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5: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幼儿园课程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集视频、PPT、录屏等多种形式为一体,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其主题突出、形式新颖、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在短时间内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并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微课引入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教学,虽解决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的难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本文从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引入微课的原因、微課的设计与制作、微课的应用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幼儿的人身安全至关重要,是幼儿园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及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幼儿年龄通常较小,好奇心强,缺乏生活常识和经验,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经常做出很多危险的动作,更难以进行自我安全保护。现阶段,很多幼儿园常常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在日常教学中增强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目前,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安全教育教学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教师多以说教为主,很少安排实践课程;幼儿获取安全知识的渠道相对狭窄,安全意识十分薄弱;教育教学缺乏实效性和可行性,且经常与实际情况背离。
若想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要工作便是改变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并尽可能多地增加实践课程,让幼儿真正投入实践演练当中。因此,将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幼儿园安全教育教学很有必要。
二、引入微课的原因
安全教育微课为幼儿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升其自我保护能力提供了新的教育形式。微课巧妙地解决了传统安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难题,所以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微课辅助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
安全教育微课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般以安全教育为主;二是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即以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为基本目标;三是教学重点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习惯。安全教育微课还具有很多优势:一是与传统的模拟演练相比,节约了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二是在形式上生动、活泼且形象,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三是能够清晰地再现一些事故场景,教会幼儿必要的安全求生手段;四是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可进行全面推广和普及。
三、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若想提升安全教育微课的应用效果,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点结合幼儿目前所处的生活环境,优先选取幼儿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安全事故作为微课教学案例。例如,针对火灾、地震、交通事故、踩踏事件、电梯事故等,可以设计并制作“火灾如何逃生”“地震来了怎么办”“在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怎么办”“拥堵了怎么办”“被困在电梯中要做什么”等微课,使幼儿通过观看短视频,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并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教师在设计与制作微课时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微课只有准确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快速地将教育内容映射在幼儿的脑海中,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善于利用幼儿的实际生活环境,选取幼儿常见的安全问题进行微课设计与制作,并在其中设计悬念和疑问,增强微课的新颖性、创新性及生动性,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如此才可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第二,提升微课的适用性。微课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幼儿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和生活化。教师可以将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抛锚教学法融入微课教学设计。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讲解较少,主要是将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内容通过情境式教学、故事、安全演练等方式进行渗透。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在地震安全教育中,可让幼儿在预习环节观看“地震带来的后果”的短视频,借助真实的教学环境,不仅降低了幼儿的理解难度,还激发了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安全知识。
第三,注重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要全面、精准地了解幼儿语言,尽可能多地使用“童言童语”讲课,并辅以生动有趣的音乐或简单明了的旁白。这种“童言童语”式的声音提示及讲解,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使幼儿在观看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教师在设计及制作微课时应满足主题集中、文字优美简洁、气氛良好、色彩丰富艳丽等要求,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快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四、微课的应用模式及不足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其出现既顺应了信息时代的潮流,又满足了教育发展的需求。但在内容设计、资源建设、教学应用模式等方面,微课尚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虽然微课有广阔的运用前景,但其中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继续探索和解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微课在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及应用日益广泛,“微课时代”已经到来。将微课应用于幼儿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了解微课的重要性,掌握微课设计及制作的方法,熟悉微课的应用模式及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对幼儿的安全技能进行重点培养,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安全教育微课的产生可在很大程度上为现阶段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提供新途径和新思路,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设计出更加优质、高效的微课,实现资源的优化共享,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使幼儿学会正确地应对突发安全事故,为其人身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少梅.微课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与思考[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2]王国萍.幼儿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教育,2014(1).
[3]张乃艳.让微课在幼儿园“火”起来[J].幼儿教育,2015(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指明了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特别是幼儿的安全排在幼儿教育的第一位。而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说明幼儿教育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的责任,要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就必须要求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要协调一致,才能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家园协调一致,保障幼儿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生活的家庭和社区既有丰富的安全教育的资源,但同样存在一些的安全隐患。家庭和社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幼儿园是替代不了的,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首先要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家园互动的机制。对幼儿的影响,家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如果幼儿园教育没有家庭的配合,家长的一致努力,往往会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幼儿园的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家长和家庭教育的支持,幼儿园教育将会失去根基,无法实现共同承担体的落地式功能,所以家庭与幼儿园两者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家园协调一致,共同构建幼儿安全的防护墙。如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为家长宣传幼儿安全教育知识;幼儿园老师也可以上门对家长进行安全教育的指导,在家庭中要注意哪些安全的问题等,以便更好地与家庭联系,与家庭沟通,有效地保障幼儿安全教育的实施。
二、创设安全的家园教育环境,有效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
一、现状调查,找准课程设置的基点
1.做好问卷调查
为了解本园安全教育工作现状,明确课程构建的方向与重点,同时也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课题组采用自编的《安全教育园本构建课题组教师调查问卷》《安全教育园本构建课题组幼儿调查问卷》《安全教育园本构建课题组家长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幼儿园分别抽取了小、中、大班不同年级、班级的幼儿、教师、家长进行了有关安全教育内容与开展方面的现状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547份,回收率为94.3G,其中有效问卷530份,问卷有效率为91.3G。
2.认真分析问卷
通过问卷的统计分析,深入了解了在现行的安全教育中,幼儿园缺少系统性园本化的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缺乏科学规范地实施;幼儿园安全教育形式不够活泼生动;安全教育内容有待完善丰富;教师与家长的安全知识与技能有待提高,要更好地利用家园共育途径来开展安全教育。
二、理性思考,规划课程思路和目标
1.规划课程研究思路
在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专家的引领及教师们的努力下,幼儿园形成了安全教育园本构建思路框架。
2.明确课程构建目标
从课程构建来看,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为此,幼儿园确定了研究目标:①通过研究,形成一套目标明确、系统性、操作性强的园本课程和教材;②通过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③通过研究,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安全教育体系和具有安全意识的校园文化。
三、积极行动,推进园本课程的构建
(一)重视幼儿发展,营造安全教育环境
著名教育家内德勒、布罗菲和古德为幼儿园环境建设提出了11个目标,其中就提到,我们要达成有积极的情绪氛围、能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促进幼儿自信心发展等目标。因而,对于幼儿的物质环境,我们应该精心创设,以期达到教育环境的生动、形象与直观,让幼儿既可以获得直观经验又能得到综合性教育。除了在幼儿园室外大环境和室内小环境上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育人环境,我们还要在一日的各项活动中注重环境的创设,注意生活中安全的教育。
1.一日活动中的安全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即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不管是集体活动,区域的游戏活动,还是喝水、洗手等生活活动都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幼儿一日生活中蕴含着安全教育的契机,我们要在幼儿晨间活动、早操、谈话等一日活动中有机地渗透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幼儿园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安全常规细则要求》,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随机进行安全教育。
2.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月”活动
在研究中,幼儿园还根据上级工作安排或园内实际情况,围绕安全教育制定并开展“安全主题教育月”活动,如日常生活安全教育月活动,体育运动安全月活动,幼儿自我保护安全教育月活动,消防安全教育月活动,幼儿交通安全教育月活动,防触电、防溺水教育月活动等等。每次开展的活动都有一个重点,如在“消防安全教育月主题活动”中,可以围绕消防教育主题策划一个月的活动内容,如幼儿进社区活动――走进消防队、邀请专家培训《消防知识安全讲座》、灭火器的使用及演练、安全主题墙创设等等一系列相关主题月活动,由课题相关负责人进行本月活动策划和开展,并做好相关活动记录和活动评价。
(二)指导教师实施,丰富安全园本课程
1.贴近生活,挖掘安全教育资源
(1)延伸教学主题,挖掘资源
安全教育内容丰富广阔、涉及面广,但是我园使用的教材中健康、社会领域中涉及安全教育的内容较少,缺少系统性,往往又与主题教学脱离,因此,我们课题组从使用的教材中的各个主题中挖掘安全教育内容,形成与主题相融合的安全教育系列课程。如中班教学主题《相亲相爱》中的一节音乐活动《小乌鸦爱妈妈》,本节音乐活动目标是通过歌曲的学习,理解歌词内容,从中培养孩子爱妈妈的情感。如果仅仅作为一节音乐活动,通过教学达到以上目标足矣,但是我们课题组老师通过思考,在音乐活动后扩展延伸了一节自我保护教育的安全活动《小乌鸦找食物》,教育幼儿不要随意相信陌生人的话,要给自己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顺利完成任务。在主题教育实施的基础上,我们从幼儿主题教学中提取适合幼儿的、涉及安全的内容,来挖掘安全教育资源并实施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这样既体现了主题教育与安全教育的融合,又符合《纲要》和《指南》中提出的多领域相互渗透的原则。
(2)贴近生活,生成资源
首先,根据生活中的四季,针对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特征,灵活地生成课程。如春天,万物复苏,孩子外出活动增多,可生成幼儿户外活动安全教育;夏天气温较高,冰凉美味的冷饮会成为孩子们最爱,良好饮食行为和习惯培养需要我们关注;秋天气候干燥,要注意防火安全教育;冬天,可根据冰雪天的交通不便生成交通安全教育等等。其次,可以根据幼儿园自身条件开发安全教育课程。本园是全县规模最大的幼儿园,位于交通复杂、人流密集的十字路口旁。基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们陆续开展了过马路、认识红绿灯等交通安全系列活动。同时,还可以从社会的突发事件(国内外地震、火灾等事件)和幼儿的偶发行为入手,捕捉教育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时、随机地生成安全教育课程,从而帮助幼儿在真实环境中获得直接经验,促进幼儿安全意识的提高。
2.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
(1)组织趣味游戏,加强安全训练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既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也是对于幼儿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游戏的重要性并且有效的将安全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才能让幼儿在其中获得轻松、愉快的体验并学习各项安全自护技能。如,在生活与健康的课程《你知道怎么办吗》中创设一些表演情景:“你一个人在家,有个陌生人敲门怎么办?”“如果你的手划破了怎么办?”……启发幼儿思考,并从中获得各种各样自救自护的经验,同时组织幼儿讨论哪种方法更好,让幼儿懂得采用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从中培养幼儿勇敢、机智的品质。
(2)开展模拟演练,提升防护技能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模拟演练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安全意识并习得自我防护的技能。如,开展“地震逃生”“逃离火灾”等演练活动,通过模拟逃生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安全自救逃生的方式方法,学习保护自己。
(3)进行随机教育,重视日常渗透
日常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也不容我们忽视,教师以偶发事件为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也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如:有些幼儿乘着老师不注意去水龙头处接冷水喝,教师就可以以“喝生水会生病”为主题开展生活与健康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喝冷水的危害。这种时时皆安全、处处皆教育的形式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且还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幼儿园里每一个环节都是教育的好时机,只要教师及园内其他工作人员会发现、勤思考,就能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
(三)增强家长意识,实现课程构建同步
幼儿园内的安全教育仅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家长在幼儿的教育中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搭建好家园共育的桥梁,家长和老师做到密切配合,在学校和家庭的方方面面不断对幼儿进行安全的强化教育,督促幼儿习得自护技能,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使幼儿能够应对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达到课程建构的家园同步。
1.丰富安全信息平台。幼儿园在宣传栏处开辟一块安全专栏,及时告知家长近期安全注意事项和问题等,同时家长可以从班级博客、QQ群、微信等信息平台中获取安全育儿常识,掌握科学安全教育的方法。
2.参与安全环境创设。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班级、园所的安全教育环境创设,让环境成为孩子无处不在的老师,启发孩子思考,引导幼儿在环境的浸润中学习。
3.参与园所安全管理。推选家委会代表,让家长代表融入到幼儿园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安全工作计划的制定、园所设施的安全检查、园内安全隐患的排查等等。
一、立足幼师职业岗位(群)需求,精选案例,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实践性和启发性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选择典型案例,引发学生对具体事实和原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学以致用。因此,案例创设的典型性、实践性、问题性和趣味性举足轻重。笔者认为案例的选择创设应满足以下几点:
1.案例创设的典型性、代表性
案例的选取既要满足教学目的的要求,自觉突显理论学习的重难点,又要具备典型性,能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加深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拓展应用,从而提升学生对同类案例群的运用迁移能力。如笔者在讲授“幼儿同伴交往和社会行为(中班)”的章节,就选择了两个幼儿园实地拍摄的视频:幼儿园里三个小朋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分享玩具、建立友谊的过程;三个小朋友因为溜滑梯顺序发生矛盾,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解决矛盾的过程。这个案例的实用性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大家紧紧围绕着“儿童的友谊建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学习的最后,学生不仅能自己总结出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关注到了视频中两位幼儿园教师对问题的处理过程,提出了教师的态度行为会对“儿童早期智力的发展、儿童心理‘敏感期’产生深远影响”等许多发散性问题,而这些不同视角和思维的碰撞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更多新知识的重要契机。
2.案例创设的实践性、问题性
活生生的案例最具有说服力。在幼儿园里真实出现、经常使用的案例会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职业需求而能引发学生更多的共鸣。此外,案例多角度呈现的问题也更易于引发学生积极的讨论和探索。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教学中,笔者坚持以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基础,结合幼儿园教学的典型任务,把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认知问题等作为案例设置的主要内容。
3.案例创设的浓缩性、启发性
案例是一个学习的背景,最重要的是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好的问题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更能推动课堂学习的步步深人。反之,如果问题的创设缺乏理论一致性,课堂教学就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滑人“学生玩耍一堂课,嬉戏小结就完事”的误区。在教学中,笔者总是在案例投放之前就提出核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案例学习,通过问题的创设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设计游戏技能、指导游戏技能和游戏教学技能,要求学生在实例教学中既消化掌握教学活动的理论,又能独力担当起组织教学活动,并能设计、创编、组织幼儿教育教学游戏的任务。
实践证明,幼师专业的女学生占大多数,表演能力强,亲和力大,趣味性的案例教学吸引着原来呆坐在座位上死读理论的学生走出来,体验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实践学习,这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幼儿园典型教学任务,实施案例教学,建立开放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般而言,“典型案例导学——案例实践教学——评价反思”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
1.整合课程,接轨“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确定典型案例教学任务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敎材共有四章内容,笔者在备课的最初就按案例教学的需要打碑章节界限,把教材整合为若干板块,确定课程里适于案例教学的学习内容。诸如:(1)依据“幼师职业岗位(群)的教学目标”确定案例分类,如将幼儿园各独立部分结构整合相关的案例任务为:幼儿游戏活动案例、幼儿活动区活动设计案例、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案例、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案例等。(2)依据“不同性质的游戏设计与指导”分类,整合为:第一类创造性游戏;第二类规则游戏;第三类体育游戏或视频欣赏等各自归类,并细化到教学进度中,对个别实在不能进行案例情境教学的内容要合理分配。(3)依据“不同场所的硬件设施条件”分类,整合为:第一类以学校实验室、实训室现有的物质条件、硬件设施为主要实训依托的案倒教学;第二类以(实习)幼儿园现场教学为依托的案例模块;第三类以社区(社会)等开放性场所设施为主要依托的案例实践教学。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不同,案例的选择也各有不同。(4)依据“一般教学规律的遵循”分类,整合为诸如以“幼儿教育活动顺序的层次性”来整合创设案例任务。(5)依据“学习过程中某一主要学习方法”为分类点,诸如第一类以“观察法为主”的实践案例,笔者就经常倡导自然条件下幼儿心理及行为现象的观察教学;第二类以“调查法为主”的实践案例,笔者就曾创设过让学生针对幼儿的个性、情感、意志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五周的个案追踪调查。
2.创设案例情境,将学生引入需要通过某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案例情境的创设是案例教学法的“导向阶段”,精彩的情境专题既能实现当前学习内容与现实情况的接轨,巧妙引出任务的主题,又能引导学生确定游戏计划、明确设计任务,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笔者在准备“看图讲述”活动设计中,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组出示情节图片,一组放映小动漫视频。学生讨论:哪组更易于刺激幼儿说话的欲望?为什么?在熟悉的感性情境认知里,学生很快理解掌握了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目标、要求以及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等理论知识,甚至还有学生就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看图讲述,提出了自己的活动设计主题。
3.案例教学“教学做合一”,帮助学生实践、体验、反思、内化
这个实践环节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综合运用获得的知识信息,教师则重点把握好游戏过程中的观察、指导和评价,创设推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将实训内容与课程教学、幼师职业技能紧密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深化理论,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同时,情境模拟、观摩见习、方案设计、小组讨论等的学习方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幼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教育职业技能训练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4.成果评价、实时反馈,坚持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优化实践教学反思'
“实践反思型幼儿教师”是我们培养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及时指导反馈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共同释疑评析游戏学习情况,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等一系列反馈反思工作就成为课堂评价的重头戏。笔者所在的班级在这一环节里,最常用的是使用“活动设计评价表”,其内容包括:设计的意图、活动目标及设计的依据、活动准备的内容、活动流程、各关键环节的安排、活动延伸的设想等。同时,在f时的过程考核中,笔者还坚持以小组为单位,为每个学生建立“小小成长档案袋”,将学生的作业、练习、说课视频、实习资料、模拟教学活动视频、评价反思、见习随感等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重点培养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和评价反思的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小组间互评、组内成员互评、档案袋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评价方式,更容易搭建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也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均衡发展。此外,通过完成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与体育游戏等一系列的案例任务,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玩多种游戏,提高了学生的游戏理论水平和游戏实际操作技能,又提升了学生组织和指导教育游戏活动’设计和创编游戏方案的专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既是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又是师生共同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活化课程的动力与实施的压力并存一案例实践教学效果与困境的反思
“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是锻炼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能力的重要课程,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是幼儿教师教育技能的集中体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到“活动”一词83次,5大领域均有涉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活动”76次,《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中把“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作为七项专业能力之一。为了培养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学前教育业内人士展开了较多的探索和研究[1-3],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5大领域教法课程(幼儿园健康教育、幼儿园语言教育、幼儿园社会教育、幼儿园科学教育、幼儿园艺术教育),多数学校还专门设置了“幼儿园活动设计”。笔者分析认为,课程的整合和设计还需要下更大工夫。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差异较大
笔者分析了5所高职院校“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的设置,比较如下:
表1 5所高职院校“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设置的比较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1.各院校对“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重视程度不一致,有的学校把活动设计分散到了五个领域教学中,没有专门进行整合的过程。
2.与艺术相关的领域,设置的课时普遍较多,其他领域课程课时较少。
3.有些学校把领域教法课程设置为选修课。
(二)课程内容重复率高
笔者经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5大领域教法课程相互之间及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之间存在很大程度的教学内容重复。比如A学校,6门课程同时开设在第4学期,都把教学生写教案(活动设计)当成了主要教学内容。不仅以上6门课,其他课程也以“创新”的名义让学生写教案,真正到了“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教学生写活动设计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写过了,走进了误区。譬如说儿童文学课程教师让学生写教案,他的思路一定是局限于儿童文学的,游戏课程教师让学生写教案,思路一定是局限于游戏的,语言教育教师让学生写教案,很少能顾及其他领域。这些“活动设计”实际上成了“夹生饭”,看着好像是在给“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打基础,实际上是在地基上盖了一层“豆腐渣工程”。“练拳容易改拳难”,“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老师教授课程前要先纠正学生的思路,“李逵”碰到“李鬼”,也无可奈何。有的学校把5大领域教法课改名为“**领域活动设计”,把写教案的工作完全放在这些课程中,没有再安排“幼儿园活动设计”这一门课。学生没有整合的机会,并且课程之间重复率高。
(三)课程安排缺乏有序性
5大领域教法课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安排,在笔者考察的5个学校里,有序性均有待加强。有的学校是6门课都放到了第4学期,加上内容重复率很高,就会存在一个现象: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同时在做同一件事。学生上不同的课程,学的内容是一样的。拿着这一门课的作业,就可以应付另一门课。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没有学如何开展活动设计,譬如“儿童文学”、“游戏”等课程就让学生写教案,名曰“创新”,实为“刨活”。“创新”的结果是不得不花费一定的时间在本来不该讲“如何写教案”的课程里讲起了“教案书写”。厚此一定薄彼,相应的,本来应该讲的内容一定会受到影响。这些事情并非不可做,而是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整体设计、梳理、序化课程体系,防止各行其是,令从百口出。
(四)教学模式比较单调
大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5大领域教法课程和活动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都比较单一,贯穿“讲―写―练”的“三段式”教学思路,老师首先照本宣科地讲述本领域课程的主要内容,其次按照自己的“经验”指导学生如何书写教案,写完后在班级里面模拟教学。全过程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本来应该是职业性很强的课程,跟职业接轨的内容不多;本来应该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仅仅体现在“模拟课堂”,并且是低层次的模拟;本来应该是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却做得很封闭,导致教法课很乏味。
二、简析“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导致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教育大环境的原因,有教师的原因,有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因。
(一)教育大环境的原因
学前教育专业是师范性很强的专业。在师范教育阶段,教师教育技能是最受重视的,其中包括讲课,但是学生弹、唱、舞等技能的训练基本流于形式。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大部分学校走向了反面,放大了各种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反而教师教育技能出现了弱化,导致有些学校的毕业生到了幼儿园能弹能跳,但是不会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
高职教育提倡教学改革朝着职业化发展,课程设计要体现职业性,所以任课教师不约而同地很自觉地把“写教案”当成了课程主要内容之一。
(二)教师的原因
教师对幼儿园实际工作不熟悉,包括写教案和模拟课堂,主要的凭借是“想当然”。一些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把学科教育的方法技巧很“自然”地嫁接到了这门课里,至于是否适合幼儿教师却不考虑。和幼儿园教育工作脱节,导致课堂“理想化”,导致老师不敢开放课堂,但任课教师还要教改,于是想当然地把“写教案”、“模拟课堂”当成了重要工作。但是越如此,越脱节,舍本逐末。
(三)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因
课程体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安排的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进程。一般按照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践的顺序安排。课程内容和进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任课教师不断地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之后,很可能课程间会出现一定的重复或者冲突,需要调整课程体系,使各门课程既有活力又形成合力。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尤其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4]。
三、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整合与设计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提高对《指南》的认识,把《指南》作为一个深化学生职业认识和能力的有力抓手,把《指南》全文作为学习内容[5]。整个课程分为学《指南》、写教案(活动设计)、试讲与说课三个模块。5大领域教法课程和其他职业课程重点放在学习理论知识和讲课两个方面,教案书写不做详细讲解。
(二)教学进程的重构
“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按照内容模块,分到前3个学习,第1学期学习《指南》,通过《指南》的学习,让学生在第一个学期就知道自己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强化职业意识。第2学期学习教案书写,通过教案的书写,锻炼学生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为第3学期开展儿童文学、游戏等职业课程打好基础。第3学期学习试讲与说课,锻炼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为第4学期开设的5大领域教法课程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样的体系中,把“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变成了贯穿前3个学期的职业岗位课程。让学生更早、更多接触职业工作,同时为不同学期开设其他课程提供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和基础。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要立足于职业性,体现实践性,追求开放性。
1.《指南》的学习应该贯穿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当前学前教育的形势,通过案例式的教学灵活展开,切忌变成理论知识的刻板讲授。
2.教案的书写应该引入幼儿园一线工作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共同研讨新形势下教案书写应该注意的问题,不再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一切从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不盲目“嫁接”学科教学方法与技巧。
3.在试讲和说课中开展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小组训练[6][7]、幼儿园见习、幼儿园实践3个层次的训练。第1个阶段利用小组内的训练模拟课堂,尝试运用项目任务式教学法[8][9],实践场所由课内改为课外。由组长监督实施,全程录像,老师在课内进行录像点评。第2个阶段是到幼儿园进行有生试讲见习和实习。第3个阶段是班内组织说课比赛。这3个阶段,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工作,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耿杰.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高专《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23).
[2]贺琼.幼儿园活动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3]侯建平,秦葆丽.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优化再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13(06).
[4]叶圣军.论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重构――以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5]李天顺.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班上的讲话[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6]周立峰.“小组合作式学习”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12).
中图分类号:G 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113-04
一、问题提出
英语浸入式教学是一种崭新的外语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或其他外语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学科教学内容与英语语言教学有机融合(convergence),使学科教学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integration)在一起进行,达到英语学习的最佳效果。
在广东有两个英语浸入式实验幼儿园。笔者于2005年加入课题小组,与其他研究者一起为实验教师提供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已进行的培训内容涉及浸入式教学理念、教学原则、课堂用语及评课等。其中一所公立幼儿园的实验教师全部是本土培养的英语教师(native Chinese),经过6年实践,他们在英语语音、词汇、口语、教学观念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另一所私立幼儿园于2009年加入英语浸入式课题组,实验教师全部为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外籍教师(International teachers),在英语语言输入的准确性及地道性方面无须培训。虽然受聘教师大多没有教师教育的专业背景,但经过英语浸入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及评课等培训,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从整体上看,实验教师在教学中有许多大胆的创意和尝试,可是其教学设计均存在不足,教案的书写五花八门,所覆盖的内容完全不能体现出浸入式教学的突出特点,即学科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融合性,学科目标与语言目标没有分别列出。此外教案中存在的问题还有:教学目标用语笼统,活动目的不清晰,没有评估方式,无法确定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等等。
为提高我国英语浸入式的教学效果,确定既符合英语浸入式课程特点又符合我国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际的教案书写要素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查阅了我国关于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文献,发现极少涉及教案书写要素方面的内容,仅在强海燕和赵琳主编的《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一书中有提及“怎样才算一节好的英语浸入式实验课”,但也没有涉及教案书写要素的论述。本文就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应该涉及的要素作一探讨。
二、理论框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欧美许多国家,不少学校也有学科内容和语言内容相融合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探索,并提出了学科与语言融合教学(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以下简称CLIL)和保护性教学(Sheltered Instruction,以下简称SI)等课程模式。其中CLIL课程模式有很多种,而在幼儿园阶段最典型的模式就是“浸入式”。它在国外浸入式实验中被使用并被证明取得成功。
CLIL课程模式通过4C框架,即学科(content)、交际(communication)、认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将学科内容与语言进行融合。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那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了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语言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包括三种类型,即“language of learning”、“language for learning”和“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第一种指围绕学科主题及基本概念所确定的语言教学目标;第二种指功能性“鹰架”语言(scaffolding language),如学习者为了使用目标语言进行讨论、提问、比较时所需要的功能性语言。鹰架语言促进了学科内容学习相关联的语域(speech acts)的发展,对学习任务的有效进行非常关键。鹰架语言需要教师备课时予以充分考虑。而以母语进行的学科内容学习则无需考虑这一点。第三种语言指教师在课堂上捕捉到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产生的随机语言。根据这个定义,随机语言通常是不能提前预测的。但是学习者一旦有了表达想法的需要,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时机进行输入,促进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发展。文化是CLIL课程设计要考虑的最后一个因素,也被称为“被遗忘的C(forgotten C)”。可见,根据4C框架,CLIL的教案包含的要素有:学科、认知、交际、文化、评估标准。
SI课程模式是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针对越来越多的外国移民所进行的外语教学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完全不懂英语(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或者英语水平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极其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兼顾这种多样性,在教授学科内容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英语)水平,以保证所有学习者在学业上的成功。研究表明,这种课程模式可以提高母语非英语的二语学习者在学科内容理解、认读及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加拿大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法语晚期浸入式(大学阶段)教学实验所采取的就是“保护性专业课教学”课程。[4]根据SI课程模式,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涵盖八个方面,共涉及30个特点[7],包括备课、背景知识建立、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互动模式、练习及运用、上课、复习及评估,等等。虽然其教案书写格式多样,但主要涉及六大要素:(1)学科内容目标和语言目标分别列出;(2)核心词汇;(3)教材;(4)建立背景知识;(5)有意义的学生活动;(6)复习和评估。
上述两种课程模式对教学设计的要求对于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教案书写要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有效整合CLIL和SI课程理论及教学策略,结合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教案书写包括学科领域(或主题)、学科内容目标及语言目标、可理解性输入、活动、评估等五大要素。
三、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要素
(一)学科领域(或主题)――What (subject/domain) do I teach in English?
学科领域(或主题)是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师在书写教案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在我们进行教学实验的两所幼儿园中,一所幼儿园实行单科教学,包括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但另一所幼儿园则实行学科领域整合的主题教学。无论是哪一种课程框架,都需要教师在授课前确定所授内容的学科领域或主题。学科领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笔者搜集到的两所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都没有明确列出学科领域或主题,虽然在教学实施中可以看到教师用英文进行各种学科领域的教学,但大都随意性很强。我们需要把这种潜在意识变为显性意识,使教学目标更明确。
在CLIL和SI的课程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大部分是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而且这两种课程模式大部分在小学至大学的阶段实施。所以,在学科领域上教师不需要进行选择,而是自己任教什么学科就教什么学科,所以在CLIL和SI的课程教案中,明确学科领域并未特别加以强调。而在中国进行的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却需要明确这一点,因为大部分浸入式教师是英语语言教师。根据传统外语教学的观点,她们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教授语言知识,即“我这节课教什么(英语知识)”;而浸入式教师在备课时却需要回答另一个问题,即“我这节课用英语教哪个领域(或主题)”。笔者从实验教师上交的教案中发现,通过英语教授学科领域知识的理念并未在每位实验教师备课过程中内化及体现,而该要素的确定能让实验教师更加明确英语浸入式课程特点并设计相应课程。
(二)学科学习目标及语言学习目标――what will my students be able to do after the lesson?
在CLIL和SI 的课程中都有提及学科学习目标和语言学习目标要分别列出,在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中尤其需要包括该要素,因为浸入式中“语言教学与认知教学并行”[5]79的教学原则决定了这一点。学科目标的确立是确保幼儿认知发展,语言目标的确立则是为了确保幼儿英语语言的发展。笔者采用“学习目标”而非“教学目标”,主要是鼓励教师在备课时思考“学生会学到什么内容”(What will my students learn)、“学生学完后会做什么”(What will my students be able to do)等问题,而不是“我要教什么”(what I will teach)。
实验教师之所以要分别列出这两个学习目标,是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以确保实验教师促进学习者在认知水平和语言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而非仅仅是语言。
(三)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strategi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How do I make sure the kids understand what I do and say in class?
如果说上述两个要素解决了教师教什么(what)的问题,那么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则是解决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how)的问题。CLIL和SI课程模式是利用目标语来教授学科内容。教师要特别考虑如何让所教授内容被学习者所理解,这绝不等同用学习者的母语教授学科内容的教学方法。其中的技巧在于思考如何“不降低认知挑战的难度而简化目标语言的输入”,并结合各种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确保学习者理解所学内容。英语浸入式教师如果掌握了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就可以确保幼儿理解所授内容,从而确保其认知发展。
Krashen指出,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有很多,包括:提供语境线索(创设情景),提供非语言线索(手势、表情),平衡所知语言与未知语言的关系,语言调整(语调、重复、讲话清晰、放慢语速等),利用学习者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等。对于幼儿学习者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学习者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prior knowledge),使背景知识与新授内容有联系。
根据课堂听课及教案书写来看,教师的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显得单一。大部分教师通常选择图片或卡片来介绍实物,但是遇到抽象的词或概念则显得束手无策。如对“空气”概念的讲解,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把自己对概念的理解用一大堆英文说出来,认为这是输入概念的唯一途径。但是这种方法只会让幼儿不知所云,教师也明白幼儿可能没有听懂,接着再用英文说一遍,如果幼儿还没有反应,教师也会有挫败感。此外,教师普遍有这样的看法:幼儿英文水平极其有限,英文还在学习,怎么还可能用英文来完成学科内容的学习呢?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笔者曾经在实验园听过一堂科学课,教师就让小朋友通过触摸、观察及实验明白了“无论吹泡泡的工具是什么形状,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这个科学现象。整堂课用英文,可以看出小朋友完全明白所教授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他们不仅学了英语,同时也训练了猜测和验证的能力。通过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精心设计输出语言,教师只需简化语言目标而无需降低学科认知的难度。这一点正是英语浸入式的实验教师要攻克的教学技巧难题。通过这一要素的设定,教师提高对可理解性输入重要性的意识,积极探究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最终提高英语浸入式的教学水平。而作为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我们也应对实验教师展开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培训及讨论分享,为实验教师提供技术支持。
(四)有趣、有意义和互动的活动――Can the kids learn and have fun in the designed activities?
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毋庸置疑。教师通过各种可理解性输入途径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能够理解新授内容之后,随后主要通过有趣的游戏及以玩为主的活动来进行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但是根据笔者的观察,部分实验教师设计的活动意义不大,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的目的也不清楚,结果就是小朋友打打闹闹蹦蹦跳跳就匆忙结束了。
根据幼儿特征,活动设计最好具备有趣、有意义、互动三个特征。教师要考虑四个因素:活动内容、目的、步骤和互动方式。活动内容有时以学科知识为重,有时以语言知识为重。目的则分为巩固知识,确认理解或评估。在讲解步骤的环节教师要特别简化语言,多用可理解性输入策略,以确保幼儿理解活动流程。记录互动方式可以提醒教师采用多种课堂互动方式,主要包括:教师对全班(T-W),教师对个人(T-I),两人一组(P)和多人小组(G)。如果教师每节课或每个活动的互动方式只有一种,通过看记录,教师就可以自我反思,意识到课堂互动方式更加多样。
(五)可以观察得到的评估(observable assessment)――How do I know that the kids have learned?
评估是教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幼儿来说,无论是教授学科内容或是语言,教师都无法通过试卷来进行评估。在幼儿园阶段,评估方式的特点应该是“可以观察得到”。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活动或任务设计等途径了解小朋友的理解和反应,以确保达到教学目标,评估方式可以分为教师观察和搜集学生作品两个方面。教师观察内容包括活动进展是否顺利,幼儿是否能完成任务(认知及语言任务),幼儿行为及幼儿反应。教师观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课后可以把学生所做的各种活动材料收集,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这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另一种方式。
评估要素在教案书写中是留白的,要等到教师上课之后再书写,也可以看作是教师的课后反思。在收集的教案中,我们发现实验教师极少涉及评估这一要素,这说明教师在备课中很少思考“怎么才能看出幼儿已学到了所教授的内容”这个问题。希望通过这个要素的书写,促进实验教师思考并在教学上实践。
上述五点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要素是在借鉴了CLIL课程的理论框架和简化了SI课程教案书写要素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和改进,符合我国英语浸入式在幼儿园这个特定阶段的特点,具备可操作性。为了更加直观理解,笔者制作了教案书写模板(见表1)。
教案书写体现了直观、互动、反思等特点。教师通过这个教案书写模板,可以根据要求一目了然地进行课前准备,并且根据模板提供的要素线索,进行自我提问和反思。
该教案书写要素并未把CLIL课程模式中的文化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列出,原因是在幼儿园阶段,文化的概念无需明确提出,而是融入到课程的主题或领域中涉及。另外,在SI课程教案书写中有提到教材要素,而在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中则无需列出。原因是我国幼儿园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并没有规定的统一的教材。目前大部分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师都是整合不同的教材或教学资源进行备课,所以在教案中无需也无法列出所使用的教材情况。
四、结 语
要使实验教师内化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要素,按照要素书写教案,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还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幼儿园要构建英语浸入式课程框架结构(curriculum map)。只有有了课程框架,教师才能按图索骥确定自己所教学科及语言在整个课程框架中的位置,使教授内容更趋于科学合理,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2.幼儿园教师要进行教案书写专项培训。因为教案要素涉及CLIL和SI的课程理念,在推广书写要素之前幼儿园要争取教师的认同及理解,否则教师在书写教案时仍会觉得无从下手。如果教师不认同,其积极性就会降低,并阻碍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提高教师的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大胆尝试,这些都可以让教师感受到支持和帮助,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及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强海燕,赵琳.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创举及其在我国的借鉴[C]//强海燕,赵琳.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12.
[2]HARMER, J.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张晓遐.怎样才算一节好的英语浸入式实验课[C]//强海燕,赵琳.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62-163.
[4]强海燕,LINDA SIEGEL.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发展概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7):1-7.
[5]赵微,李闻戈,高小妹.幼儿园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创举[C]//迟延萍.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9-82.
教学的示范与观摩
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段,为学生播放幼儿园优质课的案例,例如上海市虹桥幼儿园中班语言课《果酱小房子》;中班音乐活动《青蛙唱歌》等,要求学生观摩过后提出活动课的设计环节及出现过哪几个闪光点,教师在逐一讲解总结。为了更好的提升课堂的指导效果,教师可定期带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去幼儿园亲身体验,观看幼儿园优秀教师的精品课,可以使学生在微格课堂上提供情境逼真的效仿与示范。还可从幼儿园请到优秀的一线教师对学生进行亲身的经验传教,指导学生设计、组织与实施幼儿园活动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与实践能力。
编写教案
学前幼儿的教育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活动的实施要有一个具体的方案。所以微格课上教案的编写也是教学的重点,微格课上需要对学生编写的教案不断地指导,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使学生的教学技能达到更高的标准。教案的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活动标题
这一部分应写清楚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具体类型,活动的名称,适合的年龄段,具体的内容等。
2、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指通过这次教育活动,应该实现的教育任务。活动目标的制定应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如:“体验某种具体的情感或培养某种性格品德,学习某些新词,会运用某个句式,能说完成的话等。”
3、活动准备
教学活动设计所需要的教具、设备、学具,环境的布置,提前使幼儿建立已有经验。
4、活动过程
在策划整个活动过程时,要结合教学目标,让活动情节环环相扣。教师要对具体的内容写出提问、讲解、举例等教师活动。教师应预想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应对各种问题。
5、教学时间的分配
预想好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好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
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的训练过程可以突出以下几点内容:
1、课程的导入
幼儿园活动课内容的导入关系着整个活动课的效果,所以课程的导入技能至关重要。根据学前幼儿各年龄段的特点,在导课时间上有一个合理的分配,把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出来,使活动能够有序有效的进行。
2、多媒体设备和教具的有效结合
随着现代教学设备不断进步,在幼儿园活动大多会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幼儿会通过直观的教具来领悟新的知识。所以学生要根据活动设计的内容来设计教具,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准确的引导和演示。
3、学习语言的讲解技能
作为幼儿园教师用语言来组织教学,善于表达,语言的“儿童化”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所以在语言技能上要培训学生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组织教学时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注意活动课上语言“儿童化”的表达,生动的组织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结与评价
学生在设计的活动课完成之后,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总结与评价。首先学生要有一个自我评价,提出活动后的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具体指导。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集体评价,现提出优点,最后指出不足。这样可以使被评价者增强自信。在评价后,根据出现问题反复修改自己的教案,最后能够让学生的教学技能有所提高。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78-01
基于工作过程的幼儿艺术教育专业课程应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笔者在成人幼儿艺术教育专业的重点基础课程——《钢琴》的教学模式上作了一些研究和改革,以“改变观念,重在结合”为指导思想,进行了以下教改探索。
一 教改思想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体现
1.将弹奏的作品与幼儿园课堂活动相结合
第一,与教案相结合。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弹奏的作品来组织一堂幼儿园活动课程,并编写教案。通过这种结合,在弹奏作品的同时学生们学会了如何编写活动设计依据、活动目标、重难点、活动准备等教案要素,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与活动导入相结合。要求学生将所弹奏的作品融入到幼儿园课堂活动导入中,学会灵活运用作品的风格特点来设计活动导入。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但要熟练弹奏作品,更对所弹奏的作品特点有了自己的理解,同时大胆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导入设计中,提升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第三,与幼儿园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弹奏作品的风格特点、弹奏技巧、特有节奏等要求,学生们结合幼儿园课程中英语、科学、律动等课程,自主设计与课程的结合点,并以实操展示的形式在课上进行交流,在提升学生们对音乐艺术想象力的同时紧密与工作过程相结合。
2.技能教学与兴趣教学相结合
第一,技巧练习与趣味作品相结合。学生们所弹奏的作品逐渐摆脱枯燥的技术练习作品,而多选用有趣味性的、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或民歌等为练习作品,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练习兴趣。
第二,弹奏展示与录音回放相结合。音乐需要倾听,学生所弹奏的作品更需要得到倾听和肯定。在鼓励学生多进行弹奏展示的同时,利用电钢教室可弹奏同步录音功能将学生弹奏作品进行录音并回放,学生还可将弹奏作品拷贝保存,使学生对弹奏的兴趣及自信心得到更大的提高。
第三,教学展示与互评相结合。将弹奏作品运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除了要让学生们大胆展示外,还要在整个班级中进行评比和交流,一方面使学生在每次展示中锻炼自己,另一方面还使学生在互评环节充分互动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知识传授与经验交流相结合
第一,与优秀教案、教学视频相结合。在学习中除了教师讲授外,大量结合网络上优秀教案、教学视频,通过观摩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将钢琴弹奏更全面地运用于幼儿园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第二,与幼儿园任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结合。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已在幼儿园任职多年,运用她们丰富的幼儿园任职经验与教师授课相结合,对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工作有着极大的益处。
第三,与已毕业的优秀学生经验交流相结合。本专业有着一大批优秀的、任职于幼教工作第一线的学生,这对幼艺专业而言是极好的资源。利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机会,让这些经验丰富、事业有成的教师们为学生们打开另一扇窗,从学习到就业、从工作到生活,她们将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她们将来更好地立足于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针对教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1.教材的及时更新
教材应有与教改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如教学法实训教材、幼儿园一日流程实训教材、幼师职业素质培养教材等,同时应结合幼教教育最新动向及时制定综合实践教学大纲和详细的技能训练考核方案,使各项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落到实处,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进一步建立完善考核评定方法
在考核方面还应细化实操考核部分,如授课能力、与知识点相结合的能力、语言能力、幼儿园教学与艺术技能相结合能力的考核等。以钢琴课程为例,现在技能项目的考核评定分两步进行:一步是平时成绩考核、一步是期末成绩考核。将来还应细化为基础技能项目考核成绩、艺术技能与幼儿园实操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成绩两方面,学生必须在这两方面成绩全部及格的情况下考核方能通过。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备案课题“构建农村幼儿园课程体系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JC1316026)的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备案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JC1316056)的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策略研究”扶持共建项目(项目编号:15EDE2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20-03
一、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
在无统一的省编教材情况下,农村幼儿园通过园本研究,在课程建构上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例如某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中,强调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把五大领域内容细化为适合幼儿具体学习与发展的十二个学习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本教育活动资源库。某农村幼儿园因地制宜,探索农村幼教发展之路,构建了快乐游戏科学活动方案。
虽然在课程建构上有体现自己优势的园本课程,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的“拼凑课程”现象。例如,在教材的选择上五花八门,随意借用现象时有发生;幼儿园无园本课程的实施方案,班级各自为政,班本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与评价。
以下是农村幼儿园比较典型的课程现状,既有取得的成就,也存在需要调整和研究的问题。
1. 优质资源的结合与无效利用
近几年,安吉游戏火遍全国,一些乡镇幼儿园通过到安吉学习,将安吉游虻木验与本园的原有资源相整合,创设了以游戏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提倡课程观念上的改变,但是也考虑课程构建的整体要素,依据本地区幼儿的实际情况,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完整的课程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当的组织形式和科学的课程评价。目前,农村幼儿园在课程建构上,形式感强,内涵挖掘不够,缺乏经验提升,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2. 整合课程的曲解与实践
调研中发现,很多幼儿园在没有省编教材的情况下,各自选择市场上的幼儿园课程参考书,类别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一般具备教师好用、教案齐全、材料丰富的特点。幼儿园甄别能力有限,导致选用的教材有时不适用于本地区或者本园的幼儿,也有一些教师不知道要根据幼儿特点和经验准备活动,一味照搬书上的教案,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当前,我国农村不少幼儿园课程和教材内容与要求超出了幼儿实际能力水平,“小学化” 倾向严重。还有一些幼儿园选择两套甚至更多的教材,然后拼凑在一起,没有统筹的方案和评价,难以保证质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 家长工作的突破与转型
在农村幼儿园,家长工作一直较难开展。由于一些家长对幼儿园课程不了解,导致成为幼儿园“小学化”的推手之一。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推广的做法,一些幼儿园在家长工作方面积极思考,巧设对策,用事实和家长对话,让家长从理解开始,逐渐走向配合。例如,在家长会时,用孩子的游戏故事、学习故事作为案例,展示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变化;教师用专业的语言、真实的图片讲述游戏的重要性和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在家长开放日时,家长的表现也被照片记录下来,家长是支持孩子发展还是阻碍了孩子发展,教师也给予了专业的分析。从过去给家长讲大道理到用事实告诉家长,让家长自己改变观念和行为,这种做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各级培训的成效与缺陷
近几年,学前教育开展了大量培训活动,从十天的短期培训,到几个月的顶岗实践,培训规模前所未有,受益教师遍布全国。从高端公办幼儿园,到一线发达城市示范园,均成了培训实践基地,受训教师开阔了眼界,汲取了先进的理念,基础性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得到了提高。但是,目前的培训还停留在大而全的层面上,缺乏系统性、纵深式的主题培训,如专门进行关于幼儿园课程建构的内容,让园长、教师系统掌握课程理论与在实践中的应用。
5. 特色课程的乱象与管理
特色课程在幼儿园中普遍存在,例如创意美术、乐享阅读、户外体育、生活实践课程、科学探索等。特色课程可以作为幼儿园主体课程的补充,依托幼儿园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开展特色活动,以满足幼儿不同发展的需要。但是,有些幼儿园将特色等同于特长,以招揽生源为目的,课程开设没有逻辑关系,各种特长类课程占据大量时间,无法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私立幼儿园,缺乏整体管理和科学指导。
二、幼儿园课程构建的影响因素
1. 主体人员的复杂与矛盾
(1)幼儿教师的生存困境。农村幼儿园教师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教师没有编制,转岗教师较多。这部分教师从中小学转到幼儿园任教,但是职称仍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执行,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竞争能力,在各方面条件上远远落后于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难度的加大,导致有些教师一旦有机会随时都可以离岗,转去中小学任教,增加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缺少编制、待遇低下、转岗教师过多、专业发展困境等原因,导致了幼儿教师队伍的不专业、不稳定。教师队伍的问题与困境,直接导致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质量无法保证。
(2)家庭教育的过度缺失。农村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占据很大比例,在家园共育方面难以做到共同协作、教育互补。隔代看护现象在县城极为普遍,教育观念、自身能力、年龄偏大、区域环境等因素,都使隔代看护只重看,不重教。家园沟通困难重重,家长学校有量无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同和配合,需要家长共同参与进来,为幼儿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双方共同努力,目标一致,才能建设具有园本特色的高质量课程。
2. 外部因素的调适与冲突
(1)偏远地区的地域劣势。以黑龙江省为例,偏远的地域条件,陈旧的教育观念,封闭的思想状态,导致好老师不愿意去,教育资源缺乏,幼儿园课程随意性大。
(2)走向城市的资源取舍。随着“两期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展,学前教育发展成就显著,尤其是一些县级农村幼儿园加大了投入,按照示范性幼儿园的要求建设了标准化的幼儿园,硬件、软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在课程选择上,也接近于城市幼儿园,舍弃了农村幼儿园特有的广大资源,一些优质的乡土资源在渐渐消失。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如何将当地资源纳入园本课程,建设独特的、适合当地幼儿的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质量把握的标准与难度
(1)课程意识的模糊淡薄。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幼儿园没有课程总体框架和方案,只是选择几本认为比较好的参考书,自行组合课程。有些幼儿园教师照搬照抄参考书上的教案,没有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加以改变,活动效果大打折扣。部分教学园长不了解本园课程整体情况,对教学质量无从把握,缺乏整体课程意识。
(2)专业支持的保障困难。走访调研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园都提出需要课程专家给予帮助和专业指导,尤其在课程建设方面。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很难做出完整、完善的园本课程。但是,一些偏远城市或农村,不具备专家长期、系统跟进指导的条件,只能自己摸索前进。
三、农村幼儿园课程方案建构对策
1. 深入有效的园本背景分析
r村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不能照搬他人模式,而是要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当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独特模式。课程建构之初,要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包括硬件条件、家长资源、教师情况、幼儿特点、园所历史、区域环境、课程特点等。只有分析充分、深入,从课程要素角度出发,才能够确定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方向和目标,找到本园课程建设的优势和问题。
2. 构建整体的课程观
建立整体的课程观,就要了解幼儿园课程结构。幼儿园课程结构是指幼儿园在国家、地方课程方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整合幼儿园资源优势,将课程组织在一起所建构的一套适合本园实际的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形态。课程领导者和决策者要科学认识幼儿园课程结构,根据自身情况确立适宜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组织资源和素材,完善课程,做到整体规划、目标明确、儿童为重、评价到位、科学完善。
3. 可行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课程管理能够实现课程的整体规划,保证课程的科学设计,并在执行过程中高效高质。如果没有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内容就会随意杂乱,无法保证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不能保证幼儿的全面科学发展,等等。因此,幼儿园要建立科学的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首先,园长要有整体课程的领导力,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发动全园教师集思广益,引导课程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其次,园长、教学园长要心怀大目标,落实小目标,通过管理和评价,让教师更具有课程执行力。
4. 切实提高教师待遇
在教育过程中,幼儿园课程是实施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待遇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要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问题,以便更加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师素质。各级各地政府应该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投入力度,增加幼儿教师编制名额,鼓励农村生源的毕业生回乡就业。
5. 建立长效的专业支持保障
专业支持机制需要行政、教研、科研等几个方面的力量合力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将省内专家库专家按照自身优势进行分类,建立专家与幼儿园的网络衔接。教研部门通过培训和教研活动,将专家与幼儿园进行实地衔接,科研部门可以通过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将专家与幼儿园进行项目衔接,多方位、创条件,为幼儿园课程构建提供长期有效的专业支持。
参考文献:
[1] 焦晓玲,谷忠玉.浅谈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构建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7,(10):48.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声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为基础,为幼儿园教育见实习、毕业设计等教育实践奠定基础,对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艺术教育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试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艺术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割裂零碎。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各类型的活动缺少整合和领域渗透,因而学生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出现内容零碎和割裂的问题,缺少对幼儿经验的整合。同时,教学的实施仅仅关注引导学生设计和实施歌唱、韵律、打击乐、音乐欣赏、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集体教学活动,忽视了对学前儿童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的艺术指导,导致学生只会在集体的艺术教学活动中把握幼儿艺术发展,极少关注在游戏和一日生活中其他环节去引导幼儿艺术发展。
(二)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环节,教学的重难点仅仅落在知识层面而非行为能力层面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主动性不足,缺乏对理论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在实践中难以设计和组织高质量的艺术活动。
(三)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实践环节少,且少有的课程实践主要安排在课内完成,形式单一。课程实践途径单一导致学生可以用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较少,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不能很好地在实践中运用,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不科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查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最终成绩以期末考查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占比非常低。在评价内容上,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实际教学水平。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对教师评价指标的内容、具体操作步骤和结果较少有发言权,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出现松散懒惰的现象。
二、对策研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为了避免课程内容割裂零碎问题,首先开展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调查,分析幼儿教师的工作过程。同时,邀请幼儿园教师参与研讨,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反馈,摒弃传统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章节”式的学科内容体系,以真实职业活动为课程内容主线,最终将课程内容整合为设计实施歌唱活动、设计实施韵律活动、设计实施打击乐活动、设计实施音乐欣赏活动、设计实施绘画活动、设计实施手工活动、设计实施美术欣赏活动、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等8个学习模块(包含14项学习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结合当前幼儿园现行使用的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园课程统整的特点,重点理解艺术与其他领域统整的综合活动特点及统整原理,并且能够根据艺术综合活动的原理设计实施艺术综合活动。此外,在各学习模块中渗透区域游戏。如音乐区、美术区的设计与指导以及生活中如何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美,表现与创造美。在教育活动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安排学习任务,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使学生设计和实施艺术活动的能力在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完成中不断提高。如设计实施歌唱活动,第一次任务是教师指定优秀的歌唱活动教案,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第二次任务提高难度,指定年龄班、题材,设计教案并模拟组织教学活动,第三次任务可再次提高难度,学生自选年龄班和题材,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素材特点设计教案并实施活动。
(二)创新教学方法。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实施中,构建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每项任务由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五个阶段组成。在下一个任务的资讯阶段,会对上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并提出更高的任务要求。以设计实施歌唱教学活动为例:(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借助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归纳总结相关原理,教师适时进行讲解。(2)决策阶段,学生小组合作进行集体讨论,分析教师布置的任务。(3)计划阶段,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明?_自己在本次任务中的角色,经过多次研讨制定出活动方案。(4)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设计、制作教具,进行组内试教,组内成员都参与试教,每次试教结束后其他成员提出建议。(5)检查与评估阶段,教师随机抽取一人进行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自评,接着进行小组互评,其他小组对该活动进行评价,指出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进行进一步梳理总结、帮助学生提升经验,为下一任务的学习奠定基础。
2.以“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了让学生融入真实的教育情景,提高学生设计和组织幼儿园艺术活动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精选幼儿园艺术活动教案、教学活动录像作为教学素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的要求和教学实施的要点。同时,引导学生迁移所学的知识与理论,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活动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及存在问题,避免以往教学中学与用相脱节的弊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情景模拟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创设相应的情景,并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身份”进行演示、模拟组织片段教学或在实训室中模拟组织完整的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教师角色”意识,锻炼教态、语言、提问、教育机智、活动组织以及与幼儿沟通等能力,帮助学生“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三)拓宽课程实践途径。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校内实训――模拟教学。校内的仿真实训室模拟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配备幼儿桌椅、移动黑板、钢琴等设施设备。在学习课程之初安排学生开展校内实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艺术活动方案设计、制作教具、组内试教,最后每组选取一人扮演幼儿教师模拟组织活动。为了避免“表演式”的试教,由非本组成员扮演幼儿。在模拟的幼儿园教学情景中进行实践,有助于提升其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2.校外实训――实景演练。充分利用学生到幼儿园教育见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足,迅速提高艺术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教师在学生见实习前布置实践任务,如以见实习小组为单位,推选1人担任主教,其他作为助教,共同组织实施活动。第一,活动实施前,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本班幼儿能力及经验,研究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课堂所学,商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过程,写出详细教案。第二,请指导老师(幼儿园或本校均可)审阅教案、提出建议,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到场观看活动实施并给予指导。第三,活动实施时,全组同学全程参与,分工协作,注意观察和记录活动实施的情况,用摄录设备记录整个活动过程,便于实习结束后在课堂上进行活动研讨与交流。第四,活动实施后,组长提前约请幼儿园指导老师与全组同学共同评议活动,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对活动的反思和指导老师对活动的评议。第五,将教案、反思、评议于见实习结束交给任课老师批阅,教师选取典型的活动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摩研讨,并做进一步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