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30 02:28: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1)

在教材中有“回顾与思考”这样的一个环节,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们对本章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利用好这个环节。虽然是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但是要尽量的避免“总结归纳知识―讲解典型例题―巩固练习”这种模式的出现,应该要鼓励学生们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

“自助餐”式复习课模式。这种复习主要是由学生自己来玩转知识的梳理,而不是上面说的那种传统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过程。首先是“自备菜单”。课前,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复习要求:一是在复习回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二是记录与此相关的问题和疑问。这样既使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体现了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又为教师收集信息提供了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认真学习,精心准备。既可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包含自己已懂但又十分有价值的问题,既可请求同学的帮助,也可明确向同学挑战,他们的思维始终处在对知识、对问题解决的期待之中。其次是“消化菜肴”。课中,根据学生提供的道道菜肴(再学习的信息)进行逐步消化。可分为小组交流与小组代表全班交流这两个环节来进行。学生们需要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要点并逐渐的完善最后在通过班上的集体讨论来继续查漏补缺。最后是“细品菜肴”。由于“菜单”出自不同的学习个体,就难免会出现有些问题超越大纲,或很难在40分钟内全部消化,而这些问题中有的极具思考价值。于是便成了一些学有余力或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后继续品尝的一道佳肴。只要给他们三五分钟用来展示自己课后研究的发现,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更宽阔的舞台,就能激励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培养出一部分独具思维的数学爱好者。同时学生们自己的讲解也更加的容易被其他的学生所接受。

2通过交流促进思维发展

篇(2)

一些教师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教材安排的实验怕麻烦而干脆不做,忽视实验操作的直观教学功能;也有些教师过于注意实验操作,忽视了数学学科的思维权重,因此没有重视引导学生深层次透过现象去分析本质及思维。

如:讲中心对称图形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用教具进行比划演示,这很难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后的图象与原来的图象的关系说清楚,进而学生很难理解掌握。

2、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

讲课传授知识和考试是传统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对学生缺少信任,缺少爱的表示。在课堂上,学生由于回答不出教师问题而受到严厉批评的场面屡见不鲜。很少有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式教育,如"你试试看,你一定会答上来的",或"错也没关系"等鼓励的语句,从而使学生认为数学很难,自己没有学习数学的头脑,出现情绪障碍,例如有些同学在学习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了很多遍之后还是不能理解,这种情绪障碍导致了学生对数学产生敬畏感,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有效教学的对策

1、利用有趣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提问的趣味性,让学生带着趣味去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去体验、品尝趣味,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

如在教授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凯旋门、中国的故宫与长城吗?这些建筑物美丽吗?喜欢吗?试着画画它的样子?这样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许多遐想,感觉非常的有趣。此时教师可乘胜追击,这些千姿百态的建筑物我们的设计师是怎么创造的呢?问题一出,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不能回答上来。然后,教师将这些疑问引入到图形认识上。这样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兴致盎然地参与学习,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注重分层辅导,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不重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比较注重终结性评价,不太注重过程性评价。具体表现为在每节课中很少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即使检查,也是出几道认为学生应掌握的综合类题目,因此许多学生尽管听了一节课,也掌握了一部分内容,但在课堂测验或单元测验中却反应不出来。这样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题组从数学知识入手,把一个数学知识的学习分成几个过程,并对每一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为了便于教师在课堂使用,我们把每一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变成某一个知识点的测试题。

例如在学习ax+b=0(a≠0)的方程时,把它分成a为正整数、a为负整数、a为分数或小数的几个学习过程,并分别编写测试题,称之为分层测试卡。根据课堂教学进度,每节课编一张分层测试卡,并分层给分,每层100分。对合格部分给予鼓励,不合格部分当天进行补习及补测。

3、准确课堂提问,注重问题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

如,在教授有理数的绝对值时,举例小明的家在学校西边3Km处,小丽的加在学校东边2Km处,并提问学生“能建立数轴恰当表示他们的位置吗?”在学生建立数轴恰当地表示除了位置时,接着提问学生“假如他们步行的速度相同,谁先到学校?为什么?”让学生经过讨论,并听取学生的发言,并总结归纳有效信息。在此基础上得出: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这样通过层层设问,较强的逻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学习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假如,在课的开始部分,直截了当的说出“任何有理数都有绝对值”,“绝对值从字面意识理解就是负数(正数)与原来数的相反(相同)”。根本没有通过数到原点的距离顺利成章的引出绝对值概念。这样死板、生硬的、概念化的教学方式,不但不符合教学要求,严重影响学生的正确思维,不利于形成有效性思维。

4、师生相互合作,加深数学学习体会

篇(3)

1.1 教师花费在评改作业上的时间过多。初中数学作业天天有,学生天天做,教师天天改。如果一个教师任两个班,每班按50人计算,每次要批改100本作业;若每次留4个题,一次要批改400道题,若每本作业平均用2分钟,就要花去3个多小时的时间。尤其是批改几何作业,还要花费更多的一些时间。再加上平时小测验、单元测验、班主任工作、备课……忙得团团转。探索教学改革的时间难以保证,当然教学改革也难以付诸实施。

1.2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素质教育下突出的特点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可是作业的“全批全改”是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使他们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不管对与错。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1.3 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可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很不错,但一考试成绩很差,因为学生为了老师“批改”只好抄袭作业,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由于时间紧,教师批改作业常用“ ”、“ ”、“ ”等简单符号,学生由这些符号只能知道哪个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作业的“全批全改”教师很辛苦,但束缚了教改的手脚,又束缚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所以,改革数学作业批改方法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2. 批改作业方法的几点尝试 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但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为此做了以下尝试:

2.1 随堂批改作业。新课后,简当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2 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上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

2.3 教师抽查和面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

2.4 信息小组及时做好信息交流。由科代表和几名同学组成信息小组,其主要任务是:

(1)汇集班上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进行“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正确答案供学生参阅。

篇(4)

二、讲解例题时的耐心等待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在例题的讲解速度都比较的快,为了追求课堂内容多样化,不顾学生们实际接受的能力。由于老师在讲授例题时速度较快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例题更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例题。而老师则认为学生们都已经学会了,随即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时候学生们就不能很好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就会因为听不懂而走神。面对例题的讲解时,老师要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审题,让他们读懂题意后再讲解例题。这样看似浪费时间,实际却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们在一开始就根本不懂这个例题要求是什么,任凭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们也是照样不会理解的。在讲完例题后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懂得例题中每一步都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等等。在等待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很多学生在解决了一道题后会联想到其他题目与这个知识的关系。但是他们又不知道这道题和例题具体的联系。哪里是一样的哪里又会使用到下一个知识点。这时候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判断,由于他们的知识面还很狭窄,很多的判断都是错的。如果老师不能够及时的指出其中的错误,就会在学生的印象里留下错误的认识对以后的学习极为不利。这时候等待就可以体现他的价值了,学生有自我探索的意识并在这时将他们探索的知识梳理清楚。最终让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分析的清清楚楚。

三、耐心等待学生记笔记

数学的学习中肯定会有很多的演算过程,这些过程需要同学们在下面要做好相应的笔记。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老师并不知道每个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快慢。就在黑板不断的讲解,马不停蹄的赶着知识点。学生根本没有听明白就在哪里拼命的做笔记。这样讲授者和接受者完全不处于同一个频道上,当然是你讲你的我记我的,这样老师和学生就被完全的隔离开来了。相应的知识当然也只是空中楼阁,学生们只可远观而不能深入理解。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要求学生们尽量先听他讲,然后再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笔记。还有就是在讲授重要知识点是语速要稍微放慢给想记笔记的学生一定的时间,使他们在不影响听课效率的同时也很好的记下了课堂笔记。

四、耐心等待学生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是极为常见的也是数学比较重要的教学手段。练习题能很好的练习到旧的知识同时更好的利用和理解新的知识。练习题的练习其实就是旧知识点于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的一个过程。可是由于很多同学做题速度比较慢,很多练习题还没做完。老师就已经开始讲解了,导致很多同学对一些问题还没有接触到就被老师给一笔带过了。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老师应该耐心的等待所有同学将练习题做完再去讲解。这样就可以顾及到所有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

篇(5)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以课本为基础的前提下,拓展课外知识,并且研究每位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等,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本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课本也应进行改变。与传统课本相比较,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数学课本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有5本,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选修有4本,以课外拓展为主,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指数函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的同时,引入函数的思想,并将指数的性质作为函数教学的重点,同时注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初中课本与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课本相比较,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课本是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对传统课本的继承与创新。如在数学《指数函数》时,教师应尽可能地结合实际,抓住传统教学与教学改革的相同点,挖掘课本中指数函数的基础知识,运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转变教学方式。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与课程模块的重新编排,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改变。这种改变不是单纯地摒弃,而是创新地改变,吸取传统教学中好的一面,摒弃不好的一面,形成与新课程改革教育模式相结合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首先,教师应与学生互动交流。这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教学方式,不存在任何的等级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增进了情感交流,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其次,教师应与学生合作探讨。这是教师与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能力,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2.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加强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重视专题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其他人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首先,自主学习。这是完全依赖学生自觉性的学习模式,其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与时间观念及自我能力,学生要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其次,合作学习。这是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小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最后,研究性学习。这是围绕一个问题或课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模式,由学生自主发起,教师则作为指导者,其最大特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的自主能动性,还培养了研究意识。

作者:李娟娟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实验〈瀚思〉学校

篇(6)

二、新课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首先是加强数学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如果教师讨厌数学,学生便毫无例外地讨厌数学,这揭示了教师对数学的情感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在新课改的今天,要让学生的情感的健康发展,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注意学习新的课程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加强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修养,以丰富自己的情感。教师要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化在教育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感染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激励。另一方面数学课改强调要开展探究性学习,非常适合情感教育的需求。探究性学习重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复杂的情感历程,以情感为动力,解决问题,完成课题。比如学了“概率统计”知识后,让学生统计一下自己家庭近几年收入与开支情况,统计班上同学家购置手机、电脑的数据,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与前两年作比较,分析数据增长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的成功和自信。

其次是加强情感投资,贵有爱心。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并有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把讲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把听你的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积极健康的情感的核心是爱,爱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的基石。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老师的爱,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老师的爱,老师的爱是和风细雨,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老师的爱是催化剂,能激发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爱学生,应该包括对学生的关心、信任、欣赏、宽容、尊重和严格要求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爱心,爱得自然,爱的真切,爱得投入,爱得心甘情愿。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三、新课改培养数学情感中注意的几点

在新课改的教育状况下,结合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应变被动为主动,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情感因素具有非理性、非逻辑的特点,其教育方式也是没有模式化的,好多情感是以渗透为主的。

初中数学是基础数学,也数学的入门时期,有很多时候学生学数学很苦,也很被动,教师教得更苦,这种局面,即使对应试教育也是不利的,情感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设置这样一个环境: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通过与教师主动的情感交流,达到对数学学习具有主动的和旺盛的学习动机,要想方设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对学生进行赏识、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常用的激励方法,受到老师们的重视,而对批评这一基本教育方法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不少教育家们也呼吁要推行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其实,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一些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点成绩随意性地大夸其辞:“你很聪明”、“你回答得最好”,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深究。不论是采取何种评价,都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把握一定分寸,使评价符合实际,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样就会激发他们去努力扬长避短,使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驱动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地效果。只有数学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课改的标准,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通过情感教育更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21世纪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崔慧敏.素质教育下的初中数学教学[J].教学交流(下半月).

[2]盛小东.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探索[J].校长阅刊,2007,(12).

[3]董书平.论初中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J].教苑荟萃,2008,(18).

篇(7)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要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做好实施分层教学的思想引导工作,不能让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实施的良好的教学方法反而沦为打击学生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错误手段.因次,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要先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思想教育开导工作,告诉他们,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优良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适合他们学习进度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分层教学下学生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会使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越来越小,让所有人都成为优秀学生,毕竟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就那些知识,早学会,晚学会,在分层教学下学生都会学会,而且学生会学得更扎实,这样学生会切切实实把初中数学学好,最终的效果是学生由最初的分层变为学生在同一层次上的优秀.这样,让学生意识到实施分层教学的优势与目的,让学生在无思想负担的情况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次,教师要把学生根据知识的扎实程度和学习的能力强弱进行优良差三个层次的分类,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进行不同程度的知识教学.比如,就二元一次方程组而言,对于优层次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对他们就要求高一些,不仅要会课本上的解法,还要有自己的见解,能够对题型归类,达到一题通、百题会的程度.对于良好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会解题,多思考,多练习,达到对这一类型题目的掌握.对于差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学会课本上的方法,务实基础,能够熟练掌握课本方法,最终达到熟练运用即可.如此对于学生按能力水平分层次进行教学和要求,实现学生再遇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题目时,无论是用课本的方法,还是用自己的方法,不管是简单方法,还是复杂方法,最终学生都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达到殊途同归.这就是分层教学的实际应用.

篇(8)

每年初中数学会考,一般都把试题分为容易题(基础题),中档题以及难题。近年初中数学会考中,难题一般都占全卷总分的四分之一强,难题不突破学生是很难取得会考好成绩的。

初中数学会考中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思维要求有一定深度或技巧性较强的题目。2.题意新或解题思路新的题目。3.探究性或开放性的数学题。

针对不同题型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无论解那种题型的数学题,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对数学概念的较好理解,对定理公式的理解,对定理公式的证明的理解;能很熟练迅速地解答出直接运用定理公式的基础题),所以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是很必要的。当然,初三毕业复习第一阶段都是进行“双基”训练,但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把握得深化和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复习效果才好。

有些老师认为,对全班进行面上的复习只要复习到中等题就行,不必进行难题的复习,那些智力好的学生你不帮他们复习他们也会做,那些智力差的学生你教他们也白白浪费时间。其实,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也不一定能解出难题,这是因为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到达初中会考中的难题的答案,或者思维深度要求较高――学生思维深度不够,或者思路很新――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但很多有经验的初三毕业班的老师的多年的实践证明,针对难题进行专题复习是很有必要的,只要复习得好,对中等以上学生解难题的能力的提高作用是较大的。对此,我们在第二阶段复习中要对学生针对难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路拓宽的训练。当然,这种训练也要针对学生的“双基”情况和数学题型,这种训练要注意题目的选择,不只针对会考,也要针对学生思维的不足,一定量的训练是必要的,但要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反思和总结,只有多反思总结,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提高。老师要注重引导,不能以自己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定相同的。

过去,有些初三毕业班的老师,在会考复习中,找来各地各区的模拟题对学生进行一轮轮的训练,练完讲,讲完练,师生都很辛苦,但效果却不很理想,这是因为这种题海战术式的复习方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思维能力和对数学题型的针对性都不足。学生没有体现学习的主体性,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因此,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思维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有些老师觉得,会考难题难度大,考试题型新而难以捉摸。对难题的专题复习就是把今年会考难题以及当年各地各区的模拟考试题中的难题讲练一次。这种以题论题的复习也难以使学生解难题的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初中数学会考试题的命题者的命题目的是考查我们初中毕业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当然都离不开初中的基础知识。所谓难题,只是笼上几层面纱,使我们不容易看到它的真面目。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我们的学生去揭开那些看起来神秘的面纱,把握它的真面目。程咬金用三道板斧能在战场上取胜,我们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有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解题技能,只要我们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得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考场上取胜。

关键是,我们对学生的复习训练能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并强化学生的解题技能,同时,我们老师的得当的引导,学生训练后的反思总结,对知识的自主构建,从而把握各类数学难题的实质――跟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联系。

对难题进行分类专题复习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对数学难题跟基础知识的联系的把握能力的训练以及引导学生迅速正确分析出解题思路这一点上,并从中培养学生解题的直觉思维。应当先把难题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分类训练。在课堂上不必每题都要学生详细写出解题过程,一类题目写一两题就行了,其他只要求学生能较快地写出解题思路,回去再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

我认为可以将初中会考中的难题分以下几类进行专题复习:

第一类:与一到两个知识点联系紧密的难题。

这类难题,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紧扣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直到把问题解决。

第二类:综合多个知识点或需要一定解题技巧才能解的难题。

这类难题的教学关键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运用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一定的解题技巧来解答。

第三类:开放性,探索性数学难题。

无论是开放性还是探索性的数学难题,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把握问题的关键。

篇(9)

二、给数学学困生制定切合实际的数学学习目标

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制定了目标,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力量,努力朝着所定的目标前进。教育学生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设立非常明确的目标。制定目标要讲求实效性,符合学生实际,不应好高骛远盲目制定,应脚踏实地,并且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达到,建立他们的自信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激发潜在的学习动力,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

三、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激发学困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问卷调查和座谈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特别是某些教师眼中所谓的学困生,存在自卑、胆怯的心理,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害怕问题回答错误;课下对不会的问题也不敢请教教师,害怕被教师批评;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效率降低,不会的内容越来越多,与优秀生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应该激发学困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四、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成功体验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做到及时“发现优点”“欣赏优点”,尤其是发现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的优点。教师对学生充满关心和爱心,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无论哪个学生,只要我们耐心寻找,就一定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即使他做过错事,我们也可以从他身上找到闪光点,关键是要有“爱”。如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如果让他担任收发作业的小组长,他的作业立刻按时交,此时教师若进行适当的夸奖、表扬和奖励,他会渐渐地养成自觉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再如,我们班有位叫小星的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成绩一直不好,可他非常懂礼貌,每次见到教师,总是笑眯眯地说声“老师好!”后来我还发现他的体育特别棒,这使我意识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就立即在班内表扬了他,还推荐他参加学校篮球队。从那以后,小星同学的自信心增强了,接着我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引导他努力学习、全方面发展,学期中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在学校的篮球队进行比赛时还取得了优秀成绩。

五、优化练习、激励评价、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优化练习是实施高效教学的着重点。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将简单的认识、经历的学习过程转换上升为自己的学习经验。首先,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对于学困生,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的最基础的部分,只做基础题;对于中等学生,教师就要求他们做一般习题;对于优等生,教师就指导他们做难度比中等生更大的习题,提高优等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分层练习,使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都能有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分层次提问,在起初提问时应选用比较简单的题目,使学困生产生“我也会”的自豪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课上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一些发言表现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现学困生发言或板书内是否存在优点,及时鼓励。如“题抄写非常认真”“这一步做得很好”“公式用得正确”“书写很工整”等等。这样会给学困生带来自信,以后回答问题时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六、改善家庭教育氛围,创设适合学困生的学习环境

多与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其次家长要尊重孩子,应富有社会责任感,作为家长,要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这种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尊重别人,帮助别人。

篇(10)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教师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还谈何思维的发展。悬念是一种引起学生们对事物关切的情境,置身于这种情境,学生们会非常渴望得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答案,从而产生非知不可之感。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巧妙设置悬念,那么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火花的效果。悬念的设置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段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设置。设置悬念的最好时机是一节课的开始。在课的开始设置悬念,可以起到使学生迅速集中精力,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的实质等进行悬念的设置。例如在九年级下册进行“经过三点的圆”的教学时,可向学生提:现有一汽车残缺的轮胎,无任何标记,要买一个与原来大小一样的轮胎,有什么样的办法?带着一个悬念,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探索,同时他们还能够思考如何是否在生活中的其他地方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相同的方法是否也能够适用等。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指出只要学习这节课后,就可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生们就会产生“到底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从而产生非学不可之感。有时候也能够在课的结束的适合进行悬念的设置,例如课中根据学生常犯的隐蔽性错误,激起问题悬念,启发学生分析错误根源,找出解决办法。在课尾设置悬念,可以达到深化问题、引出新结论、激发学生继续探索问题的热情的效果。例如学习了经过一点可作无数个圆,经过两点仍可作无数个圆,提出经过三个点可作多少个圆的问题,请同学们等待下节课便知分晓。

二、多角度出发,激活思维

罗增儒教授曾经说过:“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艺术。”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的活跃性与教师的启发、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想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不仅仅要注意自己的提问的方式,还要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在学生的思维有可能受阻的时候做好启发、引导工作,从而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每一个人都具有好奇心,特别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的好奇心更强。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即“老问题”出新意,“旧材料”新角度,问题的设计要以新的视角去研究学生以前接触过的“旧材料“中蕴含的新因素,对涉及教材重难点的”老问题“得出新的结论或观点,从而诱导新思维,启发创造力。在提问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多角度地提问,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进而激活学生多方面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为了能够开阔并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讨论在全班范围内展开(教师也应该加入讨论的过程中)。讨论的主题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疑点拟出,题目内容一般须紧扣课文思想,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能巩固课堂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扩大知识面、具有联想性。也能够是由学生先提出问题后,教师归纳,再把问题交给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教“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提出问题:“小华、小强的年龄和是28岁,小华年龄的2倍比小强的年龄大5岁,小华、小强的年龄各是几岁?”用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作为引入,让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基本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解释式子的含义,可以培养学生自查的习惯。交流后,再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上面的问题中,能否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再列出方程?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思考后会纷纷得出自己的看法。讨论的目的,是使各自的思维得到调整,知识得到联系和沟通,脑海中逐渐形成知识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

数学产生于客观世界,同时也在为客观世界服务。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就是要用在实践中的,因此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理论知识用课外活动来实践和应用,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只是单调的纯理论的知识学习,它也有着很重要的实际用途。通过实践,更能够让学生们的思例如在维活动更加的活跃。例如在教学“相似形”时,可利用成比例线段,就地测量操场上的旗杆和树木的高;或利用相似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测量不能直接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又如,平面几何的《解直角三角形》一节后进行测量的实习作业,也可布置学生做“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作业。在初一几何教材中要求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积的探究,制作长方体纸盒,并在剪开纸片前先作美术设计”。在学完“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让学生设计一些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图形,有条件的同学可用几何画板来设计图形。这些活动操作简单,学生易于接受,又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巩固发展了他们的数学知识。

上一篇: 证券公司团队工作计划 下一篇: 水利建设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