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41: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思想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生之所以对奥林匹克知识掌握得不够,是因为教学中教师不能较好地向学生传授奥林匹克知识,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利用奥林匹克知识的兴趣。且体育院校奥林匹克思想教育课程开设不合理,体育专业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二)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途径调查
通过调研,在获得奥林匹克相关知识的途径调查中,媒体是体育大学生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通过电视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有86.4%,通过网络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占84.8%,而通过学校体育课、知识竞赛、讲座、板报、宣传栏获得的占51%。
(三)在体育院校课外文化活动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1.高校课外文化活动的教育特性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以及参与、竞争、公平、友谊和奋斗的价值导向,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先进阵地,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与宣传工作更是责无旁贷。2.开展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符合学生的内心需要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奥林匹克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体育院校367名大学生的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在课外文化活动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必要性。367名体育院校大学生中有305名认为有必要在高校中开展奥林匹克思想教育,所占比例83.1%。这说明体育院校大学生渴望在课外文化活动中开展奥林匹克思想教育。
(四)在体育院校课外文化活动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实践措施
1.充分利用体育院校的理论资源,推动奥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据调查,体育院校有奥林匹克专职教师与奥林匹克专业书籍,再加上与奥林匹克教研人员专家的合作,能够很好地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将奥林匹克思想更好地融入活动中。此外,院校还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对广大学生进行报告讲学,使学生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带着自己的疑问去思考问题,去解决一些奥运概念方面的问题。2.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者的奥运教育首先,应不断加强活动组织者的奥林匹克知识素养;其次,要慎重选拔组织活动的学生干部,并培养学生干部的实际组织能力,包括注重对学生干部进行奥林匹克知识的宣传与讲解,定期组织培训活动,让他们及时学习先进的奥运知识,或以大讨论的形式探究奥林匹克活动如何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相结合,从而使这些学生走在普通学生的前列,更好地来组织相关内容的活动。3.奥运教育要有计划、有总结、有评价,保证奥运教育落到实处组织者要定期制定活动计划,做到活动有主题,思想要明确,计划要严密。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料的积累,并在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都要及时总结,及时调查了解学生的反映与动态,这样,才能看出校园文化活动是否对体育院校的奥运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若发现问题要及时改进,以确保活动的可持续进行与发展。
2.以文育人,把握思想教育尺度
2.1把握好小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尺度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知处于懵懂阶段,加之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时间跨度较大,导致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范围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首先就要把握好小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尺度。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处于模仿阶段,教师讲什么,他们就学什么,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他们只是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一个雏形足矣。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需要进行正面引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造成人格偏差。
2.2把握好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的尺度
在语文课堂进行思想教育时,最忌讳的就是脱离课本,脱离实际,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走形式主义路线。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这种枯燥僵化的教育形式无疑是一种折磨,不仅最终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了避免这一局面,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以课本为标准,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得到的感悟更加鲜活可信,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
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是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区别,确定语文教学的本质,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围绕这一主题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只有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并且以语言文字的培养为主体,才能打破本末倒置的特殊局面,从而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二)积极要求进步,对改革开放和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持肯定态度,拥护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热情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也存在对社会主义信心不足,对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缺乏使命感、责任感。
(三)讲求实际,崇尚实干,追求实效,关心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利益的实现,热心学习,厌倦空洞的政治说教;但一些文化层次偏低的青年,普遍存在缺乏敬业精神、熟练的业务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政治意识淡薄等问题。
(四)关心社会风气的好转,强烈要求有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但也存在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经不起挫折,法制和伦理道德观念淡薄,文化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
(五)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追求物质利益,寻求精神寄托,在岗位奉献、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还要求社会予以重视,以达到个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兼顾,奉献与获取的统一;但求富心过强,容易产生脱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奢望,艰苦创业作风不强。由此可以看出,当代青年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他们的弱点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团组织首先要看到青年的优点,满腔热情地支持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鼓励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同时要客观地看待青年身上的不足和缺点,加强教育和引导,努力促使他们成为企业发展建设的骨干和带头人。
二、煤炭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的现状
(一)就整个社会大环境而言,企业共青团工作淡化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在深化国企改革过程中,企业深层次矛盾日渐凸现。一方面随着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是大势所趋,企业团组织机构萎缩;其次在企业处于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的前提下,共青团组织这种群众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也随着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显得渺小,企业高层管理的重视程度很有限;再次是有些企业将团组织合并于其他部门,团干部数量锐减,兼职化已成为基层团工作的一个普遍趋势。
(二)从企业共青团自身的情况来看,团组织没能够很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引导团员青年的成长成才、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下降,凝聚和团结团员青年的作用不够明显;同时企业团员青年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日趋多元化,对团组织的向心力减弱,参与团组织工作和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导致了团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降,难以发挥团组织在企业中应有的作用。此外,煤炭企业团组织面临的问题还有:团员青年基数大,基层团组织分布广,基层团干部大都由生产技术人员或基层职工兼任的,从而使共青团的影响力受到影响;团的组织机构设置简化,主体地位和作用逐渐下降,对基层青年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团员青年团的意识渐趋淡薄,对团的工作热情不够。同时,兼职团干身兼数职,工作精力相对分散,团组织的工作完全靠个人的责任心。
三、对症下药,做好共青团工作
就如何做好企业共青团的工作,增强共青团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使共青团工作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真正服务青年、服务企业,笔者认为:
(一)要认清当代青年的特点,找准共青团工作的着力点,增强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同时加强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抓好团的品牌活动,充分发挥团员青年在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诚然,存在于青工队伍中的新现象和问题,使新形势下的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团的工作紧扣形势的发展和青年全面成长的要求,尊重青年个性的健康发挥,从素质教育入手,加强对团员青年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那么,企业共青团工作还是会大有作为的。首先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坚持不懈地树立企业青年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等,从根本上解决青年干事创业的私心杂念,保持正面积极的人生立场,发挥青春正能量。其次,团组织要改革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把系统性教育和针对性教育相结合,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不同对象分类指导、分层要求。第三,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与青年职工交朋友,谈心事,从日常细微处贴心相处,悉心观察,用心感动,绝对不能有做青年官的思想,不能有居高临下,吆五喝六的作风。
(二)开展深入细致的形势政策教育,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青年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应增多,这就要求各级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工作,既要注意向团员青年宣讲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国家有关国企改革的方针政策,又要向团员青年宣讲本企业面临的形势、改革目标、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以及解决各种困难的政策措施,努力引导他们树立与改革、发展和稳定相一致的思想观念,不断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国有企业大发展的伟大实践。
(三)引导青年发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挑战。青年要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坚持终身学习,从学习中吸取前进的动力,在学习中永葆创新的活力。因而,各级团组织要把推动团员青年的全面学习作为自身开展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既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科学文化、社会历史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等,又要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培训阵地,在青年中开展各类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新知识培训及新技术推广活动,努力提高团员青年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同时,还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注重针对青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活跃青年的文化生活,挖掘青年的智慧、潜能和创造力,使他们逐渐成为企业全面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2.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就业观念,把握现实,迎接就业挑战
(1)“理解教育”最重要的是“理解自己,创造人生”。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以及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要认可不完美的现实;帮助学生矫正心态,使其拥有一颗“平常心”。
(2)引导学生走出择业误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由择业”“双向选择”就是“竞争上岗”。对于缺乏独立能力的高职生来说,焦虑不安是可以理解的。就目前职教中心的情况来看,存在学生对于就业“定位高”而错失良机的情况。要提高就业率,必须转变就业观念。一要转变非大型企事业单位不进的观念;二要改变操作工人只是简单的工序工的陈旧观念;三要改变只强调“专业对口”的传统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终身学习”的意识。
(3)培养竞争意识,传授竞争本领。如今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自信、自强、自立,所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非常重要。职教中心要经常通过校园广播、网络向学生介绍人才市场的信息及动向,让高职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术,迎接就业挑战。
2.信息时代对中学生的影响。信息时代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隐忧,信息传播方式的变换,改变了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网络上遇到各种不健康、甚至非法的东西时,缺乏免疫能力,就会较多时候的受到影响。
3.社会风气对人的影响。教育教学中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主要担负起了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许许多多的社会不良风气严重侵蚀着学生纯朴的心灵。打开电视,孩子看到很多有关腐败、暴力的画面,网络上,也有很多不适宜学生浏览的网页,他们或多或少的面对着不良风气的考验。
4.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生活环境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周围的环境是不是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愉悦他们身心,使他们精神饱满地面对学习。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为他们的大脑智力发育提供了条件。一个恶劣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社会教育
1.加强对中学生的继续教育。首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育人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经常向学生进行党的知识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按课程标准进行教育教学,增强新的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新的形势下,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全方位作用,更好地为21世纪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2.加强对中学生的社会教育。社会在不断演进,历史在永远前行,青少年是人类社会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如何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问题。要根据中学生成长学习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来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正确原则,采取恰当的工作方法,用爱心、诚心、热心,去感化、教育好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3.加强对中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级互动,充分发挥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做到有机结合和衔接配合,在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设中发挥出整合作用。要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让学生在同外界接触交往中进行比较,鉴别,提高他们认识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免疫力。
二、以人为本,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生产经营的实际工作。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企业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与手段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彻底摒弃了计划经济时期“等、靠、要”的思想,将市场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和归宿,自觉地转变观念,投入到市场竞争的洪流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企业。但个别企业在整体上表现出的效率不高及竞争力不强,一些企业成本费用上升过快、生产能力闲置、资源占用和浪费严重、资金运用效率低,管理松懈、散乱现象依然存在,使得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党的十也强调要全面加强企业管理,这正是企业更新管理思想、提高管理水平的有力依据。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以人为本既是人类历史管理经验的总结,又是实现管理活动时提高效率的客观要求。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和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来开展。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展,以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不仅提高了企业利用员工知识资源并且创造财富的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管理方式,更使其本身成为了建立起企业这个复杂系统中人与其他要素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经营环境中得以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1)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教学内容有别于其他学科。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并适时、妥善地进行引导,对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会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利用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利用接力跑、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利用中长跑练习中出现的“极点”现象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利用耐久跑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利用变速跑、蛇形跑、追逐跑、让距跑等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练习效果;利用体操和跳跃项目练习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韵律操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武术既可强身健体,又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各种技能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骨干分子和积极分子的小助手作用,不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课堂的最后小结,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的形式,对学生的上课表现进行客观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些蕴藏在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妥善利用,会对健全学生个性品质大有裨益。
(2)利用课堂中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及时发现、表扬好人好事,又要不失时机地对有不良倾向的学生进行教育。如实心球教学时,有的学生捡远的,并常帮别人多捡一个,而有的学生恰恰相反,专捡近的,甚至多捡一个自己留用。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教师应及时讲评,使好的行为发扬光大,不好的行为及时得到纠正。例1:球类项目练习时的听哨音停、迅速归队,练习时的团队协作;体育课必须穿球鞋、运动裤;爱护场地器材;测验成绩如实登记等,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养成了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同生活的良好习惯。例2:篮球比赛时,一位学生无意中把对手撞倒,他没有继续抢球,而是把被撞者扶起并表示歉意和关心。对此,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并号召其他学生学习这种敢于承担责任,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的优良品质。例3:排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从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例4:综合素质训练课中使用的体育器材往往较多,1~2名学生很难一次归还完,这时,有的学生主动协助送还,有的学生却不闻不问,甚至故意逃避。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及时点评,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主动帮助他人。
(3)在评价中渗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事事得赏会使表扬变得毫无意义,而过于严厉的批评往往可能毁灭学生的兴趣,使其自暴自弃。因此批评要遵循3个原则:①不伤害学生的心理和身体;②言行避免粗暴;③就事论事,不以学生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总之,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批评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行为习惯和自制力能力差。就目前来看,部分中职生纪律意识较差,没有一定自我约束能力,随意旷课、课上说话、不重视课堂纪律、逃学,对学习没有端正态度。另外,很多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较差,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而且还部分学生还会故意损坏公共设施,破坏公物,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一切行为以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较差。
2.学习能力较低,学习基础较差。中职生一般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也没有打好基础,学习成绩较低,表现出不爱学习,不喜欢看书,学习能动性差,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等他们进入中职阶段后,文化课的基础也比较低,甚至有些学生产生厌学态度,对学习置之不理。
3.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当前社会处于“普高热”潮流中,受这种观点的影响,很多中职生认为只有考入普高才能被称为优等生,因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天赋,从而其学习动力也就逐渐下降。并且受到自卑心理的影响,大部分中职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心理承受能力普遍不高。
4.意志力较差。根据调查显示,我国中职生的意志力普遍较低,很多中职生从小就受到家庭的溺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克服挫折的毅力,没有奋斗意识,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就会选择放弃,不愿意选择坚持,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班主任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艺术性探析
班主任工作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懂得运用一些教育手法,使教育工作更具艺术性,让中职生易于接受,切实发挥思想教育的真正效果。
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的力量。为了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发挥出榜样的力量。有些班主任并没有重视这些小细节,但是学生会在背后议论、评价。学校禁止穿奇装异服,我就只穿正装;学校要求提前来到教室,我就提前两分钟按时来到教室,其实这些学生都看在眼里,慢慢地我发现很多学生也穿起了校服,同时,几乎没有学生上课迟到了。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自己遵守校规,才能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学生也会像你学习。除此之外,班主任要主动一起和学生参与劳动。很多中职生从小都比较溺爱,不会主动打扫卫生。在大扫除中,我就常常亲自示范,积极参与到劳动中,马上学生也会很配合你,并会从心底里认可你。
专业认知即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目前医科院校多数非医学新生对被录取专业都存在认识不到位、不明确的问题,难以有效把握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培养目标和专业当前发展形势,专业认识度比医学专业新生明显要低。根据笔者在安徽某医科大学287名非医学专业新生群体中针对专业思想状况开展的试调查显示,在“进入该专业前,您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中,选择“了解一些,不多”和“不清楚”的比例分别为56.2%和16.6%。
1.2专业满意度问题
非医学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也远不及医学生,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属于学校的“边缘生”,和医学专业相比自己所学专业处于劣势,甚至有一定程度上的自卑感。调查显示,“对所学专业很满意”的仅仅占到4.6%,懵懂的认知对新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极为不利,也给新生入学后的教育带来了难题。
1.3专业适应度问题针对
“您觉得周边的同学专业适应度怎么样?”这一问题,选择“多数不适应”达到了36.6%。首先是新生群体中的共性问题,即不能及时掌握大学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跟不上课程进度。其次是非医学专业课程负担较重,课程难度大等让新生压力过大,难以适应。尤其是一些学校新生入学教育过于紧凑,新生在学习上的压力就更大。
2非医学专业新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探析
2.1所学专业并非理想专业
对于报考医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怀有学医的梦想,第一志愿和心目中的理想专业基本上为临床医学专业。高考之前由于主要忙于应试,新生对报考专业的内涵了解不足,填报志愿时容易盲目跟风,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志愿填报的意向不够尊重甚至直接包办。[2]最后由于受分数限制,部分同学经过调剂和征集志愿等形式被录取到非医学专业。调查显示,只有12.8%的非医学专业同学目前所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服从调剂的高达50.8%。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处于被动地位,第一志愿的少之又少,造成入学后专业兴趣缺乏。没有进行理性思考以及准备不充分未能被心仪专业录取,是大一新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非医学专业新生被录取后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仅仅停留于字面意思。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多是一知半解或者一无所知。来到学校后,又会发现所学专业无论是在规模、学生人数还是师资力量等都和临床医学专业存在较大差距,心理落差就会加大,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自卑心理。因此不少非医学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希望有机会能够转换专业。
2.2入学教育不够深入
新生入学教育可以说是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最好契机,良好的开头将会为新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助力导航。新生入学后,各个高校都会安排一系列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如校长、书记介绍校史校情,举办学业规划讲座,校风校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从学校层面统一要求和引导学生,因此缺乏一定针对性。如学校领导的报告内容大多是针对医学类学生,包括很多学校以“造就良医”为校训,导致非医学新生会存在一定失落感和孤独感。部分二级学院对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更多的是随大流完成学校下发的任务,做计划、写总结、拍照片的热情反而高过了入学教育活动本身。对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和计划安排不够科学和深入,仅仅通过新生家长会、开学典礼等对学院概况和专业从面上进行简单的介绍,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所学专业,无法有效激发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医科院校在开学初往往会有农村定向生的调剂名额或转到其他专业的机会,一些非医学专业新生在对所学专业认知不清的情况下就很可能会选择转专业。辅导员、班主任自身专业和所带学生专业又往往不一致,不能够给予有效引导,难以满足学生对了解本专业的需求。
2.3非正式交流群体的负功能
一般来说,新生在开学前后与上一年级的学生沟通最多。新生多数在入学教育前就会通过校园贴吧、bbs、QQ群、飞信群等方式与上一年级学生进行接触,从他们那里了解录取专业的大致情况如所学课程、师资力量、就业前景等。这样的交流群体信息沟通灵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概况和培养目标,密切了新老生感情,缓解了新生焦虑情绪,有其正功能。然而,这种非正式交流群体也存在一定负功能,会导致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偏差乃至背离。[3]二、三年级的学生有可能因为本来学校存在的专业
思想教育问题等原因无法给新生一个准确和全面的解释,甚至有些学生本身就对所学专业抱有厌学情绪,或者因为学院规模小等原因在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中明显处于劣势等导致负面情绪,他们会将这种不好的情绪传递给新生,带给新生不客观、不准确的信息,这种不稳定、不客观的信息链会误导新生,打击新生的积极性,让新生产生怀疑和退缩心理。少数学生在入学前的暑期在和高年级学生做了交流后,直接放弃了入学机会而选择了复读。即使在开学初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后新生对所学专业依然迷茫,显然这种交流群体的作用还有待于引导。
2.4非医学专业缺乏实力和特色
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科院校的传统和王牌专业,在课程体系、科研成果、实验平台等都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非医学专业在资金投入、实验室建设、师资力量等都无法和医学专业相比。学生在“学校重视”、“社会认可”的满意度分别只有41.6%和44.8%。一些院系因为缺乏实验场地和器材等硬件设施,学生往往还得借助校外的实验室进行实验。非医学专业名师、博士等数量和质量不够,缺乏学术带头人,往往会从周边院校聘请老师。课程体系方面,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往往在课程设计上是实行交叉模式,学生既要学习医学知识,又要学习专业课程,而这些课程跨距很大。很多非医学专业往往是旧的课程体系不愿抛弃,新的课程体系又未能完全形成起来。[4]非医学新生本来入学录取线要比医学生低得多,学习能力和医学生比起来有一定差异,杂乱的课程体系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学业压力,所以大学一年级往往成为这些学生挂科最多的一年。临到毕业之际,非医学学生的课程往往又很重,也影响了他们的择业和考研深造。软硬件的缺失使得非医学专业逐渐边缘化,缺乏实力和特色,致使他们质疑自己所学的专业。
3加强非医学专业新生专业思想的对策
3.1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新生了解专业,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开头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培养学习兴趣,规划大学学业。这一时期应着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兴趣培养教育。除了家长见面会、开学典礼外,学院新生入学教育要重点介绍学院各专业的历史、发展概况、未来规划以及师资力量、实验室、教研室等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学院和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体会学院的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增强新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立志成才和以院为荣、以专业为荣的自豪感。通过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做专题报告等形式,加强对新生的专业和学科指导,使学生了解专业的概况和发展趋势、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和基本的学习方法、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今后的工作方向以及本专业毕业生去向等,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起牢固的专业思想和专业信心。合理引导新老生交流。可以在新生群体中试行“导生制”,通过“以高带低,以老带新”的管理制度,让“导生”协助开展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通过这个交流平台,高年级的导生们可以担当新生的学习帮助者、经验传递者和思想引导者,优秀导生针对专业概况、专业课学习等问题谈感悟与经验,帮助新生更快更好的了解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学习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规律,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3.2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引领作用
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要属自己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群体要注重专业修养,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和学术指导,主动帮助新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观念。目前对于医科院校非医学专业而言,为数不少的辅导员自身专业与所带学生专业背景不同,这并不利于新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尽管现在的辅导员与学生在日常沟通交流方面不存在代沟问题,但是专业上的代沟却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存在障碍。因此,辅导员的研究方向应该尽量与所带学生的专业相匹配,要鼓励辅导员深入课堂一线,听一听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知识,对学生所学专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有利于掌握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情况,从而更合理的在专业上给新生指导。目前多数医科院校均按班级配置了兼职班主任,高校可以利用开学初的班主任聘任契机加强师生交流。班主任在课程教学、专业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大赛等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尤其重要的是,班主任可以把专业指导融入在平时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去,让学生对专业领域能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高校在配置班主任时应尽量协调其专业方向与学生所学专业。[5]一个好的班主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内容和树立专业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能力。
3.3科创实践活动加强专业思想
注重培养新生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和专业相关的科创赛事如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科普大赛等等,以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科创项目能让新生提前接触到科研领域,在项目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再如组织新生赴科研机构进行参观学习,通过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先进实验室仪器设备及专业老师设计的作品和各类科研成果,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尤其是利用暑期三下乡契机结合专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让学生在贴近专业、贴近实际中了解所学专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巩固专业思想。以笔者所带生物相关专业为例,之前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多从新农村建设入手,如看望留守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给他们送去关怀。虽有一定社会意义但专业契合度不高,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性。今年暑期结合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主题,运用辅导员自身社会学专业和学生所学生物专业特色,组建了一支以大一新生为主体的调研队伍,对当地机场周边秸秆利用状况进行调研并形成调查报告,效果良好。在实践中同学对秸秆生物质能源的应用现状、发展前景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分析了秸秆生物质能源应用中的相关技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所学专业的应用价值,专业自信大大加强。
政治思想教育的时效性拓宽了其工作空间。在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信息流通的便捷性与信息渠道的多样化,特别是互联网在国际的广泛应用,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为畅通与直接,因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利用当下发达的信息技术、传媒技术等获取更多的教育信息资源,借鉴人类社会优良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新渠道对社会大众进行形式更为多样的政治思想教育,指导人类在信息选择中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思想规范。
二、增强了政治思想教育的感染力
政治思想教育的时效性将崭新的工作内容注入其中,增强政治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在西方,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内容上比较侧重于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认为这两者应当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因此,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该部分内容的注入,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并将其上升到精神的高度,最后发展成为人的品性与德性的提炼。而在我国,比较侧重于政治教育,脱离了实际,科学素质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往往被忽略,导致人文积淀甚少、科学知识欠缺、个性陶冶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提炼政治思想教育的时效性,做到:将科学素质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纳入到政治思想教育体系中,在教育环境的设置以及活动的开展中将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渗透,加强通识教育,努力培养政治思想优良的复合性人才;创新教育环境,通过丰富的政治思想教育活动营造出浓厚的科学人文氛围,开展经常性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如:政治思想教育普及讲座以及人文知识讲座等,以此提高政治思想教育的时效性,增强政治思想教育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