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母亲节的诗歌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1: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有关母亲节的诗歌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有关母亲节的诗歌

篇(1)

记得那是在5月,我决定为孩子们策划一个特殊的活动:母亲节茶话会。我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商讨着如何才能表达我们对母亲的尊敬和爱。我们一遍遍地练习唱歌,背诵赞扬母亲的诗歌。我们还动手做了蜡烛和母亲节卡片,准备到时候送给自己的妈妈。

一切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我们把茶话会的日期定在母亲节前的那个星期五。于是,我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张带有回复函的邀请信,要他们带回家交给自己的母亲。隔天,我看着孩子们交回来的回复函,发现每个母亲都表示愿意来参加茶话会。我也邀请自己的母亲来参加了。

这个伟大的日子终于到来了。那天下午1点45分,孩子们整齐地排列在教室门口,等待着自己的妈妈。我环顾了一下教室,很快,我看到了吉米。此刻,他正一个人无精打采地站在那里,仿佛是被霜打了似的。原来他的妈妈还没有到来。于是,我拉着我的母亲,走到吉米身边。“吉米,”我说,“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你能帮助我吗?待会儿,我就要忙着给大家介绍我们要表演的节目,还要给大家倒饮料。在我很忙的这段时间里,你愿意帮我陪陪我妈妈吗?你可以为她拿饮料和饼干,等到送礼物的时候,你还可以帮我把我做的蜡烛拿给她。

就这样,我的母亲和吉米在一张桌子旁坐了下来,和他们同桌的还有另外两对母子。就像我们前一天所练习的那样,吉米跑前跑后地拿东西招待我的母亲,还像绅士一样为她把椅子拉进拉出。不论我什么时候向他们那边望去,他们都很投入地在交谈着,而且谈得非常开心……

篇(2)

“幼学如漆”是说孩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期,习得的东西如漆附木。幼儿们这个时期只是有兴趣,教育者适当地加以兴趣性的引导,幼儿们对古诗的记忆能力是十分强的,他们甚至在不理解大意,不明白意思的前提下就能背诵出许多古诗,而且在这些古诗的背诵过程中,幼儿们真切地体会到这个词句的音韵、节奏,他们在反复的背诵中对发音、升降调也有了更精准的把握。其实这种好似“不求甚解”的学习容易遗忘,幼儿过一段时间就又忘记了。但是这个学习的过程正是能力形成的过程,语言的特殊性就在于此。古诗学习的过程既有能力的培养,又有幼儿与诗歌内在形象的对话和对诗歌意韵情趣的体会感悟。

二、填补古诗中的语言空白,给予学生图景式的还原

古诗的语言特别精辟、跳跃、含蓄,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的“空白地带”,或称其谓“艺术的空白”。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中理解、想象,并进行语言艺术的再创。如骆宾王的《鹅》,施教者对幼儿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得用简单的几笔勾画出“鹅”的大体轮廓。领着幼儿诵读的时候注意对“浮”与“拨”、“白”与“红”字词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学生在一个感受鹅悠闲自在的形象的同时,也对这些词句有了一个整体的较细致的学习,也体味到了诗的情趣之美。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幼儿在诵读的过程中虽然不能充分体悟先哲们的感受。但也能从这些经典的字词中,读透读懂那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深沉的激越情怀。一般来讲,幼儿学习所选的古诗皆是从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的,除着墨素淡,不事雕饰的诗词之外,还添加了语言朴实、发人深省的古诗词。

三、体味古诗语言,品究古诗语言,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古诗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古人在创作时追求语言的精致可谓用功极深,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更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亲近语言,触击语言内核,感受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其一,词语替换,品味语言张力。古诗的语言运用可谓匠心独运,精妙无双,即使用意义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奏效。其二,明辨“色彩”,品味语言穿透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在思想上获得启迪外,还必须让学生语言能力也得到发展,让语言和精神同生共构。另外从修辞方面入手,也是品味古诗语言的重要途径。

篇(3)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48-01

1 中高年级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经典诗文是中华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博大精深,意蕴简炼绵长,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命体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殿堂,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吟诵经典,可以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读千古美文,做现代少年”。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是汲取民族语言精华、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熏陶的途径之一,诵读经典诗文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通过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习,已经能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并能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这对于进一步开展诵读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 “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腹有诗书气自豪。”从每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的特点是非常适宜于小学生诵读的,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读诵经典同时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2 中高年级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方法措施

2.1 创设环境,营造诵读氛围: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诗意的语言;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诗、文学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校园里,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经典的气息,洋溢着国学的墨香。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经典记住。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贤对话,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2.2 定量定时,检查落实诵读

(1)老师为班级学生推荐每周吟诵的内容,每周一主题,如:李白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春天的诗歌、宋词周、三字经诵读等。每学期,要求学生能背诵教师指定的必背古诗文,参与面100%,达标率95%。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

(2)充分利用早晨、上课前、下课后等时间,开展诵读活动。

(3)每周检测学生吟诵情况。分小组竞赛和每周教师检查相结合。

2.3 开展活动,激发诵读兴趣

2.3.1 竞赛类

背诵小能手评选:利用班会午会,在学生中开展古诗背诵比赛。

古诗文知识竞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等。在知识竞赛中,学生既走进古诗文,也走进了流芳百世的诗词名家的精神世界。

古诗文朗诵比赛: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积极参加,或慷慨激昂、或思乡怀旧、或欣喜欢悦、或抑郁忧愁……大家都沉浸在诗的海洋里,一首首佳作似一曲曲动人的歌谣,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2.3.2 展示类:学校的橱窗、每个教室的黑板报、墙报……都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作品和才华的阵地,诗词小报、诗配画、诗化作文……形式多样,应有尽有。

2.3.3 活动类: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中秋节来临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专门开设了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做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许多学生都说这样的中秋节过得才有意义。

结合班队课开展活动,如在母亲节的那一周,让学生收集有关歌颂母亲的古诗文并制成贺卡,组织一次“送贺卡赠诗词”的特别行动。一首首普通的诗文,因为倾注了孩子的真情就成为无价之宝。这一举措,既表达了礼轻、意重、情深的文化内涵,更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3 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成效

3.1 学生获益多:经典诗文的背诵已然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一种时尚。通过诗词文化教育的积累与欣赏,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形成古诗学习与积累的一些操作范式。学生在近一年的古诗文诵读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加强了修养,丰富了思想。他在和古代诗文、文学家、圣人的直接对话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学生无论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才,他有丰厚古诗文功底,对他将会大有裨益。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也大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2 家长反映佳: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他们也加入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手捧经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品味,让书香飘满家庭。有的家长还积极主动到学校献计献策,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学生的种种变化犹如一股飓风,给四平八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了新鲜空气。

篇(4)

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有意义的校园活动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提升他对某一生活领域或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并且与一定的写作教学目标或训练重点具有密切的关联。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校园集体舞、拔河比赛、军训、运动会及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猜测人物心理,在“玩玩?看看、玩玩?说说、玩玩?写写”中“水到渠成”地作文。

如结合学校组织的“民俗进课堂――清明蒸面燕”的综合实践活动,我引导学生体验制作面燕的过程,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并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而关注威海地区的清明习俗,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有了生动的体验,并且有了深刻的感悟。生物学科在爱鸟周带领学生到社区公@给鸟儿安人工鸟巢、语文老师就抓住此次契机,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大树有了鸟巢,就不孤单了……” 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校园生活是七彩的,只要老师做有心人,学生就一定也能做有心人。

二、从家庭生活中丰富写作储备

家庭生活是学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了,但很多时候,越是熟悉,越是容易被忽略。比如,在孩子们的作文中,父母对自己的爱似乎更多的是体现在自己生病了,父母冒雨冒雪弃车而不用,任汗水湿透衣背;或是打了一夜的吊针,睁开眼看到父母熬红了双眼;要写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一般也是选材考试失利,父母没有像以往一样大发雷霆,而是耐心地和自己一起分析原因,情辞恳切直至自己泪眼婆娑难有新颖的事例。这其实恰恰是因为学生对于家人的关爱、对于家庭生活的印记缺少情感体验的激发。

基于此,我借助课本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献给母亲的歌”这一主题活动为例,要求每位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就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搜集一到两则歌咏母爱的信息,内容包括:①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②新闻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③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④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广告等作品;⑤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这样在搜集、查阅、交流展示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对于母爱的再思考,这时让学生说说、写写自己对母爱的认识,讲讲发生在身边的母爱小故事,就细腻、深沉多了。

另外,也可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引导学生通过“我为家人做点事”的体验,用心感悟亲情与爱,再通过日记的形式为学生的体验和情感的宣泄搭设平台,他们纯洁动人的情感就会像黄河之水汩汩而出。

三、从社会生活中丰富写作储备

叶圣陶先生说:“应该去寻找它(指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平,这源头就是充实的生活。”可见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才能激起写作的欲望,产生写作的冲动。

如学习人物描写,我以学校门口的早市为背景,引导学生在早市上留心观察,靠批发东西来卖的小贩叫卖声比较专业,与买者的交谈更圆滑;自家地里产的东西拿来卖的农民们,一般叫卖声比较朴实、略显生硬;自古买卖两个心思,常常因为不明原因就会争吵起来,以致脸红脖子粗;乞讨者在早市上屡见不鲜,有些可能是当成了职业,有些确实为生计所迫……喧哗嘈杂的早市丰富了学生的体验,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作文素材,在此基础上写出来的日记也就“动”感十足,妙趣横生了。

篇(5)

一、加强队伍建设,紧抓常规工作。

一学期来,坚持做好少先队的各项常规工作,促使少先队组织充满活力。

1.本学期少先队坚持每周一举行升国旗活动,围绕教委办工作安排及少先队工作计划安排国旗下的讲话,并对学校的新进旗手及护旗手进行培训。

2.为继续加强和完善少先队建设,培养队干部能力,发挥少先队作用,完善队员自我管理模式,经过两周的准备工作,我校大队部对红领巾劝导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及培训活动,使劝导队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坚持每天的卫生纪律评比,每周评选文明班级,切实抓好学生每天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环境。

3.规范教室布置,制作特色班牌、建立图书角、更新学习园地、信息栏等,继续丰富校园广播站节目内容,较好地营造了生动活泼、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育人氛围。

二、举行主题活动,加强少先队员体验实践教育。

我校少先队大队部利用节日契机,以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九月份,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校全体师生开展了以“老师,我想对您说”主题活动。以及即开学初有关学生安全开展了“安全伴我行”主题队会活动。

十月份,结合少先队建队日,我们开展了“学队史、爱红领巾”建队日主题活动,进行少先队知识学习,唱队歌。

十一月份,为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少先大队开展了“我是五好小公民”主题队会活动。

十二月份,开展了12.4日宪法日系列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晨读教育、主题班会、广播站专题节目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倡议全校师生学法懂法。为了纪念12.9,学校少先队又开展了以“纪念12.9”为主题的队会活动。

三、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1.开展五六年级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2.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诗歌朗诵比赛。此次活动,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诗文朗读能力,营造了良好的书香文化氛围。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文化情操。

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赛事,成果丰硕。

1.我校五名学生参加州上青少年红歌大赛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

篇(6)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的“综合性”特点,尤其是内容选择的综合性,极大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给素质教育以全新的活力。

一、依托地域环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关注母亲河,做黄河儿女

大自然是最好的活教材,学生与大自然的联系是促进他们对生态理解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以大自然为环境教育的课堂,引导学生善待自然,善待环境,为营造绿色世界出一份力。

由于我校位于黄河岸边,我们根据这个优势,充分进行资源挖掘,开展了一系列以黄河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每年春天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一天的黄河远足活动,徒步行程15公里左右,中午在黄河岸边就餐。学生对于这个活动异常积极,虽然身体疲惫,但是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了黄河历史的调查研究,举行主题为“关注母亲河,做黄河儿女”的班会。我们还结合黄河主题,让学生认识“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的来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明白“护绿爱绿”的重要意义,人人争做“黄河小天使”。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意识到自己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充分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名黄河儿女承担的历史使命。

2.走进田间,感受农业

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结合学校在农村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参观黄河蔬菜大棚和黄河农业科技示范园。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品种、不同时令的蔬菜以及蔬菜是怎样生长的等。通过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园,学生了解了现代科技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充分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力量。经过这些活动后,部分学生还写了观察日记。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劳动的艰辛以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二、依托家庭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养成教育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实现,更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产生。给学生一个岗位,让学生自我实践,经受锻炼,是养成教育的有效手段。

1.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的好习惯。为此,我们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讨论“应如何孝敬父母”这一话题。班会课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共同探讨:(1)“三八”妇女节了,学生应为妈妈分担些什么家务来让妈妈放松一下呢?(2)母亲节了,为了感恩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应为父母做些什么?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学生相互交流,都认为要为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还有些学生认为可以在母亲节当天让妈妈教自己煮饭,自己亲自下厨做饭给妈妈吃等。也有学生提议要制作一张贺卡,把自己平时想对妈妈说而又没勇气对妈妈说的话通过绘画或书面形式向妈妈表达出来。

2.勤俭节约,合理理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生的口袋也日益鼓起来。学会理财,理智消费,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很有必要的。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活动。如“怎么花好零花钱”“如何支配压岁钱”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初步形成了勤俭节约、合理理财的意识。

三、依托学校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感受校园文化熏陶

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为此,我校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每堵墙都会说话,让每面墙壁都成为亮丽的风景,成为流光溢彩的电影。名言警句、古诗词、优秀学生介绍、优秀教师介绍等随处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我们身边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熏陶。

2.走进学生内心,进行早恋教育

初中生早恋是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其实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的发展开始产生朦胧性意识,渴望和异往也是正常的现象。所以,不可采取强行禁止、公开批评训斥等极端方式,当然也不能默许,而应该坚持正面疏导,使他们明白早恋的原因、危害,明白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因此,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小秘密”等以早恋为主题的活动,效果很好。

篇(7)

我仍想着女儿还会像在幼儿园一样,每次一看到我就像出笼的小鸟大声叫着“妈妈、妈妈”扑面而至。但是,没有。她背着小红书包慢慢地走过来。我为看到女儿高兴,但同时又为看到女儿鼻唇沟一片红而心跳,“流鼻血了?”待女儿走到跟前,我看清了,她摔破了嘴,下唇肿得老高,蹭破了鼻唇沟的皮。“摔了一跤。”

女儿平静地说。她一说话,我才看到,刚刚长出的新门牙也摔掉了一块儿。看着女儿平静的小脸,我一阵心酸,刚刚上学三天,每天都有事发生。第一天,她带的水被班上一个不知名的调皮男孩儿倒了个底朝天;第二天,在学校小饭桌吃饭,别人把她的饭弄撒,掉了一身;今天,又碰破了嘴,还损失了一颗门牙!真是不平静的三天。

我蹲下来,问:“疼吗?”女儿摇摇头:“不疼!”碰成这样,怎么能不疼呢。我的心都要碎了。我想像得出当时的情景,她一定会大声地哭。然而,现在,她是那样的冷静。望着女儿冷静的面孔,我也得抑制住自己的冲动。我拥抱了女儿一会儿,安慰道:“妈妈知道,你一定很疼,不过,你真的很坚强,妈妈为你骄傲!”女儿简单讲了经过。课间,她与一个同学手拉着手玩,同学被绊倒了,她也被带倒了。

篇(8)

传统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一味地追求高分、高升学率,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性和生动的探究体验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接受和理智训练所代替,忽视了学生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因此,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如,有些学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完全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贵,根本不能体会自己生存的意义,进而随意编排自己本该丰富多彩的生活;在生活习惯上,追风逐潮、自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在理想信念上,方向迷失,缺乏远大理想;在品行修养上,缺乏同情心,不知道感恩,缺乏社会责任感;在性格特征上,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素质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而这些小小的偏差有时会引起一系列的道德问题,甚至会发展成为社会问题。高中生目前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关注其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对其进行引导已显得刻不容缓。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的实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学开展“三生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创造适宜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情境,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尊重别人,感受生命的美好,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时让我们教育的意义更深刻、更深远。

1.三生教育”的概念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地说,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正确面对生存挫折,形成一定劳动能力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三生教育”的重要渠道

2.1创设丰富主题活动,感悟生命价值。“三生教育”是以教育活动为主的课程,要让学生真正入脑入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效果,重在实践和体验。适时地给学生提供活动、体验的实践和空间,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利用机会,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三生教育”。如,五月份我们围绕着“感恩”主题进行“三生教育”活动,通过开主题班会、朗诵有关感恩的诗歌、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进行感恩回报,在“母亲节”为伟大的母亲送一份礼物,做一件小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明白“感恩”对于个体行为的意义和要求。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体验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从他人那里领受到的关爱,并从内心里感谢他人、回报社会的意愿和行为,让学生在感知生命的同时,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篇(9)

一、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

词汇的文化内涵来自于历史事件、人物、宗教神话、艺术作品等,由于不同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经历所造就的不同认知模式,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中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情感。比如在我国的文化中,“龙”dragon被视为一种能兴风作浪的神异动物;它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封建社会,“龙”被视为皇帝的象征。因此,在汉语中就出现了“龙的传人”、“望子成龙”、“凤子龙孙”等表述法;而在英语国家,“龙”被视为一种口中喷烟吐火的可怕怪物,也指凶猛之人和专制、邪恶的力量。又如“landlord”一词在大多数中国教材中多被译为“地主”,而在西方,“landlord”一词表示“房东”之意。

二、在听力对话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

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对话是体现语言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教师可充分利用听力对话材料挖掘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如下面一段听力对话:

——I believe you take in foreign students.

——Yes,if you don’t mind sharing.

——How much is it?

——Nine pounds per week including heating.

——Do you think I could have a look at it,please?

——We’re having it decorated at the moment.Will Friday do?

乍听之下,学生会不知所云,其实此为房东与求租留学生的对话,在国外人们往往把家中的空闲房间,出租给外国留学生,即“home stay”,缺乏这样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常识,就往往因为不能了解对话的情景而造成听力障碍。

三、在课文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

现行牛津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话题多样,选材广泛,涉及很多文化内容,如某个民族的政治、历史、语言和艺术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要求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要善于拓展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发现、体会、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拓宽文化视野,为实现跨文化交际打好基础。

如《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6 Unit 3 Rea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以学生间对话的形式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述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

1.东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

文章告诉我们,美国人和英国人都会当场打开他人送的礼物,否则,会显得不礼貌。而对于东方人来说,则恰好相反。

2.东方国家间的文化差异

文章以Brunei和Korea两个东方国家的不同的婚礼形式为例来阐明即使同属亚洲地区,不同国家也有着不同的文化风俗。

3.西方国家间的文化差异

文章还举例说明甚至共享同一语言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竟然还有着不同的节日。如每年的11月5日,英国人欢聚在一起庆祝传统的篝火节Bonfire。然而,美国人对此节日却不太了解。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文化差异以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进而学会理解、包容并欣赏他人的文化,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四、在解析注解中融入文化意识

牛津英语教材对涉及具有文化持续性的内容加以注释和讲解。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们理解时有困难的地方,有时还会引起理解上的偏差。这种方法的针对性强,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语言材料和各个阶段。牛津英语教材还选编了一些英语国家的著名作家和作品。学生需要对这些作家的生平进行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家的作品。“注解”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知识,对这些作家做简要介绍。如Module 8 unit 1对“A Red Red Rose”的注解。Robert Burns是苏格兰最伟大的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曾为著名曲调撰写歌词(如《友谊地久天长》)。“A Red Red Rose”是Robert Burns非常有名的诗歌,用苏格兰方言写成,其中一些单词拼写方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

Luve=love Art=are Thee=you

Fare the weel=fare you wellf,goodbye

Melodie=melody Thou=you Gang=go等

五、在课外丰富的资源中融入文化意识

篇(10)

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只有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点。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见,生活化已成为现代教学的大势所趋。英语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的程度就越高。与生活密切相关,每天重复出现的生活内容,会使低年段学生感到亲切,从而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自然而然地加以运用。反之,学生容易遗忘,甚至会影响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把教材内容融入日常生活用语,使学生容易对所学产生共鸣。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贴近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英语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可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利于低年段学生接受。

1、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善于展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从学生自身以及其熟悉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层层展开。

学生自身的生活内容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胖瘦,身体部位,喜好和能力等等。例如,I’mBill.I’msixyearsold.Icanreadalittlebook.Look!Thisismymouth.Theyaremyeyes.家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的生活内容包括家庭成员,职业,家庭用品等等。学校的生活内容,包括文具,教室,图书馆,操场,老师和同学等等。社会生活包括购物(有关蔬菜、水果、肉类和衣服),旅游等。

在教水果这一课时,除了学习课本上原有的lemon,apple,pear,peach,orange和banana外,我还增加了在超市常见的mango,mangosteen,longan,watermelon,durian,strawberry,pineapple,grape和lychee。我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精美的水果图片,让学生看了浮想联翩。当看到真实的水果时,他们更是垂涎欲滴。我制作了一个表格,Whatdoyoulike?Whatdoesyourmother/father/grandma/grandpalike?先让学生回家调查,再回到课堂作报告。走向社会去体验、感受、创新,回归学校总结、评价、提高,这是新课程的基本思路,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化。

2、利用节日,体会英语

美国教育家毕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每逢节日,无论是中国传统的还是外国的,元旦、妇女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和圣诞节等节日,我都会向学生致以节日的问候,并简单地介绍一下节日。比如,在圣诞节期间,介绍平安夜、圣诞老人的来历,唱唱JingleBell和SilentNight等歌曲,互相赠送圣诞卡片,与学生共同体会国外的重大节日氛围。在母亲节的来临之际,我让学生亲手制作卡片,写上HappyMother’sDay,表达对母亲的爱意,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乐趣。

3.捕捉即时的生活素材

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最真实,最直接的教学素材,教师可抓住时机,合理加以利用。有一次,我刚刚引出“Comein,please.You’reverylate.Don’tbelateagain.”这时,一个迟到的学生出现在前门口。我向她招了招手,说“Comein,please.”然后指了指墙上的时钟,说“You’reverylate.”最后皱了皱眉头,摆摆手说,“Don’tbelateagain.”全班学生都笑了,更好地理解了这三句话的意思。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我想,学生应该很快乐地接受了这份礼物。

4.教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将来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在教26个字母的时候,我带了几件不同尺码的衣服展示给学生看,告诉他们L(大码)、M(中码)和S(小码)的涵义。还找了一些现代社会常用的英文缩写让学生猜猜其意思:USA(美国),UK(英国),UN(联合国),H5N1(禽流感)等等。教师应该时刻想着怎样把教材内容化为实际生活,同时又能将实际生活引入教学过程中。

二、课堂创设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情境。

1.鼓励用英语问候,营造学习英语氛围。

开学见面的第一天,我就告诉学生,“我是你们的英语老师,以后就称呼我为MissZeng”。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给每一个学生起了英文名字。不管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每次见到学生,我都会主动打招呼,“Goodmorning,Andy.”“Hello,Alice.”渐渐地,学生会用英语主动地大声向我问候,“Goodmorning,MissZeng.”我还鼓励学生之间也用英语互相招呼,问候。当英语问候能够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生活化英语也就成为现实了。

2.在教学中增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习五官单词时,我让学生画画自己的脸,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他们用英语介绍:Look!Thisismynose.Theyaremyears.有的学生把嘴唇涂得红通通的,把脸蛋搞得粉粉的,小小的眼睛配上猪八戒的大耳朵,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需要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转换为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情趣交融的氛围中快快乐乐地学习英语。

旋律欢快,节奏感强的英文儿童歌曲深受低年段学生的喜爱。简单的诗歌,如琅琅上口的歌谣、韵律诗等,学生也很乐于学习。在唱一唱,读一读中,配上有趣的动作,符合低年段学生学习的特点,learningbydoing.

三、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1、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英语

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英语。我经常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英语。比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银行名称,BANKOFCHINA(中国银行),ChinaConstructionBank(中国建设银行),INDUSTRIALANDCOMMERCIALBANKOFCHINA(中国工商银行),AGRICULTURALBANKOFCHINA(中国农业银行),CHINAMERCHANTSBANK(招商银行),BANKOFCOMMUNICATIONS(交通银行)等等。回家找找家用电器的牌子:Galanz(格兰仕微波炉),S^msung(三星),Haier(海尔),Philips(飞利浦),SONY(索尼)等等。看看日常用品的名称:shampoo(洗发水),toothpaste(牙膏)等等。记记公共场合的标语:Nosmoking!Noparking!KFC(肯德基),McDonald(麦当劳)……让学生明白语言时刻存在于生活中,而不是与生活无关的东西。

2、转换角色,回家当小老师

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令,比如,Standup,please.Sitdown,please.Clapyourhands.Showmeyourbook.Touchyourface.我让学生回家当小老师,指令爸爸妈妈做动作。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体会到生活中英语处处可用。

3、学以致用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英语教学首先要注意其工具性和交际性的特点,“学以致用”是外语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同样是语言,学生会觉得学语文容易得多,原因在于,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在生活中时刻使用着。而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一般局限于课堂,下课铃一响,学生就似乎与英语说Goodbye了。这样,英语当然就变得陌生了。因此,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养成说英语的习惯。能用英语表达的地方,尽量避免使用母语。鼓励学生努力做到,无论走着,站着都想英语,学英语,用英语,让英语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为生活所用。

参考文献:

1.《谈生活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28页

上一篇: 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词 下一篇: 护士实习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