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2: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户外运动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户外运动课程概述
户外运动项目进入高校不仅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且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的心理特点。因此,户外运动的课程内容对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来说既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而且还可以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一般认为,户外运动课程是一门包涵了野营、负重行军、野炊、野外自救、岩降、定向、漂流涉水、穿越丛林和攀岩等在内的新兴活动项目群,具有一定的系统知识性、生活效用性、社会发展性和兴趣需要性。
2户外运动课程的渐进式发展
2.1户外运动在高校受到广泛重视并组建了课题组开始试点研究
随着野外生存训练在国内的兴起,为了全面开展和组织野外生存训练,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着手野外生存训练的组织和管理。国家级教育规划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课题组在浙江大明山、湖北神农架和东北冒儿山三地组织开展了把大学生户外运动野外生存作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实验研究,此次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研究和探讨山地户外运动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课程内容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在高校,有些学校已经开始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系统的组织学生进行野外生存户外训练,浙江农林大学将此课程作为学校体育必修课程,云南大学也将其列入体育选修课中,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学校也开设或者即将开设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开展野外生存户外运动课程,教育部体卫司司长杨贵仁谈到:随着社会的城市化,大部分青少年被禁锢在高楼大厦的“丛林”中,生活极度舒适安逸,与野外的接触越来越少,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与大自然抗争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差。通过山地户外运动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有效预防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野外生存户外运动对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2野外生存演化为户外运动课程,并进入现代竞技体育的行列
教育部在2004年7月到2006年7月在全国部分高校进行户外运动课程开设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野外生存的不断规范发展,从2007年7月开始,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正式演化为户外运动课程,并作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选修课程进行进一步推广。随着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日益发展和完善,各开课高校逐步建立了系统、完整和规范化的大纲和教材。与其它体育课程相比,户外运动的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教学设施、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2]。各高校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课程教学设计,将为大学生户外运动课程在各高校的推广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户外运动项目也逐步走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大家庭,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固定的户外运动赛事,且呈现出了发展壮大的趋势。
2.3野外生存研究会成立后得到迅速发展
2006年5月全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研究会在杭州正式成立,标志着野外生存教学正式纳入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至此以后,户外运动课程在多所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出现,学生选课热度持续高涨。野外生存研究会成立以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科目容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充,并且形成了户外运动项目群,在各类各级高校中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整合户外运动项目群形成户外运动课程体系成为目前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训练基地的建设、师资的培养和安全的监控等问题也在野外生存研究会成立以后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依次解决。理论上,《定向越野》和《野外生存》等户外体育教材被列入全国高校示范性体育课程教材,为各高校系统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3]。实践上,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开设或者准备开设户外运动课程,并且建立了除三大丛林基地以外的海岛野外生存基地。相信有了这些基础,户外运动课程将会在野外生存研究会的领导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3突破———户外运动的生态发展
3.1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生态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发展成为人类重要的研究课题和使命。这种生态性思想也逐渐浸入到高校教育领域,户外运动课程体系作为高校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之一,其蕴含的生态性在当前倍受关注。对于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生态化建设主要有四个部分,分别为户外运动课程内容生态化、户外运动课程目标生态化、户外运动课程评价生态化和户外运动课程实施生态化。首先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户外运动课程生态化的教学目标,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向生活化、乡土化、多样化、弹性化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在户外运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身体,更让他们切身学到了地质学、气象学、植物学和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使户外运动中所学的知识在学生思维中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形成某种良性的生态关系。然后根据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和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生态性取向,生态化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目标可以划分为心理健康主线、身体运动主线和社会适应能力主线。对于户外运动课程体系实施的生态化,据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出层次差异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活价值观,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实施会正视这种个体差异性,对每个学生以灵活多样的策略进行实施。在教学实施上,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课堂教学必须在学校的片面观念。在开展形式上,可以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三种形式,分别适合不同的适用范围[4]。最后户外运动课程实施生态化对课程评价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运动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评价体育课程活动的最终标准,而且采取一种动态的评价过程。#p#分页标题#e#
3.2户外运动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化
随着户外运动逐渐深入人心,户外运动的开展形式从单纯的丛林野外生存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红色资源开始融入野外生存,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重点在于实践,优势也在于实践,这就为红色资源与野外生存的结合找到了契合点。当然要使单纯性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上升为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必须把握好生存、发展的辩证关系,发挥拓展训练、定向越野和攀岩等其他内容的磨砺效果,起到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开展形式的又一重要突破就是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中增添了海岛野外生存的形式。海岛野外生存课程是以实践和教学相结合为手段,使大学生从中获取海岛野外生存的基本知识,培养勇于竞争和团结合作的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增进大学生“三维”健康的课程目标[5]。2003年厦门大学在大兔屿岛上建立了海岛野外生存训练基地,标志着我国开始了开展海岛野外生存的尝试。另外2007年7月浙江海洋学院在东极岛上建立了“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户外训练实习基地”,正式启动了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另外,江苏省部分高校也产生了建立沿海岛屿野外生存户外基地的初步构想。因此,可以这样说海岛野外生存作为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创建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社会化、大众化以及可持续化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和途径。
3.3高校户外运动师资培养专业化
1、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1.1、应对危机的主要选择
近年来,我国户外运动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由户外运动引起的人员伤亡事件也不断发生,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考验着参与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同时也考验着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水平。就目前而言,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还存在一定缺陷,关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更是不完善,从而导致户外运动发生突发事件后,无据可依,而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制定、完善,能为突发事件处理提供指导,使其成为应对危机的主要选择。
1.2、提高危机处理能力的重要方式
对于危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防患于未然,但是对于危机事件,处理和防范本身是一个量变对质变的过程,对于危机的应对,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本次危机,更是为了提高下次危机的防范能力。对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能使得户外运动突发事件更加系统、规范的处理,并对每次突发事件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实现户外运动突发事件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的转变。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引起人员不幸身亡,其主要原因是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发生后,没有相应的危机处理能力,对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应对缺乏规范指导,导致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实质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只有制定完善的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才能全面提高危机处理能力,降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引起的损失。
2、我国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2.1、户外运动危机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户外运动危机意识普遍比较低,我国的户外运动虽然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兴起在最近几年内,到时人们对户外运动的认知仍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忽略了自然变化对户外运动的影响,对于户外运动危机观念更是少的可怜。另外对于户外运动的参与者,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必要的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而户外运动的俱乐部,也大多以盈利为目的,过于注重户外运动活动组织,忽视了户外运动危机,从而增加了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发生率。
2.2、户外运动应急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对于户外运动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其本身是建立在户外运动突发事件上,在我国户外运动属于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管理,并没有针对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制定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这就导致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发生后,缺失专业的指导。同时,在发生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后,并不能派遣专业的救援队伍进行突发事件处理及人员救援,这就对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处理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
2.3、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机制不科学
目前,我国的户外运动管理的相关制度仅仅是针对户外运动俱乐部、教练技术人员、出入境户外运动等制定的,并没有系统性的制定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管理机制,而关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也是参照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和群体活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确定的,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处理,从而导致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处置缺乏规范,影响了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
2.4、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救援措施不专业
对于户外运动,其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此,对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救援有很高的要求。在进行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时,不仅需要救援人员有专业的救援知识和救援技巧,还需要有科学的救援设施、通畅的信息交流等,这样才能保证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活动的高效开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户外运动应急管理救援体系并不专业,很多时候需要户外运动参与者自主救援,或者依靠当地的民警进行救援,其救援知识、水平较低,救援设备落后,从而对户外运动应急救援造成一定影响。
3、我国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
3.1、构建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原则
在构建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时,必须遵守以下几点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因此,在构建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快速反应原则,对于突发事件,必须做到快速响应,有效组织,因此,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必须快速响应,反应迅速,从而降低损失。(3)专业处置原则,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往往与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在处置户外运动突发事件时,必须由专业的队伍进行,实现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专业化处置,以此提高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
3.2、户外运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
对于突发事件,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累积在一起,在特定的诱导因素下爆发的,因此,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好措施就是将这些因素或者诱导因素消除。为全面提高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户外运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并加强危机教育,提高户外运动俱乐部、参与者的危机意识,并制定完善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全面、准确的应急管理信息,避免因信息不通畅,造成损失。
3.3、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构建
对于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对户外运动突发事件进行统一指导,快速控制危机,处理危机。其次,要及时公开突发事件的最新动态信息,在网络时代下,信息传递十分迅速,只有公开突发事件的最新信息,才能避免谣言的产生,为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民众支持。再者要,鼓励非盈利机构积极参与事故救援,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实现灾害共同治理、共同化解。
3.4、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善后修复及评估机制的构建
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临时性,不同地区的救援要求有所差异,因此,要注重户外运动突发事件的善后修复,首先要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以此提高各个区域救援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救援能力;其次要明确危机事件处置后的工作目标,立足长远,总将事件,加强预防,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恢复正常工作。另外,要制定相应的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评估机制,对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分析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并不断总结,全面提高户外运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
在新世纪首期的《财富》杂志中,经济观察家预测了21世纪7个最佳的投资方向,其中之一就是“休闲运动将大行其道,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户外运动作为一种带有惊险刺激的户外体验休闲运动倍受关注。
1 户外运动在我国的发展
1.1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探索和学习阶段
户外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最早是由登山探险运动开始的。 1958年,国家体委正式成立登山处,与国家登山队一并归入同年成立的中国登山协会。1989年,在云南诞生我国第一个户外运动俱乐部。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装备比较简单,组织活动也较单一,但是已经开始了户外运动产业化的探索,其体制结构是由中国登山协会统一管理。
1.2 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逐步发展阶段
1990年“昆明市登山探险协会”成立,这是中国最早进行有偿服务的户外探险组织。我国大规模的民间户外运动始于1995年,最初是一些比较前卫的大学效仿国外的大学相继组建了登山队。1998年,户外运动首先在北京、上海等地悄然兴起,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给予了强力报道,使得户外运动迅速成为一种社会时尚。2001年,登山协会正式成立了户外运动部,专门负责户外运动的竞赛和行业规范,其体制结构主要是以登山协会为主导,以民间户外运动组织为主体。
1.3 2004年至今——开始步入规范化、大众化发展阶段
2004年,教育部设立了“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题。2007年,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作为体育课的选修科目在全国各高校推广。这些措施对于户外运动的推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中国其他很多体育项目不同,户外运动是先有市场后有行业,因此,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群体和潜力雄厚的市场基础。目前,在我国进行户外运动推广的除了政府管理系统外,社会管理进一步划分为民间户外运动的组织者、网站、俱乐部以及一些户外装备公司。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户外运动将逐渐向大众化的趋势发展。
2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路径
户外运动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安全隐患普遍存在。仅2007年,我国在户外运动活动中遇难人数就达29人。其次,法律效力层次低,在俱乐部管理上仍有很多不完善之处。针对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对策:
2.1政府、组织者、参与者各行其责,确保户外运动活动安全进行
户外运动所在地政府机构、户外运动组织者、户外运动参与者三方都应对不可预测的风险和各种安全隐患做好充足准备,以应对突发事故。所在地政府应积极协同公安、民政、体育和工商等部门,要成立专业救援机构,一旦有安全事故,可及时进行救援服务。组织者要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应有相应的培训及考核来界定组织者是否合格。参与者应该掌握必要的户外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避免在活动期间因个人不遵守法规而导致险情出现。
2.2 扶持与监管相结合,提高管理效能,促进户外俱乐部健康发展
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户外运动俱乐部极大的重视,投入一定的资金加以扶持并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各市积极推动户外俱乐部的建设,对独立经营俱乐部相对减少税收,使户外运动俱乐部降低成本,促进户外运动的普及。此外,应加强对俱乐部的监督和管理,充分保障消费者和俱乐部的合法权益。由户外运动行政监管部门负责对俱乐部业务经营,对外报价、资产状况、服务质量、活动安全、财务管理以及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户外运动概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户外运动传入我国以来,对于何为户外运动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户外运动的特点也多有探究,并且实践表明户外运动具有很多理解的作用。在本章,将对上述内容加以介绍,以为全文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1.1户外运动的界定
在本文中所指的户外运动主要指:在闲暇时间,人们基于满足自身对于强健身体、缓解紧张情绪、增进人际交往以及获取刺激和冒险等多种需要而在特定自然环境下进行的各种体育运动方式及体验活动。
当前,户外运动在我国开展的主要项目有:蹦极、登山、攀岩、攀冰、滑雪、穿越、定向、远足、漂流、冲浪、滑翔、滑水、潜水、滑草、高山速降自行车、越野山地车、热气球、拓展、飞行滑索等。
1.2户外运动的特点
户外运动与其他体育休闲活动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特点:
一是人与自然高度融合。户外运动的兴起,使人们的在运动场地上发生了变化,逐步离开了传统的体育场馆而走入自然。户外运动以自然环境为场地,是蕴含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性的体育项目群,因此,在户外运动的过程中参与者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其展现出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之感。
二是受环境影响强烈。户外运动这一活动方式的开展要受到活动场所带来的制约,这主要是因为户外运动项目的进行均在特定自然场所与环境,也就是说,活动场所、地点的环境特征直接决定了户外运动的形式。
三是富有体验与挑战。现代社会将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都市和城镇,都市环境的喧嚣、灰色森林、工作与生活的机械化和沉重感,让人们窒息和渴望逃离。因此,现代人们对于接触和体验自然环境的渴望以及摆脱高压的生活状态,是进行户外探索和挑战活动的主要动机。
1.3户外运动的作用
户外运动作为一项近年来新兴的、广为受众所欢迎的运动形式,其积极作用正日益显现并为公众所认可。如果从高校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角度分析,户外运动的作用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利于强健大学生体魄。户外活动能够对大学生身体健康起到较为全面的作用。参加户外运动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大有益处,而且因为户外运动的锻炼环境常常选在空气清新、植被丰富、污染较少的自然环境中,因此对于大学生参加锻炼的实际效果也具有明显增进作用。而且学生长期参与户外运动,学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将越来越强,其机体免疫力也会相应得以增强。
其次,有利于养成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户外运动通常选择在阳光、碧波、清风和新鲜的空气中进行体育运动,更能使人身心感到放松,尽情享受清新野趣。通过户外运动,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自然中得到较好的放松,而且还能不断调节自我心理状态。另外,户外运动作为新型的娱乐方式和教育手段,要求参加者集体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并完成各项任务,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培养坚强坚韧的品格,锻炼他们的意志。
再次,有利于构建更为丰富的大学生知识体系。大学生身体正处于生命的“黄金时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通过接近与融入自然,了解一些山林、岩石或土地的自然形成过程和地理形式知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能够使大学生获得对于动物、植物树木和许多自然现象的直观感受。户外运动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接触、了解甚至热爱自然,并逐渐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2 学生户外运动参与情况
2.1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频次
当前,高校大学生们对刺激、挑战、团队性较强的运动越来越关注,户外运动完全符合这些特点,因此总体来看高校学生参与参加户外运功情况很较好,也这为问卷调查的结果所证明,见图2.1。
如图3.1所示,为高校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情况。图中数据表明,在有效的273名学生样本中,经常参与户外运动的比重高达52.60%,并且偶尔参与户外运动的学生比重也接近四成,从不参加户外运动的学生比重仅为9.60%,这反映出户外运动广受高校学生的欢迎,这与户外运动富有娱乐性、挑战性、创新性以及符合当代体育运动发展趋势、迎合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是不无关系的。
2.2学生对户外运动的了解情况
当代大学生正生活在新旧媒体急速融合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并且通常都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在户外运动方面,高校大学生对户外运动的认知度较高,具体见图2.2。
如图3.2所示,为高校学生对户外运动的了解情况。图中数据表明,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表示对户外运动有所了解,其中非常了解的学生比重为19.30%;同时,对户外运动不了解的学生比重为11.20%。总体来看,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高校大学生户外运动开展较好。
2.3 学生对户外运动的喜欢程度
兴趣是引导人们做好事情的基础性条件,对于户外运动,如果学生对其喜欢程度较高,则在积极参与其中提供了有利条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学生中对户外运动表示喜欢的占多数,见图2.3。
如图2.3所示,为高校学生对户外运动的喜欢程度情况。图中数据表明,有30.10%的学生非常喜欢户外运动,并且表示喜欢的学生比重为40.50%,两者之和超过了七成。这与当下户外运动普遍流行、给学生们提供了独立分析问题的机会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在今后引导学生参与户外运动时,应当重新确定指导思路。
2.4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项目
户外运动项目多样,并且各类项目所具有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参与户外运动方面学生的选择是多样的。本次问卷调查考察了高校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项目情况,结果见图2.4。
如图2.4所示,为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项目情况。图中数据表明,在诸多户外运动中,高校学生最为推崇的项目为攀岩(85.80%),这主要是因为攀岩不进能够为学生带来刺激的场面,而且彰显了年轻人不服输的意志。定向运动与拓展运动分别排在了第二位和第三位,比重分别为72.29%和71.08%。定向运动是教育部大纲中明确规定的具备条件高校应开设的课程,并且在智力开发和体能锻炼方面展现了优势。拓展运动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项户外运动,要求参与者具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挑战极限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爬山是学生们选择排于第五位的户外运动项目,比重为67.42%,通常有利于锻炼学生勇敢的性格,增强其自信,并且花费通常较小。另外几项户外运动也为学生们所喜爱,在此不一一分析。但是,总体来看,高校学生在选择户外运动项目时,比较倾向于能够有利于意志磨练、娱乐身心、锻炼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项目,这与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是相适应的,复合其心理成长特征。
3.结论
户外运动作为一项近年来广泛发展的运动健身项目,是当代绿色体育宗旨与内涵的体现。在我国高校中的多年发展表明,不仅有利于学生体魄的锻炼,还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的培养。本文通过对沈阳市某高校学生户外运动参与情况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在高校,学生参与参加户外运功情况很较好,经常参与户外运动的比重高达52.60%,并且高校大学生对户外运动的认知度较高,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表示对户外运动有所了解,喜欢户外运动的大学生比重也高达70.60%。在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项目方面,学生最为推崇的项目为攀岩,其次依次为定向运动、拓展运动、爬山、真人CS、漂流、徒步、滑雪、探洞和越野自行车。
4.建议
户外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对于提高大学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学生户外运动参与水平、发展高校户外运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4.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当前,很多学生虽然有参与户外运动的想法,但是由于缺少组织者无法成行;同时,学生自发组织的户外体育运动,通常在活动安排与组织程序方面又科学性与合理性不足,很容易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
因此,高校可以成为学生户外运动的组织者,具体通过在校内成立高校户外体育社团或户外体育俱乐部担负责任,该部门归属校团委或学校体育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切实保障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安全性。
4.2推动户外运动教学发展
教育及体育主管部门应当提高对户外运动的认识水平,联合加大针对户外运动的相关宣传,有条件的高校也应当尽快着手推动户外体育运动的课程化改革,以保障大学生能够接受到更为系统的关于户外运动的理论学习和技术指导,建立起更为正确的户外运动理念。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户外运动竞赛,提高全校整体性户外体育运动竞技水平;另外,还应当增进教师和教练员的横向交流,促进户外运动教学和比赛共同发展。
4.3提高师资队伍力量
专业的师资力量配备,是促进高校户外体育运动健康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的有力支持。我国户外体育运动起步较晚,整体都存在专业师资缺乏的现象。因此,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院校交流学习,定期开展专业讲座和技术培训等进行自我培养逐步提高以适应和达到户外体育运动师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辉.我国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4,3
[2]龚小芹.试论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现状的制约因素以及解决
策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9
[3]田汜明,张健,张建华.对兰州市高校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art in the universities in Hangzhou as an example, the University of outdoor sports, outdoor sports teachers from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students' demand for basic facilities of outdoor sports universiti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outdoor dynamic transport.
Keywords college outdoor sports; teaching concep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afety system
0概述
户外运动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运动项目,我国的高校中发展迅速,大学生通过户外运动活动的参与与训练,能够从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拓展到心理素质、团队建设、协作能力及野外生存能力的训练等多个维度,兼具趣味性、教育性、实用性为一体地进行训练和提升。为了分析户外运动在高校中实施的基本现状和可能存在原因,通过对杭州几所高校进行调查,对其开展户外运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入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而为高校户外运动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针对杭州部分高校户外运动的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随机地抽选了杭州的几所高校的师生,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警察学院等在校的若干名学生以及高校体育教师,在针对学生户外运动参与情况、高校户外运动基本设施对运动的基本需求、高校户外运动的师资情况进行调查,从而分析出其相关因素。
针对高校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基本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在杭高校学生户外运动参与情况(n=332)
由表1中可知,近70%的学生对于户外运动有积极参与的情况,而参加途径主要包括了高校开设户外运动专项课程,高校户外运动俱乐部或社团,或者参校、学院、班级等组织的以户外运动为内容的活动等,这些户外途径都为高校大学生的户外运动提供了便利,这也说明了高校在大学生户外运动发展方面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校在校内开设户外运动课程、开展户外运动社团活动或者组织其他形式的户外运动活动时,都需要一定的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在针对高校开设的户外运动专项课程的相关基础设施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在杭高校户外运动设施满足学生需求程度(n=332)
由表2的结果可知,完全不满足和不太满足占据了50%以上,一般则占据了近30%,根据学生的反馈可知高校在针对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在调查过程中与相关的教师进行讨论也了解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因为资金和资源限制,在户外运动专用的场地、设备等方面的建设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其中针对高校老师的基本情况进行抽查,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参加过与户外运动相关的专业进修的教师有8位,其余2位则未参加过相关的专业进修。户外运动项目课程相对其他运动课程而言,要求其任课教师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与安全意识,以及丰富的户外运动知识与很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对于户外运动师资力量建设也非常重要。
2 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策略
2.1 更新观念,完善政策
相关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对于户外运动的观念和认识,决定了其对户外运动的态度;领导对于户外运动的重视与支持,是高校户外运动获得较好发展的重要前提。相关部门可以从高校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专项经费使用、运动场地设施与装备配置等多个方面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同时,学校领导了解户外运动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发展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与功能,探索户外运动与学校相关学科专业共同发展的途径,尝试将户外运动作为学校特色融入校园文化,落实上级部门的相关政策,同时在学校层面为发展户外运动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相关部门可以从高校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专项经费使用、运动场地设施与装备配置等多个方面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应该使学校领导了解户外运动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发展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与功能,探索户外运动与学校相关学科专业共同发展的途径,尝试将户外运动作为学校特色融入校园文化,落实上级部门的相关政策,同时在学校层面为发展户外运动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
2.2 加强人才培养和师资团队建设
通过设立户外运动专业,或者在休闲体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专业下设立户外运动专项方向,培养户外运动方面的专用师资及其他专业人才,满足高校对户外运动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于高校现有的户外运动师资,高校应该加强与户外运动协会或其他户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组织校内的户外运动专项教师培训,邀请户外技术水平较高的户外专业人员到校进行专门指导,重点提高教师在户外活动操作组织、专项运动技术技能与应急情况处理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同时,高校应鼓励与支持本校教师参加户外运动协会、体育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户外运动单项教练员培训、户外指导员培训,有条件的可以考虑支持教参加国外举办的户外运动培相关培训活动。
2.3 拓展户外运动渠道
在发展户外运动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加强与校外社会机构、组织的联系,获取外部资源。加强与体育管理部门和体育协会的联系,争取通过户外运动的基地立项或重点发展项目设立的形式,获取场地、经费和政策支持;加强与户外运动专项协会、俱乐部和培训结构的联系与合作,在师资培训、户外运动知识普及、赛事组织等方面获得户外运动专业人士的指导与帮助;与企业等社会组织进行合作,获取资金或装备设施的赞助;增加与媒体的联系与交流,在户外运动知识普及、赛事活动宣传报道方面争取媒体的支持。
在户外运动的开展与组织形式方面,高校户外运动课程设置上受到场地设施、装备、师资和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而高校户外运动社团、俱乐部和业余运动队在开展户外运动训练、赛事或其他活动时,时间上更为灵活,场地和师资上也不太容易受到学校现实情况的限制,还可通过获取校外赞助和支持,实现自身的良好运作和多方共赢。
2.4 完善设备与场地建设
经费不足、场地设施和技术装备缺乏是制约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如校园自然环境、学校经费、学科发展重点等因素,有选择性地确定一项或多项户外运动项目,同时给予相配套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对于已确立个别户外运动重点项目并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校,可以申请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省体育局、省体育总会、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对户外运动基地建设或户外运动项目发展所进行的立项,从学校外部获取相关政策、土地、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此外,高校应加强与校外社会组织、企业和其他机构的联系,争取通过赞助、冠名等形式,获取户外运动发展所需的经费;已具有丰富户外运动资源并且开展时间较长的高校,应尝试突破学校对户外运动场地设施装备等资源进行专管的单一化模式,探索专业体育经营公司承包或租赁、学校与社区体育组织共同管理 等多种管理模式,实现多方共赢,更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产生更广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5 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高校应努力从各方面规范户外运动的活动操作程序,建立与完善户外运动的安全保障体系。针对户外运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应该做好对领队和教练的资格审查,确保其具备专业户外指导的资质与能力;同时,使参与者进行基本的户外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提前了解活动的操作流程和应急方案。针对户外运动的场地设施和装备,应确保配备符合专业标准的技术装备,做好场地设施与设备的检查、维护与管理工作。在具体的户外运动活动中,教师或领队应提前制定详尽的活动计划,对活动预先进行风险评估,并到相关部门处对活动进行备案与审批;为活动涉及户外运动项目制定安全操作程序书,并且在外出活动前按安全操作流程对参与者进行培训,充分了解参与者的户外活动技能水平;通过体检等形式对参与者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充分了解,为所有参与活动的人提前购买户外运动人身意外保险;预测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意外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应急处理预案和救援预案。
3 总结
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体系完善等方面都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当然,制约因素远h不止如此,希望大家不遗余力将高校户外运动推向新。
L芎贾菔?015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G16C006),课题名称:在杭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323-02
一、户外运动的概况
户外运动课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以户外运动项目群所共有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及相关竞赛所具有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为教学目的,按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教学内容包括冰雪运动、定向越野、郊游、野外露营、野外生存能力训练、野外物种及自然知识的学习考察、高校体育户外运动训练课是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模式,是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1]。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萧山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专科)一、二年级男女生,对户外运动的理解、参与意愿和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得数据,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如下:
男生143人(占48.5%),女生152人(占51,5%);大学一年级人数125人(42.4%),二年级的人数170人(57.6%)。
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本次对萧山科技学院在校学生随机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95份,有效回收率98.3%。抽取的本校学生先进行预测,然后进行项目分析。查阅中国期刊网关于户外运动的相关论文、期刊、专著等并通过因特网查询的方法获得最新的资料信息和研究方法。所有相关资料的汇总整理后,运用相关数据统计软件(SPSSI3.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
3.调查结果与分析。(1)男、女大学生的参加户外运动调查:其中男143人,有104人参加户外运动占72.7%;女152人,有68人参加户外运动占44.7%。男、女样本的参加户外运动项目比例不同,用假设检验X2=∑(A-T)2/ T= 23.56,P<0.005拒绝H0,男、女同学有着明显差异。(2)大学生最常参加的运动项目的调查:大学生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排在前五位的是:篮球频数121占有效百分比39%、羽毛球频数105占有效百分比29.8%、足球频数63占有效百分比27.8%;户外运动频数82占有效百分比19.7%、其他频数81占有效百分比20.7%。有82人选择户外运动项目,占13.9%。说明中国高校大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喜好已经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经常参加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偏多。大学生对户外运动的向往和参与人数却不成正比,从中的原因值得研究。(3)大学生每学期参与户外运动次数统计:一次的频数125占42.4% ,二次的频数94占31.9%,三次的频数51占17.3%,四次的频数25占8.4% 。每月参加户外运动1次最多,人数为125人42.4%);其次是2次人数为94人(31.9%)、每月3次的人数为51人(17.3%)、每月4次以上人数为25人(8.4%);显示户外运动的次数主要集中在1~2次(74.3%)偏少。(4)影响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主要因素有:课程、老师、同学、环境、条件等。根据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影响其进行户外运动的因素,主要集中表现在同学有67人(22.7%),周围地理环境18.6%,学校教学条件和体育课程设置。说明户外运动与伙伴关系非常重要,当然学校组织和氛围也是影响中国高校大学生进行户外运动的关键。(5)一、二年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兴趣频数统计:一年级125人 频数 64占51.2% ,二年级170人频数114 占66.3%。在不同年级的调查中,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参加户外运动的兴趣越强,一年级有64人,占51.2%;二年级有14人占66.3%。X2=7.5,P<0.01说明年龄对户外运动有着差异。
三、影响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因素分析
1.学校组织。学校的办学重心在于招生、就业和内部的转型升级,体育则及格就行,所以也不愿意多加投入,这就大大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政策上的偏向导致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不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也无法深入。户外运动的开展一方面靠同行工作者的宣传和努力,另一方面靠国家体育政策指导 [2]。只要政策加以引导,完全能够开展户外体育运动。
2.设备设施、环境条件。萧山科技学院是一所二级学院校园很小,除了篮球、足球、排球外基本没有户外体育设施,比起本部的攀岩、独木桥、秋千、翘翘板及水上游乐设施来相差太远。但地处湘湖公园,周围环境比较充分:有海洋公园、天然游泳场、划船、登山等等公共资源完全可以利用。
3.个人因素和社会配套。户外运动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体育教学活动方式,是现代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3]。由于多数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局限,只参与一些体育课教学的运动项目:大球、小球和田径以及体育游戏等同样可以健身,愉悦心情,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和钱去参加户外运动。在社会上户外运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探险、攀岩比赛、越野骑行、潜水以及电视上的户外游乐节目等非常红火,与之相比在大学里看到的学生滑板、滑轮、自行车、放风筝等运动显得星星点点。
4.时间设施方面的问题。时间不充足和缺少经费是影响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重要因素 [4]。首先,在校内开课人多设施少,二节体育课90分钟学生的活动密度会很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去校外,无论是有安全隐患,一般学校不会鼓励,所以学生,只能在校园里打球、跑步。其次,缺少经费。户外运动装备、路费、门票和餐饮费等无形之中抑制了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积极性。
四、大学生户外运动开展的对策
1.开展教师培训,提高专业素质。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第一位的,大学体协和专业协会应该进行培训,加强自身户外运动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习,有了能力,才能大胆的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才能在教学中起到模范作用。
2.注重户外运动理论基础的教学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运用多媒体通过理论课教学和专业知识讲座,介绍户外运动概论、讲授户外运动(如:定向、生存技能技巧、户外急救、饮食卫生、危险因素、自救求救等)基本知识和教授各种户外装备(如:帐篷、指北针、炉具、GPS、绳索等)的使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户外运动有了一个系统的概念,掌握基本的户外运动理论知识和户外运动技能。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户外运动项目,在真实环境或模拟条件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户外技术、技能及生存技术、技能的培养,尽量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技术自己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
3.建立户外运动俱乐部。建立大学生户外运动俱乐部的选修教学管理模式,相比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俱乐部活动,培养学生真正的运动能力、运动兴趣和对户外运动的认识理解,大学生在交流、学习,沟通中扩大了交际范围,培养了兴趣为以后体育教学奠定基础;针对案例现象,应该照顾到女学生的一面,开发智力型的、休闲性的户外项目俱乐部。
4.建立户外运动网站和论坛。电子信息时代,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平台,通过学校网络资源建立和完善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信息、用图片资料库对外宣传、对内活动安排、出行计划、活动小结等互动、共享。也可链接兄弟院校和专业俱乐部,丰富了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为创建健康的户外运动生活方式起到宣传和推动的作用。
5.组建户外运动项目的竞赛队伍。浙江省以野外生存、攀岩、漂流、自行车旅行和定向越野等项目为主开展竞赛运动,其中开展最为普遍的是定向越野和野营[5]。以陆地上的登山、攀岩、定向越野和海岛野外生存为主的浙江海洋学院户外运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作为二级学院的萧山分园更应组建户外运动项目的竞赛队伍为本院输送人才服务。
6.完善户外运动安全保障体系。户外运动的多数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针对参与对象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户外运动计划,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科学整体策划,加快保险业的发展,加强保险意识,只有建立在安全保障体系下的户外运动才是健康积极的运动[6]。
7.加快户外运动训练基地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海岛、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天然河流和湖泊等开展户外运动如校园定向、公园定向、露营、速降、山地自行车等运动。海洋学院的大学生野外生存基地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先例。
五、结论与建议
1.萧山科技学院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理论知识不健全、学生对户外运动的了解不够,缺少整体氛围、环境条件、器械等比较落后。
2.缺少宣传,理论知识、名人或户外运动器械等都可以起到直接或间接的感应。
3.学校地处偏僻,与外界接触少,校内又没有开展这方面的竞赛活动。
建议: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工作者的教学管理,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的设置体育课,落实教学指导思想[7]。其次,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借鉴成功院校经验,聘请有关专家或名人来讲学,学习户外运动知识,让体育教师外出进修;因地制宜,开设些具有大学生文化特色的户外活动,教师在体育课或课外活动中穿插一些户外运动内容逐渐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参加,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生的锻炼要求,给力于高校户外运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杨汉.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
[2] 谢科.广东省高校学生户外运动状况调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4).
[3] 孙会兵.户外运动在武汉高校开展的现状及模式的探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3).
[4] 张俊斌.对中国户外运动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1).
前言
如今的时代已经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的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拥有高水平的文化层次已经不能满足日趋激烈的竞争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团队精神、健康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也日趋成为人才竞争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无形的意志和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的大学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高校体育作为国家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必须向全面化、发展化、创新化迈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了河北省20所本科院校的学生、教师、体育部主管领导为研究对象,就户外运动在我省高校开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保定学院、衡水学院、邢台学院、河北工程大学、唐山师范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承德医学院、廊坊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联合大学。
1.2研究方法。
为了能够客观准确地了解河北省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现状,以分析导致这些状况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本课题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分析法、逻辑分析发等多种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参阅了有关户外、休闲、教育学、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文化教育、体育教育、现代大学生等多方面的著作,查阅、收集和分析了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有关户外运动的论文并且还通过一些户外网站进行资料搜索,共计搜集、鉴别、整理了专著、期刊百余篇(部),以掌握户外运动在国内外的发展方向及高校中关于户外运动的一些观点,在理论上对本题的可行性加以指导,并为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户外运动内涵的深入了解,对权威的教育学者及户外专家的咨询,对国内高校在户外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对比,并结合我省高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河北省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现状调查》问卷,整个设计过程遵循了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在发放问卷前请10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经专家检验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效度为9.19((以10分制评定),问卷的效度能够满足本课题的研究需要(见表1)。同时,为了了解问卷的信度,对学生问卷采用“再测法”,15天后对部分学生再次发放问卷进行回测,计算出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为0.91,证明问卷具有较高可信度。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的问卷调查过程中,对每个研究对象的体育部主管领导发放问卷一份,总共发放问卷20份,收回20份,回收率100%。对研究对象的在校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河北省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学生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4000份,回收调查问卷3916份,回收率为97.9%,其中有效问卷3785份,有效率94.6%。
1.2.3数理统计法
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比较,并通过SPSS19. 0版本的社会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1.2.4逻辑分析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逻辑推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河北省高校户外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1.1河北省高校开设户外课程及训练情况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我省二十所高校开设户外课程和训练情况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 20%的学校开设了户外运动课程(有部分学校还同时成立了训练队),80%的学校仅是为了参加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而临时成立了户外运动训练队(没有开设户外运动课程)。
以上数据分析得出,我省高校将户外运动课程化的学校仅占被调查学校的20%,与国内开展户外运动教育较为成熟的广东省、上海市和北京市等还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将既开设户外运动课程也成立了运动队的学校与仅成立了户外运动训练队的学校综合统计,则表明我省高校基本上都已经开始尝试将户外运动引入教育范畴。
2.1.2河北省高校户外运动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查分析
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主体力量,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如何建设和优化教师配置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地区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我省在当前教育经费不足、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如何抓住市场经济体制的机遇,加强师资的建设,提高师资的使用效率,实现高校师资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建设个体素质优良、整体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高校师资管理工作者急需研究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通过对河北省高校户外运动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发现,我省高校从事户外运动教学与训练的教师,基本是由各单位自主选派的,只是经过各种短期培训就上岗教学(见下表)。其中,培训时间在2周以下的占90%,2-4周的占4%,1-3个月的占4%,半年以上的只占2%。另外,参加培训次数在5次以上的教师占5%,4次的占15%,3次的占30%,2次以下的占55%(见表2)。据了解,这种现状具有普遍性,这主要与我国目前户外运动整体的教育环境有关,我国在2005年才首次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招收户外运动专业的本科学生,因此,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在较早以前就从事户外运动训练的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外,其他的教师都必须不断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学习,才能保证在户外运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摸索创新教学形式。
2.1.3河北省高校户外运动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河北省高校户外运动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我省高校开设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内容仅有定向越野和攀岩两项,其中只有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一所高校开设了攀岩课程。而且大部分学校都是在近1-2年才将户外运动纳入到教学体系。究其原因,经调查发现石家庄经济学院是原隶属于国土资源部的高校,根据行业特性的需要,其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建立比我省其他高校相对较早一些,而且课程体系的建立并非是较早的认识到了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并对其进行补充,而是带有一定的行业传统性质。
我省高校从真正意识上对户外运动的开展应该从近两才开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也对体育教育工作更加重视,为了改善原有的教学体制模式,我省部分高校也相继引入了户外运动。
在调查中还发现,户外运动课程的组织形式都是以实践教学课为主,而且由于其整体对户外运动的接触较晚,起步较低,因此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户外运动教学中。在定向越野教学过程中,受师资水平较低且制图能力较差,场地器材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所学到的仅是一些简单的技术与技巧,比如如何快速标定地图,如何在奔跑中确定站立点,如何选择最佳路线,如何快速准确的读懂点标说明等较深层次的内容就很难从目前的教学当中获得。另外,由于在攀岩、速降、拓展训练等户外运动的教学实践中,对场地器材和师资水平的要求更高一些,也就说这些课程的开展门槛比较高,因此开设这类户外运动课程的学校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2.1.4河北省高校体育工作主管领导对户外运动的重视程度
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的好坏与主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河北省高校校长杯户外定向越野赛的举行,各高校领导通过最直观的方式对户外运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无疑对高校开展户外运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河北省高校体育工作主管领导对户外运动的重视程度的调查中得知,大多数领导对于开展户外运动予以支持,态度是积极的,这对高校开展与普及户外运动都是十分有利的。
另外省教育厅从河北省第十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开始把定向越野列为重点推广项目,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推动了户外运动在我省高校的开展。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高校领导对户外运动还存在着一些忧虑,而其焦点就是他们最为关心的安全问题。由此可见,高校户外运动的顺利开展必须以安全保证基础,这就要求参与户外运动教学和训练的教师们,必须能够更加专业化更加细心地解决“安全”这个重中之重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我省高校正在逐步将户外运动引入校园。虽然已经有少部分高校将户外运动的个别项目课程化了,还有近一半的高校通过各种手段正在逐步建立健全自己的户外运动队,但涉足的项目较少。
3.1.2河北省高校户外运动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接受户外运动培训的时间和次数较少,专业化程度不高,科研水平较低;虽然有少数高水平户外运动教师和教练员,但都相对集中在个别学校,而且在省内高校中横向交流较少,没有形成以点带面。由于受师资力量、场地设备、投入经费等问题的困扰,户外运动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3.1.3大多数领导对于开展户外运动予以支持,态度是积极的,这对高校开展与普及户外运动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安全问题是领导面临抉择中的最大障碍,如何解决安全问题是能否将户外运动引入高校的非常重要的一道门槛。
3.1.4开设户外运动课程对学生了解户外运动有较大影响,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总体评价还是满意地。我省高校大多数学生对参与户外运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品质、激发潜能、沟通交流是他们选择参与户外运动的主要动机。
3.2建议
3.2.1我省的教育及体育的主管部门应加强联合并加大对户外运动的宣传,提高各高校领导对户外运动的认知程度,以期使户外运动能够更早的、更全面的纳入我省高等教育的范畴。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走出去或者是请进来加大对户外运动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及教练员的交流。加大资金投入以保证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及器材的维护,投入专项资金及科研经费用于对我省户外运动的推广、普及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3.2.2定期举办户外运动比赛以提高我省整体的户外运动竞技水平,而且可以承办国内的大型户外运动赛事,扩大户外运动在我省的影响力。正面宣传,积极引导大众参与其中,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3.2.3加强风险教育,建立户外运动系统风险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杨汉、董范等.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
[2]操学诚、祖.户外运动与青少年全面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6,06.
[3]张瑞林,闻兰.户外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5-02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体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现在高校学生的需求,因此,教育部开始重新探究体育教育的重点,不停地摸索与总结之后,似乎已经发现了高校体育的重点。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校指导纲要》,重新确立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即自由、开放、科学。这种新的要求决定了新的高校体育课程不能再像传统的体育课程一样固定、死板,而应该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饱含高的热情去参与体育活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开展体育课程才能满足指导纲要的需求呢?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运动,充分发掘他们身体的潜能呢?笔者觉得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开设户外运动体育课程,它是体育发展的产物,只有开设户外运动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运动的需求。
一、传统体育课程缺乏什么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体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传统的体育课程只是锻炼学生的体魄,但是对学生的心理方面却没有任何的帮助。但是现代体育精神的理念已经不只是体魄强壮,而应当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体育精神。传统的体育课堂场地固定,不存在新意,不能提升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也无法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实践证明,真正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就是新异、刺激,如果缺乏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难被激发,学生自然也不会具备体育精神。由此可见,高校要想取得实质的发展就离不开体育课程改革,必须摒弃传统的体育课程,重新寻找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体育课程。
二、为什么户外运动的设置可以满足当前体育课程的要求
1.充分符合当前体育教育以及学生的要求
户外运动的别名也就是大学生野外生存活动训练,它与传统的体育课程不同,传统的体育课程将学生束缚在学校内,学生只能在操场上打篮球、跑步、做游戏等,但是户外运动课程让学生脱离了学校,让他们可以运用体育知识完成户外活动的实践。相较于校园体育课来说,户外体育课更加有趣、更加生动,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会更积极。这种新兴的体育课真正实现了提高学生多项能力的目的,有利于国家进一步实现体育的深化改革。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民主化与个性化的思想开始流行,从那时开始,人们的教育观已经变为“以人为本”,但是这么多年来高校设置的体育课程并没有真正实现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户外运动的开展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习体育知识的运用,增强他们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除此之外,统计数据也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喜欢户外运动。
2.户外运动课程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产物
高校一直被戏称为一个“小社会”,因为在学校内部有着一个循环的系统,学生在内部学习、生活、交流、运动,从表面上来看,学校确实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社会”还是与真正的社会有区别,因为它主要呈现的是与学习相关的内容,却很少反映真正社会的内容,社会的多样与复杂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体育课程必将会与真正的社会相挂钩,户外运动应运而生,它让学生可以进入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美,学习到真正关于社会的知识。户外运动课程的开展必将给高校体育带来极大的变动,以往几十年,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高校体育课程虽然已经开设,但这些仍然只是传统的、校内的竞技体育项目,并没有真正实现脱离学校、走入社会的目标。户外运动像骑行、野外生存、跑酷、攀岩等都不再局限在学校内部,而是向社会、向大自然进发,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自我挑战,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信心,让学生更适应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
3.高校户外运动的开展可以促进体育课程的改革
最新的体育指导纲要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项基础的体育技能,并将其运用到体育实践中,这一要求旨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与实践能力。除此之外,纲要还指出体育课程应当拥有一定的计划,与课外、校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真正的融入社会,让学生可以有目标,有计划地实施自身的体育能力。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产物,一旦高校开展推动实施户外课程,那么必将推动体育课程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更快速地完成改革,紧跟时代的潮流。
三、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实际措施
户外运动的开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体育技能并提高他们自身的自信,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访问,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高校学生对野外生存、攀岩、负重、行军等户外活动非常感兴趣,根据他们的信息反馈,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实施户外运用课程。
1.结合学生地兴趣爱好开设户外运动课程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如果学生对户外运动感兴趣,那么他们必然会积极地参与进去,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如果开设学生不敢兴趣的户外运动课程,那么对学生来说,不管在哪里学习都是无趣的,他们也不会认真地参与进去,如果强制学生参与他们不感兴趣的课程,结果往往得不偿失。
2.结合户外运动教授学生体育技能
开设学生感兴趣的户外运动之后,我们可以结合户外运动教授学生体育技能,因为学生对户外运动感兴趣,所以他们的学习效率必然会得到提升,学生自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的对体育感兴趣。比如说高校开设攀岩这一户外运动,那么在学生上课之前,高校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攀岩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攀岩应当准备什么、应当注意什么。只有进行充分地准备,攀岩这一户外运动才能及时有效地实施。如果没有及时的准备好,学生自然会不自信,因为他们不了解,所以学生会害怕。
3.鼓励学生多参与相似的户外运动
开展校园户外运动之后,高校可以多鼓励学生参与相似的户外的运动,让学生感受体育精神的精髓,鼓励他们多参与类似的户外运动,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社会的好奇与求知欲望。比如说高校开设了户外骑行这一运动,那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实践参与野营、定向等户外运动,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时间,另外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体育的精髓,了解并继承体育精神。
4.高校要积极宣传户外运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户外运动,高校应当在学校设置户外运动宣传栏,向学生宣传与户外运动有关的知识,设计调查问卷考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做好宣传,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户外运动,当学生对户外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参与并组织户外运动的机会变得更多,高校户外运动自然就可以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为了能够适应新的教育要求,高校有必要开展户外运动,通过开展户外运动来推进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为了促进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高校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设户外运动,主动给学生介绍相关的户外运动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来重视,因此在我国范围内都兴起了大众健身的热潮,通过参与健身活动来加强自身的身体健康,并使生活、工作、学习上的压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环节。而户外运动在众多的健身活动项目中由于具有较强的自然性、较高的参与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户外运动能够充分的调动起青少年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青少年参与户外运动的运动动机对运动坚持性具有一定的影响性,因此,对青少年户外运动动机进行研究和分析,对青少年参与运动的坚持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青少年户外运动动机与运动坚持性的概述
(一)运动动机的概述
运动动机从总的来说,其是指为了能够使自身的需求得到满足,那么则可以通过进行体育运动来实现,这主要指的是人们在参与和坚持体育运动行为的时候产生的心理动力。在参与体育运动中,运动动机不仅能够让人们对参与运动、坚持运动和退出运动的行为进行深层全面的认识,而且还能够让更多的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二)对运动动机产生影响的基本理论
对青少年参与运动的运动动机来说,内外部动机对参与运动动机的影响是较为重要的两个方面。由于青少年在年龄上和心理上都缺乏一定的主动性,而对青少年参与运动动机产生影响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了成就需要理论、归因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等四个基本理论。
1. 成就需要理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动机的产生是需要在和诱因的共同作用下而出现的,就成就动机来说,其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敢成功不怕失败、敢成功怕失败、不想成功不怕失败、不想成功却怕失败,可以说在四个方面中的内容中,对运动动机的调动和培养具有积极激发作用的是敢成功不怕失败,与运动动机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2. 归因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归因理论是从认知方面来进行研究,其在人们基本的心理因素基础之上,具有因果和倾向两个方面的归因。因果归因和倾向归因可以说对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3. 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是产生运动动机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对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信心的树立和责任感的增加具有积极的激发作用。对于目标的设置,主要表现在于参与运动整个过程的表现目标,而不是参与运动后的结果目标,对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运动动机具有积极的激发作用,从而促进人们能够更好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4.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指的是参与运动的人们对自己能够完成体育运动项目所拥有的能力的一种自我评价。在参与体育运动,人们对自己参与运动的表现都会产生一个相适应的评价,以此来帮助自己对参与体育运动进行相应的调节和改进,从而以此来有效的提高自身对运动的坚持性。
二、户外运动动机对运动坚持性的影响分析结论
(一)青少年参与户外运动动机的特点
青少年参与户外运动动机动机特点根据相关的研究、文献来看,在参与户外运动的青少年的时候在性别、年龄和家庭等几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而男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方面的动机和效果较女生来说都比较高,不管是在年龄上还是在文化背景上都普遍存在着。由于户外运动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难度、风险性和刺激性,因此在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都比女生好的男生中更受欢迎,更适合男生参与。
从年龄上来看,在青少年中年龄较小、低年级的学生对参与户外运动的兴趣比年龄较大、高年级的学生较为强烈。这主要是受到低年级的学生在年龄上对参与活动的兴趣比较大,特别是在参与户外运动中的时间与范围都相对比较少,而且在课余时间上比年龄大的高年级学生比较充裕,因此对户外运动充满了更多的好奇性。另外,由于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业上的负担和压力比较大,因此在参与户外运动的时间比较少,但是在坚持性上高年级的学生对户外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比较全面,因此坚持参与户外运动的比例比低年级的学生大。
受到生活环境优劣的影响,城市、郊区的青少年参与户外运动的时间与积极性都比农村学生的参与性高,再加上城郊的学生对户外运动的认识比农村学生的充分和全面,而农村学生对户外运动的参与运动动机和认识相对来说都还是停留在表层上,对参与户外运动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在参与户外运动的坚持时间也比较短。
(二)对运动坚持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对青少年参与运动坚持性的运动动机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了个人因素(即内部动机)、环境氛围(即外部动机),内外部因素对于青少年参与运动的坚持性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在青少年参与户外运动的运动动机上来说,内部动机与自主、能力和关联等三种心理需求具有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在自主需求上与自我决策具有直接的关系,并且参与户外运动的行为可以看成是来源于个人的愿望所需;能力需求则是对参与运动的效果和感受通过自身努力进行控制和掌握来得以实现;关联需求则是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联系,使大家的参与愿望都能够得到满足。同时,自主需求和能力需求是参与户外运动的重要动机,而环境氛围对参与运动的坚持性也是其重要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若是身边的人们对参与户外运动的氛围较浓厚,那么青少年对参与户外运动的认知程度就越深,还有助于产生积极的情绪,使青少年能够增加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坚持性。由于参与户外运动与大自然比较亲近,并且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具有合作性,因此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运动氛围,对青少年参与户外运动的积极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青少年在家长、教师等的引导下,对参与户外运动都具有初步的认识,长期坚持参与运动对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在不同的运动动机下对运动坚持性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运动动机的产生是在内外部动机和其他动机的有效融合下形成的。因此,对青少年户外运动动机对运动坚持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对青少年参与户外运动的运动动机、参与运动的坚持性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了解,明确青少年参与户外运动的运动氛围、个人心理因素等对运动坚持性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采取相适应的措施来加强青少年对参与户外运动的运动动机的正确认识,以此来提高青少年对户外运动参与坚持性的效果。(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刘微娜,周成林,孙君.青少年户外运动动机对运动坚持性的影响:运动氛围的中介作用[J].体育科学,2011(10).
――张静葳
风靡一时的驴友暴走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户外运动,于气喘吁吁中感受户外的魅力,于热汗涔涔中忘掉生活的焦虑,探索新鲜线路,享受行囊奇旅。张静葳就是这样一个热爱自然与户外运动的女人,更是一个“户外梦想”的圆梦人。
初次爱上户外运动是从加入戈尔开始,因为工作原因张静葳也亲身加入到户外运动的活动中,她说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去登山,当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高峰,克服高原反应,领略到山上的美景的那一刻,一切的困难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因为站在山顶看到山间气势磅礴,巍峨壮丽,感受自然造物的伟大力量,从山顶看山下又是不一样的景观,使她忘却一切烦恼,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这让我想到一首诗,“海到尽头天作岸,山至绝顶我为峰”,也许那是另一种境界。回到工作中,张静葳把自己每次的户外运动经验反馈到工作中,从中汲取灵感,探索新的户外路线、拟定新的户外计划、总结户外安全以及求生知识等。她快乐地享受着自己的工作,她希望更多人能跟她一样参与到户外梦想活动中,享受不一样的人生。谈到户外经历,张静葳仿佛在我们眼前我们描绘了一副美景,漫步云野山川,饮清澈溪泉,听幽谷鸟啼,走过每一处大自然都是身心的震撼与感悟,张静葳说,所有参加户外运动的驴友都变成原本的自我,都成了心胸豁达之人。
完美出行,完美必备
张静葳喜欢登山,喜欢骑马,更喜欢充满刺激与速度的滑雪,不同的户外体验让她积累了丰富的户外运动经验,本次她为我们介绍了一次完美登山计划所需的完美必备,保证您的户外活动中享受到极致舒适和持久保护。
1、一双合适的鞋子。
一次完美的爬山体验最必备的单品就是一双合适的鞋子,那些穿着高跟鞋行走在山上的女性实在让人担心。登山鞋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水、透气,并保持全天候的舒适。如果攀越高山,行走草丛泥藻中就要选择一双采用戈尔特斯TM面料的包脚面高帮登山鞋,以达到更好的保护。
2、冲锋衣
在登山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多雨的天气、岩石和树枝密布的丛林,还有山顶上的大风……这时就必须要有一件防水、防风、透气而且耐磨的冲锋衣。采用戈尔特斯TM面料户外冲锋衣就完全具备这些要求,尤其爬至顶峰大汗淋漓时,由于戈尔特斯TM面料防水、防风、透气的功能,可以让身体产生的汗液被迅速排出,还能抵当住山顶的大风,其在遇到下雨的天气时,它也不会让外面的水渗透到衣服的里面,从而保证身体能够一直处于极致舒适和持久保护之中。
3、帽子
爬山过程中帽子的作用不能小看,它能很好的保护我们最重要的头部,在极端的条件下,您的装备必须万无一失地控制热量的传递。
4、多功能行囊
如果是简单的登山只要以上必备就可以了,但如果想要挑战丛林高峰,就需要一个能成得下多种物品的大背包,食物和水用来时时刻刻补充体力,还需要绳索、登山仗、可折叠帐篷、指南针、睡袋、手电筒甚至驱蚊或外用医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