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6: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庭教育指导师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
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对家庭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的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首先必须清楚了解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1.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但却发现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有限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问题上,91%的家长表示自己很重视或重视家庭教育,同样,在学生卷中有73%的学生认为家长很重视对自己的教育。但是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数据中,只有7%的家长认为自己掌握了丰富系统的相关知识,说明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但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使家庭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家长的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
2.家长有学习教育子女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但却缺乏统一、科学的引导。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是否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问题,有79%的家长认为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有15%的家长没有想过这一问题;而仅仅有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够胜任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不需要和完全不需要学习相关知识。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意识到家长需要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关于是否考虑改变现有教育方式的问题,有40%的家长表示想改变,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14%尝试过改变,但是效果不明显;只有22%的家长认为现有的教育方式很好,不需要改变。说明家长在尝试提高家庭教育技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而科学有效的引导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关键。
3.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总体来说比较少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教育孩子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有30%的家长觉得是缺少时间,同样,在学生卷中认为父母平均每天陪伴自己的时间在0~1小时的有63%,1~2小时的有24%,2~3小时的有10%,3小时以上的只有3%。综合来看,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整体上还是比较少的。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更不用说花时间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技能了,所以要想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必须考虑到并解决好时间的问题。
4.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偏向于通过简单方便的途径获取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卷中关于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问题,27%的家长选择通过与他人的经验交流,22%的家长选择通过阅读育儿书籍,19%的家长选择通过观看电视节目,17%的家长选择通过互联网,12%的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而只有3%的家长是通过专业培训机构获得。可见家长比较容易接受简单方便的途径,这对下文中的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了参考价值。常规化培养是一种状态,但形式可以多样,为了切实可行,可以采取家长喜闻乐见的简单方便的途径。
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当前我国内地的亲职教育仍处于局部的而非普及的、零碎的而非系统的、民间的而非官方的、兼职的而非职业化的状态。”从我们搜集整理的资料和实地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所谓自发零散状态就是一种没有规划、没有组织、不系统的状态。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具体体现为四点:第一,形式多样,但大多数仅停留在形式层面;第二,内容丰富,但不统一、不成体系;第三,家长教育指导师不专业、无组织;第四,家长参与显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
2.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没有得到统一的引导和规范。“当前我国亲职教育发展中存在‘需求’与‘约束’的结构性张力,表现为知识性需求、技巧性需求以及特殊群体需求较大,而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支持力度不足”,也就是说相比较需求而言,当前的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的支持不到位。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之所以处于自发零散状态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缺位,是政策和制度的缺失。因为缺少了这引领和规范的一环,后面一系列工作只能处于无组织的自发零散状态。赵刚在主编的《家长教育学》中提到,“从法律和政策上确立家长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教育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必要性
由于政府的缺位、政策和制度的缺失,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
1.市场上出现的形形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因缺乏统一的规范与引导而难保证其科学性。市场的方向盘是随着需求转动的,因为看到了家长对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培养内容,包括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教育机构、网络平台等。但市场本身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充斥着竞争的因素,使这一过程很难形成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体系。市场发挥作用无可厚非,但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性的关系民生福祉和民族希望的事业,所以仅依靠市场发展而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是不行的,依靠政府的统一规划而常规化发展才是出路。
2.家长参与表现为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实际效果不显著。调查显示,金钱和时间是制约家长去参加教育技能培养的主要因素。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他们对孩子的付出很多是通过金钱的投入,让孩子多学习。虽然逐渐认识到自身也需要学习,但由于政策、法律、制度的缺失,这种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浅认识层面,一般家长不愿耗太多时间去了解各种教育形式和内容,所以即使一部分家长愿意抽出时间去学习,也不太清楚如何选择。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表现为偶尔性、间断性、随意性和不连续性,从而实际效果不显著。因此这种自发零散的状态急需政府的改变,一方面对教育形式和内容加以引导和规范,方便家长的选择;另一方面,用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保证家长参与培训的时间、金钱和实际行动。
3.许多形式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40多万所家长学校,但这些家长学校实际上只是一些现有的学生学校同时挂了“家长学校”的牌,更多的是倡导家校合作,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与家长沟通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这一形式对于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有所帮助,但是帮助并不大。因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家长并不能通过这种形式学到系统的教育知识,所以这种附带性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4.各种形式的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教育资源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而教育资源要想形成合力就必须通过整合。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教育的价值观、内容都需要整合,政府的缺位使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整合,所以才会出现虽然资源丰富,但实际作用却并不明显的现象。为了克服这种自发零散状态引发的种种缺陷,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切实落到实处,进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寻找出路,改变这种状态,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常规化。
四、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
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就是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从目前自发零散状态提升为有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常规教育。在管理层面走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之路。
(一)设立专门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而不依附于学校等其他主体
目前的家长教育机构基本是以学校为主体承办的家长学校,这样的家长学校容易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染上应试教育的色彩,专门设立的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设立的专门机构可以由教育部门或者妇联等其他部门的专人管理,也可以由专门培养的家庭教育导师管理。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课程以及家庭教育问题咨询和帮助,甚至可以举办家庭亲子活动等。
(二)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和职业化
1.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的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的资格认证制度,是克服当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状态的缺陷、确保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正是由于指导师没有进行资格认证,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各持己见,各成一家之言,因而也给家长带来了不少困惑。许多家长在众多的所谓的专家观点中迷失了方向,只能是获取零散的很不明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将改变这一零散、自发的现状。
2.在大学设置相关专业,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每3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全美国拥有80万名家庭教育指导师,而目前我国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家不到2万人,市场需求具有极大潜力。在大学设置这一方向的专业,一方面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更好的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宽专业选择渠道和就业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三)家长资格化
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做家长也需要家长培训证书的家长资格认证制度。马克思说,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门职业。做家长也要具备资格证书,这一做法已经在许多国家中实施,目前我们国家也应该逐步推行这项证书制度,并且明确家长资格证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分别是准父母培养阶段、学前儿童父母培养阶段、幼儿园至三年级父母培养阶段、三年级至六年级父母培养阶段、初中父母培养阶段、高中父母培养阶段、大学及以上父母培养阶段。因为每一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和需求不同,所以也对做父母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家长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证。
(四)课程设置与管理
针对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我们对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技能的课程设置与管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1.课程设置。第一,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第二,为了适应不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将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分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针对同一阶段的所有爸爸妈妈而设置的,内容是一些基本的教育孩子的价值观和教育方法。选修课程针对爸爸与妈妈的不同和每个家长的区别进行多样化的设置,给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选择。2.课程管理。第一,采用学分制,在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每一阶段规定爸爸和妈妈分别应修够具体的必修课的学分和选修课的学分。第二,采取家长资格认证制度,家长只有在每一阶段修够所要求的学分,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
作者:李金梅 吴永平 杨凡 洪叶 江绮颖 单位:广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范辰辉,彭少峰.现代亲职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取向———社会工作介入初探[J].社会福利期刊,1994-2014.
[2]赵刚主编,家长教育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72-03
一、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
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对家庭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更好的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首先必须清楚了解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现状和需求。基于对番禺区的家长和学生的抽样调查,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1.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但却发现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有限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问题上,91%的家长表示自己很重视或重视家庭教育,同样,在学生卷中有73%的学生认为家长很重视对自己的教育。但是在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数据中,只有7%的家长认为自己掌握了丰富系统的相关知识,说明大部分家长虽然很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但也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使家庭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家长的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
2.家长有学习教育子女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但却缺乏统一、科学的引导。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是否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问题,有79%的家长认为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有15%的家长没有想过这一问题;而仅仅有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够胜任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不需要和完全不需要学习相关知识。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意识到家长需要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关于是否考虑改变现有教育方式的问题,有40%的家长表示想改变,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14%尝试过改变,但是效果不明显;只有22%的家长认为现有的教育方式很好,不需要改变。说明家长在尝试提高家庭教育技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而科学有效的引导是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关键。
3.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总体来说比较少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关于教育孩子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有30%的家长觉得是缺少时间,同样,在学生卷中认为父母平均每天陪伴自己的时间在0~1小时的有63%,1~2小时的有24%,2~3小时的有10%,3小时以上的只有3%。综合来看,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整体上还是比较少的。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更不用说花时间来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技能了,所以要想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必须考虑到并解决好时间的问题。
4.大部分家长和子女都偏向于通过简单方便的途径获取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数据显示,在家长卷中关于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途径问题,27%的家长选择通过与他人的经验交流,22%的家长选择通过阅读育儿书籍,19%的家长选择通过观看电视节目,17%的家长选择通过互联网,12%的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而只有3%的家长是通过专业培训机构获得。可见家长比较容易接受简单方便的途径,这对下文中的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了参考价值。常规化培养是一种状态,但形式可以多样,为了切实可行,可以采取家长喜闻乐见的简单方便的途径。
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当前我国内地的亲职教育仍处于局部的而非普及的、零碎的而非系统的、民间的而非官方的、兼职的而非职业化的状态。”从我们搜集整理的资料和实地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所谓自发零散状态就是一种没有规划、没有组织、不系统的状态。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具体体现为四点:第一,形式多样,但大多数仅停留在形式层面;第二,内容丰富,但不统一、不成体系;第三,家长教育指导师不专业、无组织;第四,家长参与显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和不连续性。
2.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没有得到统一的引导和规范。“当前我国亲职教育发展中存在‘需求’与‘约束’的结构性张力,表现为知识性需求、技巧性需求以及特殊群体需求较大,而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支持力度不足”,也就是说相比较需求而言,当前的政策性、制度性和技术性的支持不到位。而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之所以处于自发零散状态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缺位,是政策和制度的缺失。因为缺少了这引领和规范的一环,后面一系列工作只能处于无组织的自发零散状态。赵刚在主编的《家长教育学》中提到,“从法律和政策上确立家长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教育获得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必要性
由于政府的缺位、政策和制度的缺失,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
1.市场上出现的形形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因缺乏统一的规范与引导而难保证其科学性。市场的方向盘是随着需求转动的,因为看到了家长对家庭教育技能培养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培养内容,包括各种书籍、报刊、杂志、教育机构、网络平台等。但市场本身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充斥着竞争的因素,使这一过程很难形成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体系。市场发挥作用无可厚非,但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性的关系民生福祉和民族希望的事业,所以仅依靠市场发展而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是不行的,依靠政府的统一规划而常规化发展才是出路。
2.家长参与表现为随意性和不连续性,实际效果不显著。调查显示,金钱和时间是制约家长去参加教育技能培养的主要因素。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他们对孩子的付出很多是通过金钱的投入,让孩子多学习。虽然逐渐认识到自身也需要学习,但由于政策、法律、制度的缺失,这种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浅认识层面,一般家长不愿耗太多时间去了解各种教育形式和内容,所以即使一部分家长愿意抽出时间去学习,也不太清楚如何选择。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表现为偶尔性、间断性、随意性和不连续性,从而实际效果不显著。因此这种自发零散的状态急需政府的改变,一方面对教育形式和内容加以引导和规范,方便家长的选择;另一方面,用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保证家长参与培训的时间、金钱和实际行动。
3.许多形式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40多万所家长学校,但这些家长学校实际上只是一些现有的学生学校同时挂了“家长学校”的牌,更多的是倡导家校合作,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与家长沟通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这一形式对于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技能有所帮助,但是帮助并不大。因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家长并不能通过这种形式学到系统的教育知识,所以这种附带性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的,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4.各种形式的教育难以形成合力。教育资源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而教育资源要想形成合力就必须通过整合。目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教育的价值观、内容都需要整合,政府的缺位使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整合,所以才会出现虽然资源丰富,但实际作用却并不明显的现象。
为了克服这种自发零散状态引发的种种缺陷,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切实落到实处,进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寻找出路,改变这种状态,使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常规化。
四、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
促进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就是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的培养从目前自发零散状态提升为有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常规教育。在管理层面走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之路。
(一)设立专门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而不依附于学校等其他主体
目前的家长教育机构基本是以学校为主体承办的家长学校,这样的家长学校容易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染上应试教育的色彩,专门设立的家长教育机构由专门部门管理可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设立的专门机构可以由教育部门或者妇联等其他部门的专人管理,也可以由专门培养的家庭教育导师管理。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课程以及家庭教育问题咨询和帮助,甚至可以举办家庭亲子活动等。
(二)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和职业化
1.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家长教育指导师专业化的岗位资格认证制度。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的资格认证制度,是克服当前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自发零散状态的缺陷、确保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正是由于指导师没有进行资格认证,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各持己见,各成一家之言,因而也给家长带来了不少困惑。许多家长在众多的所谓的专家观点中迷失了方向,只能是获取零散的很不明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实施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将改变这一零散、自发的现状。
2.在大学设置相关专业,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指导师。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每3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全美国拥有80万名家庭教育指导师,而目前我国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家不到2万人,市场需求具有极大潜力。
在大学设置这一方向的专业,一方面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更好的为我国教育事业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宽专业选择渠道和就业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三)家长资格化
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做家长也需要家长培训证书的家长资格认证制度。马克思说,做教育孩子的父母是门职业。做家长也要具备资格证书,这一做法已经在许多国家中实施,目前我们国家也应该逐步推行这项证书制度,并且明确家长资格证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分别是准父母培养阶段、学前儿童父母培养阶段、幼儿园至三年级父母培养阶段、三年级至六年级父母培养阶段、初中父母培养阶段、高中父母培养阶段、大学及以上父母培养阶段。因为每一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和需求不同,所以也对做父母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家长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证。
(四)课程设置与管理
针对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我们对专门培养家长教育技能的课程设置与管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1.课程设置。第一,根据子女所处的年龄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把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常规化培养分为7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第二,为了适应不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将每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分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针对同一阶段的所有爸爸妈妈而设置的,内容是一些基本的教育孩子的价值观和教育方法。选修课程针对爸爸与妈妈的不同和每个家长的区别进行多样化的设置,给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选择。
2.课程管理。第一,采用学分制,在家长家庭教育技能培养常规化的每一阶段规定爸爸和妈妈分别应修够具体的必修课的学分和选修课的学分。第二,采取家长资格认证制度,家长只有在每一阶段修够所要求的学分,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家长资格。
克拉玛依市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很好。在拥有高水平教育硬件装备的条件下,如何提高软件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下一阶段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这次克拉玛依市的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与课改成果在全国同类地区名列前茅。我希望子课题项目在第一阶段科研和课改成果的基础上,将下阶段的“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发展到全市的初中、高中,形成一条龙的科研体系和课程改革,在扎根中华民族语文教育沃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论,认真转变我们的教育观、教师观、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为探索和创造出适合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新范式而不懈努力!
记者:克拉玛依市自1997年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以来,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巩固提高“两基”方面,克拉玛依市将进行怎样的安排和部署呢?
彭局长:2009年下半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将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两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这是对自治区“两基”工作的一次整体验收和全面评估,也是对全疆各地教育工作的一次考验,更是我们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关注民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个重大契机。
首先,明确“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动员大会的目的。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迎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的意见》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做好“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的各项准备工作,增强积极推进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自治区和国家教育督导团对我市“两基”工作的检查、验收。
其次,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市“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两基”业务档案建设、经费统计的梳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各区、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加强协作,精心安排部署,明确职责、目标、任务和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记者:和谐家庭是教育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8年,您们启动了“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该工程的实施情况?
彭局长: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主要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方面,关注民生,提高认识。市教育局特邀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终身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家庭教育网和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首席专家顾晓鸣为近千名教师、家长作了题为《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的讲座。引导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家庭教育现代化纳入教育现代化整体布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加快构建家庭教育体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为全面实现我市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全面推进区域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来自各区教育局的主管领导,各中小学的校长书记、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各幼儿园园长,试点社区及学校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共300余人分别接受了不同层次的家庭教育培训。
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成立后,各区教育部门将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办公室,各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将成立研究指导站,配备多名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指导师。通过讲座、家长理论知识培训、团体训练、个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处理家庭教育矛盾的能力,解决学生、家长在实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各学校、社区的家庭教育研究指导站内,将成立“家长俱乐部”、“学生俱乐部”,并通过网络建立家长群、学生群等,方便家长、指导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探讨。我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记者: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今天,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是很乐观,您觉得如何才能促进克拉玛依市教育的公平?
彭局长:克拉玛依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并且积极组织带领各族教职工开展了大量工作。
第一,关注弱势群体,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制定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办法。各级各类学校努力挖掘教育资源,最终将近1万名农民工子女全部安排入学,而且使农民工子女与克拉玛依市市民子女享受同等教育。
第二,把隶属克拉玛依市农牧区的学生安排到市区学校就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加强少数民族儿童学前教育,市政府于2008年初出台了对贫困家庭的儿童实行入园费用全免或减半的优惠政策。从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作出决定:把该区的中学生全部安排到市区和白碱滩区有关学校寄宿就读。2007年9月10日,又把距市区70公里的小拐乡的61名农牧民子女安排到市第二小学寄宿就读。并划拨专款给予补贴。
第三,开办区内初中班。2004年8月,克拉玛依市开办了区内初中班。到2008年8月底,先后在和田、博州等边远农牧区招录了5批小学毕业生,并安排在市三中和十中就读。为此,市政府先后投入了1亿多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区内初中班的学生将达到2250名。
第四,坚持实施扶贫助学工程,为贫困生铺平求学之路。2008年,克拉玛依市首次对考入国家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进行学费全额救助。各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教职工开展为贫困学生“献爱心,送
温暖”的活动。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市教育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1470名教职工,两次捐款总额达13.31万元。市慈善总会从2000年起就开展了“慈善助学”工作,仅2007年就发放助学金152万元,救助贫困生706人次。
第五。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2008年6月17日下午,新西兰Rotorura国际语言学校校长克里斯・莱克女士一行来我市交流、参观与考察。双方就今后互派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交流和学习以及组织克拉玛依市优秀中学生赴新西兰参加寒暑期夏令营活动等教育合作达成多个意向。克拉玛依市的教育开始走向国际化。
记者: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请问您们如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的?
彭局长:2008年以来,市教育局将“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列入“关注民生年”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邀请内地专家、名师前来现场讲学、授课和外派教师进行培训、研修等方式,持续开展了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同时,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拓展培训内容,强化培训管理,全方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截至7月中旬,各级各类培训共计3695人次,包括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等多项内容。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在前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得培训井然有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培训内容如下。
第一,骨干教师培训。4~6月,组织38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去上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挂职培训;7月10~19日,聘请全国知名专家6人,在市教育局报告厅开展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10天的首期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结业培训。
第二,骨干班主任培训。1月21~25日,选派2名教师参加了自治区哈语言骨干班主任的培训;5月19~30日,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2008年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7月6~10日,外聘南京5名专家在我市第六中学报告厅完成了374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中小学德育干部及骨干班主任培训。
第三,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3~4月,组织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34人去南京挂职培训,其中中学校长15人,小学校长19人(其中少数民族8人)。
第四,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2月份,选派6名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参加了2008年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春季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班:3~6月,组织10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双语”教师教材教法培训,组织1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第三期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专业知能提高培训;7月10~14日,聘请自治区教科所三位专家,在我市第二中学举办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双语教师和学校领导参加的汉文化知识拓展培训。
第五,教育信息技术培训。4~6月,组织举办了200人参加的为期2个月的首期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并完成了一期25人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
今天的学校因你们的到来而格外温馨,今天的校园因你们的到来而更加灿烂。首先我代表学校对能在百忙之中按时参加今天家长会的家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在过去对我们工作的理解,更感谢你们给予我们最无私、最真诚的支持。因为你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今天我们才坐到了一起。目
的是为了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对策,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人成才。
各位家长,你们把自己的子女送到了我们的学校、交给了我们,我们不仅仅把他看成是你孩子上学受教育的事,而是把他看成是你把自己家庭的未来和美好的希望交给了我们。面对这最大的信赖,我们不敢稍有怠慢,我们只有无条件地付出才是踏实的!回首不平凡的2009年,回首我们师生一起走过的日日夜夜,我们有自豪,有感动,有惋惜,有思考。自豪着我们的些许成绩,感动着家长们的真诚支持,惋惜着我们发展中的不足,思考着我们明天的发展。现从两个方面向各位家长作个汇报。
一、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这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我认为,“和谐”应是生生间的和谐,师生间的和谐,师师间的和谐,学校、家庭、社会间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必然要有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一个公平公正的校园秩序,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直以来,我们以人为本,坚持“文明治校,质量立校,管理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坚定“让学校成为师生放飞梦想的精神家园,张弛有度,和谐有序;让学校成为师生可持续发展的人生舞台,张扬个性,收获幸福”的发展愿景。 二、细化管理,努力打造高质校园
为突出教学中心工作,一年来,我们把转变师生观念、规范教学行为、课堂效率提高的研讨等方面作为着力点。
1、引导师生确立了一个观点,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发展的合格人才。通过不间断的培训学习,全体师生牢固树立了“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因此,我们高举理想教育大旗,积极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了全面开齐开足课程,均衡分班,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落实了阳光体育活动,丰富了科技文体活动。
2、指导教师明确了一个思路,即教学要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核心,要加强常规管理,丰富课堂结构,加强校本研究。学校成立了包括中心学校第一校长在内的教学督查组,视导课堂。学校经常组织听课、评课、说课活动,广泛推出“公开课”、“示范课”,开展赛课及论文评比活动。一年来,有四位教师分别在市、县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特别是xx老师代表xx县参加全市数学说课比赛并获一等奖;有十余位教师获县以上论文奖;我校地方教材的编写颇有特色且有成效,目前已出集四本,被县教育局推荐为全县样板教材;语文学科“两改六落实”实验课题已在黄冈市立项,全县只有三家,目前该项研究工作如火如荼;数、理、化等学科的讲、学、练有序开展。
3.教育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即要成才先成人。在学习期间我们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要锻炼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品行,培养为人处世的能力。因此我们在重视教学的同时,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另一重要课题。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以德育教育为先是创办理想教育的根本前提。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做到,一是抓好“德育活动”一条线,坚持常规教育。通过国旗下讲话、团日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月主题教育活动、竞技活动、标兵评比活动、专题讲座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励、内化,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树好“环境育人”一面旗帜,深化文化建设。环境育人,环境造就人。我们在不断绿化、硬化、美化校园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学生文化。学生布置自己的寝教室环境,发挥“xx”广播台、《xx》文学社刊的辐射作用,开辟“xx文学社”网上论坛,打造精神文明的“花园”。三是塑造“平安校园”一个亮点,深化健康教育。①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意识。②以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教育为重点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③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④深入开展安全大检查,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时发现”相结合,“学校
检查”与“班级检查”相结合,“老师检查”与“学生发现”相结合,“检查”与“整改”相结合。
一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位家长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顺利通过了县农村合格学校的验收,先后获得:“中考优秀考点”,“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安全工作先进单位”,“五四红旗总支”,“中小学美育节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仍在苦苦地思索:怎样办好我们的学校?把家长们的愿望变成现实?我们觉得学校的管理是办好学校的核心,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他们成人成才离不开学校这个大家庭,也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一前提,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你们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学校而言,新年里我们有三点设想:①筹措资金着力解决学生食堂与宿舍条件,改善学生生活环境。②加强培训提高师资水平,采取优胜劣汰打
造师资队伍。③贯彻方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智育为主不动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就家庭而言,在此我想与各位家长谈谈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大学新生是大学生中尤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因为其正经历着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从对家人完全依赖到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转变,这必然会产生众多不适应因素,其中心理上的不适应凸显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果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休学、退学甚至自杀的惨剧发生。有传统观念认为,学校应负责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却忽略了家庭教育作为人生第一课堂,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一、大学新生适应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部分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大学新生从高中生变为大学生,这种身份的转换必然会使其对自身的认识发生变化。部分学生认识到大学的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而曾经优秀的自己现今相比之下也变得普通了,部分学生会因为曾经的优势不在而变得自卑,也有一部分学生会觉得优势还在,自己依然优秀。这种思想上的变化,都是学生的自我认识。学生能否全面、客^、正确的认识自己,关系到其对自身的定位,关系到其人格的完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对自己有相对准确的认识,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会过高或过低的看待自己,出现自我认识的偏差。如果没有外力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常会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心理上的问题,进而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二)部分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新环境
大学新生面对的新环境包括新的校园环境、交往环境及自然环境等。对新环境的不同认识,将会影响学生对待新环境的态度,从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很大一部分新生面对新环境,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面对新的校园环境,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被父母强迫填报的或是被调剂到该学校的,与自己期望的学校相差甚远,从而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面对新的交往环境,部分学生由于长期进行单一的学习,而忽略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从而引发交际障碍;面对新的自然环境,部分学生会有水土不服、身体不适的情况发生,很多时候都会将这些不适的情绪宣泄到对校园的不满上,从而降低对学校乃至对专业的认同感。
(三)部分新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制定新规划及目标
大学新生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一大部分新生在高中时期,受家长及环境的影响,将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奋斗目标。在真正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自身缺乏自主学习及规划的能力,再加之家长的松懈或者难以指导等客观原因,而会失去奋斗目标,将本应精彩的大学生活过成了“混日子”;部分新生在进入大学后虽有自己的小目标,但由于不能进行正确的规划,及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其目标与计划常发生变动,既定的目标也常常难以实现。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观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观念,是父母对子女学业、就业的期望,以及对子女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基本认识。父母的教育观念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因素,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到对子女行为养成、性格塑造、品格建立等方面。父母所选择教育观念的对错,将会直接影响到子女心理能否健康的发展。如果父母的教育观念不正确或者落后,便会严重影响到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在家庭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时所采用的通常做法,家庭教育方式有多种,本文从以下三类比较典型的方式进行分析。
一是权威型教育方式,在该类型的教育方式中,父母占绝对领导地位,对子女的教育多采取命令、要求等形式,从而严重压制了子女能动性,使得在这种单调、枯燥、紧张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在步入大学,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时,会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
二是放任型教育方式,该类型教育方式与权威型正好相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干涉甚少,任由孩子自由发展,这会使得该类型的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而缺少家庭教养、任性、固执。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而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会面临较大的障碍。
三是民主型教育方式,较之于前两种教育方式是最为和谐融洽的一类,父母给予子女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既加以教育引导,也会营造出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子女可以充分的发挥自主性。在该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情绪稳定、坚强乐观、独立合群,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并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效应。
(三)家庭教育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长期稳定、家庭和睦的家庭结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结构,在该种家庭中教育成长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和谐温馨家庭环境的熏陶及教育,会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充满爱心,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单亲、重组、寄居等特殊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结构遭受破坏,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其心理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强迫性格和抑郁情绪,对身边人的态度和行为也更为敏感。由此可见,该类家庭结构中进行的家庭教育会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消极的抑制作用。
三、通过家庭教育提升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健康水平的路径分析
(一)树立正确意识,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家庭教育引入大学教育中,可以使对学生的管理,从传统的“两级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因此,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置于合理的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学校也可以通过对家长培训,使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本身也需要通过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利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等多种途径,积极配合学校引导学生解决在初入大学阶段的各种问题,尤其面对心理上一些校方难以知晓的变化,更需要家庭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过去家庭所持有的对孩子“只养不教”的观念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因此,家长需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自觉性,改善家庭教育质量。家庭教育在大学新生入学前的近三个月中可以充分发挥优势。该阶段,高考已结束,家长可以将对孩子的培养从单纯的学习方面拓展到综合能力方面。首先,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全面了解现实的大学生活,使其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降低期望值,缩小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其次,要努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其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时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最后,要着重努力提高孩子的心理调适能力,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三)增加联动机制,学校和家庭齐发力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将学生的最新情况让双方知悉,才能更好的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应将学生入学前的基本情况、成长背景及特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家长的基本期望反映给学校,同时学校也应及时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基本表现、情绪波动等了解到的近况反馈给家长,以此保障学校和家长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新生心理状况不稳定的特殊情况,更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沟通,对新生的思想波动加以积极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环境认知、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需要家庭在平时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进入大学后,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海水:《大学新生入学前家庭教育初探》,载《中国培训》2016年第10期;
[2]石丹妮、冯亚利:《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影响》,载《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3]王丽芳、王志波:《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7期;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45 — 02
十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创新力的不断推动下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可见,创新离不开人才,只有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实现创新力的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的高级人才,在文化的传播、创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文科研究生,对于当前提高文化软实力,培育民族精神,实现社会转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文科研究生创新力的科学内涵
创新一词内涵丰富,在不同时期、领域、地域、文化背景等都有不同的解释和含义。从词源上看,创新最早起源于拉丁语“innvare”,它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从单学科的角度看,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提出创新这一概念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第一,引进新产品;第二,引进新技术;第三开辟新市场;第四,开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第五,实现工业新组织。此后英国经济学家费力曼在熊彼特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定义,提出“创新不仅指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管理等其他方面的创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学家德瑞达海尔定义:“创造力是人们产生作品、成果或观念的能力。”通过对以上关于创新力内涵代表性观点的比较和概括,创新力是指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直觉、顿悟、逻辑推理、判断后思维得到不断升华,而后通过屡次实践进行创造性发明,为社会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的新技术、新思想、新理论的能力。
文科又称人文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区别于理、工、农、医之外的非自然科学的统称,它包含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与理工科相比较,它多对应于限定性的知识,所以也被称为“硬科学”,由于文科多对应于非限定性的知识,故称为“软科学”。由于学科属性不同,可将文科研究生创新力定义为文科研究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进行研究与探索时,凭借自身创新的基本能力和个性品质,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破旧立新,运用批判眼光、怀疑精神、创新思维,酝酿出对社会有价值的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规律、新方法等,最终创作出高质量学位论文的能力。
二、影响文科研究生创新力的客观因素分析
承载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重担的主要群体之一就是文科研究生,国家要发展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这些走在时代前沿的精英力量。我们不可否认文科研究生对于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科研究生要想不断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思想理念的更新,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创新力。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揭示传统文科研究生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增强改进措施的针对性。
(一)传统教育方式保守僵化
在发散性思维上,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要薄弱,其主要来源于从小传统的家庭培养与学校教育。就家庭而言,许多父母只注重让孩子从小阅读文学类书籍,而忽略了对孩子动手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些做法最终导致孩子在思维方面被局限;就学校而言,由于升学的压力,又实行分科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出现功利性和盲目性,过分强调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最终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学科特性所限导致文科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实验或实践活动,他们大多接受传统死板的灌输式教学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在大学教育阶段,无论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学习内容的专业性不断增强,知识面却不断狭窄。诚然,我国的大学教育培养了大量高学历的文科博士生与硕士生,但事实上,他们可能只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但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二)研究生导师引导不足
刚入这个领域的研究生对学术环境比较陌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甚至出现盲目迷茫的倾向。我国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思维,有针对性的对每位研究生进行指导,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由于高校导师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导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不够,这会直接影响被指导的研究生的创新力,主要表现有:第一,由于年龄的客观原因,导致精力不够,部分老教师不能很快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过时;第二,部分研究生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少,得到的经费支持少,所以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就少;第三,部分导师受到学术界不良学风的影响,只顾眼前利益和经济利益,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第四,有些导师不关注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点,硬性让学生选择与其研究相关的课题,形成了“应试科研”和“闭门造车”的现象;第五,有些研究生导师行政职务在身或带的研究生过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认真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第六,部分学校在研究生招生时,导师选择学生的权力有限,从而不能招收素质与能力较高的学生。以上这些现象都会影响研究生创新力的培养与开发。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文科研究生要想创新,首先必须要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构建需要丰富的课程支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宽广的视野。但是,目前各个高校文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跨专业和跨学科的课程较少;课程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前沿性课程;基本没有安排实地调研课程;有些课程甚至重复本科阶段已开设的课程等。由于文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性,从而导致学生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差,在研究问题时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从而使他们问题意识较弱,缺乏批判精神,很难发现前沿问题的创新点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所以这种发展趋势会制约文科研究生创新力的培养。
(四)科研机会与经费欠缺
当前高校对于文科研究生的科研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依然不能满足文科研究生科研的实际需要。目前在一些高校中存在类似的问题:一些高校设立的科研项目限制研究生的参与;有些高校即使有学生科研项目,但是文科研究生可以申请的项目所占比例甚少;项目申请成功后,大部分经费都划拨给理科研究生进行项目研究,而文科研究生得到的经费支持少之甚少。作为文科研究生,他们的科研成果就是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或报告,需要他们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区域进行一定规模的实地调研,最终通过数据分析与比较,酝酿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如果文科研究生一直以一种静态的研究方式来创作学术文章,文章的内容可能更多地是移植与拼凑,但是如果文科研究生进入社会,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去研究问题,可能他们所创作的学术文章更具实践价值。
三、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力的若干意见
十报告中提到要“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力制高点。”这一点对文科研究生而言,就需要他们提高科研创新力最终把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的实践性政策。针对上文所提文科研究生创新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具体意见:
(一)逐渐转变保守僵化的家庭与学校教育观念
创新力的培养都应当从早期教育入手,而父母是早期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引导者,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作为父母应该逐渐转变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与模式,更加注重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的实践能力;要扩展阅读书籍的范围,应包含科普、艺术等知识;经常鼓励孩子参与实践,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平时多与孩子沟通,交谈应以启发鼓励为主。同时,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模式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因此要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应当考虑在教育体系中加大对学生创新力培养的内容,丰富和深化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如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对有创新成果的同学,学校应采取适当物质激励或榜样激励,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二)加强导师引领力、改变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阶段,作为文科研究生导师应充分认识到原创性才是学术研究的灵魂,要想创作出质量上等的文章不是靠简单的“复制粘贴”,所以导师自身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教学中应提前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内容应以专业难点重点问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学术前沿问题为主,在交流切磋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形成新颖的学术观点。在加强文科研究生导师引导力的同时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文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主导——辅导”模式,文科研究生创新力不足最重要的问题是知识面狭窄,所以学校应调动最广泛的导师资源,让学科相交叉的理工科学院与文科学院的导师“结对子”,文科研究生在本学院有固定的导师进行主要培养,但是在一个或至多两个学院由理科导师进行辅助培养,文科研究生可以旁听理科导师的课程,学生可以运用多学科知识创作学位论文,这种模式有利于文科研究生全面发展和创新力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改进与优化课程设置是文科研究生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创新的基础是博学,作为文科研究生更要涉猎各类知识。在高校中,如何让文科研究生成为博学的人才,主要依靠丰富优质的课程,所以我们应该设置科学的文科研究生课程体系:首先,课程内容要体现学科渗透,要打破文理之间的界限,为文科研究生开设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实用性课程;其次,开展实践性课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践活动有助于激起文科研究生的创作灵感;最后,学校应为文科研究生积极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如为学生开设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讲座,并给予文理科师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主动提供充足经费
高校要想培养文科研究生的创新力,就应该积极为学生营造进创新氛围,营造良好氛围的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具体措施有:第一,鼓励和支持文科研究生主动参与导师的科研,尽早熟悉开展科研的具体流程;第二,学校要积极开展文科研究生实践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集体协作的机会,在团队建设中注重多学科、多专业学生的交叉合作;第三,设立文科研究生创新专项基金,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科研,对创作出突出科研成果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第四,加强文科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使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创新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大多数学校把更多教育经费投入在理科研究生身上,投入于文科研究生的经费很少,所以作为现代型高校应该转变“重理轻文”的观念,学校可以按合理的经费比例为文科研究生提供充足的经费,满足文科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陈英和.世纪研究生教育创新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吉丹如,戴跃侬.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2004,(05).
〔4〕马希平.文科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空间的多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2011,(02).
〔5〕叶建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行文至此,我的这篇论文已接近尾声;岁月如梭,我的研究生时光也即将敲响结束的钟声。当我以虔诚而又期待的心情踏入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求学时,我深知在这里的学习将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不仅仅是我专业学习的一次提高和飞跃,更是我心性提升的重要历程。
我的论文在选题、立论、定稿的每个环节都倾注了田海舰教授的心血,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独到的创新思维使我深受启迪和教诲。导师殷切的关怀、淳淳的教诲和时时的鞭策,给予我论文的完成已莫大的帮助,我对恩师的敬仰与爱慕、尊重与感激终身永在。同时我还要感激黄云明教授、辛丽丽教授、吴书元教授、杨峻岭教授,是您们给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跟您们的学习无论是在专业知识上还是生活中都使我终身受益。
同时我还有感谢给予我帮助和关怀的伦理学兄弟姐妹们,两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共同进步,感谢你们给予我的所有关心和帮助。同窗之谊,我将终身难忘。
最后我要特别的感谢一直在经济上支持我、精神上鼓励我的父母,他们是我人生路上最强大的后盾,在我面临人生选择的迷茫之际,为我排忧解难,他们是我生活和学习的动力,我将会更加倍努力。
会计毕业论文致谢二
时光荏苒,在××求学不觉间已然三个春秋,硕士研究生求学生涯也已渐进尾声。
三年前,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学术的向往步入了美丽的××××大学,有幸在经济管理学院和诸位老师教导下进行学习研究。三年来,我铭记每一位老师的谆淳教诲,这将成为我人生的一笔财富;三年来,我团结交好于每一位同窗,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三年来,努力钻研本学科知识,广泛涉猎相关学科内容,把用知识武装自己作为学生的使命;三年来,努力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不断完善人格品质。回顾三载求学之路,点点滴滴都在心头,将成为个人珍贵成长记忆中的一部分。
本篇学位论文是我三年来专业研究与学习成果,凝聚了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学院的支持。在即将踏上社会,开启人生新的学习生活之路时,我将谨记在兰州理工大学习生活的所有收获。感谢××××大学,感谢经济管理学院,感谢三年学习研究期间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会计毕业论文致谢三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教授,在我完成毕业设计期间,导师在学习、科研与生活上予以悉心教导和亲切关怀。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地钻研精神令我敬佩,并且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极大地影响和激励着我,这些必将令我终身受益,我将会铭记在心。
其次感谢我的副导师×××讲师,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各方面帮助,对我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热忱帮助,并对论文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使我受益良多。
最后,深深感谢我的家人,我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无不凝聚着他们无私的奉献、支持和鼓励;感谢成长中每一位培养和教导过我的老师,这份收获也凝结着他们的汗水;感谢伴我一同成长的朋友们,他们的友情值得我珍惜。这些将会不断鼓励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攀登科技高峰。
会计毕业论文致谢四
十年,我经历了人生的许多精彩。有孤独,有苦涩,有欣喜,有快乐,但更多的收获。这些种种让我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了一个步入社会的成人。十年前我走进这所魂牵梦绕的大学,十年后带着感谢离开,相信这不是结束,这是我人生的另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此时我有太多的话想说,却真的又不知从何说起。千言万语道不尽我的感谢之情,感谢这十年中帮助过我的许多许多人。
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教授。自攻读博士学位之时起,×××教授一直对我寄予厚望,激励并引导我在学术的路上一直行走着。韩老师用自己渊博的学识、钻研的精神、认真的态度给我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这三年间,×老师对我耐心指导,包容有加,使我从一步步走向成熟。韩老师对我的栽培与指导,此生难忘。
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陈守东教授。在本科毕业之后,有幸进入到了×××教授的科研团队中,让我体会到了许多未曾意识到的感觉。陈老师用他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蔼亲和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真的是我受益良多。感谢×老师对我的提携与教导。感谢××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教授、×××教授、以及×××老师、×××老师、×××老师等许许多多曾经教授我知识的各位亲爱的老师们,感谢您们对我无私的奉献与教诲。
感谢东北师范大学的吴国萍教授与安亚人教授。感谢您们在参加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并提出了一系列中肯严谨的意见。更加让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更加严谨规范。
感谢曾经一起学习过的诸位同学与朋友,感谢×××、×××、×××、×××、×××、×××、×××等同学的支持;感谢×××、×××、×××等师兄师姐的鼓励与指导;感谢章秀对我的关心与照顾;还要感谢×××、×××、×××、×××、×××、×××、×××等等各位朋友的理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社区是幼儿园教育的背景,也是幼儿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1]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第一,是顺应当今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发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幼儿教育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家庭与社区,这已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社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以社区为单位的生活群体享受着共同的社区资源,他们有着大致相同的价值观,以社区为地域界限所建立的幼儿园也日渐增多。社区已成为幼儿成长的主要场所,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及家长,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共同合作,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二,是提升幼儿园教育效果的需要
相对幼儿园来说,社区有着更为广阔的环境。社区的教育资源可以成为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家庭和社区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空间,除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就是幼儿最为熟悉的场所,社区也应成为幼儿园可利用的直接资源。社区的人文环境、物质环境都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如社区的医院、超市、公园、公共场所等都可以为幼儿园所用。这样,幼儿园就能扩充教育内容,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其身心发展。幼儿园与社区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幼儿是生长在社会中的人,幼儿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成长。著名教育家伊里奇说过:“一个人要成长,首先需要利用事物、场所和过程,利用实践和环境。他需要去看、去接触、去修理、去掌握有意义的环境中的任何事物。”[2]幼儿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让幼儿园作用于社区,能够引导幼儿参与社会活动。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是幼儿园教学走出课堂,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方式的有效机制。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就是以社区为依托,在适应当地情况的条件下,建立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社区教育模式。幼儿园融入社区,幼儿能接触到更多课堂以外的东西, 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四,是家、园、社区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家庭、幼儿园、社区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它们不仅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场所, 更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三者有着不同的功能,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 才能三位一体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幼儿园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成为社区教育中心。幼儿园要架起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桥梁,将幼儿园教育辐射到社区环境中。幼儿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她们了解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应将科学的育儿方法推广到家庭与社区教育中。家、园、社区三方的合作既有利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统一培养目标,让社区内所有教育资源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家长、社区能够了解教育、参与教育,因此家庭、社区对幼儿园工作能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弥补知识、技能方面的不足,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幼儿园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策略
社区教育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幼儿园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幼儿园应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开发社区教育资源,以下提出几点策略。
1.幼儿园应以家长为桥梁,让幼儿园教学融入社区
家长应当成为幼儿园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桥梁。幼儿园应充分让家长明确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内容与要求及自己如何进行配合教育等。家长理解、支持幼儿园的工作,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园的教育。通过家长的宣传作用,可提高社区人员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幼儿园在平时的工作中还应重视与社区人员的互动,定期组织一些社区幼儿的集体活动,如一些特定的节日,以此满足家长与家长,幼儿与幼儿之间交往的心理需要。在与社区家长及社区成员的接触交流中,让社区成员了解幼儿园工作的专业性,从而使幼儿园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时能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另外,幼儿园应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为社区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幼儿园与社区良好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社区还可以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的各种资源。
2.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创设参与幼儿园教育的途径
幼儿园要充分了解家长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源库,了解他们的职业、爱好、特长及联系途径,以及他们的个体素质,寻找一切可为幼儿园所用的人力资源,挖掘家长潜在的教育因素。教师与家长及社区教育人才建立广泛联系,使之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发挥其特长,把蕴涵其中的丰富教育资源引进幼儿园,达到共同培养和教育幼儿的目的。幼儿园可通过“家长导师”“家园同步游戏”“家长辅助教学”[3]等形式将家长“请进”幼儿园。如在“家长导师”活动中,我们可以请家长中有一技之长的人如医生、护士、厨师等,担任幼儿的“导师”,让幼儿自由选导师、向导师学习。教师与“家长导师”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并在活动中不断丰富导师资源库,从而加大孩子的选择机会,也更充分地利用了家长职业或爱好方面的教 育资源。“家园同步游戏”是由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共同进行的游戏。“家长辅助教学”是家长协助教师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起到改进教学的作用。
3.幼儿园应向社区全方位开放,将教育功能辐射到社区
幼儿园的发展依托于社区,同时也承担着为社区服务的功能。幼儿园向社区全方位开放,既能让社区了解幼儿教育,也能让幼儿园服务于社区。幼儿园应为社区幼儿提供一定的教育条件,让更多的幼儿共享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幼儿的受教育率。幼儿园应对社区成员进行宣传教育,为社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幼儿园要发挥幼儿教育的主导作用,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园可以定期为社区家长举办关于幼儿保健、科学育儿等免费咨询与讲座,同时也可成立家长学校,组织家长专门学习育儿知识,还可举办免费专题讲座让家长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掌握必要的家庭教育方法。
4、幼儿园对社区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领域的教学活动,都与幼儿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当幼儿园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足或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时,可以带幼儿走进社区,利用社区中的各种资源来开展教育活动。幼儿园要与社区结成合作伙伴,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促进社区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当地的物质资源如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应能定期免费为社区幼儿开放,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社区中的文化资源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 这类资源往往与社区中的人或物相关,如艺术、语言、社会领域的某些教育活动就与社区中的人有很大关系。在幼儿园中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活动时,可以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观察我国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的习俗、饮食、服饰、礼节及娱乐活动等,从而使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幼儿园还可结合传统节日举办相应的社区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我国的传统美德,培养良好的社会品质。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社区是幼儿园教育的背景,也是幼儿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1]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第一,是顺应当今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发展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幼儿教育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家庭与社区,这已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社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以社区为单位的生活群体享受着共同的社区资源,他们有着大致相同的价值观,以社区为地域界限所建立的幼儿园也日渐增多。社区已成为幼儿成长的主要场所,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及家长,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共同合作,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二,是提升幼儿园教育效果的需要
相对幼儿园来说,社区有着更为广阔的环境。社区的教育资源可以成为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家庭和社区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空间,除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就是幼儿最为熟悉的场所,社区也应成为幼儿园可利用的直接资源。社区的人文环境、物质环境都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如社区的医院、超市、公园、公共场所等都可以为幼儿园所用。这样,幼儿园就能扩充教育内容,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其身心发展。幼儿园与社区共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幼儿是生长在社会中的人,幼儿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成长。著名教育家伊里奇说过:“一个人要成长,首先需要利用事物、场所和过程,利用实践和环境。他需要去看、去接触、去修理、去掌握有意义的环境中的任何事物。”[2]幼儿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让幼儿园作用于社区,能够引导幼儿参与社会活动。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是幼儿园教学走出课堂,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方式的有效机制。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就是以社区为依托,在适应当地情况的条件下,建立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社区教育模式。幼儿园融入社区,幼儿能接触到更多课堂以外的东西, 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四,是家、园、社区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家庭、幼儿园、社区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它们不仅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场所, 更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三者有着不同的功能,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 才能三位一体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作为专门的幼教机构——幼儿园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成为社区教育中心。幼儿园要架起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桥梁,将幼儿园教育辐射到社区环境中。幼儿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她们了解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应将科学的育儿方法推广到家庭与社区教育中。家、园、社区三方的合作既有利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统一培养目标,让社区内所有教育资源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家长、社区能够了解教育、参与教育,因此家庭、社区对幼儿园工作能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弥补知识、技能方面的不足,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幼儿园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策略
社区教育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幼儿园对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幼儿园应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开发社区教育资源,以下提出几点策略。
1.幼儿园应以家长为桥梁,让幼儿园教学融入社区
家长应当成为幼儿园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桥梁。幼儿园应充分让家长明确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内容与要求及自己如何进行配合教育等。家长理解、支持幼儿园的工作,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园的教育。通过家长的宣传作用,可提高社区人员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幼儿园在平时的工作中还应重视与社区人员的互动,定期组织一些社区幼儿的集体活动,如一些特定的节日,以此满足家长与家长,幼儿与幼儿之间交往的心理需要。在与社区家长及社区成员的接触交流中,让社区成员了解幼儿园工作的专业性,从而使幼儿园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时能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另外,幼儿园应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为社区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幼儿园与社区良好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社区还可以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的各种资源。
2.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创设参与幼儿园教育的途径
幼儿园要充分了解家长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源库,了解他们的职业、爱好、特长及联系途径,以及他们的个体素质,寻找一切可为幼儿园所用的人力资源,挖掘家长潜在的教育因素。教师与家长及社区教育人才建立广泛联系,使之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发挥其特长,把蕴涵其中的丰富教育资源引进幼儿园,达到共同培养和教育幼儿的目的。幼儿园可通过“家长导师”“家园同步游戏”“家长辅助教学”[3]等形式将家长“请进”幼儿园。如在“家长导师”活动中,我们可以请家长中有一技之长的人如医生、护士、厨师等,担任幼儿的“导师”,让幼儿自由选导师、向导师学习。教师与“家长导师”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并在活动中不断丰富导师资源库,从而加大孩子的选择机会,也更充分地利用了家长职业或爱好方面的教 育资源。“家园同步游戏”是由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共同进行的游戏。“家长辅助教学”是家长协助教师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起到改进教学的作用。
3.幼儿园应向社区全方位开放,将教育功能辐射到社区
幼儿园的发展依托于社区,同时也承担着为社区服务的功能。幼儿园向社区全方位开放,既能让社区了解幼儿教育,也能让幼儿园服务于社区。幼儿园应为社区幼儿提供一定的教育条件,让更多的幼儿共享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幼儿的受教育率。幼儿园应对社区成员进行宣传教育,为社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幼儿园要发挥幼儿教育的主导作用,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幼儿园可以定期为社区家长举办关于幼儿保健、科学育儿等免费咨询与讲座,同时也可成立家长学校,组织家长专门学习育儿知识,还可举办免费专题讲座让家长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掌握必要的家庭教育方法。
4、幼儿园对社区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领域的教学活动,都与幼儿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当幼儿园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足或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时,可以带幼儿走进社区,利用社区中的各种资源来开展教育活动。幼儿园要与社区结成合作伙伴,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促进社区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当地的物质资源如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博物馆等应能定期免费为社区幼儿开放,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社区中的文化资源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 这类资源往往与社区中的人或物相关,如艺术、语言、社会领域的某些教育活动就与社区中的人有很大关系。在幼儿园中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活动时,可以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观察我国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的习俗、饮食、服饰、礼节及娱乐活动等,从而使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幼儿园还可结合传统节日举办相应的社区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我国的传统美德,培养良好的社会品质。
参考文献:
一、让诚信理念根植于孩子心中
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源泉,是教子成人的第一步。陈巍家三代同堂,不说其乐融融但也和和睦睦。她与公婆一起生活近30年直至两位老人相继去世。公婆都是离休干部,勤俭持家诚信待人。她们夫妻俩都是警察,认真工作诚实守信。这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女儿。她经常对孩子说: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良心,人在做天在看,糊弄别人和消极工作就是拿自己的良心开玩笑。她经常给女儿讲做人要谦逊诚实,要心存感激,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孩子经常说:"她的四位长辈都有好的人格修养,话一出口就是要诚实守信,他们都有一颗平常心,都很乐观向上。"因此,诚信理念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已经根植于女儿心中。
二、以身作则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传递正能量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且不可代替的教育者。她们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榜样的正能量去影响熏陶孩子,她们用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带动着女儿。家人之间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27年里,只要是在家就给爷爷奶奶捶背、端茶倒水、给奶奶打胰岛素药针、陪爷爷奶奶聊天、夜晚陪奶奶休息、早起给奶奶倒便盆等等,都是乐此不彼,从无怨言。现在工作了,只要是放假回家,就不让父母进厨房,因为她要为父母做饭让父母歇歇。好习惯是养出来的。陈巍女儿很爱看书,这与家长们天天读书看报不无关系,也从书刊中学到了很多。在女儿读研的三年里,在导师的正确指导下,她的《怎样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等两本书由人民日报社予以出版,期间还撰写了《以事件为中心的青年网络虚拟社群研究》等数篇论文分别在《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
三、让感恩意识成为孩子乐观向上的行为习惯
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她经常对女儿说:"一个人懂得感恩,他就会拥有幸福,一个人心存感激,他就会更加快乐。"她引导女儿要拥有一颗阳光般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要感恩一切。女儿从上幼儿园开始融入集体生活时,就培养她一些诸如要谦让礼貌等优良品德。在19年的学校生涯中,她始终以感恩宽容的心态成长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刻苦学习、助人为乐,深受师生喜爱,她作为母亲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