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5: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作分析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何谓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方面受到重视。所谓工作分析即分析者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技术,对每个同类岗位工作的结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解、比较与综合,确定该岗位的工作要素特点、性质与要求的过程,是通过搜集某一职业或职业群的工作信息,对岗位进行工作的描述(工作概要、工作职责、工作环境等)和任职资格(身体素质、知识、技能等)的界定。
工作分析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工作分析的对象,可以把工作分析区分为三类,即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针对某个具体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发及对应于某个岗位群的学校工作任务开发。根据工作分析的描述语言或要素维度,可以把工作分析区分为工作(任务)导向性的工作分析和人员(工作者)导向性的工作分析。工作导向的工作分析以工作本身为出发点,侧重于分析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需要的任务或行为,而人员导向的工作分析以任职者为出发点,强调完成任务或行为所需要的个体工作者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
在职业教育的课程研究领域,工作分析既是针对某个岗位群的学校工作任务开发,又是工作导向工作分析和人员导向工作分析的统一,即工作分析专家通过“头脑风暴”式的会议研讨,分析具体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工作后即可胜任的岗位)以及发展岗位(与专业相关的提升性岗位),针对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描述其完成工作所需要的任务或行为,进而分析完成任务或行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从而形成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为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基石。
二、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价值和实施策略
以开发课程为目的的工作分析以从业人员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结合行业、企业和社会因素,对工作岗位中实际存在的任务进行梳理和概括,获得具有逻辑性、层次性和清晰性的工作任务结构,并归纳、整理出任务完成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是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因此,工作分析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一)工作分析是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前提
工作分析的逻辑前提是对工作岗位的清晰认识,即明确专业所对应的具体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因为岗位决定了工作任务的范围和空间,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在分析专家的指导下,企业专家根据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质和层次水平,罗列出各自认为的专业可能面向的岗位;随后分析专家对企业专家罗列的岗位进行汇总,并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尽可能规避岗位过宽、过窄或岗位描述过于笼统等问题,最终确定专业所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另外,岗位定位应该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特点,并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实际状况,如沈阳某高职学院根据地区橡胶工业较为发达的事实,将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的就业岗位定位在橡胶工艺运行控制工(包括配料工、炼胶工、硫化工、半成品成型工、压延工等)、橡胶设备操作工、橡胶设备维护工以及具有发展性质的技术员、质量检查员、安全管理员、工段长等。一方面,该岗位工作分析有利于明确化学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定位的依据和出发点;另一方面,该岗位分析也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有利于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二)工作分析是课程设置的根据
工作分析的重心是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即明确岗位从业人员需要完成的任务,掌握其具体工作内容,简单说来就是分析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包括工作中使用的机器、设备、辅助设施等,是实现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首先,企业专家在分析专家的指导下,撇开学科课程的思维模式,各自书写岗位从业人员实际从事的工作领域(一组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较宏观)和工作任务(单件任务,较具体),且表述任务时一般采取“名词+动词”的形式,如图纸识读、涂层检验、产品运行等。其次,在分析专家的引导下,开展集体讨论,针对每一个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根据工作的实际过程和相应的教育价值,选择不同企业专家之间的“共同要素”和“独特要素”,最终确定完整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如高职化学工艺专业的工作领域可分为橡胶配料、生产检测和炼胶等,其中炼胶可细化为胶料热炼、胶料精炼等具体的工作任务。科学的任务分析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一方面,课程设置的首要参照点是任务而非具体知识点,因为知识的组织方式或知识结构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发育和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相联系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改变过去知识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另一方面,基于任务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专业核心课程,科学搭建专业特色课程。
(三)工作分析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参考
工作分析的关键是职业能力分析,即根据工作任务,逐项分析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能力水平。简单说来,就是明确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以及任职资格,包括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知识、技能、态度、身体素质等,即综合能力。因此,职业能力是与具体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是课程内容确定的重要参考。首先,企业专家在分析专家的引导下,避开对能力的宽泛描述,通过对自我经验的反省,逐条书写出有别于普通能力的具体职业能力。其次,在分析专家的主持下,采取自由研讨的形式,逐条对汇总而来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规范其表述,讨论其在实际课程中的可操作性,增添遗漏部分,删除不必要部分并对能力表述进行合理化排序,最终形成完整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如针对“胶料热炼”这项工作任务,其职业能力可表述为:第一,能识读热炼作业指导书;第二,能根据热炼工艺参数、热炼原理和影响因素,准确判断热炼质量事故,并按要求进行处理;第三,能规范填写热炼作业文件等。完整的职业能力分析有利于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一方面,在后期的课程开发中,专业教师在分析专家的指导下,要参照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依据课程内容的可教性和实用性原则,并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学习能力的有限性,把课程内容具体细化为知识内容要求、技能内容要求和素质内容要求;另一方面,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内容有利于真实体现岗位工作任务,便于学生就业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四)工作分析是教学组织设计的保障
工作分析的结果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它是教学组织设计的保障,即实现将职业要素转化成课程要素并进而扩展为学习要素,设计出基于学习分析的、符合学生学习过程和学校具体教学实际的、兼具教学价值的学习项目。在教学组织的设计中,主力是学校专业课教师,核心目标是设计出每门课程要学习的课程项目。首先,专业课教师在分析专家的引导下,围绕工作任务,将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化成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即教师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结果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将具体某门课程划分为符合逻辑线索的项目,并在项目知识选择中体现出知识内容要求,在项目教学目标和具体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技能内容与要求。其次,进行项目设计的下一级即模块的设计,也即对项目的进一步细分,模块的总和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且各模块之间都有相应的逻辑关系,如按照流程、种类等,模块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工作任务、活动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性知识等,模块可根据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进行自由组合。再次,学习单元设计是模块的下一层级,即各教师根据任务分工表,将模块细分成学习单元,其中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学习单元最重要的部分,包括的内容较为丰富,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直接相关,最具实际作用。学习情境主要由学习目标、教学资源、安全及注意事项、工作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工作过程部分要对具体的步骤、操作方法与说明以及质量标准做具体而详细的解释,一并呈现在教学组织设计中。
三、如何确保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科学性
工作分析可以提高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因此,如何确保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顺利开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按照课程开发主体进行分类,可以将工作分析主体细化为教育行政部门、分析专家、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四者之间理应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以保证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科学性。
(一)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旗帜性作用
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技术人员的层次和结构具有不同的要求,而职业技术人员的层次和结构又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兴衰。工作分析通过课程开发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员方面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比较重视工作分析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市场需求调研为工作分析的开展起到了旗帜性的作用。工作分析是基于市场实际岗位需求的,政府每年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调研为工作分析的开展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学校紧扣市场需求,开发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因此,要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在工作分析中的旗帜作用,为后续课程的开发提供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的实证数据。
(二)发挥分析专家的主导性作用
工作分析基于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分析,因此,要将工作分析中的职业要素转化成课程要素,就需要分析专家的智慧性引导,所以,分析专家在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课程开发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在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时,分析专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使企业专家明确分析会的目的、形式、工作方法和任务安排。其次,组织和协调整个分析会的全过程,主要把握三个方面:关于人,即协调好企业专家、学校教师、记录员的工作;关于物,即在分析会前提前准备好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白纸、笔和订书机等物品,并在分析会进行中有效利用;关于时间,即把握好整个分析会的时间,要非常清楚在什么时间应该开展什么工作。再次,指导企业专家并引导其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即企业专家在书写过程中出现思路混乱或不理解任务时,分析专家应给予及时指导,并及时汇总书写结果,引导企业专家讨论分析成果。因此,分析专家要熟悉分析会的基本操作,理解工作分析的质量要求,以便使工作分析朝着有利于课程开发的方向进行。可以说,分析会的成败百分之六十取决于分析专家的水平,因此,在工作分析中,要充分发挥分析专家的主导作用,以利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顺利进行。
(三)体现企业专家的主体性作用
工作分析基于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并要求分析出完成任务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工作分析中,必须充分体现企业专家的主体作用。首先,企业专家的遴选应该有特定要求:数量要求,以10~12人为宜;职务要求:以对岗位任务相当熟悉的一线技术骨干、车间主任等为宜;岗位要求:最好能够覆盖专业所面向的所有工作岗位;能力和经验要求:熟悉岗位职责,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等能力。其次,在分析会进行过程中,企业专家应认真聆听分析专家的引导,清楚自身任务;积极参与会议讨论,针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和岗位任务,建言献策;参与分析会的全过程,以利于整个分析会的开展。再次,在分析会结束后,针对后期的课程要素开发,积极为学校教师答疑解惑。因此,企业专家在整个工作分析过程中具有主体性作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保证工作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 TN9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11?0151?04
0 引 言
电子信息系统需要在某区域选址时,只有与周边原有无线电设备间互相影响最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工作效能,因此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原有各类无线电设备间的电磁兼容问题,通过系统间电磁兼容分析,得到有效的电子信息系统选址,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兼容工作。
对于上述电子信息系统选址的系统间电磁兼容问题,需要采用系统间电磁兼容分析预测方法[1?3],同时结合地面附近电波传播算法[4?7],对该系统间电磁兼容问题进行分析,用于指导电子信息系统选址。本文描述了一种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及电磁波传播预测模型的电子信息系统间电磁兼容预测方法,为电子信息系统选址及系统间电磁兼容预测分析提供一种分析方法。
1 电子信息系统兼容工作分析思路
电子信息系统间兼容工作分析的基本思路为:基于电子信息系统内发射机的发射特性、接收机的接收特性、发射和接收天线特性以及选址位置等,建立用于仿真分析的数字模型;选用合适的电波传播模型和算法,结合选址位置所处区域的地理信息数据,分析计算出多个电子信息系统工作时,大功率发射机在高灵敏度接收机输入端口产生的干扰信号大小;再依据电磁兼容判决准则,判断电子信息系统间的发射与接收之间是否存在电磁干扰,从而进一步得到选址优化设计方案。
若存在干扰,可以根据电磁兼容判决准则确定的最小干扰电平,计算出满足兼容工作的区域,即:发射信号从发射机开始在各方向上经过一段距离的衰减后,对于该距离以外某接收机的干扰可以忽略不计。再根据兼容工作区域进行选址优化。
2 建立电子信息系统兼容分析模型
这就要求临床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以满足这些变化,学习内容和临床实际的脱节不能满足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沟通途径也变得十分畅通和便利,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非常快速和直接,也为总结和分析医学发展的动态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现有的教科书很难全面反映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这给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临床医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及时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则要被现代医学所淘汰。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医疗市场也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病人就医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对医院和医生乃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同时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医院和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有关权利,这给临床医学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医疗和临床教学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是法律纠纷,也使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产生不利因素,反之,如果处理得当,不仅有利于医学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医院和医生自身的声誉,而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还不完善,滞后于目前医疗形势的改变,如何确保临床医学教学的正确和合理、合法地开展,不仅是临床教师所必须关心的问题,而且涉及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完善。因此既往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已不符合当前医疗市场的变化,作为临床教师,应提高法律意识,正确处理好医疗和教育的关系,取得病人和家属的配合来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新一代临床医生和拓展医疗市场而积极努力。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也给临床医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临床课程将在临床医学院内实习时同步进行,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在医院度过,学生将有更多时间与病人接触,这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何利用学生在医院的时间培养学生正确和基本熟练的临床思维和处理能力,也给临床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按病种讲完课或带完见习后便完成任务这种情况将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医院内与病人接触,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包括医学、心理学和社会问题,甚至语言问题,这都要求临床教师花许多时间来解释和教导。
单一按病种来讲习对学习临床课程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学生的临床能力无从谈起,但对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来讲,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平时的讲课和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自学和接受能力,把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为教学重点,并把它灌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原理和病理解剖等基础内容可简单地讲解或由学生自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临床教学活动中可以以临床症状为主线多讲解,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讲解具体疾病各自的特点和处理要点。另一方面,在以前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对学生的临床基本功重视不够或无法给予更多的教导,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我们认为临床带教老师要用一定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临床基本功,如采集病史(包括内容和技巧)、体格检查和临床基本操作等,并作严格要求,因为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是一名优秀临床医生的基础。另外,要做好一名优秀医生,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与病人之间的接触、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了解病情同样也是缺不可少的,在这方面也要求带教老师予以重视。因为一名医学生或年轻医生,在这一点上往往欠缺和难以领悟,需要在临床医疗活动中不断充实、完善。
二、临床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进一步提高
众所周知,供应室是医院向所有临床提供各种无菌器械、用品,控制感染的重要部门。为了加强供应室的科学管理,确保医疗的安全,适应医院文明建设的要求,我院应该从自我内部管理控制和外部控制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监督的基础是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供应室有自己特殊规定的建设布局,同时避免交叉感染,供应室的布局应该合理。供应室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布局,流程顺畅,分工明确,将清洁物品与已经污染的物品严格分开,且拥有专门处理污染物的通道,派有运输无菌物品的专车。
此外,供应室的消毒设施应该配备齐全。确保仪器清洁与安全,例如,配有最先进的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纯化水供应装置以及空气净化器等大型必须设备,并且在无菌物品的传输过程中配有专门的负责人员,随时监控供应室的湿度与温度,保证其能够正常工作。
最后,我院供应室的工作人员配备齐全。这里的工作人员全部要求通过专业化的考试,并且定期进行操作考核,时刻警惕操作人员熟练操作技能,确保护理的安全。
2供应室护理工作的质量监控的支柱是建立和完善自我监控体系。
成立由护士长和责任心强工作成绩突出的护理人员组成的质量监管小组,更直接更有效的管理供应室的工作,其中护士长担任监督员,护理人员担任质控组长[3],每周,组长可以固定选取组中一员,跟随监控其工作状况,指出工作不足,要求其及时改正,对该月的工作作出详细分析,讲评检查结果,并做完整记录,制定出一条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操作程序,检查标准和整改措施。
此外,还应加强管理体制,每月向各科室、抽查病房发放调查表来收集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意见,主要包括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医用器械的清洁程度,进行无菌操作的严格程度,供应室工作流程是否合理,污染物的处理是否达标以及人员对于改进目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最后,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供应科应专门成立培训小组,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该培训小组由护士长、质控组长和岗位组长组成[4],定期对护士进行专科理论、应用技能的培训,保证其掌握各仪器设备的保养技巧,了解与供应室相关的微生物理论,熟练热力消毒的做法。培训的方式可以自由选择,一般包括集中上课,单个培训和模拟演练的三种方式,该资料需要建档存档,加以保管,使该培训正规化,体系化,最大发挥作用。
必要时可以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竞争作用优胜劣汰,严格记录考核内容,给工作业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分发高薪和奖励,给出现工作失误的员工进行警告处理,分发低薪或扣除工资,对于根本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采取解聘措施,一次来真正发挥考核机制的作用,给员工不断提供动力,增加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3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监管的重要之处是规范工作的流程。
医院使用产生的污染物有标准的处理流程,包括分类回收,清洗包装、杀菌存放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都要做到细心操作严密监控,每一个流程都应科学执行,保证顺畅[5],在这一方面,我院已出台标准规定,细致之处包括清洗剂的使用量,清洗过程的浸泡时间,洗手和物品包装的规范化等,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有准可循,都要做到完整记录。
每一个领域都需要与时俱进,适时作出调整,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规范各部门的工作流程、核定标准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程序等各方面。
4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监控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定期宣传法律,增强人员的法制观念,督促其认真规范的完成工作,从而按照标准认真执行工作流程,把安全隐患降到最小。
5总结
供应室对于医院和病患都是重要的,是不容出错的,本文通过对我院供应室的管理实际研究探讨,总结了供应室护理工作的要求和要点,就如何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工作效率从自身内部和外部监控等多方面提出多项具体方法,如能严格执行,落到实处,供应室的管理工作一定会更加规范化和正规化。
参考文献:
[1]何学文.供应室护理工作质量监控方法的详细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3):143.
[2]王海珍.在新形式下提高供应室护士素质的要求[J].医院感染管理规范,2012,22(3):612.
中图分类号:E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项目前期工作是为了加强建设项目的管理,保证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按期竣工,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于企业来讲,应认真制定公司发展规划,加强项目谋划,增加项目储备,同时加大项目前期投入。对于具体工作人员来讲,首先要弄清楚前期工作程序及内容,要做到心中有一盘棋;其次要注意处理好与政府主管部门等方面的关系,为项目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再次要随时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发展趋势,及早应对;另外要注意将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合理交叉、超前进行,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一、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性
1、前期工作是防范风险和项目取得成功的保障。前期工作是一个项目的酝酿阶段,准备的越充分,以后的工作就越顺利,就能为项目的实施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反之,以后的工作越艰难,甚至无法进行。
2、前期工作是提高效率和收益的首要措施和重要保证。项目选定后,通过系统的市场调研,全面了解国内、国际市场情况,可使项目产品品种、规模定位更加准确,项目建成后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几率更高,同时也可使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项目尽早被发现,及时调整转向,杜绝无谓投资的发生。
3、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有利于项目早上马。通过扎实的项目前期工作,提高储备项目质量,达到可研水平,可持项待批,相机而上,避免因前期工作滞后而受到国家或行业有关政策调整的限制。
二、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具体内容
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也就是项目前期决策工作,从引言中可以看出前期决策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针对项目分析和研究其可行性,这是为如何决策提供的一个主要依据。所谓可行性研究,是指在项目投资决策前,通过具体调查、收集、研究和分析拟要建设项目的经济、技术、工程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和详细资料,对可能拟定的所有方案包括技术和建设方案等方面进行详细专业的比较论证和技术经济分析,从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项目建成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
在科学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讨论和分析研究项目的建设可能性和可行性、项目的经济有效性和合理性、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从而为是否应该投资和如何投资该项目提供依据,并为项目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可靠的科学决策依据,从而为项目的开发打好基础。
三、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在建轻前期、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没有认识到前期工作是项目建设的基础,没有前期就没有项目。
2、有的单位不清楚项目运作程序,不会或不愿意做项目前期工作,不是准备好项目等机遇,而是机遇来了找项目。有的刚有了上项目的初步想法,就急于找领导、找部门要求上项目,而不是首先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搞好可行性研究,看上去跑项目的力度很大,但前期工作没有做好,直接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有的甚至走了弯路,错失良机。
3、有的单位在前期工作中急于求成,寻求捷径。又舍不得投入前期经费。没有认识到前期经费是前期工作的必要保证,投入了前期经费,做好了前期工作,项目不一定会成功,但不投入前期经费,做不好前期工作,项目一定不会成功。
三、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从融资角度看,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是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又是项目前期工作中的重要阶段。
1、认真编制好项目建议书,做到理由充分,依据准确,基础资料全面。通过对拟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发展趋势及基础条件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评价和研究,为项目的可行研究提供最基础的资料和数据。
2、科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避免或减少项目决策的失误,提高投资综合效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尽管因不同的项目有所差异,但以下几点是相同的:一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技术内容;二是有比较详细、准确的投资费用;三是充分研究分析市场需求情况,确定项目将来经营的多种条件,预测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及其适应能力。
3、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工艺技术路线优化为主线,用经济指标进一步优化方案。
(1)不断完善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在项目的投资决策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行性研究未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先后做了一些规定,原国家计委和建设部于1993年4月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2版),在指导我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实现项目决策科学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前期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中,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净现值等5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主要存在两类问题:一是评价指标不合理,二是财务内部收益率存在局限性。另外,生产寿命期的选择对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也有一定的影响,项目生产周期越长,计算出的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就越大,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好。
(2)风险分析应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强调的重点内容。当前,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已由法规性文件予以固定下来,国内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设有风险分析专篇,而对一般工业项目的风险分析却重视不够,尤其对市场、投资以及经济效益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项目的影响程度分析预测不够,导致许多项目实施后实际数据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入很大。简单地依据方案内部收益率和还款期的大小进行决策,容易导致失误,因此当前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分析,重视风险分析的结果是市场经济下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所必须。
(3)正确对待市场与价格的预测。对于一个具体建设项目特别是经营性项目,市场和价格是项目存在的关键。财务评价的敏感性分析中,对经济效益影响最敏感的因素无疑是产品销售价格,往往对产成品销售价格或原材料、外购外协件的采购价格稍作变化,项目就可能从不可行变成可行,一种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将使可行性研究报告变为可批性研究报告,因此,市场和价格的预测在经济评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走向和价格高低往往成为项目经济上是否可行的决定性因素,预测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四、结束语
建设项目的成败主要体现在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上,项目前期工作是控制项目规模和投资的关键环节,而前期工作的重点一般放在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的决策阶段。综上所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中的可行性研究及经济评价,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是项目管理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晓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设施[J].中国工程咨询,2006(12):20-21.
一、统计分析方法的含义
统计学作为一种方法论科W,是实施实证研究的重要方式,以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为研究对象,有效收集、分析、归纳、整理、研究数据,然后研究与分析研究对象的各种数量关系,如范围、规模、程度、速度、数量等,进而正确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相互关系、发展趋势,准确预测和解释事物。统计分析方法具有监督、辅助决策、咨询、信息等功能,通过整理分析和统计调查所获的资料、信息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出定量结论,能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因此该方法越来越成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常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时,必须要确保历史统计数据和资料的准确性及完整性,慎重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否则会导致制定的标准失去作用,影响标准的科学性。值得注意的是,统计资料只能对历史情况进行反映,既不能反映出自身对标准产生的影响,也无法反映现实情况的变化,这就需要发挥出人的作用,由人进行分析。
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基层统计工作的意义
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统计人员和统计部门需要完成的首要工作,其应用于基层统计工作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统计人员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且不断学习,继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当前许多人都不能全面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其主要就是填写报表或计算数据,这些认知上的错误会降低统计工作的重视度与社会关注度。只有提高统计工作的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监督、信息、统计咨询的功能,促进统计工作社会地位的提高。完整的统计调查活动涵盖了诸多内容,如资料开发、利用、整理、设计、分析、调查等,而统计分析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体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因此在完成调查工作需要做好统计分析工作,保证统计分析工作的正常实施。统计报告的精确性对领导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以信息数据为基础编写统计分析报告,可以更加清晰客观地反映出情况及问题,便于利用、阅读、理解。
三、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应用
(一)选题
基层统计中的首要环节就是选题,统计人员在选题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通过了解时事、看新闻等方式进行选题,结合单位实际发展情况,对相关政策方针加以认真研究,然后科学选题,从而将后续统计分析工作的作用加以充分发挥。主动了解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了解领导层的相关决策等,准确把握工作情况,从工作实际出发进行选题,以便及时有效完成分析报告,满足工作与生产的需要。对统计数据进行积累,然后对比分析这些数据的不同之处,从中发现问题,更好地确定选题方向。
(二)收集资料
统计分析中的关键性依据就是统计资料,与选题相关的统计资料是保证统计分析准确性的基础,这就需要做好资料收集工作,确保收集的资料相对可靠与真实。一般若收集的数据资料不够准确和完整,则会影响统计分析工作的顺利实施,要想编写出观点明确且内容详实的统计分析报告,必须要以大量、详实的统计资料为支撑。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已有资料进行高效利用,还应该积极调查与分析相关的新资料,具体收集方法如下:统计人员可以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亲自访问与选题相关的人员,继而收集出没有反映在报表中的典型材料,提高资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收集和分析与选题相关的业务部分资料,这是因为业务部门的资料更为详细和全面,如财务部门的资料基本属于初始资料,可以为统计分析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利条件。由于统计报价具有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的特征,在统计分析工作中以此为依据,科学利用统计报表资料,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对全球同行业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或参考,与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以先进水平为目标实施统计分析工作。制作完的专题资料相对详实,并且附带一定的文字说明,因此在收集资料时可以充分利用该类资料。
(三)整理资料
对于原始数据资料而言,其需要加工整理后方可使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手工整理方式逐渐被计算机软件所取代,有利于保证资料整理工作的快捷,进一步推动现代化统计工作的发展。以Excel为例,在数据录入时利用广电输入法、语言识别、键盘录入法等方式,在计算机中输入收集的信息数据;然后估计推算调查统计中欠缺的数据,采用均值插补、平衡推算、推理插补等方法提高数据的精确度,并结合实际需要分类排序录入完的数据,筛选、汇总、计算数据,构建统计图表。总之,利用分析表和图表可以将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清晰反映,有效避免因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失误,节省人力和时间,缩减程序,促进资料整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和统计数据资料,可以达到理想的统计分析效果。企业生产运营中产生的各类数据存在一定关联,如成本与材耗、产量与质量、财耗与质量、成本与质量等,因此在统计分析编写时需要保证数据收集的准确性。统计分析可以监督与校检数据重量,对数据中出现的差错加以及时发现,例如在分析中利用材料成本对材料单耗进行检测,继而发现材料单耗增加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此降低材料消耗。同时当地政府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的撰写,从宏观层面掌握本地的经济形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统计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平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等,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平均分析法:借助平均指标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动态,分析现象的依存关系及构造特点;对比分析法:对比具有一定关系的经济量,说明其数量联系和变动情况;动态分析法:用发展的眼光分析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及规律,以此为依据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五)编写报告
统计人员通过统计分析报告可以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但是这只是个人的观点,需要他人对自身观点的准确性、可行性进行判断,并通过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加以呈现。编写统计分析报告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以大量统计信息数据和材料为依据,科学概括与综合报告,保证报告的全面性和具体性,使报告中的观点经得住论证与推敲;采用说明文的方式编写报告,尽可能规范用语和措辞,同时以数据为主,辅之以统计图和统计表,准确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明确说明原因和情况,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统计方法对基层统计的实际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基层统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统计人员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注重数据资料的积累与收集,及时关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扎实推进。科学的统计方法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基层统计工作的效率,更好地帮助政府部门和企业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与科学准确的决定,进一步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艳虹.如何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做好基层统计工作[J].中国证券期货,2012(04).
[2]刘亚玲.浅谈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12(17).
[3]郭倩.浅析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6).
[4]吕慧明.浅谈统计分析方法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3(09).
在石油这一行业领域中,油田井下作业可以说是最为艰苦的岗位,为了确保井下作业的安全性,必须严格根据相关的操作流程办事,因为安全不仅与作业进度、质量等息息相关,同时,和井下作业人员及其他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密切相关。本文从井下作业工具入手,制定了提高井下作业安全性的措施,以确保石油行业能够稳定安全的持续发展。
1 石油系统井下作业中工具的具体操作方法
1.1 多种用途井下新工具
1.1.1新型打捞工具
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和一把抓、外钩(鱼刺型外钩)等一些传统的工具有机的结合,其的操作方法是把外钩绳类或其他落物内,以此将井下存在的落物带出地面上来。打捞颈属于阶梯圆柱体型,在打捞颈圆台上部中心位置处有外螺纹连接体,在其的下部位置处则存在圆柱状连接体,主要和打捞筒上端进行连接,打捞筒实际存在中心孔,该中心孔有两个部分所构成,即锥孔、喇叭口,锥孔上端直径要比其下端直径大,具体锥度大概在四到十二度之间,锥孔下端和喇叭口进行连接,锥孔内部中有压缩弹簧与两个打捞片。具有的显著效果是,此打捞工具不仅结构简单、便于人员操作,可以打捞诸多的落井工具串,并且,还能与压力计相配合开展甩挂测试工作。实际中可做到十到二十六毫米打捞颈。
1.1.2井下新工具的技术方案
将上接头和捞爪活动相连接,捞爪属于筒状体,并在筒状体上部安装了轴向螺旋轨道槽,并配合丢手接头上的打捞干,以让打捞干能够顺着轴向螺旋轨道槽和丢手工作筒间相互脱接。这里所说的丢手工作筒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上接头、捞爪、护套;丢手接头主要是接头主体与打捞干两者组合而成;具有的显著效果是:便于操作、缩短了作业时间,实际工作时通过上下活动管柱与旋转管柱的方式分别完成井下管柱丢手与打捞挂接;其次,不会对管柱密封性能有过高的要求,有效防止了因油管漏而导致丢手失败情况的发生;最后,丢手工作筒能够循环使用,并且,使用成本较低。
1.2 防蜡防垢防腐蚀新工具
1.2.1优势之处
对于油藏界面和清洁井筒,不用定期采用热油清洗或者蒸汽清洗等传统的常用工艺,只需要我们在抽油井与自喷井上安装防蜡防垢防腐蚀工具即可,不用经常维护保养,像刮蜡工作或者碰泵等操作程度也有所减少,而且,其有效防止了因结垢、结蜡情况而导致抽油杆与抽油泵出现卡或者脱等诸多的问题,使得油气井产量一直保持在稳定状态下。不仅节约了生产作业成本,而且大大增强了井下原油泵的使用寿命以及泵效。
1.2.2特点和原理
自喷井与抽油井中,原油会在地层压力或者抽油泵抽吸压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工具管壁上四周分布的孔道之中。原油在穿过管壁上的孔眼过程中会产生出较大的细柱状射流,以径向垂直的方式与工具环空的内壁及芯轴发生相撞。实际通过油井新型井下工具的过滤和变异作用,使得处理后的原油及矿质很好的分离并达到地面以上。可以说,这样的原油除了能够使因蜡与其它较易结块而堵塞油管的蜡质物质一直在悬浮或者半悬浮状态下,同时,还结合了碳氢化合物断裂作用提升了原油的光滑度,使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在流体流过该工具时,工具会出现一种电化学反应,从而将流体中的矿物质单位进行了改变。实际发生冲击作用过程中,这一新型工具会促使石蜡与其他矿物质分子产生反应,把原油和地层出水中的部分特性进行了改变, 并且,还使得一些杂物、井下半生微生物等一起形成了融化效果,有效防止了结蜡等情况的出现。
1.3 连续油管技术
该项技术在诸多的井下作业中应用越来越成熟,但是在我国,只将其放到部分较为简单的井下作业中,制约了其优势的全面发挥。比如,在冲砂洗井、注液氮返排、清蜡解堵解卡等中使用,使用较多的要属冲砂堵、清蜡、气举排液,实际大概占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虽然我国引入CT技术设备比较早,不过,从实践情况来看,缺乏必要的使用工艺、且范围窄,阻碍了其优势的发挥,对连续油管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造成了影响。
2 提高井下作业安全性的措施
2.1 加强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首先,企业要加大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力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树立安全生产,注重预防的理念。其次,重视企业劳动保护,尤其在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技术和作业时间以及休假制度方面更要加强保护,而最为重要的则是保护好作业人员的体能,不得有连续二十四小时工作的情况。最后,做好三级安全教育,尤其要注重各环节部位、安全防护、安全卫生事故的预防等事项。
2.2 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贯彻井下安全责任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应树立正确、高效的安全目标管理,培养全员树立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任何一个企业中,员工占有重要地位,而要想有效保护人力资源,企业就必须实施安全与健康管理,以在一种安全的状态下有序生产与经营。
制定一套完善高效的安全责任制度,不管是企业领导者、管理者、技术人员还是职工均应对安全与健康负有一定的责任。构建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做好相关记录,唯有如此,当安全事故发生时,企业才会根据这些制度避免对自己造成损害。安全与健康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井下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委员会,明确要求各级管理人员保护好下属职工。年度财务预算过程中应确保安全经费的充足。企业所有人员都要注重安全与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通过实践证明,本文中所提到的井下作业工具的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安全性高,使得工人劳动量有了大大的降低,工作效率不断攀升,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这些工具在油田中将会被广泛的应用,值得我们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程寒生,周美珍,郭宏,郑利军.水下管汇设计关键技术分析和设计原则研究[J].中国海洋平台,2011,(03)
[2] 朱明哲. 谈油田井下作业质量的监督管理[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9
前言:目前,农民对国家关于土地相关法律法规的不了解,给土地管理工作造成不便。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农村土地权限职责划分不明,阻挠了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工作。
一、土地管理工作的现状
(1)在广大农村地区,村民、村主任土地承包商等都觉得自己拥有土地所有权,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概念认识混淆不清。违法、违规用地在一些地方尤为严重,地方领导干部将利用土地审批权谋取私利,在土地的管理权据为己有,私自做主,认为自己拥有土地的审批权。私自经营土地,认为土地管理办法过于繁杂、程序繁琐、审批困难。
(2)农民不愿意交出土地,普遍认为被征土地的价格偏低。当征收土地价格与与市场价相差不大时,农民才愿意被征收土地。政府没有制定或者建立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以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3)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政府在征地过程中,迫使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民的生活面临艰难的境地。政府没有及时补偿征地所支付给农民的费用。相关政府机构的征地政策得到没有落实和贯彻。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挪用了发给农民征地的补偿,农民在失去土地并没有得到补偿的情况下,会引发农民对政府机构的不满,给土地管理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4)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民在逐步的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或升级,调整后的土地产值随之提高,补偿的费用也相对提高。然而土地计算方法不统一、不科学,所以不能准确的计算出土地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土地的潜在价值,对被征收的土地造成一系列的经济损失。对土地价值评审的参考因素过于简单,缺乏相关的土地价值检测标准。政府制定出的补偿标准与农业市场调整后补偿标准相差太大。导致政府相关机构对人民群众没有信服力,极大的降低了征地政策的执行和贯彻力度。
(5)土地开发缺乏科学的指导规划。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下,城市化建设会占据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的开发没有科学的指导规划,造成对土地破坏和浪费。资本的流向主导着土地的开发,土地开发商利用土地交易牟取暴利,致使商业住房、公共建设用地的价格不断飙涨。普通民众难以购买土地开发而来的商业住房,不科学规划又会造成土地闲置和浪费。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形成恶性的循环,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6)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权限划分不明确。相关土地管理办法在实际的土地管理中显得相形见拙。从国家土地直接管辖到地方间接管辖的土地,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管理问题。如土地的管理权、使用权、经营权等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合并到土地的所有者身上,土地使用权的所有者占据了管理权和经营权,将使用权扩展延伸,完全忽视了政府机构对土地的相关所有权。
土地所有权的纠纷层出不穷。如在土地的使用权方面,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同一块土地上都觉得自己拥有使用权。在相关政府机构与集体组织之间,出于土地巨大利益的关系,都想从中分一杯羹。还有开发商与开发商之间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上的纠纷。
各个政府部们之间对土地的管理审批权限交叉重叠,存在着一块土地多个部门管理,或者没有相关政府部门管理某一块土地。有些地方政府对于地区开设建设用地,收取一些不合理的费用。
二、土地管理工作的方法分析
(1)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办法,使土地得到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利用开发土地是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使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明确各个政府机构对土地的管理权限,明确土地使用权、土地经营权、土地管理权等权限的划分。
(2)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可以安排关于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讲座,走方基层调查民众对土地法律法规的了解。注重加强对土地所有权方面的的讲解,增强民众对土地各方面权限的了解与认识。增强民众对土地使用、土地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认识, 在土地审批权和土地所有权方面,国家集体意识深入贯彻到民众当中,增强义务观念,要做到在民众中达成形成土地是国家、集体所有的共性认识。为了避免执法人员违规违法,就要加强各级土地管理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政策的培训。把促进经济发展与土地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联系起来,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土地政策,做好每一项土地细节管理和土地政策执行工作,让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3)制定科学使用土地的规范。在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管理等方面,应该注意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计划和安排,这些工作都属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范畴。为了防止和杜绝建设用地无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要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配套衔接协调工作。以免造成规划用地不科学、不合理的的规划,实行科学的管理办法,注重人性化管理规划。土地工作在保证权力的基础上,也应该履行应尽的责任,责任划分详细具体,落实到个人。
(4)依法对使用土地不法行为进行治理,防止一些社会恶意势力利用土地制造事端。落实土地租用政策,在进行土地监测管理过程中,由政府相关领导机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土地承包给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或者运作效益高的机关单位,这样收取的租金可以带来一定的回报。承包租用的土地政策还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失业问题,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种植出更多优良的农产品,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促使地区民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
(5)投入更多的资金在土地的管理工作中,设置一些专门的土地管理部门。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着众多的土地管理工作,应接不暇,肩负着土地管理的各项职责,每一项土地管理工作都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土地管理任务繁多的基础之上,又牵扯达经济利益问题的纠纷,给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带来的困难。所以,各政府土地管理部门,针对自身的情况,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土地管理工作。还可以组织农民成立相关的土地管理工作机构,减轻政府的土地管理工作,也可以对政府土地管理工作形成监督和促进作用。
(6)统计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土地信息,创建一套切实有效的土地管理运作机制,以适应现代化的土地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的土地管理专项基金,一方支持地方土地管理工作,一方面对地区的土地盈利上缴入库基金,由专业的人员进行资金的流动管理,并公开基金收支明细,实行透明化运作。对于土地收益的部分,主要由政府来计划安排使用,由民众来监督和评审工作。在对土地进行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可以修建农村土地种植、土地开发、土地经营的基础设施,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更好的开展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但相关政府土地管理机构,不得从中收取用于基础建设的额外费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管理工作与民众的生活、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在政府的土地管理过程中,必须保证管理工作的信息内容公开化和透明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公众参与土地的管理工作和帮助政府履行管理职责,协助政府工作。政府与人民相互配合,即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能创建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办法和机制,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宏森.浅谈我国土地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中国科技投资,2013,(36)
[2]白璐.基于适宜性原理的河南省耕地利用强度分析[D].2010.
[3]黎世兵.时态GIS与工作流技术在城镇地籍管理中的应用[D].2010.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211-01
一、前言
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农业推广部门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技术科学、有效推广对于提升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发挥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农机推广工作受到来自体制、制度、自身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其具体实施存在诸多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农机技术推广方法,使其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
二、当前我国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正视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就我国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可表述如下:
1.农机技术推广经费不足
就我国县、乡两级与农业发展关系较密切的基层政府而言,政府的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有很大一部分应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真正用到农机推广的经费少之又少。加之之前在农民身上征收的农机管理费被取消,导致农机推广资金更加“捉襟见肘”,这就导致了许多先进的农机技术及农机因为资金不足的原因无法到达农村。[1]
2.农机使用者和经营者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主要劳动力中有很大比重的人为文盲或半文盲,他们掌握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其农机使用的素养有待提高。他们在具体的农机操作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往往忽视说明书的指导作用,一味地按照自己经验进行操作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极易导致农机使用效率的降低和农机寿命的缩短,最终会影响农机技术的推广应用。
3.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
就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农机技术推广机构来说,它主要存在于县、乡两级机构,这就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县、乡两级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他们对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现状了解不够,这就导致了他们决策的制定或农机技术、设备的引进不能有效地与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密切结合起来。这一问题的明显表现就是购买来的设备在本地不能切实保证其功能发挥的最大化。而派驻在乡镇上的农机技术推广员则普遍被当做包村干部使用,其职能错位使得其作用无法发挥。
4.农机部门与相关部门工作配合度不高
农机技术及设备的功能、作用必须推过层层地实验、推广才能合理调配,使其作用、功能尽可能实现最大化。然而,我国农机推广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部门协调不当,主管部门一味地发号施令,各相关部门配合度不高,这势必导致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停留在“喊口号、走过场”层面,最终受损的还是农民的利益。
三、探究新时期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方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探究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方法的全新策略,切实推动农业大发展、大繁荣。
1.保障农机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
就政府而言,要切实增加对农机推广经费的投入,建立、健全以政府财政补贴为引导,集休投资作补充,个人和联户集体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入体制,[2]切实保障农机技术及设备推广难、经费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可建设农机服务示范园,切实保障农机技术与当地农业发展现状相适应。再者,除了多方筹措经费,农机部门还要切实保障农机专项资金使用的合理化并做好监督工作,比如大型农机器械的购买应以农户联合投资为主,政府补贴和银行低息贷款为辅;农户购买数量较少的小型器械以农民自付为主,政府给予三百至四百元的财政补贴。
2.提高农机使用者和经营者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从源头上通过开设农机技术培训班、进行远程教育等途径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其次,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对农机设备操作人员的具体操作实践能力进行“手把手”地指导,并向他们灌输基本、先进的农机保养知识和安全生产、操作技术,切实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3]
3.建设新型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针对农机技术推广不健全的问题,农业相关部门要建立一支由农机专业技术干部、农民技术员和农民技术骨干组成的担县、乡、村三级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从而保障最新的农机技术能尽快地普及到农民身边,更好地为农民、农业服务。除此之外,要定期组织农机技术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时根据当前的农业发展形势和农业技术发展现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技术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
4.切实加强农机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工作配合
首先,各部门要从意识形态领域认识到加强工作配合的极端重要性,摒除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工作方法,促进各方信息畅通、工作有序配合。
其次,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重要作用,建立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具体来讲,农机部门要加快农机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将各种农机技术信息、设备基本情况和农业部门的工作安排及时对外公布,并在此基础上保障各部门的资源共享,方便其他相关部门能追踪农机部门的工作动态,从而做出工作部署,保障基本工作的有效落实。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出台了各项方针政策来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则更具发展活力和空间。各地农业部门要抓住这一发展的有利时机,从制度、意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切实采取有限措施,保障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从而为农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创作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会计工作方法;会计学
1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必要性
1.1是改善会计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
近段时间以来,电子及信息技术的“应用面”在会计领域中愈发广泛。作为会计工作,其发展必然在此过程中更加深化和多元化。会计电算化可以对先前的错漏或不规范等传统手工记账的问题加以有效避免,很大程度上提升会计信息数据、会计工作等的质量。同时,会计电算化又“倒逼”了开发及利用更加精密、高级的财务软件的进程,进而明显地将会计工作加以简化。实现会计电算化,一方面对会计工作的快捷性、便利性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极大改善了会计数据、信息的质量。
1.2是规范会计工作流程的根本途径
分析传统会计工作后可见,中国大陆的会计工作信息质量问题之所以突出,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其流程规范性。同时其从业人员在很多层面上都良莠不齐。如此就使得现存的会计信息会出现“因人而异”的状况,并进一步加剧了会计工作流程中的问题。而会计电算化则既可对会计数据、信息规范性加以严格强化,又能使得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尽最大可能不受人工影响,从而保证了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客观性。
1.3是加快会计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步伐的关键环节
会计电算化一方面能够对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加以转变,另一方面又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流程、内容、范围之类,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企业会计工作管理层面的新课题。故而会计电算化的背后新挑战也自然不会少。
1.4是促进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内在要求
作为“信息化转变”整个企业管理系统“基础环节”的会计电算化,同时更是最本质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在促进因素。在其过程中,会计电算化还是最新、最前沿的变革、管理企业的要求,可以说是“信息化”这一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的表现。其一方面可以对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予以提升,另一方面既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约束,又会将实际的企业与会计工作情况加以真实、客观反映,从而将目前的企业信息化需求加以最大程度满足。
2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
2.1会计电算化使数据存储方式发生转变
在原有的会计工作中,多依仗手工开展数据存储。第一,借助于手工来记录企业的会计信息和账目;第二,借助于财会部门归档并保存纸质的账目资料、会计信息之类。其一方面会消耗很多人力劳动,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很多不规范或错漏之处。而会计电算化则造成了众多的数据存储方式和办法,既可以保留纸质的存储办法,也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进行电子文档存储的办法逐步上升为最重要、最主要的会计信息存储办法。采取计算机技术对数据、信息加以处理,不仅准确度较高且速度快捷,还可以对作业加以排序,提升会计数据的处理效率。同时,会计电算化还可以将人工操作导致的疲劳加以有效克服,并对长期连续作业造成的人工反应不足加以弥补。
2.2会计电算化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发生变化
首先,对工作对象及范围有所扩大。虽然和传统做法相比,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和本质并无变化;然而,其却很大程度上对存储数据与信息的方式加以丰富,对会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所推广。故而,扩大了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范围及工作对象。除了传统活动之外,还会增加储存会计数据。并且对其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职业素养产生更高的要求,其在具备实践经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计算机操作。其次,转移了会计工作重心。普及会计电算化后,尽管依旧仍以核算、监督为主要的会计工作,结果却将其工作重心倾斜于各种记账凭证的审核之类活动,甚至可以说,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监督职能基本忽略。然而,在其间也产生了会计控制、预测等很多新会计职能,其在当代会计工作中也获得了愈发重要的地位。
2.3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成本与流程的影响
2.3.1让企业会计账务的处理流程更标准、更规范
为了能够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会计工作处理流程,第一会使得会计账务获得更具连续性的处理过程。在开展账务处理活动时,每一个中间环节都会尽量无间断地借助于电算化系统处理之。就算是对一些“中性”材料,也应以电算化系统尽可能地加以查询,从而使得企业会计账务处理“连续化”。第二是简化处理特殊账务的流程。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进一步简化特殊账目处理的流程———如:需要更正会计记账过程中的错误时,系统就能够以“错账更正”的直接输入来更正之,以此来将更正流程加以最大限度缩减,极大地便利会计工作。除此之外,实现会计电算化既可以对数据、会计信息的规范性加以严格强化,对会计信息质量加以提升;同时还可以尽量减少受人工影响的情况,将人为失误加以尽可能降低,保证其规范性、客观性。
2.3.2让企业会计账务的处理实现自动化和一体化
凭证、账簿、报表是传统会计操作流程的三大主要环节,而操作和干预后两个环节则是会计从业人员的最主要活动。普及会计电算化这一做法,能够将输入、处理、输出变为会计业务的主要流程,使得会计工作进一步一体化、自动化。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收集一系列环节数据和信息,并将之列入电脑之后,再以财务软件自动后续运算这些数据,从而大大提升处理会计数据的能力。借助于这样的处理流程,可以将会计数据的同一性很好地加以实现,并以此共享会计数据资源。以此来一体化和自动化会计账务处理过程,可以同时简化各种成本和会计工作,称得上会计事业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主流方向。
2.4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信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提高
借助于会计电算化,可以大大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传统方法相比,会计电算化既可以对人为因素的干扰加以有效排除,有效提升数据、会计信息精确度,同时还可以将各项经营活动中企业的会计信息(包括很多细枝末节)都加以尽可能精确、详细地加以记录和保存。在此过程中,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也同样会获得来自会计电算化的提升。由于在对相应的系统加以使用时,其可以设置相应从业人员的权限,从而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加以保障,防止恶意或违规删改会计信息的情况。此外,其还可以提炼会计信息,排除其间干扰,将会计信息的精准度加以进一步便捷化和高效化。
3结语
总之,会计电算化是现代企业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开展与不断深入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将会计工作加以有效的标准化、流程化、规模化,给会计工作方法注入了巨大的“正能量”。第一,其转变了数据存储方式,让计算机网络存储的电子文档演变成为当代会计信息存储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方式。第二,会计电算化使会计工作的内容发生变化:扩大了会计工作的对象与范围,使会计工作的重心发生转移,并改变了会计工作的检查形势与方法。第三,会计电算化使会计工作的投入成本降低,让企业会计账务的处理流程更标准、更规范,并促进了会计账务处理自动化和一体化的实现。第四,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信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提高。
作者:陈圆 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