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1: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生消费情况论文

篇(1)

知识产权是指智力创造成果: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商业中使用的符号、名称、图像和外观设计。知识产权消费是知识产权的衍生概念。综合相关研究,本文将知识产权消费定义为通过合法渠道为购买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作品而进行的消费。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知识产权法起步较晚,国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自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后,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相继推出视频付费,网易云、QQ音乐等各类音乐软件提供了付费音频,App Store也规范了苹果手机软件购买渠道……使各种“盗版”和“山寨”横行得到有效遏制。对知识产权消费及其相关问题,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就青少年知识产权消费的研究还不多见。即使有一些研究会偶然涉及到这个领域,也主要是以成人的眼光设置议题和开展研究。本文是以在校中W生的身份开展的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情况研究,笔者不仅在设计问卷时就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特点,同时也以一个在校高中生的身份和立场上对调研中取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提出了相关建议。笔者希望本研究对各界深入了解青少年知识产权消费的现状、趋势、规律、特点及开展青少年知识产权保护教育能够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

(一)研究方法

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使用了问卷调研法和数据分析法开展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研究。

1.问卷调研法

围绕着当今高中生各类知识产权的消费现况、消费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知识产权消费意识的普及等方面,笔者自行设计了一组包括20个问题的《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调查问卷》(具体见本文附件),并于2016年8月通过“问卷星”这一平台发放和回收问卷。本次调研共回收到有效问卷为228份,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上海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真实情况。

2.数据分析法

为研究中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的消费倾向以及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笔者对调研中获取的各项数据进行了量化处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在研究中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的消费倾向时,笔者对受访者的排序进行量化处理。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排在第一位为5分;第二位为4分,以此类推。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越高,就意味着某受访者越倾向于该种知识产权消费。

其次,在研究中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时,笔者对答卷问题的选项进行了量化处理。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赋值如下:选项“很合理”为1分;“无感”为0分;“不合理”为-1分。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越高,就意味着某受访者越认同该种知识产权消费。

(二)研究样本与调研内容的选择

1.研究样本及其的典范性

在研究样本的选择上,笔者以228名上海市在读高中生(受访者)作为样本,其中男生为125人,女生为103人。男女比例较为平均,能够代表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的性别差异。

同时,上海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都市,市民容易接受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西方文化影响。上海的高中生深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具有开阔的眼光和视野,对各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国内大多数城市强,并容易形成属于自己这个年龄阶段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因此,他们的答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将上海在读高中生作为研究样本,能够代表中国社会新生代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知程度。

2.以著作权消费现状为对象

本调研的研究样本为高中生,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产权消费对象基本不涉及工业产权等,因此本调研主要围绕高中生的著作权消费展开,并结合中学实际情况划分为以下五类:

A.文学作品

B.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

C.音乐作品

D.计算机软件

E.美术、摄影作品

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对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现状进行重点观察和系统分析,并有助于了解和总结其消费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二、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现状及分析

(一)上海高中生了解知识产权消费的途径

关于上海高中生了解知识产权消费的途径,在228名受访者中,占比情况依次是: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占比约为85%,排在第一;其次是通过读书的渠道,占比为49%;排在第三的是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占比约为37%;排在第四的是通过与老师家长的交流,占比为32%;排在第五的是通过听演讲或讲座,占比为25%。

(由作者根据问卷资料整理)

(二)各类知识产权消费倾向的现状及分析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开支占收入的比例。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倾向反映出高中生在实际生活中各类知识产权消费支出的相对大小。对此开展研究有利于解释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我国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意识的方法和策略。

对问卷中各项数据进行整合,可以得出上海市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倾向。(见图2)由此可知,在上海高中生群体中,最受欢迎的知识产权消费是文学作品,其次是音乐作品、影视作品和计算机软件,而美术、摄影作品的消费倾向最低。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影响人们消费倾向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的心理因素、社会习惯和社会制度。客观因素有货币工资的改变、收入、净收入的改变等。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经济尚不独立、受父母管束等原因,影响他们消费倾向的因素会有所不同。参照相关研究,笔者将兴趣爱好、经济情况、父母管制、闲暇时间列为主要影响因素。原因在于:兴趣爱好是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原因,反映了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潮流。经济情况是客观因素,限制消费者必须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做出选择。闲暇时间是客观因素,限制着消费者的时间、精力。父母管制是客观因素,这是父母对学生的强制要求,并反映出父母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确定了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后,笔者方面据此进行调查,得到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在228名受访者中,有92.54%认为兴趣爱好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有44.74%认为经济情况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有34.21%认为闲暇时间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有14.91%认为父母管制影响了自己的消费倾向。据此可以分析得出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倾向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

首先,文学作品最受欢迎无可厚非。读书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青少年普遍的兴趣爱好所在,也符合学校和家长的价值取向。同时,这个兴趣爱好的经济成本不高,不需要大把的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和其他几类相比,文学作品的消费倾向最高是理所应当的。

音乐作品位列第二。“乐”在中国传统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殷商之后,周公以“礼乐”治天下。战国时孔子更是将礼乐文化发扬光大。在现代社会,音乐是快节奏都市生活中一个很好的兴趣爱好。同时它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也同样比较低廉。

排在第三、第四的分别是影视作品和计算机软件。影视作品和计算机软件是消费社会的新产物,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不多。它们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对青少年有很大吸引力。与之相关的兴趣爱好,如追韩剧、打电脑游戏等,是青少年普遍的兴趣爱好。但由于和父母的价值观有冲突,同时与文学和音乐相比,它们的经济成本相近但时间成本却偏高,所以只能屈居在文学、音乐之后。

排在最后的是美术、摄影作品。美术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迹可循;摄影作品是一种新兴的知识产权消费。它们的主要问题是受众较小,经济成本较高,所以在高中生群体中的消费倾向最低。

由上可知,影响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主观因素主要有文化背景、同龄人和父母的价值取向。客观因素主要有时间、经济成本,是我们在推广知识产权消费时需要充分注意的。

(三)各类知识产权消费认同度的现状及分析

对问卷中各项数据进行整合,可以得出上海市高中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

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显示出消费者认为该项消费是否合理。由图4可知,在228名受访者中,文学作品认同度为71%,美术、摄影作品为63%,计算机软件为51%,影视作品为40%,音乐作品为34%。

为找到消费者认为不合理的原因,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

您认为付费不合理的原因是?

A.别人都不付费,不值得付

B.付费太烦

C.钱不够

D.其他

从实际的调查结果看,A、B、C的三个选项占比较为平均,其中,选项A占比为30%,选项B占比为23%,选项C占比为30%。“别人都不付费,不值得付”体现了社会氛围和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付费太烦”体现了付费繁琐、付费渠道不便等问题。而“钱不够”则体现出经济成本的制约。对此加以总结,影响知识产权消费认同度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社会氛围和个人价值取向。而客^因素方面主要是付费方式和经济成本。在当前,社会氛围和个人价值取向、付费程序和渠道、付费方式和经济成本对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认同度几乎具有差不多同样的影响力,要切实提高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需要同时从这几个方面

抓起。

(四)关于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影响因素的比较

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消费者认同某商品的价值,就会去购买它。但从上海中学生知识产权消费调研情况看,消费倾向与认同度并无直接联系,尽管影响消费倾向和认同度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相近。也就是说,由于各种原因,一方面,已经消费的人未必认为该消费是值得的,另一方面,那些认为该产品有消费价值的人也未必会去消费该产品。

根据问卷调研,上海高中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倾向(从最倾向到最不倾向)排序为: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影视作品>计算机软件>美术、摄影作品。而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从最认同到最不认同)为:文学作品>美术、摄影作品>计算机软件>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在这两项排序中,位置变动最大的是美术、摄影作品与音乐作品。这是因为,对于美术、摄影作品,尽管受访者认可它的价值,但却较少消费。这主要是因为美术、摄影作品的价格相对高昂,对于经济尚不独立的高中生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对于音乐作品,受访者主要觉得花的经济成本不值得。一方面,这表明付费音乐作品已成为上海高中生的刚性需求。相对于弹性需求,刚性需求受价格影响较小,一般是指“必须品”。换句话说,音乐作品对上海高中生十分重要,即使它从免费(原先的盗版产品)变成了收费产品,也不影响高中生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受访者尽管认可音乐作品的价值,但又觉得为之付费不值得,这与整个社会的音乐消费态度有关。据《中国音乐盗版研究、影响、成因及行动》,目前只有12%的受访者会购买音乐CD,而高达86%的受访者则直接从网上下载免费音乐。受此影响,在回答“您认为为音乐作品付费不合理的原因”这个问题时,有15人次选择了“其他”选项。其中包含有“大家都可以享受的东西却强制付钱才能听”、“音乐是大众的”、“不应该付费”等答案。

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中,书从古至今都能用钱衡量,而音乐与钱的转换关系就比较暧昧,致使人们普遍不把音乐当作商品,由此形成了虽看重音乐作品的价值但却不愿为之付费的现状。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松巴音乐就将版权音乐的概念引入中国。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直到最近几年,国内各大型音乐平台才出现了付费音频。而大部分中国音乐平台的音频仍是免费的。要真正克服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还需要文化消费公司改变轻视版权的经营方式。

(五)关于上海高中生与其他群体知识产权消费认知的比较

在228名受访者中,关于“有没有听说过知识产权消费”这个问题,有22.8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77.19%的表示“有”,显示出上海高中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概念和实践并不陌生。(见图5)2011年,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曾借助《中国知识产权报》开展过“社会公众认知度调查问卷”。该调查结果显示,有51.38%的受访者表示“一般了解”,有36.19%表示“听说过”,仅有11.16%“相当了解”。相对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消费”更加专业,这表明地处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加上比较开阔的知识和信息渠道,上海高中生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知识和素养并不亚于一般的上海市民。

在228名受访者中,关于“是否认为某类知识产权消费合理”的问题,认为“很合理”的占比不足77.19%,而认为音乐作品付费合理的占比仅为51.75%。(见图6)这表明,知道了知识产权消费的概念,不一定就会认同知识产权消费的意义。实际上,这一问题并非只存在于上海高中生。一份《杭州地区大学生知识产权调查问卷》显示,法律专业学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甚至还不如非法律专业学生。在面对“一部你想看的最新大热的电影,你一般会选择在哪里看”这个问题时,选择在“在网上下载免费资源”的法律系学生占比为37.93%,而非法律系专业的学生占比为30.6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对知识产权消费宣传的不足,也是相关方面需要认真研究和应对的问题。

三、关于提升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海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调研及所反映的问题,特别是由于这个调研对中国其他城市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参照价值,笔者以此为基础,就如何深化高中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识,提高其知识产权消费的自觉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形成“线上”与“线下”相贯通的宣传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中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广度”,但在“深度”上有较大欠缺。由于高中生课业与升学考试的压力已经很大,因此在普及宣传上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形成“线上”与“线下”相贯通的新模式。

在“线上”,应丰富宣传形式,深化宣传内容。在已有的基础上,开设新的网络平台,增添新的活动方式。比如,创立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有关知识产权消费的内容;拍摄制作相关微电影、公益广告;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展线上问答、线上研讨会。

在“线下”,以学校为中心开展相关的各类活动,重点让学生明白知识产权消费的重大意义所在。比如,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对知识产权消费的介绍,就此内容举办辩论、分享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相关企业,调查采访知识产权受侵犯的人群等。

(二)提升高中生依法依规进行知识产权消费的自觉性

提升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自觉性,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产权消费的认同度。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文化市场管理上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产品销售的途径,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为高中生依法依规进行知识产权消费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从市场意识培育上,改变中学生在知识产权上的一些模糊和错误意识,树立健康的知识产权消费观,培养学生对各类知识产权消费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前者,市场上盗版作品唾手可得,正规的产品购买渠道不便利,是高中生知识产权消费的自X性较低的直接原因。以音乐作品为例。在中国数字音乐盗版率超过99%。横向对比欧洲,数字音乐的盗版率约为18%。因此,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商品的销售,是提高高中生知识产权的第一步。

在后者,主要是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正确的知识产权消费方式。特别是针对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的版权意识被认可,而音乐作品和计算机软件、影视作品等新兴消费品认同度较低的现状,学校应重点加强音乐、计算机软件和影视作品等的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对各类文化产品的审美情趣,正确认识各类作品的价值,以便发自内心地认同知识产权消费。

(三)运用互联网+学校的方式创新普及知识产权消费的途径

由调研结果可知,互联网已成为高中生培养知识产权消费意识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要更好和更便捷地开展知识产权消费教育,必须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

互联网传播的优点是可以迅速获取相关内容,而问题是这些内容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时会存在各种问题。高中生记忆力强、获取新知识的动力足,但在判断和鉴别上存在不足,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上的知识。一般说来,网络与学校是学生接触知识产权消费的主要渠道。对于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可以考虑搭建一个“互联网+学校”的平台,改变高中生和同龄人、老师交流等占比较低的现状,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宣传普及知识产权消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应白雪,苏茜茜,方芳,李潘迪,曹妤琪.《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基于杭州若干高校的调查与分析》《新校园(阅读)》,2016年第4期.

篇(2)

根据实验的主要方法,可将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实验划分为7种类型:观察类、检测类、探究类、模拟类、调查类、设计类和搜集类[5].其中,观察、检测和模拟类实验比较常见;设计类实验是学生探索和发现真理的重要途径;调查类实验主要是针对已经存在的事实或现象,要求学生通过对客观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了解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信息的能力;而搜集类实验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拟出资料收集的具体方案,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最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归类整理,并以各种形式(如黑板报、论文、报告及辩论赛等)展示.在选修模块实验中,选修1的实验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全部为实验操作,不同实验内容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有的侧重基本概念或原理,有的侧重实际应用,还有的侧重科学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验类型大多数为引导式探究.在引导式探究活动中,学习资料中提出的实验结构或程序,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通过参与探究过程有所体验和发现,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6].根据选修2的实验中的活动建议,主要是进行调查、讨论和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得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能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修3的实验中,除了技术要求较高的“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外,其它实验都不在实验室进行,而多为口头交流、辩论等活动,由于本模块实验所涉及的科学领域研究进展迅速,教师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练习撰写专题综述报告并组织开展这些活动[7].

1.2高中生物实验的特点

1.2.1实验数量多,类型多样化且综合性强仅《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列举的实验活动建议就有68条,当然这些实验并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大多数是最基础的,学生掌握这些后,还要了解教材以外的实验,如试卷和课外书上出现的,要对大纲要求的实验有所扩展和延伸,才能够学以致用.实验数量多则相应地要求实验课时也多,据统计,实验课时甚至占到生物课总教学时间的40%[8].高中生物实验类型多.各种类型实验的方法不同,包括显微镜观察、染色鉴定、模型制作、多媒体技术模拟、户外调查及课外收集信息等;实验形式也不同,包括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完成及独立完成等.高中生物实验综合性强.往往一个生物实验中融合了多种实验类型特点.如“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考虑单一变量并进行定量分析;又如“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的实验不仅需要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制作完成,而且也是一个模拟实验,模拟的过程充满探究的要素,此外,实验还要求学生对自己制作的“生态小瓶”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这无疑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1.2.2科学探究受到重视,实验内容贴近生活且技术比较先进课程标准的4个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能力目标别提出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并详细列举了11条与探究紧密相关的能力,这为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了重要指导.强调和重视科学探究还具体表现在新课程实验的结构和内容上,必修的3个模块中,具有探究性的实验几乎占到全部实验的三分之一,而选修部分的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13条活动建议中几乎均包含探究性的内容,另外2个模块的活动建议也多为可以进行资料收集探究的活动或调查[9]102.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以不同层次和形式融合到实验教学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如调查类和搜集类的实验都要求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调查和搜集信息,并对这些调查和搜集来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等.如选修1“生物技术与实践”中有果酒、果醋及腐乳的制作等,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中对设施农业的参观和对绿色食品生产或消费情况的调查等,这些实验活动贴近生活,实验材料也来源于生活.实验技术比较先进.特别是选修部分的实验,大都与生命科学新技术、新应用紧密联系.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及干细胞研究等.此外,还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模拟人体某方面稳态的维持”等.

2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实验内容及存在的不足

2.1实验内容

在高师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中,生物类专业必修课比重大,几乎每门专业课程均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及人体生理解剖学等实验,每门实验课程的实验数均在8~12个.

2.2存在的不足

2.2.1课程内容强调专业性,缺少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联系受传统高师生物课程观的影响,实验课内容倾向于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突出学科专业性,而师范性不明显,验证性实验占据主导,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欠缺,缺少与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有机联系的问题尤其突出.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高中生物新课程很注重知识的时代性和前沿性[10],但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往往多年不变,不能反映生命科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学生科学素质、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不符.2.2.2实验教学内容缺乏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理念,就是要改变轻视学生生活的现状,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和体验知识.从课程标准建议了大量的调查类和搜集类的实验可以看出,高中生物实验更加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知识.但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实验内容大多是对理论的验证,更强调实验的学术性,相对而言忽视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实自然、社会的联系,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让师范生深切地体会到专业知识的价值,可能会影响到以后工作的教学质量.2.2.3实验教学缺乏体系建构生物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自然科学,应有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实验体系,但师范院校的实验教学缺乏这种体系的建构[11]75.每一门课程仅从单一学科的知识系统性和完备性方面设计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各门课程自成体系,与本专业其它课程联系不紧密,对课程内容整合较少,因而造成一些实验内容重复,如微生物学中的“霉菌观察”与植物学中的“菌类植物”实验内容基本一致.2.2.4实验教学模式化高师生物学实验教材编制模式化,实验设计程式化,即实验目的基本原理实验内容与材料等仪器与设备等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报告[11]76.实验过程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履行三步曲,即按实验指导的要求或教师总结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12].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采集培养、药品配制等实验的准备过程和实验方法步骤的设计参与度低,对实验方法步骤缺乏必要的思考理解和创新,师范生独立实验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2.2.5研究性实验内容缺乏目前,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实验内容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虽然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但仍属于间接获取知识的渠道,对培养师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利.

3有效衔接高中与大学的生物学实验教学

3.1加强高中相关实验内容的渗透,增加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实验内容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教师要致力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了解其基本内容和方法手段.在保证实验课内容达到本科水平的前提下,选择与高中生物教学联系密切并能充分发挥现有实验条件的实验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力争使中学生物学实验中的基础部分、经典部分成为高师生物学实验的研究主题之一,使得高师生物实验内容与手段上形成和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包涵关系.

3.2改进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生物学实验手段,使实验内容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实验内容上,应该结合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岗位的要求,组织各教研室有经验的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剔除内容陈旧、技术落后的实验,增加反映现代定量分析、探究性、设计性和综合应用的新实验技术内容,跟上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在实验课程中,可以结合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最新研究进展,在课堂讲解或是实验过程中穿插介绍,补充同一个实验的不同技术与方法.有些新技术、新方法,即使因为条件所限不能亲手做,但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如光合强度的测定既有传统的改良半叶法、氧电极法及红外线二氧化碳气体分析仪法,也有较为先进的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法.

3.3整合实验内容

在制定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实验教学计划时,要统筹规划、互通有无、科学整合以及合理安排实验内容,避免学科间实验的简单重复,以增加实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教学中,接触和了解更多的实验内容与方法,这也契合高中生物实验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实际上,高中生物涉及的68个实验,均可按照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分门别类,分别归入或融入到具体的相关课程实验中去,使学生在大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基本能接触到所有的中学生物实验内容.

3.4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将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为实验内容要求由低到高的生物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实验、研究设计实验3个不同层次的新体系[9]101.生物基础实验主要完成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及实验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掌握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训练实验则由学生实验小组(6~8人)自己设计方案、准备药品仪器及独立撰写实验论文,完成大纲规定的提高性内容或感兴趣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设计实验为教师根据本地生物资源或结合本地生产实际而开设的科学研究性实验项目,在教师的带领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科研意识和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所应具备的科学态度.

3.5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准备实验也是一名生物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之一.高师院校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该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如动植物实验材料的采集与培养、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试、微生物菌种制作及消毒灭菌等,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实验从始至终的全过程,这将提高师范生准备和组织生物实验的能力.

3.6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锻炼文字驾驭能力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对实验内容加以组织、润色,并且用科学、准确、生动及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出发,能够用生物专业语言表达、组织及研究实验,还应认真对待学生的实验报告,对表达不准确和书写不规范等情况及时纠正.

篇(3)

1.引言

教育产生于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先进技术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必然运用到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它不仅能打破时空限制、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学生传授政治学科知识,加大课堂信息容量,而且能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2.应用的意义

(1)视听结合,形声统一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职业高中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直观易懂,更全面深刻,更利于记忆和保持。

职业高中生由于本身的文化知识基础较薄弱,认识能力、理解力较差,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不再只是以往的教师口授,而是生动形象、声情并茂的各种材料: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例如:在“职业道德”和“法律常识”课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时只要制作好每章每节教学内容的powerpoint加上“案例”:录像片或动画制作短片,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十分轻松、明了,不会象以前只是“听”,不但学不到,而且还十分痛苦。wwW.133229.cOM

(2)多媒体技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将大量的信息呈现于课堂上,这将使职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容量和水平得到尽可能的延伸和发展。

多媒体技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许多职业高中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而不了解或者无法知晓的知识、现象和规律用相关材料呈现于课堂上,例如:在“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的教学中,可以播放录像:密密麻麻的村庄,人头攒动的交易市场,拥挤不堪的公共交通等。又如:关于纸币发行的教学中,可播放1994年我国消费抢购商品和1997年市场上商品堆积的画面,这种抽象的教学内容在师生教学中将不再困难,显而易见起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尽可能地延伸。

(3)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形界面和反馈信息,师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控制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实现理想的人机交互作用。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控制视听信息的强度,呈现时间的长短,反复的次数,并可以调节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分开或同时传输,学生也能在接受与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一种主动的状态。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政治教学,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主题例如职业道德中“诚实守信”这一规范共同上网,得到信息之后,在网上发出自己的讨论提纲,老师可以在网上直接给出反馈信息。

3.如何运用

(1)直接播放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资料

现在有许多专业厂商,出版社专门出版了许多一般消费大众或特定市场的多媒体cd-rom节目,以及许多知识的光碟,录像带等。例如,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尸教学中,可以播放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院士讲坛的节目内容。

(2)选择或剪辑优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cai)

优秀的cai可将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教学过程各个环节都有设计,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将之运用于自己的教学,而且现在cai课堂的制作开发越来越多,可以得到资源重复地使用,达到资源共享。

(3)教师自己制作所需的课件

由于政治课有时事性的特点,职中政治教师应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和自己学校的特点,如“校本课程”,再根据职中学生的实际自己制作思想政治课的课件,教学软件制作工具有我国“方正”或美国的authorware。

4.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1)适实而用,切勿随意

多媒体技术的确有用,但不必神化,因为它也只是教学的工具之一,不可滥用。

政治教师还是要根据政治课以及职业高中的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例如实地参观、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

(2)注重人机交互,但更应重视师生沟通

使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更应该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因为多媒体技术使用时,学生更多地关注多媒体技术呈现的材料,或人机交互的界面,尽管教学的方式在形式上有了新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师生传递情感的主要方式,因为人的交流才是更主要的,教师更应从学生个性的实际传达出自己的情感,例如在语言上、目光上、甚至肢体上的交流。

篇(4)

综合探究课强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通过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活动解决问题。教师可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手抄报比赛等,比如开展“金钱是否万能”的辩论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主题手抄报等。有些单元综合探究的内容可以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去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促使学生关心了解社会现实,感受课本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等。具体做法是由集体备课组共同商定一些研究课题供学生自主选择,如中学生消费观调查、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防城港市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居民投资理财的情况调查等。每位科任教师负责指导一到两个课题,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研究任务。课题的开题、实施和结题由年级和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部署,以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有所收获,也有利于教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政治特色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理解、领悟政治学科知识,我们组织开展了一些政治特色活动。例如: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在政治课堂上给学生观看时政新闻,并让学生及时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评论;结合十精神,举行十知识竞赛;组织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参加消费维权科普知识讲座,开展“我的中国梦”合唱比赛和诗歌朗诵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兴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在各位教师的努力下,我们承担了“高中中等生学习策略指导的行动研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高效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互动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积极查阅文献资料,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策略。教师还得有意识地在教学研究实践方面进行反思总结,撰写教学活动设计、心得和教研论文,并且连同教学所用课件素材等汇总起来构建学科资料库。这样的过程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例如,政治学习策略课题研究组把课题研究成果做成教育主题网站———中学生学习策略网,并参加了全区的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荣获一等奖。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高中政治学习策略应包含完整学习环节策略、信息加工策略、自我调控策略、专注策略、学习动机策略和互助策略六个方面。这对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内外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实践证明,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三、新课改以来,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收获与困惑

(一)新课改的收获

1.师生的变化新课改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更注重学生的学及其全面发展。政治集体备课活动更加充分深入,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自身的教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时,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就能得到全面发展。新课改使得师生之间变成了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关系,更亲近、融洽了。

2.课堂教学的变化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教学需要设计一些多维互动的学习活动,注重运用问题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对话等课堂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得学生更会学、乐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篇(5)

【原刊期号】200607

【原刊页号】45~46.54

【分 类 号】G382

【分 类 名】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复印期号】200612

【作 者】刘云

【作者简介】刘云,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 要 题】探究与创新

【正 文】

研究性学习是21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推进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克服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弊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课程式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规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3课时);二是学科渗透式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规定占10%左右)。本文谈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均指的是第二种实施方式,其实施过程一般包括“研读教材——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成果展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由若干个环节组成。其构成见下面的模式框架图(师生活动策略)。

一、研读教材,提出问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读教材阶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读懂教材,实现“三自一提出”(即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如高一思想政治第六课《银行与储蓄者》的教学,便可指导学生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找出重点、难点、疑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知识结构,并列表比较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债券和股票的异同,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异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异同等;同时,提出若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银行与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如何?存款储蓄是不是越多越好?居民收入增多了如何投资理财?等等。

二、分析问题,形成课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设计阶段,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如在《银行与储蓄者》一课的学习中,有教师以新闻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是自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后的第一次上调利率”为背景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下问题:①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利率手段,上调存贷款利率对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②存贷款利率上调之后我们应如何投资理财?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研究,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占有的信息资料、人际关系资源条件等选定有研究价值且自己能完成研究任务的问题,形成《银行存贷款利率上调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家庭投资方案设计》等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形成成果

课题研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性阶段,由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搜集处理信息、成果表述四个环节组成。具体实施过程如前面模式框架图所示。

第一个环节是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情况,以共同兴趣、乐于合作、特长互补为原则组建课题小组,并推选出小组长。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做好协调工作,提醒学生在自愿组合时,要注意把擅长社交、写作和电脑操作的同学进行合理搭配。

第二个环节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主要是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预测,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研究的计划性、自觉性和责任感。因为学生在结果预测、活动计划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较薄弱,需要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共同设计研究方案。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分工协作,带着问题分头收集信息,研究处理信息资料。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在研究中去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充当咨询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方法咨询;充当协调者,协调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充当监督者,督促学生严格执行研究计划,扎实推进研究工作。

第四个环节是汇总资料,形成并表述研究成果。教师要事先与学生商量并确定课题研究最终的成果表述形式。如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课件、光盘、板报、展板、模型等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述的有效形式。这样,就可使学生在研究前、研究中、研究后始终对研究的主体、内容、方式、过程有清晰明确的了解,便于最终研究成果的形成。

四、成果展评,升华延伸

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展评阶段,由成果展示、综合评价、课后延伸三个环节组成,是学生实现自身研究价值、共享研究成果的过程。

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B-0104-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将传统教学的“一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新的课程标准渗透出对学生的生命的关怀,教师必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以及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上,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笔者在政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人本主义教学理念贯穿于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简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习的理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级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因此,学习即是“理解”,需要了解学习者对外界情境或刺激的解释;学习即是学生“潜能的发挥”;学习即是“形成”;学习即是“价值”的体现,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对学习动机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源于需要,当需要上升为意向,成为愿望并激励着人们活动时,需要就转化为动机。学习动机实质上就是一种学习的需要。如何帮助学生使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的一项任务。通过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学生签订契约、利用社区资源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政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高中政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变成没有主体能动、没有道德意义的灌输和说教,难以帮助高中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改变这种状况,可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一)构建以人为本、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政治教师可建立以“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学习、表达交流、质疑启思、教师点播、总结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导学案中设计“探索思考,主动质疑”这一板块,学生可写上对课本知识无法自主解决的疑问、对生活和热点的相关思考。这样设计体现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全员参与的理念,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动机。例如,“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导学案中有学生写道:坊间热议的荔枝狗肉节是传统习俗还是落后文化呢?这样的问题源于学生对生活和教材的思考,老师利用这样的学生资源,积极创设学生探究的情境。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热情高涨,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在积极讨论的过程中引经据典掌握了相关知识。

人本主义强调尊重学生个人需求及个人情感,针对学生关于荔枝狗肉节的讨论意犹未尽,笔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组织了“深度思考:荔枝狗肉节之我见”政治小论文比赛,要求学生通过走访调查、上网查阅等方式了解此事件,在此过程学生思想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和修正,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用思想政治观点对获取的信息加以归纳、总结和升华,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开放互动使师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观和行为观。

(二)教学设计,学生第一

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人意义的学习。人本主义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被释放出来的。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的情景与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在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学生的讨论中,当代人的金钱观被充分展现。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中大奖后的人的生活”,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走进社会,学生对金钱的看法更加全面,从而使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认识、情感、价值观的建构过程,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宗旨。

2.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发现对学生来说是真实的同时又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其次,让时事热点进入课堂,教师可以开展学生的5分(下转第109页)(上接第104页)钟时事频道、热评时事、小论文比赛等活动,拉近书本与现实的距离,以新异的刺激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再次,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真实问题情境下的各种角色的行为,以便将来在真正问题的情境中得心应手。最后,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工厂、农村、银行、农贸市场等社会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组织学生开展“高中生压岁钱消费情况调查”、“古民居保护情况调查”、“超市商品价格对比”等研究性课题,这些做法把理论观点寓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发展能力。

3.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首先,教师应具备使用信息系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其次,教师应主动向学生展示自己拥有的知识、经验、特定的技能和能力,以便需要时学生及时求得帮助。再次,建立虚拟学习社区,从网上推选一些学习、生活经验丰富的人,让他们来解答学生关心的一些问题。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了各种有用的学习资源,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扩展其思维方式,改进其学习方式,进而促进其意义学习。最后,采用翻转课堂等方式。在课前给学生提供知识讲解的微视频或课件,学生可以对没理解的部分反复学习,充分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三)追求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全人教育,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置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人本主义精神启发我们将合作学习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情感和心理需求以及全人教育等方面。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能觉得更好。

1.采取同伴教学与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协作学习。比如在“替代商品、互补商品”的教学中有学生提问:今天我吃了不卫生的食品,不得不吃药,食品与药是什么关系?笔者及时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这时有学生说:“药不能当饭吃,所以它们不是互为替代商品。”这时又有学生反问:“你每餐吃饭都必须吃药吗?它们会是互补商品吗?”学生大笑,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不仅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合作意识,而且增进学生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情商。

篇(7)

一目了然,除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和《College Factual》,哈佛大学都未能进入前三名。而《经济学人》所列出的美国大学前三名,大多数中国家长可能都没听说过。但我们不能说谁的排名更专业权威,因为它们的评判标准各不相同。

《纽约人》曾以汽车为例探讨美国大学排名背后的玄机。你心目中的三款汽车分别是什么?有人说是价格昂贵的劳斯莱斯、兰博基尼和法拉利,或知名度较高的奔驰、宝马和奥迪。但美国《消费者报告》的调查中,排名靠前的却是丰田、本田等日系车。有人觉得驾驶的舒适感和碰撞安全性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更喜欢卡迪拉克等美系车。有人看重车辆的瞬间加速能力,于是宝马、奥迪是他们心目中的最佳。但《消费者报告》选择最佳的标准却是油耗、保修期内的故障率、是否经济实用等。

大学排名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每个机构的标准不同,排名顺序自然也就不同。在很多人看来最为权威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一般采取参数复杂的量化系统进行排名,其量化标准大致如下:本科教育的声望占22.5%,毕业率(越高越好)和转学率(越低越好)占20%,教师队伍的资源(获奖、论文、科研基金等)占20%,进入这所大学的困难度(越难进得分越高)占15%,学校的财力(哈佛在这方面是无敌的)占10%,毕业生的表现占7.5%,校友对学校的支持捐助占5%。

其他机构的排名,也都有某种不可动摇的标准。比如有的以学校学术成就为考量标准,有的以学生问卷调查的满意度为核心,有的强调学术质量与“价格”(学费等)的平衡,《经济学人》则看重本科毕业生的工资(起薪和10年后的收入)。但有些机构会更强调学校的环境、宿舍舒适度、体育设施以及球队水平等,而按照这种考核标准,哈佛大学当然会被排除在外。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大学,治安条件一般,冬季漫长且气候恶劣,很多宿舍连空调都没有,虽然篮球、冰球近年碛泻艽蠼步,但仍然无法和杜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抗衡,所以在很多机构的排名中,都不如冬暖夏凉、校园又极为美丽的斯坦福大学。

所以,无论是哪个机构的排名,我们都不应仅仅只看排名本身而不去了解排名背后的标准。一些整体排名低的学校,可能在某些特殊专业上表现抢眼,例如密西西比大学的整体排名向来不高,但是学校的人事管理专业无人能及,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即使在美国经济低迷时仍然供不应求。本特利大学只是一所东北部地区性大学,但该校的会计专业在很多媒体的排名中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敏锐,有激情、有朝气,他们作为未来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有必要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提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生态文明的实质及目标。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生态学原理,中学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生态教育的显性材料,特别是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这些都为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可能性。为搭建高中生态文明教育平台,结合福州格致中学校内外资源条件和学生需求,笔者对开发设计“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做出初步探索和实践。

1 课程开发

1.1 开发目的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仍十分严峻,加强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开发“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1)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重要实践。

(2)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校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生物学教学的创新与突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

1.2 可行性分析

福建省早在2002年就提出“生态省”建设,福建省森林覆盖率为63.1%,居全国第一,生态环境水平良好,具有丰富的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如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九大森林公园之一,免费开放的AAAA级旅游景区,融科学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里面的珍稀植物园、竹类观赏园、树木观赏园、花卉盆景园和鸟语林等是参观、教学的良好去处。

福州格致中学始建于1846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学校位于福州于山北麓。校园墙外的于山是福州市区的著名景点,山上怪石嶙峋,林木参天,景色秀丽,同样是开展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去处。校内有绿地面积3830m2,占校园面积的11.2%,环境优美,也具有开展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条件。

通过结合校内外相关资源,开发“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符合生物教学和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1.3 开发理念

(1)因地制宜:课程开发时,充分考虑学校的资源,并拓展发挥运用学校周边的可用资源。在体现学校特色的同时,将地方公共资源融入到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开发中,以经济的手段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因材施教:课程开发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安排的诉求。

(3)互动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互动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

(4)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摆脱刻板的课本教学,将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会,增加印象,增强效果。

(5)利用网络等现代工具: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公共检测服务结构的现代化检测工具等资源,提供多渠道的知识来源,丰富教学内容。

1.4 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态环境,并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中。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观察、学习、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在生活中发现不环保的行为习惯,并加以改进。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课程实践锻炼,形成初步的策划、组织能力和群策群力的做事方法。

(4)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5)提高教师的科研改革能力,使学校课程实施多样化、特色化,不断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

1.5 课程内容

“生物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校本课程内容见表1。

说明:低碳生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也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低碳成为当今最为流行的词汇。

1.6 教学方式

(1)专题讲座法。

教师开设相关专题,要求相关专家就专题内容开设讲座,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和专家互动交流。如,邀请省观鸟协会成员结合PPT图文展示,给大家讲授福建省常见鸟类、迁徙规律、如何观测和保护等。

(2)实际调查法。

教师安排学生设计一个实际调查方案,并展开调查,获得调查结果,如福州内河水污染状况调查、于山生物多样性调查等。

(3)实验教学法。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相关主题实验研究,获得相关实验结果,如植物生长素影响实验。

(4)综合教学法。

教师综合应用讲座、调查、实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1.7 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统一课程的补充,其主要目的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因此评价没必要采用统一考试的方式来进行。针对该课程的要求与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应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了学分制的评价方式。操作要点主要根据以下3个方面内容:

(1)学生的出勤情况:满勤满分,缺勤酌情扣分,此项占总学分的30%。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等,此项占总学分的40%。

(3)期末学生呈现的学习成果,如笔试、课题结题报告、小论文等,此项占总学分的30%。

2 课程实践举例

课程实践举例:福州水资源环境保护专题之福州主要内河水污染状况的调查。

治理水环境,生活更美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属于校本课程的一个内容,它将地理与生物知识相联系,用生物实验的方法间接说明水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指导学生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学情分析:高中生已具备较好的网络能力、较强的自控能力和较清晰的思维能力,能够较好应用三种研究方法:查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有利于他们更好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水环境情况。

(2)通过实地调查,关注福州市水资源现状。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4)让学生关注水污染状况,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设计思路:教师开题后由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活动成果,最后再由教师总结。

教学过程见表2。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教室中无法完成的,它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花一定时间、精力上网、上路、上实验室才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已准备好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和协作学习,把课堂交还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建议

(1)加强生物实验室建设,更新部分陈旧的仪器设备,添加常用的研究仪器,如分光光度计、恒温培养箱等,开辟教学实践基地。

篇(9)

当代高中生是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喜欢以灵活多样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新事物,希望社会变革和进步,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他们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中寻找一条适用于当代高中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高中政治课创新教学进行探讨。

一、观念上,实现由“单纯的思想教育”到“大教育”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育效果,而要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确立适应新形势的新观念。过去那种仅以关心个人政治上成长进步为出发点而采取的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取得短期效果,求得表面思想稳定。现代社会人才培养是以复合型为目标,这一目标要求培养出的人才,在意识品质上,应该是创新精神和求实态度的统一;在能力上,应是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统一。因而,学生渴望全面提高能力素质的心情越来越迫切,对思想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改革创新,必须确立“大教育”观念,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身体素质锻炼为一体,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未来,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理想、信念、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教育;既要立足解决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更要给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既要对学生的今天负责,更要为学生的明天着想,帮助学生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

二、以课程整合理念,活化当前思想政治教材

对高中政治教学进行创新,不能拘泥于教材的规定性,不能做教材的附庸,要赋予教材必要的张力,探究教材中蕴涵的具有活力的素质发展的可能性。现编教材在体系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学科内的综合以及学科间的综合都不够强。而现实生活存在众多不可确定的因素,它们盘根错节,相互影响,形成问题,只有考虑诸多因素,运用相关知识才能解决问题。高考为适应社会需要,加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新课程也在课程和内容的综合性、弹性上作了比较大的努力,客观上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空间和舞台。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时时不断地引导学生构建学科内的体系,伴随知识的增加,能力的增强,所建体系应汇总、加深、拓广。就学科间的综合而言,应做到由此及彼,互相引用,互相验证。比如,理、化、生知识可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案例,亦可作为例证加以采用;也可结合地理知识为情境,以历史知识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作分析等等。总之,教师可以将现行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设计、开发,通过巧妙的设计,让政治教材在吸纳其他学科的同时,充满活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参加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的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这一主体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渴望与追求。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实现学习目标。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将失去吸引力,就会失去来自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不断创新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开展创新教学

《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规定为政治课教师改进、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指明了方向。显然,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与表现。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与过程。学生是这一活动与过程的主体。因此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只被动地听老师的讲授,其主体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的效果就不会很大。教师最好的办法和最重要的责任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师应将“开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而不是满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求知,去改进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可见,教师的

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还在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予以指导。

六、对作业进行创新,增加开放性作业比重

作业的创新首先要直面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弊端。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无形影响,传统的书面作业存在着“教师一味地拿教材或练习册上题目考查学生,对书本上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原题当作业”的现象。为此,作业的创新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在传统书面作业基础上增加开放性作业比重,使之更贴近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有一种说的欲望、一吐为快的欲望。进而,通过学生作业来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作业来备课,安排教学重点难点,使教学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比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请你评价一下自己的消费观,并说说你评价的依据是什么?”由于这种作业形式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传统作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没有标准答案,能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回答,有话可说,甚至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样的作业改变了传统作业的封闭性、答案单一性,很受学生欢迎。因此,学生能积极主动热情地完成作业。

七、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需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创新是一个较大的课改课题,需要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一)美国科学教育案例教学中心网站简介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案例教学中心网站是由纽约州立大学在美国教育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创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全美范围内的科学教育案例教学模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推广。网站目前提供了400多个科学教育案例,涵盖化学、生物、物理、环境、食品、健康等领域。设有“教学指导”专栏帮助教师选择和运用案例,对理科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帮助。除了通过关键词搜索,教师还可以通过设定案例涉及的学科类别、案例适用对象、案例教学具体呈现形式、案例主题领域等来搜寻教学所需案例。(二)网站案例应用示例笔者以“化学”和“高中阶段”为检索词,检索得20余则案例,现选取其中一则对科学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应用加以说明。1.案例:婴儿奶瓶带来的困惑[3]Bob和妻子Julia带着两周大的女儿Maggie去医院体检。Julia在杂志上看到一则报道,提到聚碳酸酯塑料奶瓶会产生一种破坏内分泌系统的物质———双酚-A,从而有可能危害婴儿健康。Bob认为,食品药品管理局和其他机构认可聚碳酸酯很多年了,这种材料具有透明、耐挤压的特性,长期被用于食品包装中,应该没有问题。Julia仍然很担心。于是,在Bill医生结束检查后,Julia提出了关于婴儿奶瓶的困惑。2.教学步骤一是交代案例背景:案例来自美国学术期刊《消费者报告》论文“婴儿的危机”,文中指出塑料奶瓶的材料是聚碳酸酯,可能危害婴儿健康,并建议家长停止使用此类奶瓶。而美国塑料协会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该论文所用的实验方法和提出的建议进行了质疑。二是在案例讨论前,将研究论文的引言部分、美国塑料协会及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对报道作出的回应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和网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列出的思考题及参考资料,了解高聚物的基本知识。三是针对案例结尾处,由“Julia担心的是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引发讨论。聚碳酸酯是无毒的,而在受热引发的聚合反应逆反应中释放出其单体双酚-A却是有毒的。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化学品摄入量与有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之间的关系”,并开展讨论,形成剂量或浓度的概念。四是根据《消费者报告》中检测出的双酚-A浓度以及其他文献中的数据,要求学生在给定数据基础上计算双酚-A的含量,最后和美国环境保护局规定的最低有害浓度进行比较。五是在总结阶段,学生围绕“Julia的选择”展开大脑风暴,以Julia的身份,对聚碳酸酯奶瓶的使用作出自己的决策,体验在掌握一定信息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六是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查阅内分泌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双酚-A引发健康问题的生理学机制。3.案例述评这是一则决策型案例,适用于高中生以及非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有机聚合物基础知识、有毒聚合物对内分泌系统的破坏、化学定量分析和风险控制等内容,发展学生的辨证性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笔者认为,除如上讨论法外,还可结合角色扮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上一篇: 女娲造人教案 下一篇: 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