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3 07:03: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成长阶段是人生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波动性和迷惘性,他们正逐步进入成年人的角色,但对社会、家庭而言,因其不独立,思想不稳定,世界观尚未成型,实际仍是“未成年人”。
这个时期心理障碍常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等。他们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其特点,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育的阶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不稳定性,自尊心、自信心比较强,一方面追求理想,不断向上进取;另一方面对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极不稳定的日间杂波。当主观和客观发生矛盾,情绪受到挫折时往往悲观失望,甚至无法解脱,紧锢在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致使心理失常而患病,轻者不承认自己有病,虽说能坚持上课,但是成绩十分不理想;重者会做出残害自己或者危害社会的事情,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案就是个特别的例子。我校也有患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中有的休学或者失学,有的甚至长期不愈,不仅自己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更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我校有一位男生,无缘无故的焦虑,导致严重失眠,到我校门诊部求治,却查不出任何毛病。整日生活在焦虑不安的痛苦之重,这样的学生如果遇到特殊事情的激发特殊因素的刺激,难免会产生超常规的行为,这些都提醒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和心理,改变以往“见病不见人”的旧生物医学模式和形而上学观点。
2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适应能力差
2.1.1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心理落差大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人生第一次考验就是自我心中的落差感。他们同样十年寒窗,他们同样怀着更高的梦想,想象着通过高考能够达到人们价值观念中所说的金榜题名。然而高考下来,无论是基于什么因素,他们未能达到梦想中的“登堂入室”,无奈之下选择了原本没有什么特殊级别差异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但这种落差不自觉显现在他们的心中。落差之二便是新生活的较大改变,大学校园远比中学校园面积大,楼群林立,是个小社会。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住宿制,步入大学即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在中学除了学习,一切事情都由家长代劳,加上独生子女骄生惯养,上大学后,一切亲力亲为,适应能力不强的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尤其是习惯了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到喧闹的城市后,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如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满眼灰色的楼群产生厌恶情绪,大脑反应慢,经常出现忘记返回路线的情况。
另外,大学生活的压力让学生觉得自己再不是天之骄子,一枝独秀。校园是个小社会,不是一尘不染的圣地;奖学金的评定、入党、提干等等竞争初见端倪,书呆子不受欢迎,个人的风采和魅力最重要,不再有人把你当作宝贝,很可能从过去的宠儿沦为不起眼的小角色。从个人中心的小圈子到无穷无尽的中这一环,不能很好完成社会化转换,必然产生挫折感,因此很多人进入大学新奇过去后就甘于平庸,雄心壮志不复存在,所谓“60分万岁”不是罕见现象。
2.1.2对学业的不适应,对如何合理平衡职业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学习的不适应
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但学习目的和不同。中学时,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负责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对你的关心。大学则实行学分制,学习完全靠个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有些中学时的姣姣者,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失落感。
我们把职业技术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就是响应国家倡导,适应人才对高等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个职业技术和学科分配上的差异,同样学生也存在着有的学生偏强于文化素质,却毫无专业技能的底子,有的学生则是在某些职业技术领域里很强,但他们却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就是综合素质的偏低,这些本身的客观基础的不平衡,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导致心理的失衡,我们有的学生是网络高手,能独立编程,甚至是某些知名门户网站的版主,他们基本上能自给自足地生存,甚至月收入几千元,他们在IT领域里的成就让他们自豪,骄傲,但每每综合下来,几门不及格,一方面我们在倡导挖掘专才,另一方面我们也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所以说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使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体系中容易产生混淆和失衡的因素。
2.1.3对状况的适应
家境富裕的学生优越感强,但他们却容易沾染上的不良毛病和行为方式:高消费,不知道节约,不体恤人情冷暖,歌五酒六的生存状态,即便不出现偏差,也会和大多数家境一般的孩子产生隔阂。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大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心理,那就是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偶尔会对社会态度不良,怀有敌意。这样容易导致性格孤僻,出现人格偏差,面对生活没有信心。
高等职业技术又是个跟社会实际结合得非常密切的教育体系,对社会脉络的把握,对需求的适应,是高等技术教育得以生存的基础。但是,时代进步过程中所伴生的问题,所出现的不和谐因素,会在第一时间反馈和到我们的学生,我们处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的结合部,也是容易遭受负面因素袭击的易感人群。
2.1.4生活自主性的适应
独生子女的家长过度爱护孩子,以及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导致他们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的锻炼。当代的教育制度迫使我们的家长让我们从小就走着一条“重点”之路,从小要上重点小学、中学、大学。除了以外的事家长会一手包办,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虽为大学生心智却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当大学生面向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便有了大学生心理樊笼的存在。
同时,我们高等技术教育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性和灵活性,我们在技能培养上强调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适合社会需要,我们在人才培育上强调我们的学生将来能多专多能,能快速融入社会,能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尖刀,能快速适应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对我们技术能力的考验,而这些,对于长期在温室里倍受呵护的孩子,对于还仰仗家长扶持的孩子,一下子让他丢弃拐杖,让他从依赖的心理突然转变成自立自强的心理,是需要一个阵痛的过程,而在阵痛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裂变的。
2.2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进入大学,人际交往面拓宽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中学里的人际关系要简单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同居一室的有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一些学生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合群,孤独寂寞,甚至想逃避现实。激烈竞争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擅长单打独干,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在恐惧失败的心理下,不敢与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竞争力的丧失。
2.3难以排除的情感危机
情感问题是大学生这个年龄层不可避免的问题,谈恋爱也成了这个年龄阶段一个不可避讳的话题。我们的孩子有享受美好的渴望,但他们尚不具备承受痛苦的能力,在这个复杂的问题前面他们很难成为强者。
生理心理的变化。高校阶段是大学生由普通教育转向社会就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男女同学的发育基本上是成人水平,个个体格健壮,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但是,生理变异是心理变异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往往具有封闭性,表现为内隐、曲折、不易形诸颜色,并带有较多的社会性、性,对继续深造或者就业存在着焦虑、对社会上的某些矛盾还不大了解,情绪容易波动,反映比较强烈,具有两极性,一会儿振奋,一会儿又失望。当然,绝大多数同学自我意识在增强,并能作自我调节。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受到溺爱,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很容易形成孤僻、自私、任性的性格。
3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
(1)设置或分配专门机构,专项管生心理问题,把学校医疗机构、学生管理机构发动起来,主动配合,采取措施,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采取体系化、化、制度化的常设管理机制,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由蒸汽机发明而引发的工业革命,揭开了世界工业化的序幕。两百多年来,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迅速发展和普及。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促进技术发展已经成为经济、政治甚至伦理上的指导思想。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使得劳动者与技术的关系更为复杂。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讲的那样:“(信息技术)不仅迫使我们改变其他机器,而且还启发我们去寻求解决社会、哲学甚至个人问题的新途径。新机器在改变人的整个精神环境——人的思想方法及世界观”(托夫勒,1996年)。
当计算机成为重要劳动工具、自动化设备替代了体力劳动甚至部分脑力劳动时,人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发达国家,甚至已经出现了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的无人工厂,纯体力劳动和重复性工作的意义变得微不足道。这一切是否预示着对蓝领阶层即技能性人才需求的减少?它对职业教育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要想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完整、准确地认识“技术”的涵义。
l技术包含主观的因素
技术是人类借以改造和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著名学者彼得斯(T.Peters)曾经说过:“科技的使用是5的比特和95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倾向与共享信息而不是保存信息的组织)”(彼得斯,1998年)。显然,在他的眼里,技术不是单纯地由科学定理推导的结果,而是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结果。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盛行的分数教育的一个消极后果是培育了很多科学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不正确的科学技术形象,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错误看法:一方面,人们将科学理论固定化,使学生以为科学理论都是万物不变的永恒真理;另一方面,忽略了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吴国盛,2002年)。
实践证明,技术的发展是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是技术的可能性与社会需求(如从业人员素质、经济社会基础、文化认同、政策法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精益生产的成功,就是信息技术、小组劳动组织方式和一专多能型的技术工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技术发展的前提是技术、劳动(组织)和人力开发三者的协调。技术发展所追求的目的、价值观以及所表现的文化取向,都是客观和主观需要共同的结果(高亮华,1995年;Heidergger/Rauner,1989)。
除了自然科学、工程理论和技术工具等客观规律和事物外,广义的技术还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由于不同的工业文化所导致的实现手段、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等与从业人员有关的东西。根据技术与它所附着的职业劳动形式之问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技术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以工程技术为例):
a.与相关人员职业活动关系密切的技术,即职业性技术;
b.与人的职业活动方式没有关系或关系较小的非职业性技术,即传统意义的工程技术。
虽然职业性技术和非职业性技术两者不完全是排它性的,但每一个领域的技术仍然可以认为是两者的综合。如汽车技术包括非职业性的ABS技术、直喷燃油技术等设计制造技术和与从业人员职业活动关系较大的故障诊断等职业性的维修技术。因为职业性技术是从科学和狭义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整个技术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事实上,早在400多年前,杰出的思想家和工程师、工程科学方法论的奠基人达·芬奇(daVinci)就强调“伟大的工匠技术是世界的未来”,从而肯定了职业性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然而在崇尚读书,轻视实践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职业性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对职业性技术的忽视,对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
2“工作过程知识”是职业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技术人员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这突出表现在技术人员与其所使用的机器设备以及实际生产过程的关系上。在现代化生产企业(如发电厂、化工厂等)的工作中,技术工人常常面对一堆监视器或仪表,而具体企业是生产电力、啤酒还是合成纤维则成了次要的东西。对发电厂的技术工人来说,理解气轮机的工作原理变得不重要了,而通过计算机显示器确定气压参数并及时准确做出反应变得更为重要。这样,与传统技术条件下的生产相比,现代生产条件下人与机器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更确切地说是产生了新的界面。
技术的高度密集特别表现在产品售后维修服务方面。如计算机测试和分析系统已经成为维修现代工业产品和设备(如程控交换机、数控机床和高档汽车等)的必备手段。技术进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使得工业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维修和故障率也相应降低。这对维修部门来说意味着:
a.工作内容的改变:传统工作如钳工、钣金任务减少,而故障诊断和咨询服务部分增加。
b.工作要求的改变:对现代化设备,必须借助计算机等辅助检测手段,通过特定符号和检测数据以及抽象、理性的分析来感觉,这均意味着对维修工作要求的提高和变化。
在高度复杂和专业化的条件下,使同一产品的生产和维修技术逐渐分离。如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可能会熟练使用机器人安装某些部件或组件,却绝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搞懂这些组件中所隐含的技术问题;同样维修工人也不可能搞懂产品中所隐含的生产技术,他只需要按照符合逻辑的顺序、用特定的仪器检查出故障零件并加以更换(作为黑箱)就行了。
这样,技术人员(如维修工艺师和技术工人)的智能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所要的专业知识不再是系统的科学知识,而是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和“主观”性质的知识(当然这些经验总包含科学技术成份)和能力,如制订维修计划时,技术员和生产工人的CAP(计算机辅助计划)知识和技能,或者商业人员制订决策时的决策树技术等。这些“职业性”的知识,很难归入到某一个经典学科,而从传统的学科系统化理论也不可能简化或推导出这些知识。这里,实际工作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工业心理学和技术学研究表明,在高新技术工作岗位(如机器人和加工中心等),技术工人所需要的知识,约有一半是介于经验性知识和学科理论知识之问的一种特殊的知识(Dybowski/Haase/Rauner1993)。以德国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为首的欧盟10国科研项目,将其命名为“工作过程知识”(workprocessknowledge)。“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
Fischer2000)。例如,工人在普通机床上手工进刀时会感到刀具和机床的载荷,但在操作数控机上就不能,甚至看不到切削过程,感性认识减少到只能分辨声音。现代机械加工依靠字符和图形来显示这些间接感觉,只有经验丰富的工人才能成功表达出他的感性经验,并对加工程序进行优化。这里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工作过程知识(,1997年)。
事实上,作为知识象牙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过程知识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从科学发展历史来看,科学一个重要来源是人类制造、使用和改进工具的技艺和能力,因此,工匠传统是科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进步甚至在某些时候完全是被工匠所制造出来的仪器设备所推动的。如近代天文学和医学的发展首先应当归功于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而它们分别是由荷兰的眼镜制造师利伯希和商人列文虎克发明的(吴国盛,2002年)。科学常常从新技术那里获得启发,因此也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科学技术相互加速的循环机制。如人们并不是根据波易尔一马略特定律设计出了蒸汽机,而是蒸汽机的发明促成了对这一规律的发现。同样麦克斯伟、法拉第的电学理论与爱迪生、西门子、贝尔的电气技术重大发明几乎也没有很大联系(Raunerl997)。
3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区别
无疑,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当是含有丰富工作过程知识的职业性技术。但是,由于在许多情况下,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因此人们常把工程技术知识误作为职业教育的内容。超级秘书网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分为四个类型,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与企业办学。这就导致职业院校的管理呈现逐一种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问题,不仅导致教育资源利用率差,也无法提升办学效益。
1.2业务部门的管理不协调
政府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管理协调性较差,从财政归属进行分析,教育事业费用是由财政部门管理的,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则由教育部门进行制定;从管理模块来看,技工院校与职业培训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监管,职业高中与高职院校则由教育部门来管理,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成效。
1.3内部管理存在脱节问题
在我国教育部门之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由两个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的,在现代社会,强调中高职院校衔接的背景下,两个教育部门的脱离脱节问题已经凸显出来,这也给职业教育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体制性的障碍。
1.4政府权责不对称
国家法律法规有着明确的规定,县政府需要肩负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职责,但是,目前很多地区都存在县财政为职业教育支出经费的问题,而部分职业院校也未制定好完善的管理制度,权责不对称问题严重。
1.5社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与一般的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并没有特殊性,这就难以吸引专家、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其管理过程中,失去了这些社会力量的支持,企业教育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现状
针对现阶段下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种种不足,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了改革尝试,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需要积极地进行改革,形成统筹管理的局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利用信息技术成立好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
为了实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我国可以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的领导与专家担任,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政府与社会的责任深刻地落实到实处,利用信息技术协调好教育部门、计划部门、劳动部门、财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好基础。
2.2做好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控工作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着统筹协调与管理的职能,为了保障职业教育事业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可以为办学主体在招生规模、招生方式、经费使用上提供更大的自利,控制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比例,对职业学校的管理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将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应用在其中,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并开展全面的监督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此外,还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来完善现阶段的政策法规,让职业教育可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3利用信息技术设置好专门的职业教育处
为了便于统筹管理,教育部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置好专门的职业教育处,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统筹纳入到这一部门中进行管理,合理安排培训工作,帮助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突破体制,凡是涉及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都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处进行解决。如果办学条件成熟,可以由当地政府来成立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对全社会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工作,对整个职业技术教育活动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
2.4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
在未来阶段下,还需要做好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教育部门不仅要主管学历证书的发放,还需要协助劳动部门来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对各级技工学校的管理工作,建立起一种协作紧密、分工明确的局面,为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教育之间的融合奠定好基础。其他的部门则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的工作,开辟融资渠道、制订好完善的收费政策、对各项经费进行核实、对发展项目进行评估等,只有采取这种多管齐下的措施,才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一线人才。
2.5完善与修订职业教育法
虽然国家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定了部分法规,但是这些法规只简单地规定了大局上的问题,没有对局部关系进行统筹规划,远远无法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脚步。因此,必须要出台一些清晰、明确的法律条款,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导。此外,还要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现行的法律进行补充与完善,只有在法律跟上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脚步的时候,才能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调查中,在问到您的学习目标时,257名学生中只有103人的回答是贯穿大学整个阶段乃至更长时间的,而近46%的学生没有长远的学习目标,仅是一两个月或一两周的,甚至还有31名学生直接回答没有学习目标。在问到您会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吗,答经常的只有40名,仅占15.5%,而回答有时或很少的则有206名,占80.2%,还有12名学生回答从不。
(二)学习兴趣不浓,对专业前景感到渺茫
调查中,只有16.34%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劲头比高中时更大了,而65.76%的学生则认为和以前差不多或者比以前劲头小,还有46名学生表示越读越没劲,后悔当初考大学。在问到对自己专业的兴趣方面,有115位学生回答有意义、有兴趣,占44.75%;有90位学生回答有意义、无兴趣,占35%;还有25位学生选择入学时无兴趣,现在有兴趣;有27位学生选择入学时有兴趣,现在无兴趣。此外,在对专业前景的看法中,只有75名学生表示乐观,占29.18%,表示一般或悲观的有165名,占64.2%,另有17名同学表示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前景是什么。
(三)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调查中,问到你旷过课吗,只有143名同学表示从未旷过课,占55.64%,其余学生都或多或少旷过课。问到旷课的原因,有41位学生回答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有24位学生表示不喜欢老师的讲授方式,有22位同学认为上课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还有7位同学表示因为上课老师不点名。问到上专业课时的学习态度,有96位学生表示上课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占37.35%;122名学生回答不记笔记,只划出书中有关段落或纯听老师讲课,占47.5%;还有21名学生表示上课主要是做自己的事,比如玩手机,看其它的书,与同学聊天或睡觉发呆。此外问到上课前后有无预复习,有28位学生表示所有功课都会预习,占10.89%;重点学科预习和偶尔预习的学生都是109位,分别占42.41%;还有11名学生表示从来不预习。另外回答课后及时复习当天功课的有43位同学,占16.73%,而有63.8%的学生表示只在测验或临考前才复习。问到课余时间主要做些什么,有94位同学表示主要是学习拓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有153位同学回答主要是上网游戏、看新闻、购物、聊天,体育运动或者其他兴趣爱好,占59.53%。综上所述,尽管艺术类学生越来越多,但学生的学习素质却未有明显提高,学生对学习普遍缺乏动力,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的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迷恋上网甚至厌学等现象,不仅制约着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使得高职院校因为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的艺术设计人才而影响专业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学习动力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有了学习动力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积极探索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职业生涯教育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关联性分析
学习动力是指各种力量按一定关系组成的,对个体的学习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作用的系统合力。根据其对学习的作用方式可以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由学习者自身需要而驱动学习的一种力量,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绪、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外部动力则是由外部的激励或压力所推动的,包括社会、家庭、学校、课堂等环境因素诱发的一种学习力量。其中内部动力起主导驱动作用,外部动力起推动促进作用。职业生涯教育,是依据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及个人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它最早起源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已得到普遍的推广与实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生涯教育也逐渐提上了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日程。从表面上看,职业生涯教育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力提升似乎没有太多交集,但仔细分析艺术类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以及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两者是密切相关的。首先,从内部驱力来看,由于艺术类高考所需文化分数较低,艺术专业成为一部分考文理没法上大学的学生的选择,这些学生对艺术设计学习没有初始动机,大多是在高二临时转道突击,入学时无论文化基础还是艺术功底都相对薄弱。笔者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很多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并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和今后职业方向的关系,大多数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而填报,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第一志愿考分不足而转专业过来的。所以说这些学生入校后有一个共同点,即普遍比较自卑,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我评价较低,自信心不足,对所学的专业及今后的职业发展不清晰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以及对学业和未来职业的探索规划,其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毕业后找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更在于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学专业的特点,职业岗位的需求,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其次,从外部动力来看,随着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加上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焦虑、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氛围中,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艺术专业学生张扬奔放的个性和一些非规范性的行为和思维习惯使得他们在面对压力时往往采取两极分化的态度,要么积极面对,化压力为动力时刻激励自己,要么采取消极、逃避或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等行为,很多学生只看到了就业竞争的表象,忽略了其实真正有实力素质高的人才很多企业行业还是求之若渴的,以至对未来无信心,对学习无动力。另外从学校层面看,部分高职学生习惯了中学时期传统教育模式,即重施教主体、轻受教主体,重外部灌输、轻内在引导,在进入高职学习后未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大学以自学为主的教育方式。加之高中时期还有个考大学的目标,家长和教师在身边不断盯着,上大学后离开了家乡来到陌生的环境,许多学生会觉得一下子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没有近期和长远的学习目标和规划,导致学习劲头相比中学反而降低了。而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除了有助于学生加深自我认识和进行恰当的自我定位,还可以强化学生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通过制定合理可行的生涯目标和职业理想目标,促使学生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在对职业生涯目标强化和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有序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策略
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高职学生,还是高职院校,都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积极意义,从一入学就加以重视并将之贯穿于学生三年学习的全过程。而在调查中,问到您是否觉得一个较为系统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加强学习动力时,数据显示87.56%的学生表示认同,仅有32位学生认为其作用一般或没有实质性帮助。但在访谈时,许多学生均表示学校目前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有些片面,实施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另外学生十分希望学校能提供专业有效的个性化生涯辅导。可见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还是迫切希望的,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在培养时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将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相结合,全员、全过程、多形式地开展。下面笔者就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高艺术设计学生学习动力提出几点策略。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阶段实施各有侧重的职业生涯教育
大一阶段,学生刚入校,面对新的环境、生活和学习方式,新生们往往会感到迷茫,找不到正确的目标和方向,此阶段可通过专业介绍,优秀学长座谈,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开设职业理想与生涯规划课程等方式,指导学生科学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及其职业适应范围,认识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确立未来职业目标。大二阶段学生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处于生涯探索期,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职业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阶段学习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同时指导学生征求家人、朋友、专业人士对自己职业选择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职业目标和自我规划。这阶段还要引导学生在明确思想认识和找准奋斗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努力提高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加强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最后一年是职业准备、就业冲刺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培养,在前两个阶段基本完成,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帮助学生参照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果断抉择,克服心理偏差,加强自我调节,掌握就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学校可通过人才素质测试以及模拟演练、实践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辅导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职业工作环境及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往往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从思想上中重视,也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院系要更新育人观念,坚持职业生涯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和日常管理中,融入到各学科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其次,专业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学生设计科学的、个性化的课程模块和知识体系,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指导他们分时间、分阶段地学习某方面的课程模块,并指导他们处理好主修、选修或辅修的关系,分清学业成绩、专业素养与就业的关系。
二、三通工程简介
在2009年的全国信息化教育的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三通工程”的概念,所谓“三通工程”,全称为“三通两平台工程”,包括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云平台”。该工程被教育部看作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工程。尤其是网络空间人人通工程,实现了将全国的学习资源有效联通,实现了资源的互享,各个硬件设施的作用也完全发挥出来。该工程在提出之前已经在湖南多所职业教育学院进行了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当前,正在面对全国的多个城市的多所学校进行推广。三通工程的推广为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使教学方法也更加丰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相融合的工程“三通工程”是当前二者结合的完美典范。“三通工程”的除了要实现学校宽带的连接,同时还包括了职业教育学校教育环境的建设,要让每个教师都拥有多媒体设备,并且根据学校的教师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计算机,教师还会得到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对学校的部分教师也会受到相关培训,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这种信息技术化的教学环境。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还能够在网络上学习更多最新的教学经验,目前“三通工程”的“校校通”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优质专业资源,浏览专家名师的教学视频,不仅提高了个人的专业素质,还能够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
四、信息技术提高了职业教育工作效率
信息技术对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还能够运用到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当中。在学校的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规范、系统,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人的劳动量。
五、信息技术丰富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
(一)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是方便了资源的传播和整合,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工程“人人通”,也就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打破了原有的学生和教师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要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与教、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全面互动,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在空间中上传真实的照片和个人信息,这样保证了空间资源的质量,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通过网络空间,每一位教师不仅是空间资源的使用者,也是资源的提供者和维护者。资源在这种形式下不断增加,不断创新,通过网络空间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通”是空间教育的核心,是三通工程的核心功能。湖南省在“人人通”工程的推广上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经验。当前,在湖南省开放的空间总数达到了将近50万多个,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基本上都拥有了个人空间。通过将近一年多的发展,上传的各种教学资源突破了1250万篇,空间上传的视频总量也突破了75万,而对空间文献的访问超过了2亿人次,视频访问数量突破了1500万次。这些数据能够说明“,人人通”工程对于教学的影响是重大的,这也体现出了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带来的改变。比如湖南某家职业院校的空间中,有一部分内容为“空间课程大观园”,其中包括了将近120多门课程。该学校的每一名教师的教学课程都上传到了该空间当中。湖南的另一所职业院校空间中有一个“课程墙”的板块,包括了将近800门课程,其中包括了服装设计、3D动画、公共语文、产品改良方法等。通过空间课程下的内容回复能够看出学生对于课程资源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方便了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管理
在职业院校使用信息技术对教师进行管理时,通常都借助于网络空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指导教师开展工作,管理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空间中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同时,学校也会通过网络空间对教学进行管理服务。首先是在空间中对优秀课程的评选,对教师上传的课程资源进行评选。其次,是对教师空间的建设情况进行管理,采取抽样检查的形式,对各个专业教师的空间建设以及专业技能进行监控。人人通与学校管理服务的结合还体现在空间“教职工之家”的建设上。比如我院通过云平台所创建的“教工之家”应用空间中将教师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到空间中,空间内包括了学校的新闻动态、领导讲话、学校公告以及文件精神等。教师可以在空间中获得学校的各种信息服务,了解到学校最新的教学安排,同时还能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老师,培养成功的技术人才,就是给学生和他的家庭一份贡献,技术让他们能够就业,还因为学生有了技术,具有了技术创造财富的理念。培养技术人才,对社会进步发展是一分光荣、一份贡献,又是神圣的使命。
不断追求胜任不同班级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能力,这意味着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追求知识,更是不断的总结提高,不断的分析改进,不断的面对各种各样学生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科学方法来处理好,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术能力。
初中生生源的中级数控专业,因为学生和家长的多原因,教学难度增加,指导传授技术既要耐心的教书育人,更要精心的培养技能。要真心实意的爱护学生,真诚善意的帮助学生,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方法,不断把复杂难以掌握的技术进行分解,增强可操作性,寻找趣味性,达到调动学生学习技术的。把安全操作、技能高度、优良品质集合在一起,寻找适应初中生生源的心理目标,营造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向上进取的努力和信心,进行调动和经常性的竞赛。把教学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成为提高学生技术的教学能力。
2追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攀登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的老师在教学的经历里,要面对不同素质的班级和学生,素质好的班级和学生,老师教授课程指导技术,学生认真听,认真记,及时问,操作正确、安全。而差班差生,听不进,记不住,学不会,当然就会出现不安全操作的问题和事故。
2.1追求对差班差生的管理、教学能力
对差的班级不能因为差,就通过各种渠道来躲避,差班对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老师,是非常的辛苦,但也是锻炼机会。锻炼了老师教学工作能力;心里辅导能力;技术教育能力;语言表达准确能力;心情耐性能力。通过提高差班差生的教学效果,会发现那些班级的学生,因为提高了技能,学会了做人而充满感激,会在很远的地方大声的喊您老师,过节日他们不会忘记对老师的短信祝福。尤其是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老师的理解和关爱更让他们倍感温暖,对学习和生活树立信心。
对差的学生,从头开始都要用心教育,正确管理,真正从心里关心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技能和素质。
2.2追求对学生的心理分析和帮助能力
符合技术要求就是合格的产品和财富,对做错的同学,不能很好的完成课题,老师可能有批评甚至训斥。但对有些学生还不能大声的批评训斥,有些同学被老师训斥会很反感,会反抗,那老师还要先自我批评。一方面,老师要改变教学态度和方法,检讨老师自己态度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批评,一定要让学生能够接受批评,真正让学生理解技术的重要性,安全和严格要求的重要性,达到接受的目的。特别是安全操作,安全纪律那是必须严格要求,要做到不能出现万一。遇到学生的态度过激,老师就是耐心抚育的园丁,不是怪学生,而是要感到处理问题的特殊性。不能说错话,不能出现言行有闪失,及时的调整出一个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平静心情,理解老师的培育目的和心情,真正从心里和行动来反映老师的尽职精神。否则一旦出现安全事故,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损失,那就是无法挽回。
作为老师,要把自己的职业品质和能力,当着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追求,不断提高。用心分析理解学生心理,用心教育帮助学生。
2.3追求对不同层次班级学生的教学能力
对初中班级的学生,讲解技术与安全操作,必须反复的讲,不但要千叮咛万嘱托,而且还必须来回巡视检查,同时还要有不同的表达。有集中的讲评和纠正,有单个的指导说明,真正是全身心的投入,一点不能大意。带差的班级,老师教学最吃力,而且要用尽一切办法,叫哄好,管好,看好,听好,想好,就是掌握好指导好。
高中毕业的大专高职班,在教学管理,在技术指导上要比初中班好多少倍,那些学生个人很上进,八十几分要九十几分,增加一点分,有一点改进他们就非常高兴。高中班同学,能认真听老师讲课,也很理解老师的心情,大多数同学都把听、记、学的技术当着从事就业的本钱。老师和学生,都把精力放在学的更精,更快,更全面上。学生还会问技术范围内外更多的问题,会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有些大专班的学生,虽然对学习高的技术动手能力差,尤其女同学向高技能迈进,如车床技术要进行多线梯形螺纹,大模数多线蜗杆车削,对心里,对刀具,对操作技术都有更高的要求。一开车床就害怕,不敢动手做,一做就想不起老师讲的程序要求,急的哭,这时老师还要很好的安慰她(他)们,鼓励她(他)们。
高学历学习高技术,开始都是非常的难,只有闯过了开始的技术难关,才会有成熟的技术。要从技术难度的开始,反复耐心的从基础,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逐步的熟悉适应。胆量小、心里差的同学先看,多看,让有一定能力的同学操作,在同学之间进行互相帮助效果更好些。那些胆小心里差的同学,从掉眼泪,从低分到后来得高分,正常完成课题,老师看到学生那种喜悦,心里就感到无比的欣慰。
大专毕业、高职后的同学,他们已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经历,对老师的用心感到温馨和感激。对大学毕业、高职后的同学,在授课和技术教学指导必须要有严格的针对性,对课题具有的难度、精度,时间要求,测量评分,都必须讲的具体,不能含糊。
对于动手理解能力强的同学,他们就是学习和掌握技术的骨干,他们一学就会,速度快,精度高,喜欢先做、先完成。对于学习和掌握技术快的骨干,还要有调动积极性的鼓励办法,先完成的让他们休息;让他们帮助差的同学;这样他们心里很开心,他们纪律也很好。
技术差的同学会一整天忙碌,尽管技术差些,但这些同学的学习精神是要进行鼓励和肯定,对班级的教学管理能力,其实也决定了班级整体学习的状况。对满身是汗,一天辛苦训练的同学,真的不能再批评,要肯定他的吃苦精神,更要从学生的操作中分析不足,帮助他们总结提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更快的掌握技术能力。
对于差的学生要有分析,是掌握技术能力差,还是纪律差、理解不够,还是家庭状况的影响。老师要有职业技术教学的能力,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知识和技术,严格的教学管理,要有善于关心帮助学生的热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严格,是老师培养技术人才的要求严格,体现在老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性。
教学能力是一个神圣殿堂,是热情,是温暖,是愉悦,是严格又趣味,是关心帮助,是教学管理艺术,是让职业技术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成为技术人才。
用各种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和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技术,从成绩到纪律,安全到技术,最终还是从利益和经济收入,这个职业技术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根本上体现出来,反映出来。
看到学生们,来时一无所知,能够在不长的教学时间里,学习到技术的难度和精度,安全的走出技术课堂,老师花费的心血,付出的努力是非常值得,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人才,这就是职业技术老师追求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世界上许多国家,非凡是工业化历史比较长的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都比较久远,这些国家大都已经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和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并且在管理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在此,对若干主要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作一些分析,以便开阔视野,学习借鉴。
一、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征
职业技术教育在各类教育中是起步比较晚的一种,有了真正的职业教育机构才谈得上管理。也就是说,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是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产生而慢慢出现的。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征。
(一)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1.法律手段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根本手段,它决定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各方面的权限和职责、体制的运行以及经费、师资等有关发展的重要事项。尽管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以及复杂性,使得通过立法手段管理职业技术教育都为各国所重视。美国、德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法规、法案。美国的教育立法相对比较完善,联邦法典第31章就是《教育总则法》。有关职业教育的立法,主要有《乔治·巴顿法案》(1946)、《职业教育法》(1963)等。《职业教育法》还在1968年、1972年及1976年作过修正,1982年本想再作修正,经过反复讨论酝酿,终于在1984年10月通过了新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拨款协助各州改善和发展职业教育,为条件不利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减少失业,发展经济。为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法案规定设置州职业教育董事会和州职业教育顾问委员会。可见,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也是建立在比较完善的立法的基础上的。
2.经济手段
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和社会经济各领域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它的发展又要有充分的物质经济条件。因此,经济手段是各国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主要是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保证和调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因此,经济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保证手段、调节手段和控制手段。具体实施有以下两种摘要:
(1)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投资或规定经费来源进行管理。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极其重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主要对实施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采取保障办法。例如,瑞士政府明确规定联邦政府给职业技术教育拨款12亿瑞郎,占职业学校经费的1/3,其余2/3由州或市镇政府承担。而工厂和企业的培训费用则由企业和职业联合会承担,这部分经费占双元制教育全部费用的4/5。瑞士每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共计180亿瑞郎,按全国人口平均为人均2000美元。
(2)通过规定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优化,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日本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工资额比其他学校的同级教师高出10%;德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比资历相近的工人的工资高出50%至100%,比相同等级的国家雇员工资也略偏高。
3.行政手段
(1)规定职业学校师资的条件和考核进修制度
为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及考核进修制度分别有明确的规定。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队伍一般由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由于这三类教师担负的教学任务不同,各国都分别规定了他们的资格要求。
如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均作为所在州政府的公职人员,其中理论课教师必须接受大学教育,并通过国家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后,经过3年左右的教育学和教学法方面的学习和实习,再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能取得高级公务员教师资格;实践课教师则必须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专科学校(师傅学校或技术员学校)或专科大学的毕业生,再经过两年的教师进修学院学习,并通过国家考试才能取得中级公务员教师的资格。由于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以“双元制”为主体,故企业内还有大量的施训教师,但是施训教师并非是一种特定的职业,他们可以是师傅、技术员、工程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是通过施训教师资格考试的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他们可以全部地也可以部分地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而不像职业学校的教师那样具有公务员的资格。
(2)规定办学建校的审批制度
各国对建立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都有一系列的规定,建校都要经过教育部门的批准。如日本,对高等专门学校的办校标准就有严格的规定,通常由国家有计划地投资兴办,一般不准私人滥设,这就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
(3)通过考核发证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共同推出的《由学校到就业法案》,要求实施在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企业培训的学习计划。从高二年级开始至少进行3年(包括高中后1年)的学校职业教育计划,并在生产单位的岗位培训中学习较为广泛的就业技能。凡完成“由学校到就业”计划者,可同时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
(4)职业技术教育视导
视导即视察和辅导,这也是国外普遍采取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工作是由各州组织进行的,各州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又大致相同。总起来,主要有三种视导方式摘要:一种是双管制视导,由教育督察长负责组织开展视导工作,辅导工作由两种人进行,一是一般行政人员,对教师进行辅导,二是专业辅导员,对教师进行业务辅导;第二种是行政和辅导分立制,由正副督察长、校长和各部主任等行政人员直接对教师进行辅导,而专科辅导人员只提供专门意见和建议,和教师不发生直接关系;第三种是联络分布制视导,这是行政和视导结合的制度。
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分中心和地方两级。中心的教育科学部设有视学长,下属一批视学员,分管各类教育的视导;各地区则设有教育委员会管理当地教育,教育委员会下设教育处,处长下设视学员和专科指导员若干人,地方视学员受教育科学部视学员的指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比较完善,设有三级视学员。中心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学员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退职教师,由教育部报总统任命,每年由教育部长派赴各地视导;大学区视学员通常只有一人;初级视学员受大学区视学员的领导。
(5)职业技术教育评估
评估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办法,国外学者把课程、教学法和评估看作教学过程的三种信息系统。有人把评估看得比课程和教学法更重要。
(二)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使就学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非凡强调技能的培养,而保证受教育者充分把握某种特定的技能当然是职业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往往涉及职业技术学校、实习工厂或有关企业。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必须保证学校、工厂和企业的紧密配合。发达国家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中都很重视实践环节,将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实习基本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校内实验室、教学车间和模拟室进行;二是在校外工厂、农场和企业里进行,以便使学生既通过间接媒体得到试验练习,又直接投入生产岗位从事实际操作,获得和某种职业有关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本领。
德国通过签订协议建立学校和工厂企业的挂钩关系,明确规定各方的义务和职责,互相配合,规定每周学校学习理论一至一天半,工厂实习操作三至四天,学生的考试既考基本理论,又考专业技能,还规定企业主需付给实习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这保证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加坡也决定推行“攻读双轨计划”,1991年7月起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开始推行该计划。该计划实行兼读制;在校大学生每周有一天(工作日)、一个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学院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公司边工作边接受训导员的实际工作练习。学生必须完成为期4年的课程才能获取工学院的文凭。
可以看出,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都很重视生产实习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学员熟练把握某种特定的技能。
(三)企业参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就和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关系自然密切。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就参和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中来,并逐渐地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美国有合作教育,即攻读课程计划;日本搞产学合作;前苏联中等职业学校都和企业挂钩;德国和瑞士都实行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培训徒工的双元制。
企业参和办学的形式包括提供办学经费,提供实习操作场所,对学生实习操作加以指导,付给学生—定数量的补助费,参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
在德国、日本等国,都有明文规定学生在工厂企业实习,不仅不收实习费,相反,企业要付给学生一定数量的补助费。
美国的合作教育就是企业和各级学校联合办学,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工作,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参和合作教育的范围包括从高中到探究生院各层次,属于合作教育领域的学生总数达80余万人。
在企业办培训方面,美国最为突出,每年美国企业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达300-500亿美元。日本的企业培训也颇有特色摘要:一种是企业内培训,有经常性的短期培训和业余培训,还有企业办的各种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例如三年制的丰田高中,四年制的卡田工业大学,学员来自企业有一定工龄的职工,入学后享受不同等级的津贴和奖金,结业后还获得某种资格、企业外培训是由厂外的各种培训中心进行,职工学习费用由厂方支付,培训期间工资照发。人们认为日本在对外经济中竞争性日益增强的原因就在于日本重视职工培训,劳动力的素质高。
(四)重视职业指导
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也是各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
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1908年,美国设立波士顿职业局,从事职业咨询工作。这是美国职业指导的开始。
法国于1936年颁布了《法案》,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新问题。尤其是二战以后,美英等同把职业指导作为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的一种方法。
德国就十分重视在普通中学进行早期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国就在普通中学设立了“工作探究”课,旨在给最后两年的学生以职业指导。其形式有摘要:参观、职业咨询、报告会等。
职业指导在英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职业指导活动。1909年,国家制订就业介绍所负责安置青年就业。英国教育家把它看作是教导过程中的一个独立部分。英国还设立安置青年就业局,在综合中学和现代中学里设置职业方向指导课,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
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趋向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趋向摘要:
(一)管理重点上移
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有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有的是切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有的是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不管是几十层次,目前多数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已从中级层次上移到高级层次,美国、日本等国家,社区学院、短期大学一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
泰国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该国想在20世纪末成为经济强同的愿望不能实现,但是这反而增加了泰同大办职业技术教育,非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心,一方面强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在职职业技术教育,非凡是向农村大力推广农业技术,落实到每个村庄,兴建5000个农业技术短训班和流动培养班,到2000年已培养农民达40万人次,并且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规模。
(二)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
随着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逐步重视,各国都加大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比如建立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要求。而今后,这一趋向将更加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俄等同就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技能标准,并将其作为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目标。美国于1994年通过了《2000年目标法案》,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应设置全同性的教育标准,以提高新增劳动力的整体水平。按照该法案,美国政府设置了联邦一级的“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等机构,其职责是通过自主促进行业规范技能标准,以作为同家认可的资格标准据此。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选定了22个行业设立项目并给于资助,以制定综合性的行业技能标准,从1996年起已陆续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行业技能标准印等级考核标准,目前,已有部分职业领域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完成,供各州自愿选用,用于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指导和评估,以及用于招聘、考核、办证等方面。这项工作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对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各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建立进修和晋级加薪相结合的制度。如日本规定翻译任教若干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若在大学加修规定的学分,可获得高一级的教师资格,并晋级加薪和提高社会地位;德国职业学校教师若参加留职带薪进修,就可获得高一级的任职资格,或可获得另一种新的资格,诸如另一学科的任教资格、校长任用资格、督学任用资格等。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证书则规定了4至10年不等的有效期限,迫使教师利用夜间或暑期进修,并利用每7年一次的休假(半年至1年)去大学修读规定学分,以换取新的教师证书并提高待遇。
今后,各国在这些方面还会加大管理力度,以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政府投资力度增大
近年来,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所以,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且投资规模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向。这一趋向在新发展起来的一些国家表现尤为突出。
新加坡政府1998年对教育的投入已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左右,占CDP的4%;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局负责对组织和建立起来的4所理工学院予以拨款,对理工学院教学和日常开支予以补助,按每个学生每学年人均2万新元拨给。新加坡政府还通过征收技能发展税,建立了全国性的技能发展基金,作为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费用。负责管理该项基金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借此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津贴,鼓励和扶持雇主开展厂内的职工培训。
法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也在增长。1988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710亿法郎,占当年教育经费3980亿法郎的17.8%,计划2005年上升为25%,约为1420亿法郎。企业为教育的投资也在增长,在法国教育总投资中,企业投资1984年占4.6%,1988年占6%,2005年将占7%。
(四)学校管理民主化、多元化
近年来,各国的职业学校管理都呈现更加民主的趋向。校长负责制和民主管理制相辅相成。在学校里,师生员工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教代会,充分保证广大教职工行使民利。教代会主要是摘要:对行政工作的计划和总结,财务预决算,基金使用,分配方案,人事任免,机构设置等重大事宜和改革方案有审议权;在法律和改革答应的范围内,对职工福利等切身新问题有决定权;对校长和其他领导干部有监督评议权;对校长有表彰、批评和建议上级给予嘉奖、晋升或给予处分、免职权等。
二、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在观念上轻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当前限制职教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对于操作类岗位的歧视,社会观念影响了选拔与招生,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学生不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后的第二选择,这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这种偏见也存在于职教系统内部,教师、学生与学校本身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偏差使得职业教育无法真正反映出“思想教育是灵魂,基本文化是基础,职业训练是特色”的本质。教师不能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理念,学生不能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能主动获取一技之长,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等、靠政策扶持并不利于自身发展,严酷的市场环境才能造就强悍的行业。要想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观念,首先要从教师自身观念转变做起,帮助学生形成强劲的社会生存竞争力。
2.忽视基础技能的培养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实践还反映出我国对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电类的基础技能水平难以用客观指标量化,国内技能竞赛项目多偏向于高难度、设计型,导致参赛院校“集中资源”的急功近利现象,一些学生绕过专业基础,直接瞄准竞赛项目,短时间内的确取得了成绩,但却不一定能适应未来的岗位需要,习惯于经验借鉴而缺乏自主分析能力,在创新和解决异常问题时就会遇到困难。电子类职校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方向是生产一线,在制造业实际生产中,对装配、调试、技术改造及一般初级操作类岗位的需求远大于研发、设计岗位,从企业需求与大多数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职业培训的重点应该回归基础。另外,职业素质、操作习惯大多是在初级训练阶段养成的,基础技能训练应该引起重视。
3.理论与实践脱节
大环境影响下的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上一度混同于普通高校,有相当的执教人员仍遵循研究型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流于照本宣科。例如,追求定理的推导与严密证明,使学生空有计算与推导的理论方法,导致有的学生在做题时能熟练使用基本电路理论,而在实际电路原理理解、故障分析时却一头雾水,忽视了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具体应用。在学生不能完整掌握课程知识体系时又经常简单化为概念陈述。一体化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在执行过程中效果不尽完美的原因在于项目设置形式化。师资能力和教学以外的繁重任务是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引进标准限定为硕士和博士,并不利于尽快扭转这种局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另一种极端是只重操作,基础理论和思维逻辑被严重忽视,学生对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知原因,不会解决,全程处于迷惑被动的状态,因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失去学习兴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专业技能性导致学校过于强调培养“岗位型”人才,从而只注重技能培养而忽视了理论基础。具体到电子技术专业,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扎实的理论是手工操作技能提高的基础。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这些基本专业课程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可使学生对电子技术具有初步的了解并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在现实中,一些学生对于电的基础知识了解甚少,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导致对基础课程的掌握仅限于理论层面,并未构建起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与科学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实训中,许多学生自主确定操作步骤,不知道调试依据。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高度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基础知识的做法确实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任何专业都需要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提高技能,而技能的掌握也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整个专业内容的理解。如果不能在入门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技能掌握上必然会出现问题。
4.忽视质量与规范性操作
世界技能大赛的竞技要求与规范表现出当今世界对于产品质量与操作的精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产品的质量、要求标准、规范与精确度这些硬性指标,正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不足甚至盲区。如我们日常大量使用的充电器,在维修中发现有的与原厂的电路完全相同,但因为组装不规范造成故障多发。在电子技能培训中,经常出现不遵循标准的焊接装配程序、只求功能实现不考虑指标的精益求精等现象。忽视细节的人才培养观和不良习惯,源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一些行业、企业不具备一种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及高水平的服务的意识,只关注产量与总产值的增长。另外,中学及以前阶段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学习模式也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质量、标准、规范与精确度会影响产品成本及企业效益,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经济模式是要逐步实现集约化的,质量与细节会越来越受关注,不具备安全意识、不能按标准生产高质量产品、不能提供高水平服务的技工将被淘汰。严谨的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本属于职业素质范围,在大赛中暴露出我国在这方面的严重缺失,有必要专门列出,以引起重视,应首先从教师自身做起,强化规范性操作,重视细节。
5.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我国早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主要传授职业道德和经验、技术、技巧、能力等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在职业生涯中起决定作用,规模化生产中师徒方式不再适用,而国内的学历教育偏重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现实要求把这些隐性知识的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内容。职业素质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三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培养。如果说兴趣是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动力,那么职业素质所包含的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就是职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人才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将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作为人生价值观指导行动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现阶段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虽较过去有所加强,但明显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单纯的对规范、规则的死记硬背无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提高,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将扩大到日常行为的考核作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强化手段,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探索
1.用正确的职业理念引导教学
要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首先教师要认清职业教育的本质,用先进的职教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方法。转变教师职业理念的有效方法是参加行业实践,掌握实践经验。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开展了广泛的企业调研,走访不同经济发展地区有代表性的院校,查找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参加企业锻炼,帮助教师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了解企业需求。企业调研与校企合作收到了显著效果,通过企业实习改变了许多陈旧观念,教师不再抱怨“差生”多,而是调整授课模式和内容吸引学生,在授课中将企业实际介绍给学生,将在企业具体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与学生分享,在传授给学生具体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带给学生先进的职业理念,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参照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及用工要求,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把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诚实正直、自我激励、解决问题的技能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调整了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大纲,初步设置了基础、核心和扩展三个层次共39个模块的课程知识架构,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改、补充。
2.重视基础技能,夯实基础理论
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的掌握与具体实践环节脱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与学生就业脱节的一个共同的、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灵活。世界技能大赛更加注重对参赛者实际操作能力———基础技能的考察,所以,无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世界技能大赛的角度来看,基础技能的掌握都是当今社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学生对基础技能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在项目设置、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都以基础模块为重点,基础技能的重要性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可,扩展模块为学生进一步提高技能开拓了空间。相当数量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要扭转这种情况,就要在实训环节中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动手操作较少、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可通过调整实训中心自动化和电子类实训课程、增加初识项目培训的方式,把中学的相关知识补充到基础技能训练中。从欧姆定律、电压电流的测量开始,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由学生自主探索电的特性,形成对电学的感性认识。不能单凭考试成绩高估学生水平,对很多学生而言,初识课是他们第一次观摩实物,第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有利于专业兴趣的养成。在职业教育中,尤其是在电子技术专业领域,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核心指导作用,稍进一步的技能提升都需要科学的思维和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所以,培养基础技能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方法的运用,并使知识成为他们实用而科学的工具,成为能够运用于实践的特殊技能,抛弃“虚”的,补充“需”的。在课时紧张、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更应调整公共基础科目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基础科目知识解决岗位上的实际问题,不再纠缠于定理的证明推导。我校工程实训中心组织教师观摩了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其全新的组织、授课方式拓展了教师的视野,课程之间不再有界限,电路知识、数学方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授课实践中借鉴国外经验,对电子技能实训中的各种现象、预期都找出相应的理论依据,使认真实习的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学习变得轻松,感觉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并能够主动加以应用。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电路理论,同时训练测试、归纳能力。要求讲解调试方法时说明调试依据,讲解排故时解释并查找依据。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有了焊接、组装、测量、调试、软件操作等技能基础,有了基本电路理论支撑,能认真对待这些基础训练并达到训练目标就足够了,而对部分有更高需求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引导,帮助他们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3.完善考核机制,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旧的师带徒的职业道德培养方式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模式,学生不能主动地将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融入自身价值观,院校与教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对专业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学生在校期间开始。职业素质的养成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如果单纯追求任务完成和指标实现,则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掩盖、抄袭、拼凑等行为,反而破坏了学生整体优良素质的养成。在基础技能培训阶段,所需理论知识相对简单,通过动脑与动手整合知识与技能,是培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基础素质养成的最佳阶段。检测和评价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重要手段,全面合理的考核方法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将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纳入考核范围,可使考核的范围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以往这类考核由于掺杂太多主观因素容易引起争议,导致最后的结果多流于形式,忽略了考核的实质,最后又偏向考核技能、注重结果。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试行的过程考核涵盖了职业道德内容,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标准,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考核学生的职业作风,对好习惯给予奖励,对不良行为提出警示,遵从职业素质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度,使日常行为考核在总成绩中的占比过半,并在试行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了行为习惯及平时表现在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将各种与职业素质相关的内容表现都纳入日常表现考核中,将专业兴趣、操作规范、严谨、诚信等等都作为考察项目,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该部分由教研室制定统一标准,对考核指标加以细化和量化,部分指标只筛选优秀和较差,在实施过程中工作量增加不多,借用CIS考核系统进一步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考核范围的合理性,在学生中也有较高的认可度。
4.注重校企合作
使企业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才能牢牢把握住当前行业的发展方向及社会人才需求方向,才能使教育与就业不脱节,才能消除二者的界限,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只有把握住企业的前进方向,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才能推动企业和行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应开拓校企合作途径,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让学生充分而又完整地了解企业需求,学校及时而全面地掌握最新发展方向与技术成果,将职业教育环节与学生就业环节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校企合作的形式有很多,如企业制定职业标准,引导学校课程内容改革;企业与行业通过推行资格认证证书反映社会需求方向;通过到企业实践与考察的方式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等等。由于企业的积极性不足,当下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展并不顺畅。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一方面不断巩固已有的企业资源,并开拓新途径,调整课程以配合企业生产;另一方面吸引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组,通过教师带学生的方式实现了教师、学生同时参加校企合作,在课题进行过程中了解企业研发、生产实际,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具有显著效果,师生之间沟通更加直接顺畅,学生的一些不良操作习惯得以及时纠正,教师则将与企业合作的经验及时推广到班级授课中。
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历史比较长的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都比较久远,这些国家大都已经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与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并且在管理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在此,对若干主要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作一些分析,以便开阔视野,学习借鉴。
一、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点
职业技术教育在各类教育中是起步比较晚的一种,有了真正的职业教育机构才谈得上管理。也就是说,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是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产生而慢慢出现的。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都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1.法律手段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根本手段,它决定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体制、各方面的权限与职责、体制的运行以及经费、师资等有关发展的重要事项。尽管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以及复杂性,使得通过立法手段管理职业技术教育都为各国所重视。美国、德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法规、法案。美国的教育立法相对比较完善,联邦法典第31章就是《教育总则法》。有关职业教育的立法,主要有《乔治·巴顿法案》(1946)、《职业教育法》(1963)等。《职业教育法》还在1968年、1972年及1976年作过修正,1982年本想再作修正,经过反复讨论酝酿,终于在1984年10月通过了新的《卡尔·帕金斯职业教育法案》,法案要求联邦政府拨款协助各州改善和发展职业教育,为条件不利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减少失业,发展经济。为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法案规定设置州职业教育董事会和州职业教育顾问委员会。可见,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也是建立在比较完善的立法的基础上的。
2.经济手段
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与社会经济各领域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它的发展又要有充分的物质经济条件。因此,经济手段是各国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主要是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保证和调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因此,经济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保证手段、调节手段和控制手段。具体实施有以下两种:
(1)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投资或规定经费来源进行管理。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极其重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主要对实施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采取保障措施。例如,瑞士政府明确规定联邦政府给职业技术教育拨款12亿瑞郎,占职业学校经费的1/3,其余2/3由州或市镇政府承担。而工厂和企业的培训费用则由企业和职业联合会承担,这部分经费占双元制教育全部费用的4/5。瑞士每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共计180亿瑞郎,按全国人口平均为人均2000美元。
(2)通过规定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优化,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日本规定职业学校教师工资额比其他学校的同级教师高出10%;德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比资历相近的工人的工资高出50%至100%,比相同等级的国家雇员工资也略偏高。
3.行政手段
(1)规定职业学校师资的条件和考核进修制度
为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及考核进修制度分别有明确的规定。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队伍一般由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由于这三类教师担负的教学任务不同,各国都分别规定了他们的资格要求。
如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均作为所在州政府的公职人员,其中理论课教师必须接受大学教育,并通过国家考试获得合格证书后,经过3年左右的教育学和教学法方面的学习与实习,再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才能取得高级公务员教师资格;实践课教师则必须是具有实践经验的专科学校(师傅学校或技术员学校)或专科大学的毕业生,再经过两年的教师进修学院学习,并通过国家考试才能取得中级公务员教师的资格。由于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以“双元制”为主体,故企业内还有大量的施训教师,但是施训教师并非是一种特定的职业,他们可以是师傅、技术员、工程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是通过施训教师资格考试的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他们可以全部地也可以部分地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而不像职业学校的教师那样具有公务员的资格。
(2)规定办学建校的审批制度
各国对建立职业学校或者职业培训机构都有一系列的规定,建校都要经过教育部门的批准。如日本,对高等专门学校的办校标准就有严格的规定,通常由国家有计划地投资兴办,一般不准私人滥设,这就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
(3)通过考核发证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共同推出的《由学校到就业法案》,要求实施在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企业培训的学习计划。从高二年级开始至少进行3年(包括高中后1年)的学校职业教育计划,并在生产单位的岗位培训中学习较为广泛的就业技能。凡完成“由学校到就业”计划者,可同时获得高中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
(4)职业技术教育视导
视导即视察与辅导,这也是国外普遍采取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工作是由各州组织进行的,各州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又大致相同。总起来,主要有三种视导方式:一种是双管制视导,由教育督察长负责组织开展视导工作,辅导工作由两种人进行,一是一般行政人员,对教师进行辅导,二是专业辅导员,对教师进行业务辅导;第二种是行政与辅导分立制,由正副督察长、校长和各部主任等行政人员直接对教师进行辅导,而专科辅导人员只提供专门意见和建议,与教师不发生直接关系;第三种是联络分布制视导,这是行政与视导结合的制度。
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分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的教育科学部设有视学长,下属一批视学员,分管各类教育的视导;各地区则设有教育委员会管理当地教育,教育委员会下设教育处,处长下设视学员与专科指导员若干人,地方视学员受教育科学部视学员的指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导制度比较完善,设有三级视学员。中央的职业技术教育视学员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退职教师,由教育部报总统任命,每年由教育部长派赴各地视导;大学区视学员通常只有一人;初级视学员受大学区视学员的领导。
(5)职业技术教育评估
评估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国外学者把课程、教学法和评估看作教学过程的三种信息系统。有人把评估看得比课程和教学法更重要。
(二)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使就学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特别强调技能的培养,而保证受教育者充分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当然是职业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往往涉及职业技术学校、实习工厂或有关企业。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必须保证学校、工厂和企业的紧密配合。发达国家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中都很重视实践环节,将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紧密结合。实习基本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校内实验室、教学车间和模拟室进行;二是在校外工厂、农场和企业里进行,以便使学生既通过间接媒体得到试验训练,又直接投入生产岗位从事实际操作,获得与某种职业有关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本领。
德国通过签订协议建立学校与工厂企业的挂钩关系,明确规定各方的义务和职责,互相配合,规定每周学校学习理论一至一天半,工厂实习操作三至四天,学生的考试既考基本理论,又考专业技能,还规定企业主需付给实习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这保证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加坡也决定推行“攻读双轨计划”,1991年7月起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开始推行该计划。该计划实行兼读制;在校大学生每周有一天(工作日)、一个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学院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公司边工作边接受训导员的实际工作训练。学生必须完成为期4年的课程才能获取工学院的文凭。
可以看出,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都很重视生产实习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学员熟练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
(三)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就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关系自然密切。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就参与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中来,并逐渐地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美国有合作教育,即攻读课程计划;日本搞产学合作;前苏联中等职业学校都与企业挂钩;德国与瑞士都实行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培训徒工的双元制。
企业参与办学的形式包括提供办学经费,提供实习操作场所,对学生实习操作加以指导,付给学生—定数量的补助费,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考核。
在德国、日本等国,都有明文规定学生在工厂企业实习,不仅不收实习费,相反,企业要付给学生一定数量的补助费。
美国的合作教育就是企业与各级学校联合办学,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工作,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参与合作教育的范围包括从高中到研究生院各层次,属于合作教育领域的学生总数达80余万人。
在企业办培训方面,美国最为突出,每年美国企业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达300-500亿美元。日本的企业培训也颇有特色:一种是企业内培训,有经常性的短期培训和业余培训,还有企业办的各种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例如三年制的丰田高中,四年制的卡田工业大学,学员来自企业有一定工龄的职工,入学后享受不同等级的津贴和奖金,结业后还获得某种资格、企业外培训是由厂外的各种培训中心进行,职工学习费用由厂方支付,培训期间工资照发。人们认为日本在对外经济中竞争性日益增强的原因就在于日本重视职工培训,劳动力的素质高。
(四)重视职业指导
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也是各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职业指导始于20世纪初。1908年,美国设立波士顿职业局,从事职业咨询工作。这是美国职业指导的开始。
法国于1936年颁布了《法案》,提出了职业指导的问题。尤其是二战以后,美英等同把职业指导作为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的一种方法。
德国就十分重视在普通中学进行早期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国就在普通中学设立了“工作研究”课,旨在给最后两年的学生以职业指导。其形式有:参观、职业咨询、报告会等。
职业指导在英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职业指导活动。1909年,国家制订就业介绍所负责安置青年就业。英国教育家把它看作是教导过程中的一个独立部分。英国还设立安置青年就业局,在综合中学和现代中学里设置职业方向指导课,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
二、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加大了管理的力度,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趋势:
(一)管理重点上移
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有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技术学校,有的是切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有的是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不管是几十层次,目前多数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已从中级层次上移到高级层次,美国、日本等国家,社区学院、短期大学一级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
泰国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该国想在20世纪末成为经济强同的愿望不能实现,但是这反而增加了泰同大办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心,一方面强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在职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向农村大力推广农业技术,落实到每个村庄,兴建5000个农业技术短训班和流动培养班,到2000年已培养农民达40万人次,并且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规模。
(二)加大管理力度,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
随着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逐步重视,各国都加大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建立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要求。而今后,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俄等同就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的技能标准,并将其作为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目标。美国于1994年通过了《2000年目标法案》,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应设置全同性的教育标准,以提高新增劳动力的整体水平。按照该法案,美国政府设置了联邦一级的“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等机构,其职责是通过自主促进行业规范技能标准,以作为同家认可的资格标准据此。美国教育部和劳工部选定了22个行业设立项目并给于资助,以制定综合性的行业技能标准,从1996年起已陆续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行业技能标准印等级考核标准,目前,已有部分职业领域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完成,供各州自愿选用,用于对职业教育的管理、指导和评估,以及用于招聘、考核、办证等方面。这项工作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对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各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建立进修与晋级加薪相结合的制度。如日本规定翻译任教若干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若在大学加修规定的学分,可获得高一级的教师资格,并晋级加薪和提高社会地位;德国职业学校教师若参加留职带薪进修,就可获得高一级的任职资格,或可获得另一种新的资格,诸如另一学科的任教资格、校长任用资格、督学任用资格等。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证书则规定了4至10年不等的有效期限,迫使教师利用夜间或暑期进修,并利用每7年一次的休假(半年至1年)去大学修读规定学分,以换取新的教师证书并提高待遇。
今后,各国在这些方面还会加大管理力度,以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政府投资力度增大
近年来,由于各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所以,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且投资规模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这一趋势在新发展起来的一些国家表现尤为突出。
新加坡政府1998年对教育的投入已占到政府财政支出的20%左右,占CDP的4%;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局负责对组织和建立起来的4所理工学院予以拨款,对理工学院教学和日常开支予以补助,按每个学生每学年人均2万新元拨给。新加坡政府还通过征收技能发展税,建立了全国性的技能发展基金,作为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费用。负责管理该项基金的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借此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津贴,鼓励和扶持雇主开展厂内的职工培训。
法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也在增长。1988年,职业技术教育经费710亿法郎,占当年教育经费3980亿法郎的17.8%,计划2005年上升为25%,约为1420亿法郎。企业为教育的投资也在增长,在法国教育总投资中,企业投资1984年占4.6%,1988年占6%,2005年将占7%。
(四)学校管理民主化、多元化
近年来,各国的职业学校管理都呈现更加民主的趋势。校长负责制与民主管理制相辅相成。在学校里,师生员工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教代会,充分保证广大教职工行使民利。教代会主要是:对行政工作的计划和总结,财务预决算,基金使用,分配方案,人事任免,机构设置等重大事宜和改革方案有审议权;在法律和改革允许的范围内,对职工福利等切身问题有决定权;对校长和其他领导干部有监督评议权;对校长有表彰、批评和建议上级给予嘉奖、晋升或给予处分、免职权等。
1.1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实践学习是合理应用的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技术的先进性及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等优势,能够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便捷,将二者进行合理的整合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增强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与迫切性,并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学习,方能将其合理的应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中。通过掌握网络基本操作技术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课件的制作并开展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虚拟实验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为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奠定扎实的基础。
1.2进行有效的产教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主要为现代企业培养优秀的一线工作专业人才,与企业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产教结合,了解学生的专业及特长所在,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广泛开展一些社会服务活动与企业实践活动等。例如,与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技术应用项目的开发、编写教学计划、落实实训项目和基地以及进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等,这样既加强了与企业间的联系,使学生走出封闭式的学校教育系统,锻炼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又保证了其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高以及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从而使高职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1.3根据学生特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长,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将其纳入信息教育的开展工作中来。职业技术教育重在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因此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其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为学生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其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潜移默化中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从而有效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顺利开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