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科学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1: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体科学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人体科学专业

篇(1)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的实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在体育院校中,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思维方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体育科学中的二级学科,其实验教学内容是运动人体科学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各体育院校正在进行各种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也取得了初步成果。本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原则,提出了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内容,为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参考。

1 更新实验内容,建立完整实验课程体系

重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变对理论教学的过分依赖,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逐步建立独立的适合本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是指在原有实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方法新颖、涉及多学科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实验,删减那些验证性强、方法陈旧、内容单一的实验项目。把这些实验项目科学归纳后建立适合本专业的新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2 合理设计实验类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本着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提高能力、统筹兼顾和整体优化的宗旨,实验类型应该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合理组成,将实验教学内容按功能模块进行有机整合在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中,基础性实验主要考察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所占比例较大。综合性实验主要考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与增加主要为了改变学生按实验步骤机械操作,只动手不动脑的实验习惯。这样即可改变原有按部就班的旧实验教学模式,又增强学生的实验主动性与创新性,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在完成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3 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书本的内容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封闭式”实验教学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使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汲取多方面的长处和经验,更加具有生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包括两个方面: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对内开放是允许学生有组织地在课余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实验操作,也可以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更高水平的实验操作。对外开放主要是指与学校内外进行各种形式的实验室人员交流和实验资源共享,充分吸收其它专业所长,充分利用本校资源。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培养,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实验课教学空间

随着各个体育院校学生人数不断的增加,实验设备和经费极大不足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大力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些实验设备量不足、尚未购进的贵重设备和需要采用活体动物的实验内容制作为多媒体课件,可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缓解师资矛盾。利用多媒体手段不仅可将抽象的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且还可通过动画的方式演示机能的动态变化过程,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此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条件进行网络教学,拓展实验课教学空间。在完成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全面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实验课教学空间的拓展也要求全面提高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师是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科研中的一支重要队伍,是教学环节的关键,是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实验教师业务水平,可以多给现有实验教师提供进修交流的机会,也可将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教授、副教授引入实验教师队伍。另外,也可以选择实验能力强,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研究生充实实验教师队伍。

5 改变考核办法,多种形式进行学生实验成绩考核

实验教学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理论课教学。它既有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又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的考核机制,制定合理的考核内容和标准非常重要。实验考核应坚持全面、客观、公平的原则,在全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在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成绩考核与评定可采取实验技能操作、实验报告批改、实验设计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考核办法,以提高实验考核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使考核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实验考核、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应及时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查珍,周元祥.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4):23—25.

[2]陈克敏,林明栋,王竹立,等.机能学科实验教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3):21—25.

[3]常春耘,陆南.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235—238.

[4]周叶中,陈学敏.综合性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0,33(5):75—82.

[5]尤桂杰,钟兴明,顾丽燕,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3):103—105.

[6]邱红霞.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2005,26(2):77—81.

篇(2)

十几年短暂发展的历程中,在政府大力支持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然而从目前运动人体科学相关专业的就业总体情况下看。存在着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的供需错位问题。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对影响就业的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来自山东省各大高校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270名。

1.2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的专著、核心期刊等文章并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对其进行资料分析,为本文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采用毕业生问卷调查,对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泰安医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270名毕业生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为92.6%,有效率为100%。

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调查和收集的相关数据采用excel等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客观量化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就业意向

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形式,培养形式又决定了人才的就业去向,教育部把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从事体育领域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者、管理者、和咨询者以及运营者和科学教研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就业生的就业意向中占主导地位的并非如此。 结果显示,28%的就业生希望就职于学校,21%希望就职于科研设计,19%希望去国家机关,剩余的分别是私企12%,事业单位9%,外企7%,其他2%;学生毕业后,27%的学生希望继续深造学习,25%的学生希望立即就业,23%的希望考取公务员,20%的希望自主创业,还有15%的希望能出国留学;学生就业地调查显示,58%的学生希望留在学校所在地济南工作,19%回到家乡,其余23%选择到其他地区就业。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学校和科研设计单位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就业的主要意向地。而真正从事本专业的却寥寥无几,由此可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体育运动领域中还没有占有一席之地,致使专业人才大量外流,从事着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职业。这不仅是专业人才的流失问题,也对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2就业信息来源

学生就业信息的来源,在其就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因素,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方向。调查显示,49%的学生对于学校就业政策,就业手续办理以及相关制度不很清楚,37%完全不清楚,9%较清楚,只有5%很清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迫切需要了解单位的信息排名为:薪酬福利,主要业务和公司前景,企业资金和规模,职位信息,聘用条件,管理体制,人才培训;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的途径,27%通过网站,22%通过学校就业信息,21%通过校外招聘,11%通过亲戚朋友,9%通过广播电视媒体,7%通过报纸,1%通过手机群发信息,2%通过其他途径;在学生中,39%的人认为亲属或朋友能提供最多的求职帮助,学校老师为21%,其他方式为40%。

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就业信息不能满足他们的就业需求,而且从信息获得方式上看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就业信息,从而会让毕业生错过很多就业机会。在学生个人方面,他们对学校所提供的求职帮助上并没有过多希望,而更多依据亲戚朋友或者其他方式。所以在对应届生的课程设置上,应该多给予一些就业指导,以便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

3 建议

3.1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指导类课程的比例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直接表现,是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方案,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响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首先,应依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开设相关运动技能课程,满足社会健身指导的实际需求。其次应加大实践指导类课程的比例,改变目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不足。尤其是实践指导类课程应贯穿始终。只有提高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实践指导能力才能显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优势所在。

3.2设置健身指导岗位

体育运动领域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运动指导及康复指导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之一,为满足社区体育和大中型企业职工的健康体育指导,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工作岗位,以满足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基本就业保障,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实现全民安全健身的全面展开。

3.3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希望到国家机关、高校、事业单位。以得到更好的名声和待遇。在地域的选择上则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愿意回到乡镇就业的较少,对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到中学就业也是一个很不错很适合的选择,但是往往这种选择是在个别学生最后的就业选择上。所以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降低自己过高的期望值是学生在校期间就该接受的思想。

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身的优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个人的不同条件,全面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融入到社会的团体中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陈永军.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398-1400.

[3]姚鸿恩,李宗珊,荣湘江等.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2006,13(1):82-84.

篇(3)

关键词:体育文献计量;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111-04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学位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集中反映某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现状,是衡量研究生学习、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数据源,检索项为学科专业名称,检索词为运动人体科学,检索范围从1999~2010年,匹配条件为精确,截止2010年5月12日,由此获得963个检索结果,其中通过筛选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学位论文35篇,最后将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全日制硕士毕业学位论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体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1]。根据体育科研成果的性质可将体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3类[2]。其中基础性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类,而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又常被归为一类,以“应用研究”统称[3]。

1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4]曾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2年以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大多是以生物学传统的动物实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技术动作分析等微观实验研究为主,而近些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逐渐采用一些新技术手段,如蛋白质组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等,在运动性心脏、骨骼肌以及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从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向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以系统整体观点来综合宏观和微观研究,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论文有509篇,占54.85%,应用性研究论文次之,有327篇,占总数的35.24%,而开发性研究和纯基础性研究论文数仅占8.19%和1.72%。

结果显示,纯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选题较少,虽说运动人体科学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应用基础性研究课题的属性,但其本身还是存在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只有各研究类型均衡发展,才能够有效促进整个学科研究的进步。因此,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这个特殊科研群体中,应特别注重科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分析来看,研究内容丰富,选题方向多样,能够体现当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新问题。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传统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同时,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呈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如低氧训练的生物学基础、高原训练和运动员机能监控、人体功效学、生物力学研究及运动器材研发、体育工程学等。

2002年以前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机能、疲劳与恢复、营养、激素及内分泌、机能评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训练、代谢方面的论文分别有7篇和6篇[5],而现在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高原训练和代谢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在传统研究领域更加深入,同时还有些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增加,如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关联性研究、纳米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中医保健以及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等。不过,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自由基生物学等生物工程技术已应用于运动人体中,但硕士学位论文中还甚少涉及。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础[6]。交叉和综合选题成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普遍现象,不仅涉及到同级学科不同方向之间的交叉选题,还涉及到同级学科之间和跨学科之间的交叉选题,使研究课题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拓宽研究视野,突破思维局限,敢于创新呈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根据研究目的所选择和组成的客体,本文通过对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梳理,发现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208篇,占22.41%;以军人、老年人、患病者等为研究对象的有104篇,占总数11.21%;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有67篇,仅占总数的7.22%。

由此可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最多,而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择的群体相对广泛,选择研究对象最多的是运动员,其次是大学生,少年儿童相对较少。

3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一门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利于该科学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体育科学研究的进程,作为体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同研究方法手段发展也是分不开的[7]。从本文分析的硕士学位论文看,大部分论文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范围研究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测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实验法,这也符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特点。而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论文多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8]不同的是运动人体科学论文的研究习惯以实验为基础,以客观量化的数理统计为依据,以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为辅助研究手段进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研究。

从质与量的角度可将研究方法分为比较、归纳、分类等的定性分析法,数理统计的定量分析法及运用数理统计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发现,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学位论文占总数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别占82.27%、80.53%、70.15%。结果充分体现研究论文多以定量数据分析为主。

4硕士学位论文的应用价值

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医学等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为生物学、医学的一门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讨生命奥秘、人类疾病机制及治疗等不可缺少的手段。运动人体科学与生物学、医学一样,同属于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单从研究对象选择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多以动物实验为主,大多数运动机制是在动物实验中实现的。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基因表达形式也逐渐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热点。

研究动物的优点在于动物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个体差异较大,在模拟人体运动的某些研究中是比较有用的,其实验结果也带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尤其在选择一些诱发性动物模型时,能够在短期内复制出大量模型,并能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使复制出的模型运用于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正确的掌握和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使实验者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还能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减少研究的盲目性。但动物实验同时存在着很多缺陷。运动人体科学毕竟是要研究人运动的一些机能机制,动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运动特征及环境与所效仿的人类运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体育领域中,从实用价值角度看,人体实验的研究更能直接说明问题。

纵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发展,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和需要,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应多从研究人类运动的角度出发,将基础理论研究合理运用到运动实践中。

除了以动物模型为实验对象外的519篇论文中,研究成果与竞技体育有关的论文230篇,其中基础性研究63篇,应用性研究119篇,开发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运动员身体恢复的手段和方法、新技术、特殊仪器应用于运动员训练等。如低氧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有40篇论文与低氧训练的机制及应用有关。

从多维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既是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体育科学研究社会价值的最好尺度[9],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除服务于竞技体育研究范围外,在全民健身范围内,人类健康与健身运动领域也应得到重视,大众体育的发展,必将接受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的指导,并将体育纳入“一级预防”的“预防医学”框架之中。在我国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10]。在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与群众体育有关的研究有115篇,占总数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的研究,各种力学负荷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现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与体育运动保健的研究,人体体质健康状况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运动健身的特点与方法,运动与营养膳食处方的指导等。

近年来我国的肥胖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肥胖少年的增长比例更大,成为儿童时期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可作为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诱发因素之一。学校体育也成为现在体育科学研究的领域之一。学位论文的研究涉及到学校体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状况、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不同运动对学生生理机能评定、体育院校学生专项教学训练素质等。

5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多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纯基础研究及开发性研究比例相对较少,选题方向不均衡,但随着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日益发展,创新性研究课题也将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的必然趋势。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模型为主导,继承自然科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模式,但为了能更好在体育运动领域发挥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体实验将是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于运动实践的突破点。在设计实验,采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成败的关键,在硕士论文研究中应重点考虑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相结合。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实验研究与定量分析法为主流验证结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元综合方法应用将在今后运动人体领域科学研究稳步发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将成为体育领域科学研究的重点。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分析来看,其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价值更多的还是局限在竞技体育范围内,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以及学校体育领域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06-2007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黄汉升.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周越. 体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现状与展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441-1445.

[4] 贝尔纳J D. 科学研究的战略[G]//科学学译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 张瑞华,朱晗,张哲,等. 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32-1234.

[6] 张雪霞. 从学位论文选题的跨学科现象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 体育学刊,2006,13(1):88-91.

[7] 黄翠,藏威,李国金,等.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展望[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7):1367-1370.

篇(4)

关键词: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Key words: human movement science;experimental 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55-02

0 引言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是体育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和运动心理学等多学科实验内容,是体育专业都要涉及的专业基础教学内容。然而,现在各体育院校或院系中,除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以外,其他相关专业都未能全面、系统地安排这些实验,运动人体科学类各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几十年没有变化。

1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现状

1.1 实验教学依附理论课程教学、各成体系,实验教学内容交叉重复 在运动人体科学的平台上,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课与体育保健学、运动损伤等专业课各自强调体系的完整,相近的课程彼此独立,导致有些实验教学内容重复。例如:PWC170的测定,体成分分析、心肺功能测试等,这些实验在生理学实验指导书、体育保健学实验指导书上同时出现。

1.2 实验项目设置和教学方法陈旧、滞后 实验项目的设置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之一,而目前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的实验项目还是以基础性和验证性的实验项目为主,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1.3 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 与理论课相比,实验教学不受重视,没有完善的考核标准,考核形式单一,目前很多院校的实验考核是以学生的考勤和实验报告作为实验成绩标准,考核成绩所占比例很小。

2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

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关于对高校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和改造的要求,以加强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为出发点,提高投资效益,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与创新的能力,为培养从事体育教学与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

3 构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

3.1 优化实验内容 新的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目前,黄淮学院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的项目设置,运动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的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所占比例达到100%。运动解剖学和体育心理学在基础实验项目的基础上也增设综合性实验。

3.2 实验项目的调整 我系新制订的2013级人材培养方案,在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所有运动人体科学教师进行探讨,将实验项目进行整合,注意学科间的衔接,避免实验交叉和重复,减少非教学重点、非实用性的实验项目和教学时数。

3.3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也应进行教学改革。强化预习提高实验课质量,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来多方位呈现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看到了规范的实验操作过程,这样就大大提高和强化了实验课的效果。

3.4 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估体系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重要的是要对操作进行考核,并加大操作考核的权重,重点考核实验技能、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系实验考核是实验技能操作、自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实验报告和出勤的综合成绩。

3.5 实现实验室的统一管理和开放 实验室统一管理是指对实验室人员、账目、物资、药品、仪器设备等进行统一管理,优化资源,为实验教学服务,实验室管理要规范,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我系建立了较全面的管理制度,并对大型仪器建立专门的档案,保证大型仪器的使用率。

4 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质量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环节,使实验教学走出实验室,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体育教育专业实验教学的新途径,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必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晓兰.浅析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实验室的重要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5):35-39.

[2]朱玉华,杨正宏.改革实验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1):117-120.

[3]丁筱玲,赵立新.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搭建创新实验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3):16-17.

[4]李明.实验室改革及发展趋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149-151.

[5]林华,聂金雷.创新教育与高师体育实验教学改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10-312.

篇(5)

运动人体学科学是一门医学、生物学、体育学相互交叉的学科。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理论和试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1988年30多所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相继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同意、备案,泰山医学院、温州医学院、赣南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6家医学院校相继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概论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体育学课程列为泰山医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必须课程或选修课程。

最初,由于是医学院校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医学、生物学课程依托医学背景,而体育学教学,我们与体育院校相比,我们没有雄厚的体育专业师资背景,体育学理论课程由基础部体育教研室教师担任,尽管教师具有多年的体育授课经验,与体育院校体育理论专职教师相比,还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当等现象。再就是从学生调查中显示96%的学生没有运动训练实践的基础,学生对体育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差,经常存在教师讲课,学生茫然的现象。这两个方面影响了体育学的授课质量。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内涵建设的发展,我们较好的完成了体育学理论的教学,在体育学理论教学中也取到了较好的成果。结合近年来该专业体育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对体育学理论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加强教学管理,以科研促教学

充分利用2006年我校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契机,充分探讨体育学理论授课存在的师资情况,通过学校有关部门,从基础部体育教研室选调部分责任心强、有上进心、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到运动人体科学系体育理论教研室,相对固定了体育学教师的授课课程和研究方向,同时外派学习和进修。由2至3名教师固定教授1门课程,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学术讲座等教研活动,以此提高教学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省部级等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目前,教师承担校级课题9项,参加省部级课题3项,逐渐形成了教师人人有课题的良好局面。

二、师生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法

学生从第二学期就逐渐学习体育学的各门理论课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往往还沿袭着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但面对厚厚的书本和大量的陌生知识,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如何才能掌握和理解这些内容。作为教师,如何为他们架起一座从中学到大学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成功的关键,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转变教师和学生思想,更新了观念,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积极主动地推进了创新性体育学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密切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合理分配教授任务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的体育学知识与运动技巧固然重要,学习方法及对正常人体的认知能力更加重要。学生将来要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康复指导与医学相关的工作,不可能在学校把知识都学到,将来工作后还要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细化、强化。对他们来说掌握所有体育学理论知识显然不现实,能够更好地将体育学理论和他们的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显然更为重要。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理论,了解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影响与需求;教授运动训练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课程,让学生理解、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训练原则、训练方法、队员、学生的心理状况等基本知识,结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大纲,重点突出“运动与医学”的结合,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知识体系,为胜任未来从事的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运动医学服务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主动式实践教学法,使学生称为教学主体

主动式实践教学法正是基于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着眼未来而构建的,它主要是实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PBL强调“先问题,后学习”,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同等重要,包括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是促进者和设计者。应用于体育学教学的主要过程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针对某一阶段要学习的体育学理论内容先自学,在自学中提出许多问题,针对问题去积极查阅参考资料,并且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进行讨论,每组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做中心发言,其他学生作补充发言,甚至可以争论。老师只是针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课堂的主体不再是老师,而是变成了学生。

五、增加学生体育实践的机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是从高中理科招生的,大部分学生没有运动训练的实践基础,学生对运动知识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较差,缺乏对体育理论现象和运动规律的了解,这就不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体育学理论。为之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也取到了较好的效果。第一,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体育术科观摩课,包括田径、球类及武术等课程;第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运动训练和比赛;第三,充分利用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体校、运动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运动现场情况。

六、积极开展网络教学

结合我校开展网络教学,体育学理论课程大部分进行了网络课程制作。通过网络课程的开设,补充了书本上没有且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网上进行模拟测试,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视频资料下载观看,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抽象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网络教师及时布置作业,通过答疑讨论区及时解决了学生提出的困惑与疑问,通过交流,解决了学生与老师当面不方便交流的问题,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密切联系程度。

总之,进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课程教学探讨,主要是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专业特色,培养高级人才。以上是笔者在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教学和管理的一点体会,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姚洪恩.等,办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

篇(6)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所开设的医学统计学课程存在如下问题∶未设置实验课或实习课,学生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差,撰写毕业论文时不用或错用统计分析方法;教学大纲不要求医学统计学术语,学生不能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多采用讲授方法,重视推导公式,课程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学生毕业论文中,统计图表制作不规范,不能应用统计学知识并结合统计图表解释结果。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以加强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根据沈阳体育学院的现有教学条件,进行教学改革。

1 研究对象

以2008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43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8人,女生25人。

2 教学改革方法

2.1 加强医学统计学的基础理论教学,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理论教学,并在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2.2 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医学统计学术语,为熟练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奠定基础。

2.3 扩展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进行实例讲解的同时,增加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内容,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4 加强统计表和统计图制作的教学,并增加课堂练习时间,进行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制作统计图表内容,提高学生对科研结果的总结能力。

3 研究结果

3.1 针对全部章节的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课件,在教学课件中强调了对学生难以理解内容的解释,如正态分布、t分布、卡方分布等,使学生在本文由收集整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正确使用统计学用表(如见图1)。

3.2 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连贯性,循序渐进逐渐引入新知识,强调课前预习,培养学习能力。在理论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的基础上,融入参与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练习题解答和实例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3.3 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医学统计学术语,有利于学生学习统计学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描述统计中的常用英文专业术语如,central tendency,histogram,mean,median,percentile,variance等。

3.4 在掌握上述英文术语的基础上,扩充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内容。如在描述统计学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教学中,在课堂演示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某地120名18―35岁健康男性居民血清铁含量进行统计描述[1](如见图2)。课堂演示后,要求学生参与,应用spss软件重复操作过程,并解释分析结果。

3.5 在统计学检验方法的教学中,融入spss软件分析和统计图表的制作内容,使学生掌握数据表示的方法,培养基本的科研素养。如在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教学中[2],讲解目的、强调检验条件、检验方法、公式、检验步骤、结果解释,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强调明确检验假设,正确建立数据库,如何读取检验结果,如何进行统计结果解释,专业解释等。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演示如何表示分析结果,并演示应用excel制作统计图表的过程,如见表1,图3。

3.6 考试成绩分析 试卷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统计学基础知识、统计计算能力及统计图表制作等方面的情况,在命题中更加强调学生应用所学的统计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考核学生针对不同资料选择恰当统计学检验方法的能力,同时大部分试题需要学生在全面掌握各部分理论内容后才能做出正确解答,因此本试题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考试成绩≤59、60-69、70-79、80-89、≥90分的学生分别占2.3%、20.9%、32.3%、18.6%、25.6%。

4 讨论

本次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的统计学英文专业术语能力,培养区分资料分布,正确选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和提高实际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在各部分教学中贯穿统计数据的科学表示方法,规范统计图表的制作,对培养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7)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健康状况和劳动者的素质,进而影响着人才质量。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也在发生着变革,专业特色与体育健康教学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把专业特色融入体育健康教学中,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又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职业能力。

一、烹饪专业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烹饪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并且在毕业后能迅速上岗的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烹饪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有健康的体质、良好的体能。其次,烹饪专业的学生还要有良好的技能。烹饪专业的毕业生必须熟练掌握:原料加工、禽鱼宰杀、刀工切配、搪锅抛锅、烹调技术等操作技能,这些操作技能是烹饪职业的基本功,是菜式不断创新的基石。另外,烹饪专业的学生还要有良好职业素养。

因此,健康的身体状况、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烹饪所必须的前提条件。在保证体育与健康基本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加强与烹饪专业相关技能素质的教学和练习,将会大大促进专业课技能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体育与烹饪专业学生的体能相结合

烹饪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有健康的体质。他们的工作很辛苦,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较为繁重。无论是加工切配,还是临灶烹调,都是在站立姿势下完成的,都需要消耗大量体力。所以,任何一项技能的学习都要求学生,下肢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站立,并且上肢还要反复地进行技术训练。不少的学生刚开始都是因为体能跟不上,而无法完成一定量的训练,因而达不到训练的要求。因此在体育课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能训练尤为重要。

根据烹饪需要长时间站立的专业特点,我们可以进行耐力项目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体能。通常我们可以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提高学生的有氧运动能力,如增加每次上课前准备活动的慢跑距离。这个练习是可以作为每次课固定的训练内容。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改变一些教学策略。首先,变中长跑的教学内容为长距离快走。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了提高学生体能增强耐力素质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心理上缓解学生畏惧长跑心理,增强学生锻炼的信心。其次,加强腿部练习,提高学生的下肢力量,做一些负重练习,例如,负重站立练习、负重弓箭步走、杠铃深(半)蹲练习等。这些练习动作既可以在每次课后半程作为学生素质练习的内容,也可以单独安排一节专门针对腿部的训练课程进行练习。(练习时要注意保护,防止运动损伤,特别是杠铃深(半)蹲练习,一定选择适宜重量)另外,在体能训练的同时要加强考核制度。我们可以以一个月为单位对学生进行体能考核,以便及时了解学生体能锻炼的效果,调动学生体能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能训练必须坚持经常性、长期性和效率性,强化自觉训练的意识。

三、体育与烹饪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相结合

烹饪专业的基本技能包括原料加工、禽鱼宰杀、刀工切配、搪锅抛锅、烹调技术等操作技能。把这些技能细化我们不难发现,根据岗位不同,可分成切、宰、烹等,其中切又分为直刀切,推、拉切,跳刀切,斜刀切、平推刀、平拉刀,斩、劈、剁、起、片、撬、改、雕,等等;根据学生初步接触烹饪的情况,我们可以在体育课中设计与之相适应的练习内容,例如,“铁锅抛沙”、“哑铃”、“直臂卷绳”、“指卧撑”等专项技能素质的练习。在专项技能素质练习中,我们可以利用阶段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

1.阶段教学法

阶段教学法中,我们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讲解一些专业技能的动作要领,同时要求学生在准备运动时注重有关关节和韧带活动,预防肌肉拉伤和关节损伤。其次,我们可以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根据行业的要求作“抛锅”的动作示范,突出该动作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动作样板,建立起动作执行的定向印象。接着学生先徒手进行“抛锅”模仿练习,然后以“空锅”持械练习,注意动作要标准到位。熟练后再加入一定重量的“原料”——“沙”进行仿真练习。最后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分别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其练习的优缺点,并要求学生将个别不到位的动作通过反复练习、联系、协调、完善起来,并达到自动化阶段。本阶段要强调反思,避免训练的盲目性。

2.分组教学法

在分组教学法中,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定一位组长负责(挑选动作相对标准的学生),并在分组练习的时候,由同学相互监督和纠正,既提高了他们练习的积极性,了解动作的技术要领,又促进了同学间的联系。

3.分层教学法

篇(8)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实际的工作过程[2]。将实际的工作过程引入教学过程,以工作任务引出学习任务,整合课程内容,改革课堂教学,形成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应和衔接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实现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为了使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更加适合护士执业发展的需要,课题组从临床护理需求出发,针对职业院校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课程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护理专业实际,在分析护理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对《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前期调查分析

我院护理专业面向全国部分省、市、县招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护理人才。本着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解剖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宗旨,本教研组成员在多次集中讨论并与相关护理专业教师多渠道沟通的前提下,编制了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调查问卷。选择周口市中心医院、周口市中医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等大型医院,对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科室护理人员,采取随机对值班护士现场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目的是掌握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解剖学知识的需要和应用情况。经统计分析可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率最高,分别为17.39%和16.77%,脉管系统相关结构在护理工作中运用率亦较高,占15.53%,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又通过对压疮、心肺复苏术等30多个护理工作中用到的解剖学知识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许多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解剖学知识点,学生却掌握薄弱。问卷调查分析也为我们提供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成为我们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解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

2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2.1护理专业对应岗位(群)分析

通过对社会护理人才需求、护理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护理职业岗位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要求以及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的广泛调查与结果分析,提炼出护理职业岗位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及老年福利护理等三大职业岗位群和若干岗位链。结合本学科特点、本院现状及目前毕业生职业前景,在课程设计上以临床护理岗位作为重点依据。拟从临床护理岗位基本工作任务中寻找相衔接的学习领域及学习任务,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衔接。临床护理岗位根据科室大致分为:骨外科护士、康复科护士、消化内科护士、消化外科护士、呼吸内科护士、妇科护士、产科护士、泌尿科护士、心血管内科护士、心胸外科护士、五官科护士、神经内科护士、神经外科护士、内分泌科护士等[3]。

2.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

选取不同护理岗位所从事的典型护理工作任务,如产科分娩的护理、泌尿科男性导尿术、呼吸内科气管插管、神经内科脑卒中的护理、急诊科指压止血和心肺复苏、及各科室的肌内注射、静脉穿刺、长期卧床病人压疮护理和不能经口进食病人鼻饲等。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学生所需掌握解剖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具体解剖学学习领域(表1)。每一解剖学学习领域即是教学内容的具体知识点,再分解为不同的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不同设计具体教学方案。

2.3遵循能力培养规律,设计学习情境,细化学习任务

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心肺复苏术为例,学习领域—心肺复苏术相关解剖学知识。细化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如表2。

2.4整合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设计

打破解剖学教学传统学科本位,以实际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课程内容,科学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提炼和整理出适合护理专业的、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学内容,编写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解剖学校本教材。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解剖学校本教材,把每个系统设计成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分为若干个护理工作任务,把护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导入相关解剖学知识,并跟进实验操作和精选习题。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解剖学校本教材,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核心思路,以每个学习领域为切入点,共选取工作任务89个、实验操作18项、精选习题301道。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课堂教学。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的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教学模式。形成任务驱动,“教、学、做、评”一体的教学方法[4]。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工作任务驱动,采取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PK的方式,把护理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解剖学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衔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实验教学。举行解剖学知识与技能竞赛等活动,注重实验技能培训和考核,着重提高学生在活体、标本及模型上的辨认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对接。

3以“能力”为本位,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

课程考核改变过去只注重理论知识考核的形式,加强实验课考核和平时成绩[5]。课程考核分为3个部分:理论课考核占40%,实验课考核占40%,平时成绩占20%。理论课考核:期末举行理论考试,具体时间由教务处安排,考试内容按解剖学教学大纲所要求。理论课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熟练程度。实验课考核:临近期末实验课结束进行,考核形式是在标本、模型或活体上辨认结构。实验课考核,着重提高学生在活体、标本及模型上的辨认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学习临床课程奠定基础。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和目标检测(精选习题)两部分,目的是督促学生平时保质保量完成实验报告和精选习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总之,打破传统解剖学系统化教学模式,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任务,以此进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设计,通过工作任务驱动[6],把护理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解剖学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2):3-8.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26(4):66-70.

3史杰,雷有杰,王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解剖学课程改革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6,35(6):148-150.

4闫天杰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医学实践性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6):38-40.

篇(9)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指出,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即未来15年将以提高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为主要任务,使中药工业总产值在医药领域占比达到30%以上。可见,该产业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和产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1]。因此,完善中药学专业建设体系,培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执业技能熟练,能满足中药规范化种植、产地初加工、品种与质量鉴定、中药材炮制、中药提取、中药制剂、中药经营与管理、中药药学服务等各个领域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2]。中医药高等院校应锁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向,逐步探索中药学专业发展路径,如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从而建立健全客观、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现将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建设过程中现行实施方案及一些经验、体会总结如下。

1加强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药学专业是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借鉴国内其他高校先进的中药学教育经验,并结合国家和我省医药事业发展对中药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省情的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秉承以提升学生就业岗位胜任能力为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打破思维定式及学科界限,推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整合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提升我校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职场竞争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3]。

1.1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师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在专业主干基础课、专业课开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从不同方面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比如,在药事管理学课程中将部分章节设置成辩题,学生分成正反两组,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该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联想思维、理解分析的能力;采用多元评价及多主体评价综合评分模式,以激励学习为原则,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4];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改进中药学技能评价和评估体系,加强实训教学客观化、标准化评估,不断提高中药学课程的实训和实践教学水平;研究开发具有视频、音频及信息分析相结合的智能化中药学实践教学系统。通过以上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学改革手段,巩固学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

1.2建立院校教育与本科生导师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以院校教育为基础,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教育制度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中医药高等院校应积极探索适合本科生导师制教育教学制度,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而且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该制度可更好地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进一步明确导师制在本科生中药思维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强化导师指导学生实践技能的作用,强化学生参与导师的文献整理和科研活动[5]。同时充分调动本科生导师与学生互动的积极性,既保留院校教育的管理规范、体系完整的优点,也汲取师承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等精髓,进一步树牢中药学专业思想,建立良好的职业规范,进而提高中药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1.3构建社会实践基地和服务体验渠道,增强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和意识

中药学本科生在校的实践操作模式单一,学生不能完全了解并掌握实践操作技术,并缺乏对所学专业、所处行业的了解。针对此类问题,校方积极构建社会实践基地,推动大学生社会服务,提高职业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岗位。首先,在原有校内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理论课程教学后期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中医药高等院校及学院充分利用省内优质药企、科研院所的资源,采用校企互惠的合作机制,开辟新的教学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校外实践机会。这既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及相关课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教师能够正确处理“教学、科研、生产”的关系,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生产为基础、科研为先导”的意识,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保障教学质量。其次,持续推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中药学相关技术培训、推广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6]。通过依托学校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服务团,定期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农户、药企、田间、药材集散地、医院制剂室、药房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服务和调查、中药学技术培训等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社会反响良好。

1.4建设交叉与新兴学科课程,培养创新复合型中药学人才

加强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类课程的建设,如中药工程、中药品质生态学、中药化学生物学等课程。通过聘请校内外名师开设学科动态、交叉学科、人文类等讲座,提供师生交流互动平台,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知识交融。通过德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人文类讲座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1.5建立科研思维训练平台,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

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逐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中药学特色实验教学体系,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实验和自主探索性设计实验的教学模块,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科学实验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选派学科教师担任学生科研团队指导教师,积极申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科研课题,推动本科生介入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学生学术节活动及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体系,进行集中展示,交流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2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重视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有效开展自我评估,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与外部质量监控相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和规范教师执教行为相结合,完善备课、教学设计、批改作业、考试命题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制度;常规教学检查与专项教学检查相结合;药学院二级督导听课与评教评学相结合;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公示与专项评估相结合;毕业生质量追踪和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教学保障体系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全员参与质量监控,教学秩序得到保证。重视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意识不断增强,教师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质量意识潜移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建立领导听课、专家督导、评教评学和评管、学生信息员反馈、专项评估等监控方式,全面及时地了解掌握教学过程各环节、教学活动各因素在教、学、管过程中的基本状况[7],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全方位反馈,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3加强中医药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对外交流能力

中药学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基础学科,因此培养外语基础扎实,具有熟练外语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中药学专业教学的特色,也是重要的任务。中医药高等院校着重推进中药学双语教学和实践,尤其是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专业课双语教学。另外,除了开设中药学英语实践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英语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讲座与交流场所,提高学生医学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组织学生积极承担校内与中医药课程相关的翻译和校对工作,承担校博物馆外语讲解员和翻译等工作。积极加强中药学中英文网络课程建设,提高中药学专业的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8]。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科人才建设

4.1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与宣传

制定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措施,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强化和落实学院师德师风建设考核及奖惩制度,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主题活动。以教研室为单位,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以“老-中-青”传、帮、带为主要形式,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定期举行教研活动、专题讲座的同时,在相关精品课程网站开设“教学研讨”板块,作为学院教研活动的辅助平台,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专业成长。合理有效的师德宣传具有激励、鼓舞、引导的功能,须做到标准化、制度化、常态化,将师德宣传作为主要内容。宣传工作可通过多种内容和形式,如以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站宣传栏、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校园媒体平台,着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

4.2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旦形成,会对教育教学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并进一步促进中药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及学校可通过激励优秀的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及骨干教师,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卓越教师,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9];通过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岗位技能竞赛和教学比赛等,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树立教学为尚、教学为先的观念,鼓励教师更加关注和投入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3加强学科人才建设

推进以课程建设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参照科研评价要求对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开展分阶段考核,每年组织各类教学成果奖励活动,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加大中药学科的人才建设力度,明确重点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的目标。同时对中药学科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动中医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通过包括柔性引进方式在内的多种人才建设机制,为新兴、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10]。

5小结

中医药事业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为社会输送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重任,高等院校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医药结合、继承创新、实践为重、能力优先”的教学理念,通过科学和人文相融,提高学生中药思维能力,培养中药学本科生综合素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等[11]。不断完善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构建内部保证与外部监控相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重点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的目标。通过组织保障、建立标准、信息收集、评价分析、信息反馈和调控等内部质量管控,并多途径实现外部教学质量监控,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

参考文献

[1]范佳乐.封亮:守正创新推进中药现代化[J].科学中国人,2020(19):68-69.

[2]张丽,吴启南.中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1):5-9.

[3]刘凤杰,孔招娣,张荣华,等.基于综合评价指数模型构建创新型中药学科学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1,37(15):2659-2662.

[4]石铖,郝蕾,刘宇,等.以“学生为中心”的《临床中药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132-133.

篇(10)

一、教师研修:关注教师学科育人能力提升

学科核心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每门学科的课程对于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科育人是以学科核心知识为重要载体,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基于真实的情境任务,在学生团队或个人开展实践性学习、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落实学科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育人行为。课堂教学是学科育人的一部分。

学科育人要坚持价值观与能力并重,要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生需要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获得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全球化能力等。这些需求对教育的目标、内容、组织、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教师的学科育人能力是一种学术能力。它是教学的学术、育人的学术,是高度专业化的表现,其实践性极强,具有学科性、现场性、个性化等特点。学科育人能力不是一项简单的技能,是有教无类的、动态发展的学术能力,要求教师具备学生知识、课程知识、教材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以及学习设计、实施和自我发展能力等。以学科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现场并不只是单向的输出,无论是授课、组织活动以及师生之间互动,都对教师有很高的学科教育专业要求,教师的学科教学,在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班级都不一样,个性化极强。

只有坚持学科育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教师研修要超前思考、跨界思考,要关注教师学科育人能力的提升,要帮助教师获得“带得走”的理念和能力,内化成教师的自主行动。只有这样,教师回到教学现场,才有可能创造性实施,解决现场问题。

二、研修转型:专业提供高品质教师发展服务

教师研修,要满足需求,更要引领需求。唯有专业,才更能体现教师中心,才能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1.尊重客观规律

这一点非常重要,是专业精神的表现。教师研修机构具有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首先要研究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学科发展、学生学习和成人学习的规律。当然,也可以直接掌握并应用已有的关于规律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过程当中生成的成果,一定要在区域层面把研究成果进行实践应用,最终转化成教师研修的资源,服务教师发展。

2.依据标准研修

素养导向、标准导向、问题导向的教师研修,有利于教师的学科育人能力提升。专业性的重要表现是依据标准开展研修。标准引导方向、明确目标、规定内容。教师发展标准体现了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和进阶发展要求。教师在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从新任教师、发展期教师、成熟教师到名师,素养特征和发展需求是不同的,育人能力是呈现进阶发展的态势的。

目前,国家正在研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各地分类、分科、分层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引导各地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进行科学诊断,设置针对性培训课程,确保按需施训。促进各地按照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系统设计课程内容,创新研修模式,持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也为探索教师研修学分管理奠定基础。

3.建设专业队伍

专业的研修需要专业的队伍和专业的机构。每个区域都应有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培训者团队。培训者队伍的能力建设至关重要。目前,这支队伍的名称在各地不同,包括教研员、研修员、培训者等,一些地区的培训者队伍还存在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程度较低、学术性不够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亟须改善。在各地,教师研修机构的名称更是多样,包括教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局教研室、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进修学院、教师研修学院、教育学院等,其主体职能大体相同,部分职能略有不同。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要服务教育改革的需求,机构的职能需要丰富,内设机构需要匹配,以此来提升专业性。

4.不断超越自我

这也是专业精神的一种体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需要有前瞻性、宽视野,更需要教师培训者有使命感、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教师的培训者应基于教育改革的需要,基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需要,基于教师的实际需求,超前研究与实践,给一线教师提供专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指导学校和教师发展。这样的组织具有专业型、学习型、实践型、研究型、创新型、合作型、生态型、服务型的特征。

5.加学科建设

重视学科建设是专业研修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要从课程、教学、评价、资源、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职前职后衔接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科建设,这非常重要。要科学地把握学科建设的方向,建设一流的学科队伍,才能专业地服务教师的学科育人能力的提升,着力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唯有研修转型,才能更好更专业地支持教师发展。具体包括:研修工作重心从“学科教学”转向“课程育人”;教学目标从“知识获得”转向“素养提升”;研修内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学改进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教师研修从“专家传授”转向“教师众筹”、从“统一培训”转向“个性发展”。

在研修转型实践中,我们聚焦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以课题或者项目为载体,教研员牵头整合高校专家和一线骨干教师资源,建立多个团队,研究、解决真问题。例如:“促进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基于学习者分析的教学改进”“基于学法指导的教学改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等30余个项目。在项目实施中,建立研究、实践、改进和追踪机制,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的过程,问题解决了,教师的能力也就提升了。教师自己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非常重要。其中,微团队培训的做法非常好,有利于团队成员互相支持、共同解决问题、持续改进。

三、合作研究,提升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的品质

当前,教育改革节奏快、力度大,我们要顺势而为、趁势而上,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确保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培训者队伍的专业性,研修机构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要共同创新发展,共同开展研究。

1.服务区域教育

教师研修机构是区域的专业智库,服务学校、教师发展,服务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面对多元需求,要通过高水平的研修转型面对挑战、解决问题,主动求新求变,转变理念、丰富内容、创新方式、建立机制是转型的重点,体现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系统的核心能力。

2.共同创新发展

教师教育研究的宽度和深度在不断发生变化,研修制度具有中国特色,不可替代。我们要共同实践,共同创新,发挥团队力量。研修机构之间要开展合作,同时,研修机构也要与高校开展合作,做好教师职前职后衔接。对于教师职前培养,无论是本科、硕士或者博士学位,都应在职前加强教育教学学习与实践,区县级教师研修机构可以作为教师职前培养实践基地,经过教学现场的学习、研究、实践、改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教学工作。例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开展合作项目,共同开发本科生或者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类课程,教研员可以去授课,做兼职教授。

3.共同开展研究

21世纪以来,国际上高水平的教师教育研究呈增长态势,美国占据中心位置。但中国大陆处于弱势,研究成果较少,缺乏国际化的教师教育研究机构和团队,缺乏相对聚焦的研究主题,缺乏持续稳定的追踪研究。

上一篇: 团课思想汇报 下一篇: 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