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英重点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5: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八年级下册英重点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八年级下册英重点总结

篇(1)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认知发展需要,多创设丰富的思考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由此可见,通过留白的方式来活化课堂教学过程,一方面能使得课程教学充满探究氛围,让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合作探究能力,使得他们在彼此协作的过程中提高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满足课程学习的发展需要。

一、导学案留白:引导学生阅读质疑

运用导学案的方式创设各类思考题目,能使得学生在有针对性认知感悟的过程中主动阅读和质疑,将认知转变为质疑积累运用。导学案的运用,使得学生在有效发现自己学习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更有利于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帮助他们获得更全面的感知,以此满足他们的探究好奇需要。

导学案的运用,能针对学生学习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让他们的感知更丰富。例如,在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 2“Travelling”的Reading A“A trip to Hong Kong”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围绕“The history about Hong Kong”和“The beautiful and wonderful place in Hong Kong”,建议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表达信息。同时也可设计如下的思考题目:How does the author introduce Hong Kong for us? Where do you want to visit in Hong Kong?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阅读和主动质疑。

在导学案运用和指导过程中,应该根据文章阅读要求和表达主旨大意,设计一定的理解性思考探究题目,让学生有更全面深刻的感知体验。在设计中,搜集学生的阅读学习认知问题,梳理形成一定的思考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接受的过程中更好地主动探究。设计的思考题目应该具有多元化和差异性,让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主动思考和积极交流,帮助他们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有效针对问题进行相互协作,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得全面感知体验。

二、任务题留白:帮助学生互动探究

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引导他们在主动思考和深入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感知体验,使得他们掌握更为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通过创设任务来设计留白问题,能使得学生在彼此协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养成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

创设相应的任务话题,以此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有利于他们获得深刻的理解感知。例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6“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教学指导中,可根据文章表达的主题,设计“What are characters about ORBIS doctor’s work?”“What are you going to say with ORBIS doctor?”开场性思考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同桌交流的方式找出相关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就“How do you want to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What do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感知印象,帮助他们增强整体理解感知。

创设任务留白,使得学生有针对性地发现自身学习问题,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互动交流空间。结合课程知识难点,突出重点呈现和难点化解,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运用多样化方法予以探究。重视任务的多元化和发展性,让学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鼓励学生通过同桌互问、小组提交、师生对话等方式主动深思和探索,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感悟。任务的多元化和合作多样化,更能够使得学生形成有效合作学习动力,帮助他们增强感知。

三、拓展性留白:提高学生语用技能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尝试运用拓展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能使得他们带着认知思考的激情和主动探索的动力,主动尝试和大胆表达,以此帮助他们获得更全面的感知印象。拓展性留白,使得学生在主动运用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拓展性留白设计,能使得学生有针对性地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感知,在反思学习认知过程中收获。要求学生尝试运用多元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思考过程,便于教师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多运用口语交流、写作展示、朗读展现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让他们在不断表达中体味教师留白的良苦用心。学生在拓展留白中的尝试,能使得他们在主动融合学习感知的基础上,更积极主动地运用。

由此可见,留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补白,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思考空间内主动交流和积极合作,增强认知体验和感悟。为学生创设自由和谐情境,鼓励他们在积极思考、质疑探索和互动协作的过程中大胆尝试,有利于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主动融入课堂,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1 农村中学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在其他省份、地区开展已有时日,而我所处的漳州市除市直、芗城区、诏安等几个县区于2002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外,其他县都于2004年秋季开始使用新教材,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改革。然而目前在校七、八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使用的是旧教材,是在旧教材体系下度过的,在学习方法与学习理念上与新课程改革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差、综合知识匮乏、学习自主性差等。而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⑴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⑵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⑶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⑷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通过比较目前农村中学学生的现有状况与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可以明确体会到在农村中学开展新课程教学对于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据我从多方面了解:现在,历时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在不少地方正进入一个高原时期。任何事物的发展轨迹都是呈螺旋形的,当它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出现高原现象是正常的。但应该从多方面分析、查找原因,总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1 认识的偏差与惯性的结果。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实行十来个年头了,但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课改的本质精神,他们只是从形式上感觉到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的含义。因此在课改实行一段时间后,新鲜感过去了,觉得课改与过去教学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惯性的作用下,又走回了老路。

认识的偏差也导致把外在形式当作改革的目的的本身。当然,教学形式的变改是必须的,而且是改革深入的开始,一概否定教学形式的改革是不对的,这种否定必然阻碍改革的开展。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教学形式或课堂形式的变化,把这种变化误认为是改革的目的,则同样会使新课程改革浅尝辄止或误入歧途。那种课堂教学形式化和僵化地搞所谓的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倾向,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课改实质而产生的。

1.2 学生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还是教学的指挥棒,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各种评价制度、评价方法、评价内容没有实现根本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改革,却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这是非常困难的事。为了对付升学考试,有的学校专攻语数英三科,有的甚至放弃一些考查科目,综合素质评定更是人人优秀的无效评定。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出现“返祖现象”就不值得奇怪了。

1.3 教师评价缺乏科学的可行的制度和方法。目前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制定并且实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似乎还非常少,多数地方对教师的评价还是以升学率作为主要依据,社会如此,领导如此,学校也不得不如此。作为教师,又岂能无视年年的考核和方方面面的评价而无动于衷呢?

1.4 教研缺乏专业引领,缺乏持续的专业培训。应该说,新课程改革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改、参训、教研、课堂改革教学的热情,但实行一段时间后,由于缺乏专业引领,教研只在低层次上徘徊、重复,教师们的上述几种热情也就慢慢冷却,效果自然也就差了。

1.5 缺乏持续的经费投入。由于经费不足,一些地方的课改活动难以为继,教研次数减少,周期变长,形式单调,其他的诸如教具添置、现代教育技术的升级、必要的外出培训,更是无法实现了。

2 新教材分析

那么,新教材的新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呢?我所在的地区采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更为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而不只是纯粹的操作

数学学习更多地是一种理解性学习;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是数学学习中必要的步骤,但远不是最终目标;许多操作性活动(包括物理操作、运算)有助于学生对相关数学内容的理解。如:空间观念的发展,图形性质的认识,随机性、等可能性、概率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例函数。教材将函数内容的学习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经验型理解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变化过程、“对应”现象;尝试探索变化规律的活动;经历研究函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尝试根据函数的基本物征做预测的活动;为后续的函数学习打基础这些方面在七年级上册的第3章、七年级下册的第6章等章节中都有。

(2)形式化理解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事函数内容的实质性学习: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自变量、定义域)和相关的性质;借助函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基本途径是从对具体的函数(一次、反比例、二次等)研究开始,深入到一般的层面。这些方面在八年级上册的第6章、九年级上册的第5章、九年级上册的课题学习、九年级下册的第2章等章节都有体现。

(3)结构化理解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不同函数之间的联系;函数与其他数学内容的实质性联系,进而构建函数在初中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地位。这些方面在八年级上册的第7章、八年级下册的第1章、九年级下册的第2章等章节都有体现。

2.2 让学生学会推理、证明,而不仅仅是能够证明一些具体的数学命题

(1)数学学习有助于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其实质是数学推理的学习能够有助于人们进行合理、有效的推理活动。严格说来,全书都体现出这样的想法。

(2)数学推理的学习包括对推理过程的理解、把握(了解命题的含义、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以及准确地表达推理(证明)的过程。

(3)数学推理的学习不能等同于数学证明的学习。数学推理有多种形式,数学证明则物指具有公理化意义的逻辑证明。

(4)关注数学证明本身的学习,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怎样证明一些物定数学对象的性质。数学 证明本身的学习包括:

---获得或质疑需要证明的命题;理解命题的结构,物别是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获得完成证明的基本策略。这些方面在八年级下册的第6章、九年级上册的第1、3章等章节都有体现。

---数学证明与公理化。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证明的过程中体会公理化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形式化的数学证明。

因此,确切地说,对于数学证明的学习,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教材的要求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

2.3 关注基础,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分数学

(1)学生应当在义务教育阶段打下的数学基础主要有哪些?按照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定位,每一个学生在数学方面应当得以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是多方面的,它们与100年以前,甚至50年以前的含义都是不一样的。

(2)基础的形成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基础的形成应当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阶段性目标与终结性应当明确区分。例如:

数的计算---七年级上册第2章的处理,第2章与其他相关章节的联结性目标;技能的形成不应当采用“毕其功于一役”式的方式。

读统计图表---了解数据、读懂统计图表中所蕴涵的信息、根据问题的需要处理数据、依据数据结果做统计推断。

(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其数学学习成就之间不存在本质性冲突。数学学习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多地依赖于他们对相关知识、方法和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发展需要时间并经历一定的阶段。

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其数学学习成就之间不应当存在本质性冲突。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多地与数学学习评价相关。

2.4 遵循人的认识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依照逻辑程序展开教学

(1)个体对事物的认识在总体上与人类对它的认识相一致;成熟的数学内容及其结构是人类历以千百年的实践与思考而构建的,不可能一次性完完全全地传递给学生。

(2)具体、形象、操作是认识发展的必然之路,但不是目标。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章的从“先做一做,再想一想”,到“先想一想,再做一做”;概率的认识。

(3)严谨是相对的,抽象是不断发展的指数运算;几何定理。

(4)结构是人为的,相对结构本身而言,我们更应当关注结构的形成过程。设计“回顾与反思”。

2.5 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而不拒绝数学

(1)有效的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基础之上。

(2)现实的数学一定是简单的、浅薄的数学?

(3)数学化是最有价值的事情--设计楼梯。

2.6 让学生能够用数学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会做练习

(1)大多数学生未来可能不思考数学,但他一定要能够“数学地思考”;能够模仿已有的形式解题是必要的,但能够思考数学,用数学去解决问题更生要;熟练地用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很重要吗?(2)用数学解决问题具有丰富的含义。用数学解决问题既可以是用数学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也可以是解决数学问题,如九年级上册的“课题学习”、凸多边与凹多边形。这里更多的是强调“做数学”的过程。

2.7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1)教材不能仅仅是经过教学法加工的数学知识结构。

(2)我们应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求解--应用与拓展。

(3)设计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基本的思维物征;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环境与技术等。

3 学校、老师、学生如何对待新课改

3.1 学校、老师该如何对待新课改

新课程提出了教学的新理新思维,它要求教师是学习型的老师、研究型的老师,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鼓励老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这就进一步要求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层学校,应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使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研活动,即实施校本教研。那么,该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呢?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不可或缺的力量和行为方式。

3.1.1 自我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办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1)教学前的反思是指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如在准备一节以前教过的课时),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分析,并作调整性预测,具有前瞻性。

(2)教学中的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动反思、迅速调控。这表现为一种教学机智(课堂上有个别学生提出类似玩笑的问题,能灵活应对;又如任教两个班级,在上完一个班级后,上第二个班级的课时所作的教学调整;等等)具有敏感性。

(3)教学后的反思是指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后,及时做好课后记等)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自我反思是教师把自已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 自已的教学观念,反思自已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形成自已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已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 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

3.1.2 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已,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交换信息,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1)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研讨活动;教研组活动是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反思最主要的教学实践,开展专题讨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一般都应在教研组中进行。

(2)教师本人主动与教学伙伴进行研讨,这种研讨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可随时发生,也可随时结束,并且是大量的。

3.1.3 专业引领。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是在“本校”展开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教师力量,因为校本教研是要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缺少科学的、先进的理念引领,就可能困于实践不成熟、不正确、不科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专业引领工作呢?

(1)通过网络、报刊等,教师自觉学习,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和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教师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2)通过专家、学者的教学现场指导或学术专题报告等,指导学校的教改实验和推行研究者的实验成果。

(3)学校通过组织开展“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校际间教学教研交流活动,进行教学观摩研讨,使参与的老师受启发。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主课、评课等,对教师帮助最大。

要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改革,我认为最为迫切的应该是尽早建立科学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师评价制度。要使课改具有自行发展的动力,必须把关注的重点和改革措施放到教师方面来。尽管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无疑是主导。没有教师的教改积极性,根本谈不上教改。在提高教师课改积极性方面,过去通常注重的是组织学习,转变思想,树立新的观念,这是必须的,但这种做法的效果不一定持久。道德的自我约束,可以使人群中的中坚分子保持其先进性,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就不大容易了。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也惧于制度的惩罚而不敢做坏事;而没有一个好的制度约束,好人也可能随波逐流。这是公认的道理。所以,要使课改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获得持久的动力,关键点在于的一套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

3.2 老师、学生该如何对待新课改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学生应当如何配合老师的教学呢?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如果不懂得学生能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不考虑学生作为主体的教,不会有好的效果。

3.2.1 关于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果用较为通俗的理解,可认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发现者”的眼光与意识去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并把它接受下来。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均有异曲同工的说法。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

3.2.2 为什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合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实践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主体意识的树立是根本。

传统课程只重视了教师怎么教,把传授知识作为第一目的,教师成为教授数学知识的工作,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沦为数学知识的“接收器”,教师与学生也沦为“分数的奴隶”,忽视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获取知识的,而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我们知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构建自己的理解,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加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建。因此,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相当的重视和尊重。应当考虑,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此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

众所周知,传统的数学教学以传授知识为已任,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解题的一招一式,要学习的知识总是被老师突然地放在了学生的面前,这样一来,学生哪有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而如果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将有碍于学生积极的思维,有碍于学生的自己建构知识,更别渗透说数学文化,培养人文精神。而这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相抵触。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虽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成重要的。

3.2.3 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把知识分成几块如:概念教学、公式定理教学、复习教学。那么,在教学中具体应怎么办呢?(1)概念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在概念教学中,通过向学生提供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若干前提条件,包括准备阶段过程中的一些比较粗糙的意念,工具及方法,组织学生从知识的整体出发,从共性出发,从特点出发来讨论、辨析,互相启迪,从而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定义方式,探求判定方法,确定分类的形式等等。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课堂更活跃,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知识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如在七年级(上)第三章“同类项”概念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名词的含义入手,理解同类项的含义,特别是“同类”两个字的阐释,接着给出几个式子,如(1)Y与8Y(2)-2X2与X3(3)X2Y与XY2(4)-3与X(5)-5与1000(6)a2b与a2bc(7)-2x2与5x2,让学生凭直觉思维推测哪些是同类项,哪些不是。然后在教师肯定学生判断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同类项概念的本质,教师能过提供准备材料、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增加知识的探索与形成过程,以增加学生思考、探索与尝试的体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2)公式定理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在公式定理推导的教学中,由于受教材篇幅和结构体系的局限,书上有些定理、公式末给出严格的证明,有的是直接认定,有的在表述之后就另以引用,往往省略了探索过程,这样学生学到的只是现在的、死的结论;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通过“拟真的”发现,模拟数学家的思维活动,重视数学公式定理的发展规律,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探索过程,这无疑将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教学中的主体意识。

如在幂的乘方教学中,在复习了一些准备知识之后,教师先列举一些式子让学生计算。如82、93、252在学生算出结果后,再问(2×3)2,(3×2)3,(5×2)2怎么算?然后又引导到(am)n的计算问题上来。经过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之后,便能正确地归纳出幂的乘方的运算公式。这样一来,使学生参与整个知识的发现过程推导过程,经过实践,他们认识了公式的结构,掌握了公式的推导,熟悉了分工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的能力。

(3)复习练习中的主体意识

由于受到课本知识结构、学生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制约,所以在平常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结构是相对零乱的,缺乏条理和有序,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引导不断整合其认知结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和网络化的有机体系。

学生通过参与知识系统全面的整理与疏通,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认知结构,并经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和推理论证等教学实践活动,重构网络体系;形成知识系统;清晰解题思路;掌握规律方法;突破疑难症结;克服薄弱环节,由此达到巩固、加深和提高的目的。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完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应逐步简化,逐步放手,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培养教学意识,构造数学模型,提高数学想象,诱发创造动机,把数学嵌入活的思维活动之中,并不断在学数学中、用数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思想,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也并非学校或是教师或是学生单方面的事。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一段时间的摸索。笔者此文只是一些浅显之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会力求改进、力求完善。

参考文献

篇(3)

复习课是对一段时间内所学知识进行复习的课堂,因为复习内容均是已学过的知识,所以多数复习课教法单一,常常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或将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学生参与性不强,课堂气氛沉闷,复习效果因而不理想。历史复习课更是如此,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这里谈谈笔者日常复习课的一些做法:

1 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光靠“死记硬背”、“拼时间”是不行的。新课改理念下,课堂的功能变了,课堂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训练,更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复习课同样如此,有效的复习绝不是对知识进行再次讲解,而是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个器官——耳、眼、口、手,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觉得历史复习课并不枯燥,学习历史有法可循,日积月累就会对历史复习课产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确实非常努力,恨不得把教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但他们不会整理知识,没有历史的思维方法,所记忆的知识零散而不成系统,非常容易忘记。最终,他们虽然努力却成绩平平。对于这类学生,就需要教师教会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如何整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掌握历史知识要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尤其要将自己归纳、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积极思维,将学习引向深入。

如:在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先看目录,整理出两条中心线索: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这便是“树干”。列强的侵略有、第二次、中日、、日本全面。这样就“揪出”了“小树枝”,再扩展到发生的背景、目的、导火线、经过、结果、影响……这样就由“小树枝”扩展到“树叶”,既能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再次访问”,又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这样的知识框架的构建,强化了复习的系统性,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掌握了自己梳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用同样的方法,学生能够自己整理出另一条“树干”——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知识结构图。教师将自己归纳知识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再要求学生自己解决同类问题,从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2 比较对照,辨析异同,纵横串联,培养学生的能力

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学会运用,能够审题、解题。在全面掌握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要教会学生重新组合教材,纵横串联,进行知识归纳。

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提到,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纵横串联:①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史实;②台湾与大陆的三次分离,两次回归;③我国对台方针政策的变化;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⑤阻止台湾回归的因素;⑥你对祖国统一有何认识?通过纵横串联,既巩固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加深了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历史复习中,学生还需要学会比较对照、辨析异同。比较教学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复习课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进行前后贯通、中外交错地复习指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评价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所谓纵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此方法应用于复习,有利于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如在复习美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时,笔者先明确比较点:美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都是美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次战争皆因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起,都以替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为结局。它们是有着许多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

然后,让学生采用“纵向比较法”比较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源、重要人物的作用、颁布的重要文献、结果、性质、影响,区别出它们的异同。通过纵向比较,学生认识到了这两次战争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自所起的作用,理解了美国在近展史上不断进步的规律,提高了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增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所谓横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在历史复习中,横向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如在复习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容中,笔者抓住各历史事件的关联,专门设计了专题复习内容《近代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于近代主要国家英、法、美、俄、日等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进行横向比较教学。通过对英、法、美、俄、日等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性质等进行横向比较复习,加深学生对改革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改革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使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并发展起来,世界历史步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逐步形成。学生对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所学知识更加巩固,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3 面向学困生,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提高历史复习课的效率,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特长生的身上,我们还要将目光聚集到学困生身上。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关注学困生。平时,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3.1 把补缺补差工作放在平时,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平时经常把学困生找来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欠缺的部分,伺机给他们补缺补差。建立学困生纠错本,要求他们把常错的题目重新订正在纠错本上。这样,到复习课时,他们就不至于拉下太多,复习课的有效性就可以得到实现。

篇(4)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语文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由于薄弱初中老师无奈地把时间和精力,大量地用在生管和应试上,所以对于自身知识的积累、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手段的多样化等方面,往往无暇顾及。所以在本区优质校与薄弱校的师资交流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有些优质校教师因无法适应薄弱校的学情,无法控制班级纪律,学生学习成绩比以前更差了;有些薄弱初中老师轮岗到优质校教书,学生是很配合了,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不从心,无法把课文内容挖掘得精深透彻,无法把教学手段运用得淋漓尽致。

马洛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改进自己的冲动,一种更多地实现自己潜力,一种朝向自我实现或人性充分发展的冲动。”笔者认为,薄弱初中语文教师在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平稳进行的前提下,应努力拓宽知识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提高授课质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需要。而如果薄弱初中的语文老师下定决心上好一堂综合性学习课的话,那他在这一过程中将受益匪浅。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主题丰富,有关于自然科学的,如《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科海泛舟》等,有关于生活的,如《这就是我》《我爱我家》《献给母亲的歌》等,有关于人类社会的,如《追寻人类起源》《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等,有关于文学艺术的,如《戏曲大舞台》《莲文化魅力》《古诗苑漫步》等。并且就单一主题而言,信息量也是相当惊人的,如《探索月球奥秘》,就涉及到天文地理知识,涉及到古诗文的积累,涉及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而这门课程的特点又决定了,没有现成的适合所有学校和班级的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因此想上好一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首先,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平时应积极扩大阅读面,多积累资料,知识面不能局限在本学科上,更不能局限在本学科的课本知识上。要把这么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得认真备课,要设计整体的活动方案,在活动方案中要对学习内容、目标要求、组织方式和时间分配等做出安排。得充分了解学情,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写好教案。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还应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组织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在实施活动课程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否则在课堂上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在授课过程中,要按严谨的步骤组织教学,精心安排好学生的各项活动,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的作用。课后还要了解学生对这堂课的评价,还要总结整堂课的得与失。以上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的话,活动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因此,上好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课,大大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掌握,提升了教师对各类教学资源的挖掘和整合能力,以及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学研究和探索能力、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人际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有效促进薄弱校师资水平快速提升。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让学生提升兴趣,努力进取

本区薄弱初中学生不爱上语文课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觉得老师讲课的内容枯燥无味;二是由于基础太差而听不懂或没信心;三是由于家长管教不严,学生惯于玩耍疏于学习。对于这几种厌学语文的学生,

文综合性学习既可以激发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也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人生与社会,从而摒弃不良习惯,回归常轨。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很多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让学生很感兴趣的。如七年级上册的《这就是我》和《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的《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这样的活动课学生都有生活体验,都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没有“基础”和“智商”方面的障碍,即使是成绩很差的学生,也可能在活动中表现很出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并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厌学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也会有所改变。之前他们可能认为语文就是一些有关于文章、诗词、作文之类的内容,甚至认为学语文就是为了考试,而现在他们认识到语文就在身边,语文就是他自己,语文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语文不仅关注字词积累,关注阅读,关注写作,语文还关注个性、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这样的语文,他们怎么会不喜欢呢!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还面向学生未来。如八年级上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走上辩论台》,下册的《科海泛舟》,九年级上册的《微笑着面对生活》、下册的《脚踏一方土》。这些综合性学习,有的是关于科学的,有的是关于人生的,有的是关于社会的,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好语文对学好其他学科,对走好以后的人生路,对认识世界都是有益的。

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带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获得成功与快乐

薄弱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基础空虚,阅读量少,阅读能力低,所以学起来吃力,成绩低下,缺乏成功的快乐。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横向的、综合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学生为主动性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进行探究活动的态度;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情感与品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篇(5)

中图分类号:G423.07

初中英语是一门打基础、学入门的学科,高效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尤为重要。对构建高效课堂的探讨,具有极大的教学实践意义。

一、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策略

1. 高效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力,进行自主、高效的学习,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高效课堂的搭建应该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放在显著的位置上,通过教师的调控,将各种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 高效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传统教学灌注式的教学方法,应在目前可采用的多种先进的现代教育设备的辅助下,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例如,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下册有这样一个句子:The plants in Picture 1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those in Picture 2.学生对掌握其字面意思并不难,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those的用法,引导他们透过其用法,提出可否用it,this,these,再鼓励他们分析that在此类巨型中的运用。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分析,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营造了更多更阔的学习前景。

3. 高效课堂教学应注重差异性教学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如何让基础薄弱、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吃得了”,又让基础好、学得快的学生“有东西吃”,是我们可运用差异性教学来解决的课题。

在实施差异性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二、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具体途径

1. 善用语境教学,活用课堂互动

语境是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促进要素,在课堂上合理地创造语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提供大量互动的机会,让学生能边学边用,让学生感受到成功运用新学语言达到相关交际功能的成就感。具体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课本本身蕴含的语境形象地表现出来,可以利用实物和场景进行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可以通过编制小游戏进行小组合作的模式来让学生参入到教学场景中来,等等。

2. 力行高质量备课方案,追求适度教学

教师应该注重备课方案的质量,并在教学掌控过程中把握适度的原则。具体来说,要掌控好以下三个“度”:课堂密度、教学坡度、教学适度。课堂密度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合理分配一堂课的时间,注意讲练结合,注重学生兴趣和情绪的调动,教学内容安排有序,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开口能力。教学坡度是指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旧到新,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教学知识点。教学适度是指教学过程中要适合好、中、差各阶梯的学生,帮助学生共同进步。

3.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教师不仅应该引导学生学东西,更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东西。具体来说,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利用推理、归纳等逻辑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记忆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课业的复习和预习工作,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倡导自主学习,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等等。

4. 采用合作学习机制,提高学习积极性

进行语言学习,课堂有限的语言应用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机制能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践机会,并通过小组内的竞争,提高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看图说话(talking about pictures)一般感到很困难,如果在掌握了基本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分为几个人一组进行准备,这时,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吸取了其他同学的思想后,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用英语表达好自己的情感。

探讨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随着各种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反馈的进行,高效课堂的构建必然会朝着深入和有效的方向发展。本文提出的四种方法——善用语境教学、提倡适度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采用合作学习机制,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218-02

1.教学模式的探究背景

最新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最高级别要求是五级。其中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要求有7个方面。这些主要包括了对篇章结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查, 其中,还特别提出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15 万词以上。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历年来的各级英语考试中,也都不断提高阅读理解的分值。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阅读理解却又是让学生和教师都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对阅读教学的处理,更多的是侧重于语法、词汇、句型的讲解, 往往忽视了对阅读方法的培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的指导。学生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英语阅读量偏少,绝大多数学生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阅读篇目,或练习,试卷等出现的文章,极少涉及课外英语读物。《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也把写作纳入到语言技能的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起草短文,使用常见的连接词,简单的描述人物或事件。但是,教师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往往只重视语法、词汇、句型的准确性,忽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比较低,不会用英语表达,甚至有的学生放弃写作。

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状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严重分离。绝大多数教师忽视读与写的相互促进作用,常常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孤立进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使学生逐渐失去阅读兴趣、降低阅读效率,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减少了写作锻炼,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从而较大地影响了英语整体教学成果。所以, 要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就要通过阅读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成效,从根本上解决阅读与写作的教学难题。

2.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2.1 语言输入假设和语言输出假设。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认为,决定外语习得的关键是学习者接触大量可理解的、有意义又有关联的目的语。斯万的输出假设理论认为,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她指出"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也同样有积极意义。"外语学习过程是一个输入(视听、阅读)到内化(加工、记忆)再到输出(说、写、译)的过程(张东正1999)。只有让学生通过多听、多读来接触和感知语言材料,达到一定的语言输入量,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操练、运用,使之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习得材料,最终以写作输出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2.2 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许多语言学家对阅读与写作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明阅读和写作可以贯通一起进行教学。威都逊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写作来学习阅读技巧,而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的技巧。将阅读与写作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盛一英2005)。我国诗人杜甫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也形象地说明了广泛阅读和书面表达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3.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把语篇结构的分析、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写作技能的训练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在训练阅读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其写作技能,并在学习和使用写作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其阅读能力(盛一英2005)。将阅读的语篇当作学生的语言输入材料,经过理解,分析和归纳,内化成一定的写作模式,最后形成有效的书面表达作为输出材料。这也让学生在阅读前就有明确、积极的阅读目标,从而更高效地进行英语阅读。笔者以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下册 Unit9阅读课文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 为例(这是有关新加坡的阅读文章,谈论过去的经历)进行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几个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3.1 阅读前(Before-reading)

导入: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的指导,通过新加坡旅游短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面教学打下伏笔。另一方面教学新词汇为阅读和理解文章扫除障碍。

(1)Ask some questions:

Do you like traveling?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2)Show some pictures and ask students where it is.

Then play a short video about Singapore, and ask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key words in the introduction.

3.2 阅读中(While-reading)

(1)Skimming(略读)

Let students to skim the article,then ask the questions: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段落)?

Please match the topic words to each paragraph.

Para1 A. a night zoo

Para2 B. weather

Para3 C. food

Para4 D. general situation(概况)

培养学生迅速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给出选择项,降低阅读难度,有利于中下生的发展。

(2) Scanning(跳读)

Ask students to scan the article and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in each paragraph.

Para1 Where is Singapore?

Para2 Can you find Chinese food in Singapore?

Para3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night zoo?

Para4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Singapore?

引导学生通过略读抓住段落大意,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能较快寻找某些特定信息的能力。

(3)Close-reading(研读)

Let students read Para1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y is Singapore a wonderful Place to take a holiday to many Chinese tourists?

Let students read Para2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kinds of food can we find in Singapore?

Let students read Para3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by filling in the blanks.

Q: Why is the "Night Safari" special?

1) Singapore has a special zoo called _______________.

2) A lot of animals ________at night, so this is___________ to watch them.

3) At the zoo, you can watch lions, tigers and foxes in a ________than a normal zoo.

Ask students to read para4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n can we go to Singapore? Why?

通过细节阅读,进一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篇章结构,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内容和获取一定的语言知识。

3.3 阅读后(After-reading)

(1)Ask students to shorten the article by completing the passage about Singapore.

培养学生的语篇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2)Ask students to discuss and sum up how to introduce a place to others in groups.

Show the structure to students after discussing.

培养学生从语篇中提炼出一定的写作结构和可用信息,并给予一定的写作策略指导。

(3)让学生在这个写作策略的指导下,试着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或某个熟悉的地方。

这样就将阅读材料内化并灵活应用,最终形成书面表达,达到语言知识输出的目的。

以上案例是笔者在进行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中的实践典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阅读前的导入,阅读中的Skimming(略读),Scanning(跳读),Close-reading(研读)的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学习,理解,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完成了语言的输入,并在阅读后进行写作策略的指导,为学生进行同类话题的写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让他们懂得如何利用阅读中习得的语言知识来谋篇布局和具体描写,从而完成语言输出的教学目标。

4.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通过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究,使学生逐步提高阅读的技能和速度,更使得教师摆脱了传统的只注重语法,句型,词汇教学的阅读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语篇的整体理解,篇章结构的把握,以及对写作的促进作用方面的教学研究。学生也从中感受到写作难度的降低,从而提高写作的积极性。通过一段时间来的训练,学生普遍对写文章有了较大的自信心,也更愿意进行写作训练,尤其对原来害怕写作的学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原本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直接模仿,利用所学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式的情况要少得多,他们更多的是在参考所学文章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所有的习得知识,根据自己的写作策略,创作出较有个性的文章。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这一模式最大的受益者是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他们从原本畏惧写作,无法下笔,转变为下得了笔,写得成文章。他们通过借鉴所学的课文,引用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篇章结构,写出较完整,有意义的文章。经过这样的不断训练,他们对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因此,阅读效率和写作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训练下,各个层次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笔者任教的两个教学班的阅读和写作的成绩,在各级测试中均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说,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阅读和写作教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辅警心得体会 下一篇: 大暑养生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