小圈子,进入了读者互助互利的大网络,极大的调动了读者的积极参与意识,同时,也可以丰富我馆的藏书量。
4.定期组织“读者个人图书交换交友会”
目前,我们每个家庭和个人手中都存有一些相对“过时”的图书期刊,有些甚至是长期滞留家中,暂时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又感到可惜,使这些文献资源真正成了“死”书。而图书馆是读者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每天的读者流通量很大,所以,定期组织举办“读者个人图书交换交友会”,即可以让那些“死”书活起来,发挥它的作用,又能增加我馆读者们之间的友谊,为创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办馆理念,必定会创造出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在新馆外围开辟阅报栏和信息园地
图书馆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随时随地起到对社会的教育职能。可以在图书馆的外围最醒目的地方开设阅报栏,派专人负责每天更换报纸,让来馆读者和路过的市民随时都可以看到最新的全国各大媒体的报纸。开辟信息园地,为各个阶层的读者提供一个个人信息的场所,这也是新图书馆的“人文”环境的具体体现。
三、注重培养提高图书馆员的个人素质和调动工作积极性是搞好图书馆事业的关键所在
图书馆员是文化的传播者和教育者,是当代图书馆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和财富,是实现图书馆生存和全面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图书馆是否能搞好,关键是馆员的素质问题。因此要求我们的馆员除了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意识,具体办法:
1.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健全合理的激励制度
新馆开馆前,率先要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馆员守则等,适时对馆员进行开馆前的培训。还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强化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信息意识和独立自主意识,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并通过这一有效激励机制,调动全体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图书馆目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馆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处于工作实绩的竞争之中,不断处于外界和自我的激励之中。同时也使馆员清楚认识到,只要努力工作就可获得良好的待遇。
2.推行全员岗位聘用制和岗位轮换制
图书馆要想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提高其服务效率,就必须实行全员聘用制。打破年龄、资历、职称等限制,使现有人员开展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真正做到业务岗位双向选择,并签订各级责任状,规定工作目标,无论以前什么职称,一律以现任工作岗位支付工资。另外,岗位轮换制度也是调动和提高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切实可行好方法,每一年到两年,根据实际情况对人员作适当调整。这样既可以加强岗位间的交流和联系,又可以促进馆员为适应新岗位、新工作而不断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3.开展馆内岗位培训和组织馆外参观学习
馆内岗位培训是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薄弱环节,对在职人员进行的某一业务或某一专题的培训;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馆进行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组织馆员们走出去,参观其他兄弟省市图书馆,或开展馆际间的业务骨干交流等,这样既可以使馆员开阔视野和拓宽今后的工作思路,又可以学到别的馆的先进经验,找出自身工作中存在的差距。
总之,图书馆新馆启用后应围绕“以人为本”建立“人文”服务理念和创建“人文”环境,开展多种读者服务模式,为各阶层的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龚艺.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和谐社会.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ublic library readers, books, information flow flowflow flow,space " the best combination
Abstract: The public library system in the operation of "reader flow, flow, information flow,the spatial flow" and library service benefit, development prospects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four were the best combin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Librarymanagement. The library comprehensive upgrading of "four"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conditions are introduced, and peer exchange.
Keywords: readers; library; information flow; flow with space
现代图书馆是一个拥有多种文献资源、运行多平台、多种服务方式共存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中存在四种流:“读者流、图书流、信息流、空间流”,它们的和谐结合在图书馆系统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增强图书馆各项决策的有效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管理效益。公共图书馆由于面对读者的广泛性,对“读者流、图书流、信息流、空间流”的结合有更高的要求,如何将四者最佳结合是图书馆管理中核心工作之一。[1]
一、全面升级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1.改造理念与目标
公共图书馆“读者流、图书流、信息流、空间流”的结合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如“四流”结合不畅,将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成本,降低图书馆的运作效率。为了筹划合理,设计完善,我馆对其他的地区图书馆的功能区及风格进行考察后,最终确定改造理念:为满足未来藏书空间和阅读空间需求,以“零门槛、无障碍、全免费”开放的要求和文化部对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标准为方向,围绕“读者流、图书流、信息流、空间流”的最佳结合,对图书馆空间进行升级改造。并对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模式单一、服务程序繁琐、服务质量不高等方面进行提高、完善。力争提升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积极打造“知识宝库、思想源泉、百姓书房”,使开远市图书馆成为“亲和、温馨、高雅、品位”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智能化新型公共图书馆。[2]
开远市图书馆的全面升级改造是对资源配置、空间布局、功能划分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使服务空间设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不破坏整体格局的情况下进行局部更新,并对软件方面进行相应提升,达到全面升级改造的目的。由于改造是个耗时长、任务重的系统大工程,为了不影响读者使用图书馆,采用了改造期间不闭馆,分区域分阶段的方式进行。
二、全面升级改造的四流
1.整合空间流
一般说来,为了满足读者需求而对图书馆自身空间进行规划、整合、改造的动态流动,称之为图书馆空间流。作为一个老图书馆,开远市图书馆外观十分恢宏,但在内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等方面的互动和整合尚存在不足之处,且在空间布局、功能服务等方面也存在瑕疵,对空间流进行整合成为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为了将RFID技术在全馆管理中实施应用,实现藏借合一,通借通还,服务区域无障碍贯通,开远市图书馆对全馆空间进行了整合改造。计划将闲置的部分开放式走廊加上玻璃幕墙设为展示长廊,既可办展览又可作休憩通道也可以作自修室;与现有的阅览室相连的外走廊与阅览室合并组合成大阅览室,每个阅览室新增面积可以达到40平米左右,既拓展了阅览空间也可以增加读者坐席;增加盲文阅览室,为残疾人打开连接世界的空间;添置无线射频技术(RFID技术),各楼层使用自助借还机;各楼层的借阅服务台合并到一楼读者服务中心等。经过空间调整,功能区划分清晰、明确。全馆新增有效使用面积200,为建设“知识宝库”奠定了坚实基础。[3]
2.优化图书流
图书馆搜集、加工、管理图书和读者利用图书的动态流动,称之为图书流。文献资源体系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命脉和基础。在硬件升级改造的同时,我馆积极研究具有鲜明特色的文献资源发展战略框架体系,围绕“突出特色、突出重点、突出需求、突出品位”的理念,建立合理的馆藏文献信息结构。首先下大力气健全文献资源采访制度,优化采访机制,严把文献资源入口关,坚持“突出特色、需求至上、质量第一”的原则,避免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发生。其次是加强与开远市各个机构的沟通,积极开展呈缴本、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拓宽采集渠道,丰富采集种类,提升采集品质。此外,设立工具书资料室、视听文献室、地方文献室,更有针对性地服务读者。同时拓展图书馆的外延服务,把分馆、流通点办到乡镇、社区、监狱,今年实现了4个分馆与总馆“一卡通”,逐步实现全市“一卡通”,让图书与读者的距离越来越短,不出社区、乡镇就能看到自己喜欢的图书。最后是重视图书流与空间流的结合,计划在主楼一至二楼自修室、阅览室、走廊等设置书架,阅览座位与馆藏有机融合。同时中庭高及顶端,四周各楼层书架上排满书籍,让人有淹没于书中的感觉,充分享受在“思想源泉”里徜徉的乐趣。[4]
3.强化信息流
本文所指的信息流主要指借助于网络流动或电子媒介浏览的文献资源,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络资源、视频资料等资源的利用。强化信息流是对我馆数字资源的采集、整合、挖掘的过程所做的努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按照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标准和要求,改造公共电子阅览室,将原有的机房搬离,既增加了电子阅览室的面积也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新增少儿电子阅览绿色上网通道,在方便少儿上网的同时增加了相应的管理与控制。计划在报告厅播放符合版权要求的视频资源,如: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拓展生命的宽度;主楼一至二层放置2台报刊触摸屏,供读者自由浏览最新的资讯。
3.2新购进超星、中国知网等数据资源,初步构成了开远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体系,尽可能满足各类型读者的需求。
3.实现了全县数据全覆盖。全县(区)级支中心、乡镇、社区等基层服务点可通过县中心图书馆网站下载资源,浏览开远市图书馆海量数据库资源;加强与中国电信公司的战略合作,利用TPTV频道不间断播出文化共享工程优秀资源;开通“10M独享”数字通道,使我馆形成互联出口的“双通道”模式,服务52个乡镇、村、街道、社区服务点;实现全县支中心机房、电子阅览室、52个服务点业务网络的统一管理;计划在经费充裕的情况下,建立开远共享工程分中心数据制作室,可根据文献资源、读书活动、讲座、展览的需求进行拍摄、制作便于存档、上报。
4.扩大读者流
读者流,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流态,读者在图书馆流动的过程。在空间流、图书流、信息流方面的努力最终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是扩大读者流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提高服务水平的主要举措。
4.1建立健全人员业务培训机制,提升业务素质
德才兼备型人才是图书馆的宝贵财富,也是现代图书馆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要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使员工队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新业务的要求。一是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认真制定业务培训计划,严格落实全员业务培训工作,实行定人员、定时间、定内容、定效果的“四定”培训方法。二是开展高校进修深造。选派部分优秀员工到高校进修深造,促其知识更新。三是开展馆际交流。选派部分优秀员工到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进行交流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服务经验和技术技能。四是加强自主学习。鼓励每位员工加强自主学习,与时俱进。
4.2开展文明行动,服务水平进一步跃升
努力发挥图书馆文明窗口示范作用,一是每个馆员都应该是“文明示范员”,对读者的不文明行为及时进行劝阻和纠正,引导读者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秩序,形成文明礼让、井然有序的阅读氛围。二是邀请专业讲师为全馆干部职工进行文明礼仪培训。规范文明服务用语、举止及操作流程,提高文明礼仪修养。三是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评比活动。树立先进典型,鼓励馆员争做文明职工,不断改进服务,实现促进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三、全面升级改造的特点与亮点
1.引进新设备,优化配置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越来越来强烈,旧有的设备、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设备不断增加造成供电线路趋于饱和、弱电线路线槽设计容量过满无法新增设备、缺少相应的机房设备监控及环境监控系统、空调设备老化导致制冷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开远市图书馆投入资金,采购新的设备、数字资源,构建数字资源平台。2012年以来,市图书馆采购新的磁盘阵列(磁盘容量12T)、服务器(HP DL380Gen8机架服务器),从硬件上打造一个数字存储机房。同时,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优化存储系统,整个数字存储机房采用IP-SAN的方式进行存储访问,各个数字资源系统部署在应用服务器上。对原有的网络结构进行升级改造,依托防火墙和核心交换机,进行原有网络分段以及流量控制、策略控制,整个网络分为办公区、服务器区、青少年上网区、电子阅览室区,既保证了中心机房的带宽,又为青少年上网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增加了配电防雷、环境监控等设备,在经费充裕的情况下,计划引进摄像机等设备。这些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以保证了开远市图书馆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
2.重视色彩搭配,体现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发展,读者对图书馆建筑舒适度、美观性、实用性等的要求越来越高,馆内环境的光线、色彩、家具、装饰等设计要考虑人的使用感受和审美需求,营造出特定的文化氛围和读书情结。整个图书馆内部墙体大多使用白色,营造纯净、安静的氛围。各个阅览区的窗帘均为褐色的竹帘,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感觉,显得高雅、庄重。公共电子阅览室主打绿色、白色,取绿色上网空间的寓意,又有利于视力健康。少儿区则以鲜亮明快的黄色为主打色,空间、墙面分别以粉色、红色、蓝色等卡通图片、彩绘来调动少儿读者的欢乐气氛。古籍文献选择了木制书柜、桌椅,既利于文献的保护也让读者感受古代书生阅读乐趣;我馆还计划开辟读者服务中心、读者沙龙,将布置舒适的布艺沙发,每个阅览区、自习区的藤沙发、环形台凳,让读者感受到如在自家的书房般的舒适、亲和。每一细节无不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结语:
面对一座多项功能缺失的老馆,开远市图书馆的全面改造面临各种困难和压力。改造过程中的谋划、立项、申报、设计、组织、搬迁,无一不凝聚着开远市图书馆全体同仁的智慧与心血。经过努力,开远市图书馆完成部分升级改造工作。并且在第五次评估定级工作中成功晋级为国家一级图书馆。为开远人民打造出 具有“亲和、温馨、高雅、品位”氛围的“知识宝库、思想源泉、百姓书房”,获得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总之,读者的文化需求永远是开远市图书馆人前进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蔚. 现代图书馆公共空间设计发展的新趋势.图书馆建设[J]:2012(1)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