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言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8: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比语言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对比语言学论文

篇(1)

1. 转述动词及其分类

转述动词指在陈述相关事实和阐释观点时所使用的动词。在英语学术语篇的转述结构中,转述动词作为传递相关信息的转述标记,具有预示和支配语篇意义的功能。转述动词的恰当使用能够使作者有效地将自己的论述和已有的研究成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得自己的论述更具有说服力。Hyland(2002)根据所转述的动作类型,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研究型转述动词(表示研究的结果或过程),其中,研究结果类型又进一步分为叙实、反叙实和非叙实三小类;认知型转述动词(主要与心理过程有关),进一步分为积极,批评、迟疑和中立四小类;话语型转述动词(与话语表述有关),可以再分为三种类型:怀疑、确信和反对。

2. 实例分析

本文在对转述动词进行分析时采用了Hyland提出的转述动词分类框架,分别从CNKI和PQDT选取4篇学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建立两个小型语料库,即中国学者学术期刊语料库(CEJ)和国际学者学术期刊语料库(IEJ),由于这两个语料库库存相近,因此可比性比较大。笔者首先从这些语料中统计出转述动词出现的总量,其次分别统计出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使用转述动词的次数,并将这些动词进行分类整理,得出相关数据。

由数据整理所得,CEJ中转述动词的出现次数为52次,IEJ中转述动词的出现次数为64次,中外学者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使用的转述动词数量差别不大。在CEJ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转述动词分别是point out,believe,define,indicate,prove,refer to 和 so on;在IEJ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转述动词分别是define,state,note,argue,view,acknowledge,refer to 和 so on。结果表明,在这11个转述动词中,有些转述动词在两个子库中都出现过,比如 “refer to”和“point out”。

而且,CEJ与IEJ中转述动词的分布情况也相类似: 话语性动词占主导地位( CEJ 中占28%,IEJ 为41%),高频词也以话语性动词为主,如 point out,define,state,note和argue;其次是研究性动词(CEJ 中占11%,IEJ 为9% );认知性动词出现频率最低,分别为6%和5%。转述动词的这一使用情况与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图式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作者选择的语料库是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它属于软学科,这一学科通常以论证为主,来理解社会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和问题。而话语性动词的大量使用不仅是推动论证展开的有力工具,还是作者巧妙地使用言辞来阐明观点,表达个人立场的一种重要方式。

2.1 研究性转述动词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用来描述过程的转述动词使用的情况较多,而用来描述研究结果的转述动词则较少。另外,尽管作者可以通过反叙实性转述动词的使用来表示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异议,并树立自己的立场,但是中国学者和国际学者都很少使用这些动词来挑战、质疑他人的论点,因此,此类动词在CEJ和IEJ中仅出现2次。

2.2 认知性转述动词

通过分析可知,认知类转述动词所占比例较小,而且中国学者在表达自己对被引述内容的态度时多选择模棱两可的试探类动词,积极的认知动词使用较少,没有使用批评动词。这恰恰说明了Carson and Nelson(1996)的结论,他们发现中国学生经常避免直接批评同伴的论点,也不会直接给出有效的反馈信息。这一特点主要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内部交流时更倾向于相互协作,而不是向对方提出有挑战性的、质疑性的问题。因此,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中国学者在汇报学术成果时往往会显露出中庸的立场。

2.3 话语性转述动词

在本研究中,话语性转述动词所占的比例最大。在CEJ和IEJ中都用了state,discuss和note等词来表达自己对于被转述内容的态度,如叙实或非叙实。另外,作者常用一类动词(如question等)来表示对被引述内容的反对态度,这类动词可用来表达作者异于被转述者的意见或主张,但是作者在使用此类动词时显得较为谨慎,如IEJ中仅使用1次,而CEJ中没有此种用法。这些话语性动词的使用有助于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作者或被转述者的立场态度。

2.4 小结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学术论文的转述动词暗含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所以,翻译转述动词时,不能只看这些词语的本身, 要通读全文并充分理解作者对各个转述内容的态度。

3. 结语

在学术论文中, 转述动词数量众多、种类多样、感彩丰富。本文只是介绍和讨论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学者和国际学者英语学术语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发现,中国学者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转述动词来引用他人观点,以构建个人的学术认识,显示出其对学科知识的熟悉程度;而且,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者更倾向于使用不确定的、怀疑的或中立的转述动词来转述他人的论点,在评价他人观点或是陈述个人观点时,则倾向于使用温和的语气。

转述动词的恰当使用能够使作者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本研究通过语料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将有助于中国学者了解学术语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特征,从而增强其对学术语篇应用的驾驭能力。(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Carson, J. and Nelson, G.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ESL peer response group interaction.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6 (5) : 1-19.

篇(2)

一、引言

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水平,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毕业论文写作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本文针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研究方法上的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剖析。

二、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是指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新的现象、事物,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揭示研究对象本质及发展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蔡鸣龙(2002)将研究方法按使用范围、概括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方法,一般方法和专业方法。在语言学等一般学科的研究领域一般使用一般方法:主要为以下四种:1.定性分析和定量的分析相结合;2.分析与综合相结合;3.归纳与演绎相结合;4.比较和分类相结合。

刘晶波、丰新娜、李娟(2007)的《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学前教育领域常用的思辨法、文献法、质的方法、量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混合方法等六种研究方法的总体运用状况以及六种研究方法各自的运用情况从不同级别的学位论文、不同校别、不同的研究选题进行了分析。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文献为样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对所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了解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及研究方法一章撰写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语料中某外语大学的10篇论文,来自该大学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本文中的“全国英语优秀论文”是指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随机选择的话语分析的硕士论文。

本文主要的研究问题:第一,话语分析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种类的使用情况。第二,话语分析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撰写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某外语大学话语分析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撰写与相应方向的全国英语优秀论文是否存在较大差距。

四、数据分析与结论

1.对研究方法使用种类的分析。通过对比话语分析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发现某外语大学与其他高校的话语分析方向的研究生在研究方法的选择方面差别不大。基本情况均为:研究方法种类使用比较单一,主要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只有个别论文在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搭配调查问卷、访谈、语料库研究或多模态的分析方法。

2.对研究方法撰写规范性的分析。以文秋芳的论文研究方法的撰写要求为参考依据,分别分析了20篇论文的研究方法一章的撰写是否完整,清晰。具体的分析情况如下:

在所选的20篇论文中,大部分全国优秀论文研究方法的写作相对比较完整,思路较为清晰。例如《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对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材评价的实证研究――以外贸英语函电教材为例》一文,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开设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两所院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及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在研究方法这一章对研究设计和本章概况简述的非常明白。对研究对象做了详细的阐述,写明了研究对象的人数,背景情况和挑选程序,以及研究价值。在研究工具部分,详细介绍了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概念,优缺点及选择的理由。在研究过程部分详细分析了调查问卷和访谈的过程,保证了研究数据的信度。

3.研究方法写作改进方案。针对研究方法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首先,应该学习全国优秀论文研究方法写作中的优点,保证写作格式正确,写作内容完整。对此,建议参考文秋芳《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中,“研究方法撰写”一章的内容。此外,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于具体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的介绍要简介明了。最重要的是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思路清晰,保证论文写作的逻辑性、连贯性。

五、结论

通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某外语大学话语分析方向的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和撰写方面与全国英语优秀论文的相应方面存在一定差别。第一,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为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有待于向多元化发展,如个案研究以及混合研究。其次,部分研究方法的撰写不够严谨,缺乏完整性和规范性。应加强研究生对研究方法的研究与训练,提高对研究方法的驾驭能力;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重视定量与实证方法在研究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这是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这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写的一道《麻雀》诗。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员,饱食终日,,反对变法,故把他们比作麻雀而讽刺之。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这是清代纪晓岚的十“一”诗。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写了景物,也写了情态,自然贴切,富有韵味,难怪乾隆连说:“真是奇才!”

一进二三堂,床铺四五张,

烟灯六七盏,八九十枝枪。

清末年间,鸦片盛行,官署上下,几乎无人不吸,大小衙门,几乎变成烟馆。有人仿邵雍写了这首启蒙诗以讽刺。

西汉时,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去长安求取功名,时隔五年,不写家书,心有休妻之念。后来,他写了一封难为卓文君的信,送往成都。卓文君接到信后,拆开一看,只见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她立即回写了一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深受感动,亲自回四川把卓文君接到长安。从此,他一心做学问,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二.数字

明代书画家徐文长,一天邀请几位朋友荡游西湖。结果一位朋友迟到,徐文长作一上联,罚他对出下联。

徐文长的上联是: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游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迟到友人的下联是: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据说明朝中叶,江西九江有一船夫,见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坐在他的船里,就道出一个上联给这位状元去对。这位状元冥思苦想,还是对不出。以后也无人对出,成了绝对。时过几百年,直到解放后的1959年,佛山一工人用轮船装运木料“九里香”(一种名贵香樟木),触发灵感,对出下联。

船夫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尺风帆,下九江,还有十里。工人的下联是:

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南阳诸葛武候的祠堂里有一副对联: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此副对联不仅概述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而且用上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各个数字和“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十个字,真是意义深远,结构奇巧。

我国小说家、诗人郁达夫,某年秋天到杭州,约了一位同学游九溪十八涧,在一茶庄要了一壶茶,四碟糕点,两碗藕粉,边吃边谈。结帐时,庄主说:“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郁达夫笑着对庄主说,你在对“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的对子吗?

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的江苏省苏州虎丘,有一个三笑亭,亭中有一副对联:

桥横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下面是民间流传的一副对联。它既是一副对联,又是两则拆字谜语,读后细想,别有一番情趣。

凉雨洒人,东两点西两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解放前,有人作如下一副对联: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这副对联和横批,非常含蓄,含意深刻。上联缺“一”一与衣谐音;下联缺“十”,十与食谐音。对联的意思是“缺衣少食”,横批的意思是“缺少东西”,也是内涵极其丰富的两则谜语。

三.妙题

清乾隆五十年,朝廷为了表示国泰民安,把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请到京城,为他们举行一次盛大宴会。在宴会上,乾隆看见一位老寿星,年高141岁,非常高兴,就以这位寿星的岁数为题,说出上联,并要纪晓岚对出下联:

乾隆帝的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下两联都是一道多步计算应用题,答案都是141岁。上联的“花甲”是指60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是21岁,就是60×2+7×3=141(岁)。下联的“古稀”是指70岁,“双庆”就是两个70岁,多“一度春秋”就是多1岁,也就是70×2+1=141(岁)。

又如下面一副对联,也是两道算题,并巧妙用上一、三、七、九、十各数,不嫌生拼硬凑。

尺蛇入穴,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上联是讲蛇的长度,九寸加十分是一尺(旧制长度单位进率是1尺=10寸,1寸=10分);下联是讲鸭的只数,三双加一只是七只。

四.诗歌趣题

1.百羊问题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一书,有一道诗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此题的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

:“你的这群羊有100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

此题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2.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此题用方程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斗。得[(2x-1)×2-1]×2-1=0,解得x=7/8。

3.百馍百僧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这题可用假设法求解。现假设大和尚100个,(3×100-100)÷(3-1÷3)=75(人)…………小和尚人数100-75=25(人)大和尚人数

4.哑子买肉

这也是程大位《算法统宗》中的一道算题:哑子来买肉,难言钱数目,一斤少四十,九两多十六。试问能算者,今与多少肉?此题题意用线段图表示,就一目了然。附图{图}

由图可以看出:

每两肉价是:(40+16)÷(16-9)=8(文)哑子带的钱:8×16-40=88(文)哑子能买到的肉:88÷8=11(两)(注:旧制1斤=16两)

5.及时梨果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著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果4文买7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梨每个价:11÷9=12/9(文)

果每个价:4÷7=4/7(文)

果的个数:

(12/9×1000-999)÷(12/9-4/7)=343(个)梨的个数:1000-343=657(个)梨的总价:

12/9×657=803(文)

果的总价:

4/7×343=196(文)

6.隔壁分银

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

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

此题是民间算题,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设客人为x人。则得方程:

4x+4=8x-8

x=3,4×3+4=16

答:客人3人,银16两。

(注:旧制1斤=16两,半斤=8两)

7.宝塔装灯

这是明代数学家吴敬偏著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道题,题目是: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

篇(4)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需要完成的、与专业相关、合乎一定学术规范的文章或设计,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效果。它是学员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是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集中体现。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专门通知强调:“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具体分析军医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的策略措施,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军医院校学员创新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一、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现状

我院系承担了我校大部分本科专业学员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系统完成了5届上千份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拥有比较完善的检验和药学学科体系、先进的科研平台、强大的师资力量,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实践平台。

以我校2011年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我校2011届医学检验专业有33名学员,药学专业有62名学员,实验技术专业19名学员,生物技术专业41名学员,共155名学员完成了毕业论文。其中论文成绩优秀者47名,占31%;良好者95名,占61%;及格者10名,占6%;不及格者3名,占2%。其具体专业分布见下表:

从调查结果发现,2011年我校毕业论文整体质量有所提高,毕业论文优秀率较2007届(优秀率14%)、2008届(优秀率15%)、2009届(优秀率17%)有了一定提升。为进一步推进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我们对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改进的客观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校2011届医学检验专业、药学专业、实验技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共155名学员,论文完成时间为16周。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见下表:

(二)研究方法与结果

选取“政策了解”“选题情况”“资料获取”“老师指导”“时间安

排”以及“重视程度”6个维度自编《军医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调查问卷》,共20个条目,开放性问题2个。对我校2011届毕业学员发放问卷155份,回收147份,回收率为95%。

1.政策了解

主要设置了“是否了解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相关文件要求”

“了解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以及“对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3.6%的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清楚或非常清楚,主要信息渠道来自导师指导。

2.选题情况

选题情况包括“选题来源”“选题难度”“选题意愿”三个项目,其中79.6%的学生由导师制订研究方向,其余学生为自己选题、参考他人选题或其他。

3.资料获取

资料获取主要包括“获取文献资料的方式”“阅读外文文献的数量”“论文写作学习情况”以及“专业学术期刊阅读情况”,结果显示72.8%的学生会使用各类专业数据库或杂志期刊查阅文献,64%的学生阅读了5篇以上外文文献。

4.老师指导

老师指导包括“与导师交流次数”“导师指导情况”以及“对导师的评价”,其中92%的学生肯定老师的指导作用,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能与导师及时交流讨论,认为导师认真负责,严格监督。

5.时间安排

67%的学生认为整个毕业论文完成时间太短,考研、公务员考试、就业面试等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6.重视程度

62%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成绩好坏对自己不重要,对自己今后的就业发展没有多大影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过多,内力不足

部分文献报道:“教员不具备论文指导资格,缺乏带教经验,是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但与地方院校不同,近年来军医大学教师学历逐渐博士化,而生源相对不足,绝大多数老师非常乐意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带教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加之学校、院系、教研室对带教老师资格的严格把关,确保“一对一”指导,使指导老师的数量、质量并不构成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优劣的主要因素。而我们调查发现:相对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的内在动力不足,大多数学员认为毕业论文成绩好坏与自己未来的前途发展没有必然联系,重视程度不足,投入的精力和花费的时间远远不够。

(二)时间过短,彼此冲突

篇(5)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59-02

前言

摘要,作为一种学术体裁,其主要功能是迅速而准确地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因此,摘要以其内容的客观性和信息传递的精确性而著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科学探索的不确定性,摘要无法真正做到“准确”和“客观”,因此,一些模糊限制语便出现在摘要语篇之中。模糊限制语是指“有意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生成语义学家拉科夫于1972年在他的论文《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由于人们一贯关注学术语篇的准确客观性,因此忽视了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修辞作用,而对于摘要中模糊修辞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为了深入理解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和语言特色,本文将通过对中外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模糊限制语在摘要语篇中的分布状况、语用功能和文体风格,以及中外学者在模糊限制语使用方面的异同和原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摘要语篇中的模糊修辞,增强学术英语写作能力,为更好地开展ESP教学研究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Swales学派的IMRD结构作为分析语料中摘要宏观结构的参照,即学术论文摘要的宏观结构分为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四个语步。对于模糊限制语的分析,本文将主要研究由Varttala划分的以下五类词汇形式的模糊限制语:认知情态动词模糊限制语、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认知副词模糊限制语、认知形容词模糊限制语以及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

二、结果与讨论

(一)模糊限制语在中西方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各语步中的使用分析

从模糊限制语在中西方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各语步中的使用频率来看,讨论语步模糊限制语的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引言和结果语步,而方法语步中模糊限制语的密度最小。这主要是由于摘要各语步不同的交际目的造成的。从功能上看,引言部分主要是引出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语步中,作者通过评述该学科内前人研究的成败作为切入点,阐述其论文研究的目的、动机以及核心内容。在评述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缺陷时,作者除了使用一些像“few”、“little”等属性模糊限制语来暗示读者以往研究的空缺外,还使用了一些像“neglect”、“violate”和“inadequate”、

“outdated”等具有负面意义的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和认知形容词模糊限制语,来谨慎地指出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这些模糊限制语的大量使用不仅间接地表达了该领域仍需大量的科学研究,还暗示读者本项研究潜在的价值和意义。

方法语步是论文摘要中最客观的部分,是对研究所用到的实验、数据、方法、程序进行精确描述,为下文新的学术观点的提出提供依据,并不涉及对实验结果的推论。因此,模糊限制语在这一语步中的出现频率最低。

结果语步的作用是展示研究结果,要求作者对其研究结果作真实、准确的描述,因而拒绝大量模糊限制语的存在,只是使用少量像“re-examine”、“re-observe”等带有前缀“re-”的表示反复意义的行为动词和像“show”、“reveal”等表示客观意义的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来表明研究结果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过无数次实验,在对客观事实反复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显示了新的科研成果的可信性和客观性。

讨论语步是学术论文摘要中最具有主观性的部分,是作者在完善和拓展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论断。在这一语步中,作者大量使用一些像“interpret”、“argue”、“suggest”等表示诠释和推论意义的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来阐释和捍卫其研究结果,力图说服读者和其他学术同行接受其新观点。与此同时,作者还大量使用一些像“perhaps”、“probably”、“possibly”等表示可能性的认知副词模糊限制语,谨慎地表达自己新的学术观点。这类模糊限制语的大量使用不仅可以帮助作者以更精确的方式表达其尚未被确立的科学论断,而且可以帮助作者在日后新论断证明有错,遭遇反对时避免承担个人责任。此外,一些像“implication”、“application”等“显性”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讨论语步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此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可以帮助作者明确地表达其科研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实用价值,从而使读者和其他学术同行意识到本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其对于该学科的贡献。

(二)中西方学者在其英文学术论文摘要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对比分析

经过对中外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分析与统计,笔者发现西方学者在其撰写的英文摘要中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明显多于中国学者。这表明西方学者善于使用模糊修辞来帮助其精确、严谨地表达学术观点,而中国学者则不太习惯使用这一语言策略。从模糊限制语在中西方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中的使用频率来看,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认知情态动词、认知副词和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而认知形容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最低。此外,我们发现西方摘要作者对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要高于中国作者,他们使用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的形式多样,不仅包括像“prove”、“demonstrate”、“report”等行为动词,像“assume”、“think”、“believe”等推论动词,还包括像“appear”、“seem”等感官动词。相比之下,认知动词模糊限制语在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中的形式比较单一,只涉及像“show”、“suggest”、“propose”等这一类行为动词,而像“believe”、“seem”等推论动词和感官动词却没有出现。

从认知情态动词、认知副词、认知形容词和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来看,西方学者对这几类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均高于中国学者。不仅如此,我们发现西方摘要作者大量使用了一些像“novel”、“innovative”、“new”等具有肯定意义的态度型认知形容词模糊限制语,来强调其科研成果的新颖性和独创性。而这类模糊限制语在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中却不曾出现。此外,在西方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中,这几类模糊限制语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有像“rarely”、“slightly”等降低语气的认知副词模糊限制语,像“meaningful”、“good”等情态认知形容词模糊限制语,也有像“hypothesis”、“assumption”等推论型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外学者撰写的英文学术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分析,发现摘要各语步不同的交际目的造成了模糊限制语在摘要各语步中不同的出现频率、语用功能和修辞风格。不仅如此,中外学者在认知情态动词、认知动词、认知副词、认知形容词以及认知名词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语体现着其特有的人际功能,既帮助作者准确客观地反映其科研成果,又使其表达了谦虚、礼貌的态度,营造出与读者以及其他学术同行对话的空间。期望本文能丰富ESP教学研究,为学术英语写作和跨文化学术交流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Hyland, K. Hed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M]. Am-

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

pany, 1998.

[2]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

ic of Fuzzy Concepts [J].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 1972,

(8):183-228.

[3]Meyer, P. G. Hedging Strategies in Written Discourse: Stren-

gthening the Argument by Weakening the Claim [C]//In Mar-

kkanen, R. & Schroder, H. Hedging and Discourse: Approa-

ches to the Analysis of a Pragmatic Phenomenon in Academ-

ic Text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97.

[4]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

earch Setting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篇(6)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活化程度、学识水平和创新思维的主要标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科学地组织各项工作,形成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单位严密组织、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评阅答辩严格标准的教学氛围,做到加强“三个突出”、落实“五项检查”,关注薄弱点,制定激励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是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川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从制度保障、时间安排、场地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并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实与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有效保障毕Zi9,:计(论文)的各项需求。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成立由院系主管领导牵头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与自身特色,制定本院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

二、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影响因素。加强“三个突出”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缺乏吸引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常规、经典、虚拟题目偏多,部分课题仅仅是名称、数据等内容发生变化,研究过程模式化、程序化。题目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和学生将要就业的单位实际生产状况脱钩,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师资不足。招生规模连续多年扩大,一线教师绝对数下降,导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上升,加上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难以保证,工作负荷较重;同时应对扩招需求,教师队伍扩大较快,年轻的新教师直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在指导能力、方法和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指导质量下降。三是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环节多、耗时长的教学工作,为加强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多、要求多、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致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校在工作中加强“三个突出”。

1.突出毕业设计题目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

根据我校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特点,强调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校工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比例为科学研究l5.5%、生产实践64.2%、教师及学生申报的自拟题目20.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与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及拟就业单位生产’科研等相结合,尽量采用科学、技术、生产等领域能体现专业特点的实际问题,题目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得到训练和大幅度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出学科特色,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指导教师相结合

教师比例下降和年轻教师增多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校以建筑类为主的工科特点,我校采取了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实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提高了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质量。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时,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对实习单位资质、指导教师资格严格要求,实行校内校外双师制。外单位指导教师必须是总工或正高工,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学生,一对一指导;校内配备年轻教师作为助理指导教师,加强沟通与规范管理,弥补校外指导教师在校内规章制度和规范方面的不足;助理指导教师负责最多不超过六名学生,实行全程跟踪负责制,同时向校外指导教师学习实践指导经验。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入,与校内指导教师的传统指导方式和方法也形成了对比,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几年的毕业设(论文)检查情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践能力和设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5.突出检查关键点,由关键点控制实现全过程监控

理想的质量监控是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详细了解每名学生、每个环节的实施进度,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耗费的时间在3个月左右,很难将所有的监控落实到位,从而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应付制度、填写表格的形式。因此,对质量监控不能全盘一手抓,要分环节,重点查找各环节监控的关键点。环节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到关键点上,因此可以通过集中精力对关键点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切实、有效的监控。

三.落实“五项检查”,开展基于监控点的多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监控

我校制定监控体系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准备与开题、中期进度监控、后期答辩与归档、学期末专项检查五项检查工作,根据监控的关键点,详细制定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明确教务处、各院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各院系根据检查内容和时间安排自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和提交检查记录。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毕业工作进展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加强监督和管理。

1.监控选题源头,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题目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后续工作的进行,因此是监控的重要环节。选题环节包括两个监控关键点,一是题目的类型,二是指导教师资格。对题目的监控,要求改变目前由指导教师选定题目的状况,按照题目申报、审查公布、学生选题(学生申报题目)、选题确认流程进行,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实行一题的原则。各院系按专业对题目进行类型统计,由教务处进行检查,加强工程实践、教师科研等题目的开设。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格控制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8人,平均指导学生数小于6人。教师资格、指导人数的监控促使各院系必须吸引校外工程专家,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2.强化初期、中期检查力度,确保设计进程

初期检查主要从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文件、师资力量的配备、设计选题、物质条件及学生的开题情况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检查。重点包括课题符合教学培养目标的情况、课题名称、内容、工作量及要求,课题结合工程或科研的实际情况,任务书下达完成情况等。

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教师工作状况、学生设计状况、教研室组织管理等方面。重点包括指导教师、学生到位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的了解情况,存在的问题;外聘指导教师的管理、质量保证等措施落实情况等;题目展开情况,是否与进度计划相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和设计进度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展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5.后期检查严把教学最后关

后期检点包括课题完成时间、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安排、成绩评定等情况。严格审查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安排参加答辩。各院系成立由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下设若干个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所有答辩成员于答辩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答辩的有关事项,严格答辩程序和纪律,明确评分标准,统一答辩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严格控制优秀率和优良率。答辩完成后,各院系对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真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

4.强力度专项检查,促进工作不断改进与提高

我校连续几年来,在学期结束后,由主管校长带队,聘请由校内外一线教学和管理的专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检查。根据院系数量成立9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分别深入各院系,按照文件规范和检查指标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日期设在周末,各院系所有领导、指导教师必须到岗,全程陪同,逐项进行。这有利于及时和专家沟通,听取专家意见,学习经验,改进工作。我校已经聘请了多所高校的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知名教授作为检查组组长人校检查指导,既加强了学校的工作,也学习到了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发现改进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查找薄弱点,解决实际问题

1.开展指导教师培训工作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增多和教师队伍的充实,指导教师中新增教师逐年增多,为使指导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抓住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特色,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学校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都组织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指导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要求各院系进一步根据专业特点和规范要求,对指导教师组织多主题的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通过集中的学习,能够交流经验,群策群力解决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加强对新专业的指导与管理

新专业开设的逐年增多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特征。我校将新专业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新专业的管理和审查,提前与相关院系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写指导手册、制度规范,制定从选题至最后答辩的工作流程,挑选优秀教师,积极调动优势教学资源,确保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高质量开展。

五、制定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学生积极性

1.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以专业为单位按当届毕业生数3%~5%的比例,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提出推荐名单,并由学生本人写出3000~5000字的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经所在院系审核,报学校评审小组评审。对评审通过的学生颁发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

2.开展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的首要条件就是指导的学生中必须有优秀成绩,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工作量饱满,指导效果优良,、学生评价高。评选活动增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经验的总结、交流与宣传过程,有助于全校教师的学习、借鉴,对提高指导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陛循环的推动作用。

5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校外竞赛相结合

篇(7)

维吾尔语言作为古老语言一直牵动着国内外的研究人员。虽然维吾尔语言没有成为轰轰烈烈的研究热点,但维吾尔语言的各个阶段不同级的研究没有停止过。从维吾尔语言在最近(2013-2015年)3年的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维吾尔语言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

在国外的维吾尔语言研究主要表现为维吾尔文古籍文献方面。

在近几年内,在德国、俄罗斯、荷兰、瑞典、美国等国家有关学者对维吾尔文古籍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观察最近三年的研究成果,德国学者 Oliver Cruff带头,kyoko Maezono, Walfgang Lipp, Dorpalam Dorj, Goroochin Gerelmaa, Aysima Mirsultan, Reka Stuber, Byambajav Towshintogs, Xie yan Li整理的《五体清文鉴》中的满语、藏语、蒙语、突厥语、汉语索引2013-2014年陆陆续续出版。

关于《玄奘传》的第九卷,最新的研究成果是艾代米尔(Hakan Aydemir)完成的《古代维吾尔语言第Ⅸ卷》(Aydemir 2013),作为哥廷根大学的博士论文提交的该论文,由两册组成的。第一册由古代维吾尔语言《玄奘传》的介绍、研究相关的问题、符号、参考文献、换写、转写、翻译部分组成。第二册由详细的注释、汉原文组成的,但没提供索引。

德国美因茨大学的教授 Laszlo Karoly (伊斯兰中世纪突厥文医学文献研究),2014年Brill出版社出版。该专题研究中Laszlo Karoly教授从文献学角度来对比不同版本的三个文献及其转写、注释、英文翻译、词典、词汇索引。此外教授2014年《Turcology and Linguistics》期刊上发表(突厥语伊斯兰文献中灵验的祈祷词 )。德国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学研究所的研究员Abdurishid Yakup 教授(回鹘文佛教文献及其翻译研究),2015年德国出版。国内外合作艾尔肯・艾热孜,Erhan Aydin文献研究》,2014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国内研究状况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在语言学领域内进行了多层面、多视角的研究,使我国语言学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态势。维吾尔语言在内的语言研究与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通过梳理近三年(2013年-2015年)期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维吾尔语言研究已经从单纯的语言内部结构体系研究面向了一个综合的研究领域。近年来,一些综合性学术刊物上可以找到具有一定体系性和动态性的关于维吾尔语言研究的论文。

在本文中,以近三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立项情况和在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刊载的关于维吾尔语言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主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近几年我国维吾尔语言研究的主要成果,试图发现当前我国维吾尔语言研究的现状和特点。可以相信,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所刊载的相关维吾尔语言研究论文可以管窥出维吾尔语言研究的一般特点和基本动态。从应用语言学研究、社会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语言本体研究等方面总结出近三年来我国维吾尔语言研究的转向,并对维吾尔语言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基础研究领域,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是一支重要的支持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引领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方向。现今,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社科基金项目走进20余年辉煌岁月,在记录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的同时,也成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重要平台。通过近三年以来立项的维吾尔语言研究方面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来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侧面理解到我国维吾尔语言研究的基本概貌及其发展过程。主要从立项情况,公开期刊发表的论文来阐述维吾尔语言的研究状况。

二、近三年维吾尔语言研究项目立项情况

(一)项目横向分布

近三年立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语言学研究项目857项,其中维吾尔语言研究立项项目21项,占语言学项目的2.45%。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0项,青年项目7项,西部项目3项。

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近三年维吾尔语言研究立项的项目9项,站语言学项目的1.40%,其中规划项目2项,青年项目4,交叉学科项目3项。

(二)项目主持人

对科研立项所属系统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该研究领域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状况和项目立项排名情况。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主持人基本上集中在新疆的各高校,近三年新疆师范大学一直保持每年两项项目占在首位,中央民族大学每年一项项目排在第二,新疆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三年两项项目排在第三,其他高校基本上三年一项目。

而教育部项目主持人单位新疆师范大学三年三项项目排在第一,喀什大学三年两项目排在第二,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苏州科技大学三年一项项目排在第三。

(三)项目内容布局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内容

近三年以来有关维吾尔语言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涉及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本体、文献及文献语言等学科内容。各学科立项项目在内容上有不同的分布,其中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占比率最高,其次语言本体、文献研究。应用语言学4、2、0,社会语言学3、2、1,现代语言本体0、3、1,古籍文献语言研究1、2、1。应用语言学研究内容集中在计算机语言学和语言对比两个两面。计算机语言学4、2、0,语言对比2、0、1。社会语言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接触及影响、语言调查等两个方面。语言接触及影响2、1、0,语言调查0、1、1。语言本体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法、句法等方面,其中语法研究一直研究热点,语音1、1、0,词汇0、0、1,语法1、4、1。

2.教育部社科基金

统计表明,近三年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维吾尔语言研究热点也同样集中在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本体等方面,应用语言学2、2、1,语言本体2、1、0,社会语言学1、0、0。应用语言学研究内容集中在计算机语言学和语言对比两个两面。计算机语言学1、2、1,语言对比1、0、0。社会语言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接触及影响、语言调查等两个方面。语言接触及影响1、1、1,语言调查1、0、0。语言本体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法、句法等方面,其中语法研究一直研究热点。语音1、0、0,词法0、0、0,句法2、2、1。

(四)立项逐年下降

从三年发展角度看,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关于维吾尔语言方面立项项目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国家社科基金近三年立项的项目分别8、9、4,尤其是2015年下降到一半。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立项的项目分别5、3、1,逐年下降,2015年只有一项项目立项。近三年内西部项目、边疆项目、新疆项目中没有立项关于维吾尔语言研究的项目。

(五)项目类别分布不均

通过分析统计结果可以得知,目前无论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还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所立项的维吾尔语言研究方面的项目,在项目类别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现象,即所立项的项目中国家社会基金项目集中在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西部项目比立项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的数量则非常少。

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而言,集中在规划项目和青年项目上。相对于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比例较低。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如果后备力量不足或缺少有力支持和培养的话,将来可能无法实现维吾尔语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六)我国各地有维吾尔语言项目主持人

通过这三年的立项的该类项目主持人所属单位的统计和排名,我们发现,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关于维吾尔语言研究方面立项课题单位,排在第一位的是新疆师范大学(6项和3项),其次中央民族大学、喀什大学。

(七)研究领域不平衡

立项统计表明,维吾尔语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维吾尔语言本体这三个学科领域,其中维吾尔语言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获批项目最多。这与当下应用语言学借助现代科技,积极与自然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这一大背景密不可分。计算机在语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语料库的开发、建设和利用都已成为维吾尔语言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然而,与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立项的项目中维吾尔语言本体研究的项目比较少,项目少的原因很多。除了研究实力,研究人员数量等有一定的关系以外,主要还是大家语言本体的研究重视不够。

三、公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论文方面:以近三年在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刊载的关于维吾尔语言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主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近几年我国维吾尔语言研究的主要成果,试图发现当前我国维吾尔语言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公布论文来看,关于维吾尔语言的论文分别19、46、119,数量逐年增加。

统计表明,近三年间网上公布关于维吾尔语言研究的论文中,研究热点也集中在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本体研究等方面。应用语言学研究14、26、58,社会语言学研究3、5、27,现代语言本体研究1、9、20,文献及文献语言研究1、5、6。

网上公布维吾尔语言研究的相关应用语言学研究内容集中在计算机语言学和语言对比、语言教学、翻译实践、心里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等方面。计算机语言学5、15、37,语言对比4、4、6,语言教学4、4、7,翻译实践1、1、5,心里语言学0、1、1,病理语言学0、1、1。

网上公布维吾尔语言研究的相关论文中相关社会语言学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接触及影、语言调查、语言变异等方方面。语言接触及影响2、3、18,语言调查1、2、6,语言变异0、0、3。

语言本体研究方面发表的论文语音0、4、9,词汇5、7、11,语法14、33、95。

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概况以下几点:

第一、从历时发展角度看近三年公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

第二、从单纯的语言内部结构体系研究面向综合的研究领域。

第三、出现新的研究方法。除了原有的传统语言学方法以外,学者们从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新的角度来研究维吾尔语言。

第四、冷漠区逐渐变为研究热点。之前语音学设备问题、人员水平等原因没有得到深入的发掘和研究。这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语音学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力。

第五、比较语言学角度除了对比外,维吾尔语言同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塔吉克语、日语、意大利语等语言比较并找出共同点、异同点。

第六、随着国家重视维吾尔语言人才的培养建设,先后呈现出较多关于维吾尔语言教学研究的论文。

四、总结

总之而言,当前语言学研究的四大转向。

第一,语言学研究从词、句等语言内部结构体系研究转向为词句的语篇、实际的言语行为等层面的研究。

第二,从形式取向转向功能取向。在语言学研究的过中,一直存在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形式主义者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形式系统,主张从语言结构的内部寻找语言现象的解释,从而建立一种能表现人类普遍语言知识的形式化理论模型。功能主义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实现交际功能的手段,主张把语言放到使用语言的实际环境中,联系语言使用者和语言的交际功能,来解释语言系统的语言表现形式。功能主义注重语言的社会层面,重视语境、语用和功能的因素,侧重对语言结构变异的描写和解释。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知当前我国语言学研究主要趋于功能主义取向。

第三,语言学“人文主义”兴起,使得语言研究从语言本身研究转向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意识形态的研究。近年来,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话语研究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得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提倡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这些学科都认为,“语言不仅仅客观地表达命题式的思想,还要表达言语的主体即说话人的观点、感情和态度”。这种语言学人文主义思想将会在未来的语言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四,从单纯的语言研究转向跨学科综合研究。当前语言学研究更倾向于跨学科发展,力求与不同学科建立联系,以解决种种复杂的语言问题。笔者虽然将上述语言学研究进行了人为的划分,但显然这些学科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研究是交叉进行的,如本文提及的学者们分别从功能、认知和意识形态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语篇、语言变异或翻译策略等问题,以及运用网络技术发展了语言习得或二语习得的手段等都体现了语言研究的跨学科性。

五、维吾尔语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队伍的不足及其的水平问题

维吾尔语言研究队伍不足。

对策:扩大研究队伍并提高他们的水平。

(二)维吾尔语言研究中缺乏理论的多样性

现代语言学由数学、数学逻辑、计算机的影响而产生的,这要求语言学家掌握关于数学、数学逻辑、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现在从事维吾尔语言研究的大部分人纯粹求教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现在语言学的先进理论运用维吾尔语言研究出现不少问题。维吾尔语言研究比汉语语言学、外语语言学研究差别很大。不论跟上国际轨道,还是国内的需求,不得不利用先进理论。

对策:维吾尔语言研究毫无疑问地应从先进的理论中吸取营养,但必须符合自己的条件。我们应借鉴西语的研究成果,开拓思路、对维吾尔语言进行深研究,建立维吾尔语言的多样理论体系。

(三)维吾尔语言研究不平衡性

1.维吾尔语言各时代的研究不平衡

看近三年的研究成果来观察古代维吾尔语近三年4、5、4,近代维吾尔语7、9、6,现代维吾尔语19、49、119,侧重于现代维吾尔语言研究,但是碑铭文献、古代维吾尔语言、察哈台语(近代维吾尔语言)没有得到深入的发掘和研究。

2.对语言组成部分的研究不平衡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组成部分,通过近三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维吾尔语言语法研究取得不少的成绩。词汇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被当作一本《维吾尔语言词汇学研究》书,其词汇学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

(四)提倡创新

评价某种课题的时候,主要看有没有创新点,所以在学术研究中新理论、新方法、新资料都是重点。在维吾尔语言研究中,我们要注重增强创新意识。

六、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的维吾尔语言研究,我们认为总的趋势是多样化,即多视角、多层面、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趋势。具体而言,维吾尔语言研究将会在形式主义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社会语言学、功能语法、语用学、语篇分析和认知语言学等形式出现的功能主义取向。

在研究方法上仍然是定性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人文性与科学性并重。在实际应用方面,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语言学研究特别是应用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一方面网络技术为语言习得创造一个仿真的可操作性虚拟空间,另外,语言学将为网上语言信息的自动处理,如自动检索、机器翻译等提供更有用的语言知识模型。

维吾尔语言跨学科研究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在语言学领域内的学科交叉性仍是主流趋势,如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分别作为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语言进行多层面的阐释。

(二)维吾尔语言会更加广泛地与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社会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结合。

在研究对象方面,我们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近三年的维吾尔语言研究以现代维吾尔语言为主。古代S吾尔语言(回鹘语)文献国外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出现返回的现象。对近代维吾尔语言(察合台语)由于语言成分复杂等原因没有引起国内外专家的注意力。今后的除了创新方法研究现代维吾尔语言外,可能察合台文献成为研究热点。

相信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里,维吾尔语言作为一门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人文学科必将在学术界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DB].http/ /cn.

[2]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https[DB]///

篇(8)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1263

国内刊号:42-1025/H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篇(9)

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对手语翻译员的需求随之增加,手语翻译员缺乏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将手语翻译纳入研究的视野。

一、手语翻译研究现状述评

手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是聋人的母语,是聋人群体在长期相互交流中自然发展而来的一种复杂的视觉空间语言。手语有相对独立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手语翻译则是沟通手语—视觉语言和口语—听觉语言的桥梁。由于手语没有书面语言,因此本研究中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仅限于手语与汉语口语的对比翻译研究。

目前,我国大陆的手语翻译研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在中国知网以“手语翻译”为题名搜索到24篇论文。其中,探讨手语翻译理论研究的论文有4篇[1];探讨手语翻译职业化的论文有6篇[2];探讨手语翻译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及素养的论文有6篇;电视手语翻译的作用及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篇;关于手语翻译专业建设研究的论文有5篇。

专著方面,《手语翻译概论》(张宁生)内容涉及手语翻译的历史和职业化、中国手语的发展、手语与汉语的互译、聋人文化、教育场所的手语翻译、手语翻译员守则等,是中国大陆第一本比较系统的阐述手语翻译的论著[3];《中国手语研究》(赵锡安)、《手语概要与翻译实践》(吴立平)、《中国手语》(朴永馨)也有部分章节涉及手语翻译的基本要求。

综观手语翻译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中国大陆手语翻译研究处于初始阶段。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较少,从国外借鉴手语翻译的经验及手语翻译的职业化是热门的研究话题。从翻译的语言媒介来说,翻译的本质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4]。”手语翻译的核心即有声语言和视觉语言这两种不同载体的语言间的语码的等值转换,而这种转换的实践研究并没有出现,手语和汉语的对比翻译研究还是空白;针对于手语翻译的手语本体系统研究也还未曾出现。而这些是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不可逾越的基础问题。

二、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1.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

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涉及范围广内容博,我们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首先从语法对比翻译入手。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则,它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每个使用该语法的人必须遵守的。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首先从语言的规则对比入手,针对两种语言的不同规则对手语语法和汉语语法展开对比研究。

聋教育界和手语界公认的是:手语相对于汉语表达最突出的差异是“倒置”、“省略”及“非手控标志的语法功能”。我们从这三点入手,探讨手语和汉语的翻译对策,特别是针对手语的表达顺序、空间多维性的特征、非手控标志的语法功能和作用的译入与译出进行专门的研究。

(1)语序的对比翻译。手语是一种视觉为导向的语言,导致其语言顺序与以听觉为导向的有声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他摘花”,手语的顺序为“他/花/摘”最后一个手势是“摘”的动作。如果按照有声语言的顺序打出,“他/摘/花”最后一个手势是“花”,聋人会以为花没被摘掉,诸如此类。我们要系统地分析手语表达中的语序,针对特定语境中的所谓的“倒置”,对手语汉语对比翻译予以归纳和总结。

(2)手语同时、空间、多维度表达特征的对比翻译研究。手语与有声语言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序列性和同时性并存,即时空并存,这也是手语空间——视觉符号系统有别于口语时间——听觉系统的重要标志。从结构角度说,口语是直线序列的语音片段的组合而手势是在空间纬度同时发生的各语言成分的组合,面部表情和手、身体的动作、姿势同时参与表达。若只截取其中一点、两点,则势必会造成相对于汉语言句子系统各成分如定语、状语、补语等的省略。在手语中聋人用眼光的移动和手形移动的方向来表达,就可以省略做宾语的代词;用空间定位来表示施事和受事关系就可以省略虚词,等等。诸如此类的“省略”的译入和译出的策略均要做全面系统的研究。

(3)非手控标志(即表情和体态如张嘴、抬头、皱眉、停顿等)的对比翻译研究。手语是怎样运用这些非手控标志完成各种时态、语气、语调及细节的表达的?非手控标志,并不仅仅是健听人在交际中使用的语气语调等情感因素,它们还具有语言使用系统的功能作用。它们有时相当于口语的语调、声高,有时则是被语法化了的固有的体系。一名手语汉语翻译员,要能在空间——视觉符号系统和时间——听觉符号系统间出入自由,游刃有余。在手语翻译时头脑中要有一幅幅表情达意的动态的画面,并通过手语将这些画面按一定的顺序表达出来。非手控标志之张嘴、抬头、皱眉、口动、眼睛的注视、身体的转动等在翻译别是手语译入译出时的合理顺畅地使用,会对翻译产生积极有效的重大作用。对手语这种特殊性表达的翻译同样要做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研究。

2.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基本思路

翻译是十分复杂的活动,其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不同语言层次上的信息转换,是一种艺术实践和创造活动,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交流过程[5]。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是基于聋人和听人的沟通交流的无障碍目的的翻译实践研究。

研究的依据有二:其一是对比语言学,即“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6]。在研究中将手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找出源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对等的目的语,并找出在不同情况下处理源语言中某个语言项目的不同方法,供我们在翻译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其二是视觉语言学,这个学说最早由法籍华人语言学家游顺钊提出的。他基于语言学的研究仅以口语为对象,过分偏重听觉忽视视觉的事实而提出的,视觉语言学用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去处理来自口语、手语和表意或图画文字的材料,研究、分析上述不同的信息传递系统材料的视觉和空间的因素[7]。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中,我们将手语纳入视觉语言的范畴,承认视觉符号和声音都是语言的载体,注重探究手语视觉符号元素如手的形状、位置、移动,脸部和头部的位置运动等承载的意义及恰当的汉语手语翻译形式,关注手势和肢体、表情等视觉元素组合建构的语境和语言学意义、概念类比和修辞。

基于此,汉语手语对比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对比语言学和视觉语言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手语汉语对比翻译实践研究,帮助学习者处理和预测各种翻译问题,深化对翻译技巧的认识,提高手语汉语互译的翻译技能。

3.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意义

手语汉语对比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手语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是听觉语言与视觉语言的信息转化,是有别于有声语言之间信息转换的独特的翻译。通过手语汉语的对比,对这种特殊形式的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可以拓展和丰富翻译学理论,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语言学、符号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比翻译研究可以为翻译技能、质量评估、资格认证和市场规范等实践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加速手语翻译职业化的进程。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的研究可以促进大众对聋人语言、聋人文化、聋人群体的了解和关注,更大范围内实现聋人听人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交流,更深层次地帮助聋人这个弱势群体,从而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谐,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总之建立在手语与汉语对比研究基础上的翻译研究意义重大,有待特殊教育界、语言学界、翻译界等共同努力。

4.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主要方法

文献研究法:对近年来手语翻译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研究,明确已有的研究进展、主要成果、不足,明确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调查法:由于聋人手语没有书面语言的记载,因此借鉴国内外手语研究专家采取的摄录的方式对聋人手语者和为聋人所接受的手语翻译员进行调查和研究,并用语言文字等多种符号对其进行标注,进而初步建立手语翻译研究数据库,对手语和汉语对比翻译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比研究方法:这是对比语言研究中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对比两种语言在什么情况下表达的意义和功能是相同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同的;以及一种语言表达的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在另一种语言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达,等等。

经验总结法:对手语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为手语翻译员的培养提供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之训练和指导,并为聋人汉语言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5.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重点即手语和汉语的对比翻译,此项工作在中国大陆属于首次系统研究,研究将会对手语翻译员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意义重大。手语汉语翻译研究的难点是手语语料库建设的滞后,这对研究会形成很大的阻力,我们需要一边搜集手语录像资料,一边做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这些将会对研究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延缓研究的进度。

总之,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任重道远,尚需各位同仁不懈的钻研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肖晓燕.手语翻译研究——模式、内容及问题.中国特殊教育,2009.2.

[2]王继红.澳大利亚手语传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特殊教育,2011.9.

[3]张宁生.手语翻译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1.

[4]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3.

[5]刘敬国.翻译通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

篇(10)

2.德国德语语言学网络资源简介 

3.对比语言学视角下的德语教学策略研究 

4.重视语言学理论对德语测试的指导

5.以篇章语言学为视角分析德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及方法策略

6.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对于高级德语课程教学理念的启示

7.试论当代德语的特点及其社会语言学意义

8.2013年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语言学教学研修班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9.从女性语言学角度看现代德语和汉语

10.促进语言学课程知识体系由“单向型”向“复合型”转变

11.德语地区社会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概念史研究刍议

12.德国的统一和统一的德语——对两德统一以来德语词语发展的社会语言学剖析

13.对比语言学在德语(第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14.德语篇章语言学中的衔接和连贯

15.语音迁移对中国学生德语语音习得的影响

16.对比语言学视角下英德两种语言在教学中的比较

17.论科技德语的发展趋势

18.通过汉德语言对比探讨德语教学策略

19.德语时态运用的视角研究

20.从句法范畴分析德语口语的特殊语法现象

21.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改探索

22.《德国配价论和汉语配价研究》学术研讨会纪要

23.德英构词法在德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分析

24.基于语料的中国德语学习者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特点、原因和对策

25.德语熟语学研究现状与特征分析 

26.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27.中德叙述语篇中的因果关系结构

28.高校英语语言学教材的建设与思考

29.德语中的阳性泛指及其心理表征

30.项目学习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1.当代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及其发展趋势

32.德语名词书写方式的演进 

33.管窥我国英语语言学教材的现状与英语语言学教学

34.浅谈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35.德英语谓语语序对比及德语教学策略

36.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

37.1984~2013年我国英语语言学教学研究述评

38.英语语言学的发展与研究初探

39.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

40.论高校“英语语言学”与“高级英语”课程体系的有机契合

41.国外词典学论文目录(续完)

42.英语语言学发展概述

43.手语双语研究对聋人教育的启示

44.高师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45.语料库数据驱动下的中国外语界英语语言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46.“英语语言学”课程考评体系改革初探

47.2009、2010年日语语言研究综述

48.现代汉语格关系研究述评

49.“国培计划”视阈下高师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新探索

50.英语外来词对德语的影响  

51.浅谈大学德语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52.利用英语知识提高德语教学效果

53.德英构词法对比及在德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

54.浅谈在德语基础阶段教学中英语的借鉴作用

55.简述在德语学习中背诵的方法

56.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的宗旨设定与内容设计——以德语系国家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定与修订为借镜

57.科学语言和英语统治:德语作为科学语言地位的思考

58.浅议当代德语新词的构成方式与特点

59.社会需求导向德语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与构想——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 

60.德英语谓语语序对比及德语教学策略

61.世纪末的复兴——20世纪末的德语戏剧:1980—2000 

62.关于上好德语强化教学阅读课的几点思考

63.英语与德语情态动词的比较

64.英语和德语词序对比研究——从第二语言习得看第三语言习得

65.德语拟声动词研究

66.借助音乐提高德语教学效果 

67.德语世界的孔子形象 

68.解读希腊罗马神话与德语语言文化的关系

69.德英对比分析在德语学习中的应用 

70.对我校德语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71.德语中英语外来词的构成及影响

72.《德语语言大纲》(Profile Deutsch)述评

73.高校德语专业四级考试十年回顾总结与成绩分析 

74.浅谈当代德语的基本特点  

75.浅谈德语名词的“性”“数”“格” 

76.论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77.德语语音同化现象初探 

78.汉语迁移对大学生德语写作的主要影响

79.德语中的阳性泛指及其心理表征 

80.母语在德语语音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

81.德语中名词性英语外来词词性的归类

82.德语通选课的教学方法研究——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德语通选课的分析 

83.从语言结构视角分析德语中的名词化语体

84.浅谈大学非德语专业学生的德语教学

85.马丁·路德与现代德语

86.美国作为“文学化空间”——德语文学中的美国图景

87.德语中外来词的演变与规范 

88.英语在德语广告语中的发展趋势——以德语杂志《明镜周刊》中100则广告为例

89.德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索——项目课

90.功能交际法在高职德语教学中的运用

91.浅谈语言比较与翻译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92.高校德语趣味教学之探索——诗歌教学在大学基础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93.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及其在德语中的相应情态表达

94.德语习得中的英德对比教学  

95.德语会话中的简短反馈语研究 

96.非目的语环境下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策略的对比研究——以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汉语、法语、德语教学为例

97.商贸德语的教学探索——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98.德英对比记忆法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99.上海方言与德语语音的对比分析 

100.语言迁移理论对德语教学的启示  

101.浅析德语强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102.德语中的同源词、外来词和复合词(德英对比) 

103.试析德语写作的难点及对策

104.非德语专业德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05.因特网辅助德语教学初探 

106.德语会话中的言语性反馈信号分析 

107.利用迁移理论,学好二外德语 

108.德语学习过程中情态小品词与汉语语气词的对比

109.从德语的星期农谚看德国文化

110.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德语听力水平

111.顺口溜在初学德语中的妙用

112.从德国报刊文章用词分析外国语对德语词汇发展的影响

113.德语学术界苗族研究文献史略

114.德语写作的难点及对策探讨

115.对比分析法在德语词汇初学过程中的应用

116.德语谚语在德语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117.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118.德语表达中的英语句法迁移 

119.跨文化语境下的德语外来模因 

120.德语正字法改革的历程及其历史经验——兼与《通用规范汉字表》比较 

121.德语跨文化教学的具体可操作性和可测试性探析 

122.英语对德语词汇习得的正负迁移影响研究

123.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德语教学探索

124.2001至2005年中国德语文学研究

125.西南联大时代的德语教育与德文教授

126.语言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同济大学“德语项目教学”概述

上一篇: 欧美文化论文 下一篇: 工程管理专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