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表扬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4: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学表扬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医学表扬信

篇(1)

5.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人员伤亡惨重,急需大量的血液。5月21日9点,由北师大珠海分校红十字会组织的“爱心献血 感恩社会”——xx年无偿献血活动在图书馆前广场拉开序幕。来自法政学院各年级的同学积极自愿地参与了这次鲜血活动。

血液是宝贵的,更可贵的是关爱他人的博爱之心。法政学院的30名学子们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行动不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且弘扬了救死扶伤、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以真情奉献社会,以爱心温暖校园的崇高思想品德。你们献出的一份爱心,将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温馨与和谐!义务献血表扬信范文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我们相信,全体师生都将以你们为榜样,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在四川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奉献我们的热血和爱心。

篇(2)

第一,针对学生对正能量表扬的心理需求,表扬应坚持适时性。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学生有进步、有成就、有正能量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当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闪光点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还在于学生在思想、品德、友情、孝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正能量,都是教师实施表扬的关注点。心理满足焕发出来的激情足以促使学生储积更多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对知识学习和生活成长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正面的催化作用。适时性包括经常性、及时性,学生一旦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心理上就期待被认可,这时候的表扬如锦上添花。反之,拖得越久,激情消退,作用也会衰减。另外发散思维,表扬还可不局限于本人,如果当家长、亲属在场时,及时表扬家长教育孩子有方,@种能够给家长、家庭带来荣耀而形成的内驱力万万不可小视。

第二,针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层次区别,表扬应该讲求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在于要摸清个体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学生成绩的好坏、智力的高低、家境的贫富,乃至身材胖瘦和容貌美丑都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应该观察、掌握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不能平平淡淡、一概而论。如成绩经常差一、二分就是满分而本次考试得了满分的学生,教师应当大力表扬,利于学生今后改掉粗心的毛病。但对于学困生,一、二分的进步不宜同等进行表扬,弄不好还会招致其他同学的讥讽,使其无地自容。但如果学困生总分不高,而名次有较大提升,则可以侧重在进步方面给予大力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

篇(3)

新《课标》对创新意识有如下释义:“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我从数学学科教学角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做了分析之后发现:学生数学学习中创新意识的障碍主要来自学生自身学习的消极因素和教师的教学误区。

一、学生自身消极因素造成的创新意识障碍的表现

1.学生不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导致对数学学习不主动;

2.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不认真思考数学问题,往往只重视问题的答案或结果,忽视过程,通常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后,不愿多想其他的解决方法;

3.对数学基础概念的掌握不到位,理解不深透,在解决问题时,难以展开联想,往往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4.受小学或前期知识影响,存在思维定势,面对新问题不会变换思路;

5.面对综合问题,只能抓住问题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不能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6.在数学学习中害怕犯错误、害怕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敢打破常规的模式、不敢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设想。

二、教师不恰当的态度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创新意识障碍的表现

1.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角色,导致学生习惯接受知识而忽视自我的独立思考;

2.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重视分析错误原因或轻易采取批评态度,使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3.“题海战术”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阻碍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4.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使学生思路狭窄,呆板单一;

5.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注重视数学思想、数学建模、解题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难于掌握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本质;

6.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多样性,研究性,探索性,应用性。

三、消除阻碍,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应对学生数学学习中创新思维障碍的分析结果,下面我谈谈消除学生创新思维障碍、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1.通过家校联系或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实情,调整和改善学生学习的目标。

家校联系是了解学生及家庭情况的最好方式,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在家学习状况,也了解家长对学生的管理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在家与在校学习的情况对比,来发现学生的个人想法,尤其是学生对待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我们就可能争取更多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从源头上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方式、方法。只有目标正确了,学生学习才有了方向,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所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例如在七年级的新学期,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例如:通过某人的身份证号“320523196707098915”识别,如何看出该人的出生年月,目前的实足年龄;用法国“小九九”手势变化来寻访“不同手势”与计数的联系。从而让学生理解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就有了兴趣与动力,因为他们能发现数学知识是实用的,可利用的,也是必须利用的。同时,我也用国内外著名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学习。

3.设计合理的问题,提供给多层次学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打下增强创新意识的基础。

我们的学生为何迷恋游戏而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呢?原因有三:一是电脑游戏的情节他喜欢,一般人人都能上手就玩,并沉醉其中;二是游戏中常有相互对抗,或是任务完成级别,所以每升一级,学生就有一种满足与成就感;三是游戏的结果往往不会影响学生的生活,更不需要承担风险,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指责与打骂。所以,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可以仿效电脑游戏的构成思路:即不同层次的问题由不同基础的同学回答;同一类问题要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对于某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们要设计逐级提高的层次,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例如,在讲“三角形边的性质”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也可以问:给你两根定长的线段,要搭成一个三角形,还需多长的线段方能解决问题?你能举出一个“用三根细木棒搭成三角形”的例子吗?等等。以上问题逐步分层,人人能答,也不怕回答。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兴趣。

常有父母给孩子出这样一道智力题:“树上10只鸟,被人用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孩子一般都把它当成算术题做,10-1=9(只)。此时父母往往笑着说,打死的一只掉了下来,其余的全飞走啦,所以树上没有鸟。这似乎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我们耐下性子聆听孩子的回答:(1)可能还剩1只,因为树大,打死的1挂在树上,其余飞走了。(2)可能还剩9只,因为枪可能是无声手枪,打死一只掉了下来,其余9只没有感觉也没飞走。(3)可能还有100只,因为被打死的是鸟中国王,它的臣民从四周飞来悼念。答案可以有无数个,这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4.将数学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进行猜想论证,从而掌握创新的方法并合理应用。

数学的本身是锻炼与增进人的思维与逻辑的。如果我们将其应用于生活,我们的创新意识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问:“周长一定时,长方形面积什么情况下最大?”学生的回答是“正方形”时最大。同样再问:“若一边靠墙,其余三边总长为60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值是多少?”则很多的学生会根据原有经验,立即说:“也是正方形时的情形。”此时老师可以请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得到锻炼与升华。因为:60÷3=20,当以边长20围成正方形时面积S=400;当垂直于墙的这一边长为x米,则矩形的面积S=x(60-2x)=-2x+60x=-2(x-15)2+450,所以当x=15时,矩形的面积最大,为450。

以上过程应用了经验与新的知识,回答了一个要使面积最大怎么操作的问题。然而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因为它提供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个思路,而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只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是创新意识得以发展的归宿。

5.“展示错误,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的能手”,这将是我们培养创新意识的真正的起点。

篇(4)

首先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一是变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观为以学生发展和创新为本的教学观。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有自主发展的能力,要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广阔的空间。如在课堂上多增加一些“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发现那些数字信息”、“你认为呢”、“除了这种方法外,你还有别的想法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等这些提高学生思维效益的提问,进一步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促进学生自主、充分、全面的发展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二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扭转“唯师独尊”的不正确观点。素质教育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一种适应所有儿童的教育。教师应努力创设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掌握与人的心境、情绪有直接的关系,当学生处于压抑中学习,其内因的门是闭合的,无论你传授的知识多么重要,学生往往是无动于衷,思维是僵硬的,对于知识是半知半解的。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把温暖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随时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随时改变教法,用一切办法使学生处于学习状态之中。

其次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对一些基础知识,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或做,可以独立掌握的,应尽量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对一些较难的知识,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他们逐步获得知识。教师起到启发、引导、点拨、解疑、总结提高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具体情况,通过周密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思维,主动获取知识。这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有争议的隐蔽的错误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并要求学生根据客观标准,细心权衡一切意见,达到明辨是非之目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深刻性、探索性、创造性等等。另外,教师要通过继续教育尤其是在实践中的学习钻研,努力吸收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科研的最新成果,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二、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珍视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学生的创新思维处处存在,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应站在发展的高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正确对待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思维,循循善诱,鼓励创新,让创新思维火花燃烧起来。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方法是兴趣。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更是创新的前提。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是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方式,便在头脑中产生了问题,引发他们的思维,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的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是引导的有效性。主动参与,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是质疑。学起于思,由于小学生是不太成熟的正在成长的群体,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很难能有效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在学生习作时,教师要及时全面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例如:画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1厘米和2厘米后,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可以先将学生分组,在组内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在上述基础上,延伸思考得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结果: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___?如果长方形的长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___?如果长方形的宽增加,那么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___?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每一位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要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为21世纪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探究性教育的理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探究的前提是问题。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现代课程的基本单位是“问题”,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哈佛大学校长曾经说过:“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爱因斯坦更是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公式或一个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此,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首先应该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人们对某一事实、客观现象产生了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这就是问题意识。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变被动接受“静态”的物理结论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营造个性化学习平台的保证,我们应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1.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面对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学生不习惯或缺少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正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最重要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学生解决问题还重要,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要使学生敢问、乐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地划分等级。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

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一情境不仅要有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而且要联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较容易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图,在演示断电自感现象中,开关断开时,灯A先变得更亮,然后再熄灭。这时学生自然而然会提出疑问:电源断开为什么灯泡反而变得更亮?从而为揭示问题本质做好铺垫。

其次,教师还要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教学不能“满堂灌”,但“满堂问”也未必可取,因为学生在“答”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而出现,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只能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相反,如果我们能营造出一种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发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思考为前提的。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产生1个问题。

如我在“薄膜干涉”的教学中让学生提出疑问,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反射光与入射光相遇不会产生干涉现象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波的干涉与光波干涉的区别。因此,课堂上要留出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2.要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精心呵护。好奇心人皆有之,每一个学生都会对不同的问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好奇,强烈的好奇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激发思考,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发现者必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缺乏好奇心,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对问题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发明创造。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罢了。”

如在自感现象的教学中,我设计一个实验来引入课题。首先提出问题:多高的电压才能让人体有触电的感觉?一节干电池能让你触电吗?然后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带铁芯的大线圈让学生做实验,线圈与一节干电池组成闭合回路,让学生两手握住线圈的两端,当电路断开瞬间,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触电感觉。这使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迫切地想弄清其中的物理规律,使这节课水到渠成,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好奇心虽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可以被后天抑制,也可以被后天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是由于看到前所未闻或无法解释的物理事实所产生的本能的情绪反映。但是,不少学生的好奇心在后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并没有转化为问题意识,而是慢慢地被教师“解惑”掉了。

问题意识是基于好奇心而又高于好奇心的心理品质,为此,教育者必须悉心呵护学生创新求异的本能和欲望,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他们,而应当从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入手,积极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他们的“突发奇想”。允许他们出错,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只要这样,创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如我在相对论的教学中,有学生突发奇想:“如果瞬间移动到距地球1光年的地方,那看到的地球不就是1年前的地球?看到的情景不就是一年前的?这样不就相当于回到了过去?而用瞬间转移技术可以实现瞬间转移,那这样时间旅行不就实现了?”这个想法是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无法超越的难题,但它给予了学生无限的遐想空间,因此要表示赞赏。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每事必问”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我们请来了八个顾问“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何为,好像哥哥和弟弟。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每事问,问天地,问书籍,问师友,问自己。其中问自己最为重要。

最后要重视家庭教育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下面是两个不同国家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询问:以色列的家长:“今天你向老师提出问题了吗?”中国的家长:“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可见,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努力,而且需要家长们转变教育观念,共同配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篇(6)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素养

1.“教材研究”转为“教材、学生双研究”.

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考试说明、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平时还要做到六个“有”,即:有课必做,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补.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全面落实“三讲”精神.

“三讲”是在讲清、讲透、讲活上下功夫.“讲清”是基本要求,知识的传授必须准确无误,不犯科学性错误,教案中选题要精,讲题要准确、清楚,使学生听懂听明白;“讲透”是较高要求,教案设计还要考虑选题的经典性,知识覆盖面要广泛,使学生触类旁通,教师讲得透,学生才能学得会;“讲活”是更高境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特长,努力调节课堂气氛,学生不仅能学懂、学会,还能学透、学通.

3.“面向个体”转为“面向全体”.

传统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不能给多数学生参与的机会,这样就不能积思广益、思维互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不能和谐统一 .

4.“全方为指导”转为“适时指导”.

教师的指导有时是不必要的,有时又会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在指导中要控制讲话时间;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的时间.

在实施新课程后,教师要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抓好学生“学”

“教”是老师教,“学”是学生学.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因为不适应而导致成绩下降.这是由于高中数学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思维要求高、学生没有时间巩固新知造成的.而且,一开学就首先遇到理论性很强的函数,其次是数列,对数字的处理要求极高,让不少学生感到很困难.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数学呢?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使数学成绩有明显提高.而高中数学理论性、抽象性强,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需多思考、多研究,不要寄希望于课上老师会空出时间用来做练习巩固,这就要靠学生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

2.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学习,最关键是在上课的45分钟内提高听课效率,而要提高听课效率,可分三步走: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和课后认真复习.

好课前预习工作.学生一定要先预习新课内容,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哪部分内容自己觉得有难度,可在旁边写下疑问作上记号.上新课时要着重听老师讲解这部分的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上认真听讲.老师上新课,会对书上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讲解,碰到重点、难点讲解时往往会加重语气,还会重复多遍来强调.此时学生一定要全神贯注听课,适时做笔记.课堂笔记主要是把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记下来,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好复习和总结工作.上完新课后,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工作,利用空余时间采取回忆式的方法复习,在脑海里回顾一遍今天上课的内容、例题以及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解题.对自己没记清楚的地方可以再翻书查看,这样可以巩固上课内容,印象也深刻.一单元结束后,要主动小结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归纳出重点难点,哪些地方掌握得不够好要加强,哪些地方要多加注意防止出错.

篇(7)

你们好!我是喜洋洋的妈妈。一直以来都想给孩子写封表扬信,但由于工作的关系,总是一拖再拖,这段时间任雨喆小朋友已经跟妈妈正式聊了几次关于表扬信的问题,今天说什么都得写出来。小朋友的心理有时是很有意思的,四岁多的她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而细腻的思想。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都应该予以鼓励。更何况升入中班后,扬扬确实进步很明显,这与老师们细心的呵护和谆谆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扬扬以及扬扬爸爸妈妈非常感谢咱们班的老师对孩子们倾注的心血,老师的鼓励和呵护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渡过了小班升中班的转折期,并且老师对孩子的关爱让他们的快乐延续着。

扬扬在升入中班后,在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上的进步是显著的。自从入中班以来很少能听到扬扬哭哭啼啼不去幼儿园的声音。升入中班后扬扬似乎也长大了,她会很主动的告诉爸爸妈妈:扬扬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早晨起床后自己就把小脸小牙洗刷的白白净净,晚上睡觉前会主动洗漱干净。看过的书会主动放回到原来的地方,并且做到不折页。扬扬你越来越棒了!

扬扬不但自己的事情自己抢着干,并且干得还很好呢,比如自己的小袜子自己洗,自己的玩具整理到柜子里,自己掉在地上的东西、洒在桌子上的水会收拾的很干净,还会主动帮助大人干家务呢,每天看到妈妈在厨房做饭、洗碗,她会帮助拿碗筷并摆放好。看到妈妈做家务她都会很高兴的来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我帮你做,一副乐于助人热心肠的样子。妈妈已经不觉得做家务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了,发现原来和孩子一起劳动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既让生活充实了,也让孩子懂得了关心别人。

扬扬也很喜欢把幼儿园里有意思的事情跟我们沟通,甚至把老师教授的东西回家也与我传达一下,例如前段时间老师教唱的《国旗,国旗,多美丽!》只要在路上看到国旗就会停下来唱两遍,然后敬个礼才离开。回家后会认真给我们把幼儿园老师授课的过程在家里又回放一下,她的小老师当的可真棒啊!上周有一天,我们接的稍晚,扬扬看到了老师们忙碌的身影,出了校园后她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真辛苦啊!听了这句话之后妈妈真的感到了我们的扬扬长大了!

扬扬小朋友的表现确实不错啊,但表扬的话不能一下子全说完啊,我们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扬扬会做的更好,因为爸爸妈妈和老师相信扬扬会越来越棒!

也许扬扬的表现在班里还不是很好,但我们相信,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扬扬表现的会越来越好。同时也希望各位老师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读一读这封给扬扬的表扬信,毕竟这是她再三争取来的!

衷心的感谢各位老师为孩子们所付出的一切,包括你们的青春、你们美丽的容颜,你们在孩子的心中和我们家长的心中是永远最美丽的!再一次感谢你们,愿你们永远健康、美丽;愿我们中二班的每一个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老师,您辛苦了!

任雨喆的妈妈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我是初一(3)班学生连文瑞的家长连江州。今天给您写信,是要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孩子来陈经纶中学快一年时间了,在这期间,先后得到了多位老师和领导的关怀,进步很大。

首先要感谢学校体育老师宋主任、闫老师、安老师和徐老师,他们对孩子都十分关心、爱护。孩子在学校进行体育训练,老师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连文瑞。在他们身上不仅学到了本领,更学到了如何做人。

再要感谢年级组的徐主任。我每次接孩子都发现他在楼上楼下巡视。另外,连文瑞上过一段徐主任的数学课,他对孩子十分关心、和蔼,从不发脾气,很耐心。孩子们很爱上他的课。

另外,要感谢教外语的杨老师。连文瑞的外语基础不太好,杨老师就利用每天放学的时间给他补课,长时间如一日,不厌其烦。连文瑞的外语有了很大的进步。没有杨老师的帮助,就没有连文瑞今天外语的进步。

教数学的李老师,也是对连文瑞关心有加,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连文瑞补课,经常弄得很晚。

还有教过连文瑞语文并做过连文瑞班主任的陈老师,从来都是把连文瑞当自己的孩子对待,我们做家长的十分感动。

今天我要特别感谢的是初一(3)班的班主任黄老师。他虽然年龄不大,但对孩子太好了。这个学期连文瑞刚来到这个班的时候,不太熟悉班里的情况,黄老师对他特别关心。因为我们住的远,连文瑞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差距,黄老师就找了一个学生帮助他,并每天让他在班里上晚自习,写完作业再回家,黄老师就一直陪着他们。晚上还多次请没饭卡的孩子吃饭。有时候作业做的晚了,黄老师怕家长着急,就及时与家长联系,通报情况。还经常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孩子的近况。有几天没晚自习,就及时通知家长,问孩子几点到家的。晚到了一点,就问孩子的情况。这些我们做家长的看在眼里,热在心头。用什么语言都无法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黄老师是个年轻的男老师,对孩子这么细心周到,无微不至,我们做家长的都做不到的事,黄老师做到了。还有一次,黄老师发现有几次连文瑞在课堂上有时说话,他没有简单地去批评他,而是问明情况,知道孩子是由于在后边看不清黑板上写的东西,而去问同学才说话的。黄老师就及时进行了调整。

篇(8)

首先作为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明确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体验和建构的过程也正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租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认识,才能自我提升,才能让梦想在阅读中自由飘扬,获得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真正的英雄》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为什么说是“真正的英雄”?难道英雄还有假的吗?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读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增强。

其次,要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问。真正的读书,是用独立的见解来打造思想的天空,用个性的诠释去播撒精神的原野,用创新的意识去缔结梦想之树的传奇。但许多学生心中有疑,却不敢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自信,心存畏惧:面对名篇大家,缺少质疑的勇气;面对全体同学,担心他人嘲笑;面对老师,害怕受到斥责。

要让学生拥有自信,畅所欲言,说心中所想,评心中所感,营造宽松和民主的环境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要怕在阅读中发现问题,问题越多,说明你读得越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越深刻。当你大胆提出疑问之时,也是你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说明你真正地走进并融入了文本。浮浅的阅读,难以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没有问题的阅读也就毫无意义可言,那是因为他对文章的阅读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文章中去。”

同时我有意识地结合课文来分析文章的缺憾美。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文中写到“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地坠落下去。”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语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采用两个比喻来写,是否多余?这里的比喻有无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如下结论:运用比喻突出老斑羚的惨状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但第一个比喻多余并且不妥:一是喻体“火箭残壳”不够形象具体,二是火箭残壳无生命,本身谈不上悲惨,写老斑羚比火箭残壳更悲惨,令人费解。通过这件事,学生明白了教材不一定全是正确的,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

篇(9)

体育课首先应该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提高增强。而身体素质的增强就必须以身体运动为载体,因为动作技能学习既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也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发展体能的一个有效过程。它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掌握运动技能以达到发展学生体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健康第一”的目的。常态体育课如果没有技能教学,体育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在体育课练习中达到一定的身体负荷,因为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使肌体产生良好的效果,同时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它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学校经常性地、有计划地进行引导,有意识地创建健康积极的体育气氛,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运动中去。如班级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教工、学生对抗赛等,并形成制度。体育教师则可以利用校园网为体育知识宣传平台,收集和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素材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在各系各层次的体育比赛中,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尝试和练习中不断加深了对运动项目特有魅力的感知,得到稳定、持久的动力,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最后转化为自身的迫切要求,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兴趣爱好经过内化变成自觉意识。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认为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发挥教师创造性,活用教材。发挥教材引子作用,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依据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在根据课时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有效把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锻炼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教这些教材,更应该关注学生怎样学和用这些教材。

让学生从“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的转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并且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去设计采用“自主、创新、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体育的技巧,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0)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目前,大多数的教学中,教师都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像我们这样普通县城高中的学生,中学时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他们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也间接使他们放弃了提问的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有问题不想问,不会问,以致形成恶性循环。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教学观念,制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是否重视和倡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不单纯是教法的问题,而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因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笔者认为,在设计三维目标时,我们应该明确地把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把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在以新课标为依据的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应巧妙地设计“课堂情景导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为生成问题的过程,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加贴近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二、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意识”的培养情境。

化学是21世纪的中心科学,它与国民生计的各个方面密切联系,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应该密切联系实际、社会、自然、生活。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善于利用这取之不尽的素材来创设“问题意识”的培育情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被唤醒。

例如:在讲“氨与铵态氮肥”时可播放合成氨生产车间的录像,铵态氮肥生产流程和储存,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问题:“氨是怎样合成的?”“铵态氮肥怎么放在暗处存放?”……

只要我们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堂转向外界,他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就可能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和情境,启发他们观察、思考周围的化学问题,培养创新技法,提供创新的环境。

三、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自然科学,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实验,给学生提供培养问题意识的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创造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实验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产生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在学习“硝酸性质”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做“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实验现象是铜片消失,产生有刺激性的红棕色气体,溶液变蓝。而在学生的印象里铜不能与酸反应,此实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被激发,问道:“铜怎么和酸反应了?”“生成是什么物质?”“刺激性的气体会污染空气,该如何除去?”……这么多的疑问就会驱使他们进一步探究,从而掌握硝酸的性质,完成教学目的。

四、用好化学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化学一路前行,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过程,其发展史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地提出新问题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史知识,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家多思多问、敢于质疑的发现和发明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汤姆逊对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质疑才有了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玻尔对卢瑟福的核式原子结构的质疑才有了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拉瓦锡对燃烧本质的质疑导致了科学的燃烧理论的诞生……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要让学生知道,任何化学学说的诞生都要经过后人质疑,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才能形成较完善的理论。化学科学发展到今天的也绝非完美无缺,还有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敢于去质疑,去提问,去研究。

上一篇: 保洁经理工作计划 下一篇: 工作流程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