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1: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融学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基础英语教学已然成为当今高校教育体系中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课,由于基础英语的全国四、六级统考是目前所有大学课程中唯一一门全国统考课程,并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社会和用人单位已经根深蒂固得将其作为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尺度,大多数高校也将其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使得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将精力倾注在基础英语的学习上。再者,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无论在考研、考博还是各类出国考试中,基础英语课的地位都不容小觑。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考核标准决定了基础英语的地位。基础英语课重视训练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训练,不可否认,经过基础英语的学习,学生将会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无疑会让学生在金融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专业英语实际上是基础英语在专业学科中的延生,没有专业英语的应用,基础英语也仅仅只是一门单纯的语言学习。所以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2.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和金融专业教学之间的关系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用母语学好金融专业课是每个学生的本职工作。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熟练掌握英语,还要懂得英语在专业课中的应用。学习好金融专业英语帮助学生高效阅读国外金融期刊,掌握金融类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对金融专业的兴趣,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3.金融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金融类双语教学是指在课堂上老师同时用英语和中文讲授金融专业知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是教学工具,但并不是教学目的。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案中假定学生已经掌握了专业英语词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强调专业英语词汇,而着重在于训练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学习金融双语课之前,专业英语课的设立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在金融专业英语中熟练掌握英语专业词汇,才有可能在金融双语课中取得好成绩。
二、金融类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
金融类专业英语作为一门课程,有它自身的特色和难点,它既不同于普通的英语基础课,一味的强调听、说、读、写的纯语言训练。也不同于金融专业课,仅用母语去学习专业。专业英语在其语言结构和表达方法上有自己的独特性。
1.专业性强金融类
专业英语涉及到的内容广泛,专业性强,它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英文课程,课程假定学习者已经熟练掌握了金融学科的各个知识点。在学习者对于母语类专业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教授学习者用第二语言重新学习专业知识。这样一来,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或者对于本来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的学生来说,学习专业英语的难度增大。
2.与全球经济金融联系紧密
学生学习金融类专业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时事经济金融动态,因此,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老师不仅要注重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会使用专业英语,能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和熟练英文专业写作。
三、关于我国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金融类专业英语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升学、择业、就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些方面,决定了学生在金融专业方面以后的发展前景和专业高度。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制度问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校、老师、学生的重视程度,专业英语教材的匮乏,教学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失当,是造成教学结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针对这几个主要问题,笔者对于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金融类专业英语师资投入的金融类专业
英语教学对于老师素质要求极高,要求老师既要懂金融专业,又要熟练掌握英语。高校可以考虑多引进专业型复合教师人才,壮大学校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学校现有的专业课老师深造英语课程,采取奖励制度,提高教师个人对于金融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投入。例如,学校可以把金融类专业英语课程的课时量提高到1.5个工作量。
2.金融类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教材
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教学结果。由于我国金融类专业英语课程尚属于探索阶段,优良的国内专业教材尚较为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广大高校可以大胆启用国外原版教材、刊物、报章等材料,用西方人的方式学习西方人的语言。由于学习专业英语的学生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课和英语的基础,所以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直接使用原版材料,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实际应用问题。
1.1对金融人才所需要的实践特点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特点:金融(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市场开拓能力、人际沟通交流能力、金融投资分析能力等。除此之外,还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货币银行学、证劵投资学、保险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管理心理和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还能够有前瞻性,有决断的投资胆识、良好的营销心理素质、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
1.2金融机构招聘人才的新要求
随着商业银行的网络化到来,一线银行营业部出现了诸如“网络导购员”、“电子银行柜员”等新岗位,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的出现则要求银行配备大量的“基层一线”话务员,技能训练,如点钞技能、客户关系管理、理财咨询等。一线的证券公司营业部招聘的工作岗位往往是证券经纪营销岗位、客户理财岗位、投资分析岗位。在实践过程中工作岗位往往具有综合性,对金融人才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主要是就需要营销人员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但是对在投资分析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但是对于客户理财人员就需要具备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和投资分析能力;对证劵投资分析和投行业务人才就需要有很高的投资分析能力。金融专业要适应现代金融业务经营发展趋势,更好地体现“产学研相结合”的需要。
2金融法学教学内容探讨
2.1教学课程要有针对性
根据人才培养不同能力层次的要求,就需要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要重新组织安排,分基础性的章节、专业性的章节和备选性的章节。基础性的章节强调通用知识和技能,比如金融法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等。这就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熟悉内容,掌握基础性知识。而专业性的章节需要按照实际操作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编排,一般相对专业的知识需要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律制度和业务、商业银行法律制度和业务、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和业务、证劵法律制度、保险法律制度、信托法律制度、金融担保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和融资租赁法律制度等。在备选性的章节的课程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这些教学内容,如资本市场法律制度、货币管理和货币政策法律制度和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等。
2.2合理调整金融法教学内容的权重比例关系
在指导教学的时候,我们需要本着基本原则进行,就是要把金融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权重比例关系进行合理规划。集体要求就是基础性的章节原理和理论只需占到总课时的25%就可以,而作为备选性的章节教学内容,尽量采取引导自学的教学方式,应占到总课时的15%,而专业性的章节教学内容多而且重要,要增加各种实训手段,应占到总教学课时的60%。
3金融法学合理教学方式探讨
3.1可以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模式来进行有机组合
在金融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单一的案例讲解模式,可采用课程实训和专业特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实训和专业特色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程实训包含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可采用金融案例教学和软件模拟,通过案例评析,或进行操作软件的阶段性模拟,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概念、程序等常识性的知识,课程实训目标比较单一,针对性强,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的效果能即时体现。专业特色实训属于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是结合金融专业不同的岗位职责要求进行的训练。可按照金融流程中的不同岗位特点,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里进行实习,通过实践与自已的职业能力挂钩,既可以巩固所学的金融法知识,也可以打通课程学习与实际操作的通道。
3.2深化案例教学,采用参与式模式教学
金融法学的案例编写一定要真实可信,关注每个知识点的细节,讲具体案例的同时也要生动,不能只是罗列一堆事例、数据。采用真实案例时,教师必须考虑到与所学的金融法知识相切合,这样才能让学生认真地对待案例,认真地思考和分析这些事例和数据。采取参与式的案例教学是深化案例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案例如果仅仅是由老师讲评,学生在听,没有互动,则达不到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可提倡学生来思考和分析,老师来做点评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会自觉地思考、运用自己所学习的金融法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并自觉关注金融法新的发展动向,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对金融法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应用能力、实践与操作能力。
3.3加强金融法学课程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教学相衔接
学校和老师应该加强和实践单位的联系,实现校企联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由实践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指导老师或者辅导员。教师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过程时,还可以布置与课程相关的金融学研究课题,由辅导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该课题的研究,这样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也能参与到实践中,能够深入了解系统学习,能够提高学生金融法学的专业水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金融学科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2教学方法设计
2.1重视案例教学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点的机械灌输,忽视了生活中的应用,往往令学生对课程产生枯燥无趣、高深难懂的印象。而如果能够从生活中的案例出发教学,不仅将知识点得以充分展示,而且还能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案例教学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应用型和复合型金融管理人才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流程:展示案例—分析案例—知识内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针对金融工程课程体系主要研究远期、期货、互换、期权四类衍生产品的特点,可将班级分为4组,每上完一个阶段的课程,就由教师事先指定一个相关案例,由小组运用所需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并且要求小组每个人都要发言,再由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和提问,在此过程中观点得以充分碰撞,最后由小组长将案例内容与知识点进行小结,避免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团队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国内衍生产品市场处于摸索研究阶段,缺乏真实的案例,在教学中布置的案例都是参考国外的,脱离了国情。
2.2增加实验教学
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的是金融管理类人才,强调动手能力,而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平台,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应遵循以学为主、技为辅,学技结合。实验的目的是深化对金融工程课程中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的理解,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为进一步进行专业研究奠定基础。根据教学课程设置的安排,设置了6课时的Excel软件操作实验,利用这类辅助技术解决金融工程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如解决利率的换算,年金、养老金等问题,实现对无收益资产远期、支付已知现金收益资产远期、支付已知收益率资产远期的定价。能够用Excel软件模拟布莱克-舒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应用该模型根据结果能够进行分析期权交易的价格波动状况等等。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课程中所学的内容,逐步提高学生运用金融工程的方法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本次引入金融实验过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在增加案例与实验教学环境的同时,应注意到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不能忽视。
2.3主动式教学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及生硬的强化训练虽然能暂时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却培养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的知识面,更要多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因为短暂获取的知识是会遗忘的,而学习能力却是永恒的。如同寓言故事描述的那样,不要只给别人钓好的鱼,而要教他们钓鱼的技巧。
2.3.1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按如下程序安排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实施任务—成果交流。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一方面,创设情景或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小组探讨、全班交流、论文报告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利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仅能有效防止学生思维的僵化,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学生收集、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及综合应用信息的能力。
2.3.2体验式教学
现在都注重实践教学,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参与的活动面不够广,大部分学生是活动的“旁观者”,提供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走“过场”现象比较严重等等。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模式,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因此体验式教学是个可取的方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模仿现实中的情境,采用真实的数据,用来解决经济问题,该方法操作性强,易于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可使理论知识理解更加透彻,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模拟炒股,模拟期货炒作,鼓励学生参加网上模拟炒股大赛等,若具备一定编程能力则可自己设计技术指标。
2.教学内容无从取舍。国际金融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内容既包括理论,又涵盖实务;既有微观问题,又有宏观问题;既有自己独特的专门领域,又有与其他经济学科相关的交叉领域。其内容涉及到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汇率问题、国民收入、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国际货币体系问题等。同时国际金融又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要学习国际金融学,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的基础。正是由于其内容丰富复杂,在国外大学,管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是不同的,前者注重国际金融实务,而后者则注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而我国出版教材中内容既包括国际金融理论又包括国际金融实务,教材内容过多,所以中西版本的教材内容存在差异。如今,许多高校采用了双语教学,这就意味着学校将引进外国原版教材,而对于原本已经习惯了中国教材的教师来讲,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师在授课内容方面不知如何取舍。
3.教材内容与中国国情脱轨。双语教学应该选择原版教材,没有原版教材的双语教学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美国原版教材更新快、版本多,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原汁原味”的专业知识。然而,原版教材内容过于“美国化”,几乎与中国国情脱节。以丹尼斯.R.阿普尔亚德的《国际金融》教材为例,其中的金融资料、案例大多只涉及美国,只有在汇率部分提到了中国。中国学生对于美国的金融环境、背景都不了解,造成教材过于“美国化”,忽略了中国的涉外金融业务和理论的分析,从而与中国国情脱节。
4.双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过去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满堂灌”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就是教师快速讲解,信息量大,知识点辨识程度低。《国际金融》的课程内容逻辑性强,开设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英语来交流、分析、讨论金融问题。而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与双语教学目的相悖。
二、解决双语教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双语教学师资的建设。作为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教师,其英语水平的高低是能否顺利推进双语教学的基础。首先,教师自身课后需要花时间去学习相关专业英语知识,勤加练习。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从教师参加英语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教师出国学习与交流,或者引进外籍教师来从事双语教学的工作。此外,学校应组织对双语课程的教学进行严格的检查与监督,促进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2.增加学生的专业英语课程。双语教学对于学生的英文水平要求相对较高,许多学生在接触到双语教学时感到难度大,其原因在于前期的金融专业英语课程没有到位,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使得学生在从中文教学一下子过渡到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无所适从。因此,笔者认为在开设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之前,应该安排学生学习金融专业英语,为双语教学打好基础。
3.根据不同专业,选择教学内容。国际金融包含的内容很多,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无法完成所有内容的讲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讲授内容应该是最全面的,要求也是最高的,不仅要学习理论部分更要熟悉实务。对于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金融衍生品、国际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管理等知识都要做重点的讲解。而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其讲授的内容则应该偏重于国际金融理论方面,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知识,重点讲授外汇风险管理、国际收支、国际结算等内容。因材施教、选择合适内容是顺利推进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关键。此外,由于国际金融的相关知识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即使用中文讲解也不是容易掌握的,所以采用双语教学时学生普遍感到吃力。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遵循“英文为主,中文为辅,先易后难,逐步拓展”的原则,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该课程的双语教学。
4.选择难度适中的原版教材,补充与中国国情相关的材料。由于美国原版教材是针美国金融业为背景材料,采用的地道的美式英语来撰写的,这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中国学生学习国际金融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帮助自己的国家开展国际金融业务和制定对外金融政策。因此,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应选择英语难度适中的教材,给学生额外补充一些与中国国情相关的材料与案例,并且结合中国的涉外金融业务开展实务和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比如在“国际收支账户”部分,可以给学生补充中国近5年来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5.教学方式多样化,调动学生积极性。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能力,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都没有得到锻炼。因此,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结合国际金融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双语教学的要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与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宗旨在于让学生置身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中学会判断、做出决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国际收支部分时,可以结合国际贸易实务等进行具体业务的描述;或者讲授汇率时,可以引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近几十年的走势,同时提供出自中方与美方的数据和资料,使得学生可以更全面的预测与分析汇率未来走势。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进行分组讨论式是必要的。例如,在国际金融中汇率制度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就某一个国家是应该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还是固定汇率制度,仁智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这样的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英文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辩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金融知理解,也提高了英文的运用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革新。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部分应该用英文讲解,而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应该辅以中文讲授以帮助学生理解。毕竟双语教学的定位是专业课而不是英语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处理好“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当教学进入后期,学生对于金融知识的掌握有了基础之后,再逐渐增加英语教学的比重。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英语水平较高且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外,教师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双语教学的课堂效果,如教师可采用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缓解学生双语学习的压力,提升学习效果。
(一)职称结构,职称结构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的主要尺度之一。新疆金融学科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其师资占比为17%,中级职称占比39.6%。
(二)学历结构,学历是教师基本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新疆金融学科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35.8%,已经取得和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师比例达到90%。
(三)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资队伍从事教学研究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40岁以下的师资比例为17%,40岁以下教授比例为零;41-50岁师资比例为49.1%,教授占比为22.2%;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26.4%,教授占比72.8%。
二、新疆金融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的师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金融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亟待提高。目前新疆金融学科师资结构与这一要求尚有差距。部分教师知识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单一的矛盾日益突出,外语水平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欠佳,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不适应。
(二)现有金融教育师资结构失衡,师资质量亦不能满足新疆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近年来,新疆高校教师队伍的师资结构有较大幅度改善,但金融学科师资中仍然存在年龄、职称等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新疆财经大学在新疆金融学科专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博士学历专业人才占金融专业教师比例的35.8%,但89.5%的金融专业博士学历教师是2011年以后毕业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理论水平有待提高。而金融行业的待遇普遍比较高,社会热门专业一流毕业生补充师资队伍仍十分困难。
(三)新疆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虽然新疆高校教师的工资收入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作为热门学科的金融专业留不住人,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其根本原因还是待遇、环境问题。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这些中心城市,还是同处西部的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吸引人才的政策非常优厚。他们吸引人才一年可以拿到十万至二十万不等的岗位津贴,高出新疆教师的三至五倍。有些高校以“三不要”(不要档案、不要工作关系、不要工资关系)和高出当地很多的待遇条件的方法吸引新疆高校金融师资人才。而且金融业务单位近年来发展迅速,给予金融人才的待遇普遍较高,致使许多既精通金融理论又熟悉实际金融业务的教师纷纷离开金融教育岗位。
(四)有效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新疆高校对于新引进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规定:对要求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必须在工作岗位上服务满两年以后方能报考,这严重违背了学习的规律,另外也与教师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要求相悖。这种刚性的人事管理手段,“堵”“卡”有余而激励不足,极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从近年新疆师资人才外流状况来看,并不能真正遏制师资人才的外流势头。新进教师一进校就感觉到“堵”“卡”人才外流的规定,而不是更多地感受到关怀和重视,极易产生抵触心理。(五)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新疆金融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受到限制。新疆财政经费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中,高等教育投入占比在8%-10%之间浮动,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新疆高等教育经费不足,严重的制约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更影响着新疆高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导致新疆高校高层次金融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才流失严重、教师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新疆实现高水平金融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努力提高新疆金融教师的综合素质。如何才能适应现时金融学科老师的素质要求,就必须采取多种培养方式。一是要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促进我区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要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数量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进修、出国研修、攻读博士后、等等,使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始终保持与实际金融形势的发展同步前进。建设一支能与国外对话并进行学术交流的金融专业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对各种学习资源的利用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对于教育机构而言,只有通过网上教学平台提供科学、完善的教学支持服务,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进一步提高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1999年开始参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实践与研究工作,2000年春季引进了“网上课堂”远程教学平台,金融学专业网上课堂建设同时开通。
远程学习者利用网上课堂开展自主学习,需要网上课堂提供丰富、开放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与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为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在近六年的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中,宁波电大不断提升与完善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网上课堂功能,实现了从教学信息平台向教学交互平台、从课程教学平台向专业教学平台的转变。
一、由教学信息平台向教学交互平台转变
1. 教学资源逐步丰富完善
宁波地区经济相对较发达,开放教育本科金融学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上网学习条件,上网学习已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网络环境里自主学习,需要获取适合自身需要的教学资源,得到教师的远程指导,进行各种学习交互讨论,参加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在网上课堂建设初期,学校提出了“先务实后求精”的原则,即要求先解决网上教学资源的有无和够用问题,然后再精益求精。开放教育本科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责任教师运用网上课堂教学平台的课程设计功能,及时将各种格式的课程教学材料转换为教学平台支持使用的格式,根据教学平台的基本模块要求提供了大量的课程实施细则、教师电子教案、课堂教学要点、作业练习自测等以文本信息为主的网上教学资源,之后,为满足学生对视频等动态教学资源的迫切需求,责任教师们又不断加强了TOD视频课件、双向视频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并积极运用网上课堂中的课程BBS功能加强与学生的非实时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疑问。网上教学资源的类型逐步丰富,使得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开展自主学习,体现出了远程教育的特色。
学校引进、建设的网上课堂平台的课程级标题与教学进度栏目的预设类型比较简单,如课程级标题中主要是实施细则、教学大纲、网上自测与BBS讨论,而教学进度栏目中一般就是教学重点难点、作业习题、电子教案等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开放、灵活的教学栏目比较少。在金融学专业网上课堂教学平台建设中,责任教师逐步在课程级标题中增添了课程说明、教师介绍、学习方法指导、考核说明、语音答疑、双向视频等栏目,在教学进度栏目中增添了学科知识拓展、理论探讨、专业网站导航等具备扩展性、帮助学生提高学术素养的信息知识,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搭建了一个积极、开放、资源丰富的网上学习环境。
网上学习资源的建设必须不断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建设网上教学资源,需要专业教师具备系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另一方面必须依靠技术人员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例如金融学专业网上课堂中英语课程的责任教师,根据学生对英语听力辅导的迫切需要,搜集了相应听力教学资源,在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将其上传到教学平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得到了学生的极大好评。只有不断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能够获得有效教学资源的教学平台,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虚拟课堂”。
2. 交互方式逐步多样有效
传统教学中师生的交互主要是面对面的同步交流,能够较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流。而在远程开放教学中,师生之间主要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和专门软件来实现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的交流,学生可以用同步或不同步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用同步或不同步的方式进行双向和多向的信息交流。
BBS讨论是网上课堂教学平台课程级标题中的系统预设栏目,它主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讨论的场所。同时,它也是师生之间进行非实时远程交互的一个重要手段。影响学生利用BBS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论坛中的管理者即专业教师对学生贴子的响应时间,为充分调动学生进入BBS参与学习交流的积极性,课程责任教师一般每天均要进入网上课堂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发贴作出相应的答复,教师的及时答复与有效引导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看到了使用BBS提问、交流的便利,BBS中贴子数量的增加与信息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又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养成浏览BBS的习惯,课程责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BBS非实时交互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良性循环,形成了以下特点:一是论坛中师生交互响应时间短,交互效果好;二是交互过程中教师注重向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及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三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得到了教师的有效引导。
为适应学生交互方式多样化需求,自2004年初开始,课程责任教师又逐步运用网上课堂教学平台新引进的网上语音答疑系统,在网上与学生进行实时语音交互,并利用电子白板与学生就同一问题进行图文信息的实时交流沟通;学校双向视频系统投入使用后,金融学专业网上课堂教学平台又增添了对学生进行实时面授辅导与教学交互的双向视频资源,实现了教师对多个学生的远程双向教学辅导,弥补了远程教学中师生缺少面对面交流的不足。
网上课堂远程教学平台的系统功能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网上交互的情况能够有效地被记录与监控,也使得网上交互的质量与效果有了保障。
二、由课程教学平台向专业教学平台转变
1. 在网上课堂教学平台中开展专业导学工作
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初次接触远程教育,在短期内很难完全接受远程教育的理念,也不可能立刻搞清楚本专业的学习特点与要求,因此,在入学教育中,除了采用面授方式进行集中辅导,系统地向学生介绍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介绍自主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选择与利用、远程教学平台的使用及其他学习建议外,在金融学专业网上课堂教学平台中,专业责任教师还建设了网上的专业“入学指南”,将专业教学实施细则和相关教学文件与要求上传到网上教学平台相应栏目,通过多种交互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思想与远程教育理念,对学生在利用网上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学生对众多网上教学资源与信息进行有效利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和增强专业学习能力。
转贴于 2. 根据专业实施细则与教学计划要求完善教学平台中的课程类型
中央电大网上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源主要是统设必修课程及部分选修课程,不可能涵盖省级电大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所有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和补修课的地位应该都是重要的,或者说它们都是构成本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在专业教学平台建设中不应忽略其中任何一类课程。
金融学专业网上课堂教学平台建设初期,实施性教学计划中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包括补修课,均由课程责任教师负责建设开通了网上课堂并进行维护,网上课堂远程交互教学的要求并未因课程性质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确保了专业教学平台中课程类型的完整。
为增加开放教育学生的感性认识与实践经验, 2002年初,金融学专业开始利用公共网络上的资源在《证券投资学》课程中尝试模拟股票交易操作。但由于公网资源不稳定,2004年开始学校又正式从北京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引进了“世华财讯”期货、外汇、证券模拟交易系统及卫星实时行情,构建了网上虚拟金融实验室并投入使用。网上虚拟金融实验室的建成与使用为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与经验。
集中实践环节中的毕业论文虽然由于采取了个别辅导的教学方式,难以充分发挥网上课堂教学平台的优势,但毕业论文责任教师还是能够通过在网上课堂相关的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等基本教学信息、回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方式,加强对这一特殊教学环节的学习支持服务。目前,学校正积极准备开发或引进“网上毕业论文指导交流系统”,将此系统结合到专业教学平台以后,网上课堂专业教学平台的内容将更为完整。
3. 创建专业学习环境,努力建设专业教学平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协作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实现,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强调学生以原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信息的选择、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发展智能,建构自己的“经验现实”。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环境的创设是知识建构的重要因素,有效的环境能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学习的迁移,能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培养远程学生的专业素养,必须从专业学科门类的高度着眼,为学生搭建一个积极、开放、资源丰富的网上专业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教学平台。对学生而言,专业(学科)教学平台可以帮助他们融会贯通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让他们自由自在遨游在专业学科知识的海洋中。
目前,宁波电大金融学专业网上课堂已初步具备了专业(学科)教学平台的基本特征:在专业课程列表中按课程类型划分了模块,从学科的角度涵盖了相应的课程;在网上课堂专业界面中增设了动态的专业新闻栏,开通了电子图书馆,提供了国内外著名专业网站的链接,初步实现了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有机整合;除正常的课程论坛外,另外开通了专业论坛,能够兼顾学生的交互与反馈,为学生提供教师与学生交互、学生与学生交互及智能化人机交互环境;基本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评价和学习效果的反馈、跟踪。
基于网络的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不但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专业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对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专业网上教学环境中,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专业求知欲望和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情感,推动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这对教师本身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即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时刻关注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中搜寻有效的专业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适应专业教学平台建设需要。其次,网络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合作的时空限制,而专业教学平台的建设又使得教师必须更加关注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这为教师的协作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此外,专业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教师通过它可以充分传播自己的专业见解与思想。
总之,我们必须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来分析和考虑问题,努力设计更为友好、便捷的学习工具,尽可能运用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创建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参与交互的积极性,不断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参与网上专业教学平台的建设,唯有如此,才能使网上教学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郝成义. 学科学习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远程教育,2005,(4)
[2] 钟志贤. 论学习环境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2005,(7)
[3] 刘义鹃. 网络学习环境与学生认知方式的实证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5,(7)
[关键词] 高校课堂教学 内容改革 方法革新 激励机制
一、引言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基本已经建立起“懂专业、会操作”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但是,在这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出的本人才只是较低层次的操作型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国际和国内金融竞争形势和迅猛发展的金融创新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不少专家和学者们在新形势下的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付出了一些努力;特别是以2003年国家教育部推出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各高校开始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及研究,在这种形势下“货币金融课程群”教学有了较大的进步,教改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距理想水平和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鉴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对这些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现状进行剖析,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就货币金融课程群的课堂教学改革而言,普遍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历来已久的“重教学内容,轻教学方法”的倾向;另一种则是 “教改重方法革新,轻内容调整;方法革新上重形式,轻实质”。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后一种倾向更为普遍。而将教学方法革新与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有效结合的教学改革尝试则显得不足。本文下面详细分析这两种不良倾向的表现、危害及其产生的根源。
二、传统的不良倾向:“重内容、轻方法”
我国高校课程教学中历来就有“重内容,轻方法”的倾向,货币金融类课程的教学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重内容”有两重含义,一是教学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除实训课程以外,一般金融理论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来备课、讲授;二是指在教改中,相比于教学方法革新而言,部分教师也相对比较重视教学内容的调整,这部分教师主要是一些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比较了解本学科和课程的发展前沿,所以能够随着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对教学内容实施一些调整。但是,由于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其他制度上的限制,即便是有兴趣有能力推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的教师,也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幅调整和更新,以至于总体上教学内容还是滞后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且教学内容缺乏开放性。所以,“重内容,轻方法”的说法并不准确。其实,内容“重”的还不够,错不在于“重内容”,而在于“轻方法”。
“轻方法”主要表现在,在教学模式上多数教师是在课堂上满堂灌地讲授,个别教师基本上就是“照片宣科” 。这种按照教学大纲完全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的传统方法,容易使本来应该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变成被动的接受者,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这一点,可能有一少部分老师没有意识到,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学者都有共识。问题是在大家都认识到了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情况下,“教学方法大改革的氛围并没有形成”,以至于有的学者发出“教学方法改革何时突围”的感慨。
当然,如果说高校教师完全没有主动去探索教学方法改革问题则是有点片面了。近几年,各高校都出台了一些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且教学方法改革成了这几年教改项目支持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还是投入了一定的精力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比如,我校金融学的所有专业教师都使用PPT教学,课件中插图、动画和视频的使用也比较普遍,还有的老师在本科教学中在“试验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电影教学法”和课堂外实践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际上,在“学评教”的压力下,大部分教师已经开始重视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学习兴趣,有的教师上课的时候还穿插了很多的趣味故事。但是,总的来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还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把课件(主要是PPT)做得美观一点,以便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对教学方法改革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践。
三、新的不良倾向:“重方法,轻内容;重形式,轻实质”
基于对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初步认识,近年来,高校教师在学校教改政策的导向下,开始重视教学方法改革,逐渐开展了一些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活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有的老师又走到了另外一端:在教改中“重方法改革,轻内容调整”,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则是“重形式,轻实质”。
教改中,“重方法,轻内容”的倾向,错不在“重方法”,而在于“轻内容”,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教学方法革新都是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轻内容”是指教学内容的调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货币金融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进而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于金融实践和金融理论的发展。比如,经济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金融学》(原《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传统内容所占比重过大。比如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等内容所占篇幅过大,而国外同类课程一般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为这门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各种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机构的作用、行为,以及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另外,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等内容所占比重过大,教学内容过于偏重宏观。②金融学的现论比较缺乏。比如,利率理论部分忽视了利率的计算和结构,而主要分析利率的决定及作用(这部分在先导课程“西方经济学”中已经学过);金融机构体系部分缺乏现代金融中介基本理论分析,也缺乏对一些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运行的分析;金融市场原理部分缺乏资产定价和选择行为的基础理论。③教学内容缺乏逻辑上的严谨性,基本上是粗放的文字描述,没有注重运用严格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和数理模型来介绍基本原理,这不利于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具有较强数理和计量分析能力的金融人才。
再比如,国内《中央银行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安排严重滞后于中央银行理论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部分,没有关于通货膨胀的社会福利损失的理论分析;最为重要的是,最近20来年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很多没有纳入教学内容。比如,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和通话膨胀偏差问题、货币政策可信度理论、货币政策规则、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等内容都没有纳入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当代货币政策理论巨大变革的主要内容,应该成为中央银行学的重点教学内容的一部分。②中央银行制度部分,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责任性和透明性问题的研究是近十多年研究的核心问题,且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但是我国高校所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在这一方面还涉及的不多,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大部分教材只涉及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而没有涉及到责任性和透明性的制度安排。在独立性上,也只是介绍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表现以及中央银行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的简单描述,而没有深入分析中央银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独立性的边界、独立性的测度和保证独立性的制度安排等问题,更没有相应的国别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改革上“重形式,轻实质”,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运用逐渐普遍起来,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运用越来越多,讨论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甚至电影教学法都在尝试使用,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按照基于构建构建主义的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是“教”与“学”的紧密结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是为了引导学:好的教学方法的实质就在于:要正真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体”,能有意识、主动去探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创造”过程。所以,教学方法革新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其积地思考,理性分析,创造性学习的情景和环境。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太过注重形式,而没有注重上述实质,主要表现为:①花大量精力把多媒体课件做得更华美,大量运用音频和视频,通过讲述有趣故事和事件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眼球”,而没有真正为学生创造出能激发并维持其主动思考、探究和创造性学习的情景和环境;②教改中一味地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滥用电影、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强调趣味性,滥用案例、游戏和讲故事等教学方法。这样做,可能激发学生一时的兴趣,但不能长期维持其主动探索、理性思考的学习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逻辑严谨地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可以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看出来,近些年金融专业大多数本科生毕业生不能运用所学的金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毕业论文缺乏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依据,而只是简单的事实叙述和对策罗列。本科生不同于中学生,在学校应该受到理论熏陶,要培养冷静、理性和逻辑严谨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如果一味地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而忽视了理论分析的严谨性,就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实际上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
四、两种不良倾向产生的根源
前面的分析说明,在教学及教改中不管是“重内容、轻方法”,还是“重方法,轻内容;重形式,轻实质”都不好:“重内容、轻方法”和“重形式、轻实质”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重方法,轻内容”则容易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谨性、前沿性和开放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和冷静、理性、逻辑严谨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出现这两种倾向的直接原因在于没有摆正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关系。首先,教学内容是本,教学方法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普适于所有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很少,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有好的教学内容,也需要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改革应该是内容与方法并重,两方面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金融理论和与实践发展动态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革;二是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研究和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手段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协调一致。但是现实的情况与这种要求还相差甚远。
教学改革中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可能有多方面。出现“重内容、轻方法”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有:①教材和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的限制。部分老教师自身所接受的金融学教育就是传统的货币银行学,自身知识结构中现代金融理论部分(特别是建立在数理模型基础上的现代金融理论)还不足,这使得教学内容跟进现代金融理论发展进行动态更新很困难;②多数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存在不利于进行货币金融课程群教学内容改革的因素。比如,金融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学科平台课程,财经类专业都要开设这门课,每次开课的班级都很多,同时教授这门课的教师很多;而几乎所有高校都要求任课教师按统一的大纲开展教学,而且要求统一考试。这使得想进行教学内容调整的老师也难以推行教学内容改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统一的教学内容都只能按多数老师都能接受的方案安排,势必形成落后的老师拖后腿的格局,“木桶原则”会发挥消极作用,使得有能力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老师也不能推行改革。出现“重方法,轻内容;重形式,轻实质”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在近几年学校强调教学方法革新和实施“学评教”背景下,因为教学内容改革会受到教学大纲的限制,所以大部分老师们都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比较“容易”的革新,比如美化PPT,采用游戏教学法、电影教学法等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实际上,不论是教学内容改革滞后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还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教学方法革新无实质性进步,其实都是因为高校教师在本质上对教改不重视而造成的。要知道高校教师智商和能力都不低,如果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进行教改研究,就能够使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法革新齐头并进,取得良好的效果。事实上,我们并不缺少先进的教学理论,国外的“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基于构建主义的“研究性教学教学”理念早就被教育学家们引入我国,但是又有多少高校专业教师认真钻研过这些教学理论,去尝试把这些教学理论运用于课程教学中呢?据笔者的调查了解,高校教师基本上是把精力用于学科专业内的科研,真正愿意花时间来研究教学和教改的是凤毛麟角。
那么,为何高校教师不重视教改呢?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制度上缺乏激励机制。首先,在直接的经济激励上,基本上所有的本科院校对科研的奖励力度都很大,对教学和教改的奖励力度则很小。更为重要的是,高校教师评职称一般都是看教师个人在其学科专业领域内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有多少科研课题。没有足够数量和档次的科研课题和论文,你的教学水平再高也不可能被评上教授;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课题和论文,即使你的教学水平有多差,也会评上教授。众所周知,职称对于一个高校教师来说,不管是在收入还是在荣誉上,影响都是决定性。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年轻教师在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时还有的那一点致力于搞好教学的激情也会在现实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得不全力投入科研工作,哪还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改问题。如果能够在制度上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一样成为影响高校教师收入、职称评定以及其他各种荣誉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话,又何愁大家不真心诚意地开展教学教改研究呢?又何愁我们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呢?
浩歌在《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6期的卷首呼吁教学方法改革突围的短文中说道:“(教学方法革新)老大难,老大难,‘老大’真抓就不难”。“老大”真抓,抓什么?我们认为就是要抓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建设。但是,有些制度还不是一个学校的“老大”能够“抓”起来的,还需要高校所处的外在制度环境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艾洪德 徐圣明: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89~93
[2]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6):75~78
[3]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6):87~91
[4]浩 歌:教学方法改革何时突围[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
[5]丁骋骋:课堂教学三境界论[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58~58
何谓素质教育?从心理学立场说,素质教育是力求培养人性的全面的与最佳的品质以及促进健康个性形成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加速人性异化并导致不健康个性产生的片面的、落后的、病态的教育。高校金融专业,承担着培养懂专业、懂外语、懂理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金融入才的责任。金融专业高职高专教育应主要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以能力为本位来组织教学,即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从未来新世纪的特点考虑,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如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切实加强道德、文化、人文心理、能力等智力素质的教育,加强意志、沟通、协调、管理、竞争等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实施真正意义的全面素质教育。
一、充分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教学手段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化的环境下,合格的金融人才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电子和网络技术来获取信息、反馈信息,并做出相应决策和创新。针对金融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要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来培养金融人才,信息网络化对金融教学的含义不仅仅在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利用,而更根本的是理念上的革新;金融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熟练掌握金融理论的人才,在新的经济时代,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追求情息、运用新信息、传播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有用信息的人才,这种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只有在反复使用的电子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训练中才能培养出来。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反过来又对学习和教学组织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与其他学科大同小异,许多高校的金融学科长期以来也是采用以期末笔试作为惟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为了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病,必须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当然,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学历培养层次,考核的方式和内容、重点应该是不同的。
本科生层次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课程的学习上,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主要考核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学习态度与投入状况等。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设计了“多元化一全程性一复合式”的考核体系,将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设置了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多元化的考核体系,特别加强了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综合评定课程的学习成绩,努力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可以采取课程学习与研究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学术学位的硕士需要以撰写学位论文和答辩为最终的考核方式,但金融管理硕士和专业硕士可以不必写作学术论文,而以案例分析、设计管理方案或建立模型等方式作为最终的考核方式,并且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不同权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成绩。
在博士研究生层次,考核的重点应该以研究和创新能力考查为主,课程学习为辅,即使是对课程学习的考查,也需要不拘一格进行个性化考核,重点考查其学习态度和理念是否端正、方法是否科学、基础是否扎实、思路是否正确,而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和权重应该是其研究成果有否创新或突破。
三、挖掘专业课教材中的素质教育素材,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
在地方高等院校,专业教学占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时间,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当注重在金融专业教学中挖掘人文素材。金融专业课程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都很强,专业课程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但是,专业课程并不是没有素质教育教材的,只要教师深入到专业知识之中,就能挖掘出教材中丰富的素质教育教材,结合课堂教学,加以引导,就能进行能力培养,提高知识传授质量。此外,可以在金融专业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的内容,不仅使学生明白科学原理的来龙去脉,而且加深学生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如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货币的产生、发展、定义,让学生讨论“金钱是万能的吗?”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货币的形态经历了实物、金属、纸质、电子货币的演变。不管是何种形态的货币,它的基本职能都是交换的媒介。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有很多东西像健康、爱情、亲情,用金钱是买不来的。也有学生认为没有钱,爱情、健康就没有经济的保障。争论的结果是:我们要建立正确、健康的金钱观,学会挣钱,学会花钱,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能拜倒在金钱的脚下。笔者认为这样的讨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 巍 古龙高: 国际化趋势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055-02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 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在不同语言环境下 运用母语和外语交流的专业人才,即双语人才(Bilingual Talent)。 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可 以培养学生一种跨文化的综合素质[2]。教育部 2001 年提出加强 大学本科教学,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求推广双语教学。但在 我国,双语教学从一出现就伴随着很多争论,如国际英语教师协 会中国分会会长包天仁指出推广双语教学要慎重。有不少学者, 如蔺丰奇分析了双语教学在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对 策。刁纪田则从深层次研究了双语教学对学生学习的正负效用。 姜宏德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应适时的实施双语教育。这些都充分 说明双语教学在被接受和认可的同时,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等原 因使它的推广遭遇尴尬。双语教学的发展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公司金融学科的特点
公司金融是一门集金融学、财务管理、投资学、行为科学、 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新兴边缘学科。 在几年的教授过程中,共教授了数十个班级。我发现与其它学科 相比,公司金融课程具有以下特点:①内容抽象。由于很多背景 知识的缺乏,学生对公司金融的大部分内容和所使用的专业术语 没有直接的感官印象,需要教师借助图表、实例来提高学生的感 性认识,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很多实例虽然反映了理论与研究成 果,但往往例子中的诸多假设也内含了较深的理论。②与其它学 科联系紧密。公司金融的理论渗透到财务管理、概率统计和国际 金融、项目投融资等各个学科。③逻辑性强。各章节内容之间有 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对任一章节的不了解都会影响到下一章节的 学习。④实践性强。公司金融不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而是一门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课程,教学中必须理论与实际相结 合,有些理论讲不清楚或讲不透彻,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刚毕业 的博士讲师教学中,在一些老教师教学中也不鲜见。这与他们缺 乏项目投融资实践和深入思考有一定的关系。⑤学科发展迅速, 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新的领域不断被开拓,如行为金 融学等。正因为上述的这些特点,公司金融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其 自身的内在要求和注意事项。
二、对公司金融双语教学的策略性思考
1.要有一套由国内外专家编著的最新英文教材,并不断充 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公司金融最经典和被使用最广的教材是 Stephen A. Ross,Randolph W. Westerfield,Jeffrey Jaffe 著的《Corporate finance》。但厚厚一本书中所集成的内容深浅不一,对部分本科生来说有些内容过于艰深,给选择性教学也带来不便。且近年来 资本市场上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公司投融资方式也在发生日新月 异的变化,公司金融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而现有不 少引进的英文教材在相应内容上却相对滞后。因此,为在双语教 学中和国际接轨,接触到国外第一手的资料,应该在引进最新英 文教材的同时消化吸收,组织国内外专家在学习国外的公司金融 领域最新的理论的基础上组织编写适合我国本科生教育的教材。 同时,要注意在教材编写团队中,吸收具有丰富投融资实践项目 经验的专家,如大型国际投资银行的高管。
2.合理安排课程,并使用目标层次法授课模式。 如前所述,公司金融是一门综合多门学科的系统性边缘学
科,是现代化的投融资理念、方法的结合体。在学习该课程前, 对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尤其在使用双语教授时,应遵 循循序渐进这一原则。所以,我们在课程安排和教学手段方面充 分考虑了预备知识的重要性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1)在公司金融课程开设以前,特开设投资学原理,统计学原 理等基础课程,以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投资学、统计学等基本知识。
(2)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正确选择教学模式。国际上,从过 渡型到浸入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发展跨度可能长达数年。根据中国 学生的特殊情况,笔者将这三种教学模式浓缩在一年内完成,第 一学期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使用的是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在第 二个学期课程前期使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后期使用浸入型双 语教学模式。以此为基准,我们建立三层次的目标层次法教学模 型,将教学中英语能力与专业知识均衡考虑。模型的前提假设是 时间的有限性,首先确定初始层次和目标层次,再通过特定教学 手段的组合,实现层次间的递进。
层次 1:简单渗透层次 这个层次主要适用于双语教学初始阶段,大部分学生初次接
触双语教学而且其英文口语和听力都是弱项,再加上公司金融专 业知识很抽象,如果在课堂上一开始就大比例地,甚至纯粹用英 文讲授,势必造成学生学习难度增大,影响教学效果。经过问卷 调查,60%的同学表示只要语速较慢,可以大致听懂,27%的同 学表示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问题不大,另外有 13%的同学表示有 一定的困难。对于全英文的作业、讲义和考试,也有 22%的同学 表示有顾虑。经过认真分析,将初始层次的目标定为专业词汇的 学习和阅读能力的拓展,并先适当小比例的英文授课。就我们这 几年双语教学的实践来看,初始阶段应用 30%左右英文比例讲 授,然后根据学生接受的情况再逐渐增大英文比例;如果用英文讲授的信息达到总内容的 70~80%以上时,绝大部分学生开始反 对,表示难以听懂。可见,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中英文运用的比 例必须合适才能保证应有的教学效果。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 能力和专业知识的难度,在初始阶段,应为学生指定几本中文教 材以提高其对专业的理解能力,避免过分吃力带来的排斥心理。
层次 2:整合层次 这个层次,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文来思考、分析
专业问题的习惯。在克服了心理因素和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 学生开始逐渐适应双语教学。例如,学生英文资料的阅读速度得 到了提高,英文听力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注意力在 这个阶段开始转向对专业知识的思考。教学中,开始使用全英文 的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用英文回答作业等,以鼓励学生将英文 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大胆使用。
层次 3:双语思维层次 经过前面两个层次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英文
学习和运用能力。此时,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专业 知识的学习方面,而不再是英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通过提供 平台让学生运用英文能力来探索专业知识,以达到使他们能将英文和专业知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目的。在这个层次的具体教学 手段上,要求学生全英文写作课程论文和组织案例讨论。这是因 为管理信息系统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从 未走出校门,缺乏投融资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公司金融是一个很 模糊的概念,尤其是学生在用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感到 内容过于抽象,不易理解。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在双语教学 的各个环节上都注重引入相关案例,要求学生针对案例中的内容, 以及出现的问题,用英文展开讨论,进行分析和论证。另一方面, 将书中部分内容提炼成专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让每组派代表 用英语向全班讲解,最后教师再点评。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阅读 教材的质量,又能提高学生从英文教材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