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文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1 16:22: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少儿文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少儿文学论文

篇(1)

童话是每个人成长路上不可缺少、也是最早接触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幻想、夸张以及无尽的可能让人们感受到文学的乐趣,它引领着孩子们快乐生活在童话所营造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受爱,感受美,感受善,让孩子们在这片土地上健康成长。

(一)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了童话的特殊地位

孩子从三岁左右开始,已经能用初步的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对成人所描述的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有心的家长都会在这一时候开始每天给孩子讲一个简短的故事(包括童话)。孩子对童话的好奇可以持续到十一、二岁(甚至更久)。从三岁开始,孩子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对周围世界有着无尽的好奇。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多是表面的、片面的,一般只能认识个别具体事物的个别特征;他们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和直观性,逻辑思维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开始萌芽,抽象概括能力也处于开始发展的阶段;注意力不大容易集中,尤其是对他们不感兴趣或枯燥的学习内容更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处于这时期的儿童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他们好奇、好模仿、好幻想,对周围的事物具有“拟人化”倾向。正是儿童期的这些心理特征,童话所独有的表现形式为儿童所接受、所喜欢,成为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二)童话所具有的心理价值

儿童喜欢童话除了上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童话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让儿童珍爱有加。童话中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彰显了童话的心理价值。

1.关于爱。“爱”是一种独特的情感需求,儿童也许不明白“爱”是什么,但此时弱小的他们渴望被爱、渴望被关怀,他们喜欢充溢着爱的氛围。童话所呈现的就是人类的最高情操--爱!在几个世纪以来广泛流传的经典童话,如《白雪公主》26儿童发展研究《美人鱼》《木偶奇遇记》等,宣扬的就是关于爱的主题。再如《柳林风声》通过癞蛤蟆、老鼠、鼹鼠和獾等动物的故事,写出了朋友之间的情谊;《猜猜我有多爱你》《最想听的话》则以温情的笔调描绘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爱。这些关于爱的主题,让我们从内心中感受到力量、感受到温暖;这些关于爱的主题,也带领着儿童借助主人公的情感,去体验爱、感受爱并进而学会爱。童话蕴涵的爱的主题,让儿童在期待和体验爱的过程中,学会成长。

2.关于梦。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一些“梦”。因为是梦,所以绚丽,但不切实际,这些梦随着年龄的增长,受现实的约束而渐渐淡去了。但我们始终无法忘记那种美好的期待。而有些人,为他们儿时的梦不懈努力,最终成就了自己。正是因为儿童期常常会有一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梦”,童话给了儿童这样一片可以让自己飞翔的天空。如《爱丽丝梦游奇遇记》中对情境和人物奇特行为的描写;《小红帽》中小红帽从狼肚子里钻出来;《小王子》穿行在各星球的见闻……这一切,在成人世界里已成为笑话,但在儿童世界里,它是那么的鼓舞人心,激发多少儿童想象着自己也可以拥有这样的经历。

3.关于自卑。童话之所以美好,常常是因为结局是美好的。美好的事物是所有人共同的向往!但是,童话的一开始并不总是美好,常常伴随着主人公的某种不足或缺陷。如《丑小鸭》中一开始就是处处受排挤、受欺负的这样一个形象;《灰姑娘》是一个让继母和姐姐欺负的形象;这些艺术形象的创作,告诉儿童一个真理:不足或缺陷并不可怕,只要努力了,每个人都可以成功。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儿童生活的世界中也存在“横向对比”,使得有些儿童对自己丧失信心,这是不利儿童人格健康成长的。童话中的这些故事,让孩子们找到了自己。

4.关于自立。童话的结局大都是美好的,儿童也喜欢这样的“大团圆”。但是,童话对儿童的意义并不仅仅只是让他们喜欢,而蕴含了更为重要的内容:即美好结局是如何得来的?在听或看童话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主人公的不懈努力。如《绿野仙踪》里多萝茜面对独自一人的困境下的坚强和勇敢;《牧鹅姑娘》中主人公面对女仆的迫害机智面对的情境;童话中所塑造的这些坚强、勇敢、不惧困难、机智面对的主人公,最终都战胜邪恶,取得胜利。这样的设计,给了儿童对未来的信心,给予他们自立的楷模。

运用童话促进儿童人格健康成长

(一)让童话中的爱点燃孩子的温情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具有爱与归属的需要。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足够的关爱,尤其是在幼年、童年时期。大量事实说明,儿童年龄越小,作为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爱”的情感交流就越需要。爱是打开儿童心灵的钥匙,爱是儿童健康人格、良好情感形成的重要“原料”。当忙碌的父母为了生存不停奔波、当儿童的世界里只有电视、电脑、电话和游戏机时,童话或许能弥补这段情感发展中爱的缺失;当越来越多冷冰冰、毫无情感的科技产品变成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时,儿童对爱的感知需要点燃。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情感的需求,唤醒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因为有了爱,儿童的眼光不再冷漠、儿童的行为不再无理。

(二)让童话中的梦激发孩子的创造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能否顺利延续并发展的关键。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创造力就是祖国未来的创造力。但是,由于城市化,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了在大自然中与同伴一起玩耍的那种神秘、好奇、情趣、愉悦的感觉。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自由自在的同伴交往存在严重不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竞争在家庭成员有意无意的影响下,儿童知道自己是不能做梦的,因为梦是空洞,不切实际的。但是,回顾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多少发明就是来源于发明家最初的梦啊!童话中带有神秘色彩的梦、夸张的构思,让儿童在童话中让自己的梦随着主人公一起去经历,在体验种种复杂的情感中,梦将有利于思维创造的发展。

(三)让童话中的“残缺”引导孩子接受真实的自我

篇(2)

最早的东南亚文学是以神话、民间故事的形式出现,并且缺乏文字的记录而仅仅局限于口头流传,所以至今留存的古代神话、民间故事的文献资料有限,只有少数世代口头流传至今的故事内容为世人所知。这些早期的神话与民间故事体现出十分浓重的热带地区文化的特点,如缅族群众喜闻乐道的《拇指哥儿》,讲述一个小孩因为受到太阳的诅咒而长得只有拇指般大小,长大后立志要找太阳报仇。一路上认识了破船、苔藓、竹竿和臭鸡蛋4个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拇指哥儿制服了凶残的妖婆,并在与太阳的较量中,聪明巧妙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最后在雨神的帮助下战胜了太阳。越南的《癞蛤蟆告玉皇大帝》、柬埔寨的《为什么蛤蟆叫就会下雨》的故事体现出当地人们对雨水的渴望等等。对于关于人类起源问题,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都有不同的“人从竹生”的传说,明显地体现东南亚地区独有的特色。还有部分神话故事是直接受中国的影响,其中涉及到中国神话中的龙的传说故事,这“反映了东南亚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源远流长的融合关系”(方汉文,2007年)。

1.有关创世和民族起源的神话

菲律宾、缅甸、老挝各国有关创世和民族起源的神话,与中国的同类神话接近。如越南《天柱神》:当宇宙和人类都尚未形成前,乾坤一片混沌。不知何年何月,忽然出现了一位威力无比的巨大天神。他用头把天顶起来,然后掘土运石,筑起了一根顶天立地的大石柱,用它撑住了天的中央。天被不断增高的石柱顶得越来越高,逐渐变成拱形的苍穹,从此天和地就彻底分开了。后来,不知为什么,那位天神忽然间又把这根擎天柱毁了,一时间,土石崩飞,溅落在大地上,形成今天的高山和海岛,当初天神掘土之处就变成了今日的海洋。这则神话传说关于开天辟地的内容,如天圆地方的概念、混沌初开的原始世界,天柱擎天而又崩塌的结局等都与中国神话有相似之处①。菲律宾《阿陶的故事》与我国《神话》也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柬埔寨的《高棉王与龙公主》,老挝的《九龙的传说》,越南的《貉龙君的故事》,缅甸的《三个龙蛋》,把民族祖先看成“龙种”,与我国人民对龙的推崇、认为是龙的传人也有偶合之处。如缅甸的《三个龙蛋》故事中讲到“早在帝释时代,太阳神的后裔与龙公主邂逅相爱,龙公主生下3个龙蛋。一个龙蛋漂至中国,变成一位美貌的少女,后来成为中国的皇后。一个龙蛋沿江漂到缅甸境内抹谷,变成了红宝石(抹谷是缅甸著名红宝石产地)。另一个龙蛋沿伊洛瓦底江漂到缅甸境内良宇,变成一个英俊的男孩子,长大后智慧超群,力大无比,是一位力挽千斤的神箭手。后来成为驸马,并继承了王位。这位国王就是蒲甘国的始祖、历史上有名的骠苴低国王。缅甸人据此称中国人民为“胞波”,即同胞兄妹之意①。

2.解释自然现象的传说

缅甸的《月中老人》、越南的《月亮》与我国吴刚伐桂故事或玉兔捣药传说也同出一辙。关于月食,缅甸的《月蚀》、泰国的《拉霍》又与我国民间天狗吞月的传说几乎雷同,只是情节不同而已(梁立基,2010年)。越南是东南亚各国中受汉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国家。越南的神话传说就是中越文化交融,文学变异的产物。虽然这些古代的文学瑰宝散见于一些文史典籍之中,但是足以能够窥视到越南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学的联系。国内对越南儿童文学的早期研究主要保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黄恭谨、曾兖所作的《交州记》、越南人李济川所著的《粤甸幽灵集》(13世纪)、陈世法的《岭南摭怪》(13世纪末)、阮屿的《传奇漫录》(16世纪)和段氏点的《传奇新谱》(18世纪)等古籍和作品集中。《岭南摭怪》是古代越南流传的一本传说故事集,包含了一些越南古代习俗及民间传说故事,有相当大部份的内容与中国传奇故事接近,如《越井传》与唐代、宋代时的《才鬼记》及元代吴来的《南海古迹记》;《鸿庞氏传》里的泾阳王娶洞庭君之女的情节与《柳毅传书》;《李翁仲传》与秦代阮翁仲威震匈奴的故事等。

东南亚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汉文化元素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个广阔多姿而又充满疑难的领域,今后,如何加强这一领域的跨文化研究,揭示华族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延续的广度、深度以及与人类其他文化(西方的和非西方的)融会相生的生命力,不仅是当今多元文化崛起后的文化理想诉求,也是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通向世界文学领域的路径。

1.爱薇作品

爱薇原名苏凤喜,1941年12月16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县。1998年和1999年两次被马来西亚读者提名为该国“十大最受欢迎作家”之一,也是“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唯一的马来西亚会员,对儿童文学的热心闻名于亚洲儿童文学界。在马华文坛上被喻为“多面手的作家”,在将近半个世纪的笔耕中,出版的小说、散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等作品近50本之多。如著名儿童报告文学《小羊的黎明》(1979年8月),儿童小说《小野马》(1981年5月),《小小园艺家》(1997年),《爷爷的故乡》(2001年1月)。《爷爷的故乡》是一本马华文学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代表作。作者通过祖孙三代一起出发旅游,以笔记式和对话式的描述呈现马华文化与中华文化。故事情节主要为:主人公———爷爷(阿公)率领儿子、媳妇、孙子、孙女三代远赴中国福建省的厦门市及泉州市———阿公的故乡旅游、探亲、祭祖。故事围绕10天里的所见所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解和描述有关厦门的历史、地理环境、教育、音乐和美食等,还有泉州市的历史、名胜古迹、及享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等等。该作品以思念故乡的情怀弘扬孝亲敬老的精神,也强调了华文教育与海外华裔同胞的血肉关系,表达了对两岸统一的期盼,如歌谣“…厦门望金门,金门望厦门;何日齐开门,骨肉引进门?”作品中处处灵活融合了作者家乡方言(福建话)、马来本土化语言和中国耳熟能详的词语,如浅白的语言:本地人使用的“巴杀”“、卖猪仔”、“山芭”“、过番”、“好脸”等和中国著名诗人贺知章的短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郑成全,2008年)。

2.年红作品

年红,193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麻坡。1971年获马来西亚首届“首相敦拉萨文学奖”。1978年、1982年及1996年先后获得马华文化协会及福联会颁发的“儿童文学优秀奖;2002年被誉为“世华儿童文学建设的创业者”之一。已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评论集、翻译小说集、寓言集、童话集、笑话集、广播剧本及儿童文学剧作品70余部。年红笔下的儿童世界洋溢着浓郁的童真童趣童情,又充满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红红灯笼挂门前》、《龙舟往前冲》。又如《生肖歌》,运用民谣“连锁调”的创作手法,将12种动物形象巧妙地融汇在一起:“鼠偷油,看见牛/牛耕田,看见虎/虎眼凸,看见兔/兔出笼,看见龙/龙吐舌,看见蛇/蛇吞蛙,看见马/马首仰,看见羊/羊毛厚,看见猴/猴着急,看见鸡/鸡乱走,看见狗/狗追鹿,看见猪/猪睡了,梦见鼠/十二生肖牢记住!”全篇朗朗上口,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是一首十分成功的十二生肖儿歌,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教材(王泉根,2007年)。

篇(3)

中国文学家茅盾曾经指出,儿童文学“应当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构成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因为具有诗意的梦想能赋予我们所有的世界中最美好的世界。它赋予一个非我,这非我是我的财富。”[4]这里的非我可以看成是自我无限发展而产生的第二个我,美德便是在追逐第二个我中产生的。《杨柳风》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并不是单一的,最初的形象塑造出了一个我,但它会随着人物在现实世界中的活动而产生变化,从而形成第二个我,道德人格便在这种变化之中自主构建。拿鼹鼠来说,他原本是一个个人主义者,船和野树林对于他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他不问河鼠划船技巧,就去尝试在河面上划船的悠闲滋味,结果掉进水里;他也不顾河鼠的反对,独自一人来到野树林中探险,结果在林中迷路。与之相反,河鼠天性就善解人意,当鼹鼠划船掉进水里既欣喜又对世界的黑暗感到绝望的时候,河鼠拼命抓住他的后颈,河鼠的笑让鼹鼠感到了世间的温暖,这像暖流一样流进人的心窝。后来在河鼠的帮助下,鼹鼠学会了游泳和划船,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河鼠除了助人为乐以外,对人还有一种宽容之心,当人痛恨蛤蟆的所作所为时,河鼠却说,“他的确是最好的朋友,单纯、随和,充满爱心,蛤蟆兄毕竟有很多优点,真的。”[1]22河鼠对朋友的宽容和谅解,让鼹鼠也为之感动。河鼠对朋友还有一份责任心,当河鼠、鼹鼠和蛤蟆三人乘着马车出去旅行时,河鼠想起了自己的家,鼹鼠想趁机和河鼠溜走,河鼠却抛弃了自己回家的念头,说要陪着蛤蟆,直到旅行结束,因为蛤蟆一个人在路上,作为朋友总是不放心。鼹鼠也被河鼠“以善为美”的言行举止所感染,当河鼠对蛤蟆的莽撞气馁时,鼹鼠却焦急起来,坚持不能把蛤蟆一个人留在马路上,非常记挂它朋友的安全。尽管鼹鼠非常想回家,但他对朋友的忠诚却丝毫没有动摇,而是直奔河鼠的方向,最终河鼠和鼹鼠彼此都竭力帮助朋友寻家,唱着圣诞的颂歌,给世间每个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蛤蟆是一个喜欢享乐的个人主义者,并且天性鲁莽,在生机勃勃的世界中历险常常会忘乎所以。他的目的就是要寻找世间新的事物,帆船玩腻了,又迷上撑篙的船,后来又喜欢上了当房子住的船。撑着船在河上游,结果闯了祸,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伤害,而且还给朋友们带来了不少麻烦。《杨柳风》中獾最初也被塑造成了一个不爱社交,不管闲事的个人主义者,但为了让蛤蟆改邪归正,对于这样一个单调而又漫长的过程,他却坚持到底。为了让动物界和谐生存,獾总是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他认为世界就是由各式各样的人组成,有好的,有坏的,总是以“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原则去处理动物界的冲突。所以,在獾的带领和鼹鼠及河鼠的帮助下,蛤蟆终于夺回了自己的家产,也明白了自己的行动给朋友带来了伤害,承认自己的一意孤行,向朋友道歉。蛤蟆那段真实却不完美的经历不仅让自己和其它孩子为之激动,更让所有的人领悟到了人间的友善,正如蛤蟆所做的那样,将美好的早晨献给责任和友谊。

叙事策略与儿童道德成长

篇(4)

一、少儿古筝教学必须采取适合少儿心理特点的教育模式

少年儿童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尚不完善的时期,他们学习古筝,有的是感到古筝好听,但更多的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一门能够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技能,所以孩子刚开始接受古筝教学时,通常是被动、盲目的,再加上少年儿童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天性,很难比较配合地进入教学程序。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古筝教学,不能完全采取成人正常的教学程序,而必须采取适当的导入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在少儿古筝教学中,若利用少年儿童喜欢的游戏将孩子们吸引到古筝教学中,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曾经在古筝教学中组织了“听音辨高低”的游戏,给予答对的同学一定的奖励;并在一个指法的教学中,奖励弹得准确的同学一朵小红花,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孩子们的各种游戏中,完成了对他们的启蒙教学。在完成古筝启蒙教学后,我又采用了正常教学模式、赏识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少儿毕竟年纪较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不能及时掌握领会一些琴理、乐理,会觉得演奏技法练习非常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少儿练习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我运用了赏识教育的模式。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赏识导致成功,通过学会赏识,更好地学会鉴别,学会批判,学会改变,学会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均给予充分的肯定,培养他们的赏识意识,学会欣赏他人的进步与成功。利用赏识教育方法,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我感到,通过实施赏识教育,许多学习古筝的少儿在幼儿园或小学里进行日常学习和游戏中,自信心也得到极大提高,学习成绩、团结意识和同学关系都得到增强。

二、少儿古筝教学必须注重激活儿童的音乐创造潜能

创造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是天真纯粹的,他们有着音乐创造潜能。实现音乐素质教育需要通过音乐自身的特点,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潜能,让孩子们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中,感受音乐的奇妙。(1)淡化识谱教学。儿童的创造往往更多地受自发的、无意识心理尤其是情感的驱动。而过早、过多、过难的识谱,让儿童接触这种枯燥乏味的理性书面符号,不仅使他们丧失了学习音乐的信心,或导致了对音乐功能的无知,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限制乃至扼杀了儿童音乐创造天性的自然发挥与伸展。因此,很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淡化识谱,强化感受与体验,培养儿童真正“能感受音乐的耳朵”(马克思语),这样,才能为促进儿童音乐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2)诱发自由想象。想象是创造的最重要的手段。古筝是感知、审美以及传情的艺术,为了达到理想、完美的境界,应当做到感性、理性的同步。在少儿古筝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基本乐理弹奏技巧———曲目表达内容———音乐实践”的顺序进行讲解。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曲目,在教学生准确弹奏的基础上,还应当在演奏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艺术与情感,做到以神带心,以心带情,以情带声,以声带形,眼到手到,手停形住。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技巧,还应当充满情感,做到心手合一、情景交融,实现感性、理性的同步演奏。在儿童古筝教学过程中,应当设置儿童喜欢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对歌曲、乐曲展开丰富的想象。(3)鼓励即兴发挥。创造往往是来自于一瞬间的灵感。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一样,艺术的创造也离不开灵感与直觉。在少儿古筝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用心感知音乐的美好,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与能力,让孩子在无意识中将自己投入到音乐中,体验音乐的美妙,感知音乐的活力,进而激发自己的创造性,产生即兴发挥的冲动。如像鸟儿一样挥动手臂“展翅飞翔”,像风车一样转动手臂“滚滚向前”,像木偶一样摇摆着身体动来动去……甚至还会用动作或打击乐器创作出动听的旋律来。课堂于是就成为这些“小作曲家”自由创造的天堂!(4)促进尽情表达。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而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表现艺术。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最能体现人类创造精神的一门艺术。所以,应当高度重视孩子音乐创造力的培养,为此就要对乐曲、歌曲中蕴含的情感进行充分的挖掘,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让孩子们通过表演创造出更加美妙的音乐。

篇(5)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少儿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一)原型理论的应用原型理论对词汇教学最基本的作用是单词间字母组合的联系。单词不能仅仅靠发音、拼写和意义存储在学习者的大脑中,不同的单词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网络联系。根据原型理论,同一范畴的不同成员之间具有不同的地位,它们由中心词也就是原型,向外不断延伸到边缘词汇。例如,儿童可以很容易地学习并记忆“o”这个字母,那么我们就把它作为有相似拼写词汇的中心。与其相似的词汇有on,no,go,one,now,some等。如果我们把“o”作为这个家族里面的核心,那么其他成员与其相比就有不同的相似度。当儿童熟练掌握“o”这个字母时,那么越与其相似的词就越容易被接受和记忆。比如go会比some更容易记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优先学习更加靠近原型的词汇。在原型效应的影响下,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开始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少儿,在记忆词汇时总是偏简避繁。因此教师可以优先选择词形简单的词汇让学生记忆。例如,ear一词仅有3个字母,如果把ear作为原型,那么向外延伸由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有bear,pear,tear,hear,dear,fear,near,year等;由5个字母组成的单词有clear,earth,early,spear等。由于词形越简单,少儿越容易从心理上接受。因此,如果教师先让学生学习ear这个原型词汇,再学习其他延伸词汇,那么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

(二)象似性理论的应用对英语词汇来说,词义与事物或现象的名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大量词语的意义和形式、语义和语音之间存在种种不同程度的关联,这种现象称为“词的理据”。Householder指出:英语中只有9%的词汇是完全任意的,绝大多数词汇是有理据的。所以,词的理据对词汇习得有重要影响。如breakfast,un-derstand都是源自古英语的复合词,它们具有词源特征;fast有斋戒、禁食之意,breakfast是breakone’sfast,即开戒,后引申为吃早饭;understand原意为standamong,据说,在人群前接受提问的人,如果问题答对,他就可以站到人群中去,故引申为理解;gossip在古英语里是godsib(上帝的孩子),它在现代英语中的同源词有sibling,所以gossip原指那些无所事事、整天闲聊的教父教母们,现在gossip可以引申为八卦或爱说长道短的人。词汇的语音理据表现在词的语音形式与词义的联系上,Waugh将这种音位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称为词汇中的拟象象似性。如sl-的声响效果让人联想到嘶溜、滑溜的意味,于是在这样的词语中就有slip,slide,slush,sled,slick,slippy,slippery,slope等。以sn-开始的词与鼻息有关:sneeze,sniff,snore等。英语中的短元音经常表示急促或短暂的动作,如rush,quick,swift,jump,cut,dig,run等。而长元音或双元音表示缓慢的动作,如slow,walk,lazy,wait,stay,clam,draw,idle等。象似性理论使词汇系统的规律性更加明显化,对英语词汇习得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以这个理论为依据,将语言形式与所表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语义分析和认知解释,形成有组织的系统,便可大大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使少儿在记忆英语词汇时不觉枯燥,提高英语词汇的习得效果和效率。

篇(6)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比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等。这些社会性需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陆续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的内容与层次就会更加发展,成为心理活动的一部分。而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通过赏识,可以维护孩子自尊,建立孩子的自信。其实每个孩子在学画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逆反心理,明智的老师鼓励孩子,从不挖苦孩子。当学生画了一张很糟糕的画,不忘拍拍孩子的肩膀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若再认真些就一定画得好!”这既给孩子留了面子,又让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WwW.133229.CoM在这样宽容的老师面前,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胆小的孩子,要鼓励他大胆画、不要怕画坏,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孩子会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久之,将具有独立创作的能力。

赏识教育可以挖掘孩子绘画的潜力。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类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现在的少儿美术教育往往更注重后者,专业技术的训练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孩子的潜能受到限制,把技术混同于艺术,使教学成为毫无兴趣可言的机械运动。我认为,对少儿最好不要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而适合进行放松的、自由的、鼓励发现的趣味练习,这也是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的关键所在。如果对儿童进行一丝不苟、循规蹈矩的绘画练习,就会用“像不像”的标准来要求他,儿童就会为“不像”而苦恼,最终会因为“不像”而对绘画失去兴趣。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巩固,可以在少儿绘画中适当地进行以线为主的静物写生训练。既不失儿童绘画的趣味性,又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基础,作一些有必要的衔接。在素描的初级阶段意在建立素描观念,不要进行长期正规的写生训练,应以短期小幅的画为主,画好的可能性更大,给孩子一种“马到成功”的感觉。但不能时时、事事都让孩子“马到成功”,因为兴趣的巩固需建立在绘画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只有提高孩子对绘画内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使他们对绘画兴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多为孩子提供展览、比赛、交流、发表的机会。这种“赏识方式”能让孩子受到奖励和好评,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满足,做到了初步的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使孩子自主创作的欲望强烈,绘画兴趣得以持续。

有人把“赏识教育”推至“无批评教育”,显然不合理。赏识教育应以表扬、肯定为主,批评为辅。在少儿美术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以下浅见。

用宽容、和善的心面对孩子,不要吝惜赞赏。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适时运用肢体语言。当孩子画画取得成绩或遇到困难时,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也可采用将画全班传阅或是贴在墙上等宣传形式,让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尊重、信任,使之充满信心。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鼓励孩子,但要具备耐心、方法得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时,批评是必要的,切记情急之中不加鼓励、反倒讥讽,用敏感的语汇如:“这么笨,别再画了”“你真没记性”等,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

适当把握赏识度。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但不等于孩子画得多糟糕也不去批评,盲目赏识。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懦弱或有攻击行为,以至于破罐破摔;反之,频繁的表扬和奖励也会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对绘画本身的兴趣异化为对老师表扬的虚荣追求和既得的物质利益,从而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教师应正确客观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身心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面对内向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聪明、任性的孩子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帮助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作品,因人而异、避免用统一标准评判学生。调皮好动、坐不住的孩子偶尔也会画得不错,在常人看来这也许微不足道,但作为老师或家长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肯定,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表扬我的画了”,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寓画好的标准还差远了”。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对绘画失去兴趣或缺乏信心。而貌似不经意地说句:“你进步了”“老师希望你画出更好的画”,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良好的效应,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赏识激发孩子,不但能开拓绘画题材的空间,有效激发少儿进行美术创作,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关注儿童心理状况,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因此,该课题的研究价值不仅仅在于美术的本身。让我们慎重地对待每个孩子,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走好这关键的一步,使孩子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篇(7)

作者:黄竞 单位: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运动的教练员是整个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担负着训练运动员的重要职责,尤其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促进运动员各项技能全面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除此之外,运动教练员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监督者,一个优秀的教练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训练的效果,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练员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极具潜力的田径运动员。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对于教练员的综合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高素质的田径教练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以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全面落实田径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是提升其专业素质的主要举措之一,也是巩固田径教练员队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国内外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成功经历,其更能证明对教练员进行必要培训的重要性。

注重田径的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专项竞技能力因素的训练主要包含身体素质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智能训练等几个方面,少儿田径运动员主要是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1)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进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进行某种运动的能力,在运动训练中应根据少年儿童的发展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提高。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发育的比较快,不同阶段由于发育阶段不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不同。所以在整个的训练中就需要针对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这样才能使各器官系统机能获得明显的发展和提高,适合田径运动的需要。就力量素质而言,少儿的肌肉中水分成分较成年人高,肌纤维较细,不可盲目进行绝对力量,不宜过早进行专门性的力量训练,而灵敏和柔软性及协调性活动可优先发展。速度素质的发展是较力量素质为早的,主要是因为少儿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较早,因此,尽管少儿的下肢爆发力尚差,但速度素质仍然应该较早进行发展。少儿的耐力素质中无氧耐力发展较迟,有氧耐力虽然发展也较迟,但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少年对有氧耐力训练已经有一定的承受力,因此,国内外一致认为,健康儿童完全可以早期恰当的参加有氧耐力的训练,只要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经过训练就会出现肌肉、心脏、血管、血液、呼吸以及免疫系统的适应现象。(2)心理训练。在竞技运动训练与竞赛中,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智能,都会只有在其心理能力的参与配合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在实战比赛中,时常在运动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具备顽强的意志以及心理的稳定,就成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所在。因此,心理能力训练在现代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是运动员超长发挥运动水平的基本保障。心理训练主要目的是以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提升其专业运动心理素质,为比赛做好心理准备。在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将心理训练手段贯穿于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当前采用较为有效的几种心理训练的基本手段有:1、模拟训练法:是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的心理训练法;2、生物反馈法:是借助现代化仪器把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经过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3、呼吸调节法:是利用放慢呼吸频率,加大呼吸量来调节有关的生理机能,从而影响心理状态,达到身心稳定的目的;4、肌肉渐进放松训练法:是以一定的套语进行自我暗示,渐进主动放松,达到全身肌肉的放松。(3)技术训练。田径运动中许多项目对于技术动作的要求很高,因此在少儿田径运动训练中,打好技术基础对于运动员今后的专项水平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技术的训练中要求注重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和建立巩固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形成经历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巩固阶段等联系的过程,各阶段尤其特殊的生理过程,也应相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分解、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可通过技术动作的分解训练和不同的技术辅助练习来提高技术水平;同时让少儿运动员多学习各种练习技能,利用技能良性转移的特性规律帮助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注意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共同提升来达到技术水平的稳固提高。采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少儿时期的田径训练是一个基础训练阶段的时期,是为以后进一步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训练内容中注意训练方法多样化,注意新颖、创新、趣味性,运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以此来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整体素质,激发人体生理机能的潜力,为提升未来运动成绩创造必然条件。这样既符合少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为该年龄段训练特征打好的训练基础。在少儿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必须要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发展规律,训练不能急功近利。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年龄做好素质训练,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饮食和恢复,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及数据库,运用科学技术指导少年田径训练,以此来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以及在激烈的竞赛中取得比赛的胜利。

篇(8)

在艺术教育日常教学活动以及考级、舞台演出等实践中,少儿在乐曲的内心表达和舞台表演等方面有所欠缺的情况较为普遍。当前,单一的琵琶教学方式造成少儿内在艺术素养与舞台表演脱节的现象,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少儿心智尚未发育成熟、认知能力存在局限性,如果不对其进行内涵启迪,少儿琵琶表演只能达到率真质朴,而不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充分表达乐曲的情感。这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在少儿琵琶教学中做出一些相应的探索,根据少儿身心特点,将艺术素养内容融合其中,重新设计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程,以提高少儿琵琶学习者的综合艺术素养,解决琵琶教学形成单一及与舞台实践脱节的问题。

一、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概况

(一)意义和价值

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设置的意义在于,使少儿从接触琵琶教育开始,就能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从丰富的艺术体验中拓宽眼界及认知;通过课程学习提升艺术素养及琵琶技艺;从艺术实践中培养自信心及美感意识。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五个“得以”,即:1.由于素质教育的介入,少儿的德育、美育观被正确引导,思想得以形成。2.由于音乐感知的培养,少儿的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觉被训练开发,乐感得以提高。3.由于思维认知的拓展,少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被探索开发,思维得以灵活。4.由于表演元素的引导,少儿表演天赋被激发挖掘,天性得以解放;5.由于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少儿内心情感表达及心智被启迪,表现得以自信。

(二)内涵和特点

《道德经》曰:“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少儿时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教学中贯彻“德育为先、以美养德、艺术育人”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增添教学趣味,构建以遵循少儿身心发展规律及符合少儿认知特点的课堂教学,以达到“品德技艺兼修”的教学效果。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少儿艺术课程,它建立在少儿琵琶教学基础上,以琵琶乐曲教学为载体,授课侧重于将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美育教育融入其中,并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形式丰富拓展少儿琵琶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少儿综合艺术素养,提升琵琶演奏表现力。课程的综合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课堂的生动性、课程的实用性、课程的引导性是该课程的特点。该课程在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结合,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对少儿的综合素质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少儿琵琶教学达到由内而外、融合统一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条件

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的设置对教师、学生及教学环境都有相关的专业要求,具备成熟的教学条件才可以进行少儿艺术素养课教学。首先,少儿琵琶教师既是素质教育的传播者,又是民族乐器的传承者,不能仅仅将自己定位为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授者,这将无法达到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建设和业务技能提升,不仅要具备扎实系统的艺术理论素养及精湛的琵琶技艺,还要具有很强的综合艺术能力、雅正的审美观及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在教学方式上,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业内相关艺术门类的教师进行指导;或者参加各类活动,让少儿感受到民族乐器琵琶的艺术韵味;发挥少儿琵琶教师的教学魅力,充分挖掘少儿琵琶课程的潜在价值,不断完善少儿琵琶教学方法,提升少儿琵琶教学的综合性和引导性,凸显少儿琵琶艺术素养课在少儿琵琶教学阶段的重要性。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少儿琵琶教学质量,展示少儿琵琶教学成果,展现少儿琵琶艺术风采,可采取学校推荐、选拔考核的方式,从全市及各县区学校少年儿童中,广泛吸纳优秀少儿琵琶学习者,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为少儿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最后,完善的教学设施会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环境,不仅要具有宽敞明亮的排练教室,还要具有基础配套的教学设施。例如,设置落地大镜子、多媒体、音响等设备设施,通过丰富教学硬件设施设备,为少儿提供一个自我纠偏、自我认知、自我感受的教学环境。

二、艺术素养课在少儿琵琶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太湖美》是一首富有江南特色的民族小调,适合集体弹奏。笔者以民歌改编版的《太湖美》为例,谈谈在少儿琵琶教学中艺术素养课的实践运用。第一环节:“奏”。根据少儿弹奏水平,选定适合演奏的曲目及演奏形式。首先,使用音响播放《太湖美》,让少儿获得最初的音乐感知;其次,熟悉音乐旋律后,师生共同视唱乐谱,如乐谱音符中有推拉音的地方,需要先借助视唱找准音高再弹奏;再次,教师示范弹奏乐谱中的特殊技法,分句弹奏练习后,统一校对指法;最后,乐曲熟练弹奏后跟随音乐伴奏弹奏。第二环节:“思”。根据限定的乐曲设计教学提纲和教学内容。首先,解读《太湖美》中自然风光景色的音乐描述,通过音乐的色彩和情绪对乐曲有所认识,使少儿能够整体把握乐曲的地方风格。其次,通过此曲对少儿进行素质教育,提出问题引导少儿思考,如:太湖的民间特色文化有哪些?太湖的经典诗句有哪些?通过一些环环相扣的提问,让少儿主动参与其中,使其审美意识得到启发。在课程中,教师要始终将德育教育融入审美教育,明确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协同进行这一导向,既要教授琵琶演奏技术,更要注重素养的培养,以艺术为纽带,以教学为载体,寓德于美。对少儿进行美的熏陶不仅可以升华他们的品德,还可以提高人文素养,让少儿在感受美、创造美的同时炼之以志,导之以行,实现德育的内化。再次,教学中灵活创建情境,挖掘知识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融入适当的生活素材,或者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以此激发少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最后,倾听少儿讲述想象创设的情境,把想象置于情境之中,情境置于想象之中。通过琵琶弹奏与想象的完美结合,引起少儿心灵的共鸣。第三环节:“演”。根据《太湖美》的音乐风格及音乐律动设计相适应的表演训练。首先,以乐句或乐段为单元,跟随音乐节奏进行气息、身韵的单元训练,要求少儿身体自然跟随音乐律动由内而外地摆动,根据不同的节奏类型表现出音乐的抑扬顿挫,以增强欣赏者以及弹奏者的感官愉悦性。其次,此曲的音乐情绪为柔美的、抒情的,音乐的情绪决定了表演时的表情状态。对少儿的面部表情做专项单元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少儿的模仿能力、观察能力、肢体协调能力,并对自身的动作方位、运动轨迹等进行精准的控制。

篇(9)

一、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对于儿童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真理和知识的动力之源。一个人面对自己所感兴趣的活动,能够拓展思维,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同时也能产生快乐的情绪并克服一切困难。

1 有助于挖掘儿童学习舞蹈的潜能

舞蹈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教学相长,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有助于调动儿童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儿童容易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在教学的过程中,当一个学生对所练习的动作产生兴趣时,就会表现得比较积极,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比较快。鉴于儿童的学习时间有限,通过兴趣的培养也可以有效地节约学习舞蹈的时间,提高效率。

3 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控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自控意识的培养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孩子兴趣的同时,还能引导儿童提高自控意识。当儿童的学习兴趣高时,注意力也会十分集中。兴趣可以给儿童的学习过程提供无穷的力量,当儿童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由于兴致勃勃,儿童也会尽力地努力去克服,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学习有利于儿童自制力和自控力的培养。

二、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兴趣培养的途径

1 采取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

儿童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如果舞蹈的教学方式长期都保持不变。儿童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样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儿童的注意力本来就不及成年人,他们好动爱玩,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丰富教学的形式,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根据舞蹈的基本动作自编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边玩边学,这样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有利于降低疲劳度,提高教学质量。(2)在教学中配以音乐。在进行形体基础训练时可以配以轻快的音乐,让孩子们在活泼的氛围中又唱又跳,使身体和大脑都兴奋起来。(3)让孩子们轮流做小老师。教师可以让一部分学得不错的孩子做小老师,学生之间的气氛比较活跃,小老师可以带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过程其乐融融。

2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并讲述故事

儿童的学习热度是阶段性的,教师要合理地安排休息时间。休息的时间可以较短,但次数要尽可能多。教师可以在休息期间给学生讲有趣的故事,例如,对《白天鹅》这出舞台故事的人物角色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多讲述一些励志故事,激励学生好好学习舞蹈。同时,还可以让儿童们自己编一个故事并描述给大家听,引起大家的共鸣。

篇(10)

分类号 G258.7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1.01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est point of the children’s librar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hildren’s book, the environment, culture, and the service objects. It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children’s library to enhance the func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romotion of excellent children’s books, the arrangement of children’s library,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culture, the cultivation of librarians’ personal qual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objects, and the change of service model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 library.

Keywords Children’s library. Children’s book. Children’s librarian.

日本著名的教育专家木村久一在其著作《早期教育和天才》中提出:“在孩子的乐趣中,最重要的是读书。”少儿图书在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儿童时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一生受益匪浅,不仅能奠定知识基础,对个人的各方面培养也具有促进作用。少儿图书馆是儿童接触图书的最佳场所,也是父母为孩子选择优秀少儿图书最便捷的途径。

近年来,我国少儿图书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少儿图书馆的建设也在逐步加大投入。少儿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得少年儿童对少儿图书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少儿图书馆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

1 少儿图书馆馆藏兴趣点挖掘

少儿图书是否丰富是图书馆吸引少年儿童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少儿图书存在图书质量不高、原创性图书匮乏、品牌较少、市场格局混乱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点来开展工作。

1.1 优秀少儿文学作家的挖掘和培养

台湾儿童文学家桂文亚长年致力于儿童文学推广,她表示,作家担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尤为重大。没有优秀的少儿文学作家,就不可能产生优秀的少儿文学作品。随着我国少儿文学作品的需求量增加,面对少儿文学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在众多少儿文学作品中挖掘优秀作品,为少年儿童提供一个优秀文学作品的平台,吸引少年儿童前来阅读,并引导社会上少儿文学作品的健康发展是少儿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相关机构和部门应对优秀的少儿文学作家进行重点培养,给予更多的荣誉和发展空间,让其创作出更多、更适合我国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

1.2 少儿图书的社会和市场规范

近年来,我国少儿图书市场表现活跃,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也随之增加,因此,必须规范少儿图书市场,让优秀的图书得到保护,才能促进更加优秀的少儿作品的涌现,从而丰富少年儿童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其健康成长。但是,当前,我国少儿类图书很多是内容相似,而且盗版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对此类现象不加以规范,会导致市场因逐利而影响图书创新。因此,我国应建立更加严格的市场图书监管机制,提倡图书创新,规范少儿图书的出版,给少儿图书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促进少儿图书的健康发展。

另外,有的少儿出版物过度豪华包装、价格虚高,有的采取高定价、低折扣等不正当手段进行恶性竞争,损害少年儿童阅读权益。有关部门要督促出版单位严格遵守《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1.3 优秀少儿图书的推广

少儿图书馆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喜好进行图书采购,多选购一些少儿喜爱阅读的书籍,如绘本、寓言故事、百科全书、少儿故事书等。少儿图书馆应起到推广优秀少儿图书的职能,在图书馆的醒目位置将优秀少儿图书进行声像宣传,同时也可以配备一些图书推广工作人员,让少年儿童能够更加直接地了解图书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优秀书籍进行阅读。

2 少儿图书馆建设中的兴趣点

2.1 少儿图书馆的合理规划

少儿图书馆的规划、实施要请有少儿教育及图书馆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进行论证。规划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认知水平、对图书的喜好进行区域性划分,还要进一步考虑少年儿童的其他因素,诸如身高、饮食、游戏等,在少儿图书馆中建一些娱乐设施、游戏场地等,让少年儿童在阅读之余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进行娱乐,从而增加图书馆对他们的吸引,让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

2.2 少儿图书馆的环境布置

国外著名学者皮亚杰认为:“儿童阅读兴趣的发展过程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儿童与客体环境的交互作用越积极、越主动,发展就越快。因此,环境与儿童始终共在。儿童既可以依赖于环境,也可以作用于环境,儿童与环境的相处方式直接影响其成长的质量。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对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国内一些少儿图书馆或少儿阅览室似缩微书馆,无法引起青少年的读书欲望。

少儿图书馆的环境不仅要布置得温馨,色彩符合少年儿童的视觉兴趣,还要适当地根据比较流行的图书内容布置一些情景,方便少年儿童在阅读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角色表演,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利用现代技术组建符合时宜的虚拟环境,如利用3D成像技术将少年儿童喜爱的动物、故事人物、心目英雄等立体地呈现在少年儿童面前,让他们对这些有感官认识,提高他们对这些事物进一步了解的意愿,激发其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的兴趣。

选择可组装的玩具性建材,让材料可以反复使用,比如使用一些积木、气垫等,使得少年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也能使用这些玩具性的建材创造出自己喜欢的阅读环境,让他们在娱乐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创意手工”“创意素描”等系列活动,让小朋友参与到图书馆的环境布置中,提高了儿童对图书馆的兴趣,也培养了儿童的创作能力,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2.3 少儿图书馆的文化建设

少儿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包含开展阅读、主题宣传,创建数字化图书馆等工作。少儿图书馆可以根据需要,组织一些阅读比赛、亲子活动等,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设计活动的内容,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影响力。另外,根据社会热点、国内外大事进行专题活动策划,可让少年儿童有途径进行事实教育,激发少年儿童的社会责任感。

少儿图书馆要与中小学加强联系,定期举行图书推荐会及少儿图书推广活动,增加少年儿童与图书馆接触机会,并可以根据需要,和中小学图书馆进行合作,推广图书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优秀少儿图书。如美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未成年人服务就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如今,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作为美国未成年人服务的两大支柱,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者也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环境、提供服务。

少儿图书馆应注重数字化建设,运用现代技术将少儿图书以多维的重现方式展现给少年儿童,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接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提高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3 少儿图书馆服务的兴趣点挖掘

3.1 提高少儿图书馆馆员素质

少儿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少年儿童群体。信息需求范围广,需要咨询的内容可能涵盖各个学科,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想象力,这对部分图书馆员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少年儿童,少儿图书馆的馆员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他们对图书馆和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提高馆员素质可以提升图书馆的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挖掘增加少儿对图书馆潜在兴趣点的方式。

3.2 少儿图书馆服务对象挖掘

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图书馆要考虑如何针对外籍小读者的服务。例如,南京市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在暑假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儿读书辅导活动,吸引了许多孩子包括外籍儿童来馆借阅书刊和参与活动。外籍小朋友在家长的陪护下来到图书馆,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这么多的中文书籍,小朋友有些茫然。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耐心辅导,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兴趣,挑选一些图文并茂的双语书刊,通过讲故事、说百科、提问题等形式,孩子们很快消除了陌生害怕心理,自由自在地找书看书,快快乐乐地和老师互动,并表示要利用暑期时间多来参与中心的活动。同时,少儿图书馆要根据来访读者进行服务对象的数据挖掘,分析图书馆所服务的用户群体,进行针对性的群体对象服务,以提高图书馆的客户满意度,吸引更多的读者。

3.3 改变少儿图书馆服务方式

现在我国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还是类似于图书超市,要增加少儿图书馆的兴趣性,就要在这方面有所创新,不仅要将读者引入到图书馆,还要进行定期推送服务,想方设法让图书传递到读者手中。如南京市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爱读书、爱南京、爱社会、爱亲人――把关爱带回家系列”读书活动,为社区困难子女送书以及文具等,为这些孩子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其寒假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少儿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要建立在服务少年儿童的基础上,让少年儿童感觉到图书馆的亲和力,拉近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有条件的少儿图书馆要将图书馆服务向社区、学校等少年儿童密集的区域拓展,如建设馆外图书流动点,和学校共建图书馆,让优秀图书的流动更加快捷高效。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需求,让儿童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国外优秀作品,南京市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邀请外籍儿童教育专家为中国的小朋友开展双语快乐阅读活动,教孩子们如何愉快地读懂双语绘本读物;组织外籍专家家庭与中国小朋友共度六一国际儿童节,与中国的家长和小朋友交流如何学好英语并和大家一起做游戏。这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小朋友和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随着掌上媒体的发展,少儿图书馆可通过微信、微博、自建APP等方式进行创新服务,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吸引更多儿童前往阅读。

3.4 针对少儿心理特殊性增设针对

少儿图书馆要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少年儿童进入图书馆,尤其是初入图书馆,有一定的盲目性,图书馆要将引导性图书放到醒目的位置,可针对儿童特点开展与娱乐同步的图书活动。另外,少年儿童自制力较差,图书馆要根据情况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引导,让少儿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南京市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针对儿童心理特点,专设亲子阅读区,让父母陪同少儿一同选书、读书,让少儿有安全感,能够更舒心地投入到阅读的乐趣中。此外,针对少儿生理、心理方面的情况,可以在少儿图书馆网站建设方面兼顾娱乐、课堂教学、自身兴趣等方面,让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层次的少儿能够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的天地。

4 扩充服务对象

在我国,少年儿童进入图书馆阅读,九成以上都是有家人陪同,因此少儿图书馆不能只服务少年儿童,还要为陪伴少年儿童的亲人做好服务,提高其对图书馆的向往,使少年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图书馆阅读。少儿图书馆应对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包含准父母、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的年龄布局、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在图书馆中设置他们感兴趣的图书、娱乐等。根据陪护人的特点可以建设亲子阅览室,国内也有一些少儿图书馆如扬州少儿图书馆、合肥少儿图书馆等进行了尝试,取得很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和少儿阅读兴趣,进而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关注。另外,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少年儿童开展陪护服务,让家长放心地将少年儿童放在图书馆中阅读。

5 结语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力量,让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期盼,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阅读习惯,是给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动力,是少儿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少儿图书馆要以培养少年儿童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己任,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少年,为祖国的建设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 ] 吴成武.如何培养中职生走进图书馆的习惯[J].文教资料,2016(8):82-83,89.

[ 2 ] 谢碧琼.浅谈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5(19):207.

[ 3 ] 刘晓英.少儿图书馆创新服务与发展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3):91-92.

[ 4 ] 梁艳萍.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20):184-185.

[ 5 ] 黑锦凤.浅谈少年儿童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95-96.

[ 6 ] 朱鸿菊.幼儿早期阅读培养浅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7(3):28-29.

[ 7 ] 周光.图书馆培养大众阅读兴趣的探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0(2):42-44.

[ 8 ] 吴谷.浅论少儿图书馆的创新发展[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12):28-30.

[ 9 ] 戈建虎.少儿图书馆的阅读现状及其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1(10):95-98.

[10] 吴谷.建造一座儿童的乐园:论新世纪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定位[J].图书馆建设.2003(4):104-105.

[11] 文立辉.少年儿童图书馆志愿者发展实践探讨:以东莞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15(2):22-23.

[12] 吴小蕊.少年儿童图书馆对未成年人志愿者的岗位设置和培育模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2):26-28.

上一篇: 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下一篇: 电工安全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