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4: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篇(1)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找水喝——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遇到事情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找水喝——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2.理解“到处”的含义,体会“一个一个”的读法,区分“喝、渴”,能用“慢慢”说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话题

1.出示乌鸦图片,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来看一看,飞来的小鸟叫什么名字?(乌鸦)教师相机板书。

2.乌鸦是什么颜色的?乌是什么颜色?用“乌”字组词,“乌”与“鸟”字的区别,引出“乌”与“鸟”字的造字小故事。

3.出示乌鸦喝水的图片,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乌鸦在干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乌鸦喝水》。

二、课题质疑,初读感悟

1.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教师相机板书。

生1: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

生2:乌鸦是怎样喝着水的?

……

2.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幻灯片出示自读提示)

3.同桌互读。(幻灯片出示互读提示)

4.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幻灯片以填空形式出示问题)

三、课文质疑,精读感悟

1.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吗?(教师板书:找水喝。)用“因为……所以……”句式来说一说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

2.(幻灯片出示第一自然段)这一段里有两个字很像,是哪两个字?引出“喝、渴”,进行区分。

喝:喝水时得用口,所以是“口字旁”;

渴:口渴时得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

3.乌鸦口渴极了,到处找水喝,它都到什么地方找水了呢?(理解“到处”的含义。)

4.乌鸦这样口渴,又飞了那么多地方,肯定是又累又渴,但没有水喝,心里一定非常着急,那你能着急地读一读这一段吗?(指名读)

5.乌鸦这么着急,突然发现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它是不是就喝到水了呢?你们来读第二自然段。(自由读)

(1)乌鸦喝着水了吗?(教师板书:喝不着)

(2)遇到了什么困难?

(3)怎么办呢?你们能说一说吗?(教师板书:想办法)

(学生说的办法中有往瓶子里扔小石子的方法。)

我们书中这只乌鸦也和你有一样的办法,你能来读一读吗?

6.教师演示乌鸦将小石子放入瓶子中的过程,学生观察水位的变化。

(1)理解“衔起来”的意思。(叼起来或含在嘴里)

(2)乌鸦是怎么放小石子的?(一个一个)请你有节奏地读一读“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衔起来,放到瓶子里。”(幻灯片出示)

(3)乌鸦很想喝到水,把小石子一下全扔进去,行吗?为什么?(不行,瓶口很小,放不进去)那就请你耐心地来读一读这句话。

(4)太慢了,太慢了,实在太慢了,乌鸦不能等了,放弃吧!(不放弃)很坚定,那再坚定地齐读一下这句话吧。

(5)瓶子里的水升起来了,真高兴呀!那再轻快地读一读这句话。

(6)说一说你刚才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瓶子里的水一点一点慢慢升起来了。(幻灯片显示水慢慢升起来了。)

用“慢慢”说一句话。

7.乌鸦最后喝到水了吗?(教师板书:喝着了)

8.《乌鸦喝水》的故事学完了,那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后质疑,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乌鸦喝着水呢?(要求说完整话)

2.拓展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第28课《聪明的兔子》,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指导背诵

1.激发兴趣:你想不想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教师示范背诵。

篇(2)

一、背景

结合小学语文课标以及教学大纲指导,强调教师应注重情境导入、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教学设“疑”,设“疑”应具备生活化、趣味化以及情景化等特征,进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激发其语文语言以及文学的求知欲、思维创新能力、理解力以及图文想象力等语文综合素养,从而推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疑”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其教学目标构建在小学生识字、规范书写、阅读能力以及语文表述能力等知识与应用层面,一般情况下,以教师设“疑”为主导,以学生解“疑”为过程,让小学生进行自主化以及探究性的合作学习,使其教学层面多层次,不仅仅只停留于单纯的教学文本,意在构建一种多延伸化的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笔者以《乌鸦喝水》进行设“疑”教学为例,简略分析。

1.情境设“疑”,明确教学目标

过程:在进行《乌鸦喝水》一课中,笔者利用教学前夕的教学备案,设计了一套系统化的情境导入,以图片、动画、配音等多媒体信息组织学生进行观赏,并设“疑”:请问同学们,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用什么方式喝到水?

设“疑”完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质的探究性讨论,从而进入解“疑”阶段,从实践教学表明,大部分的小学生会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并踊跃发言。

结果:以情境的导入,并成功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表现力,不仅教师可穿插其教学文本内容以及理解内容,更能让学生进入生活化的情境思考与讨论之中,不经意间,让学生进入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过程,也提升了教学效率。根据实践表明,如此设“疑”可以让学生巩固旧识与提升新知,训练其语文的语言表述能力以及理解力,从而提升小学生语文个人素养。

2.解“疑”重实践

笔者认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并不是为了应试化教育而存在的教学过程,而是为了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笔者在设计教学以及规范课堂的前提下,进行了解“疑”重实践的教学活动,即让学生亲身实验之前对于疑的回答,并与《乌鸦喝水》的方式做对较。

教师事先准备若干吸管、瓶子(有少量水),让学生进行三组解“疑”,第一组:利用吸管喝水;第二组:把瓶子倒过来喝水;第三组:用力挤压瓶子。经小组实验所知以及教师的从中指导与解释,进行如下归纳:第一组效果好(喝水多);第二组效果不佳(喝水少);第三组无效果(无水喝)。

参考文献:

[1]严欣.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0(5).

篇(3)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3、知道遇到困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乌鸦喝水过程的课件

2、乌鸦的头饰和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介绍你知道的乌鸦知识

2.出示课件上的乌鸦图。问:你觉得乌鸦好看吗?课文里介绍了一只可爱的乌鸦。它可爱在哪里呢?读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3.板书课题:乌鸦喝水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2.范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想,故事里的乌鸦做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这只乌鸦吗?想到多少说多少。

3.逐段朗读,边读边感悟。

(1)谁愿意来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从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①谁能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那种心里着急又找得好辛苦的语气?(几个同学练读,评议。)谁能扮作一只小乌鸦,边读第一句边创编几个动作?

②小组讨论:

“乌鸦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认为该怎样读?如何表演?”

③小组汇报:

④指名表演朗读。学生评价

(2)朗读第二自然段,同桌讨论:看见许多小石子,怎么就能想出办法呢?说说你的办法

(3)分小组合作实验:在矿泉水瓶里装少许水,往里面加小石子,体验水渐渐升高的现象,尝试说说水升高的原因。

读一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说一说:

〔4〕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乌鸦成功的喜悦。)

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①生读句子,思考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

②“一个一个地放”是怎样放?

③学生上台演示

(拿出预先准备的装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台,拿起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放三个后,师示意生暂停)

(问同学):这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吗?

④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

示意学生继续一个一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体会瓶子里的水是怎样渐渐升高的?)

⑤为什么放进石子,水就会升高?

⑥乌鸦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

⑧小结: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

1.激趣:播放乌鸦喝水过程的课件。

你怎样评价这只乌鸦呢?想不想把乌鸦喝水的故事介绍给别人?

2.教师范读

3.学生一边读一边给课文内容编些动作,以帮助记忆课文。

(1)对照课文自己创作,尝试把课文表演出来。

(2)请几个同学汇报。大家帮助修改。

(3)大家练习创意朗读表演。

(四)识记生字。小组合作认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语文实践活动

1、“我是聪明的乌鸦"

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聪明的乌鸦该怎么办呢?

2、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好,小组合作讨论。

3、学生带头饰表演,评选最聪明的乌鸦。

(三)识字写字

1.学生自己在课文里找到要求认的和要求写的字,在课文中勾画,再读一读。

2.在“我会认”的生字中,有两个字长得可像象了,谁最先找到?(喝、渴)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同?怎样记住?(看偏旁,想意思。喝水要用口,“喝”字是口字旁;口渴需要水,“渴”是三点水。)

3.识记“喝”和“渴”,用的是什么方法?小结:是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生字。找一找,生字中还有哪些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汉字形近?你能用这个方法学习其他生字吗?学生汇报。(乌-鸟石-右办-为)

4.写字指导

(1)复习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

(2)找一找,哪几个字写的时候是“从左到右”?(找、许、法)这几个字书写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左边都是部首边,写窄长一些,右边写宽点)

(3)写“石”符合哪条笔顺规则?“办”呢?写时要注意什么?

5.书写练习

(1)教师强调书写姿势:“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不忘掉。眼离本子有一尺,手离笔尖有一寸。”书写习惯:“描一描,写一写,看清笔画写正确。”

篇(4)

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语文教学的朗读能力训练中,利用它们,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一方面,朗读示范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作,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乃至其蕴含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另一方面,课件中的声音文件还具有可重复调用的特点,因而运用声音教材来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好。以二年级《小马过河》为例:我把整篇课成一个动画片,把整篇的范读录制成声音文件已导入动画片中,并可分段,可以反复播放任何一个段落,让学生们反复跟着朗读,特别是几个重点小节,反复跟读,能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强化记忆,有助于识记能力的培养,又能体会朗读大师们对停顿、延长、轻音和重音等方面的处理,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在课件中还设有静音按钮,学生可以练习给课文动画配音,再次强化对读的练习。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决不是要束缚孩子们的思维空间,相反,是要去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也就是求异思维。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培养创新精神。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就是多媒体的运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利用网上的教学信息资源,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创设愉快的、数字化的学习情景。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到网上探究。如在《乌鸦喝水》这课中,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乌鸦衔石子喝到水的全部过程,这个动画的过程学生不但了解了乌鸦喝水非常难,而且很辛苦。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我觉得衔石子太麻烦了,而且不一定能喝到水。我认为可以衔吸管喝水,既方便又能喝到水。他这么一说,其他学生的思维也一下子打开了,许多学生都提出自己的办法。最后我再请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好。这就要归功于多媒体的功劳了,没有它是不会有这种效果的。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位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我们老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训练场,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操等都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获得,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相当必要的。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就应首先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其次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会话表达”四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将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还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正逐步在各个学校普及,这一重要资源教师们必须应用起来。有了现代化的设施,运用多媒体网络开拓信息通道,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羁绊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观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充分利用课件里贮备的课文朗读、生字词库、课文动画、有关资料、实践录像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徜徉。例如上二年级语文《看月食》一课,我通过创设情景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设计月食这一动画课件时,有意识地把月亮变化过程集中化、明晰化,使情景既富有科学性,也具有启发性,设置“大玉盘”、“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像面锣”等典型形状。注意扩展课文中未叙述出来的形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学生思维活跃了。又通过创设太阳、地球、月亮在太空运行的宏观景象,不仅让学生理解月食的成因,还从中激发其探索宇宙奥秘的浓厚兴趣。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断这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肯定能得到很大发展。

篇(6)

同样一部世界名著,如《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读,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及审美角度是不同的,因此学生的审美观也是存在差异的。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文笔优美的文章,比如苏教版教材《春到梅花山》《西湖》《拉萨的天空》等,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时,应尊重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个自然段?或者从课文中找一找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用各种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或绘声绘色地背上一段,或做动作有感情地朗读。有些时候,喜欢的理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干脆把好句子摘抄下来积累。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观。

篇(7)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天真幼稚,喜欢挑战、闯关。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我经常利用课件创设一些闯关情境,领着他们走进情景中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猴子过河”的游戏情景:第一关:自由读课文,圈出不懂的字;第二关:听老师读课文,留心圈出来的字;第三关:小老师带读课文;第四关:小老师带读生字;第五关:摆字卡,读生字;第六关:开火车,记难字。其实所设的这些“关”就是我们平时的教学环节,不过套上“猴子过河”的这样一个游戏情景,孩子们感觉自己不是在紧张辛苦地学习,而是在玩游戏,他们不知不觉在玩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学得不亦乐乎。

当然,我们除了可以设计游戏情景,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景。如教《汉语拼音a o e》时,创设情景:一天清晨,一个梳着小辫子的小姑娘来到河边,她看到了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故事情境吸引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孩子们学起来,专心致志,兴趣盎然。再如我们可以把四线三格,形象的称为拼音宝宝的家,它的家有三层楼。孩子们认识了汉语拼音,要进行书写练习。我们可以创设情景:拼音宝宝玩累了,要回家了。看看拼音宝宝o住第几层啊?o长得胖胖的、圆圆的,把屋子都占满了。拼音l,它长得真高,占了两层楼,上层、中层。,在认识“田字格”时,也可以以家的形式。再比如教学课文《乌鸦喝水》时,我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孩子们的小眼睛瞪圆,小耳朵竖起来,听得非常认真。总之,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景,也是一个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好办法。

二、趣味游戏,劳逸结合

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最多只能连续集中15―20分钟,那么在40分钟的课堂中,孩子们不可能一直都专心地听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环节中穿插一些游戏,而这些游戏又最好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对本节教学内容起到一个补充或巩固的作用。如:开火车,主要用于复习巩固拼音字母、音节、生字、词语等。再比如:找朋友,孩子们边唱边找出可以相拼的字母,或相同偏旁的字,也可以组词等。

另外,“猜一猜”方法也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如:看动作猜生字、词语,听谜语猜生字、词语或某种事物等。在“猜一猜”的游戏情境中,孩子们注意力集中,学习热情高涨,寓教于乐凸显效果。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游戏要简单有趣,容易操作。在课堂中可起到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知识的作用,它既是教学设计中的环节,同时又是课堂调节剂,可以说一举两得。不过要使这些游戏在课堂中操纵起来快捷流畅,平时就必须训练好游戏常规,要把学生训练到只要老师一说玩什么游戏,孩子们马上就能心领神会,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课堂效率就能大大提高了。

三、趣味“课中操”,一举多得

面对低年级孩子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课中操”可以进行很好的调节。

我们可以根据拼音教学的进度,让孩子们做做拼音操,如:点点头、弯弯腰,我们来做拼音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r zh ch sh,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学生学到哪儿,就背到哪儿。

当然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编儿歌,作为“课中操”。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可以利用儿歌“聪明伶俐的小乌鸦,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喝到水,我们都来学习它。”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孩子们复习了生字,了解了课文内容,调节了课堂,激发了兴趣。

歌曲也可以作为“课中操”。一年级语文上册《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本身也是一首很动听的歌曲,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唱“课文”,趣乐无穷。再如《王二小》这篇课文,也有相应的歌曲,可以让学生欣赏。

“动手操”也是一种很有趣的“课中操”。在教学《z c s》时,可以让学生用毛线绳摆出“z c s”,老师说,学生摆。课中操也可以让学生用身体摆出容易混淆的“p 和q”,学生身体得到放松,难点在放松操中突破,效果也非常好。

总之,有趣的课中操既能让孩子们的大脑得到休息,调节了课堂,又巩固了知识,了解了课文内容,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趣味”评价,出奇制胜。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44-02

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生本教育构建的重要内容。在课堂学习中,前置性作业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丰富,拓展学生的视野,但在生本教育的理念性要进行合理的前置性作业学习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本文主要探究生本教育理念性下前置性作业的方法。

1.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据学生的好学程度而设计的教学方式。生本教育的本质是学生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方法[1]。所以,在小学语文生本教育的教学实际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研究工作,通过课前学习,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使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进行探究性的思考,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积极谈论课堂问题,使学生更具创造性与个性性,使生本教育更具生命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成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前置性作业的教学方式。

2.生本教育理念性前置性作业的方法探究

2.1前置性作业具备趣味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是识字学习,当学生面对生字时,极易感到厌烦。但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等方式认识一些字,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会有不认真学习的情况发生,但学生没有掌握句子的意思,所以,前置性作业要具备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得学生在更快乐的情况下主动的学习。趣味性前置作业的完成并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也不是通过课文朗读就能完成,需要学生间交流与讨论,并与自身的兴趣和学习内容结合,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2]。

例如:在讲解《春晓》这一教学内容时,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诗句朗读,并进行前置作业设计.提问学生:"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在诗中描写了这个季节的哪些景物?"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所考,激发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2前置性作业具备自主探究性。在进行前置性作业时要考虑到作业的探究与合作学习性。进行前置性作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培养学生文本阅读后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也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精神。

例如:在讲解《乌鸦喝水》这一李文时,对这篇文章进行前置性作业设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4-6名同学,教师提问:乌鸦除了通过文中的方法喝水之外,乌鸦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喝到水。小组可以讨论,每组得出自己小组认为可行的喝水的方法,再由一位组员将可行的方法在课堂上讲述。这样前置性作业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2.3前置性作业具备目的性。前置性作业是一种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进行前置性作业设计时,要结合教学的进度和课文的重难点,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心理特征。前置性作业的实际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清楚地告诉学生你让他做什么?怎么做?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时,要充分地落实前置性作业的题目,给学生反馈,促进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鲸》这篇课文时,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教师只是让学生谈谈自己所喜爱的小动物,学生便会乱七八糟的说一大堆,或者只是草草地说一句,很显然,这样的前置作业设计并不符合其目的性的要求,没有达到学生通过这篇课文而学到相关的写作方法等目的。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前置性作业[3]。比如:教师将前置性作业题目改为: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模仿课文,运用相应的说明方法,想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符合单文目标的要求,也结合了说明文的重难点,学生有了明确的回答方向,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前置性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抓住文本的中心内容,对作业的难度进行控制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知识,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对学生实施前置性教学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就其本质来讲,其实就是儿童语文。小学生尚处于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起步时期,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教学素材的选择,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对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选用要求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教学内容选择与把握的策略艺术做出初步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入研究理解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部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多媒体电教设备的运用让原本“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电教设备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部分语文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等电教设备,甚至直接用多媒体电教代替传统教学,PPT课件代替教师黑板板书和口头讲解,殊不知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容易形式大于实质,分散教与学注意力,教学重点模糊,进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入研究理解。

2、对小学生这一特殊年龄段群体缺乏认识

小学语文就其本质来讲,其实就是儿童语文。小学生尚处于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起步时期,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素材选择与把握时,除了注重考虑内容内涵的简单化通俗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还应尽量贴近现代儿童心理特征。与不同,受小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理解力差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对作品美学、文学价值探讨不深,因此教师应更多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画面感丰富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发挥想象力理解文本,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加深印象。

二、内容选择把握策略

1、紧跟大纲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素材进行甄选时,首先应该参照语文教学课程大纲,根据大纲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来对本学期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和设计。只有紧跟大纲要求,才能保证教学内容方向的正确性和规范性。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不是粗放式教学,它依然是有计划地有目标地展开教学,任何脱离大纲和违背大纲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如人教版大纲对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作出如下阐述:“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从这条要求不难看出,大纲对小学第二学段学生语文学习要求重点关注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把握时,就应把生字词作为教学重点。

大纲作为引导教学内容的风向标,为教师教学内容选择把握打开了新思路。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9课《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关键生字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中的“喝水”、“口渴”“瓶子”、“石头”、“到处”等词。

对学生提出问题:①这五个词分别是什么结构,他们的偏旁部首分别是什么?②以“到处”为例,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这个词造句吗?③这几个词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同义词代替它们吗?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高度集中注意力,展开想象,认真体会,在新旧知识交互联系的过程中对生字词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显著。

2、深入解读文本

文本,其本意指的就是语文之本。具体来讲,就是教材、课文。文本是教师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教师要准确选择把握教学内容,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是关键。很难想象一位对教材文本不熟悉的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任何脱离了文本的教学都是盲目的、不成系统的。经多年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越深入,课堂教学品质就越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知识也越丰富。

还是以人教版《乌鸦喝水》课堂教学为例,如果在备课时教师未能对文本内容深入解读,只停留于文字表面,就很容易肤浅地将这篇课文教学的主题定位为“智慧的力量”,事实上,这篇寓言故事之所以被安排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中,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鼓励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独立思考想办法坚持下去,困难就能够迎刃而解。

基于小学生学习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教师不能够对文本深入解读,整个教学就是肤浅的,不成功的。

3、价值导向是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小学生的启蒙导师,对学生日后阅读情趣、人文素养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历史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对文本所隐含的价值导向是否符合时代背景,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做出准确判断。尽可能选择健康的、积极的、有思想的文本作为教学内容,摒弃消极的、阴暗的、假大空的文本。

4、正确认识小学生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尽量贴合小学生心理智力特点,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首先应考虑能够让学生喜欢,注重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弱化逻辑理论性,强调文本人文性、趣味性。

三、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改革颁布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围绕“什么是语文”、“语文教什么”、“怎么教语文”进行全国性探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大批小学语文教师实验教学的探索创新中悄然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程,也是对传统教育体系的改进、完善。从新课标大纲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规定来看,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师素养需要得到全方位提高,首先就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把握上。我们常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一语文教学业内共识充分说明了教学内容选择与把握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除了文中提到的解决策略之外,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还需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创新,讲究教学艺术,才能有效提高教学品质,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众.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课内扩展阅读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

[2]耿红卫.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篇(10)

课堂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生成的精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生命体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程序。那么,面对异彩纷呈的课堂生成,教师应进行怎样有效的调控呢?

1.加强课前预设,做到“心中有案”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往往会有惊人的思维火花。只有教师在预设中努力想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才能有效调控课堂生成,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预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教师要形成弹性化教学方案,这种方案,不必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教材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教师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堂就会多一份动态生成,学生就会多一份生动的发展。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与智慧。事实证明,教师预设得越周密,考虑得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人”的观点

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人的发展上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群体就存在着交互作用,并且彼此都处于某种社会情景中,行动者在规范、认知、期待上的协调以及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相互依存的一致行动。在教学过程中,这种交互作用就是“师——生”,“生——生”的关系,他们彼此相互影响,处于同一个教育社会之中,朝目标一致的方向努力。教学中这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使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调控,必须坚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倡导教育民主、教育平等。动态生成源于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效调控指向是教学情境的优化。只有师生相互平等地交流对话,学生才能敢于直言,才能畅所欲言,这是有效调控所期盼的一种境界。

准确地把握学生资源,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人”的观点,是有效调控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把握学生的起点资源,研究学生的疑点资源,挖掘学生的亮点资源,随时捕捉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有力促进学生积极、全面的学习和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3.回归文本,在解决问题中调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本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于文本怎么理解都可以,而应该以文本的主体内容为依托,不凭空想象,不抓住只言片语想当然。所以,面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即时生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中去解决问题。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乌鸦喝水》一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乌鸦,你会用什么办法喝水?”有学生说,用吸管喝,有学生说把瓶子砸碎了再喝水,还有学生说,直接把瓶子倒过来就能喝到水了……这时老师进行了适时有效的调控:大家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乌鸦在当时的情况下,用哪一种办法最实际呢?教师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后,教师再提出一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归到文本中,再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追问,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思维得以提高,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价值偏离的生成,教师不能无原则地迁就,无主见地附和,而应该进行明确的价值引导,这既是处理好多元解读与价值引导的关系,又是语文课程必须坚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木偶的故事》时,让学生讨论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喜欢?其中一位学生说喜欢小红狐,因为小红狐聪明机灵。显然这一生成偏离了文本的内涵,但教者没有即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进行有效调控,而是顺水推舟:“你也非常聪明,肯动脑筋,有创新意识。”这位教师无标准地盲目称赞误导了学生,使学生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也模糊了文本的人文导向。其实这位老师完全可以针对这一错误生成进行有效调控,如组织学生再讨论,引导学生再读文本,领悟文本的审美价值取向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等。

4.根据情况,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上一篇: 公共管理学硕士论文 下一篇: 医院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