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4:58: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道路与桥梁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U41-4;U44-4;G7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社会的变化发展,对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为更好顺应这种趋势,增强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分析道路与桥梁专业教师队伍职业能力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就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提出改进和完善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启示。
1工学结合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
高职道路与桥梁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实践技能,顺应工学结合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任课老师为更好顺应新情况和新挑战,应该增强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推动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从而有效应对教学工作的需要和挑战,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2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结合教师职业素养和人才培养需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就高职道路与桥梁专业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尽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不足。本次调查学校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5份,其中有效问卷391份,有效率为97.75%。同时在调查过程中还与这些学校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老师及相关领导进行访谈,整理调查和访谈材料,归纳总结职业能力提升现状,分析存在的不足,为制定完善措施提供参考。
(1)具备职业能力提升意识,但面临很多不足。80.25%的老师认识到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并注重根据工学结合的时代背景,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在这些学习和锻炼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但其中有71.50%的老师却认为,职业能力提升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他们认为这些阻力来自以下方面:对职业能力的构成内容认识不全面,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僵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积极性。
(2)具有职业能力提升规划,但指导工作不到位。调查显示,教师队伍普遍注重提高职业能力,有94.00%的老师具有职业能力提升规划,他们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需要,制定相应的提升计划,以便有效指导实际行动,促进职业能力提升。但有68.25%的老师认为相应的指导工作不到位,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科研、学生就业等方面,没有制定完善的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规划,忽视加强指导工作,影响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效果。
(3)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未能很好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调查显示,约有64.50%的任课老师思想观念落后,局限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项目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应用不够,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对他们将来从事自己的工作也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学校的任课老师年龄偏大,约占整个教师队伍的一半,对高职教育和整个社会的需求不了解,缺乏与实训基地的联系,影响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4)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知识技能更新速度较慢。67.25%的任课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积极参与实践锻炼,通常局限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难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对道路桥梁工程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应该掌握的技能了解不全面,学校也忽视管理和培训,没有及时为教师创造实训机会,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并且知识更新速度慢,难以及时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也影响职业能力提升。
(5)教师社会实践不足,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受到考核方式、教学管理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教师队伍难以及时有效开展培训活动,有77.50%的老师未能参加社会实践,制约其实际技能提升。校企合作存在不足,不利于任课老师参加实践锻炼,制约教学活动和任课老师综合素养提升。
(6)培训工作已经开展,但培训效果有待提升。学校建立了教师培训机制,但资金不足,培训老师数量和技能未能很好适应具体工作需要,相应的规范管理制度不完善。再加上一些老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培训效果提升。
3结语
通过调查分析,认识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存在的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应该加强指导和规划,注重“双师型”教师培训,让教师有效参与社会实践,并完善培训机制。从而更好推动教师管理培训顺利进行,提高职业能力,更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
基金项目: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路桥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2014年教研立项重点课题。课题名称: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研究,课题编号:JTJZW2014-109。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推广应用,在高职院校突出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在社会上收到较大成效。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格局,转而更趋向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求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将所学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到实习过程中,以便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中,校企合作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院校及学生的欢迎,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活动不容易找到适合实习的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基地的现象;但为了提高公路监理专业办学水平,高职院校通过与相关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公路试验检测中心,以及工程监理咨询所等加强合作,同时还与施工单位、道路桥梁养护单位加强合作,通过不断调整实训管理制度,来配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采取了多渠道融资的方式来筹集所需资金。其中包括:学院投资、争取行业投资资金、同时还多方筹措资金,从而构建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型实践基地。作为院校方面,通过向企业输送实用人才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另一方面院校还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应用编写实用教材和强化教学实践相结合,来提高本专业师资水平。
2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应用
2.1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运用教学实践和进入企业实习相结合方式,通过校办企业来培养目标和规划,提出为工程一线培养相关人才,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交通、路桥施工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该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完成公路勘测和设计工作,能够掌握道路、桥梁的勘察设计、边坡治理工作、并参与旧桥增固的工作实践中。学院方面通过联系承接大型道路、桥梁勘察项目的单位,带领学生参与到道路勘察设计实践中去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一线道路、桥梁工程的实习机会。另外,该专业要求范围还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路桥工程养护工作,以适应公路、交通行业发展所需。
2.2教学模式的改进
高职院校通过在教师中开展如何上好专业课的讨论,要求教师做好教学课程的设计,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并提升其综合素质。在讨论活动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对学生来说适应就业和日后发展,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减少员工培训开支,而对于院校来说则为学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就业和录用的平台。通过上述讨论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以实践应用为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
2.3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不仅需要改进教学方法,还需要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将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学习方法教学上。通过指导学生如何尽快掌握操作技能,将勘察设计以及施工中的重点、难点罗列出来,让学生经过多次实践操作来了解实践操作的技巧,同时教师还将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摸索实践操作技巧同时,还能够得到来自教师的经验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尽快将理论和实践操作联系起来,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通过实施教师的实践指导和专业理论教学,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更强了,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学校现建成道桥实训室2个,配置相关仪器设备180余台(套)。能进行的试验有土工试验、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路基检测试验、路面检测试验等。通过现有试验设备,设计实训项目,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学中做、做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熟练程度。
2.4实习促就业理念的应用效果
高职院校提出通过实习促进就业的理念,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从系主任到专业教师,都积极对推荐毕业生就业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高职院校与施工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以及工程监理公司等单位签署了就业基地合作文件,通过实训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并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基地。同时还将多媒体技术引进教学实践中,应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帮助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的实训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课件用视频方式上传到网络,学生经网络可以多次、反复观看教学视频,通过不断观看其中的实践操作视频,可以让学生加强直观感性认知的同时,还拓宽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途径。另外,学生从视听教学模式中,不仅了解到当前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可以了解到更新的技术工艺和技术方法,以便学生能知晓和掌握更多前沿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研究成果。
3结论
综上,从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可知,校企合作通过实训项目为主,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管理等方面着手,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训到现场实训的条件,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并从课堂教学走向社会实践,通过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就业、实训条件,以充沛的理论知识与道路桥梁工程实践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学生就业和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玮,李慧英.道路与桥梁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2,8(4):87-88.
[2]蒋玲.基于校企合作公路工程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15):156-157.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alent training mod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178-02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本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退出历史的舞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经验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适应岗位需要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市场紧缺、急需的,能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然而它所要求的人才、知识结构、职业素养等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工程人员,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1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开设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有几十所,其中辽宁交专、福建交院等六所院校为“国家示范校”,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国内最具代表性。要解决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就要反思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这些问题,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总结了四大问题:
①教学过程难于执行。实际上,道路桥梁工程的项目周期通常很长,具体工作的时间点很难于匹配教学活动的时间点。此外,工程项目执行的地点不同于一般的操作间,存在较高的环境与组织风险,学校处于安全考虑,不愿让学生长时间呆在工地,而客观上也有很大的难度。②实践环节薄弱。目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的实践环节还仅仅处于课程实训阶段。而在教学过程中,实践项目少之又少,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养成依赖的心理状态,缺乏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③缺乏与时俱进的“双师型”的教师。该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全部为“双师型”,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主要通过阶段性培训的形式,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施工方法改进、施工理念的转变,使得教学中缺乏与实际工程情况相对接的知识传授,亦缺少实际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④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高职院校一般均建有实训室,尽管现有设备很好,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设备由于不配套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充分利用,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而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等仍缺乏仿真实训场地。此外,校企合作的效果也并不理想,缺乏有效的运行载体和长期互利互融的机制保障。
2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1 科学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交通、路桥施工生产一线,培养熟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理论,掌握公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涵工程、道路桥梁施工工程、隧道工程及其附属工程等相关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能够能在公路建设施工、管理一线从事施工放样、试验检测、工程计量、现场组织管理等工作。掌握路桥工程养护维修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就业职业领域:公路与桥梁工程施工及管理一线技术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公路、交通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资料管理、造价管理、试验检测、施工测量、施工监理、设施维护等岗位工作。该专业初始就业岗位群:公路工程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试验员、资料员、测量员、安全员、监理员。本专业发展岗位群:公路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同时,经过实践锻炼后能力突出者可胜任施工单位的项目技术主管、项目生产主管、项目经理等核心领导岗位。
2.2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构建以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个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图1),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的基础。同时,结合道桥施工企业的技术现状和岗位需求,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情境式教学应是首要的思考方向,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2.3 推进课程改革建设 为促进学校课程建设,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师职教能力,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2014年6月,该校邀请国内著名职业教育专家戴士弘教授为全校教师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戴士弘教授以“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为切入点,阐释了课程评价的新标准,引出课程教学设计三个基本原则,即课程必须突出能力的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中心。戴教授列举了当前职业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重点表现为职业教育定位不准而带来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存在误区,他强调最为核心和关键的是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通过戴教授的讲座能够引发大家更深入地思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系统化改革问题,各教学部门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改革,我校第一批80门课程改革已完成,第二批120门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课程改革主要内容有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整体课程教学设计、ppt课件,电子教案、微课等。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提升教师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力。
2.4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道路桥梁工程专业得到学校批准,已经购买相关试验仪器设备180余台(套),建成道路桥梁实训室2个,420m2。能进行土工试验、水泥试验、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路基路面检测试验等。我校“道路桥梁工程实训场建设工程”设计已初步完成,工程位于学院园区西南角,项目总占地约4500m2。本实训场地设计主要内容包括道路、排水、防护、交通安全设施及场地硬化等。其中道路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结合公路与城市道路特点对人行道、土路肩等做分别展示。排水设计主要体现形式为明排边沟及暗排雨水井。道路防护主要包括道路路基挡墙及路基边坡防护。道路安全设施主要包括道路标志牌及道路路侧护栏。场地硬化主要为各桥梁模型场地进行硬质铺装。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术语、材料等的理解与记忆。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秉承“以实习带就业”、“以实习促就业“的理念。以系主任、书记为核心,以辅导员、专业教师为两翼,积极开展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推荐工作。在实习岗位安排过程中,城建交通系确立了“安全第一,对口安排,全程管理,确保就业”的基本方针。2015年,签署了北京城建道桥集团、中铁九局检测公司作为该系实习就业基地的合作文件。
2.5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课程改革后,将原有平时成绩(10%)、期末成绩(90%)的考核方式废除,实行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如图2)。
该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职业岗位课程中的《道路工程识图与绘图》、《工程测量》、《道路建筑材料》、《路基路面工程》4门课程已经完成了课程改革,在校内评比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年仍有《道路勘测设计》等8门课程改革已经获得批准,获得显著的改革效果。近两年该校学生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在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BIM系列软件建筑信息模型大赛”校内选拔中荣获团队二等奖,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数字艺术创意设计大赛辽宁省CAD技能大赛中有8名同学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同时,校内增加建筑CAD、工程测量、道路工程检测等竞赛,参与学生超过70%,有效地促进科技人才的培养。
3 结束语
课程的全面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及综合素质均有所提高。完善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并形成了自己专业的教育特色,为社会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道路桥梁工程测量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在道路桥梁建设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进入新世纪,国家政府也开始大力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内涵建设、强调推进课程改革,强调办出特色和质量的跨越。国家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明确了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并且在课程方面探究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为建立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了发展平台。
1.课程设计理念及原则
道路桥梁工程测量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课程整体设计围绕理论和实践进行,在理论学习中获得问题根源的认知,在实践项目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推动“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思路。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和学校为两个办学主体,充分利用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三年的学习时间可分成两部分来完成,前两年在学校学习道路桥梁工程测量课程的基础知识,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培训,结合实际项目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践环节。
2.课程内容设计
2.1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其能力目标的设定要以未来岗位需求即职业资格要求作为标准。通过道路桥梁工程测量课程的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测量仪器,进行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各种测量工作,同时对所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能够大比例绘画大比例地形图纸并能够掌握图纸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整个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具备了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本领的能力。
2.2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本着课程内容必须以执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设计思想,教学内容都应该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使其更贴近于工程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严格围绕课程的能力目标,内容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及项目内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体系,解决好新理论、新技术与传统内容的关系。
2.3加大介绍先进测量仪器和测量技术的力度。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要求学生达到“知、懂”和“会、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注意把传统经典的知识和技术与现代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相融合,体现继承传统、紧跟时代、着眼未来的思想,要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加大力度介绍测量仪器自动化、数字化、多功能化的发展方向。
3.教与学模式
3.1 道路桥梁工程测量课堂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以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及时反映现阶段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努力与道路桥梁建设市场的需要相一致,培养出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及熟练掌握各种应用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课堂教学和课内实训相结合是道路桥梁工程测量教学的主要形式。在道路桥梁工程测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细致讲解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技术、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方法。当今测量仪器品种甚多,发展迅猛,使得现在的教学设备陈旧和老化严重,落后于生产;而且大多数院校经费紧张,没有多余的资金购买各种品牌的测量仪器和设备,但是教学又需要,在这种供需矛盾的情况下,可从网上和仪器厂家收集相关的新仪器的图片加以介绍,使学生对新仪器有一定的认识,根据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引入最新测绘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穿插大量典型的测量工程案例,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从引导的角度讲授知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讲授中要留出适宜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手段不能一味地以板书为主,要适当引进现代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课堂环境。此外,学生对所讲的知识理解是抽象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中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工程实例。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教学资料在校园网上,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测量论坛和测量网站,通过互联网让学生了解测量的发展动态。
3.2实训是工程测量中重要的学习环节,学生可采用课堂提问、分组讨论、实物演示、参观学习等学习方法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该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掌握测量仪器操作技能和测量作业方法的主要途径。
为了达到能力提高的目的,学生可自行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各个技术项目任务。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基本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同时也保证了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都是提高学生整体质量的必要因素。
4.考核模式
考核方式是促进目标实现的一种有效手段,设计一套全面的考核方式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完全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这一综合指标而制定的。
道路桥梁工程测量这门课程有很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考核内容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导致学生只注意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1)道路桥梁工程测量课堂考核的改革
以往的考试多采用试卷进行,出一些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计算等题目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书本知识,不能很好地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考出好成绩,但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差。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需要采取试卷考试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把理论知识、仪器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2)道路桥梁工程测量综合实践考核的改革
工程测量综合实践协同作战特点突出,这对培养团队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综合实践时,更应该注重对过程的考核。综合实践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实践的每个阶段,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由小组长对每个成员给出评价。实习结束后,以此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实习中,根据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仪器的熟练程度、实习期间的表现对学生做出综合的考核。
道路桥梁工程测量课程作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其教学改革非常重要且十分迫切。本文对现阶段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了探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齐文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 高职道路与桥梁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王策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论工学结合在道路桥梁施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公路、铁路、城市地铁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带动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快速发展,该专业学生的需求不断扩大。地下工程、隧道工程和道路桥梁在勘察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后期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复杂工程地质问题,为高职《工程地质》课程的发展与改革注入新的动力。结合学院特色,在分析本课程先存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探讨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工程地质》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本技能课,为必修专业课。本门课程具有概念多,实践性强等特点。学生们自学也容易看懂大部分的内容,但难以记住,不易真正掌握。
现阶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般是遵循理论—实践的路线,以课堂多媒体、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对工程实践问题的引入,授课抽象,不易理解。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线岗位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不一致,加上选用的教材,理论性偏强,与专业工程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造成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仍不知道本课程与所学专业的联系。
基于上述问题,在《工程地质》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贯彻以下两个思路:一是对于教学内容,尽量秉承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多讲述与专业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把工程地质密切地与专业联系起来,以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吸引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学习从“被动的听”变为“主动的学”,从“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实物”。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得到学生们的好评。
一、教学内容适当整合,做到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对于教材的内容编排,根据专业特色的不同,有的放矢的进行适当整合,尤其是理论性太强的部分,适当作取舍。由于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其与工程地质现象引起的典型工程事故,以及分析各种事故产生原因的关系缺乏了解,所以在上绪论部分内容时,笔者用了较多的时间结合工程实际,向学生们介绍本课程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书本上的内容穿插介绍工程实例,如隧道地质环境调查、超前地质预报、隧道施工监控、高等级公路地质勘察、软土地基处理、公路边坡滑坡治理、桥基选址等内容。这些工程实例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们真正认识到工程地质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听”为“主动学”
(一)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为主。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围绕某个主题安排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实例,进行讨论交流。例如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的章节(如地质构造、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部分内容),在讲授完知识点之后,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们分组探讨不同的主题,然后以PPT讲解的形式,上台进行答辩汇报。对于文字较多的一般掌握层次的章节,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式,教师先给出学习提纲,预先安排同学,要求其自学查阅资料备课,然后上台讲解。讲解之后,台下同学对其进行评价,最后老师总结,分析其优缺点,补充其遗漏之处。这种方式,打破课堂上老师“一人言”的局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是多采用直观教学。将某些抽象的概念通过录像、图片、标本、模型向学生解释清楚。电化教学的形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演示复杂的地质过程,重演人类无法重演的地质灾害等。因此,在讲授地质构造、常见地质灾害时,可多结合图片、模型,以及视频等教学形式。
(三)是重视地质实习。地质实习是过程地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画龙点睛”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极有帮助。一方面是安排4课时的读图实训,加强学生对基本地形图、工程地质图的读图能力。另一方面是选择合适的实习地点,让学生多接触工程实际。例如在安排不良地质现象这部分内容时,注意选择与隧道、路桥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充分利用学院岩石与土壤专修室、工程图纸库,强化实训环节。
最后,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课下多于学生沟通,以询问、网络交流或是匿名书信等形式收集学生意见,找到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改善。另外,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应为学生多提供课程相关的专业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扩展视野,添砖加瓦。
我国高职院校的交通工程技术类毕业生正将成为未来高职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进行工程地质课程建设与改革,通过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社会实际需要,认真组织落实教学工作,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交通工程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庆国.路桥专业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交通高教研究,1997.2.
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①。可见高职院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专业理论能力,更是实践应用能力。对于高等职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亦不再是理论性的研究型人才,而是具有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本课程在道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
路基路面工程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路基路面工程的基本概念(相关专业术语)、基础设计理论、试验检测等内容,与公路行业实践联系紧密。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目标,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工程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一方面授课教师要主动吸收路基路面工程领域里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等,使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充实,不至于和工程实践脱节,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为增强学生相关的实践能力,本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有路基路面工程的实践性环节。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识图能力培养、现场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路基工程、路面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初步具备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路基路面工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路基路面工程》是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该课程开设于2006年,因此课程建设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尽管按照学院发展要求,先后两次修订了适合本专业及学生基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取得了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如《公路工程识图》《公路勘测设计》《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设计原理》《道路材料》等)没有很好地掌握,致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本课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衔接困难。此外,该本课程中的部分理论对学生的数学、力学知识和抽象思维要求较高。例如,按照我国现行行业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中规定沥青路面结构设计采用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连续体系理论进行计算,高速、一级、二级公路的路面结构以路表面回弹弯沉值和沥青混凝土层的层底抗拉应力及半刚性材料层的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进行路面结构厚度设计②。学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之后,往往对该理论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怎样用仍然很模糊。
(二)任课教师实践经验欠缺
目前担任该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均为高校的硕士毕业生,在本科院校中均接受以学科理论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由于毕业之后,从“学校”到“学校”的就业过程导致几乎没有较系统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就出现了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就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讲授得较为全面和系统,但是在实践环节中出于“藏拙”而敷衍了事。再加上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总体来看均比较薄弱,自学能力较差,传统课堂中“填鸭式”的理论无异于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较为滞后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而就课程建设而言,邀请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修订课程标准,按照企业需求优化课程内容、参与实践教学环节越来越需要加以重视,这也是我院目前亟待推进的步骤,只有这样才能够不“闭门造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三、工学结合《路基路面工程》教学模式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重组设计
遵循学生职业理论培养的基本规律,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淡化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按照突出职业定向性的基本思路重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和企业专家的探讨,结合本课程自身特点,具体实施方法是首先在课程每部分理论教学开始引入对应知识点的工程实践施工图纸(图片)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然后在分析设计成果(施工图)的基础上展开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其次,在课程重点设计理论环节,例如路基挡土墙设计、沥青路面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知识点学习之后以案例的形式加强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并安排设计内容让学生自行进行课程设计。同时将部分课时搬到施工现场进行讲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同步渗透课程内容中所涉及的现行行业标准和规范,课程专业术语部分采用双语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化理念。
(二)课程内容的学时比例的重分配
《路基路面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工程性较强的课程。讲授《路基路面工程》课程除了应进行系统的课堂教学,增加实地参观之外,还包括实践环节(课程设计)辅助教学内容。按照我院现行(2012)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本课程划分为专业课程中的B类课程(即“理实一体化”课程),其中理论40学时,实践32学时,共72课时。具体学时分配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理论教学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
在讲授《路基路面工程》时,采用多媒体授课,围绕每部分知识的特点讲授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每个知识点“项目”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最后进行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与点评,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即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学会自己思考,了解应学会哪些理论和方法,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路基排水设计部分,在理论学习之后要求学生课后通过网络、实地照片或者其他方式收集路基排水设施的图片,并详细说明是哪种形式,自行分析总结其功能及设置方式要点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实习环节的改革力度
由于学生缺乏对工程实践的感性认识,必须重视课内外实习实训环节。创造性地应用“我听见的会忘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循序渐进的思维模式将公路工程实践融于本课程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理论教学环节过程中应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认识实习,条件不具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照)片、施工图纸、模型、现场录像、施工动画等方式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路基路面构造的认识。主要包括土基、路堤(上路堤、下路堤、下路床、上路床)、路堑、路肩、路基边坡及相应的防护设施、构筑物(挡土墙、护脚、砌石护坡等)、各种排水设施(边沟、截水沟、急流槽、排水沟等)、路面结构层次(面层、基层、垫层)、路面种类(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路拱、超高、加宽、中央分隔带等。2.在道路施工现场或道路建筑材料生产场所认识的道路材料。主要包括粉土、粘土、砂土、碎石、泥结碎石、石灰、粉煤灰、二灰土、二灰碎石、石灰稳定碎石、水泥稳定碎石、水泥混凝土和各种沥青类混合料等。
(五)切实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我院考虑到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现状,要求实践教学部分由具有一线施工或设计经验的行业外聘教师承担,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通过设计任务布置,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学生的分析计算,将理论课堂上所学的有关路基路面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融为一体。与此同时,校内专职教师也可以向外聘教师学习交流实践知识,加快双师素质的提高速度。
上述理论教学、工程图纸、现场实习及行业教师指导课程设计等环节的工学结合内容相辅相成,通过学习,学生可更好地掌握《路基路面工程》的主要内容。
经过几年的摸索,目前《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从最初单一的板书理论讲授到多媒体讲授,辅以组织学生现场实习和行业外聘教师组织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现在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体系,相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注释:
①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参考文献:
[1]周娟,李燕.路基路面工程[M](第二版).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2]杨国良.“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实践探讨[J].教研教改,2009:43.
[3]于洪宾.应用型本科《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5):189-(转)410.
[4]刘平清,谭明术,许亚非.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3T模式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96-202.
培养和造就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正是担负这一类人才培养任务的主要阵地。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的方向与目标,要突出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掌握高新技术的能力。通过开发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达到探索产、学、研的发展模式,实践性教学基地与双师型教师的关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育合作模式、建设途径与管理模式及交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模式。形成以“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将教学基地建设成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基地等。
1 国内外现状与趋势
1.1国内外现状
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用以区别普通高等教育的最鲜明的特点,因而被广泛关注。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多数院校尚无符合教学要求的实训基地。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应具备什么样的功能?怎样建立高效的实训教学基地?国外的职业教育是与培训联在一起的,通常意味是“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它侧重了培训的内容,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包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层含义,“高等教育”有学科和学术的成分。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结合我国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的实际,以实践和理论并重为原则。
其次,从全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情况来看,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推动,各建设单位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它所表露出来的某此弱点和不足,也许就是我国高职实践教学在今后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攻破和克服的难点和重点:(1)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有较大改善,但问题仍然不少;(2)实践教学改革日显成效,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未真正形成;(3)实践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但基地的覆盖面和社会服务能力仍然有待加强;(4)实践教学的特色正在日益彰显,模式也呈多样化趋势,但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仍需不断完善和提高。交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同样需要解决上述问题。
1.2发展趋势
实训基地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硬件设施,它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既是职业教育的起点,又是职业教育的归宿。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实践性教学占高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实践教学基地的模式更加多样化、运作与管理社会化、经营化,实践教学方式和时间更加灵活和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为此,交通道路桥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需要进一步拓展实践基地功能即教学实训功能、科学研究功能、科技服务功能,依托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要转变职教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 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在实践项目上,重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在设计性训练项目上条件不足;
(2)单一性的基本操作加工训练经验丰富,设备较充足,但紧跟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强的生产训练项目明显不足,技术含量和密集程度不高;
(3)在实践教学的组织上,由于设备不足、教师能力不足等因素,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能力训练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
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角度看,瓶颈问题是资金不足和场地不足,限制了设备更新的速度。现代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大容量、多层次的信息传输过程要求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必须注重现代化、高效率教学手段的引入,这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必然方向。
从培养目标看,实践教学的缺失存在于两方面,一是先进技术项目训练不够,不能与企业技术应用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二是训练量不够,不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双方在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以及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的合作切入点,以及利益机制、保障机制、信任机制有待解决好。
此外,学校如何建立健全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更好地处于学校的监管之中;如何建立学校与实践基地的畅通的信息交换渠道;如何平衡好校企合作与学校自行建设实践或实训基地以及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的教学指导模式等有待解决。
3 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的重点
一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路研究,二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途径研究。
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重点是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以及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的合作是重要的切入点,利益机制、保障机制、信任机制是保证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机制。
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拓宽人才培养的内涵,力求体现出在省内乃至国内同类专业中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与专业发展的定位相适应,需对已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力求精练和实效。以江苏省精品专业――交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①在突出和强化路桥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路系多专业的教学资源优势,深化学科之间特别是专业基础学科、路桥专业学科的交融,实现扬长补短、优势互补。
②合理配置课程模块,突出方向性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的“新”、“特”和“实”。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的选择性,使课程设置更能与本专业方向相匹配。
③课程的设置还应体现出对本专业人才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适时增加新的理论性课程和新的研究方法类课程。
④进一步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及其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⑤重视并组织好系内的实践教学科研研讨会。在对教师教学科研方向进行科学合理定位的基础上,以相同教学科研方向的教师以及同一门课程或相近课程教师为小组,定期开展教学和科研经验、成果、动态方面的交流探讨,相互切磋,实现科研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科研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⑥完善“以产带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引向深入,通过建立研发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合于企业的专门人才。
4 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实践
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要以适应高职教育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实验实训室建设为基础,以产、学、研为结合点,以实验实训基地的社会化、网络化、开放化建设为重点,构建“政校互动、校企合作,科技导航、资源共享,面向市场、多元参与”的产、学、研一体化职教实验实训建设模式。
4.1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路和途径
包括完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解决实践教学基地硬件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实训基地发挥产学结合功能,实践教学学生与教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等。
4.2开发与建设校内教学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要尽可能地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在定位上,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着力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运作规范、科技成果显著、研发实力强的重点实验室。其次,根据专业岗位要求,确定路桥专业实践技能培训目标;根据路桥专业岗位标准和工作规程及有关规章,制定出实践教学的各项工艺流程和考核标准;编制相应教学文件;注入新理念,建成与专业相配套的多媒体多功能综合教室。
4.3巩固并发展校外教学基地
根据学院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结合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要求,重点建设好江苏省交通工程有限公司、镇江市路桥工程总公司、苏州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恒基路桥总公司等6―8个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密切校企联系,加强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实践环节的师资力量。
5 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的实效
通过教学基地开发与建设可取得以下实效:
(1)依托行业、企业,创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包括建设虚拟实训室,研发仿真实训系统,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集虚拟设备、仿真设备和实物设备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实训中心。
(2)巩固了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密切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联系。每个专业建立5个以上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减少企业经营形势变化对实习教学的影响,从而保证实习教学的质量。
(3)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较完备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努力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为实现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4)以产带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5)以研促学,提升实训基地内涵。
6 教学基地建设的意义与推广价值
6.1实践意义
(1)通过探索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加快改善实践性教学设施,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能适应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用途实践基地,这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可缩小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完善教学体系,突出职业特点。可带动实践教学的全面提升和探索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推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积累成功的经验,也为今后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深化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3)对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探讨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进一步研究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寻找双方合作的纽带、切入点以及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4)高职实验实训建设要大力改革,推陈出新,以适应高职教育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对创新高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有借鉴意义。
6.2 推广价值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为促进产教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高职教育健康、良性发展而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按照“高、新、全、通”的思路和实物、仿真装置、虚拟实验室三者并举的基本途径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能满足教学要求,较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基地的缺失,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1)直接效益。基地建成后能够完成道路与桥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除完成本校学生教学计划内的实训任务外,还能为省内外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培训,可大幅度提高相关从业人才的整体素质。由于新建基地提供了充足的设备条件,可以大幅度提高受训人员的含金量,缩短企业用人的适应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这将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同时通过社会人员培训可使大量转岗人员获得就业机会,减轻社会压力。
(2)间接效益。基地建成后,对于多年来困扰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问题的解决给予有力支持。如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校企合作,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培养标准问题,教育资源紧缺问题等。由于实训基地提供了充足的设备,可以满足师资培训和产教结合的需要,通过在基地完成实际课题和生产实践,可迅速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实践能力,为他们参与企业实践,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奠定基础。同时基地的建设缓解了教育资源的紧缺问题,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说,基地的建设必将有力地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军,李景仲.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辽宁高职学报,2002,4(5):57-58.
[2]冯美字,温媛媛.高职高专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中国建设教育,2006,6(6):44-49.
[3]王艳丽.高职高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探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38-39.
[4]许笑平,陈代芬.高职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模式.职教论教论,2005,l月号下:36-38.
[5]赵杰,张树江,贾敏.高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应用.辽宁师专学报,2004,6(4):4-6.
[6]黄瑞海,孙百鸣.高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比较研究.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4月:168-169.
[7]郭家星,屈有安.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3期:32-33.
[8]卢仁华.高职院校的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国培训,2003,第l期:49-50.
[9]刘守义,阮艺华.高职院校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思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第1期:81-84.
[10]李平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1(4):18-19.
[11]王建勋,黄立志,李俊芬.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的比较研究.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34):54-57.
[12]许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12(3):54-55.
[13]翁伟斌.目标:突出实践能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改革与建设研讨会综述.教育发展研究,2001.6:84-85.
[14]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26-28.
[15]解统颜,张宝红.高职院校应注重校内、外双重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4):119-120.
[16]吴志柳.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高等职业教育,2006,15(3):11-13.
[17]刘彤,王巧石.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会计之友,2007年第3期上:53-56.
[18]乔淑英,马立源,王丽君.关于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47期:16-17.
[19]课题组.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和基地建设.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92-96.
[20]田正.以产带学以研促学――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的模式与创新.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
[21]盛海洋.我国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发展对策.三门峡职技院学报,2004.4:12-16.
[22]盛海洋.总结经验搞好野外实习.文教资料,2006.34:43-44.
实习是继中考后又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它意味着人生一个新时期的到来——告别学校走入社会。社会是个大的集合,不管是以前的学校还是现在的实习单位都同属这个集合。这几个月来,给我感觉学校纯一点,单位复杂一点。不过我知道不论学校还是单位其实都是社会的缩影。实习的真正目的就是让我们这些在校的学生走入社会。社会是形形、方方面面的,你要学会的是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这个社会适应你。
刚刚走进社会不适应是正常的。人有的时候很奇怪:心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热情往往会因时间、环境、所经历的事而起伏。就像我对境界一词的理解:人与他所受教育、所处环境、所经历对事物的理解、判断、预知的程度就是这个人的境界。
作为一名中专生,专业需求的建筑认识实训开始了,我们全专业的同学在XX的各大建筑工地认识实习,对于我当初选择土木工程这样的专业,说真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土木工程。现在我对土木工程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了,我想任何事的认识都是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这次认识实习应该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学科、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与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公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也指应用材料、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
我应该知道现在的我还不够成熟,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海洋,那么我应该在这片海洋里劈波斩浪,远航而不是躲在避风港里。只要经历多了,我就会成熟;我就会变强。我相信。那时的成功是领导、师傅们给我鼓励,是实习的经历给我力量,所以我感谢领导师傅还有我的好朋友们,也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实习的机会。
一年的实习生活中,紧张过,努力过,醒悟过,开心过。这些从为有过的经历让我进步了 ,成长了。学会了一些在学校从未学过以后也学不到的东西,也有很多的感悟。
短短一年时间,我收获了诚挚的友情,结识了和我一同来的实习生;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收获了真正的成熟。
2017土木认识实习报告范文3000【二】
实践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学科、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与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公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也指应用材料、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土木工程是社会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先行官之一;它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在学习专业课之前直接就接触深奥的专业知识是不科学的,为此,学院带领我们进行了这次实习活动,让我们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今后书本与实践的结合打下基础。
紧张的两周的实习生活结束了,在这两周里我还是有不少的收获。实习结束后好好总结一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共进行了七项工地参观,包括故宫博物院,首钢液压车间,学校实验楼留学生公寓,两处住宅小区工地,和丰台构件厂共七天的参观。在每次参观结束后我们都做了很认真的总结,把自己在参观时学到的,了解到的知识进行梳理,也同时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明白老师讲解的所有知识,但终归是学习的过程,不同程度上都会有收获。而实习的意义也在于此。
首先,通过实习,通过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通过参观,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厂房的结构,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比如,钢筋的绑扎,底层基础钢筋的绑扎首先要放样,每一跨度里钢筋的接头数只有25%,即4根钢筋里只有一个接头,另外,接头要尽量放在受压区内。
在砌墙的过程中,如遇到墙要转角或相交的时候,两墙要一起砌起来,在留槎的过程中,可以留斜槎,如果要留直槎,则必须留阳槎,且要有拉结筋,不能留阴槎。在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混凝土的配合比,在天热的时候要注意养护。其次我们还对一些细部的作法有所认识,了解了设计与施工间是有距离的,要靠施工工程师在技术上给予合理设计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和高质量。针对每次的参观我做了以下的总结。
对于像故宫一样古老的建筑在施工上可以算是大兴土木,但以后使用的机会较少,但针对对古建筑的修复这一需要,为保存祖国的文化,古国风貌,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研究古建筑的构造是有必要的。对于厂房,我们今后会有单层厂房这门课程,以后走向社会我们或许现场房建设方面发展,而且本身各种建筑理论的基础知识本都是相通的,因此无论是为今后的学习还是以后投入社会的需要对厂房的认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厂房由山墙,梁,柱,屋盖,水平支撑,竖直支撑组成。整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梁上设有吊车的槽钢轨道,为了使整体结构稳定,在厂房的第一段,最后一段是有行家结构的水平支撑,在进深超过六十米时,中间的某一关也要加上水平支撑。竖直支撑则是在沉重的梁上起加固作用。而对于建筑工地,我的体会就更深了,无论是对施工过程还是对施工工艺我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当今的不同建筑多采用橡胶混凝土的方式,结构杀害能够多为框架剪力墙。对于钢筋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范,从配筋到绑扎,到架模板,再到灌浆,这一系列的工作,一项都不能出错,小小的偏差可能会酿成无法收拾的严重后果。而在施工工艺方面,脚手架,模板,包括新材料的使用都更加直观的展示在我们面前。
我们见到了满堂红式和爬升式两种形式的脚手架,施工时,柱子的模板应在浇筑混凝土后的第二天拆除,而楼板的施工需要在十五天左右后才能拆除模板,要配备3—4层的楼板的模板,以便施工。单楼体抗震性能不是很好时,比如l型楼会设计抗震缝,沉降缝,缝一般设计在l拐弯处。
轻质材料是未来的主导材料,由于轻质材料总量比原有混泥土结构可减少20%,可大大减轻建筑的自重,节约资源。而最让人大开眼界的预制构件着实让人惊叹不已。为加快施工,缩短施工周期使用预制混凝图构件是首选,尤其是大型的建筑需要,预制构件的生产减少了很多问题。虽然在运输上大型的构件有困难,但还可以使用现场预制现场装配的办法,更加高效。
但是通过在课余时间对当代建筑业进行分析,也产生了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的主要部分,他关系到建筑的安全,可靠的程度,还有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现在的建筑结构是从解放的时候继承下来的,所以,有很多东西虽然还是适合建筑,但是,却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了,所以,建筑结构的设计有待提高。首先,要从建筑结构安全的角度来提高,其次,在从建筑结构的材料、使用方面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提高将会给我们国家的建筑业的发展带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常说百年大计,这是建筑的年限,和你的身体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的骨骼非常的结实,那么他会是一个健康的人,也是能够提供很多的劳动力,反之,则会给社会带来很多不便。同样,建筑的结构和人的骨骼是一个概念的两种事物。我们提倡全民健身运动的目的就是要我们的都有个健康身体来适合这个社会的发展,所以,建筑结构的发展也同样会带来建筑业的发展。
建筑的发展历史是悠久的,从原来的草棚到后来的用木头做房子再到用石头及其他的材料,这样的发展过程;每一次的发展都带来一次新的社会的变化,一种是社会制度变化,一种是社会的科技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现在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是如果在现在的社会中找到一种适合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建筑,因为,我们人类一直居住在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地方,原来人们想的是如何能够生活的温暖和不受外界动物的侵袭,而现在,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变化,现在,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居住的环境要舒心才行。
所以说,建筑业有待于发展,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一种建筑正在来临,那就是——人工智能建筑。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心理趋向的一个产物,所以,他是合理的。我们现在就应该想一下现在的建筑是不是真的要走向人工智能,是不是下面还有更加先进的建筑等待我们,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社会就不能推辞什么,只有,为了建筑业的新发展去努力,才是我们当前应该做的。不难看出,建筑业的发展不是单一方面的问题,而是,需要很多方面的协助才能有所发展的,对于,我们应该勇于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我国的建筑能够成为国民的满意产品,也同样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产品。
关键词 :信息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省重点项目牵动计划“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DB1211006)
作者简介:金明辉,男,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道路与桥梁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0004-02
20世纪末期,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为教育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信息化与中等职业教育相互碰撞融合时,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变革。具体来说,信息化对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观念革新、教学方式转变和教师素质提高三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信息化为中等职业教育观念的革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动力
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意识到正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观念的重要性。新的课程改革,进行示范校建设,逐步把学生从“课堂上被动听”的情况中摆脱出来,使中职学生的学习从“知识学习为主”向“应用学习、能力学习为主”的层次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框架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尤其是教学任务的实施等方面都遇到了难题。这时,信息化的出现给中等职业教育观念革新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带来了强大的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信息化教育理念与中职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同,并且教学模式更加明确和系统化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并且更加系统的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对学习任务和情境的设计,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这就将一个笼统的培养理念,在具体实施方面系统地归纳为四个具体的方面。告诉教育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实施课程改革,给出了中职课程改革实现过程中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信息化技术丰富了课程改革的实施途径
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知识的表达方式,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信息化技术将教学资源灵活重组并生动表达,优化了整个教育的过程。使教师不再仅仅依赖黑板和教材,而有无数种途径将知识表达和传播,真正实现了教学方式的百花齐放。
二、信息化彻底改变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
(一)信息化技术为中职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学生在学习成果上的考核不要求深、广、理论透,而是适用、专、能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运用更多直观的、形象的、可模仿的表达方式进行教学,才能更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多种多样崭新的教学方式。
1.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教学方式变得生动形象。利用音视频等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数字电视进行教学,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学得更快、记得更牢、理解得更透彻。例如,桥梁工程中架桥机架梁的环节的教学,信息化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接观看一段架梁视频。让学生自己观察架梁机的运行,比看多少遍平面配图,比听多么动人的描述,都更加形象、准确、容易接受。
2.模拟演示技术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有些内容在课堂这样的环境下是无法展现的。一类是隐蔽的事物,如地下工程、机械机床的内部运转或中医人体脉络等;一类是历时时间长,缓慢但又有连贯性的过程,如桥梁建筑或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通过3D建模,一比一全真模拟整个事物发展的过程。利用3D透视效果,将事物从任意角度按任何需要可靠、连贯、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模拟演示技术将原本高难度空间立体想象可视化,将连续缓慢的过程按教学需要受控,使学生学习变得轻松、容易。
3.虚拟交互技术将实训带入课堂。中职学生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复练习,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精通。但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并不彻底,安全、消耗等诸多问题使多个专业无法用真正的顶岗实习给学生提供熟练业务的过程。虚拟交互技术用交互软件创建了模拟的工作环境或工作对象,并通过人机交流实现工作过程的练习。虚拟实训工具还能及时评价反馈学生操作情况,解决了实际操作难的难题。虚拟交互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将实训带入课堂,为实训教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宽广大路。
(二)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强调创设相应的任务和情景组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制定实施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强调小组形式的实践操作,培养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强调成果评价,培养学生会检查能反思,懂得发现问题,有批判意,自觉提高自身水平;强调教师最后的总结要高度凝练,有启发性,能合理扩展外延。应该认识到,信息化时代教学的方式方法应该从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总结五个方面,努力去设计课堂来展开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信息化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现在在中等职业学校推广普及的项目教学法,就是一种信息化时代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三、信息化促进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整体大幅提升,成为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获取资源的能力明显提高
在今天这个资源共享的信息时代,教师啃书本、吃老底儿再也满足不了教学对知识储备的需要。既然学生都能随时上网获取信息,教师就应具备更主动的意识,该比学生更早的获取相关信息,而且要获取的更准确,更全面。众多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得自己授课需要的教学资源。学习同行业优秀的案例,实现了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优质资源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二)运用信息化组织教学的水平普遍提升
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学内容的表达传递、课堂组织提供多种方式。这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截图、录屏、格式转化等最基本的操作,信息化平台、一体化教室的使用,PPT、flash、3D动画、虚拟现实软件的运用等,都成了信息化时代完成一次优质课的需要。在追求上好每一次课的过程当中反复磨练,教师们运用信息化组织教学的水平有了一个普遍的大幅提升。
(三)研究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更加深入
产学研结合是以教育教研为出发点,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教育过程、生产过程与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三者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观念、方式、方法、途径和目的的综合体现。高职院校产学研中的“研”不同于本科院校学术研究,它主要表现为科研成果和技术项目的推广应用,以及高职教育研究和教学研究等。学院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导机构
学院成立以学院党政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各系部领导参加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组织、检查全院的产学研结合工作。各系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各有关人员参加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组织、检查本系的产学研结合工作。初步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院系两级管理体系,形成了依托行业,校企互动,信息畅通和共享,校企双方管理协调的运行机制。
(二)初步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规章制度
为规范产学研合作教育行为,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并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学院制定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奖励措施,如《教师科研工作量考核计算暂行办法》等,从政策、资金、时间、设备上给予支持。
(三)校企互动、互利共赢,共同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
1.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动服务于学院的专业建设。
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学院成立了由校企主要负责人、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学院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参与,保证了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岗位。
2.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
学院大力实施“银领和高级蓝领”人才培养战略。“高级蓝领”要求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劳动者,“银领”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第一线高技能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实施这样的战略,使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真正做到面向市场,服务社会。
3.合理的专业大类设置。
学院在专业的设置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合理调整生源结构。学院先后开设了近20个新专业。新设专业既考虑到专业的宽泛性,又重视了专业的复合性,为今后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和向社会提供各类人才奠定了基础。
4.精心设计培养方案。
从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彻底打破“闭门造车”的做法。学院组织各专业骨干力量,深入到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审慎确定各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反复推敲课程设置,综合重组相关课程,精心构建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专业人员直接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编制、修订、审定工作。
5.改革教学体系,主动适应行业、社会需要。
(1)调整课程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实践教学。
从2001年开始我院对所开设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调整,按照理论教学以适度够用为原则、以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素为核心来设置课程,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之比调整至1∶1,规定实验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均进行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不合格者必须重修,否则不予毕业,同时实施“双证制”教育。
(2)改革教学模式,从行动上突出实践教学。
在教学模式上大胆探索“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完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课、完成实验实习、教学实习后,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边生产、边实习、边提高。同时,开办“半工半读“试点班,实现了教学模式上的突破。
6.推行就业导向的教育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的关键就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此,学院提出课程教学以技能为中心,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文化课教学为技能课教学服务;专业基础课、文化课教学为专业课教学服务;文化课教学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教学服务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各类课程的教学,能用实践教学方法解决的问题,尽量用实践教学的方法解决,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零距离”的教育教学目标。
7.强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院为了培养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达到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学院不断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学院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需要,学院建立了道路与桥梁、汽车运用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船舶与航海技术、电工电子、设计艺术和管理等类别的6个实训基地,47个实验实训室。同时,学院与102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产学一体化得以实现。
(四)开展订单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