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6: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Polarization of Primary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LU Gang

(Yixing Youtang Primary School, Yixing, Jiangsu 21424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we find language learning students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relatively common,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s not only seriously affect the result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have a very negative impact on students after learning, so we need to for language learning in primary polarization analysi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causes of polarization formed primary language is analyzed, proposed a series of response measure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polarization;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s

1 小学语文学习两极分化的分析

语文教学中的两极分化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语文成绩很好,学习兴趣足并且学习积极性高,因此这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会越来越好;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本身语文成绩差,再加上部分教师的严厉批评,所以这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进而与学习好的学生之间产生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会导致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都知道成绩差的学生其语文运用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然而成绩好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就一定好吗?其实不然,一般我们所说的“成绩好”是指学生考试分数高,但是语文学科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学科,因此分数高不一定代表语文能力高。由此我们看出,目前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问题,不管是对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对成绩差的学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两极分化会严重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另外,分析两极分化时我们发现,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并不明显,然而在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知道一定有一些特定的原因在影响着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2 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2.1 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自身的因素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自身心理方面的因素,其二是学生个体行为差异因素。

第一,学生心理方面的因素。首先个体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发展过程中其心理特征会发生变化,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就是:随着个体成长小学生自主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独立性得到很大发展,此时小学生会表现出一定的固执,会由于某些小事而丧失语文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其自身的语文成绩。其次,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小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逐渐加大,较低的智力水平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

第二,学生行为方面的因素。首先,随着个体的发展其学习习惯会发生改变。一些小学生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自身成绩的进步;而另一些小学生会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其次,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进入小学三年级以后,部分小学生会逐步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而,也有部分小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造成小学生之间成绩的巨大差异,进而产生两极分化。

2.2 学生自身以外的原因

学生自身以外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教师和学校。

第一,教师方面影响学生两极分化的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存在错误的教学理念。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然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的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因为小学生自主意识不高,所以课堂中小学生不会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而此时教师却过分重视课本讲授的教学方法,忽略了能够增强师生交流的课堂活动的运用,从而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难以取得效果。最后,教师的评价方式存在错误。现阶段,部分教师评价学生的好坏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坏学生”。这种评级方法太过片面,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成长,进而加重了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

第二,学校方面的因素。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学习中除了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多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然而现阶段部分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图书资源库,所以学生无法得到更多的课外读物,因此学生的阅读训练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两极分化。

2.3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担负着很重要的责任。一方面,现在大多数的小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对其过分溺爱,所以学生从小就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当孩子进入小学以后,父母意识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此时习惯的养成已经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了,父母就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学校。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或者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奔波,使得其对于学生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疏忽,家庭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由于缺少家庭教育正确的引导,使这些学生在学习基础以及学习习惯方面处于较为劣势的地位。甚至有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农村学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所以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4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因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全面实施,其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更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因此新课程改革不仅对学生,而且对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给予了老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如果老师没有认真备课,上课内容刻板、不生动,则很难吸引学生,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性,这使得一些思想懒惰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3 避免两极分化产生的对策

3.1 努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意识还不强,因此依靠小学生自己转变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很难的。所以,教师和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首先,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改善这一现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交流,更重要的还在于情感上的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切不可过分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成绩差的学生。学生感受到平等之后,便不会产生消极低沉的情绪,从而其语文学习也就更有效果。

其次,教师要多鼓励成绩差的学生。我们要改变以前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方式,要更多地采用谈话、鼓励等教育方式。教师要针对成绩差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肯定学生哪怕十分微小的进步,从而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进而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3.2 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第一,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单调的课堂讲授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活动为辅的教学方法。我们都知道课堂活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在小学课堂中过多的课堂活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课堂活动变成“闹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将课堂讲授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然后辅以适当的课堂互动,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在小学生学习生活中,成绩好的学生会习惯性地凑到一块,学习差的学生会凑到一块,如果教师让学生自主分组就会加速两极分化的产生,所以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组,不要按照成绩分组,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两极分化。虽然合作学习会使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但是在小组中成绩好的学生会很容易成为“焦点”,成绩差的学生很容易成为“背景”,因此教师要适当增加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关注,多给他们鼓励与机会,从而帮助他们融入集体中。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分层教学。由于学生自身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于新课程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大多数老师对于教学的态度就是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然而这种态度可能会加剧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分层教学。按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分层,程度相近的学生在同一层次,这样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这样有助于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学校要加强自身硬件设施的完善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就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因此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校要加大对图书资源的引进开发,在学校内建立小型的图书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4 结语

小学教学中的两极分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并且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所以严重的两极分化会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以及教育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具体而言,我们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教师教学方法,改善学习教学设施等方面入手,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通过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避免两极分化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徐芝梅.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6).

[2] 邹卡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避免学生两极分化[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7).

篇(2)

“学困生”是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感到非常头痛的学生群体,始终困扰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出现转机,但同时暴露出一些新问题。本文以我近几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为基础,针对小学语文学困生现状进行积极探究,并提出几点转化策略和方法,以供广大同仁批评和指正。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现状分析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困生转化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为:学困生在学习适应上有一些问题,父母“溺爱”是造成孩子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甘心落后,不能有效适应班级环境的主要原因;学困生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差,是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学困生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养成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督促、辅导子女的功课,导致孩子们的学习一天不如一天,最后成为学困生;一些孩子由于受不了接连失败的打击,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并对其产生恐惧与排斥的心理,最后沦为学困生。总之,学困生的形成有各方面的原因,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准确分析成因,制定科学、有效的转化方法,持之以恒,才能有效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和方法

1.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制订转化计划。有效分析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我认为学习动机、心理健康与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父母的教育方法及社会的影响等,都是导致孩子们学习困难的原因。我们只有明确学困生的成因,才能有效转化,它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根据其语文测试成绩、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等综合表现确定学困生名单。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帮助他们制订本学期转化计划,使之有所提高和进步。

2.调整课堂结构,针对语文特点和年级特点,寻找一条高效利用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路子。教师要少讲、精讲,留出更多时间给孩子们,让他们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们要走下讲台多和学困生交流,并积极指导。

3.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学困生转化工作要以课堂为主阵地,这是关键一环。教师备课时要多为学困生想一想,课堂上尽量给学困生提供一些提问和参与练习的机会,并且在学困生练习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辅导,课上帮助他们扫除学习障碍,其效果要比课后补课强得多。

4.对小学语文学困生坚持做耐心周到的思想工作。有些孩子不只是学习困难,行为能力也比较差。可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好的学风会对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作用更不能小觑。

5.合作学习,积极帮教,多措并举。新课改教学经验已经证明,当学生积极展开互动,进行热烈讨论时,孩子们都会获益匪浅。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学困生转化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策略。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有效分组,分散学困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并确定结对帮扶对象。要求每一名学困生搭配两、三名语文优秀学生,对课堂教学中要掌握的知识和作业都由优秀生帮助学困生有效落实。这样,既减轻了教师课外辅导的负担,又加强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使得学困生能学会,优秀生在帮扶中得到有效提升,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一帮一、小组内结对子、家庭辅导等都是学困生转化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6.改革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采取鼓励性评价。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学困生自己与自己比、现在与以前比。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寻找时机,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增加自信心;作业批改时,我们要积极采用针对性、指导性和鼓励性评语,激励后进生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考试后帮助学困生积极分析试卷,多肯定好的方面,但不能忽视不足,应指出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等。我们适时的积极的评价,会给予学困生一股积极正面的无形力量,促进他们加快转化,摆脱学困处境。

篇(3)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技校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笔者以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得语文成为特殊的交际工具。如果离开了它所承载的人文精神,语文就成空同无物的东西。语文与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密切相关;尤其是与人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在高中阶段(包括技校)的所有基础性学科中,语文是一门颇具灵性的学科。语文的灵性主要指语感、美感与灵感等方面。调查发现目前一些技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弱化了对学生语文灵性的培养,具体表现如下:

一、忽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育界对语感的表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王尚文老师在《语感论》中指出“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①王尚文.语感论,1)李海林老师在《言语教学论》中将“语感”定义为“是对言语作品的隐含意义的感知,这种隐含意义在抒情散文或叙事类文章中有,在说明文、议论文及实用文体中也有,而且比前者更丰富、更复杂,因而,语感的作用在这些文体中更明显,更多一些而已。”②(李海林②.言语教学论,311~314)等等。但笔者以为,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直接的、准确的、敏锐的感悟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灵性的基本要素。一个学生如果具备了较高的语感能力,在语言实践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就会立即产生比较正确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迅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其语义,体味其感情,领会其意境,还能捕捉到其蕴含在语言文字表层下的深刻含意。

当然,技校学生语感的习得不但受先天禀赋的影响,而且受后天教育及环境的影响。而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比较重要的场所与途径。这可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新课程要求就可知道。语文教育界前辈都比较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并作了深刻的论述。如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但从笔者的调查发现,当前技校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比较薄弱的。 表现在:

1.不重视朗读。虽然默读是阅读的较高境界,但对于基础薄弱的技校生而言朗读可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学生朗读可眼、口、心都到,一齐作用于大脑便于语感的形成。学生在声请并茂的朗读中可将书面语转化为通过大脑组合编辑成书面语感,可是口语表达流畅而富有文采,可使作文文思敏捷,语如泉涌。难怪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说的熟读也即朗读吟诵。可是,目前的一些语文教师是不太重视朗读的,长此以往,学生书面语感的薄弱可见一斑。

2.不重视听说。一些语文教师不重视听说训练,导致学生语感的弱化。事实上对学生进行听话与说话训练都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和手段。听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渠道,是形成语言的必备条件,是促使其大脑组织语言、编码语言产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口头语言顺利实现的前提之一。听说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引起技校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结果导致学生听力下降,思维不敏捷,辨音解义能力弱,语言整合能力差,口语表达能力差,逻辑思维薄弱,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等,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语文灵性缺乏。

二、忽视对学生美感的培养

如果说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构筑材料客观内在的把握,那么,美感则是对语言文字艺术的感悟,也即对语言文字审美能力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既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技校语文教师的一项历史使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眼下的技校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美感的培养显得匮乏,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偏重教师讲解忽视学生感悟。语文学习的审美过程主要以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为主,即以感性思维为主。而教师过多的讲解或理性的分析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美感的形成。俗话说“三分学七分悟”“边读边思边悟”不是没有道理的。古人读书讲究涵泳工夫,就是要求学习者用心思考感悟他人文章的美妙之处。美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感觉,不同的人欣赏同一部作品他们所感受到的美感是不同的。这种美感不能靠教师的传授或给予,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感悟。可目前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以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感受。阅读教学偏重字词讲析、主题概括、结构解剖、表达技巧等来代替悟理、悟情。听课评价实在太妙,仿佛教师讲解面面俱到,学生听记滴水不漏。可事实上学生没有多少是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2.不注意语文审美感悟的相互联系。语文审美感悟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过程。如语文各大文体间的美学要素,中外古今的美学观念、审美标准、审美要求等都是相互融通相互关联的。大到宇宙、人生、社会、家庭、内心世界等,小到微观世界,一个景点、一件物品、一个新人等都是我们审美涉及的对象。因此,如果把审美活动孤立地限定在语文书本而不知与外界审美事物的有机联系,那岂能达到开启学生美感灵性的目的,审美效果也将是有限的。而当今有的语文教师恰恰就是如此,教学中把眼光仅仅放在课本上而不知与外界事物的通融联系。这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美感呢?且从孤立点上得来的审美感受也是片面的、单薄的,以此培养起来的审美能力也是不健全不丰厚的。

三、忽视对学生灵感的培养

灵感是学生对外界事物认识基础上的一种顿悟,是在学习、思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突然性、瞬时性、亢奋性、创造性等特征。灵感是语文学科的灵魂,尤其是作文中的灵感更为重要,可目前的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写作灵感上严重弱化。表现在:

1.缺乏自我。由于技校生基础薄弱,作文不好。学生作文基本按照教师规定的模式套。无论是就业班还是升学班基本如此。以为这样做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其实这种作文模式只是机械地照搬,无法实现学生作文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转化。因为,这需要作者自身的灵感,需要对生活的观察,需要对问题的思考,需要敏锐地捕捉深刻的思想内容,需要提炼主题的功夫,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需要多读、多写、多思、多改的能力;更需要平时的积累、熏陶、历练及自我主体意识的开发等。否则只能是失去自我、毫无灵气、没有理性与美感的“新八股”。

2.缺乏深度。由于技校生生活经验不丰富,知识面窄;再加上教师重课内轻课外,学生所学知识基本来自课内,缺少与生活的联系,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写出来到作文不但缺乏个性,缺乏立意的深度与高度,更缺乏对人、事、景、物的理性思考。而个性化的作文非常需要生活的经验与体验,它既是写作材料的直接来源,又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物质基础,也是写作灵感产生的源泉。学生面对话题与材料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即使写出来了也缺乏新意和个性。

技校生语文学习语感匮乏、审美低下,又岂能写出有灵感的作文来?

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有的语文教师没有转变观念、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次是技校生基础太薄弱,缺乏生活经验与体验,缺乏上进心等。

篇(4)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课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由此我们构建了“媒体激趣——自主识字——巩固运用——拓展延伸”学生个性化识字教学模式。

以《四季》的识字教学为例:

(1)媒体激趣: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四季图片,如教学“秋”字,利用多媒体出示秋天美丽的图片,地里的庄稼就是禾,而成熟高粱的颜色红红火火合起来,就是“秋”字,这时的学生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他们容易接受和记忆具体形象的事物,对生动的形象和活泼丰富的想像充满兴趣。

(2)自主识字:学生识字的兴趣被激发后,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汉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如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些生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些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些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识记的方法。

(3)巩固运用:学生识字以后,为加深学生的记忆,借助于多媒体把识字与学课文融为一体,在学课文中识字,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理解、运用所学的字词。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有趣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一批批常用汉字,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辅助汉字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多种识字方法,提高了识字能力。

(4)拓展延伸:学生认识了生字后,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40分钟的课堂学生能掌握的汉字有限,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自主识字。利用有趣的儿童故事和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听一听,读一读,在听读中拓展了学习内容,识记了更多课外的汉字。

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融“自主”与“创新”为一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定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一种课堂教学操作样式,达到知识及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增长。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构建了“媒体展示——情境教学——自主学习——拓展延伸”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创设情景——呈现目标——启发指导——激励求新;学生是: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交流反馈。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

(1)媒体展示:在课堂上创设“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样一个情境,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游览海底世界”,美丽的海水加之丰富的海域物产唤起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产生移情效应,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和投入。

(2)情境教学:当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美丽富饶?西沙群岛的 一半是水,一半是鱼,问什么这样说?打开“质疑问难”窗口,再请学生说说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对疑问进行归纳整理,以学生的疑问为突破口组织教学。然后询问学生: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可以采用朗读课文,上网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目标明确,学有所向,学有所法。

(3)自主学习:教师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导探究,以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可以在“课文朗读”里点击“声音”聆听到海底深处发生的美妙乐曲,点击“物产”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产。也可在“海島资源库”进行资源查找,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利用BBS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网上交流,最后再以个人和小组口头汇报加以补充。

(4)拓展延伸: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延伸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你想更多地了解西沙群岛吗?课后让学生读读有关海洋生物的资料。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未来西沙群岛是什么样?在“我的留言”平台与同学、老师一起探讨,进行评价。

3、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文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种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创设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学生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依据问题进行个性化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优化了作文教学结构,促进了师生创新精神的发扬。为此我们构建了“媒体展示——自主习作——媒体评改——上传保存”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文教学模式。

以《找春天》教学为例:

(1)媒体展示: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春天优美的图、动画,配以优美的音乐,接着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用一个词、一句话写下来。交流之后,让学生讨论春天的特征,准备写哪些景物,继而构思自己的习作。

(2)自主习作:仔细的观察并展开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就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构思,习作就像流水一般流淌出来。课堂中老师播放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灵巧的小手敲击着键盘,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3)媒体评改:学生完成习作后,老师将一些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习作或病文加以出示,让学生欣赏评改,不断采取重放、关键处定格、放大或缩小等技术手段,指导学生欣赏体会、讨论修改等。并通过以不同颜色的修改,让学生进行改前改后的比较,体会将习作写具体的方法。

(4)上传保存:最后学生根据共同的例文评改,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定稿后让学生存盘并上传给教师,形成班级“习作集锦”。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篇(5)

何谓主动性学习?主动性是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的,主要指学生在参与学习时,不依赖于别人,具有很强的“内驱力”,教师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现代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小班化教学,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上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情境,营造有利于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改变教学行为,通过语言、音乐、画面、角色表演等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要求。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积极的人际互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全体学生全程积极、有效参与。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表演、动笔尝试、动口表达,使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为了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形势,使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盎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我着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以下策略。

一、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语文阅读材料,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如课文中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风貌,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会使学生欣喜,成为学好语文的诱因。因此语文教师应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再巧妙设计,启发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抓住关键词语激发学生情感。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表达作者的情感。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强化语言的感染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情感得到激发。

2.抓住重点情节引起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情节,借助形象、生动的描述,为学生架起一座认知的桥梁。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情感的共鸣。如教《白衣战士》一文,应抓住“叶欣,已经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她不怕传染,细心照料重症患者”引导学生理解叶欣关心战友、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救死扶伤精神,还借助插图造就一种意境,让学生受到感染。

3.抓住感情主线掀起情感波澜。如教《月光曲》一文,可以抓住贝多芬的“同情―激动―激情”这一感情线索,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开始、发展、和结局,然后紧扣“情”这核心,层层诱导,引导学生理解贝多芬产生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对在音乐上遇到知音的激动,对幽静的环境的感慨。

二、创设和谐的乐学情境,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

情境教学就可以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将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如《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教学开始,我随着低沉悲壮的音乐,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朗读全文,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耳听沉痛的音乐和我充满感情的朗读,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画面再现情境。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我出示挂图,向学生显示诗人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依依惜别的场景。看图时,同学们神情专注,有的同学还不时唉声叹气,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一副难以忍受的样子。看后,大家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内心中对两位即将分别的好友的感想。此时,已用不着由我讲解、分析,他们已产生情感体验,从图中体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从而更加珍惜能和同窗好友在一起学习的机会。

3.表演创设情境。如《师恩难忘》的教学,讲到作者向田老师行礼时,我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我”,一位演田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表演当时的情景,从而激发他们对田老师的尊敬之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语言描述情境。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在教《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学完第四节进行小结时,我激动地说:“我们来到了庐山,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雾海茫茫,汹涌翻腾,阳光照射,光彩耀人。面对这样的风景,我们怎能按捺得住内心的欢喜和激动呢?同学们,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吧!”顿时,教室里传出琅琅读书声,看着他们的表情,透过声音,我感到学生此时已深深陶醉在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之中了。

5.多媒体渲染情境。现代多媒体技术具体投影、录音、摄像、电脑多种功能,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像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营造一个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如教学《舍身炸暗堡》重点段中炸碉堡的情景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词句,再让学生看看相关的电影片断,化远为近;听听嘹亮的冲锋号,惊天动地的喊杀声,化无声为有声;演一演炸毁暗堡的情景,化抽象为具体。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现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路径。

三、发挥小组的学习优势,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积极性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状态。学习积极性的一系列心理现象,都与学习需要直接相联,受制于学习动机。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心智水平,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我在实践摸索中认为学习小组的形式不错,能促进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既有集中的合作性,又有个体的主体参与;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又可以满足他们表现的需要,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意识到个人的学习与本小组的成绩、荣誉之间的关系,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四、倡导开放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传媒接触大量信息,往往会在某些方面的知识贮备超过教师,提出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民主、平等教学作风,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既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与众不同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提高。在探究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

五、尊重个体的自主意识,创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

课程资源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可直接应用的教材、图片等,而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形成课程目标的多种因素”。我们需要把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新课程指导思想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比传统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

1.体验式学习。即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尝试和感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2.探究式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自主学”,从而达到“自能学”。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主动获取知识。

3.合作式学习。同学间相互合作学习,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合作中要有分工,分工中要有合作。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分享、收获,真正实现其功效。

4.自选式学习。学生对活动的时间、区域和内容自由选择地学习。

六、注重激励的评价机制,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分不开。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很多情况下,正是靠着这种愿望的推动,人们才不断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从学生个体来说,只有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如何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评价要重视激励。充分发现和肯定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挖掘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激励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不能以结果的成败论英雄,不管探究的结果如何,只要探究主体是用心去探究发现的,探究热情高涨的学生就应加以鼓励和肯定。对于学生的问题,哪怕是看似多余的问题,教师都要积极地倾听与评价,对学生正确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对错误或片面的认识要适当解释。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尽可能多的鼓励,赏识每一个学生,用信任的目光关注,用激励的话语赞美,让他们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和成功。评价要重视激励,并不是所有的评价都是肯定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而评。

2.评价要重视过程。即教师不能只关注探究的结果,更要注重探究的过程;不能只关注探究成果的质量,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等各个方面,并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时不要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评价要重视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探究式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探究乐趣。因此评价时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保持兴趣进行探究式学习。

实践证明,教师要培养一个完整和谐的人,不仅需要智能教育,更需要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不但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了教学全过程,培养了互助合作精神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还激发了学习欲望和好奇心,培养了创造精神,挖掘了学习潜能,促进了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加]马克斯・范美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2008.12重印).

[2]周德藩主编.素质教育理论教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5.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1.

[4]周明星主编.教育创新素质与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10.

[5]王建国主编.创新教育实践100例.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00.10.

[6]宋运来编著.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5.

[7]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8]朱作仁,祝新华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2008.8重印).

[9]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第2版.

[10]卢家媚主编.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0-0099-0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对学生整个学习的投入程度、掌握效果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影响。消极情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本文主要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出现的消极情感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的措施。

一、学生语文学习中消极情感的表现

(1)学习兴趣不足。对语文学习活动缺乏浓厚的兴趣,到了语文课堂上精神状态萎靡不振,参与的深入程度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存在悲观心理。有些学生因为在学习活动中,语文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预定目标,存在着悲观失望的消极心态,无法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3)存在自卑心态。在以成绩论英雄的片面思想影响下,有些学生因为语文成绩暂时落后,存在低人一等的自卑心态。

二、化解学生语文学习中消极情感的路径

(1)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让学生走出自卑心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倡导人人平等的理念,让学生明白虽然语文学习成绩有高低,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存在不足。对学生的看法和评价要立体客观,有意识地在班级为语文学困生提供一些展示其他特长的机会,让这些学生逐步走出自卑的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可为学生制订循序渐进的目标计划,变跨大步为慢步小跑,降低目标系数使其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2)破除成绩单一评价,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教师可以采取成绩、能力、情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评价。除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能力考查之外,还可加入学习情感的评价。知识考查采取卷面测试的方式,能力考查采取分项训练过关的方式,情感态度是指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投入程度如何,从这样的立体角度去评价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Υ语文学习,避免单纯因为成绩落后而产生消极情感。

(3)采取有效补救措施,让学生夯实学习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同步推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进行分析评估,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弥补方案,一边学习新的知识,一边复习以前的知识。这样的补救措施较好地兼顾了学习与复习之间的关系,而且更具指向性和针对性的复习,可以补上学生知识中的断链,使学生能够在短期内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提高理解和分析研究能力。

(4)给予方法技巧指导,让学生轻松学习语文。教师要重点对学生强化三个方面的学习技巧指导。首先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在听讲时怎样抓住要点,如何摘记要点,在课后如何筛选整理要点,始终紧盯重要关键节点,形成框架性知识体系。其次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记忆。记忆是语文学习中的重头戏,要指导学生通过框架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联动记忆法等方法,将大量的语文知识,包括课文背诵等进行快速有效和牢固的掌握,提高学生记忆的效率。最后是强化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指导。如何抓住文章的特点进行分析,如何快速提炼出文章的写作手法与特色,以及如何进行借鉴吸收和运用。教师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技巧的指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技巧,实现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

(5)鼓励学生相互帮助,让学生感受集体温暖。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一方面优秀生和学困生之间结成对子,给予他们学习技巧的指导,用积极的学习情感去感染这一群体的学生,逐步引导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以达到消除消极情感的目标;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平时一有时间要相互提问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探讨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技巧,共同研究如何解决语文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这些方面对学生而言,是语文学习活动中的剂,能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帮助和关心,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温馨,在这样的氛围中能够使学生消除学习的消极情感,更加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6)师生间要经常沟通,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经常沟通,当优秀生出现挫败感、出现自满情绪等消极情感时,要及时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谈心。同样,对中等以下学生出现自卑、自闭、自弃等消极心理时,同样要进行疏导。除了教师经常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外,班级干部、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要主动承担起和这些消极情感严重学生的交流责任,以自己的阳光心态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从而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特别是要通过深入的沟通交流,找准学生存在消极情感的个性化因素,逐一进行破解。

三、结束语

面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的种种消极情感,教师要重视选准路径精准发力,让积极的情感充满学生的内心。要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破除成绩单一评价、采取有效补救措施、给予方法技巧指导、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师生间要经常沟通,使学生更加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篇(7)

语文是一门积少成多的课程,学生不可能快速地掌握语文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目标,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积累。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石,在此基础之上,使学生通过学习和生活的实践,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语文。当学生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习知识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一、培养兴趣,积少成多

小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程,很大程度是由于初学阶段难学的汉字和拼音,以教师为主角的教学课堂氛围。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没有耐性的,只让他们呆呆地坐在座位上看着老师在讲台指着黑板上的拼音和汉字机械地跟老师读记,这种方法成效不大。

小学生接受具象型事物的能力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多媒体的普及应用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保证,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一些充满童趣的识字拼音图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培养其在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中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积少成多地掌握汉字和拼音的识、读、写。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任何知识的掌握都不是一朝一夕的,语文学习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牢固的基础是不会万丈高楼起的。

二、制定学习计划,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制定计划,没有学习计划,即使目标近在眼前也无法达成。

学习无序是学习的大敌,对于语文这样一门灵活性很大的课程来说,制定学习计划是必要的。语文的学习可以分为字词的识读写、句段章的理解与朗诵、修辞的应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等,这些内容是综合在一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计划,对各个部分的学习分开掌握,继而综合深入理解。

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语文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学习起来就不会那么吃力,学生的学习过程顺利了,自然不会对语文感到厌恶。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基础。

三、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小学生年龄偏小,还不能真正地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带给自己的各种感情,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生活、自然、社会、人类的感情等,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生活是学习的大舞台,小学生缺少社会经验,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外出踏青、去烈士陵园祭拜英雄、去养老院看望老爷爷老奶奶,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行为准则,这些都是在语文课堂上体验不出来的,但是这些又都可以回归到语文课堂上,成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学生的生活体验。

四、语文教师的角色和素养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他们行为模式的原型多是和他们接触的较多的人,而老师恰恰就是这些人中较突出的一个角色。

一个班的学生为什么能够被别的老师看出来这是哪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呢?因为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自己老师的行为习惯。

篇(8)

学习自信心是指学生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所持有的―种积极的、肯定的反应倾向,即相信自己可以学好,它属于非智力因素。学习自信心是以自身的学习能力为认识评价的对象的,本质上是学生对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的一种正确估计与高度自我接纳的态度。

我校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具体表现为错别字连篇,阅读理解能力差,字词、名句、名篇积累少,怕背书,作文面目可憎,甚至不会作文,没有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他们不是“我要学”,而是老师、家长“要我学”,被动学习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状态的低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认为,要提高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必须首先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信心。

一、适当的游戏让学困生获得成功体验

素质较差的学生学习困难,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使自己成了学习的奴隶,缺乏学习信心。

学困生并不是因为厌学而学不好,而是因为学不好而厌学。根据我的调查了解,即使最差的学生都有学好语文的愿望,但是他们屡考屡败,逐渐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由此学生的的思维方式变成了:“我不行,所以学不好语文”,他们缺乏的是老师赞赏的目光,是成功的体验。教师应与创造为伍,充满发现的喜悦;与探究为伴,充溢探究的乐趣。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探究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游戏”成为学困生的美味,除充分挖掘和发挥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外,还要精心设计“游戏”方案,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参与“游戏”的全过程,使学困生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在快乐气氛中学到知识。

我设计的游戏有“纸上站兵”,游戏规则是:全班分成两大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一组在一张报纸上站的人数最多,哪组获胜。游戏结束后,同学们激情高涨,老师我们现在就写作文,我说:“行”。其中一个学困生这样写:第二组的队员们便争先恐后地来到报纸上,只见队长抱了一个人还不算,背上还背了一个人,他的精神可佳,后面的同学抓住时机便往上爬,下面的同学都咬紧牙关,脸涨得通红,随着一声哨响,教师里立刻鸦雀无声,裁判数了数,一共10人,可以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全班同学欢呼起来。我感觉做完游戏后,这个学困生突然灵光乍现,比平时的语句优美得多。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支柱,兴趣是内化新知的桥梁,兴趣是发展智能的基础,兴趣是提高素质的源泉。我一定要以探究为伴,让学困生学习情绪高昂,让“游戏”成为学困生的学习的动力。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出感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在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为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二、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的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致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故事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篇(9)

[作者简介]曾亚纯(1977- ),男,湖南株洲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党办主任、学生管理部部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深圳 51805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7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各类学生问题的与日俱增,高校俨然时时处于“危机”之中。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对高校学生危机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危机事件的主要表现形式

1.心理危机。随着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学生个体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如自卑、自负、强迫症、幻想症、焦虑不安、行为偏激、情绪失控等行为常有发生,甚至出现自杀、自残的现象。面对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接受着不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对待事物的观点和看法也不尽一致。由于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不再像高中阶段,更多的是独立、个性和张扬,加上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导致部分同学出现不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紧张、个人行为怪异等。高校当中存在一些特殊群体,包括贫困学生群体、家庭变故群体。贫困学生进入经济发达地区求学,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家庭变故包括父母离异、父母病故、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等,这部分群体容易出现孤独、排他性、仇视社会等倾向。大学就是一个社会,同样存在心理弱势群体,这部分群体成为高校心理危机产生的重要根源。

2.生理危机。高校中身体不健全的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由于身体的残疾和异常性,使他们成为一个与正常学生不一样的群体,身体残疾学生的不自信,成为与正常学生相处所产生的心理危机的源泉;同样高校学生个体出现的突发疾病所引发的心理危机及家庭经济危机,也尤为突显。

3.网络危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一种工具和时尚,高校学生利用网络完成学习、资料查询和娱乐,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不再封闭在一个密封的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互联网,与真实的社会接触,随之而来的却是由网络引发的各类事件,如网络欺诈、网络谣言、网络赌博、网络人身攻击、网络个人隐私的曝光等。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的自由性和无约束性,导致网络发言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导致夸大宣传、制造恐慌;同时网络欺诈、网络人肉搜索、网络人身攻击等网络暴力现象在校园中也时常发生。在现实环境下的黄、赌、毒在网络空间同样存在,学生为了获得刺激,追求金钱,在网络上参与黄、赌、毒。同时网恋也成为一种校园时尚,但学生缺乏认知,出现因网恋造成伤害的事件。由网络引发的其他各类事件,同样存在校园中的各个角落。

4.。高校作为人群密集的地方,也容易爆发。面对校园,其危害性和影响面更大,涉及学校、学生群体、家庭、社会,需要积极面对和有效处理。

5.就业危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学生进入学校后,需要面对最大的问题便是就业。目前,各类大型招聘会,成本高、成功率低成为高校毕业生的共识,毕业生群体已经成为弱势群体。面对金融危机,就业机会的减少,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出现读书无用论,高校毕业生及学生家长整体情绪低落和复杂,并成为潜在的危机。因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危机同样存在,这种危机会在学生入校后产生,并相互影响。

6.社会政治性危机。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与社会环境,国与国之间利益的冲突也引发了高校学生危机,如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美战机南海相撞、中日纠纷等国际重大事件无疑影响着高校学生,这部分群体觉悟高、社会精英意识强,参与社会重大事件意愿强。但学生由于社会经历和阅历少,容易被误导,年轻人的激情和冲动,往往容易让简单事件复杂化,并带有社会色彩,容易被利用。由于社会重大事件引发的校园动荡,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二、危机产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篇(10)

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只靠努力和勤奋,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下去,一直朝着正确方向迈进。同时,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就很容易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有时候很努力却没有什么收获,打击学生学习激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习惯养成,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一、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十分关键,并且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惯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十分有限,并且身心特点具有很强的发展性与可塑性,是培养其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特别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开始培养,为将来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促进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能帮助教学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甚至影响教学进度,十分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

二、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教学要求

第一,自主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让他们通过搜集、阅读、整理、分析及实践与练习,依靠自身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掌握学习能力。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开放与自由,能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意识。第二,创造性,创造性往往由多个因素决定,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习形式更加生活化,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需要而向整体,使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应用开放式、探讨式与合作式等语文学习方式。第三,科学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应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较为细致,或者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培养其独立学习习惯获得学习成果,从而培养独立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以此促使小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主要方法

1.提前预习的习惯。提前预习就是做好提前准备工作,既包括内容的准备又包括心理准备,对于老师要讲解的课程提前预习,能够了解所讲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提前阅读,知道哪里是难点,哪里不懂,这样老师讲解时才能有所侧重,对重点、难点进行加强,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避免“眼前一片黑”的情况。教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时,可以根据课程安排给学生制订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的分步计划,对于预习内容及预习多少都有所安排,根据学生基本能力不能过多,也不要过少,取得预习最佳效果。

2.质疑发问的习惯。有了疑问要先独立思考寻求解答,如果三思而不得其究,则要进行发问,小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对老师存在畏惧心理,有问题时往往羞于开口,不敢提高,很多时候对于不懂的问题则是得过且过,这样问题压在心里,始终得不到解决。教师要和学生拉近距离,和学生打成一片,消除师生之间的障碍,对于不敢问、不善问的学生,要多鼓励他进行发言和提问,同时锻炼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敢于在人前讲话的能力,不仅向老师提问,还向同学提问,这样在问答之间,能够共同促进、共同成长。

3.细致观察的习惯。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用心体会,只有细致观察,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首先让学生留心周围生活。引导并提醒学生观察,如观察植物的外形,或观察动物的动作,或观察不同事物的区别与特征,可从认知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入手观察。

4.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最好的老师,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因此,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通常情况下很“懒”,总让学生动手查工具书,然后让学生讲解所查字词的含义;或定期开展查询工具书比赛,在比赛意识的驱动下,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非常主动地查询工具书,这样学生常常被工具书的威力折服,且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记得很牢固。

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操作步骤

1.控制时空,约束自己。每个人的行为大部分都会受情景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培养学生习惯的时候,应该在学生自制力还没有达到非常强的时候,教会学生适当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2.若有偏离,及时调整。小学生正是玩心比较重的时候,生活环境不同,养成习惯不同,并且有时学生自制力差的时候会有很多坏习惯出现,需要教师有效指导,鼓励学生严格监督自己,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一旦发现偏离养成好习惯的节奏,就需要马上做出调整,如学生上课不认真,没有完成学习计划时,需要教师给学生开导,引导或调整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3.步入正轨,自由放飞。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而且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努力,就像一列火车慢慢启动,然后加速行驶,不断调整自己的路线,朝着自己预定的终点在不偏离轨道的情况下自由自在地行驶下去。人最困难的情况是养成习惯的时候,只要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就可以不用刻意约束自己,才可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就是习惯成自然。

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终生受益,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重要方面加以研究和实践,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虽然每个老师的力量微薄,哪怕如一滴水,但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绿色施工综合总结 下一篇: 演讲比赛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