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5: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改革汇报材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集体备课研究务求实效,导学案编写精雕细刻。,
集体备课每周两次。第一次集体备课为周四晚,主要是说课,在说课的基础上,主备人写出导学案初稿,再利用第二次集体备课时间对导学案初稿进行讨论,然后再修改,经备课组长、教务处审批后使用。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如下:
1、第一次集体备课既导学案初稿的形成
备课组长主持,所有任课教师参加,整个过程模拟课堂教学的演示。
第一环节:备课组长检查教师对教材的掌握情况。采取逐个谈相互补充的形式,备课组长把备课的主要问题进行统一,关键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通过此环节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环节:谈课时划分、学习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要划分几个课时,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应怎样分解到自学目标中去,怎样落实这些目标。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确保目标落实的完整、准确、科学化和针对性。
第三环节:谈教学实施。对每一节内容要谈“几学几教”以及问题设计和时间分配,如何设计才合理、科学,使学生处于紧张状态。重点谈“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练什么怎么练”。集中大家的智慧,整理汇总出具体的导学案设计指导意见。(主备人根据汇总意见写出导学案初稿)
第四环节:布置下次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2、第二次集体备课既导学案定稿的过程
由备课组长主持,采取由主备人首先谈设计思路,其它老师逐个谈,互相补充的方式。集体备课的任务是审核每一个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精雕细刻。重点审核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案编写的思想是否符合教改精神
(2)对知识产生、发展的顺序是否条理、恰当
(3)对难点的处理方法是否科学
(4)对于自学环节有没有如何学、如何练的方法指导
(5)对于各环节的时间划分是否合理
(6)练习题目的设计是否精选、典型
(7)课堂容量是否适当,预测学生能否始终处于紧张有序的学习状态
通过集体备课研究讨论,对每个导学案形成共识最后定稿,主备人再根据审核意见修改,审核人审核教务处批准后印刷使用。
二、精心策划、科学实施、优化课堂
基本环节:提前自学,质疑问难,合作交流,暴露问题,适时点拨,检测达标。
1、精心策划,抓好预习环节:预习课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80%的所学知识。
教师提前一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课(或自习课)上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自己探究、解决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不理解或不明白的问题(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以备上课时讨论解决。
课前教师通过检查“导学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第三次备课。
2、科学实施,优化课堂:课堂教学目标是巩固预习成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有以下几个环节:
⑴出示目标。
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自主获取知识。
⑶对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⑷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
⑸教师引导学生订正,并注意总结规律、方法。
⑹检测达标,巩固所学知识。
说明:当课时内容较多时,环节(1)(2)(3)在预习课上完成;当课时内容较少时,课堂教学按以上六个环节进行。
到目前为止,这种模式已基本形成,流程已基本完善,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形成特色。
三、我校在实际教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有:
1、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还不能适应课改要求,行动滞后。
2、“导学案”的编写不够完善,在导学、学法指导方面还不够科学,有时与课堂脱节。
3、受课时数较少的影响,预习环节落实不到位,预习效果不够理想。,
4、学生对“导学案”还没有完全适应,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依赖性强。
5、教师的观念还不够开放,教学放不开手脚,不得要领,有时讲的比较多。
6、同备课组教师之间教学研究力度不够,集体备课质量还有待于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继续加强学习,理念转变需要亲临体验。近期计划组织教师分批到杜郎口学校学习,促使全部教师观念尽快转变到位。
2、结合洋思、东庐、杜郎口经验,在目前“导学案”改革的基础上,力争在理科以“导学案”为主,文科以“杜郎口模式”为主,形成两大派系,别具风格,独具特色。
一是组织一次学习。全县农村综合改革动员会以后,我们*镇立即着手召开党政班子会议,准确及时全面传达会议精神,并展开了班子成员层面的座谈交流,就有关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进行初步商讨。同时把县委综合改革的主要精神向机关干部进行传达,使每一位干部对该项工作做到心中有底。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组成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并就有关情况进行了分组落实,做到责任到人,时间到人。
二是制定一套方案。全镇班子会议后,我们立即组织全体党政班子成员分成5个小组就农村综合改革5个重点内容进行调研,听取镇机关老领导、村、厂、事业单位四个层面的建议意见,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在综合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县委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最终制定了《*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对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镇级财务化解、村级组织运转等五方面工作进行了明确。在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我们于10月24日下午,组织全体机关干部、事业单位负责人召开了*镇农村综合改革动员会,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充分地动员详细地布置。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同志亲临会场,对我镇的综合改革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
三是召开一次读书会。10月27日,我们组织全镇22位村支部书记召开了一次读书会,专门邀请县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王群,县经管总站副站长孙挺军同志为支部书记进行专题辅导。读书会重点就“一事一议”、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两个方面进行座谈交流,并就已在全镇范围内推广的锦坞经验,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了再次强调布置,主要是以“八个一活动”为载体开展工作,即:进行一次民主管理培训;发放一本村民自治手册手册;疏通一条村务工作渠道;制订村级行事规则一套制度;规范一套民主管理程序;推行一项“党员+代表”联户做法;开展一项服务等。通过“锦坞经验”的推广,把我镇村级民主管理的核心定为:民主、依法;团结、和谐;发展、稳定;实干、诚信;服务、便民;重心定为是重大事情决策“六步法”,实质定为党内民主与群众民主相结合,团结依靠群众与引导服务群众相结合,干部自律与制度监督相结合。
四是开展一次培训谈心。针对综合改革中,建设、环保、安监、社保四个部门行政执法管理权限的下放方案,我们邀请上级部门领导、专家及时对相关办、中心人员开展了一次培训,要求相关办、中心对上述下放的四项行政管理职能权限有较为清晰的判断和认识。并从这些办、中心抽调一批政治思想坚定、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且具有相关执法资格的机关干部作为执法人员,直接行使县行政执法职能。同时,我们还组织驻村指导员进行了个别谈话,在驻村指导员中,民主选拔推荐副镇(局)级后备干部,征求驻村指导员微调方案。
五是成立一个委员会。适应农村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需要,根据综合改革中有关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我们对现行教育行政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成立了*镇教育管理委员会,由党委宣传委员孟雁凤任主任,教育总支书记毛太松兼任副主任,另设委员7名。镇教育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在在县教育主管部门和镇政府的双重管理下,研究决策全镇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事项。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教育总支书记毛太松兼任。
二、下一阶段工作
一是开展一项试点。在确保村级组织运转工作中,推行“一事一议”制度的是一项关键性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下阶段,我们将着重把重心放在*和*两个试点村身上,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两村原有的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方面的制度,突出““一事一议”制度”,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再在全镇面上予以推广。
二是进行一次微调。在今年年初“四办两中心”的机构改革基础上,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四办两中心”的格局,保留党委政府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和保障办公室,村镇建设办公室、驻村指导中心,将调处中心改为综治工作中心,并组建一个*镇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对个别中层干部和驻村指导员岗位进行微调。
三是建立一个中心。即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目前,全镇已有兴联、锦坞、新迪埠等村建立起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下一阶段,我们将在其余村推广设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对村民所托工作实行全程,要求做到“六个有”:即有牌子、有房子、有人员、有制度、有记录、有考核,实现“农户办事不出村、纠纷调解不出村、信息提供不出村、致富服务不出村”的目标,初步构建起“知民情、解民忧、方民便”的新型便民服务机制。
二、结合乡镇实际修改完善各地改革试点方案。一是明确除一类乡镇只设一个党政综合办公室外,二、三类乡镇不再设立内设机构,只设立综合性岗位。目前除*市郭勒木德镇、都兰县香日德镇、察汗乌苏镇和茫崖花土沟镇四个镇设置一个党政综合办公室外,其余30个乡镇(不含冷湖镇)一律不再设置内设机构,只设置综合性岗位。二是明确改革后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村牧区社会稳定等五项职能。三是加大了乡镇事业单位整合力度。目前除*市、都兰县的五个一类镇和一个二类镇部分事业单位整合后设置了两个综合服务中心外,其余地区的乡镇事业单位整合后只设立一个综合服务中心。乡镇事业单位整合后,由整合前的141个调整为93个事业单位。四是规范乡镇法庭、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等垂直管理机构,对综合服务中心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受上级有关业务部门指导。畜牧兽医站、水务管理所和林业环境保护站实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协助管理的双重模式。
三、认真做好乡镇工作人员竞聘上岗前培训。制定印发了《海西州乡镇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培训责任制。于20*年12月开始,历时20多天,分期分批对乡镇干部进行了培训,同时规定集中面授时间不少于7天。全州累计培训乡镇行政、事业人员1093人。
四、严格制定竞聘工作程序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一是规定了乡镇机构改革中人员竞聘上岗的范围、条件、程序及人员分流的原则、途径、组织领导等。二是帮助各地根据设置的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岗位制定职位说明书,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任职条件和相关要求。三是对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竞聘上岗工作作出安排。并指导各地制定了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推行竞聘上岗实施方案。四是加强对各地区组织实施阶段工作的指导。从有关部门抽调干部组成4个指导小组分赴八个地区,督促、检查、指导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在乡镇干部职工全员竞聘上岗工作中,全州34个乡镇(冷湖镇除外)856名干部职工参加了笔试和演讲答辩;经考试考核合格后上岗的759名;考试考核未能上岗的97名。对未能上岗的人员各地准备再次培训后进行第二次竞聘上岗。
五、深化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将所有农村牧区中小学校和教学点收归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并对农牧区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布局、教职工队伍建设统一管理。二是结合乡镇撤并后的实际,综合考虑,统筹安排,进一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三是严格教职工准入制度,提出了中小学机构改革方案和配套制度及办法。四是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逐步将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保证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六、建立乡镇政权正常运转的财政保障机制。一是规定州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财力困难的东部市、县的一类乡镇每年补助公用经费12万元,二类乡镇10万元,三类乡镇8万元。对西部市、行委乡镇每年补助6万元。原县级财政安排的乡镇公用经费不得减少,并随县域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村社干部报酬农业村低于1000元的提高到1000元,牧业村低于1200元的提高到1200元。村级公用经费在原补助不变的基础上,每个村每年新增村党支部活动经费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各800元。二是在坚持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个机构、完善三个机制、整合五块资金、实现七个直达的管理改革,努力减少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确保乡镇政权运转的基本支出需求。目前,州本级、*市、*市国库支付机构已挂牌运行,其余三县、三行委的国库支付机构的办公场所已落实,机构组建等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我场位于武汉两环(中环、外环)、两桥(阳逻长江大桥、天兴洲长江大桥)、两港(阳逻国际深水港、天河空港)之间,区域面积71.76平方公里,人口3.4万。近年来,我场抢抓武汉市“一主三化”示范建设试点、武汉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创建区落户的机遇,深化农场改革,创新经营机制,突出发展主题,大力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农场先后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单位、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湖北省重点建设的小城镇、湖北省“文明乡镇”、全市“文明街”等。2006年,农场实现税收3600万元,农工人均纯收入6028元。
在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突出“三改联动”重点,加快改革步伐,增强发展活力。
自2003年以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了以农场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职工养老统筹改革、农业税费改革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三改”联动工作,努力通过改革,改出新机制,改出新天地,改出新面貌。
(一)坚持摸清家底与细化方案相结合,提高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一是摸清家底。积极推进农场改革必须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以此来测算改革成本,制定改革方案。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量大。为了摸清第一手资料,我们印发了4万份调查表,深入分场、队组、企业挨家挨户调查,摸清了农场土地情况、人口情况、机构设置情况、班子配备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特别是集中力量摸清了场办企业职工和农工的情况,完成了场办企业的登记和档案的审理。对经企业改制买断身份的非农职工进行全面清理,确保一人一档,没有无档人员。对农工进行清理登记、建档和造册,对农场场办教师情况进行核实。二是判明情况。通过调查摸底,清理核实,掌握了全场的实情,综合判明,武湖农场改革难度非常大,难在人员身份的认定,难在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低,难在改革的成本高,难在作为全市“一主三化”示范区改革的要求高。三是细化方案。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握实质、吃透农场改革精神的同时,在摸清、判明农场情况的前提下,我们力求准确、全面、考虑多种因素,拿出多种可供选择方案分析其利弊得失,做到优中选优,努力提高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
(二)坚持民主决策与阳光操作相结合,提高改革的透明度。一是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会议动员、出动宣传车,致《全场干部职工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上级的改革精神,做到家喻户晓,使群众认识到农场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改革才能得到更多实惠,从而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改革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要我改”变为“我要改”。二是尊重群众意愿。在农场制定改革方案和细则上,从起草、讨论通过到操作执行,组织了十多次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经职代会通过后实施。三是接受群众监督。税费改革,从税改田的面积测算、对象确定、分配方法、税费管理,到经营田的收费标准、管理办法;社保改革,从参保对象、缴费指数的确定,到退休待遇计数;机构改革,从身份的认定、竞争对象的确定,到入选名单的敲定、人员的上岗等等,都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民主集中,坚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三)坚持落实政策与用活政策相结合,确保改革成果的最大化。认真落实上级改革政策,只要符合政策的,我们尽力操办,尽力到位,替职工解决更多的困难。与此同时,我们也努力创造条件用活政策,尽力争取,为职工谋取更多的利益。比如,在理顺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将武湖街道办事处和农场党政班子成员打通使用,从而提高了工作效能。在教育剥离工作中,我们将超编人员派到周边乡镇场支教,确保了教育剥离工作的顺利推进。在税费改革中,责任田部分采取“只改帐不改田”的方式,灵活掌握......(这部分情况不熟悉)
通过努力,农场“三改联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场管理体制逐步理顺。现所设机构和人员除“三办一所”外,全部实行聘用化管理。二是社会职能基本剥离。农场教育、公安、司法、法庭已移交区主管部门管理,卫生、计生剥离工作正加快推进。三是社保体系进一步健全。目前,全场退休企工、农工的养老统筹金已全部进入社会化发放,在职农工已建立个人养老统筹帐户,进入正常缴费。同时,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全面实施,五保老人基本实现了集中供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已实现全覆盖,为农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安全网”。四是农工负担进一步减轻。目前,农工责任田和经营田综合负担水平亩为85元,比2003年农工亩平负担下降60.1%,综合负担水平比全省农垦系统平均值低18元。
二、突出农工增收安居乐业核心,加快创新步伐,激活发展动力。
“一主三化”示范建设试点、武汉特色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创建区落位武湖,其重在新,贵在创。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农工安居乐业作为核心,把创新作为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在创新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
(一)围绕农工增收,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创新。一是板块推进特色主导产业。以维生、开隆等为龙头的种子种苗种畜板块、五七水产养殖示范板块、扇子湖千亩标准化渔鸭结合板块、武湖渔村2万平方米的网箱养鳝板块、张湾蔬菜新品种大棚板块和西甜瓜板块已经形成,特色农业的面积达到全场农业面积的85%,占全场农业总产值的96%。二是用高科技武装农业。年亩产无公害蔬菜3万公斤的武汉现代蔬菜园、单位面积收入高出传统农业300倍以上的维生种苗公司。应用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的开隆高新公司、武汉农科院、湖北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和研发基地、武汉国英种业公司、兴正实业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项目扎堆武湖。武湖已成为了武汉乃至湖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展示的窗口、示范的平台、推广的阵地。三是用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北京中旺、厦门惠尔康、汉口精武、武汉新晨等46家“农”字头企业落户武湖,不仅带动了武湖及周边地区种业、鸭业、蔬菜业的的发展,而且拉长了产业链,促进了农场产业重心由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四是用旅游业促进农业增值。大力拓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多样,发挥高科技龙头企业的示范和扎堆效应,联手武汉首家农业主题公园——佳海“农耕年华”、武汉市少先队素质教育活动营地等项目包装推出“武湖农业生态之旅”主导游线,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400余万元。
(二)围绕农工乐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一是整合资源,形成产业扎堆。在充分发挥武汉生态农业园、湖北国家农业科技园现有优势的同时,积极筹建武汉台湾农民创业园。将“三园”在武湖泵站河以东20平方公里区域统筹规划,共享政策,互补优势,捆绑推进,联合招商。与此同时,按照“统一经济区划、发展优势互补、产业协作配套、项目通盘布局”的思路,积极启动武湖、三里区域板块发展规划,使武湖、三里形成整体联动发展格局。二是集约土地,形成规模经营。去年以来,规划集中面积1.6万亩,至今已开发利用5000亩,为逐步消除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方式,走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生产之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奠定了基础。三是探索人地分离机制。成立农场劳务服务公司,承担四大职能,其一,待岗保障。对于土地调整中失地农工,每户安置2人过渡就业,每人每月发放待岗保证金200元。其二,强化培训。依托武湖职业高中,立足武湖,服务全区,面向社会,分期分批免费培训农工。其三,灵活务工。针对引进涉农项目的季节性特点,有序组织农工就地打工。其四,推荐就业。加强与开发业主的联系与沟通,促成一批农工转岗成为相对固定的职业技能型员工。
(三)围绕农工安居,推进新村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是推进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规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有序集并改造63个自然村,集并人口约1.6万人,可复垦村庄面积3100亩,为项目落户腾出空间,为开发商参与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条件。二是探索“用农场的手引导、用市场的手筹资、用农户的手建设”的模式。在高车中心村一期建设中,农场制定了《高车中心村建设及房屋迁建办法》,以奖代补鼓励农户向高车中心村集并,每户农工通过湾村集并,基本可以不出钱。通过“招拍挂”的形式,将节约的土地推向市场,筹集建设资金6000万元,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一部分用于补贴老百姓房屋还建,确保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新村。在通过“迁村腾地”筹资的同时,我们集中配套中心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相比可节约资金近1000万元。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引进业主开发建设高车中心村社区服务中心,投资400余万元的社区服务中心将于今年10月竣工。新居以农户自建为主,发动群众参与,节约建设成本。农户拆老房的材料可以用于新房建设,也可以由农场统一收购。据统计,每户农民仅建房投劳就可节约成本4000元左右。三是探索“农场主导、农户主体、业主开发”的建设模式。目前,上海嘉农、武汉中正两家战略合作伙伴参与武湖大家园建设,整体开发沙口10000亩和胜海4000亩区域,将为武湖新家园建设搭建产业支撑、增收保障、农村新社区、文明创建、资金筹措“五个平台”。四是推进农村管理模式的创新。在高车中心村试点探索农村新社区管理模式,成立居委会,建社区党支部,民主管理居民事务,逐步实现农工身份由村民向居民的转变,管理模式由分散管理向民主集中管理的转变。五是推进环境创新。依据《武湖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强化生态农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工业园和五通口镇区建设,累计投入3亿元重点加强了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的标准化配套完善和洁绿亮美工程建设,特别是去年推进了五通口正街的综合整治,城镇形象和品位不断提升。农场夺得全省小城镇建设管理“楚天杯”,“双创”考核多次在全市远城区非城关镇中名列第一,被评为全市小城镇管理先进单位。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服务体制创新。成立武湖政务服务中心,为企业创业提供“一条龙”的快捷服务,为老百姓办事提供便利服务。
(四)围绕农工增智,在教育模式上创新。除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外,农场今年提出了“普及12年教育”的口号。推出了“根据学生实际入学和就读的人数,每年投入数十万元补贴杂费”的政策。从今年起,农场将根据职工子女进入职高的人数,出资将所有杂费交给武湖职高。预计今年将为此投入30多万元。以后,农场的投入将根据实际入学和就读的学生人数相应进行调整。
三、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增强发展实力。
围绕民营化、市场化取向,全力打造体制优势,形成资本民营、机制民营、企业民营的发展态势。
(一)改革改制培植民营企业。按照“农场转让资产、职工转变身份、企业转换机制”的原则,对农场企业全面推行了以产权为核心的民营化改革,积极引导和支持一批成长型企业参与企业改制,全面改、规范改、彻底改、配套改,现已完成全部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任务,“公退民进”,企业实现了“凤凰涅槃”后的再生,新组建的23家民营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要求,积极探索实践,对文化市场“不规范、不顺畅、不健康”等实际情况进行深度调研,查找出掣肘文化执法工作包括职责职能、人员队伍、经费资金、规章机制、效率效能、监管制约在内的“六大问题”,针对问题精准施策,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顺利推进,成效显著。
一、分类监督管理、扩展执法范围,解决“文化执法职责职能不清”的问题。从理清机构执法权限入手,将查处互联网上网服务和娱乐演出场所的违法行为、查处非法出版单位和个人的违法出版活动、“扫黄打非”以及旅游行政执法工作等138项具体业务进行分门别类,科学划分为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印刷、旅游六大类,并明确了各类业务的具体责任人,为全面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奠定。同时,将查处文化艺术经营、展览、展播活动中的违法行为首次纳入文化综合执法范围,进一步扩大了文化综合执法范围。
二、增加人员编制、规范执法主体,解决“文化执法人多编少,执法不正规”的问题。为从根源上解决文化执法大队“执法力量单薄、人员不足”的问题,积极与市编办沟通协调,经市编委会研究同意后,市编办从全市事业机动编制中调剂出12个编制纳入文化执法大队,使编制总数由原来的8个增至20个,并通过全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方式新招录了12名执法人员,有效增强了执法力量。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所有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管理,严格持证上岗制度,对未通过执法资格考试的工作人员,不授予其执法资格,不允许其从事执法活动,确保文化综合执法主体合法化。
内容:
一、――县林改工作基本情况
――县地处福建东北部,被誉为“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试点建设预验收。全县辖7乡2镇、112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总人口1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户8.8万人。土地总面积81.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66.7万亩,有林地面积50.8万亩,森林覆盖率62.3,活立木总蓄积量48.8万立方米。2005年全县实现林业经济总产值16911万元,其中林业第一产业产值5679万元,比增38.6%。
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我县根据县界勘定结果,及时调整了林地区划范围(其中石洋乡1799亩集体林地被划入邻市辖区),并考虑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的需要,将村、镇周围的25997亩商品林先后界定为县级生态公益林。经重新核对统计,全县林业用地实有面积66.5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24.6万亩(省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22.0万亩)、占37;应明晰产权商品林面积38.4万亩、占57.7;暂不列入应明晰产权商品林面积3.5万亩、占5.3;全县林权应登记发证面积63.0万亩,占94.7%;商品林面积1000亩以下的行政村20个,有改革任务的行政村96个。截至2005年11月30日,全县共完成集体商品林产权明晰面积36.3万亩,占应明晰产权面积的94.6%;完成林权区划申请登记面积62.9万亩,占林权应登记发(换)证面积的99.9%;完成电脑录入面积62.8万亩,占符合条件申请登记面积的100;已发放林权证25本,面积2.4万亩。经县林改检查验收组的严格检查验收,96个有林改任务的行政村中,合格村45个,基本合格村51个,合格率为100%;9个乡镇中,有3个乡镇全面完成改革任务,6个乡镇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林改受益农户20071户,受益面达90.5%,乡镇的综合满意率在96.3-100%之间,全县的综合满意率为97.5%。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三年来,切实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力,大胆探索、全面推进,切实从组织上强化领导、从队伍上加强建设、从检查上深化监督、从工作上注重协调、从物质上做好保障,确保了林改工作稳步有序有效推进。一是成立了县、乡、村三级林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组建了村级林改监审小组,并根据各级领导班子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从组织领导上确保林改工作扎实推进。二是组建了村级林改工作队。按照“县直接领导、乡镇负责组织、部门搞好服务、村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从县直各部门、各乡镇抽调了301名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建了116个林改工作队,深入各乡镇、村组织开展林改工作。三是深化检查监督。县人大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强化人大代表监督工作。县政协组织委员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防火”专项调研,对林改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四是认真传达贯彻上级精神。每次省、市林改会议后,我县及时进行传达,并按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据统计,2003年6月以来,全县先后11次召开林改专题会议或结合农村工作会议传达省、市林改有关精神,确保了林改工作能够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五是多方筹集经费。三年来,我县通过采取上级补助、县财政专项列支和乡镇配套相结合的办法,共投入林改专项资金36万元(其中省市补助13.4万元、县财政投入11万元、乡镇级配套11.6万元),确保了林改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县直有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大力协作配合,形成了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林改工作深入开展。
2、明确目标责任,健全督查机制。按照先紧后松的指导思想,县委县政府及早安排好年度林改任务(2003、2004、2005年分别安排20%、60%、20%的林改任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按照年度任务,采取并落实一系列工作措施,建立健全督查机制。一是县政府在每年年初的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以责任书的形式将林改任务下达给各乡镇,将林改工作列入乡镇年度经济量化考核内容。二是各乡镇实行分管领导挂片、干部包村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林改任务分解落实到村、责任落实到人,将林改工作列入乡镇领导干部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三是林业部门组建林改督查组。县林业局6名副科级领导各负责1-2个乡镇的林改督查指导工作任务,业务科室干部负责乡镇林改技术检查指导工作任务。四是将林改列入县效能督办项目实行一旬一报、当月通报制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五是开展专项执法监察工作。由县纪委、监察局、县效能办、县林业局联合组建成立林改执法监察工作小组,深入各乡镇各村,对林改进展情况、规范操作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或限期整改。
3、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改革氛围。为了使林改工作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县乡两级坚持舆论先行,通过广播、有线电视、黑板报、公开栏、标语、365服务中心等宣传渠道和发放林改材料、入户动员讲解等宣传方式,把林改政策法规、目的意义、改革内容等宣传到位,讲解到位,积极营造良好的改革舆论氛围。据统计,三年来全县共印发《致全县林农的一封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学习培训提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回答》、《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法学习培训材料》等各类宣传材料5万多份。通过宣传发动,进一步统一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真正做到让各级干部知道,让广大农民群众知道,使广大林农真正关心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林改工作。
4、夯实基层力量,严格规范操作。为了更好地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县实际,加快林改的路子,我们通过试点先行、夯实力量、创新技术、加强培训,促进了林改工作依法依规,规范操作,提高了工作质量。一是认真开展县级试点工作。2003年6月25日,我县选择城郊乡下村开展县级林改试点工作。通过总结林改经验,制定了《――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同时结合东林乡山岭村试点工作,形成材料汇编,向全县推广。二是充实基层工作力量。从县林业局抽调8名专业技术干部,充实到相对薄弱的基层林业站,协助外业区划等技术服务工作。结合全县生态公益林护林员调整,从待业的林业院校毕业生中选聘10名熟悉电脑操作的,作为专职护林员充实到基层林业站,参与林改材料的整理录入。三是搞好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原林业站站长吴国华同志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开发了林权数据自动处理模块软件,加快了我县林改内业材料整理进度。四是举办多层次、系统化的技术培训班(内容涉及地形图判读勾绘、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林改方案编制、各类表格填写、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应用以及检查验收等各个方面)。据统计,全县共举办林改培训班10期,培训人员达380多人次,印发林改指导性材料(如《――县林改业务培训材料》、《――县乡镇林改工作队工作提纲》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材料汇编》等)460多份。五是抓点带面,全面推进林改工作。各乡镇先选择两个群众基础好、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的行政村作为示范村,强化内外业质量管理,以点带面,推动其他村林改工作开展。
5、尊重群众意愿,选择合理模式。按照省、市林改的政策要求,结合我县集体林地经营的实际状况,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改革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做法。一是对产权明晰、相对独立的林业经营区、生态公益林和83年林业“三定”时核发无误的自留山进行巩固登记。二是对已落实承包、租赁、合作、转让经营的山林,符合林业法律、法规、政策的,予以确认登记;程序不够规范、手续不完备的,在尊重历史事实、依法依规、协商解决、补充完善的基础上,给予确权登记。三是对一些权属存在争议、千米以上无人承包的荒山、城镇建设预留地等暂不进行产权明晰。四是对集体经营的商品林,根据实际林况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选择适宜的明晰产权与经营形式。主要有:①划定自留山。对四至清晰明确,小块分散的个私林、农民长期经营的竹林、经济林和集体荒山迹地,划定为自留山,原则上按户划块,面积掌握在全村林地总面积的5-20%之间。②落实单户承包经营。按照个人谁造谁有、集体山林均山到户的工作原则,落实家庭单户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③落实联户承包经营。对一些集中连片、难以分割的集体山林、荒山迹地以及村民合造、合股共有林,通过公开投标、公平竞争或林地租赁的形式,由若干户(30户内)为单位,推选委托人与村委签定林木林地承包或租赁合同,确定每年或到期采伐时上缴林木承包基数或林地使用费。目前,我县林权区划登记面积63.0万亩,除了24.6万亩生态公益林按原有权属落实承包经营或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外,其余38.4万亩商品林基本划分为四种经营类型,其中自留山经营6.1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9.2,承包经营(包括租赁经营)26.4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9.7,村集体统一经营2.1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1,其他经营(包括转让、股份合作、划拨等)3.8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5.7。
6、强化自查验收,确保改革质量。为扎实推进林改工作,确保改革质量,我县在林改工作中强化自查验收。2004年7月14日制定出台了《――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办法》,随后,选择东石乡太阳村和富财村开展县级检查验收试点工作。通过补充完善,形成《――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材料汇编》,下发到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供参检人员学习,以便统一规范操作。同时,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林业局局长和县纪委常委、监察室主任任副组长、4名县直部门副科级领导、1名高级工程师和7名林改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县级林改检查验收组和4个林改检查验收小组。2004年11月初至2005年11月10日,验收组深入全县9个乡镇112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进行检查验收,重点审查了96个林改任务村的所有林改材料,抽查了初审材料的整改情况,共走访了干部群众2083人,占验收单位(村、社区)总户数的9.4%;共抽查宗地791宗、面积4.7万亩,分别占验收单位申请登记总宗地数和面积的10.8%和7.5%。2005年11月11日开始,林改检查验收工作重点转入对各乡镇“林改工作责任状”的综合考核评定,主要是查阅各乡镇有关林改工作的文书档案和经费收支情况,并随机抽查两个整改村,对整改情况进行核实。通过考核评定,3个乡镇被评定为全面完成改革任务,6个乡镇被评定为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全县林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林改工作主要成效
三年来,我县通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林区群众发展林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
1、稳定了山林权属,增强了林农发展林业的信心。通过改革,落实了自留山政策和“谁造谁有”政策,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山,权利平等”的改革目标;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经营主体,有效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颁发(换)了林权证,让林农吃了“定心丸”,增强了他们管好自家林,大力发展林业奔小康的信心。林业生产逐渐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良性发展局面。如石洋乡五蒲村农民郑兴旺,2003年底在县林业局的指导帮助下,投资25.5万元,在自留山和承包的林地上种植木瓜85亩。2005年初步投产,收入5.6万元。今年计划再筹资30多万元,扩大种植至200亩,全部木瓜投产后,每年可稳定收入60万元以上。
2、提高了林农护林防火的主动性,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通过改革,广大林农在取得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同时,也落实了管护责任,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护林难、防火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过去,由于森林资源属于村集体所有,村民护林防火的积极性不高,发生森林火警火灾时,往往是林业干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冲锋在前,村民很少自觉上山扑火。改革以后,村民护林防火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基本做到了“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如今年春季,由西洪村引发的森林火灾蔓延到邻村东阳村界时,东阳村全体在家青壮年村民均第一时间主动赶到了现场扑火,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据统计,2005年1-11月份,全县共发生乱砍滥伐等林政案件45起,比上年同期减少11.6%,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
3、盘活了林业资产,促进了村集体和林农双增收。为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促进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在促进林农增收的同时,注意解决村财增加的问题。首先,通过改革,产权明晰、利益到人,解放了林业生产力,林农敢于投入,舍得投入,愿意投入,从林业经营中得到的收益明显提高,脱贫致富信心更足。其次,通过改革,落实集体山林承包、租赁和转让,村集体可以从林地使用费和现有林承包经营分成和林木转让款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我县许多村财空白村,通过林改,盘活了林业资产,每年获得3000-10000不等的收入,这些收益,村集体除了用于维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外,主要用于村道、自来水、村办公楼等方面的改造。部分村财收入较多的村,还加大了农村文化、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方面投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4、激活了林业经营机制,加快了山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了确保林改成果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针对目前存在的农户发展林业经营规模偏小、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发挥等诸多问题,我县按照“稳定体制,放活机制”的思路,积极引进林业加工企业,开发山区优势资源,同时鼓励企业以联办或定向收购等形式建设原料林基地。既让广大林农增加了收益,又解决了加工企业有资金、有市场、无原料的问题,实现了双赢,促进山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以我县2005年引进的竹浆粕项目为例,该项目依托我县和周边地区丰富的竹林资源,年加工竹浆粕2.5万吨,年需竹材原料几十万吨,项目投产后,每吨竹子的市场收购价可达400元左右。据推算,仅此一项,可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50元,户均增收1800元,并可带动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5、缓解了农村长期矛盾纠纷,促进了农村社会安定稳定。我县在整个林改实施过程中不回避矛盾,不绕过困难,严格落实“谁造谁有”政策,稳妥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有效地化解或缓解了农村长期存在的矛盾纠纷,促进了农村社会安定稳定。如北山村林农雷春美1992年向村里租赁一片500亩的山场进行造林,由于该山场遗留有原来村里的部分林木,后来村里未按合同执行,双方引起争执,一度影响该村林改工作开展,该造林户也多次向县林业部门反映。后来,经林业部门实地调查核实,理顺了双方的利益关系,将分成比例由7:3调整为6:4,重新签定了合同,村里满意、造林户满意、群众也满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全县尚有30067亩商品林未明晰产权关系,特别是我县存在20179亩争议山林有待调处登记;二是县界勘定时我县石洋乡1799亩山林被划到邻市行政辖区内,其中,该乡水头村村办林场全部被划走,群众反映强烈;三是许多村在宗地区划上,存在区划面积过大、联户登记户数偏多的现象;四是配套改革工作滞后,影响改革效果。
三、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虽然已基本完成,但许多工作尚待进一步完善,林改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好整改落实,巩固林改成果,提高林改效益。
一要加强林权发证工作。在完成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再次组织技术人员、包村干部和村民,对林权申请材料进行复核,确保在发证过程中切实做到不错、不漏、不假、不重。
二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两年内机构不撤、人员不散、工作不停。进一步深化改革,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发动广大林农群众,认真总结林改中成功的作法和经验,不断完善欠妥之处。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方式、创新的思维,在前进中解决问题。
三要建立林权管理交易平台。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机制为基础,组建县级林权管理交易工作机构,履行林权登记、变更、交易等管理职能,为森林资源转让、流通、管理提供服务平台。
全县文广系统的情况。一是机构编制情况。文广系统现有干部职工98人,机构有文广局,及其下属的广播电影电视新闻中心(含县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差转台)、县采茶剧团、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稽查执法大队、东江源剧院等部门。二是文博资源较为丰富。县图书馆有藏书7万多册,博物馆馆藏文物647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件;二级10件;省级文保单位4个——调查旧址等;省级文化历史名村一个——澄江镇周田村;不可移动文物320多处,另有标语近2000条。三是电视覆盖率达99%,其中有线电视覆盖15个乡(镇)的大部分村。四是文化娱乐场所57家,其中网吧、游戏室29家,歌舞厅9家,音像店9家,书店10家。另外,还有印刷、打字复印企业20家。
二、明年工作思路
在林改试点乡的确定中,我县根据《××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迪林办发〔2009〕3号)文件精神,按照“先易后难,群众林改愿望迫切,乡(镇)领导重视,工作积极有效、机构落实、人员完整,乡情林况具备特色、能够示范全体、反映综合、资源家底清晰”的原则,将试点改革乡确定为拖顶乡。拖顶乡国土总面积56.39万亩,全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78个村民小组,境内有傈僳族、藏族、汉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常驻人口有2090户共9617人,其中农业人口有1937户共9192人,全乡林业用地面积为509185.8亩,其中国有林面积为170915.7亩,集体林面积为324620.1亩,退耕还林面积为9150亩,全乡森林覆盖率为86.5%。
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2009年7月,在省委、省政府召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座谈会议之后,我县按照省、州的统一部署,于2009年10月开始着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和联系林业工作的领导为副组长的××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抽调了全县专业技术好、工作能力强和工作责任心强的林业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充实到林改办公室,负责开展日常工作。在省、州的统一部署及××县林改领导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县林改试点工作于2009年1月12日顺利达到了省级检查验收组检查验收标准,并在全州率先完成了林改试点主体改革工作。试点乡全乡已申请登记面积33.38万亩,占应申请林权登记面积的100%,已明晰集体林产权33.38万亩,确权率为100%。集体林完成均山或均股到户率为100%。输机1095宗,打印林权证1019本。成功调处各类林权纠纷52起,纠纷调处率为100%。林改试点工作共建档案五套每套159份。试点工作得到了省、州检查验收组的好评,圆满完成了为全县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换发林权证工作培养骨干、锻炼队伍、积累经验、检验方法,寻找最佳引导方式的试点工作任务。
(一)林改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
根据中央、省两个九号文件精神,以及州委、州政府关于全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林改试点乡的乡情、村情、林情,一是将试点乡所有权属为集体的林木、林地包括天保区、公益林及个人所有的自留山纳入了本次林改试点改革的范围;二是坚持整个林改试点工作以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为准绳,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三是坚持集体林木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确立经营主体,明晰林木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充分调动农民和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生产力;四是确权后的集体林实行以亩折股,均股权到户或到人的形式进行改革。其主要原因是我县森林及林下资源十分丰富,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对森林的依赖程度很高,松茸、虫草等各类林副产品是我县山区群众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在有林地的林权划分中,如果将其所有权划分到户,必然会导致出现难以调和的利益纠纷。而实行所有权到组、均股权到户或到人,既能减少各种纠纷又能切实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五是宜林地实行均山到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明晰产权,实现权、责、利的统一。将宜林荒山的权属划至各农户,有利于激发所有权人对个体林地的经营管理,变土地优势为经济优势;六是对于承包到户的自留山,予以重新登记换发林权证,并做好“四权”落实,维持林区社会稳定;七是以农村稳定为大局,认真调处各种林权纠纷,坚持做到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乡。
(二)林改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是县、乡党委、政府对这次试点改革高度重视,书记、县长亲自抓,形成了四级书记抓林改,五套班子齐参与,切实把林改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林改试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州的有关指示精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确保改革依法、有序、稳步推进;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通过调查摸底,结合实际制定林改方案,根据农民意愿,结合藏区林下资源丰富且分布不均等林情社况,采取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集体统一管护经营,分股不分山为主,均山到户为辅的方案,维护了群众利益,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四是本着尊重历史、稳定政策的原则,对历史遗留的林地山林纠纷,妥善进行调处,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社会和谐、林区稳定;五是尊重群众意愿,在改革方案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决策,都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后才能实施,尊重了民意,体现了民主,实现了平稳改革;六是林业等各部门积极配合,全力以赴,扎实工作,保证了试点改革的顺利完成。
(三)林改试点工作完成情况
拖顶村共涉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面积76448.7亩,共有宗地234块,完成率为100%。其中国有林面积13520.4亩,宗地2块;集体林面积62238.9亩,宗地13块;自留山面积为689.4,宗地219块。填写林权界定确认书42份、自留山外业勘查登记表219份,受理林权登记申请表229份,签订林地承包合同书229份,制定村级林改实施方案1份,村民小组林改实施方案16份,出林改简报1份。
洛玉村共涉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面积139439.4亩,共有宗地311块,完成率100%。其中国有林面积73839.8,宗地1块;集体林面积64762.3亩,宗地14块;自留山面积720.6亩,宗地296块。填写林权界定确认书13份、自留山外业勘查登记表296份,受理林权登记申请表297份,签订林地承包合同书296份,制定村级林改实施方案1份,村民小组林改实施方案14份,出林改简报2份。
大村村共涉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面积为90170.8亩,共有宗地35块,完成率为100%。其中国有林面积22263.7亩,宗地4块;集体林面积67909.1亩,宗地31块。填写林权界定确认书68份,受理林权登记申请表35份,制定村级林改实施方案1份,村民小组林改实施方案23份,出林改简报1份。
洛沙村共涉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面积130021.7亩,共有宗地296块,完成率为100%。其中国有林面积43309.6亩,宗地2块;集体林面积84788.3亩,宗地18块;自留山面积583.3亩,宗地276块。填写林权界定确认书23份、自留山外业勘查登记表276份,受理林权登记申请表289份,签订林地承包合同书276份,制定村级林改实施方案1份,村民小组林改实施方案13份,出林改简报4份。
左力村共涉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面积76709.6亩,共有宗地179块,完成率100%。其中国有林面积17485.2亩,宗地1块;集体林面积42517.1亩,宗地12块;自留山面积324.2亩,宗地166块。填写林权界定确认书24份、自留山外业勘查登记表166份,受理林权登记申请表份173份,签订林地承包合同书166份,制定村级林改实施方案1份,村民小组林改实施方案12份,出林改简报4份。
四、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经验
总而言之,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州精心指导,县委、县政府周密部署的结果,也是试点乡党委、政府支持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回顾林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概括起来主要有五条:一是必须坚持高位推动,“四级书记”推进林改;二是组织保障要到位。试点乡的实践证明,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协作特别是政法部门的密切配合,试点工作就难以得到正常有序开展;三是要搞好培训工作。由于林改工作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工作标准严,认真开展好培训工作,才能为林改工作的稳步、有序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四是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倾听群众心声、依靠农民推进林改;五是要经费到位。林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繁杂,时间跨度长,标准高、任务重,内外业所需的软硬件要求高,设备的配置资金投入大,所以经费的足额、及时到位是确保林改顺利完成的重要动力;六是坚持依法依规办事,规范操作。工作中严格按照《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各项政策规定,规范操作;七是坚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改革的基本原则,一切从村情、林情实际出发,做到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既尊重历史,又照
顾现实。根据村组实际和广大农民愿望,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林改模式。同时,细化林改工作程序和步骤,对工作中涉及的表格、证书等统一范本,统一印制,切实加强各工作阶段资料的收集整理,确保林改档案的完整、规范和安全;八是坚持进度和质量相统一。在实际操作中,采取内业、外业同时进行,谁承担的外业由谁负责内业整理,既节省了工作时间,又防止了内业与外业的脱节,从而确保林改工作进度和质量相统一。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在我县的林改革试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林改工作经费难以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量大,从成立林改试点机构、组织培训、确权勘查、内业整理、档案归档到下一步全面铺开均需投入大量的经费,由于我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县级财政拮据,地方配套资金无法足额到位。经费保障能力不足,仍然是当前我县林改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在实地区划界定中,不仅要求林改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业务技能,还必须认真细致的开展实地踏山认界和林界划定工作。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县林改技术力量总体薄弱,技术力量亟待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业务拨尖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要铺开下一步林改工作,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现象依然存在,技术力量亟待加强。
3.林业历史资料不全。追溯我县林业改革的历史,由于在“两山三定”时缺乏各种必要的技术手段,我县国有林至今没有确定权属,因为没有明确界线且无图文资料依据,加之我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中的国有林界线是经过省、州、县各部门技术单位多次转绘的,存在极大的误差,所以对此次林改工作造成了诸多影响,对我县林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4.历史遗留的纠纷问题是林改工作的一大难点。林业“两山三定”时,工作较粗放,分山不勘界,指山为界,资料模糊不全,留下了大量林权纠纷隐患,成为推进林改的难题。在此次试点工作中,就出现了“两山三定”时未能调处解决的纠纷,虽然通过各种途径渠道对此类遗留的纠纷得到了解决,但从试点乡历史遗留的纠纷问题上看,其他乡镇均普遍存在类似情况。所以历史遗留问题仍然是我县今后林改工作的一大难点。
5.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员。我县林改试点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虽已基本完成,但其间没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直接参与,档案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由林改工作人员自行完成,由于缺乏专职档案管理员,走了许多弯路。下一步的档案管理工作要达到完整、准确不留隐患,还需有州、县档案局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林改档案管理工作,并明确责任。避免在下一步林改工作中,因操作不当造成不必要的返工和浪费。
6.方言与民族语带来的沟通困难。拖顶乡境内居住有傈僳族、藏族、汉族、白族、纳西族等诸多民族,由于环境特殊、民族众多,语言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林改工作人员与村民正常沟通的一个主要障碍。方言、民族语的差异对同一个地名和人名的发音也不同,同时对政策的理解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且试点乡的这一问题在我县的其他乡镇也都普遍存在,如何在下一步的林改工作中妥善的解决好这一难题,保障林改工作的正常推进仍需解决好语言这一问题。
五、对下一步的林改工作的建议
第一,创新体制,构建县乡村屯“四位一体”的服务网络。理顺体制是解决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是优化县级,打造农技推广龙头。在原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将县农技推广中心升格为正科级单位,核定编制37个(暂用24个),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由区域站站长兼)。对中心的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撤销了原来的推广站、土肥站、经作站、水稻站和环保站,还把县农科所并入推广中心,组建了测试中心、植保站、科研所和综合办,并对其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二是整合乡级,跨乡镇建设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我们把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的农技推广职能划出,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地理位置,建立了****3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其中,**区域中心站服务**镇、**乡和**乡,重点研究推广水稻生产技术;**区域中心站服务**乡、**乡、***镇和*(**镇,重点研究推广大豆、玉米生产技术;***区域中心站服务***乡*&**乡和**乡,重点研究推广瓜菜、特色作物等经济作物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区域中心站规格为副科级,站长上挂县中心副主任。区域中心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技推广中心垂直领导,所在乡镇协管。区域中心站的建站费用全部由县里负责,现已购回3辆微型车,并拟为每个站建设20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用房。区域中心站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按实际聘用的在职人数核定,此外县财政每年还为每个区域中心站增拨经费1万元。经费由县中心统一管理,实行报账制,由县中心在财政结算中心统一核算。三是延伸触角,建立村屯服务网络。我们根据屯型大小,在每个屯设2—3个科技示范户,在每个村都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主要职能是协助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广实用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承担县乡两级试验示范任务,并监测本地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向区域中心站及时反馈信息。在科技示范户的确定上,我们通过电视公告、本人申请、群众举荐、村委会把关,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考核的办法,将一批热爱农技推广工作、群众威望较高,特别是具有一定农业技术示范能力的种田能手确定为科技示范户。目前,全县已确定科技示范户307户。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示范户在本村选举,推出协会会长人选,通过考核审批后,发放聘任证书。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我县及时召开公务卡银行及预算单位宣传动员会议,提高了各单位对公务卡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为保证公务卡改革工作顺利实施,立足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县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财字[2012]28号)和《实施县级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财库字[2013]4号),并对相关的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为公务卡改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积极与市县信息中心结合,加快公务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公务卡改革实施以来,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并且取得了明显效果。截止2014年四月份,我县共办理2327张公务卡,县直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授权资金已全部纳入到县本级公务卡改革范围中,使用公务卡消费累计支出达500余万元。公务卡的使用,一是使每一笔支付都能实现“有据可查,有迹可循”,支付信息和还款信息实时反馈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大大提高了公务支出的透明度,堵塞了财政监督管理漏洞;二是现金使用量明显降低,既减少了借支现金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资金管理风险,又为预算单位用款带来极大的便利,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三是增强了预算单位调剂资金的灵活性,预算单位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免息还款期限,在一定时间内无偿使用资金,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县公务卡改革运行情况看,在认识、 制度、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加以解决。
1、认知方面存固定思维,部分单位用卡积极性不高。通过我局改革前期的宣传动员,县直单位都按照要求办理了公务卡,但也有单位只是财务人员办理了一张卡。造成发卡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公务卡这种现代化结算方式不熟悉、不习惯、不放心,认为现金交易才是最安全的,认知度的落后,对公务卡的普及推广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刷卡数量金额相对较少。
2、相关配套制度的缺失,影响公务卡的正常运行。一是预算单位的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改革后,由于没有统一的预算单位用卡管理制度,我们只能让单位参照市级对口单位的制度制定本单位的管理制度,但部分制度不健全的单位就存在有得过且过的思想,未制定相关管理制度,造成本单位财务部门难以进行事前控制,有时就会出现支付已经发生,但因授权额度不足而不能正常还款的问题。这就要求预算单位必须进一步完善严格的支出审批制度,综合考虑单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授权支付额度、银行免息还款期限等因素,合理确定持卡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支付限额,避免在用卡、报销、还 款过程中出现脱节和漏洞。 二是现行的公务卡制度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比如当单位授权支付额度不足以向公务卡还款时,是否可以用直接支付计划还款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各级改革办法中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3、POS机的分布和用卡知识的普及工作还有所欠缺,降低了公务卡的使用频率。一是从我县近几年的发展情况看,各家商业银行的POS 机分布已基本覆盖了大、中型商户,但一些小型、零散的商户,由于受思想观念、经营规模、成本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安装使用率不高,成为制约公务卡使用的因素之一;二是POS机安装使用成本问题。上级有关部门虽然出台了公务卡使用有优惠条件,但大部分商家还是对刷卡购买的商品价格进行加价,这也增加了预算单位的办公成本;三是公务卡操作知识的普及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之初,我局虽然结合各发卡银行对单位财务人员进行了培训,但大部分单位财务人员未对本单位持卡人进行培训,有的只是对单位持卡人进行了简单说明,致使许多持卡人因不懂公务卡的操作知识、不了解公务卡的功能和作用而将其束之高阁,成为了休眠卡,从而降低了使用频率。
4、预算单位的自有资金没有统一的规定,目前我县的预算单位自有资金由国库股管理。
三、乡镇公务卡改革工作计划
我县现在有11个乡镇单位,下步我们将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将乡镇所有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纳入到公务卡改革范围之内。确定在8月底前完成乡镇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任务。计划采取以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