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41: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ppt结束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我们先要进一步解析ppt最后一页在ppt中扮演什么角色、达成怎样的阶段目标,再来讨论我们具体该怎么做.ppt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书面提案,那么可以参考杂志排版的做法,所给的例子大多适用于杂志提案,只要图形文字风格保持了与全篇协调,是可口可乐一个杂志风格的ppt如上图,是可口可乐一个杂志风格的ppt。
2、基于以上原则,如果给排版成绩打分的话,我们认为基于以上原理,我们认为排版的基本课题是在逻辑正确的基础上创造美感.。
3、基于“①更好的引导阅读,②取得某一群体(tg)的认可(认同、共鸣)”的目标,我们再来讨论题主问的ppt最后一页怎么结束才得体而有格调.。
4、这个问题我其实很早前就想回答.毕竟我靠ppt都吃了十多年饭了,算资深.而大多数ppt初学者对ppt排版的认识都有所跑偏.。
5、如上,题主应该能理解我前面为什么说“脱离ppt主旨谈任何美图都是走火入魔”了.。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到来,网络教育将成为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动力。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研究称,由于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各行业的渗透和应用,网上教育将成为我国一种速度更快,传播空间更大,教学手段更加新颖的新型教育形式,它将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一起构成多元化的现代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式的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社会化学习。为此,教育部在清华大学等几所高校试点的基础上,将这类学校的数额扩大到31所。我相信这才只是开头,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完善,远程教育将会更加如火如荼。
然而,从目前我国教育网络建设的实际发展情形来看,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育体系,与国外的差距还不小。目前国内互联网提供商以“网校”或“教育频道”之类名义开设的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大多是静态的、局部的,真正的教学内容仍然相对匾乏。而许多网络大学的学习又都不是通过网上进行的,还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教学点去上课,不能完成真正的网上教学服务。究其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目前我们国家的整个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未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节奏,有限的带宽严重地制约了网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一个真正高速的宽带基础主干网对于推动网络远程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未来的远程教育模式应该是社会开放式的并且是交互式的,无论是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甚至是属于技能培训的,任何人都可以坐在办公室里甚至轻松地坐在家里在他认为方便的时候泡上一杯咖啡后挑选他所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不懂的时候也可以及时地向老师提出疑问并在学生之间也能随时相互进行交流无论对方在那里,是否属于同一所学校。课后的作业及考试也可采取联机交互的方式来进行,当时做完当时就能知道自己今天做得如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作为远程教育通常采用的几项手段的技术背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对于声音、电视和数据流的多媒体网络应用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因此也有不少的企业和机构加大了对此的开发和研究,近年来也不断有产品投入市场,用户也渴望得到服务质量好、服务费用低的产品,像电视会议、协同工作、远程教学、可视电话、视频点播VOD (video on demand)等等的多媒体网络应用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应用。但由于多媒体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尤其是声音和视频。为了克服数据传输通道带宽的限制,有效地在网上大量地传输数据流,有关企业和研究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开发数据压缩和解压缩技术以及数据通信技术。目前MPEG-1和MPEG -2标准已经正式,并且得到广泛应用。例如,CD-交互系统,在网络上的数字声音广播、数字电视广播和影视点播等。表1是MPEG-1和-2的典型编码参数。
表 1
同时,国际电信联盟(ITU)还制定了许多多媒体通信的标准。其中,T.120, H.320, H.323和H.324标准组成了多媒体通信的核心技术标准。T.120是实时数据会议标准;H.320是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电视会议标准;H.323是局域网上的多媒体通信标准;H.324是公众交换电话网络上的多媒体通信标准。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即使采用了很好的压缩技术,传输多媒体数据所需要的带宽就目前而言仍然是巨大的。在目前要想实现真正的开放式教育就必须实现至少如MPEG-1一类的视频流能够畅通无阻的在网络中流动,基本无抖动和延迟。要实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为每个视频流分配至少1.5兆的带宽。假如使用MPEG-2的话带宽还需成倍地增加。这时我们可以假设即使采用IP多目传送方式的话有许多学生要想同时上不同的课的话也将有大量的数据流在主干上跑而且又不能有明显的延迟和抖动,随着课程数目的增加和学生人数的增加此类流量将急剧增加。也可设想在不久的将来如果采用个性化教育方式的话需要采用单目传送的方式来实现又需要多少带宽呢。同时中国目前的远程教育发展正处于发展期,受教育的学生的人数将会急剧增加远比国外就学的人要多的多。显然想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没有一个高带宽的并具有良好扩展性的传输平台做基础的话显然困难重重。
能成为一个良好的主干网基础设施应该符合起码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随着流量的增长带宽也能跟着相应增长
在拥塞的情况下也能维持较高的带宽并能迅速适应并改变流量分布
在节点数量和距离方面都能符合大规模环形拓扑结构的要求
在主节点间应能保证各节点间的地位平等,避免产生某一节点产生黑洞吃掉大量带宽
在传输介质或节点失效时能迅速恢复其业务
加入某一个节点或去掉一个节点时尽量减少配置的需求
那么是否较好的方案可供选择呢?答案当然是有的。首先基于IP的数据网络似乎现在已是大家所公认的,目前世界电话业务年增长率仅为8%,数据通信业务增长率却超过100%,尤其是Internet业务,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以300%的速率在增长。由于TCP/IP已是事实上的标准,因此在网络层采用IP协议已无可非议。基于IP+路由的所有服务由于多年来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较为完善的阶段,有效的路由选择和非常丰富的应用服务功能可以说已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遗憾的是要想在当前的架构上让速度有进一步较大的提高就受到较多限制。所以最近提出的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PLS)等就是为了解决在有限的带宽内让那些真正想得到高质量服务的数据流能顺利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因此增加总的可用带宽也就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光纤由于它的高质量、高带宽以及低成本也成为首选的物理介质。因此,目前真正的的焦点集中在数据链路层的实现。目前有几种方法已被用来或建议在光纤上传输高速IP业务,如图1所示图1
从图1可清楚看到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目前人们已越来越倾向于层次的简单化了,从IP over ATM/SDH/Optical,IP over ATM/Optical 到IP over SDH/Optical一直到IP over fiber),省去了中间层次转换的复杂性,中间的层次越少就越能降低管理开销来最大化可用的传输带宽,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网络规划、操作、错误检测以及网络恢复的复杂性,当然也能进一步减少基础建设费用。
综上所述目前Cisco公司推出了一种全新的数据传输技术DPT(Dynamic Packet Transport)解决方案。关键就是简洁性,它在继承了以往IP数据服务的优点以外又同时吸取了传统电信传输SONET/SDH的高带宽和良好的自愈能力的优点,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中间不再有其它多余的层次。为此还提出了一种新的MAC层的协议,称为空间重利用协议SRP(Spatial Reuse Protocol)和两种新的专有算法:
SRP公平算法The SRP fairness algorithm(SRP-fa)
智能保护切换Intelligent protection switching(IPS)
形成了费用便宜,性能优越的解决方案,被称为优化的动态分组传输技术。具体见图2,由图可见由于它是直接建立在光纤上因此传输效率极高,Cisco也将其称为IP over Optical。而传统的时分多路复用
SONET/SDH网络则以小型64Kbps信道的层次结构为基础,必须再使用ADM来转换成较大型的OC-12/STM-4或OC-48/STM-16管网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项技术的一些优点,首先在物理层上采用的是双向光纤环绕回技术,分成内环和外环且绕行方向互为相反。在两个环上都能同时利用起来传输数据和控制信息,在数据传送上两者互为反向,并且数据和控制信号分开在两个环上分别传送。如果一组数据在一根光纤环的一个方向发送数据(下行),那么就在另一个光纤环的反向环路上发送控制分组(上行)。这样就巧妙地避免了当某一环路上数据量过大时影响控制信号的通行,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两根光纤。因此DPT技术既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可用的带宽又保证了用于自愈等目的的控制信号的传送信道。不像SONET/SDH那样为了保证整个信道的正常运行要保留带宽的一半出来给控制信号使用。
在MAC层使用了一种SRP(Spatial Reuse Protocol)协议,这种协议和原先在其它环形拓扑结构中所使用的有所不同。在环形网中标记环是最普遍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环中同时只有一个标记在循环中传送,原来无论在FDDI环还是令牌环网中当由源站节点发出一个Token时一直要沿着环形循环一周后回到原先发出这个Token的源站点时才能决定是否抛弃,这样使得带宽的利用率大为降低,发送的帧在发送源不卸下前总是绕环运行的。而SRP的特点则采用目的地卸下分组的方式,在目的地的节点上把分组从环上卸下,同时在环上其它段的全部带宽均仍可被利用。由于每个环上的节点都可以同时发送分组到环上,因而使环上的带宽利用率最高。如图3所示当DPT环在4,5,6及A路由器间的业务量很大时,与此同时,在1,2,3和B路由器间的业务流量仍可以不受影响地分开地正常运行。可以说,从此例中空间再利用技术方便地提供了二倍带宽的复用。
使用了SRP-fa公平机制后每个在环上的节点都是公平,均可公平地分享带宽避免某个站点饿死并防止出现运行中断和时延过大等现象。SFR-fa 通过全局优化来控制送到环中的每个分组的速率不会使得某个节点持续地发送分组而其它节点呈现等待的现象,避免过度延迟现象,而本地优化又尽可能地使每个节点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重利用特性来使得局部地得到更大的带宽。由于以上的特性因此允许在分组环中能处理高达128个有高速接口的节点,使之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由于DPT在分组环中使用了SONET/SDH帧来封装数据因此它能透明地运行在所有的光纤传输体系中,比如裸光纤、WDM、SONET/SDH等,甚至还能在单膜光纤和多膜光纤之间混用。正由于这种特性还允许其运行在称为混合环境中,这大大提高了传输的灵活性和迁移性。即允许传统的传输设施能充分利用又能向新的DPT传输网逐渐转变。如光纤的距离太长时可加入IP再生器和SDH再生设备
在容错和错误恢复方面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DPT技术吸取了SONET/SDH的好的方面,如像SONET/SDH环那样提供了一系列的 主动的性能监测和快速的自愈能力(APS)。而DPT技术采用了一种被称为智能保护切换的技术(IPS),除了原有的那些基本特点外还具备了以下这些很好的特性
一,它的控制信号并不依赖于SDH的开销字节因此它可以运行在裸光纤或WDM这些非SDH基础上,非常灵活。
二,大家知道在Packet over SONET/SDH(POS)技术中传输用的SDH技术和上面所载IP服务是分开的,彼此是互不知道的。因此当下面的环结构有问题时SDH可以在50ms内侦测到问题并且恢复,但由于在上面跑的IP路由协议(RIP、OSPF、EGP等的收敛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有时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因此整个服务就会出现中断。而DPT技术是IP awareness的,在光纤环上跑的SDH帧是能够知道在它上面是什么样的协议。IPS不仅仅在第一层而在所有的三层都监视并处理发生的事件,因此整个服务恢复都将在50ms内完成。而且像FDDI环一样容错功能极好在光纤环多处出现故障时也能保证其一定的正常运行。
三,即插即用操作 不想其它技术那样,DPT尽量地减少了在一个DPT环中插入或去掉一个节点时所需的一些繁琐复杂人工配置操作,一切都是自动的过程。包括:全局唯一,永久地分配MAC地址,从环中快速地插入一个新节点和删除一个原有的节点,环上事件的自动自愈处理,拓扑自动发现和动态分组路径选择。
现在来看一看DPT技术对IP业务的支持。首先它能支持具有分组优先的特性,数据包将被分类并定位为高优先级和低优先级两种,那些需要低延迟、抖动控制并要求带宽保证的高优先级分组将得到优先的处理,而那些低优先级的分组则将采取尽力而为的方式传输。其次,DPT环支持IP组播技术,因而其增强性的服务包括多点信息传送和高质量的视频广播。第三,具有带宽的良好可扩展性—DPT环提供了能进行线速处理和带宽倍增能力的又大又宽的管道来将丢包和延迟减至最低,并能轻松地从低至OC-12c/STM-4扩展到OC-48c/STM-16乃至OC-192c/STM-64c。最后,DPT技术的MAC层能和大量的IP的COS(Class of Services)等协同工作来提供第三层的服务。
DPT还提供了一个全面,综合,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模式,其中包括DPT环中的分组交换和分组传送两大网络部件的管理,具有事件,告警,当前和历史的近端及远端性能监测信息。不像目前现有的网管系统,为管理路由器网络及传输网络的需求各自分开有自己的一套特有的网络管理系统,即麻烦又复杂。
在接入技术上DPT环通过环状体系结构即能对本地的访问接入汇聚又能对MAN/WAN联接提供很好的有层次的支持。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城域网,因此只要在几个主要节点上放置了GSR千兆位交换路由机后充分利用DPT技术的上述优点后就能将现有的网络技术容纳进来,也可将有线电视网经千兆比交换路由器GSR接至主干网。DPT环集合了高带宽,线路速率处理,优先级排列,以及第三层IP CoS(服务等级)于一体,如能再加上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PLS),实时传输协议(RTP)和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的支持,提供优质的实时业务,满足巨量话音和视频流并保证所需的时延和抖动控制的要求应能在相当长的时间不成问题。Cisco GSR的分布式交换和传送体系结构使用了纵横开关结构和独立线路卡,能自主地处理千兆位路由处理器的信息包发送。这种新型体系结构设计可实现速度的不断提高,国外目前已有OC-192速度的成功应用了。如此下去在各城市间如能实现各环网的相交话,那一个能满足急剧增长需求的全国性的远程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就将为我国的开放性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05-1079-02
TCP Protocol Outlined and three-way Handshake Principle of Analytic
ZHU Jing
(Network Academy of Ahead Software Vocational College, Nanchang 330041,China)
Abstract: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s a collection of a series of rules that it and the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common use, via the Internet between computers in the form of information units send data. IP protocol to control the actual data transmission, TCP protocol i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racking the Internet to send information into the various data unit (packet). TCP protocol is connection-oriented protocol, meaning that in the two ends of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the connection is always established and maintained. TCP protocol is responsible for the in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IP agreements to the deal, but also can receive the package up a complete information. In the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communication model, TCP protocol at the transport layer of the fourth floor.
Key words: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transmission; data package
1 引言
TCP/IP是Internet/Intranet使用的协议体系,也是大多数网络采用的协议。本文内容主要阐述有关TCP协议如何应用于传输数据及数据传输的详细过程解析。
2 TCP/IP协议概述
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叫做传输控制/网际协议,又叫网络通讯协议,这个协议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TCP/IP是网络中使用的基本的通信协议。虽然从名字上看TCP/IP包括两个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但TCP/IP实际上是一组协议,它包括上百个各种功能的协议,如:远程登录、文件传输和电子邮件等,而TCP协议和IP协议是保证数据完整传输的两个基本的重要协议。通常说TCP/IP是Internet协议族,而不单单是TCP和IP。TCP/IP协议使用范围极广,是目前异种网络通信使用的唯一协议体系,适用于连接多种机型,既可用于局域网,又可用于广域网,许多厂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产品都采用或含有TCP/IP协议。TCP/IP协议已成为目前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
TCP/IP是很多的不同的协议组成。 TCP用户数据报表协议,也称作TCP传输控制协议(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可靠的主机到主机层协议),这里要先强调一下,传输控制协议是OSI网络的第四层的叫法,TCP传输控制协议是TCP/IP传输的6个基本协议的一种。两个TCP意思不相同)。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传送服务。它在传送数据时是分段进行的,主机交换数据必须建立一个会话。它用比特流通信,即数据被作为无结构的字节流。 通过每个TCP传输的字段指定顺序号,以获得可靠性。是在OSI参考模型中的第四层,TCP是使用IP的网间互联功能而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IP不停的把报文放到 网络上,而TCP是负责确信报文到达。在协同IP的操作中TCP负责:握手过程、报文管理、流量控制、错误检测和处理(控制),可以根据一定的编号顺序对非正常顺序的报文给予从新排列顺序。
3 三次握手原理解析
在TCP会话初期,有所谓的“三握手”,即对每次发送的数据量是怎样跟踪进行协商使数据段的发送和接收同步,根据所接收到的数据量而确定的数据确认数及数据发送、接收完毕后何时撤消联系,并建立虚连接。为了提供可靠的传送,TCP在发送新的数据之前,以特定的顺序将数据包的序号,并需要这些包传送给目标机之后的确认消息。TCP总是用来发送大批量的数据。当应用程序在收到数据后要做出确认时也要用到TCP。由于TCP需要时刻跟踪,这需要额外开销,使得TCP的格式有些显得复杂。
TCP握手协议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个连接。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完成三次握手,客户端与服务器开始传送数据,在上述过程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未连接队列:在三次握手协议中,服务器维护一个未连接队列,该队列为每个客户端的SYN包(syn=j)开设一个条目,该条目表明服务器已收到SYN包,并向客户发出确认,正在等待客户的确认包。这些条目所标识的连接在服务器处于Syn_RECV状态,当服务器收到客户的确认包时,删除该条目,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Backlog参数:表示未连接队列的最大容纳数目。
SYN-ACK :重传次数。 服务器发送完SYN-ACK包,如果未收到客户确认包,服务器进行首次重传,等待一段时间仍未收到客户确认包,进行第二次重传,如果重传次数超过系统规定的最大重传次数,系统将该连接信息从半连接队列中删除。注意,每次重传等待的时间不一定相同。
半连接存活时间:是指半连接队列的条目存活的最长时间,也即服务从收到SYN包到确认这个报文无效的最长时间,该时间值是所有重传请求包的最长等待时间总和。有时我们也称半连接存活时间为Timeout时间、SYN_RECV存活时间。
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个连接。如图1所示。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完成三次握手,客户端与服务器开始传送数据。
需要断开连接的时候,TCP也需要互相确认才可以断开连接,采用四次挥手断开一个连接,如图2所示。在第一次交互中,首先发送一个FIN=1的请求,要求断开,目标主机在得到请求后发送ACK=1进行确认;在确认信息发出后,就发送了一个FIN=1的包,与源主机断开;随后源主机返回一条ACK=1的信息,这样一次完整的TCP会话就结束了。
4 结束语
TCP是面向连接的,所谓面向连接,就是当计算机双方通信时必需先建立连接,然后数据传送,最后拆除连接三个过程。通过三个过程实现网络数据包的发送与接收。
参考文献:
[1] 汪贤锋. TCP/IP协议的漏洞分析及防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6).
中图分类号:TS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2-0207-01
Photoshop软件自开发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图像处理软件,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无论是对中小学教育还是高等院校教育而言,图像处理软件都已经成为电脑美术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种辅助软件。
1 正确认识photoshop中显示的颜色
在photoshop中的图像颜色会出现各种颜色,但是这些不同的颜色其实都是由最为基本的三种颜色合成或者组成的,这三种颜色是红色、绿色和蓝色,RGB分别代表这三种颜色,这就是所谓的三原色。三原色中的每一种色都可以包含不同的亮度级别,每种都包含了256种级别,在三原色图像中的每个通道可以包含几千万种不同的颜色,而每个图像又包含三个通道,这三个通道组合作用在一起就组成了完整的一副彩色图像,得以显示出来。三原色的每一种颜色在该图像处理软件中都有一个取值范围,而该范围是从0到255之间的数值,如果三种颜色的取值都为0,那么此时图像显示出来的颜色则是黑色,如果三种颜色的取值都是255,则图像的显示颜色则是白色,图像显示的颜色会随着这三种颜色的取值而变化,这三种颜色的取值共同作用在颜色的显示上。
2 正确认识photoshop中打印输出颜色
在现在的打印中,所用的颜色是青色、洋红、黄色和黑色这四种颜色,这是一种减色减色配色的方式,从理论上而言,青色洋红和黄素的合成可以吸收所有光线,最终会产生黑色。但是在实际的打印情况中并达不到理想中的状态,因为印刷所用的油墨都是存在一定的杂质,在打印中,这三种颜色的油墨在合成之后并未产生黑色,而是接近土棕色的一种颜色。所以为了实际使用的需要,除了青色、洋红色以及黄色,还需要再添加黑色的油墨,为了使打印效果更好,首先应该了解三原色混合的减色混合种类。比较常见的减色混合有,印刷油墨和布料印染涂料等各色的混合或者重叠,当两种以上的颜色相互混合在一起时,在减色混合的原理下,白光会减去各种色料的吸收光,未被吸收的光则会混合在一起产生混合色或者是重叠色,如果混合在一起的颜色越多,被减弱的白光也就越多,自然而然,混合的颜色便越来越深,变得越为接近黑色。
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彩色印刷的四个基本印刷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打印中,为什么选择这四种颜色作为基本的颜色,主要是在这四种颜色的配合下,可以达到最满意的混合效果。四色印刷指的就是以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这四种颜色最为基本的颜色进行打印,因为现在使用的彩色油墨,经过三色叠印后不能达到理想中的色彩,呈现的是深棕色,尤其是画面的暗调以及轮廓部分呈现的颜色更是偏棕色,无法达到用该图像处理软件设计出的理想的颜色。另外,彩色版面上常附有黑色的文字说明,三原色加黑后,图文的需要均可以得到解决,因此彩色印刷中用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作为基本颜色。
3 如何处理photoshop中颜色设置和打印输出的问题
3.1 设计前的页面设置问题
对于图像处理软件哄打印输出问题和颜色的设置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页面设置,这是打开软件就得首先面对的问题,很多人在这一操作中都喜欢默认的方式去设置,并不改变尺寸的分辨率颜色模式等,这很可能造成一些自己不能理解的错误。例如:通常默认的是上次的设置,很多人在打开该软件时,不注意颜色模式这一环节,只是随便修改尺寸大小分辨率就行,这样等到在设计的时候会出现图片,还是选取颜色都是灰色并没有颜色在工作区里显示。很多人以为电脑出了问题,其实就是在页面设置这一环节出了一些问题,如果仔细留意颜色模式的话,这些问题就会出现。那么解决这样的方式,则要选择常见的颜色模式,而不要选择灰色位图等模式,如果已经做了这种选择,可以通过图像模式里更改成常见的模式,这样就可以进行后面的设计编辑了。
3.2 设计过程中RGB或者CMYK模式选择问题
在做印刷前的设计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很大问题,如果选择RGB模式设计,最后还要印刷是就必须转换成CMYK模式,这样势必就会出现设计时的效果和印刷出的效果不一致情况。如果选择模式CMYK的话,图像处理软件里最明显的像是画笔描边和素描艺术效果等滤镜功能不能使用,这样就会给设计者带来苦恼,这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而头疼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家正确对待,如果是做印刷方面的设计,在设计时就必须采用CMYK模式,把在模式下不能够使用的功能,而必须要处理的效果,先新建一个文件,然后再采用该模式下进行处理。处理完之后导入该种模式的文件里,对颜色做一个调整,当然在颜色整体调整的时候,同学们还必须依靠打印色谱校对颜色的准确性,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差别。
3.3 在印刷输出前的检查问题
通常打印喷绘都要求图片文字的颜色模式都是CMYK,然而一般情况下,大家从word文档中接收到的文件或者一些图片都是RGB模式,因此大家在接收到的图片,必须在设计完成后还得对整个设计稿进行检查。检查设计稿中是否存在 颜色模式问题,如果存在这种模式问题,这就需要对它进行转变模式,如果不进行转换,那么图片在打印输出后,就会出现色差情况。通常情况,在打开图片之后,只需要从菜单栏中寻找图像模式下进行转换就可以了,这些都是在输出印之前必须要认真去进行的工作。
4 结语
在学习图像处理软件的过程中,设计时对于颜色的变化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认真去处理,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图像模式,在设计前就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出现各种不应该出现错误,养成良好的图像设计习惯,灵活处理好软件中颜色偏差的问题。
参考文献
羊城晚报于1998年开始应用CTP设备,早期采用单套RIP对应一台CTP设备,即每台CTP设备由固定的RIP完成版面解释和点阵输出两大功能,负荷大,运行慢,不利于快速生产。而且当多台CTP设备同时工作,有1台CTP设备闲置,即有1套RIP闲置时,也无法将尚未输出的版面传输给闲置的RIP进行版面解释和点阵输出。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羊城晚报于2001年10月建成印务中心(其离报社办公大楼10km远),购置了4台CTP设备,这时如果继续采用单套RIP对应1台CTP设备的方式,会大大降低CTP设备的使用率。于是,根据印务中心建立时的技术情况,即版面的RIP解释和点阵输出对计算机硬件要求较高,单套RIP完成两个关键任务的效率低下,不适合报纸出版,我们采用了一种灵活的处理方式,采用2~4套RIP组成一个RIP组,所有的版面解释工作完全由这个RIP组完成,而RIP组解释完成的点阵信息以文件的方式传送到点阵信息服务器,CTP设备的输出控制计算机从点阵信息服务器中读取数据并控制CTP设备输出(如图1所示)。这样只要有RIP完的点阵信息,任何一台空闲的CTP设备都可以进行版面输出,从而将原来的流水输出改为并行输出,大大节约了RIP解释时间,提高了CTP设备的生产效率。同时,该方式支持集群,可以大幅度提高整个系统的扩展能力,当生产能力需要提高时,只要增加相应的RIP或CTP设备就可以了。
基于这一思路,我们采用了以博恒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并将点阵信息服务器分为发送服务器和接收服务器,中间通过光纤连接,如图2所示,其流程如下:编辑部签发的PS文件传到生产车间,车间工作人员在客户端进行拼版,对拼版后的文件进行标准化命名,并放入热文件夹中,PS文件服务器根据工作计划将拼版后的PS文件动态地分配到RIP服务器群进行解释,RIP解释后,将点阵信息文件存放到发送服务器上,发送服务器再通过专用通信协议将点阵信息文件传送至接收服务器,接收服务器根据工作计划动态分配点阵信息文件至CTP控制器,CTP控制器通过控制CTP设备输出印刷版面。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灵活的流程管理。可以对CTP设备进行有效管理,均衡分配作业,从而大大提高CTP设备的使用效率。
(2)完善的协作处理能力。支持远程和本地客户的协作处理,能迅速检查和修正错误,从而减少出错导致的时间损失,加快整个流程的处理速度。
(3)良好的监控、浏览版面功能和版面输出反馈功能。
(4)支持一次RIP解释,多次输出,保证高速生产的需求。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CTP设备的引进,这种流程在生产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自动化程度低,管理和控制环节多,流程的一致性不好,质量难以控制;由于技术条件和标准的限制,PS格式的文件须经RIP解释成TIFF文件进行输出,有时会出现无法解释、内嵌EPS拼版出错等非经常性错误,且有时印刷出来的效果与客户的要求有所差异,容易导致质量纠纷;以RIP技术为核心的博恒系统在控制CTP设备、印刷彩色印品时比较复杂,不便于节墨系统、全媒体管理系统等的开发应用。而且,近几年,软件开发商也停止了对博恒系统的升级和维护。
基于上述原因,原有系统的技术和性能已不能满足应用需求。同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EIP)的建成和采编系统的应用也迫切需要引入一套与之兼容的数字化工作流程。
畅流系统与CTP设备的匹配与衔接
为了建立完善的工艺流程,使CTP设备的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综合考虑了整体技术的先进性、升级成本、平稳过渡(系统切换时不影响生产)以及设备之间的性能匹配等各方面因素后,羊城晚报于2008~2011年购买了以畅流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工作流程以及3套爱克发紫激光报业CTP (Advantage N-DL) 设备。畅流系统采用标准的PDF/JDF开放格式,涵盖了报纸生产的各工艺环节,包括文件接收、文件规范化处理、边空调整、拼版计划、PDF挂网、CTP输出控制等,并可实现这些环节的统一控制与管理。由于畅流系统采用PDF内核技术,兼容性和稳定性更强大,从而避免了以往数字化工作流程中经常出现的版面文件无法解释、解释出错、内嵌EPS拼版出错等问题。
畅流系统的制版流程如下:编辑部排版后生成的PS文件传送到印前制版部门,通过畅流系统的规范化器对PS文件进行版心识别、边空调整等规范化处理,按照生产计划进行PDF挂网,从而处理成可用于CTP等设备输出的点阵信息。所有功能模块由主控服务器统一进行管理和调配,操作人员在网内任意客户端即可完成相关作业操作,并能监控版面数据处理的状态,检查版面是否符合后端印刷要求,提前发现缺字、缺图等问题,并及时报警提示。而且由于所有功能模块都集中在一个工作传票上统一操作,制版速度大大加快。经实际测算,一个版面从提交作业至畅流系统处理(包括打样、节墨处理)再到CTP输出,只需3~4分钟,而利用原有的数字化工作流程,作业通过拼版、打样、博恒RIP再到CTP输出,需要6~7分钟,可见,利用畅流系统几乎可节约一半时间。
此外,由于羊城晚报印务中心需要输出的CTP版较多,为了使各台CTP设备的负载均衡,我们又增加了PRODUCER服务器。PRODUCER服务器上装有CTP作业队列管理软件Arkitex Producer,其可以根据CTP设备的性能、负载以及使用的版材尺寸自动分配任务,确保有多台CTP设备时,能够将作业发送到空闲CTP设备上,并从主控服务器上获取版面信息,通过CTP驱动软件NewsDrive控制版面输出,从而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同时,Arkitex Producer还能保证同一版面的所有色版由同一台CTP设备输出,即使是后期补版,其也能追踪到原来的CTP设备并进行版面输出,确保套印准确。
经过试验、试用、应用等阶段,我们逐渐熟悉和掌握了畅流系统的技术特点,并根据实际生产需求,配置和完善了所需功能模块,并逐渐把所有印前相关设备和软件进行了统一管理,建立了报纸印前生产管理调度中心,畅流系统的优势也逐渐显现。例如,畅流系统可将印前流程中的各独立功能模块进行系统集成与整合,使生产控制和流程管理得到统一,完善了整个制版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业务分布处理和管理集中统一的预期效果得以实现;采用业界标准的开放格式和模块化设计,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随着报社的发展、业务量的提高和设备的增加,只需要增加相应的模块就能对系统进行快速扩展;其版面预览功能更直观、准确,避免了原有软件多次拼版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造成的时间损失,能有效降低出错率及提高报纸印刷质量。
但是随着使用的不断深入,笔者认为畅流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
(1)设置用户权限后,即使已经限制某用户只能对一种报纸进行操作,但用户进入畅流系统后,仍然能够读取并修改无操作权限报纸的生产计划和拼版模板。
(2)当畅流系统的监控模块无法使用时,畅流系统无错误信息提示,只有重启服务器才能解决此问题。
(3)一些细节的操作界面仍需完善。例如,点阵中继系统功能中没有显示作业提交时间的窗口;作业栏窗口没有自动刷新功能,操作人员只能手动刷新,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关键词:农业增长;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技术进步率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2)04-0001-08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部门,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得到长足发展:1985-1997年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96%;1998-2004年间略有下降,为5.64%,2005-2008年又提高到6.75%。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尽管中国各个省份都在努力发展农业,但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却参差不齐。鉴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进行科学估算,探求农业经济增长动力来源。
对农业效率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基于两个视角进行:一是重点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显著发展的根源,主要集中在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两个方面。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制度创新带来了改革开放后农业经济的首个增长高峰,在制度相对稳定的时期,技术因素则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1-2]。二是研究角度多集中于探寻公共物品提供与农业增长之间关系[3-4]。已有文献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一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农业资本投入力度逐渐加大、惠农政策逐步落实、农业科技日益发展,农业经济发展迎来新契机,而已有文献研究多局限于2004年以前,对近年来中国农业技术效率变化情况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少有反映;二是主要侧重于某地区或某农产品的研究,缺乏样本的全面性和区域的可比性;三是多数文献仅限于测算全要素生产率,较少结合技术效率进行研究。笔者力
图弥补这些不足,以1985-2008年中国29个省份面板数据为基础,用随机前沿模型对农业技术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加以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一、效率测算与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原理
(一)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随机前沿方法由Farrell在1957年提出:并非每个生产决策单位的实际产出都处在生产函数前沿面上,此间存在的技术效率差距(即技术无效率)被归结为由随机因素引起。但由于实际生产过程要受随机误差和技术效率水平共同影响,因此关键要设法识别和测算两者分别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际生产曲线与生产函数前沿的偏离。Kumbhakar[5]根据相关理论对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作出了总结,其基本模型如下:
yit=f(xit,t)exp(vit-uit),vit~N(0,σ2v),uit~N+(μit,σ2it)(1)
TEit=yitf(xit,t)exp(vit)=f(xit,t)exp(vit-uit)f(xit,t)exp(vit)=exp(-uit)(2)
γ=σ2uσ2u+σ2v,γ∈[0,1](3)
式(1)中yit为第i个生产决策单位在t时期的实际产出,xit为一组投入向量,β为待估计系数,t为时间趋势,随机误差(vit-uit)具有复合结构,vit表示经济系统中不可控因素冲击的噪声误差,是实际产出与前沿产出的差异;uit服从非负截尾正态分布,且uit和vit相互独立;技术效率TEit是实际产出与前沿产出之比。显然uit=0时,式(2)中TEit为1,表示生产经济于前沿面上;uit>0 时,TEit小于1,生产经济于技术前沿面下,存在技术无效;式(3)中的方差参数γ反映了技术无效率项在随机扰动项中所占的比例:若γ=0,表明偏离来自于不可控的随机因素,此时可直接用OLS方法分析该面板数据;γ越趋近于1,表明误差主要来源于技术无效率,越适合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依据上述原理,笔者运用对数型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样本期中国各省份农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具体的研究模型为:
lnyit=β0+jβjlnxjit+vit-uit(4)
(二)全要素生产率(TFP)分解——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笔者根据Fre[6],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从要素投入角度估算中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定义t时期产出距离函数为:Dt(x,y)=min{θ:yθ∈P(x)},则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t时期和r时期指数的集合平均数:
前言
在传统的油田管线定位、测量中,大多采用经纬仪加测距仪进行定位测量,在测量过程中,不仅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同时测量现场的干扰因素还比较多,对测量精度有很大的影响。采用GPS RTK技术进行数据采集,能有效的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准度,提高工作效率,GPS RTK技术对油田地面工程的数据采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GPS RTK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1 GPS RTK技术的原理
RTK技术是GPS测量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一种高效的定位测量技术。GPS RTK技术是利用两台及两台以上的GPS接收机一起接收卫星信号,并且将一台接收机当成基准站,将另一台接收机当成移动站,中心站根据基准站的准确坐标将基准站到卫星的距离改正数求出来,然后将改正数发送到移动站中,移动站可以根据改正数对定位结果进行改正,从而有效的提高定位的精度。GPS RTK技术的关键是快速完成初期模糊度数据链的结算,提高高波特率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1.2 GPS RTK技术的特点
GPS RTK技术能减少传统测量方法的设站次数,在操作移动站时,只需要安排一个人就可以,极大的减少了投入的人力,同时还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GPS RTK技术的作业半径在5km,并且GPS RTK技术的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都能达到cm级,GPS RTK技术受天气、光度等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大,只要满足数据链路通,就能进行GPS RTK定位测量。GPS RTK的操作比较简单,容易使用,在控制过程中,工作人员只需要控制软件系统就可以了,极大的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精度误差。
2 GPS RTK技术的测量流程
2.1 基站
在进行GPS RTK测量前,首先要将基站的软件安装好,然后在基站软件的菜单中,将在终端设置的移动站数传模块信息设置在基站软件中,从而将这个模块信息当做接入移动站的标识。将移动站接入标识连接好后,要在基站软件中将串口参数、差分时间等系统参数设置好,在正式测量前,要将利用蓝牙将PDA和基站连接起来,从而对基站已知点的坐标及基站的测量模式进行设置。
2.2 流动站
在进行测量前,要开启进入移动站的系统,将PDA的电源打开,并在PDA菜单中进行GPS设置,然后根据测量地区的位置,进行七参数计算、设置。七参数设置完成后,获取基站和基站坐标之间的直接距离,然后对卫星和接收机连线与地平线的夹角进行设置,即设置移动站解算的卫星截止仰角,一般情况下,移动站差分模式设置在10°-15°。移动站解算的卫星截止仰角设置结束后,对测量参数、测量对象进行设定,测量参数可以分为定时测量和定距测量两种情况,在实际测量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系统参数设置完成后,要新建作业,并且对象的测量、线对象的测量、面对像的测量等信息进行设定,然后开始测量,测量结束后要将测量数据传送到计算上,进行后期处理,系统会根据测量的数据在显示器上形成相应的空间图形。
2.3 油田野外测量步骤
在进行野外油田测量时,要先测量油井,油井测量结束后,要对各个贯穿计量站的支线和集油干线进行测量,然后测量各个作业区的注水干线、注水支线,在测量过程中,如果集油干线和注水干线的走向并排在一起,则可以同时测量两条干线。干线测量结束后,对电力网和油区大路进行测量,当整个测量过程结束后,要对各个标准井号进行整理,并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中心站,进行数据处理。
3 应用实例
某采油厂采用GPS RTK技术对油、水、气管线、阀池等油田地面工程进行了测量,测量的基站设置在该地区某建筑楼的顶层。在测量过程中,采用1个基站、2个移动站的工作模式进行测量,每个移动站由2个人进行操作,其中一个人负责填写测量状况及属性,另一个人负责定位天线,为保证测量的精度,在正式测量前,要对已知点进行测量验证。测量结束后,利用USB数据线将PDA上记录的数据传送在计算机上,然后将测量数据导入数据库中,并生成空间图形。
为了确保测量的精度,该采油厂的工作人员在测量过程中,进行了深坑验证,验证过程中,总共对100个深坑点进行测量,其中包括拐弯点、交叉覆盖点等,测量结果显示为测量误差控制在cm级,最大测量误差为10cm,最小测量误差为1cm,平均测量误差为6cm。通过测量验证,发现GPS RTK技术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cm级,完全能满足油田地面工程测量要求。
4 总结
GPS RTK技术比传统的经纬仪加测距仪操作简单,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比传统的测量方式少,并且GPS RTK技术能有效的提高定位测量的精度,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进行油田地面工程测量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基站及测量模式,从而保证测量数据的精确度,合理的应用GPS RTK技术,能有效的促进数字化油田的建设,促进油田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巴合提亚尔・卡吾力江,聂波,华磊.基于GPRS的GPS RTK技术在油田地面工程数据采集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05):122-125.
[2]王克强.GPRS数据链接在RTK作业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24):147-148.
[3]郑飞舟,王家宁.浅谈GPRS模块在RTK测量中的应用[J].硅谷,2011,(13):169-171.
作者Kent D.Lee博士是美国艾奥瓦洲路德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已成功出版两本著作:Python编程基础和编程语言基础。另一作者Steve Hubbard博士是路德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Deformation Monitoring using Combination of GPS and TCA2003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combination of GPS and TCA2003 in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introduc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ystem, including high-precisio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GPS net and operating modes, as well as data-processing methods, principle of operating TCA2003 and the combination of de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Introduce main features of development monitoring data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data can be simple analysis explained.
Keyword: GPS, TCA2003, Deformation Monitoring,
0引言
自美国研发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以来,GPS技术已经逐步深入到我们的现代生活,差不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由于他能很容易地提供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所以会很快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而且它能很好的与其他系统结合,形成大量的新应用、新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徕卡公司的TCA2003 自动型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测距仪、绝对编码度盘的电子经纬仪和较大容量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全站仪,具有自动照准、锁定跟踪、联机控制等功能,又称测量机器人。
GPS与TCA2003结合是一个双赢策略,一是可以解决大范围的高精度控制网的需要。二是由于TCA2003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可以直接测定监测点三维坐标偏移量,其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二者的结合,优势互补,既可以满足大范围的控制要求又可以高精度的测定监测点的位移量,同时还可以监测整个控制区的整体变化情况。
1 变形监测系统的组成
GPS测量型接收机四台套(至少四台)主要用于建立变形监测控制网,自动监测系统主要由TCA2O03测量机器人、控制点、参照点、监测点组成,是基于一台测量机器人的有多个观测目标(照准棱镜)的变形监测系统,可实现全天候的无人值守监测。
(1)控制点
在监测前,首先根据变形体上监测点及控制网点的分布情况,合理选择控制点,要求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控制点应选择在稳定处或者相对稳定处,使所有监测点与TCA2003全站仪的距离均在设置的观测范围内,且避免同一方向上由两个以上监测点,否则造成TCA2003全站仪的识别目标困难。控制点是进行变形观测的起算基准,它的三维坐标信息通过建立的GPS控制网来获得。在监测变形点之前首先检测控制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以保证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监测点
监测点布设基本要求是监测点能够反映整个监测区域的形变、三维变化信息。监测点一般布设在变形区标志性点上,并建设强制对中观测墩,便于长期的监测。在变形体以外的稳定区域也应适当布设少量的监测点;在形变较快的地区,应适当加密布设监测点。
在实际工作中,精度标准的确定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及人力物力财力情况合理设计,也可参照本部门已有的生产规范和作业经验适当掌握。在具体布设中,可以 分级布设,也可以越级布设,或布设同级全面网。
2GPS+TCA的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随着GPS测量数据处理软件的发展,为确定两点之间的基线向量,已有多种测量方案可供选择。目前,在GPS接收系统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较为普遍的采用的作业模式主要有静态相对定位,快速静态相对定位,准动态相对定位和动态相对定位等。相对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2+5×Dppm数量级,因此则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利用Leica公司双频GPS接收机,进行静态相对定位作业模式采集数据,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消除多种测量误差误差,用国际GPS服务(IGS)提供的精密星历进行基线向量数据解算、平差处理,这样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变形监测控制网的要求。
为了增加观测条件强度,充分发挥TCA2003的测量精度,在基准网的解算中加入,TCA2003辅助测量的高精度角度、边长数据,进行联合平差,进一步提高控制网的精度与可靠性。
在控制网复测时,加测的边长和角度,则更换为上次没有测量的边和角,可以增强真个控制网的可靠性。反复量多次可以直接获得控制网的稳定性信息。如果控制网中的某个点不稳定,则可以及时发现不稳定的点位,将其从控制网中剔除,并分析出该点的变化原因。
3 结语
通过合理的选择GPS控制点,利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对控制网进行基线解算、平差处理,得到较高的精度和稳定的GPS控制点,充分发挥TCA2003 测量机器人的优势,提供高精度的,可靠的监测数据成果,大大的降低项目成本。目前该系统已经成功的应用到三峡库区内的高切坡监测项目中,实践证明确实可行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大大的降低了监测成本。该应用模式有较高的现实应用价值。
GPS与TCA联合监测,增加了多余观测可以进行联合平差,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
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由于监测点较多,在一个控制点上架设TCA2003,同时可以对多个监测点进行观测,是其他测量方式可比拟的。提高了数据可靠性的同时节约了大量的监测费用。
可以对整体监测分析。对GPS控制网做周期观测,可以监测控制网本身的稳定性,同时可以监测整个测区的整体变形。
用智能变形监测资料管理系统,管理变形监测数据资料,安全可靠,并可以对监测数据成果进行分析解释。
参考文献
梅文胜,张正禄等.测量机器人变形监测系统软件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27(2).
范百兴.TCA全站仪实现测量数据的全自动化处理[J].北京测绘. 2003.2.
Iub接口控制平面由1个NCP、1~n个CCP、1个ALCAP链路组成。CCP在什么情况下配置多少,对这个问题的深刻理解有利于无线侧数据规划;有利于网络优化,提高掉话等指标;有利于对传输资源的合理配置。
基于ATM的Iub接口CCP数据规划是在了解CCP上传输那些消息,消息是如何封装的基础上,估算CCP上下行信令流量,然后对某一区域进行模拟估算得到一个估算值;再用MML相关命令查看CCP配置带宽,了解CCP配置带宽的算法。对二者进行比较,从而确定CCP的数量。虽然,在估算中,分离了NCP、ALCAP等占用带宽情况,大大简化了估算的复杂性,但估算CCP、NCP、ALCAP等带宽以及E1条数提供了思路,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Iub接口的逻辑模型
Iub接口协议由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构成,其中Iub控制面由1个NCP、1~n个CCP、1个ALCAP链路组成。NCP(NodeB Control Port)即NodeB控制端口,负责公用过程的信令交互,如小区建立删除重配置、公共信道建立删除重配置、公共测量,以及无线链路建立等。CCP(Communication Control Port)即通信控制端口,负责专用过程的信令交互,如RL增加删除重配置、RL恢复失败,以及专用测量等。ALCAP:接入链路控制应用部分,用来控制AAL2?PATH的建立和删除。NCP/CCP/ALCAP直接承载在SAAL上。下图是Iub接口的逻辑模型。
在Iub接口的逻辑模型中,每个Node-B控制着若个cell,保存着Node-B下有关的各个公共传输信道的属性信息以及呼叫状态下的通信上下文信息。通过NCP、CCP和各种公共、专用传输信道传输端口和RNC连接。一个CCP控制若个Node-B的通信上下文相关的DCH、DSCH数据传输端口一起组成一个业务结点。
二、CCP 信令净负荷流量计算
Iub接口CCP信令流量主要是相关的消息流量的总和,有上下行之别,具体算法如下。
Iub接口CCP下行信令净负荷总流量(Mbit/s):
Iub_CCP_Signal_Thruput_DL=
( Subs_N * Call_Times_Subs_DL * (RL_RECONFIG_PREP_MsgLen +RL_RECONFIG_COMMIT_MsgLen + RL_DEL_REQ_MsgLen +DEDI_MEAS_INIT_REQ_MsgLen * DEDI_MEAS_INIT_REQ_Num ) * ( 1 +CS_Events_Times_
Per_Call )) * 8 / 1024 / 1024
Iub接口CCP上行信令净负荷总流量(Mbit/s):
Iub_CCP_Signal_Thruput_UL=
( Subs_N * Call_Times_Subs_UL * ( (RL_RESTORE_INDICATION_MsgLen +RL_RECONFIG_READY_
MsgLen + RL_DEL_RSP_MsgLen +DEDI_MEAS_INIT_RSP
_MsgLen * DEDI_MEAS_INIT_RSP_Num ) * ( 1 +CS_Events_Times_Per_Call ) + (DEDI_MEAS_REPORT_
TCP_MsgLen / CCP_TCP_MeasPeriod +DEDI_MEAS_REPORT_SIR_MsgLen / CCP_SIR_MeasPeriod )) * 8 / 1024 /
1024
三、Iub接口CCP信令总流量计算(ATM传输)
ATM 传输时Iub 接口CCP信令下行总流量(Mbit/s):
Iub_ATM_CCP_Signal_Thruput_DL
= Iub_CCP_Signal_Thruput_DL / Iub_SAAL_Usage / Iub_AAL5_Usage / ATM_Usage
ATM 传输时Iub 接口CCP信令上行总流量(Mbit/s):
Iub_ATM_CCP_Signal_Thruput_UL
= Iub_CCP_Signal_Thruput_UL / Iub_SAAL_Usage / Iub_AAL5_Usage / ATM_Usage
其中,Usage表示利用率情况,这里我们可以按理论最大值估算(100%)。
四、CCP流量具体计算
对单个业务来说,一次呼叫一般而言需要如表1的 CCP交互信令。
考虑IMSI附着、IMSI分离、位置更新、SMS开销:4 次/用户/h,以收敛比40计算,其处理频度与呼叫频度的比率为(40×4/3600):(1/60)=2.67。
一般情况下,这些过程都是在公共信道上完成,不需要考虑这部分开销。
AMR在算法开关打开情况下,将启动一种周期为4.8s测量,每条RL都需要;DCCC在算法开关打开情况时,也启动一个640ms的周期测量;另外软切换时对每条RL启动一个700ms的周期测量。按软切换的比例为30%考虑,每个语音或数据用户启动2个测量,附着类业务只启动单个测量,流量计算如下:
IMSI附着等使用专用信道:
下行:((336+48+(96+48)×2+48)+(96+48+48)×2.67)×N/60×53/48×8=(182×N)bps
上行:((48+96+48×2+48+(48+48+48))×2.67)×N语音/60+48×N 语音×(1/4.8+1/0.7×30%)+(48+96+48×2+48+(48+48+48)×2.67)×N数据/60+48×N数据 ×(1/0.64+1/0.7×30%))×53/48×8=(370×N语音+968×N数据)bps
IMSI附着等使用公共信道:
下行:(336+48+(96+48)×2+48)×N/60×53/48×8=(106×N)bps。
上行:((48+96+48×2+48)×N语音/60+48×N 语音×(1/4.8+1/0.7×30%)+(48+96+48×2+48)×N数据/60+48×N数据×(1/0.64+1/0.7×30%))×53/48×8
=(314×N语音+891×N数据)bps
其中,N为整个NodeB支持用户数,为N语音、N数据之和。下面给出Iub接口各种信令的速率列表。
五、CCP数据规划
1、CCP带宽估算
Iub 接口的传输流量是三部分流量的总和:Iub 接口的语音流量、Iub 接口的数据流量、以及Iub 接口的信令流量。下面给出Iub接口的信令流量的估算过程。
(1)站点内的用户总数
计算公式:站内的用户数=NodeB的覆盖面积(km2)×覆盖区用户密度(user / km2)。
其中,NodeB的覆盖面积和覆盖区用户密度可以从输入信息(NodeB基本信息)中得到。
(2)NodeB内的小区数目
计算公式:NodeB内的小区数目=NodeB的站点类型×每个扇区的载频数目。
(3)站内用户各种承载的吞吐率(bps)
计算公式:站内用户各种承载的吞吐率(bps)=站内地总用户数×承载比例×单用户忙时吞吐量(kbit)×1000/3600。
假设,由估算工具的输出的站点信息为:站点的覆盖面积为2平方公里,用户密度为1000人/平方公里。则站内的用户数=覆盖区用户密度(user / km2)×NodeB的覆盖面积(km2)
=1000(user /km2)×2(km2) =2000(人)
那么,根据表2,则CCP下行流量=182×N=182*2000=364kbps。
2、CCP配置带宽
从MML脚本计算CCP的配置带宽:
查询ADD CCP得到各NodeB配置CCP的SAALLNKN:
ADD CCP:NODEBNAME="1081", PN=0, CARRYLNKT=SAAL, SAALLNKN=110;
确定NodeB所在的框、槽和子系统
ADD NODEB:NODEBNAME="1081", NODEBID=1081, SRN=0, SN=2, SSN=0, TNLBEARERTYPE=ATM_TRANS, TRANSDELAY=10,…;
根据SRN=0, SN=2, SSN=0, SAALLNKN=109和110找到NCP和CCP所对应的SAALLNK的流量索引TRFX:
ADD SAALLNK:SRN=0, SN=2, SSN=0, SAALLNKN=
110, CARRYT=NCOPT, CARRYSRN=0, CARRYSN=24, CARRYNCOPTN=0, CARRYVPI=13, CARRYVCI=61, TXTRFX=204, RXTRFX=204, SAALLNKT=UNI, …;
根据流量索引得到配置带宽:
ADD ATMTRF:TRFX=204, ST=CBR, UT=CELL/S, PCR
=265, CDVT=1024, REMARK="IUB_CCP_2E1";
由此得到:CCP配置带宽 = 265*53*8/1000 = 112.36 kbps。其中,1 cell/s = ((1*53*8)/1000) Kbit/s,PCR取值范围30~149759Kbit/s。
从MML脚本配置来看,CCP带宽主要由PCR决定的,最大支持150Mbit/s左右,当然这里未考虑NCP、ALCAP占用情况。而实际估算的CCP下行流量为364kbps,故配置一条CCP就可以满足了。
实际配置也是如此,以华为BBU3900为例,对单板类型为WMPT单板,每块最多可以支持4条E1,可以配置2块,共需4M传输带宽;对单板类型为UTRP单板,每块最多可以支持8条E1,可以配置6块,共需12M传输带宽,而CCP带宽最大可以配置150Mbit/s左右。由此可见,对于一个NodeB而言,配置一条CCP足够了。
六、总结
在对CCP信令流量的估算过程中,虽然未考虑NCP、ALCAP等影响,不符合实际配置情况,但通过这种简单的估算,容易理解Iub接口实际流量的估算方法,从而对CCP、E1等数据的理解有一定帮助作用,适合无线接口数据规划、优化人员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秦圣奕. WCDMA RNC传输网络层流量配置方案. 2003-03
[2] 李光辉. 石锦惠. WCDMA RAN传输带宽算法. 2002-08
[3] 华为. WCDMA RNP Iub传输估算指导书. 200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