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2: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资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领衔代表:
附议代表:
议案内容:
近几年来,我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高考连续多年取得优异成绩,在全省处于先进行列,全县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实施,我县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尤其是边远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学科结构不合理,英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短缺。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转正的民办教师占教师总数近一半,比重过大。
二是老师缺编现象依然存在。全县教师编制总数为5192个,现有教职工4841人,缺351人。
三是教师培训经费紧缺。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大部分由教师个人承担,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又影响了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新课改业务性强,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高,由于没有专项培训经费,严重制约了新课改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依法保证教育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投入,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缩短学校之间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晚清第一名臣不仅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据,开掘家庭教育资源,而且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独创了一套家教理论和方法。文正公对子孙温言细语,不厌其烦,言传身教。一般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但曾氏后裔历经百余年不衰,至今绵延至第8代,有突出成就者多达240多人,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留给子孙的“慎独则心里平静,主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爱则人高兴,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等教诲遗训,几成后世子孙的行为准则。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的梁启超也是一位巧用家教资源的典范。他在教子育女上全面投入尽心尽力,其所育九个子女有三个“院士”: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在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航天专家梁思礼于1993年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他子女也各自取得了骄人成就: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编有《艺蘅馆词选》;三子梁思忠是英年早逝的炮兵上校;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四子梁思达是著名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社会活动家,曾任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等职;四女梁思宁是革命军人。梁公之后可谓个个品德高尚,人人才华出众,学有所成,都是对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栋梁之材。梁启超的家书中娓娓道出的亲子之情,是其家教理念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梁启超语言平实,贴近寻常百姓,其引导子女通过各自努力在不同领域做出不俗业绩的经验,在当今仍富有时代气息和借鉴意义。
但我们似乎不能说马瑞娜家庭是个幸福家庭。马瑞娜离婚已近10年,在我们眼中是个不完整的家。但英国人的婚姻观和我们有很大差异,这个家里无论是马瑞娜还是孩子们似乎从未有过缺少一位家庭成员的暗淡情绪,她们可以平心静气地谈论弃她们而去的那个人。从某种角度看,婚姻现状也是家庭教育资源,且是对家庭有着重要影响的资源之一。两个女儿看上去比一般的孩子更疼妈妈。令我特别感动的是:每晚洗澡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女儿下楼来煮好咖啡端进浴室里共享。第一次我看到三个杯子中有一只奇小无比超级可爱,便问煮咖啡的小女儿“你的?”答曰:“不,妈妈的。”说完还无奈地耸耸肩宽容地笑着:“没办法,她就是喜欢这只小杯子!”我也哑然失笑。这个14岁的小丫头这时候俨然是个溺爱孩子的小母亲!料想这时候的马瑞娜,浸泡在温润的浴液中,在芬芳的水气里,轻轻呷上一小口女儿煮的咖啡,恣意享受着孩子反哺的母爱,那是何等的幸福、惬意!反顾自己从未受过女儿如此“厚爱”,还禁不住心生几分醋意。
大学学历的马瑞娜现在是全职母亲,靠政府补贴和间或的文字校对工作贴补家用,没有工资收入。与一般家庭主妇不同的是,马瑞娜除了掌管整个家庭的内政外交及买汰烧实务之外,还独自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也许正因此,马瑞娜才会有家庭教育资源的概念。现在想来,马瑞娜其实还真用了不少心思来配置有限的资源,实施她的家教计划。每天早晨孩子们上学时,马瑞娜都会雷打不动地站在门口与她们一一吻别,母女相互祝愿“精彩一日!”然后她伫立路边,目送孩子们上学直到拐弯不见了才回到屋里,之后开始每日家务。在我看来马瑞娜根本算不上是家务好手:动作谈不上麻利,安排谈不上机巧,成绩也不十分理想。如果卫生检查,恐怕连“尚清洁”都得不到。但马瑞娜真的每天都很忙碌。无论多忙,她每天中午都要蜷缩在沙发上看一会儿报纸,无论多忙她每周都要去两次图书馆阅览(她还是一个读书会的负责人);每周三下午还要和孩子们一起上一次拉丁文课。我从未见过亲子同堂补课,很是好奇。从前常常听英语老师讲“拉丁”词根,感觉拉丁文似为英文之母。出于好奇申请旁听一次,受到热烈欢迎。老实说拉丁文课堂上,马瑞娜也算不上是好学生:回答问题常常出错,有时被老师指正,有时要孩子提醒,但毫无疑问是最认真的学生,并且有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课间还有提前准备好的茶点,师生同饮,这个家教课无疑成了马家幸福的学习时光。
英国孩子周末补课的很少,马瑞娜两个女儿都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了一种乐器,但两个兴趣课都安排在周五放学后而非周末,因为马瑞娜家的周末很紧张。周六全家去购买下个一周的食品和日用品,周日全家去教堂做礼拜。购物或礼拜回来往往已是下午一两点,但每次回到家都很兴奋,不是买到了物美价廉的东西,就是见到了好久不遇的朋友。我总觉得英国人的矜持是在派对时摆出来的造型,实际上很多英国人生活中的兴奋点很低。马瑞娜母女仨放肆的笑声有时能将屋顶刺破。英国人的星期天午餐一般都是一只背上涂点牛油、码上土豆的烤鸡,每次礼拜回来打开烤箱总能听到一家的惊叫和大笑,次次如此。我实在纳闷:这莫非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正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1共享单车发展
1.1问题
共享单车给政府、公司、用户带来不同的难题。共享单车对政府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单车数量之多出现了城市交通混乱现象;共享单车调度、维护、维修等对企业提出较高要求;共享单车中“共享”名不副实。
1.2原因
2016年被称作为共享单车的元年,共享单车发展时间短,经营模式新,存在很多问题。问题出现之后,首先分析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以下是对共享单车出现问题的原因的分析。①共享单车共享范围小,用户APP与该品牌单车成映射对应关系,每个品牌都有各自APP,APP之间没有共同的接口,不能实现“跨越”骑车;②单车用户服务质量低,大量缺轮、少座、没气的单车随处停没人修的现象严重,售后服务不及时;③标准不完整,单车投放市场之前,没有制定一套完整的标准,在后来遇到问题时,没据可依;④共享单车市场预测能力弱、市场风险大,规划不全面,在投放市场之前,没有做好政府、企业、用户三者之间协调关系,没有落实三者各自责任与义务。
2共享单车与教育资源之比较
共享单车和教育资源库都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共享单车和教育资源库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①两者的目的相同—共享;②两者现状一样—缺少管理;③两者之间的数量上一致—多,共享单车数量以万辆为单位,教育资源库以百G为单位;④两者的操纵对象关系一样,需要协调好政府、企业、用户之间的关系。剖析共享单车问题后,加强教育资源库管理。
3教育资源建设需求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在2015年12月已达6.88亿,其中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人数已达3.4亿[3]。现在提倡终身性学习,而终身性学习将来发展的趋势是利用互联网中终端设备,以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为基础,实现非正式的学习[4]。非正式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充足的教育资源,方便学习者们学习。随着教育资源数据量、内容与形式的极大丰富,教育资源管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方便学习者搜索、筛选信息,教育资源必须进行管理[5]。
4教育资源管理建议
4.1标准化
教育资源管理要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没有标准,何来教育资源管理?教育资源管理就是依据标准化规则,对教育资源进行管理,实现教育资源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用户的目的。古人用“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等语言来告诫我们用标准规则约束自己行为。教育资源标准化有以下好处:①教育资源标准化就是用标准设计教育资源框架、约束使用者、规划资源模块、限制资源内容;②教育资源标准化就是使教育资源中的模块设计、模块实现、模块操作、模块管理等每一部分都有理可讲、有据可循,而不是像共享单车一样随时随地停放,没有规则;③教育资源标准化实现教育资源管理合理化,以用户为中心,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目前,在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上已经体现了标准化,如佛山学科群资源网站的建设。我国教育资源库标准一般套用LOM或对LOM标准适当修改[6]。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国情教育资源库标准是当前第一要务。
4.2无门槛
无门槛就是免费性或公益性。教育资源库以用户为中心,具有无门槛性和公益性。但是我国绝大部分的资源库主要由政府牵线,企业开发[7],而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赢利。数据资源库具有商业性,数据资源库以费用为门槛,收取用户一定费用。教育资源库建立目的就是提高我国人民的素质,发挥众人的创新能力,教育资源要具有无门槛性、公益性。教育资源实行无门槛能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降低教育资源库建设成本、激发国人创新意识、促进教育领域发展、提高科研能力。实现教育资源库公益性必须做好政府、公司、用户之间的工作,三者之间协同合作,共同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库公益化。以共享单车为警示,不能将全部压力直接转化到公司、政府或用户,造成某一方压力大,政府、企业、用户之间不协调的关系。通过沟通交流,做好政府、公司、企业之间的工作,构建三者之间平衡关系,提高教育资源库的服务质量[7]。
4.3操作简单、用户中心
教育资源库以用户为中心,应将用户体验放在首位,利用互联网技术,减少数据库操作流程,实现技术改变生活。不同用户检索信息能力不同,检索教育资源库的方法要简单。用户在下载资源时,要经过注册、登陆、筛选资源、下载资源等一系列复杂流程,教育资源库管理要化繁为简,方便用户操作,给用户带来满足感。共享单车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骑车只需输入车牌号或扫码完成开锁。教育数据资源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快速登录网站;以用户为中心,给用户提供便捷的登录方式,向用户提供一个友好、自主、协助、研究性的使用环境。
4.4共享目的
教育资源共享就是将教育资源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他人共同拥有。教育资源库是一个分类多、数据庞大、形式多样的数据库,只开发一个数据库,进行集中管理、集中存储是不符合现实的。所以,需要开发不同功能、不同内容、针对不同对象的数据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就是要每个数据库之间实现共享,共享包括两个方面的共享:①数据库之间内部共享,实现各数据库之间顺畅无阻的数据访问,满足不同用户需求;②数据外部共享,通过外部链接方式,实现外部数据共享,便于用户查找信息,提高用户数据搜索能力。
4.5优化资源
网络教育资源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使用效果不佳的情况,造成教育资源库“数字废墟”的原因:①内容重复。教育资源库由于市场定位不清,造成资源内容多、杂且重复,如云南、湖南、安徽、河南等地方性基础教育资源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等资源库,内容存在大量重复。②无更新。教育资源库建设完成之后,没有数据的更新。教育资源库由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采用项目招标方式,教师只负责“生产”,不负责“销售”,更不负责“产品升级”和“售后服务”[8],教育资源库没有更新,赶不上时展,降低教育资源质量。③无深度。教育资源库内容多、范围广,资源不精,例如某资源中心有488G资源,囊括了小学、初中所有科目的内容,平均下来每门每节占的空间很小,不能深度解析知识点。教育资源库内容建设要充分考虑各学科特点,向专业化“深度”发展。
5结语
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最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的内容[9]。本文以共享单车出现的问题为警示,从教育资源库的标准性、门槛性、目的性、共享性、优化性等方面研究提高教育资源库服务质量、增加教育资源库风险抵抗力、缓解无人用教育资源库、无教育资源库可用的窘境,协调政府、企业、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优化教育资源服务系统[10]。
参考文献:
[1]石海娥.共享单车:千亿市场待挖掘[J].光彩,2017(2):48-49.
[2]张燕.共享单车如何与城市共享共融?[N].宁波日报,2017-01-05(5).
[3]马晓珊.非正式学习背景下线上组织学习中的知识传递研究———以微信讲座为例[J].管理观察,2016(25):53-54.
[4]刘新鸽.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2.
[5]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9):96-99.
[6]陈向华.构建教育资源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4(1):50-52.
[7]俞毅.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08(6):26-28.
基金项目:沈阳市社科联项目(sysk2013-10-04)
0 教育资源界定
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包括从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
千万年来,教育资源伴随着教育实践,不断积累着、扩展着、丰富着自身精神的和物质的内涵,成为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土壤。从本质上说来,教育本身没有高低、上下、公私、贵贱和内外之分,有教无类。同时,由于教育的客观性赋予了教育所具有的公共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属性,在实践中,教育资源呈现类型的多样性。
1 教育资源配置的涵义
教育资源的配置,即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某一教育系统的目标,对教育各要素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合理配置与优化配置的问题。其目的在于使国家将国民经济宏观分配与再分配在教育领域内的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2 国家教育资源的配置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加大对各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
基础教育是公共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公共效益大于其他层次的教育,但这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因此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基础教育上。 中央和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义务教育相应的投入比例,为全体的义务教育内的学生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教育服务。各级政府特别要加强农村边远地区的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这些地区的义务教育能够获得基本的保障。
2.2 结合各地的实际状况,对教育事业做出不同程度的调整
我国是个地域差异较大的国家,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使得教育发展也出现了不均衡。政府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首先,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其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国家投入更多教育经费的同时,还认识到各地区不同的发展状况和地域特点。对于中西部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不能只是向学生传输单纯的理论知识,而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教育目标和形式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在学习时获得一技之长,为社会所用。
2.3 国家要对教师资源进行宏观调控
因为教师资源是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边远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师要加强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水平;建立补偿机制,提高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地区教师的待遇,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落后地区教师除了和城市同一级别的教师统一工资标准外,还有额外补贴;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各地区的教师流动机制,国家要有意识的引导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一部分高质量的教师补充到农村地区,从而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和保障机制,这是使师资力量达到相对均衡状态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3 学校在教育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完善学校的用人机制,合理配置使用人力资源
首先,建立更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学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并积极引进各种优秀人才,同时建立竞争制度,完善教师的奖惩制度,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其次,对学校的行政部门进行精简。加强对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对于臃肿的机构进行精简和改革,提高行政部门的工作效率。
3.2 加强学校物力资源的管理
首先,要正确认识各部门所配置的资源。这是进行学校物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改革和建设中做到合理配置,取得最大的效果。其次,建立健全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学校由于机构较庞大,资源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浪费和资产闲置现象,只有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在以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一次性物质消耗和补偿性消耗 ,并对学校各部门所需的资源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正。
3.3 加强学校教育经费的管理
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一般是由公共部门来承担的,由政府垄断供给,这给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学校应该打破封闭的管理模式,与企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通过多渠道分担学校的教育成本。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偏低,政府可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机制,适当减少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企事业单位和私人部门引入高等教育机构,在保证高等教育有效进行的同时,将剩余教育经费投入到义务教育中,从而提高国家教育支出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卓.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吗?[J]. 教育评论. 2002(02)
[2] 王继平. 美国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及其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 2000(05)
[3] 赖德胜. 经济转型与教育失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
[4] 周光辉.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J]. 政治学研究. 1998(01)
其次,学生能在受教育过程中生成教育资源。现在的师生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我教你学”的主次关系。我们的教学也已不再是一个完全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行为、学生思维的灵性与火花,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在教学《风筝》一课时曾经让学生解释“大惊失色”这个词语的意思,有一个学生就做了一个大惊失色的表情,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同学们就这在欢笑声中理解了该词的意思。这位学生的创造性表现不正起到了教育资源的作用吗?
科技教育的内涵与“科技”内涵的理解紧密相关,从强调“知识系统”到强化“方法体系”,到突出“探究过程”,到关注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再到对科技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强烈呼唤,科技教育的内涵不断发展,科技教育资源和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途径也会不断丰富。
一、高中科技教育资源的分类
高中科技教育资源是多层面的、多元化的综合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之中,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少年宫、社区科技教育中心和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广泛的社会资源。校内资源主要有教师与学生,与科技教育有关的课程,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校园科技环境(如实验室、图书馆、科技实践基地)等。
1.教材
一般是指教科书,它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科技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在培养学生形成世界观、运用辩证法,以及客观地认识世界等方面有着启蒙作用,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科教材中有关科学知识、实验探究、理论探索、科学发展史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等内容,都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素材和资源。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中蕴含的科技教育资源,并善于运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校本教材也是科技教育资源不可或缺的部分。校本教材是以学校为本位、在由学校自主确定的校本课程中开发出来的教材。校本课程是落实学校办学方针,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课程,具有传承性、特色性和地方性,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传承的载体。校本科技教材是学校坚持发展自己的科技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不可少的科技教育资源。
2.学校实验室、图书馆
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实验室是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提高实验技能的主要场所。图书馆的大量科技书籍是学生查找科技资料、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高科技的数字实验室也进入了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使学生能及早地接触高科技,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实验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观察的视角和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室资源是在高中科技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资源,应当不断进行创新开发和利用。
学校各类专用信息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装备大量高科技设计和多媒体设备,是进行学术交流、学术研讨的理想场所,理所当然成为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校园文化环境
从广义上讲,学校环境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建设学校的科技环境。
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科技教育环境的建设,除了有先进的图书馆、专用科技教室、先进的教学设施外,在校园内设置了创生石、“创”“生”浮雕,建设了现代农业实践大棚,为各类树木悬挂介绍牌,建设介绍学校科技教育成果的科技馆、电离层实验室、航模室、陶艺室等,并在教学楼和实验室内张贴介绍著名科学家事迹的画报,设置科技实践活动专栏橱窗。我们大力营造充满科技教育特色的校园氛围,让教师和学生一走进校园,就有一种震撼,有一些思索和渴望,从而使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理念与师生的创新思维在校园内交相辉映,努力创设“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科技育人环境。
4.学生社团
科技社团是集合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项科技活动的大本营。有活跃的科技社团,才能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为学校科技活动的持续深入发展,形成学校的品牌和特色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校科技社团分为永久社团和临时社团。适合长期开展的科技专项活动,可建立永久性社团,如航空航海模型俱乐部、天文观察小组、陶艺馆等。属于临时性科技活动的则可建立临时社团,如汤山翠谷现代农业考察专项研究小组、阳山碑材与南京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小组、关注食品安全―揭开地沟油变清的秘密科技活动小组等。
5.教师资源
学科教师是传播科技文化的关键要素之一。学校中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具有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科学发展、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因此,从事自然科学教学工作的教师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中坚力量。而人文学科教师丰富的人文素养,对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也会起到互补和提升人格的作用。
6.校外资源
社会上蕴藏着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如互联网、各类科技场馆和科学研究所、高科技工业园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科技专家、学者等。将这类资源与学校科技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科学家的过程中了解最新科技成果的运用和开发,感受科学技术为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关心治理环境污染的科技方法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多年来,我校始终致力于校外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与在区高校开展广泛的科技教育合作,建设了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教育合作基地,并在紫金山天文台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电离层观测中心,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电离层观测网的中国监测中心之一。我们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教育紧密结合,将南京汤山翠谷现代农业园区、南京阳山碑材景区、汤山古猿人生活溶洞、南京汽车制造厂、南京高淳慢城等纳入学校科技教育的场所。校外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我校获得了丰厚的校外科技教育资源,为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接受科技教育创设了优良的社会教育环境。
二、高中科技教育资源的分布现状
高中科技教育有着丰富的校内、校外资源,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资源分布、资源应用、观念认识不均衡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差距大: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突出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应试教育过于强调知识本位,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育模式离社会、生活、实践越来越远,其固有的一套程序,无论如何变异,最终都收敛在试卷上,即对知识的记忆。这种教育违背教育规律,严重背离了树人、育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只能应付考试,缺乏实践中的创造能力,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高中教育中,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家长对子女的升学有极高的期望,教育行政部门也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办学质量、评定学校办学绩效的重要指标,因而学校难以正常开展全面育人理念下的素质教育。
学校科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教育长期把持学校的局面,必然影响到学校科技教育的正常开展,造成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现实存在但却未充分开发利用的局面。例如:我校的水塘,可以进行水质净化植物和生态循环的研究,但未能被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数字地理实验室、数字数学实验室在多数时间内处于闲置状态。网络图书馆具有信息量大、查找方便的特点,但学生应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机会不多,应用网络设计研究性课题的能力不强。再如我校已开发的《化学科学探究手册》校本课程教材也未能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中。
2.观念旧:精英教育与全体教育的差距
在“高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科技教育是学校的风景线”的办学理念的影响下,滋生出功利型的“精英拿牌”式科技教育模式。学校往往花费巨额经费和人力物力,让少数学生能在世界或全国有关比赛中拿大奖或获取大学保送资格,从而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并成为学校应付上级“素质教育”检查的名片。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教育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应成为一种精英式的教育。将让少数学生受益的科技教育转变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教育,学校才能以科技教育的特色来丰富自身发展的内涵,使学校真正成为科技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出大批的具有文化知识和初步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
学校的科技教育是培养精英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导向,必然影响到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的配置。精英式的科技教育以国际、国内科技创新比赛拿大奖为目标,需要高精尖的设备、巨额资金的支持。而大众化的科技教育,提倡整合学校、社会已有的科技资源,从生活实践中提出科技研究的课题,尽量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选择从事科技活动的项目,发挥特长,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3.衔接少:资源整合与内外合作不足
在校内,从单门学科看,教师过多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科学过程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即使涉及科学方法,也多以讲授的模式进行,缺乏运用科学观念分析生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活动。这种模式导致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均衡。从学科综合看,各科学学科之间缺少沟通与关联,教材中重复的内容比比皆是,如生物与化学学科“糖类”的教学内容大致相同,又如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生物、地理、化学学科的教材内容都有雷同之处。同时,在学校层面上组织学生进行科技主题活动时,各学科基本上是各搞一套,在利用既有资源上,未能发挥出各学科的优势,缺少对学生科技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校外,由于课时安排、安全因素,以及学校和相关单位协调不够等原因,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科技教育,学校内外共同开发利用科技教育资源的氛围。学校以外的科技活动并没有和学校紧密联系,造成了教育单位的孤立性,以及教育资源的垄断和封闭。
4.评价难:目前对科技活动及资源建设尚未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把学校办学绩效的考核重点放在高考成绩上,对科技教育虽有考核指标,但主要是看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中拿了什么奖,对学校进行全面育人理念下的科技教育活动没有硬性指标。学校也总是把学生在重大赛事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作为科技教育的主要成绩,对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过程没有必要的评价机制,学生的整体科技素质水平难以得到全面的评价。
我校在科技教育实践中独创了学生科学素养“学分+证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从学生的学科学习、校本课程的表现、科技活动的表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学科学习的评价依据其学业成绩;学生的校本课程表现评价采取“学分”制;对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表现采取“证书”制。同时对参加科技活动项目的学生,折算个人成绩和积分,再将积分加入班级总积分,这样既注重“个人科技荣誉”,又注重“集体科技荣誉”。这种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校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在实践中操作难度大,涉及面广,操作程序和评价项目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细化。
5.教师科学素养与理念
教师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中坚力量。学校教师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素养水平对学校全面实施科技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关键的作用。现实中,教师的科学教育理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科教师在应用学科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有些教师自身的科技知识跟不上时代的要求,需要更新和学习。
三、合理利用高中科技教育资源
1.立足校内和课堂
学校是对学生实施高中科技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学校教育环境、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学科教师是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它们为学校实施科技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能基本满足学校开展正常科技教育活动的需要。因此,实施科技教育的主要资源应当立足于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科学素材,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落实课程标准所指向的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寻找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使高中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本质,提升科学思维品质,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并能将科学知识与方法运用于实践之中,成为能“科学地生活”的公民。
2.综合利用资源
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综合利用。校内科技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包含学科间科技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图书馆、实验室的资源整合利用。校外科技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指对本地区的科技教育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寻找与学校科技特色项目和科技发展项目相一致的合适的社会科技资源并进行整合利用。
学生的科技实践、社会调查和研究课题,与高中所学习的各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活动时,应当对项目进行综合性研究课题的设计和开发,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我校阳山碑材项目研究,科技中心组织发动各科教师确定了阳山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地理)、阳山碑材体积和质量的测量研究(数学)、阳山碑材耐腐蚀性研究(化学)、如何搬运阳山碑的研究(物理)、阳山地区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生物)等题目。在研究中学生们进行现场堪察、采集样本、访问,充分应用各种测量工具、实验室设备、网络工具进行物理、化学实验和数据分析,取得了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我校聘请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学家、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等作为校外科技辅导员,每年到校给学生开设讲座,普及天文知识和南京地方地理知识。结合每年的春游和秋游活动,对阳山碑材及地区进行综合性科技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汤山翠谷的现代农业等。在每次科技活动前,科技活动小组的成员都会自觉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我校与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签订了“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的协议,利用紫金山天文台科技优势,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组织开展的全球太阳监测活动,开设了电离层监测等特色课程。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地震馆,体验地震过程;参观南京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了解汽车生产的奥秘;参观紫金山天文台,深入体验天文监测知识与技术。
四、结束语
学校科技教育离不开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充分利用科技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逐步使学校科技教育规范化、系列化、制度化,从而构建具有科技教育特色的学校校本课程,让少数学生受益的科技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教育,才能全面提升师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一、以资源为视角的公平分析
公平,属于价值判断的范畴,基本要素是事实,标准和结果。判断一个事实是否公平,需要一个标准。如果某事实符合此标准,则为公平;反之亦然。所以,对公平的争议,分为对评价公平的标准的争议和在某一标准下某事实是否符合此公平标准的争议。同一事实,在不同的公平评价标准下可能是公平的,也能是不公平的;不同事实,在同一标准下,可能是公平的,也可能是不公平的。
公平,是横向的比较,也是有限资源的分配问题。如果只有一个对象,就谈不上公平之说。所以,多个对象是公平的基本要素。其中,比较对象的某个方面的优劣程度是纵向的,可以用分值来评价。对各个对象的分值的分布情况做一个宏观的比较,在比较之中,什么叫公平,就是公平的标准。在资源是有限的静态情况下,各个对象的分值情况的总分是有限的,所以,公平的静态标准通常是有限资源怎么分配才叫合理的问题。
公平,在资源的动态增值过程中有不同的维度。把有限资源分配给不同的对象,其增值程度不同,其结果也不同。权利公平,指对象获得资源的地位平等;机会公平,指对象获得资源的标准和程序是合理的;起点公平,指对象获得的资源的结果是合理的;过程公平,资源增值过程是合理的和有效率的;结果公平,指对象的资源增值后的结果是合理的。其中,合理的含义是符合公平的标准,此标准是可以被争论的。 动态的过程可以被分为不同的阶段。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都可以作为一个阶段被讨论,当然,人的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也可以被看做一个整体被讨论。
公平与效率具有天然的矛盾。由于不同对象使资源增值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在自然情况下是不可兼得的。过分强调起点公平,势必造成结果的差距拉大;过分强调结果公平,势必造成损害效率。没有效率的公平,不是有效的公平,反之亦然。因此,怎样调和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二、以教育资源为视角的教育公平分析
教育资源,即对教育主体,即受教育者有价值,与一定的教育主体相结合能使其增加自身智力及其他能力的各项显性及隐性资源。非人力资源按对教育主体结合程度的紧密性可分为实质性资源,如知识,经验,信息,技术;载体性资源,如书本,电脑,网络;外生性资源 ,如教室,教学楼。其中,能与钱进行直接交换的是载体性资源和外生性资源,而教育资源核心——实质性资源则不是可以直接拿钱买来的,它须要长期的积淀与传承,是人的智力成果。以下对教育公平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
教育权利公平,指受教育者获得教育资源的的地位是合理的。教育权利公平分为理论地位平等和实际地位平等两类。在理论地位平等的情况下,因为对象的能力有差异,实际地位可能是不平等的。《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但是事实上,由于受教育者的各种条件差异,公民所享有的事实上的受教育权是不平等的。
教育机会公平,指资源配置的标准和程序是合理的。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角度看,人拥有价值不同。其中,内生价值不同包括智力,可教育性不同,努力程度不同; 外生价值不同包括家庭环境不同,身份,地位,阶层不同,即拥有的权或钱或身份资源不同。因此,在法律地位平等的情况下,对教育资源的获取能力是不一样的。获取教育资源的标准一是是以平等意义上的人为标准,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适龄儿童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二是以人的内生价值为主,外生价值为辅,如高等教育阶段,高考是以学生的应试能力为标准来配置大学资源的。以考试成绩为入学的标准,但需要交纳学费。因此,符合入学成绩标准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外生价值,就可能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三是以人的外生价值为主,内生价值为辅,如某些中等学校收取高价的择校费,或有些MBA班收取高价学费——不是说交得起学费去上学的人的内生价值低,而是说对外生价值要求的门槛高于对内生价值的。
从国家配置教育资源的手段上看,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要相结合。计划调节,强调政府干预,适用于制定教育资源配置的宏观战略,从宏观上由政府决定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向,其中,教育经费的拨发方向与力度的不均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市场调节,强调竞争,强调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由于存在学校之间争夺优质生源的竞争,学校会努力利用现有资源,增强师资培训等软件建设及多媒体设备等硬件建设;由于存在学生之间的争夺优质学校的竞争,学生会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学习,以达到优质学校的入学标准。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不是截然对立的,纯粹的市场调节和纯粹的计划调节都是不存在的,现实中,它们是以不同的程度进行有机结合。
教育起点公平,指资源配置的结果是合理的。按不同的标准和程序去分配资源,所获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按照某一标准和程序去配置资源,不同的受教育者获得的资源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机会公平不一定造成起点平等。如按照高考成绩去录取学生,若承认高考制度是公平的,则受教育者获得的教育资源却不一定是公平的。以学校学习阶段为例,不同的学校代表了不同的教学质量,不同的人进入不同的学校,因此有了不公平的可能性。要追求公平,一方面是要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在承认学校差距的前提下,按公平的标准入学,使相应的人进入(下转第29页)(上接第27页)相应的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更加注重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在高等教育阶段,应该更加注重公平的标准。
教育过程公平,此阶段主要突出效率。通过资源的共享,整合,重组,优化,一体化达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其中,科技手段,包括多媒体,网络等的应用,为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如远程教育,使原本有限的师资力量的作用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多媒体的应用,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等变得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又如学校之间的合作,使图书资源及电子信息资源共享,大大便利了高校学生寻找学习资料。此外,教育的一大特点是每个人的禀赋不同,对教育资源的吸收程度不同。因此,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与受教育者的匹配程度得到升华,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总之,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以使公平的质量得到提升,使公平的意义更加突出。
教育结果公平,资源增值的结果,即最终的教育质量的分布是合理的。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可以是考试成绩,个人成就等。要求教育质量完全相等,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如果教育质量的差异过大,不仅会加剧整个社会的不公平,也会在根本上损害人们对社会公平的信心。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体现了"马太效应",即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我国高校学生的家庭状况调查显示,城市学生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农村学生。教育质量的结果公平与教育机会,起点公平息息相关。要达到结果的相对公平,必须从源头上着手,在教育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起点公平等方面努力改善,最终才能达到结果的公平。
参考文献:
[1]周洪宇.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础和实现途径[J].新华文摘,2005,(14).
(1)最小代价:在选择远程教育学习模式的学习者中,对于学习时间和方式以及相对获得收获的比例要求是较高的。所以资源的设计者就要通过增大学习者可能获得的收获和减少学习者可能有的困难的方法,取得学习者对其的认可。远程教育资源不仅要包含较多的信息量,而且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使学习者能够只用较少时间就获得这些信息。
(2)操作简便:使用操作目的清楚的按钮或提示,方便学习者的选择使用。如对于各类概念的超文本技术应用,在《VB程序设计》课程资源中:“典型实例”、“拓展训练”、“常见问题”、“在线测试”、“问题库”等的设计,学习者一目了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相应的选择。
规范性
(1)资源的通用性:对于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者,他们的应用环境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资源设计者考虑到应用环境的差异,尽量做到让学习者通过远程访问时,所见即所得,不会因使用环境的差异使资源内容呈现差异,尽量做到资源使用的通用性。
(2)资源引用合法:在强调知识产权的今天,网络上资源的转载是否合法是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资源的建设者既要给学习者提供可用的高质量资源,又要做到合理合法,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艺术性
(1)风格协调一致:远程教育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提供给学习者各式各样的资源类型,如文本、图片、音视频、动画等等。可以色彩缤纷、声情并茂,但设计者要注意资源使用的根本:提供给学习者有用的信息,而不是一个喧闹的环境,不要本末倒置。所有的技术提供的服务目的就是如何能增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重点突出、简洁清晰,所以设计风格要协调一致。
(2)元素布局合理美观:在网络资源使用中,信息量大,如何使学习者方便操作,整体元素的布局很重要,要简洁、明确、重点突出,如《VB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的布局,采用了国字型框架布局,上面突出标题,左边呈现“使用帮助”、“课程信息”等辅助学习信息;右边呈现:“视频讲堂”、“实验中心”、“实例库”等学习工具;在中间的显著位置呈现:“课程导学”、“班级论坛”、“课程论坛”这样的结构重点突出,工具使用方便,学习者容易操作。网络资源的类型虽然多样,但总体是刺激视听的资源,在设计中要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观,要富于美感。
远程教育资源该如何应用评价
教育界自上而下都希望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那么我们希望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这一直是教育界的困惑,对远程教育这样的质疑更多。那么远程教育如何实现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合适的评价方法应用。下面就其在远程教育中具体的应用及问题进行探讨。
1.信息的应用能力
这一能力在远程教育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培养条件,从信息传播的途径上分析,网络传播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通过网络得到的信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这就需要学习者就得到的海量信息甄别真伪,判断其应用价值,将有用的信息存储在合适的位置,并能将其用于解决问题、阐明观点的材料中,并能将其制作成各种类型的媒体资料,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展示。在培养学习者这些能力时,资源设计者可以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规来指导帮助学习者。如奥鹏远程学习平台中的《现代远程学习概论》一课中,要培养学习者的网络搜索有用资源的能力,设置了各种趣味问题让学习者去使用搜索引擎,既提高了学习者的兴趣,也帮助学习者进一步掌握搜索引擎的应用能力。
2.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能力的培养在远程教育中也有所长,如《VB程序设计》课程中,设计了形成性考核、在线测试、实例精讲等评价方式,这些评价的特点这一就是学习者在完成测评后,结果马上就会出来,让学生立即对自己的掌握情况有了了解。如“实例精讲”马上就可以使用视频讲解进一步学习自己的不足之处,跟随老师的讲解,了解老师的思路,养成自己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远程教育资源;教师教育技术;培养
一、远程教育资源支撑教师教育技术的现实诉求
远程教育资源是指远程教育活动中所必需的教育资源,包括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类的硬件资源,以及专为远程学习者设计、开发、制作的信息产品类的软件资源。现代远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21世纪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时事中心、教研论文、课程改革、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等栏目,远程教育资源具有海量性、共享性、超链接性、低成本性和便捷性等优点,为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教师教育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技能。首先,教师传道的前提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体系和知识技能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自己要专攻某个学科,并且对本专业的研究动态有较清晰的了解。教师拥有了丰富的教育技术,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次,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为了提高远程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能够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远程教学技巧,这样才能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教学。最后,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为了应付多样化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要充分掌握网络技术并熟悉多媒体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灵活地应对复杂的教学活动设计[1]。
二、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教师教育技术的特点
1.教师教育技术的终身性
教师教育技术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是社会进步、教育发展和自身价值取向共同形成的趋势,是永无止境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新知识会逐渐的代替老知识,教师个体的知识储备需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在知识与技术的不断更新下,教育技术是终身性的,教师要掌握最新的远程教育理论与技术。教师只有不断促进自身教育技术的发展,以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才能从最初稚嫩型教师发展到骨干型教师,才能确保知识和能力符合时代的需求。
2.教师教育技术的多样性
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除了一般性的教学工作之外,教师需要能够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需要掌握远程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如:教师采用直播课堂、BBS、双向视频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教学,或者进行远距离教学。由于教师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具有了多样性。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新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提高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同时,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传授知识,从而达到了教学相长。
3.教师教育技术的阶段性
教师的教育技术不是静态的、线形的,而是动态的、灵活的。教师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教师在知识储备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不同阶段中,教师教育技术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曾经有人把这个过程划分四个阶段,四个不同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即:职前、入职、职中和职后阶段[2]。其中,职前阶段是教师具备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准备期;入职阶段是教师积极寻找新资料、新策略、新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能力,接受新观念,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积极参加教师培训的阶段;职中阶段是当教育技术发展上升到相对成熟的时候,教师会具有良好的教学监控能力的阶段;职后阶段是教师退出了教师职业的阶段。
4.教师教育技术的自主性
教师教育技术发展的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指教师能够自主地进行课程设计和规划教学活动,能够充分自主地选择教材。教师对自身教育技术进行规划,要具有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未来教育技术前景的意识,也包括对自己过去教育技术的意识。为了逐步取得教育技术能力,教师教育技术的自我意识能够让教师不断探求自我发展的机会,增强教师的责任感。除了自我意识之外,为了引导、监督和反思自身教育技术,自我规划是任何教师教育技术提升的重要环节,是为自己教育技术设计的蓝图。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1.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质,要依托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
远程教育资源具有海量性、超链接性、共享性和低成本性等优点,能够为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提供良好的支撑。而校本培训是一种具有实效的培训方式,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单元,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具有经济性、灵活性、有效性、多样性、可持续性等优点。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校本培训机制的构建步骤如下。
(1)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需求学校应该预先计划培训的时间、途径、费用,制定出学校年度计划、教师个人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年度计划等,提前一年对教师培训作出分析,并且要及时监控与评价,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3]。同时,为了使教师能够接受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教师培训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与教师的培训需求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2)明确培训目标,强调培训职责为了使教师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对教师意识与态度理念方面的讲解培训,使其具有随时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并具有应用教育技术意识的习惯性。同时,为了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内容等,通过实践培训,使教师能够独立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常见的教学辅助软件。学校要定期检查和指导培训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参加培训业务档案和评估考核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教学中的疑惑、困难。
(3)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为了树立应用教育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意识,要使教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运用丰富而先进的教育理论重塑其思想。如:为了逐渐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思想,以专题讲座结合讨论的形式开展,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研论文”栏目。在职后培训中,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设备和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如:为了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思考,根据学校教师的需求,结合教学实践,利用远程教育设备,以资源中教学课件的使用和再加工等内容为主题。
(4)培训的管理与考核、评价培训的过程中要对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做好培训记录,如:培训过程中填写考勤考核表、培训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同时,要运用多元评价方式,采用学校整体和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取自评和互评结合的评价方法,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对培训进行积极、客观、合理、有效的评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师培训是校本师资培训模式的基本精神。如:在学校中指定专人负责新任教师的入职训练;设立中心学校,为邻近的学校提供各种进修服务;指配师资培训联系人,定期收集教师信息,与教师教育机构沟通。为了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将远程教育资源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培养骨干-示范引路-共同提高”三步走的形式。信息技术将促使学校校长观念发生转变,成为培训计划目标、需求的制定者,使其成为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培训教师的支持和帮助者。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建立教师学习支持系统,开展校本教研
为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本教研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活动,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即:校本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在我国,教育研究工作一直被认为与广大教师无关,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事。而实际上,教师要具备课堂知识、技能,还要对教学方法、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以研究的精神工作,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才能体现出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才能在应用与创新中符合教师科研与发展的要求,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为校本研究创造条件,改善学校单一的教学软环境。
(1)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的教师学习支持系统的建立第一,技术及资源支持。采用以单向卫星传输为主的资源传输方式,建立以卫星传输、地网、人网为依托的远程教育信息传输平台,将教学资源发送到培训中心,解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为了推进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把分散在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师、校长集中起来,建立教师学习支持系统,有目的、计划和组织地进行校本教研,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人力支持。着力于不同教师的自我锻炼、发展需求,着眼于教育教学的需要,按照不同教学经历,建立“教师成长链”,因人而异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校本教研的具体形式第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为学校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形成使本地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课件,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为学生架起沟通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桥梁。第二,开展优化远程教育资源的课题研究。学校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构建远程教育资源平台,组织全体教师整理下载资源,保证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快捷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师查找和加工远程教育资源的技能。第三,开展“有效教学”的系统设计研究。学校设立学科备课组,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资源”范例,采用“系统设计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设计每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使教师胸中有全局,着眼于整体,兼顾各个方面循序操作。第四,倡导“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研究。通过课堂教学现场观摩、观看课堂实况录像等形式,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堂实录与点评”组织开展“一课例多阶段多反思”的校本教研活动,让教师开展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用新的理念和观点剖析典型案例,实现向教学行为的转变[4]。
(3)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校本教研的具体实施首先,选择一名正在培养的年轻教师来做案例研究,教师们一起观摩空中课堂,集体交流备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了第一次研究课教案,即把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加以修改。其次,教师们一起评课修改教案,教师之间进行同伴互助,不断改进,一起总结收获。再次,经过多次集体备课、反思、评价、改进,再进行反思小结,内化实践,使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收获,并且写一份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反思。为了把自创资源与大家共享,可以发表在校园网、远程教育资源博客上。最后,为了不断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达到研究以致用,教师们把自己的收获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使更多教师从远程教育资源中汲取精华,让校本研究从课堂中来,回到课堂中去,再生远程资源。由此可见,从资源中来的课例校本研究,能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远程教育资源,通过教师进行讨论研究,在学习资源中的课堂实录基础上,修改并进行教学实践,最后使教师教学真正实现了研究反思、资源共享的目标。
作者:张春苏 孙刚 单位: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北华大学化学与生物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红磊.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8).
2016年11月,互加计划成功入选国家网信办公布的网络扶贫“双百”项目名单。目前,互加计划已经连接起河南、四川、贵州、新疆、内蒙古、吉林等近30个省份的上千所中小学,举办超过上万次直播课程与活动,受益老师超过30000名,影响了50余万学生。
网络扶智,攻坚教育底部
2000年,当所有人都在为新世纪的到来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四川凉水井中学的校长却对学校的未来一筹莫展。
凉水井中学地处农村,坐落于山顶之上,从山脚到学校需绕过29道弯,徒步需要花费一个小时以上。多年来,学校办学条件差、学生流失严重、升学率极低,年轻优秀的教师也不愿留在这里,学校随时面临着被撤并的危险。29道蜿蜒的山路仿佛29个关卡,挡住了孩子们通过知识走出大山的路。
凉水井中学的情况在中国并非个例。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全国共有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126751所,其中乡村小规模学校有111420所,占乡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55.7%。小规模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师队伍、教育管理、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而他们却承担着中国农村“后20%”儿童的教育,是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走向“小而美”,是中国教育底部攻坚的重大难题。
伴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传统教育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一个优秀教师从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到可以同时给几千甚至几万个学生上课,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释放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
现在,凉水井中学已经发生了巨变。与沪江互加计划合作后,学生可以随时“走进”全国的优质网络课堂,教师队伍也得到了系统化网络培训的机会。2016年,凉水井中学有一半学生考上示范高中,甚至有城里的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
“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些乡村学校的土地中发芽,让这片土地发生了改变。”从2015年10月开始,沪江首席教育官吴虹就带着互加计划团队到各个乡村学校中去。现在,他们播撒在这些乡村学校的种子已然发芽,开始迸发出勃勃生机。
一根网线,联通你我世界
地处四川宜宾大山深处的白云小学是全国十几万所小规模学校的典型代表。在这个仿佛被世界遗忘的角落,邹长江老师为了仅有的10个学生坚守着。直到2015年10月,白云小学加入了互加计划,一根细细的网线,第一次将白云小学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
通过沪江CCtalk直播教室,白云小学接入了绘画、音乐、英语等课程。此后,学生们常常围坐在教室里磨得发亮的水泥讲台边,通过学校里唯一的一台台式电脑,聆听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授课。
据教育部的《2016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截至 2016年6月,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比例为87.5%,全国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为56.6%。基础设备的配备到位为进一步推动数字教育资源的接入提供了物质保障,大规模、可持续的优质课程资源的接入则是促进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育、完成“小而美”发展的重要一步。过去,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接入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的阻碍在于缺乏连接的路径,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屏障,互联网教育开始改变乡村学校。
一年后,邹长江调任到只有16名学生的新店小学。基于白云小学的实践经验,邹长江为新店小学带去了教育新理念。“互联网课堂的接入弥补了学校自身师资的不足。我见证了白云小学的学生通过在线课堂向大城市老师们学习所带来的变化,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健谈。对我而言,从学习现代化技术到理解使用现代科技的重要性并非易事。但是我会努力将这些想法传递给新店小学的老师们。”
如今,白云小学虽然已经因为撤点并校而消失,但白云模式和白云故事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从中得到启发。
分享思维,打破时空界限
从2014年9月1日“Hello,我们荆家中学也有自己的社团了”的帖子在沪江社团上首次开始,三万余个社团帖记录了学生们的成长历程。
沪江社团的成立,让山东淄博市桓台县荆家中心中学的语文教师王菲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她认为,语文要靠练习来增强表达能力,于是她开始在社团上建各种作业帖,给学生布置任务,如读书会、朗读会、小作文等,更要求学生在回复他人的帖子中学会交流。
在两年多的互联网教学中,除了新的授课方式,王菲更理解到了互联网的重要特质――分享。最初,荆家中学是需要被帮助、被给予资源的学校;现在,荆家中学经历两年的探索,已经成为了山东省教育科研实践基地。“即便这里是农村,但我们的教学理念比很多地方都更先进!”王菲自信地说。现在,她的课堂不仅展现给荆家中学的同学,更在CCtalk平台上向全国各地的学生、老师、家长进行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