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2 14:58: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入学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入学教育论文

篇(1)

2专业思想教育

现今,一些医学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并不十分了解,不清楚自己入学后将要学习什么、各类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日后的工作究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学生对学业感到困惑和迷茫,所以在入学后对医学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明确所学专业的性质、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以及最终的职业方向,从而对自己大学的学习、生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以为升入大学就可以彻底放松,不必再像高中那样为了高考而“披星戴月”。殊不知,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在专业技能上有所突破,仍然需要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大多数学生明白大学学习的重要性,也愿意延续高中的学习态度,但他们自制能力不强、自学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医学生入学初期,就对其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使其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专业发展需要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从兴趣出发,发现自身所长,在学好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尽早做好专业定位及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

如今大学生的流行语中不乏“迷茫”、“困惑”、“彷徨”等词语,即便对于医学这种专业定位相对专一的学科也是如此,这也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不安的心理状态。如何帮助医学新生消除困惑与迷茫,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未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学校和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能在新生入学之初便对其开展有关职业定位、未来发展等的相关教育,从入学伊始就让学生明白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是什么、职业发展前景怎么样,将有助于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明白“为什么”,进而知道“怎么做”。对医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指导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及知识结构,结合医学知识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将要从事的医疗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进行详细规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确从事社会上任何职业都应具备以下6个要素:

(1)服务社会:始终树立和奉行服务社会的宗旨和信念;

(2)学术理解:对所从事职业的学术背景、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趋势有所理解和把握;

(3)社会实践:实践技能的形成除了必要的理论指导外,主要靠经验的积累;

(4)决策技能: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素质;

篇(2)

(二)研究结果1.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处于被动状态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开端,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对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入学教育要达到的效果等问题认识不到位。在入学教育实践中凭借自己的经验行事,并未充分考虑新生的发展要求、心理特征以及个体差异,不能有的放矢,以致偏离目标。这样极大阻碍了新生接受入学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图1可以看出,在教育计划、内容、形式的选择上,教育者与学生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入学教育与当前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结合不紧密。在与大学新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新生接受入学教育时,并没有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往往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2.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脱离个性特征目前,高校入学教育的内容基本局限在校史发展、专业了解、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军训等项目中,对于学生今后将要面临的生活、学习等实际问题却很少涉及。而当前高校新生已经由“90”后群体组成,“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区别,个性特点十分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主体意识突出;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坚持能力;心理素质弱,抵御挫折能力差。从表1可以看出,“90”后大学新生与“80后”大学新生在“自我认知”、“自尊自信”、“自控能力”、“抗挫折力”因素上呈现年龄主效应,在“坚持能力”、“抗挫折力”因素上呈现性别主效应,同时在“抗挫折力”因素上出现显著的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3.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枯燥乏味现在,许多高校沿袭过去固有的入学教育模式,主要通过开学典礼、报告会、讲座等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形式枯燥乏味,不少学校在入学教育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以单一灌输为主,缺乏与新生的互动、沟通和交流。4.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间把握存在误区在长效机制的构建上,大学生入学教育缺少统筹规划,缺少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的系统计划和设计,忽视前延、后续教育,入学教育停留在“讲一讲”,“看一看”,“训一训”,“等一等”的局面,无法根本解决新生切实关心的学会生活、适应生活、热爱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问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调查中,发现仅有15%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对他们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有较大帮助。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策略

(一)以人为本,入学教育需理念先行古希腊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4]“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育人理念。这既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学生收到院校通知书开始,就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首先,了解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人数、性别构成、学生生源地、家庭成员相关情况等基本信息,并且建立班级数据库,便于日后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准确评价。其次,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形成师生间积极良好的双向互动。大学新生上大学前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在班主任的监督下学习,独立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并且对自己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进入大学后,新生需要在辅导员的帮助下,重新认识、评价自己,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第三,关心扶持弱势群体,树立自信,走出阴霾。教师要特别注重对班级中弱势群体,如对来自贫困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有服刑人员家庭、吸毒家庭的学生的关注,倾注满腔爱心,创造和谐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二)优化内容,入学教育需丰富多彩“教育的目的一旦隐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就会通过活动产生各种情感体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教育者预先设计的境地。”[5]面对“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主动加强学生对学校丰富生活的了解,鼓励学生参加适合自己的社团,乐于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高校可以将一些传统教育中没有涉及,但是与大学生活相关的内容纳入入学教育体系。在新生入学教育时,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自身在大学四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认清恋爱与学习、生活的关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疏导、解决新生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开展必要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科学、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注重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内容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早准备、早规划,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篇(3)

1.蜜月期。这是大学新生入学时最初的兴奋状态,通常是新生获得录取通知书到开学一两周内刚进入大学时,新生出于告别中学这一人生阶段和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向往,对大学文化表现出的是兴奋、好奇的状态。

2.危机期。危机期也叫抵抗期,通常是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到第二个月也就是当新生对大学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了解之后,由于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开始感觉到文化冲击时会对新的文化产生生疏感,对以往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产生怀念情绪,在这个时期也是新生心理问题多发期。

3.舒缓期。通常是开学两个月后,正式的教学环节和正式的大学校园生活开始后,如加入社团、参加学生活动等,新生对于所处的环境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对自我也会重新定位,开始规划大学生活。

4.认同期。新生对大学校园主流文化的认同程度表现为排斥、完全接受以及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性地接收三种状态,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新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与所处的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调整或重构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完全接收,更要努力减少对新文化的排斥现象。

二、文化适应理论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启示

1.入学教育的时间跨度:根据文化适应规律循序渐进。在新生入学后,要按照新生文化适应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活动:在蜜月期可以通过开学典礼、迎新晚会等气氛隆重的典礼仪式维持新生的兴奋感,增强荣誉感;在危机期则要通过心理辅导、辅导员走访宿舍、新老生交流会等帮助新生认识自我、转换角色;在认同期则要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帮助新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建立对专业的兴趣,通过团学组织、社团活动丰富新生的文化生活;在认同期则要指导新生在对自我和环境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体系,帮助新生顺利融入大学主流文化,同时要重点关注一些边缘学生。

2.入学教育的目标:帮助新生建立对大学的文化认同。要新生建立对大学的文化认同则要帮助新生实现四大转换:角色认识由以我为中心到融入集体、学会合作,思维方式由单向型到多向型、创新型,学习目标由考取大学到素质提高、职业发展,学习方法由知识再现型到知识探索型。在入学教育中就要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大学学习内容、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主动与他人合作交往,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指导新生充分运用各种资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入学教育的方式:师长引领与朋辈分享相结合。新生入学教育阶段,辅导员、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和专业素质对新生的引领作用,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走访学生宿舍等方式,深入新生中开展适应性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学院也要充分利用师资资源,通过名师大讲堂等活动,让学校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为新生开展专业讲座,帮助新生建立专业认同。同时,优秀高年级学生往往代表的是学校的主流文化圈,他们在思想觉悟、专业学习、学术科研、学生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充分发挥优秀高年级学生的朋辈对新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篇(4)

2加强大学生修养

篇(5)

二、主要成效及经验

该项目主要成效为:1、心与新交流,师生零距离。进入大学第一天,便认识了学院的全体老师,真实地感受到了学院的师资力量。面对面的交流,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2、老与新共勉,大学不迷茫。优秀学生干部、国奖获得者讲述亲身经历,分享方法经验,身边看得见的榜样,使得新生对大学学什么早知道,怎么学先明白,更直观、更系统地了解了大学生活,初步规划了自己的大学生活。3、角色转变快,适应能力强。90后的独生子女,第一次离开父母,在最短短时间内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从个人到集体的转变,适应了大学生活,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4、“新”随我“动”,实践出真知。步步为赢、疯狂记忆、一战到底、戏融坚冰、感恩之墙系列实践型教育活动融教育理念于实践之中,让刚入大学的新生从认知和行为一起动起来,使他们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大学校园,适应大学生活。

该项目主要经验为:1、集中教育与深入教育相结合。针对新生渴望快速地熟悉校园环境,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创新方式,丰富内容,使新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为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环境,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奠定了良好基础。2、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开展讲座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新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自我角色调整、自我成长,完成自我教育。帮助新生及时做好心理调试,尽快融入大学生活。3、突破表面化,注重新生的内在体验。教育载体和教育活动的设计不是让新生只做个听者,而是让新生做自主的体验者,通过自主的参与活动来获得个性化的成长体验。4、衔接中学与大学教育,奠定四年大学教育基石。以“四个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心理适应和人际交往适应,“五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自控、学会交际、学会表达,引导学生顺利进入角色转换期。5、学生为本、强化开端、注重源头。新生入学教育,一切从新生出发,用创新的方式给新生大学四年的生活一个最美好的开端。6、讲授式教育与实践型教育相结合。

篇(6)

文秘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文秘专业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几类:没有别的喜欢的专业可以选择;父母的意愿;初中的同班同学读文秘专业。大多数学生不了解文秘专业,对文秘专业认识不足,加上初中时的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有畏惧心理,学习目的不明确,容易感到前途渺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强。

2.自卑心理严重

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文秘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属于中专科层次,进来读书基本不看分数,与高中生相比有自卑心理;二是社会上对中职学生有认知偏见。

3.人际关系是新生难以解决的问题

“95后”的中职学校学生多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来到陌生的学校环境,面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同一个教室下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习惯、人情风俗,他们渴望结交新朋友,却因为“自我为中心”的习性不懂得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班集体的凝聚力不够,班集体活动无法开展,同学之间相对冷漠,课堂教学活动也受到影响。

二、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新生入学的教育意义

1.入学教育是中职学校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内容,是新生进入中职学校教育活动的起点,内容包括: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安全教育、适应性教育、对文秘专业的认识。

2.根据“首因效应”可知,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所以,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课,入学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入学教育有利于文秘专业班集体的建设,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军训、入学第一堂课等内容选拔合适的班干部人选,通过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中职文秘专业入学教育方式探索

1.加强专业教育,引导学生热爱文秘专业

班主任应该向新生详细介绍学校的情况,以及文秘专业的专业介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及岗位等,组织新生参观图书馆、文秘专业实训室等学校设施,使新生尽快熟悉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了解学校、了解自己的专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氛围和校园文化,使新生入学后就能了解文秘专业是培养从事秘书、文书、档案管理、公关礼仪及计算机文字处理等办公室程序性的人员。教育学生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学之。

2.注重专业兴趣培养

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有的甚至根本不感兴趣,这势必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积极性。每年9月开学一个月内,会有少部分学生要求调换专业,甚至退学。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中职文秘学生进行职业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向新生介绍文秘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介绍秘书岗位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观企业和机关单位。学生看到文秘专业将来就业的工作环境,增加从事文秘专业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自豪感,使新生逐渐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文秘专业的兴趣,调动学习专业的积极性,脚踏实地地把学习搞上去。

3.加强文秘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学生一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而学习;二是通过3年的中职学校的学习可以有机会进入到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中职文秘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好,对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更为渴望。所以,入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用人单位对秘书人员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注重综合素质,即要求秘书人员德才兼备;二是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入学教育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重新评估自己,审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从而把专业学习与将来的就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努力的方向和潜心学习的动力。

4.加强人际交往教育

俗话说:“会做事,更要会做人。”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在中文文秘专业的入学教育中加强人际交往教育的重要性。由于个性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很多学生却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室友友好相处,甚至有部分学生不愿意与班上其他同学交往,课余时间基本用来上网、玩手机。糟糕的人际关系影响了文秘班集体的凝聚力,班级活动难以开展,学生难以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成长。因此,中职学校应帮助学生尽早地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逐步培养自信、自强、诚信、友爱等诸多方面的健全人格。通过建立班级QQ群、微信,满足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丰富入学教育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联络,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5.加强生活常识和心理的教育

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第一次离家生活、学习,缺乏社会阅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文秘专业班主任应在入学教育时对学生加强生活常识教育。例如,向学生介绍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危害,提醒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问题。班主任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摸底,重点关注心理有障碍、贫困生、孤残及单亲家庭的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动向,给予关心和爱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咨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自我身心的健康发展。

篇(7)

一是要贴近学生,根据新生学习和个人发展需求设计入学教育活动[2]。也就是说,把教育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结合起来,紧扣入学教育目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精心设计系列化校园活动,鼓励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活动,让新生在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活动中认识大学、融入集体、开阔视野、锻炼自我。

二是要全员参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为新生提供服务和指导。从教师层面,开展贴近学生的课堂教育,社会调查活动、主题讨论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为新生与教师的交流提供平台。从高年级学生层面,可搭建朋辈教育载体。遴选高年级优秀学生组建朋辈教育团队,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研讨、咨询、案例分析、调研等活动等,加强对新生的引导、为新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服务、了解新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并及时帮助或反馈给辅导员。从社会和家庭教育资源层面,通过讲座、论坛、对话等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载体,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家长、校友等参与对新生的入学教育。

三是要提供平台和载体,促进新生投入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将目前普遍施行的新生入校时一两周或一两个月的入学教育时间延长为一年左右:开始于招生宣传、录取通知书的寄发,在寄发录取通知书时一并寄发入学教育的相关资料,在校园网设置专门的新生辅导栏目和新生交流平台,同时寻求家长和中学老师的支持配合,了解新生的基本情况和需要;新生入学报到后至正式开课两三周的时间段,进行集中的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基本了解大学的特点、初步思考和规划大学生活,进一步把握新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以人为本的新生入学教育条件建设和环境营造

新生入学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的事情,还需要中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配合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才能营造一个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良好环境。

篇(8)

(一)主题鲜明,立意高远

每年都有特定主题,重点在于理想信念教育。如2013年的“圆梦北大筑梦中华——新生梦想起航”和2014年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2014筑梦起航”等。

(二)体系完整,内容丰富

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涉及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健康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艺术素养教育等,涵盖学生成长各方面,搭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此外,这些活动的载体多样,如报告会、参观、音乐会、歌剧和文艺晚会等。每年的活动内容都会有所改进。

(三)院系自主,各显其能

各院系的自主性较强,往往结合学科特点和院系传统举办一些针对性更强的新生教育活动。例如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开设包括新生心理调适、计算机基础等内容的新生入学先修课,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组织新生素质拓展等。

二、密歇根大学与北京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比较

(一)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

密歇根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新生入学教育有关情。两所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新生参与入学教育活动的要求是必须参加,但是并非所有环节都强制参加;新生教育的内容都包括学习、生活各方面,特别是健康、安全、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同时也都包括艺术素养提升的内容;新生教育都有学校、院系、教师和在校生的广泛参与;都十分注重评价,听取反馈意见改进工作。两所学校的不同点也很多,密歇根大学有一些经验可供参考。

(二)对比分析

1.历史和现实的差异美国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888年,波士顿大学率先为新生开展了“入学指导日活动”。20世纪30年代,明尼苏达大学把新生教育工作纳入学生事务专业人员的专业领域,为新生开设教育课程。1986年,美国全国新生教育指导者协会和标准促进委员会出版了《学生服务或发展项目指导纲要》,明确了新生入学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标志着美国新生教育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目前美国高校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由职业化的管理团队负责,以定向训练、学分课程等多种形式开展专业化的教育,在具体形式上各高校也别具特色。而中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作为一个主题受到关注,并且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要接受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从内容到形式,中国各高校开展的新生教育活动基本大同小异。近年来才陆续有高校借鉴国外经验开设了新生研讨课,不过北京大学目前尚未开设。

2.体制和机制的差异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为条状管理,扁平结构,权责明确,直接面向学生为主,高度分工,突出专业化,为新生教育设立单独机构,统合全校各部门工作。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分校院两级,块状管理,条块结合,多级设置,突出综合化,因新生教育涉及部门较多,工作内容有交叉,有时协调工作效率偏低。

3.工作思路的差异美国高校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具有完全自由意志和理性的独立成年个体,学生交了学费,某种意义上属于“消费者”,因此,服务的意味更浓,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也更大,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是有时会造成学生强烈的孤独感。中国高校倾向于把学生当作未成年人,是需要管理和教育的客体对象,因此,新生教育也多为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更像是替代父母的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多,学生个人自由选择权不多,但能得到来自辅导员更多主动的关怀。

4.教育重点的差异美国高校对新生的教育包含学术指导和生活指导,重点在于学术指导,致力于提供各类学术指导资源(例如建立写作辅导中心、指定学术导师、设立宿舍学术咨询员等),倡导对学生创造力和潜力的激发,思想方面的引导以环境或文化隐形渗透的方式开展。而中国高校在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弘扬主旋律,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且以正面宣传方式为主,相对正式而严肃。近年来,学术指导也日益受到重视,有不少中国高校建立了专门机构开展学业辅导工作。

5.教育方式的差异美国崇尚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因此,投射到高校里,各类新生教育活动以分批次、小规模的方式开展,强调体验和互动,带有娱乐化色彩,推崇个人化的经验和多元文化。中国则更加强调集体,以整齐划一为美,高校的新生教育方式以大规模、整体安排为主,注重仪式感、团队意识,但形式相对单一,较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引导。

三、对中国高校新生教育活动的建议

多年来,中国高校的新生教育活动不断改进,也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但仍有提升空间。

(一)资源整合

建立学生事务联席会议机制,对全校新生教育活动做好统筹规划和整合,促进各部门的协调,使新生教育活动更具系统性、全面性,使各方资源达到更为有效的合理配置。同时,尝试开展新生家长定向训练,把教师、家长整合进学生育人体系之中,充分发挥育人合力。

(二)专业化发展

尝试建立专门机构,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新生教育专业化发展,把更多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培养成为新生入学教育领域专家,更进一步推动新生入学教育的学术研究机构建立。

(三)转变教育理念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寓教育于管理和服务之中。简化手续办理流程,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注入娱乐的元素,吸引学生参与,让细节的设计充满人文关怀和道德气息。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主动性,适当开展公民教育,倡导学生对自己、家庭、学校负责,进而对国家负起应有责任。

(四)加大学术指导力度

设立专门机构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和支持,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协同开展学业辅导。为学生的学业辅导提供多种渠道的支持,为学生搭建最方便畅通的求助途径。在适当范围内试点新生研讨课,鼓励更多教师参与新生学术指导和学业辅导,倡导不同院系新生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和讨论。在教学楼、图书馆、学生中心、宿舍区等地开辟更多自由交流的空间,激发学生创造力,鼓励新老生之间个人经验的传承。

篇(9)

我国高职院校对入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认为入学教育只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仅仅是简单的“办理新生入学事务”。实际上,新生入学作为一个课题早在各个国家引起重视,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就已经开始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展开研究,逐渐构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日本,欧美各国都视大学第一年教育为大学生涯的重要时期,不少国家先后实施了强化FYE(FirstYearExperience大学第一年教育)策略。1987年,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在《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报告中得出结论“好的大学必须为学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提供帮助和服务”。国内对于大学入学教育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开始研究分析入学教育的内容、模式、意义等等。可见,新生入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应该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1、学校各部门教职员工应全面参与新生入学工作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由学生工作系统组织安排,专职人员(主要是辅导员)实施,而对学生专业培养、职业方向较为了解的专职教师以及学生经常接触的教辅人员(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参与学生入学工作较少,入学教育工作团队口径单一,力量薄弱,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的大学印象,甚至出现辅导员一头滔滔不绝,热情洋溢,教辅人员一头沉默寡言,淡漠无视的尴尬局面,给学生造成困惑,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阻碍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因此,学校各部门全员参与是新生入学工作提高成效的必然要求。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做好各个板块的新生入学工作,对于新生认识大学、适应大学起到关键的作用。2、学校各年级学生应全面参与新生入学工作学生对于学生的信任有时超过对老师的信任,来自学生的信息是平行的、自由的、随性的,处在思想成熟期的青年学生更愿意去

接受这些非说教式的信息。如由老生自发组织,新生自由参与的“迎新晚会”对于学生的影响远高于一场专家讲座。专职辅导员和高年级学生骨干应带动高年级学生团队开展各种活动感染大一新生,除了“迎新文艺演出”“学生会招新大会”这些直接面对新生的活动之外,还应组织一些成熟的,具有专业感染力和校园气息的“专业技能大赛”“各种知识竞赛”“校园话剧展演”等,让大一新生进行观摩和学习,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主动去认识校园,感知校园。当然,我们不要忽略大一新生也可以作为入学教育中的重要力量(特点3: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大一新生中部分学生会在短时间内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在他们的带动下,入学教育会开展的更加符合新生的口味,因此培养新生学生干部、组建新生学生团队,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3、学校还应将入学教育延伸至家庭和社会新生入学教育不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还涉及到每个学生的家庭,是整个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起点,因此,应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完善新生入学教育系统。学校应及时、随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学校情况和学生状况,开设家长座谈会、联席会,共同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学校应调动校友资源,各界专家学者,创造条件让他们来到学校给新生讲讲心得,谈谈体会,或者为新生创造一些实践体验机会,形成长效的沟通机制,让学生在与“过来人”的沟通互动中学会思考大学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大学的奋斗目标”“大学毕业后我能做什么”“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等等。(特点4:独立思考能力较弱,特点5:带有一定的社会风气,人际交往能力较强)

二、高职院校入学教育模式探索

1、新生入学教育的动态化和系统化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较为丰富,但容易出现模式上形式主义,死板僵硬,内容上孤立单一,静止不变的现象。如何让入学教育更加有效,就需要针对每年不同的社会形势、学校动态、学生特点制定滚动式的入学教育内容,根据时事形势和生源质量的变化设定出不同的入学教育主题和形式,保证内容的更新,与时俱进,形式的创新,新颖多变,适应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特点1:理想信念单薄,特定4:追赶潮流能力强)在追求入学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的同时,也要保证流程设计的合理有序。入学教育不能“想到什么做什么”,“有什么就提供什么”,而是要有步骤有计划的构建符合学生体验学习的体系。美国的大卫库伯教授认为,体验学习的过程是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即具体体验,反思体验,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体验学习新鲜事物就是这四个阶段的循环反复的过程[3]。这一理论可以作为入学教育系统化的基础,建立“感性认知———反思自省———理性认识———实际应用”逐层递进的入学教育模式。具体来讲,新生刚刚步入校园先要接触感知上的入学教育,比如军训、迎新晚会、社团文化展示会等等,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官认识后,组织讨论会、座谈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困惑,思考在大学如何生活等等,然后有针对性的召开讲座、班会给学生理性的指导,最后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和适应大学生活。如此循环往复,大小循环穿行,构成一套“形散而神不散”的体系。这种系统化的入学教育模式,最符合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容易被学生接纳和吸收。

2、入学教育的课程化和课堂化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化和课堂化是对入学教育系统化的延伸,即新生入学教育不再是开学1-2周内填鸭式的形式化的讲座模式,而是把它细分为多个课程,在1-2个学期内乃至更长的时期内以课程的方式呈现,如心理健康教育、新生专业解读、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的时间管理、大学的理财模式、大学适应性教育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意愿选择相应的课程,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会、情景模拟、游戏互动等环节,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以学生的视角解决具体的困惑,从而更加深入和有效的帮助学生转变角色。(特点2:学习能力较差)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素质往往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大多看中的是就业前景和职业走向,因此设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详细的对专业内涵、职业发展、就业规划进行系统的教育是学生普遍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将入学教育课程化和课堂化的基础上,还要构建全面的效果评价机制,及时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学校和院系部要成立专门的新生入学教育评价小组,监督入学教育的进度和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诉求,及时更新和补充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学校各部门还可建立各板块的新生入学教育反馈网络平台,如微信平台、微博、贴吧、论坛、飞信群和QQ群等,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大学生活的困惑,以及对入学教育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利用这些线上平台的互动性和时效性,学校能够随时发起各种调查、话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和真实需求,逐渐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帮助他们提高适应能力,实现自我成长。(特点4:独立思考能力较弱,追赶潮流能力较强)

3、入学教育的生动化和具体化提高入学教育的感受性和体验性是入学教育模式的一个重大课题,好的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可能不会立竿见影,颇有成效,但会在学生心中埋下生命的种子,扎根内心,深入记忆,影响言行。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入学教育的结果,制定出僵硬的、直白的报告、讲座、会议,而是要创造出各种生动的、具体的、学生参与度高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在互动中感悟,可以对同样的一件事情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在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会思考,学会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心理学家皮尔杰说过“,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些兴趣为先决条件”,鲜活、生动、有趣的体验式入学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以新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发的学习和思考,具有更加明显的实效性。(特点3:理论分析能力较差,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笔者认为军训就是一项体验性较强的入学教育内容,学生在两个星期内乃至一个月内,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在陌生的环境里,学会与教官、老师和同伴如何相处,一起同甘共苦,荣辱与共。正因为军训与说教式教育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其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深刻,形成了初步的规则纪律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从学生离开军营的眼泪里以及学生对辅导员无法更正的“指导员”的称呼中,就能体会到军训对学生的影响之深远。针对新生学生干部开展的团校培训也是入学教育生动具体化的一种方式。以笔者所在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该校金融系的团校培训将素质拓展训练与模拟任务结合起来,让新生干部团队策划协作完成各个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活动,按照现场策划———细节讨论———模拟实施———活动评估的步骤培养学生在干中学,做中思,有所得,有所悟。这样学生能在实实在在的项目中学到工作中需要的素质,逐渐养成进取心和上进心,满足个人成长的需求。(特点1:功利心较强,特点3: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特点6:缺乏上进心)

篇(10)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116-02

职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多数学生重“专”轻“文”,这就陷入了只顾眼前不思长远的误区。实际上,仅就文化课中的语文学科而言,这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虽然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语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职校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还远未发挥,应起的作用不甚明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基于此,本文探讨如何优化职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一、职校语文教学内容应实用性强,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校语文课程吸引学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看到学习语文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看到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语文教师要注意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以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中职生。

(一)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很多学生已不太重视写规范汉字和练一手好书法。殊不知,在生活中手工书写还是有其不可替代性的。学生如果字写得不好,且错别字过多,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而且影响文字表达效果,还会给人素质不高的印象。为此,从第一堂语文课起,语文教师就要让学生知道写一手好字的重要性,平时应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笔者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汉字正确的笔顺、结构和书写方法,再通过临摹字帖提高字体的美观度,最后形成个人的书法风格。要练就一手好字不是一夕之功,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练字必须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实践证明,对于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并不厌烦,反而乐于接受,因为这不需要花费太多脑力,也是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而且经过不断的练习,他们看到自己在进步,自信心、成就感便油然而生。笔者的学生每天都坚持练字,既有钢笔的,也有毛笔的。等到毕业的时候,他们的书写能力跟三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近年来,社会对中职生的听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选会上,能说会写的毕业生很受欢迎。可见,接收信息是否准确,语言表达是否顺畅,遣词造句是否生动,这都是关乎求职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顺利走入职场了,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在语言交流中获取他人传达出的重要信息,如何在不同场合中进行洽谈、答询、协商,等等。因此,职校语文教师应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进行普通话训练。职校生多来自乡镇、农村,普通话往往不够标准,方言音较重,所以从入学起,教师就要求学生学说普通话,课堂上鼓励他们开口读书,在提问交流的同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此外,建议学生多收看《新闻联播》,学习主播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发音技巧。职校学生往往带有一些自卑心理,只有多鼓励多训练,他们才能逐渐摆脱方言的影响,说一口较为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从而彻底打破与人沟通困难的障碍。其次,教会学生“怎么说”,即如何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们训练的内容包括,从声音的运用技巧开始,学习用腹腔而不是胸腔来呼吸,说话时把声调放低;然后是心理素质训练,多说“我可以”之类增加信心的话,说话时配合一些手势;最后是说话的态势和一般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等。

(三)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表达与交流”模块对中职生作出了明确要求――“掌握日常生活、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以及掌握调查报告、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但有人错误地认为,应用文写作很容易,模仿、套用一下书里现成的文章就行。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要写好应用文,不仅要掌握格式,而且应懂得该文的内容、用语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好好地教,学生反复地练,直至写作这类常用应用文得心应手。另外,语文写作教学不可脱离社会,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练习说明文、议论文、商业信件等实用性文体,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和深造打牢基础。

(四)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代社会发展迅猛,各种知识与信息日新月异,职校生走出学校后,如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很快就会被淘汰。因此,语文课上引导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培养他们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重要。

我们利用语文课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做法是:第一,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能力有限,处处大包大揽,课堂上经常“自问自答”,结果却吃力不讨好,学生缺乏锻炼,成绩、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其实,教师应转变观念,相信学生的智慧,要敢放手,多放手。第二,加强指导,教会方法。备课时,教师要深入教材,仔细研究学生学习时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同时寻找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解决方法,课堂上加以指导。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类似问题,请学生试着解决,加深认识。第三,创造机会,鼓励自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养成积累与实践的好习惯。第四,加深认识,提升自我。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懂得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提高自学能力,不仅可以提高知识掌握的速度和质量,还可以不断扩大知识面。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适应高速发展变化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环境,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校语文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专业,提升职业素养

职校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语文课程的学习联系紧密。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一“职”字,始终用职业教育的战略眼光来看待手中的文本,密切关注学习主体。在日常教学中,课堂内容要与学生专业紧密联系,以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同时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

(一)专业思想教育在语文学习中加强。职校语文教学,可将自信与自强、敬业与爱岗、责任与诚信、团结与协作等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其中。如给新生补充阅读《技能人才成功之路》、《李嘉诚的深圳演讲》等励志文章,帮助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全人格,增强道德修养,使其不再因为考不上普通高中而情绪低落,感觉低人一等,务必要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中职生经过努力也能收获成功。在阅读教学中,将文本中的人文性延伸至职业素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是今后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如在《我喜欢出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合作探究:人能走多远,人能攀多高,这取决于什么?作者所喜欢、所追求的“出发”是一种盲目的、无目的的“出发”吗?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不难领悟到年轻人要时刻追求进步、给自己不断充电的道理,同时也明白了只要意志坚定,人生会变得丰富而充实。

(二)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巧妙结合,还可以体现在通过挖掘专业方面的资源,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汽修专业的学生拆卸发动机可谓得心应手,于是,在练习写作说明文的时候,就可以出这样一个题目――《汽车发动机的拆卸》。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写起来也不太费劲,这样就可以将专业知识与写作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再如,给美术专业学生上《米洛斯的维纳斯》时,笔者借助绘画语言来品读课文,使学生在绘画艺术与文学艺术的交融体验中汲取语文的素养,唤起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三、职校语文教学应利用传媒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技术被快速应用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创造能力的重要工具。而现在许多农村中小学都已配置了电脑,有的家长也为孩子购买了电脑,为此,如何引导学生善用网络、传媒资源,成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一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课前了解写作背景、时代特征,知晓作者生平、主要作品,收集美文、格言、警句,探究文本所引发的人生思考,等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获取、选择、分析信息的能力。二是借助网络快车寻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源,再现当时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引导学生上网观看《红楼梦》等经典影视作品。三是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发生关联,充满时代的气息。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可利用电视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如播音员字正腔圆的播音、每天半小时的新闻联播、中央台的“焦点访谈”,甚至广告词、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等,都值得好好学习与借鉴,由此丰富、充实语文教学的内容。

总之,职校语文教学应凸显学科的价值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提升职业能力,从而为今后走进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亮.建设切合中职生实际的语文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上一篇: 五年级研究报告 下一篇: 大学讲座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