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4 11:20: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质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1前台查询子系统
前台查询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提供信息查询,即在系统显示控制数据信息的控制下,按IP分段授权查询。例如,第一采油厂的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只能查询到该单位信息,但无法查询第二采油厂的相关信息。同时,第一采油厂各个矿只能查询该矿信息,无法查询其他矿以及其他采油厂的数据信息。需要指出的是,每个上级用户可以查询下级用户信息(管辖信息)。查询信息以3种形式呈现给查询用户,即屏幕数字报表信息、转化成的Excel报表信息和数据曲线信息。
2.2后台维护管理子系统
1)系统设置模块具有超级权限的用户(一般为系统服务器管理人员)通过该模块可以对系统用户的权限进行分配。2)后台权限分配模块该模块与系统设置模块的功能相似,主要是对登陆到该软件的后台用户进行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判断用户的IP地址是否合法、用户名及密码输入及登陆、添加新用户、修改用户信息、用户注销以及用户不同权限的有效管理,确保系统安全及信息安全。3)区块与井站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注入水水质数据检测涉及的生产单位、联合站、计量站、水井等信息进行管理。4)数据录入、添加、删除、审核和查询模块该模块提供给水质检测人员及管理人员使用。获得结点权限的人员,在进行同一检测数据操作的时候,只能对自己权限范围的数据进行操作,而系统数据在未通过审核以前,不具备权限的人员不能查询该结果。例如,只有取得权限的人才能使用数据添加、删除功能,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和安全性。同时,该模块提供查询功能,可将查询数据以表格形式进行打印或导入到MicrosoftExcel电子表格里做进一步处理,方便用户使用。5)数据备份与还原模块该模块的功能主要是数据库文件的加密转移存放与数据信息解密还原。
3系统安全性设计
3.1数据信息安全设计
1)恶意修改数据恶意修改数据包含以下情况,即病毒修改数据和人工故意修改数据。防止恶意修改数据,首先要防止病毒入侵,更重要的是取消或减少系统的修改操作。该系统通过权限分配,只把数据录入与修改权力授权给监测人员,其他人员没有录入与修改权力。同时,为了防止检测人员修改数据,在数据通过初审合格后,检测人员就失去对数据修改权限。2)数据质量不合格数据质量不合格是指输入的不合格数据被审核为合格数据。为防止上述现象产生,管理审核人员可以采取查询浏览方式观察数据,通过审核作出数据是否合格的判断。3)故意虚假数据故意虚假数据表现为以下情况:没有经过检测,而是参考别的井站数据,编造并输入假数据。为此,该系统对三级检测数据进行综合管理,即按季度间隔(分公司按季度检测数据、采油厂按月检测数据、井站按周检测数据)自动完成三级数据对比,由此做出判断。
3.2权限安全设计
1)查询安全为保证查询安全,可以采用部门IP分段技术[5],即系统先检查访问者所在部门是否授权访问,对没有授权的部门成员,系统会拒绝提供查询功能,从而避免信息泄漏。2)后台用户登录验证为防止非法用户破解或盗用合法用户密码登录后台,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即系统后台用户登录时,首先检查其IP是否合法,然后输入登录密码,这样可以保证后台用户只能在自己所在部门的计算机上登录后台。3)用户权限分配为防止出现用户分配不恰当权限或用户权限被盗用的现象,该系统首先对相关功能进行编码,然后给用户划定部门以获得IP分段权限,最后分配功能代码。当用户调离该部门时,其IP分段权限和功能代码应同时被取消,这样可以保证用户权限分配安全。
传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也是基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但是管理成效很低,出了不少弊端,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发展。
2.水利工程在管理上定位不明确
在传统水利工程设置下,工程“指挥部”是临时的,需要的时候就进行组建,不需要的就解散。这样的结果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危害极大,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因为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现场监督人员,在建设或者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任何纰漏都找不到原因,甚至连相关的工作人员也找不到,还要花掉大把的时间去找,由于水利工程规模较大,就犹如大海捞针[2]。对政府拨付的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不足。因为资金得不到相应的监督,这样会导致一些官员会中饱私囊,危害社会。对已经建造完毕的工程,由于管理水平不足,领导们对这些问题也没有充分的认识,这样做不利于水利工程的合理管理。忽视工程的运作。没有明确水利工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水利工程没有合理的管理,工程运作的效率下降。
3.水利工程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对出现的问题也无能为力。不进行管理会导致水利工程出现老化,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二.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善措施
一项巨大工程,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会影响工程质量和后期的管理,使建造后的水利工程就无法发挥的优势,抵御灾害和造福人类也不可能,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很重要,这样做使之能提高工作质量,也能提高效率。
1.建立工程总指挥
要有一个项目总指挥,员工在总指挥的指导下,明确分工。一般需要:工程建造的成本预算工作,材料准备工作,工程施工中的管理工作和监督工作等[3]。施工结束以后不要进行就地解散,工程总指挥还有带领员工对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工作,如果出现了问题能够给与解决。
2.实行项目责任制度
实行项目责任制,因此要将建设水利工程的每一步都归结到每一个人,如果出现了任何纰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施工人员具有一定的责任心,不能马虎了事,使水利工程的管理者和监督者能够相互制约。
3.建立资金管理制度
建立资金管理制度能够弥补水利工程资金上的不足,一方面除了政府拨入一定的资金外还要向相关的企业收取赋税并告知收取赋税的原因,对资源实行出租,并把这些资金交给财务部进行统一管理,需要使用时必须出示相关的证明文件,防止资金无故挪用。利用公司内部预算人才要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要进行一定的成本控制预算,做到量入为出。
4培养专业人才
在公司内部培养高素质的施工人才和建设人才,增强员工实力。最好是持证上岗,还要定期对他们进行项目考核,完善工资分配制度,对于工作优秀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并鼓舞其他的工作人员,对与不合格的进行淘汰[4]。
5.建立风险分析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很多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
(1)施工设备。设备是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施工的质量,如果相关的设备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就会给建筑单位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
(2)施工人员。笔者指出,建筑单位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施工的质量,就必须科学、合理的分配施工人员,此外,还要针对施工人员展开有针对性的工作;
(3)施工环境。水利工程施工中,自然环境的变化引人注目,面对不同的环境,建筑单位必须采取可行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施工的质量;
(4)施工材料。
1.2解决措施分析
1.2.1加强对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视就水利工程质量控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施工必须遵守相关的管理程序。水利工程施工不是毫无根据的展开的,相反的,它必须要遵循国家有关水利建设的相关法规和条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工程设计审批制度;其次,为达到预期的施工目标,企业必须建立相关的、切实可行的目标,这既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依据以及方法、制度,也有利于实现建筑单位的全面发展;再次,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应引起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施工能否顺利完成,最基本的就是看全体工程工作人员够不够重视这项工程。
1.2.2切实提高监管部门的管理效率作为专门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单位,建立部门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项目质量安全管理中有主要责任。然而,在过去的一些建筑工程中,人们常常会忽视监理的这一作用,甚至的,有的只给相关部门监理责任而不给权利,这使得监理部门根本无法展开工作。为此,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相关建设单位一定要重视监理问题,比如在监理部门实施赏罚制度、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工作积极性、提高监理人员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等,这既有利于使施工单位从心理上重视现场监理,也有利于提高监理部门的安全质量管理效率,最大程度上的为项目管理服务,促进水利工程施工有效管理的展开。值得重视的,监理必须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为依据,这样的监理才能称得上是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2.水利水电工程灌浆孔钻孔施工工艺
2.1灌浆孔钻孔斜率要求
在开展灌浆工作之前,先要对结构钻孔处理,在钻孔时不但要确保孔壁竖直,还要确保直孔竖直,孔间距恰当,尤其是针对帷幕深孔来讲,如果间距较近的话,工作者必须要测斜。
2.2水利水电工程的灌浆孔钻孔顺序
在开展灌浆工作时,必须按照要求的步骤来开展。先灌注一序孔,然后再进行第二三孔的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前面的孔来检查后面的孔。检查的时候还要进行压水测试,而且还要检查孔吸水是不是正常的,这主要是因为只有当吸水性达标之后,后续的灌注工艺才能够顺畅开展。
2.3水利水电工程灌浆孔钻孔和裂缝的冲洗
一般来讲,在开展灌注工作之前,工作者先要清理灌注孔以及缝隙,其冲洗的措施非常多,比如使用高压喷洗,低压多次冲洗等。为了避免其中有灰粉之类的残留,工作者要结合具体的情况选取恰当的冲洗措施,这样就可以确保浆液能够有效的和岩石贴合。且在灌浆孔冲洗的过程中,可通过钻杆原理用压缩空气和压力进行循环吹洗。若灌浆孔的结构较完整或裂缝较少的岩层面,对其进行低压冲洗即可。
3.灌浆施工浆液材料基本要求
我们常用的灌注液体是由很多材料配比得到的,比如水泥以及添加剂和水等,同时还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膨化材料,这样就能够避免液体发生收缩现象。当液体制作好之后,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养护,而且要将抗压强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浆体长度为7.07厘米,浆体宽度为7.07厘米、浆体面积为7.07厘米等要求,要达到规定的标准。与此同时,浆体还要有一定的可泵性、和易性保水性等特性的标准。在灌浆的过程中流动度要控制在26秒之内,若水泥浆没有加入减水剂的,其流动度要大于16秒,对于加了减水剂的水泥浆流动度为12秒,但浆体的流动度不能太小,一般都是控制在20-30秒之内,因此在浆体中加入减水剂是最好的制作方案。
4.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方式
4.1循环式灌浆方式
在实际的灌浆工作中,我们常常使用两种措施来开展灌注工作。一种是孔内的循环,另一种是孔口的循环。其中前者主要是对管中心的空白区域开展注浆工作,而后者主要是对液体开展的一种纯压力的活动。在开展灌注工作的时候,使用循环措施能够确保孔内的液体流动,这样就可以防止颗粒下沉,进而避免了颗粒堵塞管道的情况发生。
4.2纯压式灌浆方式
在水利水电工程灌浆过程中,采用纯压式灌浆方法,可以把浆液沿灌浆管直接压入钻孔,无需进行循环灌浆。若层面裂缝较大时,就很适合纯压式灌浆法,但要注意灌浆孔一般在10-12米之间,不能太深,在灌浆的过程中要选择较浓的浆液。虽然说纯压力灌注措施的优点非常多,不过它也存在一些缺陷,会导致浆液不能有效的冲突缝隙,进而严重的干扰到灌注活动的速度,导致项目无法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
5.水利水电工程的灌浆方法
5.1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
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主要是按3米-5米的距离进行分段灌浆,若采取分段塞孔灌浆的方式,必须要有灌浆塞,且要确保灌浆过程中下段和上段要连续进行,使其可有效的节约灌浆机械设备搬运的时间,从而可加快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的速度。但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只适合岩层坚硬和岩层倾角不大的情况使用,因此灌浆施工的质量就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5.2一次灌浆法
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法中,运用的一次灌浆法,主要是对灌浆孔一次性完成灌浆。因此,施工人员要保证灌浆孔的深度至少是10米以下的深度,且还适合对裂缝小的层面和透水性小的运用。若是灌浆孔内的压力各不同,施工人员切不可使用一次灌浆法,可选择分段灌浆法进行灌浆工艺。
5.3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
水利水电工程的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应采取较高的压力进行灌浆,适用于岩层比较破碎的区域使用。在进行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孔钻到3-5米深度时,施工人员要对其进行清洗,并确保上段浆液凝固后,才可进行下段的钻孔和灌浆工艺。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在施工时容易浪费时间,且相关灌浆机械设备移动次数较为频繁,从而就会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灌浆施工的进度。
5.4灌浆技术实施的注意事项
在具体的开展灌浆工作时,要确保灌注孔的数量充足,通常要确保在4个左右,而且还要检查混凝土的规模,以及缝隙的大小和设备的运行情况等。而且还要确保孔和灌浆嘴的尺寸合理。在具体的灌注的时候,要沿着沉降明显的区域到不明显的区域进行。
6.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6.1进行灌浆压力控制
在控制灌浆压力时,我们常用两种措施,分别是一次性升压和阶段性的升压。前者常用到那些不是很透水,而且缝隙不大的情况中,在具体的落实的时候,工作者要认真的检查孔的深度,要将其控制在十米之下。对于后者来讲,其主要适合用到透水严重,缝隙较大的情况中,此时工作者要将压力分成阶段,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压力合乎规定。通过合理的掌控灌浆压,才可以保证灌浆工作开展顺畅。
6.2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的质量检验
由于此类工作在完工之后无法通过外在查看,所以为了保证品质,工作者必须认真的分析有关资料内容,还要检查灌浆孔,并且开展压水测试,检查液体的胶凝状态。在开展单孔压水测试工作的时候,要分成三个步骤开展。只有按照科学的步骤开展灌浆工作,才能够明显提升灌浆工作的品质。
一、学生因素
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强有弱,学习动力弱的学生,经不起挫折,如果在教学上不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就有可能使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对于不会学习的学生,如果教师不注意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指导,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可能成为差生。
二、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教育思想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升学有希望的少数学生身上,教师喜欢好学生,讨厌差学生的自然感情控制不好,在学生面前流露出来,这是产生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法因素
目前教法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老办法,过于单一和死板,只能让学生的学法适应于教法,而不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法改进教法,使有些学生厌倦学习而成为差生。
促进差生的转化,重视九年义务教育初二阶段学生的两极分化,对于重新唤起差生的认知,点燃差生的希望之火,激起差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是教师的责任。
把语文学科中两极分化的因素集中起来,有四个突出方面。
(一)、阅读能力上的分化。
差生只会单纯地为阅读而阅读,不知道在阅读过程中去为完成必要的任务而进行积极思维,只是怀着依赖心理去等老师讲解,其结果,仍是无所适从,始终不能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的境地,脑子里依旧是死水一潭,最后导致学习上的分化。
(二)、思维方法上的梗阻。
差生只会墨守陈规,习惯于单项接受型思维,在思维方法上,始终处于凝滞状态,等着老师喂着吃。这样思维不能展开,势必会导致他们不能通过一事物认识其他事物,认识此事物与波事物间的联系,造成思维方法上的恶性循环。
(三)、记忆策略上的悬殊。
差生在记忆广度、记忆速度、记忆精确度、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等各方面的成绩均低于优等生,时间一长,心理和精神上的负效应导致他们认定“积重难返”,因而学习成绩显著下降。
(四)、写作水平的差异。
反应在写作上,差生缺少扎实的写作功底,缺少教师科学系统的指导和讲评,所以在写作上他们很难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甚至连语句通顺,书写清晰,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也很难做到,这也是造成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怎样防止两极分化问题呢?
一要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意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成绩竞赛、智力抢答、笑话幽默等,以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转化的环境,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以表扬为主,对好作文给奖励分,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展览读书笔记,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对差生进行恰切的评价,施以必要的鼓励,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等,激发差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要坚持对差生的学习辅导。
对差生的辅导注意知识的重点性、知识的系统性、方法的启发性、问题的针对性、差生的学习个性,对差生辅导的形式主要是课前辅导和预习方法、预习内容、自学习惯、使用工具书、参考书能力的辅导以及课堂巡视辅导,及时收集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信息的输出以及为学生排忧解难,课后跟踪辅导,每次跟踪都有重点,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并从中归结出差生转化的规律。
三要培养差生的学习习惯
为了使差生养成习惯,每次计划不订则已,订了就要坚决执行。指导对写作有畏难情绪的差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和生活日记,指导差生自觉地搜集报刊杂志上的名言警句,随感录,汇编成册,指导他们仔细揣摩这些短小精悍的随感录的意味和表现技巧,让他们掌握写作入门的途径。
四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语文课,对差生练习设计要多层次性,即设计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不同台阶难度的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做,都有向高程度奋斗的希望。练习设计要多形式性,即灵活多样地设计出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多种练习,使差生在认真的训练中敏干观察、强于记忆、勤于思考、富于想象。练习设计要多角度性,即设计出目的在于巩固基储锻炼胆量、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训练技能、引导发现、鼓励刨新等各种练习,用来训练差生能力。
五要注意对差生的作文教学。
在约翰内斯堡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在水资源管理问题上有两个坚持、一个反对之说。即坚持水资源统一(综合)管理(以下统称为水资源统一管理),坚持权利下放的用水管理,反对水资源的分割管理。
1.水资源统一管理模式
水资源统一管理目前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广泛认同的科学管理的模式。联合国水行动框架[1]中论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水资源政策、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水资源信息系统;国家层次和流域层次的水资源配置框架和实施方案;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中的投资机制和执行效果的监测和监督机制;一种“良政”机制确保水资源管理的透明性、公共参与和落实责任;一个统一的机构对如上所述的各项内容负总责。从上述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落脚点在于对水的资源管理。重点要求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要从以往注重提供工程和水服务为主的管理模式,向资源管理的模式转变。核心问题是让社会充分认识水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综合资源价值,统筹规划,实现水资源在区域间和生活、生产、生态等各用水领域的优化配置,通过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权限下放的用水管理模式
坚持权限下放的用水管理模式,主要指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在实现了国家和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用水管理的权限要尽可能下放到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的不同特点,这种用水管理权限下放的管理既包含了资源管理,又包含了用水服务管理。地方政府对水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在国家和流域配置的水资源基础上,建立区域的水资源利用宏观指标体系[2],实现水资源在不同用水行业之间的合理配置,维系良性生态必需的水量和水质,实现水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水管理权限下放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地方政府对用水服务的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障全体居民,尤其是贫困群体的基本用水权利;二是运用价格原理和需求管理,通过市场机制协调用水供需矛盾,充分发挥水的利用效率;三是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用水服务和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服务的质量。总之,用水服务管理权限下放,一要进一步细化水的资源管理,二要通过政府的、市场的和社会的合力,在提供水服务和用水过程中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水资源的分割管理
水资源的分割管理是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反面,即片面地强调生活、生产、生态各自的用水利益,片面地强调各行业本身的用水利益和各行业本身的水的管理权限,片面地强调各个区域本身的用水利益和各区域自身的水的管理权限,激化各地区、各行业用水之间的竞争矛盾。其结果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系统恶化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同时产生。因此,水资源的分割管理模式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摈弃。
二、水资源配置与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汪恕诚部长曾经指出,水利工作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如何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必须抓住两个环节[4]:一是从资源的统一管理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从提供用水服务和用水过程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往我们主要是从供水和用水的环节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如农业节水,主要进行灌区改造,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工业节水主要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城市节水主要是提高水价,对管网系统的跑冒滴漏进行处理,提倡使用节水器具等。但是对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贡献和影响研究的不够。事实上,水资源管理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作用巨大,应受到高度重视。
从水资源的管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必须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反对水资源的分割式管理,核心内容是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即根据流域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在保障人的生活基本用水需求和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在区域间和不同用水行业间进行公共河流水资源使用权的合理分配,明晰初始水权。水资源优化配置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初始水权的确定,界定区域及行业的用水上限,抑制用水需求的无限制膨胀,防止区域间对水资源的争夺而造成无序开发,平抑各行业对用水的无序竞争,保障所有人的基本用水权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市场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水资源在生活、生产和生态最大的综合资源价值,从资源管理的过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我国水资源配置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的诸多河流中,只有黄河和黑河流域具有国务院批复的水量分配方案。黑河流域的张掖地区作为全国节水试点单位,在流域分配的水量的基础上,按照制定行业宏观用水指标体系的方法,正在试行用水行业间的水资源配置。
水资源配置工作的落后状况,往往是造成水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起的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湖泊干枯、绿色通道逐渐消亡、沙漠入侵的生态灾害,黄河在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断流,海河流域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有水皆干、有河皆污”的生态灾害,以及2002年山东南四湖在几个月内无序引水7亿m3,造成湖泊干枯,都是水资源管理中没有配置或配置失败的实例。同样是黄河、黑河和塔里木河,近几年由于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水量统一调度,在持续大旱之年实现了黄河不断流,塔里木河下游的台特马湖、黑河下游的居盐海在干枯多年后重新恢复了湖面,恢复了绿色生机,又是通过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的综合资源价值的有力证据。
三、把握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
1.水资源的基本特征要求科学配置水资源
资源的配置方式要考虑资源自身的特点。一般性的生产要素资源,往往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中的生态资源,与生态系统与荣共荣,与损俱损。水资源又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与人民生活、经济生产息息相关。对这样的资源进行配置,应该首先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它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社会特征。
从自然特征上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流域为基本单元。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均以流域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为依托,形成自然水系。如果不是人为的调水,流域之间的水资源是独立的。二是时空分布不均匀。如果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在时空上均匀分布,水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全部需求。但是水资源时空分布是不均匀的,这就造成了世界上有的地方、有的时间出现水资源短缺和洪水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资源配置的成本。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尤其不均匀,这是我国洪涝灾害严重、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环境易遭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
从经济特征上讲,水资源除了反映出一般的生产要素资源的经济特征外,又反映出以下特有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水资源是公益性突出的经济资源。水资源不仅要与其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更要首先从量与质上满足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保障社会稳定,尤其是大型城市在特枯年份的供水保障,同时政府对农业、公益环境等行业用水还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和减少市场竞争对其产生的破坏作用。二是水资源是与生态系统关系密切的经济资源。与人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经济资源不同,甚至与矿产等自然资源不同,水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像水那样处于生态系统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激烈竞争之中,而截止到目前,生态系统往往是竞争中的失败者。此外,水资源还是极易受到破坏的经济资源,几乎各种行业的经济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水体造成污染,从而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因此,满足维系生态平衡对水的基本需求,要防止经济竞争中对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更注重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三是水资源是各类经济社会活动中基础性的要素资源,并且是难以替代的要素资源。对能源的依赖可以是多样的,比如石油、煤炭、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等,可以相互替代,缓解竞争的紧张局面。但对水资源的依赖往往是惟一的,我们可以节水,但是不能不用水。因此,水资源这种不可替代的特征加上区域的经济发展对流域水资源的依赖关系,往往是造成国与国、区域与区域对公共河流水资源的争夺非常激烈的主要原因。因此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变得尤其重要。
2.应充分发挥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双重作用,建立以两级政府为主、市场调节的水资源配置机制
正是水资源这种公益性特征、生态特征和不可替代的特征,使得水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满足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需求,还要协调各用水竞争领域的利益和目标,发挥水资源最大的综合效益。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的双重作用,保障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根据《水法》,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因此首先要由中央政府组织对全国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价,计算我国水资源总量、最大可利用量和分析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建立起我国水资源真实的、准确的和权威的数据平台;在水资源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实行以两级政府(既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市场调节的水资源配置机制。
首先由中央政府组织进行跨省、直辖市、自治区(简称省市区)河流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分配,或称为初始水权(使用权)的确定。关于水资源配置的原则,一些文章上已有介绍,比如民众基本生活用水原则、保障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原则、地域优先原则等[5]、[6]。但是从国家级的水资源配置来讲,应该突出的是公益用水领域优先原则和竞争用水领域的公平原则。公益用水领域优先原则是指在水资源配置中要优先考虑满足人民生活、维系生态系统、保障社会稳定、保证粮食安全等公益性的基本用水需求。竞争用水领域的公平原则就是在满足公益性用水领域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要转变以往采用的需求预测加供给的水量分配模式,对竞争用水领域实行公平配置水资源。竞争用水领域的公平原则是水资源配置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水资源属于稀有资源。面对水资源这种稀有资源,需求预测往往是放大的,我国一些地区目前编制的一些水利发展规划,一些供水项目,对水资源的需求预测往往高于实际需求,这就加剧了对本已稀缺的水资源的竞争状况。因此,对于竞争用水领域的水资源配置不能简单的以需求预测为依据,而应以公平原则为依据。在公平配置的基础上,鼓励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对于省市区竞争用水领域出现的供需中短缺现象,通过开辟节水、污水处理再利用等非常规水源或通过省市区之间的水权交易市场解决。中央政府对竞争用水领域的水资源配置不是直接配置到用水行业,而是配置到省市区。
在跨省市区的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地方政府根据公共河流分配的水资源和自产的水资源,对水资源进行二次配置,不仅进行地区间的水量配置,还要通过建立宏观水量分配指标体系和微观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实施用水行业间的水量分配[3]。二次配置除了遵循公益用水领域优先原则外,对于竞争用水领域还要坚持效益原则,鼓励用水行业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针对用水行业的水资源的配置并不等于用水行业就此获得初始水权,还要依法获取取水许可证。
运用水权理论指导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工作起步较晚。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执行,在《水法》中规定了取水许可制度,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上述法律法规的颁布执行,标志着我国依法进行水资源权属管理的正式开始。具体到黄河而言,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考虑到黄河综合治理和防洪的需要,河道内输沙等生态需水210亿m3,相应可供国民经济用水量只有370亿m3,并具体分配到了沿黄各省(区、直辖市)。1994年根据水利部的授权,黄河流域实施了取水许可制度,将黄河水资源的使用权更进一步分配到用水户。《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颁布执行和黄河流域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用水规模、合理配置水资源和促进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作用。但黄河流域水权管理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一)使用权的界定不明确,影响了水资源的权属管理
《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为多年平均来水情况下取水许可的审批和总量控制提供了基本依据。但该水量分配方案对于黄河在不同来水情况下以及对不同河段、干流与支流不同用水部门的水量分配办法没有界定,使得分水方案的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黄河遇到枯水年份,国民经济用水往往挤占了河道输沙及生态用水,造成下游断流,主槽淤积加重,影响防洪安全。
(二)监督管理措施不完善,总量控制难以有效落实
《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是进行流域水权总量控制也是目前实施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的依据,即流域机构和省(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许可总水量扣除回归黄河干支流河道水量不得超过《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分配给各省(区)的用水指标。但目前流域机构和省(区)在取水许可管理中的关系尚未理顺,流域机构不能全面掌握流域取水许可审批情况,取水许可总量控制难以有效实施。
(三)没有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用水户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水资源具有流动性和不易计量等特点,使得水资源的外部效应明显,水资源使用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外部影响而遭到损害。如部分沿黄省(区)无偿占用其他省(区)的分配水量和河道内输沙等生态用水,使其他省(区)的经济效益和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受到影响。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在建立水权制度时引入补偿机制,对权益受到损害的地区或用水户给予补偿。
(四)水权转让没有法律依据,水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我国《水法》中没有规定允许水权转让,《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规定取水许可证不得转让,实际上限制了水权的转让和建立水市场的前提条件。
二、流域水权界定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水权也称水资源的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和处分权,其中水资源的所有权是基础,其它权力依附与水资源的所有权。我国《水法》中明确规定了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是有限的可再生性资源,国家作为水资源所有权的主体,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保证。水资源配置的目的是保证水资源使用的公平和效率,因此,对水资源宏观配置原则,以及水权转让的原则、范围、形式和程序的研究,都应该以水资源的使用权为主要对象。
(一)使用权的量化和总量控制
使用权是和一定的物质量即水量相联系,由于水资源量的稀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水权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即水权受水资源条件的限制。因此,使用权对应的水量可表示为一定保证率程度下的水量,即流域分水方案分配的水量和取水许可审批的水量是指在正常来水年份下可使用的最大水量。进行水权审批和用水的总量控制,这是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各用水户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总量控制的前提是要有可操作的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总量控制的关键是授予水权主管部门相应的权力,如当出现枯水年份或枯水季节,来水难以满足用水需求时,流域机构可以按比例核减各省(区)年度分配水量,各级水权主管部门可根据流域年度分水预案有权核减年度或年内某一时段的许可水量,以及对水权拥有者施加相应的约束条件,如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二)生态用水的权力
生态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生态保护的关键是维护生态用水的基本需求。目前在不少国家,生态用水是得到政府承认并给予法律保护的。近年来,我国对生态用水日渐重视,但生态用水作为一种合理的用水需求,并没有在法律上得到认可和置于应有的用水优先地位。我国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承受的压力很大,生态遭受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其中无节制地挤占生态用水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如黑河下游和塔里木河干流下游绿色走廊的萎缩、黄河下游输沙用水得不到保证,就是其中十分典型的例子。因此,在规定水权时,应承认生态用水权力,并界定生态用水的范围和研究生态需水量的多少。
三、流域分水的原则及监督管理制度
(一)流域分水的原则
流域分水分两个层次,一是将可供水量或将河流水量按断面分配给有关地区,属初始水权的分配,是实施水权管理的基础;二是通过水权许可将水量具体分配给用水户。由于流域分水涉及到有关地区和部门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需要认真的、长时间的协调,做到科学合理。确定科学合理的流域分水原则是确保流域分水成功的关键。归纳起来,流域分水应遵循如下原则:
1、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因此,流域分水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要控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防止分水失控和由此带来的资源过度开发、承载能力下降的局面,维护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生活和生态基本用水优先保证的原则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第一位的问题,生活用水应首先考虑,我国《水法》中也将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放在用水优先顺序的首位。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用水的基本要求应予满足。在优先满足生活和生态基本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再考虑兼顾生产用水。
3、民主协商和公平的原则
分水的过程实际上是利益的调整过程,一定要坚持民主协商和公平的原则。在流域分水的过程中,流域机构应广泛听取有关各方的意见,充分兼顾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利益,使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同样能获得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
4、合理用水的原则
合理用水就是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将用水控制在适当的水平。判定用水是否合理需要一个标准,可采用用水定额的方法,目前水利部已布置有关省(区)开展此项工作。流域分水要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和不同行业合理的用水定额核定分水量。
5、兼顾现状用水的原则
现状用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地区现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水的规模,但现状用水并不总是合理的,在流域分水过程中,要分析现状用水的合理性,扣除不合理的用水部分,作为流域分水的依据之一。
6、政府最终决策的原则
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短缺不断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和复杂,大大增加了分水的难度。实现流域分水,除了上述5个原则,还必须坚持政府最终决策的原则,以保证水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
(二)流域分水的监督管理制度
有了科学合理的流域分水方案只是实施流域分水的第一步,贯彻落实流域分水方案的关键是要加强监督管理。结合黄河和黑河年度分水和水量调度的实践,流域分水中应建立如下管理制度和措施:
1、年度水量分配和调度制度
一般流域分水方案是指多年平均情况下或不同保证率下的分水方案,但各年来水情况不同,为使分水方案落到实处,便于实际操作,应实施年度水量分配和调度制度,即根据年度来水预测编制流域年度分水预案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即调度预案,将年度可供水量分配到有关省(区),为控制用水的过程,年度分水和调度预案一般应到月,有关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即未来的省(区)水权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流域年度分水和调度预案编制供水计划,将供水指标层层落实到有关地区,并报流域机构审批,各级水权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区的供水计划审批管辖范围内用水户的用水计划。
2、动态调控和年终结算制度
实际的来水和用水与编制的预案总是会有差异的,为使预案能尽可能的符合实际,增加监控的科学合理性,应对方案进行逐时段的修正,并将各时段应分水量和实际用水进行比较,差值计入余留时段中,以此滚动修正,动态调控,年终进行水帐结算,下一年度编制预案时要考虑上一年度分水的完成情况,对超用水的省区要核减下一年度的分水指标。
3、用水总量和断面流量控制制度
分水的完成情况通常以用水量为衡量指标,由于不同地区和部门对水量和流量均有不同的要求,流域分水应以用水总量和断面流量两项指标进行控制,断面要选择省际和重要河段水文监测断面作为控制断面。
4、定额管理制度
定额管理是控制用水需求增长速度,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手段。定额管理在流域分水中的作用,一是在编制流域分水方案时,要根据用水定额核算分配水量;二是在审批水权时,水权主管部门核定的审批水量不得超过利用用水定额计算的水量;三是水权监督管理部门要根据用水定额审批用水户的用水计划。用水定额要根据技术经济条件不断调整,以提高用水水平。定额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管理部门和用水户都要遵守。
5、水资源论证制度
流域分水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各地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合理分配,但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为促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利部门作为水资源的主管部门,要从水资源的角度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提出意见和要求,上述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一定要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通过水资源专项论证,一方面保证规划和建设项目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避免决策失误,另一方面也为水资源分配提供科学依据。
6、水资源统计制度
水资源统计包括年度水资源量、水质情况、用水情况、水库蓄水情况等,是实施水资源动态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水资源统计可及时掌握水资源动态和用水动态,监督水资源使用权的所有者是否按照审批水量和用水计划合理使用水资源,也是收取水资源费和水费的依据。
7、有偿使用制度
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包括征收水资源费和水费,其主要作用是利用经济杠杆调剂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为发挥征收水资源费和水费的经济杠杆作用,要根据用途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征收标准,对于超计划或超定额用水的实行累进加价。
8、有关的处罚制度
处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和保护不同用水户的合法权益。要根据流域分水管理需要,建立不同的处罚制度,如:对于超过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审批许可水量的省(区),可暂停该省(区)取水许可申请;对超分水指标用水的省(区),可核减该省(区)下年度的分水指标或暂停取水许可申请;对于超计划或超定额用水的用水户,在规定期限内仍未改正的,可吊销其取水许可证等。通过上述处罚制度的建立,以保证流域分水的顺利实施。
四、建立我国水权制度需要开展的工作
(一)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
水权制度的建立首先要完善我国现阶段的有关法律法规,为水权制度提供法律保障。如尽快修改《水法》,增加水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管理制度等内容,将目前实施的取水许可制度进一步完善,使之成为我国水权管理的基本制度。
(二)制定和完善江河水量分配方案
1987年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是多年平均情况的分水方案,只规定了年分水总量,1998年国家计委、水利部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黄河不同来水年份水量分配和年度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增强了分水方案的可操作性。下一步还要开展南水北调生效后的黄河水量分配方案。其它江河特别是北方跨行政区域的江河应尽快制定江河水量分配方案。
(三)用水监测
流域分水方案的落实、用水管理、水资源有偿使用等都需要掌握用水资料,因此,加强用水监测是实施水权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黄河用水监测设施很不完善,很多用水户没有按规定安装量水设施,已安装的量水设施也存在精度不够,设施老化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监督管理,有必要加速量水设施建设,搞好用水监测管理。
(四)年度水权转让额度的控制
水权转让的目的在于通过水权转让重新配置水资源,使水资源的使用更加合理,抑制用水需求的过度增长,而不是为满足新的用水需求使用水量持续增加。水权转让有时会导致用水量和排污量的大幅度增加,影响其它用水户的合法权益。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增加用水量或向本流域之外转让水权的控制,限制年度水权转让的额度。
(五)建立水权转让的管理机构与水市场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权转让涉及到申请的提出、审批、水权的登记或对已有水权记录的更改,必须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制定交易规则。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水权和水权转让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为减少水权交易的成本,为水权交易者提供交易信息、提高交易效率和便于管理,应建立专门的水权交易市场。
(六)制定水权转让的规则和水权转让标准
完善的水权交易市场须对水权交易的形式和程序加以规定,因为水权的转让常常会对他人合法利用水资源产生影响。因此,水权交易的规则和交易的过程都必须是透明的。为规范水权转让的市场行为,应借鉴国外水权交易的经验,尽快制定我国水权交易的规则,这是实施水权交易的前提条件。
水权转让一般由转让双方进行协商,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水权交易的协议。但水市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可提供的转让水量往往十分有限,同时水权转让还受到供水设施的限制。因此,常常需求大于供给,受让方在水权转让中处于不利地位。为避免水权转让过程形成的价格垄断和谋取暴利的倾向,国家应制定水权转让的指导价和允许浮动的范围。
水源热泵定义
水源热泵是以水为介质来提取能量实现制热和制冷的一个或一组系统。针对水源热泵机组,就是通过消耗少量高品位能量,将地表水中不可直接利用的低品位热量提取出来,变成可以直接利用的高品位能源的装置。水源热泵是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来制冷、供热,应该说其属热泵中“地源热泵”的一种。经过严格测试及不同地区热泵的应用实例测算,水源热泵制热的性能系数在3.1—4.7之间,制冷的性能系数在3.5—6.7之间。
水源热泵工作原理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对产权理论深入研究孕育而生的产权经济学,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支柱理论之一。产权制度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中对稀缺资源争夺的冲突所确立的竞争规则,这些规则可以是法律、规制、习惯或等级地位。完整的产权是一组权利,包括:①使用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使用财产,包括有权在物质形态上改变乃至毁坏财产;②收益权,即直接从财产本身或经由协约关系从别人那里(在财产转让的条件下)获取收益;③转让权,通过出租或出售把与财产有关的权利让渡给他人。产权具有可分解性,将产权区分为使用、收益、转让诸权只是初步分解,其中每一种权利都可能得到更为具体和细致的分解,这就使得产权结构复杂化。产权结构存在各种不同的形式,私有产权(PrivateProperty)和共有产权(Commonproperty)是产权安排形式的两个极端,大多数产权安排处于这两者之间。产权经济学强调产权结构和人类行为激励的内在联系,认为不同产权制度和产权结构的差异对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排他性(Excludability)是产权的决定性特征,它不仅意味着不让他人从一项权利中受益,而且意味着权利所有者要对该项权利使用中的各项成本负责。产权界定的含义是指提高共有产权的排他性。产权的界定需要付出成本,可以划分为排他性成本(Exclusioncost)与内部管理成本(Internalgovernancecost)。排他性成本包括界定成本和维护成本,这里的界定指在物理与价值形态上给出产权的边界,并使之能够被有关交易者乃至社会识别和承认。产权的内部管理成本,是指不具有排他性,共同拥有产权的所有者做出决策、采取行动时所耗费的成本
由于共有产权使内部成员的努力程度普遍降低,共有产权的有效行使往往有赖于很高的内部管理费用,降低共有产权的内部管理费用依赖于产权的排他程度的加强,但相应要付出排他性成本,只有当新增的排他成本低于所减少的内部管理成本时,排他性程度的加强才是有效率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产权界定的收益大于产权界定的成本时,人们才有动力去制订规则和界定产权,因此产权总是没有被完全界定的。没有被完全界定的产权就会产生外部性,即产权行使效率下降带来的损失。理论上来讲,产权没有完全界定带来的成本节约等于产权没有完全界定而带来的损失。因此人们会不断地界定产权,直至两者在边际上达到相等,形成暂时的制度均衡。产权制度的演变实际上就是产权不断被界定、外部性不断内部化、产权行使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产权制度均衡不断被打破,产权制度创新不断涌现、产权制度不断变迁的过程。从西方国家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来看,大体上经历了共有产权、排他性共有产权和私有产权三个阶段。但需要指出的是,各种形式的共有产权在当代西方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任何国家从未建立起纯粹的私有产权制度。
二、我国水资源的共有产权制度安排
从人类历史上看,资源稀缺的出现和加剧以及相伴随的相对价格提高,是产权制度出现的基本原因。在自然资源相对充裕时,对这些资源设置产权的成本超过了潜在的收益,自然资源往往被当作公共财产使用。当人口相对于稳定的资源数量增长时,人们之间的竞争趋于尖锐,一旦资源稀缺达到导致人们相互对抗的水平,产权制度的出现便不可避免。当水资源相对并不稀缺之时,设置水权的收益不高,水资源处于开放利用状态,这反过来助长了水资源的粗放利用,加速了水资源稀缺的出现,而资源稀缺的日益显现,又客观上提出了设置水权制度的需求,以遏制资源利用的快速增长,优化配置稀缺水资源。
由于水资源复杂的自然和经济属性,界定水权的排他性成本很高,共有产权是成本相对节约的产权制度安排。共有水权的含义是水资源被某一特定群体共同拥有,但区别于开放利用的公共财产,群体内存在某种资源利用的规则,并设立公共管理机构对资源实施权属管理。节约排他性成本的相应代价是要付出较高的内部管理成本。依据处于支配地位的水权行使主体的差异,可以进一步将共有水权的产权结构划分为四种形式。全民所有、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水权称为国有水权(Civilpropertyrights),流域各地区共同拥有、委托流域管理机构管理的水权称为流域水权(Basinpropertyrights),流域内各地区分别拥有、地方政府管理的水权称为区域水权(RegionalPropertyrights),区域内组织或社团拥有的水权称为集体水权(CollectivePropertyrights),当然和国有水权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私有水权。显然私有水权的排他性最强,而国有水权的排他性最弱。
在计划经济时代,总体来看,由于水资源相对不稀缺,水资源的利用处于开放状态,主要受开发能力和取用成本制约,基本上不存在用水竞争和经济配给问题,是一种“开放可获取资源”(Open-accessresource),可以认为不存在正式的产权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水资源的利用是计划经济的延续,水资源利用基本上仍处于开放状态,排他性很弱,用水呈现粗放增长,水资源开始成为稀缺性的经济资源,用水竞争性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区域间水事冲突日益增多。这一时期,水资源产权制度因资源稀缺而成为必要。一系列水资源管理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1988年《水法》颁布之后开始付诸实施。这些制度包括水长期供求计划制度、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事纠纷协调制度等,实际上可以视为一整套产权制度安排。
从这套产权制度安排来看水资源的产权结构,我国水资源产权安排整体上属于国有水权制度,这成为中央政府在流域间调配水资源的依据。由于大多数流域不涉及跨区域调水问题,流域内水资源的国有水权等同于流域水权,为流域上下游全体人口共同拥有,在大的江河流域一般设有专门的流域管理机构来管理。由于上下游对流域水权的争夺日益激烈,对流域各地区用水权利做出界定在很多流域成为必要,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制度实际上就是将流域水权分割为区域水权。在地方行政区域内,由于地方政府不仅是水权权属的管理者,而且也是区域内水公共事务的提供者,地方政府直接行使一部分区域水权,提供城市供水和乡村灌溉,另一部分用水权则通过发放许可证的形式赋予取水户,这就是取水许可制度,实质上是把一部分区域水权分割为集体水权。
这里所说的流域水权、区域水权和集体水权,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产权,排他性较弱,只具有一定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且不具有转让权。这些不同形式的共有水权,其界定、维护和转移都是基于行政手段的,比如区域水权常得不到尊重,流域上下游水事冲突仍主要依赖于上级行政协调;取水许可制度赋予的集体水权,被纳入计划用水管理,其使用不具有长期稳定性;而水权的转移都是通过行政命令被指令划拨。
以上考察显示,经过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20年来的水管理制度演变,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基于行政手段的共有水权制度,虽然十几年来实施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使水权的排他性有所提高,但是水权的外部性还较高,水权行使效率还较低,也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水权模糊”现象还很严重。水权模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合理的经济现象,主要是由于清晰界定水权的成本较高,采用模糊水权的方法可以节约排他性成本。行政手段正是宏观环境下成本节约的现实制度选择,而产权模糊是行政配水制度的基础。当前的水权制度安排是水权模糊带来的内部管理费用和用水效率损失与行政配水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之间的均衡。
三、水权制度变迁的动因
前不久发生的国内首例跨城市水权交易—东阳—义乌水权交易事件,在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我们研究认为,这个事件打破了行政手段垄断水权分配的传统,标志着我国水权市场的正式诞生,实际上也是水权制度变革的先声。通过对东阳—义乌水权交易的进一步考察,可以揭示制度变革的深层动因。
东阳市和义乌市处在一条江的上下游,义乌江的水权理论上为流域水权,为河流上下游各地区共享,但实际上由于模锦水库位于东阳境内,横锦水库中水资源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事实上为东阳占有,或者说横锦水库的水资源产权性质是不完全排他的区域水权。义乌若要获取这部分水资源的使用权,在目前基于行政手段的共有水权制度安排下,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要求东阳向下游放水。事实上,在过去的干旱季节里,东阳也曾多次开闸放水,无偿支援义乌用水。但是一次次的紧急求水,使义乌深刻认识到,这种靠上级行政协调方法阶段性、无偿性的调水,既不可靠,也不长久。加之河道污染,河道提水主要供农业灌溉,而义乌主要是亟待扩大城市供水,于是跨区域调用横锦水库的优质水成为首选。于是义乌还可以选择第二种方式,就是请求上级安排横锦水库到义乌的调水工程。
传统的跨区域调水方式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调水工程由中央财政或者上级财政投钱,地方几乎是无条件受益。但这种依靠行政协调的方式往往耗时耗力,周期较长,特别是由于对调出方缺少利益补偿,调水各方较难达成一致。而在水权交易发生的浙江省,国家财政投资的前提并不具备。浙江省地方的水利工程以地方投入为主,省级和国家补贴非常少。义乌市的水利工程基本上靠自筹自建,1997年投入使用的八都水库就是利用“五自”办法兴建,总投资1.8亿元,上级财政补贴只占10%。义乌市自身拥有很强财政能力和投资能力,具有购买水权的能力。按照转让协议规定,2亿元水权转让费分5年付清,平均每年4千万元,仅占1999年财政总收入的4.5%,整个供水工程耗资7亿元,平均年投资1.4亿元,仅占1999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6%。义乌如果选择伸手向上级一等二靠三要的话,一来资时,协调周期很长,义乌城市供水等不及,二来费力,上级补贴的钱很少,得不偿失。于是义乌“明智”地选择了自主解决,主动与东阳平等协商。
由此可见,在东阳—义乌水权交易事件中,义乌之所以没有选择向上级要水,而是选择了购买水权,乃是买水的收益远大于要水的成本。义乌买水的成本是失去上级微不足道的财政补贴,而且获得补贴的机会成本还很高,而收益则是及时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而对于东阳来说,指令划拨境内水资源对自身几乎没有收益,而卖水则可以盘活水利资产,收益丰厚。由于交易双方选择新规则都有利可图,故而制度变迁不可避免。
从一种制度转向另一种制度,这说明新制度的运行成本小于旧制度的运行成本,或者说,从旧制度转向新制度有利可图。通过考察水权交易发生的外部环境,我们发现水权交易之所以率先在浙江发生,乃是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利用行政手段转移水权的成本较高,而利用市场手段的成本却较低,东阳和义乌的特殊伙伴关系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这是制度变迁得以发生的重要条件。
四、水权制度变迁的路径
东阳—义乌水权交易作为新生事物,具体做法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其模式也并非其他地方可以照搬照抄,但这个事件无疑代表了一个方向,就是引入水权、水市场优化水资源配置大有可为。作为水权市场初露端倪的标志,这个事件揭示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是,随着缺水的日益加剧,水权模糊的代价越来越大,基于行政手段的共有水权制度的运行成本越来越高。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利益主体地位日益强化,上级监督地方政府的难度越来越大,行政命令越来越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即所谓的“体制失效”,其实是现有产权制度的失效;其二,政府显然没有能力处理繁杂的资产有用性信息,利用行政手段配置水权已经“力不从心”,制度运行的机会成本不断增高;其三,水权界定和维护的成本在降低,建立产权排他性的收益在提高,加之市场化改革在不断降低产权交易的成本,引入市场机制的预期收益在不断增大。
设计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程总体质量的优劣,因此做好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在设计过程中,若出现重大变更,则要严格按照设计变更报批手续、规定程序办理;非重大变更由设计、施工、监理三方现场会审处理,或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工程师审理。对设计中存在不详、易误解的问题时,监理工程师要给予书面解释或作补充规定。
1.2混凝土质量管理
混凝土是几乎所有建设工程项目所通用的基本材料,公路工程自然也不例外。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在施工准备阶段要对施工原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包括其来源、性能、质量等。如水泥比例含量、水泥等级、水热化程度、砂石性能等,都需要加以控制与管理。然后,施工人员根据施工规范要求,科学制定混凝土配合比,将施工现场的水泥、砂石、水等按比例进行调配。
1.3施工质量控制
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公路施工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首先,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从各施工阶段着手控制。通过定期对各施工环节进行检查评比,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施工要点、注意事项等进行交流,并以书面形式发给施工单位,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减少不必要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工程质量。其次,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对于影响施工质量的要害问题要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最后,对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要制定好紧急预案,避免事态扩大引发事故。
1.4提高检验判断准确性
检验工作也是公路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检验是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因检验人员工作疏忽或检测仪具精度不够等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情况常有发生,影响着工程的整体质量。为杜绝这类情况的出现,就需要一批素质高、专业过硬的检验队伍,对仪具进行定期校正和检验,从而提高工程质量。质量控制模型如图1所示:图1质量控制模型
2、公路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2.1裂缝
裂缝是公路施工中最为常见的病害,裂缝的出现,势必会降低混凝土强度,使路面承载力大大减弱,不仅会影响公路的使用寿命,长此以往更是可能导致恶性质量事故的发生,造成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给施工单位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那么,导致混凝土公路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表现为以下几点:(1)温度变化所导致的。公路施工过程中,受外界因素或混凝土自身因素影响,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变化,因热胀冷缩导致干裂裂缝的出现。(2)原材料的质量问题。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谋取眼前利益,一味的节约成本,选用原材料时都挑便宜的选购,甚至骨料就在施工现场就近挖掘,与设计规范标准严重不符合;还有就是水泥放置时间过长,导致水泥变性,性能降低,影响施工质量。(3)混凝土配比不合格。不少施工人员施工过于随意,经验主义占上峰,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时,不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执行,导致混凝土质量出现问题。(4)预应力不平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混凝土水化热过程中,因其自身预应力的不平衡也会导致裂缝的出现。(5)混凝土振捣的不均衡。当浇筑混凝土后,为夯实路面就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压实,在这一过程中,若振捣不充分或过于生猛,到会导致混凝土结构的不均匀,使局部出现沉塌现象,混凝土干凝后形成麻面、蜂窝等情况。(6)养护不到位。一般混凝土覆膜撤除之后,需要定期对混凝土进行保湿养护,以防混凝土凝固脱水导致裂缝的出现。不少公路就是因为后期养护不到位,导致出现裂缝。
2.2气泡、麻面、蜂窝
路面气泡、麻面、蜂窝等问题的出现,是导致混凝土结构严密性和承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就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混凝土配比搅拌后,放置时间过长使得混凝土水灰分出现离析,使其性能大大降低;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均或未振捣也会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2)混凝土加工模具因使用过于频繁,局部出现漏洞、变形等问题出现,接缝处出现漏浆现象,从而导致骨料间隙无浆,这样混凝土干凝后便会形成蜂窝现象。(3)混凝土不规范振捣所导致的。振捣不充分,则混凝土结构密实度不够,就会形成稀疏的麻面、蜂窝等问题;而振捣过多则会导致骨料下沉,混凝土浆、泥浆沁出、富集等,导致塑性或干缝裂缝的出现。(4)施工人员施工随意性大,未按设计要求及规范标准进行混凝土配比,操作的不规范、施工技术不过硬等都是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裂缝类型及识别如图2。
3、公路施工质量问题的处理及对策
3.1公路裂缝的治理措施
为达到减小裂缝危害、加固公路的目的,一旦发现裂缝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补,当然不同原因导致的裂缝,其修补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裂缝修补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表面修补。顾名思义就是在裂缝的表面均匀的涂刷水泥泥浆,使路面看起来完整。当然在表面修补时,也需要考虑应力作用采用玻璃纤维布进行裂缝修补。这种修补方法并不会影响到公路原有的结构承载力,比较适用于公路深度裂缝或表面裂缝的处理。(2)灌浆法。就是利用真空压力设备向公路裂缝中注入水泥浆,待浆质料凝固硬化后,与原有的混凝土形成整体,达到修补裂缝、加固结构的目的。这种修补方法多适用于裂缝已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情况。(3)嵌缝法。是指在混凝土裂缝处开槽,向槽内填充一定的止水材料,既修补了裂缝又保证了其外观的美化。(4)结构加固。包括了补强加固、支点加固、预应力加固、增加截面积等方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出现严重变化的裂缝情况,通过相应的加固方法,来增强公路使用性能和寿命。(5)强化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覆膜撤除后,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湿养护,以防止混凝土干缝裂缝的出现。
3.2气泡、麻面、蜂窝处理措施
(1)注意模板安装时的接缝处理。若是对外观要求不高的隐蔽部位,可采用海绵条填缝、胶布封缝等方法;若对外观要求比较高则可采用原子灰配合胶合液进行填补,并将其打磨光滑。(2)加固模板支撑。之所以要加固模板,是为了防止因混凝土浇筑时,增大的荷载会对模板造成影响,如变形、跑模等,导致漏浆现象的出现。(3)加强振捣的均衡性与规划性。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有专门人员对混凝土振捣进行监督,以防止振捣不足或振捣过度引发的混凝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