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2: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让学生自主识字来感受乐趣
利用语境与生活实际,初识字音,了解字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能依据个人的喜好和需求,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1、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五彩缤纷的图片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教师通过出示《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看,用心想,然后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说一说,有的同学说:“看到图片上有一口井,井边立着一块石碑”。还有的同学说:“石碑上刻着两行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还有很多同学纷纷举手回答,同学们观察的很详细,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生字。如:吃、忘、井、刻、席。通过分组讨论,用生字卡片认读,随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生字,把字音读准,能文从字顺地读下来,使他们初步建立音、形、义的联系,达到整体感知生字的目的。
2、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识字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识字,而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这才是我们识字教学的重中之重。由于我们的每一节课都让学生事先预习过了,因此在让孩子们齐读生字卡片之后,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在预习时最先记住哪些字,是采用那些方式记住的。学生肯定挑了一些比较简单的生字进行交流,这符合小孩子的的心理发展趋势,先易后难,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满足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愿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富有个性的学习。孩子们在交流的时候,多用脑想,用手记,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好方法。进行表扬。学生听到老师这真诚的鼓励,从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识字的信心。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敢于当众表现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自主识字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3、要与学生共同反思学习过程,归纳学习方法集体总结汇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评价和总结。“刚才我们有许多同学都汇报了自己的识字方法,有的是按部件来记,有的是运用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还有的同学能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所了解的知识来记忆生字,这些方法好极了。我相信还有许多同学,也有不同于他们,但又非常适合自己的好方法,希望今后也能有机会介绍给大家。”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归纳,提炼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课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大声朗读的兴趣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充分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理解词句,去培养语感,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去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
在教学中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趣味性强的文章兴趣较为浓厚,愿意朗读;而对于离他们生活实际较远、不易感知的内容则兴趣较差,读这样的文章就会感到难度大,提不起朗读的兴趣。就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和《奶奶的白发》这两课相比 ,前者在教学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前者离孩子的生活太远。那么我们该如何考虑学生们可能遇到的困难,恰当地为他们清除阅读障碍呢?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用多种形式“读”激发大声朗读的兴趣
低段学生好奇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应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的要求出发,采用比赛、画图、唱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也是十分乐意的。
(1)想象读。低年级的课文大部分是古诗、儿童诗、童谣。如何让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让学生乐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想象。
(2)仿声读。读书中,老师经常让学生或自己分角色朗读,但有一点要注意,分角色朗读就要模仿角色地读。如在教读《三个小伙伴》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模仿小野猪、小袋鼠、小象的口气朗读课文,既有趣也读懂了课文。
(3)表演读。表演读是学生运用动作和声音表现理解课文的一种表达方式。表演能促使学生把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感受联系起来。通过表演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朗读、想象。
(4)挑战读。这是进入细读、情感朗读阶段,即在指导孩子充分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再由本人指出向谁挑战。无论是挑战者,还是被挑战者,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孩子们为了能挑战成功,就必须自己练习朗读。许多孩子挑战成功,信心倍增;挑战失败,不甘落后,这样班级中也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氛围。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早读课上孩子们认认真真,读书声响亮有感情,同时还优化了孩子们能上能下的心理素质,真是一举多得。
(5)游戏读。儿歌虽说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但如果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学生也会厌倦。如果将儿歌放到游戏中读,学生就会边玩边读,兴趣倍增。
三、及时评价激发大声朗读的兴趣
(1)教师评价,激发学生大声朗读的兴趣。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一位学生在读《世界多美呀》的最后一段,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小鸡赞美世界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不能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了。通过多次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课文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
(2)自我评价,激发学生大声朗读的兴趣。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培养朗读兴趣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结果作评议。如:在教《春笋》第二自然段的朗读时,要求读出春笋娃娃的可爱。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名读,一名学生读后是这样自评:“我读得较流利,但我没有读出春笋娃娃的可爱的语气。”老师说:“假如让你抱一抱这个白白胖胖的娃娃,你会感到怎样呢?”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用撒娇的语气把课文的句子读出来。
评价,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以及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正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大家期待着一种能彰显教育本色、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的诞生。如何真正把握新课程评价的精髓,发挥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好学”,而且“会学”和“学会”,更要“学得有兴趣”,是我们教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要真正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坚持新的评价原则
1.尊重评价主体
对语文学科来说,要注意强调个性的理解。我们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在语文教学的评价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培养了学生自信的个性品质。
2.鼓励评价主体
教师应用赏识的目光,从各个方面观察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不同形式做出激励性的评价。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句热情的话语,都能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激励性的语言能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获得满足,产生学习的动力。
3.宽容评价主体
要使学生发展,首先要宽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错误,只有宽容了他们的错误,才能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刚入学的学生在行动上、胆量上、语言表达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应该细心呵护他们幼小、脆弱的心灵。
二、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艺术策略
1.评价要有针对性和导向性
课堂评价语就像车前的马、线上的针,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能起到调节与导向的作用。评价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学生能够从教师有力的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是有效评价的精髓所在。笔者在教学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们平时都是说‘喝水’的,为什么这个课题中要说‘吃水’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立刻掀起了课堂教学的波澜,学生紧锁眉头,认真思考。透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出这是个很会思考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我凭借这个契机,让学生明白课堂上应该像这位学生一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及时对这位学生进行导向性的评价:“×××同学不再是简单地问词语的意思,他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深度思考,只有真正引发大家思索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我为×××同学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感到高兴……”当时,全班学生都向这位同学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的有效评价来维持的。有经验的教师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总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有效的评价。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善于观察、善于倾听,敏锐地捕捉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评价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会推进教学的进程。
2.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笔者认为可以把期末考试改为“加强平时、分项考核、综合评定”的评价方法,让部分项目在舒缓的气氛中结合日常教学进行。如朗读、背诵,听写、识字、口语交际等,由学生、家长、老师各自写一句激励性的评语。这样就能全面、辨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了使学生形成良性循环,可以把期末语文成绩评价改为等级加评语的形式,评价结果由本人、同伴、老师共同参与,从笔试、口试、学习行为观察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语可设计成“老师对我说”这样的栏目,由老师采用有针对性的评语,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老师的评语要有生命的活力,富有人情味,尽量减轻学生横向比较的心理负担。对考试效果不满意的学生,按自愿的原则允许重测,并按最佳成绩记录。这样就能较好地引入激励性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激发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让学生、家长、社会都参与到评价中来
以往的评价中教师是唯一的评委,这就难免形成孤立、片面、不客观的评价。新的评价体系,应该让学生、家长和社会都参与到评价中来。学生自我是学生自我反思的一种方式。学生对自我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是积累自己的经验,另外一方面是寻找自己的不足来想好自我对策。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构建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桥梁。在其他同学身上看到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和欠缺,学习其他同学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评价方式。有些时候家长的评价几乎都是偏激的,不是过分的表扬,就是过分的批评。孩子不是用来高高举起,那也不是踩在脚下的。家长的这种用心其实我们都能理解。但是我们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从客观出发,全面地去评价。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要过度,一旦跨越了评价的尺度,就会适得其反。
社会更要注重对孩子整体的评价。从大方向上,社会可以针对当今少年可能存在哪些共同的问题,哪些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提出一些要求。从个性上可以树立一些榜样,比如音乐小明星、小画家、小作家,通过各种形式给孩子们营造一个适宜健康发展的场所和空间,让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华民族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古训,这些古训告诉我们的就是要感恩。但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新时期大学生的血液里,他们不懂得对自己拥有和享受到的一切抱有感激之情。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 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通过教育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对其回馈以感激的眼光, 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 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 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以“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教育内容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可以认为: 感恩教育的本质任务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
感恩教育对于我们追求德育工作实效, 培养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1952 年,爱因斯坦为《纽约时报》撰文时写道: “ (仅仅)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融化他们的冷漠心、自我心和自私心, 培养他们感恩图报、施恩不图报、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良好品性和与人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内省内察, 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和自然的恩赐, 增进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内心的祥和宁静。从这个意义上说, 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西方文化处处可见感恩之光。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 既推崇“施恩不图报”,更推崇“知恩图报”,古训“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妇孺皆知。儒家文化极其强调“感恩”美德, 甚至把“软”的感恩意识逐渐转化为“硬”的规章制度加以强力推行。这些都说明, 传统文化认同“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是做人起码的修养。“重拾”感恩教育, 是人性的需要与回归,也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和传承。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1. 家庭教育的片面性
许多父母补偿心理过重,总是希望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大学生就成为实现父母意愿的工具。父母不是按照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要求来培养子女,而是把子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在生活上大包大揽:入学报到、毕业离校,包送包接;季节转换、节庆假日,嘘寒问暖……过多的呵护助长了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只要你学习好,就是对我好”。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必然使大学生将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根本不会对父母萌生任何感激之情。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学习是我的天职,感激父母暂时还没想到。这是一般大学生的正常思维,也是当前一部分父母教养观的必然结果。
2. 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
就教育大学生的主场――高校来说,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长期以来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教育和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因此,当今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不良现象与学校教育不够落实,尤其是忽视感恩意识的培养不无关系。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享受了太多的爱与给予,生活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把什么都看成是理所当然。因此,需要通过教育,让他们懂得自己所享有的这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他们需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然而,我们对他们的这种教育却没能跟上。在教科书中,传统感恩教育思想并非完全没有,从小他们就能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专题的感恩教育却进行得太少。学生没有受到足够的感恩教育,未能形成强烈的感恩情感,自然就不会产生感恩的行动。
3. 社会感恩氛围不浓
受市场经济条件的负面影响,人际关系被打上了实利化和物质化的烙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员的流动性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束缚,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和冷漠。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他们不懂得要去感激父母、感激师长、感激社会,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激之情。因此,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也是情有可原的。
4.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父母、师长和社会都是欠他们的,而他们就不欠别人的。父母、师长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他们就是不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对自身缺乏反省,当然很难理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认为首先要让他们善于理解和发现他人之恩,即明白为什么要感恩,然后逐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观。
1.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事物归因
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其心智和理论分析能力还不成熟,对事物发展缘由的归因分析往往显得片面和绝对化,而大多数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识更是使他们在事物归因上容易形成“成皆由我败皆由人”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很容易导致人的骄傲自满: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别人的付出和自己已获得的回报,正如巴尔扎克所讲:“骄傲的人,很少感恩,因为他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他应得的一切。”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当代大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要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多看别人的努力和付出,学习歌德的“我不应该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上万的事物和人物”。学会正确归因,并养成谦虚进取的心态,由此知道感恩,学会感恩。
2. 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会关爱
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和关爱不仅表现在语言上,也更多地表现在人们不经意的动作中,反映在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之中。一句轻轻的问候会让我们倍感温暖;一个鼓励的眼神会让我们力量顿增;拍拍肩膀,会让我们的顾虑和委屈烟消云散,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因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去发现关爱、感受关爱,进而由己及人,学会去关爱别人,回馈他人和社会。
3. 引导学生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
知恩就得图报。知恩之后就应当以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这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才会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意识。虽然我们的生活中渗透着自然的恩典、社会的支持和他人的帮助,但我们很容易忽略那些需要感谢的事情。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和奢求,却可能很少想到对已经获得的一切给以回报,这实际上“来而无往非礼也”和自私自利的表现,值得每一个人反思。这里谈到的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上的回报。图报当从感谢做起。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真诚地向别人表达谢意是尊敬与礼貌的最高表现方法,也是维系人际关系最安全的方法。另外,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教师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正是报恩的表现。施恩不图报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最高境界。在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施恩意识,实施施恩行动。施恩的前提是不图报的,否则,施恩者就不会心情愉快地去帮助别人。学校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寒暑假“三下乡”活动等义务服务,以此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而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大学生自觉自愿的施恩行动。
总之,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德育要积极渗透感恩教育,要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 随着时展不断创新、丰富, 从而使大学生树起正确的感恩观、高尚的感恩情,并以实际行动来感恩, 促进自己、他人、社会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钱夙伟.匮乏的“感恩意识”[EB/OL].南方新闻网:中国新闻,省略/news/china.2003-07-25.
为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原则,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事实上已成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一个亟待解决不容回避的问题。教书育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职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也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个中心开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才。在这个过程中,“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教育被资助学生懂得感恩,是我们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淡薄、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道德修养和感恩意识。应该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引导和点拨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感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自觉地修身、修养、修己,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做人的基本准则。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面对人生,有助于大学生心胸宽广,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增强社会责任感,推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感恩意识的养成和教育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感恩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大学生德育的一部分,也是德育的一个突破口。如果能够与一些课程结合起来,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等内容来教育引导,使让学生在生活中体悟做人的道理,了解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教育的效果会远远好于空洞的说教。感恩教育让大学生不仅学会对父母、老师感恩,而且能够学会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感恩。感恩教育可让德育焕发出新的动力,是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
二、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原因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感恩教育的现状
国家和各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都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措施给予帮助。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且逐年增加助学力度和投入。这些措施对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被资助的群体中却存在着不懂感恩的现象,认为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无偿资助的方式虽然能解“贫困生”的燃眉之急,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很明显的弊端。一是部分“贫困生”产生了当然和依赖的心理,认为学校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二是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学生伸手“要”补助的现象比以前相对更为突出,个别学生出现购买高消费品的情况;三是部分学生为拿到困难补助和老师拉关系、找人情,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二)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1.资助的形式多样,但对被资助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感恩教育重视不足
学校比较注重通过多种多样的资助形式和发放资助的形式来开展教育。但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教育则明显不足。个别部门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简单地归结为经济问题,认为只要资助到位,把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解决了,就不存在其他问题了,缺乏与多元化的资助体系相配套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更是重视不足。传统的德育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在学生的内心真正引起共鸣,学生觉得单调、空洞。
2.被资助学生自身存在的道德困惑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力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强烈,但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淡薄,享乐思想、依赖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差,不仅认为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且还怨天尤人,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平,而对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缺少反思,对父母如同仆人,对师长如同陌生人,对不文明的行为习以为常。在日常生活中将道德规范挂在口头上,而行动上却是另外一种情况。有远大志向,但缺乏具体的行动;对社会上各种丑恶感到现象深恶痛绝,但往往置身其中;期待合理的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能严格遵守,比如有的同学经常带早餐去教室上课,还有个别同学经常穿拖鞋上课等。在评价标准上,往往采取双重标准,常常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他人,却用利己主义的价值对待自己,现在的大学生在诸如入党、做学生干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
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渠道,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必须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比如,通过开展心理课程教学,实现健康知识多学科渗透;通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疏导;通过开展集体心理讲座、团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建立贫困生激励和制约机制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不能强迫,不能依靠外力,它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我校通过召开座谈会、辅导员谈心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知恩感恩教育。通过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鼓励他们“勤奋学习、树立良好心态、立大志、有作为”,使学生们深深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另一方面让他们知恩感恩,教育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奋发图强、回报社会。学校要求辅导员要通过一对一的谈心活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学校还通过报告会、网络、短信等途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教育,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他们受助思恩、受助思学、受助思报,做一个知恩图报、献身祖国的有用人才。
(三)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带动感恩教育
爱是感恩教育的基础。教师首先必须有“爱”心,要懂得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要注意营造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和谐教学环境,设法让学生理解和尊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教师辛勤的付出,让学生发现关爱,珍惜关爱,学会关爱。任课教师要将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国家和社会的栽培之恩。高校应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或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中的育人考核指标,并作为教师晋职晋级、岗位聘任和评优选模的重要依据。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感恩教育任重道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讲,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与心理上的疏导。因此,要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学生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资助,做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促进资助育人工作更加健康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巨思义.上好感恩教育这一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1).
[2]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3.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4]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0-33,115.
[5]蔡景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情怀培养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
[6]裴巧玲,姜德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59-60.
[7]刘欢.以感恩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11.
201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五项改革”的攻坚年。本学期依照区教育体育局有关“学校德育教育”精神,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依照区教育体育局有关“学校德育教育”精神,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二十六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坚持“管理育人,活动育人”两条主线交叉并重,开展扎实有效率、有特色德育主题教育,全面加强班主任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校规章制度,落实常规管理,以务实、创新的精神,营造积极向上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推进学校德育素质教育步伐。
二.工作思路:
以“团结合作、精细管理”为理念,以全面提高师生道德素质为目标,围绕学校计划,加大德育工作力度,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及校园的常规德育管理,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探索更为科学的评价制度,寻求更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途径,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进一步促进优良班风、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三.现状分析: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能够紧紧围绕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扎实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学生在校课间秩序明显改善,特色阳光课间活动稳步发展,校风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氛围中。德育常规工作、学生养成教育及各项活动初步实现了系列化、程序化。学生思想稳定,集体活动表现健康向上,具有较好的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新学年伊始,反思目前德育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课间秩序(低年级)、卫生保持(中高年级)、仪容仪表、上放学路队等不规范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各年级管理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落实。
(二)在班级管理方面各班差异大,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班级管理的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德育工作考核制度仍不够完善。
(三)学生在校常规检查主要依据值周组来进行,检查结果的综合性和准确性不够,部分班主任对检查结果反馈和信息公布不够重视,未做到及时整改;
(四)阳光课间在表现形式上、规范程度上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须在本学期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加强检查督促,强化训练。
(五)《 “集中教育”制度》的落实和监管不到位,未形成有效的落实机制,全员育人的氛围不够浓厚。
(六)德育教研及师德建设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扎实,班主任会议、班主任培训、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需要常规化、制度化。
四.工作目标:
1.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做好学校德育教育。
2.坚持以养成教育为基础,抓好“五种习惯”养成教育,以文明礼貌教育为核心、以赏识教育为特色,以感恩教育为特色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3.进一步深化班集体建设工作,打造班风正、学风浓、班集体建设特色鲜明的优秀集体。
4.深化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素质,打出学校德育品牌。
5.加强学校德育常规工作管理,积极调动校内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创设每个角落都有“育人”的氛围,形成“德育教育大网”。
6、开展“优秀学生、校园之星、文明之星、校园卫士、德育之星”的评选工作,争取让我校群星璀璨,同时,重视评选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情感。
7.杜绝课间奔跑、摊地、乱扔垃圾以及各种脏、乱、差现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跟踪教育和转化工作。
8. 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功能。完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阐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传授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
五.工作重点
1.进一步强化落实“集中教育”制度、升旗仪式活动、班队会活动、主题教育
2.习惯养成教育——路队管理、物品摆放、课间奔跑
六.重点工作及落实措施
(一)重点工作一——10分钟集中教育
1.责任人:班主任 值周组
2.完成目标保障措施:
①班主任集中教育应体现在班主任工作日志或班主任工作笔记当中,德育处每月月底对班主任工作日志进行抽查,抽查成绩计入当月班主任考核中。
②值班教师在值班记录上对集中教育情况进行体现。
③每月月底对落实集中教育的情况进行学生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汇总后进行通报。
(二)重点工作二——习惯养成教育
1.责任人:班主任、各任课教师
2.完成主题目标的标准、时间
①3月两操规范月:以开学教育为契机,规范学生队列队形;将眼操认真组织,保障眼操参与度与做操质量。达到眼操及时认真,课间操整齐划一,做操人员齐全,动作规范一致,不应付。(3月底达成)
②3月卫生规范月:卫生清扫标准化、制度化,责任到人。抓好学生个人卫生,学生在校内不吃零食,不乱扔垃圾成为习惯,校园、教室内无乱扔垃圾现象;(3月底)
③4月纪律规范月:教学楼内不大声喧哗,校园内活动有序,不追逐打闹,楼梯、走廊无学生聚集、玩耍,上下楼梯靠右行走,课间无奔跑追逐打闹。(4月底)
④5月仪容仪表规范月:结合实际进一步开展学生个人卫生和仪容仪表规范活动。校内必须穿校服,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校服、红领巾、头发、指甲、鞋袜等整洁干净,学生不染发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披头散发,不佩戴首饰。(5月底)
⑤6月文明礼貌活动月:尊敬师长,见面主动问好,上课举手发言(提倡全员举手,约定不太明白时举左手,会的举右手),不随便说话,进入办公室打报告,经批准后入内。团结同学,互帮互助,不随便起外号,课间不聚集打闹,不说脏话,不打架斗殴,不吸烟喝酒。
3.落实措施
①以上各项目标将作为每个月“养成教育”主题活动,每个月份第一周,各班组织召开主题班会,搞好宣传发动,提高学生认识,各班制定落实措施组织实施,德育处及值周组监督执行情况并进行每周两次不定期抽查。
②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会的监督和带头作用,各班将常规项目分解给各班委成员,班委成员每天对所负责的项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③各班级分别成立“两分钟教育”、“物品摆放”、“课间纪律”、“两操”“仪容仪表”、“卫生”等常规检查小组,检查小组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的形式组成,检查小组每天对本班级各项常规组织检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和存在问题的小组、学生进行通报,检查结果每周汇总后报学校德育处。德育处联合值周组对各项常规每周组织2次抽查,值周检查、德育处抽查结果一并纳入班级考核。
(三)重点工作三——强化德育工作管理
1.责任人:班主任、值周教师
2.完成目标的标准、时间
①完善和细化德育工作相关措施制度及师德考核方案,使教师进行德育工作时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②做好班级值周组培养培训工作,调整班级值周组织网络和管理模式,发挥和提高班级值周组监督管理与自我管理的职能。
③开展“校园常规优秀班级”评比活动,形成竞争机制,促进良好校风、班风形成。(每周一通报,一月一评比)
3.实施措施
①根据学校德育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方案》、《集中教育实施方案》,并围绕其制定相关检查激励措施,让全体师生在熟知其内容和标准的基础上,认真抓好落实。
②做好班级值周组辞旧迎新工作,每周召开一次班级值周组会议,开展班级值周组工作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改进工作,提升监督、管理力度。协同校园广播站,对校园常规管理的先进事迹、优良表现或突出问题进行广播,发挥其宣传、反馈等桥梁纽带作用。
③实行循环红旗发放制度,根据德育处、值周组的协同检查结果,按照班级常规检查积分进行量化评价,每周评选出 “常规优秀班级”,在升旗仪式上颁发循环红旗,以示鼓励。
(四)重点工作四——班主任队伍建设
1.责任人:德育处、班主任
2.完成目标的标准、时间
①认真挑选素质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完善《班主任工作评价方案》,做好班主任培训、班主任工作会议、班主任工作论坛等常规性工作。
②制定和落实《班会课制度》,做好主题班会课的规划工作,进行主题班会课集体备课,切实提高班会课质量。
③组织落实《“班级教导会”制度》,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层次,吸引家长、相关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共同参与学生管理,逐步形成全员参与的育人氛围。
3.实施措施
①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实行班主任费月发放制度,同时利用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激发其开展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定《班主任工作常规》,使班主任工作常规化、制度化、程序化。
②每月组织一次班主任工作论坛,一次主题班会公开课活动,并通过听评课、经验交流、问题研讨等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
③完善教职工参与班级管理细则,以班级为单位,对非班主任人员进行合理分配,使其深入到各班管理与集体活动之中,职责到人。将班级活动成绩与教师挂钩,促使教师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逐步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五)重点工作五——家长委员会工作。
1.责任人:班主任
2.完成目标的标准、时间
①定期召开各级家长委员会会议,制定新学年工作计划,做好活动规划,并认真落实。(2月底)。
②定期召开家长会,利用微信、家访等形式增进家校联系,组织家长培训,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3月底)
3.实施措施
①倡导各班建立微信群,建立家校联系本,加强家校联系和家校合作。
②2月,成立新一届家长委员会,召开学校家长委员会会议,制定新学期家委会活动计划,安排本学期家委会主要工作,进一步完善家委会活动制度。
③期中检测后,各班、各年级认真总结前段工作,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认真分析,做好家长会的准备,向学校提交会议设计。各年级根据学生实际,组织一次以提高家长家教水平、增进家校联系为主题的培训,培训情况会后报学校。
④学期末,召开各级家长委员会会议,梳理本学期活动落实情况,总结本学期工作。
(六)重点工作六——主题教育
1.责任人:德育处、教导处、总务处、党支部,工会、班主任
2.活动内容及时间:
(1)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二月组织“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三月份开展“学雷锋,做美德少年”活动;四月份组织开展体育节(春季运动会);五月份开展学生“感恩教育”主题演讲比赛;六月份欢庆“六一儿童节”校园艺术节;七月份组织进行“中国梦、爱国情、爱党情”歌咏比赛。
(2).开展提升教师素质系列活动,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团队凝聚力。
3.活动措施:
各项主题活动的开展结合周一升国旗仪式,利用国旗下的演讲进行宣传发动。责任人全权负责,其他人员团结协作,做好活动的通知、准备、安排、评比和总结,活动后认真做好总结表彰,并将材料整理好,交至德育处处妥善保管。注重学生文明、勤奋学习习惯的养成。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爱学习,人人争做勤奋好学的学生。除了抓好课堂教学的纪律管理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抓好早晨到校的晨读学习习惯,一方面,坚持每天早读之前视导、监督各班学生回教室读书学习,避免因闲逛、闲聊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大力表扬组织学生晨读好的班级和个人。以实际行动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营造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学习新局面。开展校园广播活动,丰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成立校园广播站,选拔、培养广播员,定期播放好人好事、健康歌曲、新闻等。以重大节目,纪念日等集体活动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七.工作实施措施:
(一)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良好育人环境。
1.继续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细化每个管理时段和每个管理方面,实现日常管理的无缝隙化,杜绝日益复杂的校园外部因素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净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整个校园形成一股秩序井然、文明、和谐的良好风气。
2.在班主任中大力倡导“三讲”、“四抓”即讲敬业、讲奉献、讲爱生;抓早、 抓细、抓实、抓反复;突出责任心意识,强调班主任要多深入班级,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每月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及时总结一段时间以来班主任工作中的成绩,分析并解决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和工作要求;指导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方面的工作方法和管理艺术,尤其注意指导青年班主任如何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3.充分利用好“国旗下讲话”和班会、队会等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用国旗下的讲话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日常行为规范等的教育。各班级也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和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在民主平等的相互交流中教会学生认识世界,明辨是非,学习怎样做人。
4.坚持班级值周制度,让学生参与教育管理、实现由他律转向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基础文明养成教育,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推动学生工作的进步,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5.注重学生文明、勤奋学习习惯的养成。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爱学习,人人争做勤奋好学的学生。除了抓好课堂教学的纪律管理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抓好早晨到校的晨读学习习惯,一方面,坚持每天早读之前视导、监督各班学生读书学习,避免因闲逛、闲聊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大力表扬组织学生晨读好的班级和个人。以实际行动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文明素质的提高,营造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学习新局面。开展校园广播活动,丰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成立校园广播站,选拔、培养广播员,定期播放好人好事、健康歌曲、新闻等。以重大节目,纪念日等集体活动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落实考核、考评。
1.做好班主任的任命和调换工作,组建一支“品行好、能力强、工作踏实、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耐心、积极、勤快、肯干、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
2.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互相交流,创新形式,提升品位,加强研讨,分享智慧,同时经过师徒结对、选送优秀班主任参加培训等形式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坚持班级量化管理,突出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4.加强宣传弘扬优秀班级、优秀学生、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树立典型,以榜样引路,营造良好的班级、年级组、学校教育的舆论和氛围。
5.加强对班主任常规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突查力度。
①要求每天“5分钟晨会”,总结、布置班级有关事宜。
②要求每周开班会,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有主题、有实效
③要求成立安保小组,做到班级安全、稳定、和谐和温馨。
④要求重视学生“一日常规”教育,卫生方面:“面上净、无死角、常保持”,纪律方面:严明守纪、遵循班级文明公约,安全方面: 0事故,同时各方面工作都经得起学校突查。
⑤特别要求学生杜绝乱吃零食,乱扔垃圾,以及各种脏、乱、差现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跟踪教育和转化工作。
6.营造良好教书育人氛围(整洁氛围、诚信氛围、友爱氛围、全勤氛围、竞争氛围)等。
7.督促检查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树立全程、全方位德育观,通过评比考核评估,在竞争中实行动态管理,促进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8.深入进行德育科研探索,鼓励班主任上好主题班会积极撰写德育论文。
(三)加强安全法制教育、及时规范地处理偶发事件,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始终放在第一位。
1.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为了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确保学生健康成长,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其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
2.做好防火、防盗、防传染病、防意外事故等安全保卫工作。加强校内学生管理,经常进行各种安全演练活动。发挥值班人员、门卫的职能,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正常稳定,把一切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警钟长鸣,堵疏结合,排除一切不安全的隐患,加强学生各种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努力做到学生在校违法犯罪率为零。
3.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重点收缴学生携带和私藏的管制刀具,排查各类安全隐患,遵循“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各负其责”的方针,建设校园安全平台册,做到事前全面细致防范,事中依法灵活处理,事后认真总结创新。
4.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一岗双责责任状》、与学生和家长签订《学生安全责任书》。
(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1.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狠抓学生《一日常规》教育做到“抓反复、反复抓”。常规管理的检查、督促、评比工作,将从八个着手教育学生。“走好路、做好操、扫好地、上好课、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行好礼”通过班会、板报、评比等丰富多彩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2.继续深化“德育宣传月”主题教育,本学期要充分结合节日、纪念日和上级部门布置切实可开展行之有效主题教育,努力营造学校德育工作良好氛围,把教育贯穿到各项活动之中。。
(五)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功能。
1.落实“教师进家家访工作”,办好家长学校,切实发挥家校携手,增强家校之间沟通和交流。让家长明白学校要做什么,家长需配合什么工作。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注重心理教育,培养健康人格。积极倡导广大教师结合教育教学活动,热情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应充分了解,多谈话、多交流,对心理压抑的学生要及时联系家长,共同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养成健康的心理,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特殊生”群体,关心他们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通过建档、分析、疏导、跟踪等环节,把工作做细做实。
2.关注关爱学困生、思想偏优生、贫困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孤残儿童。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思想
3.尤其对思想滞后生的教育,本质“肯管、严管、敢管”的原则。积极主动去管,严格要求去管,出发点是利他的,爱他的,一定要“绿色教育”,“敢管”不是体罚,是不退缩的,不灰心的、敢于排查、突查、根除他的不正常的行为。逐步教育引导学生,同时,在生活上优先照顾、学习上优先辅导、活动上优先安排。让其尽快融入集体中。
(七)搞好学生队伍和阵地建设,发挥优秀学生示范作用,优化育人环境。
1.充分发挥班干、少先队、安保小组的作用,发扬学生当家作主、爱校如家的精神,增强责任感,使之成为学校管理得力助手、左膀右臂、老师的眼睛和耳朵。传递真善美,阻止丑恶劣等现象。
2.用先进的理论思想武装优秀学生,让他们的头脑先富起来,通过他们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一批人。加大各班级学生值周组和少队的建设力度,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让他们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
3.创设各类岗位,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提供锻炼机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干部,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在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
4.办好学校橱窗、校园广播等,繁荣校园文化,表彰好人好事,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办好班级黑板报,做到“四强”、“两新”,即思想性强、针对性强、知识性强、趣味性强;内容新、版面设计新,并以此为标准,由校委会会和值周组负责对各班墙报进行检查评比。
5.开展好每周一升旗仪式,通过国旗下师生讲话对学生进行系列专题教育。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一是依托重大纪念日、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举办各种活动,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校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在自我超越中完成品性的内化,实现自主育德。
八.改进和创新特色:
(一)实施三个节约。加强学生勤俭节约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爱护公物,爱护花草,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和节约一粒粮食做起,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水关,不泼洒和倒掉一粒粮食。做课间操及其他班外活动时,教室里不开灯(特殊天气除外)。对班级浪费水电、不节约粮食行为及无故损坏公务现象将在全校通报,并纳入班级量化考核管理。
(二)开展四项活动。(1)开展“两操”活动。开展学生体育卫生活动和健康教育,加强“两操”活动的督查。(2)开展“四节”活动。开展 “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活动 (3)开展“星级学生”评价激励活动。(4)开展四个纪念庆祝活动。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及庆“”等庆祝活动。
(三)组织五项值日。(1)精心组织学生“五值日”巡查:教室楼道值日、校园清洁区域值日、厕所值日、校门口值日、食堂值日;(2)精心组织教师 “五值日”:楼道值日、行政值日、行政值周巡查、食堂值日、午休值日;加强门卫工作,努力做好校园封闭管理;成立学校护校队,确保师生校内安全;严格实行学生放学路队站队制度,确保学生出校安全;关注食堂、餐厅、保洁工作,做好厕所的除臭工作;加强安全健康教育,搞好“四个第一”(上好一堂课、写好一封信、办好一期专刊、开好一次家长会)的活动。
(四)扎实开展好各项常规德育活动是各项目标达成的必然路径,工作中要认真组织开展好10个每一次:(1)每一次升旗仪式;(2)每一次晨会;(3)每一次班(队)会;(4)每一次专题教育活动;(5)每一次家长会;(6)每一次集队放学;(7)每一次家访;(8)每一次学生评价;(9)每一次评先评优;(10)每一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
长期工作:
1.校园环境卫生整治
2.学生养成教育:五种习惯教育
3.值周工作和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这一学期,德育处将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认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夯实基础,加强整合,推陈出新,凸显主题,力求实效,继续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五.逐月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订德育工作计划
2.召开班主任会议,布置学期德育工作
3. 签订班主任目标责任书
4.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5.进行温馨教室布置
6.组织进行校园环境卫生大整治,创建“卫生先进”单位
7.组织“开学第一课”主题教育
8.组织教师进行晨练活动
9.主抓“五种习惯”养成教育,整顿学习、生活纪律,恢复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10.开展仪容仪表检查、整治工作
11.开展学生养成纪律教育视导
12.强化抓好少队工作、“红领巾”广播站的开展
13.开展春季传染性、流行性疾病预防和慢性疾病预防
14.组织进行班干部及学生培训会
三月份:
1.专题教育系列:告别陋习,做文明小学生教育活动
2.开展“学雷锋,做美德少年”活动,组织学生上街道清理白色垃圾,教育学生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3.结合学雷锋月,各班出版“学雷锋、树新风”宣传专栏
4.结合植树节开展美化、绿化校园活动
5.结合世界森林日、世界气象日、世界水日环保、低碳教育
6.班主任工作培训会议,规范班主任工作流程
7.开展仪容仪表检查、整治工作
8.品味书香、诵读经典:诗词诵读大会
四月份:
1.结合清明节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缅怀先烈,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革命先烈的溶血奋战,总之让学生明白“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育活动
2.组织主题班会示范课
3.结合世界卫生日开展春季卫生知识讲座,创建“健康学校”
4.举行“我的梦、中国梦”征文比赛
5.举行大手牵小手大家一起走的活动
9、组织检查学生上课纪律情况,并提出整改方案
10、组织开展体育节:春季运动会及校园足球赛
11.组织参加科技节:科技作品比赛
五月份:
1.结合“五一劳动节”对学生进行
(1)“爱校弯弯腰,随手捡起一片废纸,净化一次心灵”活动
(2)举行学生摒弃一切不文明现象的签字仪式
2.召开班主任、值周教师阶段工作交流汇报会
3.开展好“母亲节”等活动
4.组织开展梁家河“三观”教育和南泥湾劳动实践研学旅行活动
5.开展学生“感恩励志教育”主题演讲比赛
六月份:
1.组织开展文化艺术节: 欢庆“六一儿童节”,落实“体艺”和“儿童节”活动相结合的特色庆祝。
2.加强毕业班教育、感恩母校、争作最优秀的毕业生教育活动,调整心态,搞好复习,做好最后的冲刺
3.结合端午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组织进行“班主任论坛”
七月份:
1.以庆祝“七·一”为契机,组织进行“中国梦、爱国情、爱党情”歌咏比赛,加强爱党、爱国教育
2.德育各项工作检查
3.德育各项工作汇总
4.做好德育工作总结。
5.班主任做好期终学生评语、填写有关资料等工作。
6.检查班级管理相关材料,并做出总结。
7.班主任工作总结
8.发放《给家长的一封信》做好放暑假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