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7: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揠苗助长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揠苗助长教案

篇(1)

一是教师把寓言当笑话来教。可能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寓言大多内容奇特,主人公往往非常“奇葩”,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怪诞离奇,让人读了忍俊不禁。或许是因为有趣,我们一些教师把寓言当作笑话来教,着力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有趣之处,并展开交流。学生也把寓言当笑话来学,一味探寻其中的让人发笑之处,不及其他。如,教学《揠苗助长》,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农夫做事可笑之处,并表演出来。于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可是,因为缺少深入的思考,学生的体验是肤浅的,所得是非常有限的,更谈不上思想的启迪。

二是把寓言当成扩写材料。大多数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平实。一些教师不去思考寓言为何有这样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认识感知它的魅力,反而把寓言当成扩写材料,让学生去找扩写点,在课上进行补写、续写、扩写练习。能在教材中找到“不足之处”,学生也比较兴奋,于是,阅读课变成了写作课。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之下,学生交流写作内容时也很兴奋,甚至激动——感到自己超越了作者,超越了教材。如教学《揠苗助长》时,有的教师就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扩写点,并进行扩写练习。于是,学生着力刻画农夫守望庄稼时的焦急,揠苗时的细心、认真、辛苦,回家后的喜形于色。听学生读着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的作文,教师表现出的是满意与满足,却不去引导学生反思:作者为何不这样写。

为何会出现以上现象呢?是我们教师对寓言缺乏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没有能从文本特点出发设计教案、实施教学。教学寓言时,以下两点是必须认识到:

一、貌似荒诞的寓言来源于现实生活

不少寓言故事中主人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十分怪诞,叙述的事情十分离奇,似乎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其实不然,这些被讽刺的人与事正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如《刻舟求剑》中的楚人,不懂事物的发展变化,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让人啼笑皆非。生活中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的教条主义者难道少吗?不少人甚至成为社会变革的巨大阻力。很多寓言出自古人的作品,这说明一些貌似荒诞的人和事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于生活之中。这些寓言的作者们不但敏锐地察觉到了,而且“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短小的故事揭示出来,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掩卷深思,得到警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帮学生建立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我们自己一不小心也可能会成为故事中的人,或做故事中的事。只有这样,寓言教学的人文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也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

二、内容的呈现形式与表达目的相适应

为什么大多数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平实呢?这其实是由其表达的目的决定的。作者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道理,而不在于铺陈故事情节。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故事内容,明白其中寓意,是作者所要达到的效果。正是这种短、平、快的特点,让寓言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这对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些教师一味要求学生的作文要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结果,不少孩子的作文语言堆砌,情感虚假,不知所云。其实,小学生学作文,首先应该学习怎么根据自己的目的,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让人读得通,看得懂,然后再去追求具体、生动。学生如果确实具备了较好的语言基本功,教师就要指导他们选择与写作目的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寓言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合适的练习,引导他们感悟或学习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不能让学生误以为篇幅短小、语言平实是寓言的缺点。

基于以上思考,我以《揠苗助长》为例,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检查自学,初解课题

1.揭题,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⑴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出示生词:

宋国农夫 十分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纳闷 枯死

指名读,正音。

3.检查课文朗读。

请4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出示:宋国有个 ,因为想让 ,就把 ,结果 。

4.这个故事的内容,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

。揠苗助长的——揠,意思是 。所以,揠苗助长也就是—— 。

二、入情入境,感知文本

(一)农夫的“急”

1.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农夫。(板书:急)从哪一小节最能看出农夫是个急性子?(出示第一小节)

2.学生自由读第一节,从这一小节的哪些词语特别能看出农夫的急?在下面画上横线。

3.交流:为什么画这些词?(抓住“天天” “巴望”“总觉得”“一点儿也没有长”“十分焦急”,引导学生体会农夫的焦急)

4.指导表情朗读。

5.从第二小节感受农夫的急。

6.回顾学法,引导学生用先找关键词语,再读好词语,然后读好句子的方法继续学习第二节。

7.交流。抓住 “筋疲力尽”想象农夫累成什么样儿,引导学生换用四字词语来说一说,想一想为什么会累成这样。

8.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手中的一棵小禾苗,你这会儿想对农夫说什么呢?

9.小结。大家比农夫更懂得植物生长的规律。

(二)农夫的“傻”

1.要求学生思考第三、第四小节该怎么读,同桌讨论,练习。

2.交流。

(1)理解“兴致勃勃”。要是农夫想要告诉儿子:“经过一天的劳动,每一棵禾苗都长高了。”这句话该怎样读?要是他想要告诉儿子:“一天的时间禾苗长高了很多。”又该怎样读?读出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2)明白农夫的错误行为。过渡:不管农夫是怎样说的,我们都感觉到,农夫虽然很累,但是,心里却是喜悦的。可是,他的儿子却很——(纳闷)为什么?看来,他的儿子也知道植物的生长规律是不可违背的。齐读最后一节。

3.体会农夫的“傻”,思考农夫拔禾苗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是什么。(板书:枯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用一个字来评价农夫。(板书:傻)

4.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感受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三、联系实际,明白寓意

1.让学生编故事讲一讲。

出示一幅果农使用膨大剂导致西瓜爆裂的漫画。

有个 ,整天想着要让 ,心里 。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 ,给 。回到家里,他 。

过了一段时间,他到田里一看,发现 。

小结强调:用了很多膨大剂。瓜农和农夫一样,是个急性子的人,他们都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做了傻事,看来这种现象可真不少!

2.引导学生思考。

读了寓言故事,还有老师与大家分享的这幅漫画,结合我们生活中许多急于求成的事例,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结,升华感悟。

看来,禾苗有禾苗的生长规律,西瓜有西瓜的生长规律,孩子有孩子的成长规律……

四、复述故事,作业巩固

篇(2)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及其表现方法,熟悉其配画、插图的画法风格,进一步了解文学与艺术形式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丰富的绘画手段表现单幅或者连环画面,在合适的机会利用学生的寓言配画作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会寓言和神话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领悟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住寓言和神话故事的中心寓意,并选择恰当的情节把它表现出来。

难点:寓言或者神话故事中最能体现寓意情节的选择以及画面绘画艺术的个性化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寓言、神话资料,范作,学生作品等。

学生:寓言、神话资料及颜料、彩纸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角色表演(狐狸和乌鸦)

师:你知道这什么故事吗?选自世界上最古老、影响最大的寓言《伊索寓言》。由于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在全世界流传两千五百余年而经久不衰。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为我们熟悉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配画上插图。(揭题)

二.新授

1.欣赏壁画、石画(出示古老的石画)

师:寓言和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产物之一。人类很早就会使用这种极古老的文学形式,北魏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二千多年前的汉画像砖上画神话故事。都是人类生活智慧和艺术想象力的结晶。

2.什么是神话?说一说你熟悉的神话故事。

神话:通过对各色神话人物的塑造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沉香救母》《嫦娥奔月》《精卫填海》……)

3.什么是寓言?说一说你熟悉的寓言故事。使人趋向聪明、理智、沉稳。

寓言:通过简洁幽默的小故事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狐狸和乌鸦》《龟兔赛跑》《揠苗助长》《班门弄斧》《疑人偷斧》《杯弓蛇影》……。)

4.看图区分寓言和神话,进一步了解寓言和神话的区别。

5.师: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看图猜故事)

师:你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说出画面创作的要素)

生1:

我是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特点看出来的

师:(板书:主人公的特点)

生2:还要看故事的主要情节与场景

师:(板书:情节与场景)对啊,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或几个非常重要的故事情节,只要抓住这个主要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特点,就会很容易的表现这个故事了。

师:比如说揠苗助长,我们应该抓住哪个故事情节

生:农夫乐呵呵的正在往上拔禾苗。

师:狐假虎威呢?

生:……

三.欣赏优秀学生作品

四.合作与互助

创作表现

1.小组讨论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寓言和神话呢?现在让我们分小组讨论一下,在讨论之前呢,老师给你们一个小小的建议,你们首先来选择一个故事,再来分工合作,看看故事适合哪种方法来表现。

生:(讨论)

2.学生汇报

师:哪个组先来说说?

生1:我们组每三个人又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画一幅画。

生2:我们几个商量了,XX、XX和XX画背景。XX、XX和XX主要人物,最后我们几个一起来表演。

师:你们组太有创意了,让我们给他们掌声,鼓励一下,好不好?还有哪个组想汇报一下?

生3:我们想用彩泥来表现《

》。

生4:我们组想画寓言故事《龟兔赛跑》,一共画4幅连续的画。

师:那能说一下,在这个故事中你们要抓住那四个主要的情节画呢?

生4:第一幅是起跑的时候、第二幅是兔子跑在乌龟的前面、第三幅是兔子睡着了,乌龟超过了它、第四幅兔子在奋力的追赶,而乌龟却取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

师:看来你们所有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任务,那老师就期待着你们的作品了。

3.学生分小组创作

五.表演与展示

快乐评价

1.欣赏学生作品

师:(完成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欣赏各小组作品,说出你最欣赏的作品,在选择一幅说出应该改进的地方。

生:……

2.第二小组运用做好道具,上台表演。

生:(表演)

师:同学们,他们表演的好不好?

生:好

师: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再一次送给第()小组。

同学们,故事伴随着我们成长,神话让我们有一双飞翔的翅膀,寓言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道理,那么老师也希望,在今后的每一天一比一天过得更美好。

六.拓展与延生

激发兴趣

1.欣赏运用其他材料和方法表现的故事作品,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

2.自行设计主人公,自编自演一个寓言故事。

板书

篇(3)

人的一生有四个法定年龄:7周岁入学;16周岁领身份证,表示“成年”;结婚最低年龄;退休年龄。后两者有性别差异。

自妊娠最后3个月至出生后1。5-2岁是脑发育的最快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6岁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已髓鞘化,刺激可以很快地、准确地由感官沿着神经通路传到大脑皮质高级中枢;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发育在4周岁左右最重要,7-8岁儿童大脑半球继续发育,接近成人的脑重,神经细胞分化基本完成,并出现许多新的神经通路。所以,2-6岁是一个人智力发育的最重要时期,也是良好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从这一点讲,托儿所、幼儿园不能仅仅作为双职工减轻家务负担的场所,而应该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从民族长远和国家整体而言,把学前教育列入“义务教育”意义重大。

禁止使用童工,这是国际通则。但是,16周岁独立进入社会还是过早。结婚最低年龄(男22女20)是因为身体、心理上都趋于成熟,对自己所做的事能负起责任。当然,结婚最低年龄与某人实际结婚年龄不同,提倡晚婚晚育是从国家、民族、社会整体考虑的。国家安排青少年7-20或22周岁的教育制度是循序渐进。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初中以后分化成高中、职校两条线。这些基本上符合大多数青少年就业前的状况。

速成教育中,绝大多数是“教育者”的观摩作秀或者牟利行为,不可信。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认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也就是用“心”“做”的艺术。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花费许许多多“水磨”工夫才能潜滋暗长。教育家刘铁芳强调:教育是对人类发展史的“复演”,不要抄近路走捷径。要让教育对象(不光是青少年)较为充分地经历从懵懂、混沌到逐步开化、聪明起来的过程。

所谓“速成教育”,是造成现今基础教育种种问题的最根本的症结所在,或者说,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和弊病,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

不但速成教育有虚假作秀与牟利行为,就是基础教育也有此症结。例如:某地方党报的领导干部拟任职务公示中,**47岁,17岁就大学毕业;**52岁,15岁就参加了公安局工作。可信吗?广告上,“快乐超速学习法创始者何德耀”是13岁(1977年)考上中国科技大学。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首次成立少年班,破格录取的少年,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那位17岁就大学毕业的**是哪个大学毕业的?那位15岁就参加了公安局工作的**竟然是“童工”。当然,现今“学历”可以速成(国内有,国外也有),更可以造假。现今,什么文凭、证书都可以买到。速成教育是“学历速成”还是“才能速成”,谁能搞得清楚?速成教育的“毕业证书”有法律效果吗?速成教育还是要拿出“才能速成”的成果来才能令人信服。

不可否认,古今中外极少数智力超群的“神童”确实存在,骆宾王7岁作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骆宾王一生文采横溢。古时还有一个“神童”丧仲永,但是后天没努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也出了许多人才,不能因为少年班极少数毕业生的“不幸”命运(“神童”宁铂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而质疑少年班是“揠苗助长”。但是,把特例与一般混同,就是诡辩。对一个没有基础的青少年搞速成教育就是“揠苗助长”。当然,那些基于牟利行为的速成教育,连“苗”都是病苗,就不需多讲了。那些竟然可以代读代考的“成人MBA班”等等,不比速成教育更加“速成”?

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张炘炀,13岁在北京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6岁又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攻读博士研究生,再次创造了奇迹。然而,张炘炀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显示出幼稚和不合理的思维。他几次以辍学威胁他的父母为他在北京买房。由此引发了速成教育的一场争议。其实,就一个特例去争议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本身就不合理。一个16岁的青年学生,幼稚和不合理的思维很正常,更何况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术上,他的社会学思维肯定不如专业学术的逻辑思维。他的社会思维是周围环境影响的结果,又缺乏家庭、社会在这方面的教育,显得不成熟是必然的。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给予他这方面的补充教育,不能苛求;也为了国家与学术的需要,在生活上应该给予他优惠照顾。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追求高速度,追求立竿见影的成功。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许多人变得浮躁而茫然。但是,教育不能像快餐店那样,用事先准备好的佐料,见来要吃饭的人,每人来上一大碗,填饱肚子就完事。教育本身就有“一般和特殊”的问题:一个班级中,学生参差不齐,教师既要学,又要兼顾个体。对于家长来说,就完全不同,注意力只有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业,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争先恐后,对速成教育趋之若鹜,企图借助种种速成,给孩子买上这些书,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按照古今中外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者唯一能做的事是摸清认知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之间的联系,然后在适当时候实施适当教育。教育的真正意义是给受教育者提个醒。例如:语文教育,在字、词(包括成语等等)、句(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的基础上,教授作文知识;数学则是在数、运算符号的基础上,教授各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企图用“作文速成”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则是妄想。古今中外,有哪一个作家是“速成”的?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分析、解决),题海战术是事倍功半,但是“速成”也无捷径。数学教育中,每次扩大范围:自然数整数(加上负整数)有理数(加上小数)实数(加上无理数)复数,学生都会受思维惯性影响,逾越困难。一旦逾越成功,思维发生飞跃,方法迎刃而解。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完成思维飞跃,不能归入“速成”,而是改变低劣的教学方法。谁违背了这一教育规律,谁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我们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智育,还有德育、体育。孩子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引导、强化、熟练、习惯的积累之下形成的。孩子的德育,还与教师、家长本身的“以身作则”有关,与社会的道德风尚有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理想是当老板,不愿当普通劳动者。那么,一切德育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

在智育方面,人的学习有许多无法超越的规律。例如: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必须花大量精力记诵才能牢固掌握;各种能力必须依靠大量扎实的训练才能提高。现代社会需要“T”型人才,上面一横代表广博的相关知识面,下面一竖代表从事的专业有精深的知识;另外,知识与技术又有不同。一个医学生懂得医学知识,不等于实际操作能力。这些,都是无法“速成”的。以前,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大陆第一所开设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校,毕业生进入(协和医院)临床实习一年,考试合格成为C级住院医师。之所以称为住院医师,就是24小时在医院。经过3年临床实践,考试合格成为B级住院医师。再经过3年临床实践,考试合格成为A级住院医师,才获得5年后晋升主治医师的资格。这样严格训练出来的医师,加上医院严厉的医德监督,会是庸医吗?一个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要读38门课程(基础和临床),这是能速成的吗?临床经验的积累更不是能够速成的。

同样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人文素养也是无法速成的。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没有文学理论基础,没有对社会深入调查和深刻思索,怎么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一个园艺师懂得:一棵花从种子到开花必然有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急不得。教育常常也是静等花开,千万不能揠苗助长。

教育“速成”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作祟的结果。功利导致狭隘,导致社会虚假之风。现在有许多所谓的“学校”,用广告开路,借个例说事,只会收取高额学费,等到学生家长发现实质,为时晚也。经济损失以外,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要提高教育质量,对教育制度、师资质量作深刻反省十分必要。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平均素质较低。美国的教师,需要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才可以担当,而我国有些地方的教师连初中也没有毕业(黄光裕老家就如此)。一个连《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等都不懂的教师,只知道教材、教案,怎么提高教育质量?现在学校中,学生为了老师而学习,学生为了家长而学习,书包沉重,学生思想更沉重,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我孙女作了一首诗《墨趣》:“墨非‘黑土’能著书,趣岂‘走取’引人读。从来知识‘墨’中求,自古人才‘趣’里出。”可是,现在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媒体上介绍美国的小学教育,与我国大相庭径。我不是崇洋媚外,但是确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一个没有教材和死板教育程序的小学,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们竟然交出20多页的论文。

相反,清末大批留日学生质量低下,源自于当时日本留学生教育的特性:1。教授内容非专业知识,而是普通知识;2。速成教育;3。仅是中等教育。当时,中国方面希望速成人才,日本方面鼓吹速成教育。面向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机构,纷纷开设了一年半、一年、甚至八个月、六个月的速成科。有的在数月之内,甚至还有的竟在数日之内,对连日语都听不懂的学生,通过翻译将教学科目的大致内容讲一下,就发给毕业证书。据1907年清政府的奏折记载,当时留日学生的情况:“学习速成的占百分之六十,学习普通的占百分之三十,中途退学辗转无成的占百分之五六,升入高中或专科学校的占百分之三四,而升入大学的仅占百分之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篇(4)

一、英语课堂教学违背“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体现

1.课堂教学标准过于统一

作为教师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教师的教学标准过于统一。我们常常习惯于对一节英语课制定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但实际上,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水平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那些中等生和学困生来说,有的教学目标肯定很难实现。教学标准统一是教学简单化的体现,它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我们的英语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活动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潜力、兴趣来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英语教学标准一定不能过于统一,我们要把学生看做是“自然人”,我们在课堂上要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有创新的思维。

2.太看重课本和太依赖教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课本内容太多,教学任务在学期结束前完成不了。其实这就是太看重课本的一个表现。实际上课本并不是教学的一切,课本内容学完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并不一定提高。相反,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实际出发,以一种开放的、发展的、变化的教学理念去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依赖教案是指教师上课墨守陈规,严格按照教案上的程序组织课堂教学。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学生是否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想要学到的知识内容,教师却很少去关心这个问题。我们只知道去完成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并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开展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所以说这样的教师关注的是教案,而并不是学生。

3.太注重“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并没有错,但在我们以高考作为指挥棒的今天,精英教育却在实际上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为了考上大学,为了能在各类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拔高教学目标与要求,这种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并不否认所谓的“精英教育”,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但是这往往是以牺牲一大批普通学生为代价的。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往往会以一种近乎于苛刻的手段去要求学生,孰不知学生也是普通人,他们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我们的教学应该要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严”但要有分寸,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如何具体落实与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想

1.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来武装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上面我们提到的种种现象就是因为我们有些教师的思想并没有真正跟上新课改的步伐,或者没有真正领会“以人为本”的实质。因此,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相信学生能通过学习做到自我发展,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同时,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方法,科学并高效地组织英语课堂教学,努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互信,为我们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篇(5)

“有告别过去的勇气”。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人,就没有告别昨天的勇气,就没有机会和明天握手。一个校长最可怕的就是安于现状,躺在功劳簿上,沉浸在过去的成绩中,没有勇气和过去说“再见”。喜欢重复过去的故事,就难以步入新的境界,走上新的台阶。有些校长虽然有较长的工作经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面对教育的发展,一些旧理念、老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我们有告别过去的勇气,昂起头,勇敢地和明天握手。

“做好简单的事情”。“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就是说,做人、做事,要注重细节,从小事情做起。学校管理也是如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做校长期间,每天早晨八点整到学校走廊去迎接上学的孩子们,整个白天都用来做班主任工作、上课或听课,晚上则整理笔记。当校长30年间,他跟踪观察和研究不同家庭的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期的各种表现,对3700名左右的学生做了观察记录,始终亲自带着四五个“最难教育的学生”,重点观察和教育。每天听教师的一节课,关注一名困难学生,观察、记录一次学生的言行;捡起地上的废纸,换下坏灯泡,拧紧螺丝钉。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包含深刻的教育价值,把简单的事做好,做漂亮,就是成功的校长。

篇(6)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在写作课堂中对教师所提出的作文主题不能很好地理解,经常会出现偏题的状况。故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分析主题,让学生理解作文的写作方向以便于学生在脑海中构思文章的整个架构,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写作技巧一般是用说的形式,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说是一种教学效果很差的教学方式,教师把知识点说出来,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只能形成一个短期记忆,而不能长期记住。而且小学生记笔记的速度不快,还不能达到一个边听教师说边记笔记的地步。故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提前根据教案制作一个PPT,在写作课中通过PPT放映让学生以一种边听边看的方式学习写作技巧。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作文主题时,也可以制作一个教学PPT,通过PPT课件辅助学生理解作文主题。

例如:教师在以“我的家人”为写作主题时,根据教案设计一个教学PPT,在课堂中通过放映PPT课件辅助教学,先为学生讲解应该如何写描述人物的作文,学生可以先描述人物的形象,然后在描述人物性格以及和自己之间发生的事情,并且举一些作文实例,以便学生理解。然后便在PPT中为学生分析这一个作文主题。在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扩大课堂中的信息存储空间,承载更多的信息量,减少教师在课堂中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作文课堂中,许多学生对于写作文存在一种抵抗心理,在写作课时经常会出现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写作课前创设一些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无意注意,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在写作课堂中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教师可以先通过播放一个视频或者放映一些照片或者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再导出作文课的写作主题。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与写作主题相符合,并且情境要尽量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激发学生情感。例如:写作主题为“我最喜欢吃的______”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零食水果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引发学生讨论,接着引入写作主题。为了避免学生写成流水账,教师在设置情境的时候,可以范读一些类似的经典作文。

教师在讲解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写作主题时,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了解主题内容,通过一些视频或者图片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灵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写作主题“机器人”时,很多小学生对机器人不是非常了解,教师便可以通过放映一些与机器人有关的视频合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机器人,如学生很熟悉的机器猫哆啦A梦。

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小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时间不多,对于素材的积累量很少,导致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出现写作素材不够的现象。对于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有使用过摘抄、写日记等方法,但教学效果都不显著,这主要是学生对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并不了解,并且摘抄量过大,学生不易消化。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让学生在快乐中理解素材,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写作素材。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短片,让学生理解这一成语故事并理解其中含义,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篇(7)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025-02

改革开放接近四十年,中华大地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驾齐驱。《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紧迫性。通过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百所国家示范重点院校的建设和各省对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的落实过程,我们看到的是一所所规模空前的教学楼、实训楼高耸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的教学设施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但我们职业教育者并没有因此而喜悦和满足,因为我们看到了短板所在,有了超群的硬件条件必须要有软件条件匹配才能真正将中国的职业教育带入世界职业教育强者的行列。一个国家的教育分三大层次,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石,这点大家一致认同。从家长的角度往往很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认为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因此职业教育在这样的理念中只扮演了靠边站的角色。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蓝领工人,多半是考不上高等教育层次的接受职业教育。家长观念的固化造成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和误解,以国家层面来扶持和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可在政策上加大鼓励,经费上扩大投资。我们作为职业教育人,要办国家满意、人民认可的职业教育是每一位职业教育人的职责和使命。硬件条件已经创造,作为软件条件,职业教育师资力量需要进一步培养。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职业教育的师资可以来自行业”。笔者所在的学校专业教师数百人,行业来的教师只有十几人,所占比例小于10%。大部分教师是走出大学校门立即跨进职业教育学校的大门,这样的教师具有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以理论为主,远远满足不了职业教育的动手能力的需求。教师绩效工资的门槛等众多因素决定了愿意从行业转做教师的人极其稀少。一年又一年的毕业季,给职业学校也增添了新活力。

葛某,今年刚从学校毕业,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他手头的工作是任教两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职业学校的“特色项目”――技能比赛他没有参加。领导考虑到他要适应工作的节奏,虽然有培养新人的迫切需要,但为了避免“揠苗助长”的恶果,尽量让葛某在入职的第一年以熟悉业务为主。由于葛某是建筑类相关专业毕业的,没有经过专业的师范训练,对教育教法心理W的东西一无所知同,甚至连基本的教学环节都只能从自己做学生的经历中获取。为了获得合法的教师资格,他必须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育法教程》四门课的考试,普通话通过二级乙等的考试,并且通过说课的环节后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这四门课的学习以及普通话的考试都是葛某利用工作任务以外的时间完成的。按照笔者的经验,每天晚上备课以及复习备考成了入职第一关的必备科目。学校对所有教师是有考核指标的。这个考核指标针对的群体是全部在校的教师。不分新入职的还是入职二十年的,例如教案的要求,上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要求,等等,这些无疑会增加新入职教师的压力和负担。老教师有老资本可以啃,至少教案只要稍微变动一下便足够应付学校的考核,但是葛某每两个课时写一份教案,两门课的话,备课量要加倍。信息化的时代带给教师的便捷手段是备课所需的资料可以从网络中获取,但是作为一次课堂的教案这个资料仍然需要消化和整合。消化整合都是需要经验和时间的,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无疑葛某的职业生活是忙碌的。

按目前的形式,教师资格证的培训往往作为职业教育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第一个阶段。站在年轻教师的角度,四门课仅靠几个周末的集中上课划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笔者认为信息化的时代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授课,主管部门可以开发网络课程,将一门课的知识分成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小的学习片段,就像电视剧一样。新教师学习这些知识时是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整体的学习和巩固,这个学习效果已经在苏州市教师《聚焦网络课程》学习中成功实现了。说起这个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制度,笔者又提出疑问:现在的模式大概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要去考四门课,通过后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这本身无疑义,但是如果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资格证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证画等号,这是不对的。笔者认为这两者在将来有所区分,至少在职业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方面要加技能的因素,这样更贴近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显然,新任教师入职培训既不同于职前培训,也不是单纯的在职进修,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安排有序的培训计划。现在这种考完教师资格证就什么都不管,将新教师当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用的现象在各个学校内屡见不鲜。新教师遇到问题就问问同行,同行也无法解决的就只能靠自己。除了教师资格证的培训尚有人安排和上课,属于有人在前引导,后面跟着走就可以的。有的学校虽然也安排“一对一”的导师制,但是大多数是形同虚设。笔者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经验提议,在进行完“教师资格证”的培训后,新任教师要跟随老教师听课,一门课坚持听一个学期,这样无疑会加重老教师的压力,但是作为骨干教师应该引以为豪,这样新任教师才能真正从老教师的课堂上得到帮助和启发。新任教师在听课之余的精力是要研读多本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例如《有效教学十讲》、《有效教学方法》、《可见的学习》、《卓越课堂管理》等,正好弥补非师范的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缺陷。在阅读这些理论的同时,一边可以用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考核新任教师到底读了没有,一边可以结合新任教师未来所受课程布置其编写教案。

这样一来新任教师通过第一学期有了理论功底,在第二学期,新任老师的培训就应该为技能服务了。第二学期的新任教师培养技能方面有两种途径:一是去企业学习,二是在校内跟着技能比赛组学习。目前,虽然有教师去企业学习的实施计划,但是覆盖的是极少数群体。笔者所在的系部专任教师有40余人,只有3位教师获得过全脱产的在企业学习一学期的经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校不愿意轻易放出去学习,这样学校工作就无法顺利完成;二是没有制度的规定,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培训的任务;三是教师本身没有源动力。第二学期应该积极鼓励新任教师去企业学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出台政策,联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起完善制度,将新任教师到企业学习的工作形成常态化。除了去企业学习职业实践知识之外,第二种途径是跟随校内技能比赛组进行学习和训练。现在职业学校将技能比赛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新任教师学习和提高学校是欢迎的。技能比赛锻炼了一代又一代的金牌选手,其中教练是功不可没的。新任教师开始从参赛教师的角度切入,经历几个学期的锤炼,最终会成长为“金牌教练”,这样就避免了学校在比赛时无教师梯队作为后续保障。老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新教师能一门心思钻研技能比赛,这是两全其美的事。

历了一学年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动静结合的入职训练,新任教师从心理到身体上都适应了学校的工作节奏。在课堂教学上,新任教师虽然不熟练,但也算是胸有成竹;在实践上,新任教师可以底气十足的开展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韩云鹏.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研究[J].师资建设,2012,(34):55-58.

[2]高爽.入职初期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62-64.

[3]郑秀英.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

Confusion and Eliminating Measures of the New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Building Professional

CHEN Xiao-yan

篇(8)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

老子的这句话是说天下有形的物质都起源于无形。生活中大量事实也证明:思想、信仰、文化氛围等无形的东西一旦与行动相结合,确实能使人们产生超乎寻常的力量。

目前,我国正进行素质教育课程大改革,其改革幅度之大、范围之广,对人们教育理念撼动之深前所未有。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在本地区的开展,各种报纸杂志也不遗余力地对新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活动的探究、教学方式的变革等进行宣传推广。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孕育这些东西的“土壤”——对“文化”的培育。试问全国数以百万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多少人是真正根据新课程改革来改变自己的教学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曾经私下走访了不少教育专家,也有全国课堂教学比赛的获奖者。他们直率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公开课是一回事,常规课是一回事,你们咋教,我们也是咋教……”我们不能渴求作为教育个体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行动不积极”“表象与实际两张皮”。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土壤”还不具备,是滞后的教育文化使然。

一、教学改革,文化先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中就有这样的话:“观乎人文,大化成天下”,后人认为“人文化成”即为“文化”。在西方“文化”一词就有耕作、培养、发展、尊重之意。可见,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文化”,我国是有着悠久灿烂文化的国家。例如:我们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和酒文化。我国的高考为什么那么神圣,那么深入人心?是因为我们受几千年的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结构、传统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海尔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设立了“首席文化官”的企业。它在短短的16年里把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变成了一个年销售额406亿元的国际知名企业。成为亚太地区最具信誉企业。海尔公司在兼并了红星电器公司、莱阳海尔等企业后,最先派去的不是整理财务的官员,而是“首席文化官”。海尔精神在这些企业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使这些多年亏损企业在三个月之内扭亏为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用海尔人自己的话来说是他们的企业文化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一些慕名而去“取经”的企业把海尔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照搬回去,却仍然没有好的效果。原来海尔人把“用户永远是对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是人才”“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等思想灌输到员工的心灵深处,强调的是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外来企业复制的只是海尔的毛皮,却无法复制海尔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无形的,它一旦和生活相结合,就会产生强大的作用!

新加坡国民大部分是中国人的后裔,绝大多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新加坡政府因势利导,吸取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新儒学”。并在其社会中大力提倡。对其社会的治安、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导向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调整作用,对其经济的腾飞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课改文化”氛围不浓的根源

下面是摘录一位县级教育部门领导的讲话大纲:

题目:努力贯彻十精神促进教育发展

第一部分:改善教育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第二部分:强化教育衔接,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部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第四部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

这位领导的发言在当前极具代表性,文中谈了教育的资源配置,信息化建设,鼓励教育创新,加强教育各环节的衔接。都是教育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有的教育行政部门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师资结构放在首位,这都反映了政府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支持。可就是没有创建或哺育适合教育发展的“土壤”——教育文化。我们都把《揠苗助长》的故事当作一个笑话。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在“揠苗助长”呢!舍弃了促进课程改革的土壤,去追求高效率的、彻底的改革,急功近利无异于纸上谈兵,舍本逐末。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只重视“有形”成果,忽视“无形”成果才是导致“课改文化”氛围不浓的根源。

三、如何培育健康的教学改革文化

1.政府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有足够的思想认识

行政部门要扩大教学改革的宣传力度,积极倡导一种理解、关心、支持、参与教育的公民素质,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努力形成社会、家庭、学校相互交融的教育网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三个方面的转轨

(1)实现教师文化的转轨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师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关键性人物。“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熟悉的教案周期性地讲授同样的内容。他们教学依靠经验积累,不求专业的提升,只求稳定,从心理深处抵制革新。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文化的更新,让教师从独立处理教学事务,缺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单边主义”转变思想走向开放与合作,从墨守成规到开拓创新。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文化,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文化。

(2)实现学生文化的转轨

本次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合作性、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是对应试教育下“精英主义”“竞争主义”教育文化意识的挑战,学校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淡化学习的紧张气氛,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懂得与他人友好相处、交流合作,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3)实现向终身教育的转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俱进。因此,要坚决摒弃一切围绕考试的教学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各种生活能力。

3.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建立校园文化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于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文化氛围也各不相同。所以,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校园文化十分必要。目前,只重视升学率,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所谓“主科”忽略“副科”是当前诸多学校所犯的通病。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一个学校积极开展适合各类学生的活动课,举办各种比赛,开设校本文化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开辟出一片绿地,让学生亲自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必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为学习注入强大的动力。

总之,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修修补补,或者改变一种教法、改变一种学法、更换一种教材,都不能把教学改革带入纵深地带。所谓“大音稀声”“大道无形”,课程改革需要文化的哺育,更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培育健康的教育文化,教师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学习间的媒介,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实就是运用教材和拓展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尊重教材”和“超越教材”。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教师备课时才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首先需要弄清本节教材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它是旧知的延续,还是新知的开始,和哪些知识相联系;其次,要细致分析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如《牛津小学英语》4B的第四单元的内容是“买水果”,本单元出现了8个水果类单词,除了grapes是第一次出现以外,其余7个都在3A第三单元中出现过。本单元的难点是这些单词的复数形式,涉及词形、读音的变化。所以在设计情境的时候,可以将3B里学过的在商店里购物的常用语“Can I help you? What would you like? How much is it/ are they ?”与本单元“How many kilos ?These or those? ”等紧密结合,让学生熟练充分地操练对话,使学生有话可说。

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需求,充分运用自己的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调整、重组和拓展。如果教师能真正吃透每一册的教材,那就能准确地找出它们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有针对性地教学,把握重点、难点,而不是盲目地去把每一节课内容都当作新授的知识点。面对新教材中大量的内容和有限的课时,以及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说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灵活处理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

二、认真解读学生——有效备课的深入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强调“教”服务于“学”,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师在备课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情感状况和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处理材料,选择方法,组织活动,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思考如下问题: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何时最投入?学生的经验怎样?怎样设置任务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如何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均有所收获?通过这样的思考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以学情不断调整、丰富、优化设计教案。

如在四年级主要学习数字及整点时间的表达,“在八点钟—— at eight o'clock ”,而对五年级学生的要求就不仅是巩固整点时间的表达方法,还要掌握询问时间及时间几点几分的表达方式,介词past, to 在时间表达中的不同用法等。“九点半是nine thirty 或 half past nine ”。所以,在不同阶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情设置合理目标,能否拓展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决定,千万不要揠苗助长。

三、教法科学有效——有效备课的实施

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以下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去选择教学方法

正确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应精讲,让学生多练。应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练习英语。

2.依据教学内容、教材的特点去选择教学的方法

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在小学阶段,应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在组织形式上,应注意个人、小组、集体的训练形式结合,既要照顾到“点”,也要顾及“面”;要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3.依时间长短选择教学方法

篇(10)

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教师基本是由班主任兼任,一个语文教师,不但要抓好全班的教育,更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因此教师语言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刚开始接受规范教育,传给他们第一声的语言,就在他们脑子里留下了难以磨掉的印象。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者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要想上好每节语文课,除了对教材内容的熟透,认真拟写教案,了解学生外,还必须在语言上狠下工夫,必须准确、标准、规范、鲜明、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都要用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口头表述能力、思维逻辑性、驾驭语言的技能技巧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情感的教学语言

建立充满情感的教与学双边关系,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让学生置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氛围中。教师要深刻体会到教材的内容思想,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把美的情感融化在课堂的教学语言中。

教师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感到好奇、兴趣,进而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教师要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进行导读,激发学生对海底深处的奇妙景色产生兴趣。谁也没有去过海底,可在教师那充满感情的语言中,学生产生联想,在海底深处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探寻无穷的奥秘。

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力。教师用有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想象、去理解,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有声有色的世界,去领悟文章的内涵。

再次,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教师应该深刻体会教材的思想内容,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例如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用深沉缓慢的语调介绍总理的丰功伟绩,并且朗读全文,同学们耳听沉痛的音乐和教师充满感情的语音,头脑中再现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场景,课堂上鸦雀无声,或隐隐听到抽泣声,真正把学生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情景中。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把握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教学语言虽不同于戏剧中人物的对话、对白,但同样要求吐字清晰,正确把握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从而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课文深入理解,注意句子的停顿和声音的快慢、轻重、高低的变化,使教学语言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我的战友》一文中有两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30分钟。”前一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烈火对同志的无情,在他身上足足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时间过得那么慢。后句用强有力的语调,读出战士们的勇猛,为战友报仇,狠狠打击美国侵略者,一场战斗才用30分钟,时间过得那么快。一位好教师的语言,不仅能给人以知识,而且能给人以启迪,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反之,平铺直叙、毫无语调变化的语音,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或烦躁不安。

三、无声语言在课堂的体现

教师可通过脸部表情、体态、手势、符号、步态等进行非语言性思维和感情交流的手段表达情绪、情感和态度,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融为一体,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当教师用艺术的语言讲课,加上体态、手姿表现,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上一篇: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总结 下一篇: 组长个人工作汇报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