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奖学金个人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1: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奖学金个人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奖学金个人总结

篇(1)

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各大高校大量扩招,高校中贫困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为了保证每一个优秀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业,解决他们经济上的“燃眉之急”,国家建立了一系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补助体系。贫困学生可以通过国家给予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方式接受并完成高校教育[1]。然而在这样的补助体系中存在着大学生奖贷诚信的问题。因而,大学生奖贷诚信教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在从事教育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大学生奖贷诚信问题、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方法,以供大家研究分析。

一、大学生奖贷诚信涉及的主要问题

1

弄虚作假获取奖学金

我国高校设立的奖学金是为了给那些在经济上难以完成学业,但成绩又非常优秀的学生提供资金帮扶。在本人从事学生工作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申请奖学金时存在着弄虚作假的问题。在2013年奖学金申请过程中,有的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偷偷更改考试成绩,但是还是在最后审核中被发现。还有的同学买通校外机构伪造其他获奖证书,以求比其他申请奖学金的同学多一点竞争优势,更有的同学为了获取奖学金,在学业综合测评中找他人代考获取高分。这些在奖贷工作中发现的弄虚作假现象,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和校领导高度重视。

2

过分虚荣获取助学贷款

高校助学贷款的意义在于,为那些学习成绩优秀或者是想要学习但没有经济能力支付学费的预备大学生提供了接受高校教育的机会。助学贷款的推行给予了广大学生同样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也是国家为培养人才采取的重大举措[2]。但是这一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大学生恶意追求助学贷款的情况,对高校实行助学贷款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本人在长期学生工作中发现,一些同学在提交助学贷款申请时提供虚假家庭工资收入证明,还有的同学为了获得助学金伪造当地出具的证明材料,等等,严重违背了助学贷款的本质意义。

二、大学生奖贷工作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格,也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在社会上长久生存的关键。国家为了保证贫困大学生能够上得起学,因而成立了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这样的资助体系,但是那些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缺乏诚信的学生给高校资助工作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导致高校资助体系运行越来越困难,严重制约了国家培养发展人才的脚步[3]。因而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必须狠抓、严抓,将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真正地做到位。高校应该充分将这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确保每一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能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三、大学生奖贷工作中诚信教育的方法

1

构建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

我国高校要构建适合自己的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对那些讲信守信的同学给予表扬,可以是全校大会表扬,也可以是校内网上发帖表彰。将诚信传播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使学生认识到讲诚信的重要意义。对于那些在奖学金、助学金申请中弄虚作假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批评,甚至可以通报全校,要让这部分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构建诚信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地将大学生诚信教育做到位[4]。

2

扩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思路

所谓的扩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思路就是说,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不能仅仅取决于一节诚信公开课,也不能指望一个“专家演讲”就能实现。应该将诚信教育推行到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各大高校可以经常性地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有效地将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将诚信教育真正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优秀大学生。

综上分析可知,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奖贷诚信教育,不仅可以使真正贫困优秀的学生得到帮助,还能确保国家为贫困学生提供的助学体系健康地运行。通过高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2)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88-02

奖学金是政府、高校、社会团体及个人给予优秀学生的奖励,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奖学金激励功能的广泛性以及显著性使之成为其最主要的功能。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以期高效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对于奖学金激励作用减弱的现状以及如何增大奖学金激励效用,在此之前国内许多学者都已作出很详尽的理论解释。但是,对于影响奖学金激励效用的具体因素以及相应的影响程度、相互的关联性,并没有进行过实证研究。本文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学生所能申请的奖学金种类偏少、奖学金覆盖面低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本文以中央财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科学的分析之后,得出影响奖学金激励功能的关键因素,再针对这些因素分析,进而提出可行性建议,最终达到增强奖学金激励作用的目的。

1 问题与模型

根据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期望理论,具体到分析高校奖学金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在校学生对获得奖学金的动机强度,或被激发出的力量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的大小和预计能够达到该目标的可能性(期望值)的高低。

其基本模式是: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E)

激励力量是指动机的强度。高校奖学金作用的应用绩效即是奖学金所能激发的在校大学生的激励力量。

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其个人需要的价值。奖学金的奖金额度、获得奖学金的荣誉感、榜样力量、宣传因素等构成了效价的主要因素。

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对影响期望值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剖析高校奖学金发挥作用的现状以及对高校奖学金的激励力量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有以下基本假设前提:

(1)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E)

(2)假定影响奖学金激励作用发挥的因素有:奖学金种类设置、难易度、覆盖面、评定标准、奖金额度、榜样力量、宣传工作。

(3)期望值由奖学金种类设置、难易度、覆盖面以及评定标准来决定;效价由奖金额度、榜样力量和宣传工作来决定。

2 理论结果

根据期望理论,奖学金对个体激励力量的大小,不单取决于效价或期望值大小,而取决于二者合力的大小。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主要表现为:①E高×V高=M高;②E中×V中=M中;③E低×V低=M低;④E高×V低=M低;⑤E低×V高=M低。

同时根据弗鲁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对怎样使奖学金激发力量达到最好值,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几个方面的关系。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奖励个人需要

①努力和绩效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特征,目标是否符合个人的认识、态度、信仰等个性倾向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别人对他的期望等社会因素。

②绩效与奖励关系。这与奖学金的覆盖面、奖学金设置合理性、奖学金评定标准以及获得奖学金的难易程度息息相关,如果没有相应的合理的、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强化,时间一长,积极性就会消失。

③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要考虑效价。奖学金的奖金额度、获得奖学金的荣誉感、榜样力量、宣传因素构成了效价的主要因素。

3 数值结果分析

主要进行回归分析:

(1)期望值模型。我们使用的检验模型如下:

Y1=a+b1X1+b2X2+b3X3+b4X4

式中Y1――期望值;

X1――奖学金种类设置;

X2――获得奖学金的难易度;

X3――奖学金的覆盖面;

X4――代表奖学金的评定标准。

将调查问卷所得数据代入检验模型,得到:

Y1=0.931+0.314X1+0.028X2+0.065X3+0.258X4

(2.116)(0.167)(0.497)(2.611)

F=3.240Adj-R2=0.096

X1与X4对Y1有显著影响,X2与X3对Y1无显著影响。根据系数可知,当X1变动1,Y1倾向提高0.314,当X4变动1,Y1倾向提高0.258。由此可知,认同奖学金设置合理程度的同学,更倾向于认同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同时,注重奖学金评定标准的同学,对奖学金的激励作用也会更加注重。而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对获得奖学金的难易度以及覆盖面大小的反应相对偏小。

(2)效价模型。我们使用的检验模型如下:

Y2=a+b5X5+b6X6

式中Y2――效价;

X5――奖学金额度;

X6――榜样力量。

同样,将调查问卷所得数据代入检验模型,得到:

Y2=1.133+0.141X5+0.651X6

(1.845)(5.120)

F=20.204Adj-R2=0.246

X6对Y2有显著影响,X5对Y2无显著影响。根据系数可知,当X6变动1,Y2倾向提高0.651。由此可见,奖学金激励作用对奖学金额度的反应程度不大,而同学们认为榜样力量对奖学金激励作用更大。

4 总结与建议

根据分析,可以得出奖学金发挥效用较为理想的现状,但从数据中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主要集中在奖学金设置、奖学金结构、覆盖面、评价标准和宣传方面。综合理论分析及模型分析的结果,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中国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应用绩效提出相关的建议。

(1)奖学金种类设置。建议学校增加综合的奖项,并且不应该将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评定因素,而要加入其他明确的标准,例如,参加的社会实践的次数与获奖情况、班级社团工作情况以及参加院校举办的演出等。

(2)奖学金金额。我国高校在做奖学金制度的改革时,奖学金金额大小无须作为重点关注调整的要素。但在将奖学金金额列入考虑范围内时,增大奖学金的金额会使其激励作用显著提高。

(3)奖学金覆盖面。增多奖学金的种类,奖学金多样化,从而使不同类型不同特长的同学获得奖学金,以增大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增加获得奖学金学生的数量,扩大获奖学生的比例,增大奖学金覆盖面,让更多学生得到奖学金的激励;继续将难度维持在较难水平,维系奖学金的含金量,从而使激励作用最大化。

(4)奖学金评价标准。注重学习成绩标准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两个方面的配比,应当适当增加综合素质的比重,从而使得激励绩效最大化。

(5)加强宣传,重视榜样力量。建议学校在学年初就对学校及各个学院现存及新增的奖学金种类及评定标准进行展示说明,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将激励与自身兴趣相结合并明确完善自身的方向。在奖学金评比过程中应及时将申请人及候选人名单及时公示,使评奖过程透明化。在奖学金获奖名单确定后,也应对获奖者名单及其相应事迹进行公示和表彰。

奖学金制度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对于学生、学校乃至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经过对中央财经大学奖学金激励作用的现状调查、影响奖学金激励作用发挥的因素以及各自影响程度的分析,对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实际运行机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篇(3)

经过前期的开会准备,结合学校的要求,我支部制定了学习黄船钉、许鑫的先进事迹,开研讨会,在班级开展辩论赛,对我校和我学院的奖学金评定进行培训,请班级内部的学习优秀典型传授学习经验小型讲座等活动的计划,并于四月陆续开展了这些活动。

活动过程:

篇(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07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Inspirational

Award and Grants Review Mode

ZHANG Ailin[1][2], SI Yimin[1][2], SHAN Xiumin[1][2], MA Mingqi[1][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2] Tianj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ep Process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To protect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ir educa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work hard, uplifting, inspirational award, evalu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gran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measures taken by the university, and the assessment of the project has become a student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a difficul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motivational scholarships review in th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new solutions to explore ways and means of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follow-up studies were discussed, inspirational scholarships to play the role of a guide to improve the class of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 hav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motivational scholarships; award; assessment information; agricultural college

贫困家庭大学生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一个群体,为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及政府在高校设立了国家奖学金、人民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专项资金,而且资助力度也比较大,用于奖励和资助高校全日制在学本专科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是由于这些类别奖学金设立时间较短,与其相关的管理制度、贫困等级认定、运行发放机制等方面尚不够成熟、完善,加之包括我校在内的农业院校,贫困学生所占的比例大,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审成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本文着重从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审方式入手,分析当前奖助学金评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为我校励志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打基础。

1励志奖、助学金评审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矛盾

近几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设立及发放确实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生活问题,使他们安心读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实际评审、发放过程中也出现了多种矛盾和问题。

1.1 评审方式教条死板,以综合测评为依据欠合理

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如何评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国家励志奖学金、贫困助学金的申请指定给经济困难且有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的学生,而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如果没有“贫困证明”就没有机会获这项高额奖学金。参评学生既要品学兼优,即综合考评要名列前茅,又要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评定奖助学金的指标体系比较简单,主要参考是否有“贫困证明”,专业综合测评班级排名情况。而且综合测评体系单一,主要考核学习成绩、参加学校团体活动附加分、品德修养几个因素,而没有把学习态度、集体观念、劳动观念、身体素质、心里素质、意志品质、科技活动、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等因素及客观的量化方法结合起来。

“经济困难”的度量是最明显的突出问题,现实情况是有的学生家庭经济不够困难而学习成绩优秀但没有参评资格,有的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但因为综合考评成绩不高也不能参加评定。所以评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学校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威信。

1.2 学生家庭经济的真实状况难以准确把握,是否属于“贫困” 没有标准

家庭的经济状况目前由于缺乏专业的调查机构和科学的评判手段,很难把握其真实状况。在考察审核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述、申请结合民政部门和当地街道办等单位开具的证明材料,加之,结合该同学在学校的生活消费情况,综合班级民主评议及任课老师、班主任老师的认知,打分排名,确定困难认定。对于学生自述,有的学生家庭确实经济困难,但是出于爱面子,维护自己的隐私,特别是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学生,不愿将自己家的真实经济状况说出来;有的学生对于评定工作不是很认真,抱有可有可无的态度;有的学生为了得到经济上的额外支持,故意渲染自己的困难程度,夸大其词。对于县级民政部门盖章的证明,其证明力也有失真的一面,因为除了本村或街道干部大概了解申请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外,其余乡镇、县区级民政部门干部基本不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而在该项证明书上盖章亦不用承担法律后果,做个顺水推舟的人情,学生只要去县区及民政部门盖章,一般都能实现。

1.3 “僧多粥少”,难以均衡分配

励志奖学金的奖励额度较大,每年5000元/人,助学金的额度也不小,分别设为每年特困3500元/人、较困难的2800元/人,一般贫困2200元/人。而且家庭经济困难是个相对的概念,不少学生利益驱使,不惜放下颜面,争当“贫困生”,加重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这给实际生活特别困难,最需要得到资助的学生造成减少了获得奖励和资助的机会。学生之间互相监督,评议其家庭经济状况也难以发现其真实情况,因此在评审过程中,难以回答“谁比谁更需要资助”,评审结果往往是“几家欢喜几家忧”的感觉。

2解决评审奖助学金评可采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2.1 思想教育要贯穿励志奖、助学金评选的全过程

在思想教育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励志奖学金、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公正性的相对性,作为班主任老师及学生工作组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重点关注贫困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状况和水平,与同学们交心相处,用实际行动关爱他们。教育学生在评定中要讲风格,讲理解,讲大局,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要加强获得奖学金、助学金的学生的感恩回报教育工作。国家政策也是要让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上得起学,这就要确实教育学生,有困难就说出来,不论是奖学金还是助学金都是国家、社会对学生们关怀,而且也要正确对待利益观,要诚信,以身作则,把学校政府的关爱化作动力,用感恩的心去服务社会。

2.2 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交流心得

以学生社团联活动为纽带,增强与同学的交流,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联活动中去,给他们自由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磨练中塑造自我。用充分调动团学联骨干学生的榜样作用,发挥优秀学生干部在班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加强党课学习,鼓励学生们适时递交入党申请书,定期交流学习汇报思想,完善自己的“个人梦、个人规划”,经常开展座谈会、交流会,请优秀贫困生学生干部代表与贫困生进行交流,用实际行动证明“贫困生”虽然没有能力选择家庭和出身,但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明天和未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志向和骨气,树立战胜暂时经济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3 进一步改进评审方法,完善评审程序

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评选评定程序:先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再随机抽取班级代表对其在校经济开销进行打分,汇总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意见,院级评定小组进行最后的统计和评审,审核后具体排名进行全校公示。在评审过程中要教育学生们,团结同学,形成班级凝聚力,树立良好的班风,要互相谦让,互相理解。毕竟受资助的名额有限,提出贫困申请的学生不可能人人都能得到助学金。对于确实困难的学生也许三百元两百元就是一个月的生活费,可以尝试鼓励得到助学金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去适当地帮助那些没有得到资助的同学,确保每个贫困学生都有一定的资助,保障学业顺利进行,而且这样也能够增强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如果在评审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有理有据,学生们也能够心服口服,排除杂念和不公平的感觉,有利于教育学生,增进同学友谊,巩固良好班风。

3 奖助学金评定后继需展开的工作

3.1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奖学金

正确引导,建议学生根据家庭情况决定奖学金的用途。 庆祝欢喜一定要适度,重在沟通同学感情,用特殊的方式感谢班级体成员,多为班级考虑,多为班级体的发展做贡献,积极参加院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督促大家进一步努力学习,要杜绝奢侈浪费的之风。把奖助学金用实处,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用于补交学费,添置学习用品资料或报考相关证书或者用于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添置设备等用途上。

3.2 监督获资助同学的表率示范作用

励志奖学金对获奖者的学生来说,而言不仅是经济上的奖励,更重要是一种激励,是对前一阶段在校德、智、体、美、劳综合表现的肯定。这些学生是全体同学学习的榜样,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而且要鼓励受奖励的学生们再接再厉,奋发向上,争取取得更多的成绩和进步。同时,这些榜样在获得奖学金之后的学习与生活,也应该受多方监督,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也可委派一些学生们监管督促。如有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可以撤销或收回资助奖励款项。

篇(5)

高校奖学金是高校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对优秀学生实施的奖励和激励措施,是对学生一种积极的肯定。奖学金评定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实施以来,在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目前,高校奖学金从荣誉等级划分,分为综合奖学金荣誉、单项奖学金荣誉和新生奖学金荣誉。从资金来源划分,可分为国家奖学金、外设奖学金和校设奖学金。高校奖学金评定一般由学校和院系两级完成,并在学校层面上设立奖学金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变化,传统的奖学金评定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奖学金改革的一些建议,以期更好地传递高校的育人理念,突出奖学金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1 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评价理念较为单一,个性化激励不足

目前高校奖学金的评价是参照学生上学年的学分绩和素质测评结果综合评定。但是大部分奖学金基本以学业成绩为决定性的评价指标,成绩排名决定奖学金荣誉等级和奖励金额,评价理念和教育导向单一化。而鼓励同学参与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的单项奖学金获奖比例和奖励金额相对较低,同时奖学金项目中缺乏自我激励型奖学金。

1.2 现行的奖学金评定和评审方式缺乏弹性

高校的奖学金均带有荣誉性质,且荣誉等级和奖学金金额一一对应,一般高额度奖学金授予综合优秀奖学金荣誉,低额度奖学金授予单项优秀奖学金荣誉。奖学金与荣誉等级捆绑的评定方式,容易造成学生重奖学金额度、轻奖学金荣誉。此外传统的奖学金评审主要是由高校负责。随着社会捐资助学的兴起,高校很大一部分奖学金来自社会资源。捐助方主动参与评选过程的意识逐渐增强,奖学金个性化的要求也不断增多。这些都与传统的高校奖学金评审方式存在一定的分歧。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优化奖学金评定和评审方式,也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校系奖励资源缺乏统筹管理

高校奖学金按照管理和荣誉授予部门可分为“校管奖学金”和“院管奖学金”,院系设立的奖学金不具有校级荣誉,也不纳入学校的奖助体系进行统一管理,两者之间缺少有效的统筹管理。在保证校设奖学金获奖比例和获奖金额大体一致的基础上,由于各院系院管奖学金筹集的情况不同,造成不同院系学生实际获奖比例和获奖金额差异很大。例如目前比较热门的金融管理类院系,社会爱心人士和校友捐资踊跃,其院系所有拥有的奖励资源远远高于学校其他院系。

1.4 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宣传不到位

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大多集中在每年秋季学期完成。在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一些部门忽视了奖学金工作的宣传,只作为常规事务性工作完成,这违背了高校设立奖学金的初衷。高校设立奖学金,不仅是对优秀者的肯定和奖励,而且要贯穿奖学金评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传递学校的育人理念,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引导全体学生共同进步。①

2 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改革的建议

2.1 倡导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单项奖学金额度,丰富奖学金内容

高校单项奖学金除学业单项奖学金以外,还有社会工作、文艺、体育、创新、公益服务等等。以往单项奖学金的额度较低,提高单项奖学金额度,直接体现了学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样化人才的培养理念。同时,高校还应进一步丰富奖学金内容,增强对道德品质的嘉奖,设立自我激励型奖学金。

(1)尝试建立一些特性化奖学金评定。例如2010年,清华大学开始“好读书”单项奖学金的评定。“好读书”单项奖学金评定具有鲜明特色,要求申请学生热爱读书,博览群书,长期坚持读书;在读书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形成文字并正式发表;积极推广“好读书,读好书”精神,带领、组织其他同学阅读好书。“好读书”单项奖学金的设立和评定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对于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人文和读书氛围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增强对道德品质的嘉奖。梳理目前的奖学金体系,高校需要加强完善道德荣誉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学校通过道德品质教育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建设好学习生活所在的集体,勇于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努力完成时代使命。这些是社会进步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应必备的重要素质。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学校可以设立“助人为乐奖”、“见义勇为奖”、“社会公益奖”、“志愿服务奖”、“爱护环境奖”、“自强之星”等多种灵活的奖学金项目,增强对道德品质的嘉奖。

(3)设立自我激励型奖学金。学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除了关注学生培养的结果,更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通过调研,学生反馈奖学金的最重要的价值是“自我肯定”,即体现出自我认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高校设立奖学金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长变化,在鼓励学生通过努力而取得进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奖学金基本属于自我肯定型奖学金。学校应尝试设立自我激励型奖学金,即参评奖学金的同学从团体中扩大到学生个体身上,不只在某个群体范围内评定学生的表现,而是依据某个周期内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变化程度来评定学生的表现。例如,在每个新学年之初,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为自己设计一个学年目标,院系对其申请进行审核与批准。学年结束后,学生如果实现了学年初的目标,便可获得进步类奖学金。通过这样的评审机制,将有效地带动同学参与到奖学金评审过程中,并对学生的努力提供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这样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肯定学生的成长路径,让不同的学生都可能获得有针对性的肯定和奖励,即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自我激励型奖学金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态度、潜力甚至理想,强化学生的自我认同,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2.2 建立更加优化的奖学金评定和评审方式

(1)推行奖学金荣誉等级与奖励金额脱钩。针对目前奖学金评定中荣誉等级与奖励金额紧密挂钩的现状,高校可以尝试采用“先评定荣誉等级、再评定奖学金项目、奖学金作为荣誉的资源匹配”的方式进行奖学金的评定,这是一种新的奖学金评定理念。即在奖学金评定工作前,根据学生的表现,先评定各项荣誉,再评定奖学金和其他各种教育机会(例如国际交流、社会实践、培训考察等),奖学金和各种教育机会作为荣誉的资源匹配。这样面对纷繁众多的奖学金项目,学校更加突出奖学金的荣誉属性,使奖学金对同学们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更加明确。其次,获得荣誉的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认真了解各项奖学金的设置目的和个性化要求,有针对性地申请适合自我的奖学金。这样在奖学金评定的过程中,不仅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获奖后,同学们也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堪当表率,真正履行获奖者的各项义务。同时这种评定模式也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脱颖而出,为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加油助力。②另外对于社会捐资设立的奖学金,其个性化要求也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这种持续良性的互动,会增加学校和捐助方的进一步合作。

(2)构建系统化的评审形式。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的育人模式必须与社会接轨,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捐助方在学校设立奖学金,积极主动参与到奖学金评定过程中来。他们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物质的帮助,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传递和对当代大学生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期望。高校可以根据奖学金评审的参与程度的不同和是否授予学校荣誉,将奖学金评审方式由单一的学校评审改为校方主导制、双方参与制、捐助方主导制。③另外对于一些个性化要求较多,与高校奖学金规定存在较大差异的外设奖学金,可以尝试建立推荐外评类奖学金评定模式。推荐外评类奖学金不具有校级奖学金荣誉,评选标准和获奖学生名单由捐助方确定,并由捐助方给获奖学生颁发证书。在评选流程上,这类奖学金由高校评定信息,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奖学金初选工作。高校将初选结果和学生材料送捐助方审议,由捐助方最终决定获奖学生名单。这种操作模式不仅满足了捐助方在学校设立奖学金的愿望和个性化要求,而且对学校的整体奖学金评定体系没有带来冲击,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

2.3 校系奖励资源统筹管理,院系级奖学金可以申请校级荣誉

采用何种方式统筹校级和院系级奖励资源,一直是高校思考的问题。以往院系设立的奖学金不具有校级荣誉,也不纳入学校的奖助体系进行统一管理。这种状况使学校在统筹全部奖学金资源,保持各院系奖励资源相对平衡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高校可以采取院系奖学金申请校级荣誉的模式,来统筹和管理全校奖学金资源。从具体操作层面上,院系设立的院管奖学金,符合学校奖学金评选规则的,可由院系提出申请,学校奖学金管理委员会审批,比照校设奖学金荣誉等级,授予院系奖学金校级荣誉等级并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同时从技术操作层面上,建议高校将院系设立的奖学金纳入现有的学校奖学金管理系统之中,使学校奖学金资源一目了然,便于学校的统筹管理。

篇(6)

一、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的特点及学习现状

必须要承认的是,在目前的高考招生体制下,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往往是较为不理想的,甚至可以用糟糕来形容,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通过对济光职业技术学院10、11级学生的全面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以及来自任课老师、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反馈、评价,我们基本达成一个共识:民办高职的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自觉学习态度、基础文明礼仪、公共道德意识、纪律秩序观念、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感受、学习期望等均不容乐观。他们中的67%对于大学、专业期望值偏低,甚至不报希望(9.4%),有个别存在混大学的心理(3.8%)。

作为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普遍缺乏自信,对自己前途感到茫然,学习动力不足。我们的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差,没有学习兴趣,学校整体的学习氛围不强,个别班级甚至根本没有学习氛围,大家普遍存在厌学的心理。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和改观的现实。

二、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现状,扣除学生生源质量的问题、学生自身的问题、以及学校在软硬件上还不能完全吸引学生意外,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学校在这方面的重视和投入远远不够。在上海民办高职目前还不能解决招生生源质量的现有条件下,我们比较容易做到的、从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恐怕还是要回归到学习动力激励机制上来。通过优化完善激励机制来改善这一现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强弱对于其学习的效果的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通过采取一些激励策略,更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能。正如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和加里. 斯但纳博士在《人类行为:科学发现成果》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激励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求得到相应满足的过程。

三、民办高职大学生学习动力激励机制的方法、途径

基于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实际特点,笔者总结了几点适合学校实情的学习动力激励机制的途径、方法,以供民办高职院校参考。

(一)完善奖学金制度,通过奖励激励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知道,公办高校的奖学金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和国家生均拨款,而对于民办院校而言,国家生均拨款严重不足,学费则是最主要的收入,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正常运转,也可以说是综合成本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增加奖学金开支无疑意味着民办高校要增加运营成本,这个应该不是每所民办高校愿意做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民办高职中,很多奖学金评定仅仅是个形式,只有非常有限的奖励。我们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民办高职的一二三等奖学金的金额分别只有600、400、200,基本上对于激励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任何吸引力,又如何调动大家学习的热情呢。因此,高校应加大奖学金制度的改革力度,增大奖励面,提高奖金额和加大等级差别,拉开学生奖学金份额的差距。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习激励的合力作用。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是可以互相影响的。校风、班风,尤其是班级的学习氛围,应该来讲,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双重性的作用。同学之间免不了情绪上和认知上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班级的整体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型班集体的打造,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另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渗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适应性。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开设有关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指导课,定期举办系列学习讲座、组织学习经验交流报告会、学习俱乐部、学习沙龙等活动,引发大学生对所学课程及自身专业的兴趣和关注度,自觉完善学习心理品质,激发学习动力。

(三)加强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起着一定的正相关作用,因此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系统、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个人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和职业价值观,在充分肯定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发现自己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不足,从而调动大学生自我完善的愿望,引导正确认识自我。

通过制定合理可行的生涯目标和职业理想目标,促使大学生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各种准备,使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为此,学校应努力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大学教育的各个学科,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赵经.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励机制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1999(S1).

篇(7)

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面临着失学的危机。国家建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制度包括高等教育资助、中职教育资助和义务教育资助等针对不同教育层次的资助政策,其中高等教育资助由于涉及助学贷款的偿付问题而显得更为复杂。本文分析政府、学生和高校、银行这四大主体在高校家庭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中获得的利益,并指出在该政策下该主体仍可能面临的危机。

1.政府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政府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显然在制度体系中处于一种主导地位。教育政策的制定一方面体现着教育领域内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体现着政府在教育领域内的资源投入及其分配。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政府的利益体现在以下方面。

1.1社会公平问题

从社会公平角度来说,政府通过教育领域内的资源调配,以多种形式减少或避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失学或影响学业完成的情况出现。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是保障受教育权的获得,通过奖、助、免、贷等各类方法,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免除后顾之忧,鼓励他们完成学业。资助政策的最基本出发点从基本的经济层面保障教育的公平性。政府的保障体系就如同木桶最短的那一块,决定了整体可能达到的基础水平。

1.2投入的分配问题

从政府投入的角度来说,教育支出一方面是对基础建设、学校运行等诸多方面的支出,可归纳为建设性支出(如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的更新与添置等)和维持性支出(如教师工资和福利、学校日常运行的办公经费等),这些支出是保障教育资源的更新和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教育总支出有限的情况下,增加这方面的投资产生的效果是提高人均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待遇,等等。而另一方面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方面支出,则保证了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分享到不断增长的教育资源。两相比较,前者投入是提高百分比,锦上添花,而后者是从无到有的质变,雪中送炭。必须指出的是,教育的建设性支出和维持性支出的增加,事实上也引起了教育人均成本的提高,相对而言就造成了教育负担在家庭经济负担中的提高,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和广度应该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适应教育成本提高带来的影响。从以人为本的目标出发,政府不能仅仅着眼于教育总支出的增长与教育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百分比,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地把握各类投入的分配比例而形成良性循环。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资助政策的收益者,首先获得的是经济援助和奖励。但其中不同的资助政策针对的资助对象、覆盖面的不同,又使得情况有所不同。

2.1奖学金制度

奖学金制度是我国现行高校资助政策的开端。现行的奖学金主要包括以下形式: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奖学金的主要要求是课业成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首先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助学金着眼于帮助成绩优秀、学习努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减轻经济负担。相对而言,奖学金更看重“成绩优异”这一特质,以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为主,而助学金则以“家庭经济困难”为条件。必须看到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名额是极为有限的,因此两者只能在设置各自的选拔条件底线的基础上,采用排名的方式决定获奖者。尽管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覆盖面极为有限,但它们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现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它们以学习成绩为评判标准,能够促进家庭经济大学生在逆境中更专注于学习,可以说,获得奖助学金不仅仅是对这些优秀学生的经济支援,更是对他们精神的莫大鼓励。

2.2学生助学贷款体系

这是高等教育阶段资助家庭困难大学生的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它结合国家、学校、商业银行系统的力量,通过现代的信贷制度为面临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提供了低门槛的资助获得方式。学生通过贷款缴纳学费和支付生活费用,毕业后在规定年限内偿还贷款。然而在我国信贷系统并不发达和繁荣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对贷款过程和还贷制度的不清楚,相当部分的家庭困难大学生没有选择助学贷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日趋紧张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下,高校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还贷能力产生了相当大的顾虑,在此情况下信贷系统也无法有效保证毕业生还贷的信誉度,信贷能力大受影响,长此以往也会削弱助学贷款体系的整体力量。这俨然成为国家资助政策中的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但从长远来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学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在客观上也能促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形成良好的理财观念,并形成长远的个人发展计划。 转贴于

2.3减免学费政策

减免学费制度主要针对普通高校中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但符合条件的学生较少,这些学生面对的经济压力也不仅仅是减免学费就能够解决的,往往在生活、学业、就业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学生本身减轻了经济负担,也仍需要争取获得奖学金、助学金,或是勤工俭学获得其他的经济来源。此外,各级政府和高校在经济困难学生遇到一些特殊性、突发性困难时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的特殊困难补助也是帮助家庭困难大学生渡过难关的重要措施。

3.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通过来自国家的经费支持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在政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中间者角色。

高校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而且是提供资助的主体之一,或者准确地说是学校扮演了裁判的角色:将国家、学校、企业等设立的奖学金按照手中掌握的学生的资料,根据学生提出的申请进行排序来分发给学生;根据学校情况设定政策门槛,使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减免学费的待遇;联系银行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等,学校在资助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国家将教育投入作了最初的分配之后,学校在之后的资助政策的具体实施到个人时成为了最关键的环节。公正、公平、公开的政策是学校参与到资助体系的运行中的最基本的原则,面对众多申请者时如何保持中立并实现政策覆盖面和实效的最优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工作中需要总结和摸索的。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校表现情况的真实面,需要大量的日常工作积累;而如何在情况不同的学生之间作出比较,则需要有可操作的获得广泛认可的标准作为基础。

4.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承办国家助学贷款项目,首先要承担学生贷款后无法按期还款的资本风险。由于助学贷款没有担保人,因此银行在还款的执行上遇到了一些问题。自2002年开始的第一次还款高峰期到来后,据国家统计约有20%的学生无法归还贷款,因此多家商业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停止了助学贷款的发放。

政府制定政策,根据政策将教育资源和投资进行第一次分配,在教育支出中划拨出专门的资金进行资助政策,学校在资助政策的指导下对这部分资金进行二次配额,它是政府部门在具体层面的延伸,通过其特殊的地位获取政策实行所必需的第一手资料——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在政策要求下进行评估和判断。学生一方面需要提供自身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另一方面通过自身在学业和工作中的多方面努力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受助机会,减轻经济压力。在三方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关键在于保持制度的公平性、长期性,并通过三方的主动性配合实现各类资源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在追求社会和谐的今天,教育资源的分配牵动了社会未来资源分配这个实际的问题,找出恰当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维持教育资源分配比例的不断优化,是达成教育和谐这个目标的必然追求。

参考文献

[1]柴松球.从高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看对学生的资助政策.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2]马陆亭.高等教育学费和学生资助政策.高等教育管理,2007,(2).

[3]李慧勤.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证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58).

篇(8)

大学生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有些学生的思想某个时刻因为受到某种触动,突然改头换面,很有上进心和责任心,从原来的一个所谓的差生,变成一个很要求上进的好学生。分析这些个案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合适的目标激励,促使学生内心受到触动,受到鼓励,主动追求目标,从而进行转变。树立理想信念。

激励是教育,鼓励是阳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能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内在潜力,鼓舞学生的斗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一、目标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大学生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强大的前进动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的理想需要现实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才能实现。所以重视学生目标教育和激励,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非常关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着力点。

(二)目标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激发、加强和维持那些实现目标的自觉行为活动或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运用某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主动朝着期望目标的方向前进。目标激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设置一定的目标导向,使得大学生获得一定内在心理动力的方法。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意识的特点是使行为具有强烈的目的性。

(三)根据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成就需要成为最主要的需要之一。所谓成就需要,即根据适当的目标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内在力量。在管理中,只要对他提供合适的外部环境,他就会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能力。这些理论为我们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引导学生确定目标,并激励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目标。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特别是实现以后会激发出学生很强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进而再次制定目标,取得更大的成绩。如此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对改善自我形象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唤醒学生内心潜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大学生目标激励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目标激励要取得适当效果,必须采用合适的途径和方法。

(一)欣赏教育是目标激励的前提。大学生有受到尊重的情感需求。在和大学生交流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同景。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内心世界,要充分倾听,沟通情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贴心的呵护和关爱,以爱的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灵。通过充分的交流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能够感到受尊重,被学校和老师重视,甚至感受到被欣赏。如果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被看好,会激发出其强大的潜能,使得在学习上、生活中鼓舞斗志,努力向前。在情感的推动下,促使学生明确方向,从而真正地实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目标。

情感沟通特别需要讲究平等、坦诚和关爱。对于其缺点和不足,进行朋友式平等的交流,充分倾听他们的想法,如此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现状。思想交流过程中设身处地从学生现状出发,坦诚的沟通想法,在欣赏其优点和潜力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正面引导。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出发,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帮助他认识问题,并进行恰当的鼓励。

(二)科学合理是目标激励的基础。大学生有实现成功获得成就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激励力量=期望概率X目标价值。由此可见,对目标的期望越大,激励的力量就越大;对目标的价值估计越大,目标实现的概率就越大。[1]

根据弗洛姆公式,如果所设定目标太高以至很难实现,那么激励的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所以目标的激励作用发挥的前提是其自身的切实可行性。这也就要求在目标激励中首先目标要切合实际,使得所设定的目标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不至于高不可攀也不至于触手可及。用形象一点的话说,所设定的目标既不是天上的月亮够不着,也不是地上的西瓜可以低头就捡,而是树上的苹果,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帮助学生参谋规划,从真实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制定目标。目标制定之后要与学生对其价值进行充分沟通,使得学生对于目标价值充分认识,明确在心,乐于脚踏实地,从现实做起。因此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导向,使得学生能够振奋精神,勇往直前,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改善自我印象是目标激励的关键。自我印象是心理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集中地表现为人们对自己能否做成功某事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而做出的主观判断。自我印象与个人成就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具有积极自我印象的人往往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能够获得较大成功。

目标管理之后的跟踪和正面评价能够提高目标激励的效果。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肯定其所做的努力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我印象。通过适当的鼓励和赞赏,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在关注着他,老师们看到了他所取得的进步。拥有积极自我印象的人乐观、豁达,思维活跃。通过自我印象的提升,促使学生更加意志坚定,具有创新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目标激励的实践及其分析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情况,分别在各个班级选取样本形成样本组,为了进行有效的对比和分析,同时选取相同班级相同情况的学生组成参照组。成绩中等,但是没有获得过奖学金,从鼓励其获得奖学金的层面进行尝试和分析;因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强,班级个别学生学习困难,从学习困难层面进行尝试和分析;因为英语底子薄、多次不能通过等级考试的各个班级学生,从英语等级考试层面进行尝试和分析。分别就以上三种不同情况组成三对六组进行尝试对比和分析。

时间跨度一个学期,学期一开始就选好样本对象。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和鼓励,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本学期学习目标。三组学生都制定了明确的学期目标。分别是获得三等奖学金、期末不挂科和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并且是当个学期的短期学习目标。与学生进行多次深入交流。明确目标,情感交流,及时提醒,并相约一个学期之后对他们自己所制定的目标进行总结。

(一)取得奖学金对比组。不同班级选取没有获得过奖学金但学习中等的学生12人,在相同班级选取情况相近学生组成参照组。按照相同办法,在学期一开始就引导他们制定出获取奖学金的学期目标。等结果出来以后发现获得奖学金学生5人,占41.67%,而参照组没有一个获得奖学金。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样本组获取奖学金的比例远远大于参照组,激励的效果很明显。

(二)学习困难对比组。在各班级选取了16位经常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他们每次学期末课程不及格门数较多,学习比较吃力。专门找他们单独谈话,并且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分析碰到的困难和问题,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引导他们提出本学期考试的目标,有些目标提得太高的按照前面目标激励的原则帮助他们纠正,做好记录和保存。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树立目标共12人,6名目标实现,效果较好占50%;4名接近目标,有明显效果,占33.3%;2名没有明显效果,占16.7%。而当时各个班级选取相同情况学生组成的参照组,期末课程全部都通过为2人,占16.67%。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以上激励措施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较明显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他们学习困难实际上不是因为他们智商低,而是因为没有学习的动力,找到了启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以后,经过他们的自主学习,是可以获得明显进步的。

(三)、英语学习对比组。不同班级选取没有通过英语四级样本学生16人,同时在相同班级选取情况相近学生组成参照组。学期初就通过深入沟通引导学生制定通过英语四级的当前学期英语学习目标。在学生制定了目标以后,专门和学生就目标进行了多次交流,及时对他们进行鼓励,对学习进度进行了跟踪并一起讨论了下一步的英语学习举措,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和当前进度。一个学期之后,根据四级成绩,进行对比。16人中通过英语四级9人,及时完成任务人数占56.3%,而参照组通过英语四级3人,占18.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通过制定了过四级的明确目标,并且经过多次的交流和沟通,进一步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四、目标激励可持续性探讨

目标的测评是实现激励作用的重要步骤。[2]顺利实现目标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通过表彰大会、奖励纪念品、奖学金、荣誉证书等形式给予充分的认可和激励。起到了继续鼓励和激励的效果。在精神上予以肯定,褒扬,表扬和奖励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从而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同时也激励周围的同学勇于争取,这种方式是一种很好的精神鼓励。目标激励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些学生目标没有完成,需要帮助学生具体分析原因,最好通过合适的方式继续给学生以鼓励。坚持正面引导主的原则。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重点突出精神激励,精神上的认同和赞赏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这也是思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目标激励的学生可以树立自信心,激发出强大的潜能,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这个时候保持恰当的目标激励很可能将原来所谓的差生成功地转化为十分上进的学生。经过实践,并且经过反复多次的目标激励,样本组里面好几个学生因此转化为学习很积极的优秀学生。

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要注意有效运用目标激励,根据学生个体具体情况,抓住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目标激励。既要有情感的鼓励、物质的激励,更要有思想的共鸣、道德的感化,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增强实效性、针对性,才能更加有力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国辉.大学生激励教育方法刍议[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6月

篇(9)

1.高校评优评奖工作应起到的作用

1.1评优评奖工作应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从评优评奖目的来看,评优评奖是为表彰和鼓励优秀学生的一种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因此,其设应该起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如果制度不健全,操作不当,便会对学生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挫伤落选同学的自尊心,使一些未评选上的学生产生低期望效应,自暴自弃,认为反正自己与奖项无缘,而丧失对参与评选活动或班级活动的积极性。

从激励心理来看,各奖项的设立和评选对经济上尚未独立的大学生而言,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这不仅使对他们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他们生活上的负担。根据大学生的这一心理,我们应该多思考如何增强该项工作的教育激励效应,让其真正达到激励大学生的作用。

1.2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

根据评优评奖的规则标准以及最终是否能评到奖这一过程,可以促进学生自身不断反省,不断进步。在评选过程中,学生认真对照评选标准,进行自我总结,通过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努力完善自己。这样,评优评奖便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并促进良好学风校风形成的作用。

1.3引导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整个评选过程全员参与,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评选,让学生从中学习公正客观的态度,不拉选票、不弄虚作假,让他们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荣誉,从而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通过评选,让学生明确学校激励什么,抑制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看重什么,忽略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社会需要和认可的优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从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朝着这个目标和方向去完善自己。

2.高校评优评奖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学生重复获奖问题突出、获奖面受限

尽管社会和高校对大学生设定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奖励,如优秀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伍达观奖学金等,但这些名目繁多的奖学金都是在学生学习成绩良好的基础上评选,学习成绩似乎成为了评选的唯一重要的标准,尤其是一些奖励金额较高的奖项,严格设定学习成绩,而学生成绩在一定时间内是具有稳定性的,获奖名额受比例限制,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基本会保持不变,这使得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重复获得各种奖学金,而其他学生无缘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获奖面。另外,由于评奖评优工作中没有明确规定不得重复评选,有的学生就坚决要求兼得奖项,从而导致在同学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纠纷或矛盾。这使得评优评奖工作看似激励表彰了优秀的学生,却在本质上使得学生忽略了为人处世、集体利益、关心他人的优良品德,也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利益心,这样的结果违背了评优评奖的初衷,而这些问题将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2评优评奖标准单一,导致学生单一价值观

在评选过程中,评优评奖的标准过于看重学生成绩,这就导致一些学生眼里只有学习成绩和奖学金,放弃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放弃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也放弃了培养自己综合能力的机会,一心只读圣贤书,认为只有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成绩好了一切就好了,形成了一种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这与社会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和需要是不相符合的,如果学生没有认识清楚这些问题,那么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往往会很受挫。

2.3评优评奖机制不健全,影响评优结果不全面

评优评奖标准应全面考虑学生在学校里的各项表现,如参加活动情况、上课考勤情况、宿舍内务情况、综合学习以及各类事件记录情况等,而往往我们的学生系统只能反映学生的成绩情况,对于其他情况却无从得知,这必将导致在评选过程中评选标准单一的现象,虽然我们一再强调综合考虑,但因为没有监督机制,因此,无法实现真正的“综合”评判,主要还是看学习成绩,这使得该项工作的结果导向有失偏颇,无法达到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评优评奖工作中的教育激励策略与方法

3.1全员激励,限制重复获奖,扩大学生获奖面

评优评奖决不仅仅只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事,而是全体学生的大事。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自身的评价外,还应充分考虑同学老师的意见,从多方面和多角度对学生做出评价,在评比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优秀学生,鼓励后进学生。

根据“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的原则,应该明确规定学生获奖的次数或者金额,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学生也得到相应奖项,进一步扩大获奖面,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不一味地盯着奖学金而忽视个人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为别人着想,为集体着想的优良品德。

3.2评优标准多元化,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学生群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或强项,因此,评优原则设定也应多元化,奖项类型应该丰富,让每个人都能获得评优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在自己的努力下能获得奖励,体会被认可的喜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如前面分析,评优标准如果只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分单一,会严重误导学生的价值导向,而就目前市场需要看,在校大学生是否能获奖、评优已经关系到能否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优秀程度和胜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评优规则将对学生自身价值评价产生重要影响,学生会将评优条件等同于市场认可条件,因此,学校评优应充分结合市场需要人才的标准进行标准设定,除了考虑学习成绩外,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品德,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为人处世态度等,并且以最终的综合情况评定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在大学期间也应注重自我修养与综合能力也的培养。

3.3完善学生系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全面记录学生信息

针对学生系统只能单一反映学生成绩情况这一问题,评选过程无从判定学生的参加活动情况和考勤情况等,这样评选出的结果就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了。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系统,全面记录学生日常在校情况,如考勤、各项活动参与、宿舍内务情况、获奖情况、专业证书获得情况以及一些事件反映等等,将这些情况都作为评优评奖时的考评条件,通过评优标准的全面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完善评奖评优制度,学院增设补充奖项

篇(10)

本次抽样调查的对象为吉林师范大学2007、2006、2005级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600名贫困大学生,其中男生180人、女生420人,涉及到哲学、教育学、文学、工学、历史学、理学、管理学七大学科门类19个院系的学生。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谈话为辅,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600份,有效问卷59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5%。

二、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

(一)学生家庭状况调查及简要分析学生家庭的收入情况直接反映着家庭的富裕程度,被调查学生家庭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占71%,500~700元的占22%,700~900元的占5.5%,900~1100占1%,1100元以上的占1%。把这个调查结果与国家统计局2006年2月统计的全国人均月收入1041元相对照,有近三分之二的家庭还没有达到这一标准收入的一半,仅仅有2%达到了这个标准,可见贫困生的家庭都处于严重的低收入状态。学生的贫困状况,与他们的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父母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调查显示贫困学生家住农村的占80%,住在乡镇的占10.1%、县级市或县城的占5%、地级市的占2.5%、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占2%,可见贫困家庭大多位于农村。另外,贫困学生家长从事的职业也体现出一定的规律,调查显示,贫困学生父母亲为农民的占大多数,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81.5%,其次是父亲在城镇作农民工的占7.5%,母亲为个体工商户的占7.5%。从贫困学生家庭居住地和他们父母从事职业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居住地的城市化程度越高,贫困生的数量越少。贫困学生多来源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他们父母多以耕种土地为生,耕种土地收益不高,若遇旱涝年景更是收入锐减,且有一半农村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需要支出的教育经费比较多。相比较而言,城市居民的收入要比农村的高且稳定,家中多为一个孩子,因此每月有稳定收入的父母亲两人供养一个孩子,还是能够承受的。城市中也有为数不多的贫困学生,县级以上城市的贫困生占贫困生总比例的9.5%,其中一部分为孤儿或者是离异家庭子女,一部分为下岗、无业家庭子女。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除了收入偏低以外,还可能遭受过重大意外。在调查中显示在近五年中家庭遭受过重大自然灾害的占21%,患过重大疾病的占47%,其他特殊情况的占32%。重大自然灾害如暴雨、干旱、台风、雪灾等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常常导致农民们收成欠佳,甚至是全无收获。重大疾病等因素会导致家庭一次性消费过高,而家庭经济受到重创后短时期内很难恢复。一般而言,贫困学生家庭的构成模式与当下普遍的三口之家也有所不同,家中有三口人的占35%,四口人的占33.5%,五口人的占18.5%,六口人的占8%,可见四口及四口以上的家庭占60%。据了解,贫困生家庭比“一对夫妇一个孩子”普遍模式多出的人口,多为超生的孩子或者赡养的老人,他们都不是为家庭创造收益的主要劳动力,却是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的教育消费、老人的医疗消费对不富裕的家庭来讲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因此非劳动力人口较多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个人生活状况调查及简要分析据调查,贫困学生的年消费金额多数在6500~7500元之间,从统计的情况来看,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国家助学贷款、父母供给和政府奖助学金,这三项金额加在一起为6302.51元,占他们全部经济来源的88.19%。贫困生年平均消费6899.89元,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三项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必须开支,每人每年平均6065.69元,占学生消费总量的87.91%,而其余学习资料、网费、通讯费、日用、休闲、医疗、资格培训等多项一年消费总和为834.20元,占总消费的12.09%,可见,贫困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除了衣食住等基本开支外,很少有额外消费。另外,通过对贫困生谈话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费主要靠国家助学贷款和父母供给解决;生活费主要靠父母供给、校外打工解决。

三、简要总结

以上调查凸显出了几个问题,分别为:

上一篇: 英语教学质量论文 下一篇: 设计类专业技术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