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5: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品德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德育,即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幼儿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幼儿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内涵于德育之中,是在社会、家庭和幼儿园及学校的教育与熏陶下,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活动形成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可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养成不良心态和行为习惯等,不易改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形成的坏习惯、坏态度、坏倾向,真是事倍功半。”可见,幼儿时期品德教育的启蒙与奠基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当前幼儿品德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方面
1 重智育轻德育
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导致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学习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儿童的品德教育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 父母的教育措施欠妥当
由于独生子女的独特性,不少家长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的实践锻炼及情感体验的机会,造成孩子懒惰、自私、依赖性强,不体谅他人等问题。
(二)幼儿园方面
1 品德教育流于说教,脱离幼儿生活实践
简单的说教、单向的语言训导,将成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幼儿,使幼儿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缺乏亲历道德的过程,道德教育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难以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及行为习惯。
2 教师不能给幼儿良好的榜样示范
教师的良好思想素养和品德行为是孩子模仿的重要榜样,身教育重于言教。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缺乏应有的素养,无形中给幼儿树立了反面榜样。
针对幼儿品德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了解幼儿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帮助幼儿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完全可能的。
三、幼儿品德教育的途径
从幼儿品德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析了幼儿品德教育的可行性,我们初步探索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一)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
1 情感陶冶法
利用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和各种情景中的情感因素,感化幼儿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能关爱孩子和尊重孩子、赏识孩子,使孩子在赞扬和鼓励中陶冶自己的情感。
2 定期评价法
幼儿在良好品德形成过程中,家长必须定期给予幼儿正确的评价,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独立性,使幼儿真正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树立自信心。
(二)寓品德教育于幼儿的日常活动之中
1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行为规则
良好行为规则的养成,以促进幼儿品德发展。在小班开展游戏活动——“送玩具回家”,幼儿在每次活动之后能分门别类地将玩具送回各自的“家”,在不断地强化下,幼儿能有意识地收拾、整理玩具,并且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根据幼儿的能力在中班、大班开展“小小值日生”活动,每天值日生为小朋友服务:端饭菜、抹桌子、挂杯子、扫地等。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提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2 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1)品德教育渗透于角色游戏中
幼儿的品德教育,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其中以角色游戏为最佳选择。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例如,游戏“乘车”,司机与售票员紧密配合,扶老携幼,礼貌待客,乘客先上后下,互相让座,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等等。
幼儿期是塑造和培养一个人个性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接受熏陶、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由于幼儿知识经验缺乏,模仿性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他们的意识、情感和行为极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如不加强教育,各种不健康的思想就会乘虚而入。
现在的幼儿将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将来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他们的个性品质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家的日益强壮,它更需要下一代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现在有很多孩子在个性品质方面存在着问题,我们发现幼儿在爱心、耐心、同情心、责任感、自制力、交往主动性、自信心、独立自主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方面,问题相当突出。比较严重的存在着骄傲、自私、任性、急燥等现象。如看到别人摔倒时,大多数幼儿只是旁观,或若无其事地走开,有的甚至讥笑,毫无同情的反应;父母累了或病了,有的孩子也是视而不见,照旧玩自己的游戏,碰见了乞丐,更是冷漠嘲笑,甚至谩骂。缺乏现任感的现象更是普遍,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而认为应当由家长帮他做,自己出了差错便是把责任推到家长身上,上幼儿园忘了带物品时,怪爸爸妈妈没帮他放在衣袋里,活动室里掉落了图书、玩具,有的人从上面跨过去,有的从旁边绕过去,还有的从上面踩过去,当问这些孩子为什么不捡起来时,回答却是“不是我扔的”或“我不知道是谁掉在地上的”“老师没让我捡”“我不是值日生”等等,还有的家长对孩子一味呵护,过度保护,使他们变得脆弱、怕受挫折、意志薄弱、畏惧困难、远离成功……这些现象仅仅是部分品德行为的残缺问题,实际情况可能还要严重。试想一个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缺少意志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能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吗?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如果在儿童的早年,不能合理的教育儿童,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将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因而,高度重视幼儿的道德品质培养,探讨健康人格的教育途径,改变幼儿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以促进幼儿的思想意识、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之形成良好的整体素质,是幼儿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更是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的一日活动,加强其品德教育。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幼儿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自发性、偶然性、经常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创设一个积极健康的品德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
优美整洁的环境对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在美化园舍、装饰楼道、布置墙壁时,要注重育人功能,让充满真善美的道德主题内容来陶冶幼儿性情,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要发动幼儿共同参与营造具有浓郁的德育氛围的各种活动,使环境富有儿童气息,令幼儿感到亲切、自然和喜爱,比如在按照一定的主题组织幼儿制作“美丽的家乡”“可爱的祖国”“我爱妈妈”“老师在我心中”等等作品时,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体验道德情感的机会,激起了幼儿对美的追求,而且通过在室内外及走廊间设立反映幼儿园生活、游戏、手工制作、绘画作品和文艺体育活动的照片或童话故事情节以及设置自然角、动物角、种植角等,都为幼儿提供了连续观察和亲自动手的场所,这样既提供了幼儿对小动物的关心爱护、喂养的条件及亲自参加种植的操作机会,也培养了幼儿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同时让幼儿成为了环境的小主人,通过设计环境、建设环境,享受到了劳动成功的快乐,并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关心他人、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此外,在为幼儿提供户外活动和区角活动的材料中,也要重视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有意识的给孩子提供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玩具,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谦让、交流与合作。
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教师是育人环境中最有影响力的核心因素,教师的情感态度和言传身教对幼儿的言行乃至思想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在一日活动中,首先要尊重孩子,爱孩子,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尊重他们的兴趣、选择和人格,与此同时,注意启发、引导孩子们逐步养成互相尊重的品德和习惯。当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具有了互相尊重、彼此关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后,孩子们会不知不觉地形成言谈举止文明、心地善良、心中有他人的好品行,这样个别幼儿不和谐的举动也会慢慢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其次教师的言行、服饰、仪表等方面要为幼儿树立榜样,如见面时亲切地招呼、微笑、点头等;交往之间的文明用语“请”“谢谢”等,生活上对幼儿的精心照顾(帮助孩子脱衣、穿鞋、梳头、服药等)等,都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利的推动幼儿去自觉实践教师提出的品德行为要求。此外,不论哪个小朋友做出一件好事,我们都应及时予以赞扬夸奖,让孩子体验到做好事、做好孩子的自豪和荣誉,并产生欣羡和追求的感情和愿望,这样,不知不觉地将良好的道德规范由外在的灌输变为了内在的需要,使每个孩子都会向往做一个好孩子。
二、采取多种形式,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之中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不禁会问:孩子们的同情心哪里去了?当他们比自己父辈更充分地享有家庭呵护与物质丰富的时候,怎么反倒失去了爱心?
2.南京以及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专家们对初中二年级和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对“在你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时常与谁商量?”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依次是:(1)母亲,64.3%;(2)父亲,48.9%;(3)同学、朋友,41.6%;(4)兄弟姐妹,14.2%;(5)跟谁也不讲,5.8%;(6)邻居亲戚,5.2%;(7)·学·校·教·师,4.8%;(8)爷爷奶奶、外公外婆,4.5%;(9)其他人,2.8%。
中小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均不愿与他们的老师商量,比例之低令人吃惊。须知,教师是可以对孩子的问题作出正确答复的群体,为什么以育人为天职的教师,如今却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去为自己困惑的问题向他们寻求“解惑”呢?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不佳、威信下降是直接的原因。
3.对某市大学生价值取向量化研究的结果更是耐人寻味。当专家让大学生将给定的18项价值观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序时,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们普遍将“负责任”排得很靠前(第4位),但却将“助人”排得很靠后(第13位)。当专家与大学生们面谈时,竟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他人、组织、集体应该向(我)自己负责,让我去帮助他人,没想过。有的甚至说:“助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那种为他人的福利而工作的人,在我看来是不存在的。”
三组调查结果说明,现阶段,从幼儿、中小学生到大学生,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普遍存在严重问题。
原因究竟何在呢?
1.经济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价值失范,使儿童、青少年无所适从,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深深侵扰着我们的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观念陈旧,方法老化,大多数学校、幼儿园仍以单向度的“美德袋”式的“灌输”教育为主,脱离学生心理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造成现实与教育的“两张皮”现象。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学生产生人格裂变。
3.部分学校领导、老师热衷于创收,片面追求升学率,主要精力不在教书育人上,教师职业道德下降,“训学生像训儿子,训家长像训孙子”,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违反教育规律,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每个家庭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家长们对孩子是想精心教育,但更多的家长是对孩子宠爱有加,而教育不足。有的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对孩子一味宠爱,导致孩子特别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稍不满足他的要求就又哭又闹,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少数。所以,幼儿园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必须加强对每个幼儿的品德教育,把孩子从小就塑造成具有健全健康心态、乐观阳光的人。
幼儿园要重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幼儿园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时刻放在首位。幼儿园的工作计划中必须明确对幼儿品德教育的目标要求,以引起班主任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班主任的工作计划里更要细化怎样开展对本班幼儿的品德教育。对个别难以教育的幼儿要制定出详细的教育方案,以此来指导自己品德教育工作的展开。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幼儿园的班主任老师要积极开展对幼儿的集体教育,比如利用一些幼儿喜爱参与的集体活动对幼儿进行德育。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特别宠爱的顽皮、不好教育的孩子要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时刻关注他们,发现问题要及时教育,告诉幼儿他的行为为什么是错误的,怎样做才是对的。比如,有的幼儿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许别的小朋友碰,特别是自己的好玩具,其他小朋友绝对不许玩,而一旦发现其他小朋友的好玩具又必须他要得到,否则就不依不饶,大哭大闹,甚至因为小朋友不借给他玩具打别的小朋友。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一定要耐心地对他讲他错在了哪里,他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
还有一点是做好幼儿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那就是要及时跟家长沟通,家园联手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其实大家都知道,幼儿园要想教育好孩子,一定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如果家长不能配合,那么,幼儿园所做的工作就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小朋友身上存在的毛病经过老师的多次教育终于改掉了,可是一旦幼儿园放假几天或者小朋友因某种原因耽误几天,再来上学的时候,先前的错误又出现了。出现这种反复就是家长没有与幼儿园保持一致对孩子的教育。为了避免类似情形的出现,幼儿园就要经常与家长保持思想上的一致。除了幼儿园经常召开家长会,在会上与家长进行沟通外,班主任老师还要利用好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与家长时刻保持联系,把孩子在园内的表现以及班主任要求家长怎样做等及时告诉家长。这样,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G635.1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在思想品德课上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品德教育,如何实现品德教育效果最大化等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思品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没有学生内心的共鸣,品德教育就如空中楼阁,失去了实质性作用;同样的,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让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缺乏体验的教育往往是苍回的无力的,没有体验的教育也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
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公民的义务》时我将这种理念运用其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分两阶段来完成教学。
一、捕捉生活,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源泉
学生体验最深刻的是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生活才是品德教育的源泉。当然,由于所处的环境、各自经历、认知水平等等不同造成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这里所说的体验不可能事事都要求学生去亲自经历和感悟,可以是直接体验也可以是间接体验,关键是能否使学生“心领神会”。而这里所说的生活更是指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更加容易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才能从中获取相关的知识和道理。
在课前准备时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对教材提供的几个案例材料感到很陌生、层次也有点高,很难吃透。的确,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的视野、阅历、见识等有限,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但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经历、见识,只要找准突破口,他们同样可以畅所欲言。我决定从这些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中捕捉、筛选,提炼出学生熟知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供他们体验、感悟。
什么样的素材更加贴学生的生活呢?农村孩子对义务的认识并不宽泛,她们的日常生活无非就是上学读书,放学了小伙伴们一起玩耍,邻里串门等,见得最多的就是家长里短、婆媳大战......教材知识“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在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此,搜集了两个案例:一是子女百般虐待父母,导致父母喝农药身亡的惨剧;一是毫无亲缘关系的中年男子十几年义务赡养老人的事迹。两个案例围绕同一主题,却一正一反,形成强烈对比,相信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心灵颤动,后面的实际教学有力证明了这一点。如何运用好这些案例,我设计了分层次挖掘,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素材。
二、分层次体验,逐步内化提升认识指导行为
就是分不同的层次让学生体验生活,逐步感染学生,进而明白道理,形成能力,指导行为,达到教育目标。这一阶段分三层进行:
1.感受生活,寻找品德教育的切入点,即对材料中人物的言行举止的初步认识与评价,引发自身的情感变化。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段视频讲述了什么事情?②看了这段视频,你现在的心情怎样?你的这种心情表明了你对该子女持什么态度?④你的这种态度表明了该子女受到了哪一方面的惩罚?课堂上学生们认真地观看视频,我就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反应和表情变化,发现学生们由开始的兴奋、愉快,慢慢变得严肃、沉默起来,不少学生甚至露出气愤难当的神态。讨论时他们异常激烈,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学生显得很轻松,毫不犹豫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正好与老师的预设目标不期而合,为何如此?是生活的实际体验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现实的生活激起了内心的共鸣,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因此,将幼儿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包括对于生活习惯的培养、文明行为的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幼儿园应当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创设良好的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
思想品德教育是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会对小学生的个人道德、个人素质、思想意识的养成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为了更大程度的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效率,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教育进步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予以优化,并对相关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目前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对思想品德课程不够重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只是一门辅课程,学不学习都一个样。教育工作者将大量的时间都应用于语、数、外三门课程上,认为对于小学生而言提高成绩才是最重要的。由于思想和认知上的不成熟,思想品德课程的课时很少,一般一周只有一个课时,可见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当低,是影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未做好表率
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任老师,教师的行为会对小学生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现阶段是学习能力与模仿能力极强的时期,其行为或语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不具有独立的思维。但是,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师未做好表率作用,言语、行为都有失规范性,甚至还出现辱骂、体罚学生的现象,是思想品德缺失的表现,会对小学生的心灵和精神造成影响,会效仿教师的行为,进而不利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3.教学方式存在滞后性
对思想品德教育影响最大的当属教学方式。在现代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滞后性,依旧保持着传统教师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已构不成吸引力,致使教学效率大大下降。对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死记硬背的形式来记忆知识点,小学生对有的知识根本不理解,并未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来优化课堂结构。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
1.提高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提升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提出,重视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停留在成绩方面,更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个人品格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条件。为了加强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应增加思想品德课时量,了解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教材内容始终离不开思想品德建设,可见我国教育事业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严格规范自己的语言、行为等,为学生做好表率,为小学生树立榜样,小学生会进行模仿,进而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质量。
2.加强学生思想品德课堂实践,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强学生课堂实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可在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品德意识的提升。教师应在课堂上多设置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自主探究,通过探究小学生可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完善小学生的思维意识,为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条件。
3.丰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丰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对内容生活化的体现,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教育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更具高效性和高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生活情境来启发小学生,激起小学生的正义感,当在生活中遇到相似或雷同的场景时,小学生能懂得如何应对,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人们最为关注的“扶不扶”问题,成为现代社会最具争议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演出马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让小学生进行小品的创新,让小学生融入此情境之中,对“扶不扶”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待到表演完毕后,教师可对该问题进行总结,并提炼出有用的观点,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灌输小学生要保持助人为乐的态度,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4.提倡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提出互动式教学模式,以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在互动的过程中就实现对思想品德内容的学习,紧紧抓住与学生互动的每个环节,注重对思想品德观点的灌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帮助过他人,请每个同学都表述一下。”然后学生们都众说纷纭,然后教师把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述,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应强调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取长补短,都会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随之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表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每个观点,并将其中蕴含的思想品德知识灌输给学生,并对做此行为的小学生进行表扬,以调动其积极性,进而更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利用小学这个特殊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且思想意识正在起步阶段,在此阶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正确选择。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优化课程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提倡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俊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小学时代,2014,(04):47.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就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情况来说,现在的教育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都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而对于孩子的品德行为方面存在着比较多的缺点。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孩子数量的减少,许多孩子在家里不是“小皇上”就是“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使得我们的孩子养成了许多不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自私、讲假话、没礼貌、任性、粗暴、不爱惜公物、行为无拘无束、遇到困难就大哭大闹等。这些行为习惯的出现都反映出了我们在孩子品德教育方面的薄弱。那么,幼儿品德教育到底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以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好的方法来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呢?笔者结合多年的幼教工作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
1.幼儿品德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把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作为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可见品德教育有多么的重要。每个孩子如果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那么他以后就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也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幼儿品德教育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实际的幼教工作中,如果我们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忽视品德教育,就会使我们的孩子迷失方向,而他们的迷失对于国家未来的民族精神和社会风貌有着很大的影响。
3.幼儿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幼儿在行为习惯上多表现为自私、讲假话、没礼貌、任性、粗暴、不爱惜公物、行为无拘无束、遇到困难就大哭大闹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以至于孩子不能健康地成长。所以说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其次,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身体、品德、性格和审美的发展。而品德和性格的发展是全面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品德教育的实施方法
1.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须从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做起,教会孩子一些礼貌用语;不骂人、不说谎、不讲脏话;尊敬和尊重别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等,使孩子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培养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品格。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里很少和别的孩子交往,所以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来到幼儿园后不能和别的孩子友好地相处、快乐地交往。所以我们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品质,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有玩的大家一起玩,让孩子学会帮助别人,有不同意见和同伴商量着解决问题等,这样也能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学生主要的着眼点在于应付考试,而不是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完善,使部分学生承受不了压力或不能正确看待、处理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这样常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厌学、早恋,甚至离家出走等等。我想,这时思想品德教育应重点放在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形成上,帮助学生疏通心理认知的障碍,利用适当的活动放松学生的心理紧张度,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耐挫折、心理承受力和意志力。这样,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正确地面对压力,合理地缓解压力,还能健康成长,心智成熟。
二、为学生的理想插上翅膀
我们可以选取一定的合适的故事、视频、资料等,进行合理的编排,制作成学生容易接受甚至是喜爱的动画、课本剧等,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促进学生向上的内驱力的形成。比如,很多学校将一些榜样的事迹以及成长过程制作成宣传板、橱窗等,在校园的走道内悬挂,形成文化长廊,而这里的文化就是教育的智慧,是很好的创意,很好的渗透德育内容的方式,适合现代学校的教育环境。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形成一定的理想追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所思悟,达成自己的目标,召唤自己的恒心与毅力,激发自己的坚持与执着!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为了明天的飞翔,要扎实从今天做起,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靠近。这样,逐步唤醒学生的理想,让学生能够自信地朝着理想飞翔。
关键词 青少年 思想品德 东西方教育 和谐发展
一、青少年教育体制现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尽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青少年公德缺失,生活无规律、学习没计划、行为少规范,纪律观念短缺乃至法制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缺乏以至于自私自利,奢侈浪费。结合陕西省未成年20年犯罪调查数据分析,自1985到2005年青少年犯罪比率由1985年的24%上升至2005年的74.4%,同时初犯的平均年龄由上世纪90年代的l4-l5岁降低至21世纪初的l2岁。
现阶段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实用教育主义和崇洋思想无形中导致思想品德课地位下降。社会、家庭对此都颇有干扰。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独断专行,缺乏公德意识。溺爱娇纵使子女任性自私,粗暴专制使子女暴躁蛮横。社会的浮躁及网络,舆论缺乏正确导向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困难和阻力。
限于经济因素,应试教育和片面的素质教育对德育工作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当今教育体制和计划指标直接与学校评价,教师利益挂钩,为考试服务的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道德教育的目标、方法及途径都亟待改革。
二、东西方教育发展的对比分析
探索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一要纵向分析中国两千余年文明进程,这也恰好诠释中国品德教育发展的历程。
首先,“大学之道,在于明德”阐明了德育的地位,《大学》开篇指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生要“明德”而后以此“修身”。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正是古代德育的一贯要求。其次,“有教无类”,“弘益人间”阐述了古代德育方法和宗旨。提供平等、自由的教育机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后来采用科举制度,八股取材,都继续贯彻儒家教育思想,造就一代代忠君爱国的典范,随后广泛普及东亚各国,影响深远。
进入近代以后,传统教育开始受到西方思潮冲击,这一时间教育以增进知识、健全人格、促动发展为目的。思想家斯宾塞指出“教育就是自我发展”,“是完美生活之预备”。近代教育一改传统教育中内容僵滞,体制散乱,效率低下,精神扭曲的局面,极大的解放了思想,造就大量科技人才,孕育热血维新志士,培养先驱革命同志。西方近代教育观念的引进和传播催生了新式教育,重新诠释有教无类的思想,倡导了义务教育理念。
西方文明的历程,也鲜明指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早期欧洲,亚里士多德便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
从文艺复兴到科技革命的数百年间,西方国家贯彻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对品德教育的忽略造成了道德的堕落,掩盖了教育理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宗旨,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最终对利益驱促使近代资本主义野蛮扩张,直至世界大战相继爆发,究其根源必然也有漠视品德教育的原因。二战以后,在欧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政府逐步认清实用主义教育观所留下了后患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展青少年爱国主义品德教育。
现代教育的理念都可以找到历史的根源。从世界文明自我完善的发展史中也可以找到解决当今教育问题的方法。而当前针对应试体制所提倡和实施的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正是在儒学教育和亚里士多德那里所找到的答案。
三、青少年思想品德问题几点解决策略
1.发挥家庭积极影响,倡导社会公德教育
家庭是配合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社会化环境,其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学校教育的成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要营造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创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第二,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同时完善对家长的教育问题。
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完善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行为规范,约束其行为导向。积极发挥多方面影响,保证孩子在宽容和谐的氛围里健康乐观地生长。
2.发挥网络舆论教育,正确引导品德教育
近年来网络发展紧密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正确分析网络地位必将对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把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加强教育网站建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第二,加强网络道德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堵”与“疏”并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削弱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作用。
第三,建立监控引导机制,严格部署制定网络规范,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3.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读书育人措施
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指明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总结我们自己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借鉴国外发展教育事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注意。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当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
4.发挥教育能动作用,建立内因引导体系
内化是指自身思想与他人的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观点信念和其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导向。以情感为中介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同时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冲突。这时便形成了稳定的品德。
社会公共道德内化指学生把社会标准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对青少年进行相关教育需要综合考虑其各个方面尤其是心理层面,应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自我加工和自我创造性,变成学生自身认识重组的需要。而国家公德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内化。
四、结论
现阶段要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最终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一使命的最终实现需要一个正确的教育方针,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需要教育者摒弃功利思想,长期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余会芹.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影响因素刍议.法制与社会.2009.10.
[2]李忠熹.古代教育理念之东西比较.亚洲教育论坛.200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