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41: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区综合减灾创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各位领导、居民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授牌仪式。这是我们奈曼山社区全体居民的光荣和自豪。在此,我代表奈曼山社区全体居民对参加本次授牌仪式的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杨平处长和其他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近几年来,社区减灾在中国和美国都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且在国家的应急管理机制上都提出了实践模式。2007年3月民政部印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自此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建设。截止到目前,全国各地分八批累计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7727个。在美国,1997年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开始创建“减灾型社区(Disaster-Resistant Community)”,以及2011年在全美范围内开展实施的应急管理的全社区模式(Whole Community Approach to Emergency Management),期望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减少政府的行政负担。[6]基于此,中美两国在社区减灾的模式上各有特色。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在国家层面所提出的社区减灾模式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模式的梳理和比较分析,以期更好地借鉴美国的社区减灾经验,进一步强化我国社区减灾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和互动关系。
二、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模式
自2008年起,由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发起,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评选活动。截止到目前的7727个示范社区,时空格局的分布上经历了“先东部、后西部,东西共同迅速扩展”的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高值区分布于首都圈、长三角、珠三角和沿长江经济带。并且示范社区个数分布与所在县域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灾害高发区域的空间对应相关性不显著。[7]《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8]明确规定了示范社区的建设内容和评价指标,包括10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组织管理机制、灾害风险评估、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减灾宣传教育培训、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居民减灾意识与技能、社区减灾动员与参与、管理考核制度、档案管理规范和社区减灾特色。其中关于示范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的考核指标主要涉及到第1个指标组织与管理机制和第7个指标社区减灾动员与参与(见表1),表现为以下两个特征:表1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评价指标1和指标7描述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标准1.组织
管理机制11领导机构社区综合减灾运行、评估与改进领导机构健全12执行机构分工明确的专门工作小组:风险评估、宣传教育、灾害预警、灾害巡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医疗救护、灾情上报等13工作制度领导工作制度、执行工作制度14减灾资金社区筹划
社区综合减灾项目7.社区减
灾动员与
参与71企事业单位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主动参与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宣传教育与演练;对企业员工进行防灾减灾教育72学校社区内学校在日常教育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利用学校资源为居民开展防灾减灾教育73医院社^内医院能积极承担医护工作,关注社区脆弱人群,提高社区救护能力74志愿者社区建立志愿者队伍,承担社区综合减灾建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义务培训,并配备了必要的装备75社会组织社区内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吸收各方资源,积极参与综合减灾工作
第一,从评价标准的形式上看,政府部门与社区居民分工明确,共同参与社区减灾工作。领导机构由基层政府(或派出机构)担任。在具体执行方面,由于社区居民熟悉社区的基本情况和未来建设的需求,社区减灾动员和参与中,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均被要求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综合减灾工作。
第二,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的具体实践来看,基层政府(或派出机构)仍为社区减灾的主体,社区中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被整合和吸纳入基层政府的社区减灾网络中,共同参与。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自下而上的参与被整合到基层政府的行政权力,各类社会资源如企业项目资金、社会捐赠等都被纳入行政资源,由基层政府统一支配。如上海市杨浦区新江湾街道在社区减灾的建设中以政府主导为主,由街道的政府部门创建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委员会;委员会整合辖区内的其他主体和资源如部队、企业和学校,创建了包括部队、街道、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城司在内的“军、政、校、企”联席会议机制;街道动员居民成立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形成减灾的基层网络。因此,从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建设实践来看,政府是社区减灾的主体,社区居民和其他社会组织发挥辅助作用。
三、美国两阶段社区减灾模式
(一)“减灾型社区”阶段
美国的减灾型社区建设是从1997开始,终于2001年。FEMA通过实施“影响工程”,致力于开展“减灾型社区”的建设,强调社区居民的参加、社区组织的建立和社区减灾制度的完善。[9]与美国以往的减灾模式相比,“减灾型社区”的建设在治理层面更加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第一,注重社区层面的灾前预防。FEMA在减灾示范性社区建设中,拨付基金资助了7个散布于全美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县(County),致力于建设“减灾型社区”。这笔资金的获得区别于联邦政府1988年《罗伯特・斯塔福灾害救济和紧急援助法案》(《Robert Stafford Disaster Relief and Emergency Assistance Act of 1988》),相应的资金拨付的首要条件是该地区已经发生了自然灾害。相比较而言,“影响工程”项目更注重灾前的预防,因此资金的拨付在社区发生灾害之前。
第二,致力于培育多部门合作的伙伴关系。减灾示范社区的建设中,政府资助2000万美元的“种子”基金,并在建设跨部门合作的伙伴关系、开展社区风险和脆弱性评估、确定减灾的优先权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方面对社区提出了要求。在减灾示范社区具体实施的几年中,跨部门伙伴关系的建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7个社区的减灾资金中,高层级政府给予基层政府一定扶持之后,逐渐退出。例如,减灾型示范社区建设的3年中,联邦政府、州政府的参与率分别下降了772%和429%,县政府和都市政府的参与率分别上升了4%和3%。除了政府部门以外,其他部门如商业部门、非营利组织、各类行业协会、宗教组织等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从1998年的6629%增长到1999年的7029%,2000年的7386%。“影响工程”终止时,很多社区通过多部门协同机制的建立,发展了长效的伙伴关系。
(二)“全社区模式”阶段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巨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核危机,对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相关部门召开专门会议,共同思考应该怎样应对类似的重大灾害事件。[10]随后,美国总统政策8号令“国家应急准备”(Presidential Policy Directive/PPD-8:National Preparedness)(以下简称PPD-8)由奥巴马总统签发实施,取代了《总统国土安全政策指令(Homeland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8,HSPD-8)》。基于此,2011年12月,时任FEMA行政长官的Craig Fugate针对美国应急管理的现状提出:政府仍然会是应急管理的主体。但是,也应该充分地意识到以政府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方法,已经不再能够适应各类巨型灾害带来的挑战。因此,急需提高整个社会的应急能力。通过发起全国对话―应急管理的全社区模式(Whole Community Approach to Emergency Management),旨在集体学习与交流全美社区的防灾减灾经验、加强民众的社区归属感、提高社区及整个社会的恢复力。
FEMA在全社区模式的建设中,提出了3个原则(Principle)和六个战略主题(Strategic Theme)(见表2)。其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FEMA所继续强调的社区减灾模式中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间的社区减灾伙伴关系的建立。从治理层面上看,全社区模式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第一,注重社区资源的利用。包括社区的人力资源如社区领导者和社区物质资源的利用。社区内正式或非正式的领导者,对于社区具有全面的了解以及动员能力。例如,俄亥俄州(Ohio State)中部是美国第二大索马里族居民的聚集地,俄亥俄州中部区域规划委员会(Mid-Ohio Regional Planning Commission)一直致力于获取索马里族居民的信息,如通信方式、传统、行为、习俗,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索马里族居民提出将索马里族居民社区领导者加入到该委员会,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通过其领导者得到可以信赖的信息与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应急管理者和社区民众通过建立可信任的合作关系共同受益。表2美国应急管理全社区模式原则与战略主题P1理解并满足社区的真实需求P2加强社区的多元参与并对参与主体赋权P3强化社区在常态下的管理活动ST1理解社区的多样性ST2认识社区的能力和需求ST3培育与社区领导者的合作关系ST4建立并保持多元参与的伙伴关系ST5授权地方的行动ST6利用和加强社区现有的设施、网络和物资
第二,注重发挥商业部门的作用。FEMA意识到公私合营的伙伴关系对社区减灾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提出在社区减灾中该发挥商业部门的作用。就私营部门所追求的目标层面来看,客户的需求永远是首要需求,因此灾害发生时考虑到客户的需求才能真正解决私营部门自身的生存需求。在全社区模式的建设中,一大批商业部门,如IBM、沃尔玛(Walmart)、梅西百货(Macy Department)、UPS、美联航(United Airlines),动员商业部门众多的客户群体,并利用其广泛的运输和营销网络,按照市场的方式积极发挥作用。
第三,探索适应多元主体伙伴关系建立的协调配合的应急机制。如应急协调准备联盟(Be Ready Alliance Coordinating for Emergency,BRACE)和应急准备支持联盟(Support Alliance for Emergency Readiness,SAFER),是两个在伊凡飓风(Hurricane Ivan)之后建立起来的应急管理伙伴关系网络组织,前者服务于Escambia County,后者服务于Santa Rosa County。这两个组织均致力于在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协调社区、宗教组织、非营利组织、公立和私营组织的沟通与合作,来降低由自然灾害所引起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带来的环境影响。图1为BRACE与SAFER的工作流程图,两个机构通过对各类组织的协调建立应急伙伴关系,在弗罗里达州(Florida State)ESF-18(Emergency Support Functions-18)的指导下,来协调地方、州和联邦机构的行动,提供及时和短期的援助以满足灾后的需求,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图1BRACE与SAFER工作流程图
四、中美社区减灾模式的比较
中美两国在国家层面所提出的社区减灾实践模式各有特色。开展实施的几年中,都起到了启发基层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社区及整个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作用。中美两国由于政治经济各个层面的差异,在社区减灾治理层面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乃至公民个人所参与社区减灾的方式、作用和互动关系也略有不同。综合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在社区减灾中的作用。中美两国在社区减灾的具体模式中,政府部门都充当了社区减灾的主体,但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中,基层政府(派出机构)与社区中的私营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体表现出“指令型”的关系模式。即社区减灾中基层政府(派出机构)凭借行政权威,要求辖区内的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减灾的网络中,如对私营企业、医院、学校以及志愿者团体下达指令,表现出吸纳和整合的方式,被动地将社区减灾网络扩大至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在这种模式中,政府部门较多地承担社区减灾的资源供给,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乃至公民个人充当社区减灾的辅助力量。从形式上看,这种模式形成了治理的网络,但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鉴于政府的行政权威被动参与,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长期来看不利于社区成员自救互救主体性的培育。
美国两个阶段的社区减灾模式中,在政府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模式上表现为减灾型社区阶段的“委托型”,到全社区模式阶段的“合作型”。减灾型社区建设阶段,FEMA以委托合同的形式把减灾项目委托给社区。全社区模式中,FEMA通过对社区的主体赋权、建立与社区领导者的合作关系以及授权地方的行动上,在社区减灾中形成了多部门参与的伙伴关系。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也由减灾型社区建设阶段的“委托型”逐步演化为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合作型”。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而是横向上良性的合作关系。从以上中美两国在社区减灾实践模式中政府部门的不同作用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中,政府部门过多地承担了行政职能,缺少对其他部门的合理和有效的激励。
第二,私营部门在社区减灾中的作用。当前我国社区减灾中体现出政府主导模式,但这并不表明社区减灾中需要“政府包揽”,亲力亲为所有事项,而是需要借助社会多方的力量,共同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异质性需求。目前,中国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中私营部门即企业主要充当的是资源的捐赠者,在社区风险防范以及应急响应过程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大多数企业在社区减灾中成为政府部门监管、指导和动员的对象,少有企业以市场的方式,即通过等价、有偿的方式提供应急产品和服务。美国从减灾型社区到全社区模式的建设中,逐步强调私营部门应该以市场行为的方式参与到社区减灾过程中。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分担政府部门在社区减灾中的风险和行政成本,成为全社区模式中非常显著的特点。
第三,社会组织在社区减灾中的作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社会组织已成为各国治理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社区类的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领域的宏观策略,表现为理念介入策略。[11]在社区减灾中社会组织的理念介入策略背景下,在风险管理阶段,在微观层面,通过风险文化培育即通过对个人安全意识与责任教育来改善个体风险认知与行为;在宏观发展理念层面,注重人与自然、发展与灾害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建设中,广泛动员群众力量,以社区人员为重点建设社区志愿者队伍。[12]相比之下,美国的两阶段社区减灾模式,社区中的社会组织更重要的是以非营利性运营的方式参与社区减灾活动。其中美国红十字会(American Red Cross)和宗教组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启示
因此,我国在社区减灾中,如何真正发挥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是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
第一,充分发挥私营部门在社区减灾中的作用。我国社区减灾的模式,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然而政府部门在人才、物资和资金等资源的供给上,始终是作用有限的。政府部门在社区减灾中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多数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范畴,公共产品的提供只能满足社区减灾的基本需求,对于社区居民的异质化需求,如更高层次以及个性化的需求,则需要以市场的方式供给。而私营部门通过市场方式运作,能够解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异质化需求,如政府的职责是对社区居民进行必要的防灾减灾宣传,而更高层次的技能的培训如果通过市场的方式由私营部门提供则会更加高效。
第二,促进社会组织在社区减灾中的运营化参与。目前,我国社区减灾中,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多以志愿服务为主,然而公共管理领域中所涉及到的“志愿失灵”现象在社区减灾中也有体现,主要表现为志愿服务在社区减灾中的不可持续性。因此,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减灾中的作用,就应该转变社会组织的志愿参与模式,通过非营利组织的运营化参与,转变以往社会组织的志愿性,而通过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调动社会组织广泛的社会基础,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提供特色服务。
第三,加强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在社区减灾中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在社区减灾所呈现出的多元参与趋势下,增加跨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势在必行。由于社区减灾中各类资源和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跨部门在社区减灾中容易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如信息无法共享、资源浪费等。因此,通过加强跨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促进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联合开展社区中的减灾和应急行动,才能有效解决跨部门社区减灾中资源配置低效率的问题。
社区减灾中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社会组织跨越边界进行合作的减灾模式,是近年来在西方合作治理理论和跨部门合作等概念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需要建设性地跨越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边界,动员各个部门的力量,共同实施减灾策略。在西方,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的边界比^清晰,因此比较容易跨越边界共同解决问题。而中国的跨部门关系相对比较复杂,路径依赖导致长期存在于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纵向等级关系决定了社会发展中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模式。目前中国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的边界模糊,政府部门与企业和社会组织间明显不平衡的权利关系导致企业和社会组织相对于政府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应急协作中往往表现出政府部门对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挤出效应”。综上,抑制“挤出效应”,应从充分发挥私营部门在社区减灾中的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在社区减灾中的运营化参与、加强跨部门的沟通和协作方面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滕五晓. 社区安全治理:理论与实务[M]. 上海三联书店,2012.
[2] 张海波,童星. 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变化及其理论概化[J]. 中国社会科学. 2015(3):58-84.
[3] LOUISE K,COMFORT. Cities at Risk: Hurricane Katrina and the Drowning of New Orleans [J]. Urban Affairs Review, 2006(4):112-135
[4] SIMO G, BIES AL. The Role of Nonprofits in Disaster Response: An Expanded Model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7, 67(2):125-142.
[5] KAPUCU, NAIM, DEMIROZ F. Measuring Performance for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Using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Tools [J]. Public 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Review, 2011, 34(4):549-79.
[6] 唐桂娟. 美国应急管理全社区模式:策略、路径与经验[J]. 学术交流. 2015,253(4):64-69.
[7] 周洪建,张卫星,雷永登,等. 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时空格局[J]. 地理研究. 2013,32(6):1077-1083.
[8]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EB/OL]. (2010-05-05)[2016-12-05]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jzjj/201005/20100500074887shtml?3.
[9] 沙勇忠,刘海娟. 美国减灾型社区建设及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J]. 兰州大学学报,2010,38(3):72-79.
深入开展防震减灾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公民防震减灾法律意识,营造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支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宣传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防震减灾政策性文件的学习与宣传,提高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面落实防御地震灾害的各项措施,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要结合新一代区划图颁布实施之际,认真做好新一代区划图的宣贯和普及工作,为新一代区划图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社会宣传教育。
按照“主动、稳妥、科学、有效”的原则,坚持主动宣传、正面引导。各辖市(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利用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地震安全社区、开放科普教育基地、举办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和专题学术讲座、接受群众咨询、建立固定信息联系点、指导编排橱窗板报、定期向市有关部门通报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和有关震情、在电台、报纸等媒体开辟专栏、开展“防震减灾法律知识答题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创新载体,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乡镇、进厂区”等“五进”活动。努力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
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服务程序,细化规范接待咨询、参观引导、服务讲解等服务行为;加强讲解人员和志愿者队伍业务培训,建立以科普专家和科普宣传志愿者为主体的科普宣传队伍;积极与教育、科协等部门协调,有序组织学校师生、社区居民、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前来参观学习,认真筹划和组织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的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
(四)重点抓好“5·12防灾减灾日”及重要时段的系列宣传活动。
要充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施纪念日、“5·12”防震减灾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10·9”国际减灾日、“12·1”《防震减灾条例》实施日以及“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和科普宣传周等重要时段,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宣传。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活动方案,落实保障条件,主动联系宣传、民政、科技、卫生、教育、消防、团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好“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契机,依靠新闻媒体,发挥已有宣传网络和阵地的作用,采用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扩大防震减灾宣传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地震部门的社会显示度和影响力,切实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效果。
(五)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建设。
贯彻落实好省地震局、省教育厅、省科协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精神,市、县(市、区)地震部门要继续加大力度,全力支持并具体组织实施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各辖市、区年内各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要通过建立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同时,市区及各辖市、区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尽早谋划,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协调经费,购置相关应急装备、组织应急疏散演练等,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为构建和谐、安全的城市社区作出贡献。
一、2011年减灾救灾工作回顾
2011年,我市主要发生了干旱、风雹、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尤其是2010年秋季以来,我市遭遇近50年来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给农业、水资源、水产养殖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进入汛期后,受强对流天气影响,我市多次出现强风、强降雨,先后形成风雹和洪涝灾害。据统计:全市受灾人口309.39万人次,受灾农作物333.43万亩,其中:成灾194.75万亩,绝收15.28万亩;因灾倒塌民房414户。970间,损坏房屋1943间;紧急转移安置1100人,因灾死亡1人。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6亿元,其中:农业损失9.3亿元。与历史相比,总体上属灾害中等发生年份,但部分地区偏重。
面对多次发生的自然灾害,在市委、市政府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民政部门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采取有效措施,把加强灾情核查作为救灾工作的重要前提,把加大救灾经费投入作为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有效保障,把强化救灾款物的监管作为各项救灾政策有效落实的根本保证,把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作为提高全民灾害防范意识的重要手段,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认真开展了冬春灾民生活救助。2010年冬至2011年春,我市主要遭受了特大干旱自然灾害,灾害覆盖全市5个县、4个区,受灾群众生活面临一定困难。按照省厅要求,我们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开展冬春灾民生活救助工作,制定了我市冬春灾民生活救助方案,规范救助程序。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全市共落实冬春救灾资金1550万元。各县区共发放救灾粮食1268吨、救灾款1230万元、棉衣被4700床(件),灾区困难群众15万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及时开展了2011-2012年全市冬春受灾群众生活困难情况摸底调查工作,指导各县区制定了灾区困难群众冬春生活救助方案,下拨中央和省级冬春生活救助资金2146.2万元,并督促各县区民政部门加紧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沟通,进一步规范拨付程序。
二是应急救灾工作扎实有力。我市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2011年上半年,全市旱灾严重,受灾人口296.3万人,受灾农作物320.4万亩,11.1万人发生饮水困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我市及时启动《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Ⅲ级响应(霍山县、区、裕安区也先后启动了应急救灾预案),积极争取旱灾救助资金285万元。6月下旬,霍山、金寨两县部分地区因强降雨先后有9.8万人遭受洪涝灾,都及时进行了应对处置。做到应急救助及时、核实灾情认真、上报灾情准确、灾后重建资金到位、倒塌民房恢复重建落实,使受灾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有效地保障,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灾民倒房重建工作进展顺利。今年省下达我市灾民倒房重建148户379间的计划,其中霍山县42户96间、金寨县106户283间,已在12月上旬完成,在春节前完成全部搬迁居住任务。
四是精心组织全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活动。根据《省减灾救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1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皖民电〔2011〕37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2011年“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围绕“防灾减灾日”活动主题,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据统计,宣传周期间,共散发各类宣传资料9.7万份,悬挂各类宣传条幅200多幅、展出防灾避灾图片500多幅,张贴防灾减灾避灾宣传画3000多张,有效提高了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五是积极组织乡镇灾害信息员培训。根据省厅部署,2011年组织乡镇30名自然灾害信息员参加省厅举办的救灾业务资格培训,极大地增强了各级信息员对做好灾害信息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并且都取得了灾害信息员《职业资格证书》(初级),其中霍邱县23人、霍山县7人。
六是认真做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加强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十一五”期间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启动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国减办发〔2011〕7号)要求,进行了部署安排,对各县(区)上报的示范社区进行认真检查评估。霍山县衡山镇文峰社区、区中市街道小南海社区、裕安区小华山街道和顺社区被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七是切实加强救灾款物监督检查。根据省民政厅、财政厅、审计厅、省政府纠风办《关于开展2011年度救灾款物使用管理情况监督检查的通知》要求,各县区都由民政部门牵头,财政、审计、监察、政府纠风办等部门协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采取县级自查的方式,对2011年度款物的接收、登记、拨付情况,使用、发放情况,公开和监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了个别地方救灾款物使用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保证了救灾款物的专项使用和重点使用。
2011年我市减灾救灾工作,在各级民政部门共同努力下,在灾害应急、灾后重建、防灾减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希望大家认真总结经验,坚持好的做法,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市减灾救灾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在制度建设上,各地的应急预案还需进一步修订完善,启动应用上还要进一步规范有序;在投入机制上,地方政府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地方为零投入,工作经费难以落实,各项救助标准偏低;在队伍建设上,基层救灾装备落后,救灾业务人员严重不足,手段落后,工作忙碌被动,严重制约了救灾工作的发展,我市各级民政救灾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想方设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努力使我市减灾救灾工作取得实效,再上新台阶。
二、2012年减灾救灾工作重点任务
今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做好减灾救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对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市各级民政救灾部门一定要树立政治观和大局观,从保障“稳中求进”的政治高度认识今年的减灾救灾工作。同时要树立风险意识,充分认清今年减灾救灾形势的极端严峻性。一是从气候变化看,必须加强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风险意识。近年来,我市极端天气也出现常态化,极端强降雨、台风入侵和风雹灾害,次数明显增加;二是从地震趋势看,必须增强防御破坏性地震的风险意识。我们的挑战会更加严峻,不能丝毫松懈;三是从我市救灾工作实际看,洪涝、干旱、风雹、地质灾害是我市频发的灾害,特别是淮河每隔几年就有一次流域性的大的灾害,所以我市各级民政救灾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减灾救灾工作领导,立足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思想上丝毫不能懈怠,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认识一定要到位。各级主要领导要把减灾救灾工作摆上位置,充分做好防灾救灾准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做过、不可错过”,使减灾救灾工作始终处于常备状态。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继续加强春荒救助工作,深入落实各项救助政策
冬春救助工作有着严格的时间节点,每年12月到下年2月为冬荒救助期,3月—5月为春荒救助期。春节前,各地已将第一批冬令款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2月底,省厅又再次下拨了春荒救助款。目前春荒救助期还有一个半月。各地要在总结冬令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的基础上,扎实做好春荒救助工作。要在春荒救助过程中,按照“底数清、救济方案细、领导到位、资金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的要求,安排部署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一是要尽快下拨资金,按照分类救助,保障重点的原则,抓紧制定实施工作方案,通过“一卡通”方式把资金尽快不留地发放到群众手中。二要加大本级资金投入,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按照上级救灾资金分担的要求,尽可能加大本级投入力度,充分履行地方各级政府的救灾主体责任,三是做好公开和宣传工作。资金下拨后,各地要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公布,并积极联系有关媒体,宣传春荒救助政策及救助工作开展情况,让受灾群众了解党和政府的救助政策,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
(二)要加强灾情管理,努力提升灾害管理水平
各地民政部门要本着对党和政府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各项救灾应对措施落实到位。一是要掌握各项政策。要认真扎实学习《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熟练掌握中央和省级灾害救助政策,并积极建立本级资金投入机制,下功夫协调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真正把为民服务、为民谋利的好事办实、办到位。二要强化应急值守。各级民政部门要严格汛期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主要负责人要上岗带班,值班人员要熟悉救灾业务,救灾设备要运行良好,灾害损失达到本地救灾应急预案相应等级的,要立即启动应急相应,组织工作组赶赴灾区,确保各项救灾政策落实。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坚决地转移危险区域和危险地段的受灾人员,将紧急转移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县、乡、村、户、人,不留死角,不漏一人。要妥善安置转移群众,确保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饮用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够及时医治,孩子有学可上,确保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秩序稳定。三是要加强灾情信息报送工作。要严格按照新修订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和新上线的灾情管理系统统计报送灾情。在以往的救灾实践中,经常出现灾情信息报送不及时问题。民政部门作为灾情主管单位,在重大灾情发生后,必须2小时内向本级政府汇报的同时,还必须上报上级民政部门及至民政部,坚决杜绝灾情上报不及时,对灾情不审查等现象。发生突发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各级民政部门要在第一时间掌握灾情、通报灾情情况。要进一步加强灾情管理规范化、秩序化,灾情报送要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系统,灾情评估要与有关部门认真会商核定;灾情客观真实及时统一,保证灾害信息快速及时,核报准确,评估科学、规范。四是要加强救灾工作的动态管理。减灾救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特有的工作程序,在灾情未发生时,要进一步完善救灾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提前做好资金、物资、设施、设备等备灾工作;灾害发生后,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做好灾区群众生活安置,及时上报灾情;灾情稳定后,要扎实做好查灾核灾工作,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准确及时确定救助对象;及时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对不同救助对象,采取不同救助政策,要明确重建目标,建立联系人和责任制,及时帮助解决存在困难,随时督促检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重建任务;针对因灾造成的生活困难,扎实开展冬春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摸清不同人员在口粮、饮水、衣服、取暖及医疗方面存在困难,保证受灾群众自12月—下年5月期间,基本生活不发生问题。目前,各地在急的是加强汛前各项救灾准备工作,我市每年5月中旬进入自然灾害多发时间段,各级民政部门在5月中旬前对本地汛前准备工作组织一次全面自查,认真查找、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并将自查情况上报市局,市局将适时组织汛前检查工作。
(三)要切实加强救灾款物监管。
为了加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落实自然灾害分级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民政部和民政厅、财政厅均出台了《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各地、各级要按照《办法》中明确的资金使用用途、资金管理和监管要求,认真安排好各级救灾资金预算和工作经费,加强救灾款物使用、管理和监管。要进一步规范资金拨付程序,切实简化拨付手续,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要按照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要求,区分救助对象,建立工作台账,定期公布资金分配、使用、发放情况。要抓好各项制度的健全完善,突出重点管理环节,加大本级审计力度,规范资金发放程序,主动接受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要建立健全救灾专项资金监管长效机制,开展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情况年度核报和监督检查。各县区要开展自查自纠,市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抽查,确保救灾款物规范管理,安全使用。
(四)要加强减灾救灾协调机制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减灾救灾工作发展。
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减灾救灾工作,在2010年成立了市减灾救灾委员会,今年又及时调整了减灾救灾委员会成员及主要领导。同时根据我市救灾减灾工作现状,救灾扶贫周转金及时更名为市减灾救灾中心,并赋予了新的职能,救灾减灾功能得到完善,救灾力量得到加强。各县区未成立的要及时成立,已成立的应及时调整充实组成人员,保证汛期到来前,机构健全,领导到位,部门责任明确。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国家综合减灾防灾规划(2011—2015)》,重点抓好部署落实和项目对接,寿县已列入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市减灾救灾中心要积极争取列入有关项目建设总盘子,尽早完成可行性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等前期工作,向省厅积极汇报,争取项目建设。要加强制度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厅有关救灾工作政策,同时及时修订完善市、县、乡、村(社区)救灾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建立市县各级自然灾害资金按比例分担机制;要确实制定受灾人员救助政策,推动县区出台本级受灾人员救助标准,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水利、气象、地震、农业等部门的横向沟通联系,完善预警会商、评估机制,有效整合各项救灾资源。
(五)要加大全市防灾减灾工作力度。
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四个国家减灾日,各地要尽早动手,认真谋划,制定好活动方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减灾宣传,切实提高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技能。要继续在全省城乡社区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活动,以此为抓手,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减灾工作机制,完善相关预案,组织社区开展减灾防灾演练,建立社区救灾应急志愿者队伍,加大减灾宣传力度,在去年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基础上,各县区至少争取再创建一个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二、活动主题
以“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为主题,通过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倡导每个公民积极参与“四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与他人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和避险经验,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唤起社会公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居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
三、活动时间
为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周,其中5月12日为集中宣传日。
四、活动内容及分工
1.开展专题宣传。宣传周期间,日报社、电视台开辟专题专栏,宣传灾害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播放科普影片,报道活动动态,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日报社、市文广局
2.播放公益广告。在城市广场、公园、学校、社区、居民小区悬挂宣传横幅,利用户外广告、公交车、高速公路、城市高架道路的LED显示屏、宣传橱窗和电视广告等资源,插播防灾减灾宣传标语、图片公益广告。利用通信资源,向全市手机用户发送公益短信(内容为今天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市减灾委提醒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学习避险自救知识,做好灾害风险预防,携手共创幸福生活)。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广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教育局、市气象局、市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
3.鸣放防空警报。全市鸣放警报3分钟,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的国防和民防观念,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
牵头单位:市民防局
配合单位:市文广局、日报社、市电信局
4.开展广场宣传活动。市各有关单位联合组织开展广场宣传咨询活动,以及以“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签名活动,各区镇自行组织。
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民防局
配合单位:市城管局、市科技局、市地震局、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团市委、市红十字会、各区镇
5.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中小学校和社区为主体,组织开展介绍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等主题内容的班会、社区主题讲座活动。民政部门举办一期《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培训班并组织各区镇灾害信息员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科协、市民政局
配合单位:各中小学校和社区、各区镇
6.组织灾害应急演练。宣传周期间,有条件的学校、企业、社区、商场、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组织开展火灾、地震、危化品泄漏等灾害的应急、疏散演练。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市安监局
配合单位:市卫生局、消防大队、团市委、市红十字会;相关学校、企业、商场、社区等
7.开展灾害隐患排查。各职能部门结合宣传周活动,深入学校、医院、福利机构、宾馆、企业查找灾害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落实整改方案,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各社区组织居民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提高居民家庭预防灾害风险能力。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安监局、消防大队、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
配合单位:各相关单位
8.推荐观看影视作品。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利用电影院、网络组织观看电影《玉树花开》等涉灾影视作品,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达到关爱生命、珍惜当前和谐社会生活的目的。
牵头单位:各机关、企事业单位
9.指导基层减灾建设。以“防灾减灾日”为契机,深入城乡社区,指导基层社区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完善社区救灾应急预案,明确灾害来临时社区居民的自救互救措施和应急避险场所,增强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以社区为平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印发《关于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意见》,继续深入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大工作力度,扩大创建面,建设和培植更多的典型和示范点。
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相关街道、社区
10.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工地、企业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牵头单位:团市委、市科协
11.开展防灾征文活动。以公民自身或身边人灾害风险经历为线索,描述避险自救过程和做法,讲述避险自救感受和避险忠告,分享防灾减灾经验为内容;以观看涉灾影视和阅读涉灾书籍为内容,分享观后感、读后感,向社会征集稿件,并进行评奖。
牵头部门:市减灾办
配合部门:市减灾委成员单位
12.开设防灾主题微博。将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周期间的各类活动以发微博的形式及时上传网络,向社会公开,以提升“5.12防灾减灾日”的社会关注度,在宣传周活动结束后持续更新微博,防灾减灾相关知识,促进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经常化开展,不断增强公民防灾减灾意识。
牵头部门:市减灾办
五、组织实施
在“四个全面”战略和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各界将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迈上新台阶为目标,扎实推进“两个率先”,将民政事业放入“建设宜商宜业宜居的新__”大局中考量。
1、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__省社会救助办法》,严格按照《__省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低保家庭申报听证和收入核查办法,规范申请、审批程序,科学制定保障标准,适时提高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坚持“一户一档”和动态管理。落实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__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方案》(__办发〔2014〕124号)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城乡低保将实现一体化。完善低保信息系统管理,完善低保对象在住房、医疗、教育、司法、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
2、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力争到2015年末,人均年供养标准达到4000元以上。巩固五保供养成果,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改扩建21所农村敬老院,力争五保对象集中入院供养率率达到75 %以上。广泛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省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4个,省级文明敬老院6个,市级三星级敬老院10个。
3、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十三五”期间,全面建立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村组(社区)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
1、加强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细化灾情统计标准,完善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在减灾委综合协调下,建立完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和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机制,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及平台,加强对灾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处理和应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有效发挥灾害信息员在传递信息、组织群众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救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依托公安、消防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灾民生活救助快速有效,倒房重建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冬春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社会动员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响应、救助有力,当年需恢复灾民倒房重建率达100%。
3、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企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完成20个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80%以上居民了解掌握灾害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灾害信息传播覆盖面达到应接受信息人群的95%以上。进一步修定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结合广场、公园、学校、
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转移安置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4、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建设。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优化电视、广播、报刊、电话、互联网等传媒在灾害信息的传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的作用。设置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等科普基地。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推动减灾防灾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
5、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保险实现全覆盖。继续扩大,并巩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达到99%以上。提倡和鼓励单位、个人积极参加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红十字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6、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计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适量储备救灾物资,保证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协议储备等救灾物资储备方式。
7、规范救灾资金使用,加强减灾救灾资金投入。督促乡镇认真贯彻落实《__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__财社〔2011〕48号)要求,建立区、乡自然灾害救助经费分担机制,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提升救灾资金使用效率。
1、儿童福利。进一步完善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鼓励公民收养,推进家庭寄养,加强亲属监护,提倡社会助养,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大有效投入,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体系,使困境儿童的生活保障更加有力,医疗康复保障更加健全,教育保障政策更加完善,监督保护制度更加科学。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有专人负责的区、乡(镇)、村(居)三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或儿童福利指导站,构建困境儿童保障“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工作。强化社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和组织功能,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临时照料、教育辅导、心理疏导、监护指导、政策咨询、履职能力培训等服务。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
2、残疾人福利。认真落实福利企业减免税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好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拓展福利企业兴办渠道,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兴办福利企业,研究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福利企业扶持政策,支持兴办小微型福利企业,多种渠道扩大残疾人就业。
3、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按照到2020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40的目标,留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加大养老服务业资金投入。要将福彩公益金留成部分的50%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
4、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立养老机构日常运营补贴机制;建立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补助制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
(四)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抚恤政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进军休管理和服务创新,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
1、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巩固双拥创建成果,2017年,力争再创省级双拥模范区“五连冠”。
2、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改扩建,计划再投入1700万元,实施陵园景观及绿化提升工程,将陵园打造成__北一流褒烈育人基地。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全面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安置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确保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安置率继续保持在100%。严格按照《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及省市有关安置法规政策继续做好转业士官岗位安置工作,确保安置率100%。积极动员符合参训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保持十二五期间平均95%的参训率基础上有突破,争取达到95%以上的参训率,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复退军人问题的指示精神,以稳定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稳控工作,把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我区涉军群体的总体平稳。
(五)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组织好城市第六、第七届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第十一、第十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以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为基础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增强基层民
主自治的透明度,强化村(居)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全面推进“政社互动”,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加大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力度,增强其承接社区各项事务的能力。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城乡社区依法自治率均确保100%。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以民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居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到细化、精化,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各项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20年底,注册社区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18%。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加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区、乡镇、社区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底,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率达到80%。普遍建立综合服务大厅,实现“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将城乡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支持,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办公条件,确保每个村居办公经费每年平均不低于10万元。
4、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发展力度。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较快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区登记社会组织力争达到每万人8个以上。设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机制。编制年度《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目录》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将政府部门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定向委托等方式转移给评估等级高、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机制,重点围绕养老服务、心理慰藉服务、助残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服务及其他公益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与此相关的公益创投项目,培育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质公益项目品牌。
“五化”联建创建优美社区
文化联动创建文化社区
治安联防创建平安社区
服务联心创建爱心社区
近年来,大庆社区先后荣获多项国家、省、市荣誉,如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以及安徽省文明社区、文化先进社区、百佳社区、科普示范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等。仅2012年就荣获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省党校先进社区共4个国家和省级表彰。“四联四创”使大庆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美社区、平安社区、文化社区、爱心社区和和谐社区。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充分利用各种减灾救灾资源,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场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强化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减灾工作由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损失与降低灾害风险并重转变,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13年全县救灾工作要力争实现“两下降、三提高、五确保”目标,即在未发生巨灾的前提下,力争全年实现因灾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常年明显下降,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提高抢险救灾应急处置水平,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所、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三、工作重点
(一)切实安排好冬春救助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冬春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工作,认真组织落实。一是要对冬令救助工作进行自查。认真开展“回头看”,检查冬令救助资金是否全部下拨,救助对象是否准确,救助台帐是否建立,救助资金发放程序和手续是否完善,发现问题要立即整改,违反政策的要坚决纠正。二是要认真做好春荒救助工作。要摸清底数,精心制定救助方案;统筹安排,实行分类救助,确保灾民每人每天1斤口粮,保证接上夏粮。三是要严格执行救助政策。冬春救助资金主要用于灾区群众口粮、衣被等救助,不得挪作他用,切实做到专款专用、重点使用。
(二)认真做好新灾应对工作。一是要加强灾情会商。要与气象、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进行灾情会商,对本地重大自然灾害发生趋势作出预测,为做好救灾减灾准备提供依据。二是要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汛期之前,完成县、乡(镇、场、企业集团)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的修订编制,使预案内容更科学、更完善。三是要加强救灾物资储备。根据本地实际需求,会商有关部门利用实物存储、协议储备等多种方式,形成规模适当、供应充足的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四是要加强灾情信息管理。认真落实《民政部自然灾害统计制度》,保证灾情信息报送渠道和救灾通讯网络畅通,确保灾害信息上报及时、准确。五是要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每个乡镇和每个村(居)委会至少要有一名灾害信息员。各地要根据《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多种方式对灾害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安排一定的通讯补助。六是要全力做好灾害应急救助工作。一旦灾害发生,要迅速启动救灾应急响应,进入应急状态,实行24小时救灾值班,及时收集、上报灾情,派工作组到灾区查灾核灾,组织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三)继续推进农村困难户危房改造工作。今年,省厅将继续对农村困难户危房改造予以补助,各地要再添措施,积极推进今年危房改造工作。一是要争取领导重视,将危房改造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二是要加强与财政、建设、土地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齐抓共管,形成危房改造整体合力。三是要通过财政补贴、社会捐助、包户扶持和建房对象自筹等渠道,千方百计筹措建房资金,破解资金筹措难题。
(四)继续完善基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制订任务。根据民政部和省厅的部署,今年要完成乡镇和村(居)委会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制定工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救助应急预案体系。1、成立工作专班,开展业务培训,加强检查督办,确保按时完成任务。2、制定样本,供乡镇和村(居)委会参考;预案文本简明扼要,便于操作;选择部分乡镇和村进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上半年完成试点,下半年全面推开。3、预案制定前要对本地自然灾害情况进行分析,制定过程中要做好征求意见、专家咨询和按程序审批等工作,后要做好实施、修订、宣传、培训、演练等工作;要通过现场演练,检验预案质量,及时修订完善预案内容,不断提高预案的实用性;乡镇和村救灾应急预案要报县民政部门备案。
一、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地震是各种自然灾害中破坏性最大、预测难度最大的灾害之一,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的青海玉树7.1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去年全球强震活跃,发生了3.11日本9级特大地震,是有记录以来全球第四大地震,致使我国大陆周边7级以上地震活动明显增强,也使我省进入汶川地震以来的第四个高频次年度,全年全省发生有感地震101次,远高于多年平均60.75次,防震减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一系列防震减灾工作方针,积极落实防震减灾措施,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仍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地震监测能力不足、预防水平较低、城镇建设工程和农村民居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不到位、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薄弱、应急措施不够和应急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具有重大价值和影响的工程设施及生命线工程遍布全县,一旦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其损失将极为严重。因此,各镇、社区、部门要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高标准要求,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二、明确全县防震减灾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宗旨,贯彻落实省、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实行预防为主、防御和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围绕抓建“一个工程”(地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继续深化“三个体系”(监测预报体系、震害防御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达到不断提升全县民众的防震减灾能力目标,为建设“八个”提供良好的安全可靠的保障。
总体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大、中型企业、经济发达镇的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全省县级先进水平。
三、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工作能力
一是加强地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加大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质量和监测水平,对有效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统一规划布局,加快地震宏观监测网络建设步伐,健全地震监测网络,增加地震监测手段,年内完成三大塬区土桥镇、清塬镇、太村镇、职田镇、底庙镇和原底社区的地震宏观观测点建设任务。努力争建微观监测系统,积极争取省、市地震局的支持,一方面为我县配备一些诸如地磁、地电、地下流体等灵敏度高的微观监测设备,弥补我县无微观监测手段的空白;一方面建立地震信息节点,实现与省地震局的专网连接,便于及时获取地震信息,为地震预报和应急救援提供可靠保障。
二是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工作机构和救援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工作机构,是做好地震应急工作的根本保障。县直各单位、镇、社区政府要以省、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完善应急预案,于6月底报送县地震办备案,并择机开展应急演练。尤其是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力争每年1次,加强人密场所应急处置能力。同时,组建行业救援队伍,配备救援装备,提高地震现场处置能力。各级各部门都要建立健全动态更新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推进地震灾害快速评估,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和地震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建设。
三是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打造呵护群众生命的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要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规划设计,争取在年内建成县城体育场、旬中新校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避难场所。各镇、社区也要按照地震、城建部门的设计要求,在镇区所在地选址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尤其是要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各示范村建起符合国家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
四是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全面提高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地震、发改、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必须依据《防震减灾法》和《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充分考虑地震活断层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的必备内容,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相应实施文件,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依法开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和审批。地震部门要按照省、市有关要求,会同规划、建设等部门建立城市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数据库,认真做好我县辖区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动参数复核和抗震性能鉴定等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各项防御措施,提升整体综合防御能力。同时,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对农民集中居住点民居抗震设防工作的指导,继续深入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全面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防灾能力,创建一批省市级地震安全农居示范点。
一、指导思想
创建安全社区工作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是创新社会管理,全面加强安全基础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典型引路,开展安全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全面建设“四区四高地”的重要载体。各有关单位要从加强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安全社区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开展创建活动,确保我区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取得新实效。
二、工作目标
1.根据市安委办《关于深入推进我市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意见》,《市安全社区评定标准》,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2.2014年,至少有一个街道成功创建省级安全社区,至少有两个街道申报完成市级安全社区。
三、工作分工
(一)区安委办(区安监局)
1.拟定完成《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规划》。规划今后3年区安全社区建设,提出3年内至少有一个街道建成国家级安全社区并达到国际安全社区水平,全区所有街道达到市级以上安全社区建设水平的总目标。同时,在国家安全社区创建标准的框架范围内,对安全社区建设体制机制、人员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品牌等任务提出子目标。
2.做好全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职业危害、中小企业安全促进项目的指导。安全文化宣传及安全品牌建设,按照市安委办要求拟定居民社区安全展示馆建设标准。建立居民安全社区认知程度及安全意识调查机制。
3.安全文化展示馆实事工程建设。一是按照市安监局的要求,以沧浪街道桂花社区安全文化展示馆建设为标准,在今年上半年制定完成市居民社区安全展示馆建设标准。二是落实区内安全文化展示馆的建设。选定好安全文化展示馆地址,联系有关公司,制定预算方案,选定灭火模拟操作设备、火灾逃生模拟设备、个人急救模拟操作设备,并落实设备的安装维护、使用教学等工作。力争在今年完成3个安全文化展示馆的建设。在展示馆建设完成后,要做好广泛宣传,落实启动仪式,定期组织企业、学校、居民参与到安全展示馆内各栏目的活动中。每季度组织一次安全文化展示馆安全主题活动,以4月份职业病防治宣传周、5月防灾减灾日、6月安全生产月,11月“11.9”消防日等为载体,开展主题活动。
4.根据市安监局的安排,组织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人员参加省安监局组织的安全社区建设培训。在今年6月之前,编制安全社区建设标准汇编,购买安全社区创建指南等书籍下发至街道,组织创建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对国家、省、市安全社区建设标准作详细的解读,提升创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基本能力。
5.邀请国家、省安全社区创建专家对我区安全社区建设进行长期指导,举办1-2次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培训,参与培训人员要涵盖街道分管领导、安全员等,进一步增强我区安全社区建设标准化程度。
6.组织一支安全文化宣传队伍,进街道、进企业、进社区,就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安全技术知识等进行宣讲。由安监局牵头,每个处室各派一名年轻同志负责本处室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宣传、办公室负责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监管处负责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职业危害,综合处负责居民安全防火、火灾安全教育等综合性安全知识、监察大队负责中小企业安全、安全标准化,每个季度,每个处室开展宣讲活动1-2次。
(二)各有关部门
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从“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在履行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指导街道开展本行业领域安全促进项目。2014年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并在今后每年逐步推广至全区各个部门。
拟将住建和市容市政局、平江、沧浪、金阊消防大队作为2014年部门安全促进项目试点。
1.住建和市容市政局
按照自身职能,在区内建筑工地开展建筑安全促进项目,梳理全区在建工地名称、数量、地址、承建公司、转分包状况等安全生产基本情况,对区管建筑工地、老新村改造工地开展安全检查、广泛宣传建筑安全,督促工地组织安全培训、建筑事故警示教育,积极联系市住建局开展燃气安全促进项目,提升燃气安全管理水平。
2.平江、沧浪、金阊消防大队
按照自身消防宣传工作要求,分别开展消防安全促进项目。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居民消防安全服务、应急自救逃生技能演练等活动。协同街道组织消防安全检查每月不少于2次,居民消防安全服务、应急自救逃生技能演练每季度不少于1次。同时,结合专项整治活动,在德合小商品市场、钱万里桥小商品市场、机电五金城等市场开展市场消防安全促进项目,提升市场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3.其他各部门
(1)结合自身职能,积极支持条线单位参与街道创建安全社区工作。充分利用现有工作项目、品牌,与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实现联动、对接和资源共享。
(2)结合自身职能,将交通、消防、工作场所、居家、老年人、儿童、学校、公共场所、体育运动、涉水、社会治安、防灾减灾与环境等多方面内容与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相互结合。保障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有效开展。
(三)各街道
1.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区域特色,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按照市安全社区创建标准,充分整合各条线工作,完善安全社区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安全社区建设有关制度,实施安全促进示范项目。
2.按照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的要求,配齐专职安全员。其中,各街道应充实安全社区建设人员队伍,做到街道层面至少选定1-2人从事安全社区建设,每个社区至少选定1人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结合属地网格化网络,初步建立安全生产监管网格化管理机制。
3.已全面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街道以省级安全社区建设为目标,继续落实建设工作。抓特色项目建设。结合辖区安全特点,在安全生产、消防、交通、老年人、青少年等多个领域开展安全社区促进项目,有条件的要积极探索安全文化展示馆建设,促进安全文化广泛传播。
四、方法要求
1.制定工作方案。各街道应对照《市安全社区评定标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自评,分析存在问题。各街道根据自评结果,按照标准要求,拟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将自评结果、实施方案于4月16日之前报区安委办备案。
2.开展宣传动员。各街道应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进行广泛动员,讲清安全社区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宣传安全社区创建理念和标准,动员社区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并按照标准要求,落实好一次安全社区创建启动仪式。
3.建立组织机构。各街道组建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安全生产、卫生、公安(消防、交巡警、治安)、民政、住建等条线为成员的安全社区创建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不少于9人,部门不少于3个。建立情况于4月30日前报区安委办备案(以红头文件形式报备,列入目标责任考核)。
4.健全各项制度。各街道应在原有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安全社区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员职责制度、辖区小区安全管理制度、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巡视检查制度、居民安全公约、事故与伤害预防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制度、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应急救援制度、事故与伤害记录和安全社区创建档案管理制度、安全工作目标考核奖惩制度等制度,切实开展工作,保障制度有效落实。
5.开展调查摸底。各街道应在宣传动员基础上,对本辖区内所有社区安全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掌握社区安全基本情况,特别是要摸清控保建筑、古旧民宅、群租房等火灾隐患易发地点以及孤寡老人、低保户等弱势群体的基本情况。建立社区安全基本情况档案,为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6.优化活动载体。各街道应在社区道路、楼道等居民日常活动的适当场所建立固定的社区安全知识宣传橱窗,定期更换内容。并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设立相对固定的社区安全宣传教育场所,以课堂培训、文体、互动、演练、知识竞赛、发放宣传品等形式对居民进行安全教育,每半年不少于1次。
7.整合各类资源。区安委办、各有关部门、各街道应积极联动,充分整合各类资源,特别是要利用好当前各条线工作中的各种品牌,融合交通、消防、工作场所、居家、老年人、儿童、学校、公共场所、体育运动、涉水、社会治安、防灾减灾与环境等领域的相关安全知识进行宣传与教育,开展至少6个安全促进项目,全面营造安全社区创建的良好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