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大专辅导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0: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五年制大专辅导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五年制大专辅导员

篇(1)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counselors demand is also growing; but in the current college counseling team, but there are many such development uncoordinated phenomenon. The main reasons include the counselors' work intensity and pay is not proportional, the chance of promotion, lack of work is not enoug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even more so,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ll over the country more and mor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has increas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mostly faile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r performance is low, relatively low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the management difficulty is big. So the counselor needs and requirements are new defini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unselor; demand

中图分类号:G2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高职院校师资及生源状况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职业高中(中专)部分来自己普通高中的高考落榜生,还有很大一部分高职仍旧招收五年大专生,也就是初中毕业生;按照目前的录取次序,整体录取工作排所有高等院校之后,这无疑使生源质量长期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进入高职的学生大多是在中、高考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去进入普通高校机会的差生。而在当前生源紧张而高等院校又如此泛滥的情况下,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又不得不放大招生范围,放宽招生政策,当然就不可能兼顾生源质量问题。高职学生入学后不管是五年制或是三年制,尽管在年龄上他们有着差距,或是在认可度上与普通大学有区别,但在社会上,他们也是公认的大学生。但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工作招聘等场合,这类学生通常会要受到与变通大学生不相的待见。

2.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需求现状

2.1学生数量对辅导员的需求

据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截止全国已一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这不论是学生数量还是学校数量,都占据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几十所类似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如湖南省内就是将近四十几所高职高专,这些学校数量远超出省内普通高等学校。这些学校聚集了绝大多数学习成绩低等差生;因此,从数量上讲,需要大量的辅导老师。

2.2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对辅导员的需求

当前大学学生绝大多数为90后,许多人头脑中充满着好奇心和无限梦幻,喜追时代潮流、追星,其思想易被社会舆论左右,从众心理很强,立场缺少坚定性。同时,这部分学生因高考失败或其他原因又有较强的失落感与自卑感。他们把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看成迫不得已,在学习上往往动力不足。,而且,在众多的高职高专学校,不但招收三年制大学专,同时还招收五年制大专(三年制大专是指高中毕业进入高职院校,五年制大专是指初中毕业进入高职院校);从这两个学制来看,带五年制比带三年制更难,两个学制的学生几乎都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中最差的学生,尤其上五后制,在校学习周期长,他们总认为自己离毕业还早,对于就业压力、人生等根本不关注,年龄偏小;因此,很多学生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行为习惯差;他们的大多精力集中在学习之外,力求通过各种斜径来张显个性;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惟我独尊的习惯,从未尝过艰辛,根本受不起挫折、磨难,缺少与困难抗争的意识;因此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里状况看,特别需要专职的辅导员进行针对性指导。

2.3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对辅导员的需求

不论是五年制大专还是三年制大专,其学生工作都离不开辅导员的参与,对于五年制而言,他们的前二年实际上是中等职业教育。大多数学生为未成年人,教师不但要承担教学责任,还要承担他们的一部分监护责任,实际上他们的教育还只能算是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是有区别的,前者主要依靠他人管理和他人关爱,后者则注意自我管理。但很多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并存已是目前的一种倾向,因此通常采取基本相同的管理模式进行统一管理,考核标准也基本相同,放松对学生的管理;他们实际上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不很差,因此更需要专职辅导老师进行管理。

3.高职院校辅导员现状

3.1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由此可见,辅导员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专门人才。他们的管理水平基本上决定了高校学生的素质层次。但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特别是高职院校,在聘任选择上基本是就地取材,挑选本系的或从本专业领域内招聘。虽然这些人有专业优势,但缺少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培训,对学生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也不丰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责主要还是学生的思政工作,一是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过渡,二是相对没有普通高校学习、生活的氛围和环境。而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现任辅导员中,所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的(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等特别少,许多既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学习,也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经验,而是通过其他方式直接进入辅导员待业,其专业性不强。

3.2工作缺位严重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能力弱化是指他们经过长期工作后,能力不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有所退化;一名辅导员至少要面对200甚至多达300、400名学生。这些学生们的一切事务基本上都要经由辅导员来处理。辅导员每天都忙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事务,长期疲于奔命,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使工作陷入低水平的重复和没有任何上进的恶性循环之中。不仅没有时间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方面获得自我提高,更没有时间外地进修学习。致使其形成满足现状的安逸思想,职业水平越来越低,工作能力缺位。

3.3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职责不清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体系主要实行的是院、系两级条块管理,有些高职院校将一些系自称为学院,比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技学院),但是却难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使得辅导员处于学院管理结构的最底层,接受多重行政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院系任何行政机关和部门几乎都可以指挥辅导员,造成他们工作多且杂,事无巨细,成了名义上教师,事实上的“保姆”、“警察”和“消防员”,无数非本职工作也被摧到他们身上。这些职责不清的问题严重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构建。

4.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模式探析

4.1明析职责,强化职业定位

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作为战略支撑;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特殊队伍,其工作能力培养模式考量首先应从招聘做起;就是说辅导员的选聘要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其被聘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包括他的基本素质和工作潜能,尽可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进行挑选,坚持业务、作风、纪律三大标准;划清其工作职责,使他们的工作更专业化,职责更明确。让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提高和自身能力。在职业定位上更需转变辅导员将其工作当成临时过渡的观念。

4.2加强专门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学生工作领域大大拓宽了,除单纯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外,心里辅导、助学管理、课外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等都涉及。辅导员需要应用多这就对辅导员的知识要求更加广而多,加强培训也就成了促进辅导员工作能力进化的有效途径。相关部门应建立成套的辅导员培训体系,高职院校要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定期安排其在职进修培训。为辅导员工作能力提升提供有利平台。

4.3完善管理体制

辅导员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高职院校多层管理体系之中,事务繁琐,职责分工分不明,又极不具归宿感和成就感。所以,高职院校应对辅导员建立起统一的管理体系,即由学校某个部门统一领导、统一培训、统一考核。而不是任何部门均可管理和发号施令。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定位为标准完善管理体制,科学设定辅导员职责,出台对应工作配套文件,从而保证其能够专心工作。

4.4健全激励体制

高职院校需健全辅导员激励体制,激发其工作热情,使他们的工作具有成就感,从而提升工作能力。第一要加强辅导员职业理想化教育,提高自我认识和领悟,激发动力来源,形成他们在本职工作中的成就感和责任心。第二要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地位,形成与其工作相匹配的评价、考核、晋升机制,使他们真正融入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去。

参考文献:

篇(2)

一.五年制大专学生现状分析

1.心理素质较为脆弱,容易受外界影响

学生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4~18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制力和自控力远远都不及成年人,但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却又缺乏主见和是非观念,特别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学生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和心理预期。如果调节得不好,极有可能会出现极端的思想和行为。

2.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缺乏动力

五年制大专教育虽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却是初中起点的专科,并且学生普遍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普遍都存在着厌学情绪,大多数的学生是在家长的逼迫下才走进校园的。在这种消极的情绪影响下,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往往出现彷徨、失望、自卑的心理,容易使学生寄托于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中。

3.学生可塑性强,发展空间大

尽管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要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自我表现意识强、积极活跃、多才多艺、思想单纯等。他们当中有不少学生十分渴望能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学有所长,增长才干,从而得到家长、老师、社会的认可,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就这点而言,只要教育管理方法得当,五年制大专生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能。

二.五年制大专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本教育思想缺失,管理缺乏服务意识

人本教育思想体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反观我们现在的管理,管理者处于主置,而学生则处于被管理、被塑造的位置,习惯于以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却忽视了其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职责,所以管理工作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色彩而缺乏“人情味”。

2.心理健康教育不够,德育方式滞后

目前德育工作目标空洞缺乏说服力,脱离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和兴趣,远离了生活根基,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教育形式单一,主要采用说教、讲解等模式,缺乏让学生讨论、体验、观察、访问、参观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辅导员大包大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五年制大专生普遍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处理问题缺乏主见,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因此,目前对于学生管理通常处于一种辅导员大包大揽的状态,辅导员时刻关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种管理方式漏洞少,管理效果好。但同时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从而忽略对于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力度。

三.改善五年制大专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服务意识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管理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此,管理工作者首先要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位学生,应设身处地考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及发展、就业等问题,为学生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

2.注重思想教育,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结合学校实际,依据党的政策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建立具有各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这些目标和内容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相符合,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加强学生干部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学生干部是高校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核心力量。必须大力发挥学生会、班干部、团委的积极作用,尽量消除其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也使工作更加符合学生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同时,学生干部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会明显增强。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教育管理渠道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参加活动也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学生活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良好学风与校风、提高凝聚力、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加强各兴趣小组、社团的建设,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

篇(3)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成熟学制。我国在解放前后就出现了初中后五年制教育,后因而中断,1983年开始,原国家教委选择航空工业、机电工业和地震预测等行业进行五年制专科教育的试点工作。论文百事通在此基础上,1994年又分两批在18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试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医学院校培养治病救人的人才所具有的特殊性,我校作为医学类全国重点中专,经过慎重论证,从2000年开始招收五年制高职生。目的在于既避免三年制高职生专业稳定性和归属感差,又避免

三、四年制中专生知识结构单薄,医疗人文素质过于肤浅的弊病,以有利于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避免衔接中的学时损耗,有利于统筹安排实践训练环节,增加技能训练时间,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同时,由于学生人学年龄小(初中毕业),可塑性强,有利于职业意识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形成牢固的职业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专业稳定性和归属感。但问题也由此带来:五年制高职生,中专阶段和大专阶段同校。他们从人学到毕业,年龄一般处在16到20周岁之间,在这一时期,学生走过了从少年到青年、从未成年到成年、从不成熟到趋于成熟的生理和心理历程,这一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初步确立和定型,学生在学校的五年完成了人生历程中最为重要的转变和塑造。因此,其德育模式既不能沿袭三年制中专模式,也不能抄袭三年制高职模式,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德育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那么五年制高职应该如何来建立其德育管理模式呢?

笔者在担任医学院护理系辅导员时,探索了五年制高职生德育管理模式,想就此问题与同行商讨。

1“管”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前两年,采取严格管理为主的模式,靠严格规范的管理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阶段是生活的基础阶段,是“工程”莫基阶段,对学生今后各个时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当前医学生管理的模式太刻板,条条框框太多,严重束缚了学生手脚,很不利于自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抛弃。对此,笔者不能完全苟同。实践告诉我们,做为一个刚踏人医学院校门的学生来说,没有经过长期、系统、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身都无法管理,医学、护理管理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对学生实施“三严”管理。一是严格制度。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制定出“学生一日常规”等制度,从学生的起居到各项学习与活动,从学生的仪表到举手投足,都制定了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使学生行有规、蹈有矩。二是严格训练。通过军训、卫生、劳动、文体活动、体育课、礼仪课等形式和活动,又专门请附属医院的优秀护士进行护士礼仪训练,强化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进一步体会医疗行业的规范,使学生接触医疗的德育要求。三是严格监督。多年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严格扎实的检查和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建立了领导干部值日组,学生处、团委管理人员值日组,学生会干部值日组;校园安保队、校园护绿队;文明监督岗“三组”、“两队”、“一岗”,形成了立体交叉的检管网络,做到了“一天一检查,一周一评比,一月一总结,一学期一表彰”。

但我们讲严格管理,并不是要把学生看“死,、管“死”,而是强调要通过必要的制度和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

2“转”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第三年,采取的是被动管理和主动管理混合管理的模式。在这一阶段要体现一个“转”字,转变思想观念,改革管理办法,促进德育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过渡。随着学生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学生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参与组织和管理的欲望升高,学生已经不再习惯于“你说我做”式的管理,这时,教育者就应该审时度势地引导和训练学生不断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逐渐参与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活动中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随意性管理向目标性管理转变。改变学校活动随意、随时变化的做法,对系、班级的大小活动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引导学生制定出个人长、中、短期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的座右铭,讨论人生规划,促进学生在目标鞭策激励下自觉进步。二是由管理者组织活动向学生组织活动转变。在班主任、辅导员“交权”的初期,不能一下子把手中的权利全部交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消化不良”。最好的办法应当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组织活动锻炼能力。改变了大小活动,大小事情都由领导、教师、班主任包办的做法,把很多事情都放手让学生来做,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活动的组织。要把文艺晚会、基本功表演,纪念‘`5.12”护士节,体育比赛、辩论赛、演讲会等大型校级活动交给学生会各部或班级承办,班级也把很多大型活动和主题班会、周末文艺、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活动交给小组、宿舍或学生个人来组织,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不断得到锻炼提高。三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它包含“三个改变”,”改变学生会干部任命制为竞争上岗制,改变班级干部选举制为全员轮流制,改变班组管理单一模式为多元并存的模式”,把集中在班主任、学生会、班委会手中的权力逐步下放到每个学生手中,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管理者,都从管理的过程中感受管理者的艰辛和增加自我管理的体验。

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阶段,是一个逐步转化的阶段,而且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作为教育者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管理,绝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很难保证管理模式的顺利过渡。

3“导”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第四年,采取的是主动管理的模式。要引导学生摆脱被动管理的束缚,走自我发展之路。经过三年医学院生活,学生大部分已满十八周岁,生理、心理基本发育成熟,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接触社会的渴望日渐增强,素质教育对学生主动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学生仍然采取简单的德育管理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自主性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德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当学习管理和活动的主角、当演员,教育者本身则要主动退到后场,当配角、当导演。这个阶段主要体现“三个尊重”。

一是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首先在学生升人四年级后,及时对学生进行“我是一名大学生”、“我是成年人”的意识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已经成人、已经成为大学生,让学生在增强荣誉感的同时,不忘对自身自勉、自省,不断提高对自我管理的要求。其次,逐步建立大专班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用人格的力量和环境的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组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大专生的教育教学。再次要有意识把大专与中专生的学习区和生活区分离。最后是设立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的体制,建立一人担任多班班主任或者级部辅导员的制度,在学生会中设立大专生自治管理委员会,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二是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校按照省课程标准建立大专班课程体系,逐步增大选修课和本校课程的比重,‘’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考试课,增加考查课;减少‘难、偏、旧’的内容,增加‘易、新、专’的内容”,增加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权利,更多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其次是应学生的要求,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对教学进行改革,实现学科的讲课制为讲座制,请第一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的教授、专家讲授专题,扩展学生视野,一天一自习为一天多自习,考分制为学分制,同时做到‘’少一些知识的传授,多一些自学的指导;少一些死记硬背,多一些学问的探究;少一些亦步亦趋的模仿,多一些创造性的实践”,增大课堂容量,压缩教学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时间,一些研究的时间,一些动手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是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护理实训基地和学习场所,全天候开放了“实验室、计算机室、心理咨询室、图书馆、形体训练厅”“三室、一馆、一厅”,学生可以在自习和课余时间根据需要自行安排学习和活动。另外,学校还鼓励学生组织各种学术团体和活动沙龙,有目的引导学生自发组织学习研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新晨

4“联”字模式

篇(4)

1 前言

五年制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类重要教育形式。五专生是指应届初中毕业生,通过中考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接受学制五年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学习,完成高等专科教育,毕业后达到大学专科水平的学生。五专生由于年龄小,可塑性强,专业定向早,因而其思想行为方式既不同于普通大学生,又不同于高中生。高职院校五专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应重点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行为方式进行认真剖析,找出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2 五年制大专生的特点

五年制大专生年龄处于15~19岁之间, 他们生理上表面早熟, 但心理尚未成熟; 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发展, 但有较强的主观片面性; 他们讲义气, 法律意识淡薄, 想问题办事情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吃苦奋斗的精神, 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较差。

五年制大专的学生, 受社会大环境及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 具有独特价值取向和观念。他们的价值观由一元向多元的立体转化: 一方面, 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根深蒂固; 另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功利化、世俗化的物质享受主义有所增长, 追求自由、彰显个性的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有所抬头。总之, 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他们普遍感到迷惑, 道德评价能力低,这就容易道德迷失而误入歧途。

大多数学生, 由于受社会、家庭、环境、性格等多方面的影响,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但能认真遵守课堂纪律; 极少部分学生, 个性十足, 纪律观念淡薄, 自我控制意识差, 违纪甚至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他们渴望成功, 但缺乏吃苦精神和持之一恒的毅力; 性格外向, 但内心因学习成绩差而自卑,和老师特别是文化课老师有明显的距离感, 人为地减少了师生交流的机会, 久而久之 , 造成恶性循环。

3 五年制大专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问题一:五专学生入学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策:耐心育人,教会学生面对和战胜挫折。首先,在思想上要正确 看待这部分学生存在问题的必然性,每个学生一进校就想让他们严守纪律,刻苦学习,这是比较难的,只有用细心、耐心、真心和诚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其次,要注意仔细分析情况,对症下药,有一点偏爱精神,偏爱在学习、行为上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真心 诚意地关心呵护他们;最后,考勤上一定不能马虎,不能让学生感觉有空子可钻,班级里用指纹打卡器打电子考勤,再按成绩把学生的位子排下来,每个班请纪律委员打考勤,双考勤制度让学生没有空子可 以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学习成绩不太好或表现欠佳的五专学生走上社会以后不一定比成绩较好的同学差,甚至于有些同学还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篇(5)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学生采取中专式管理思想

五年制高职生人数在高职院校中占据着不小的比重,从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发展历程来看,很多学校是中专学校发展过来,对高职教育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并不能马上到位,高职教学经验也正在积累当中,“旧瓶装新酒”的事情很难完全避免。中专式的管理思想,划早操、早晚自习查人,硬逼的学生上自习,弄得学生疲劳倦怠,走几个教室看看谁上自习是在学习?大部分是在聊天,看小说,漫画等。没课(不是放学时间)也得在教室上自习,到最后,想学的也学不进去了。天天在学习、正常上课?也没了精气神。

2.学生自我约束力差

由于五年制高职生年龄小,都是14-16周岁的初中毕业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普遍没受过苦,也没受过严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对美丑、善恶、是非也往往分辨不清,道德标准混乱,难以自觉地按一定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约束自己。

3.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通过众多媒体不难看出,现实中很多蓝领比白领的收入要高出许多,学历不高甚至没有文凭的人照样赚大钱当老板,有知识的人反而挣不了多少钱。因此产生有无知识无所谓,只要能认识些字就行。不乏有学生认为“在初中没有学好,现在努力也无济于事,自己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或是学习和今后发展难以结合起来,缺乏上进动力。没形成应努力学习的积极思想。

4.纪律松散,法纪意识不清

不少五年制学生无组织无纪律,迟到、早退、旷课家常便饭,不以为然。课堂上或集体活动时大声说话,随意走动,影响老师讲课,影响集体活动,上课睡觉、东张西望、玩手机等,一下课一放学精神就来了,晚上不按时休息,大侃奇侃,自己不按时休息也影响其他同学休息,早上不能按时起床;少数学生法纪意识不清,在自己某些行为上其实已经违法,但自己浑然不知。

5.自卑感强,上进意识差

五年制学生总认为自己没上过高中,总比三年制学生差点什么,感觉人家举止言谈都高过自己,不可攀比与之交流,有总感觉有老师或同学对自己有歧视,自认为永远是落后生,因而不思进取,甘愿落后,得过且过,毕业后能拿到毕业证算完事。没有上进心,学习上怕困难,不愿意动脑筋,平时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作业,一到考试就作弊。特别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有的就打退堂鼓,甚至放弃学习。在高等数学、英语课程中比较多见。

二、加强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的主要途径及对策

其实自习时间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或看书于路边的石椅都是可以自由学习的地方,非上课时间应是自由自主学习空间,而非硬性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

1.可成立五年大专部

我认为,应将现在的“基础课部”改名为“五年大专部”,沿用以前在招收五年制大专生时录取通知书上就明确其就读专业,而不是来校后读两年的高中基础课后自行选择专业,然后将五年制班级拆分至三年制班级中去学习专业课。通过辅导员老师及学生自身两年的班集体学习生活已经形成很多行为习惯,由来自全国各地生活、学习等不习惯磨合到习惯,由不能融入到融入,由难适应到适应的正常化,花费了时间精力,可持续的正常生活学习习惯突然被打破,走入新的集体,又开始磨合,又花费学生的时间精力等。五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对于年龄小、纪律松散、自我约束力差等特点,适应新集体至少一个学期,再加之五年制高职生自身缺点也会对刚来校的三年制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五年制还是三年制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中众多大人宠爱,生活自律能力、自我管制意识不强,很容易出现新的管理问题。

2.加强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我国宋代陆游就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五年制高职生书本学习成绩一般,但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这一特点不是会因成绩不好而改变的,都难以静下心来看书,而在动手操作课上却很积极踊跃,老师可在实训中心现教现学,将书中重点、难点、要点等简明、扼要等方式传授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一旁提醒指点这样的学校效果绝对好于上多半学期理论课后安排几个星期的实训课的效果。目前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很多,硬件设施齐全,紧贴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最终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强和专业人才市场欢迎双赢的效果。

3.以班主任老师的热诚打动每个高职生

面对这一特殊群体,要在学生入学时就引导其了解和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管理教育中尊重学生,完善自我,树立老师良好形象,坚持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学生,温暖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要让他们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自己在社会的位置,认识到不良行为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不良后果,使他们树立上进的信心,努力从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换位思考,老师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站的角度高度不同,得到的情况、所见的问题就更真实,做出的管理措施才施治有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基础和素质不是很高,在管理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不能着急,多谈心,彼此情感平等交流。在和谐的氛围下和学生做思想方面的深层次的沟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主动进步,解决思想问题。

篇(6)

五年制高职又称五年制一贯制或五年制大专,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的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办学模式一般为前三年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后两年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将初中起点的学生培养成为高职大学生的“3+2”人才培养模式,兼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特征,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根据新的教育和就业形势所采取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它既丰富了办学模式,又解决了部分升不了高中却想圆大学梦的学生的实际问题。但由于办学模式的特殊性及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等,出现了高职新生入学不适应的现象。因而有必要对该群体的入学适应状况进行研究,入学适应的好坏,既影响其当前的身心发展,又会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辅导员或其他相关人员更有针对性的为高职新生早日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参考。

1.五年制高职新生适应大学生活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通过学习来实现和体验。与中学相比,高职院校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明显不同。高职院校强调的是专业的技能教育,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等方面,而中学教学更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教师指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并监督执行。WwW.133229.coM五年制高职学生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过度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面对的是一个非常新奇而又完全陌生的环境,由于在初中阶段,还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习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更不可能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学习习惯缺乏必要的反思,不懂得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因此,五年制高职新生对大学学习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无形之中,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学习压力,甚至出现焦虑现象,闻“学”色变。

1.2 自我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部分学生自卑心理比较严重。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进入普通高校才有前途和出息,进入高职院校,等于是高等教育考试的落榜生,是没出息的一种表现。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学生的潜意识中有自卑和压抑的情绪,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较大,容易导致他们对自身角色的不客观定位。

1.3 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问题

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性格还未定型,人格发展不完善。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随意支配别人,希望别人关注自己的感受却很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因此难以融入集体,使得自己常常处于孤立的状态,没有社交经验和技巧而不擅于与人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心理自卑,不敢参与社会活动,每天只往返于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而无所适从。

1.4 成长发展方面出现的问题

不少学生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入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因而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慢;有的学生因为对自己所在的高职院校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而产生失望、厌学等情绪,有的因为对专业选择摇摆不定而产生放弃目前学习的想法。总体而言,他们普遍缺乏长远的目标和理想,过于担忧眼前的现状。

以上四个方面是五年制高职新生入学以后在学习、心理、生活上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按照认知对象的划分,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适应自我和适应社会两类。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对自我概念认识的偏差和对自我角色转变的不适应。

2.社会学角度的分析

2.1 社会角色失调

社会角色失调是指人们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发生了矛盾、遇到了障碍甚至遭到失败,使得社会角色的扮演无法继续进行或扮演者中途“退场”。

社会、家庭对大学生行为的社会期望很高,希望他们能在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觉、管理上自治、思想上自我教育以及目标上自我选择等。而五年制高职生,是经过

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后,没能进入高中而直接进入大学进一步学习的特殊群体,他们基本上出生在80年代中后期,独生子女比例很高,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独立生活能力差,加上其人格发展还不健全,情绪自控能力弱等,因此,在进入大学后,感到对大学生这个角色的扮演有一定的距离,认为他们在承担社会、家庭、学校对他们的角色期望时存在一定的差别而发生角色冲突,最终使得五年制高职生认为自己未能完成自己的责任,会让周围的人失望或者轻视,因而内心十分焦虑。

2.2 社会化进程中遇到障碍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它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按其发展阶段划分,五年制高职生属于早期社会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正在建立自我概念,暂时处于一个彷徨不稳定的状态,而大学的校园文化以及大学校园内的高职大学生这一参照群体导致他们产生了更多的社会适应问题。大学和整个社会对学生在社会交往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独立的判断和接受能力。对五年制高职新生而言,这一点明显反映在人际交往能力欠佳上。从个人的角色定位来看,很多高职新生一直以为成绩不理想而有自卑心理,认为学习成绩不太好,在其他方面也不行。无法给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当他们独立面对一些社会问题时,往往觉得不知所措,在社会化进程中无法成为社会合格成员。

3.对策和建议

3.1 学校方面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五年制高职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形成科学的自我定位,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主要做法如下:定期对五年制高职生开展心理调查工作,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开展专题讲座——“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控制情绪”等,或在系内开设与心理卫生课程相关的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或将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辅导相结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找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适应性途径,引导学生积极调解心理不适,增进心理健康。

3.2 家庭及社会方面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对于五年制高职生适应入学后的生活尤为重要。有了家人及社会的支持,可以使五年制高职生在大学校园这个有压力的环境中,预防或者减少危机的发生,正确地处理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家人应对五年制高职生嘘寒问暖,在心理上、精神上多鼓励、安慰、多给予他们爱与关怀,帮助他们度过关键的人格形成时期。社会成员如亲戚、朋友、邻居或专业机构等应转变传统观念,客观地认识五年制高职这一特殊办学模式,了解五年制高职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只要在良好的教育背景之下,五年制高职新生也能健康成长、成才和成功。年龄偏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优势,有利于人格的塑造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总之,通过学校和家庭、社会网络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使五年制高职新生能尽快克服困难、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更好地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积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时蓉华,张春兴主编.社会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23-03

2012年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提出,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牵手教育”,进一步推进我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构建“师生困难有人帮,思想扣子有人解,出现矛盾有人劝,人人互相尊重,人人心情舒畅”的育人环境。本文立足于课题《牵手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其运行模式研究》,采用经验总结法、调查法、访谈法,对牵手教育的理论内涵进行分析界定,并为高校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行为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

一、牵手教育的提出背景

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直接关系自身的成长发展,其理想信念、知识储备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使各种思想激荡交融,深刻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之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消极的问题日益涌现:(1)多样化思潮使大学生迷失自我,拜金主义涌现,出现信仰危机;(2)市场化带来的无情竞争和生存压力,使得大学生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淡化,缺乏自信心,无法正确认知个人能力、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3)网络的快速发展,冲击着大学生尚不成熟的心灵,使部分大学生产生网络依赖,人际交往能力减弱。这些问题与大学生渴望尊重、渴望理解、关注自我的心理相冲突,刺激他们盲目地寻找多样化的心灵庇护和归属,给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高校工作者面临更加复杂的考验和更加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社会对教师也提出“师道回归”的要求。因此,探索一套适合当代不同层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促进师生双方共发展的新方法成为高校工作者研究的焦点。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层次多,具有五年制专科、四年制本科、三年制专科。学生年龄跨度大、普遍偏小,人数多,给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为此,出台一项适合多层次学生,涉及学生发展多方面的育人模式成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在研究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多年学生工作经验,在实践评估了部分运行模式后,提出“牵手教育”这种育人机制。通过研究,将牵手教育的培养理念上升到理论高度,使其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牵手教育的理论内涵

牵手教育是一种以“以学生为本”为宗旨,以“全员育人、全程与人、全方位育人”为指导,以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特点为基础,参与人员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发展目标,从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多方面结成牵手小组,以牵手双方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多元的、动态的人才培养机制。其特点如下。

1.牵手双方无主客体之分,以尊重牵手主体为前提,由牵手双方自主选择结对。全员参与牵手教育。牵手双主体可以是专业教师与渴望学习的学生,辅导员与思想需要进步、心理上需要疏导的学生,优秀学生(学习、能力双优)与有上进心的、兴趣相投的学生,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2.以“以学生为本”为宗旨,使学生达到最优化发展为目标。

3.牵手教育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一对一”、“一对二”、“一对N”。

4.牵手教育的范围很广,从高校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行为管理多方面开展,全方位育人。

5.牵手教育贯穿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全过程育人。

6.适用范围广,适合五年制大专生、三年制大专生以及本科生。

7.发展目标尊重主体。根据结对双方的意愿、专业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等自行制定,以牵手双方共同发展为目标。

三、实施牵手教育的意义

自2500年前,孔子创立因材施教以来,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传承发展至今,面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如何在保留传统理论基础上,探索出一种适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焦点。历时一年,本文对这种适合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育人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内涵界定以及运行模式上的探索研究。在丰富教育理论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以及学习方面提供了实践建议,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国内外学者在因材施教基础上,对个别教学、合作学习、全员育人导师制等多种育人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牵手教育是以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个别教育的德育原则、全员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结合自身教育管理经验,以时代特征为背景,进行改革创新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对牵手教育概念内涵和理论框架的研究,丰富了教育理论,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牵手教育适用于五年制、三年制、本科生等多层次的大学生,采用双主体、多元立体的模式,组织形式灵活多变,无需增加新的教学力量,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优秀学生资源,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高校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等方面均有显著帮助,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牵手教育活动开展后,调查显示,16%的同学在牵手教育后成绩有所提高;20%的同学的学习兴趣增加;25%的同学人际关系有所改善;18%的大学生人生目标更加清晰;17%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只有3%的同学认为自己在牵手教育前后没什么变化。由此可见,牵手教育确实对大学生的优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实施牵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牵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育人”。牵手教育的宗旨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为目标,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它涉及高校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日常管理多个方面。全体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地在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解决思想、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困惑,为学生健康成长领航。①思想教育。牵手主体要及时发现和了解对方的思想状况、个性特征、行为习惯等,通过平等接触、正面引导、启发鼓励和创设情境等手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遵纪守法意识。②学业辅导。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激发动机,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提高效率。③心理疏导。及时了解牵手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指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承受力,激发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意识,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④生活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学会过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2.牵手教育的运行方式。①高校教学方面:将任课教师作为主要的研究队伍,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师生双向互动,使学生获得最优化发展,五年制学生和三年制学生以“任课教师牵手制”、“小先生牵手制”为平台;本科生以“小先生牵手制”、“学业导师制”为平台。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优秀党员、辅导员为主要研究队伍。在优秀党员教师引导下,牵手教育双主体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牵手双方,自行制定发展目标,师生双向互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党员一牵一”为平台;辅导员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特殊学生建立固定交流小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对学生成长中的困惑给予指导,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引导,以“辅导员牵手制”为平台。③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方面。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要研究队伍。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引导下,从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行为模式出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班主任牵手制”、“宿舍牵手制”、“牵手《学生守纪十二条》”为平台。同时,根据学生存在的行为习惯问题,制定不同的心理行为训练方案,改掉学生的不良习惯,形成团结的班集体和良好的道德风气和学习风气,以“情感互动牵手心灵”为平台。牵手教育是对当下大学生育人模式的一种探索,是学校解决学生学习难、管理难的有效手段,在当前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情况下,推广牵手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学岚.关于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思考[J].管理研究,2012,(3).

[2]叶坤煌.实践环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探讨[J].机电技术,2011,(6).

[3]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处.深化全员育人格局?摇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J].本刊关注,2011,(12).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后进生;跟踪教育;教育体系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以举办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大专层次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大专层次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发展迅猛,但它在教育管理模式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同时,五年制高职学生历经中考失败的打击进入职业院校,而且其年龄大多数在16-18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恰好处于青春叛逆期,思想动荡、不确定性大是后进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任何一名后进生都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笔者认为,创造性地探索后进生“跟踪教育”管理新模式尤为迫切。

1五年制高职院校后进生的界定、现状

所谓后进生,有“后来进步”之意,是指素质能力在某一方面或者多个方便相对落后的学生,是某个学生群体而言的相对概念。根据五年制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及教育对象,后进生一般被界定为:行为后进生(受处分学生)、学业后进生(学业警告学生、留级学生)、心理后进生(心理健康档案中心理亚他们是中考的“落榜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仅有雄心和抱负,希望被认可、好奇心强,却显得懒惰;他们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家庭、社会和各方面影响,形成了偏激、自卑、孤僻、叛逆、放纵等心理问题。这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后进生的真实写照。

2五年制高职院校后进生的成因剖析

2.1家庭原因

后进生的成因有多方面,但在后进生特殊群体中家庭原因占较大比重。我院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常“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且大多数家长从事建筑行业,长时间与孩子分离;单亲家庭在我院学生中比重占相当大,离婚后父母亲之间对孩子的教育相互推脱;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孩子教育的缺失。

2.2社会、学校原因

目前,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学生缺乏辨别是非能力,无法抵挡社会诱惑力,社会上的不良之风会成为学生变差的“催化剂”。高职教育不断发展,年轻教育者比重越来越大,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对后进生放松管理,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滞后。

3五年制高职院校后进生“跟踪教育”模式的体系构建

3.1跟踪教育的内涵

“跟踪教育”是将组织行为学中“跟进”的方式融入到后进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对后进生采取的即时教育的一种全新型、过程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其坚持以学生个体为本,注重因人施教,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其精神核心则是及时跟进、主动跟进和有效跟进。

3.2跟踪教育:三级责任纵向教育体系

家庭、学校、社会在后进生“跟踪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跟踪教育纵向教育体系要求教师、家长、社会重新认识后进生、正确定位后进生,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三级教育主体,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后进生教育中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在跟踪教育落实过程中,土木工程系从纵向探索出一套全方位、全过程的三级责任纵向教育体系。后进生“跟踪教育”三级责任纵向教育体系中,其核心的教育载体则是后进生跟踪教育档案。土木工程系自2008年就开始实施处分追踪教育档案,后相继推出了学业追踪教育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家校跟踪联系制度。2013年开始实行后进生“成长记录袋”,该系将原有的学业、处分追踪教育记录本升级为“成长记录袋”,一个后进生从记录袋的建立到转化成功记录着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如各阶段的学习成绩、各阶段的思想汇报、参与活动的记录、获奖情况、教师辅导记录、家校联系记录等质性资料。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动态化教育载体。

3.3跟踪教育:四层模块横向教育体系

后进生“跟踪教育”四层模块横向教育体系,主要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对后进生进行教育引导,分为四层模块:心灵哺育模块、法德同行模块、情商拓展模块、学业评价模块。

3.3.1心灵哺育模块

心灵更是一个情感场,它通过各方面的情感表现出来,心灵不是捉摸不透的。笔者所理解的心灵则是学生的情感培育和心理培育,此模块是四层模块中的核心模块,是做好跟踪教育工作的基础。跟踪教育坚持以学生个体为本,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赏识学生,不断鼓励、激励学生。后进生的心理培育工作则是德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之一,土木工程系一直注重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辅导员专职从事后进生心理健康“跟踪教育”,辅导员与学生更为贴近,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将心理危机扼杀在萌芽的状态。同时,该系通过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开设“心理健康微诉中心”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运用社区论坛、电子邮箱、QQ、微信等途径拓宽倾听后进生心声的渠道。

3.3.2法德同行模块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多元化的社会,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当前尤为重要,土木工程系后进生的跟踪教育长期以此为抓手,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后进生座谈会、“从末名到博雅”法制讲座“、小晨会•大课堂”早读安全法制主题展示活动、年级学生大会、参观看守所、少管所,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三观和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后进生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

3.3.3情商拓展模块

部分90后“团队协作意识较差、心理承受能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责任感缺乏”等,如此情商现状,在土木工程系男生众多、管理困难的系部的后进生群体别突出。而土木工程系结合系部现状、学生的特点、后进生的特征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校园版NBA(篮球联赛)、校园版世界杯(足球联赛)、校园版中国好声音(歌手大赛)、个性学生成长训练营,使一批后进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得以转化,不断提升自身各项情商能力。

3.3.4学业评价模块

跟踪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于建设优良的学风。学业后进生在土木工程系后进生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大,他们分为学业警告学生、留级学生。土木工程系最早实施“三二工程”学风建设工程并在全校推广,此后系部又采用学业告知书,推行学业预警制度。通过学业追踪教育制度、作业考核薄制度、后进生集中上晚自习、一年级集中上自习等途径,帮助后进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跟踪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还有很多原因制约着跟踪教育的实施效果。后进生“跟踪教育”模式还需经过不断的完善并经时间的积淀和实践的检验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推动德育工作的发展。

作者:刘顺传 周文斌 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土木工程系

【参考文献】

[1]许伟通,陈侃翔.对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要实施跟踪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7(4):88-90.

[2]赵社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行对违纪学生的跟踪教育与管理[J].文教资料,2007(11):115-116.

[3]尹建平,张晓辉.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跟踪教育[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74-76.

篇(9)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取向性,因而高等职业教育就存在着多种学制形式,以三年制为主。它是以高中毕业生为起点的高职大专,在提升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是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以三年制中专和职业高中为主,它是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强调基本技能为主,培养的是一线技术工人。而五年制高职教育虽然也是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但由于学制为五年,时间较长,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要求既不可能像三年制高职扎实,职业技能的要求又不像中职那样简单,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今后需求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既可以做高级技术人才也可做一线技术工人。

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随着全国高等院校扩招和社会办学力量的兴起,初中生毕业后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基本上没有门槛,作为五年制高职来说,学习时间长、学费费用较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之一。独生子女、基础知识薄弱、家庭教育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综合素质普遍下降。这时的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未能形成完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导致自我意识增强、集体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自控意识不强、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五年制高职学生和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是个人品德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可塑性也非常大,因而标准化与多样化、整齐严格与灵活宽松的教育方式成为我们应该协调平衡的应用手段之一。我们的教育模式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帮助他们树立规范的社会公德行为和个人行为规范的同时,激发兴趣、激情、自信,培养责任感以及舒展的个性和创造的天性。

三、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课教育的特殊性

教育部[2004]10号文件,关于“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根据职业学校学习者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按照有利于学习者发展原则,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的表述,是基础课“人性化”的体现,其中涵义有二:一是职业学校基础课程与学生入校基础(入学时群体文化特征)相适应。二是考虑学习者今后职业角色的普通文化特征。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及中职之间的差异就是职业学校文化教育要完成的任务,我们的理解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生活、职业与发展要求为目标,有机地配置基础课程内容,反映职业对从业者的普通文化素质要求,使其涵盖的高中段文化与大学段文化浑然一体,这也正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体制突出特点之一。因此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就不一定是高中基础课程与大学基础课程的简单排列组合。

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文化程度时,有满足职业需要和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两个尺度,基础课教育要突出两个功能,即职业性与职业发展。基础课程度是否达到标准,就看教育结果能否实现职业性与职业发展。其涵义有两层意思,一是满足专业学习需要,二是满足职业工作需要。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将提供今后学习更高层次知识、技能的学习方法,使其能学、会学,知道去哪里寻求信息;如何理解信息、怎么使信息、提供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发生创新思维;提供方法能力和相关实践能力;使学生会做事,会说话,能写会算;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会做人。这样的文化教育必须具有强烈的职业针对性,绝不是对高中与大学普通文化的沿袭。

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教育的特殊性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4]1号)中,对于专业课程的改革提出明确方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文件中的“高技能型人才”定位与职业教育文化定位相关,在各种研究性文章中,有人将人才分类为“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工程型人才”等等。“技能型应用人才”与“技术型”、“工程型人才”在职业工作中扮演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角色。“技术型、工程型人才”利用自然科学文化设计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建立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标准体系、生产与服务操作方法体系;而“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主要使用“技术型、工程型人才”的成果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技能型人才”工作性质决定了职业学校必然担负起操作技能培养的任务,其专业课程主要传授该专业领域直接生产与服务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因此,“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必然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识与能力,这一点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

五、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由于起点低、教育时间长,也就决定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它既不能单纯采用三年制高职学生的宽松式引导教育,也不同于中职学生的模式化严格管理,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可按三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实施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第一阶段(五年制高职学习阶段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工作重点:

1.解决学生初入校园心理适应问题。学生告别少年时代进入新的校园后,虽然他们渴望独立,自信心、自尊心增强,但心理上还存有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信等特征。个体独立步入纷繁复杂的社会群体交际圈,交往的对象、范围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再加上学习方法、学习范围、学习要求和学习动机的变化给他们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如不及时加以疏导,这种不适应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提倡采用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教一体化”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2.纠正和克服学生的厌学问题。学生基本素质降低,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个别学生是被家长送到学校来“代管”的,再加上学校教学手段的滞后,管理方式未适应形势的变化,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前途造成伤害,还会给学校的管理、教学生活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结合当前形势,对学生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学校和家庭联系的紧密结合,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形成合力,形成一定的压力督促学生的学习;从严治校,改善学校的教学生活环境,特别是应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聘任思想教育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人才担任专职辅导员,有针对性地根据“个体”特点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并通过政治品德课、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体活动、参观等多种形式和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第二阶段(五年制高职学习阶段的第三年和第四年)工作重点:

1.建立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突出教学的职业性。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目标出发,使职业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主的职业行为能力,包括职业能力、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强化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意识即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所形成的职业认识、理解、情感与态度,是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它以基本职业知识为基础,以对职业价值的理性认识为核心,同时展开对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强化职业意识培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职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通过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正确地规划人生,切合实际的设定职业目标,适应市场竞争。

3.实行产学研结合的“订单教育”。实施校企合作订单教育,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学校修改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利用“学”与“工”的交替进行,在学校完成理论教学,到企业完成实践教学,时间上合理安排交替进行。这样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深入到企业生产实践第一线生产实际有机相结合,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就业与职业岗位的捆绑。

第三阶段(五年制高职学习阶段的第五年)工作重点:

篇(10)

五年制师范原本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近年来,由于用人体制的变化,“小教大专”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小教本科化”。在这种情况下,尚存的五年制师范,必须设法改变滞后小学教育的现状,找到适当的方法,采取相应的“改变”措施,不失师范教育对小学的导示作用。

 

五年制师范教育发展到今天可以用“空前尴尬”加以形容,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人才培养规格的学历层次和目前小学的人才需求标准相矛盾。第二、师范教育的指导地位由于学科教学内容的陈旧和滞后而被动摇。第三、师范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明显不适应小学教改现状。基于此,研究改变五年制师范教育滞后小学教改现状的问题刻不容缓。

 

五年制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学专科程度的合格的小学教师。多年来,我们围绕着培养目标,建构了目标达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同时还有支撑目标的四大模块即: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实践课。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个体,走向用人岗位后,其知识和能力的滞后性明显表现出来,个体对岗位的不适应,不能不让我们反观现行的五年制师范教育,师范教学滞后小学教改现状的原因主要是:

 

一、培养目标的多元令教者无所适从

 

学历的先天缺陷,使95%以上的大专师范类毕业生被对口的用人单位毫不留情地拒之门外,面对就业和招生挂钩的严酷的社会现实,无论是师范教育的领跑者还是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都得考虑师范毕业生的出路。过去五年一贯或三二分段的师范教育格局必须重新布控,单一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模式不得不被残酷的就业形势打破。曾经旁不斜鹜师范教育的研究者,不得不对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现实且多元化的思考,使原本就不充裕的五年时光在既要完成高中课程、大学专科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要选修社会热需可能是与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一当把就业视为师范教育的第一要务实,师范教育的“尴尬”势必成为一种必然,甚至挂羊头卖狗肉也就不足为奇。

 

没有哪一种事业三心二意就可以做好的,更何况育人之教育大业,过去,师范教育不同方向的学程安排基本是:1~3年主要开设高中文化课和小于4学时/周的专业课,期间安排两周左右的教育见习,4~5年级上学期,各方向开设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五年下学期完成教学实习、职业基本功考核和毕业论文。整个过程,始终围绕着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进行。眼下学生到了四年级,不仅要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还要辅修高职专业的课程,目的是为就业铺路,甚至五年级全学年参与实习,而这种实习基本和师范教育脱离了干系。

 

面对这样的现实,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无所适从,目标亦即方向,既然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和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相径庭,实现目标教学自然也就失去的原有的意义。师范教育工作者在困惑与困顿双重压力的挤兑下,探索求实的精神每况愈下,师范教育滞后小学教改也就成了必然。

 

二、 职业技能的缺失使曾经不可替代的地位被撼动

 

曾几何时师范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是一般院校的同期毕业生望尘莫及的,同样一位数学、英语、语文、计算机的师范大专毕业生和相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小学任教,师范毕业生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和授课质量要远远高出非师范类的本科毕业生,胜出的法宝,是训练有素的职业技能。我们都知道,职业技能中的普通话、三笔字、板书、教案、流畅且恰到好处的表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功夫,需要日复一日的苦练专业化的引领,这些曾使我们的毕业生,在学历处于劣势的人才竞争中,一度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能不说它是师范毕业生的杀手锏,但是当迷茫的就业前景让师范人无所适从的时候,我们丢失了这一立身之本。过去师专对地方小学所处学术指导性地位随之被撼动,所谓的权威自然也就被束之高阁。

 

三、 办学条件简陋 发展举步维艰

 

回想师范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学苗、办学条件、就业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快速发展。如今,学校要发展,首先要投入基本建设,在基本建设得以改善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教学设施的改善提到日程上来,在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这个建设的过程,是一个痛苦且积重难返的过程。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必备的语音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足够的机房;体、音、舞、美师范生必备的职业技能没有相应的训练场馆,即便是有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也没有实现的条件。久而久之,教者只能从书本到书本,这就和本地区办学条件好的小学在教学手段上明显脱节。师专这个培养小学教师摇篮的圣地,它的神圣自然也随之退色。师范教育卷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学苗素质下降,招生人数骤减,就业前景暗淡,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事实上,当我们对部分现存小学的师资情况进行了解调查的时候,同期师范专科毕业生和同类专业的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进行比较,大体情况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学科专业知识远远高于师范类专科毕业生,主要表现在科研能力方面,但在日常教学、班主任、辅导员和组织学生的各类活动中,师范类专科毕业生的能力则明显高于非师类的本科毕业生。正如我市四所重点小学的校长所言,师范生其实和医生、某领域的工程师一样,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决不是突击一下《教育学》、《心理学》获得一个教师资格证就能做好的。师范教育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知识和能力环环相扣的流程,不经历这个踏踏实实的训练过程,是当不好小学教师的。从小学教育的知识含量看,教者具备的从教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大于拥有的知识。如果排除对学校教育的人才学历评估体系要求,单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师范类毕业生当然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能力更强。尽管如此,城市小学为了提高生存竞争力,教师的学历层次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现存的师范类专科学校,要适应小学教改现状,必须从教学目标入手,全方位调整教学结构,对策如下:

 

一、培养目标多元化 模糊专业分界

 

既然师专和小学从用人角度讲已经脱离了输出和接纳的关系,改变师范教学滞后小学教改自然也就有了新意。一切对策虽然还是围绕师专和小学的对应关系进行,但目标的制定却有了多元的出口。

 

为了打开学生的就业渠道,五年制师范教育必须调整过去单一的培养目标,但目标多元化后,师范教育的人才规格不能变,这就要求现存的五年制师范类院校在充分了解本地小学教育教学现状的情况下,对新时期师范生的要求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我校初等教育现行的专业方向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按专业方向培养出来的人才势必单一,如果我们能模糊专业,分解目标,把不同专业方向的知识,有机地纳入另一专业领域,比如:一个语文方向的师范毕业生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驾驭语文学科教学,同时还可以借助《测量与统计学》原理分析教学效果,这种能力绝非以往教学计划中有限地开设几节“计算机原理”和“教育统计”课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压缩现行计划专业方向中的部分专业理论课课时,找到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契合点,然后纳入到学科计划中,除选修课外还要增设辅修课,使专业课程的界限不再条分缕析。模糊专业界限的目的,是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可能,同时,为小学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实用型人才。这样做即使短期内教师无所适从,但为了长足发展,师范教师必须经历这种阵痛。

 

二、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师范生必备的职业不同时期,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要求,长期以来抚顺师专本着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把师范生职业技能用若干个一加以描述,即: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美观漂亮的三笔字;拥有一幅雄辩善讲的口才;精通一套教学方法;有体音舞美一门绝技;熟记一本词典;掌握一套现代化教学手段;具备一定的奥林匹克学科观。

 

职业技能训练的项目和形式没变,但标准却大打折扣。按照我校职业技能梯级训练标准把98级普师和03级普师班学生抽样比较,结果如下:

 

可见,学生职业基本功能力呈下降趋势,下降的原因:第一、学苗素质明显下降;第二、职业技能的长效机制没能延续,过去省市级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比赛层出不穷,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三、学生毕业去向对职业技能没有硬性要求;第四、激励机制缺失。

 

五年制师范类院校在学历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要把职业技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从学生入校,就把职业技能的概念烙印在他们的思想里,针对不同年级,每年都要进行职业技能测试,并根据技能升级标准把最后的成绩载入档案,同时要求学生参加由当地人事部门组织的相关职业技能考试,使每位学生毕业时,都能达到一凭多证。这样,才有可能用能力征服用人单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三、 更新教育理念 构建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从理论上讲,师范教育之于小学教改无论从知识还是能力层面,都应处于指导地位,但教育发展到今天,师范类高等学府的教育工作者却很少有人敢为现行的小学教育把脉,更谈不上指导,作为培养小学教育人才的摇篮,教育观念的滞后,直接导致权威性的丧失。这就要求师范教育工作者利用自身所占据的角色高地,深入地方小学,了解小学教改现状,解放思想,有的放矢地结合小学的教学实际,重新建构对小学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师范类学科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培养框架,深层次剖析小学教改的目标走向,完善改进现行的师范教育体系,使其具有超前性。

 

这就要求师范教育工作者不能吃老本,自觉学习,学习先进国家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方法,随时给自己充电。不能抱着一门课本一教就是十年八年。

 

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根据每位教师的不同特点,确定研究方向。首先,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如:我们系的英语教研室,成员构成如下:

 

这支教学团队,平均年龄34.2岁,既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又少保守思想,接受新生事物快,身体力行。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起到的是不容忽视的风向标的作用。我们这个团队是集研究与实践于一身的团队,在本课题中,由张修海策划、组织、实施的“大学英语合作平台的建立与应用”对改变师范的课堂教学现状,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用团队的治学态度影响他人。

 

树立精品意识,构建精品课。精品课程本身对教学就有一整套规范化的要求,构建精品课的过程,涵盖着观念的转变、教材的合理使用、教学方法的独特创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所以构建精品课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实践、规范、创新的过程。

 

四、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力求教学评价公平

 

教学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尺,以往的教学评价一直遵循着客体评价主体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标准缺乏双向性,如果按照标准授课,很容易千人一面。这种评价方式常常是把个性化的东西装入一个共同的模式中,使个性很难张扬。而且,被评价者很可能受制于评价者的个人评价标准取向的影响。

 

公平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者应充分了解被评价者如此设计课程的理由,在评价者自评的基础上,结合授课对象的评价得出最后的评价结论,这样才能体现公平。

 

教学评价的公平,不仅能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自评中,使教者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全省师专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很多教学配套设备跟不上,影响了教师改革的积极性,很多激励机制只是纸上谈兵。

 

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对教师付出的一种肯定,是对教师积极性的一种鼓励,对教科研来说,拥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当然,改变师范教育滞后小学教改策略的对策还有很多,遗憾的是,2005年提出这个课题的时候,还是信心百倍,到了今天,这个课题本身似乎已经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因为,五年制师范走到今天,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但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态度、方法,以及得出的结果,特别是“合作教学平台的搭建”,无论对那个专业来讲,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导示性,职业技能培养的方式方法也不仅仅拘泥于师范生,对其它专业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 小学校长工作总结 下一篇: 教育工作履职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