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16 12:08: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黄山奇石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黄山奇石教案

篇(1)

一、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网络课件以庞大的信息量和快速的传输技术,集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等设备于一体,能使自然事物及发展过程等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搭建交互式的教学平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产生主动探究的动力。

如在教学《黄崎山》一课时,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播放黄山风景区的精美画面,内容包括黄山四绝、黄山四季、黄山晨夕、动物植物、黄山冷暖等。师导入:“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那么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呢?这时教师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感受黄山奇石的美与奇,并结合电脑课件形象感知“黄山石”的奇,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个性参与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

二、引导自我发现,提出活动目标

自我发现的过程,就是主动探究的过程。在发现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容易产生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恐龙的灭绝》,学生自己从网络上探究,有的学生发现全球气候变冷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所以选择了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有的认为行星撞击地球更容易导致恐龙灭绝,因此选择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有的则不满足于课文中提到的内容,从因特网中再搜索进行探究——之后,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回答用表单提交到公告板,同时学生也可浏览其他同学提交的观点,起到网上交流的目的。

这段时间的学习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进度进行,实现了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这样,每个同学都可以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的探究内容,让内在兴趣成为整个活动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有给予学习者以清晰明确的认知导航,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中,师生双方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已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信息的组织者,导航者。

三、利于网络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篇(2)

课堂教学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倾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或是因为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或是因为不相信学生,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打断孩子的话语与思想,使课堂交流敷衍了事。这样的交流只有命令与服从,只有授予与接受,没有宽容,没有平等。有一首儿童创作的诗值得我们深思:“对任何人来说,大人从来认为我们是孩子气,没有人能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内心的墙有二十一英尺高,而大人的梯子只有十英尺高。”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教师课前的预设,给予我们一些毫无准备的意外。此时,教师应该学会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兴趣和思想,学会宽容地倾听,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拥抱一份份意外的惊喜。

二、真诚的赏识者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求我们做宽容的倾听者,更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赏识学生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赏识者,充分相信学生,释放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良行为,进行更多体现人文关怀的细致具体的即时评价,促进和谐的课堂生成。

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读懂了兄妹俩的对话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有一颗敏感的心。当他听到兄妹俩的这段对话后,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这样说道:“这位姑娘眼睛瞎了而且家里这样贫穷,依然这么热爱音乐,我真忍不住想进去为她弹一曲。”这时候,我适时给予评价:“你真是一位有爱心的‘贝多芬’!”……教师的赏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更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三、平等的合作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管理者,制订了许多条例,不准学生做这个,不让学生搞那个,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警察”的角色。因此,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走进学生,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克服求同思维模式,培养其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其个性发展,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民主对话,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轻松愉悦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将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四、个性的促进者

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学中,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每一种现象都代表着不同学生的个性,它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课堂教学过程。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促使积极因素生成有利课堂教学的新资源,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篇(3)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的改变了传统教育形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六小学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理性的认识融合意义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它独特的优势彻底改变了传统不变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真正为小学教育注入了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身临其境般的真实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会话、协作学习,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师生负担。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而现代教育技术却很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体现在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逐步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4.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只要交给小学生一定的搜索技能,再加上我们的有效指导,就可以让农村孩子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见识天下的奇闻趣事。更为重要的是更加有利于农村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5.改变了我们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我们学校的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进最贴近新课标的教学资源,自己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

二、正确处理融合中出现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小学的教学意想不到的方便和快捷,不过我们也需要冷静的对待融合教学过程中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

1.适时设置教学情境

应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必须合理适时。例如讲授《黄山奇石》一课,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对于我们万全的小学生来讲,能够去过黄山的可谓少之又少,孩子们自然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的美景。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大屏幕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下,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你们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2.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毋庸置疑,实施高效教学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如果我们合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根本无从体会,然而这两点却对突出全文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绮丽景观。首先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然后结合对“众星捧月”词语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到此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并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篇(4)

    一、存在的误区

    1、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

    如果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适合性。因为我们运用的课件大多是面向农村孩子,认知水平不高的学生设计的,课堂容量大,教学密度大,往往令学生眼花缭乱,失去运用价值,要想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实效,首先应该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个体特征,想一想自己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多少应该用,应该怎样用,如何去设计,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学生特征的分析,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前提。

    2、教学过程以课件为中心,偏离教学主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应是辅助,即辅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所有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可我们部分教师自己还不能够独立制作课件,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实际去调控课堂,只能以课件为中心去授课,偏离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而不实,教而不深的结局,反而影响实际教学。

    3、信息量过大,滞留时间短,不利于记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画图的时间,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对于我们大部分教师来说,都使用“流水型”模式课件,教师只要轻击鼠标,就可以顺利完成操作。我们都知道,对于学生接受信息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过快的更换屏幕内容,学生来不及理解和记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对现成教学资源要合理取舍,解决好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同时屏幕切换不能太快,应以学生确实能够理解、记忆为准,需要强调的可反复展示。

    二、恰当的运用

    1、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视频资料、动画、图文等。如学习《“红领巾”真好》一课教学中,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悦耳的鸟鸣回荡于教室,葱郁茂密的树林,点辍着各色野花的草地展现在眼前,欢快的小鸟、可爱的“红领巾”活跃其间,动情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音乐之韵、诗歌之情。

    2、远离学生实际而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比如在执教《我们成功了》时,截取了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时的视频资料,创设这一情景,意在让学生意识到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时全国人民的喜悦气氛。

    3、逻辑思维性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象、难以建立起概念的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黄山奇石》教学时,针对学生无法亲身经历、亲自感知,难以想象黄山景色如何奇异的现状,教师可将在互联网上搜集的图文并茂的大量黄山图片,使文中“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多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教学内容立体的、多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4、拓展教材内容、开拓学生视野,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天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从互联网上搜集有关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景象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太空生活进一步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我们一定要明确,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在辅助上下功夫。只有根据所实现的教学目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篇(5)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情感教育对课堂进行优化,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利于培养学生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性格。

一、优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需求

我们的情感往往是受到外在刺激而产生的,在特定的环境或者是特殊的场合,情感往往最容易产生。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于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将枯燥的知识化为趣味性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能够将玩和学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挑起来了,学生就会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教师的课堂效率也起到提升的作用。

1.创设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是教师根据当前的教学活动和课本中的一些知识点,通过一定的环境布置或者是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实现情境还原,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对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把握,让学生认识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大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升。在《》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反映的音乐或者是视频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的一些基本知识,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2.竞争合作。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设立专门的竞争合作机制,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形成积极的竞争氛围,提高学生的荣誉感,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探究需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因为自身知识水平不高或者是掌握知识量的不足而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学生缺乏对基本情况的认识,对于一些描述的情感无法想象,所以这些知识他们只能是简单记忆,被动接受,没有什么积极性,学习热情不足。教师要想扭转这样的局势,就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按照趣味性的原则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诠释。要把握好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和情感的度,以学生最熟悉的知识进行引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对知识点进行剖析。这样一步步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2.加工、重组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必须寻求科学的方法和具有趣味性的创新点。这些创新点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保持阅读兴趣,这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巨大的挑战。在《丑小鸭》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安徒生的其他故事;在《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中,可以对相关的游记进行对比,让学生看到游记背后的故事。

3.引发兴趣,陶冶情操,激活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而是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在教案编制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科学的评判,然后才是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制订出一系列高水准的教学方案。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情感的认识。在《黄山奇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黄山的一些音频或者是图片让学生认识到黄山的魅力,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加强学生对黄山的认识,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黄山的认知,另一方面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三、完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虽然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却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最直观的体现,但是当前的教学活动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方面,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认识没有太多的关注,评价的方式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评价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有失偏颇;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评价往往是从信息、文件等方面进行,情感方面的较少。所以,为了完善教学评价,就必须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区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比较常用并且非常有效的手段,得到了许多教师和学生的欢迎。通过良好的情感教育,学生可以对自身的情感形成科学的认知,自我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责任心和健康的心理。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更加轻松地了解相关知识,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提升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篇(6)

一、转换思维,镇定理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潜心解读文本,没有自己对文本的正确、细微、深入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我们还能求得教学的创新、教学品质的提升吗?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想法,从解读文本开始,真正走进文本,走进学生,走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教材的开发,但这必须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想超越教材,就必须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而此时,理答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发问,一般情况下,理答要关注两个角度:一是尽量选择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时,学生学习意识上的矛盾激化时,他们思想囿于狭窄范围时或者学生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时,注意力涣散的时候作为发问的最佳时机;二是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与文本价值相适应。因为很多时候就同一问题转换一下提问角度,效果就会迥然不同。

在一次学校优质课评优活动中,教师上完课后提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蔺相如、廉颇”。学生的各种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过程进行相当顺利,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老师完全沉醉于学生的精彩回答中。忽然,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最喜欢的秦王!”顿时,课堂发出一阵哄堂大笑,显然这位学生“别具一格”的答案迎合了学生求新立异的想法,而此时教师竟一时呆住了,转而微笑着肯定这位男生的答案,继续走着下一个教程。

教师对这个回答的处理显然非常不妥,他默认了这个错误的回答,这样的理答是失败的。教学中教师也敏锐地感觉到这样的理答方法显然太失偏颇,却一时又找不到更合适的理答办法,因而错失了一个绝好的教学生成点。其实我们不妨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探问:“怎么样的人才算值得敬佩、喜欢学习的呢?”这一问就把学生的思维角度引到正确的价值观上了。学生在了解了“”的意思之后,教师话锋一转:“的人也能喜欢敬佩吗?”这样不偏不倚的理答解决了学生新旧认识的矛盾,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引领到正确的领悟上来。

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合理的回应,有时也会因为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问而一时语塞,所以教师往往要借助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理答后学生的反应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下一次理答的质量,改善教学。

二、设置难度,有效理答

理答是唤醒学生注意,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把原来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以此引出下一步的教学决策。

比如在《黄山奇石》的教学中,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由此可见,教师对课文的核心问题进行合理地分解,将其转化成贴近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缘于教师的教学动力,其中理答智慧也足以令人佩服,从而体现了生本课堂“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

篇(7)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信息源,是教学中的主讲人,是信息传授者,是知识传递者。教师在教学中占“支配地位”,属“专业型”。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的这些传统角色已经悄然发生转变。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脑中及手中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就不再是信息源。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和导航者。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主要靠教师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讲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远程教育强大的信息量使老师们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贫乏,尽管教师们都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但与远程教育所提供的综合信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教学危机感趋使教师自觉学习各种知识,如自然科学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音乐美术欣赏等。远程教育使教师由“专业型”转变为“一专多能型”。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开展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只得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习与新环境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不断的钻研中,语文教师由“单一传授型”转变为“教学科研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拿着自己编写的教案,在课堂上支配着学生进行学习,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就不再占有“支配地位”,而是平等、民主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二、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篇(8)

很多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课前十分重视,往往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的资料,精心思考后确定教案,然后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希望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却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未能好好考虑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的安排。他们经常在一个教学环节完成后,发现无法很好地导人到下一个教学内容,于是只能用很朴素的语言来展开,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语文教育的对话理论认为:“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设计反映了一个教师教学思维的深刻程度,一个教师只有具备深刻的教学思维和精湛的语言表达艺术,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升华。

在教授《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时,教师和学生讨论黄山上诸多的怪石及其得名的原因后,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几张黄山上其他怪石的图片,让学生为它们命名。教师同时采用如下的教学语言:“黄山上的怪石如此奇幻,它们的名字是如此令人神往,那么黄山上还有几块没有名字的奇石,请同学们为它们拟几个精彩的名字,倘若有一天黄山管理委员会真的用上了你取的名字,黄山会因你的智慧而加深美的内涵,即使没能用上,黄山在你心目中也会变得更加美丽。”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学生的热情立刻被鼓动起来,他们会迅速运转大脑,积极思考,各种有创意的名字也会层出不穷。

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能够充分考虑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激励性和启发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高尚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板书要引人入胜

心理学证明:在学生课堂上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相同的时间内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量是听觉的1.66倍;一份材料,只凭听觉三天后能记住15%,只凭视觉能记住40%,而视听结合能记住75%,同时,教师板书的过程正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内化的心理过程,这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过程。

一堂课上的板书凝聚了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专业素养和教学技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审美情趣和综合教学能力。引人入胜的板书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提纲挈领,突出重难点,有效配合文本,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是亮点突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欣赏之中掌握当堂所学知识。设计这样的板书,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板书的书写要规范,不写错别字、繁体字等,笔画顺序应准确;要有条理,使学生根据板书掌握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新知同化到已有知识体系中;有针对性,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板书,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掌握教学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注意板书的概括性和启发性。

在具体设计板书时,教师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别具匠心地设计相应的板书。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的板书可以采用表格形式,做到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比其他形式的板书更利于学生参与,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发挥创造性,从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采用提纲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能紧扣原文,突出教学重点,直观地呈现文章的内容体系,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分析概括能力。而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加以提炼时,可以采用图像式板书,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印象。此外,板书的设计还可以采用问题式、对比式和流程式等。

三、演示要富有情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演示技巧比较单一,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和写来被动接受新知,这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教师和学生均为此所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借助良好的演示技巧,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生动形象、直观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情感、启发想象、启迪思维,追求教学的最大功效。那么,可以采用哪些演示技巧来辅助教学呢?

1.多媒体演示。教学多媒体演示是指利用展台或白板投影、视频、录音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尽快进入情境,理解文本,受到感染。如在《画山绣水》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段关于桂林山水的视频导人正文,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必然被激发,而视频中的一些景象也会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投影无疑是作文讲评课的最佳演示工具,教师可以在上作文课之前将优作、问题作文和待升格作文一一理出,通过展台让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到全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去感受、思考这些作文的成败得失,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有所提升。

2.事物演示。事物演示是指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来创设直观教学,把学习课文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丰富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想象,从而自觉地进入艺术形象所再现的场景之中。在教授《活版》或《核舟记》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将铅字或微雕等事物拿到课堂上,可以一边讲解课文内容,一边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铅字或核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思路会紧跟着教师来接受新知。又如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美术功底好的学生将课文中“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这些语句在黑板上“翻译”成图画。这种图文互补可以启发学生的艺术联想,丰富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实验演示。实验演示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将文中涉及的科学公理、规律等借助一些器物加以演示,这样可以深入浅出地揭示较为抽象的科学现象,展示事物的复杂过程,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在教授《斜塔上的实验》一文吋,学生可能因为思维定势而无法想象两个质量不同的球从同一高度坠下却同时着地。此时,教师可以做模仿秀,让学生重温当年伽利略挑战世俗演示这一实验时的情景,再次感受伽利略的勇气和魄力。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动态”过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生成”是新课程创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让我们的教学充满了挑战,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精彩。在新课程中,我们应鼓励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的完成,我们要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更好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

一、“生成”源于教师的运筹帷幄

1、对学情的有的放矢

商家注重“预测商情”,因此能尽量避免商业投资的盲目性。老师如果能在备课前预测学情,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预测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生理等多方面作深入了解,既要掌握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风气、水平、习惯,也要掌握个体的学习状态。可以通过调查、交流、测试等多种方式准确地把握学情。同时,还要对学生资源、学习环境作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对文本的精心预设

在设计流程中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以促使学生的精彩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既不能拘泥于预设的设计不放,又必须尊重教育资源的生成。我们只有遵循生成与开放的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添精彩生成的许多亮点。例如,教师如果没有对《祖父的园子》中萧红的生活经历深入理解,课堂上就不会有学生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的精彩阐述。生成缘于预设,但要使生成精彩起来,又不能拘泥于预设。

3、对课堂意外的即时调整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信息,教师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随意而发,我们教师不能随意处理。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善于运用生成的教学资源,要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才会焕发勃勃的生机。

二、“生成”源于学生的体验感悟

1、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无处不在,无所不及,能超越成人的视角,想你所未想,做你所未做。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和观念,提升着自己的认识、审美与精神,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教例: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棉花姑娘》

教师问:“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我知道燕子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会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会捉田里的害虫,七星瓢虫会捉蚜虫。”

学生说:“我知道燕子、啄木鸟是益鸟,青蛙和七星瓢虫是益虫。”

学生说:“我知道动物各有各的本领。”

学生说:“我知道了动物必须在合适的环境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教师原以为学生会从不同动物有消灭害虫的不同本领和知道哪些动物是益鸟和益虫这两个层面来小结。结果却引发了各种精辟的答案。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发挥想象,自由倾吐,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在标新立志,异想天开中找到了自我,张扬了个性。这种“多元答案”,往往不是教学活动的结束,而是教学活动的真正开始。

2 、对积累的充分调动

课堂与课外是相联系的,但课堂的空间与时间都是有限的,如何发挥有限的时空来连接学生经历过的无限的生活空间呢?借助文本提供的语言材料,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联想,调出生活积累,生成一种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原貌,甚至高于生活的情感,促成课内外的联系。

教例:二年级人教板第三册《黄山奇石》。

课文后面有一题想想说说:想一想“仙女弹琴”的样子再说一说。面对这样的练习题,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就如下设计:先请同学仔细看看“仙女弹琴”的图片,然后调动各种感官,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说一说。老师说:“你们看到过仙女吗?”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师问:“看过西游记中嫦娥吗?”配以古筝音乐让学生自由畅谈所知所感,通过这一过程的讨论、感悟,学生的学习智慧得到了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正是由于课堂与课外相联系,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凭着生活经验想象并创造,使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篇(10)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新的科技手段使教学教育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应与时俱进,力求与其同步,以实现大容量、高质量、快速度的知识传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它能使课本内容最快捷的与时代融通,将教学中人和人、人和知识信息生动的联系起来。把多媒体信息资源引入课堂,可以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语文、数学课堂,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教师妙语连珠,加上多媒体信息出奇制胜,是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一、激发兴趣,有助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一事物产生了兴趣,才能引起有意识地注意,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而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以来,学生充满好奇,主动性、积极性也就大为提高,从而乐于学习,学习效果也大为提高。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小狗绕着正方形跑一周,小猫饶圆跑一周,他们谁跑得远呢?利用动态的演示,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想参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新课之前,如果用多媒体信息把书中所描述的精彩画面情节,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就可以调动每个学生学习课本的兴趣。多媒体信息教学手段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审美能力的补足。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的本来面目,将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使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先让学生观看毁灭以前的圆明园,三维动画,加上生动的解说,使学生充分领略圆明园的瑰丽和壮美,然后再让学生观看毁灭以后圆明园的凄惨景象。对比教学,激起学生的爱国心,使学生想早点了解是怎么一回事?再比如《黄山奇石》这一写景文章,教师在出示课题后播放课件黄山实景录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带着欣赏和渴望去学习课文,让文字和美景融为一体,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影视观物,形成表象,帮助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感知才能形成表象,然后才能获得知识。表象是思维想象的依据,能否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但是,在教学中,许多现象是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在介绍这些事物时单靠老师滔滔不绝的描述,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在教学时出示一些真实的画面,发挥影视教学的作用,将这种学生无法感知的事物现象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去理解。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做过试验后,紧接着放课件,借着计算机动态效果让学生看一遍,圆滚动一周正好是圆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样突出了重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做过实验后,再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 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的三倍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重点内容。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满足了学生视听等感觉的需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比如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学生对文中的“屋檐”、“柄上有小刺”不容易理解,如果单靠老师讲,很难达到学生理解的效果,这时利用课件将实景放映出来,那么学生就容易理解。这样化抽象为形象,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将学生难理解的内容直观形象地揭示出来,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冬瓜和茄子的影像放映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就能找到事物的不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事物的声、形、色以及变化和发展等,主动地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充分学习,情景交融的学习,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信息资源的效果得以彰显。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三、配音诵读,增强感受,帮助体会

语文课文中每篇范文都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绚丽多彩的课文蒙上了厚厚的灰暗色,冻结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单靠老师讲,没有学生的细细品味,又怎么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中心、主题呢?信息资源中有大量的优秀教师的范读,在教学中如能利用信息资源声、像结合的特点,让学生去欣赏名家诵读,感受一下当时作者内心的世界,这样就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涵了。如教学 《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教师可在讲解的基础上播放诵读,让学生想象,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名家诵读,学生就容易把感情读出来了。运用圆明园的毁灭前后语气的对比反差,突出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和愤怒,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这样,不仅帮助学生体会了文章的中心,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时,适时播放名家诵读,让学生感受小燕子通过仔细观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惊喜和快乐。

四、拓展知识,加深理解

从教学实践中,还可以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很多效能,如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 语文教学、数学教学与多学科知识的交汇,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正值我们这个地方发生令人讨厌的大风沙尘天气,人们对环境问题思考更为深入。上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有关环境恶化的课件。看到树木被砍伐,田地被吞噬,河流被污染,同学们都立志要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课堂效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文章合为时而著”,信息资源以其特殊的高科技效应,为语文教学拓展了更广阔的天地时空,课文内容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这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另外,我告诉同学们,如果你还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可以课后继续上网查询,这样让同学自己通过信息技术了解知识,解决问题。再比如学过《威尼斯小艇》,面对威尼斯这座水城的特色,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都想对威尼斯有更深的了解,同学们通过信息技术又了解了许多有关威尼斯的知识。学生更喜欢意大利的这座古城。从而使学生拓展了知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资源共享,降低成本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信息资源是一座丰富的教育宝库,不但配备有文本资料,光盘以及系统工具等软件资源,而且网络上可以下载大量的各种学科的有关资料或优秀课堂教学实例。优秀教师设计制作的教案、课件,大大的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信息资源可以让数学、语文等很多学科更加丰富自己的课堂,提供教学多样化的选择,可以用更多更好的方法来教学生,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校讯通网站听名师讲课,让他们更容易了解书本知识。我也利用假期看一些教学实例,听一些专家讲座,只有和更多的优秀教师进行“交流”,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才能使受教育者更方便、更快捷的学到最优秀教育资源。信息技术做到了资源共享,节约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成本,信息技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更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上一篇: 金融衍生品论文 下一篇: 眼科医生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