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7: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专英语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电大开放教育中英语专业学生的现状
随着英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社会在职人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选择了英语作为他们继续教育的专业。在电大开放教育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中,包括了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从业人员,既有外企和公司的职员,酒店,旅行社等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又有小学或幼儿园的老师。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构成特点决定了他们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为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电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工作之余学习的,他们承担着比脱产学生更大的体力和精神上的压力,所以能够坚持读完电大的全部课程需要很大的毅力。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大的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流失量比较大,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刚进电大的时候,热情饱满,雄心壮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些学生就因为基础差或缺乏兴趣等原因半途而废了。因此,如何够提高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学习英语的质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电大开放教育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障碍和困难分析入手。
二、电大开放教育中英语专业教学的囿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自其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成果。目前在电大系列教育中,英语专业的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英语专业教学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和困难。
1.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英语专业课的教学也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教学得层面,应该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侧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文学知识的讲解。这就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比较好的英语语言功底。但大多数电大学生的专业基础比较差,英语的综合能力比较弱,他们中的很多人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还尚未达到一名高中毕业生的水平,更谈不上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了。这就为英语专业课教学的开展设置了极大的障碍,给英语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学习时间少而且分散
接受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社会身份复杂。在家里,他们是支撑家庭经济的栋梁,上至照料父母,下至抚养儿女;在单位,他们可能是普通职员,也有可能是主任或经理;在电大,他们又是接受开放教育的学生。电大学生的这种多重身份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像脱产学生那样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同时他们也无法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业上,他们只能用一些零散的工作、生活空余时间进行学习。
3.缺少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英语的学习至关重要,然而很多英语学习者缺乏这种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对于电大的学生来说这一问题更为突出。电大教学采用的是一种面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大多数学员由于身兼数职,接触英语的机会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上,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也为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英语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坚持不懈,逐渐进步的过程。因此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制定长期的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然而对于电大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很多人在学习英语之初,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虎头蛇尾。这些都为他们学习英语设置了障碍。
三、提高电大开放教育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兴趣可以增强记忆。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也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兴趣、乐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无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也更加迅速。”如果学生一旦对英语发生兴趣,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成为他们坚持不懈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1)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机械的知识传授,它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不要忽略了情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只有师生配合默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贵情深”,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感情,有了感情就会增加教学魅力。积极的情感交流,能促使课堂气氛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至关重要。
(2)教学素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要与时代紧密地结合,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然而教材复杂的选材和编写过程使得它难以跟上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教材的基础上,注意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名人趣事、时事热点等丰富有趣的内容寓教学之中。当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时候,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由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不断循环的过程。然而现实中,学生没有良好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环境。因此老师要鼓励学习者充分利用现代化外语学习资源和条件,努力建构自然与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这些环境中发掘丰富多彩的学习渠道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语言环境的不足,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1)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英语资源
在当今这个科技进步,资讯发达的时代,英语学习的途径广泛,手段众多。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书刊,观看英文原声影像,收听英文广播等渠道,来增加语言的输入,信息的摄取。这些英语资源不但可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还可以增加人文知识,开拓视野。虽然学生对于这些英语资源并不陌生,然而在实际学习中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得利用这些资源,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有趣的环境下学习语言,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2)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平台
继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现行西安世园会的火热举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已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颁布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明确地得知英语专业课程可以设置为三大模块。
1.职业技能(听、说、读、写、译);
2.职业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
3.相关职业知识(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学概论、东西方政治经济学、商务和金融财会管理等课程)。这三大模块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将其中的一块用另一块来替代。新教学大纲的颁布确立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并为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中有秩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虽然英美文学课程在新教学大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因此重新审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不可或缺性
1.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它的陶冶性,即学习者对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外语专业学生首先应掌握好所授各门课程,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在涉外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仅仅依靠正确的语法、句型、词汇、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只有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各种思想文化才能减少对文学的误解和冲突,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英语人才的打造不尽是语言基本功的培养,也是跨社会交际文化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恰恰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瓶颈,学习英语最理想的方法是亲身至于英语语言环境,感受文化氛围的渲染及熏陶,从而不断地运用文学背景知识与欧洲人轻松自在地交流。
但是,此情况对我国大部分外语院校、系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些有限的文字资料、双语原版影视资料和录音等资料,或者是聘请一些外教参与我们的教学,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只能解决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问题。鉴于此,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氛围匮乏的情况,英美文学当之无愧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材料,做到了有效弥补其不足和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学作品覆盖了文学知识及各民族社会文化的案例,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通过学习英美文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美妙的特点,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最好语言材料;文学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极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而英美文学作品恰恰是学习英语的极佳材料,英语语言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乔叟的故事、莎士比亚的戏剧、拜伦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语文学作品。英语专业学生,若不阅读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就称不上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即使英语说得再流利、语法再正确、语音语调再标准也是淡而无味,缺乏文学修养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的材料。学生广泛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同时,不会再是乏而无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文学语言环境,以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给之的感触来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体验原汁原味、经典精邃的文学语言的魅力。
3.文学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尽情翱翔于历史的海洋中,亲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例如,在乔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的英雄气概、神权的至高无上
;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权意识的觉醒、人对科学知识对艺术的追求与渴望;在斯威夫特和勃朗特的小说里,可以体验18至19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蒙、发展和腐朽;在哈代的作品里,可以感知工业化进程中虚伪的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人类的无奈;在爱默生和梭罗的作品里,可以体会超验主义的唯美与理想;在海明威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人民的反战情绪……总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的开展经历了许多坎坷的道路。1960年之前,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要接触西方文化,就要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大可通过阅读大量英美文学材料及作品来提高。对当时大多数学府高校来说,教学任务的核心也随之放在了英美文学的课程上,特别是外语院校,对其英美文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同时也安排教师抽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到了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整个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各种外语权威机构的外语理念进入我国外语教学界,人们开始认为英语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能听会说就可以了,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英美文学首先受到了史无先例的冷落。这一点可以从199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得到清晰的了解,英美文学课程被官方列为选修课,英美文学从此一直处于低谷境界。
那么,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呢?
1.许多爱好者被迫放弃了文学的研究。
2.各种国内外教学与研究杂志登载的英美文学类的文章少之又少。
3.对各高校学生来说,四年的英语专业学习,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语,但往往在涉外信息方面显得内容很匮乏、思维肤浅、底蕴很浅薄。
文学素质的下降必然导致外语素质的下降,这一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终于在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得到了新的答案,该新大纲重新把英美文学课程推到了必修课的位置,这就使得各高校从新把文学对社会、对人类不可或缺的影响有了彻底清晰的认识,英美文学重新有了生机、有了生命。
鉴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历史和在当前外语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文学课,激活文学课,使文学课具有真正的实际作用。随着世贸的加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外语权威机构对英语教学在各高校的开展将给予更多的支持,坚信英美文学教学将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在大学英语专业知识中建构的途径
2.1明确该教学方式的应用范围面对现阶段成果颇丰的大学英语教改实践,需要明确中美文化比较在专业知识建构上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从阅读和听说两个方面进行了主题讨论,其中也表明在这两个板块的教学中可以使用该教学方式。那么对于作文写作而言,是否也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理论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实践中感觉采取该方式有些多余,并可能增大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写作训练范围还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宜。
2.2把握该教学方式的应用时段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且每周4课时。然而,大学生英语课程在许多高校中还扮演着提高学生英语过级率的重任。因此,中美文化比较下的专业知识建构也无可能贯穿于阅读和听说训练始终。因此,需要把握好该教学方式的应用时段。笔者建议,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知识点进行发挥,如引导学生阅读美国人写的文章,可以事前向学生就两国文化所导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进行介绍,从而告诉学生在阅读时要紧扣文章逻辑而不要过分自我发挥。
2.3重视该教学方式的课前准备建立在中美文化比较下的专业知识建构,依赖于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对大量材料的查阅。前面也已提到,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深受移民文化和西方哲学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就应按照“美国社会文化特征——美国人的思维特点——美国人的行为偏好”的内在逻辑来进行资料准备。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在阐发这些知识时应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点拨学生的认识为基础。总之,努力改变现阶段在教学中枯燥、乏味的局面。
2.4构建该教学方式的控制机制为了更好地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我们还需要构建起该教学方式的控制机制。控制机制的内容包括:依托教学团队来不断深化对比较文化教学的认识;将学生的主观评价纳入到控制机制中来,具体来听听学生对该教学方式的体会。由此可见,借助中美文化比较下的专业知识建构模式,将能丰富学生的视野和拓展他们的英语专业能力。
3实证讨论
秦建华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初步调查(英文)》中对来自中国5所高校的216名英语专业,以及354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进行了测试,其实验结果表明,中国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都缺乏足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秦建华,2005)。《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性研究》对266名中国非英语专业和30名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SPSS数据分析。其实验数据显示,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在跨文化交流中采取恰当的行为的能力都很低(王莹,2007)。因此,教师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课前准备:(1)对中美文化中哲学内涵的专递。哲学作为上层建筑将影响着一国的文化特质的形成和走向,因此首先需要从中美不同的哲学内涵入手进行文化知识传递。之所以英美人具有理性思维和实证推理的优势和习惯,这深深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可见,教师可以就希腊哲学所蕴含的理性思维和实证推理元素进行提炼,并从总括层面来传递给学生。(2)对中美文化中民族特性的传递。为何英美人具有直线思维的特质,并反映在阅读材料上具有“是什么就是什么”的特征,这与国人的喜欢绕圈子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特定的哲学意识下,所逐渐形成的民族特性。如,在日常交往中的原则性极强,并尊重制度安排。由此,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将有助于他们在涉外岗位上,能适应英美人士的行为习惯,而不至于陷入中国人臆断的尴尬之中。(3)对中美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传递。价值观念的不同也充分体现在中美文化的差异中,而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又受到移民文化的深刻影响。众所周知,移民文化所推崇的竞争、自由、平等,深深影响着美国社会,并植入到了每一位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中,这就使“自信”、“创新”、“冒险”的特质植根于美国人的行为习惯里。在语言逻辑上则表现在,如面对需要冒险的事宜,国人常常从消极的一面进行表达,而美国人则从积极的一面进行表达。
**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曾经在其“尊重的教育——新世纪的教育理念”中提出:新世纪的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规律,特别是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除了教会必要的知识,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生活的勇气、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尊重的教育,如果落实到教育的执行者之一,大学专业英语教师的行动上,就是在课堂上进行“尊重的教学”。何为尊重的专业英语教学?
在很多人看来,专业英语课堂应该是:老师在前面用英语讲,学生在下面边听边记;老师把该讲的讲透,越祥越好;学生把该记的记住,越多越好。这种教学把教师假设为英语和专业的“知者”(knower),把他所知道的用英语表达的专业知识传给“无知”的学生。教学主要是通过“讲解”(explanation)加上偶尔教师的提问或学生的提问完成的。讲解过后,学生常常要做一些用英语表述的专业知识的练习,检验是否明白了被讲的一切。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说话。
不可否认,过去多数专业英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的不同时点成为好的讲解者,但是现在,如果英语教师的教学生涯只由这种“教”的经历充斥着,那他真的有必要停下来思考,并问如下问题:“这是最有效的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吗?”
之所以有必要问这个问题,是因为这种课堂上教师的却是在“教”,可是究竟有多少由于老师的“教”而产生的“学”呢?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老师在卖力地用英语教,但学生却没有从他那里学着什么,因为大多用英语表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汉语的专业课本上存在;如果说学专业知识,学生会看懂汉语课本;如果说学专业英语,在这样的课堂上英语老师却没有给学生机会去学。因此,在教师是“讲解者”的课堂上,不知何时,很多努力要跟上讲解的学生,退了下来;另一些记录不知何意的笔记的学生,停下了笔;更多的人做起了白日梦;开始上课时的张张期待的面孔,有很多已经换成了静静的黑头顶。
这就是“不尊重的”专业英语课堂教学!首先,上课的老师忘记了:这是专业课,更是外语课。而语言是需要互动的。其次,作为教师,他不能替学生学习,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为自己学习。第三,也是最要不得的,他把学生真的当成了“容器”,一味地在灌输。在他看来,他们只需被动地接纳,这便是最大的不尊重。何况处于被动地位容易产生疲劳,使人失去兴趣。
大多数人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容易想起也最难以忘记的是重视你、鼓励你、欣赏你、尊重你、并以你为荣的老师。在他期待的目光中自己做了什么,出了什么成绩也记忆犹新!这就是“尊重的教学”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老师信任、器重学生的能力,并表示欣赏和欣慰。老师的尊重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
其实,根据JimScrivener的总结,学习过程常常需要五个步骤的循环:(1)做事(doingsomething);(2)回忆(recallingwhathappened);(3)反思(reflectingonthat);(4)得出结论(drawingconclusions);(5)运用结论准备继续做事(usingtheconclusionsforfurtherpracticalexperience)。因此,“教”不一定产生“学习”;前者会介入到人们学习得以产生的每个步骤中去,但学习的产生主要源于“做”,以及做了之后的反思、回忆等。
上述循环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启示是:人们靠自己做而能学的更多,并不是靠灌输;要让学生们用英语多说、多讲、多做,因为学生都是聪明的、功能完好的正常人,他们会思考、联想、回忆、反思、并得出结论,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在外语教学界,最近的研究越来越强调学生作为“完整的人”(wholeperson)的重要性。承认学生是完整的人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完整的人对专业英语教师意味着:学生们来到课堂,不仅仅带来了笔和纸,还带来了许多看不见的东西:他们的需求、愿望、梦想,他们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他们的人生记忆,他们的热情、期待,以及他们的愤怒、恐惧,等等,他们是完整的人。因此可以说,专业英语教师“教”的工作仅仅是产生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的一个小因素。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关于如何与完整的人打交道的工作。只注重把内容传输给学生是不够的。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心声,努力找出使学习真正发生的方法。这意味着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发生改变:教师再也不是中心焦点,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人人都参与学习活动,讲起来,做起来。这时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者”和“讲解者”,他更应该是学生个体需求、感觉和想法等等的“觉察者”,并且有能力使用恰当的教学组织程序及技巧,设计多样的、适合不同个体差异及需求的练习和课堂活动,创建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的学习的课堂氛围。他有时又是向导,有时是参谋,有时是“信息源”。
美国心理学家CarlRogers曾指出三个最重要的、有助于创建有效学习环境的教师特点,它们是尊重(respect)、理解(empathy)和真实(authenticity)。其中的“理解”是指教师能想象学生的感觉,并且感同身受;“真实”是指教师作真实的自己,不虚伪、不假装、不貌似权威,作诚实的、有时甚至是脆弱的真人。仔细想想,这后两者的本质其实还是在讲“尊重”。当教师具有了尊重的品质,课堂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开诚坦白,充满信任,少了猜疑和胆怯、多了勇气和自信;教学气氛会更积极、更有朝气。学生会更勇敢地面对外语学习上的挑战,同时提高自尊(self-esteem)、增强自悟(self-understanding),继而逐渐地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而不是认为那是别人的工作。
总而言之,“尊重”的英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信;了解学生的问题及所求;热情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幽默;真诚;平易近人,耐心,等等。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上,首先,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足够的课堂活动或任务让学生参与。活动可以包括个体活动、同桌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其次,在课堂活动的组织上,努力做到:创建和善、轻松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果充满信任、肯定和支持,就会有更多的英语交流。
参考文献:
二、细导方法,抓住重点,破解难题提能力
方法不对,事倍功半。部分学困生初中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便是学习方法的错误,对于这部分学困生,教师应该仔细引导方法,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破解学习难题,帮助学生逐渐克服困难,提升学习成绩。对于初中英语这部分学困生转化,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成败归因理论,引导学生发现学习问题出现的主客观原因,进而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准确地认识自身存在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一般将来时”语法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will”与“begoingto”的用法出现错误。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因,并根据归因结果确定解决办法。如有的学困生归因的结果是“没有认真学者区别,以为能够随意使用”,笔者便建议他:“认真投入,好好比较,再接再厉。”如有的学生归因结果是“:老是死记硬背,无法准确分清楚二者用法上的区别”,对于这种情况学生,笔者便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区分“will”与“begoingto”,细致讲明各个情况下如何使用更妥当,并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树,牢记区别。通过这样利用归因确定学困生各自的学习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议和解决,能有效改善学困生的学习问题。
1. 转述动词及其分类
转述动词指在陈述相关事实和阐释观点时所使用的动词。在英语学术语篇的转述结构中,转述动词作为传递相关信息的转述标记,具有预示和支配语篇意义的功能。转述动词的恰当使用能够使作者有效地将自己的论述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得自己的论述更具有说服力。Hyland(2002)根据所转述的动作类型,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研究型转述动词(表示研究的结果或过程),其中,研究结果类型又进一步分为叙实、反叙实和非叙实三小类;认知型转述动词(主要与心理过程有关),进一步分为积极,批评、迟疑和中立四小类;话语型转述动词(与话语表述有关),可以再分为三种类型:怀疑、确信和反对。
2. 实例分析
本文在对转述动词进行分析时采用了Hyland提出的转述动词分类框架,分别从CNKI和PQDT选取4篇学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建立两个小型语料库,即中国学者学术期刊语料库(CEJ)和国际学者学术期刊语料库(IEJ),由于这两个语料库库存相近,因此可比性比较大。笔者首先从这些语料中统计出转述动词出现的总量,其次分别统计出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使用转述动词的次数,并将这些动词进行分类整理,得出相关数据。
由数据整理所得,CEJ中转述动词的出现次数为52次,IEJ中转述动词的出现次数为64次,中外学者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使用的转述动词数量差别不大。在CEJ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转述动词分别是point out,believe,define,indicate,prove,refer to 和 so on;在IEJ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转述动词分别是define,state,note,argue,view,acknowledge,refer to 和 so on。结果表明,在这11个转述动词中,有些转述动词在两个子库中都出现过,比如 “refer to”和“point out”。
而且,CEJ与IEJ中转述动词的分布情况也相类似: 话语性动词占主导地位( CEJ 中占28%,IEJ 为41%),高频词也以话语性动词为主,如 point out,define,state,note和argue;其次是研究性动词(CEJ 中占11%,IEJ 为9% );认知性动词出现频率最低,分别为6%和5%。转述动词的这一使用情况与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图式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作者选择的语料库是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它属于软学科,这一学科通常以论证为主,来理解社会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和问题。而话语性动词的大量使用不仅是推动论证展开的有力工具,还是作者巧妙地使用言辞来阐明观点,表达个人立场的一种重要方式。
2.1 研究性转述动词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用来描述过程的转述动词使用的情况较多,而用来描述研究结果的转述动词则较少。另外,尽管作者可以通过反叙实性转述动词的使用来表示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异议,并树立自己的立场,但是中国学者和国际学者都很少使用这些动词来挑战、质疑他人的论点,因此,此类动词在CEJ和IEJ中仅出现2次。
2.2 认知性转述动词
通过分析可知,认知类转述动词所占比例较小,而且中国学者在表达自己对被引述内容的态度时多选择模棱两可的试探类动词,积极的认知动词使用较少,没有使用批评动词。这恰恰说明了Carson and Nelson(1996)的结论,他们发现中国学生经常避免直接批评同伴的论点,也不会直接给出有效的反馈信息。这一特点主要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内部交流时更倾向于相互协作,而不是向对方提出有挑战性的、质疑性的问题。因此,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中国学者在汇报学术成果时往往会显露出中庸的立场。
2.3 话语性转述动词
在本研究中,话语性转述动词所占的比例最大。在CEJ和IEJ中都用了state,discuss和note等词来表达自己对于被转述内容的态度,如叙实或非叙实。另外,作者常用一类动词(如question等)来表示对被引述内容的反对态度,这类动词可用来表达作者异于被转述者的意见或主张,但是作者在使用此类动词时显得较为谨慎,如IEJ中仅使用1次,而CEJ中没有此种用法。这些话语性动词的使用有助于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作者或被转述者的立场态度。
2.4 小结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学术论文的转述动词暗含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所以,翻译转述动词时,不能只看这些词语的本身, 要通读全文并充分理解作者对各个转述内容的态度。
3. 结语
在学术论文中, 转述动词数量众多、种类多样、感彩丰富。本文只是介绍和讨论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学者和国际学者英语学术语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发现,中国学者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转述动词来引用他人观点,以构建个人的学术认识,显示出其对学科知识的熟悉程度;而且,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者更倾向于使用不确定的、怀疑的或中立的转述动词来转述他人的论点,在评价他人观点或是陈述个人观点时,则倾向于使用温和的语气。
转述动词的恰当使用能够使作者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本研究通过语料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将有助于中国学者了解学术语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特征,从而增强其对学术语篇应用的驾驭能力。(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Carson, J. and Nelson, G.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ESL peer response group interaction.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6 (5) : 1-19.
一、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文化是社会现象的体现,各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传播工具,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承,文化因素是影响语言理解的重要因素,英汉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中国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文化渗透的内容和目标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就语言内容教学目标而言,通常涉及的领域和范畴包括生活领域、教育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娱乐领域、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等。一切与人类关注的问题都可以包括进去。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的必要因素,它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精髓,准确运用语言。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了多方面的,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以语言知识的教学为中心,体现英语教学的特点,同时又要兼顾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文化理解力的培养,既要以学生的英语水平与理解接受能力为基础,又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
三、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中对文化渗透的意识不够强
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老师本身对跨文化理解不到位,接触英美文化不够多,因此,学生从老师的教学中能够汲取的文化知识就非常有限。目前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还是以讲单词、讲句子和语法为主,教学方法和模式没有改变,对外国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外国文化的讲授方法比较简单而且不能深入和扩展。
2、学生对跨文化学习的认识不足
只强调语言形式和内部结构的结构主义教学,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用这种方法学习语言的学生可能很会做专测语法形式、结构的试题,但必然缺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应试学习是当今学生学习的一大观念问题,从上学初始,老师和家长都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从中学开始就为考重点高中、考大学而学习,考上大学后,又有各类职业证书的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的学习关注点在拿证书,为考证书而学习。证书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学生为考试而学,因此,学习造成了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虽然学生在四六级考试中也涉及到了阅读与写作,但是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词汇、语法和句型的掌握上,很少去关注外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涉及到英语国家历史、人物、经济、地理、文学作品等方面,学生几乎答不上来,知识面窄,不理解文化的学习对语言的学习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语言学习只停留在文字本身而没有涉及到文化内涵。
四、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策略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使用语言,就不得不关注语言的语用性。过去的外语教学只注重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或正确性,教学以语言的形式为主。以语用学为指导的外语教学则注重语言的功能及语言使用的适当性和得体性,要避免“语言准确”而“语用不准确”的现象就必须了解文化的差异性,在英语教学中就必须有文化的参透。
语言习得与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由J.Schumann创立的文化移入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是现代外语学习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就是文化移入。Schumann在阐述其文化移入模式时指出:“外语习得是文化移入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文化移入将决定他对该语言的掌握程度”。在文化中学语言,将外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是外语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建议采用的策略是:
1、英语教学目标中要增加文化性、社会意念项目,特别是那些与学生本族语所依存的社会文化差异大的,例如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项目。文化行为项目又为分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和非介入必文化行为项目。属人际关系的介入性文化项目,如称呼、招呼、问候、寒暄、介绍、邀请、拒绝、拜访、约守、帮忙、送礼、告别等,是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区域,不能只教语言形式和用法,而应同时介绍语用规则和文化习俗。
2、注重文化心理方面文化差异性。如社会价值观、个人本位与集体本位、竞争与顺从、等级与平等;伦理价值观以及文化信念和民族心理,如颜色、数字、手势、动植物、物品的文化联想等。
3、在课程内容上增加目标语文化、中国文化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如思维差异,中西文化受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具有诸多差异性。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又如教育差异,体现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教育环节上。教师通过所教教材内容渗透不同领域的文化差异性比较,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从而更加正解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
4、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阅读、翻译、比较、对比、注释、讨论、案例分析、观察、调查、采访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掌握相关或必要的文化知识、语言功能和交际策略,如跨文化语用、思维、心理、判断、推论等交际知识和技能;又如跨文化谈判、经营、贸易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等。
五、结语
文化渗透应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除了英语课堂上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文化学习。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报刊杂志,收听英文广播,欣赏英文电影,浏览英文网站等多种方式丰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达到更高英语水平。大学英语语篇中存在很多的互文现象,增加了语篇理解的难度,甚至引起学生对语篇的错误理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视语篇中的互文现象,使学生对互文语篇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互文语篇的运用。本文通过互文性理论与英语阅读几方面的联系,分析在英语阅读中互文理论的重要性,并从中得到启示,以指点英语专业阅读教学。
一、互文性理论与英语阅读概述
“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改造。”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互文性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即成为后现代、后结构批评的标识性术语。这种研究强调多学科话语分析,偏重以符号系统的共时结构去取代文学史的进化模式,从而把文本文学从心理、社会或历史决定论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一种与各类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文学作品的互文性解读,指的是对该文学作品或文本中出现的内容与相关的作品之间有关的典故、引用、仿照、压缩、另铸及移就进行挖掘和研究,从而更深层的解读该作品。语篇分析法则是指不立足于点,而是从语篇入手,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明确地篇章结构分析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词、句的表层意义上,而要上升到对作品的框架、背景、思路、意识形态等深层意义的把握,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篇的互文性分析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将互文性同语篇分析联系起来进行外语阅读研究可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深远意义。
(二)互文性理论与文化背景
由语篇的主题和主旨而唤起的读者内心包括信仰、认知、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等内容被称之为阅读语篇的文化互文性。大学英语阅读语篇的内容涵盖极广,跨越多种学科,包含社会历史、民俗风情、地理文化等。单纯依靠词汇和语法等知识去解读阅读语篇,是不能获得最佳理解效果的,甚至无法对语篇进行较为准确的理解。因此,在大学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互文性对文本进行解读,将语篇分析与文化特点相结合,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层的社会文化知识,最终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
(三)互文性理论与媒体联系
在这个传播媒介极大丰富的时代,英语专业阅读不仅只局限于书本,更拓展到了各种新式媒体。媒体互文性主要是指通过文本、声音、图像等物质媒介来创造互文性的效果,如评论、插画、动画、序言等。培养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媒体交互意识就要在实际教学中革新传统教材。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互文性教材的思想,从而推动英语阅读教学的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互文性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启示
(一)丰富背景知识,拓宽知识面
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存在片面的、偏颇的理解。通过互文性理论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不同于中国的思维方式,从而获得更多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可能包括人文哲学,也可能包括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通过对这些背景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获得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知识,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丰富自己的内在文化水平,不断拓宽知识面,达到一箭双雕的好效果。这些知识不仅在英语阅读中会得到运用,更会在英语写作、英语听力等方面得到体现,甚至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二)加深内容理解,提高阅读水平
在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同学们很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受,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而,通过对同学们互文性意识的培养,使得同学们可以设身处地地了解作者感受,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文化理解差异。真正架起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进一步加深对原文内容,原作者情感的理解。此外,在不断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会积累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掌握更多的专业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三)克服传统教育缺陷,培养思辨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专注于老师的讲课,然而,在互文性理论的培养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英语篇章的不同理解,通过互联网络、图书馆藏等收集相关资料佐证自身观点或是加深篇章理解。通过这些自主学习,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会不断加强,同时又在无形中加强了自身的英语水平,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互文性理论注重将文本文学从心理、社会或历史决定论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一种与各类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在英语阅读中运用互文理论不仅是对英语阅读能力的一种培养,更是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锻炼。通过对同一文章不同方面的理解,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思辨思维,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语
大学生互文性意识的培养对于其英语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大大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可以大大增强单词记忆过程中的记忆效果。除此之外,通过文章与文章之前互文性的理解,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潜意识的语感,使得学生在英语写作、英语听力、英语对话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激活并调动相关知识储备,提升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随着文化、信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英语的使用情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学者Smith(1976)认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英语使用者日益增多,英语的使用不仅是为了了解西方文化,而且也是为了向西方传播本民族文化。他的观点得到了Robert McCrun(1986),David Graddol(1997)和Swerdlow(1999)等人的赞同和补充。Crystal(1997)进一步强调,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应当表达使用者自己国家的文化和观点。他们的观点已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共识。
一、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关于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主要停留在培养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系统掌握,旨在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使学生能够融入英美文化,从而更成功有效地掌握和使用英语用来沟通和交流。很少有专门介绍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即使有大多是对个别单词和表达的翻译介绍,这样的中国文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样的教学总体上仍然是单向的交流,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几乎完全被忽略。由于受到强势文化的侵入,绝大多数学生更愿意了解和获取西方文化知识,他们对中国文化要么知之甚少,要么不能用恰当的英语来表达,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失衡,这样学生在日后的交流中不但无法满足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需求,而且很可能由于表达不准确而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与此同时,也造成学生虽然具备了牢固的语法结构知识,却无法实现用准确的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丰富的文化。
二、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现实意义
(一)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成功的交际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真正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应该在文化交流平等的前提下,交际双方尊重对方的文化,不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对方,交际基础是交际双方各自独特的背景和经验,通过交际给对方带来他们想要的信息。除此之外,跨文化交际也不是一方单方面向另一方面学习。所以在学生力求掌握地道英语,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和学会用英语思维的同时,也应该能够使用英语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历史、习俗和价值观等。这样不仅不能向西方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也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能够加深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和用英语释义中国文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加深本国文化和理解西方文化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通过中国文化的导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已经掌握的中国文化知识,还能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此外,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冲突常常使他们在理解上发生困难,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通过中西方两种文化的比较,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而且能够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同时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对那些英语掌握扎实又对母语有着深刻理解的学生来说,会更加激励他们学习求知的需求。所以,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化鉴别力、学会辩证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在长期单向的文化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文化和其表达耳熟能详,但是却对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国家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少学生错误的认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是先进的,应该全盘接受;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过时落后的和土里土气的。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崇洋的情绪,造成学生对西方的文化不能够鉴别,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够继承和发扬,不仅如此,由于大学学生尚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这种情绪势必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引导学生通过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提高文化鉴别力,学会辩证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既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长处,又坚持弘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避免盲目地崇拜和不加选择地一律接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
四、结语
因此,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应当针对当前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导入,从而帮助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的文化。
参考文献:
[1]Crystal D.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杜瑞清,蒋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 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
长期以来,我国大中专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差,尤其是口语能力更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哑吧英语现象带有普遍性,提高口语教学水平,解决哑吧英语变为流利英语问题已经在我们这些从事大中专公共英语课教师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大中专学生英语口语教学质量呢,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口语教改的重要作用教学大纲要求与哑吧英语现实的矛盾。教学大纲要求大中专学生能就教学内容和一般听力教材进行问答和讨论,能就一般的社会生活话题进行简单的交谈,讨论和发言,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然而目前大中专学生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口语水平极低,学7年左右英语,用英语表达很差,呈现哑吧英语的局面,能看,能读,不能说。一个班级仅有一至二人能用英语简单表达,绝大多数不能表达。导致这种局面一是目前英语口语课程开设的课时少,有的学校基本不开,但更主要原因是过时陈旧的英语教学方法,重阅读,语法,轻实际表达,至于口语训练几乎没有,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增加口语课是迅速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达到大纲要求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