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8 19:59: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毕业生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1)

(2)在答辩会上,先让学生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3)主答辩老师提问。老师提问完后,有的学校规定,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三个问题,学生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

(4)学生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5)召回学生,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生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生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

2学生答辩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要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除了在答辩前充分作好准备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答辩的要领和答辩的技巧。

2.1 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

首先,学生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如前所述,携带论文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在回答过程中,也是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的,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还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

2.2 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

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来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2.3 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

主答辩老师在提问题时,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略记在本子上,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答所非问。答到点子上。

2.4 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在弄清了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要犹犹豫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等。

2.5 对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强辩

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

2.6 当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与主答辩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与之展开辩论

篇(2)

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行为养成、素质教育、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与大一新生培养互为首尾,紧密相连,既有延续性,又有特殊性。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就业工作,它关系到毕业生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关键工作。高校应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定就业、强化指导服务促进就业、鼓励引导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路径,努力实现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的工作目标。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的时间起点是三年级下学期,进入这个时段的学生主观上开始思考自己的去向问题,客观上用人单位也开始抢先进场,开始人才选聘工作。高校要结合实际,适时开设职业生涯讲座和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开展相关就业服务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做好就业前各项准备。

二、高校毕业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组织松散,管理难度高。高校毕业生虽然是在校学生,却因为临近毕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如为了找工作四处求职面试,为了研究生、公务员及各种资格考试申请在校外居住,为了求得一份工作提前上岗实习等等,这些情况都给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经历简单,情绪波动大。高校毕业生社会阅历浅,在面对求职、实习不适应或者个人生活、情感各种压力时,不能客观地分析自身问题,常常会怨天尤人,非常容易导致出现一些偏激思想和过激行为。能力欠缺,预期实现难。高校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有一定差距,但自身期望值一般较高,经常是找到了理想工作,却由于到岗实习后难以适应单位的各种制度或能力要求而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实习刚刚结束就提出辞职申请,毕业派遣时毁约现象时有发生。目标不明,毕业意识差。高校毕业生经历了多年的学业生活之后,即将自行决定毕业去向走上职业道路,经常会出现迷茫、困惑,目标不清晰的状况。特别是一些平日比较懒散的学生,虽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相关就业指导,但仍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未来发展方向也不能做出准确定位。

三、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对策

篇(3)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习业已从“国家包办”转向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贝面”、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因此,加强和改善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是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危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毕业剑顶利就业、健诗成长的需要,对帮助毕鱼目三正确地选择人生道碟至关重要。

1.毕业生择业状况及类型

在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新蔚业制度下,毕业生择业状况及类型大体表现为日下三种:第一、踌躇满志型。学习成绩优秀,能力强的学生,社会需要币创,往往会出现多个单位争着接受同一个毕业生的情况,比较容易就业,因而她们对走向社会充满信。第二、无优无虑型。学习成绩一般,能力也不是很强,但因家庭条件好,有社会背景的学生,在求程中,一切由父母亲朋包办,对就业无需自己多作努力。这一类学生对走向社会并不感到多大的压力。第三、仿徨无奈型。既表现平平,也无依赖的社会关系的学生,比较难找到满意的单位,容易产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仿徨心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类的学生在毕业生中占有相当比例,他们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2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翻而势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要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种:(1)热衷于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谋职业。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受了拿流观念的影响,不愿意到中小城市、更不愿意到边远地区。留在大城市的又不愿意到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去。他们认为那些地方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或者设备条件不优越,不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而目前最需要大学生的恰恰是刃巡边远地区。(2)力求和名利两全。有相当大一部分毕业生受名和利的驱动,在谋求职业时,过多考滤其从事职业的所有制形式、行业或者工种是否有社会声望、是否受社会青睐、或者是否有权势地位,以及职业的经济报酬、福利待遇的高低、工资、奖金的多少等等,故而把目光紧紧地盯住公检法、财政金融等国明奇部门,大专院校或出国机会多、能赚大钱的单位,而对一般的事业、企业单位不感兴趣。(3)求职时受专业至上,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各门学科齐头并进,对专业的喜好多处于压抑状态,但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强烈的自我塑造和先天素质的影响,在大学多专业、多学科设置的环境中,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在某一学利方面的专长和爱好,在毕业时希望能从事本专业工作,故而把专业对口作为择业的首要条件。应当指出,这种择业观本无可非议,但死守专业不放、不主动去适应变化了的新就业形势,就不可取了。这样会使自己的就业渠道越来越窄。(4)因此,理智的做法是:正确分析形势,客观估计自我,降低过高的择业期望值,既不盲目追求实惠,也不盲目放弃专业,以社会利益为重,从社会需要出发,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尽其用。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界撇向社会推销自己

于目前人刁市场机制还不是十分健全,公平竞争机制也未完全成熟,还需要一个完善过程。当个人卫!嗯与社会现实之间不能百分之百地吻合时,大学生必须在逐步形成正确择业观的基础上,积极地向社会推销自己。首先要确立崇高的人生己目标。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达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其次要调整自我。毕业要值双寸社会现实,适应新的就机制,进行自我凿卜,自我调整。要弄清自己的择业优势在哪儿、有何专长、爱好和专业技能、可胜任胭陛工作等。要根据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社会!需要调整自己,既不能过于自信,也不能自暴自:弃。再次要转变观念淤淞推销自己。拿的计划分配体制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业机制的新变化。或认定所学的专业不作任何改变,或是“坐”“等”“靠”。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刘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提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对大学生毕业生的整体需求减少厂些小型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白嵘言求则大幅度增加。作为当前的毕坦主,应把眼乡舫交远,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积极推销自己,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门路。第四培养多层次就业观。在今天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之州,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多,第二、第三次就业已不是日么稀奇事去那种“终身制”的观念仍对毕业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认为求职就要找个铁饭碗。而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刹牛下,铁饭碗,已被扣破。为此,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多层次就业观才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传统又见念,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

4强化毕业生教育和管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新就业机制逐步完善,这对高校毕业生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4.1强化毕业生就业教育。高校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而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综合能力、知识技能、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靠长期的培养教育。因此,毕业生就业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毕业阶段,应该从新生人学时就着手进行,只有把日常的非智力因素和毕业学年的具林指导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把毕业生就业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全过程。从学生的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到毕业教育。要特别注意加强理想、信念和人生观教育,以及面向基层、扎根基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评价自己,把自我价值融合到相会价值中去,实现发展自我。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从单纯的“知识型”向“智能型”、“创造型”发展,引导学生成为高分高能的通才,以满足侧勺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2加强又七粉学生择业过程的管理。“双向选择”尹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自主择业,,同样需要国家就业政策的制约、学校的参与、指导。事实上,每年国家都根据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在宏观上对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作出新的调整与规定。具体落实到每个学校,由于隶属关系的不同,培养学生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我们延边大学医学部作为省属医学院校,主要是面向省内培养医药学专业人才,其就业方针应符合本省的具体政策,对诸如定向生、自费生等实行分门另楼的调控。再则,社会上人才市场由于主力机构不尽相同,有省、州、市政府机构的,有用人单位的,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这就给毕业生择业造成不便或混乱。这些都需要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进行管理,给予指导。为此,高校有关部门要及时传达国家和上级机关有关就业政策,还要收集各种“供需见面会”的就业动态,向毕业生传递就业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成功概率。

篇(4)

生涯混沌论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混沌论是研究在确定性系统中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进而发现隐藏在无序现象中的有序结构的一个理论。生涯混沌论是基于混沌论隐喻及其主要特征而诞生的一个理论。由于生涯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无法精确预知的非线性系统,具有变动性、机率性、非线性、综合性等特征,克伦波尔兹、布莱特、布莱尔等人利用混沌论来描述生涯发展的机遇事件,发现基于混沌论的研究范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生涯发展过程中那些表面看起来不可预测的复杂的现象,因此,主张以复杂性思维应付生涯的非线性发展的生涯混沌论具有经典生涯理论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使研究者有可能进一步探索用现有范式所不能描述、解释或预测的现象的理论。

生涯混沌论认为,人类心理与行为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具有分形性静态结构、非线性动态变化过程和不可把握性特征,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作控制和预测时必须十分慎重,切不可盲目乐观和过于简单化。个体生涯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长期持续地交换与互动,处于不稳定状态,一个变量的微小改变都可能引起整个生涯系统的剧变,影响生涯发展的多种变化之间并非加减关系,而是复杂的交互作用。因此,生涯混沌论强调以整体、综合、动态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涯发展的阶段性任务,主张以积极乐观、开放的态度来接纳生涯发展的难题。

生涯混沌论提出生涯发展具有以下五个关键特征:

(1)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即蝴蝶效应,指由确定系统的内在随机运动决定的,即系统内部的非线性机制造成对初始值的敏感依赖性。在可控条件下,生涯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但因果关系也并非完全成比例呈现,由于对初始条件极其敏感,小小的差异会造成生涯发展重大的改变,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生涯混沌论提出“积极的不确定论”,主张关注细节,以强化、接纳、正视的态度拥抱机遇事件。

(2)耗散结构,指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行产生的组织性和相干性成为自组织现象。生涯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个体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寻求生涯发展的平衡节点,在每个节点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激进或固守发生突变,可能从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空或结构有序的新状态。个体在生涯发展过程中,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或缺失等条件限制,无法做到对生涯发展的精确预测和掌控。因此,生涯混沌论强调应重视生涯决策和职业行动的动态性、交互性和适应性,主张积极应对变化,培养对自己、他人和外部世界进行加工概括的能力以及有目的性的行动。

(3)分形,指从整体结构中截取的零散片段仍旧保持整体结构的基本形态。个体生涯发展是人类群体生涯发展的一个分形,任何人的生涯系统都是其个人整个生活经验的分形。个体生涯发展系统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不规则性,这有利于使个体强化积极的心理暗示,主动适应发展,减少不确定感所带来的焦虑不安情绪。因此,生涯混沌论主张重视人的成功模式和社会阅历,主动学习适应,强调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价值。

(4)奇异吸引子,是指有一组自相似但绝不重复的行为轨迹。生涯混沌论认为个体生涯系统会受到内在动力即奇异吸引子的牵引,它会主导生涯的变化走向,在某特定范畴内,具有稳定的性质,可以被预测的,可视为影响生涯系统运作的主要变数,但是,由于个体的习惯、兴趣、人格特质、技能和价值观等会因某些重要事件而发生变化,人们又无法完全掌握准确的信息,对生涯未来的预测和准确把握仍然非常有局限。因此,生涯混沌论主张开放的心态接纳一切。

(5)分岔,是指对于非线性系统而来,它们的状态会在某个确定的点发生突然的改变,从有序状态进入混沌状态的过渡方式被称为通向混沌的分岔方式。在生涯发展过程中比如工作转换会遭遇到许多困惑,难以抉择,不知道向左还是向右,无法协调生活、工作、家庭等各种关系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不可避免产生迷茫和焦虑的情绪,这种不确定感在生涯发展关键时期表现尤甚。因此,生涯混沌论主张生涯目标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引导个体发现新的想法或计划,强调敢于尝试和担当。

高校毕业生生涯定向焦虑问题的分析

生涯定向焦虑是指个体在选择职业领域或生涯方向时,由于受到个人一般能力、自我认知、就业观念、经验限制、大学专业养成和就业环境等因素影响,无法选择、无法承诺自己采取行动来准备或进入某一个特定职业而形成急躁、紧张、担忧、不安、沮丧等不良情绪的状态。生涯定向焦虑主要包括未定向焦虑、定向过程焦虑和定向结果焦虑。由生涯混沌论可知,生涯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系统,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是其本质特征。当前,高校毕业生处于后危机时代、后改革时代,经济动荡、生活压力、幸福感、物价上涨、就业失业、道德缺失等无一不困惑着青年学子,且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出现生涯定向焦虑是一种常态。根据调查,仅有18%的高校毕业生有明确的生涯定向,但无法精确预测未来生涯目标;23%的高校毕业生以父母、重要他人的决定为自己的生涯方向;14%的高校毕业生的生涯决定属于延迟、逃避的迷失方向型,而有45%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则处于生涯未定向的情况。根据生涯混沌论可知,造成高校毕业生生涯定向焦虑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变化、转向、重塑职业和非典型雇佣是当前职场的主要特征,工作角色逆转、重回校园、异业跳槽、自我雇佣是职场的一种普遍的现象。面对世象复杂多变和动荡不安,高校毕业生的理想和现实必然存在一定的落差,高期望值与现实的低薪低就这种强烈落差使许多高校毕业生缺乏安全感,尤其对于追求单一线性、稳定性生涯的人来说,在人生关键阶段,还必须面临并解决许多关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如何调和自我发展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自我发展和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找到符合自己兴趣、能力、价值观的工作,做到人职匹配。一时之间,无法预期,难以抉择,不确定感骤然加强,会表现为各式各样的焦虑情绪。

其二,高校毕业生生理、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需求无时无刻都处于变化当中,自我概念尚未相对稳定,生涯意向模糊不清,常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不少毕业生忧患意识较强,处于一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状态,且又置身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大系统中,突然让他们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让他们承担责任和独立面对人生的任务和难题,会由于对自我认知、环境认知、生涯信念、生涯决策和执行无法有力掌控而产生许多逃避、抗拒和困惑等负面情绪,处于犹豫不决、矛盾、脆弱、易改变、怕作决定的生涯定向焦虑当中。

其三,生涯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变化的非线性系统,个体与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始终在进行交互式的能量、信息交流,难以估测在此过程中的偶发性、不确定性、紊乱性、复杂性事件的影响,且由于许多限制条件无法精确预测,经常是计划跟不上变化,有心插花花不开,只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因此,个体无法有效地规划事件或进行生涯探索,一旦要面临职业或生涯方向的抉择时,常常会呈现出犹豫、信心不足、茫然、焦虑等不适应的情况。

生涯定向焦虑问题是困扰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成长成才的主要问题之一,实证研究显示,生涯定向焦虑导致高校毕业生出现生涯发展迟滞、职业恐惧等现象,甚至出现自我认定的危机。因此,如何化解高校毕业生在面对生涯混沌时所产生的焦虑不安的情绪,给自己更多的时间,从客观看自己和环境的变化,再慢慢找出适合的下一步路,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

用生涯混沌论辅导高校毕业生定向焦虑问题的对策思考

生涯混沌论是解释和创造性处理生涯定向焦虑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主张采取积极的态度,了解、接受甚至期待与尊重生涯发展的不确定性,不仅可免于汲汲营营抗拒不确定性所引发的焦虑不安,还能带来正向的轻喜情绪,庆幸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新鲜感与激励性,并欣赏因之而来的变化多端。用生涯混沌论辅导高校毕业生定向焦虑问题,笔者从生涯发展的关键特征着手,提出以下对策。

1.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要求高校毕业生必须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

生涯发展总是伴随着或大或小、或重要或轻微、或正确或错误的一连串的事件或决策。若忽视任一小事件或一个建议等,皆有可能造成生涯发展的转向甚至危机。因此,一是应该重视对毕业生的细节教育,让毕业生敏锐地把握生涯发展中的细节,任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包含着生涯整体的结构和信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的事比比皆是,细节皆有可能导致每个人的生涯发生微妙的不可预测的变化,应该鼓励毕业生以正向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涯不确定性。二是必须教育毕业生要以稳定、冷静的心态面对非稳定、偶发的事件,在非确定性环境下谋求稳定发展。三是当毕业生在面对生涯定向焦虑时,建议毕业生不要太在意或强求尽早制定目标,而应该强调生涯目标弹性调整的必要性,让他们认识到,生涯发展是一个不断在不确定性中探索与体验的历程,应该抱持开放的心态,随着不同情境与心情作调整,慢慢修正未来之路。

2.耗散结构鼓励高校毕业生要保持乐观开放的信念

高校毕业生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具有阶段的相对稳定性和一定的抗干扰性,但是,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之中,有时却因随机波动事件的非线性关系所产生的震荡效果骤增而极度不稳并且产生骚动,造成生涯定向焦虑问题。定向焦虑会使个体生涯发展停滞,同时也有可能孕育着生涯更好发展的机遇,因此,必须培养高校毕业生乐观开放的信念,让毕业生学会作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船到桥头自然直”等。如此接纳可以化解焦虑不安的情绪,也会让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未来生涯的多样性有更多的包容,以淡定的力量面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3.分形启示高校毕业生正确处理人生的不圆满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莫以成败论英雄,分形鼓励高校毕业生正确处理好成败关系,淡定对待生涯发展中的挫折,要认识到成与败是多元的、不确定的,而且成与败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既要学习成功者的经验和模式,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要从自身的失败中反省学习,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个人的生涯发展过程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学会从各个独特性或不规则性当中总结出发展规律,主动学习,主动适应,主动尝试,才能处理好生涯发展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接纳残缺的完美。

4.协助高校毕业生寻找生涯混沌的奇异吸引子并发挥其聚合作用

协助高校毕业生寻找奇异吸引子并发挥其聚合作用可以使其摆脱飘摇不定的困惑,及时“抛锚”,相对定格,有利于摆脱生涯定向焦虑的困扰。奇异吸引子的出现代表生涯发展将从不稳定状态趋向于稳定状态,且引力聚合历程赋予特定某些事物聚焦深化,有助于吸引生涯发展中各个要素的整合力。必须协助高校毕业生致力于寻找复杂现象背后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培育出“奇异吸引子”,这样一切工作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围绕其运转起来,形成一种向前发展的力量。

5.协助高校毕业生勇于面对生涯混沌的分岔口

当面临生涯混沌的分岔口时,许多高校毕业生会陷入一种左右为难的选择困境,焦虑不安的情绪表现得非常明显。此时,应当鼓励毕业生觉察自己、觉察环境、选择所爱,不断地尝试体验与决定,在每一个当下对照自己与环境,就当时的自己在当时生活经验中所觉察到的自己与环境,选择当时所爱,并付诸行动,以创造新的经验,再重新对照、觉察、抉择与行动。当然,生涯混沌的不确定性,不知道最后将会走向何方,只有到既成事实的时候,才能“事后诸葛亮”。因此,毕业生应该接纳不确定性,心理应该保留最大的开放性,让生涯发展成为不断在不确定性中探索与体验的历程。

参考文献:

[1]Bright, J. E. H., & Pryor, R. G. L. The Chaos Theory of Careers: A Users Guide. Career Deelopment Quarterly, 2005, 53:291-305.

[2]Bright, J. E. H., Pryor, R. G. L., & Hapham, L. The Role of Chance Eent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ocational Behaior, 2005, 66:561-576.

[3]Bright, J. E. H., Pryor, R. G. L., Ea Wing Man Chan, & Jeniyanti Rijanto. Chance Eents in Career Deelopment: Influence, Control and Multiplicity. Journal of ocational Behaior, 2009, 75:14-25.

[4]Pryor, R. G. L., & Bright, J. E. H. Chaos in practice: Techniques for Career Counsellors. 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elopment, 2005,14(1):18-29.

[5]Pryor, R. G. L., & Bright, J. E. H. Counseling Chaos: Techniques for Practitioners.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2006, 43:2-16.

[6]Pryor, R. G. L., & Bright, J. E. H. Applying Chaos Theory to Careers: Attraction and Attractors. Journal of ocational Behaior, 2007, 71:375-400.

[7]Pryor, R.G.L., & Bright, J.E.H. Archetypal Narraties in Career Counselling: A Chaos Theory Application. Int J Educ ocat Guidance, 2008, 8:71-82.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70-01

一、食品学院毕业生论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影响高职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时间矛盾。就食品学院而言,现已开始将毕业论文写作提前到第五学期。这一学期通常有至少两个月的上课时间,而第六学期,学生基本上都到了实习单位,工作压力很大,有的单位条件也不允许,所以实际可以利用的时间只有两个月而已,如果学生抓紧还勉强可以完成,但是很多学生知道,第五学期的答辩只是预答辩,所以思想上不够重视,导致的结果就是到毕业实习结束再答辩的时候,很多学生还没有完成,只能是发感想、写体会,或是抄袭、东拼西凑,缺乏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敷衍了事,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食品学院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时间也相应减少,学校只能相应压缩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而这两大块课程是有关学生长远发展的,是使高职生不同于各种技能培训班结业生的课程,去掉这些课程有碍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也给学生毕业论文中综合运用知识增加了困难。还有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比如在学习《论文写作》课程时不认真,自己写作起来就无从下手,论文不规范,文字处理欠佳,缺少摘要、关键词、参考资料等。

其次指导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就食品系而言,虽然近几年来新进了许多专任老师,系部教师总人数已经超过60人,可是由于近几年学校扩招,老师年平均所带毕业生人数为12人甚至更多一些,同时教师为了评职称将很多的精力投入科研、编书、写论文等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也有部分教师在毕业论文的考核上存在迁就态度,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样就导致了毕业论文选题不能反映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缺乏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联系、调查研究及查阅文献不足等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人才也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毕业论文作为一个检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其质量的提高就成了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二、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

第一,集中时间完成论文写作和答辩。食品学院学生在校时间短,论文写作不可能再提前,因为还有很多课程要学习,只能利用2个月的时间增加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抓紧写作,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完成论文答辩,这样就不会和求职、实习时间冲突,也打消了学生想偷懒的念头,毕业论文质量有望提高。

第二,加大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核力度,比如《论文写作》课程,任课老师一定要求学生必需掌握如何查找资料、如何排版、如何组织论文结构等基本技能,为后面正式的论文制作奠定基础;《试验设计》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分析与统计的相关方法,学会针对不同课题恰当的应用实验设计方法;另外,在其他基础课程方面,老师也可以适当布置学生写一些小论文来巩固论文写作与试验设计和数据统计的方法等。

第三,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选题要体现高职特色。第一,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论文指导方式。比如对比较优秀的,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己选择,而针对基础较差的、创新意识不够的学生,老师则可以给他们指定题目,甚至提供部分资料,老师进行即时指导。第二,老师要加强自身实力,充分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申请与本专业和学生发展相关的课题。如饲料加工、动物养殖、食品加工、食品营养检测、动物产品加工类等课题,这样在降低课题难度的同时体现高职学生的特色。

第四,实行师生互选制度。实行师生互选制度,即学生选择适合的老师,而老师选择专业和课题对口的学生。一方面由于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与本专业的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师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进行沟通和互选。另一方面还可公示每位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擅长的领域和典型的课题范围等,以便于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选择。

三、总结

只有针对食品学院的现状,结合毕业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但把学生而且把老师作为改革的目标,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提高毕业生论文的质量,进而提高毕业生查阅资料、筛选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晓燕,朱乐敏,谢骏.高职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0,1:26-27.

[2]黄小洋,叶琦,马国胜.浅谈如何提高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J].经营管理者,2009,12:24-25.

篇(6)

(二)获取信息难易程度调查结果表明,获取就业信息渠道从易到难依次为学校就业服务部门、互联网、政府就业服务机构、亲戚朋友、学校老师、社会中介机构和报纸广播媒体,认可人数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1.63%、44.63%、34.93%、27.57%、23.01%、16.59%和7.48%。可见,学校就业服务部门是高校毕业生认为最容易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互联网和政府就业服务机构次之,认为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容易的人数较少。

(三)信息服务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对当前就业信息服务不满意的高校毕业生占72.20%。通过访谈得知,由于高校毕业生精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获取足量的就业信息。多数高校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信息传播量较少,且时效性较强。部分国有垄断企业就业信息仅限于内部,部分高校毕业生认为当前就业市场明显存在不公开、不公正现象。

(四)支付信息成本意愿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支付成本包括搜集信息成本和对其真实性进行核实的成本[7]。调查结果表明,就业信息支付成本意愿在100元以下、100-200元、200-300元、300-400元和400元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比例分别为22.66%、32.16%、24.37%、10.05%和10.86%。可见,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近90%)获取就业信息支付成本意愿在400元以下。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就业信息具有目的性、变化性、时效性、共享性等特征。高校毕业生作为集中就业的特殊群体,要求各类就业信息传播及时、准确、可靠。调查发现,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信息传播时效方面调查发现,高校学生毕业前必须落实接收单位,才能够确保毕业后及时就业。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都招聘应届毕业生,且设定了时间限制,这给高校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收集、处理大量的就业信息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如果就业信息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的基本要求,还将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再核实,极易导致信息失效。

(二)信息服务内容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首先急需掌握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对行业发展前景信息需求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就业、创业政策信息;再次是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信息;而对就业维权方面的信息关注度相对较低。但目前多数就业信息内容仅为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这既不利于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也不利于高校毕业生理性选择就业单位。(三)信息传播方向方面就业信息传播应该是双向的,用人单位可向求职者招聘信息,求职者也可向用人单位求职信息。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传播多为用人单位向求职者招聘信息,高校毕业生向用人单位传递求职信息的极少。尽管部分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及时向用人单位传播了本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专业等信息,但仍难以代替高校毕业生本人的求职意愿。

(四)信息传播组织方面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传播组织既有政府就业服务机构、高校就业服务机构,还有互联网、社会中介机构和报纸广播媒体等。调查结果表明,多数高校毕业生比较信任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学校就业服务部门、亲朋好友、学校老师等传播的就业信息;而因互联网、部分社会中介机构和小刊小报等传播的虚假就业信息曾给初涉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不良的影响,而较少得到高校毕业生的信任。

(五)信息传播媒介方面调查发现,高校毕业生普遍意识到互联网所提供的就业信息真伪难辨,部分就业信息随意夸大用人单位实力,误导、甚至欺骗了部分高校毕业生。一些非法传销组织、诈骗集团等也参与到互联网就业信息传播之中,直接侵害了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部分社会中介组织以盈利为目的,利用高校毕业生急于就业并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特征,也通过互联网、电话等形式进行不法活动。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的措施

就业信息服务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谁先获得就业信息,谁就占据了就业的主动地位。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需要针对当前就业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拓展信息传播途径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充分发挥就业信息传播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及时关注学校的各类就业信息,动员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招聘会、宣讲会等,不断增加就业信息传播总量;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本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面优化平台设计,方便高校毕业生获取各类就业创业信息;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市场及企、事业单位参与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中来,提高就业信息的传播效率,扩大其覆盖面;有关就业服务机构应不断开发新的就业信息传播媒介,不断拓展就业信息传播途径。

(二)丰富就业信息内容实践证明,高校毕业生获得的就业信息越多,内容越丰富,求职视野就越开阔。就业信息利用的越好,就业成功率就越高。各级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应不断丰富就业信息内容,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政府及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扶植政策、就业维权等方面的信息传播力度,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激情,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对当前就业形势信息的传播,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预期。政府应规定国有垄断企业招聘信息必须公开,使高校毕业生能够及时获取相关就业信息,实行公平、公开竞争。

(三)提升信息服务效率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引导大学生养成平时关注就业信息的习惯,善于获取各类就业信息,不断增加就业信息的积累量;学校相关部门应教育大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和利用就业信息的各种技巧,增强辨析能力,及时处理获取的就业信息;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应经常保持和亲朋好友、本专业学长(学姐)的联系,学习他们获取就业信息、分析就业信息的经验,并能够通过他们获取新的就业信息。在高校毕业生寻求就业的时刻,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及时组织他们登录各级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网获取就业信息,合理地利用社会人才中介机构、报纸媒体等渠道的就业信息。

篇(7)

关键词: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高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特征日趋明显,大学毕业生这种高等教育的特殊“产品”已成为人才市场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目前的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已是比较规范、成形、完善的市场,以普通高师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市场营销为切入点,研究大学生就业工作,无论对于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还是整个高等教育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普通高师院校的学生就业工作身负三重压力。首先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压力。由于“产品”定位不准确,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已不适应市场需求,不能实现“市场销售”,给学校的“扩大再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竣的挑战;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及高校扩招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很多专业需求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迅速突破供需平衡而进入了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导致就业市场开发和毕业生行销异常艰难;再次是高校间行业竞争的压力,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特征使兄弟高师院校成为了竞争对手,他们不得不直面兄弟院校的竞争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普通高师院校应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作为重要课题,遵循市场规律,在产品策略、目标市场开发与行业竞争、毕业生行销战术方面,研究并采取适合本校的市场营销策略,以期扩大学生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实现毕业生人业匹配,推动学校的发展。

一、产品策略

产品是营销活动的中间媒体,通过它才能使供需双方实现交换的目标。产品策略是其它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是市场营销诸链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制定科学的、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产品策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实现交换目标。毕业生是高校培养造就出来的就业市场上的特殊产品,要达到充分就业,实现产品销售最大化的目标,高师院校必须依据师范生就业市场的需求、高校的办学实力以及学生的质量,科学务实地进行产品定位,并全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品牌。

1.毕业生产品定位准确。毕业生产品定位是指高校根据就业市场上高校间的竞争状况,针对市场对毕业生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确定其自身市场空间的定位,并全力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与众不同的、个性鲜明的产品。就业市场产品定位的实质就是高校依据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情况、学校办学实力以及学生素质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实施毕业生培养模式。它渗透于高校的教学、管理、服务、指导等各环节工作之中,直接决定和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向。高校产品定位准确与否,决定着其毕业生的市场占有率和就业工作的成败。普通高师院校要做到产品定位准确,可采取以下方法:第一,避强定位。产品模式尽量不与强势对手产品相重合,避免与强大对手直接竞争市场的产品定位方式,这是实力稍逊的竞争者惯常采取的产品定位方法。就当前的本科师范生就业市场而言,可细分为高等教育、出国学习、考取研究生、基础教育等市场。大部分普通高师院校应将核心产品定位于主要面向基础教育市场,培养基础教育人才,兼顾其它领域市场需求。因为高师院校之中,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和部分发展较快的高师院校办学实力雄厚、学生素质较高、市场占有层面较宽,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流入高教、留学生、研究生市场,作为普通高师院校将毕业生定位于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第二,迎头定位。与就业市场上居主导地位或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确定相近或相同的产品模式,这是一种与竞争对手针锋相对的定位方式。选择迎头定位的高师院校凭借高速发展的势头、较强的办学实力、优越的办学条件,使毕业生有较广的就业空间、较强的竞争能力。采取这种定位方式,部分高师院校便可与部属师大争夺市场,许多后劲较足的高师院校可与传统强势学校在某一市场领域一比高低。迎头定位不但使毕业生在重合市场中抢占一定份额,更为学校带来较好的社会影响,进而拉动整个就业市场。第三,重新定位。根据就业市场情况和学校办学实力,对销路差的毕业生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和选择。就业市场需求千变万化,毕业生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普通高师院校要善于利用规模小、转向快的优势,随时根据市场变化重新选择产品模式,在变化中求生存、求发展。如,普通高师院校若能根据目前就业市场中职教、小教、特教的较大需求,及时进行教学改革、调整教育目标,就会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抢占十分有利的地位。

2.品牌策略的实施。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了一倍,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跨越,与之相适应的是人才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的变化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的直接体现就是高校间竞争由过去间接的规模竞争转为现今直接的品牌竞争。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品牌意识。品牌营销是市场营销的最高阶段,是差异性营销的典型应用,是通过发挥品牌的识别、衡量、控制市场、促销、增值等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占有市场的目的。在当前的感性消费时代,商品及其营销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优良品质,并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才能体现出用户的消费价值。尽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师的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各校学生的差异性日益缩小,但如果高师院校加强教育教学,突出办学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职业基本技能,特别是注重锻炼和提高学生从教技能这一核心竞争力,同时强化自身的就业市场服务,加强舆论的宣传力度,使毕业生体现出“你无我有,你有我强”的特点,就会在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得到积极的社会影响,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如东北某省属师范大学就是以“学生专业思想牢固、从教能力强、普通话标准,学校就业市场服务到位”为特点,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基础教育市场占得了先机。

二、市场开发与行业竞争策略

市场策略包含市场开发策略和行业竞争策略,它是从用户的需求特点和行业市场分析两方面获取信息后,各高校采取的市场开发和行业市场竞争的方式和方法。

1.市场开发策略。大学毕业生市场开发,通常指毕业生就业地域和就业单位的选择或争夺。普通高师院校常用的市场开发策略有以下三种:第一,冷点入市。在就业市场开发中,学校选择冷点市场作为市场开发工作的突破口。《老子》认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普通高师院校在重点市场开发上应审时度势,避实就虚,寻找未满足和难以满足的市场需求,尽量选择远离与强势竞争对手直接竞争的冷点入市。在地域和用人单位选择上,应避开重点师范大学关注的大城市和热点地区,转为选择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域,形成自己的市场。第二,弱点入市。指高校选择弱点市场作为市场开发的突破口。对于发展后劲足、质量好、学生特色突出的高校,可根据市场特点,同时依托优秀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及推荐手段与较强的对手竞争,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针锋相对,在面对面的竞争中获胜。如东北的普通高师院校的生源多来自本地区,在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和教师的外在条件(如身高、形象等)方面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它的高师院校甚至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望尘莫及的,而用人单位恰恰对此最为关注和欣赏。因此,学校应注重开发利用这种优势,瞄准对手的弱点,市场竞争则胜券在握。第三,盲点入市。指高校在就业市场争夺中选择由于某些对手自身缺陷因素而留下来的市场空间作为市场开发的突破口。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高校,可灵活机动,穷则思变,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在细分的大市场中寻找盲点和间隙,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使被动的局面有所转机。强势高校的市场开发往往重视城市中心而忽略城郊,重视重点学校而忽视普通学校,重视高校、中学教育市场开发而忽视职教、特教、小学教育市场开发……而这些恰好都可为普通高师院校市场开发所利用。

2.行业竞争战略。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师范生就业市场不仅仅是供需双方的舞台,更是高师院校彼此间没有硝烟的战场,行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采取何种竞争战略是高师院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中,若想抢得“商机”,可采取以下几种竞争战略。第一,联盟。市场竞争中无法战胜对手时,与其共同开发或争夺市场,共享打开或占领市场所带来的利益。普通高师院校在就业市场中既被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所“压迫”,又有百余所兄弟院校与之“挤抢”,“挤压”状态下独自开发和争夺市场难度较大,可采取与竞争对手结盟的方式,联手营造大的就业市场,市场蛋糕越大,每个成员得到的利益份额就越多。“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协作体”就是这一策略实际应用的典型范例。东北27所高师院校,以东北师范大学为龙头,以“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为原则,以充分发挥东北区域规模优势,建设以东北高师院校联合洽谈会为标志的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师品牌市场为目标,“合纵联横”,形成了全国最具影响的师范生就业市场。目前该市场运行良好,成员得到了相应的利益。第二,跟随。弱势院校利用与强势学校毗邻的地域、相似的培养模式、相近的学生类型的特点,通过跟随强势的近邻院校,在强势学校所影响和占有的市场中赢得部分利益份额。东北地区较好的地方高师院校可以在东北师范大学占领的就业市场中获得利益;西北地区的高师院校可尝试在陕西师范大学占领的市场中有所作为;华北地区高师院校应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市场中有所斩获。第三,跟进。指强势竞争者对弱势竞争者开发的市场迅速介入,一举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各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对比营销,使竞争结果有利于本方。此策略方法看似市场的“大鱼吃小鱼”策略,实则增加了快鱼吃慢鱼的成份,是强势学校在弱势高校打开的市场尚未筑成市场防御堡垒之时,将开放性的市场据为己有,并赢得一定时间的垄断。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孙子•虚实篇》)。这种策略以获取对方信息快、反应行动快为前提。第四,集中一点。竞争者集中优势力量,在短期内针对某一代表性和具有影响力的市场采取行动,占领市场,从而达到效果扩散,扩大社会影响的目的。高师院校开发市场时,可选取某一地域内知名度高、代表性强的城镇或单位,选派优秀毕业生,积极运作,以优秀的毕业生和一流的就业市场服务,打败其他竞争者,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并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形成区域需求市场。第五,渗透。弱势竞争者利用强势竞争者的市场和产品边缘重合,逐步扩大重合市场占有空间的营销策略就是渗透营销。毕业生就业市场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具体方法:一是采取“特洛伊木马”战法(源自古希腊《荷马史诗》),使市场占有逐步由边缘向中心进行渗入和挤压,最后打入或占领中心市场;二是精品打入,指面对一些新的尚未开发的就业市场,着力推荐优秀毕业生,树立学校的品牌,通过优秀毕业生的突出表现,推动该地区的市场需求。第六,拉销。以市场需求推动市场营销的战略,它是与推销相对的一种营销方式。鉴于用户对推销有防御排斥心理,因此,拉销战略可以使用户由被动的接受服务与推销转为由用户主动购买产品和接受服务。此战略中,高校应把握好两点:一是高校必须重视用广告效应激发用人单位选聘意愿,形成思维定势,主动索求毕业生,以此加大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赖,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二是必须疏通营销渠道,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施区域性营销制度,以人(或机构)在人事、地域情况了解、沟通等方面的优势拉动市场,并逐渐形成非强制性的垄断市场。

三、促销战术

信息社会的到来正逐步改变传统市场营销理念,高校在就业市场的争夺战中也应顺应时代的需要和变化,在完全竞争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推行个性化的营销战术,在这场战争中,高校能否运用行之有效的营销战术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就业市场就成为关键的环节。

1.区隔式营销。通过细分市场,针对需求者的不同要求而进行的专向化营销。师范生就业市场中的区隔式营销应用很广,毕业生的文化营销,就是根据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而采取的区隔式营销。大连是审美文化发达的城市,向该地区需求单位推荐外在形象(如身高、外貌、气质)等较好的师范毕业生容易取得成功;华北地区民风质朴,各用人单位青睐朴实无华的毕业生;上海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有外语特长的学生将在该地区招聘中占有先机。区隔式营销还表现在高校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单位采取不同的推荐形式,按层次高低可依次采取橱窗模特式(拔尖人才展示)、精品屋式(“群英会”展示)、超市式(大众化市场)的不同方式。这些推荐方法因人而定,各具特色,充分利用了人才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原理,大大提高学生的签约率。

2.广域营销。所谓广域营销是指扩大营销范围,争取游离用户和被动用户的方法。就业市场的广域营销主要采取随机营销和网络营销。如学校组成多个就业小组到全国各地的用人单位宣传学校的办学成果,扩大学校的影响,争取和吸引用户;学生通过自荐、亲友引荐等多种方式寻求市场;学校和学生可借助网络的时空拓展性、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在学校网上推荐优秀毕业生。学生上网求职,这是一个便捷、廉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就业途径。

3.连带营销。指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毕业生采取“捆绑式”搭配的方法推荐给用人单位。现实可行的方法有三个:一是将脱销专业的毕业生与滞销专业的毕业生相搭配推荐给用人单位;二是将优秀毕业生与普通毕业生搭配推荐给用人单位;三是将具有某种特殊关系的学生(如恋爱关系)一同推荐给用人单位。

4.情感促销。以善待、关注、信任、帮助用户的行动换得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赖和对毕业生选用的忠诚的促销方法。“攻城,攻心为上”,师范生就业工作不仅要以质服人,更要以情感人。高校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情感上的沟通,拉近与用人单位的情感距离,使用人单位产生晕轮效应和马太效应,使高校在市场争夺中获利。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广泛运用,比如,对用人单位选聘代表的热情接待;注重与用人单位间的日常工作交流和往来;新年、教师节的信函问候;高校向所在地域用人单位推荐学生时所打出的“老乡牌”等等。

5.互动营销。由面向广域市场需要的单向大众化生产转变成有用户直接参与的共同制造产品的营销方式。这种方式适应了需求分化的潮流,产品能够极大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的需求,形成供需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关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高技术的信息条件下,互动营销方式会越来越普遍应用于高校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也会从被动地适应市场需要转向用人单位与学校双方联手共同创造市场。师范生就业市场的互动营销可采取如下方式进行:第一,请需求单位的基础教育专家入大学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渗透教育理念、介绍教育形势,指出教育发展趋势,以此使学生明确基础教育市场对他们的要求,增强学生努力的方向性。每所高校如能邀请各专业的基础教育名师作为客座教师,无疑会对学生的培养及其就业具有较大帮助。第二,建立就业基地。利用业务上的伙伴关系,由需求单位利用学生假日、实习等对学生进行直接的阶段性培养,有助于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增加毕业生需求量,从而成为学校稳定的用人单位。第三,建立毕业生工作情况信息沟通与反馈系统,不断从用人单位获得毕业生评价反馈信息,以此为鉴,不断调整大学教学目标。该方式有助于促进供需双方的了解,有助于供需双方的长期合作。第四,供需双方签订协议,按需求单位要求定向培养学生。切实做到依用人单位的需求“量身定制”,创造专业品牌,创造多个稳定的就业市场。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市场,也是一个遵循市场规律的特殊市场,毕业生市场营销已经作用并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就业工作策略、就业市场开发策略、行业竞争策略。高校应树立全新的就业工作理念,不断研究和探索就业市场营销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就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毕业生人业匹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推动学校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柴宇球.谋略库[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6.

〔2〕王方华.市场营销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郑晓明.就业工作谋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0(6).

〔4〕张文贤.市场营销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二、完善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1.针对岗位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需认真分析现状,结合自身办学能力和教学特色,从动漫行业发展、行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特点发挥三个方面合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办学层次、学生素质、学制时间、师资力量、设备资源等具体情况,明确教学大纲和就业方向。高职院的职业技术教育时间相对本科要短,学生只能对动漫制作及其原理有个大概了解,并不能深入研究,所以仅要求学生掌握并精通动漫制作中的一两个部分或环节,而不是大面积撒网,不要想培养处全能型人才,而要考虑实际情况,培养出某一方面的优秀动漫人才,需具有针对性,切实提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打造学科特色

笔者调查江苏省部分开办了动漫专业的高职院校,得出的结果每所高职院校对于动漫专业的认知不尽相同。有的将动漫人才当作手绘人才来培养,有的以为会操作几个动漫软件就是动漫人才。缺乏自身特色,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优势而确定专业特色。艺术类高职可以坚持艺术道路在二维动画上发展,继续走手绘鼠绘原创之路,可以重点在一些二维动画画和Flas上面培养;综合性学院有计算机优势可以重点发展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像建筑漫游、虚拟动画、游戏动画、广告动画等;影视类院校可以重点发展影视动画,如栏目包装、影视特效、后期制作与剪辑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人才;而目前动画技术应用到很多新领域,各个学院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将动漫专业的虚拟动画和汽车、路桥、机电等专业结合,通过学院成熟的专业带领动漫专业共同发展前进。

3.打造合理师资结构

整个动漫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从目标、计划的制订,教学活动的实施等环节,无不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无不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首先,聘请一些老的动漫艺术工作者来学院开设讲座或专家顾问,吸收他们的艺术积淀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其次,学校在招聘人才时,需要解放思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高校动漫教师本身高学历、高职称、经验丰富的动漫教师稀缺现状,但是学院在对人才引进有着很多刚性规定,并未考虑到各个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有实力经验丰富的的动漫人才往往因为这些刚性条件;例如学历、职称不符合刚性条件,而被高职院校拒之门外。针对这一特点,学院应该适当降低人才准入门槛,能够树立起任人唯贤的理念,打破对教师的学历限制,让在社会上的人才或者是公司中的一线制作人才进入高校,聘请他们从事兼职或全职的教学实践工作,了解动画最新的理念和技术,有助于提高动画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制作水准。最后,是重视双师队伍的建设,重视现有人才的进一步深造和培养,动漫从业者属于具备创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又要具有技术实践能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动漫人才培养模式中首要要素,学院应该加强国内外院校间学习、交流和互访,开阔眼界,安排教师到下企业调研、实践、学习、锻炼。减轻教学任务,鼓励教师搞科研项目,放低对青年教师搞科研项目的门槛,通过青蓝工程,老教师带新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职称评比与学历提升学院应该给予鼓励与支持。学院应该划拨一部分经费用于教师下企业与外出学习,鼓励教师吸收行业最先进最前沿的的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同时鼓励教师开设工作室,承担企业公司项目,提高动漫实践技能和科研水平。

三、动漫行业职业素质培养方法

1.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重视对责任心的培养

动漫产业是一个投资比较大,涉及广的行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在责任意识与诚信意识,吃苦耐劳,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上尤其重视。学生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学院可以定期开展树文明新风,开道德之花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人文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职业素质等方面。同时设计开展一些职业技能大赛、文化艺术大赛,针对性强、参与度高、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比赛,邀请企业与教师参与,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深度融入。让参加比赛的同学做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特色,使社会实践成为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要点。

2.加强动漫高职毕业生日常课程素质培训

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动漫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更应该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根据学生特点分类为动漫理论、动漫操作等专门人才。首先,需构建“项目导向”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对课程进行开发,组织教师下企业实践,从众多企业项目中选取典型项目,将其与动漫专业课程进行对接,剖析与研究职业领域的典型项目,开发出适合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用于教学,研发出适应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其次,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巩固理论知识。职业素质不光在道德标准,责任心上,企业有所要求,而在动漫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是有很强的考核标准。第一,理论指导实践,明确艺术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学院可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通过比赛,让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吸收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第二,教学方法的改变,有趣的案例将理论导入,户外教学、情景教学,主导变换角色,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重增强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思路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激活。第三,精炼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一专多能的技能目标,由最初的基础课程到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点与学习的能力,选择一至两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作为学习的主攻点,在大二大三时候针对学生选择的方向,要精心设计所涉及的核心课程,并在突出主攻核心课程能力体现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再涉及一些与之相关的核心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第四,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眼界,多开,多想,多思考,发散性思维的扩张。第五,团队协作,团队意识培养。动漫行业的职业特性,相互合作,互补互助。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团队合作的机会,例如,分组制作动画作品,在制作过程中的间接提醒学生团队合作氛围的重要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力,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突出高职特点,将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融为一体

高职院校应该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上、专业技能实践中、校园文化建设上,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融会贯通到人才培养中,这是一个推陈布新的过程。首先,动漫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职业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重点,而动漫高职人才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和身体心理是根本,这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党的教育方针,也是培养动漫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所必备的。其次,动漫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本质上是对高职动漫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做到育“人”并育“才”,将技术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使学生自身能力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一致。最后,校企双主体交叉渗入式职业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当是课堂和实践教学,校企共同搭建合作育人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提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条件,通过校企专家共同协议明确人才的素质核心与能力准则,根据素质教育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工学结合培养实施。

4.创新教育融入课堂与实践教学,创设良好的素质教育育人环境

通过开设各门课程将素质教育植入专业教育中,在专业教育中大力拓展素质教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发挥素质教育理念。将教育目标的创新与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创新,尤其是一些公共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改良,将培养重点不仅放在知识理论上,而侧面更多的是放在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上,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培养。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师德,建立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与不同集体活动潜移暗化影响人才培养的课程。将素质教育带入课程,融入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从而做到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步伐一致,着力打造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和谐校园、人文校园、科技校园。

5.打造课程系统化、考核多元化

对职业素质教育与课专业课程的融入按年级划分,分别以“敬业、就业、创业”三个阶段,职业能力分一年级的企业实践,以接触、了解动漫行业制作流程,岗位技能要求等企业现实需求,二年级的专业课程理论实践培养,三年级注重技能实践运用。请动漫行业专家到学院与专业教师共同商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置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课程,符合行业市场需求的人才模式,构建健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专业技术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使得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技能两大核心课程做到真正的融为一体。考核多元化,不再仅仅以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应该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对学生职业素质课程学习、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社会实践等情况进行多方位考核;建立在课程成绩与素质档案和职业证书等多方面的职业素质评价。

篇(9)

二、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应对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和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正确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对待自主创业的思想矛盾问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带动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但总体来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仍相对滞后,规模和带动兢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就业期望与企业用工产生冲突的时候,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克服各种困难,另辟就业蹊径,进行自主创业,自己当起了“老板”。对于高校毕业大学生而言,一定要正确权衡继续深造、就业与自主创业之间的关系,理性地进行自主创业。如何才能在自主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呢?笔者建议大学生们应当首先全面了解和掌握什么样的自主创业,自主创业的目的,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权衡好各方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与取舍。

2.培养学生们的正确创业意识与品质。

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科学认识,同时这也是高校毕业大学生在选择自主创业之前,必修课之一。自主创业对象,即变幻莫测市场,因此虽然自主创业能够锻炼学生们的能力和意志,也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却以影响学业等多种风险为代价。比如,很多高校毕业大学生只是单纯的凭借着所谓的兴趣、热情甚至是跟风,选择自主创业,实际上对自己将来所要面临的问题、市场并未看清楚、不甚了解草率创业,只能迎来失败的结构,甚至遍体鳞伤。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毕业大学生们在自主创业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认识到高校毕业创业利、弊,真正了解自己的实例和条件,必要时还要对自己的自主创业做SWOT分析,然后再决定是否还要再自主创业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决不能因为一时的热情、冲动或者跟风而投入到自主创业之中。成功的创业者不仅要有勇往直前的激情,更要有锲而不舍的坚韧品质。所以,在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上,高校毕业大学生创业者都必须学会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控。

3.营造社会环境氛围。

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并非某一单独领域的问题,除家庭、学校外,政府和社会也应当加强关注,给以大力支持。基于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而言,政府在提供社会支持上大有可为,社会环境支持的改善应当从“硬件”、“软件”方面入手。对于“硬件"而言,其要求政府将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场所以及技术方面的要求,纳入到预算体系之中;“软件"环境创造,要求从创业政策、法律、教育以及市场商业环境条件方面,充分考虑高校毕业生、毕业生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社会环境条件的完善,不仅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而且还要落实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让自主创业深入人心。国家和政府有必要考虑高校毕业生受家庭影响和学校范围限制的特殊性,与家庭、学校联手开展宣传和进行管理。例如,政府将家庭和学校的创业教育纳入创业支持体系,以社区和学校为依托,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完善有利于高校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构建。

篇(10)

(一) 调查研究方法。为了全面地了解毕业生实习的情况,主要以实习单位的地点、实习的时间与步骤、实习的能力要求、实习的效果等方面为基础,分别从实习单位、实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实习效果评估等方面用SPSS 统计软件、EXCEL 绘图软件等进行处理,采用频数分析来总结实习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实习管理,为工商管理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这些方法具有实用性、简洁性等优点。

(二) 调查样本的分析。为了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实习的状况,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已经毕业的学生,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相互控制配额抽样的方法,其比例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样本分布情况类别已毕业学生实习毕业生实习单位实习指导老师样本数80 120 50 50样本比例26. 6 % 40 % 16. 7 % 16. 7 %在确定样本的时候,主要是对正在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同时也选择26. 6 %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取调查人员到学生宿舍、实习单位、学生工作单位等地方,以填写调查问卷这种方法完成调查。本次调查从2007 年6 月15 日持续到9 月5 日,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243 份,回收率为81 %。经过对问卷的严格审核,有效问卷238 份,有效回收率79. 3 %。对调查样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大多数是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已经毕业的学生有80 人,实习单位有50 份,实习指导老师有50 份。从实习结果来看,这样的分布比较合理,因为正在实习的学生感受最深,对实习的过程了解比较透彻,所以具有代表性,分析结果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推荐阅读: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毕业论文

下面我们主要从正在实习的毕业生入手,对他们实习的过程、实习的效果、实习的感受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调查内容的分析

(一) 实习问题的分析。

1. 实习指导。我们从老师对学生指导情况以及学生向老师汇报两个方面来分析。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次数,我们可以看出每个月指导一次占了48. 90 % ,几乎没有指导的有40. 40 % ,这两者之和为8913 % ,占了绝大部分。说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还是比较少;从图2 学生向老师汇报实习情况的频率来看,1~4 次/ 月有58. 50 % ,没有汇报的有27. 70 % ,而4 次以上只有占到总数的13. 80 %;可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是比较少的,对学生的实习过程了解不是太多。

上一篇: 前台酒店工作总结 下一篇: 焊接工艺评定标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