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4: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就业工作经验总结

篇(1)

2、当前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就业教育认识欠科学,重视不够。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自身发展及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职院校普遍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理论研究、教育实践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尚未到位,尤其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先找工作,即先就业,再去创业。一些高校重“进”轻“出”,对招生肯花大力气,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却开展不力,造成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存在明显缺陷,大多缺乏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能力,对自我、社会、职业的认知不清楚等。

2.2就业教育内容相对陈旧,形式较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利用课堂讲授、报告会、讲座等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内容仅限于方针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方面,存在空泛化和形式化的问题:一是教材的适用性不够、指导内容理论性过强,与现实社会实际联系不够密切,模拟性的求职面试等训练比较缺乏,指导过程缺少交流与互动;二是指导体系系统性不强,时间和内容安排不合理,尤其对大一、大二学生指导不够,而对毕业班学生则是一拥而上、临时突击;三是指导内容侧重对就业过程中的面试技巧、简历写作等指导,职业意识与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教育严重缺乏。

2.3就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水平有限。一是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多是“半路出家”,大多数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只是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或相近专业背景开展工作,严重缺乏专业化、规模化及理论知识;二是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在整支队伍中所占比例很小,工作量大,无暇顾及专业知识的钻研和自我提升;而兼职人员则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主要工作和专业中去,难以有效从职业生涯的层次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迫切需要理论的提升。

3、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3.1大力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首先,改革课程设置,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创业、就业来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同时,学院还应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以创业学以及企业管理、企业策划等基本知识为主体的选修课,使之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配套;要把创业的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从而促成学生对创业理论的了解;其次,改革教学方法,促成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1)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2)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3)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地对话,为学生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

3.2加强校企合作或创办校办企业。高职院校一般都是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2年,校外企事业单位定岗实习一年),高职院校应该在学生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桥梁,让学生的就业活动与企事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为学生就业创设有利因素。高职院校也可以创办校办企业,在校办企业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团体协作,实现创业。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及其利弊分析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哪种好?目前尚无定论。国内大致有三种模式:

模式一,重点综合性大学及不少的财经大学,该类大学以理论研究型为主,国际贸易实务类等应用性课程基本不沾边。它们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即出国留学、考研、政府官员”;以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为例:

必修课程:38 学分

“政治经济学(上)”、“政治经济学(下)”、“高等数学(B)一”、“高等数学(B)二”、“线性代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经济计量学”、“经济学原理(Ⅰ)”、“经济学原理(Ⅱ)”、“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

专业必修课程:19 学分。“国际经济学”、“西方财政学”、“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专题”、“专业英语”、“国际金融”。

选修课程:51学分。

(1)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16学分

(2)分类选修课程:24学分

其中:基础知识技能类:至少4学分;“世界经济史”、“外国经济思想史”、“会计学原理”、“货币银行学”、“组织行为学。

国别地区经济类:至少4学分;“美国经济”、“日本经济”、“欧盟经济”、“韩国经济”、“俄罗斯经济”。

国际经营管理类:至少4学分;“营销学”、“国际投资学”、“企业并购”、“国际银行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保险学原理”。

经济理论类:至少4学分;“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学”。

(3)任意选修课程:11学分(可以跨院系、跨学科选修相关课程)。

上述这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本科培养方案,全然是一个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构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生的理论水平很高,考研率高,是高水平论文的主产区。但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弊端:

(1)该类学校在中国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众多,大多云集在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很少去企业第一线。这样的结果导致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只能在高校、科研院所里高谈阔论,而不能在企业的第一线去提高企业水平和效益,创造价值。这也就是当今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对外贸易业务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2)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和知识,无法在高校的讲台上理论联系实际,深度、灵活地讲解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等。在政府机构的政策制定中往往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以致造成时有进出口企业受损的现象。

(3)按理说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引领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咨询机构。然而,据了解在当前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反补贴”的诉讼中,这些高校的国际贸易老师面对企业的咨询和求助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进出口贸易中的商品价格,在各个环节的构成成本和费用是十分繁杂的,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是不会计算的,这也就谈不上去反倾销、反补贴应诉了。

模式二,以高职及专升本院校为代表的应用型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操作型”。据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这些学生的最大优点是能较快地上岗操作,但工作中对一些事情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因此,业界较欢迎模式三,这就是以过去外经贸部所属院校(北京对外贸易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等)及众多采用该模式的普通本科高校为代表,这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既重视理论,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既能上手操作又有较高的工作悟性。

但是目前所有该类高校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1)学生实习、实践难。目前这些高校的学生实习、实践,要么让学生自找实习放任自流;要么随意找个企业、公司参观“旅游”,至于是否对口已无暇顾及。

(2)专业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践教学相脱节。纵观这些院校的实习、实践教学时间大都放在大四,即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就是毕业找工作的时间,由于学生在找工作时没有一段提前的实际工作实习经验,使得企业不愿录用这些没有一点“工作经验”的学生,造成学生就业困难。

(3)缺乏既有学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该问题已是全国所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面临的大问题。这类教师是“应用型”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

针对上述三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了很好的改革探索。

2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专业培养方案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

2.1.1 理论教学环节由“专业教育”、“学科教育”、“综合教育”组成

① 综合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

综合教育必修(45学分) 包括:A.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B. 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 。

综合教育选修(分)包括:通识教育、基础技能教育、体育专项、“名师导航”。

②学科教育课程结构。

A.必修课程:“高等数学C”、“会计学基础”、“程序设计语言B ”、“经济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线性代数B”、“管理学原理”。

B.选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商务礼仪与商务沟通”、“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学专题”、“高等数学T”、“英语口语(外教)”、“运筹学”。

③专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如图1所示)。

2.1.2 实践教学结构与学分要求

一年级:基础实践 :A.办公自动化操作训练;B.社会调查。

二年级:专业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

三年级:社会实践:进出口企业专业实习。

四年级:岗位就业、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用人单位实习。

2.2 专业教学改革

2.2.1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的好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该校国贸系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由于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国贸系建系的16年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过6次修订或改革。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紧跟国家外贸发展的需要来修订或改革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春季,在学院的支持下,进行了最近的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本次改革围绕国贸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为中心,以一、二、三年级的短学期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阶梯性、连续性、职业化为抓手,即:一年级除安排一定的“名师导航”专业讲座外,还要进行外贸工作需要的办公软件、办公设备的学习;在二年级安排“国际贸易实务的模拟实训”,全程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和外贸需要的业务技能;三年级安排到外贸企业实践,为四年级的就业打好基础。按照这一思路对国贸系的全部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

该系认为:这项改革对学生四年培养过程中的阶段目标非常明确,措施有力,将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2.2.2 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改革

国际贸易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不仅要有良好四、六级通用英语,还要有熟练的商务英语口语和商品进出口的谈判、报价、签合同等能力,这些光从课堂教学是难以学到的。因此,该系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推出了“国际贸易技能竞赛”,以锻炼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产品展示、谈判的能力,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及商务英语的表达能力。

2.2.3 教学方法的改革——案例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有两大类课程,一是国际贸易理论,二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研究“生意经”的,也即是买卖双方博弈的经验总结。因此有大量的贸易纠纷和司法审判案例,故案例教学是该课程的一大特色。在每一小节内容讲完之后都会拿出一个典型的业务案例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使用的理解。

2.2.4 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的改革

从2004年开始该国贸系的一些课程就对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进行了改革,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就将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一是期末考试占50%;二是平时成绩占35%(考勤10%,每旷课一次扣2分;平时作业15%;课堂主动回答问题10%,每回答一个问题2分);三是实验教学(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成绩10%。

自实施这种考核方式以来,学生旷课的现象少了,课堂认真听课回答问题的现象多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5 教材改革

为了提高国贸学生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应用类课程的质量,该国贸系认为有些课程的教材自己编写更加合适。2007年编写出版了《现代货物进出口贸易与单证实务》,教材的内容和质量得到了社会读者、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好评,并获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8年)。

2.3 学生培养效果

该系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应用型人才;二是可以出国留学或在国内继续深造以冲击更高目标的专门人才。

2.3.1 升学与就业状况

建系16年来共毕业了13届大约1500多人。其中有130余名学生先后前往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留学,一些学生被如美国的南加州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录取为研究生。而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跨国公司、外贸企业、国际物流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政府机构等,许多毕业生现已成为部门领导,一些同学去了如“德国汉诺威国际展览集团公司”等著名国际大公司,并已成为部门领导。据2012届毕业生就业统计,该系学生的就业率为96.96% 。

2.3.2 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篇(3)

基金项目:北方工业大学2015年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基金支持

从清华大学复办中文系开始,理工科院校也开始逐步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不仅改变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多元化,而且也满足了社会和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工科院校中文专业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中一直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定位。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工科学校整体的就业工作水平。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作为工科院校的文科毕业生,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了解了高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后,我们引入了“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希望通过对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调查分析,为目前的工科院校中文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本文采取施炜、张苏(2010)的观点,把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大学生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并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性能力。①我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毕业生就业现象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个案访谈。

经过问卷筛选和他人推荐,我们相继联系了08-11级的学生代表赵平、邵雅彤、薛畅和田宇骁作为访谈对象。他们针对自己和他人的就业情况,与我们分享了很多在就读期间和工作阶段的感受,本文将以我们与他们的交流对话为主,间或地谈及其他毕业生的情况。本文希望通过访谈,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也争取为其他工科院校的中文专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结果

(一)背景介绍

赵平目前在北京从事影视编剧类的工作;邵雅彤目前在北京某广告公司,从事PPT制作方面的工作;薛畅目前是北京某高校的在读硕士研究生;田宇骁则在家乡从事中学教师的工作。(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二)就业准备

我们的谈话内容,基本上是结合各位毕业生所填的问卷,按照就业准备、就业情况和就业感受三个方面来开展。总体来看,在本科毕业后直接选择工作的毕业生,多在本科高年级阶段进行了实习、兼职等积极的就业准备。

我们:“在问卷中,您反复强调了校外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您可以详细谈一谈您都有哪些兼职实习的经历吗?您为什么选择这类兼职,能不能简单谈谈这些校外实习经验给您带来的收获?”

赵平:“大三的时候选择兼职,一个原因是无法忍受大学生活的烦闷,另一个原因是想试试能不能挣钱,所以选择实习职业也并非‘我有兴趣我有天赋我一定要做这件事’,大多是机缘巧合,比如,我的第一份兼职是海鲜酒店里画宣传海报的,一张‘基围虾98/斤’五块钱。而这些实习带给我最大的收益就是――别骄傲,别浮躁,工作生活的压力不同于学校,狠狠打你一次自然懂得收敛和其中道理。”

邵雅彤:“我从大二暑假开始实习,去做新媒体运营,之后的两份实习也是这个方向。至于为何选择,当然是因为喜欢从事些有创意、不单调的工作,而且这样的工作岗位又比较多。至于学弟学妹们去选择什么职业方向,完全因人而异。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工作经验在学校是不会学到的,每次去面试,哪怕是实习,有过实习经验的也会更有优势,毕竟没有哪个企业愿意用时间和财力去培养一个可能经验到手就跳槽走人的应届毕业生。如果实习经验相对丰富,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竞争优势。至于收获,就是得到了一份在自己看来还算不错的公司的offer,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

我们:“原来学长学姐也是在逐渐摸索中,才形成了自己对就业的认识。那其他的毕业生也都是情况类似吗?”

田宇骁:“周围人到了高年级,也各有各的选择吧!有积极准备考研和公务员考试的,也有出去学托福雅思准备出国的。就算是出去兼职,方向也很不一样。家教、促销、校园……几乎各行各业都有吧。不可能所有中文系的同学都会对中文方向的就业感兴趣,我想你们自己也深有体会吧。但是我从最后的结果发现,其实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与中文相关的职业,毕竟四年的光阴也不是小的积淀。最后选择的职业,自然是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不可能不受大学的影响。”

随后,我们谈及了应聘和面试的相关话题。赵平委婉地向我们表示,他由于受到家里的帮助,并没有在这一环节遇到太多波折。田宇骁则说,他基本上是按照正常的流程获得目前的工作,只要自身具备实力,一切皆有可能。

(三)就业之后的情况

之后,我们又聊了一些毕业生们目前的工作情况。

我们:“赵平学长,您在问卷中谈到,对您当前的有关戏剧影视方面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那么您可以具体谈一谈您在工作中是如何继续开发个人潜力的吗?”

赵平:“其实,做影视创作之类的普遍智商不会差别太多,所以潜力之类的说法无非是‘对某些事物有相对敏感的审美体验’,并无‘天赋异禀’之说,说‘继续开发潜力’,首先别把自己看作高人一等。应当勤勤恳恳,从最简单的做起。经验和能力是学出来的。不管多聪明,一定要勤奋。”

我们:“谢谢您的回答。因为我们的课题跟‘就业核心竞争力’相关,所以还是想多问问您这方面的内容。您在问卷中表示,在大学阶段,完善专业知识和专业以外的技能对您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方面十分有帮助,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您的哪些技能或专业知识对您的个人潜力和后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他:“所谓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知识,在我们学校的范围内只是皮毛,并没有太大的深造,因此别指望在学校里能够学到你想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但学校毕竟是温床,是为工作做技能储备的第一阶段,因此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和专业知识’就是‘在校期间尽你所能,把你感兴趣的东西都学一遍’。这样到了工作生活中,你不难发现,只要你有兴趣去提升,都可以有所尝试。我觉得哪有什么一时一段的核心竞争力,人生都是一个过程。我们自己想明白了,好好利用身边的资源,多加努力,总不至于太差。”

我们:“雅彤学姐,您为什么选择了广告宣传方向的职业?在学校没有专门培养的情况下,您是如何掌握职业化PPT的制作技巧的?”

邵雅彤:“因为我喜欢,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理由。至于制作PPT,每家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基调,比如时尚公司肯定和互联网公司的风格就大相径庭,所以PPT的制作,完全取决于你对现今就职公司的了解以及产品的了解。PPT排版很重要,想要博人眼球,就要多去看看之前会的PPT怎么做的,多在微博上或者公众号上看看人家的排版设计。如果非要说核心竞争力的话,应该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一点创新的精神吧!”

(四)就业感受

在访谈的最后,我们向各位毕业生表示了感谢,并请他们谈一谈对“就业”这一话题的总体感受。

赵平:“就业无先后之分,早一步晚一步都不见得比别人强在哪。也希望你们以后多多努力。今天在这里跟你们讲,只是谈谈个人的经验总结,实际上是自吹自擂了。中文系只是一汪浅水,文学专业只是大学一门起步技能,然而金生沙砾,蚌出污泥,凡事只要努力,最终大多会有所得。”

邵雅彤:“最重要的,是实践出真知。快去实习吧。等到毕业时,你能拿出自己做过的一手好PPT,还能拿出自己曾经做过的活动,有自己的业绩,HR一定会对你另眼相看。”

薛畅:“机遇总是在路上。10级的一个学妹在本科期间担任学院的学生干部,现在已经在校团委获得了助理一类的工作;还有一个学长专业成绩平平,但因为在多媒体设备方面的突出才能,现在已经留校成为技术指导老师。我个人现在也有通过老师接洽工作。每一步都是挑战和展示,就业并非一劳永逸。努力发现、思考和培养你自己的长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核心竞争力。”

田宇骁:“就业说到底是为了生存,除此之外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多多了解这个世界,不要人云亦云,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还有“乌合之众”和“三人成虎”一说呢!认真想一想对于“就业”,自己更高的期待是什么,或许就可以帮助自己进行更好的选择。”

三、讨论总结

通过与各位毕业生的接触,我们了解到了毕业生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真实看法,也深深地认识到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之浅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虽然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但它的培养却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对于学校来说,除了本身完善课程结构,增加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之外,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对往届毕业生的经验介绍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到工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把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中文人才上,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实践创新类课程,保证学生在应用实践方面具体突出能力。而学生自身也应当积极努力,树立就业核心竞争意识,努力用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资源,打造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学校和院系携手,让工科院校的中文专业走出自己的特色。

注释

① 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8-121.

篇(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对自我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等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制定合理的个人职业成长路径,最终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生涯状态的设计。虽然早在1916年,清华大学周寄梅先生就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引入中国,但此后中国经历的战争等社会变动使我国生涯规划领域的发展几近停滞,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在港台地区重新兴起。20世纪末,中国大陆高校才逐步开始推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做法。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现状

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高校的普遍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使广大学生对自身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促进了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但是,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学而言,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专业性。目前,我国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或者有效的补充,但是,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存在着授课教师并非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师、授课水平参差不齐、课时偏少等现状,制约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专业发展。

(二)缺乏针对性。目前各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基本上采用了教师讲授、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授课,普遍存在着授课教师泛泛而谈,无法针对学生个人特性进行独立辅导,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完全准确定位,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日后的职业发展。

(三)缺乏系统性。目前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普遍仅安排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许多学生在开课的一段时间内目标相对明确,有了初步的目标设定。但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系统贯穿整个大学生涯,许多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无法解决时,没有求助的途径,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对策

(一)培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改进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和实践体验,满足学生个体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和参与,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革方向,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培育一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深谙职业生涯规划之道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改变过去简单地从思政队伍、招生就业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中抽调教师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师的做法,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必要的时候,可以挑选就业工作经验丰富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感兴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辅导员进行培训,充实师资力量。

(二)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导入阶段性目标细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内容上划分,应该囊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工作规划和生活规划。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

大一阶段:认识自我与环境适应期。大一新生来到陌生的环境,面临着饮食不适应、教学方法改变、人际关系协调适应、心理情绪疏导等种种困惑,需要职业生涯教师介入加以引导。此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气质、性格、天赋、能力、价值观等,指导学生思考"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避免从高中的紧绷状态的极端走向大学自由放任的另一个极端。根据笔者的上课经验总结,在第一堂课中,首先抛出问题"大学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最终指出"大学就是长大了自己会学",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教师指导思考如何学习,将学生长久以来的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学习的观念。然后通过结合现实的详细讲解,利用案例分析、测评软件等使学生全方位、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气质、性格和价值观,全面了解个人的优势和劣势,避免陷入夜郎自大或妄自菲薄的境地,实现正确的自我定位。如讲述气质的匹配类型时,以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林黛玉作为典型代表进行阐释,使学生更容易判断自身的气质类型。

大二、大三阶段:专业知识建构期和综合素质养成期。结合所在高校关于毕业、获得学位、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规定,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引导学生总结大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和教训,对照大一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指导学生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拓宽职业视野,不断修正和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大四阶段:职业目标探索与实现阶段。大四期间,学生面临着毕业与就业的压力,如何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转化为寻找人职匹配的岗位的助力成了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在此阶段,应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评估自己,摒弃官本位思想和盲目攀比的心态,降低就业期望,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潜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少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可以实行个性化的辅导,使学生走出求职失败的阴影,修正或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三)切勿片面强调学习、工作的职业生涯,更应该注重成长的职业生涯

很多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工作职业生涯路径的规划,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刻苦学习,积极钻研,学有所成。但是,却忽视了学生成长的职业生涯。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毕业后的工作阶段,个人的成长和生活的幸福应贯穿于始终。因此,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锻炼强健的体魄,培育人文艺术情操,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个人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形成良性循环的成长职业生涯。

三、小结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培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简红艳,何瑾,丰鹏.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

[2]康艳霞.浅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模式建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4]付玉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0(11).

篇(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36-02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49万人。相比2014年727万毕业生增长了22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就业难”被毕业生、家长以及媒体广泛关注。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高质量的就业,就业能力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绩效的重要指标,是用人单位甄选毕业生的根本依据。因此,探索应用型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云南工商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就业服务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就业典型和创业学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就业全程服务体系。并于2014年7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荣登全国高校就业50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领导的正确战略部署与合理的角色定位。

首先,在学生入学时,我院便派出专职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条件、性格特征、才艺特长、职业倾向等影响就业的因素,让专职辅导员兼任职业规划师,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引导学生思考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通过北森CS大学生生涯规划系统,根据个人条件和企业的“订单”标准,帮助学生确定专业方向;之后根据双向选择原则,学院与定向企业共同推优和选拔学生,组建“定向培养班”,并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为学生配备“双导师”,即为每名学生配备一位专职的专业教师和一位企业专家或技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充分利用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其次,就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体系创新方面以学院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系列课程》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完善就业教育教学体系。

同时,我院还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

二、整体构建PGSR角色定位模型的可行性论证

模型构建研究在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比较常见,因为它描摹事物内部组成要素、结构及运行机制,有着理想化和数字化的双重特征,能够对选定的研究对象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但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各学科领域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已不再新鲜。模型构建的方法也逐步被学者引入到政治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中来,创立了诸如:ICIR公共政策言说行为分析模型、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SWOT战略分析模型以及4P、4C营销模型等,以此来方便人们利用其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本研究正是借鉴模型研究的方法,结合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1)在就业指导的理念上,存在“短期促销”、“临时磨枪”的短视想法,缺乏作为“营销者(Promoter)”的战略意识;(2)在就业指导的内容上,将其视为学生谋取职业的指导,即“就业时的指导”,缺乏作为“引导者(Guide)”的长期规划;(3)在就业指导的操作中,重管理、轻服务的控制型管理普遍存在,缺乏作为“服务者(Servicer)”的顾客理念;(4)在就业指导的总结中,缺指导、不研究的工作方式普遍存在,缺乏作为“研究者(Researcher)”的学习意识等特点,构建应用型高校就业指导PGSR角色定位模型。旨在通过理论模型的构建,使高校能够利用其较为清晰简便地实现自身的角色定位,从而弥补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应用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能。

三、PGSR角色定位模型概述

在深入了解、归纳我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角色定位现状的基础上,笔者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尝试性地提出构建PGSR角色定位模型(见下图),其中:

P(Promoter)营销者,即高校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欲望,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在就业指导中展开调查研究、市场组织、桥梁搭建、归纳反馈等工作所承担的角色。

G(Guide)引导者,即高校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和锻炼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在就业指导中展开观念导航、生涯规划辅导、素质测评、创业指路等教育与指导工作所承担的角色。

S(Servicer)服务者,即高校以服务学生为要旨,为全校学生或者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信息供给、人才推荐、障碍排除、信用担保等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所承担的角色。

R(Researcher)研究者,即高校为了更出色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不断进行理论学习、经验总结、交流合作,在探求更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培养计划的制订实施等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

四、PGSR角色定位模型下对云南工商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完善分析

(一)营销者角色定位

对营销者角色进行定位时,应对云南工商学院开拓就业市场及联系社会资源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现状进行相应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毕业生的相关就业渠道进行拓展,在相应市场营销等完成建设基础上,广泛应用学院及各部门的优秀条件,不断加强与相关行业等管理部门的联系,吸引相关行业企业实施校内招聘;目前,学院内部所组织的相关招聘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主要是因为该类招聘企业规模较小,且质量有待提高,因此学院针对相关问题可借助政府等有效资源,提升在校招聘企业质量,不断与相关专业知名企业建立完善长久的合作机制,不断扩展二者之间的实习基地,提升相关实习质量。云南工商学院在费用支出等方面建立完善的费用应用标准,不断解决费用支出矛盾等问题。

(二)引导者角色定位

目前,该高校应针对院校所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加大导师方面的投资力度,并在授课方式及授课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无障碍沟通交流,同时还应注重对每个教学阶段的侧重点的分析与制定,最后针对学生的就业实际问题,指导学生下基层,加强创业教育,注重毕业生心理疏导,不断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与提升。

(三)服务者角色定位

首先,该院校应针对自身的就业管理现状及学校资源的应用情况,建立全面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站,并在该网站上对相关就业信息等进行及时,并对其他相关企业及与就业信息有关的网站进行链接设置,不断加强学生对就业的了解与规划;其次,加强该校信息资源管理,不断扩展招聘信息储存量,并针对相关信息进行资源数据库的相应完善,不断解决存在的毕业生信息丢失问题;再次,针对学校的现有力量,及时完善并组织相关的就业专业力量,不断加强学校教师及学生干部等的培训,加强就业信息搜集与整理,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最后,学校应积极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不断加强校园就业论坛建设,不断宣传就业信息,促进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篇(6)

高考,是学生面临的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的选择。有的学生上了普通高等院校,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就读职业院校。在很多家长的眼中,高中毕业后读大学才是正道。但是在前几年,一个父亲,让自己的儿子从大学退学,两个人一起去了一所职业院校学数控机床,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了很多年,确实给很多人提供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目前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相当突出。关键问题是,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一技之长。一个电焊工的工资,都可以比大学本科生的工资高很多。技术蓝领,是目前很紧缺的人才,而相当多的技术蓝领,都是在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 国家花了很大的力度扶持职业院校的发展,不管是公立的职业院校,还是私立的职业院校。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虽然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好多年,教育部门也花了很大的力气扶持职业教育,但是,职业教育在中国还只能算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说它是新生的事物,是很多人对它认识不足,不能真正理解职业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性。很多人都认为读完小学,高中,再读大学才是理所当然的成才之路。只有考不上大学的人才去读职业院校。这种保守的思想给中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难度。

再者,很多职业院校是民办的,学校的经济来源直接就是靠学生的学费。学校为了生存,在招生的时候把很多学生忽悠进来,但是没有好好的抓好教育质量。职业院校的质量意识不够浓,以质量求生存,质量才是职业院校的生命线。很多办学校的人,不能把赚钱放在首位,教学质量办好了,声誉在外,不用担心没有学生来这里学习,学生多了,自然教育经费就多了。不能本末倒置,以赚钱为第一目的。

二、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职业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区别在于,高等学校培养的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目前在职业院校读书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后没有被普通高等大专院校录取的学生。那么针对这样的学生,职业院校培养的目标就在于生存技能的培养,就是具有某种专业技能比较过硬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甚至可以说就是对某个职位的工作所做的培养,比如说汽车修理师。

职业学院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要在很多方面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介于蓝领和白领的一种工种。培养的目的是直接面对工作岗位,直接面对就业,目的性比较强,有很高的针对性。所以,职业院校在教学中,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过程当中,很注重实践性。

三、职业院校的专业细分

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都有相同的专业,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课程中很多是理论教学,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有一部分可能以后要从事理论研究的工作。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做理论研究工作的可能性就更小,所以,在专业设置方面,职业院校也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做法有所不同。比如国际贸易专业,在职业院校中,这个专业可以更细分为国际贸易专业报关方向,它的培养目标,直接就是报关员相关的工作,针对性很强。这样,就能凸显出职业院校的职业特色。

四、职业院校的实习基地

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是初中毕业生或是高中毕业生。职业院校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给这些不能在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赖以生存的技术的地方,说的直白一些,就是能让他们可以有一个工作。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实操方面的技能,就要更强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职业院校和社会上很多不同的行业中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的原因。这些公司就成为职业院校的实习基地。在校学生可以去这些公司实习,把学校里面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掌握。而这些作为实习基地的公司,也可以在这些实习的学生中,挑选一些优秀的学生,以后可以直接签约成为公司的员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水平,而公司也招聘到了合适的人才。

五、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

由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所以职业院校的老师,除了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外,更应该具备的是一线公司的实际工作经验。

职业院校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操经验,或者是以前的工作经验总结。这样对学生日后踏入社会工作岗位,更有帮助,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在职业院校当中,学术型教师可以有,但不用太多,双师型的老师是大量需要的人才。

六、职业院校的教材与教学实训室

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方向,直接面对以后的工作岗位,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比普通高等学校的教材更加突出实务教学。在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实务教学是不能缺少的必要环节。所以,在教材的选择,甚至是在教材的编写上,实务的内容,更应该是教材的重中之重。

除了有注重实务的教材, 建立教学实训室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实训室,学生可以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在实训室中,可以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在将来毕业后在公司更快的进入职业角色。因为作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和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竞争,更强的操作性是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一个有利的竞争优势。

七、总结

篇(7)

一、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最早由武汉理工大学开设。至今,全国本科层面已有近百所高校开办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根据市场需要,汽车服务业工程的培养目标已经从为汽车后市场培养汽车销售与维修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转向了培养专业通、外语精、能适应汽车后市场各种岗位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学校自身条件和学生的特点等因素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进行准确细致的定位,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加快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综合性的专业人才是独立学院办好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谋求长远发展的首要问题。

我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始建于2006年,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经过5年的发展,本专业拥有了稳定的生源、完善的教学和实验设施、稳定的师资和优秀的就业率。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中许多都是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的共性问题。我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和与其他院校教师的交流,提出以下见解,希望为我国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的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二、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1.教师数量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由于独立学院教师待遇相对企业不高,且工作地点离市区较远,同时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许多独立学院都存在着汽车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因而生师比较高,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实践时间少。理论教学成了教师的主要工作,对学生创新活动指导不够。教学工作成为衡量教师绩效的唯一指标,这种模式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培养创新型汽车人才。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激发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秩序需加强。

独立学院属于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态度差别也大。基础好的学生觉得讲得慢,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听不懂。还有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应付作业和考试。上课时总体出勤率和教学效率不高,给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秩序的管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3.理论与实验环节脱节。

独立学院多仿照本部院校采用先理论再实验的教学模式,且实验学时不多。不少学生,到了实验课时,忘了理论课的内容,不能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比如汽车构造课,在理论课上学生不了解汽车各部件是怎样连接的,所以对工作原理理解不透彻,到了实验课,大部分时间用来了解部件名称、工具使用方法、零件安装方法,不能很好地复习其工作原理,因而部分学生学完了汽车构造还是不完全理解汽车是怎样运转的。应合理安排实验课时的顺序、学时和内容,建立开放的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实验学习的资源,解决理论与实验脱节的问题。

4.就业率高但留职率低。

独立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多数直接走上就业岗位,少数会考取研究生或出国进修。目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就业率高,但也存在着学生盲目就业,工作后转行较多,留职率低等情况。所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也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较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科研能力差,较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但对职业的要求较高,既要待遇好又要工作环境好。这样的要求和能力的矛盾使得毕业生很难在大型汽车集团企业找到合适的定位。在学校就业率的压力下,许多学生便选择了的4S店或汽车保险行业。但工作一年左右,发现工作辛苦、工资没涨、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便选择了离职,离职后待业一段时间就改行了。这样的结果使得发展前景较好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处于尴尬的处境。解决这一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明确学生的定位,给予就业指导,扩宽就业渠道,增加校企合作,等等。

三、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改革建议

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这里只就师资、教学、实验和就业指导提出几点建议。

1.稳定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

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师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退休返聘教师为辅,合作的普通本科院校教师作为补充。其中较稳定的是与学校签订了劳动合同的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这部分教师,建立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是稳定师资、提高办学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培养中青年教师应依托返聘教师和本部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如规定新教师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听课任务;派遣新教师作为助教,完成辅助教学、阅卷等工作;定期开展教师工作经验交流活动,等等。

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给新教师提供参与创新的机会,如教研室课题申报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新教师参加,鼓励教师读取硕士、博士学位,等等。同时,独立院校教学工作任务重,教师缺少科研时间也是导致独立学院科研薄弱的原因之一。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是衡量教师工资的唯一标准,使教师对科研缺乏积极性。应将科研纳入到教师工资考核标准中,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如把教材编写、课题研究、辅导竞赛等加入到绩效考核中,与奖金挂钩。

发挥优势,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中青年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和汽车企业离职技术人员。通常高校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企业离职技术人员理论知识深度和广度不够,应互相取长补短。如安排两类教师共同完成同一门课教学和实验工作,以便于互相交流学习。同时,组织教师走出校园,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如有些学校安排新教师入职培训时到合作企业实习一个月,学生进厂实习时老师轮流带队,等等。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要改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适当设定课程难度。教师讲课应深入浅出,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在课件中增加图片和视频,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2)加强教学秩序的管理。可采用抽查点名,固定座位,课上测验,把出勤考核作为成绩考核指标之一等方式强制提高出勤率,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改革考试形式。可以根据各课程的特点选用多种考核方式。如,汽车贸易等选修课用写论文作报告的方式考核,以此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汽车理论等必修课采用“一张纸”形式的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在考试中带一张A4大小的手写版的知识点总结,把大量知识点枯燥的背诵引向理解和运用,同时也促使学生对教材进行全面复习。(4)鼓励学生参加竞赛。设置奖励的竞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竞赛可以是省市级的科技竞赛,也可以组织校内竞赛或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等等。(5)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明确的理想,缺乏为理想奋斗的毅力,因此厌学。应加强德育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专业兴趣。可通过在学生中树立模范,宣传优秀学生的事迹来激发学生上进的斗志。

3.合理设置实验课,建立开放实验室。

实验课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应合理设置实验课,提高学习效果。首先应在专业课开始之前增加一个学时的认识和演示实验课。如在上发动机构造课前到实验室完成零件名称认识和组装过程演示的实验,使理论课的知识不再抽象;在理论课相应部分结束时及时安排实验课,以巩固理论和加深理解。在实验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复习理论课知识,使学生将动手与动脑,理论和实践结合。其次操作实验的小组人数不应过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加深认识。如发动机拆装实验人数不应超过5人。

目前,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建设都比较完善,有大量的实验设备,但学生的实验课项目不多,造成实验设备的闲置。很多学校都提出了建立开放实验室,但效果不明显,学生很少主动去实验室,或不知道去实验室可以做什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来实验室学习。(1)在专业课开始前增加认识实验室的环节,介绍实验设备、功能等。(2)公开实验室开放时间,实验登记、工具借还制度,并安排实验室教师给予指导。(3)实验室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学生的实验申请,建立实验室意见簿或投诉制度。

4.明确专业方向,加强就业指导。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不仅包括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而且包括汽车贸易、零配件生产销售、汽车保险等。可以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时分成几个方向,使学习和就业更有针对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依据地域优势,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人才。另外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设置长远的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的毅力、耐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选择专业对口单位实习,增加社会经验,巩固专业知识。另外应派专人对学生的就业单位定期回访,了解学生的情况。

总之,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改革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我国的汽车后市场输送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方面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及心理的成熟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积累的社会经验还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信念还不够坚定,知行脱节现象普遍。这就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影响,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思想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有盛行趋势,这些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具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方面的信仰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全新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热情不高,一次调查结果中只有16.67%的学生喜欢关注政治,其他的都对政治冷漠。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大学生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人生观、价值观、就业问题及社会环境有关。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道德品质。良好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礼貌、诚信、对待友情和感情的真情以及孝敬父母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更有些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应具备判断是非得失的能力以及优良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学会做事。在任何时候道德是不能丢失的,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

(三)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历来是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相伴随的,大学生活条件的多元化必然会在具体的、单个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方面显露出来。从目前的高校实际看,大学生这种复杂的思想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的多元化。一部分大学生一味的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强,奉献精神缺乏等等。这些不良的现象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会使当代大学生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然而,在社会经济气候多变,中西文化冲突,各种思潮碰撞,各种矛盾现象不断出现,造成了大学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如人际关系中的闭锁心态,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情绪,恋爱中的人格裂变以及各种精神上的疾病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成因的分析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由其中不良因素影响产生的,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些不良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现代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象增多,导致了父母对子女的过于溺爱现象严重。使孩子从小就缺乏锻炼,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物质攀比等等不良现象,孩子从小就灌输了不良的教育,自私自利的行为严重,这也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而是各个教育阶段共同联动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中学以及中学以前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搞,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重提升,轻生活基础;重成绩,轻道德培养。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人的德育,导致德育功能缺乏,市场泛化,也使学生感觉到道德教育的虚假性。这些都严重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等多样化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情况、新问题。社会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在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政府应制定有效地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社会团体更多的是注重大学生的能力问题,却忽视了道德缺失的问题。

结束语: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必须高度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意识;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心理健康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方面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及心理的成熟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积累的社会经验还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信念还不够坚定,知行脱节现象普遍。这就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影响,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思想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有盛行趋势,这些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具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方面的信仰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全新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热情不高,一次调查结果中只有16.67%的学生喜欢关注政治,其他的都对政治冷漠。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大学生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人生观、价值观、就业问题及社会环境有关。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道德品质。良好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礼貌、诚信、对待友情和感情的真情以及孝敬父母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更有些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应具备判断是非得失的能力以及优良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学会做事。在任何时候道德是不能丢失的,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

(三)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历来是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相伴随的,大学生活条件的多元化必然会在具体的、单个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方面显露出来。从目前的高校实际看,大学生这种复杂的思想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的多元化。一部分大学生一味的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强,奉献精神缺乏等等。这些不良的现象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会使当代大学生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然而,在社会经济气候多变,中西文化冲突,各种思潮碰撞,各种矛盾现象不断出现,造成了大学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如人际关系中的闭锁心态,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情绪,恋爱中的人格裂变以及各种精神上的疾病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成因的分析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由其中不良因素影响产生的,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些不良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现代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象增多,导致了父母对子女的过于溺爱现象严重。使孩子从小就缺乏锻炼,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物质攀比等等不良现象,孩子从小就灌输了不良的教育,自私自利的行为严重,这也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

[1] [2]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而是各个教育阶段共同联动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中学以及中学以前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搞,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重提升,轻生活基础;重成绩,轻道德培养。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人的德育,导致德育功能缺乏,市场泛化,也使学生感觉到道德教育的虚假性。这些都严重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篇(10)

目前,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是“80后”、“90后”,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来自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人生历程,他们的思想素质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大学生管理工作趋于复杂化、多元化、动态化。这就需要培养一支作风正派、业务过硬、工作扎实的专业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其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管理的大局。培育辅导员的管理智慧、提升其管理水平,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高校辅导员管理智慧是指高校辅导员利用已有的专业能力和经验,能够迅速、灵活、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学生管理方面问题的素质和能力[1]。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总体上是适应学生管理需求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力度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辅导员遇到了新的挑战。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成因

1、敬业观念不牢固,存在职业倦怠症

有些年轻的辅导员总是对职业前途不明确,认为发展空间受限,产生了消极情绪,诸如工作情绪低落、责任心涣散、工作热情不高等问题,导致敬业精神和职业能力难以提高,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一名辅导员一般情况下要负责三、五百名学生,工作状况常处于繁杂繁琐状态。整天忙于具体事务,很少有精力做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学习、培训、进修时间相对较少。由于辅导员的待遇、晋升、奖励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有些辅导员就产生了得过且过,满足于现状的心态。

2、管理方式不当,管理理念滞后

有的辅导员对于学生只是一味地严格管理,而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忽视了必要的心理沟通和心理疏导。另外,个别辅导员对学生问题处理得不客观、不公正,存有偏私或态度生硬,出现问题和矛盾就严惩重罚,激化了矛盾、扭曲了师生关系,违背和歪曲了教育管理的初衷,严重影响和阻碍了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3、缺乏专业训练,管理能力欠缺

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哲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协调沟通、科研等多方面能力。然而,目前在大部分高校的现任辅导员中,所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比例较低,许多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或参加过专业培训,导致整个辅导员队伍专业知识水平不高,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存有很大欠缺。

4、管理意识与管理经验缺乏,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足

目前,高校辅导员多为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管理意识相对较低,工作经验欠缺和不足。加之平时事务性工作繁多繁杂,工作经验总结和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对学生管理方面的知识学习偏少,工作起来往往是捉襟见肘,以至于开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理想。

5、工作对象复杂化,辅导员工作遇挑战

近年来,问题学生与学生问题复杂而又多样。有的自我意识强;有的功利思想较强;有的对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的热心于谈情说爱;有的偏好于拉帮结派;有的性格内向孤僻,竞争意识偏低;有的思想感情意识脆弱;有的迷恋于网络化生活;有的年少轻狂,纪律涣散,叛逆心理较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与学生问题,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对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水平的措施

1、建章立制,实现专业化管理[2]

一是严把辅导员准入机制的入口关。要选拔热爱学生管理工作,具备较强的思想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优秀教师,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二是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辅导员工作技能。三是鼓励在职攻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提高学历层次。四是要建立健全规范的奖惩激励机制,政绩突出者,要给予表彰奖励,提拔重用。

2、以生为本,双管齐下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辅导员必须及时转变管理理念,以生为本,双管齐下――“管理与约束”、“教育和沟通”相结合,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在师生间构建起顺畅通达的沟通交流平台,建立起和谐、平等、友爱的新型关系。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环境的同时,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与益友。

3、构建学习团队,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辅导员不仅需要用新知识充实自己,而且要以务实的工作实践经验提高自己。辅导员间应当构建符合其特点的学习团队,为辅导员成长和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载体和平台。比如,高校可以建立辅导员工作协会、辅导员论坛等,通过定期开展研讨会、例会等团体活动,对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就业、突发事件处置、心理健康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度座谈和交流,以此学习和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4、培育沟通协调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和保持四个方面的沟通协调关系:一是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协调关系;二是要做好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协调关系;三是保持与学校各部门和院系之间密切的沟通协调关系;四是保持与学生家庭和社会相关方面顺畅的沟通协调关系。因此,辅导员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培养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5、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问题学生排忧解难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辅导员可在心理问题高发期(如大一适应的困惑期、大二问题的多发期、大三情感的冲突期、大四择业的盲目期),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可能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平时应加大对行为异常或违规、心理或感情困扰、学业或家庭困难等问题学生的工作力度,关注出现反常现象的学生,第一时间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及时介入,积极引导,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6、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管理工作新空间[3]

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也使辅导员面临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QQ、E-mail、BBS、人人网等渠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向学生传输健康、积极的思想,从而发挥网络平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教育与引导功能。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管理智慧的提升是一项系统而又艰巨的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管理服务并举的工作理念,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创新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努力适应高等教育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新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长缨,张凌云.试论高校辅导员管理智慧的内涵及其提升[J].时代教育,2011(11)70.

[2] 湛风涛,曹美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10)100-105.

上一篇: 点燃激情传递梦想 下一篇: 关于母爱的现代诗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