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7: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前教育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前教育学习计划

篇(1)

一、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方面的问题

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我国大行其道多年,英语四级和六级的衡

量标准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根深蒂固,文化的渗透在短时间内换

不来学生成绩上的突破,很多教师对此仍旧是嗤之以鼻,认为其满足不了自己教学成绩上的需求,然而这种看法是十分短浅的,毕竟我们的高等英语教育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国际化的交流和往来之中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四级和六级成绩单上的优异并不能够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例如,与外国友人的交际中需要注意的礼节以及需要避讳的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这些在数字化的成绩单上是丝毫体现不出来的,所以跨文化交际型的英语教学模式必须要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施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也必须随之有所改变,放弃眼前学生成绩提高的教学业绩,追求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上的突破。

2.学生认识的不足和实践的缺乏

我国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往往功利性特别强,过分地看重自己在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中的成绩和通过四六级考试能够给他们带来就业时的便利,对于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英语文化渗透深度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上的不足,并且由于我国的学生在性格方面较为内向,敢于开口说英语和与外国友人进行英语交流的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学了满腹的英语单词却很难开口使用,这无疑是我们高等英语教育的悲哀。与此同

时,由于这种功利性的英语学习态度,导致我们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自觉性很差,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在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之后更是拒绝再进行英语的学习,更谈不到英语文化的学习。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只是学会了这门语言而没有学懂这门语言。

3.考试制度的障碍

虽然我国大学英语以素质教育为主,提倡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最高教学目标,但是考试制度的存在依然成为跨文化交际型教学模式的最大障碍,在考试制度的阻挠之下,跨文化交际型教学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即便是有很多教师深入理解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先进之处,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付诸于实

践,但是收到的反响却令人心寒,很多学生还是热衷于考取英语能力的证明(四六级英语证书),对跨文化交际型教学模式仍然抱着一种看客的心态。另外,在我们的考试试题中对于文化方面的涉及也非常有限,在学生依然以考试为思维核心的局面之下,从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上加以改变是极为关键的。

跨文化型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上述的问题,语言的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难发现其与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是一种文化差异的体现,另外英语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多是与英语语法完全不相干或者相违背的,这些单纯地靠记忆是完全不能够解决问题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还是要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只有掌握了英语的语言文化才能够在英语的学习和使用中举一反三、如数

家珍。

二、教学方法的应对

1.采取交际型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内涵

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英语的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口语化的表达看似非常随意,而且用死板的语法区分还非常容易产生歧义,但是我们在观看一些英文影片和欣赏一些英文歌曲的时候会发现这些看似极易产生歧义的口语却表达得非常精准,如果用常规的字面理解的意思与真实表达的意思

相去甚远,这是因为语言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也是一种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鉴于此,我们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交际教学,让学生以交际为最高学习目标来学学英语,从文化理解的角度去看待交际使用中的英语,从文化的角度去接受这些书面英语中接触不到的英语表达方式,并且通过这种交际能力的培养实现自己跨文化的英语学习。

2.培养学生非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

非语言的交际能力完全是文化的体现,语言的交际是有声有形的,其中文化的成分占据有限,而非语言的交际就是完全的文化内涵的体现,例如,我们在观看英语国家出产的影视节目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些无声的场景或者是肢体动作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含义,画面中虽然没有语言的表达,但是其中的含义却是极为丰富的,这种非交际能力的表达方式是培养学生理解异国文化的良好途径,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广泛地加以利用,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刻意义,久而久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文化内涵的成长必然会造成学生在英语交际能力和英语理解能力上的显著提升。另外,在跨文化交际型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也要渗透一些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礼仪方面的教学,这也是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些饱含着文化气息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让学生能够领会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用跨越性的思维方式来熟悉并掌握这门语言,并最终在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加以利用。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型教学模式还不是十分的成熟,所取得教学成果还不够丰富,但是在国家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造就一大批的国际化人才,并最终在国际舞台上为我国的经济和外交建设建立功勋。另外,跨文化交际型的英语教学模式还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以更深层的理解来取得学生在成绩和能力上的双突破,也能够让学生以更为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英语学习中,并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国家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玲.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科技创新导报,2011.

[2]王丽梅.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中国成人教育,2009.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信息技术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效应,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必然走向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化学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在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化学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产生新的学习模式,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有效地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优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化学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置背景音乐、设置文字出现形式等。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现对普通实验的扩充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部分,但一些化学实验会产生有毒有危害的物质、部分实验不能在实际中操作,这时,信息化的模拟实验就能弥补这个不足。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要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

3.能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及其性质,而很多化学知识都很抽象,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更感到难于理解。例如,在学习《乙酸》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由分子结构来掌握乙酸的化学性质,可以制作一个Flash课件,模拟球棍模型,并通过动画来显示键的极性以及键能的不同,并模拟断键的过程和其他基因如何连接到相应的位置,从而让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与掌握了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机理,以及它的羟基与醇类的区别、羰基与醛类的区别等。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整合流于形式

单纯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使用了多媒体,但是传统的讲课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完全没有改变,把黑板变成了投影仪。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这样的“整合课”完全没有触动课堂教学,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就难以充分发挥。当然,也就不可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整合效果。另外,一些教师仅仅在“公开课”或“示范课”等使用。整合不能流于形式,摆花架子,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

2.完全取代化学实验

在科学性上,能力培养上,信息技术都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尽管多媒体技术几乎可以将任何化学变化的过程逼真地模拟出来,但这毕竟只是模拟,许多科学实验,其现象尽管没有课件演示那么清晰,但实验是真实存在的,其可信性、真实性、科学性和严密性是可以为学生所感知的。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全部的感官去观察、感知实验的现象,而后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处理,探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这其中的许多现象,如,放热、吸热等是课件难以真实描述的,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分析、探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见,违反以真实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原则,只热衷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忽视实验本身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3.屏幕取代传统板书

传统板书过程往往是教师思维过程的再现,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同时,师生、交流学习体验,也是学生思维渐进的过程。若这个过程也用屏幕来替代,多媒体系统也就成了名不副实的电子板书,也就无法展现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过程,这样教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化学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倪华,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篇(3)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方式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提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取填鸭”式教学,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地给学生强调所谓的考点、重点,让他们死记硬背,不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造成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间接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即交流,交流即对话,交流即参与,它是一种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教育精神。对学生而言,教与学主置的互换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对教师而言,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浪费时间,而是传授知识、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多质疑、多发问,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转变以前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大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学生在认知中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境。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如在讲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时候,每个实验都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预测结果,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等到实验完成了,结果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样预测结果无论正确与否,学生都能记忆深刻。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这几个问题:1、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所有问题都讲出来,要让学生有问题可提。2、发现和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错误倾向,使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

三、结合实际生活和科技前沿,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哪里有物质,哪里就有化学,可以说化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起争论,教师可以顺势用化学知识来做解释。如结合图片,让学生讨论巩义市浮戏山雪花洞的溶洞是在怎么形成的?这时教师可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加以解释,这是难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之间互相转化形成的。另外,结合生活中水壶里边的水垢,讲解泉水、井水等常是硬水,在水壶和锅炉里能形成水垢,这是由于生成了碳酸钙等沉淀的缘故。并且提出水的硬度高对生活和生产都有危害。通过这一番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对碳酸钙与碳酸氢钙间转化这一知识印象更深刻。还有利用目前很热门的环境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酸雨是怎么形成的、温室效应的原理、臭氧层空洞、汽车尾气、土壤改良等问题,学生听说过,却很少认真思考过。举出这些实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认知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能接受知识65%。因此,感官认知比抽象的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手段,集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传媒为一体,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为抽象的理论教学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计算机可以模拟原子、原子团、分子等的结构和变化机理,使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电子云、化学键、晶体结构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例如,在讲共价键的时候,用多媒体的动画播放演示氯分子形成示意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公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还有在化学上有些静态生产过程不能被学生理解,如接触法制硫酸这个生产过程,可以通过动画模拟仿真来将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并将各个环节进行局部放大和反复演示,这样学生对各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生产过程就都能明白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引起的实验失败。在实验前,可以让学生利用相应的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模拟实验,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不正确操作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试验,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资源,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了挑战。中职化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提高用教育理论指导和反思教育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丰富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化学教学更趋合理和有效。 (上接第387页) 掌握英语词汇搭配,从而掌握地道的英语语言。

参考文献

[1]卫乃兴.搭配研究50年:概念的演变与方法的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1-15.

篇(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64-01

高中化学知识特点主要基于初中化学发展的情况下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提升。化学这一门学科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宏观和微观等方面进行研究,是一门探究性的基础学科,化学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具有其独立性与特殊性的特点。对于化学教育的研究,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科特点的情况下,应该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转变教育主体,实现教与学双向的不断转换,由原来的教师为教学主体不断转换成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同时,应该尊重学生的基本能动作用,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设计中和实施具有活力的高中化学新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学习动力,在探讨和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智慧的因素,使其在学习和探讨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力更生的能力,实现自学与互动教学同时发展。

1 基于新课程教育发展要求下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现行新课程教育教学发展要求,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在教材知识板块的设计方面也有很大改动,这样,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适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以话题为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化学知识的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同时对新教材知识的课堂教学全面展开。例如:人教版教材中老版本的知识板块设计与新版本的知识板块设计的不同,老教材中一些知识点在新教材中被淡化或者根本没有提到,而新课标要求中又提到该知识点的具体教学要求。这就给原本都很熟悉老教材的老教师出了个很大的教育难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很难抓住知识传授的要领,在教学过程中更是难以面面俱到,使教学发展步履维艰。

2 新课程教育发展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2.1 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的高端化学教学人才缺乏

现行教育体制下,很多高级中学主要以老教师来担任高中化学教学的重任,然而老教师大多数教学能力偏于陈旧化发展,很大程度上无法胜任我国新课程教育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化学教育在新旧方式替换下形成夹生式发展的新局面,不利于化学人才的培养。加之学校出于经费方面的考虑,在新型高端的适应型课程教育发展的高级化学教育人才引进方面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实际性的实施,所以,导致不少高级中学高端的化学高级教师师资力量较为缺乏。

2.2 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现行的新兴教学模式难度变大

现阶段虽然不少高级中学教学中积极响应国家新课程教育发展的要求,但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没能实现根本性的转变,究其原因,虽然素质教育适应国家人才发展的实际要求。但是现行的高校人才录取标准主要以学科成绩为主,这样,很多高级中学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成绩,培养更多能够通过考试上大学的应试化人才,表面上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实则一直实行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变成学习的机器,不利于学生多能素质方面的发展,从而出现不少在知识能力中处于高端发展,然而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力却十分低下的病态式人才。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新兴教学模式还将有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帮助,同时还需要高校人才录取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其发展。

2.3 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究其现行的高中化学教学与实践研究发现,填鸭式教学和板书式教学在很多情况下泯灭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出现这样的发展状态主要是因为一些高级中学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视度不够,殊不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办事素质的能力。

3 新课程教育发展视域下实现高中化学教育不足的解决措施

3.1 合理培养和引进适应现行教育发展机制的新课程高级教育人才

高级中学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应该根据现代化教育新要求即新课程教学要求来对现有的化学教师进行再教育培训,同时合理引进相当数量的新课程教育高级人才,实现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发展。例如:加大学校现有的化学教师的新课程要求标准培训力度,运用绩效激励方式实现教育人才的长期有效的培养。在化学高级教育人才的引进方面,学校应该不惜花大资金引进高能力素质的国家名牌大学生来任教,并运用绩效激励方式使其发挥更大的人才优势,实现高效率的新课程教育教学发展。

3.2 合理运用教材和教学资源,实现各版教材教学内容的科学重组

新课程教材有别于传统的老教材,新课程教材对于教学知识留有相当广阔的教与学空间,以便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探寻未知知识,实现教与学的长期互动。例如:物质的分散系,苏教版不到一个课时,没有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加入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而鲁教版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独立为一节,将胶体也独立为一节,对胶体的制备性质和用途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出现了丁达尔现象、电泳现象,制备了氢氧化铁胶体和碘化银胶体。人教版也将电解质从物质的分散系中分离出去,增加了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等知识。再看看课标,确实有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标为指导,整合各教材的优点,重新组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完成教学任务。

3.3 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素质

高中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办事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动脑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5)

技工学校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这决定了它和普通高中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许多学生进入技工学校后过于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特别是语文课。在学习语文课程当中,学生上课睡觉,不注意听讲是家常便饭,甚至还有“不摸课本”的现象存在。然而,语文学科却实实在在承担着对“人而为人”的培养,对道德修养素质的培养等方面的不可估量的责任。故而,如何提高技工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激发技工学校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就成了笔者孜孜探索的内容。

一、以实用为原则,突出教学重点

根据我校专业设置情况,把应用文的文种进行分类,在公文类、事务类、宣传类、经济类、文书、法律类、礼仪类等应用文中,并非所有文体都对学生今后的职业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如何让学生学到最有用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工作性质,慎重而明确地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将来能派上用场的应用文体。笔者所教的班级都是机电、建筑施工、汽车修理、计算机的专业学生,有的应用文体可以说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几乎用不着,而有的文体将伴随他们整个职业生涯。比如:象命令、决定、议案、等公文文种,与学生将来的工作接触面不大,这些文种可以只做简单介绍、一带而过。条据、计划、总结、合同、会议通知等文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今后在工作中密不可分分的,应把这些文体选为重点进行教学。在讲授“计划”和“总结”时,要让学生明确这两个文种是一项工作或任务的两个端点,在工作没有进行之前,需要制定计划,等到工作完成以后,就要进行总结。直到学生把“计划”和“总结”的概念和写作要点都掌握了,他们也就弄清楚了。并明白工作中写不出符合要求的应用文对工作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二、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

一位教育家说过:“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同样肩负着培养企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更要突出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充分发挥应用文的实践性和实用,体现应用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对应用文的学习,学生们经常说,应用文看似简单,但一写就错。在机电班的“求职信”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能写出格式,内容符合要求的“求职信”,笔者做了一个写作练习,给出的条件是:一家国企到学校招聘维修电工,请有意到企业工作的同学递交一份求职信和个人简历,该企业将从求职信和个人简历中选取面试人员,通过面试择优录取。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从教材和参考书中找出求职信的相关理论,参照例文,认真写作求职信。然后由笔者做考官,所有同学做应聘人员,让同学们进行现场模拟面试。这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写作能力,还充分展示学生的口才和社交能力,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点到为止,让学生自主学习

讲授是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能用较短的时间传递丰富的知识,容量大,效率高,能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而自学则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课堂上少讲精讲,即讲一部分,留一部分,将基本理论讲清楚,把能自学掌握的内容留给学生课下自学。自学有利于知识消化,学生通过自学搞清楚的问题,比听教师讲清楚的问题印象深刻得多。最有价值的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是最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自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忍耐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今社会,不会学习的人就是不会生存的人,自学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由学会逐渐过渡到会学,将来才能适应企业独立工作时面临的各种挑战。我是通过一般书信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日常生活中,随着通讯的发达,确实很少有人写信,但这个文种的格式很有代表性。我采取重点不放在课堂上讲,而是提前一个星期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收集各种类型的信件,然后再到书本上找一般书信的概念、种类,写给什么人用什么样的称呼、落款。把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然后再通过课堂设定不同的内容让同学们写给不同的人。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计算机这种多维立体的教育信息传播,增强了信息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画展示、幻灯片、视频和语言描述等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语文教学渠道

为了加强学生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语文教学渠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教学不失为一条捷径。当前,技工院校语文教材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不少当前热播的电视剧、专题片等被编入了教材,对于这些课文的处理,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电视、DVD 光盘等了解剧情,促使学生产生期待老师讲解的愿望。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再现课文节选部分的情景,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设计相关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网络环境中学习语文,在浓浓的兴趣氛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五、适当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新的技工院校语文课程,十分重视职业活动中的文化素养。因此,技工院校语文教师应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技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选择第二课堂活动,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文学社团活动,可以借助学校开办文学社、书画协会、记者站、广播室等,以此来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优势,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六、改革教学模式,做到师生互动

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课堂教学中如果注入了教师的情感,那么学生的情感也会随之产生共鸣,师生在课堂的互动通过交流而发生共振。这样,就能做到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融汇到具体的文体中,化枯燥为生动,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应用文的实用性,师生互动交流的最佳方式就是适时穿插讨论,讨论可以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的信息交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从一个单纯的演讲者转化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人人参与其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技工学校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立足本职,敬岗爱业,更新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那么就一定能改变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现状,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技术人才。

篇(6)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互相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将会对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中学语文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通过“建构意义”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学。而且学习也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自己系列的创新研究,即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有机的进行融合,具体要怎样融合?我们就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比如合理安排课堂的教学内容;趣味化教学内容,组建以学科为单位的信息小组等。只有这样,我们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才能得以深层意义上的变革,才能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创新应用,寻找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学科教育的契合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以发展人的智力、创造力为主要目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它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和学习的观念。语文教学要适应新世纪人才素质要求,必须重视创造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与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高效地获取信息,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对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挑战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模式的改革,创新应用。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使教材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结合起来,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造了形象直观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变得富有吸引力。以设疑、引探、分析、讨论、综合等形式,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处于主动探究、主动进取的状态,使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融为一体。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思维训练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大脑高级思维过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开设思维训练课。比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一系列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案,选择媒体的最佳组合,适时适量地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并将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达到优化训练的目的,着重培养学生养成创造性个性,敢于冲破思维习惯的牢笼,学会从不同角度开拓新的思路,懂得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不同方法,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懂得巧妙组合可创新的道理,教给学生学会用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拓宽创新的领域,或用他山之石以攻玉,或用移花接木出新招。学生一旦掌握了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则事半功倍。

总之,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教学问题,为我国未来教学工作探讨和创造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新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开拓性事业,是一项创造未来、保持教学体系生机和活力的事业。语文创造性课堂教学,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

篇(7)

一、引言

外语教育应是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能理解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存在的差异,培养学生在适当场合面对不同对象能够运用所学语言的知识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不注意语言在交际中的重要价值,重语言而轻使用。在外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经过了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英语学习,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后,学习者已经从学习、模仿进入到了实践运用的阶段,并开始尝试着将英语作为一门新的语言来使用。但由于对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匮乏,使得学生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还沿用着汉语的交流习惯,因此他们常常造句语法准确,却违反英语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背景,语言不恰当或不得体,使听者心生尴尬,导致交际失败。

二、语言、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

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就是文化的学习。在世界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长河中,各族人民根植于各自文化中所发展出来的语言风格各异,都具有其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反映着该民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劳动价值和生活习惯,记录,承载,也构建了文化。如果抛开文化属性来谈语言,无疑是苍白无力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手段,是储存着文化信息的代码,并在持续不断的交际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文化是人们观察、认识、评价和行为活动的方式,所以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是相互依托,不可分割的。学生在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本质上就是在和英语语系国家的文化进行接触和碰撞。交际失败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在教学中应将英语国家有关的文化背景的相关信息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按照英语的语用原则来交际。交流者需要走出自身所在国家的文化局限,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根据语境恰当地运用语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知识背景的教授是由英语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所决定的。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英语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风土人情、行为习惯,让学生浸润在英语国家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对促进学生英语的学有裨益。

在知识文化构成中,有被世界各族人民所共同认可的知识文化,如国家的发展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发明等,这部分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固有特质,如传承性、共通性,易讲解性,是可以通过学习加以了解的,不容易因为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让人产生误解。还有一部分如交往礼仪、风俗习惯、、文化变迁、民族禁忌等交际文化,这部分文化往往无法系统明确地说明,但却内化于人们的内心,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文化背景不同的两方在交际时发生误解,最终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英国语言学家Thomas认为:“在交际中,如果说话不合乎语法逻辑,最多会被认为是‘对语言掌握得不好’;但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他就会被认为是‘不真诚的、欺骗性的或存心冒犯的人’”。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中庸之道,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往往不直接表达自身的观点,话语中常带有模棱两可的意思。比如两人在街上相遇,一方说有时间到家里坐坐,另一方说:“一定、一定”,表达了积极的应和。而双方都明白,这次邀请不一定能达成,只是客气的表示。而西方人在表达上则更为直接,肯定与否定都比较明确,习惯于将自己的观点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如果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西方人相遇,这位西方朋友出邀请,充满诚意地请客人到家里做客。虽然中国朋友可能不愿意前往,但东方文化所追求的与周围人群建立和谐关系的需求促使他没有直接拒绝邀请,而是礼貌性地回应:“一定、一定”,这时,误解便产生了。中国人可能是礼貌性地回应,不见得一定要登门拜访,而西方人则会认为对方已经应允,随后会敲定请客的日期和时间,结果使两个人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还有在中国常出现的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例子就是中国服务员在回答外国客人的称赞时会说“That’s my duty”。这位服务员的本意是要表现出谦虚,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体现出东方人谦虚为美德的文化传统。而外国人的想法是要表示他衷心称赞对方的服务,并且认为对方会回谢以表示接受。这就是忽视了文化背景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语言、交际、文化是紧密结合的一个整体,“语言、文化、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语言承载了社会的发展变迁,文化通过不同语言民族之间的交流进行传播和发展。可以肯定,文化上的诸多差异都有可能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造成交际的失败,如果误解严重,还可能爆发较为激烈的冲突。文化既从个体身上反映出来,更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的体现。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很少能处于目的语文化的环境中,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使其能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师就要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各种交际语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语用能力,使学生既掌握了语言知识,又能够恰当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一)从改变课堂内容设置入手,激发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大多缺乏使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有时不能与大学生的生活圈子紧密衔接,难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课堂中加入了“每课一星”的环节,让学生自发组成五人一队的展示星小组,在每堂课开始后的十五分钟内用英语做兴趣展示,展示的主题是中西方文化,而内容则完全由组内成员商讨决定,不再是老师单向讲授。这个活动给了学生们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小组成员在课下积极讨论,收集资料,创想构思,不断地在实践体验中增强对英语系国家文化意识的理解,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这个活动,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同时,也希望通过学习英文表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生们的展示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喜剧、歌舞、报告、新闻播报、电影片段、名人模仿等,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时事热点、个人兴趣分享、英美趣闻、时尚明星、国际赛事等,很快在同学中引起了共鸣。展示完成后,学生们一起就话题讨论,也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和效果。

源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学生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翻译不当的情况,在一次展示中,学生介绍中国的科学研究成果时说,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壮大,各种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研制青蒿素用以对抗疟疾的专家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雨后春笋是中国的成语,语出宋代文学家张耒的《食笋》诗:“荒林春雨足,新笋进龙雏。”形容春雨过后,竹笋生长的迅速且数量众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学生在翻译时按字面意思直译为: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实际上,翻译成英文中对应的表达方式:Bamboo springs up like mushmoms――像蘑菇一样迅速地生长更为地道。

经过了两个学期的展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学习的热情明显提升,在课堂外主动搜集资料,通过查阅图书、网络等渠道,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在学习中增强了对英语系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锻炼了口语表达,提升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意识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机会不多,而课下学生又缺乏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从小学开始,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大都是背单词,练句型,翻译,学生已经习惯了将接受到的英语信息翻译成母语,再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来记忆。在表达时,再从脑海中以母语的表达方式提取出来,翻译成英语进行表达。这时,内化于民族心理深层次中的本族文化背景会被不自觉地成为对他族语言和行为的评价标准。而在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长期的课堂学习逐步掌握了语言的规则,但却不能正确理解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背景文化和使用这种语言行为的语用知识。学生为了尽快地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也会自然地将母语的语用规则借用过来,就产生了语用负迁移,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Chinglish(中式英语)。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英语学习原汁原味。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东西并作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意味着外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目的语本族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保证整个交际过程的有效性。”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发展使文化交流打破了空间限制,因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中会导致文化上的差异更加显著。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都存在着差别。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爱德华・霍尔指出:“文化即交流,交流即文化;文化不是单一事物,而是多种事物;文化是联系人与人的纽带,是人与人互动的媒介。”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文化意识的敏锐性、积极对待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主动避免交际失败的情况的出现。

为了能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跨文化意识,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在课下积极主动地去找出中英文化中语用失误的例子,并且要自己查找资料,总结更正后拿到课堂上来讨论,和同学们共享。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学生在公园游玩时发现了几处标识语的英文翻译可能存在语用失误,就记录下来,并且在回来后主动查阅字典资料求证。例如:“小草微微笑,请您勿踩踏”的标语被翻译成“Little grass is smiling slightly,please walk on the pavement.”注意安全”的标语被翻译成“Take safety”。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找到了英语中对应的表达,正确的翻译是“Keep off the grass”和“Watch your step”。同学们还在课堂上讨论并总结了在标识语方面,中西方人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以及中英文表达方式的不同,避免在今后英语的使用中出现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给养浸润、点滴积累的过程,是在各个因素交错影响下不断地提升的。同样,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没有终结的过程。高校课堂是学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大学的学习生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阶段,随着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还将有更多的跨文化交际将发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之中。美国的语言教学法专家C.C.Fries认为:在实际的交际中,准确掌握并深入理解一门语言,需要对各种语言的使用场合的特点作系统的观察和记录。这时必须很细致且富有包容心,“其目的既不是为了以自己的做法为依据来衡量对方,也不是为了发现奇特的风俗,而是为了尽可能充分地理解、感受和体验”。要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细心观察、善于学习,培养兴趣、慢慢积累,除了通过各种途径积极间接地获取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知识以外,还可以通过走上社会后,与外国人的交际实践中直接获得丰富当地文化、礼仪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具有多元文化包容理念的跨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与文化的相遇不再是兼并,而是包容与理解。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性烙印和价值取向,形成了世界上多种多样的绚烂多彩的文明之花。文化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当代大学生是将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的友好使者,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他们面临的跨文化沟通形式是多样的,因此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所生活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让他们拥有一颗文化宽容心。

文化宽容心,就是指置身于本族文化之外的文化环境中的人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他族的文化形式,并能够坦诚地接纳并欣赏对方。宋梅砚认为:“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学生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比较和反思,形成对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各国文化的认同、包容和尊重。”当代大学生应该放眼世界,心胸开阔,尊重理解,具有民族自豪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文化差异有高度敏感性。在理解和接纳他族文化的同时,也让世界听到本族文化的发声。

篇(8)

关键字:多元化 地理教学 评价

一方面,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举足轻重;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改善学校管理体制。建构多元化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从评价主体、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师生互评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向沟通,教学评价同样应该如此。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地理考试命题和对教师教学水平和魅力的评价等方式参与教学评价。师生互评既能让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层次的评价内容,有目的地促进自身的进步,又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2、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学习与发展进行自评以及对同伴群体的互评,对自我的地理学习给予反思和诊断,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例如,组建地理学习小组,开展兴趣小团体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3、社会群体评价

家庭和社区是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场所,是社会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和家校通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社区评价可以通过设置“青少年成长档案袋”开展。

二、评价功能的多元化

评价功能的多元化是指评价除了具有甄别和选拔功能外,还应该有鼓励和激励功能以及促进师生发展的进步功能。

1、选拔

鉴于中国现存的教育体制,中学地理教学评价不可能去除评价的选拔作用。考试评价依然具有为高校选拔地理专业人才的功能。

2、鼓励和激励功能

地理教师准确、得体、生动、巧妙的评价语言可以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更有兴趣探索地理知识的奥秘,体现了地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地理教育人性化和社会化的体现,同时还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发展

地理教学评价应发挥本身的教育功能,让评价成为学生进步的“助推器”,使学生得到发展,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

三、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和多元智能发展,主张多元化地评价学习者的学习。一方面,中学地理对教师主要从专业素养、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风格、教学态度及教师的个人性格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包括:①地理基础知识;②地理基本技能(读图、观察、调查、实验操作);③地理自主学习能力;④地理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⑤地理人文关怀精神(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理念);⑥交往合作精神。

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1、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彼此实际表现出的技能水平和所取得的成果作为依据进行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主要包括纪律表现和参与课堂活动的质量及在课堂团体活动中表现出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对这些表现要做分别记录;教师在课堂的表现主要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语言和教学态度等。

(2)“档案袋法”

地理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地理学习档案袋”,内存的资料包括:完成的作业、绘制的地图、地理实验报告、收集整理的地理资料、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的记录等。教师通过“档案袋”记载的学生地理学习实况,再结合与学生的访谈交流对其地理学习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同样可以为教师建立“教学档案袋”,记录教师的教学成长历程。

(3)“小组评价”

在地理小组活动中,组员通过观察同伴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对同伴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和组内互评方式进行。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态度和合作精神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有:行为观察法、交流访谈法、建立地理活动记录档案法、学生写地理学习笔记法等。中学地理课程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感悟和实际体验逐步形成的。

3、终结性评价

在中学地理新课标下的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期末或期中举行的,对学生的地理课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领域的综合评价。作终结性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

地理期末测评除了采用闭卷考试外,还可以采用面试、论文写作及绘制地图、制作地理手抄报及开卷考试等形式进行。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地理成绩构成多元化,对学生作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

(2)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

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校情况,对考试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规范和评估,从命题到考试的组织、监考、巡考、阅卷及考试质量评估,每一步都应该有具体细则,以期促进教学质量和学校考试管理水平的提高。

(3)加强“考试库”建设

中学地理终结性评价考查的是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地理教师要把每次考查用过的方法归档分类整理,建立“考试库”,收集用过的地理试卷和其他形式的考核评价案例以备用,提高中学地理终结性评价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9)

1.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表现

1.1影响幼儿身心正常生?L,损害幼儿大脑发育。幼儿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初期阶段,易疲劳、骨骼硬度小、易变性等都是这一时期幼儿的身体特点。一些学前教育机构要求幼儿过早的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保持学习、写字的状态,容易给幼儿带来骨骼畸形扭曲、视力受损等问题,也有可能因为过重的学习负担给幼儿带来心理压力,导致幼儿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最终影响幼儿日后的学习生活。

1.2违背幼儿学习特点和规律,造成幼儿亚健康心理问题。幼儿时期人的思维单纯的依靠感知周围环境获得,认知水平也多以无意识为主,这时应该让幼儿经常保持在快乐的氛围中,以保证幼儿心理能够健康成长。如果过早的下达学习任务,容易引发幼儿从小就产生厌学心理,这种亚健康心理状态极易给幼儿成长埋下心理问题的隐疾,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危害极大。

1.3束缚幼儿的快乐天性,压抑幼儿的个性发展。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十八世纪时就提出“我们不仅要把儿童当人看,还要把儿童当儿童看”,这句话至今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仍具有极大影响。儿童虽然在人格上与成人保持着平等,但作为成人是一定要尊重儿童的独立性的。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如果过早的对他们进行约束管制,很大程度上会制约了他们天性的发展。“小学化”就是在学前时期就强制幼儿进行读、写等学习,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压抑了幼儿的个性,束缚了他们的天性。

2.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分析

2.1应试教育深入家长心灵深处。从古时期的八股取士到现在的高考制度,不难看出我国对于考试的重视程度还是极高的。这也使得应试教育理念在家长心中根深蒂固,因而大多数家长在幼儿时期就让孩子学习、读书,不能否认他们是的初衷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这往往使得孩子从小就对学习产生了厌恶心里,也对日后的学习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

2.2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现阶段,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在这种现状下,一些条件不成熟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应势而生。这些幼儿园不按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办学,换句话说就是不能给幼儿提供适当的学前教育环境。当然也有一些幼儿园为了让自己园中的幼儿在上小学时能比同班小朋友更为优秀,给幼儿安排繁重的学习任务,然而大多数家长宁愿支付高额的学费也要送孩子进园。但是无论是不合格的幼儿园还是学费高昂的优质幼儿园,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幼儿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3.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解决对策

3.1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消除应试教育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李毓秀在《弟子规》中说“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尚知“有余力,则学文”,而我们却因为应试教育的侵蚀,而把浮躁功力的思想行为强压给孩子,却实是应该深刻反省的。

篇(10)

在化学课堂中合理利用实验,对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知识,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

二、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实验可以运用在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中,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无论是哪一种课型还是哪一种实验教学,都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合理准备,切记滥用实验.对于书上有的演示实验,要做到每个必做;对于课标要求的学生实验,要做到学生都做;对于课本上没有的却有助于教学的实验,要想办法去做.第三种情况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思考、设计并付诸实践.

几年来对教材的反复研究,我发现复杂的教学问题通过实验就能得到很大的简化,所以在酸碱盐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实验教学,也正是这种关注和实践,让学生在酸碱盐的学习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由原来的头脑混乱渐渐变得思路清晰.下面我以《探究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变质》为例,谈谈实验如何运用在酸碱盐教学中.

学完《碱的化学性质》后,学生对于酸和碱的反应容易混淆,所以我就开了一节复习课,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究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变质情况,对碱的相关性质进行巩固提高,以下就是我的教学设计.

【课题】 探究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变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证明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变质及变质程度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实验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变质的证明

难点: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变质程度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氢氧化钙

回忆: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思考1:如何证明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钙固体已变质?

学生思考、上讲台实验:取样,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

提问:盐酸的量有没有要求?

学生思考回答:盐酸除了和碳酸钙反应还会和氢氧化钙反应.

追问:先和谁反应?

学生思考回答:先和氢氧化钙.

总结:盐酸的量需要过量,才可以反应到碳酸钙.

归纳:证明氢氧化钙变质:取样,加入过量(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变质.

思考2:如何证明氢氧化钙是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

学生思考,先分析实验流程:要证明变质的程度,不单单要证明碳酸钙的存在,还要证明氢氧化钙是否存在,所以先要把两者分离,分开检验.

上讲台实验:取样,加足量水溶解,取上层清液,加入酚酞,变红,证明有氢氧化钙;再取下层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证明有碳酸钙.

追问:证明氢氧化钙的存在除了用酚酞,还可以用哪些物质?

学生思考、回答:石蕊、pH试纸、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氯化铜、氯化镁)溶液、二氧化碳.(此问可以复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二、氢氧化钠

回忆: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提问:氢氧化钠密封保存的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1.易潮解2.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思考1:如何证明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

学生思考、回答:此问类似氢氧化钙变质的证明.

上讲台实验:取样,加入过量(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变质.

提问:氢氧化钠变质产物和氢氧化钙变质产物有何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碳酸钙不溶,碳酸钠可溶.

追问:利用碳酸钠可溶,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氢氧化钠的变质?

学生思考、上讲台实验:取样,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变质.

补充:我们还可以用氯化钙溶液来证明氢氧化钠的变质.

(CaCl2+Na2CO3CaCO3+2NaCl)

学生思考、上讲台实验:取样,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变质.

归纳:可以用三种方法来证明氢氧化钠的变质(复习了碳酸钠的三个化学性质)

思考2:如何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

学生思考、分析:除杂题区别于鉴别题,需要除掉杂质、保留原物质、不引入新杂质.

上讲台实验: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提问:(1)为什么氢氧化钙溶液要适量?少量和过量会有何影响?(2)为什么不能用稀盐酸和氯化钙溶液除去碳酸钠?

学生思考、回答:(1)少量除不尽碳酸钠,过量会引入新杂质氢氧化钙;(2)稀盐酸会和氢氧化钠反应,氯化钙溶液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钠.

思考3: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

学生思考、分析:此问类似于氢氧化钙的变质情况探究,但是又不全相同,因为碳酸钠可溶,形成的溶液呈碱性,需要检验碳酸钠的同时除去碳酸钠,又不影响氢氧化钠的检验,所以在这里只能用氯化钙溶液.

上讲台实验: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碳酸钠;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变红,证明有氢氧化钠,所以是部分变质.

上一篇: 妇产科护士长 下一篇: 项目监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