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5: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幼儿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通过多年幼儿教学,我愿意和大家分享在幼儿教学中的快乐和经验。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幼儿园教师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幼儿教学是国家教育的基础,更要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光荣。幼儿都是一张张白纸,可塑性非常强。下面我们谈谈幼儿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真正热爱工作
很多人认为幼儿园就是看孩子陪小孩玩的地方,只要把他们照顾好、吃好玩好,保证安全就好了。这是一种非常不正确的观念,幼儿其实一样需要学习很多东西,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习很多社会知识。幼儿求知欲很强,他们对自己关心的问题很敏感,记忆力非常好,我们应该让幼儿学习更多知识,幼儿园学的知识将会一生有很大影响。如让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好的学习态度,将会对将来学习有很大帮助。幼儿兴趣比较浓厚,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我们应该让他们接触各种事物,开阔视野。
二、真正爱孩子
幼儿因为年龄小,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会把老师当成最亲近的人,有些孩子甚至把我们当做爸爸妈妈。他们的情绪波动很大,爱哭又爱笑。我们要真正爱孩子,不要认为他们年龄小,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他们什么都知道,非常敏感,我们的一个眼神他们都会注意到。幼儿就像一张张白纸,任由我们塑造。他们诚实、善良、爱学习,对生活怀有希望。幼儿园老师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对生活和未来怀有积极态度。这就是为什么幼儿园教师看上去都很年轻的原因。这些孩子身上有很多正能量。幼儿爱哭爱笑,老师应该学会分享他们的喜乐哀愁,同他们一起度过生命中的很多第一次,如第一次上台演讲、洗脸、刷牙等。我们要对他们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要做好倾听者,学生的伤心事我们要倾听,对于他们的高兴事也要倾听。对于学生的各种要求,我们都应该重视,因为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对于幼儿来讲就是大事。如果我们真正爱孩子,就不会感到整天面对这些孩子烦恼,就会很享受现在的工作。
三、注意幼儿的自信心培养。
在幼儿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重视他们的各种需要,学习和生活上的都要关心。我们应该热心对待每一名幼儿,密切关注每一名幼儿的成长,对于他们的每一步进步都要重视,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拇指教学”是提高学生自信心最快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实每一人都喜欢得到肯定,幼儿更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一句称赞的话都会让学生高兴一整天。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因素,自信可以让我们在困难面前变得坚强,幼儿阶段是培养学生自信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自闭内向都会影响自信心的树立。我们应该照顾幼儿的情绪变化,辩证地看待他们的学习表现,不要因为幼儿短时间的表现就对他们妄下结论。给他们安排学习任务时要注意他们的智力发展情况,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幼儿园教学应该更多的是兴趣教学,应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像给小学生上课一样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介绍知识。
四、帮助幼儿树立成正确的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97-01
一、后背直立在幼儿舞蹈中的重要性
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是用肢体和节奏来表现思想情感的。而幼儿舞蹈不同于其他舞蹈,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通过幼儿表演来体现幼儿生活情趣,反应的也是幼儿的生活、思想、感情和状态。后背直立的训练能够让幼儿在特定的幼儿舞蹈动作中,更好的诠释幼儿率真的童心世界。
例如舞蹈《我可喜欢你》中,有一组跪立动作,准备动作要求后背直立,两手扩指张开于耳侧。动作时,身体笔直往上弹起两手随动。透过这个动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拥有愉快的心情。我在教授这个动作中,首先会要求幼儿后背直立,并且运用幼儿语言形象描述后背直立。说:后背不能像乌龟一样弯着,像背着一个重重的龟壳子一样,更不能像蚯蚓一样歪歪扭扭的。通过形象的比喻,孩子们会记得更生动更形象。再进行下一步的手上动作的练习。只有在不泯灭幼儿天性的基础上规范幼儿的舞蹈动作,而舞蹈动作的规范从何而来,那就是规范幼儿的后背直立。所以,后背直立的训练在幼儿舞蹈中尤为重要,它能正确传达幼儿通过舞蹈动作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并带动幼儿舞蹈的积极性。
二、后背直立在幼儿基本功训练中的重要性
由于幼儿基本功训练属于舞蹈基本功训练最基础阶段,许多训练动作都将简化。在实践教学中,我会把站姿训练放在幼儿基本功训练之前。采用一边训练后背的同时一边调动幼儿训练基本功的积极性。在站姿的同时可以简单的要求一些手位或脚位,配上幼儿教学用语,充分利用幼儿的想象力,这样就有利于课堂教学。但是这系列动作仅仅只在后背直立的基础上,这样一来,整个基本功训练课堂就不再单一枯燥。
坐姿训练也是后背直立训练中的一种,只有在坐姿时训练好了后背直立的意识,那么才能够在把杆训练中得到更好的巩固与加强。例如:正部位立半角脚尖的训练。在做这个训练之前,若继续带进自然形态入训练中,在立半脚尖训练时,会出现撅臀、弯膝等不规范的动作,因此这个训练就不具有任何意义。所以,后背直立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下一步的训练,经过我不断在教学中的探索发现,幼儿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间是有限的,能在这最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幼儿做一件最基础的训练是最有必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三、后背直立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分类号】:G633.
教幼儿学会是着眼于当前,着眼于孩子具体的认知结果;如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技巧。成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十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儿童自身的学,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幼儿失去了主动探索发现的机会,不利于幼儿知识、智力的重新建构。教幼儿会学,则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即教师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幼儿学习中怎样变教幼儿“学会”到教幼儿“会学”呢?
1 引导幼儿大胆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
鼓励幼儿去探索,去发现并非提倡以幼儿为中心,只是让幼儿去动手、动脑、动口,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最后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大班数学活动《6的组成》,教师课前为幼儿准备人手一份几何图形学具卡片,绿色的小梯形两个,绿色小圆片两个,绿色大梯形一个,红色大圆片一个,再准备数学卡片,“6”的分和式一套,首先让幼儿尝试说出图形的不同点,接着再让幼儿根据图形的不同点把他们分成两份,看看有几种分法?幼儿都能很快地说出:“图形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同。”这时候,引导幼儿把颜色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边,不同的放在另一边,同时让幼儿用“6”的分合式来表示。就这样,幼儿通过操作发现规律,通过操作练习,不仅培养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是体现在把结果教给幼儿,而是鼓励幼儿走在前面,大胆探索、发现、提问,发挥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变单纯的灌输与模仿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弥补教师灌输的不足也能弥补幼儿单一的模仿教法的不足,变“学会”为“会学”。如学习区别“宽窄”时,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尝试材料,如宽窄不同的纸、带子、木片、树叶等,把它们分别放在每人的小盘里。开始,我让幼儿试着从盘子里任意找两样东西比宽窄,然后回答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说出是看出来的或是用重叠方法比出来的。然后请幼儿比比教室里钢琴和黑板哪个宽,哪个窄,又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这时再让幼儿动手尝试测量,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幼儿用带子测量,有的幼儿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有的测量方法正确,有的测量方法不正确,有的将钢琴的宽度与黑板的长度进行比较。幼儿的大胆尝试,不管是好是坏,教师都加以鼓励和引导。这不仅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真是一箭双雕。
3 充分运用讨论的方法,培养幼儿自己会学的能力。
皮亚杰的研究说明:儿童的头脑不是“白板”一块,他们是有思维能力的人,经过培养,逐步发展,接近成人。而且,由于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常常能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给幼儿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因此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倡民主、自主、营造良好讨论环境,让幼儿在讨论中修正,讨论中辨析,讨论中提高。讨论时应注意让每个幼儿陈述不同的操作体验,通过提出各种合乎情理的用求异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扩展了思路,大大提高了讨论活动的质量。如:大班数学活动“等分”,活动一开始即营造讨论的环境,请幼儿观察教师头发的变化(扎两个辫子),讨论“只有一根绸带,怎样才能扎两根小辫呢?”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再如:把6个苹果等分后讨论:“你把苹果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让幼儿说出不同的等分方法。这样,幼儿从讨论中获得了三种不同的等分方法,丰富了知识经验。
4 适时迁移,事半功倍
一、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幼儿园教育采用游戏化教学可以为幼儿营造一个更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采用游戏化教学可以降低或消除幼儿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更自然地融入学习中。例如,在教幼儿记忆5以内的数字时,可以将五个小玩具分别藏在5个标有不同数字的抽屉里,引导幼儿寻找出这些小玩具,并说出是在哪个玩具是在标有哪个数字的抽屉里找到的。(二)促进幼儿身体、心理等多方面发展。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成长的关键阶段,采用贴近幼儿年龄、能够满足幼儿心理、生理需求的游戏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吸引幼儿注意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使幼儿发挥主体性,增强幼儿情绪和实践的体验,实现“玩中乐、乐中学”,促进幼儿在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的发展。(三)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对幼儿进行游戏化教学可以使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中进行自由探究、模仿,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游戏化教学,可以丰富幼儿自身的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游戏过于自由,形式过于单一化和模式化。部分教师在采取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混淆了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概念,将游戏理解成了自由活动,只是让孩子自由玩耍,教师没有参与辅助和引导,这样的游戏化教学起不到学习的作用,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部分教师在进行游戏化教学时为了方便管理,往往采取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游戏化教学,明确了活动的过程和方式,游戏过程中仅仅是对幼儿行为是否正确进行简单评价,而没有更多的参与和引导,无法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形式过于单一和模式化,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二)教师不能充分认识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部分教师缺乏正确观念,不能充分认识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这是游戏化教学难以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很多幼儿教师还秉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幼儿在心理和智商方面还没有成熟,教师仍然是课堂学习和游戏的主导者,过于强调纪律,使幼儿在学习和游戏活动中处在被动地位,受到各种限制,无法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这样的游戏教学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三)受到游戏场地和游戏时间的限制。游戏场地和游戏时间也是影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保证充足的游戏场地和充足的游戏时间。游戏场地的大小会在一定程度限制游戏行为,在面积较小的场地里,幼儿的活动会受到空间的限制,很多活动不能得到自由的发挥,甚至会导致幼儿间的冲突;另外,游戏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游戏的效果,在游戏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幼儿可以更好地投入到游戏中,如果游戏时间不足,幼儿的行为和心理都会受到影响,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解决幼儿园游戏化教学问题的策略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的程序,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1.选择多元的教育材料,丰富幼儿的音乐生活
我们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即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资源库、民歌歌曲资源库、外国优秀歌曲资源库、时尚流行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
2.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确立了歌唱活动材料选择的定位后,我们借鉴、融合了许卓娅的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学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学策略
1.优秀儿童歌曲的教学策略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这类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性,其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歌曲《有礼貌的小山羊》、《黄鼠狼拜年》。
2.音画转换法。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
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如《老师,让我亲亲你》、《祝福歌》等。
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促进幼儿的创新精。如《摇篮曲》、《小河之歌》、《蒲公英的故事》等歌曲。
2.外国歌曲的教学策略
为培养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通过我们的多元教学模式,幼儿不仅能轻松地学会演唱,还引发出幼儿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系列的生成活动。
(1)游戏协作法。根据歌曲的民风特点,创设相应背景的游戏情境,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欢快的气氛,让幼儿在协作、交流中学会大胆、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尔士民歌《欢度节日》,英国民歌《伦敦桥》等。
(2)填充创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点及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编、填充歌词或旋律来学习演唱歌曲,让幼儿在一步步的参与中不知不觉的学会歌曲。
(3)对比欣赏法。借助图片、幻灯、媒体等途径来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风格,通过与本地歌曲的对比,学习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外国民歌,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养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
(4)唤醒自主法。通过幼儿提供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唤醒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发现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如《新年好》《铃儿响叮当》《小杜鹃》等。
3.民族歌曲的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风格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都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幼儿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将提升幼儿的艺术素质,并使幼儿在体验、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
(1)发掘笑料——多种表演法。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如山东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两个蝈蝈吹牛皮》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讲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针对这类语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艺术修养带来终身益处。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适合采用此方法。
4.戏曲的教学策略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极高。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要求,我们让幼儿通过感受名家名段,体验多种戏曲的风格和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诗韵交融法。将唐诗与戏剧曲调相结合,让幼儿体验唐诗美的同时,感受戏曲旋律的美,使诗与曲相互衬托,相互交融,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这种方法可根据不同的诗风配不同的曲调。如抒情诗可配黄梅戏曲调,言志的诗可配京剧或豫剧的曲调。
(2)角色体验法。通过欣赏体验不同角色的外形、声音、动作,让幼儿体验京剧中生、旦、花脸等行当的特点,如旦角唱段《苏三起解》、《老生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
5.流行歌曲的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舞蹈这门人体艺术将被更多人认识、接受、认可,并喜欢。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语言,是通过人体动作过程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舞蹈教育则是通过教授这门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幼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对舞蹈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初步的鉴赏力、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的体魄,健康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幼儿天性好动,喜欢模仿,喜爱看舞蹈节目,更渴望参与表演。初学舞蹈时,幼儿只知一味的模仿,几周一过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我们就要从多方面启发、开导,从新生第一天走进舞蹈室时,就要让幼儿知道这不仅是练功房,更是舞蹈宫殿。要在形体美上培养幼儿的自我审美能力,如芭蕾手位的延伸就是一种美,这就要求幼儿带有一种希望的追求的情感在做,感觉自己的眼前多么宽阔,就像包容了整个宇宙。耳朵里听着动人的音符,这多么富有诗意!这不就是以美带情,以情带舞吗?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幼儿的自我审美意识素质,使幼儿自身体现出一种对舞蹈的热爱,从而愉快的进行训练和舞蹈。将幼儿舞蹈形象化,在舞蹈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形成有趣的故事或者舞蹈造型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将舞蹈和启发教育相联系,使舞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舞蹈示范、舞蹈欣赏、边歌边舞、音乐反映、模仿与想象、组合与成品舞蹈编排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幼儿全身的多种器官,在提高兴趣、注意力的同时,更强调了大脑高度的集中去支配身躯,以表达各种动作和情感。而且一系列优美的动作,丰富的队形变化等也促进了幼儿舞蹈记忆力的提高。
幼儿舞蹈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的心灵,我们要仔细洞察孩子美丽的童心世界,了解孩子的质朴情感。广泛收集、提炼他们天真、形象的动作,吸收为幼儿舞蹈的基本素材。只有这样,创作出的舞蹈才会被幼儿喜欢和接受,幼儿舞蹈教学才能推陈出新,不断完善。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将不断加强各方面的训练,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进一步加强舞蹈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二、正确对待和掌握幼儿的差异性
幼儿在艺术表现方面,受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的影响,其个体差异相当惊人。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绘画水平发展很不均衡,不同年龄的幼儿更是如此。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必须正确对待孩子的差异特点,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琐,让每个幼儿得到应有的发展和进步。一个班级的幼儿,有的还处在涂鸦阶段,而有的已经能画出象样的作品,如果经常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那么基础差的幼儿就达不到有效的教育效果。为此,我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集体活动与分组活动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指导。在一节线条练习的活动中,针对孩子绘画水平的差异,让能力差的幼儿单纯做线条练习-----横线、竖线。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进行线条勾画造型。还有一次意愿画活动,我将幼儿按能力大小分成小组进行作业,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先按自己的想象进行作业,然后讲述自己所画的内容。对中等能力的幼儿要求画出大致内容即可。给能力差的幼儿提供绘画材料并进行指导。这样使每个孩子在各自的水平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论语“不学礼,无以立”道出了礼仪的重要意义。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全部品德的基石。礼仪是为了使各种人相处在一起能愉快融洽、使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正常进行,交往中必须有一种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法则、规范。简单地说,礼仪就是表示礼貌的具体礼节,包括言行举止的诸方面细节。礼仪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展现,注重仪表形象,养成文明习惯,把握交往礼仪,融洽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人生旅途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幼儿礼仪是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概括而言,幼儿礼仪分为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大部分。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礼仪行为的重要时期。
2.将礼仪教育融入环境创设中
恩格斯说过:环境造就人。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环境的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幼儿园有整洁的、和谐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及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相互关系都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的重要外部条件。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我们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对校园环境做到布局有科学性,布置有教育性,整体有陶冶性。
首先,我们注重幼儿园的环境美化、教育化。一走进幼儿园,就可以看到“请讲普通话”、“上下楼梯请靠右”、“您好”、“谢谢”等彩色卡通文明用语条幅。教室、楼梯、走廊……整个校园显得整洁、清新、优美,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为幼儿学习文明礼仪营造了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
其次,我们十分注重教室环境的布置。例如墙面布置,在各个班级开设了“文明乖宝宝”、“礼仪之星”等专栏的同时,每月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布置相关的主题墙饰,如“我们都是好宝宝”、“朋友树”“一起玩”、“我来帮助你”;并且常常在教室的语言角投放礼仪方面的书籍、图片,如故事《小兔找朋友》、《小红花找朋友》、《兔宝宝找快乐》等。使幼儿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人物典范的感染。我们还张贴与礼仪教育要求相一致的儿童画,用视觉语言暗示、提示幼儿,提醒幼儿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
由于各种礼仪教育融于环境中,营造了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幼儿生活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到幼儿园环境的美。用美的环境引导幼儿注意环境的整洁卫生,爱护幼儿园的花、草、树木,使幼儿在环境中自觉遵守秩序,学习礼仪之道,促进了礼仪规范的养成。
3.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渗透礼仪教育
幼儿礼仪行为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形成的,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积累社会经验,这就要求教师把礼仪教育灵活地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随机教育。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活动包括入园、进餐、活动、盥洗、午睡等环节。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制订各项行为规则,对每个环节的行为提出具体的要求,把礼仪教育内容细化到各环节中,并随时、随地、随事地进行随机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3.1抓晨间接待。设“晨间礼仪岗”,每天早上由值日老师带领两位小朋友“站岗”,向来园的小朋友、老师鞠躬问好。各班建立“礼仪小天使”,每天轮流派出“礼仪小天使”在门口做好早晨接待的工作。
3.2抓生活各环节的渗透。例如晨间谈话、餐前安静活动等,给幼儿讲讲名人礼仪故事。
3.3抓礼仪教育环境创设,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礼仪。在幼儿园走廊悬挂、张贴文明礼仪宣传标语,设置温馨的提示话语、文明礼仪格言。
4.与家庭紧密配合进行礼仪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幼儿园教育与家庭不能协调一致,那么,幼儿的礼仪行为就很难形成和巩固。所以要培养幼儿的礼仪,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使礼仪教育连贯起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4.1发放家长倡议书。发动家长共同参与,营造“全面发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4.2举行一个“启动仪式”活动。进行全面动员,在全园师生和家长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明确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达成共识。
4.3每周向家长发放礼仪教育重点内容及在家的要求。
4.4编发幼儿园《文明礼仪手册》,让家长了解和掌握与幼儿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4.5请家长记录孩子礼仪行为方面的事迹,在宣传栏上展示,公开表扬。
4.6每月请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礼仪作一个评估。
4.7每学期评选“礼仪好家庭”。
5.选择合适的教材,帮助幼儿丰富礼仪认知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有序的教学,这种有序不但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也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孩子清晰的思路,为他日后做事情讲条理打好基础。
所谓有序,即一个系统由较低的结构转化为较高的结构的过程,它是阶段性的整合,是系统性的链接。以教学系统为例,讲清、学会的过程,是为有序;反之,讲授不清,迷惑不解的过程,为无序;记忆、理解的过程为有序,而遗忘、生疏的过程为无序。思维条理化、灵活变通的过程,为有序;而思维紊乱,呆滞僵化的过程,为无序。有效教学的着落点正是“有序原理”的应用。
幼儿园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发展孩子智力、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平时在教学中的有序性。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下面我就以中班数学教学为例;,根据自己平时的点滴教学积累与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期开学,数学教学开始前的准备工作――井然“有序”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的特点是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教师“有序”教学,循序渐近,环环相扣,提升数学能力
(一)教师的提问要体现“有序”
教师的提问会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是好是坏。如果教师在进行提问设计时,能关注思维的有序性,对于孩子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是我上过的一堂课,内容为《送礼物》的提问环节的设计:
1.各种吃的、玩的及部分穿的物品散放在桌上。
师提问:“幼儿园捐了许多物品要送往玉树灾区,需要我们班的小宝宝来整理一下。”
师提问:“先看看有哪些物品”,“怎样整理才整齐呢?”(教师提示:把果冻和果冻放在一起……)
师:“这里有许多塑料篓,可以把相同的东西放进一个塑料篓里,要摆放整齐。”
2.塑料篓摆好,请幼儿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个塑料篓里。
师提问:(根据幼儿整理的情况)“分别说说每个塑料篓里放的是什么物品?有什么用途?“
3.讨论归类的标准。
师提问:“幼儿园给了我们几个纸箱,让我们把物品装进去。你们看看可以把哪几种物品放进一个箱子。”“为什么这几种物品可以放进一个箱子里?”
幼儿开始分组讨论。
讨论结果:按这些物品的用途(吃、穿、玩)分别装进纸箱里。
师提问:“怎样将这些物品放进箱里,才不会放乱和损坏它们呢?这里的塑料袋能用吗?”
幼儿分工合作将物品装入袋中,分别放进几个纸箱里。
师提问:“说说这几个纸箱里放的都是什么物品?”
4.为物品设计标记。
师提问:“这几箱物品送到玉树灾区怎样让大家知道箱子里装的是什么?”
教师展示自己设计的物品标志,并引导幼儿理解,及启发多种思维创造。
5.幼儿自己设计与制作标记。
教师展示贴有幼儿制作标记的纸箱,引导幼儿说说箱子里装的是什么物品,(如:箱子里有小汽车、万花筒、油泥都是玩的。)
从上面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将物品按种类摆放在一起;进而提问提出分组讨论归类的标准,学习按用途归类;最后提问启发幼儿制作物品标记。这也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二)教学活动设计组织要突出“有序”。
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组织时,如能用“有序”思维作引领,每一个活动之间环环相扣,知识衔接自然有序,既可以使一堂课上得扎扎实实、井然有序,旁人听起来也不会觉得“花俏、浮躁”,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思维的有序性。
三、课外教学――以幼儿“有序”的操作为主,发展“有序”思维习惯
教师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的身高、体重、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历,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说出自己一天的活动――起床、上幼儿园、吃饭、游戏、睡觉、离园等,引导幼儿认识时钟,感知相关的数学知识。
在幼儿学习数守恒知识后,在“长度守恒”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的材料,这时教师让小朋友们动手摆弄、操作,他们一边操作,一边议论着。孩子们经过反复的操作、议论、思考,最后得出“等长的两种物体,它们的长度都是不变的。不论你怎样摆,怎样变换形状”。
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我设计了“送娃娃回家”的操作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送到正方形盒子里,把圆形片片送到圆形的盒子里,从中获得相关经验。游戏《掷筛子》中,为幼儿提供筛子,六面写有1―6的数字,通过掷筛子的点,数出扑克牌排火车,复习6 以内组成,感知分解组成的排列规律。
通过以上课外教学,我发现课外教学要以幼儿的操作为主,教师只是提供材料及适时加以引导、指导。因此幼儿的“有序”显得格外重要。
(一)活动操作过程要凸显“序”。
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孩子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孩子的思维。孩子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
幼儿是指三至六岁的孩子,这一时期的幼儿体格发育速度比乳儿期、婴儿期相对减慢,但大脑功能发育较前更为完善,智力发展增快,理解力逐渐提高,求知欲加强,好奇、好问、好模仿。在这一时期重视让幼儿参加适宜的各种舞蹈教育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的发展,促进幼儿心脏和呼吸器官机能的成熟,并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同时,对于发展幼儿的认识力、想象力、审美力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都是极为重要的。如在教授小班的舞蹈《大红花》时,幼儿在学习小碎步跑,半蹲左右摆臂,模仿叔叔握抢,向叔叔鲜花,手拉手小碎步换位跑等基础动作的同时,他们的动作协调性得到了发展,身体机能得到了锻炼,心理得到了愉悦,也使幼儿之间增进了友谊,促进了情感的交流。
二、循序渐进地实施舞蹈教学
幼儿舞蹈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引导欣赏、激发兴趣,设计游戏增加趣味性,熟悉音乐调节情感,再到创编提高创造美的素质,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1.引导欣赏,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三至六岁的幼儿,兴趣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有了兴趣他们才能专注于某一件事情,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可利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表演,结合多媒体播放舞蹈让幼儿欣赏,或请大一些的幼儿表演,同伴的表演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做好了这些铺垫,相信幼儿已经跃跃欲试了。只要幼儿对舞蹈有了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他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进行舞蹈教学会很顺利的。例如,在教授小班律动《走路》时,首先我进行了形象的示范表演,小兔、小鸭、小乌龟、小猫等幼儿常见的可爱的小动物在我的表演下活灵活现,有的幼儿在我表演时就已经坐不住了,学着我动起来,他们也想做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有一次,我要给中班的小朋友教《绸带舞》,想到现在大班的幼儿已经学习过这个舞蹈了,就请了大班的几个小朋友来作示范表演,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高兴,跟着大班的小朋友甩着绸带跳起来,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
2.游戏增加舞蹈的趣味性
幼儿园的教育是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游戏在幼儿园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幼儿的学习缺少了游戏,枯燥无味,黯然失色。在教舞蹈教学中,游戏也很重要,比如,舞蹈《蝴蝶花》,课前,我领幼儿去小区里的公园找蝴蝶花、找蝴蝶。看到一簇簇长得像蝴蝶的花儿,幼儿兴奋得小脸通红。看到一只只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幼儿高兴地手舞足蹈,我及时地提醒幼儿,让他们观察蝴蝶怎样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回到教室,我设计了找蝴蝶的游戏,幼儿兴高采烈地在游戏中学会了舞蹈,整个舞蹈学习得非常顺利。又如,在学习舞蹈《洗手帕》中,我和幼儿一起游戏,拿着自己的小手帕,端着小盆,模仿洗手帕,搓、漂、晾,幼儿模仿得惟妙惟肖,做完游戏,幼儿已经对舞蹈的动作要领有所掌握,再学习舞蹈动作就轻车熟路了。
3.音乐调节情感
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中起源最早、最典型的孪生艺术形式。在一般情况下,有舞必有乐,音乐和舞蹈同步进行,舞蹈借助音乐表达舞者情感,音乐直接刺激人的动作,并通过人体动作直接体现音乐感受,吴晓邦在《新舞蹈艺术概论》中说:“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想完整地表现出来。”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幼儿舞蹈动作,而且让幼儿在学习舞蹈艺术的同时逐步了解音乐世界。教师告诉幼儿音乐是舞蹈的好朋友,会引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幼儿学习舞蹈时,他们掌握了所有动作以后先别忙着合音乐,而是让幼儿安静地聆听整首舞曲,可向幼儿简单介绍舞曲的基本旋律、情绪、背景,让他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重复听音乐,让幼儿熟悉音乐并喜欢音乐,通过多次聆听和动作练习,让音乐和舞蹈成为幼儿自己所熟悉的“东西”,这将有利于教学、训练和排练,使幼儿舞蹈艺术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