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5: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内经济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目前,庆典环境设计课程的授课过程,以及教师对教辅资料的选择或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庆典设计有关的资料多围绕婚礼、节日活动等内容进行论述。展示设计专业对该课程的学习侧重场景设计,以目前由朱瑞波与于忠编著的《现代庆典策划设计》一书为例,该书侧重讲述的是策划活动,但在课程细化讲授中还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从庆典类别看,该书讲述了除节日外的开业庆典、开盘庆典、封顶仪式、奠基典礼、搬迁典礼、毕业典礼、会展典礼等,在这些类别里,如开盘庆典等都是跟随社会发展而增添的反映时代的内容。然而,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我们在追赶社会发展步伐时却忽略了历史,遗漏了古时就已存在且非常盛大的祭祀典礼。
2.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单一
素质教育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其中,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法依然是以讲授为主,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常辅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情境法等,提高其参与意识。为转变现状,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特别要求,实际操作的课时量要占总课时的70%,要打破常规,让学生主导教学过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硬件设施的制约,一般以模拟的方式进行设计,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难免积极性不高,因此实操环节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学评价具有片面性
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两种: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该形式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自身需要提高与改进的地方,但在实际教学评价中的使用率相对较低;总结性评价则是针对教学的最终效果作出的评价。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起主导作用的多为教师,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是教师针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思考与调整的途径。目前,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课堂的教学评价集中体现在作业评价方面。如学生方案设计中的讲评,通常是学生将方案分享后,教师针对其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得总结性评价也更多地流于形式,变成最终作业的讲评与打分环节,这对于课程的建设、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都起着一定的消极作用。
二、庆典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思考
1.教学内容
在社会中,某部门、团体或者个人,因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而开展的有条有理的活动与仪式,统称为庆典。而举办这类活动或仪式之前,以空间为载体进行的场景、灯光与流程的设计,即庆典环境设计,文中简称为庆典设计。其实,庆典设计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得益于现代多媒体科技的快速发展,庆典设计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使用频率与范围也愈发高与广。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全面了解庆典设计,笔者除了针对教辅资料中的庆典内容进行讲述外,还补充了两种类型。(1)祭祀庆典查阅中国古代典礼仪式可知,传统“五礼”中的“吉礼”即为祭祀的典礼,有三种形式,分别为祭天、祭地与宗庙祭祀。除此之外,还有狩猎祭祀、求雨等具体的祭祀活动。笔者认为,古时的祭祀活动是庆典活动发展的源头,在教学中不应忽略,无论从历史还是专业角度都应让学生知晓这部分历史。(2)其他个性典礼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自由、彰显个性的时代,无论在吃、穿、住、行各方面都追求创意与个性的表达。在现代庆典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视野的开阔、思想的开放,众多新奇的仪式活动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其中最为典型的为离婚礼。2007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办了首次以离婚为主题的展览会。无独有偶,2009年3月15日,在英国南部的滨海城市布莱顿举办了一场名为“重新开始”的离婚主题博览会。在中国,让“离婚”一词变得不再十分敏感,而转向平常与诙谐的,不得不提及电影《非诚勿扰2》。在银幕中,离婚仪式的现场与结婚仪式不同,在白色的基调中,点缀以黑色女方也是一袭黑色礼服亮相,用来突出“离婚”这一主题。现场司仪将二人自恋爱到离婚的过程向亲朋简述,紧接着进行取下婚戒的仪式,与此同时,司仪庄严地宣布二人离婚,成为单身。虽然此等场景是影视剧的艺术化处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引发了一些潮男潮女的相继效仿。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实现高效授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化知识,首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兴趣促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笔者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除讲授法外,还使用了案例教学法、项目实训法、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除基础理论的学习外,教师有意地选择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如,课堂中对陈奕迅“DUO”演唱会的场景设计赏析,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愉悦地、主动地参与案例的赏析。笔者认为,讨论教学法是对常规教学方法中项目实训法的有效补充。庆典环境设计与其他设计类课程一样,在授课过程中检验学生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方案的设计,一个完整的、优秀的方案在课堂上的诞生,需要思想的不断交流与碰撞。因此,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学生间对各自方案的讨论,通过参与学生的讨论,能够显著地感受到学生设计思维逐渐变得活跃与开阔。指导自学法是根据本门课程教学资料匮乏这一特点提出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完善内容,佐证内容的有效性,笔者特别设置了部分环节,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讨论、提出假设、证实假设、修正并得出答案。笔者在实践后发现,相较讲授法而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率、理解率、运用率都有所提高。在学习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实训的同时,笔者还根据课程的需要,适当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利用实地考查的方式,使学生置身市场中感受庆典环境设计的气氛,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对课堂知识点的体悟。
3.教学评价体系
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式是方案设计说明,其中包括小组主题的确定说明、风格定位、素材整理分析、方案初定、修改、方案完成等环节。一般情况下,评价多发生在方案的初定、修改过程中,因此总会出现学生不愿意修改方案的情况。笔者认为,从最初方案的构思开始,每个环节都可设有讲评及讨论的部分,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设计思维过程更为清晰、流畅,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大幅度修改与重做的几率。作业讲评环节的实施者多数为教师,一方面很容易使学生形成被动学习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容易因教师的个人倾向造成学生知识的片面性。为此,笔者特意加入了学生互评、公司专家讲评等多种评价模式,力图使该课程的作业讲评建立在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上,使评价更为公平、公正。至此,本门课程的评价体系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第三方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组成,学生评价教师也是为了促使教师不断进步,学生的评价是教师授课情况最直观、最实际的总结。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评价反馈的问题微调授课计划,课程结束后可根据学生的问题补充、完善授课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特别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急剧萎缩。
基于此,本文在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下,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查阅我国现行的金融危机管理的主要著作,并通过各类专业杂志及相关网站获取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中国目前在金融危机防范上的问题和国际上金融危机防范经验,提出中国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Financial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二、对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1.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中国渐进主义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必然是渐进型的。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汇率双向波动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防范风险的能力,并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同时,保持适度的外汇市场干预。货币当局应动态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汇率相对于均衡水平的状况,遵从汇率目标区调控原则,采取“目标区内相机干预”和“边界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扩大目标区宽度,保持渐进性与合理性,避免超调现象发生,使汇率水平能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稳定的水平。
2.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当国际游资流入时,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引起大量资金外流,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我国汇率弹性增大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逐步推进,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和随后可能发生的流向逆转保持高度警惕。首先要夯实市场基础和完善市场规范,同时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从而更加安全地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3.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只有国内资本市场越活跃,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才会越低。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的融资市场的步伐。在发展国内融资市场的过程中,特别应重视证券、债券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使它们成为中国国内基金的一个稳定来源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保证耗资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减少对外国资本尤其是对短期外国资本的过分依赖。当然,目前的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十分成熟,要建立充分完整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扩大市场流通总规模,提高市场内在价值;提高市场透明度、全面公布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金融风险做出正确评估,提高投资者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4.对外开放要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对外国开放资本市场要慎之又慎
泰国政府在1992年取消了过去几十年所采取的保护本国资本高达市场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一下子全面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但同时国内金融政策却没有相应配套改革,继续维持原先泰株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政策。由此造成自由开放的国内资本市场与不自由的外汇管制混为一体,助长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使全球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能否经受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关键看经济是否健全,企业制度是否健全,金融制度是否稳定,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监管能力。有的国家能免受危机影响,就是这个原因。对于中国来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是加快改革。但在加快改革步伐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在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更要慎之又慎。只有在已经具备开放资本市场的条件,包括已经建立有效的金融政策和相应的金融监管调控机制,建立了完整的法律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宏观控制政策的情况下才能开放资本市场,决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起。
5.坚持正确的利用外资政策,合理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国家之一,也已连续数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大量涌入的确弥补了国内资金缺口,也支持了重点项目或大型项目的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外资和债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首先,我国必须将外债规模确定并维持在一个适度或合理的水平上,即借用外债既要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对外债偿付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不能盲目大量向外举债。此外,还必须对外债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比例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特别是要合理安排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证偿还的目的。最后,尽管中国外债规模一直控制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但应加快清理那些实际对外负债、又脱离政府监管的“隐性外债”,把“隐性外债”纳入外债监管范围之内,提高外债规范管理的有效性。超级秘书网
6.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场国际收支危机和债务危机。片面追求高的经济增长率,进口需求超过出口能力,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使外汇储备减少,削弱了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总额连年增长,对外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进行的外贸体制改革又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针对长期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给工业带来不利于出口的倾向,我们已对进口许可证制度作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做,都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我们既不能为出口而牺牲进口,更不能为进口而牺牲出口。在大量吸引外资的现阶段,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并鼓励制成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口的出口,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保持良好充足的外汇储备,以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Otzfeld,M.Thelogic0fcurrencycrisis[J].CahiersEconomiquesetMonetaires.1994,43:189-213.
[2]Krugman,P.Amodel0fbalance0fpayrmmtscrises[J].Journal0fMoney,Credit,andBanking,1979,(11):311-325.
[3]李恒阳等编.全球金融危机经典案例[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4]石俊志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澳)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6]曹欢.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探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对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据我国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准则以及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在必要的审计程序监视下,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企业财务收支管理进行严格的审计: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帐表与实际之间的相符程度;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程度等。
(二)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
对于国有企业新的负责人而言,前一任负责人遗留下来的经济问题就会被搁置。这就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对前后任期期间资产质量的情况进行清楚的划分。通过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有效地查实,来真是的反应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实际质量情况。对于任职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重点是对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进行审计。
(三)任职期间经营成果的审计
在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经营成果不是的现象十分的普遍。因此,为杜绝上述情况更深程度的恶化,就应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内容——经营成果进行有效地审计。对于国有企业任期内的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基于对企业负责人任期期间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审计。
(四)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经营合法性审计
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对任职期间国有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决策进行审计,主要是对其的合法性、合规性,如有无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是否存在违规越权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品种等进行审计,注重的是对企业实施的绩效审计。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于开展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一是干部管理的权属复杂,对于审计的对象确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改制、兼并以及重组资本时,就会产生十分复杂的权属成分。其二是被审人任期的职责难以确定。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详尽的履职规范文件进行约束,在界定被审人的经济责任方面就会产生较大的难度。
(二)经济责任审计贯彻受限,增加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中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就造成在规避审计风险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困难。二是审计手段存在局限性。对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对外部资料的取得是非常困难的,这就给企业的资产质量以及完整性的确认等,造成了一系列的不确定的因素。三是“先审后离”的原则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很难贯彻执行。现实的情况是基本上是人已经提拔、调任,内审部才接受组织部门的委托进行积极责任审计,这样就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比较的被动,查处的难度比较大,给国有经济的审计就会产生较大的压力与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类别单一,审计成果难以有效的转化
当前,由于国有企业集团的干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考核措施不够完善,就会造成内部审计对用度干部的人用几乎没有发言权。尽管有关企业的治理以及干部的任用与管理依旧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但是却没有一种制度和机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直接用于干部的任用与监督进行明确的规定。这样,就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无法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中发挥真正的实际效果。由于审计结果疏于落实,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处理与解决的就相对比较少,被审单位整改的也不彻底到应有的作用。
三、新时期构筑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一)完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加强重要岗位人事监管
做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最关键的就是获得完善的国有资产外部监管机制的支持。这样,对于国有企业就能够开展更为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一是要构建完善三的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应会同财政、税务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共同的监督,这样在形成监督合力的情况下,对社会审计组织以及内部审计机构存在的有效工作成果,形成实现国有企业经济责任监管的防线;二是加强国有企业重要岗位上的人事监管,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以及监管的水平;三是建立健全有效地权力运行机制,提高权利运行的透明度,完善对国有企业的权力制约以及监督机制。
(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管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审计的内部监管效能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国防军事工业、造币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新闻和广播影视业、金融业、重要物资储备部门及农业中的某些特殊领域。从现实情况看,这些领域的产品或服务功能在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中作用无可取代,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保持垄断地位是国家对其实行绝对控制的必要保证。
二、在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基础产业领域,国有经济保持支配地位
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看,这些领域主要是指城市基础设施、电力、邮电通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矿业、铁路运输、航空和港口等。在这些领域中,一般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大,非国有经济无力或不愿投资这些领域,应主要由国家进行投资,并保持支配地位,由此可以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成功的经验,在这些领域中亦应逐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在有些领域中甚至可以占到较大的比重,只要国家能通过法律、行政和政策手段控制得住,就可以尽可能吸收民间资本进入,由此可能为国有经济提高控制能力、发挥主导作用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领域,国有经济要集中力量支持发展一些大型企业集团
当今世界,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能力的主要标志。至今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这与我们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在现阶段,只有靠国有资本的参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潜力,才可能在一些资金和技术密集性高、竞争激烈、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部门培育发展出一批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从目前情况看这些领域主要有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机械和建筑业几个支柱产业。
四、在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国有资本的投资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早期投资大、风险大,目前我国非国有经济成分难以进入,需要全面促进其发展。这些产业是代表着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新兴部门,对于一个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的发展能直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国有资本要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国家实力为后盾,加大在该领域投资的力度,引导和带动其他社会资本投向该领域。这些行业主要是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工程、生物工程产业等。
五、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应与非国有经济进行平等竞争
2我国内外贸易市场经济发展障碍及问题探究
2.1投资消费失衡,增长动力结构畸形在我国的内部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的状态长期存在。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2013年全国社会固定资产增长为19.3%,扣除其他因素影响后实际增长为10.7%,而这一数据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个百分点。通过对比投资、消费以及净出口三大市场需求对我国GDP增长的拉动作用不难发现,投资在市场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仍占有绝大多数比例,而市场消费与其相比,则略显乏力。我国市场经济中投资消费比例的失衡使得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发展呈现畸形,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我国内需市场的严重不足,而且也反映出了我国房地产投资行业、能源建设行业所制造的大量泡沫,使得物价升高,造成通货膨胀压力急剧增加。因此,为了调整内部市场经济结构,就要科学有效地协调经济增长和潜在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推动内部生产与发展动力消除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关系,进而促进我国内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2资产市场流动性泛滥就近些年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行分析,出口贸易的开展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这也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累计到了三万亿美元。但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外贸企业及居民必须将其掌握的外汇结售给中央银行,这便使得中央银行在市场中投放的流动性大大增加,资产市场流动性也日渐泛滥。随着资产市场流动性的不断提升,人民币的预期进一步加剧,这便会直接吸引热钱流入市场。此外,由于金融市场的运营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也造成了市场流动性疏导能力的缺乏,大量市场流动性流入到股票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领域中,不仅制造了大量泡沫,也使得经济输入发生剧烈膨胀。与资产市场流动性泛滥相比,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却呈现出了流动性短缺的问题。随着实体经济与银行体系脱媒现象的普及,银行在资产负债表外与民间所建立的资金链条不断增加,这便使得企业在信贷额度收紧的状况下,面临更大的资金链断裂风险。
2.3进出口结构失衡,贸易摩擦增多就2012年我国外汇管理局的数据统计显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的状态,其经常项目顺差已达到2138亿美元,而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则达到了1270亿美元。由此可见,在多年来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双顺差状况已逐渐成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常态。巨额的贸易顺差在带来巨大外汇储备的同时,也会直接造成中央银行流动性投放的激增,此外,贸易顺差过大也会造成其他国家向我国制造贸易摩擦,如反补贴、反倾销和特殊保障措施等,从而使我国在国际贸易的开展中受到不平等待遇。
2.4外贸结构失衡,储备面临风险在国际市场贸易的实际开展中,贸易分工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两种类型,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的开展中,依靠跨国公司掌握了定价权,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过渡,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外贸经济的开展中始终处于货物贸易阶段,无法将贸易结构进行调整与升级。就拿今年以来我国国际贸易中的服务贸易发展进行分析,多年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始终处于逆差状态,并且呈现出了逐年增大的发展趋势。外贸结构的失衡,使得我国贸易条件出现恶化,加之我国服务贸易的综合竞争力较弱,更是使得恶化程度不断加深。就我国的外汇储备进行分析,截止2013年,3.8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分配中,美元资产占有约64.6%,但由于美国市场经济无法在短期内复苏,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货币也面临着减值的风险。
3我国内外贸易市场经济未来发展对策分析
3.1限制投资扩张,积极扩大内需在我国今后的内部市场贸易发展中,为了有效规避发展障碍,就要针对投资扩张进行全面限制,并结合扩大内需工作的开展,以促进市场经济实现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为了限制投资扩张,就要着重对工业部门投资进行控制,首先要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型企业建设项目的开展,防止投资扩张造成内部市场经济的畸形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工业部门的投资发展方向,通过将投资引向服务领域和高新技术开发领域,拉动内部经济市场需求的提高,从而有效鼓励民间自主投资活动的开展。在对我国国内贸易进行内需扩张的过程中,要先对国民收入分配体制进行改革,通过提高劳动要素报酬率,促进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的不断完善,从而推动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此外,为了进一步稳定居民消费的预期,还要对城乡社会保障体制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加之对服务贸易进口门槛的降低,从而为内需市场提供更多的服务产品,增加内需福利。
3.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发展就我国当前的贸易市场发展进行分析,我国金融体系仍保持着以银行业为主导的传统结构,这一结构的长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也极易导致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扭曲,这都充分表明了银行业主导机制对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在未来的内外贸易发展中,为了有效地解决金融产品贬值、市场落后及汇率扭曲等问题,要充分利用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并以发展良好的金融服务业为基础,对金融投资工具进行丰富,从而促进我国建立起更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在这一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基础上,国内金融市场也会出现更大的储备空间,这便会给外汇储备提供更为丰富的储备选择,金融市场的内部投放,也会使外汇储备中的货币错配风险得以有效控制。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内外贸易的现代化改革与发展,利率市场化工作的转变还要大力推动我国本土经济参与到国际经济发展中去,从而在“走出去”的同时,更多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中的现金管理技术与理念,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与结构的完善奠定重要的发展基础。
3.3加快外贸转型,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为了切实有效地调整我国外贸结构,就应在今后国际贸易的开展中不断加快外贸转型,在确保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及汇率政策等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转型。同时,为了进一步减少我国市场内部产业分工引起的贸易顺差,还要大力落实扩大进口政策,通过更具选择性地对进口贸易内容进行筛选,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与此同时,在国际贸易的开展中,为了推动外贸转型,还要努力减少设备配件及其中间品进口,从而使国内市场成为进口配件的主要供给方,避免市场加工贸易出现附加值较低的问题。为了在今后的对外贸易中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应首先建设国内服务贸易的发展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提高我国服务业在国际贸易范围内的竞争力。在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改革与调整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抓住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大好机会,并通过不断扩大贸易规模,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与完善。
3.4促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我国在内外贸易的实际开展中,长期存在着内外失衡的问题,货币错配与“斯蒂格利茨怪圈”所导致的经济困境,也使得我国内外贸易发展障碍不断加剧,所以,为了在今后的市场经济贸易发展中有效地消除障碍,就要在调整投资储蓄结构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国际收支结构的改革,通过改善我国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单一霸权现状,有效地促进内外贸易的稳健发展。为实现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就要首先对外币计价的外汇规模进行调整,通过适当地降低外汇规模,使更多的人民币得以流入国际市场。同时,我国还要借助国际货币体系调整的契机,使人民币逐渐掌控区域核心货币的地位,从而使得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逆差进一步增加,推进人民币流入国际市场的同时,促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在构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同时,我国的市场效率会随之提高,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也会不断增加,这也使得我国的内外贸易开展能够有效地规避发展障碍,从而推动内外贸易的健康、长期发展。
传统的政府预算编制和预算会计核算一般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主要国家,在政府预算编制和政府会计核算中已逐步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为其确认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成果逐渐成为当今世界预算编制和政府会计核算的一个主流趋势和发展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预算会计确认基础国际范围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加强政府财务和预算信息的全面性和透明度,提高公共部门运行效率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现行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存在的局限性
收付实现制由于能够准确的记录货币收支,提供真实的现金指标,对加强现金管理,防止预算超支,具有明显的作用;同时它还可以与传统的收付实现制预算拨款进行符合性比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此外,收付实现制简单易行,便于编制报告,容易被使用者理解,需要的会计技术较少,因此成本也比较低廉。但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比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政府的负债状况。评估和管理财政风险的前提是获得前瞻性的信息,以便在“坏结果”发生之前能够采取必要的调节措施,应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风险。与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相比,由于确认和记录交易的时间大为提前,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在提供危机预警信息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原因很简单,例如政府签订贷款担保合同时,并没有花费掉任何现金。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下就不能探测到这类风险,但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则不同。
同样,对于跨年度交易引起的风险而言,采用权责发生制则更具有优势。及时采取行动要求尽可能早地暴露这些方面的不利趋势,但在收付实现制会计下,这些均被“善意”地变成了“隐性负债”,从而实质上隐蔽了财政风险,人为的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造成一种失真的财政预算平衡的假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相同会计期间政府权力和责任的不相匹配,有可能出现政府代际的债务转嫁,导致各届政府间权责不清,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考核政府绩效。
不能有效分析政府的资金运用情况和效果。国有资产流失在最近十余年中一直是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信息问题相关。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支付作为成本、费用确认的依据,现行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意味着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一旦支出以后,就一直以原始成本始终挂在账面上,其结果是使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产生的业绩和其利用效率不能得到完全反映;同样,在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对已收到但未付款的物资、或均衡拨款支付的物资,在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上因未付款而不纳入预算会计核算中,削弱了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全面管理。
财务成果易于被管理当局操纵。收付实现制下,收入、费用是按其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来确认记账的,它不考虑收支项目的配比性。管理当局可根据其意愿,将收付的时间人为地在当期和以后期间进行调节,从而形成满足其期望的预算收入的增加(减少)或支出的节约(超支),导致年度预算结余金额与实际情况不符,最终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可比性,使国家对宏观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决策缺乏确实可信的预算会计信息。
各国政府运用权责发生制的改革经验
权责发生制主要应用于企业和私营部门,在西方部分国家的政府会计、预算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而且,由于各个国家政治、经济和财政环境各不相同,以及权责发生制本身的缺陷,各国政府在财政改革中运用权责发生制的方式、内容也有较大的区别。权责发生制在西方国家的运用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即所有发生的会计事项都依照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主要国家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对政府的活动完全采用了与企业相同的核算方法,在政府部门管理中实行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等一系列会计核算方法,同时,政府的预算编制、财政报告也全部采用权责发生制方式记录、编报。在预算编制上,对资本支出的运用情况、当期成本、远期负债及税收估算等,利用“政府经营损益表”、“政府财务状况表”进行全面反映。政府财务报告中,对政府控制的资源、政府运用资源的方式与效率以及政府对远期资源的预期等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报告。
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主要是美国和一些OECD国家。由于权责发生制在政府财政管理中的运用前景不清,更多的西方国家只是部分或者改良的运用了权责发生制。部分运用权责发生制也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财务报告、部门管理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编制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财政报告虽然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报告所反映的政府控制、运用资源及远期资源预测等内容,建立在完整的统计、分析系统上,并不完全通过预算编制取得;部门管理上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核算部门的成本、产出,提高部门行政效率;预算编制采用收付实现制,以反映本财政年度内资金来源及政府运用资金的情况。另一种是以OECD国家为代表的“部门会计和预算管理采用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编制、财务报告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模式。
改革我国预算会计确认基础引入权责发生制
根据现阶段经济背景明确改革的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实行分税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绩效评价等。而且,随着会计标准日趋国际化,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成为必然的选择。但权责发生制虽然有助于加强政府预算成本核算与业绩考核,能够比较全面、准确的反映一些长期项目和或有负债的信息,增强了预算信息的完整性、可信性和透明度,更能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但是,权责发生制在全面、准确反映当期现金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这还需要收付实现制加以弥补。因此,权责发生制应与收付实现制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共同反映政府部门的财务活动。超级秘书网
明确改革的推进方式。综观各国的改革实践,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一步到位”改革模式,即直接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如澳大利亚和英国;二是“分步到位”改革模式,即按照“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步骤,一步步实施改革,如加拿大就采用这种模式;三是“逐渐扩展”的改革模式,先在部分政府会计科目中应用权责发生制,后逐步推广到其他政府会计科目或主要会计科目。
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在现阶段还不可能全方位推行权责发生制,从中长期看我们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基础并存作为预算会计的确认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作为两种会计基础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是可以相互补充,同时存在的,可以根据具体的会计事项和特定的环境选择各自使用的范围。法国自1999年起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开始在年末计提应计应付利息,对以前不核算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后记录并计提折旧,提取坏账准备等。这些做法没有改变会计系统的整体核算基础,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收付实现制会计的不足。又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一些主要的影响财政事项的内容上采用权责发生制,如养老金,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做法,对当前不能真实反映财政结余的迫切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对其他部分可以继续使用收付实现制。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在组织机构、法律制度、人员与技术上进行充分的准备,将改革成本降到最低,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改革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满足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需求,简而言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就是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在实际管理时候,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二)适应经济管理改革的需求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公路运输作为经济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与公路运输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想要更好地发展经济就一定要保障良好的公路运输,并且经济发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路运输的稳定发展。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公路运输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时候,可以发现一些较为偏远、地区交通不是很方便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就一些沿海地区或者是国家中心发展城市来说,其公路交通较为便捷,能够当地经济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其交通便利,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公路运输作为各种运输方式中一种,是最为常见的交通方式,具有灵活、便利等一些特点,随着高速公路不断建设发展,我国公路运输网络不断被完善,其发展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公路运输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
一些偏远地区,想要致富,首先就一定要修好公路,并且这也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历史所验证的。公路交通运输是否方便直接影响着本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大多数时候,建设公路仅仅是为了开发某一地资源,但是这一过程中,我们却能够发现公路的建设带动了这一地区沿线经济的建设。所以,公路运输的超前建设,将会不断加强沿线地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带动经济的发展,就一个封闭地区来说,即使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是没有便利的交通经济,其发展依旧落后,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只有当一个地区公路建设状况良好,才能够促进相关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三、基于市场经济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应用与发展
(一)建立健全公路运输管理
完善公路运输管理是有效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这也是保障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现阶段社会经济保持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之中,传统公路建设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积极结合我国公路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政策,并促进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实行全面预算
在公路运输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加强公路建设成本管理与控制,在保障公路建设质量的时候,保障其经济效益。另外,可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并且这也是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本措施,在加强公路成本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编制工程施工预算,其主要核心在与不断完善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并结合公路施工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使工程预算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更加完善,在利益、责任、权能相结合基础上实现各个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使其能够有效通过监测、激励以及分配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存在的各项管理问题,同时完善施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在完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并结合信息网络各种优势,促使信息能够不断整合,并且,在当前公路管理过程中,大多数公路已经应用了现代电子工程设备,在提升管理质量的同时,有效完善了公路运输管理,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从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看我国收入分配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的收入法是从收入分配的角度,以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份额以及应向政府支付的份额为出发点计算最终产出。按照这种核算方法,GDP的计算公式为: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IH+营业盈余。其中:劳动者报酬反映了劳动力在初次分配中的所得,生产税净额反映了政府在总产出中取走的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反映了资本所得。收入法国民经济核算反映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政府、资本所有者对一定时期国民产出的占有状况,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而收入分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中的消费、投资、税收行为。
图1反映了1996年至2006年我国劳动者、政府、资本所有者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在此期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走低,而资本收益占GDP比重持续上升。这一趋势可以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消费行为、政府的税收行为、企业的投资行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同时,我国资本回报率自1993年以来处于上升趋势①,也影响了企业的投资行为。由图1可知初次分配中生产税净额占GDP比重较小且稳定,因此本文只考虑劳动者报酬与资本所得占GDP的比重及其变化趋势对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影响。
二、收入分配体系与宏观经济内部均衡
宏观经济内部均衡指的是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的状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内部均衡最突出的问题是物价指数高企,经济面临很大的通胀压力。国家统计局月度统计公报显示:自2007年3月CPI涨幅超过3%以后便一路走高,2008年4月达到8.5%。当前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领的结构性上涨,如国家发改委曾在国新办新闻会上表示“现在物价上涨是一种结构性的上涨,在结构性上涨的因素消失之后,国内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在平衡的基础之上,可以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本文认为,自2007年3月开始启动的这一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领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拉动的新一轮物价整体上涨过程。食品供需失衡导致的短期物价结构性上涨是此轮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而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失衡的收入分配体系造成的高投资率和低劳动报酬。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高投资率导致银行信贷扩张、流动性过剩并对物价稳定造成压力。如图1所示,由于资本在收入分配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份额,企业部门有了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基础。同时本文第一部指出我国资本回报率持续上升,使得以逐利为目标的企业有了投资激励。因此出现了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代表的投资冲动。在中国目前的融资体系下,固定资产投资激增与信贷扩张有着密切联系。而信贷扩张又导致流动性过剩,成为通货膨胀的一个诱因。如图2所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通胀率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相关关系。
其次,长期被压低的劳动力价格的回调要求使得劳动力成本有上升的压力。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走低,2005年占GDP比重为41.4%,而同期美国这一数值为56.4%@。以第二产业为例,有研究报告指出③: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英国的1/16,但雇员工资仅为其1/27;相当于美国的1/18,但工资水平为其12/1;相当于日本的1/15,但工资水平为其1/22。较之于新兴国家,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韩国的1厂7,而工资水平为其1/13。较之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马来西亚的1/3,而工资水平为其1/4;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印度的3倍,而工资水平大约是其2倍多一些。因此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自身回调的力量、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有增大的可能,劳动力成本也会逐渐上升。这几年频繁出现的“民工荒”,以及一再上调的最低工资标准,都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表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必然从供给方面对物价造成上升压力。
因此,此次物价上涨过程既包括已经显露的压力——部分产品供需失衡,也有尚未充分显露的使物价长期上涨的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所以,此轮.:勺价上涨过程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在物价稳定后仍在高位徘徊,而难以出现随食品供给增加而使物价指数下降的情况。
除上文讨论的通货膨胀之外,国内许多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屡禁不止、重复建设等问题,也与分配体系中资本处于强势、劳动处于弱势有关。也就是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丰厚的资本回报使得企业热衷于投资,没有动力进行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本文结尾处的图4描述了这些问题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三、收入分配体系与经济外部均衡
外部均衡指的是国际收支平衡。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外部失衡的问题:经常项目维持巨额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长。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由2000年初的156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初的15898亿美元,八年增长了约1O倍。外部失衡的加剧,对经济的内部均衡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最突出的表现为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
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内部失衡的原因,有两派主要观点:首先,外资类金融机构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例如高盛高华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汇率重估是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④。其次,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则从中国经济自身的特点出发,如二元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认为汇率不是造成经济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单单依靠人民币升值无法解决巨额贸易顺差问题。
本文认为,除去尚存争议的人民币汇率估值问题,收入分配体系中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下降,资本回报占GDP比重上升,即“弱劳动、强资本”现象也是造成我国外贸顺差不断扩大,经济外部失衡的一个原因。具体的分析思路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快于工资率增长速度,从而造成资本所得在产出中比重增大,企业部门利润空间增大。人民币升值会使出口企业的收益减少,但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利润来保持出口,所以会出现在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对美元)的情况下贸易顺差还在增长的现象。例如,2005年7月汇改时外汇储备为7327亿美元,而截止今年3月已增长至16821亿美元。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表述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的变动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假定:①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只有家户与企业两个部门;②生产要素有劳动和资本两种;③产品的资本成本不变;④产品的售价与成本分别为P、C,社会总产品为Q,n为工资占总产出的比重。注意到完全竞争条件下P=C,则全社会工资总额为:
W=aCQ(1)
对(1)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W=Lna+LnC+LnQ(2)
对(21式两边微分,得到:
一:+
C。0
将(3)式改写为:
C=W-Q(4)
其中e表示劳动成本变动率,表示工资率变动率,O表示劳动生产率变动率。由(4)式分析可得:时,即劳动生产率增速大于工资率增速时,产品的劳动成本会呈现出下降趋势。由于假定资本成本不变,这一变化将会使得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增强,贸易盈余扩大,部分抵消本币升值对出口的不利影响。
下面以1992年为基期,1992年至2006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增长率数据为依据,计算各年劳动生产率指数与工资率指数,作图3。由图3可以观察到: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指数高于工资率指数,且二者差值持续增大。考虑到制造业占我国外贸出口的比重很大,至2005年已达91.2%(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北京,2005年),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率之间的差距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使得贸易顺差即使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还是持续扩大,因为出口企业有相对大的利润空间消化本币升值对出口收益造成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中初次分配存在的问题,指出这一问题通过影响居民部门、企业部门的消费、投资行为,对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影响。本文的结论为:劳动报酬和资本回报的失衡,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巨额贸易顺差等宏观经济内外部失衡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为扭转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本文认为可行的对策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an强人力资本投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第一,改善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由本文的分析可知:劳动报酬的上升并不必然的降低利润、削弱企业竞争力。因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成本两个因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即使在工资增长的情况下,企业部门也可以保证利润不变甚至增长。而且,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可以促进国内消费,避免我国经济过分依赖投资与出口所带来的危害。
(一)我国茶产业在生产水平方面的劣势
虽然我国是茶业的生产大国,我国茶树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全国茶树采摘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比例不够高,仍然有大面积的茶园尚未开采,茶园面积持续扩大的势头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0)近年来,由于我国茶园面积的大面积扩张,我国茶叶的产量得以快速增加,但是我国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应该看到的是,我国的茶园在总体上来说还是存在着管理比较粗放,效率比较低下的问题,茶园广种薄收、靠天生长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因此,茶园的生产水平还是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和潜力的。另外,品种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茶业的关键技术措施。目前,世界上主要的产茶国都非常重视茶树良种化工作,良种普及率明显是高于我国的。我国一直以来的良种推广速度都非常缓慢,无性系良种的面积在茶树种植面积中的占比很小,这对于我国茶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二)我国茶产业在质量方面的劣势
近几年来,我国茶叶的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广受关注的。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的质量监督部门加强了茶叶安全性的监督力度,同时建立了一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基地,这些努力使得我国茶叶的农业残留问题已经有了大大的好转,但是我国茶叶的质量还是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由于农民对茶叶的农药使用问题在思想意识方面的重视不够,对什么药可以用,什么药不可以用没有明确的概念,同时茶叶市场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不够,一些经销商忽视了所购茶叶的安全情况等等,这些都使得我国茶叶农业残留总体超标比较严重。近几年主要检测到了13种农药的残留,绿茶和乌龙茶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是滴滴涕、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氰戊菊酯和水胺硫磷5种农药,同时也检测到了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和各类添加剂,对我国茶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质量的要求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三)我国茶产业在集中度方面的劣势
目前,我国茶产业的集中度还不是很高,茶叶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集中度偏低、管理水平低下、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全国有不少名优茶产区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产品的质量和规格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没有形成现代化的产业标准,这与全球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是不相适应的。(11)同时,大多数茶叶企业由于规模小,企业的营销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地与国内国际市场相接轨。茶叶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意识改进茶叶产后加工设备,提升茶叶精加工程度,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12)另外,由于各个茶叶企业不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盲目无序竞争现象严重,造成企业间缺乏良好的协调合作,不重视企业长远的发展,短视行为突出,品名、品牌混乱,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欺诈层出不穷,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降低了消费者的信赖度。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茶叶企业还普遍存在着人才匮乏,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许多茶企业由于与城市的距离较远,信息不畅,经济条件较差,不能有效地吸引人才,专业技术人员极其缺乏,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不高,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些不懂得管理知识的农民,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或很少接受过有关种茶、制茶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这些都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的。(13)
(四)我国茶产业在资源深加工方面的劣势
众所周知,茶叶是具有保健作用的,因为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咖啡碱等有益健康的功能成份,在人们更加重视养生的今天,茶制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由于我国茶资源深加工才刚刚起步,茶叶深加工的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是有待进一步加强的。茶叶中功能性物质提取的研究相对落后,茶叶加工集约化、连续化程度低,茶叶大多属初级农产品,加工简单,科技含量低,茶厂(场)、茶园重复建设较多,绿茶加工技术水平粗放,高档乌龙茶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绿茶和一些特种茶产量严重供过于求。茶叶深加工是一个新兴产业,将促使我国茶业从传统领域走向更广阔的综合利用领域,使茶叶以多样化的品种形式进入消费等领域,进一步提高茶叶附加值。茶叶深加工应朝着研发和增加名优茶比重、花色带动大宗茶类品质与产量的方向发展。(14)
(五)我国茶产业在品牌推广方面的劣势
我国虽然是生产茶叶的大国,而且茶叶名目繁多,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必须具有茶叶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产生影响力,但是我国的茶叶却是缺乏品牌的。中国有名茶但无名牌的现实说明中国的茶叶产业发展还处在产品阶段,还没有依靠品牌竞争的意识。正是缺乏名牌产品才导致中国茶叶陷入产量第二、创汇第四的尴尬处境。被称为世界茶叶第一品牌的英国联合利华的“立顿”茶,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一个品牌超过中国茶叶的出口总值。(15)
(六)我国茶产业在出口方面的劣势
我国是茶叶良种大国,但是我国茶叶在出口方面却是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的:名优特新茶叶产品少,中低档茶多;乌龙茶、白茶受气候影响大,品质时好时坏;绿茶品质受到品种局限,大宗产品居多;初加工多,深加工尤其是茶的综合开发利用少,茶叶储运保险等未得到足够重视;出口产品结构多以中低档散装茶为主,产品粗放、技术含量低,小包装及高档名优茶比例小,附加值高的产品少,自有品牌少,缺乏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除此之外,许多国家以保护本国人民身体健康和促进本国产业发展为由,设置绿色壁垒等非关税手段限制我国茶叶的出口。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盟、日本等国对进口茶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农残限量(MRL)标准。如欧盟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受检农药品种从7种扩大到134种,其他国家、地区纷纷仿效共颁布了453项农残标准。从2005年8月1日起,欧盟又采用新标准,将检测标准严格了3000倍,将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2006年1月份欧盟又实施《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日本也在2006年5月起实施《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茶叶农残限量指标增至276种,设限以外的农药残留全部按“一律标准”都限量为0.01ppm。就我国目前茶业行情看来,品种、品质、外观等都需要深入提升,进入茶叶出口国的认证多,检测手续及费用增加,无疑提高了我国茶叶的成本,降低其国际价格竞争力。(16)
优化选择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优化茶叶品牌
品牌的建立是需要过程的。对于茶企业来说,品牌的规划要做到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相结合。短期来说,是生产规模化,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把品牌做大做强。加快加大品牌建设和营销传播的力度,是我国茶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基本要素。“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等福建茶业区域品牌闻名遐迩,但是遗憾的是,足够响亮的企业品牌很少。因此,茶业企业应该对企业的产品进行跟踪,发现和细分消费市场,对于不同的市场需求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使自己的产品能够适应需求的变化。同时不能忽视各种营销手段的重要作用,积极运用多种营销手段使产品能够被消费者尽快认识和熟知,同时利用茶文化来广泛宣传企业所产茶叶的积极作用,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确立茶品牌的强势地位。(19)中期来说,是建立大市场。要依靠国家与地方的政策倾斜,着力优先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加工型和外向型茶叶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优胜劣汰,培育一批区域性茶叶著名品牌,实施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推动优势产区品牌产业的大联合。(20)同时利用国内外展销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探索和建立市场开拓的有效模式,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大优势、打造大品牌、建立大市场。(21)长期来说,是保持品牌形象。品牌在进入衰退期后,或者企业的内外环境均处于不利形势时,如市场上对茶产品的需求下降,或者茶产品处于衰退期,或是管理水平降低,均可导致茶品牌影响力的逐步降低,这时,紧缩战略就成为必要之策。(22)这时候企业就应该改变策略,集中力量某一比较具有优势的品牌,缩小生产规模,从而蓄积力量为以后推出新的品牌做准备。
(二)加强政策支持引导
一是从宏观层面上加强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这就要求茶区各级政府要把茶产业的发展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要把茶业发展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就业作为一个整体战略来进行规划部署,列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范畴来抓,及时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23)同时各地要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对茶产业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在财政资金上要倾向于扶持一批茶叶重点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龙头企业;要把农业、林业、扶贫、以工代赈等方面可用于茶业发展的资金打捆使用,发挥整体效益;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大力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茶产业;要积极争取金融方面的支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要鼓励、引导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和茶农努力增加投入。(24)二是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不仅重视终端产品质量检测,而且逐步过渡到茶叶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使生产全过程处于有效的质量监控下,严格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和销售。茶叶生产管理部门、茶叶生产资料管理部门、茶叶流通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应做到各司其职,相互合作。(25)三是强化茶叶质量安全标准。要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制订、修订茶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通过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茶叶的品质和产业素质。(26)茶叶安全卫生标准的修订要遵循有利于茶产业持续发展;有利于消费者身体健康;有利于茶叶出口的原则,要与国际标准相接轨,但又不能只是简单的套用国际标准,而是要根据我国的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使这一标准能够在引导茶叶安全生产方面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7)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
目前,我国的茶叶生产多呈现出小规模和分散化,个体小茶厂遍地开花,但是真正的茶业龙头企业并不多。因此,要优化我国的茶业市场,就必须推进茶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一批茶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力量,把分散的茶叶企业和资源加以整合、改造和提升,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茶叶企业和茶叶企业集群,并把它们做大做强,使之在带动农户、推进规模生产、实施产业化经营、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要加快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茶饮料和茶食品生产线的引进和创新力度。大力推进全程现代化机械化加工,用工业化的理念、食品级的加工管理、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武装茶叶加工厂,努力提高加工科技水平和劳动效率,逐步淘汰传统落后的加工设备和工业。同时,大力提倡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茶产业的升级更新换代。(28)政府也要加大对茶业龙头企业的投入力度,把对基地建设的投入与龙头企业的需要结合起来,把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与新茶园的开发结合起来,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扶贫开发,到贫困地区从事茶叶开发,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村脱贫致富。(29)
(四)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
茶叶深加工是指用茶鲜叶、成品茶,或是茶叶和茶厂的废次品、下脚料为原料,利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生产出含茶制品的加工过程。茶制品可能以茶为主体,也可以与其他物质制成复合体。(30)茶叶深加工技术可分为机械加工、物理加工、化学和生物加工及综合技术加工。茶叶深加工是一个新兴产业,将促进我国茶业从传统领域走向更广阔的综合利用领域,使茶叶以多样化的品种形式进入消费等领域,进一步提高茶叶附加值。(31)我国茶产业以后发展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加强茶叶的精深加工和开发,促进系列加工增值,从而扩大我国茶叶的出口份额。大力支持企业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生产线,开发各种茶饮料、茶食品、速溶茶、茶多酚等茶制品,以及与茶行业密切相关的茶机械、茶包装、茶文化工艺旅游等新产品。
(五)推广茶文化
一是提升茶文化对茶叶企业利润的带动力。茶文化营销必须考虑市场的需要和产品的定位,也只有大力提升茶文化对企业利润的带动力,才能支撑企业更好地开展茶文化营销。二是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把现代的多元文化思潮应用于茶文化产业的创意与设计中来,以此合理统筹茶产业相关生产要素。要多方引进培养创意人才、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催化剂的作用,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方式,吸引社会各种资源进入茶产业经营领域,以此不断推动和繁荣发展茶文化产业。三是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茶文化活动。以茶博会为载体,办好展销、展示、品茶等茶事活动,对各茶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内的交通设施等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施绿色经营。
我国茶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茶叶消费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显现
茶叶深加工的推进将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开拓市场空间。茶叶将从饮料跨入到食品、化工、医药、水产品、轻工业等产业,茶叶的药用功能及其保健作用将会更加的凸显。同时,从消费人群看,茶叶消费者开始呈现年轻化的倾向,有一部分消费者的口味正在从传统口味向新口味转变。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茶食品和保健类的茶品将在茶叶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32)
(二)更加重视茶文化的引导作用
现如今,喝茶为了解渴,为了健康已经是比较单调的认识了,喝茶有了更加富有内涵的意义。喝茶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33)因为茶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喝茶就被视为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于生活的享受,是为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更多的人喝茶就是为了品尝一种文化。因此,重视茶产业文化的构建与发展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首要方向。(34)
(三)茶叶质量问题仍是关注的焦点
产品的质量是一个产品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过关可靠的质量,是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的。如今,人们对茶叶质量的要求也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的提高。因此,茶业企业要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才能在市场有立足之地。我国茶产业如今的重要和首要任务就是质量的提升,只有质量得以提升,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赖,才能使产品在消费者中广泛传播,才能建立消费者的口碑,从而被消费者所认可。现代市场的需要,是产品的质量、信用、服务,尤其注重售后服务。(35)
(四)茶叶的包装和品质将备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