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阅读体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7: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浒传阅读体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水浒传阅读体会

篇(1)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57-01

1.培养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1.1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

有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

因此,我坚持在一定的时期与学生共读一本书,不时交流。同时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形成“我捐一本换五十多本”的读书观念。

1.2把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特点,深入体会人物恃才放旷的个性。这样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的期待。

1.3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

生活中我们发现,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不同程度地带动了这些文学名著的流行。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尝试从初一进校后就开设影视活动课。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1.4以考试促进名著阅读

定期的必读书目考查,旨在检查学生阅读与否,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了解程度。每学期要进行必读书目考查,一般只对文学名著的相关常识作了解性考查,如作者、国籍(朝代)、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主要情节、人物绰号等,这对学生阅读名著是个很好的促进。当然考查的方法应该谨慎考虑,不能成为有压力的应试。

2.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2.1引导学生精读略读相结合

读书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培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略读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精读和略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保证阅读的效果。

2.2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读

不管阅读哪一类的名著,都必须要有层次地反复读。茅盾就曾说过:“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你读了一本名著,经过半年或几个月再拿来读的时候,你从前的心得,一定会有所修正,否则就是没有进步。”所以说,凡是好书都得重读的。

2.3教会学生有针对地灵活读

比如阅读小说,学生大都只关注情节,把故事看完就算完事。其实,情节之外,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也往往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读者深入其中,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

2.4培养学生有效地动笔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养成自觉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一是勾画圈点打问号,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二是寥寥数语写批注,读到精彩的词语、句子可以写上自己简短的批注;三是摘摘抄抄多积累,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这样的摘抄既可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也可以作为不定期对名著阅读的检查的一个有效的依据。

2.5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廷伸阅读

我们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使学生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例如:在学了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后,适当补充介绍李清照中、晚期的代表作,如《醉花阴》(薄雾浓浓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李清照;喜爱李清照的,可找到女词人的全部作品熟读、吟诵。另外,对不同作家同一内容作品的比较阅读,可使学生发现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

篇(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120―01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对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人文素养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名著阅读题在近三年各地中考中连续出现,所占分值为4分。考查范围广泛,考查方式灵活,题型难度逐年增大。通过对我校中考生调查发现,学生名著阅读的答题情况不容乐观,平均得分较低,有些学生甚至得零分。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以身示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胃口择优推荐,把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经常带进教室传阅,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平时阅读中,老师要言传身教,把自己阅读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与学生共勉,让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以养成阅读的自觉性。同时,要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营造氛围。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教师要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赏析名著的精彩部分,把学生的阅读名著的胃口调动起来;积极开展课前5分钟“名著推荐”活动,让学生推荐名著的精彩片段,或推荐一位作家,让学生写读后感,特别优秀的在全班欣赏;或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诱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互相带动激发,养成读名著、谈感受、话乐趣的良好氛围。

3.活动引导。巧妙地组织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名著知识竞赛、读书比赛、手抄报,制作读书卡片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设计一次语文活动,或出一期黑板报,班会课上让学生讲讲老舍的故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亲近名著,热爱名著,让名著温暖他们的心灵。

二、明确阅读目标 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博览全部。应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对其推荐阅读的篇目和教材中要求了解的人物、相关故事情节和主题等要了然于胸。如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七年级下册:《童年》《昆虫记》等,还有一些经典的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名著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进行合理安排。每学期至少要有计划地阅读三至五本名著。另外,教师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名著。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向学生 推荐林海英的《城南旧事》,学习《在沙漠中心》可向学生推荐圣埃克絮佩里《 小王子》。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讲究阅读方法 读书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非易事,因学生进入中学之后的课业负担太重,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的乐趣更为有益。

篇(3)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对初中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作出了规定,并对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总量有了明确要求,还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篇目。但现在中学生普遍对文字量在二三十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感到吃力,那些经典文学作品很少有人去看,即使近年来,我们教育的有关部门对此也做了许多的努力,特别是利用中考这个指挥棒,不断强调名著阅读不能只流于形式,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然而初中生名著阅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1.阅读态度的被动性,产生名著阅读的盲目性

初中生的阅读自觉性不够,特别是对一些篇幅较长,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严密的哲理的名名著感到乏味,阅读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他们需要依赖老师开出的书目,并定期进行阅读检查测试,才会强迫自己看书。笔者曾到图书馆、阅览室了解过,对于一些外国经典名著或者哲理类书籍,很少有学生看,倒是老师布置要求阅读时,图书馆就会“门庭若市”。而借了书之后,只有老师强调考试会考到,所占的分值是多少,学生才会有看的“兴趣”和热情。试想一下,如果教师不布置阅读任务,这种热情还会这么高涨吗?而且,这种功利性极强的阅读,又能真正地起到有实效吗?

2.阅读内容的通俗性,造成名著阅读的浮浅性

阅读内容的通俗性也使学生的名著阅读受到了挑战。青春小说,畅销书刊,漫画读本,成了学生的偏爱,流行读物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慰藉。“视文化”时代,或者称为“读图时代”,使很多学生已不再在书香氛围中阅读名著,阅读呈现的是一种浮浅性。即使是阅读经典作品时,学生更多的也只是注意到故事情节,认为情节越曲折生动,就越感到有趣入迷。但是较少注意作品的修辞、文采、结构。此外网络文学不仅在内容上,更在语言上,对名著经典来了一个极大的冲击:网络时代的碎片阅读更以其方便快捷、自由开放的语言优势,夺走一批批的文本读者。我们学生阅读在所谓的时尚中表现出令人担忧的浮浅。

3.阅读目的不明确,产生名著阅读的低效性

初中生的阅读常缺乏明确的目的,他们对区别书的好坏优劣,缺乏鉴别能力,不善于根据个人文化程度选择深浅适宜的新闻记者材料。不少学生往往哪种书最流行就读哪种书,如前一阶段掀起一股“郭敬明”热,许多学生纷纷购买郭敬明的《幻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同时武侠小说、侦探故事、卡通漫画在学生阅读中占很大的比重,很多的学生也很快看上瘾了,认为是潮流与时髦。而众多的国内外名著虽放在了学生的书桌上,学生却没有用心的去看一看!因为没有明确的指引,这样的课外阅读非但不会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说不定还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1.缺乏长期阅读计划,是造成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盲目性的主要原因

笔者曾做过一个关于阅读计划的调查:

表1的资料显示,无论哪个年级都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自己的阅读计划,而即便有长期阅读计划的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减少。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的这一要求在实际中并未完全贯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有短期计划,也很有可能与阶段性的月考、期中考试有关联,这也是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违背的。没有计划的阅读盲目的阅读,《学记》中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没有计划便没有阅读效率,所以学生在名著阅读上,没有自己的主动性,很多的时候都是靠教师的引导、指导。

2.阅读内容的通俗性和功利性,是影响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浮浅性的

主要原因学生的阅读内容上,功利性和通俗性的书籍占了大多数。据调查,目前中学生的阅读范围相对比较窄,各类实用书刊,如教学辅导、外语、应该作文以及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书目,上了他们阅读的排行榜。其次阅读内容的通俗性也使学生的名著阅读受到了挑战。青春小说,畅销书刊,漫画读本,成了学生的偏爱。作品中的张扬的个性,不羁的行为,叛逆的思想甚至青苹果似的早恋,像一只温柔的大手,毫不费力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并使他们的理想主义和价值观向个人本位偏移。很多学生坦言:如果没有老师作为任务的强制要求,中外名著作品,是很少去主动阅读的。

3.流行阅读的大众趋向,是影响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低效的主要原因

(1)由于社会的大背景使然。现行的教育制度,使得现代中学生生活节奏紧张,竞争剧烈,学业压力大,流行读物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慰藉。高雅严肃、思想性高的名著作品,其受众程度越来越低;反之那些时尚轻松、流行娱乐的读物却日益盛行。这时候的阅读,给予读者的不再是深邃的思考,更多的是一种流行文化的消费。他们凭兴趣而读,追时尚而读,这种趋势明显影响到了中学生的阅读倾向,形成了名著阅读的有力阻碍。

(2)电子传媒和读图时代的负面影响。现在的电子传媒大不同于以往的印刷品时代,今天的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视文化”时代,或者称为“读图时代”。很多学生已不再在书香氛围中阅读名著,许多名著性的文学作品,诸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都是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来接触和了解的。这种缩短了时空距离的电子传媒,使得学生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作品本身,它破坏了人们超现实的想象力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情境,学生再也领会不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享受。

三、对策——初中生名著阅读呼沉浸式阅读

1975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了沉浸理论:“说明的是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到一种活动中去而完全不受其他干扰的影响,这种体验是如此地让人高兴,使用权人可以不计较任何代价与付出。人们完全出于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而做它。”

“沉浸式”名著阅读,指的是阅读者沉浸在纯粹、经典的语文环境中,完全投入在语文殿堂中汲取营养,从而让身心得到洗礼,让品位得到提升,让素养得到优化。因为这种“沉浸”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产生自我的和谐,享受着意识与活动合一,因此有可能促成学生完成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通过学生不断获得的自我肯定,促使个人更加努力于学习新的技能,从而最终更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沉浸式”名著阅读笔者认为是主张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浸润到阅读的文本中去,获得阅读的最佳体验和最大感悟,达到沉浸阅读的最佳境界,凸现阅读的“高峰体验”。

沉浸式名著阅读其具体的策略有以下以三个方面:

1.初试“沉浸”——以考试考查内容为诱点,制订循序渐进的名著阅读计划

要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因为没有计划的阅读就相当于在在轨道上运行的火车,对学生阅读的提高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帮助.计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名著阅读的成败,计划的内容包括目标与任务,完成目标的具体措施、时间安排与力量分配等。在学习上,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近期安排。在阅读初期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针对这种情况,可先让学生阅读一、二百页的短篇,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名著阅读与学生的隔膜自然就会消失。学生尝到了读名著作品的甜头,就会产生阅读的亲切感。其次,名著的东西往往不能短时间完成,有些学生无法从容应对这一漫长过程。针对这种情况,可制定简单易行的读书计划。如利用课间、午间、自修课的时间,根据能力的大小,每天读10页至20页的数量,一月下来,四百至六百的作品,就不知不觉读完了。这种降低心理压力、循序渐进的策略有利于学生对名著作品的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浅层“沉浸”——兴趣指引,方法护航,体验前所未有的名著阅读快乐

(1)兴趣指引——以影视引导进入浅层名著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程度地带动了相应书籍的流行。笔者的学生中,有因为看了百家讲坛节目,而成了《论语》的忠实读者,通过影视作品中的名著内容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名著。

(2)方法护航——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含英咀华”。韩愈在著名的《进学解》中强调读书要“ 沈浸醲郁,含英咀华”和“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就是说读书要深入,要反复咀嚼,要读出文章最深处的“义”来。由“沉浸”而实现全方位触摸语义,正是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第二重境界。③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也要指导学生善于把阅读课文的方法应用到名著阅读中去,让学生自己动眼、动手和动脑,独立活动, 读书要深入,要反复咀嚼,要读出名著最深处的“义”来,全方位触摸名著语义、语境,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让初中学生沉浸在名著的世界里,让他们“含英咀华”,汲取书中的营养,体验前所未有的阅读快乐!

①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作出比较、评价。

②浏览式阅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功夫只作了一半。”对于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

③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

④创造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从而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⑤圈点勾画阅读法。可边读边做摘记,或作圈点、旁批,作卡片,写心得,改写等,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3.深层“沉浸”——书人灵犀相通,凸现名著阅读的“高峰体验”

初中生的思维往往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阅读如果只流于表象的理解,思维达到语言层就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到意蕴层,领会文章的重点。通过沉浸式的名著阅读,能让初中生的思考变得有温度,思想变得有深度,它引导学生用心灵去阅读,用心灵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沉浸在语言的世界里,循文明象,循文悟道,凸现名著阅读的“高峰体验”,如:

(1)开展多种读书活动促进沉浸式阅读。沉浸是指一种当个人完全进入一项活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个人因为自身的兴趣完全融入其中,专注在自身注意的事情上,并且丧失其它不相关的知觉……这就是“沉浸”状态,也有人把它称之为“高峰体验”。 ④而这样的体验,正是沉浸式名著阅读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通过沉浸式名著阅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组织“取经故事”(故事会)、“话说 (西游人物)”(演讲赛)、 “读《西游记》有感”(作文赛)、 “影视周”(影评)等活动。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有目的的读完《西游记》,更能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作品,理解作品,领会作品的意蕴,凸现名著阅读的“高峰体验”。

(2)提供各式交流平台推进沉浸式阅读。开展欣赏交流课,搭建多种交流平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名著的世界里,体验阅读的快乐,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更多条件,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采取不同的形式欣赏交流课。初一时采取“我所喜欢的名著故事”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感兴趣的名著故事。从初二起逐步过渡到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评价、作品主题的探讨上,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各抒己见,交流独到感受。在思想的碰撞中,完美和发展自己。

除了交流课,还可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如撰写读书报告、摘抄本的展台式展览、心得的墙报式展览、阅读名著优秀作文展览……在这种交流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享受名著沉浸阅读的“高峰体验”,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

总之,名著阅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底子。在我们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疏通,希望我们的初中生通过 “沉浸”式的阅读,使名著阅读不再盲目、浮浅、低效!

参考文献:

[1]王仙娇.《流行阅读背景下初中生名著阅读的障碍、成因及对策》2008年3月

篇(4)

图书角“夭折”的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图书角缺乏妥善的管理制度,经常发生图书丢失和损坏的情况。这让爱书的学生心里非常难受,这使得图书角乏味,需要分享图书的学生不仅得不到满足,反而频频遭到伤害;二是图书角缺乏一套评价制度,这让捐出高质量书本的学生无法得到他人的赞许和认可,从而导致书籍的总体水平不断下降。就这样,图书角成了班级里被遗忘的角落。

探明了图书角“夭折”的原因,我便召集了班干部和几位班级里的“小书虫”,让他们献计献策,讨论如何让图书角“复活”。一开始,他们显然对此缺乏信心,全都低头不语。看他们这样,我一边用激将法鼓励他们接受挑战,一边临场想出一个“图书交流网”的名称来激活他们的思维。果然,这些喜爱网络的学生顿时来了劲,七嘴八舌地说:“其实,我们班的图书角虽然是‘死’了,但是我们相互之间的传阅并没‘死’哦!”“有时,我们看完一本书还会相互交流阅读的体会和感想。”还有一些网络读书积极分子当场出主意:“其实,我们可以把图书角做成像豆瓣网一样有趣。”

看到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我便让图书小组的管理员们先设想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讨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比如,书弄丢了怎么办?怎么鼓励同学们拿出高质量的图书?怎么通过图书交流提升同学们的读书境界?……他们还真行,提出了具有现代网络风格的图书管理设想。我把他们的“图书角复活计划”在班会课上公布,让全班同学一起参与讨论和制定规则。就这样,学生们都投入到“复活”图书角的工作中来了。经过几轮反复的推敲,“班级图书交流网”初步建立了起来。新的图书交流网不仅吸取了图书角的经验教训,还结合了班级同学的特点,建立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新规则,让人眼前一亮。

一、设立“点击取阅”制度。和图书角不同,所有图书归书主保管,不带到学校。学生们将自己愿意提供分享的图书登记在交流网书单上,这张书单就是全班的图书库藏。学生想要借阅书单上的图书,可以向管理员登记。由管理员通知书主,书主再将书本带到学校,通过管理员借给需要的学生,办理借书记录手续,同时写下约定的归还日期。这种“点击取阅”法显然是学生们受网络购物的启发所创造的。这让图书的借阅井然有序,再也不会发生图书“不翼而飞”、随意丢弃的现象了。

二、设立“诚信积分”制。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诚信积分。如果做到按时归还、爱护书本,就能得到奖励积分;如果发生损坏、遗失和拖延归还的行为,不仅必须赔偿和修补,而且要扣除一定的积分。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诚信积分的清点,分数最高的几名学生每次可以多借一本图书,诚信积分不合格的学生两个月不许借阅。

上一篇: 特邀嘉宾邀请函 下一篇: 财务总监发言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