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0: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舞蹈文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二、舞蹈形态与舞蹈文化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舞蹈与人类的生存现实一直存在着本质性的关联,舞蹈与人类学也有着漫长的、相互联系的历史。闻一多先生很早就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一著名的论断,从实质而言是闻一多先生在客观的人类学视野中,通过舞蹈形态来解析、透视舞蹈的本质内涵。他的思维角度是从较为广阔的意义上来阐释“舞蹈是什么”这样一个哲学命题。他在《说舞》中根据澳洲风行的科罗泼利舞,进一步推论出世界各国的原始舞蹈都具有“生命机能总动员”的特点。应该说,闻一多先生的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对我们认识舞蹈的文化原理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看到的是与生命本能最贴近的文化。毫无疑问,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表述形式,人类借助了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的、观念的、整合着多种文化因素的东西化为形象性的、象征性的舞蹈形态来转述我们对生命及自然规律的认识。由此看来,任何形态的舞蹈,都是由它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我们了解和分析这些舞蹈形态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这些形态背后的东西。几年前,我曾和日本的几位文化人类学者赴考察萨迦教派的喇嘛跳神。平心而论,如果仅从舞蹈形态上来欣赏萨迦跳神,它可能是一种低消耗的艺术审美,很难从形态上找出动律特征。举手投足极其缓慢,结构与情节全部仪式化了,一尊又一尊的佛神我行我素地表演法事仪轨,“局内”观众是那样地虔诚和顶礼膜拜,而“局外”人要从头到尾看完全部的跳神,还真需要耐性。然而,文化人类学者看到的是巫术与艺术、神学与美学、神格与人格的关联,看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一种可印证的历史、社会、宗教、民俗的文化观念。也许萨迦人并不认为他们在跳舞或从事什么舞蹈活动,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明了生死之念的虚幻,体悟生时救度的征兆。在这里,跳神不是艺术形式而是心灵的表述。舞情、舞律、构图在这里没有更多的价值和意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他们必须跳神,跳神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舞蹈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外显媒介和载体,它可能是最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当地人认可的文化形态。另一层面是这种文化形态所包涵和体现的内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在这里,形态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这是因为文化因素形成了特定的形态,反过来形态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文化人类学的结论是:一定的文化意义是以一定的艺术元素为传播媒介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并进一步回答艺术形式的文化特质是什么,它体现和负载了何种文化意义,为什么会制造和使用这种艺术形式,等等。
一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
二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 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 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 自然、人与 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众所周知,人类的文明离不开文化。而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无疑,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的属概念下的一个艺术门类。因此,从宏观上讲,舞蹈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及其表现的目的和要求就在于:显现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这就是我们应该明晰确立的舞蹈文化观。
所以,要讲舞蹈本体的追求,首先要服从于整体地观照现实的、的人和人的生活这个艺术审美文化的界定;要讲舞蹈的审美创造,首先要服从于艺术地表现的、的人和人的生活本相的整体规律。换言之,要把舞蹈置于文艺这个大系统的分支系统中,在艺术地掌握世界和人生的这个艺术本质要求的前提下,进而去探求舞蹈艺术自身的审美创造的特点和规律。这就显而易见,无论是舞蹈创作的标准,舞蹈批评的尺度,都必须有一个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既要遵循美的创造规律,用舞蹈艺术本身的尺度来衡量,同时,又要把舞蹈编导、舞蹈作品放到特定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以检验其是否已达到思想性、真实性与艺术性三者融合的美学理想,而不能摒弃文化的视角,文化创造的基本规律,仅仅只从“舞蹈本体”的结构、知觉形式上来作为舞蹈审美本性衡定的惟一标准。进而还应极其清醒地意识到,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历史的现实存在,而今的舞蹈编导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文化创造者和文化传播者的神圣职责。
第二,西方芭蕾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纯粹舞蹈艺术,有着自己完善而规范的动作语汇;而中国舞蹈的戏剧性语言多于舞蹈技术性语言,许多传统舞蹈常常都是戏曲的组成部分,大量的舞蹈动作都是由戏剧动作演变而来的。
第三,西方芭蕾舞主动追求动作的外向性,人在一位站立时要尽最大可能做到外开180度,伸展、大跳、旋转呈现出放射状;而中国舞蹈主静,讲究拧、倾、曲、圆等,造型多于动作,其动作走向多是内向型的,舞者重心偏低,动作的雕塑感强。
第四,西方芭蕾舞蹈和中国舞蹈对于演员的审美条件、审美要求、审美角度不同。对于西方芭蕾,人们在挑舞蹈演员时会从下往上,从脚尖、脚背到头;对于中国舞蹈,人们在挑演员时则从上往下,从脸蛋到上半身再到腿。
第五,西方芭蕾讲究直线美、不对称美,无论造型还是动作,皆为直线走向。而中国舞多讲究曲线美、对称美,舞姿造型多为“三道弯”。当然这些也都是相对而言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艺术精神不同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第一,外射与内收。西方文化精神主外,一切思想意识与表现均以外在事物为追求对象,这种思想体现在芭蕾技术上并不意外,其动作多是离心的、放射的;而中国文化精神多是主静的,体现在舞蹈上也恰好与芭蕾相反,其动作特质是向心的、集中的,两腿弯曲且多交叉或盘坐,动作感觉是集中于中心一点的。这种内向的表现也符合中华文化精神,即以仁道为中心,具有内省之功夫。
第二,示形与示意。西方芭蕾基本是以示形为主,舞蹈动作与姿势基本不含任何意义,主要表现动作的形式与技巧,动作的意义是舞者根据不同的需要而赋予的,其动作的形成是通过向外界模仿和演变而来的,以形式与技术为主,本身无含义;而中国舞以示意为主,舞蹈动作均有其表现意义,动作本身即为示意而形成,是将有意义的动作美化而成的舞蹈动作。
第三,中西方舞蹈的动作姿势在基本原理上有所不同。西方古典技巧对姿势的要求是以弧线为主,身体的线条均表现在圆弧上,而姿势的移动均以角度与直线为准,且表现在方正上,在动的形上有圆的感觉,在形的动上又有方的原理;而中国舞与之完全相反,在姿势的表现上是直接的,在姿势的移动与双臂的动作上又是弧线,在动的形上是方的感觉,在形的动上又是圆的路线。
第四,中西方舞蹈动作的重心感不同。西方芭蕾的动作重心比较高,使动作呈现出自由灵巧的感觉并表现动作的特质,尤其是脚尖的直立更具有上升感;而中国舞蹈动作的重心偏低,表现了平衡的特质。
第五,一元动作与多元动作。西方芭蕾的动作是一元的,不分男女,无论表现任何故事都是一组动作;而中国舞蹈则完全不同,男女各有不同的一系列动作,文舞与武舞也各不相同,都有自己基本的动作而不能混用。
第六,技术层次与独立表现。西方芭蕾动作是多层次的表现,技术在同一动作中有不同层次,由易到难有不同的技术层面;而中国舞蹈则是单层次动作技术的表现,每一动作只有一种做法。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统
舞蹈朝鲜族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辽宁省和黑龙江省,是一门融合了音乐、舞蹈、演唱的民族民间艺术,其舞蹈动作优雅活泼,节奏明快流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农耕劳动和民族气质,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劳动生活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财富。近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保护,如何在物质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和保护朝鲜族舞蹈也成为越来越多艺术工作者的研究之重。
一、朝鲜族舞蹈文化的形成背景
据史料记载,我国朝鲜族舞蹈文化是在高句丽、扶余及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19世纪初,由于外来侵略和自然灾害的侵扰,不少朝鲜族人民陆续从朝鲜半岛迁入迁入我国东北地区,同时将朝鲜族原有的舞蹈文化引入。在最初艰苦创业的日子里,朝鲜族舞蹈多是用来表现劳动场面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因此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多为民间劳作的动作移植,表演也具有明显的田间农耕特点。此后,随着各民族的交流往来与生活环境的影响,朝鲜族舞蹈在保持了原有的尚白、敬老、重礼节习俗的同时,又融合了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最终逐渐形成了与朝鲜半岛朝鲜传统舞蹈风格迥异的审美特征。
二、朝鲜族舞的艺术特点
我国的朝鲜族舞蹈在保持了原有的朝鲜族民族风格的同时,又融合了新的文化因素和动作特质,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富有美感的肢体语言。(1)动律特征。拥有悠久历史的朝鲜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遭受多次外来侵略,同时又因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至深,使其在自强不息的意识中又隐含了内敛、含蓄、质朴的性格特征,反应在朝鲜族舞动作中,就形成了挺胸仰身、垂肩含胸、柳手鹤步的体态特征,既体现出一种既柔和含蓄又质朴阳刚之美,又表现出朝鲜族人民强烈的抗争精神。(2)节奏特征。不同类型的节奏,是区分不同民族舞蹈的重要特征之一。朝鲜族舞蹈多以“3拍子”为节拍单位,以不同的节奏形式和呼吸方法表达不同风格的舞蹈内容,如:带有跳跃性节奏的“安旦”,多用来表现活泼明朗的场景;均匀而缓慢的“古格里”,多用来表达含蓄深情的场景;深沉压抑的“它令”,多用来展现庄重严肃的场景。朝鲜族舞蹈正是借助节奏的长短和强弱的不同,使动作的动律具有了停顿性与跳跃性,进而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动作美感。(3)舞蹈形式。朝鲜族舞蹈最初是用于祭祀和狩猎活动的,随着民间舞蹈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而逐渐成为带有典型农耕特点的自娱性舞蹈形式,其中又以农乐舞、长鼓舞、象帽舞、假面舞和扇舞最为广大民众熟知。农乐舞是最富有朝鲜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祭祀仪式中的“踩地神”。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将其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朝鲜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朝鲜族舞蹈文化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探索和社会劳动生活中创造积累的人类文化财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和保护朝鲜族舞蹈不仅可以提高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个长期的历史责任。(1)充分发掘民族特色,建立资料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形成于朝鲜半岛文化基础之上的朝鲜族舞在近百年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在不断汲取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的同时,又在不断的交流中形成了新的民族舞蹈语言,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作力。因此,最好的传承和保护就是充分发掘朝鲜族舞蹈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加强朝鲜族舞蹈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建立文字、视频、音频资料库。(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大众的认识度。文化遗产保护仅仅靠独立个体和某个团体是无法完成的。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朝鲜舞文化发展需要,对有关项目进行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定期开展交流合作,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对朝鲜族舞蹈文化进行宣传,提高大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认识意识。(3)建立优秀人才档案,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根据不同区域发展,在相关院校建立朝鲜舞蹈教育体系,同时建立优秀人才档案,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和朝鲜族舞蹈的认可度,树立良好的舞蹈艺术观,激发学生对保护继承传统文化责任感和自觉性。
四、结语
“真正的艺术总是根植于民族的生活土壤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朝鲜族舞蹈,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固守本民族文化或排斥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而是在汲取着本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融合并接受新事物给予的影响,由此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中国朝鲜族舞蹈。如何保持朝鲜族舞蹈的民族特色,同时开创崭新的朝鲜族舞蹈领域,将是我国广大艺术工作者未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中国民族舞蹈能在当今社会得到传承、发展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面貌在民族舞蹈上也有生动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和洗礼,其核心精神也激励着一个民族勇敢向前,不断奋发。对中国民间舞蹈传承的研究不仅对民间舞蹈的传播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能力越来越弱的原因分析
(一)独特性
所谓的民族舞蹈是指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尽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的舞蹈形式。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民族舞传承的难度也因为其很强的民族性而大大提高。要想使民族舞得到传承,了解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十分有必要,以其为基础领悟要领从而得到传承。
(二)适应性
随西方文化的兴起,民族舞的传承受到一定的创击。作为继承者的我们要以其颜色、肢体、语言为基础更要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以便更好地传承我国民族舞,这是其一;另外,就民族舞本身而言,要结合时代潮流,留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好地适应继承者的思想和环境的改变;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民间舞蹈才能得到传承发展。
(三)受众的定位性
要想使民族舞得到很好的发展,仅仅依赖于当地人民是远远不够的,当地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民族舞自娱自乐的状态,使其真正的走出大山,走出当地。简而言之,就是使其发扬官大。
(四)传承速度慢、周期长
在民族舞的传承中,现阶段仍以传统的亲传、嫡传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其虽然能做到不丢、不散、不舍,但是民族舞的传承仅仅依赖于亲传、嫡传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想做大做强,就要以群众为基础。否则,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方式进行传承意义不大。
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之对策
(一)特定时空的文化传承
作为社会的最大群体,人民群众是民族舞蹈传播的主要对象,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参加活动,了解、学习民族舞蹈。例如,每逢年节,中央电视台都会举行春晚大型综艺活动。在春晚,各民族的民族舞蹈必不可少,观众在观赏的同时也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舞蹈的感染从而得到有效的传播;同时,在这个大舞台上,各民族舞蹈进行交流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发展。在一些民间活动中,人民通过跳舞交流技艺,取长补短进行即兴创作,这也不失为发扬民间舞蹈的方法。少年儿童在活动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其通过活动对民间舞蹈认识、了解,给舞蹈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而使民族舞蹈得到继承和发展。
(二)民间艺人的重要作用
民间艺人,歌舞能手等民间舞蹈爱好者对民间舞蹈传播具有重大作用。和其他民族相比,汉族对歌舞的研究没有其他民族那么深入,但就其观赏能力和其他民族,还是相对略胜一筹。例如,在大多数情况下,汉族人不喜欢亲自参加跳舞节目而是作为一个欣赏者观赏带浓重民族色彩的民间舞蹈。对于著名艺人的表演,更是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所以民间艺人和舞蹈能手对民间舞蹈的传播作用不容小觑。民间艺人由于对民族舞蹈喜爱,他们执着追求,潜心揣摩,并结合自身特点,对舞蹈进行修改提升,给舞蹈注入新的生命,从而使舞蹈得到发展,传承。
(三)中国民间舞蹈的商业发展
媒体在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媒体和商业同时存在。在刷脸和广告满天飞的当今时代,为民族舞蹈找到一席之地绝非易事。而其中最关键环节是在商业的发展中怎样做才能使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而不至于成为商业发展的工具。所以在商业发展中对民间舞蹈应持以保护性开发的态度,而不是把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甚至不惜利用民间舞蹈作为工具。我们可以利用电视进行宣传,例如,开展相关活动,举办相关综艺节目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记住民间舞蹈进而达到对民间舞蹈的传播效果。
(四)加强民间舞蹈的教育
教育作为一种手段对民间舞蹈的传播具有推进作用。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学校可以传授不同程度民间舞蹈。民间舞蹈课程的加入不仅使教学课程和课程结构得到丰富和改善,而且极大地推进民间舞蹈的传播,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民间舞蹈传承难等问题。从教育着手进行对民间舞蹈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小到大,逐渐推广,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就传统的教育而言,教育也要跟随时代的脚步,根据社会和商业的需要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例如在教学课程穿插民间舞蹈课程就是很好的体现。简而言之,我们在传承民间舞蹈时,不能用“厮守故土”式传承,而是在留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顺应社会环境加入新的元素从而使舞蹈凸显灵秀之气,展现精华灵魂。
三、结束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人民对视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民族舞蹈的传承就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增进新元素,推陈出新从而使民族舞蹈新而不土,华而不俗,进而达到高雅的境界。但是,我们应意识到在进行文化传承中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障碍和问题。开放式管理和推进模式等方法对文化传承有推进作用、政府也要出台相关政策利用商业平台进行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J7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265-03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Yogur),历史上曾被称为“黄蕃”、“黄头回鹘”、“撒里畏兀”等;1953年民族识别时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也取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是甘肃特有民族之一。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人口数为13719人,主要集中分布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954年2月20日成立)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1954年4月11日成立)。前者被称为“西部裕固族”,后者被称为“东部裕固族”。这一区域是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位于丝绸之路的路线之中。在裕固族传统的饮食、居住、服
饰、节日等文化中,裕固族舞蹈一项珍贵并处于濒危处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裕固族舞蹈源流及其类型
裕固族有句俗话说:“当我忘记了故乡的时候,故乡的语言我不会忘;当我忘记了故乡语言的时候,故乡的歌曲我不会忘”。生活在绵延起伏的祁连山下的裕固族人,其、饮食、生产、生活习俗、服饰、传统体育及民间歌谣谚语等都极富情趣和民族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十分善于用歌与舞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每逢喜庆丰收、亲戚朋友相聚、节日庆典时他们都会载歌载舞来庆祝。裕固族的舞蹈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民间舞和宗教舞。从跳舞人数的角度看,民间舞可以分为集体舞、双人舞、男女独舞等。其中,集体舞以鼓乐和歌声伴舞,舞者排成一队或围成一圈,中间置以篝火或猎物,节奏或快或慢,或轻或重。集体舞主要是在庆祝丰收或重大节庆时跳。双人舞主要表现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某些场面;独舞则以腾跳为核心动作,继承和保留了裕固族古老的腾跳形式。这些舞蹈主要是表现欢庆丰收、喜庆节日、婚礼、狩猎等内容。
从舞蹈的来源与功能角度来说,裕固族的舞蹈可以分为劳动法、欢庆舞和宗教舞。劳动舞,裕固语称为“英那刀古拉”,表演时男女人数对等。劳动舞广泛流传于甘肃省苏南裕固族自治县各村寨。欢庆舞是在喜庆丰收、朋友聚会、欢度节日时表演,场景设置主要是在欢庆场地中间设一篝火或猎物点,舞者排成直线或围成圆圈,伴随着音乐和掌声节奏由弱到强,伴以“啦、喽、依哟”的集体呼号声。
从动作来看,裕固族民间舞蹈蕴含着裕固族人生产劳作的气息,如剪羊毛、捻毛线、织毡子、割草等动作在劳动舞中得到充分体现。由于裕固族世代生活在大草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所以裕固族民间舞蹈有一个最典型的动作:身体直立,挺胸立腰,上体是右手在上的顺分旗位,或女右手掌心向下,中指稍向里收,好像中指按着帽顶,左手掌心向前。这是因为裕固族妇女的帽子形如喇叭、顶尖、上束红樱穗。在动作时要求上体附随着下肢做平稳的上下摆动,这就是裕固族舞蹈的基本动律。
裕固族的宗教舞蹈主要是“护法舞”,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六月初六时各寺院在祭祀鬼神的仪式中都会跳起护法舞。护法舞一般由20多人一起跳,舞者面戴牛、马、鹿、乌鸦、喜雀、鹰、骷髅等12种面具,手持法器,所戴的面具不同舞蹈动作也不同。在裕固族的中,牛、马是主神,所以动作庄重缓慢;“鹰”、“鹿”的动作激烈,技巧较高;“骷髅”
的动作则小巧玲珑,跳跃较多。
2传统民族服饰与裕固族舞蹈
裕固族生活的地理环境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脉北麓(主要是中高山区)和河西走廊中部(主要是高原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使得裕固族人的传统服饰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区域特色。裕固族民间有“吃饭穿衣量家当”的谚语。裕固族的服饰主要分为日常服装、装饰类服饰和和礼仪类服饰。其中,裕固族的妇女服饰主要区分为已婚妇女服饰、姑娘服饰,各自的穿戴方式不同。目前,着裕固族服饰的习俗主要分布在明花乡、皇城镇、康乐乡、大河乡等地。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是我们创作现代裕固族舞蹈的重要组成元素。
以裕固族妇女的帽子为例,她们的帽子特点鲜明,西部裕固族的帽子是个尖顶,而东部裕固族的是大圆顶;而无论东部裕固族还是西部裕固族,帽顶都用红色缩线缝制成帽缨。帽子是裕固族妇女已婚与未婚的重要标志,姑娘成婚时会举行嫁戴头面仪式,此时才可带上帽子,以示已婚。这一帽子特点以及极具有特色的长袍、图案等被后来诸多的现代裕固族舞台舞蹈所吸收。如笔者参编并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的裕固族舞蹈《那山•那水•那云》就使用的是西部裕固族的帽子和服饰;由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朗水春编的歌舞《裕固族歌舞就是我》中演员表演的服饰用的就是东部裕固族的帽子和服饰;由战斗文工团编导刘璞创作的《山那边的彩云》演员的服饰用的帽子和服饰既有西部裕固族的尖帽又有东部裕固族的大圆帽,该舞荣获了第五届荷花奖。
不过在服饰方面,裕固族人忌讳俗人穿红衣,因为过去裕固族帐篷中都敬“点格尔罕”(意为“天可汗”),传说“点格尔罕”穿红衣、骑红马,所以裕固族俗世的男女不穿红衣;此外一般的男女也不穿米黄或黄色衣服,只有和尚和僧人才穿。这些服饰禁忌对今天新裕固族舞蹈的创作有很大的启示。
3民歌与裕固族舞蹈音乐
裕固族有两种民族语言,一是西部裕固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二是东部裕固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学者考证认为,今日裕固族的族源有古代突厥人、“黄头回鹘”、蒙古人等。裕固族的民歌种类繁多,不同的族群或地区其民歌类型和风格迥异,受周边杂居的蒙、藏、汉等其他民族的影响,裕固族的民歌语言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如在西部裕固族地区,明花区的裕固族人把生活在大河区的人叫“山里的裕固人”,这里的民歌受藏族文化影响较大,民歌风格粗犷、奔放;把生活在明花区的人叫“草原上的裕固人”,这里的民歌古朴、平和、沉稳,保留了裕固族本民族的诸多特点。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裕固族民歌的深入研究发现,有些民歌如“摇篮曲”等还完整地保留着2000年前匈奴民歌的曲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裕固族先民歌唱祖国与家乡的绝唱。
裕固族民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唱词,主要有“小曲”、“号子”、“小调”、“情歌”、“叙事”、“筵席曲”等形式。就其内容而言,有优美抒情的牧歌、古老悠扬的史诗、热烈奔放的劳动歌、热情洋溢的赞歌、别具风采的婚礼歌、风格浓郁的习俗歌、缠绵悱恻的情歌、古朴庄严的宗教音乐等12类。这些民歌中许多是裕固族舞蹈的音乐组成部分。如由阿尔昂•银杏姬斯用西部裕固语演唱的《裕固族姑娘就是我》是一首用直陈手法演唱的民歌,裕固族人甘肃省民族歌舞团的朗水春创作了同名舞蹈――《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并以同名民歌作为该舞蹈的主要音乐背景,动作上吸收了西部裕固族的民俗生活与生产劳动的文化元素,演员服饰上继承了西部裕固族传统的帽式和服饰特点,因而该舞创作演出后备受欢迎。阿尔昂•银杏姬斯演唱的民歌《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同样也被他用在了另一出舞蹈《山那边的彩云》中作为主要的音乐旋律并取得了成功。
裕固族的舞蹈可以分为民间舞和宗教舞,因而裕固族的舞蹈音乐和乐器也可以分为民间类和宗教类两种。裕固族的民族乐器种类也很多,有盾(也叫法螺或海螺)、法锣(也叫大锣)、手铃、巴郎鼓、铜质甘令、毕练、大镲、大鼓、喇叭等,其中大部分是寺院乐器,不过一些裕固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乐器如天鹅琴和牛角鼓等,不过现已失传。
4裕固族舞蹈: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继承探讨
后,裕固族民间舞蹈逐渐受到舞蹈家的重视尤其是裕固族本民族舞蹈家的重视,1959年6月成立了裕固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并开始了对裕固族舞蹈的创作和改编,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裕固族舞蹈作品。1959年西北民族学院歌舞团陈弘、阿荣等人创作了《裕固族劳动舞》后被拍成电影。1964年裕固族牧民安维英等编排了舞蹈《隆畅河畔风光好》,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获得好评。20世纪80年代之后创作的裕固族舞蹈作品有《我们来自西州哈卓》(阿荣编舞)、《迎亲路上》(1980,阿荣编舞)、《奶羊羔》(1980)、《甜甜的泉水》(1983)、《牧笛》(1983)、《欢乐的响铃》(1983)、《织褐子的姑娘》、《鼓手欢歌》等。20世纪90年代后创作的裕固族舞蹈有《头面情》、《牧鹿人》、《牛角鼓与铜铃铛》、《裕固婚礼》、《祝福歌》、《剪羊毛》、《顶格尔汗》、《戴头面》、《天鹅琴之恋》、《驼群的风采》、《情满裕固草原》我是裕固族牧羊姑娘》等。2000年及之后创作的作品有《裕固山乡彩虹飞》、《山那边的彩云》、《春雨》及笔者的《那山、那水、那云》等。
其中的许多作品获得省级、国家级大奖,或到国外巡演,获得好评。如在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民族歌舞团演出的裕固族舞蹈《迎亲路上》、《奶羊羔》和裕固族歌曲《裕固族姑娘就是我》三个节目获文化部、国家民委颁发的优秀节目奖;2000-2001年,裕固族舞蹈《裕固山乡彩虹飞》分别获“中国甘肃敦煌百年,黄河风情旅游节”最佳表演奖和“甘肃省第二届群星艺术节”银奖;《迎亲路上》2002年受邀到英国挪威荷兰瑞典欧洲四国巡演。
在裕固族舞蹈的现代创作中,裕固族少儿舞蹈在裕固族舞蹈百花园中是一夺奇葩。如1982年,张掖地区文工团创作演出的裕固族少儿歌舞《赛马前后》从生活入题,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一群天真无邪的裕固族少年抢看赛马盛会的情景。该作品曾在全省文艺调演中获奖。近几年创作的裕固族儿童舞蹈《牛角鼓与铜铃铛》、《祝福歌》抓住了裕固族孩子节日纵情欢乐的生活场景和给小孩剃头这一民俗进行加工创作,将裕固族独有的民俗搬到了舞台之上。其中,《牛角鼓与铜铃铛》创作的成功使其获得了1998年全国优秀儿童舞蹈展演荣获优秀作品奖,2006年还赴德国参加第十七届国际舞蹈艺术节。
虽然创作类裕固族舞蹈取得了丰硕,但是作为一项珍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却却处于濒危的境况。
2006年9月,甘肃肃南裕固族口头文学与语言、裕固族民歌与服饰、裕固族人生礼仪被列为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裕固族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裕固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5月,裕固族剪马鬃、裕固族祭鄂博、裕固族皮雕技艺列入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全国独有又集裕固族民歌、传统服饰等于一身的裕固族舞蹈却一直未纳入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中。相对而言,裕固族舞蹈的保护与拯救工作相对滞后且已刻不容缓。
首先,对裕固族民间舞蹈与宗教舞蹈的整理挖掘工作尚未起步。裕固族的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形式各异,区域之间又有所差异,尤其是种类繁多的裕固族民间舞蹈一直在民间传承。但目前尚未有一部专门的影像或文字资料来记录裕固族的传统舞蹈。而伴随着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新媒介在裕固族地区的推广以及现代舞、现代体育如篮球、足球等在裕固族地区的传播,传统的裕固族舞蹈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等收到了挤压和挑战,并正在流失。
其次,裕固族舞蹈的组成元素如民歌、方言、服饰等在逐渐流失,后继乏人,也使得裕固族舞蹈的传统与正脉传承收到了挑战。以裕固族语为例,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使得懂得裕固族语言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原有的传承人如今年事已高,有些已故,裕固语的词汇量在逐代人中下降。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10005个裕固族人中,会说西部裕固语的有4623人,说东部裕固语的有2808人。至目前,据我县统计,在10005个裕固族人中,会说裕固语的减少了一半,口述文学传承人更是随老人的去世而急速减少。裕固族传统服饰制作方面,目前制作裕固族传统服饰等手工艺无人传承,大部分已濒临失传,一些传统服饰的配饰刺绣品从传统工艺到原始图案都无法完整保存和传承,有些已失传多年。裕固族的传统服饰随着其他民族服饰以及现代时尚服饰文化的冲击而趋于简便,失去了传统民族服饰的风格。
此外,作为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歌特别是研究突厥、蒙古民歌的“活化石”的裕固族民歌流川范围也逐渐在缩小。目前,裕固族民歌主要分布在明花乡、皇城镇、康乐乡、大河乡等地。西部裕固民歌的传承人主要由钟玉珍(女、现年74岁)、杜秀英(女、现年66岁)、杜秀兰(女、现年62岁)、贺俊山(男、现年68岁)等人。东部裕固民歌的传承人主要有白金花(女、现年52岁)、安金莲(女、现年75岁)、郭玉莲(女、现年58岁)、郭金莲(女、现年54岁)等人。这些传承人逐渐老龄化,大多数民歌已消失,目前仅存的民歌正在退化,面临失传。 面对裕固族舞蹈传承的窘迫情境,笔者认为应该呼吁和督促相关的政府部门做好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呼吁相关学者加快对裕固族舞蹈的搜救与整理工作,促使裕固族人实现文化自觉并开始认同和肯定自己的文化、恢复裕固族舞蹈的历史记忆。此外,从民族舞蹈创作的角度看,我们应该组成创作队伍,深入裕固族地区采风,吸收这一独特民族舞蹈营养,加之现代元素的改变和创作,使得裕固族传统的民间舞蹈在发展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贺卫光,钟祖福.裕固族民俗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0,8:3.
[2]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M].民族出版社,2002
[3]范玉梅.裕固族[M].民族出版社,2003:79.
[4]甄勇宏.浅谈裕固族舞蹈特色[J].甘肃高师学报,2007,(3):125.
关键词: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教学;影响;风土人情
1,舞蹈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舞蹈文化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创造,有了自己的传承方式和拥有自己独特的演变过程,从而逐渐形成了舞蹈文化的特殊内涵。舞蹈文化内涵主要是以民族舞以及文化人类学为基础,在一定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了舞蹈文化的产生和演变。民族舞蹈主要时间方面的表现为纵向的,民族舞蹈文化方面的,它全面地记录了民族舞蹈的产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以及漫长的演变经过。舞蹈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称为文化层,当然,另外一个称呼也可以,那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层面。以时间作为研究基础,然后结合文化层,对舞蹈文化进行意识形态的深入研究,则舞蹈文化可分为两个形态:一是原生形态,二是变异形态。在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下,分别生成了各具特点的这两种形态。舞蹈文化受到的作用因素很多,比如社会环境、历史背景、自然生态环境、民族舞蹈群体的审美心理和民族心理等等[1]。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这两种舞蹈文化形态之中,都具有十分复杂的演变。演变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不断融合和逐渐累积的过程,舞蹈文化主要展现的就是原生形态的舞蹈中包含的一些基本步伐、节奏、动律、功能等文化内涵,通过有意的进行选择并加以保存,可以实现新形态的产生和重新整合。以舞蹈文化为基础,民族舞蹈空间性就是相对于民族舞蹈文化纵向性的横向性方面,主要展示的是民族舞蹈的表演环境、相关结构、表演形式等,因此是空间的舞蹈文化的文化层。将舞蹈文化从其空间文化层进行分析,其基本结构可以分成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种。其中表层结构主要是指动态性和物质性等民族舞蹈表演中可以看见的,可以用符号对这些可见的动态性和物质性进行标示,而符号象征物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忆、意味等。而深层结构就是以一定民族的群体为基础,使得民族舞蹈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是一种无形意识形态,还可能指民族群体意识当中的价值观和宗教观等。
2,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2.1促进学生对舞蹈文化的了解
舞蹈教学中,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地对民族舞蹈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比如其了解其发源地的相关民俗文化等,同时,还能够对民族文化审美意识进行更好的感受。实现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有对民族民间的舞蹈和音乐等录像资料进行收集,或者是组织学生欣赏民族舞蹈并进行讨论[2]。此外,还可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对各地风土人情进行充分了解,以使得学生能够对民族舞蹈有着真正的身临其境的内在感受,同时还能够感受舞蹈的审美元素以及其文化。比如在进行傣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对傣族文化历史进行简单介绍就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傣族人民的风土人情,了解性情善良的傣族人民,才能够充分理解其民族舞蹈有的浓重亚热带风情。很多的宗教活动,对小乘佛教普遍信仰,使得其舞蹈带有了宗教色彩。同时,傣族还具有的如爱洁净、喜欢水等风俗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民族舞蹈文化。
2.2舞蹈文化结合了舞蹈和文化的教育
舞蹈文化这一个方面的教育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大小,可以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方式中的因材施教,可以使得学生充分体会每个民族和每个地区的不同,结合了人文教育和舞蹈教育。以往的分工方法中主要是以学科为目标,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就要改变其为发展智能的、多元的整体目标,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全面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已经得到了教育家们的足够重视,艺术形式中舞蹈的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3]。而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的内容都是舞蹈的基本动作,并且反反复复地对舞蹈动作进行教育,没有给予学生真正的舞蹈文化的内涵,因此,其结果就是学生只能学习到死板的基本功套路,缺少了自主创新和内在文化。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必然会大大下降,即使能够学有所成,其舞蹈动作也必然会缺乏创新,如果今后的人生道路继续在舞蹈专业上面行走,那也只能是会跳舞,对舞蹈文化的内涵肯定是一无所知的。当今社会是智能型人才社会,是创新发展的社会,缺乏了文化内涵的舞蹈教学,肯定会被社会所淘汰,被时代所抹杀。因此,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锻炼学生的舞蹈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舞蹈文化品味[4]。
2.3舞蹈文化能够以情带舞,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目前的舞蹈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从审美感知方面入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尝试简单动作的学习,从中对审美进行领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舞蹈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全身心投入舞蹈学习和感悟之中,增强学生的信任感、成就感,让学生感受到被肯定。学生在舞蹈当中感受生命活力,在舞蹈当中感受艺术魅力,通过舞蹈学习,不仅仅增强自己的形体美,更是对自己气质美的一个提升,更能够帮助学生进入一个内外交融的艺术境界。对学生的外部动作和形体要进行赞美,同时还可以利用完美的舞蹈形象,熏陶学生的灵魂,感染学生内心的世界,通过舞蹈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完成更加完美的舞蹈作品。
3,总结
舞蹈文化和民族舞蹈教学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对不同民族风土人情、风格特点进行更加准确的掌握,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用身体语言对不同的民族舞蹈文化进行完美体现的方法。不同的舞蹈文化影响下,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风格[5]。因此,要使得学生对各民族舞的特点进行更加准确的掌握,就必须将舞蹈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学生在跳民族舞蹈的时候,不仅仅是在表现形体美和动作美,更是在演绎该民族的文化,只有掌握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知识,才能够更加完美的演绎民族舞蹈文化。因此,舞蹈文化是民族舞蹈教学的内涵,其教育是艺术教育,是塑造和谐人格的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促进民族舞蹈教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定娥.浅议如何在幼儿园音乐舞蹈教学中渗透民族艺术文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13(1):734-735
[2] 朱奕.吴晓邦通俗舞蹈理论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启示[J].艺海,2011,12(1):108-109
【关键词】舞蹈文化;舞蹈教学;重要性
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当中,各族的舞蹈都是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舞蹈文化中融入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被不断的传承,直到现在各个民族舞蹈还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在当下舞蹈教学中,加大学生对舞蹈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我国舞蹈教学现状分析和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重要性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对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探析。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对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其与其他各类艺术之间进行了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主要是以表演者的舞蹈为主,一些音乐、道具为辅的表演形式。舞蹈具有精彩绝伦、音乐动听感人、舞美神奇变幻、道具造型逼真、剧情扣人心弦、内涵丰富雅致等特点,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当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1. 我国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大多数的人其中包括一些高校的领导在内都普遍的认为舞蹈只是音乐的一种衬托,是一种歌伴舞的形式。如果没有了音乐,那么舞蹈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此外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只要是带着身体律动的都认为是舞蹈,比如说简单易学的广播体操。这中错误的观念体现出了人们对舞蹈艺术的概念与舞蹈艺术的本质存在着一些偏差,这对我国舞蹈教学的普及带来极大的难度。
舞蹈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的因素在于师资力量的建设,老师作为教学事业的指导者,公共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由舞蹈教师的质量和数量来决定。学校领导大都不能够认识到舞蹈的普及在学生们生活中的重大意义,目前大部分的地方师范学院的舞蹈教师的数量较少,因此,舞蹈教师们的压力较大。对于这个问题,学校的领导应该多关注舞蹈的教学,提高舞蹈教师的数量来减轻现有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地方院校的舞蹈教师并没有机会去进行舞蹈的培训和理论知识的深造。这样舞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与现代流行的舞蹈和理论知识结合,不利于学生们舞蹈素质的发展。对于以上问题,地方师范院校的领导们应该利用放假的时间来对舞蹈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培训,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2. 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重要性的体现 将舞蹈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环节中是舞蹈教学文化性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针对某种舞蹈的肢体形态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舞蹈文化的认识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当学生学习不同的民族舞蹈时只是简单的进行肢体上的模仿,在内心感情的表达以及意境的表达还存在极大的不足。笔者认为舞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所在,通过舞蹈文化的教学来促进学生内心感情的表达,只有这样学生在表演不同的民族舞蹈时才能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情感。总而言之,舞蹈教学是以舞蹈文化为基础的教学。
舞蹈是通过身体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态,舞蹈表演者通过一系列肢体的动作来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以及意境的表达等等,这一系列的肢体动作就是舞蹈的语言。随着肢体动作逐步的丰富多样,舞蹈表现出了极强的表达能力。从传统意义上分析,作为舞蹈艺术的主要表达着即舞蹈表演者,其要具有美丽的面孔和苗条的身材,从另一方面来讲,舞蹈表演者本身就是一种美。舞蹈的一系列动作是人体的一种表现,有一种特殊的形态美感以及艺术形式。通过舞蹈来对某些文学作品和事件进行表演之后,能够更加清楚的表现出其艺术效果。通过舞蹈的表演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表演。
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将舞蹈文化引入到舞蹈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这对学生对各个民族舞蹈的风格以及动作有更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舞蹈教学效率。
如果学生没有对某种民族的舞蹈文化有足够的认识,当在跟随教师学生民族舞蹈时只是机械的去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当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动作上的问题时,并不能及时的发展和解决,长时间下去学生对舞蹈的基本文化形态认识更加模糊,进而失去了民族舞蹈本身的意义所在。所以,当教师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舞蹈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对朝鲜舞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舞蹈心态表现部分的教学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朝鲜舞蹈具有沉稳、含蓄的特点,是通过心理的感觉来表达出舞蹈。而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朝鲜舞蹈心理表现认识并不深,在对朝鲜舞蹈进行表演时只是简单的模仿其动作,而表演者的内心境界与朝鲜居民具有极大的差距,通过舞蹈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朝鲜人们那种坚韧含蓄的性格特点。所以在对朝鲜舞蹈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朝鲜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是十分必要的。朝鲜人们具有团结奋进、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挑战的民族精神。只有让学生对朝鲜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充分的认识之后,在进行朝鲜舞蹈的学习时才能更加有效的把握住朝鲜舞蹈的心理特征,在进行舞蹈表演时才能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朝鲜族人民那种坚韧、不屈不挠的性格特点。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学生对舞蹈文化和环境的认识力度。
在课堂内容方面,可以将舞蹈教学分为舞蹈理论教学和舞蹈技能教学两个部分。在舞蹈理论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拓展学生们的舞蹈知识层面。例如:讲解中西方舞蹈的差异和历史、舞蹈的概念、对舞蹈的赏析等,这些都对学生们学习舞蹈的理论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舞蹈技能方面,老师要从基础的体形训练开始力求让每个学生的舞蹈基本功都非常的扎实。为以后能够自然舒展的做一些复杂的舞蹈动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除此以外,学校还应该根据学生们自己的爱好和自身的特点来开设一些现代舞、街舞、机械舞和民族舞的课程,让学生们对舞蹈有全面的了解。
3. 结语 总而言之,舞蹈文化对舞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舞蹈文化的教学是舞蹈教学的一部分。部分教师忽视了舞蹈文化在对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是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进而导致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不能表达出舞蹈的内涵。因此,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相关舞蹈文化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和体会该民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而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宗华,林璐.浅谈文化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民族艺术研究,2007,(05)
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当中,各族的舞蹈都是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舞蹈文化中融入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被不断的传承,直到现在各个民族舞蹈还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在当下舞蹈教学中,加大学生对舞蹈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我国舞蹈教学现状分析和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重要性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对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探析。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对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其与其他各类艺术之间进行了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主要是以表演者的舞蹈为主,一些音乐、道具为辅的表演形式。舞蹈具有精彩绝伦、音乐动听感人、舞美神奇变幻、道具造型逼真、剧情扣人心弦、内涵丰富雅致等特点,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当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1.我国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大多数的人其中包括一些高校的领导在内都普遍的认为舞蹈只是音乐的一种衬托,是一种歌伴舞的形式。如果没有了音乐,那么舞蹈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此外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只要是带着身体律动的都认为是舞蹈,比如说简单易学的广播体操。这中错误的观念体现出了人们对舞蹈艺术的概念与舞蹈艺术的本质存在着一些偏差,这对我国舞蹈教学的普及带来极大的难度。
舞蹈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的因素在于师资力量的建设,老师作为教学事业的指导者,公共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由舞蹈教师的质量和数量来决定。学校领导大都不能够认识到舞蹈的普及在学生们生活中的重大意义,目前大部分的地方师范学院的舞蹈教师的数量较少,因此,舞蹈教师们的压力较大。对于这个问题,学校的领导应该多关注舞蹈的教学,提高舞蹈教师的数量来减轻现有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地方院校的舞蹈教师并没有机会去进行舞蹈的培训和理论知识的深造。这样舞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与现代流行的舞蹈和理论知识结合,不利于学生们舞蹈素质的发展。对于以上问题,地方师范院校的领导们应该利用放假的时间来对舞蹈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培训,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2.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重要性的体现
将舞蹈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环节中是舞蹈教学文化性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针对某种舞蹈的肢体形态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舞蹈文化的认识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当学生学习不同的民族舞蹈时只是简单的进行肢体上的模仿,在内心感情的表达以及意境的表达还存在极大的不足。笔者认为舞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所在,通过舞蹈文化的教学来促进学生内心感情的表达,只有这样学生在表演不同的民族舞蹈时才能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情感。总而言之,舞蹈教学是以舞蹈文化为基础的教学。
舞蹈是通过身体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态,舞蹈表演者通过一系列肢体的动作来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以及意境的表达等等,这一系列的肢体动作就是舞蹈的语言。随着肢体动作逐步的丰富多样,舞蹈表现出了极强的表达能力。从传统意义上分析,作为舞蹈艺术的主要表达着即舞蹈表演者,其要具有美丽的面孔和苗条的身材,从另一方面来讲,舞蹈表演者本身就是一种美。舞蹈的一系列动作是人体的一种表现,有一种特殊的形态美感以及艺术形式。通过舞蹈来对某些文学作品和事件进行表演之后,能够更加清楚的表现出其艺术效果。通过舞蹈的表演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表演。
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将舞蹈文化引入到舞蹈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这对学生对各个民族舞蹈的风格以及动作有更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舞蹈教学效率。
如果学生没有对某种民族的舞蹈文化有足够的认识,当在跟随教师学生民族舞蹈时只是机械的去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当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动作上的问题时,并不能及时的发展和解决,长时间下去学生对舞蹈的基本文化形态认识更加模糊,进而失去了民族舞蹈本身的意义所在。所以,当教师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舞蹈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对朝鲜舞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舞蹈心态表现部分的教学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朝鲜舞蹈具有沉稳、含蓄的特点,是通过心理的感觉来表达出舞蹈。而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朝鲜舞蹈心理表现认识并不深,在对朝鲜舞蹈进行表演时只是简单的模仿其动作,而表演者的内心境界与朝鲜居民具有极大的差距,通过舞蹈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朝鲜人们那种坚韧含蓄的性格特点。所以在对朝鲜舞蹈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朝鲜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是十分必要的。朝鲜人们具有团结奋进、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挑战的民族精神。只有让学生对朝鲜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充分的认识之后,在进行朝鲜舞蹈的学习时才能更加有效的把握住朝鲜舞蹈的心理特征,在进行舞蹈表演时才能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朝鲜族人民那种坚韧、不屈不挠的性格特点。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学生对舞蹈文化和环境的认识力度。
在课堂内容方面,可以将舞蹈教学分为舞蹈理论教学和舞蹈技能教学两个部分。在舞蹈理论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拓展学生们的舞蹈知识层面。例如:讲解中西方舞蹈的差异和历史、舞蹈的概念、对舞蹈的赏析等,这些都对学生们学习舞蹈的理论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舞蹈技能方面,老师要从基础的体形训练开始力求让每个学生的舞蹈基本功都非常的扎实。为以后能够自然舒展的做一些复杂的舞蹈动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除此以外,学校还应该根据学生们自己的爱好和自身的特点来开设一些现代舞、街舞、机械舞和民族舞的课程,让学生们对舞蹈有全面的了解。
3.结语
总而言之,舞蹈文化对舞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舞蹈文化的教学是舞蹈教学的一部分。部分教师忽视了舞蹈文化在对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是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进而导致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不能表达出舞蹈的内涵。因此,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相关舞蹈文化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和体会该民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而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宗华,林璐.浅谈文化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民族艺术研究,2007,(0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Knowledge, Cultural Literacy and Dance
XUE Yue
(Zhengzhou Tourism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09)
Abstract There is a very close link between tourism dance courses teaching with other disciplines, the knowledge of other disciplines involved in teaching, tend to produce the effect of finishing touch. Associated with the dance, such as literature, history,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of knowledge the introduction of dance teaching, dance pedagogy make the general habit of the use of improvements and improving.
Key words dancing mood; flutter step-by-step; dance create
舞蹈教学,主要依靠动作示范和语言讲授两种形式。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就体现在语言授课之中,体现在对学生的讲解、启发和指导之中。本身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是不断通过已知推出未知,而学习舞蹈专业知识其实也是不断调动已有知识来认识、理解新的知识,这样一个过程。
1 知识与舞蹈意境
意境是艺术所创造的一种氛围。意境是弦外之音形外之意,但是终究离不开形象的表现。形象与竟境的关系相当微妙,往往是形象差之毫厘,意境则谬之千里。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出一种好的意境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1 文学知识对产生意境的作用
影响学生在舞蹈活动中能否产生意境的主要思想束缚,在于文学、史学哲学及人文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是否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学、美学知识和修养。例如,在教学生跳蒙古舞时,用文学语言来启发学生:眼前是辽阔美丽的草原,眼睛要看得远些,情绪要奔放些。当一些神情呆滞的学生理解了舞蹈的意境后,表演情绪逐渐活跃起来;笔者在《形体训练》课第八章“舞蹈”的教学中曾安排过这样一堂观摩课:伴随着结束部分放松的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笔者在一旁启发学生,我们就是那群满载而归兴高采烈的小姑娘,自然个个神采飞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主要在于通过启发,使她们深入意境,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这种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调动了包括文学语言在传达与接受老师意图的作用以及学生有关地理、民俗、美感等具体知识的相互作用。比如,藏族舞动作中膝盖的屈伸颤动,同学们往往不易掌握。可以告诉学生,位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那里空气稀薄,气候严寒,藏民们又习惯于背东西上山,加上鞋是用皮制的较沉重,走起路来相当吃力,要体味他们这种沉和拖的感觉。这样同学们再做动作时,原来那种机械生硬的屈颤,被孩子们记忆中的上山感和沉重感取代而逐渐掌握了要领。因此,学生具有相当的文学、美学及各种相关知识和经验,便能更好地表现出诸如憧憬、渴求、兴奋、激动、痛苦、茫然等应有的表情来。
1.2 地理等学科知识对意境的创造作用斐然
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艺术形象的环境、气候;历史知识有助于掌握艺术形象的气质、神韵;生理知识使学生自由地把握运动和形态的规律;哲学使学生具有概括、抽象能力等等。
2 知识与舞蹈动作的准确性
舞蹈要靠动作形象来完成,而形象是有它的客观规定标准的。这种标准的把握,不能单靠老师教,学生练来实现,因为舞蹈有其具体的力度,速度、幅度、柔韧度等要求,老师还要以各种知识来配合学生去理解,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把握住舞蹈动作的准确性。
2.1 数学知识对舞蹈的影响非常明显
舞蹈队形变化是数学或几何图形的表明。队形偶数与奇数的变换可使一排变成两排或三四排成倍地增长,从而加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此外,各种三角形、四边形、菱形、扇形、圆形等,人们都不陌生,可是如果学生在头脑中缺乏有关队形变化的正确概念那么就难于在舞蹈过程中加以体现了。在评价舞蹈时,人们要求的整齐、准确,就是一种数学要求。舞蹈整体感的实现,就靠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认识感觉和体现的正确与否。所以,当排练舞蹈队形变化时,我们可以把将要变的队形先告诉学生。如几排同时向前走保持直线不交叉,就告诉学生这是几何学中的平行关系。如果需要交叉后再打开的队形,就告诉学生交点在哪里,这个交点不能移动以免影响整体队形。成圆形时,告诉学生圆心(下转第18页)(上接第3页)在什么地方,每个人从自己到圆心是半径,半径长度相同不变,避免越跑越小或越跳越大。舞蹈中大跳动作在空中经过的弧线初学者搞不清楚,可用手势划出抛物线形,使学生们做到心中有数。加快了学习进程,同时也使学生知道运用科学道理变换队形,这样排练起来既准又快。
2.2 舞蹈无时不与力学原理有关
舞蹈是一种力的运动。重力、重心、平衡等概念的理解与否,同舞蹈表演质量、水平、更有直接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对学生讲主力腿、动力腿、重心、转换、抬腿多少度,划圈多少度等等与其它学科相关的教学语言,学生接受快慢程度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直接相关。如学生初学一位二位跳时,不知身体哪一部位用力和怎样用力,他们多半是撅臀式或用胸前拱,带动身体跳起。这种不正确方法一跳不高,二落地易跌倒,难以掌握身体的平衡。可用物理学“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原理,告诉学生跳是在蹲的基础上,加上起跳时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使人能跳起。对地面推的劲越大跳得就越高,让大家用力蹬地面,帮助学生找到了什么是用力和怎样用力,使学生循序渐进,跳得越来越高。另外,一些踏步、虚步的重心问题对舞蹈者的动作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搞不清楚就把动作做反了,所以每一动作都要讲清和搞清重心在哪条腿上。
在学习颤步时,让学生理解膝盖伸直向上时是物理学中的力,屈伸向下是靠惯性回到静止状态。这样做便轻松自如,既有性又有韧性。一些类似向上甩后再下来的动作都应告诉学生放松,随着惯性自然而下,避免因用力而僵硬,紧张。
2.3 联想朗读法
一些慢板及一些推拉回环动作(如云手、单手双手臂波浪、摇臂等),做起来应该是细腻、柔顺、圆润、耐人寻味的。可启发学生联想朗读,从中找出韵律和韵味。朗读时有抑扬顿挫、流畅回环的韵律美,语调、语流、速度恰当掌握,才会使人感到声情并茂,余音绕梁。做舞蹈动作也是如此,也要有抑扬顿挫,要舞情并茂,并帮助学生找出舞蹈的韵律。如云手等拉推动作的韵律在经过动作交替时的一刹那,要加力度、韧性和控制力,这就要有棱角、有力度且含蓄、细腻,增强动作的准确性和内在韵味。
3 知识与舞蹈创造力
舞蹈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一般的舞蹈技能和情操陶冶,还要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获得舞蹈创造能力。
舞蹈创造,狭义的指艺术作品创作,而广义的则指对舞蹈作品的能动理解掌握和创造。一个舞蹈,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表现水平,这里有学生的表演能力问题也有再创造问题。舞蹈教学很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创作能力。而舞蹈创造又是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舞蹈表现是严格依赖于形体动作的,既抽象又具体,除专业知识、技术、技巧外,如果没有哲学、美学、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史、民俗学等多种知识就很难达到较高水平。
舞蹈既然与知识有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就应当把各种学科知识与本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吸吮各种学科知识的“养料”。在教学中也要使学生兼受各种知识的培养,从而培养和增强她们的舞蹈接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校慧.东方艺术美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0.4.
[2] 孙美兰.艺术概论.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波斯彼洛夫.论美和艺术.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