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5: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生自我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引领文明的阵地,规范其语言文字是最基本的要求。高校语言文字工作针对的对象是高校学生。推广普通话,进行普通话教学,培训及测试等基础语言文字工作均围绕他们进行。因此,在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商管理等九个系部,包含国家对普通话有明确要求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餐饮服务与管理、涉外旅游、营销与策划等专业。学院立足“服务养成,知行相济”的校训,重视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以普通话为代表的语言文字素养是工作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沟通交际的必需工具,也是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开展语言文字工作中,银杏语委最重要的工作思路就是“充分、深入发动学生”,并做出一系列尝试和探索。下面仅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语委的工作实践作为参照对象,概述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学生自我管理的体系构建和工作内容。
在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学生自我管理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其体系的构建。现今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学生管理机制多数还停留在金字塔式、至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甚至有些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生语言文字管理机构。通常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没有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只是有被送测的权利。仅仅提供测试,测试结束即万事大吉,这种模式显然不仅不利于开展相关工作的开展,而且还会造成认识误区,那就是语言文字工作就是等同普通话测试。第二种,没有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但是设有测试站。至上而下,得令而行,这种模式虽可以开展日常语言文字工作,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僵化、不开放的体系很冰冷,多数依靠执行生硬的行政命令达到工作目的。显然这种模式下的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也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第三种,设有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但是高唱空城计,没能发挥其作用。设立了学生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但由于存在诸如缺失制度建设、缺乏引导、工作内容单一、工作季节性中断或宣传不到位等原因没能常年有效开展工作,而造成形式存在的事实。
我们认为体系的构建是高校语言文字工作中学生自我管理的前提,也是其工作最为重要的问题。
要根据“创新、独立、广泛、深入”的原则设计工作体系。创新是总的思路,要从现有高校的普遍语言文字工作体系和模式脱生发开去,创造一个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倡导的“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宗旨的语言文字工作体系。独立是指我们专门设立了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学生语委)这个机构统管学院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它虽然直接隶属于院语委的机构,但是具有独立的立制权,专门经费支持的财务权,以及语言文字部分学生活动行政权力。广泛是指组成人员具有各专业代表性,学生语委的主任和委员来源于各系长期奋战在推普一线的优秀推普员,并且注意吸纳不同年级的学生,以老带新,循环更替。深入是指学生语委的工作内容涵盖除了普及、学习语言文字工作基础知识,进行普通话进一步建设他们参与普通话培训测试和相关教学、科研活动的平台。
广泛、实效地建立工作机构,责任到人。设立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为学院学生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协调机构。设主任一名,办公室主任一名、委员两名,候补委员两名,并根据《银杏学院学生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的规定分工。各班设置推普工作组,规定班长为组长,学习委员或专门选举出人员担任推普员。推普员为最基层的语言文字工作实施者,承接学生语委的一线任务。各个系设置一名协查员,主要职责为督查本系个班推普员工作完成情况并上报。同时建立要考评体系,做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样,一个代表基层,独立、自主又兼顾、灵活的工作体系就组建立起来了。
高校语言文字工作学生自我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学习语言文字工作基础知识,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参与普通话培训测试和相关教学、科研活动。
第一方面,学习语言文字工作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基本方针政策,了解语言文字法规、规章,掌握规范标准。这有利于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履行相关职责。第二方面,开展普通话推广工作。普通话是我们在高校工作、生活、学习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语言交际工具。推广普通话工作,教育领域是基础。但2012年的《教育领域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中仍然指出“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路还很远”,“能流利准确讲普通话者不够多”。[1]这就要求学生语言文字工作还要继续增强全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持续不断地提高师生使用普通话的自觉性及能力。第三方面,参与普通话培训测试。应该叫学生在普通话培训和测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如管理普通话培训班的考勤,管理测试中的疏通工作等。第四方面,参与相关教学、科研活动。高等院校推广普通话中带有科研促教的色彩,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省级和学校的各级科研与教研项目。高校学生尤其是大三大四高年级的,完全可以以数据调查、统计或资料收集、整理等方式参与语言文字科研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从中激发他们的研究欲望和进一步完善这项工作的想象力,成为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撰写、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中国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4年与非“211”本科生差距缩小(“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91.2%、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为87.4%、高职高专院校约为85.2%),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率涨幅明显高于本科院校。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高于非“211”本科院校(87.4%)。表面上我们的高职就业形势喜人,但如果将目光投向更长远一点的地方,我们就会看到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远远高于“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的离职率。“工作好找,干下去不易”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就业中的普遍现象。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片面强调毕业生短期就业指导行为,过于将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一次性就业率上。这虽然反映了市场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就业教育转型的必然性, 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有用性, 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导致一种治标而不治本的作法, 即主要侧重于求职方法、择业程序等操作性内容的传授, 会使得就业教育无法触及学生深层的思想问题, 整个就业教育给人的总体印象也是单薄、片面、苍白、零散, 缺乏系统性、思想深度和持久的影响力。同时,尽管各高职院校对就业教育已有一定程度的重视, 但很多高职院校并未开展经常性的、系统的就业教育, 更未展现出校、系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进行就业教育的规模效应。不少高职院校只是将实施就业教育的任务下达给分管学生工作的基层领导或毕业班政治辅导员( 或班主任), 只对毕业生进行。因此, 无论是就施教主体还是接受主体而言, 这种就业教育都是不全面的, 也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实效化。
一、注重正确引导教育管理论文,传递就业观念
尽管我们不能将向学生传授择业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等内容排除在就业教育之外, 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就业教育的主旨杂志网。实际上, 传导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才是就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就业观,是由一个人的人生观、事业观与道德观所决定的,在就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关于自身职业选择与长期职业规划的观念。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即应选择能兼顾自身兴趣与经济需求、符合自身能力水平与性格特点、有利于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工作岗位。就业观的全面培育, 要求我们必须在就业教育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妥善处理好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个人兴趣与技能需求之间的矛盾、既得利益与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等等。同时, 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正视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如何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如何在就业后尽快的实现角色转换, 建立起正确的职业角色观念和行为模式,;如何在工作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克服职业倦怠;如何在自我管理中完善职业行为, 走向职业成功等等。
二、延长教育周期,将就业教育贯穿高职教育始终
由于传统的就业教育被片面的理解成就业指导,所以其教育周期也大为缩短。一般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不超过40个课时,大多集中在学生离校前的一个学期内完成。如此短的时间显然无法达成我们为就业教育定下的培养目标。
而相比之下,就业教育工作在国外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己有较长的历史,并且积淀了较深厚的工作基础和成功的经验,其中尤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职就业教育课程建设成果突出,其课程实施早己常态化,比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己认识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只针对毕业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美国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延伸至大学全过程,贯穿于学生高职教育的始终。德法两国的作法更加成熟,不仅注重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且还将就业指导工作前移至高校招生的宣传和指导坏节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来进行专业的报选,并依据社会需求来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咨询。
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中小学缺少职业发展教育的前提下,若不能有效的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则必然产生高职学生由于教育周期过短而导致的职业目标模糊教育管理论文,降低其学习主动性的问题。这一方面加大了我国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高职院校应有意识的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将就业观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与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教学任务来进行对待。杜绝阶段性、突击性的就业教育,积极探索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就业教育体系。不断加强就业教育的课程研究与改革,深入开展就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推动就业教育的规范化与实效化。
三、完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笔者认为,若要达到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高职教育始终的目的,则必须建立完善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包括就?到逃课程体系框架与就业教育课程目标标准两个方面的建设?
对于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的建设,目前职教界已达成初步共识。大家普遍认为应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和学校的具体规定,结合就业市场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为出发点构建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一种较普遍的观点是构建三个阶段的就业教育层次,即认知、定位与执行三阶段。
1、 认知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自我认知与专业认知。由于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局限性,学生在高考前很少会去考虑自己的专业选择问题,很多考生都是在高考后填报志愿的几天内迅速而盲目的做出了专业选择杂志网。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在入学后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所学专业、了解未来就业方向和就业环境,以便为其今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是重新选择专业提供决策支持。
2、 定位阶段
在学生已经对自身处境及学习任务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应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与自身成长的定位教育。这一阶段的课程主要是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方法和技能,引导大学生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和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进而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教育管理论文,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在这一阶段,学生应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的规划,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评估与调整,教师在课堂内外对评估反馈给予指导和修正,并将典型方案、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综合各方意见和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确立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3、 执行阶段
经过认知与定位阶段的教育,学生应该普遍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奋斗目标,也确定了一系列的努力方案。那么大学三年级就是执行和实现这些目标的阶段。主要包括两大模块,一是成为社会人普遍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二是基于专业相关的职业或其他目标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本阶段学习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社会人和职业人所普
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和成败,是衡量学校整个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现代意义上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管理对象--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管理,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存在着学生的自我管理形式。学生自我管理的基本形式是班级管理[1]。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已成为高校辅导员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将控制理论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去。
一、控制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自动控制技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到卫星、宇宙飞船上天,小到化工、热电等行业的自动化生产,都离不开自动控制理论的应用。自动控制具有反应速度快、控制准确、控制效果平稳等优点,将过程控制原理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将班级作为一个被控系统,应用控制的理论知识使班级管理趋于平稳,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自动控制系统通常包括控制装置,执行装置,受控装置和反馈装置(或检测监控装置)等几个部分。如图1: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闭合环路即控制装置与受控装置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信息联系,往返进行信息传递。其中控制部分是核心,由它发出的信息或指令到达受控部分,以改变受控部分的状态,或产生某种活动。受控部分不断将反映输出变量变化情况的反馈信息送回控制部分,不断纠正和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以达到精确调节这部分,反馈回路与初始设定目标比较,则控制器就知道被控对象是否在稳定状态内。
控制从始至终存在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监督、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生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一是控制目的是保证组织中的各项活动按既定的计划或标准进行,控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控制与计划密不可分;二是控制是通过“监督”和“纠偏”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信息检测系统,一方面可以预警,一方面可以发现“偏差”产生原因;三是控制是一个过程,控制与计划的关系相当紧密,计划为控制提供依据,控制是计划实现的保证。
二、班级管理中的单闭环控制
单闭环控制模式,即管理预期目标制定后,由控制器发出,通过执行器,最终完成任务目标。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有自我管理过程控制,有信息反馈回路,可以让执行器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1.班级管理的控制目标
微观角度的班级管理目标包含了宿舍管理、班委会管理、学生学期成绩目标管理、课堂管理等等。目标确定时,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既要保证管理的易实施性,也要保证管理的易考核性。
2.班级所有成员都是班级管理的执行机构
闭环控制中,班级所有成员都是班级管理的执行机构。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则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方式。辅导员不可能一直与学生在一起,也不可能时刻了解到所有学生的想法。一味的采取以往的“命令式”的管理,并不能达到最终的控制效果。通常一个辅导员都会带好几个班级,所有的班级成立一个班级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要是各个班级推选出来的管理者,然后委员会的成员再选出委员会的主席。一个系统就这样产生了,如图2。管理者即是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班级自治系统中,关键的是放权班委,如果班委不敢手放开去做事情,同学中有问题不敢向辅导员反应,或者是对于班级不正之风隐瞒不报。让班级这个执行机构能很好的运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班级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可以使班级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即班级凝聚力。班级中一旦形成了班级凝聚力,学生的自治性也会随之提高,也会推进班级自治管理,提高其稳定性。
3.班级成员的自我发现是班级的重要监测系统
当检测反馈系统发现了班级中存在的问题,控制器就开始工作了。偏差控制是下一步工作的保证,他将逐渐减小与设定状态的偏差,通过执行器去调节,使班级系统趋于稳定。但是作为班级一个复杂的系统“偏差=班级管理理想状态(设定值)-班级管理中实际情况”。既要对照设定的标准,又要对照分析出来的原因,具体理出措施办法。分析原因时,注意产生偏差的根本点何在,是根子上的问题还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若是根本点上的偏差,特别是影响面大的偏差一定要追到底。若是细枝末节的偏差找到主要原因更正即可。
4.完善的校、班规章制度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依据
校、班等规章制度是班级管理的一个有力的舵手,即班级管理的控制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说完整的规章制度是班级自治的前提。规章制度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按照一个不完整的制度来管理,盲目将权力放于学生,只会使辅导员的工作陷于被动,最终将导致班级系统失控。
三、班级管理的双闭环控制
自我管理的单闭环控制不是弱化、甚至忽视辅导员的管理作用,而是要求辅导员能正确把握班级发展趋势,避免自我管理随意化、无序化,以致陷入自我管理的误区。因此辅导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勤观察、勤督促、勤指导,使班级沿着正确轨道顺利发展。下面简单介绍班级管理中的双闭环控制。
1.双闭环控制的控制目标
宏观的角度的班级管理目标,即要保证一个班级团结性、组织性、纪律性、凝聚力强。
2.发挥班委、党员、老师在信息反馈中的优越性
班级管理中班委、党员、任课老师是辅导员工作的得力助手,班级少了这些“眼睛”则辅导员遇事则像瓮中之鳖,盲人指路了,就像控制器没有了检测反馈系统。
(1)优化干部队伍,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对于大学班级同样适用。任何一个班级建设方法,总是依靠班级的干部传达、贯彻、组织实施,依靠骨干队伍宣传带动、以身示范。班级出现不稳定因素,例如,同学中有出现感情问题,出现宿舍关系不融洽,经常旷课、旷操,经常去网吧或者夜不归宿的。班干部要有比普通学生更敏锐的洞察力,将信息及时反馈给辅导员。
(2)培养党员同志,成为学生中的标兵。
大学生党员有着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身份,奉献意识,服务观念以及大局观较强。党员在大学生中少数的一部分,但是党员的影响力在宿舍文化,班级学风中都有体现。党员在日常工作中与班委有相近之处,班级的某些同学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在生活作风上松松垮垮,社团工作中权利、利益无法权衡时,党员同志要走在一线帮助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或者第一时间将所知道的信息反馈给班委会甚至辅导员。
(3)主动联系任课教师,调动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性。
大学教师在学校中并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其实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的作用上比其他途径、方法更为直接、更有效果。教学活动是学校最频繁的最重要的工作。因而,学生有很多问题都是从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专业思想、毕业就业等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就不会因为大学没有目标而困扰。在年长的,资历老的教师面前,学生往往更容易流露出真实想法。教师更容易发现问题所在,在教学中加以适当的引导,或是及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辅导员。
3.辅导员是班级管理中有力的舵手
运用双闭环控制一定要明确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辅导员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如同世界经济的宏观调控一样,是班级管理的调控者、领导者、策划者。针对班委、党员、老师反馈的问题,从多方面去了解情况,结合学生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最近的生活工作状态去分析。对于班级整体出现的问题在年级大会,专业大会上可以直接指出。辅导员要大胆地使用班级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放手使用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其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对学生干部进行传、帮、带,帮助学生干部总结经验教训,使他们能够在班级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闭环控制系统对班级管理系统的初步评价
工程上从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三个方面来评价系统的总体性能,运用到班级管理系统上,则从这三个方面来衡量班级管理的性能。
1.稳定性
当班级管理系统发生变化时候,即其环境或者系统内部发生变化对系统产生扰动时候,班级中出现不稳定现象,但是经过控制器一段时间的调节之后,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下去,则系统就认为是稳态的。
2.准确性
准确性对于班级管理系统来说,是要求系统能够稳定在班级管理中各项指标上。例如班级的团结性,凝聚力,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班级同学的参与度就可以看出来,如果班级同学的积极性很高,则可以肯定此系统的准确性很高,控制很成功。
3.快速性
快速性对于班级管理系统而言,可以理解为一旦班级出现情况,这里指的是班级中的学生经常旷课,出现心理问题,考试成绩大幅度下降等。闭环控制系统能及时反馈给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发出指令,由执行器执行命令。用调节处理时间,超调时间,发生频率等来表示班级管理系统响应速度的快慢,“调节时间”可以客观地表示某个突发事件,或者班级上某个学生出现问题到该问题成功解决的快速反应能力,时间越短,系统则更能满足班级管理的需要,在班级管理中更能发挥作用。
班级管理中应用自动控制,决定性的是选出好的班委,制定好的班级制度,学校任课老师积极配合辅导员的工作。这在学生入学时候就要做好基础工作,引导学生正确的大学观念,走大学之道,成大学之才。
参考文献:
[1]孙绵涛.教育管理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里为什么要引用屈原的这句话呢?因为,我觉得班主任工作的方法是无穷的,道路也是漫长的,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吸取前人和同事的宝贵经验,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从上班以来,我共教了四个毕业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过了“六一”以后,思想明显发生变化,有的变得极为散漫,有的玩世不恭……针对这些情况,我的做法是:六一儿童节刚过,我就给学生召开班会,明确下一阶段的任务,适当加大作业量,适当延长学生在校时间,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对极个别不听话的学生进行“严打”。对发现的新的苗头,及时解决。通过以上方式,在最后的阶段,我保证了学生的快乐、平安的学习和生活。另外,要想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我做到和学生以诚相待,认真听取学生的心声。六年级的学生,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自我意识已相当觉醒,所以,这学期,我认真听取学生意见,特别是班干部的意见,取得了不错的班级管理的效果。
2、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从某个角度来说,安全工作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很多安全事故让人猝不及防。但只要平时,师生安全意识不放松,是可以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的。这学期,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安全工作的开展。学生上学放学时间不正常,要和家长及时取得联系;要求学生有事有病必须由家长亲自请假;我备有所有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同时,将我的手机、宒电、学校电话告知所有家长,使现代化通讯手段为家校联系作出贡献。对于问题学生严看死守,保证在校时间不出现任何问题。比如,杨新等同学,采用错开和其他同学下课时间的方式,避免和同学产生冲突。经常召开以安全为主题的班队会,对班内出现的个案,提出批评;班会内容有主题。建立班内安全小组,以村为单位,选出小组长,采用组长向老师汇报的方式,掌握学生情况。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为了丰富班内学生生活,本学期,我们组织了大量的班队活动,和课外活动,比如:开学初的“快乐寒假”读书活动;四月份的少先队知识活动;五月的“知荣辱,树新风”活动,以及六月份准备参加学校的游园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增长了知识,扩展了视野。
二、班级管理三大法宝
法宝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这一点,我感觉非常重要,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灵魂所在。具体表现在班级管理上,就是有一种泥腿子精神。
最初上班几年,我的想法太幼稚。觉得应该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民主而公平。现在看来,理解不是很对。老师应该以实际为出发点,确定工作方式。刚刚毕业的六二班,是我从五年级带上来的,以前由支教老师带过二年。班级纪律比较差,而且个别家长也很不支持自己的工作。就拿一件事来说。班里学生杨某,有个不大不小的爱好,就是放车子气、扎车子袋,或者干脆把同学的气门芯拔了,扔掉。为此,我是上受校长的气,下受家长的气。家长找到学校,抱怨学校管理学生不善,校长就找到我,叫我快快“破案”。而案子破了,我又拿杨某没有办法。单亲家庭,母亲对他太过偏袒。我只能说说了事。但杨某照扎不误。我算没了辙,也曾尝试过科学的管理方式,什么家访、谈心、以感情感化他,但都失败了。可能有的人会说:“慢慢来”。我看不行了,慢慢来?他小学毕业,不归我管了,我倒慢慢来了,他危害整个班集体,这个代价谁来补偿?!于是,我采取最笨、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严看死守。很简单,只要他在学校,就基本上不让他离开我的视线。放学后,比其他同学晚走五分钟。当然我得付出代价,就是下课后,不去办公室休息,放学后,得在教室里看着他。这样做,就切断了他的做案时机,杜绝了打架的机会。这样,他扎谁的车子?实施这个办法的结果是再也没有学生报告车子被扎。
法定二。细节决定成败。从去年教师节座谈会上听赵洪财校长的谈话起,我就一直在执行这个班级管理的法宝。为此,我还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大量的随笔和论文。
因为细节所解决的都是小事,所以,很多都忘记了。但我确实感觉到了如果班主任忽略细节,就是忽略成功的最大法宝。我根据自己的记忆举个例子,可见一斑。
根据“线人”提供可靠信息,我班某女生喜欢和男生打闹,写纸条,甚至和初中的学生有联系。我感觉到情况的严重性。虽然六年级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谈恋爱,但青春的萌动已经开始。我该怎么和她交流呢?我找到她,了解情况,她刚开始矢口否认,后来,看着证据确凿,就轻描淡写,避重就轻。(班主任工作 banzhuren.cn)作为男老师,是很容易急躁和动脾气的,于是我掏出手机,马上要给家长打电话。这时,我看到她慌张的神情,随之眼泪也下来了。我知道她怕了。正因为我准备打电话时,注意到了她眼神这个细节,我紧紧抓住这一时机,展开攻势,她的心理防线顷刻崩溃。随之,我对她进行了恰当的教育。之后,我再也没有听说她有类似的问题发生。
法宝三,绝不轻言放弃。说句实话,当班主任,有时面对一群纪律很差的活宝,会有失望的感觉,这种感觉,只有当班主任的体验过。这种感觉,是对自己成绩的否定,还是玩世不恭、怨天尤人,我也说不清了。有一段时间,我只要一进教室,就憋气,不想看孩子们。但是,因为有爱,我还是抛弃了这种想法。同时,我得感谢我的学生拉了我一把。事情是这样的。元旦前,我想,反正这帮孩子考试是没法给我争光了。就哄着他们玩吧。于是,我答应和他们过一个庆元旦的小联欢。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中午,我在家从网上找了一套智力测试题,作为活动资料,把我的MP3连到“功放”上,让学生每人写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我全部从网上下载;准备了对联,有时间就和学生写对联……
中午,我吃完饭,信步来到校园,本来打算找几根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点画,写点字什么的。当我推开门走进教室时,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首先,我像参加结婚典礼一样,被几个坏男孩喷了一身彩纸什么的。满教室的色彩。挂了成串的气球。黑板上用长长的气球装饰了很多图案和文字,还有“老师节日快乐”的字样。地面打扫的很干净,很显然不是几个值日生完成的。
我还想板着面容,以一种“严看死守”的架势回应他们。但此时,我即无论如何也拿不出那架势了。因为同学们齐声喊:“老师节日快乐”。我只好顺水推舟,于是,我们玩的很快乐。我真的很感动。我尝到了师生之间真正的感情。这是比什么都可贵的东西,比考全镇第一都重要。我觉得,现在想来,既然当时接了这么一个乱班,为何要自暴自弃,难道因为几个捣乱分子,就耽误大部分的同学吗?我满心的火热化作我工作的动力,我不轻言放弃。如果放弃了,如果班主任工作中,没有激情,没有火热,我怎么能对得起这群可爱的孩子呢?
三、取得的点滴成绩
汗水和成绩是成正比的。由于我的不懈努力,我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由于班级管理得当,我带着这个班从全校最差的班,成为比较优秀的班级。具体表现在,以前期末考查,成绩总是倒数,但今天刚刚结束的毕业考,我们班语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数学也较之以前有长足的进步。如果没有好的班风,如果没有我的付出,怎么会保证取得好成绩呢?
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所加强。我逐渐尝试组建有效的班委会,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班邬绍娟同学今年还被评为“县级优秀三好学生”。
进入二十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改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而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还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面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借鉴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我国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次的课改涉及的面很广,是一次全面的基础教育改革,它提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班级是学校按照培养目标,把年龄特征和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组织。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阿里埃斯把“班级”比作“组成学校结构的细胞。”我国的教育专家称“班级”是旨在开展学校教育,为使之从制度上成为一定的教育单位所编制的校内团体。[1]班级是学校中一个基本单位,学校中大部分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和进行的。[2]班级管理则是班级管理者遵循班级管理的规律,运用指导、督促、约束和激励等手段和方法,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班级组织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教育目标的过程,是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职能活动,也是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们在班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所以,在课程改革中需要重新审视和构建新的班级组织,对班级管理进行创新改进,这对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传统小学班级管理主要类型及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们在班级管理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教师角色定位模糊,教育观念滞后,管理方法陈旧等。观念决定行动,教师持有怎样的班级管理观,对班级建设有着重大影响。
1、“保姆型”班级管理及其不足
所谓的“保姆型”管理,是指班主任像保姆一样照顾着所有学生,并包办了班级中的一切大小事物,学生很少甚至几乎不参与班级的建设。学生就好像旁观者,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而班主任则处于焦虑、忙碌的状态,一说到班级管理,班主任说得最多的就是两个字“忙”和“累”,每天早起晚归,从早操、早读到晚休,一直守在学生身边,班级事务繁杂琐碎,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和空间。
教师的这种包办管理,既对学生不利,也对教师自身不利,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创新精神,同时抑制了教师科学管理的能力。
2、“绝对权威型”班级管理及其不足
所谓的“绝对权威型”管理,是指班主任就是权力的象征,是命令的者,学生成了执行老师命令的机器,服从老师支配的木偶。这一类型的班主任态度和行事作风比较强硬,在他们看来,学生就是应该被强制管理,就应该按照老师说的来做,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会得到老师的喜爱。
对于这样的管理,班级中学生心生畏惧、怨愤,师生沟通有困难,学生害怕老师体罚,在行为上表现自保、退缩,在认知上缺乏主动性,更缺乏勇气,在这种长期被压制的管理下,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3、“警察型”班级管理及其不足
所谓的“警察型”管理,是指班主任充当裁判的角色,他们总是死盯学生是否犯错,是否犯规。在管理上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有校规,班有班规,来到学校,学生就应该无条件遵循学校和班级的一切规矩。为了加强管理,他们把班规划分得很细,每条都有相应的奖惩,如果有学生违反,就会受到必要的惩罚。尤其是那些成绩差、问题多、教难管的学生,往往被视为重点观察对象甚至是眼中钉。
这种角色扮演都过多地强调了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学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4、“放任型”班级管理及其不足
“放任型”是相对于部分民主,实现班级完全自主。所谓自主是指在规范,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凭人为的外力作用,主动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动。自主管理是指在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自主管理班级,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管理实践。著名教育学专家叶澜教授说过:“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班级自主管理观念,正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这个主体,让学生在管理探究中培养管理能力。
大部分班主任谈到,虽说自主管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是在对这种理念和应用不够全面的前提下,不敢轻易尝试,要实现完全的自主管理很难,因为小学生年龄本身小,对自我的认识不够清晰和全面,要让他们在班上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职责是很难的,尽管有老师的引导,但在实际管理中很难实现。
二、新课程背景下新型的班级管理观的建立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在发展,继续固守传统管理理念是不行的,陈旧的班级管理观理念不仅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阻碍教师自身的发展。在新课改大力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下,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落后的班级管理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该考虑采用怎样的管理方式,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要找到适合本班级情况的管理方式;其次,如何管,怎样管,“以人为本,民主自主”,八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应该如何以人文本,如何民主,如何自主,怎样将自身的管理理念有效融入到班级管理中,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最后是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方法的不恰当、学校家长方面的影响等,这样一来又面临着不得不采用传统方法来管理的危险。基于以上认识,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新型的班级管理观。
1、更新班级管理理念,“以生为本”
新课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往的学校教育注重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而新课程除此之外,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学校教育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认识到这种转变,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整个班级管理过程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注意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成长,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真正的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为他们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和机会。[3]
2、推行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人格平等是民主文明的基础,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4]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上,学生往往被定义为被管理者,学生的任务是在班级中完成老师要求他们做的各种事情,而教师被赋予管理者的身份,管理班级所有事务。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严峻挑战,班级管理应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把班级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从“师道尊严”的圣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待,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个性,全面关心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营造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合作共进、和谐融洽的师生团体。[5]
3、重视班级共同体的建设
班集体是在一定的教育环境影响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班级教师和学生家长是影响班集体建设的最为重要的教育环境因素之一。班级是一个稳定的正式群体,是由每一位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的,因此,每位学生和老师都有义务和权利建设班级。具体来说,老师要时刻相信学生,不过度使用奖惩,创设快乐积极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常规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除了努力创设充满关爱的班级共同体,关心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更应该创设民主的班级共同体,我国当代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过:“班级管理一靠民主,二靠科学”。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班级即是一个小社会,要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班级生活体验拥有知情权和发言权,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豪,集体与自我一起成长。
4、转变班级管理手段和方法
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最强调规则意识。教师在班集体中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甚至为了加强控制达到自己的管理目标,对学生进行体罚。对这种方式许多人都在批判,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课堂上仍是很常见。班级管理的手段不应是控制,而应是多样化的,比如语言手段、计算机与网络手段。恰当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可以较好的体现教师的情感、态度和意向,也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如今,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人们开始尝试着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班级管理,许多学校也开设了校园网,在校园网上设有班级主页、教师和学生个人主页等,通过网络,学校与家长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得到了加强。尤其是班级主页的建立,提高了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多样化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班级管理成效的重要方面。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于是这种模式得到许多班主任模仿实践。的确,这种班级管理策略创新法很有特色,也切实可行,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班级。当我们运用某种方法时,其实这已经是他人的创新成果,严格的讲我们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实践中只是一种应用和借鉴,并不是创新,只有当我们对这些方法进行改造、创新,让它具有我们自己的班级管理特色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方法创新。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管理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探索与研究,创造出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5、加强与各方力量的协调和交流,形成教育合力
班级管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阻碍,作为教师,还应该重视班级同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物质、信息的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在新课程的影响下,学生将更加广泛地受到学校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想法,现在许多学校都设有家校通,将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映在家校通上,方便家长了解孩子情况,家长也可以通过家校通反馈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同时还要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争取社会的支持于配合,使之共同参与班级管理。
总之,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全面负责人,不应是学校意念的简单执行者,班级管理还需投入心血和智慧,教师要将自己的管理理念与学校交流,取得学校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还可以吸收和借鉴社会上其他好的管理方法。在教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共同促进班级体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全.班级管理含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8).
[2]白铭欣.班级・班级管理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2).
[3]金慧慧.构建岗位责任制 倡导人性化管理[J].班主任之友,2006(1).
本着“以文化立校、文化育人,打造省级文化名校”的宗旨,我们把“倡导清明文化,打造赤城少年”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注重以下几个特性:
1.系统性
清明文化取其“清廉、清平、明德、明理”之义,包括“责任、效能、和谐、修养”的内涵;打造“有思想、会学习、善生活、懂感恩”的赤城少年是清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重要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清明文化的背景下,我们把打造赤城少年形成―项系统性的工程。在进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制订严密的年度实施计划。从学生进校承诺到平常赤城少年的量化考核,从毕业时赤城少年的认定到关注赤城少年的未来成长,形成工作的完整性。其间开发校本课程。分年级、有步骤、有目标、分主题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七年级:榜样与礼仪;八年级:自律与勤学;九年级:感恩与超越),迫求把打造赤城少年变为全体赤城人的理性规范。
2.创新性
我们追求文化建设的创新,努力促进文化个性与文化规范的统一。21世纪是重体验的世纪,从体验―体悟―领悟―感悟―顿悟中呈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道德和生态智慧,打造赤城少年既避免了空泛的无指向、无目标的形式主义活动,又避免了单调、枯燥的说教,力求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在生态体验理论指导下,注重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的创新:校史室、承诺室、警示室、文化长廊、班级文化建设、赤城清风网站等等。阵地建设旨在营造体验场,用良好的环境熏陶人。文化艺术节、赤城少年辩论赛、清洁家园我先行、吉尼斯大赛、国旗下优秀赤城少年的讲话、赤城少年感恩卡、赤城少年梦想卡等成为了赤城中学德育的品牌,甚至开创了市、县德育的新模式。在多彩多姿活动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感知、去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学会感恩、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努力挖掘赤城人的生命潜能,培养全体赤城人形成正确的法制意识、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清明文化既体现了赤城中学的文化个性。又与整个社会的文化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达到和谐的统一。
二、建章立制,规范人
清明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的导航系统,建章立制是学校德育的保障系统,在精细化管理上我们依靠制度来规范人,制度是清明文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没有制度的文化是虚幻的文化。
1.完善的考核细则
我们制定了《赤城中学班主任考核纲要》《班主任一日常规》《班级一日常规》《班级考核细则》《行为规范达标细则》《学生公寓管理细则》等等。各种规章制度涵盖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科学的量化考核达到精细化的管理。
2.创建《政教信息》
为使德育工作具有透明度,我们创建了《政教信息》这一平台。《政教信息》每周一发行,它的内容包括上周回顾、本周工作重点、生活提示等栏目,坚持批评坏人坏事、表扬好人好事、人性化提示师生生活,与学校的校园网、OA系统一起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有效地监督、管理、导引作用,使德育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三、全员参与。鼓舞人
学校德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其关键在于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全员育人德育工作机制是否建立,运行是否通畅,效果是否明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着力在加强全员育人机制上下工夫。
1.开展德育科研工作
德育科研是教育的先导。学校在长期的育人实践进程中深刻认识到,德育科研是使全员育人机制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重要推动力。学校高度重视德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教职工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理念。编写开发了《赤城中学廉洁文化读本》《以德律己》《让廉洁之花开满校园》《小荷初露》《莲叶接天》《荷花映日》《赤城》等清明文化校本课程。
课题既是实践引领,又是实践的提升。2010年,学校正式批准为教育部“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案例与问题研究”定点实验基地,并积极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式德育案例与问题研究”的课题研究,承担该课题两个子课题的研究。
学校每年举行以清明文化为主题的教师论文大赛。今年的主题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成长自己》。在“天台山文化育人”专项论文、案例、活动方案评比中,我校2人一等奖,3人获县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
学校德育工作在研究中得到了升华。为探索德育规律。和谐育人,逐步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全员育人德育工作机制。
2.全员参与“主动承诺”活动
以“契约管理论”为指导,创建承诺室。承诺室取“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寓意,以方鼎为中心。周边陈列党支部、校长室、各处室承诺书、党员教师争优创优承诺书、教师誓词、教师发展规划承诺书、廉洁从教签名条幅、赤城少年承诺书、赤城少年承诺档案等。
每学期开学典礼上,全体教师面对国旗,在全体学生面前高举右拳,在校领导的引领下集体宣读教师誓词。气氛庄严、神圣,场面宏大、感人。
学生进入赤城中学就读,就举行赤城少年承诺体验仪式,宣读赤城少年誓词,填写赤城少年承诺书。到九年级时,再举办重温赤城少年承诺体验仪式,填写赤城少年梦想卡并存档。让学生保留希望、放飞梦想。
全员参与“主动承诺”活动,是对全体师生进行的一次次关于目标与责任的洗礼,使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广泛性、主动性、针对性。
3.调动一切德育生态因子
只有承认自己力量的不足才能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德育工作上来。学校不是象牙塔,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学校德育工作日见复杂。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新途径,丰富全员育人内涵,调动一切德育生态因子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上来就很有必要。
学校实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一年一度的校文化艺术节、校级德育活动课对家长进行全程开放,利用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来校体验孩子的生活,了解学校的育人目标,使学校与家长在德育思想上相互沟通。达成共识。从而取得家长对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认同、理解和支持,而且能为学校德育工作出谋划策。
学校实行全员值日制度。校长值日、行政值日、政教值日、教师值日、学生值日共同构建日常德育网络。全员值日制度全力配合奋斗在第一线的班主任工作,使德育工作不留空当与死角。
各种学生社团更是蓬勃开展。有学生会、赤城少年论坛、书法协会、摄影协会、赤城文学社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统筹能力,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真、善、美,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功效。
四、“他山之石”。提高人
时间真快,在忙碌中,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对于这个班,我感觉孩子们的成长真的是不经意的。不经意间,他们的个头窜高了很多;不经意间,他们懂事了很多;不经意间,他们学会了很多……不经意间,他们就这么一点一滴地成长起来了。而我作为他们的同行者,作为他们成长的见证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欣喜。
回顾这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全体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努力,增强集体凝聚力,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班风班貌整体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进步。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的,平时我主要将工作重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心孩子。爱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沟通学生思想和感情最有效的手段,想要管理好班级,必须关心、了解每一位学生。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始终把工作的责任感放在第一位。我的教育对象是七八岁的孩子,他们天真烂漫,那一颦一笑,处处充满着童稚童趣。做一个辛勤的园丁,使每朵鲜花都绽放,每颗幼苗都茁壮成长,这是我做班主任的信念。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特别热情,经常会围着老师转,我也很习惯在课后把孩子叫到自己身边,和他们聊聊天,请他教教老师这件新玩具怎么玩;问问她这件漂亮的新衣服是谁买的?问问他今天给老师吃的喜糖是怎么来的?考考他会认拼音了吗?告诉他这几天进步了!告诉他星期天作业完成很漂亮,也跟他说昨天他写的生字不好看,今天和同学吵架不应该……在这种轻松的聊天氛围下,把握好教育的契机,自然而然地提出对他们的一些要求,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还觉得,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种宽容的爱,经常想起一句话:假如我是孩子,以此来鞭策和启示自己。每次,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当我怒气升腾的时候,我就让自己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是不是也会像他们一样?假如那又是我的孩子,如何教育才是最佳途径?于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们的调皮捣蛋、屁股坐不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都变成了可以理解的行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平时,我通过对孩子的观察,将孩子们的闪光点和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记录到自己心里,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我会经常对我的孩子们说:你们都是最棒的!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就是你了!
老师越来越喜欢你了……当我和家长交流时,经常听他们说起,孩子们回家说老师又表扬他什么了,一脸兴奋,然后那几天在家表现就会特别好。还是那句话:爱是相互的。在这一点上,作为班主任的我是幸福的,我付出一份爱,收获的则是更多份纯真的爱。二、重视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各种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班貌的基础,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我觉得培养良好的习惯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使他们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如果一个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生会在各方面得到提升。所以,我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学习习惯,上课习惯,还是卫生习惯。我根据低年级孩子的特点,一方面,以比赛、竞争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作为老师以身作则,每次进教室都先往地上看一看,捡一捡,整一整,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了好的氛围。
三、培养小干部,发展孩子的能力。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级的骨干力量,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首先要建设好一支责任心强、能力强的班干部队伍。像这个学期钱尘垚、祝雅婷、钱琳欣等同学就已经成为了班里有责任的小干部,我的小助手。
四、加强与家长间的交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加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我特别注重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和家长间的交流。一学期来,我对每位学生的家长都进行了交流,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当孩子有了什么进步,孩子生病了,孩子这段时间学习状态不佳……我都会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更好地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我班有些孩子家境较好的独生子女,像钱汝尭、卢李杰等,家长极其宠爱,久而久之养成了一些弊病:娇气、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每次与家长交谈时,家长的介绍词就是脾气坏。于是除了多搞集体活动引导他们热爱集体,学会欣赏别人、帮助别人,我较多地主动跟家长进行沟通。特别是班上的柴汀小朋友脾气极其倔,一有不顺心就发脾气、哭闹,我总是留心观察他的细小变化,与他谈心,及时主动地与他家长联系,希望与学校配合共同帮助他改变。
五、加强集体凝聚力。这一学期,通过孩子们的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当然,好成绩的取得同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分不开的。在每一次比赛之前,我都会坐下来好好和孩子们聊聊,告诉他们:这又是一次集体与集体间的对抗,而你们,作为集体的一份子,就应该为集体出一份力。一个集体就像一艘船,载着学生越过江河湖海,驶向理想的彼岸;一个集体犹如一个大家庭,每一学生如亲人一样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班主任工作更多的是一种锁碎,一种默默的付出,是无法用语言去加以描述的,只有自己才能品尝出其中的酸甜苦辣。当然,我在班级教学与管理中还是有一些的不足,在今后,我会同我的孩子们继续努力,即使没有最好,也一定会更好!
二年级班主任教育工作总结范文二
这一学期,我担任二年级(1)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按照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求,认真制订班级工作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使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一同形成,全面发展。具体工作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课上进行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利用晨会、班会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一日常规,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二、表扬孩子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表扬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平时,我会在跟他们聊天的时候告诉他们:“你又进步了”,“你的字越写越漂亮了”;课堂上经常对他们说:“你真棒”!“你学得真快”!“你说的真好”!……当我和家长交流时,经常听他们说起,孩子们回家说老师又表扬他什么了,一脸兴奋,在家表现也会特别好。
三、加强与家长联系。
平时,我能关心爱护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对一些表现不太好的同学,更是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我总是耐心地帮助他们。一但发现他们在学习上、身体上、思想上有什么特殊情况,我总是及时、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扬长避短,健康地成长。
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在我班,后进生在班中为数较多,因此,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首先要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处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之门。其次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上给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课余多跟他们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困惑等。课外积极辅导、跟踪,多与家长联系,有利于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
五、存在问题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有时这事未处理完美,那事又接踵而来,由此,本人往往在处事中过急,也许有些言语会使学生难以接受。
总之,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做法值得我去探讨和总结。我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注意工作方法,使班主任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年级班主任教育工作总结范文三
有人说,班主任工作非常琐碎,和一个月十几元的班主任费极不相衬,但是我要说,如果没有当过班主任,就无法体会到当班主任的苦与乐,无法体会到学生们给你带来的感动。八年来,我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最初的彷徨,到后的逐渐掌握一些方法,再到能够熟练驾御一个班集体,这其间所获得的精神财富,是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下边,我简单回顾一下,我担任班主任工作中的情况,和点滴收获。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里为什么要引用屈原的这句话呢?因为,我觉得班主任工作的方法是无穷的,道路也是漫长的,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吸取前人和同事的宝贵经验,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从上班以来,我共教了四个毕业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过了“六一”以后,思想明显发生变化,有的变得极为散漫,有的玩世不恭……针对这些情况,我的做法是:六一儿童节刚过,我就给学生召开班会,明确下一阶段的任务,适当加大作业量,适当延长学生在校时间,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对极个别不听话的学生进行“严打”。对发现的新的苗头,及时解决。通过以上方式,在最后的阶段,我保证了学生的快乐、平安的学习和生活。另外,要想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我做到和学生以诚相待,认真听取学生的心声。六年级的学生,随着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自我意识已相当觉醒,所以,这学期,我认真听取学生意见,特别是班干部的意见,取得了不错的班级管理的效果。
2、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从某个角度来说,安全工作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很多安全事故让人猝不及防。但只要平时,师生安全意识不放松,是可以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的。这学期,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安全工作的开展。学生上学放学时间不正常,要和家长及时取得联系;要求学生有事有病必须由家长亲自请假;我备有所有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同时,将我的手机、宒电、学校电话告知所有家长,使现代化通讯手段为家校联系作出贡献。对于问题学生严看死守,保证在校时间不出现任何问题。比如,杨新等同学,采用错开和其他同学下课时间的方式,避免和同学产生冲突。经常召开以安全为主题的班队会,对班内出现的个案,提出批评;班会内容有主题。建立班内安全小组,以村为单位,选出小组长,采用组长向老师汇报的方式,掌握学生情况。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为了丰富班内学生生活,本学期,我们组织了大量的班队活动,和课外活动,比如:开学初的“快乐寒假”读书活动;四月份的少先队知识活动;五月的“知荣辱,树新风”活动,以及六月份准备参加学校的游园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增长了知识,扩展了视野。
二、班级管理三大法宝
法宝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这一点,我感觉非常重要,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灵魂所在。具体表现在班级管理上,就是有一种泥腿子精神。
最初上班几年,我的想法太幼稚。觉得应该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民主而公平。现在看来,理解不是很对。老师应该以实际为出发点,确定工作方式。刚刚毕业的六二班,是我从五年级带上来的,以前由支教老师带过二年。班级纪律比较差,而且个别家长也很不支持自己的工作。就拿一件事来说。班里学生杨某,有个不大不小的爱好,就是放车子气、扎车子袋,或者干脆把同学的气门芯拔了,扔掉。为此,我是上受校长的气,下受家长的气。家长找到学校,抱怨学校管理学生不善,校长就找到我,叫我快快“破案”。而案子破了,我又拿杨某没有办法。单亲家庭,母亲对他太过偏袒。我只能说说了事。但杨某照扎不误。我算没了辙,也曾尝试过科学的管理方式,什么家访、谈心、以感情感化他,但都失败了。可能有的人会说:“慢慢来”。我看不行了,慢慢来?他小学毕业,不归我管了,我倒慢慢来了,他危害整个班集体,这个代价谁来补偿?!于是,我采取最笨、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严看死守。很简单,只要他在学校,就基本上不让他离开我的视线。放学后,比其他同学晚走五分钟。当然我得付出代价,就是下课后,不去办公室休息,放学后,得在教室里看着他。这样做,就切断了他的做案时机,杜绝了打架的机会。这样,他扎谁的车子?实施这个办法的结果是再也没有学生报告车子被扎。
法定二。细节决定成败。从去年教师节座谈会上听赵洪财校长的谈话起,我就一直在执行这个班级管理的法宝。为此,我还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大量的随笔和论文。
因为细节所解决的都是小事,所以,很多都忘记了。但我确实感觉到了如果班主任忽略细节,就是忽略成功的最大法宝。我根据自己的记忆举个例子,可见一斑。
根据“线人”提供可靠信息,我班某女生喜欢和男生打闹,写纸条,甚至和初中的学生有联系。我感觉到情况的严重性。虽然六年级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谈恋爱,但青春的萌动已经开始。我该怎么和她交流呢?我找到她,了解情况,她刚开始矢口否认,后来,看着证据确凿,就轻描淡写,避重就轻。作为男老师,是很容易急躁和动脾气的,于是我掏出手机,马上要给家长打电话。这时,我看到她慌张的神情,随之眼泪也下来了。我知道她怕了。正因为我准备打电话时,注意到了她眼神这个细节,我紧紧抓住这一时机,展开攻势,她的心理防线顷刻崩溃。随之,我对她进行了恰当的教育。之后,我再也没有听说她有类似的问题发生。
法宝三,绝不轻言放弃。说句实话,当班主任,有时面对一群纪律很差的活宝,会有失望的感觉,这种感觉,只有当班主任的体验过。这种感觉,是对自己成绩的否定,还是玩世不恭、怨天尤人,我也说不清了。有一段时间,我只要一进教室,就憋气,不想看孩子们。但是,因为有爱,我还是抛弃了这种想法。同时,我得感谢我的学生拉了我一把。事情是这样的。元旦前,我想,反正这帮孩子考试是没法给我争光了。就哄着他们玩吧。于是,我答应和他们过一个庆元旦的小联欢。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中午,我在家从网上找了一套智力测试题,作为活动资料,把我的MP3连到“功放”上,让学生每人写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我全部从网上下载;准备了对联,有时间就和学生写对联……
中午,我吃完饭,信步来到校园,本来打算找几根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点画,写点字什么的。当我推开门走进教室时,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首先,我像参加结婚典礼一样,被几个坏男孩喷了一身彩纸什么的。满教室的色彩。挂了成串的气球。黑板上用长长的气球装饰了很多图案和文字,还有“老师节日快乐”的字样。地面打扫的很干净,很显然不是几个值日生完成的。
我还想板着面容,以一种“严看死守”的架势回应他们。但此时,我即无论如何也拿不出那架势了。因为同学们齐声喊:“老师节日快乐”。我只好顺水推舟,于是,我们玩的很快乐。我真的很感动。我尝到了师生之间真正的感情。这是比什么都可贵的东西,比考全镇第一都重要。我觉得,现在想来,既然当时接了这么一个乱班,为何要自暴自弃,难道因为几个捣乱分子,就耽误大部分的同学吗?我满心的火热化作我工作的动力,我不轻言放弃。如果放弃了,如果班主任工作中,没有激情,没有火热,我怎么能对得起这群可爱的孩子呢?
三、取得的点滴成绩
汗水和成绩是成正比的。由于我的不懈努力,我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由于班级管理得当,我带着这个班从全校最差的班,成为比较优秀的班级。具体表现在,以前期末考查,成绩总是倒数,但今天刚刚结束的毕业考,我们班语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数学也较之以前有长足的进步。如果没有好的班风,如果没有我的付出,怎么会保证取得好成绩呢?
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所加强。我逐渐尝试组建有效的班委会,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班邬绍娟同学今年还被评为“县级优秀三好学生”。
3、在学校和百姓心中有较好的口碑。我经常能听到村里的老乡,说自从我带这个班以来,学生纪律比以前强多了……我觉得,村民们的肯定是最重要的。
4、我在工作中善于总结自己的方法,并及时形成文字。每个学期,我都要写出大量的工作手记、随笔、反思,和我校老师们相互交流。同时,我的教育博客中,也不断更新班级管理的文章。去年教师节后,我的博客由于班级管理方面的文章写得比较完善,还被《中国教师报》评为优秀教育博客,奉献给广大班主任老师们交流。同时,我的班级管理论文《班级管理中的RAM现象》也被相关杂志刊载,同时,被多家权威网站引用。
成绩只代表过去,今年,我又开始担任了六年级班主任工作。我一定一如既往的投入到火热的班主任工作中去,多多和同事交流,总结工作经验,争取更大的成绩。
看了“二年级班主任教育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教育工作总结
2.2016年二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内涵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的内涵是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我国关于公共管理问题的讨论与争鸣虽早已开锣,但对其内涵却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看法意见不一。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将管见和盘托出,就教于行家、学者。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类型辨析
(-)关于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管理研究与教育正在华夏大地兴起,专家学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论文颇为可观。但是在什么是公共管理问题上,可谓见仁见智。不说中国,就是“先行者”的西方一些国家也有类似情形,以致于有些学者认为“公共管理”概念象“瞎子摸象”,难以确定。在此,本人拟作一次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尝试,把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为: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具体说来,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
作为管理,公共管理和其他管理(如工商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运作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作为“公共”管理,它在研究对象及其特点上,又与其他管理有明显区别。以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为例,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而工商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工商企业及其经营过程。两者的具体差异在于: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谋求社会公共利益,工商管理的目的是谋求组织利润;二是管理性质不同,传统的公共管理具有垄断性,工商管理则具有竞争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传统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工商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我们既要把握二者的联结点,更要着力找出二者的差异处,以求对公共管理有全面的认识。
(二)关于公共管理类型
为了加深对公共管理概念的认识,我们须进一步对其作外延分析。概念的外延是指该概念囊括的所有事物。公共管理的外延即指它所管理的一切公共事务。为了对“一切”有概括性认识,我们又要对它们作“类型”求解。笔者认为,就宏观而论,世上所有的公共事务可分为三类:一是国家公共事务二是政府公共事务,三是社会公共事务。
1.国家公共事务。据英国《大众百科全书》对国家作出如下定义:“由政治单位在其管辖的范围内制定规则和进行资源分配的机构。政府的功能:①立法;②司法;③执行、行政管理。”这是广义的政府(国家)观。应当指出,这里所指的国家是特指狭义的国家,即广义国家中最重要的部分①立法以及②司法。这种国家公共事务主要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制定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等,侧重于与国体、政体方面有关的,关乎整体职能把握的宏观控制和影响类型的公共事务。
2.政府公共事务。《美国百科全书》指出:“政府一词适应于管理团体和国家的机构及其活动。通常它指的是诸如英国或日本这些民族国家或其分支如省、市地方政府的组织机构及法定程序,就这一方面而言,政府对已经确认为某一民族国家中成员的事务进行管理。由此可见,政府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治理机构。”应当指出,这是狭义的政府,它专指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这种政府公共事务包括政治选举、行政区划与国家礼仪方面的政治性公共事务、国家安全公共事务、对外关系公共事务、人事行政公共事务、财务行政公共事务以及机关内部的公共事务。
3.社会公共事务。这里的“社会”并非“人类社会”的广义“社会”涵义,而是专指“政府管理社会”中的中观的“社会”,这里的“社会”,即将社会管理与政治、经济管理职能并列的一个领域,它主要涉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公共事务。这种社会公共事务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社会服务、社会公用事业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公共事务等。这种类型的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同时这部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是直接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实施对象,因此,它所显示的社会公共性也最强。
如前所述,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由于纷繁复杂的公共事务可以归纳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三大类,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种种公共管理归结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公共管理。正是这“三足鼎立”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庞大的公共管理体系。我们既要从个性去分清它们的差异,又要从共性去归纳它们的统一,用共性与个性相联结的辩证法去把握公共管理的真谛。
二、社会性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内涵
如上所述,公共管理是由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构成的,因此,“国家”、“政府”、“社会”都分别是公共管理的内涵之一,然而,比较而言,只有“社会”才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内涵。对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阐述:
(一)公共管理主体的社会性内涵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下面分别阐释它们的社会职能特征。
1.国家的社会职能。正如恩格斯所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只有到了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方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因此,国家来自社会,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从天赋人权的自然法理论出发,认为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契约的结果。该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之下。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有运用上天赋予他自己的价值和趋利避害的权利。然而,每个人在运用上天给予的权利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为了不致于使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将自己和整个社会归于毁灭,于是人们运用理性来解决冲突。即人们坐下来协商,将上天赋予他们实现自己价值的权利部分或全部地转让给“者”,权利让渡的过程就是国家产生的过程,而这个“者”就是国家。这种以天赋人权的自然法理论为核。动的社会契约学说,把人们契约的原因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把国家说成是人们契约的结果,从而否认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固然不对,但是,它肯定了消除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契约内容。因此,社会契约理论虽然否认了国家是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表达了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来自于“社会契约”的观点。国家的产生和存在表明国家和社会是不可分的。国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的力量,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是国家产生、存在的基础。这清楚地表明了国家的社会性特征。还有,国家不仅不是从来就有的,而且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当社会发展到具备消灭阶级的条件时,国家就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这也是国家依赖社会的表现。此外,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对社会也发生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整体发展趋势和规律而言,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强,国家对社会发生作用的领域就越小,作用的强度也越弱。由此,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在政治统治职能不变的同时,国家的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科技文化职能不断扩展;政治性。统治性职能越来越依赖于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作用的发挥。总之,国家存在于社会之中,以社会的存在为基础,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来谈国家的存在和作用。
2.政府的社会服务作用。作为国家伴生物的政府,与国家一样,仅仅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要永远存在下去。政府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其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其对社会作用所形成的政府职能,也是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当代政府与近代政府、古代政府的差异,都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在政府的各个特性中,注入和融入了不同时代社会的具体发展要求和时代特征所使然。还有,历史上政府行使权力的方式和对社会发生作用的范围不同,并不取决于统治者个人的意志,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统治者的要求。如果一个政府不能有效地吸纳、代表和反映社会对它的要求,如果一个政府对社会的要求没有任何回应能力,那么,这个政府就是一个没有能力的政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政府的生命力来自于它的社会服务作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其行为导向,而不以政府自身规定的规则为行为导向,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政府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不是要削弱它,是把政府从低效率和高成本中解放出来的有效举措。
3.社会公共组织的社会性特征。至于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各种社会性组织,它们本身就是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只不过在阶级社会,各种社会组织是依附于国家和政府组织的,是作为国家和政府组织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打上阶级的烙印,有着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这些社会组织必然要逐渐摆脱这种依附的地位而成为独立主体。在国家、政府消亡了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就将依靠这些社会性组织来进行自我管理,规划和实现社会发展。只不过到那时它们已经完全丧失掉了阶级性、政治性。因为,在对人的统治与管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的时候,这些组织就变成了纯粹的管理性的组织。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种社会组织还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组织,社会仍然将处于国家组织、政府组织与这些社会组织同时管理、双轨运行的局面。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抹煞它们的社会性。随着我国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承担的大量社会职能将更多地由社会组织去承担。我们应当顺应社会历史潮流,不断扩大社会组织的社会自主性,扩大这些组织的社会性成分,向着它们成为真正的社会组织远大目标迈进。
(二)公共管理对象的社会性公共管理的对象,即公共管理客体,就是社会(这是广义的“社会”)公共事务。根据各自性质的不同,社会公共事务又可分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在这里,可以说,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是同义语。因而,我们研究公共管理对象的社会性,也就转换到研究以公共管理为对象的公共特性上来。
“公共”的对立面是“赢利的”、“私人的”和“企业的”。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可以大略从以下几个侧面去分析。
1.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于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是公共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而不是私人或私人组织。这正如文章的前一部分所论述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即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是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种公共组织。
2.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性质和目的,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
正如所揭示的,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但即使这样,在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之中,运用公共权力所进行的政治统治,也必须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为基础,以执行社会性职能为基础。因为这是国家、政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职能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他还指出,不管在波斯和印度兴起和衰落的专制政府有多少,它们首先都是“河谷灌溉的总经营者。”这些论断表明,理论作为有鲜明阶级性的革命的理论,也从来没有忽视政治统治的社会性基础。相反,而是把社会性提到了政治统治得以维持的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进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揭示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指出:“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这一著名论断不仅揭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而且说明了管理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特征。只不过,它的管理方式不同于个别资本家或工厂主管理工厂、企业的方式,它主要是通过立法形式进行管理并具有强制的性质。因此,国家、政府的公共性(社会性)特征,主要的表现在于,它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它体现的正是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因而它总是集中反映和代表一定社会的利益和意志。
此外,还要认识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性质和目的,也在于为了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有时甚至实现个人利益本身就是公共任务,如向贫穷者提供社会救济等。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运动,主张以社会公众的偏向和需要作为政府行为导向,强调顾客意识,树立服务对象为上帝的观念,正是在这种公共事务的社会性要求压力下,采用新的统治手段与方法,从而也使西方国家政治统治进一步巩固,实现其自身的利益。
应当指出,这里讲的“公共”、“社会”是抽象的范畴,现实的“公共”、“社会”却是十分具体的,是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因此,资产阶级要做到真正凌驾于社会、代表整个“社会”是不现实的,马克思、恩格斯用“表面上”三字来表述,是很确切的。但其社会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抹煞它的存在。
(三)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的社会性
1.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社会责任和绩效要求。在公共管理活动的绩效方面,公共性要求对绩效决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标准来进行衡量,而是必须用服务效果、质量和公众满意的程度等多种尺度作标准。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行政学理论,基于对传统行政学以经济和效率为基本目标,忽视了公共行政所应肩负的广泛的社会责任,其结果是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时代,长期存在着普遍失业、贫穷、疾病、无知和绝望,构成对现有政治制度的根本威胁的批判,从而提出了公共行政改革应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建立民主行政模型。为此,提出了公共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遵循的两个基本目标:其一是顾客导向的行政组织形态,即以公众――公共行政服务的顾客的需求作为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其二是应变灵活的组织形态,即加大组织结构的弹性,以便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的反应。将社会公平和广泛的社会责任提高到作为公共行政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倡导民主行政,是新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主要贡献。为此,这一理论也成为了西方国家政府改革运动所依据的一项重要理论。这种强调政府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行为导向,纳税人以政府实际的工作结果而不是以其工作及过程为纳税尺度的理论,有效地推动了政府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2.公共管理事务和活动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体现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产品供给的广泛参与,以及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的广泛参与,主要表现在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通过立法、司法机构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活动的舆论监督等,从自身利益的关。心和实现角度,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在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由政府的垄断供给转变为通过合同出租和非国有化手段,把原先由政府包揽提供公共产品的单一化转变为民营化,将其投放市场,由各个竞争主体和社会公众自己来提供;对那些不便或不能推向社会的公共产品的提供,也改用合同的形式,以竞争招标手段,交给社会公众承担。在实现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方面,也由原来的“黑箱”操作,变为“金鱼缸里生活”,让社会公众知晓,让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介和公众了解活动内容,随时可以进行检查、调查和监督。电子政务的推行,使得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进一步增强。上述种种公开性、参与性及其非国有化等关于公共管理过程的环节和变化,实际上都是公共管理社会性的体现。
总之,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都是公共事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社会性都是它们的共同性内涵、基础性内涵。我们应从最普遍、最基本的意义上去准确把握这种社会性特征的内涵,并以其为一个重要依据,搞好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包括构建严谨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
三、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上面集中阐述了公共管理的社会性特征,但是不能由此掩盖公共管理的政治性内涵。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一定阶级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是实现该阶级政治统治的政治组织。因此,历来国家、政府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这已是常识性的问题了。一般而言,就是前述意义上的社会公共管理组织,也或多或少具有阶级性、政治性的特征,其中不少本身就是社会政治团体,不可能没有政治性。一言以蔽之,讲公共管理是不能不“讲政治”的。因此,这里就有一个正确把握社会性与政治性的关系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社会性与政治性是相辅相成的
1.公共管理的社会性是政治性的基础,政治性寓于社会性之中,没有社会性就没有政治性。我们研究公共管理政治性时,一定要明确社会性的这种基础地位与作用,坚持以是否推动社会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作为先进的与落后的政治的最后标准。
2.政治性是社会性的保证,社会性以政治性为指导。在阶级社会和存在着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没有政治性也就很难或者无法体现社会性,实际上,没有全面地体现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不靠国家、政府把社会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社会难以存在,更不用说进步与发展了。因此,需要把一定的政治灌注于公共管理之中,坚持用先进的、科学的政治去保护和发展社会。
(二)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向最高(终)目标迈进
公共管理的社会性与政治性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彻底的唯物辩证的宇宙观来看,从时间论,社会性比政治性更长久。因为国家、政府产生之前就有人类社会了,国家、政府还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而社会将长期(不是永远)存在着。再者,从空间论,广义的“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包括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存在,而国家、政府则是人类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社会性要比政治性宽泛的多。从时间论,政治性存在于社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漫长的阶段,社会性的存在比政治性的存在长久得多。作为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论者,“路就在脚下”,应该着眼长远,着手当前,正确地做好当前所承担的每一项公共管理工作,为实现无阶级、无国家、无政府的,我们的先贤所谓的“世界大同”的目标而奉献有限人生的一份又一份热和光。公共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也称得上是朝着这个远大方向努力的一个工程!
四、根据公共管理的客观属性构建公共管理的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问题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公共管理研究在这方面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问题了。事实上,尚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地研讨。其中,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就是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是“界域”问题。即这里讲的学科体系是“门类”学科体系,还是一级学科体系,或者是一门公共管理课程的体系。就“公共管理”而言,还有一个综合“三界”(国家、政府、社会)的公共管理与分门别类的公共管理的关系问题。笔者这里拟按“公共管理概论”的范围定位提出一个研讨意见。
内涵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的内涵是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我国关于公共管理问题的讨论与争鸣虽早已开锣,但对其内涵却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看法意见不一。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将管见和盘托出,就教于行家、学者。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类型辨析
(-)关于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管理研究与教育正在华夏大地兴起,专家学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论文颇为可观。但是在什么是公共管理问题上,可谓见仁见智。不说中国,就是“先行者”的西方一些国家也有类似情形,以致于有些学者认为“公共管理”概念象“瞎子摸象”,难以确定。在此,本人拟作一次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尝试,把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为: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具体说来,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
作为管理,公共管理和其他管理(如工商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运作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作为“公共”管理,它在研究对象及其特点上,又与其他管理有明显区别。以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为例,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而工商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工商企业及其经营过程。两者的具体差异在于: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谋求社会公共利益,工商管理的目的是谋求组织利润;二是管理性质不同,传统的公共管理具有垄断性,工商管理则具有竞争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传统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工商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我们既要把握二者的联结点,更要着力找出二者的差异处,以求对公共管理有全面的认识。
(二)关于公共管理类型
为了加深对公共管理概念的认识,我们须进一步对其作外延分析。概念的外延是指该概念囊括的所有事物。公共管理的外延即指它所管理的一切公共事务。为了对“一切”有概括性认识,我们又要对它们作“类型”求解。笔者认为,就宏观而论,世上所有的公共事务可分为三类:一是国家公共事务二是政府公共事务,三是社会公共事务。
1.国家公共事务。据英国《大众百科全书》对国家作出如下定义:“由政治单位在其管辖的范围内制定规则和进行资源分配的机构。政府的功能:①立法;②司法;③执行、行政管理。”这是广义的政府(国家)观。应当指出,这里所指的国家是特指狭义的国家,即广义国家中最重要的部分①立法以及②司法。这种国家公共事务主要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制定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等,侧重于与国体、政体方面有关的,关乎整体职能把握的宏观控制和影响类型的公共事务。
2.政府公共事务。《美国百科全书》指出:“政府一词适应于管理团体和国家的机构及其活动。通常它指的是诸如英国或日本这些民族国家或其分支如省、市地方政府的组织机构及法定程序,就这一方面而言,政府对已经确认为某一民族国家中成员的事务进行管理。由此可见,政府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治理机构。”应当指出,这是狭义的政府,它专指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这种政府公共事务包括政治选举、行政区划与国家礼仪方面的政治性公共事务、国家安全公共事务、对外关系公共事务、人事行政公共事务、财务行政公共事务以及机关内部的公共事务。
3.社会公共事务。这里的“社会”并非“人类社会”的广义“社会”涵义,而是专指“政府管理社会”中的中观的“社会”,这里的“社会”,即将社会管理与政治、经济管理职能并列的一个领域,它主要涉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公共事务。这种社会公共事务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社会服务、社会公用事业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公共事务等。这种类型的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同时这部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是直接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实施对象,因此,它所显示的社会公共性也最强。
如前所述,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由于纷繁复杂的公共事务可以归纳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三大类,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种种公共管理归结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公共管理。正是这“三足鼎立”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庞大的公共管理体系。我们既要从个性去分清它们的差异,又要从共性去归纳它们的统一,用共性与个性相联结的辩证法去把握公共管理的真谛。
二、社会性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内涵
如上所述,公共管理是由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构成的,因此,“国家”、“政府”、“社会”都分别是公共管理的内涵之一,然而,比较而言,只有“社会”才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内涵。对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阐述:
(一)公共管理主体的社会性内涵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下面分别阐释它们的社会职能特征。
1.国家的社会职能。正如恩格斯所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只有到了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方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因此,国家来自社会,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从天赋人权的自然法理论出发,认为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契约的结果。该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之下。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有运用上天赋予他自己的价值和趋利避害的权利。然而,每个人在运用上天给予的权利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为了不致于使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将自己和整个社会归于毁灭,于是人们运用理性来解决冲突。即人们坐下来协商,将上天赋予他们实现自己价值的权利部分或全部地转让给“者”,权利让渡的过程就是国家产生的过程,而这个“者”就是国家。这种以天赋人权的自然法理论为核。动的社会契约学说,把人们契约的原因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把国家说成是人们契约的结果,从而否认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固然不对,但是,它肯定了消除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契约内容。因此,社会契约理论虽然否认了国家是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表达了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来自于“社会契约”的观点。国家的产生和存在表明国家和社会是不可分的。国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的力量,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是国家产生、存在的基础。这清楚地表明了国家的社会性特征。还有,国家不仅不是从来就有的,而且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当社会发展到具备消灭阶级的条件时,国家就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这也是国家依赖社会的表现。此外,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对社会也发生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整体发展趋势和规律而言,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强,国家对社会发生作用的领域就越小,作用的强度也越弱。由此,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在政治统治职能不变的同时,国家的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科技文化职能不断扩展;政治性。统治性职能越来越依赖于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作用的发挥。总之,国家存在于社会之中,以社会的存在为基础,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来谈国家的存在和作用。
2.政府的社会服务作用。作为国家伴生物的政府,与国家一样,仅仅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要永远存在下去。政府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其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其对社会作用所形成的政府职能,也是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当代政府与近代政府、古代政府的差异,都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在政府的各个特性中,注入和融入了不同时代社会的具体发展要求和时代特征所使然。还有,历史上政府行使权力的方式和对社会发生作用的范围不同,并不取决于统治者个人的意志,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统治者的要求。如果一个政府不能有效地吸纳、代表和反映社会对它的要求,如果一个政府对社会的要求没有任何回应能力,那么,这个政府就是一个没有能力的政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政府的生命力来自于它的社会服务作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其行为导向,而不以政府自身规定的规则为行为导向,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政府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不是要削弱它,是把政府从低效率和高成本中解放出来的有效举措。
3.社会公共组织的社会性特征。至于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各种社会性组织,它们本身就是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只不过在阶级社会,各种社会组织是依附于国家和政府组织的,是作为国家和政府组织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打上阶级的烙印,有着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这些社会组织必然要逐渐摆脱这种依附的地位而成为独立主体。在国家、政府消亡了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就将依靠这些社会性组织来进行自我管理,规划和实现社会发展。只不过到那时它们已经完全丧失掉了阶级性、政治性。因为,在对人的统治与管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的时候,这些组织就变成了纯粹的管理性的组织。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种社会组织还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组织,社会仍然将处于国家组织、政府组织与这些社会组织同时管理、双轨运行的局面。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抹煞它们的社会性。随着我国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承担的大量社会职能将更多地由社会组织去?械!N颐?nbsp;应当顺应社会历史潮流,不断扩大社会组织的社会自主性,扩大这些组织的社会性成分,向着它们成为真正的社会组织远大目标迈进。
(二)公共管理对象的社会性公共管理的对象,即公共管理客体,就是社会(这是广义的“社会”)公共事务。根据各自性质的不同,社会公共事务又可分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在这里,可以说,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是同义语。因而,我们研究公共管理对象的社会性,也就转换到研究以公共管理为对象的公共特性上来。
“公共”的对立面是“赢利的”、“私人的”和“企业的”。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可以大略从以下几个侧面去分析。
1.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于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是公共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而不是私人或私人组织。这正如文章的前一部分所论述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即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是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种公共组织。
2.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性质和目的,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
正如所揭示的,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但即使这样,在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之中,运用公共权力所进行的政治统治,也必须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为基础,以执行社会性职能为基础。因为这是国家、政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职能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他还指出,不管在波斯和印度兴起和衰落的专制政府有多少,它们首先都是“河谷灌溉的总经营者。”这些论断表明,理论作为有鲜明阶级性的革命的理论,也从来没有忽视政治统治的社会性基础。相反,而是把社会性提到了政治统治得以维持的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进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揭示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指出:“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这一著名论断不仅揭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而且说明了管理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特征。只不过,它的管理方式不同于个别资本家或工厂主管理工厂、企业的方式,它主要是通过立法形式进行管理并具有强制的性质。因此,国家、政府的公共性(社会性)特征,主要的表现在于,它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它体现的正是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因而它总是集中反映和代表一定社会的利益和意志。
此外,还要认识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性质和目的,也在于为了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有时甚至实现个人利益本身就是公共任务,如向贫穷者提供社会救济等。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运动,主张以社会公众的偏向和需要作为政府行为导向,强调顾客意识,树立服务对象为上帝的观念,正是在这种公共事务的社会性要求压力下,采用新的统治手段与方法,从而也使西方国家政治统治进一步巩固,实现其自身的利益。
应当指出,这里讲的“公共”、“社会”是抽象的范畴,现实的“公共”、“社会”却是十分具体的,是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因此,资产阶级要做到真正凌驾于社会、代表整个“社会”是不现实的,马克思、恩格斯用“表面上”三字来表述,是很确切的。但其社会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抹煞它的存在。
(三)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的社会性
1.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社会责任和绩效要求。在公共管理活动的绩效方面,公共性要求对绩效决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标准来进行衡量,而是必须用服务效果、质量和公众满意的程度等多种尺度作标准。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行政学理论,基于对传统行政学以经济和效率为基本目标,忽视了公共行政所应肩负的广泛的社会责任,其结果是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时代,长期存在着普遍失业、贫穷、疾病、无知和绝望,构成对现有政治制度的根本威胁的批判,从而提出了公共行政改革应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建立民主行政模型。为此,提出了公共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遵循的两个基本目标:其一是顾客导向的行政组织形态,即以公众——公共行政服务的顾客的需求作为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其二是应变灵活的组织形态,即加大组织结构的弹性,以便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的反应。将社会公平和广泛的社会责任提高到作为公共行政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倡导民主行政,是新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主要贡献。为此,这一理论也成为了西方国家政府改革运动所依据的一项重要理论。这种强调政府以社会公众的需求?形枷颍?nbsp;税人以政府实际的工作结果而不是以其工作及过程为纳税尺度的理论,有效地推动了政府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2.公共管理事务和活动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体现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产品供给的广泛参与,以及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的广泛参与,主要表现在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通过立法、司法机构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活动的舆论监督等,从自身利益的关。心和实现角度,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在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由政府的垄断供给转变为通过合同出租和非国有化手段,把原先由政府包揽提供公共产品的单一化转变为民营化,将其投放市场,由各个竞争主体和社会公众自己来提供;对那些不便或不能推向社会的公共产品的提供,也改用合同的形式,以竞争招标手段,交给社会公众承担。在实现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方面,也由原来的“黑箱”操作,变为“金鱼缸里生活”,让社会公众知晓,让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介和公众了解活动内容,随时可以进行检查、调查和监督。电子政务的推行,使得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进一步增强。上述种种公开性、参与性及其非国有化等关于公共管理过程的环节和变化,实际上都是公共管理社会性的体现。
总之,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都是公共事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社会性都是它们的共同性内涵、基础性内涵。我们应从最普遍、最基本的意义上去准确把握这种社会性特征的内涵,并以其为一个重要依据,搞好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包括构建严谨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
三、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上面集中阐述了公共管理的社会性特征,但是不能由此掩盖公共管理的政治性内涵。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一定阶级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是实现该阶级政治统治的政治组织。因此,历来国家、政府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这已是常识性的问题了。一般而言,就是前述意义上的社会公共管理组织,也或多或少具有阶级性、政治性的特征,其中不少本身就是社会政治团体,不可能没有政治性。一言以蔽之,讲公共管理是不能不“讲政治”的。因此,这里就有一个正确把握社会性与政治性的关系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社会性与政治性是相辅相成的
1.公共管理的社会性是政治性的基础,政治性寓于社会性之中,没有社会性就没有政治性。我们研究公共管理政治性时,一定要明确社会性的这种基础地位与作用,坚持以是否推动社会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作为先进的与落后的政治的最后标准。
2.政治性是社会性的保证,社会性以政治性为指导。在阶级社会和存在着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没有政治性也就很难或者无法体现社会性,实际上,没有全面地体现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不靠国家、政府把社会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社会难以存在,更不用说进步与发展了。因此,需要把一定的政治灌注于公共管理之中,坚持用先进的、科学的政治去保护和发展社会。
(二)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向最高(终)目标迈进
公共管理的社会性与政治性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彻底的唯物辩证的宇宙观来看,从时间论,社会性比政治性更长久。因为国家、政府产生之前就有人类社会了,国家、政府还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而社会将长期(不是永远)存在着。再者,从空间论,广义的“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包括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存在,而国家、政府则是人类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社会性要比政治性宽泛的多。从时间论,政治性存在于社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漫长的阶段,社会性的存在比政治性的存在长久得多。作为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论者,“路就在脚下”,应该着眼长远,着手当前,正确地做好当前所承担的每一项公共管理工作,为实现无阶级、无国家、无政府的,我们的先贤所谓的“世界大同”的目标而奉献有限人生的一份又一份热和光。公共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也称得上是朝着这个远大方向努力的一个工程!
四、根据公共管理的客观属性构建公共管理的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问题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公共管理研究在这方面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问题了。事实上,尚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地研讨。其中,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就是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
内涵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的内涵是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我国关于公共管理问题的讨论与争鸣虽早已开锣,但对其内涵却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看法意见不一。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将管见和盘托出,就教于行家、学者。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类型辨析
(-)关于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管理研究与教育正在华夏大地兴起,专家学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论文颇为可观。但是在什么是公共管理问题上,可谓见仁见智。不说中国,就是“先行者”的西方一些国家也有类似情形,以致于有些学者认为“公共管理”概念象“瞎子摸象”,难以确定。在此,本人拟作一次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尝试,把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为: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具体说来,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
作为管理,公共管理和其他管理(如工商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运作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作为“公共”管理,它在研究对象及其特点上,又与其他管理有明显区别。以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为例,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而工商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工商企业及其经营过程。两者的具体差异在于: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谋求社会公共利益,工商管理的目的是谋求组织利润;二是管理性质不同,传统的公共管理具有垄断性,工商管理则具有竞争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传统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工商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我们既要把握二者的联结点,更要着力找出二者的差异处,以求对公共管理有全面的认识。
(二)关于公共管理类型
为了加深对公共管理概念的认识,我们须进一步对其作外延分析。概念的外延是指该概念囊括的所有事物。公共管理的外延即指它所管理的一切公共事务。为了对“一切”有概括性认识,我们又要对它们作“类型”求解。笔者认为,就宏观而论,世上所有的公共事务可分为三类:一是国家公共事务二是政府公共事务,三是社会公共事务。
1.国家公共事务。据英国《大众百科全书》对国家作出如下定义:“由政治单位在其管辖的范围内制定规则和进行资源分配的机构。政府的功能:①立法;②司法;③执行、行政管理。”这是广义的政府(国家)观。应当指出,这里所指的国家是特指狭义的国家,即广义国家中最重要的部分①立法以及②司法。这种国家公共事务主要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制定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等,侧重于与国体、政体方面有关的,关乎整体职能把握的宏观控制和影响类型的公共事务。
2.政府公共事务。《美国百科全书》指出:“政府一词适应于管理团体和国家的机构及其活动。通常它指的是诸如英国或日本这些民族国家或其分支如省、市地方政府的组织机构及法定程序,就这一方面而言,政府对已经确认为某一民族国家中成员的事务进行管理。由此可见,政府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治理机构。”应当指出,这是狭义的政府,它专指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这种政府公共事务包括政治选举、行政区划与国家礼仪方面的政治性公共事务、国家安全公共事务、对外关系公共事务、人事行政公共事务、财务行政公共事务以及机关内部的公共事务。
3.社会公共事务。这里的“社会”并非“人类社会”的广义“社会”涵义,而是专指“政府管理社会”中的中观的“社会”,这里的“社会”,即将社会管理与政治、经济管理职能并列的一个领域,它主要涉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公共事务。这种社会公共事务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社会服务、社会公用事业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公共事务等。这种类型的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同时这部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是直接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实施对象,因此,它所显示的社会公共性也最强。
如前所述,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由于纷繁复杂的公共事务可以归纳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三大类,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种种公共管理归结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公共管理。正是这“三足鼎立”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庞大的公共管理体系。我们既要从个性去分清它们的差异,又要从共性去归纳它们的统一,用共性与个性相联结的辩证法去把握公共管理的真谛。
二、社会性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内涵
如上所述,公共管理是由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构成的,因此,“国家”、“政府”、“社会”都分别是公共管理的内涵之一,然而,比较而言,只有“社会”才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内涵。对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阐述:
(一)公共管理主体的社会性内涵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下面分别阐释它们的社会职能特征。
1.国家的社会职能。正如恩格斯所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只有到了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方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因此,国家来自社会,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从天赋人权的自然法理论出发,认为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契约的结果。该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之下。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有运用上天赋予他自己的价值和趋利避害的权利。然而,每个人在运用上天给予的权利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为了不致于使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将自己和整个社会归于毁灭,于是人们运用理性来解决冲突。即人们坐下来协商,将上天赋予他们实现自己价值的权利部分或全部地转让给“者”,权利让渡的过程就是国家产生的过程,而这个“者”就是国家。这种以天赋人权的自然法理论为核。动的社会契约学说,把人们契约的原因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把国家说成是人们契约的结果,从而否认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固然不对,但是,它肯定了消除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契约内容。因此,社会契约理论虽然否认了国家是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表达了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来自于“社会契约”的观点。国家的产生和存在表明国家和社会是不可分的。国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的力量,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是国家产生、存在的基础。这清楚地表明了国家的社会性特征。还有,国家不仅不是从来就有的,而且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当社会发展到具备消灭阶级的条件时,国家就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这也是国家依赖社会的表现。此外,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对社会也发生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整体发展趋势和规律而言,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强,国家对社会发生作用的领域就越小,作用的强度也越弱。由此,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在政治统治职能不变的同时,国家的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科技文化职能不断扩展;政治性。统治性职能越来越依赖于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作用的发挥。总之,国家存在于社会之中,以社会的存在为基础,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来谈国家的存在和作用。
2.政府的社会服务作用。作为国家伴生物的政府,与国家一样,仅仅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要永远存在下去。政府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其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其对社会作用所形成的政府职能,也是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当代政府与近代政府、古代政府的差异,都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在政府的各个特性中,注入和融入了不同时代社会的具体发展要求和时代特征所使然。还有,历史上政府行使权力的方式和对社会发生作用的范围不同,并不取决于统治者个人的意志,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统治者的要求。如果一个政府不能有效地吸纳、代表和反映社会对它的要求,如果一个政府对社会的要求没有任何回应能力,那么,这个政府就是一个没有能力的政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政府的生命力来自于它的社会服务作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其行为导向,而不以政府自身规定的规则为行为导向,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政府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不是要削弱它,是把政府从低效率和高成本中解放出来的有效举措。
3.社会公共组织的社会性特征。至于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各种社会性组织,它们本身就是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只不过在阶级社会,各种社会组织是依附于国家和政府组织的,是作为国家和政府组织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打上阶级的烙印,有着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这些社会组织必然要逐渐摆脱这种依附的地位而成为独立主体。在国家、政府消亡了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就将依靠这些社会性组织来进行自我管理,规划和实现社会发展。只不过到那时它们已经完全丧失掉了阶级性、政治性。因为,在对人的统治与管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的时候,这些组织就变成了纯粹的管理性的组织。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种社会组织还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组织,社会仍然将处于国家组织、政府组织与这些社会组织同时管理、双轨运行的局面。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抹煞它们的社会性。随着我国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承担的大量社会职能将更多地由社会组织去承担。我们应当顺应社会历史潮流,不断扩大社会组织的社会自主性,扩大这些组织的社会性成分,向着它们成为真正的社会组织远大目标迈进。
(二)公共管理对象的社会性公共管理的对象,即公共管理客体,就是社会(这是广义的“社会”)公共事务。根据各自性质的不同,社会公共事务又可分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在这里,可以说,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是同义语。因而,我们研究公共管理对象的社会性,也就转换到研究以公共管理为对象的公共特性上来。
“公共”的对立面是“赢利的”、“私人的”和“企业的”。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可以大略从以下几个侧面去分析。
1.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于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是公共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而不是私人或私人组织。这正如文章的前一部分所论述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即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是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种公共组织。
2.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性质和目的,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
正如所揭示的,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但即使这样,在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之中,运用公共权力所进行的政治统治,也必须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为基础,以执行社会性职能为基础。因为这是国家、政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职能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他还指出,不管在波斯和印度兴起和衰落的专制政府有多少,它们首先都是“河谷灌溉的总经营者。”这些论断表明,理论作为有鲜明阶级性的革命的理论,也从来没有忽视政治统治的社会性基础。相反,而是把社会性提到了政治统治得以维持的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进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揭示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指出:“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这一著名论断不仅揭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而且说明了管理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特征。只不过,它的管理方式不同于个别资本家或工厂主管理工厂、企业的方式,它主要是通过立法形式进行管理并具有强制的性质。因此,国家、政府的公共性(社会性)特征,主要的表现在于,它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它体现的正是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因而它总是集中反映和代表一定社会的利益和意志。
此外,还要认识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性质和目的,也在于为了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有时甚至实现个人利益本身就是公共任务,如向贫穷者提供社会救济等。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运动,主张以社会公众的偏向和需要作为政府行为导向,强调顾客意识,树立服务对象为上帝的观念,正是在这种公共事务的社会性要求压力下,采用新的统治手段与方法,从而也使西方国家政治统治进一步巩固,实现其自身的利益。
应当指出,这里讲的“公共”、“社会”是抽象的范畴,现实的“公共”、“社会”却是十分具体的,是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因此,资产阶级要做到真正凌驾于社会、代表整个“社会”是不现实的,马克思、恩格斯用“表面上”三字来表述,是很确切的。但其社会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抹煞它的存在。
(三)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的社会性
1.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社会责任和绩效要求。在公共管理活动的绩效方面,公共性要求对绩效决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标准来进行衡量,而是必须用服务效果、质量和公众满意的程度等多种尺度作标准。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行政学理论,基于对传统行政学以经济和效率为基本目标,忽视了公共行政所应肩负的广泛的社会责任,其结果是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时代,长期存在着普遍失业、贫穷、疾病、无知和绝望,构成对现有政治制度的根本威胁的批判,从而提出了公共行政改革应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建立民主行政模型。为此,提出了公共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遵循的两个基本目标:其一是顾客导向的行政组织形态,即以公众——公共行政服务的顾客的需求作为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其二是应变灵活的组织形态,即加大组织结构的弹性,以便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的反应。将社会公平和广泛的社会责任提高到作为公共行政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倡导民主行政,是新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主要贡献。为此,这一理论也成为了西方国家政府改革运动所依据的一项重要理论。这种强调政府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行为导向,纳税人以政府实际的工作结果而不是以其工作及过程为纳税尺度的理论,有效地推动了政府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2.公共管理事务和活动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体现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产品供给的广泛参与,以及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的广泛参与,主要表现在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通过立法、司法机构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活动的舆论监督等,从自身利益的关。心和实现角度,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在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由政府的垄断供给转变为通过合同出租和非国有化手段,把原先由政府包揽提供公共产品的单一化转变为民营化,将其投放市场,由各个竞争主体和社会公众自己来提供;对那些不便或不能推向社会的公共产品的提供,也改用合同的形式,以竞争招标手段,交给社会公众承担。在实现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方面,也由原来的“黑箱”操作,变为“金鱼缸里生活”,让社会公众知晓,让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介和公众了解活动内容,随时可以进行检查、调查和监督。电子政务的推行,使得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进一步增强。上述种种公开性、参与性及其非国有化等关于公共管理过程的环节和变化,实际上都是公共管理社会性的体现。
总之,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都是公共事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社会性都是它们的共同性内涵、基础性内涵。我们应从最普遍、最基本的意义上去准确把握这种社会性特征的内涵,并以其为一个重要依据,搞好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包括构建严谨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
三、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上面集中阐述了公共管理的社会性特征,但是不能由此掩盖公共管理的政治性内涵。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一定阶级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是实现该阶级政治统治的政治组织。因此,历来国家、政府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这已是常识性的问题了。一般而言,就是前述意义上的社会公共管理组织,也或多或少具有阶级性、政治性的特征,其中不少本身就是社会政治团体,不可能没有政治性。一言以蔽之,讲公共管理是不能不“讲政治”的。因此,这里就有一个正确把握社会性与政治性的关系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社会性与政治性是相辅相成的
1.公共管理的社会性是政治性的基础,政治性寓于社会性之中,没有社会性就没有政治性。我们研究公共管理政治性时,一定要明确社会性的这种基础地位与作用,坚持以是否推动社会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作为先进的与落后的政治的最后标准。
2.政治性是社会性的保证,社会性以政治性为指导。在阶级社会和存在着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没有政治性也就很难或者无法体现社会性,实际上,没有全面地体现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不靠国家、政府把社会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社会难以存在,更不用说进步与发展了。因此,需要把一定的政治灌注于公共管理之中,坚持用先进的、科学的政治去保护和发展社会。
(二)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向最高(终)目标迈进
公共管理的社会性与政治性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彻底的唯物辩证的宇宙观来看,从时间论,社会性比政治性更长久。因为国家、政府产生之前就有人类社会了,国家、政府还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而社会将长期(不是永远)存在着。再者,从空间论,广义的“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包括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存在,而国家、政府则是人类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社会性要比政治性宽泛的多。从时间论,政治性存在于社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漫长的阶段,社会性的存在比政治性的存在长久得多。作为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论者,“路就在脚下”,应该着眼长远,着手当前,正确地做好当前所承担的每一项公共管理工作,为实现无阶级、无国家、无政府的,我们的先贤所谓的“世界大同”的目标而奉献有限人生的一份又一份热和光。公共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也称得上是朝着这个远大方向努力的一个工程!
四、根据公共管理的客观属性构建公共管理的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问题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公共管理研究在这方面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问题了。事实上,尚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地研讨。其中,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就是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