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5: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据统计,2018年北安市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93家企业、总用工人数6000余人,用工单位多集中在服务业与制造业。用工年龄集中在25岁到40岁之间,男女用工比例基本各占50%。专业技术人员占10%。文化程度初、高中占85%,高学历比例较低.底薪1500元至2000元占80%,2000元至4000元15%、4000元以上占5%。虽然用工需求量较大,但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仍然存在着招工难、就业难的问题。
二、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
1、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较大,劳动技能相对单一,缺乏较高专业技术和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市场竞争意识,就业困难。
2、不愿在本地就业。部分劳动力(尤其大专院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对用人单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要求较高,加之外出打拼心理,选择外出就业,造成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增多。
3、对信息知晓度低。部分劳动力对用工信息专栏和信息平台不关注,导致很大部分外出返乡人员和本地待就业人员对用工信息知晓度不高。
4、维权意识不够。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遭遇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予办理购买社保、拖欠工资等侵权行为时,维权意识淡薄,无法找到合理的处置方法。
5、成功创业有困难。劳动力一方面面临项目、技术、资金缺乏的障碍,另一方面对市场需求、风险预测等难以准确把握,单凭创业热情和苦干精神难以成功创业。
三、劳动力市场存在问题的原因
1、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供求比例严重失衡。国有、集体企业在容纳劳动力方面,均趋于饱和状态,加之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发生困难,失业、下岗职工群体成批增加。
2、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企业片面强调用工自主权,大量使用廉价农村劳动力,冲击了城镇劳动力的就业,一方面企业内部下岗职工大量存在,一方面又用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3、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且择业要求过高。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就业只是为找个饭碗,而且现在就业则较多考虑到个人的爱好、工作环境、报酬高低等多种条件因素,一方面苦、脏、累工种招不到人,加之城乡判别在一定时期仍然存在,引发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拾遗补缺;另一方面,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更高,而求职者缺乏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中,显现为用工单位想招的人招不到,求职者想去的单位去不成,即形成“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结构性失业。
4、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低,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劳动力进入市场,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形成完备的市场保护机制,人们对社会保险意识不强,参保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参保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包括乡镇企业职工和城市农民工仍以土地发挥保险职能。劳动者个体在流动和转换工作岗位时,要由自己承担风险,使劳动者在参于市场竞争就业时顾虑重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速度。
5、社会分配不均衡,直接影响劳动力的配置。工资水平是劳动者择业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垄断行业中职工收入偏高,使劳动力市场中作为劳动力价格的工资,对劳动力供求的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另外,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全市劳务中介组织中,除市职业介绍所有服务场地外,其余的多数是临时租用房屋,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远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
四、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几点思考
1、各类职业介绍机构,积极收集用工信息,开展求职登记、组织劳务洽谈,为用工单位及求职者双向选择提供服务。通过为企业招工、介绍家庭各类服务、开展技术工人交流、劳动力余缺调剂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劳动者的指导,树立正确择业观念。利用培训会、招聘会引导企业和劳动者树立正确的用工、择业观念,在充分满足企业用工的同时,不断提高就业率,促进人力资源供求双方的有效平衡。
随着电子商务热的延续,似乎电子商务人才将成为就业形势下的宠儿,但是从各方面数据来看,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却被市场冷落。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率却不高。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的实际情况,我曾经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了解,对反馈信息又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后又以座谈的形式征求学生对问卷的修订意见,并定期在一、二学年电子商务专业中各抽取一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搜集相关信息。对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后制定可行性项目及方案。
一、考核体系表
根据这些分析我试着制定了电子商务专业课阶段学习活动表而且有每个阶段教学内容相配合的制作活动和教学活动表和课程引导考评考核体系表。
这门课是实际应用很强的课程。我感觉开设实习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网站的制作、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及网上交易。
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时,侧重培养学生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应用能力。想通过(实验一)网页制作基础实验、(实验二)中文搜索引擎比较等完成整个实习。(实验三)网络营销(实验四)营销网站制作实验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二、实验课
现将实验的一些规定编写如下,希望能共同研究,探讨。
实验一,网页制作基础实验
实验题目:网页制作基础实验。
实验课时:12课时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熟悉站点建立和页面设计,网页制作。实验内容和要求。实验内容:Web站点的建立、页面设计、网页的制作、主页分页的连接等。
实验要求:本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个人站点,内容形式,风格不限。
实验步骤:我们首先以一个简单网页向学生举例,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述网页制作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课内容以后能够制作简单的网页就行。
实验二,中文搜索引擎比较
实验题目:中文搜索引擎比较。实验课时:4课时。
实验目的:对各个搜索引擎的功能进行比较,发现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其经营策略等。
实验内容和要求:通过使用主要的中文搜索引擎,如Google、Yahoo、中搜、百度等等。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他们的经营策略等。并对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说明和想象。每四人或六人为一个小组,交一份报告即可。在撰写过程中要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团结互助。
实验三,网络营销
实验题目:网络营销 实验课时:4课时
实验目的:网上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了解什么样的网站能赚钱,为什么?
实验内容及要求:撰写网上市场调研报告,题目自拟。形式不限。
要求:明确调查目的、对象、设定网上调查项目、对调查方法进行选择、对需要费用进行计算、得出结论或建议
实验四,营销网站制作实验
实验题目:营销网站制作实验实验课时:6课时。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会制作一个简单的模拟营销网站即可。
实验内容和要求:内容:利用网页制作技术,制作一个营销网站。要求:要求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利用网页设计方案和美术设计,制作一个电子商务网站。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意图的表达能力。设计一个主页一个分页即可。
评分标准:主页50分、分页50分。
实验步骤:选定网站的类别、规划框架、搜集需要的资料图片并进行整理、制订网站风格、画出草图,小组讨论可行性方案后进行制作。
三、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大胆改革
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通过校内校外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师学生相结合、教学与训练相结合,多方位、多渠道、多维度地加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培养。
(1)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兴趣,按照电子商务应用、网络营销、网络信息编辑等方向对学生进行培养。(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强毕业生的竞争优势。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3)结合企业需求、社会需求以及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全面、细致、深层次地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将“用中学”和“学中用”相结合。(4)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进行资源建设,在电子商务教学上实行教学资源共享。(5)及时将相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结合电子商务师国家标准,围绕核心能力进行培养,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训紧密结合。(6)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大赛,可以用技术技能竞赛奖项替代相关课程的学分。通过赛学结合,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作者简介:卢晓宁(1973-),女,浙江金华人,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职成教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课程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9-0051-05
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的品质,是职业教育适应这一转变的重要基础工作和核心环节,也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举措,更是中等职业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近期,教育部在发展职业教育时,强调“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为此,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等,从宏观层面分析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及策略。希望能为中职教育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抛砖引玉。
一、数据采集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的数据采集于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公布的《2010年省部分市县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1-3季度),按季度的平均值进行统计;中职教育的相关数据采集于省教育厅《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基本情况数据表》、《省2010年教育事业统计》和《省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情况一览表》。
主要从“文化程度需求结构”、“各行业、职业需求结构”、“技能、技术等级的需求结构”三方面进行统计。
(一)文化程度需求结构
图1显示2010年全省季平均岗位需求数为252.3万,对有高中以上学历要求的人数占比为28.84%;其中中职学历的为31.19万,占比12.36%;普高学历的为23.98万,占比9.50%;大专学历的为12.81万,占比5.08%。2010年全省季平均求职人数为130.04万人,其中中职学历的为23.51万人,占比18.08%;普高学历的为29.90万人,占比23.00%;大专学历的为12.57万人,占比9.70%。中职层面求职数大大低于岗位需求数,而普高层面却是求职数多于岗位数。
从求人倍率看(图2),全省的求人倍率为1.89,岗位需求数大于求职人数。其中低于1的是普高及大学学历的求职人数,其他的均大于1。中职的求人倍率为1.3,居第三位。
(二)从行业、职业需求结构看
图3显示,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已基本覆盖所有行业,且在校生占比与行业需求占比大体相当。但还有6大专业类别的占比差距在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低于行业需求占比的依次为加工制造类专业,相差26.16个百分点;轻纺食品类,相差7.8个百分点;旅游服务类5.31个百分点;高于行业需求占比的依次为信息技术类,超过10.51个百分点;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休闲保健类,超过6.93个百分点;教育类,超过5.86个百分点。
从行业对中职生的需求数看(图4),15个专业大类中有6类差距在0.5万人以内,有6类差距在1万人以上。岗位需求数高于中职毕业生数1万人以上的专业大类依次是加工制造类约10.5万人、旅游服务类约2.6万人、轻纺食品类2.6万人、财经商贸类1.6万人;岗位需求数低于中职毕业生数1万人以上的专业大类依次是信息技术类1.8万人、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休闲保健类1.2万人、教育类1.1万人。
从各类职业的供求状况看(图5),各类职业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可见各类职业都存在岗位需求数高于求职人数的情况。其中求人倍率在2以上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可见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和商业服务业人员是用人需求的主体,其需求占比分别为49.37%和29.12%,两者合计占总需求量的78.49%。
(三)技能、技术等级的需求结构
从岗位需求对技术等级的要求看(图6-1、6-2),对技能、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季度平均总需求数82.91万人,占比32.86%;有技能、技术等级的求职人数45.14万人,占比21.25%,岗位需求数比求职人数多55.28万。岗位数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初、中级技能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季度平均74.64万,占比90.25%;求职数较多的也集中在初、中级技能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季度平均24.88万,占比90.01%,但求职人数比岗位需求数少49.76万。
从求人倍率看(图7),所有技能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的求人倍率都在1.5左右。求人倍率居前四位的分别初级专业技术职务2.13、中级技能1.94、高级技师1.88、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73。
二、问题分析
(一)专业建设的三大现实问题
从如上图表与数据中不难看出,目前,中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在规模、结构与人才培养上还存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差距”:
1.学生数量与市场需求量的差距。2005年以来,国家倡导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进行了扩招,浙江也不例外,到2010年中职在校生数已达到64.22万人,毕业生17.82万人。但从人力资源市场的文化程度结构看,2010年,人力资源市场对中职文化程度的岗位需求数31.19万人,是求职人数的1.3倍,是2010年中职毕业生数的1.75倍,这说明至2010年中职教育的培养规模还远不能满足于市场的需求。
2.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差距。虽然从全省来看,中职教育所开设的专业已涵盖了省就业管理服务局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中所列的行业。但专业培养规模与行业需求还存在着“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情况。加工制造类、旅游服务类、轻纺食品类等6大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差距在2.6万人以上,加工制造类专业缺口最大,达10万人以上;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教育类等专业毕业生是供大于求。从大类职业的求人倍率来看,所有职业的求人倍率都大于1,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与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更是大于2,说明在全省范围内,这两类职业的员工最为稀缺。由此可见,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与行业需求的耦合度还不够,各专业的结构比重有待调整。
3.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差距。从岗位需求的总体看,行业企业对技术等级的要求高于对学历的要求,各技能、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处于高位。虽然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与用人需求的技术等级结构基本一致,但每个技能或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几乎都在1.5以上,可见技术人员稀缺已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岗位需求数看,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主要集中在初、中级技能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占比90.25%,求职人数比岗位需求数少49.76万。从全省中职培养培训的能力看,2010年中职毕业生中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仅为62.66%;在社会培训方面,“近三年来,每年约有27%的受训者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年均15万人左右,与中职毕业生数相加也不足33万,而人力资源市场的岗位需求缺口数却是高达49.76万。可以看出,中职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社会培训,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与岗位需求相距甚远。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差距呢?据2009年、2010年全省中职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调研情况看,根本的原因在于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
1.专业建设存在“信息盲区”。由于不了解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不了解各种产业的实际发展规模,中职专业建设往往走“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道路[1]。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科学论证。即使做市场调研,由于部门与部门间的信息不通畅、有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及产业发展数据不易及时采集,学校及教育部门缺少掌握人力资源预测的人力等原因,难以做出严谨、科学的规划与方案。因此,专业建设总体上而言,呈现出了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专业建设存在“违规行为”。“违规行为”是指学校没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专业建设规律与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在没有分析市场需求、办学条件,教学资源供给的情况下,随意地、频繁地变更专业,导致专业建设质量低下或教育资源受到浪费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违规行为”之一,仅仅依据生源设置专业[2]。什么专业能招到学生就设置什么专业。有些中职学校认为,“什么主体专业、新兴专业,有学生报读就是好专业”,“当地劳动力缺乏,外来人口多,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有工作”,于是就出现了先组建班级,再草草设置课程,寻找专业教师,添置实训设备等本末倒置的现象。“违规行为”之二,片面依据就业情况设置专业。当年什么专业就业情况好就开设专业,什么专业就业情况不佳就撤销什么专业,于是就出现教师频繁转专业、设备稀缺或闲置、教学水平提不高等情况。“违规行为”之三,跟风开设专业。一部分学校看兄弟职校什么专业好招开设什么专业,而没有分析自己学校的办学特点与条件,更没有考虑到专业重复设置,会导致校际间无畏竞争而造成教育资源的分散与浪费,学生就业困难等后果。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全省开设的学校有249所,在校生近8万人,占比高达17.25%,已造成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局面。
3.专业建设存在“专业不专”的情况。“专业不专”是指专业特点不明显,专业专长不突出,专业吸引力不够,专业竞争力不强。据有关调查显示,38%的毕业生认为在学校期间“没有学到东西”;32家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中,也有三分之二的用人单位认为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是职业学校最薄弱的环节[3]。原因之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还难以跟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有些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实际要求不符,教学理念与方法落后,导致学生选了专业却无专业特长。原因之二,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数量少,动手能力弱。据《2010年全省中职学校社会培训工作调研报告》显示,职校教师缺口高达1.7万人,现有的专业课教师90%以上来自师范院校,普遍缺少企业实践的经验。师资的薄弱,不仅使中职学校社会培训工作难以展开,而且也使在校生的专业课尤其是专业实训课难以按要求开足课时,再加上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还未建立,因此,中职教育的培养培训水平普遍偏低。
三、改善策略
(一)开展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打破专业建设的“信息盲区”
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是确定及调整人才教育规模发展速度的重要依据[4],是中职教育走出专业建设“信息盲区”的有效途径。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内容应该包括:区域产业发展的走势,技能型人才总量预测,技能型人才专业结构比例预测、人才技术结构比例与规模预测等等。这些信息将有利于中职教育有的放矢地开设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找准专业建设的方向;有利于中职教育科学地调整专业结构与规模,确定重点发展的专业和紧缺的特色专业;也有利于学生及家长理性分析毕业后的就业行情,以较正确地选择专业。
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要讲究时效性与超前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亦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那么,人才需求预测信息最好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只有这样,预测信息才能与规划一起较好地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这需要政府部门间加强协调,立足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促进经济发展,充分重视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工作,给教育部门、学校及广大群众提供科学规划、合理调整或准确选择的依据。
(二)加强专业统筹规划,杜绝专业建设的“违规行为”
专业的统筹规划既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基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而制定的专业规划及激励措施,也指中职学校在区域大规划下的自身专业建设规划及配套举措。两者的协调一致来共同实现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贯通。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首先要明确各地中职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根据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精神,每个县(市、区)重点办好1至2所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对欠发达县(市)骨干职业学校建设给予必要的扶持,形成职业教育的品牌和竞争力。对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职业学校,要有计划地进行“撤、并、转”,扩大职校规模,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从而提升职校的培养能力。其次要根据人才需求的状况,运用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评审等项目杠杆,设置专业及招生计划报批制度等手段,积极支持鼓励人才紧缺专业的建设,科学调整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如扶持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培育加工制造类、旅游服务类、轻纺食品类专业,加快调整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教育类等市场需求过剩的专业。作为中职学校亦要做好专业规划,确定学校的重点发展专业,新设专业或撤销专业,并制定专业发展的配套计划,如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专业师资培养计划、本专业课程建设计划、本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等等。克服专业建设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做到专业建设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与专业建设规律,确保专业建设科学稳步推进。
(三)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改善“专业不专”的现状
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使中职专业建设根植于行业企业的土壤,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依据,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要依靠行业相关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行业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集团办学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促进行业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因此,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要围绕解决专业课程无特色、专业教师动手能力不强、学生专业不专等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与设计合作的项目领域,寻找合作的途径。首先,要创造条件激励教师进入行业企业,成为行业的一员,积极参与行业交流、行业标准制定等活动;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等[5],从而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企业素养。其次,也要创造条件吸引行业企业行家、专家进入学校,使他们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骨干力量,积极参与专业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尤其是实训课教材的建设等,既使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得到切实地提高,也让行业专家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得到很好地传承与发展。第三,要吸引企业进驻学校,便于师生在校园中就尝到企业技术、文化等“味道”,也便于职校学生与企业员工工学结合常规化的开展。因为,实践证明,常规化、制度化的工学结合工作是能让学生学到真正岗位本领、提高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3]。第四,要激励学生走进企业。除了见习、顶岗实习之外,更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搜集企业的亮点、问题或项目带回学校,与同学老师一起研讨。从而让学生在搜集中学会思考,在研讨中学会钻研,在思考与钻研中提升能力。
(四)拓宽社会培训范围,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技能型人才难求已成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不争的事实。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显示,对高中以上学历的求人倍率为1.06,对有技能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的求人倍率为1.86。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对用人单位来说,在技术与学历两者中,更看重的是求职者的技能、技术。因此,大学生回炉培训、职工岗前培训、预备劳动力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等社会培训在社会上有了广泛的需求。于是,作为肩负着高中段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双重使命的中职教育,在当前这个经济转型升级的特定历史时期,其社会培训,尤其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使命自然被突显出来。从另一角度说,中职学校开展社会培训,也有助于准确地了解社会需求,促进自身做强做大,也有助于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提高中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社会培训已成为了培育中职教育新的增长点。
中职学校要抓住机遇,拓宽培训市场,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尤其是职业技能培训。首先,要扩大培训对象,多形式开展面向企业职工、退役士兵、新型农民渔民、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预备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其次,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培训项目,完善培训课程,丰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要提高培训质量。因地制宜地推进订单培训、菜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培训模式,以使受训者基本能获取初级技能或技术证书为目标,使一部分受训者能获取中级乃至高级的技能或技术证书为追求,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合群,左超.高职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联动机制的构建[EB/OL]..
[2]储朝晖.走出高职专业设置的围城[J].教育与职业,2008(04):62-63.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77亿美元,同比增长37.3%;新签合同额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7%。截至2009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3407亿美元,签订合同额5603亿美元。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其中非金融类对外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截止2009年末,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2200多亿美元。
2009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6%;新签合同额74.7亿美元,同比下降1.2%;我国境内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48.7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占我国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的比重则上升到54.69%;而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国外项目营业额开始下降,达到40.38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了1.67亿美元,同比减少3.98%。2009年,全年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9.5万人,同比下降7.5%。2009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77.8万人,同比增加3.8万人。截至2009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648亿美元;合同额674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02万人。
二、当前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对外承包工程以亚非市场为主的传统格局继续巩固
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以亚非市场为主的传统格局继续巩固。从完成营业额的情况来看,亚洲和非洲地区分别占51.2%和36.2%,两大洲营业额占全国营业总额的比重由2008年的86%上升到87.4%。此外,拉丁美洲市场完成营业额36.4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占营业总额的比重4.7%;欧洲市场占4.1%;大洋洲市场占2.6%、北美洲市场占1.2%。
(二)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国别市场进一步呈现多元化
2009年,我国与36个国家新签合同额超过10亿美元,较2008年增加了10个国家,其中伊朗114亿美元、委内瑞拉以96亿美元的业绩位居前两位。新签合同额排名前十位国家的累积合同额为604.1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47.9%。完成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的国家21个,同比增加了8个,其中在阿尔及利亚和印度两国完成营业额均接近60亿美元。
(三)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提升,大项目继续增加
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新签合同金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440个,较2008年增加了93个,合计金额1017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1%。其中上亿美元的项目240个,同比增加了45个。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承接的第纳科一阿纳科铁路项目和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承接的Hormuz炼厂EPC项目,合同额均超过了70亿美元;山东电力基本建设总公司签下的印度WCPL6x 600MW燃煤电站和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海上采油钻井平台等项目,合同额突破20亿美元。
(四)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由传统的施工承包向高端的业务模式发展
为应对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积极转变传统的施工承包业务模式,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在不断提高施工承包水平的基础上,向高端业务领域迈进。2009年,企业承揽的EPC(设计一采购一施工)项目明显增多,合同额较大的项目,尤其是上亿美元的大项目,几乎都是EPC总承包的形式。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抓住市场调整的机会,积极尝试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PPP(公私合作关系)等带有投资性质的业务模式,探索产业升级道路。
(五)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专业领域多元化发展
从2009年新签合同额分布来看,中国对外承包专业领域分布更为多元化,交通运输为298.2亿美元,占比23.6%;房屋建筑业,达248.6亿美元,占比19.7%;电力工业达231.9亿美元,占比18.4%;石油化工业达171.6亿美元,占比13.6%;电子通讯业为92.6亿美元,占比7.3%;制造业及加工业为91.3亿美元,占比7.2%;供排水业为32.3亿美元,占比2.6%;矿山建设为14.7亿美元,占比1.2%;其他行业为80.4亿美元,占比6.4%。
(六)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实力大大提高
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继续提升,海外业绩进一步增长。2009年,我国50家内地企业入选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行列,虽然今年入选企业较2008年少了1家,但企业平均营业额达到7.14亿美元。50家企业合计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357.14亿美元,同2008年相比增长57.4%,占225强总营业额的比重为9.15%,同比增加1.8%,国家综合排名从2008年的第七位上升至2009年的第四位。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新签合同额75亿美元高居“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前五十名的企业”榜首。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65.42亿美元成为“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最多的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相关方利益,更加重视社会责任,努力促进东道国经济长远发展,从而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七)对外劳务合作地区市场受到不同影响
2009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在亚洲和非洲市场完成营业额有所增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出现大幅下滑。亚洲是我国最大的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由于亚洲市场经济复苏的带动,2009年市场年营业额33.6亿美元,同2008年相比略有增长,占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国外业务营业额比重的83.21%。2009年由于我国对非洲工程承包完成项目大幅增加,对非洲工程项下劳务合作业务迅速增长,非洲成为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第二大市场,2009非洲市场营业额同比增长37.93%,达到3.37亿美元,占比为8.35%。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和北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劳务进入壁垒普遍提高。受此影响,2009年我国在欧洲市场的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同2008年相比下降55.13%,仅为
2.32亿美元,占比为5.75%。北美市场继续呈现下滑趋势,2009年营业额0.42亿美元,同比减少0.11亿美元,占比1.04%。美国市场2009年营业额为0.29亿美元,同比减少23%,占比0.72%;加拿大市场2009年营业额为0.1 3亿美元,同比降16.9%,占比0.32%。
受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影响,我国向对外劳务合作主要市场的派出人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据日本国际研修协力机构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经由该机构统计接收的中国研修生共40861人,同比减少14028人,同比F降25.56%;接收中国技能实习生共47539人,同比减少2432人,同比下降4.87%。韩国市场除渔工合作外基本限于停滞,雇佣许可制下劳务合作尚未启动。新加坡市场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德国厨师仅派出400余人。外派海员也呈下降趋势,2009年末在船人数39247人,同比减少4333人,降幅10%。
(八)工程项下劳务派出大幅增加
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外派各类劳务人员394833人次,其中工程项下外派各类劳务人员214208人次,占全部外派劳务的54.25%。工程项下劳务外派人员仅包括我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劳务人员,未包括以纯劳务形式外派的建筑劳务,如包括这部分建筑劳务,工程项下外派劳务占整个劳务外派的比重还将上升。
(九)对外投资:并购类投资为主要方式,资源类投资为主要内容
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进行的直接投资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433亿美元。其中,并购类投资累计175亿美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40.4%。据韩国最大的市场咨询和会汁公司森贞KPMG集团发表的国际企业并购(M&A)市场调研报告分析,中国企业同外并购投资规模逐年迅速扩大,为企业今后快速发展和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同时为扩大国外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和矿产品的进口渠道,中国企业加人了对能源和矿产品企业并购,如中石化以72.4亿美元收购瑞士石油企业Ad-dax,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进行海外油气资产收购的最大一笔成功交易;中国石油成功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权;中国2009年在矿业和金属业方而的并购交易额为161亿美元,占全球该行业交易总额比重为27%。
三、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发展环境日趋复杂,我国工程承包企业的国际工程管理和运营的能力较低,将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
尽管经历了金融危机并保持较快的发展,但中国承包工程企业在施工环节中参与规划、投资、运营、管理的能力还较低;融资困难仍然是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瓶颈,政策性、商业性融资机构的机制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资金支持。随着我国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化项目的增多,我国企业已成为各利益集团关注的焦点,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受到国家间利益的博弈、国力的角逐、资源和市场的争夺、文化和观念的差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日趋复杂,这将不断给企业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
(二)境外劳务纠纷问题依然明显
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统计,2009年共发生境外纠纷事件111起,涉及劳务人员7322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是罗马尼亚劳务纠纷事件,2000多名建筑工人因雇主拖欠工资等原因罢工并多次向我驻罗使馆请愿。境外劳务纠纷事件的原因复杂、使用法律难以界定,往往需要动用大量行政、外交资源等措施加以解决。在这些劳务纠纷中,工程项下劳务纠纷占相当大的比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对外投资缺乏长远规划。有待进一步法制化管理
虽然制定了对外投资的相关鼓励政策,但缺乏对外投资长远规划和政府支持。对外投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企业的市场行为,又是国家利益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的事情,它需要国家的统筹规划及有关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四)企业管理人才短缺影响对外投资
在我国对外投资中,高素质、熟悉市场、精通外语和管理的国际化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制约,这些人才将在未来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进展的重要因素。找不到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进程中面临的一大新问题,正在影响公司海外业务的发展。
(五)缺乏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
由于政府各部门各自为政、疏于交流合作,政府相关部门向企业提供的海外市场信息零星过时,不具完整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中介机构缺失,能对企业的海外业务进行政治环境、社会文化、法律、经济、财务和安全等方面提供咨询的机构更是严重不足。企业获取有效信息十分困难,亦很难做出迅速正确的投资决策,甚至会因投资失误而蒙受巨大损失。
四、对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建议
(一)提高我国工程承包企业的国际工程管理和运营的能力
我国工程承包企业在做好现有的施工承包业务同时,应该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承揽EPC(设计-采购-施工)项目,BOT(建设-经营-转让)及PPP(公私合作关系)等带有投资性质的业务。探索产业升级之路,向高端业务及高附加值领域迈进。中国企业应当深入到规划、投资、运营、管理等领域,提高国际工程管理和运营能力。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努力促进东道国经济长远发展,展现国际化高水平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合理解决境外劳务纠纷问题
应当引导我国劳务人员增强法律意识,采取正确的途径来解决纠纷问题,坚决抵制国际的引诱和煽动,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各相关部门应该帮助我国劳务人员鉴别境外雇主资质,明确签订合同需要注意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规范中介机构,并且加强监督管理,以达到减少境外劳务纠纷的目的。
(三)加强对外投资长远规划与法制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