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硕士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1: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会计专业硕士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硕士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而硕士学位论文是继学科课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后又一核心环节,并且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节、硕士项目的重点①。在撰写硕士论文的过程中,如何选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政策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硕士研究生是其研究的生力军。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刊登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分析,分析股利政策在硕士论文中的选题走向,旨在为下一步该课题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一、样本的选取和分析方法

1.样本的选取。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的硕博论文中进行了精确筛选,从而选出了2000年-2013年相关硕博论文55篇,考虑到硕博论文的选题差异,本文特剔除5篇博士论文,其余50篇硕士论文均选作研究样本。样本所在的年份分布如表1所示:

2.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以了解硕士学位论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方向。运用EXCEL软件,对选题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在调查分析的情况下,得出对该研究课题下的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相关建议。

二、样本的的数据分析

1.选题视角分析。从搜索的结果看到,硕士研究生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政策的研究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而选题的视角也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影响因素等,具体分布见表2: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2005年起,硕士论文对股利政策的研究视角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不再单纯的局限于股利政策研究和与相关传统理论的关系研究,而更多地考虑到管理者及市场行为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同时,开始出现了将中美企业进行对比的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分析。通常,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但是经过对中国知网2000年-2013年的有关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硕士论文的题目调查后发现,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我国硕士学位论文中比较普遍。具体分布如表3(有些论文不只使用一种研究方法):

在比例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理论分析研究是研究的基础,是最基本和最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在当今硕士论文的题目中,单纯的理论分析命题方式已逐渐退出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创新亮点的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当然,样本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评价及建议

1.选题内容方面。从2000年到2013年14年的检索数据来看,我国硕士围绕《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这一主题的论文选题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依旧集中在与相关经典理论的关系中。同时,与期刊论文相比,多元化的趋势仍旧有待加强。

2.研究方法方面。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探讨的研究方法仅仅是从论文题目中看到的,并未深层探究文章内容。但就题目而言,能够看出除了理论分析之外,许多论文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比如“管理防御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为财务学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研究”、“管理层激励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等,在这些文章中,管理者对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的作用被放置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样本或者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硕士论文中也有所体现,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依旧可以反映出未来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的趋势。

3.建议。综上所述,我国硕士论文在该课题的论文撰写中呈现着选题较集中,且重复性强的特点,涉及面相比其他课题而言较窄。但是近几年,硕士论文的选题范围开始扩展、科学性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也已经表现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不断增多。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建议:第一,中国的硕士论文选题应广泛参考国外文献资料,瞄准国际前沿,而不能仅仅把视角放在国内市场;第二,在选题方面,硕士论文应该注重研究具体的问题,避免大范围的泛泛研究。同时,应鼓励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运用相关学科领域的原理、理论解决问题;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硕士论文应考虑使用更多、更加创新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经验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以便使我国硕士论文能够与国际接轨。(作者单位:民族学院)

注解:

① 段洪波,张双才,刘甜甜:《2001~2010年会计学硕士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分析》

篇(2)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版权所有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篇(3)

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及其引致的就业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队伍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招生时间短,培养模式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研究会计专业硕士发展显得更加紧迫、重要。所以,构建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对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现阶段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队伍十分庞大,从业人员至少有1 500万人,但高层次会计人才却不足10%,这说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满足社会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要,2003年国务院学位办决定在我国首批设立21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培养职业化的会计专业硕士,2007年又有8所高校被批准为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2009年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经批准,2010年、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新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77家和71家,目前,我国已有177所院校有招收会计专业硕士的资格。近年来,在我国境内的跨国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各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同质化严重,与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相近,职业化特点不突出。这些问题反映出社会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它要求会计专业硕士既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及技能,又能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去。

虽然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持续扩大,但由于很多高校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先于会计专业硕士,多数高校一直延用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从就业结果看,会计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并不大,同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实践证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并不适用于专业硕士,这种培养方式没有突出会计专业硕士的特色和优势。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较好会计理论基础、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熟悉国际会计法规和惯例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综合会计人才。所以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存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推动目前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健康发展,提高会计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目前会计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不合理

师资问题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目前新批准的及层次不高的部分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依然沿袭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导师结构,选择理论功底深厚的教授作为会计专业硕士生导师。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资深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以支配者的角色灌输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创新思维发挥的机会。其次,这些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对某些实际的操作教师本身并不是很理解,这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实行了双导师制,但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约束和激励使得实务界的专家对会计专业硕士指导不到位,多数学校形同虚设。会计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牢固、实际工作能力强、有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所以,高校的教师结构不能满足培养优秀会计专业硕士的需要,这制约了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除了7门核心课之外,大都是借鉴学术型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设置的,虽也设置一些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但是职业特色不明显,没有按不同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这种课程设置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学术型会计硕士没有本质区别,学到的知识广而浅,没有在某一特定职业方向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课程相对较少,缺乏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具有实践性、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有的偏学术型的培养方式理论课所占比例偏高,实践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实践课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课程设置导致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性严重不足,这违背了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所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去培养会计专业硕士。

(三)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环节对提高会计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高校在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实践所占比重偏低,导致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硕士不吻合,致使会计专业硕士就业压力很大,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造成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虽然高校已经意识到实践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但由于办学经费的紧张,高校没有能力建设足够的实践基地供学生使用,实习场所大多是由企业提供,实践能力的不足导致学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既没有学术型硕士的研究能力,也没有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学生的实习一般是在企业完成的,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实习企业担心影响生产秩序或泄露商业机密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加一线实际工作,企业只是把实习学生当作免费的打工者。而且实习是短期的,所以企业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培养你。

学校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企业又缺乏利益的驱动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实习提供帮助,这些原因导致了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远远不足,这不符合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导致他们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三、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硕士综合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会计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独具优势,产学研合作能解决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生没有实践基地等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深化和保障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对注重实践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措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关键是促进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真正融合,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给学生和教师一个实践基地、创新基地,企业也充分享受学校的人才资源和优先享受高校的科研成果,这样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的无缝对接。本文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具体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在国家强调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的时期尤为重要。

(一)建立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

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高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研究方向的设置既要发挥学科优势,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此前提下,课程设置要重视职业素养课程,鼓励开设行业知识讲座、职业道德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紧跟时代的脉搏。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和选修课,核心课包括MPAcc教指委参考性培养方案给出的政治、英语、管理经济学3门公共必修课及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4门专业必修课。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笔者认为授课过程中要赋予政治、英语新的授课方式,政治多讲授些国内外时事,英语改成商务英语,更多与会计背景相结合,为国家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选修课以菜单式的方式,学生针对自己的就业去向选择自己要上什么课。比如以职业目标为导向,针对注册会计师方向,可以开设审计、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以帮助学生毕业时拿到CPA证。也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开设相关特色课程,由于黑龙江省邻近俄罗斯,对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为扩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修课中应加入俄语、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专题等课程。在会计从业过程中,对法律的了解对职业判断、决策很重要,所以,在选修课中鼓励多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增加学生对相关法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在授课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面要重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训练。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它选用典型案例,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推理,开发学生多维思考的心智模式,从而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选用典型的会计案例,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案例中探寻经验和教训,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和素质。

为了加强会计专业硕士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训练,应增加实践学分,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知识结合。教学方式改革着重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将课堂搬进实验室、企业财会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在授课中,教师将基础理论、典型案例与学科前沿知识融会贯通;在课程考核上,将调研报告、课题讨论、案例分析及课程设计成果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个人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满足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中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并不多,应实行“导师组制度”并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优秀的导师团队对于会计专业硕士论文及实践的指导显得很必要。在校内选择科研能力突出,理论知识过硬的专职教授担任校内第一导师,加强学生会计理论基础素养,同时聘请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CEO等人才作为兼职导师,校外兼职导师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会计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优势,这样由高校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一个导师团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互补,共同研究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指导这些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校期间校内导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考核,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校外实践工作进行考核,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互相学习,经常沟通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由校外导师介绍学生进入本单位实习,校内导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参加校外的实务工作,教师带领学生建立案例讨论组,在企业工作中发现素材,进行案例研究与开发,研究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加深了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只有在边学习边探索中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对于取得成绩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充分调动导师组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让导师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增加高校培养人才的实力。

(三)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仅靠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处在真正的会计环境中,真正熟悉会计的操作流程,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才能领会会计工作的要领,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意义。所以说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对会计专业硕士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在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企业联合创建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探索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加大企业委托培养力度,与社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同时借助企业在技术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数据信息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导师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研究生投入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学校也应成立专门部门,为参与合作的企业提供财税培训服务、财税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进行税收筹划等,帮助企业员工了解最新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享有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优先享用学校的科研成果的权利,从而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四)完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

在会计专业硕士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学生的专业能力、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所以毕业论文在研究生的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校应该从论文选题、数据处理方法、实用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把关,监督其写作。论文选题应从现实出发,针对会计及相关领域的实务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应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文章,而应具有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或讨论会计实务问题的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理论结合实务的专题研究,应有数据或实际资料做支撑。论文内容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数量分析方法的训练,数据处理方法的学习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效率和判断能力。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与决策相关的数据,如何将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具有信息含量的信息,对会计专业硕士来说是一种必要的工作技能。通过在论文选题的确定、调查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归纳、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方法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训练,能够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能力,强化其表达能力,这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

(五)完善研究生激励政策,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建议学校设置完善的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教师、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设定系统的评选方案,评选优秀研究生、优秀校内外导师、管理干部等,针对当代企业注重企业形象和企业社会价值的特点,发挥高校品牌价值对于企业的激励作用,给予一定比例优秀校外导师以名誉上或其他方式的奖励。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已经取代知识批量生产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完善研究生奖励制度,以奖勤罚懒为原则建立三维的奖励体系,设置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企业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等项目,资助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全面提高奖学金的标准,加大奖励力度,激发研究生参与到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务工作、案例调研和案例研究中的热情,让更多的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在案例研究与开发和企业财务系统建设中突出他们的潜质,取得优秀的成果。

四、总结

会计专业硕士教育是一种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特殊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及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会计专业硕士应有独特的培养方式,本文提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建议高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建立政府产学研管理机构、研究生激励制度和学位管理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在培养过程中以会计职业资格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目前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X

参考文献:

1.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

篇(4)

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其应用领域比价广泛,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大数据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根据各个领域的需要,大数据技术也不断在更新,以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技术主要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领域中,能对数据进行科学整理、处理、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互联网+时代,各个领域工作基本都离不开网络,网络时代数据量增多,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数据处理,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技术的产生,对数据的处理起到重要作用。

二、大数据技术应用前景

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数据分析领域中,对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对科技的交叉融合发展也有着促进意义。科技交叉融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问题利用一种技术不能实现,需要多种技术结合使用,促进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科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企业发展需要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方面的人才尤其缺乏,这也是大数据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重要因素。

现在各个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大数据技术的实际应用对促进其它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大数据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现代实际的应用型思想起到重要作用。大数据技术在其它行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作用,大数据技术对促进其它行业的技术更新与改革起到重要作用,大数据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其它行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在技术上不断更新,优化环境,完善其职能,为企业行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大数据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提升,符合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需要。大数据技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根据各个领域的需要,大数据技术需要不断完善技术,以适合现代各个行业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技术能为其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大数据技术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进行

(一)大数据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在互联网+背景下得到快速发展,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专业在大数据技术作用下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合现代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需要符合现代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电子商务体系内发挥大数据的优势,能有效建立完整的商务监督体系,企业决策机制以及运作模式也要依托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处理功能。电子商务产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涉及到大数据知识,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把大数据相关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中,能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升起到保障作用。大数据技术的实际应用对提升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手段提升等都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二)大数据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对促进会计行业改革,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起到重要作用。会计的职业岗位能力涉及到海量数据,会计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提高会计的工作职能起到重要作用,符合现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需要。大数据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尤其在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对提高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会计行业涉及到数据很多,数据的种类、数据的形式都是多样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数据比传统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会计行业的改革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符合现代会计领域中的应用需求。总之,大数据技术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对促进其教学改革起到技术支持作用,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专业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大数据技术尤其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适合互联网+时代,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我国大数据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李亭亭,赵英豪.电子商务.2016(06).

[2]探讨大数据技术在疾病防控上的应用[J].黄文莉.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6).

篇(5)

一、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学是财经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这门课程阐明了关于会计知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一方面,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是提高财经类非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选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财经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经管类学生毕业后即将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掌握基础会计学的内容是对学生基本的要求,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具备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是优化财经类非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也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会计学和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基础会计学具有普遍适用性,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进行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本身的专业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如此更符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策略

(一)领悟和贯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指出,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非会计专业学习基础会计学要求学生“懂会计”,会计专业学生突出“如何做会计”。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教学目标侧重点是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具体来说,非会计专业课程目标是让学生熟悉会计信息是如何产生的,掌握会计学基本理论及财务分析,学生在将来能熟练利用财务信息为经济管理活动服务。因此,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既要重视会计学知识教学,又要注重对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提高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1]。在明确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目标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充分领悟这门课程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不是只有做会计才需要学会计,从前途和发展的角度激励学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融洽。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高校教师有一个共识,同一课程同一个教案,不同的教师去讲,教学效果不一样,因为教案是“死”的,要靠人将其讲“活”。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所以,在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比如,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时教师可以设定与基础会计教学的情境现场,请学生上讲台演示模拟,最后提出问题引出课程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设定与专业相关的情境模式,如对市场营销学生讲会计凭证时可模拟销售人员报销业务招待费等情境,通过情境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也能使课堂教学气氛编的活跃。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如何将该方法应用到基础会计教学中,需要经过教师收集准备案例、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和得出结论几个阶段。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学的做法,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在接收到案例后先消化,然后查阅需要的资料,通过自己动手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小组讨论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另外对于知识点不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通过案例将相关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三)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基础会计学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必须重视实践教育,重点是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计算方法实训、会计核算方法实训。将企业会计环境搬到实训课堂,让学生在手工模拟实训过程中增强会计核算实操能力,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自己动手完成填制、审核各类原始凭证,学会编制记账凭证,生成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系统地完成整个会计循环。在实训中,教师还可以模拟会计职场,设立不同会计岗位,如出纳、会计、审核、主管、财务总监等,明确学生各自的职责分工,并定期轮岗,全面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协调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会计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2]。

(四)全面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教务处文件规定,每门课程的考核方案由各系部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制定,并上报学院教务处审核备案。过去传统的考核指标包括两项: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由此造成了大多数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只重视考试要点内容而轻实际应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顾全大局,教务处及时对旧考核办法进行了调整,突出学生平时表现、课堂发言、模拟实训,为此制定了多元化考核模式,把实操纳入考核范畴,比重高达40%,以此全面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笔者所在学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考核模式具体如下: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40%,实训占40%。其中实训权重如下:凭证处理40%,包括记账凭证填制、原始凭证的粘贴、凭证装订等。账簿登记30%,主要有科目汇总表编制、总账登记、明细账登记、日记账登记等;报表处理30%,重点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以此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摇篮。因此,高校里的教师应在教学上多钻研、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设计高质量课件,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业余时间应重视学习社会上最新的财务处理做法,时刻关注会计发展,不断接受继续再教育,拓宽知识面和阅历以完善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

【会计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吕晨,刘红宇.会计语言论:会计学原理方法的创新[J].新会计,2014(1):25-32.

[2]余与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8):168-169

篇(6)

关键词:顶岗实践;收获;会计专业建设;建议

一、 教师顶岗实践目的

陶行知先生对职业教育者的三点要求: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职业教师之第二要事,即在生利之学识;职业教师之第三要事,为生利之教授法。生利即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营生之技能,我们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必须先造就出合格的教师。

生利之学识,我们通过已接受的高等教育和工作中的不断学习已掌握,生利之教授法也通过专门的高校教师岗位培训已基本获得,生利之经验则是从实际的工作岗位中获得。基于以上情况,学院规定本暑假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月的顶岗实训。尽量做到“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生利之教授法”,带着做好师傅型老师的决心和拓展实践经验的目的,已有15年会计工作经验的笔者又来到了企业。

二、 顶岗实践公司的基本情况与岗位

笔者实训的单位名称叫重庆××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它是企业和税务的一个桥梁,主要经营范围是企业所得税汇算,土地增值税汇算,税务咨询、纳税筹划,税务等。硕士论文笔者在本企业顶岗的岗位是项目经理,主要负责现场汇算,税务咨询,与税务沟通,项目的谈判。

三、顶岗实践的收获

本次顶岗实践,站在会计专业教师的角度充分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第一,采集了很多教学中有用的案例。本学期笔者讲授《企业纳税实务》课程,在授课时就经常顺手拈来我外出中碰到的很多案例感觉教学效果很好。如重庆某知名蛋糕生产厂家,其员工过生日时,就发本厂生产的生日蛋糕一个(其生产成本为50元,售价100元,不含税)。该厂账务处理如下:借:应付职工薪酬50贷:库存商品50这种做账方法,严重违返了税法,税法明确定规定,用自产、或委托加工的产品用于职工福利应视同销售,公允价值计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借:应付职工薪酬117贷:主营业务收入1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借:主营业务成本50贷:库存商品50这个公司有员工近两千人,全年下来,共计漏掉增值税金34000元,所得税25000元(漏掉10万元的利润,25%的所得税率)。经我们的发现,提出调整意见,该企业及时补交了税款。否则的话,被税务发现后若定性为偷税,重则追究法律责任,轻则按偷税金额罚款50%-500%并补税。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到增值税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这一内容时,将该案例中企业做账方法以情境教学的方式抛出来,让学生站在税务顾问角度来纠错,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会空前高涨。通过这种情景式的案例教学,相信学生一定会深刻理解这个知识点。

第二,发现大多数工业企业涉税过程中普遍存在用销售成本作为利润调节池的现象。成本的计算直接影响到所得税税金的交纳,如有的企业因为本期销售较好,利润较高,就人为的将在产品成本降低,提高当期完工产品成本,从而减少当期的利润,减少所得税。如某公司本期的利润总额为100万元,应交纳所得税为25万元,但这公司的老板认为只交10万元的所得税就行了,财务人员只好重新调整成本,将本期的产成品成本加大60万元,减少在产品成本60万元,从而利润总额变为40万元(假设没有上期库存商品),只交纳所得税10万元了。这种情况在企业中是屡禁不止,屡见不鲜的。这是一个多计成本而少计利润进而少交所得税的一个典型的例子。随意调节商品销售成本率以达到调整当期应交所得税 的做法是 明令禁止的。企业应根据不同类别的产品确定合理的商品销售成本率并在一定的会计期间保持稳定,到年末根据盘点所得的实际结存成本再对本年的商品销售成本进行调整。

第三,向同事学习到税务汇算方面的知识。从事汇算方面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的工作,与笔者原来从事的工业企业财务工作,侧重点不一样。所以,遇到不懂的就向同事请教,从而学到了很多知识。如汇算的切入点,不同行业企业的汇算侧重点等。所得税汇算清缴一直是会计教学的一个重难点。通过这样的一次实践,所得税汇算步骤与程序更形象生动,汇算中的重点关注问题也更清晰。

第四,向房地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学习了该行业的会计知识。注册税务师的法定业务还有土地增值税的汇算,这就关系到房地产企业。虽然有在工业企业从事会计工作15年的经验,但对房地产企业却相对比较陌生。为此,在汇算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前,硕士论文笔者先行将各种理论特别是房地产业的成本核算熟悉了一遍,到房地产企业后,再向该企业的财务部门每一个岗位的人员学习。通过努力,基本上掌握了房地产企业的各种操作模式和核算模式,甚至进一步熟悉了他们常用的避税方式。

第五,了解社会对会计人员用人要求,以及现阶段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对以后有的放矢地授课很帮助。在现实的企业中,许多高难度的知识基本用不上或没机会用上,如企业的关停并转会计,以及上市公司会计,很多会计人员也许一生也用不上。特别是高职学生,更应巩固其基本的专业知识,加强其动手能力。

四、对会计专业建设改进的建议

第一,强化税务知识的教育。

本次实训,笔者发现很多可以说在重庆较为知名的企业,财务人员的基本税务知识是非常欠缺的,更不用说能给企业纳税筹划,产生筹划利润。所以,我们以后应加强税务知识讲授,尤其是税务实务操作练习,教会每个学生如何申请报税、计税、缴税、尤其是几个主要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更要重点讲授。

第二,加强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教育。

现在大部分企业已实现用电脑做账,而且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金蝶、金算盘、用友等财务软件做账,有的大型企业还用上了进销存(erp)软件和远程数据系统。故此,我们应重点加强这方面知识讲授,让每位同学都能达到熟练运用这几个财务软件。

第三,强化材料会计方面知识的教育。

高职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大多数是从材料会计开始做起的,因此我们应强化这方面知识的教育。材料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如材料建账、材料购进、领用、材料成本的分摊,供货厂家的挂账,材料的盘存以及战略性成本管理零库存管理等,都应该分项目进行实训。

第四,加强财经法规的学习。

在很多企业自然人股东向公司借款并长期挂在“其他应收款”上,这样一来,税务机关查账时,就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抽资行为,一种是利润分配的实质,前种是违法的,后者是要补交个人所得税的。有的企业保险柜里有很多白条抵库的现象,有些企业只要老板要钱,也不管这些钱老板拿去做什么,直接不履行程序就支付了。还有的企业出纳家里用钱的时候就从企业拿,认为适时补上就行。殊不知,这些都是违反财经法规的。

第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很多企业提倡的是会计向管理进军,即管理型的会计人员较为抢手。管理

--> 型的会计就要求会计人员对内能与企业内其他部门沟通,对外能与税务、银行、工商等沟通。表达能力太差的学生和亲和力太差的学生是不受社会欢迎的。

五、结束语

篇(7)

研究”研究成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基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与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互促机制探索”研究成果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财经人才。本文多年深入跟进广东某高校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研究发现跨专业背景的学生具有突出的学术创新能力,同时发现这些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优势和劣势并存的现象。今后需要加强完善导师责任制度,急需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业和职业规划辅导,提高学生的创新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复合型财经人才 跨专业 创新竞争力

跨专业跨学科育人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广东某高校是涉外性综合性大学,该校会计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从2007年首次招生开始,不断扩大跨专业跨学科学生的招生宣传和培养力度,同时对财会专业本科背景的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培养和实践教学,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推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培养复合型的财经类高层次人才。

一、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招录分析

广东某高校会计学学术型硕士针对社会各界对兼具理论研究和实务技能型财会人才需求,立足 “专业+外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会计理论与方法”、“企业战略与公司财务”、“国际会计”、“审计与风险评估”四个研究招生方向。每年均通过定点高校宣传、大学研究生招生咨询开放日、网络宣传、校友宣传等途径,在扩大财会类本科毕业生报考宣传的同时,在招生宣传资料和咨询解答中明确“热烈欢迎社会各界考生报考(含跨专业)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被录取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包括计算机、金融工程、药学、生物学、教育学、历史学、英语等。

(一)2007-2013级会计学研究生推免人数分布及培养情况

吸引优秀的本科生作为推免生报考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是历年来的招生重点,学校在择优选拔优秀的学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生源数量。在推免生中跨专业人数平均占到27.03%,2012年最高,达到50%。跨学科人数占推免生35.14%。2009年最高,达到66.67%。其中,会计学专业硕士所在学院有会计学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在2008年推免生面试中,经学生自由申请和资格审查,会计学专业择优面试,没有学生报考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推免生,全部录取为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由于推免生机制面对的是大四学生,直接录取大四学生,在减少本科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优秀学生提前进入研究生学习学术阶段,在确定拟录取状态后,录取学校没有让学生放松学习,而是半强制性地要求推免生提前熟悉研究生培养方案,尤其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要求自学补学会计学本科核心课程。同时建议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本校毕业的学生(外地的学生自愿为原则)在大四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组的项目研究、参加实习实践、自主参加学术专题调研等。

(二)2007-2013级会计学研究生录取数据

虽然该校会计学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递增,生源扩大,吸引力扩大,但是录取人数仍维持在每年20人左右。从2007到2013年跨专业人数的平均值达到47.29%,其中2009年达到最大比例,为75.00%。跨学科人数达到总人数的30.23%,其中2011年比例达到最大,为44.00%。从中可以看出,该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每年都能吸引着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的报考,都有一些跨专业的考生被录取,说明跨专业考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学习交叉专业和学科的基础,被择优录取,有相当的竞争力,证明了跨专业跨学科会计学研究生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社会的人才需求体现。

在对该校所录取的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进行细化分析中,发现这些学生既有211高校学生,也有普通高校学生。跨专业学科集中在四大学科,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工学、药学等,这些学生中有个别学生是第二专业或者辅修专业是会计学专业。但是根据统计,就目前社会急需的通晓会计、法学、投融资的复合型人才,该校自招生以来还没有一名本科第一专业或第二专业为法学专业的往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

二、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及质量分析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的修正

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刘平、顾丽琴、吴旭舟(2011)经过总结研究,在目标层中提出了“生源素质,培养条件,教育管理,培养结果”四个层次的考核体系,该体系较为科学地考虑到了研究生培养的静态过程,如日常教学评估,同时也兼顾了动态考核,如学生招录、学生学术创新及就业情况,可以较为科学地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但是该体系中的培养结果(见表1),包括研究成果、社会评价两个指标还有待完善。

目前不少高校把是否有学生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估判断标准,评选条件中对和质量的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看出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同时重要科研成果和获奖也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部分用人单位在招录时会以此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尤其是就业单位的研发部门,为此应该增加高级别获奖为考核指标。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除了传统意义的就业外,还包括自主创业创新、继续入学深造等,因此社会评价中应该加入研究生就业创业和后续学术创新能力。

综合分析后,培养结果考核指标修正如表2所示。

(二)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及质量分析

本文限于篇幅,主要对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结果的科研成果、学生获奖、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就培养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1.学生情况(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篇数中跨专业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平均占到63%。其中2008级跨专业篇数最多,占到了93.33%。

2.学生获奖情况(见表4)。从表4统计中发现,在获奖人数(非获奖人次)中跨专业获得省级奖励的人数占到71.43%,跨学科人数占获奖人数的57.14%,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的高层次获奖等学术研究能力显著强于会计专业背景的研究生。

3.学生就业情况。除了2008和2009级各有1名研究生(中途退学)创业外,其余研究生实现了100%就业率。从四届研究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有1位研究生应届考取博士。2007级研究生中,进事务所人数最多,占到33.33%,其次为进高校,占到26.67%。2008级研究生中,进高校、证券银行和国企所占比例都是26.67%。2009级研究生中,其他类占比最大,为23.81%,其主要为私企。2010级研究生中,进证券银行比例最高,为45%。该校会计学研究生的就业特征是就业率高、就业满意度高。每一届的初次就业率在每年的6月底达到100%,部分研究生在求职中拿到2-6个拟聘用通知。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生就业去向集中在珠三角,单位包括南方电网、高等学校、投融资公司、邮政储蓄银行等从事会计与财务管理等工作。

三、会计学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反思

综上,该校学术型会计学研究生的培养呈现出“多生源、高标准、严要求、好就业”的态势,但是研究也发现该校跨专业会计学研究生培养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和完善的方面。

(一)综合培养体系不健全

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跨专业硕士,设有专门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国内部分高校也在开设相关的研究机构,“学科会聚”成为人才培养新趋势。而广东某涉外性综合性大学还没有对应的跨学科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学校尚未设立专门的跨学科研究机构。该校各研究生培养二级单位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资源共享体系也不是很健全,跨院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相对较少。对跨专业研究生录取后对其会计专业基本知识掌握也没有完全强制性地要求,仅仅是作为辅修课程而不是必修课程加以补习。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与会计学相关专业录取进来的学生使用同样的培养和教学计划,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跨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造成学习部分脱节,又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跟踪研究中也发现了学生因为难于适应研究生学习而有意申请退学的现象。

(二)师生双向互选中处于劣势

当前该校的会计学专业师生比中学生人数多于导师人数,所有学生在选择导师方面实行“双导师制”、“师生双向选择制”。跨专业会计研究生往往在选择导师方面不占优势,大部分导师依然偏向于选择指导会计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跨专业跨学科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过大。

(三)学业缺少长远规划

跨专业研究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会计专业基本知识相对不够扎实,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大多是在本科阶段知识的扩展,需要一定的会计基本知识为基础。该校会计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如高级宏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般是以本科会计学阶段已经设立的课程为基础。近几年来该校招收的学生学科背景包括机械设计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信息学、药学、英语教育等专业,这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几乎没有开过类似课程,在入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普遍引发这些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早期出现学习焦虑、紧张状态,经过不懈的艰辛自学才得以跟上教学和学习进度。

(四)就业和职业规划面临新挑战

自2002年研究生扩招以来,高学历人数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在吉林、江苏、广东等地出现了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好就业的现象。跨专业研究生不仅面对着比专业对口学生更大的学业压力,还要面临着比他们更大的就业压力。不少企业在招聘时不仅重视研究生所读专业,本科专业也是招聘时的一个重要招聘因素。跨专业研究生在实习和毕业找工作时机会相对低于非跨专业学生,尤其是毕业那年的第一学期,如该校2013、2014届会计学硕士毕业生中有多名本科非会计毕业的跨学科的硕士毕业生都是获得多项奖励、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甚至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但是在求职前半年(12月前)就多次遇到招聘单位本科非会计专业无法给予面试机会的直接、当场拒聘现象。虽然这几个学生在择业中最后凭借优秀的综合素质获得了较好的就业单位,入职银行、金融、涉外大型企业等,但是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当场被拒事件还是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求职心态和职业规划,造成学生身心焦虑和疲惫。

四、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培养和课程体系

借鉴国外和国内一些高校经验,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学术交流,保证资源共享,加强交叉学科交流与学习,同时学校应注重开设学生个性化的特色课程。针对跨专业录取学生开设一些会计基本知识的补修必读课程和相应的考试,强制性要求学生补上专业基础课,提高他们专业素养,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跨年级学习角,实现不同年级学生的互动学习,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自学强化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适度分类指导学生,如考博士、入职会计师事务所、入职银行金融机构、入职涉外企业、考公务员等,其中学术能力培养依然是各类指导课程培养的首要任务。

(二)强化导师责任制

当前,绝大多数的导师不仅参与教学,还负责多个项目,“导师忙”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学生与导师之间见面少的现象无法避免,造成部分学生专业知识、论文及就业等方面缺乏高强度的专业引导和指导,在入学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感觉专业学习迷茫。因此应该强化和深化导师责任制,深化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学生和评估机制,进一步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育人体系,深入指导和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与本专业本学科研究生多做学术性的交流,指导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在财会领域取得综合发展。

(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复合型研究生多学科背景既是优势,也可能是劣势,为此研究生应该强化自信心,提高综合创新竞争力。首先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在招生宣传阶段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避免和减少考生的学习和就业迷茫。入学后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大型学术活动,扩展学术视野,增加专业敏感度,促进提高学习动力。针对跨学科跨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校友指导就业在内的多渠道综合就业辅导平台,引导学生更加自信就业。对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建立研究生创业联盟,联合创业孵化中心,给予学生全方面的创业辅导和指导。Z

参考文献:

1.刘平,顾丽琴,吴旭舟.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5):60-64.

2.李中亮.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Z1):104-108.

篇(8)

从1982年至1997年,受教于先生十五载,读硕、博期间更是能常伴先生左右,亲聆先生之教诲,对先生的感情日深且恒久。各种情怀虽有千言万语,仍可归结为“敬、畏、亲” 三个字。始则“敬”,继而“畏”,终于“亲”。

记得1982年初报考研究生时,中南财经大学(当时为湖北财经学院)的会计专业仅有三名硕导(刘炳炎教授、杨时展教授和毛恩培教授)。当时刚结束不久,教授十分稀罕,怀着对先生十分崇敬却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大胆报考了湖北财经学院的研究生而被侥幸录取,首次投入先生的门下。

及到校后,了解到先生德高望重、学贯中西,对先生更为崇拜;又听说先生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极严,遂产生畏惧之情。这种对先生“敬畏”的心情一直伴随着我读研究生的三年光阴。记得杨先生给我们上英语原版的《管理会计学》和《审计学》时,每每要求我们预习教材并常常在课间提问。老师在上,学生在下仅两三人,回答问题怕有难堪,因此我们丝毫不敢懈怠,深知“滥竽充数”是行不通的。现在回想起来,正是那时先生的严格要求才使我打下较好的专业英语基础,为以后的工作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985年,当我进行硕士论文答辩时,恰逢杨先生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真担心论文不能顺利通过,好在我论文的选题还算前沿,参考了不少美国《会计评论》等中外文献,也略有创新,有幸得到了先生的首肯。

感到先生的慈祥和亲切应该是在我研究生毕业后。1987年初,先生亲笔给我致函,告之他开始招博士生并要我积极报考。收到先生来信真使我喜出望外,感到先生除了对我们严格要求之外,还体现了他对我们前途的真切关怀,只是他从不将这种爱心溢于言表而已。甚为遗憾的是,当时我已被组织上选派赴香港工作,一时不能再回到先生的身边。这以后,我与先生的联络日益频繁,先生访港或出国路经香港,我必前去探望。先生常勉励我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有机会再返母校攻读博士。90年代以后,政策允许在职报考博士,终于给了我重返师门的机会。杨先生给我寄来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汇编》(The Codifications of GAAP)、《公认审计准则汇编》(The Codifications of GAAS)等书目,要求我重点读好这些书,由此引领我走上了研究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之路,也为我以后博士论文的选题奠定了基础(我原想利用长期境外工作的经验探讨境外企业的投资与财务问题)。通过认真复习和报考,1994年秋我终于有幸再拜先生门下。我到中南财大报到后,先生竟以八十高龄偕夫人和郭道扬教授,执意陪我同游武汉东湖磨山,并留下一批珍贵的合影。这段美好的时光,令我终生难忘。

1996年夏,先生偕夫人最后一次返回故乡,我专程从香港飞到杭州。其间,我陪先生看望了其在浙江大学工作的胞妹,约见了30、40年代在杭工作的老同事、老朋友,我们一起游览了九溪、龙井等西湖名胜,最后由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原所长朱美璇老先生陪同回到了绍兴新昌。一路上,先生欢声笑语,心情极佳,俨然是一个既慈祥又幽默的老人。我完全看到且强烈感受到了先生亲切和蔼的另一面。但谁也没料到,此时离他生命的终点已为期不远了。

1997年年中,先生病重,但他仍在病床上认真阅读和修改了我和其他弟子的博士论文初稿,并拖着病体坚持参加了阎红玉博士等人的答辩。国庆前夕,我到医院看望先生,此时先生已处弥留,当我努力呼唤他时,先生忍着病痛,勉强睁开眼睛示意,我的眼泪也几乎夺眶而出。这是我最后一次拜见先生,我知道先生时日不多,因此当晚我迟迟不忍离去。

篇(9)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01-02

法务会计在国外是防范和打击财务欺诈、建立良好经济秩序的有效工具,在海南也有一定的应用。研究法务会计在海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对海南经济发展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务会计在海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法务会计在海南的应用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是政府监督管理部门,还是公检法等司法部门,甚至是企业管理方面都已运用了法务会计。然而,法务会计在海南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1.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滞后。坚实的理论体系是法务会计快速发展的基础。由于法务会计引进我国的时间较短,在海南甚至全国,对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首先,法务会计的很多基本理论问题,如关于法务会计的定义、目标、职能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广泛,尚未达成共识。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不统一导致了法务会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间以不同的名义、不同的形式出现,进而导致社会对法务会计缺乏认识和了解。例如,海南法务会计的功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行使,部门间缺乏统一的认识。其次,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涉及范围狭小,目前很多学者的研究仅停留在经济诉讼案件的查处方面,而对法务会计在政府监督、企业管理的应用研究甚少。再次,研究人员少,研究的问题分散,取得的成果也较少。我们从中国知网上搜索“法务会计”相关的文献资料,到目前为止,只有914条的查询结果,没有发现关于海南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成果。

海南对法务会计的应用研究同样缺乏。首先,对法务会计的应用领域缺乏统一的认识。目前,法务会计专家对法务会计在案件诉讼、财务舞弊案件中的应用已经形成共识,而对政府应用法务会计进行经济监督管理和企业应用法务会计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研究甚少。其次,对如何发挥法务会计作用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目前,对于法务会计的准则、机制、执业机构、执业人员、执业规范等的研究成果不多,更没有达成一致认识。

2.法务会计的认知度低。笔者主持的课题组对海南省关于法务会计的相关事项做了一项调查。调查对象分别为高校会计及相关专业教师、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律师事务所的从业律师及企业单位会计人员。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50份,其中高校48份、会计师事务所28份、律师事务所24份、企业50份。调查结果见表1。

表1显示,法务会计在海南的认知度很低。

3.制度不完善。海南缺乏法务会计准则和执业标准。不同机构在行使法务会计的功能时,依据的法律法规基本各不相同。如法院依据的是《民法》、《民事诉讼法》等,审计部门依据的是《审计法》等,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用法务会计时,一般依据的是《公司法》等。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务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导致从事法务会计相关职责的机构和人员各自为政。法务会计无法在海南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也不易被社会广泛认可。

由于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法务会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对法务会计人员的从业资质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法务会计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法务会计工作的质量,甚至会产生更多的法律纠纷。法务会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由于过失或故意可能会提供错误或虚假的专家意见,给委托人或者第三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法务会计人员因此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给法务会计诉讼支持带来了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务会计的发展。

4.没有法务会计执业机构和执业人员。目前海南没有专门的法务会计执业机构和执业人员,法务会计的基本职责由非法务会计机构和人员履行。例如,法院等司法机关在涉及到财务数据鉴定的时候一般是由其司法鉴定中心或者是委托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审计部门在进行离任审计或专项审计一般是其独立进行或委托会计师事

务所参与进行;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时候一般是由监事会或其他内设机构进行。

海南法务会计从业人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公检法机关内部的司法会计鉴定部门、政府管理部门等单位的内部专业人员;二是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专业人员。

司法机关的鉴定人员与法官存在的关联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独立性,违背客观公正原则,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同时,司法机关的鉴定人员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受行政部门官僚之风的影响,通常工作效率较低,可能会影响法庭审理的进度。

海南会计师事务所从事法务会计相关业务的人员大多是注册会计师,并未取得法务会计专业资格认证,对法务会计理论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处理问题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从事法务会计工作会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符合咨询业务和审计业务分离的发展趋势,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税务和咨询等业务,其与公司、银行、政府、监管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执行法务会计工作时难以保证其客观性和独立性。从长远发展来看,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法务会计业务会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和法务会计咨询服务两者之间的冲突。其他机构从事法务会计的职责时也会面临类似问题。

二、法务会计在海南应用的对策建议

1.加强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首先,在全国率先成立法务会计专业研究机构。可由海南省社科联牵头,组织海南法学界、经济学界、管理学界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成立海南法务会计专业研究中心,同时吸纳全国专家学者参加,专门从事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省社科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对法务会计课题申报和立项给予一定的倾斜,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资助,争取每年有10个省级课题立项,1~2个国家级课题立项,用五年左右的时间解决海南法务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步奠定法务会计的理论体系,使海南法务会计理论研究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其次,加强应用研究力度。用2~3年时间对海南法务会计的应用领域、依据、执业状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系统的调研,提出在海南发挥法务会计作用的详细建议。再次,借鉴国外经验。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和交流,法务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已经较为成熟,应该经常举办交流会,加强国内外法务会计专家学者在学术上的沟通与交流。第四,创办专业期刊。创办法务会计专业期刊,为法务会计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提供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法务会计的认知度。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法务会计深入人心。当前,可通过电视、杂志等媒介大力宣传法务会计,使更多的人了解法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法务会计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在开展法务会计研究的同时撰写普及性和推广性文章,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务会计知识普及活动。此外,海南社科联或拟成立的注册法务会计师协会等联合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及其他机构,共同举办有关法务会计的研讨会,使法务会计在海南的认知度得到极大的提升,让更多的专业人士了解法务会计。

3.建立健全法务会计制度。从法务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法务会计是在健全的法律监管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己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的法务会计体系。在我国法务会计制度尚未建立之前,海南可充分利用国家赋予大特区和国际旅游岛等政策优势,进行法务会计立法的试点工作,通过地方立法等形式建立法务会计制度体系。首先,海南省人大制定《海南省法务会计准则》。《准则》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部分构成。基本准则是制定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基础,包括法务会计的内涵、特点、原则和一般工作准则等。具体准则是基本准则的细化,对法务会计工作进行具体规定,包括法务会计主体、方法、程序等具体问题。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的补充说明,可以增强具体准则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包括法务会计人员获取证据的类型、法务会计的法律责任和损失计算的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其次,海南可以结合《海南省法务会计准则》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同时配套建立法务会计的相关的制度体系。一是要有统一的职业道德准则和技术测评体系

;二是建立统一的鉴定监管制度,主要包括法务会计师责任制度、法务会计专家出庭作证和质证制度、法务会计鉴定收费标准等内容;三是法务会计的准入管理体系,即对法务会计师和法务会计师事务所实行统一的准入条件和准入程序,包括确立法务会计师考核标准及实施后续教育;四是建立统一的法务会计人员违法处罚管理办法。

4.进行法务会计执业资格认证,建立法务会计执业机构。海南可以在全国率先成立注册法务会计师协会,开展注册法务会计师的资格认证,并且对其进行日常的监督管理。注册法务会计师协会以促进法务会计师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法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为基本理念。注册法务会计师协会除了负责法务会计师资格的认证和后续教育之外,还需要对已取得法务会计师资格的人员定期进行年度审查。注册法务会计协会还可以定期组织学习,强化他们的行业自律意识与规范,确保法务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

海南可借鉴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法务会计考试以及资格认证制度,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考试科目可以包括会计学、审计学、民法、经济法和诉讼法等综合学科。法务会计考试要独立于任何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以保证法务会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可以要求法务会计从业人员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及法律法规知识,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三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和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

海南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成立专业法务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设置法务会计部门,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

5.加快法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对法务会计人才短缺的现实,海南除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外,还应加强自身的人才培养。海南省教育部门要提高认识,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教学试验改革,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法务会计教育,尽快培养出既掌握会计知识又精通法律知识,既有良好职业道德又有敬业精神的法务会计人员。现阶段可以在海南大学、海口经济学院开设法务会计本科本科专业;同时,也可以在海南大学会计学硕士方向中设立法务会计研究方向。此外,还可以通过进修、在职培训等方式培养法务人才。

[本文是2012年立项的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际旅游岛视野下的法务会计应用研究》(项目编号:hnsk(gj)12-4)和2012年立项的海口经济学院重点校级科研项目《法务会计在经济案件诉讼中的运用》(项目编号:hjkz12-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连秀红(导师:李日昱).法务会计在中国的应用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12

2.孙亚丽(导师:徐文华).法务会计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12

3.盖地,张敬峰.法务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3(5)

4.张苏彤.美国法务会计简介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4(7)

5.谭立.论法务会计与独立审计的联系和区别[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6)

篇(10)

一、引言

随着ERP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ERP上线后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再停留在以往的会计实务能力上,而更看重会计专业人才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为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然而,由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长期在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与教学实践,普遍缺少企业会计实践经验,尤其是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致使在中职学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普遍以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会计实务在电算化课程中的渗透教学。因此,如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综合性会计专业人才,本文结合ERP上线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与实际,总结了近十年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实现新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会计专业人才。

二、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 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如前文所述,在中职学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普遍以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相应的教学内容为针对该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进行详尽的介绍与示范,教学中忽略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术语的解析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实务能力培养的渗透。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电算化的学习与操作实践中缺少基础概念与理论支持,更无法将会计实务实践迁移到电算化的应用上,只能照本操作,离开课本、离开课堂,真正上岗时即无从下手,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2. 教材选用单一。

目前,为响应 “普通高中有高考,中职教育有大赛”,适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需求,各中职学校普遍热衷选用用友T3版的会计电算化教材,教学内容则以技能大赛的大纲为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适应各级专业技能竞赛,努力跻身在各级大赛的前沿。我校目前选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会计电算化(用友T3版)》,虽然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实用性强,较适合中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需要,但是,由于现行社会各企业选用的财务软件版本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仅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用友T3版软件明显不足以满足社会各企业对中等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中等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

3. 教学方法、形式单一。

如前文所述,在中职学校中《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针对某一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进行详尽的介绍与示范,忽视了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对会计电算化专用术语的解析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实务实践的渗透,教学形式单调,使学生将《会计电算化》与《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迁移。

4. 缺少实践性教学。

随着各中职学校教学资源的不断配备与完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建立与完备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已能基本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求。但是,由于专业教师普遍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且缺少企业会计实践经验,尤其是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等,致使许多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并未能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此外,由于会计信息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等,在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延续性的实践性教学时常遇到一定的阻碍与矛盾,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弱,未能满足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创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 适应社会实际,明确教学目标。

近年从各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以下能力的不足:①缺乏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常见的系统维护能力;②对运行会计软件所出现的异常操作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足;③对其他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较差。

为适应企业对中等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标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该软件的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指引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基于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后,自学掌握其他常用的财务软件。

2. 充分发挥自编教材、自编《上机指导训练》的作用。

以本校为例,目前我校会计专业电算化课程选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会计电算化(用友T3版)》及《会计电算化上机指导(用友T3版)》,上述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实用性强,较适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但也存在不足:①教材详尽地介绍了用友T3财务软件总账、工资、固定资产等常用模块的应用,但却未考虑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其他系统模块学习的需求;②上机指导的实验设计能适应“教与学”的同步,也考虑到了阶段强化技能训练的需求,但却未能有效地与会计工作实际相结合,未能满足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的目标要求,使学生离开课本、离开课堂即无法适应、满足企业日常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的实际需求。

为使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能与企业会计工作实际需求有效接轨,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编电算化教材(补充出纳管理系统、往来帐管理系统、购销存管理系统等模块的应用知识;补充金蝶财务软件的基本应用知识等)、自编电算化上机指导训练(结合基础会计模拟实操教材、财务会计模拟实操教材及近年会计电算化省赛试题等,编写仿真会计电算化上机指导实训),弥补了学校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上的不足,既实现了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使学生较具体地体验仿真ERP上线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又能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以使他们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实现理论迁移、技能拓展。

3. 教学方法、方式多样化。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作业设计教学法等。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班级授课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采用“边讲演边练习” “先讲演后练习” “先练习后讲演”的具体教学方式等,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会计岗位角色扮演、分组竞赛等。

电算化是一门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学科,“入门容易深刻难”,尤其是如何使学生能不仅熟练应用某一特定财务软件,更要能将其掌握的会计实务知识渗透应用到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中来,这些都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迁移,也利于技能的延伸与拓展,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4. 因地制宜加强实践性教学。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中等职业技能人才,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标准要求。近几年,省教育厅推行教师应深入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锻炼,联系工作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不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同时,应当结合会计工作实践,积极做好经验积累与总结,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与素材,更新教学案例,更新自编教材及上机指导训练,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同步更新,使会计教学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及全面应用,《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甚至已成为会计专业的一个分支领域。《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因地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及教师的个人经历与发展而有所差异,如何创新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适应社会实际的需求,培养中等电算化专业人才,仍需电算化教师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使电算化的教学研究与电算化的全面深入应用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单位:李志云,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李志清,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课题总结报告 下一篇: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