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42: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急诊护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结果
急诊输液患者多集中在上午9:00到晚上18:00之间显著增多,包括晚上的22:00点以后数量基本平稳;同时周六、周日患者数量要比周一~周五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就诊季节方面,春、夏时患者的数量明显高于秋、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急诊患者依据就诊科室的不同,其患者所占比例结构组成:内科68354例(36.01%),外科21493例(11.31%),儿科54570例(28.74%),骨科16386例(8.63%),妇科12380例(6.52%),其他16689例(8.79%)。
3讨论
3.1加强科室护理人才培养:医院急诊护理主要是针对一些急性创伤或慢性疾患以及重症监护、抢救等救治工作兴起的一门新专业。因此,要加强护理人才的培养,合格的急诊护士人员应当具有高度责任意识,同时要和患者加强沟通,并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护理经验。
3.2重视心理护理:急诊病患由于病情较急、病症较重、抑或病情发展较快可能会给患者自身带来恐惧、抑郁、焦虑、烦躁等心理情绪。因此,急诊护理工作应当建立一种和谐、相互信赖、诚信的护患关系,以时刻为患者着想,达到执医为民的服务宗旨;要确保护理行为轻、快、稳,并能利用护理工作技巧来换取患者的信任,提高和患者家属的和谐沟通质量,且能使患者高度满意。
1.2评价方法定期对培训后护理人员的急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技能及具体操作等进行考核和评价。详细记录2011年、2012年急诊科护理纠纷、风险事件、差错事故等的发生率。对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等进行调查评分。
1.3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护理纠纷、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质量评分比较接受急诊诊疗流程培训后,观察组护理人员急救护理理论知识、护理技能、护理操作流程的评分上均明显高于培训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选择本院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41.5±5.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74h,平均时间(21.5±3.6)h。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40.6±5.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78h,平均就诊时间(17.6±5.6)h。纳入标准:18~60岁者;语言交流无障碍者;理解能力正常者;排除标准:昏迷者;存在严重生命安全者;精神病患者;严重器官衰竭者。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实施一般急诊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排班制度
排班时需要与APN班、白班、弹性班结合。白班为8:00~18:00,A班是早上7:30~13:00;P班15:30~22:00;N班为22:00~8:00。治疗护士与办公室护士等均为白天上班,两种班次更换1次。
1.2.2工作制度
责任组长主要负责护理质量安全、专业技术及病房管理,对护士进行治疗,作护理质量的监督及考核,及时予以质量改革及反馈,从而促使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建立责任护士制度后,需要责任护士每日查房,加强与医患双方进行交流,促使责任护士能够更加了解患者病情,并掌握护理相关重点,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促进医患配合。考核方式:临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考核结果,与评职称及晋升有关,为有效调动护士积极性,将考核成绩与绩效挂钩,采取多劳多得的制度,从而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1.3评价标准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问卷总分为100分,主要有5个模块,主要内容为病区管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关爱及沟通、主动性、服务态度等方面。护理质量是主要经过急救药品器材、病区管理及分级护理、护理文件等方面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住院患者满意度为(49.35±5.60)分,出院患者满意度(22.54±2.65)分、健康教育实施评分(25.65±1.84)分;对照组住院患者满意度为(38.35±3.25)分,出院患者满意度(18.56±1.65)分、健康教育实施评分(18.42±1.63)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质量分析
观察组病区管理(97.82±5.32)分,分级管理(97.54±5.14)分,消毒隔离(96.85±4.65)分,急救药品器材(97.41±5.11)分;护理文件(96.81±5.21)分;对照组病区管理(90.11±4.15)分,分级管理(89.18±4.26)分,消毒隔离(88.75±4.12)分,急救药品器材(90.48±3.11)分;护理文件(86.47±4.36)分。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整体护理中实施责任制方式,可以实现分层级作排班模式调节,责任护士进行分管患者,开展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能够使护士获得患者的信任,有利于增强护患关系,从而更加细致的观察患者病情,有效实施护理制度。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结果无明显差异。针对急诊特点,实施整体四化一体的护理模式,责任护士通过随医查房,与住院医师加强沟通,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并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有利于加强医护配合,从而促进护理质量提升。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能够有效增强护理操作的整体能力。实施考核制度,也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关键。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急诊抢救留观患者3978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该组抢救患者799例,普通留观患者3179例,其中男2247例,女1731例。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急诊抢救留观患者3457例为观察组,采用4R危机管理理论方法,该组抢救患者1179例,普通留观患者2278例,其中男2147例,女13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从4R危机管理理论的缩减、预备、反应、恢复4个阶段对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缩减阶段
重视护理安全评估的管理。对各类急诊患者实施特异性的安全评估,如对活动受限、体质瘦弱的患者使用Braden压疮危险评估表进行评估和监测,对危重患者进行早期预警评分,对易发生坠床、跌倒的患者采用相应的评估表对其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和监测,旨在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情况。完善护理安全的相关制度,加强护理安全环境建设,保证各种护理仪器设备尤其是急救仪器设备的性能正常,在护理实践中不断改善护理组织系统。鼓励几近失误事件上报,通过总结分析,改善组织系统,杜绝类似不良事件再次发生。
1.2.2预备阶段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成立风险控制和检查小组,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方法预测风险发生的系数,发出预警信号,以提示护理人员采取风险对策,做好风险处理的准备,以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的发生。加强对科室护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做好与护理人员职称、岗位相适应的管理与培训:加强对新入院的年轻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组织安全知识培训课程,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重视高年资护理人员的榜样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积极引导和教育低年资护理人员。
1.2.3反应阶段
按照三级补救的流程处理各种护理风险事件。三级补救流程是根据风险事件的严重程度,分为现场自救、现场他救和事后补救。实施三级补救的管理办法能够对风险事件作出及时地反应,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对事件补救。
1.2.4恢复阶段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尽量减少对护理人员的惩罚,以使其尽快地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护理系统的恢复,则通过根因分析法、鱼骨图等风险分析的方法对事件的起因进行深入发掘,找出组织管理内部的缺陷,并跟踪和监督后续的改进工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投诉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服务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选取该院2014年5月1日-2014年4月1日急诊科收治患者120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急诊外科护理中采取危急管理的方式,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分布范围在18~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2.4岁;对照组采取普通常规管理方式,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分布范围在17~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1±2.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显著性小,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试验经该院临床试验机构及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入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护理方式,而对实验组在常规管理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危机管理方式,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护士的危机风险意识;(2)加强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3)建立风险防范小组,确保护理人员各司其职;(4)改善科室护理体制,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体制;(5)树立榜样,维护医院及护理人员的良好形象。
1.3观察指标
1.3.1病情控制情况
根据疗效判断标准,可将患者病情是否得到控制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显效:生命体征正常,临床症状已消失;有效:病情明显有所改善,体征也有所改善,未出现较大波动;无效:病情无变化或恶化,生命体征持续异常。有效率=显效+有效。
1.3.2患者满意度调查
治疗结束或对患者进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包括护理是否专业、服务是否到位、知识宣讲是否到位等方面内容,调查结果可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来评定,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情况
由数据可明显看出,实验组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危机管理临床疗效高,值得推广和使用。
2.2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满意率仅为76.7%;而观察组总满意率则达96.7%,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舒适护理更受患者青睐,容易接收且口碑好。
3讨论
危机管理是指对于还未发生的、无法预知发生时间、严重程度等突发事件进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一个处理。对于急诊这样一个科室来说,危机处理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急诊病人通常都是突发的、情节严重的患者,它需要良好的危机管理护理系统,这样才能做到及时抢救,万无一失。作为一个优秀的护理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的操作技能和知识水平外,还应该具有防范风险及提高危机感的强烈意识,这也是护理人员的责任所在。作为护理工作者,应居安思危,将伤亡和损害降到最低的程度。
从我院在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宫颈疾病患者中选取5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进行分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22~65岁;疾病程度:轻度16例,中度6例,重度5例。实验组患者年龄25~67岁;疾病程度:轻度15例,中度6例,重度6例。所有患者在年龄、疾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对其急诊手术室护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护理管理对策进行优化。
1.2.1对急诊手术室护理工作现状的分析
第一,近几年,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往陈旧的护理观念已经落后于现代化的医学发展,不能满足当下急诊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要求。而且传统护理模式对护理范围有所限制,使其局限在急诊手术室之内,无法与病房护理进行有机结合。第二,急诊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要比病房护理工作更加的繁杂,护理人员相对较少,更是加重了急诊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难度,为急诊手术室护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强度与压力,使护理人员非常容易出现疲惫、困顿心理,进而导致错接患者、镇静剂使用不当以及因术前准备不足造成手术时间延长等失误现象的出现。第三,急诊手术室中出现感染情况的几率较大,应该对其进行良好的控制与管理。
1.2.2急诊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具体优化对策
第一,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关心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对护理人员的建议和意见进行详细的了解并给予有效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护理人员工作自主性,增加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由于护理内容的不断增加,以及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以加强他们的的护理素质和水平,增强他们的护理责任心,减少护理失误率的发生。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并做好宣传工作,将其切实的落实到急诊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当中去。第三,对急诊手术室的感染控制进行加强管理。急诊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也是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关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护理人员的感染控制管理意识,做好感染控制管理措施,并建立有效的感染控制管理检查与监督机制。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平均手术时间以及失误率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的是SPSS15.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患者护理满意度、平均手术时间以及失误率方面,实验组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心电监护、抽血化验、卧床休息。观察组患者给予急诊护理流程,即制定科学、有效的急诊护理流程以保证患者尽快接受溶栓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1.1评估及分诊急诊患者急诊预检台护士在接诊3min内需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诊至急诊抢救室,并启动脑梗死溶栓治疗应急流程,开启绿色通道,迅速联系影像科、神经内科及脑卒中救治单元,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3]。
1.1.2建立脑卒中救治单元建立脑卒中救治单元,并制定该单元内急诊溶栓治疗的药物准备规范、护理流程、体质量及药物剂量换算表等。另外,需准备备用病床为患者溶栓治疗做准备,在接到急诊预检台通知后立即铺开床位,准备溶栓药物、心电监护等[4]。
1.1.3转运途中的护理患者进入抢救室后需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等治疗,常规采集静脉血检查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并完成血压、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的检测,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关心、体贴患者,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患者的病情进行耐心解释,并与家属进行良好沟通。
1.1.4卧床休息患者需保持卧床休息,发病早期更需注意卧床姿势,以缓解心脏负荷、减少其他脏器并发症的发生。另外,患者在发病48h内病情复杂且病死率较高,因此需尽量卧床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患者恢复2~4周后可适当活动。
1.2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总时间、住院时间、后遗症发生率及梗死再发率。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总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和梗死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神经科急症,其发病机制为不同原因造成的脑组织供血中断、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细胞出现缺氧性损害[7],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则会造成患者神经功能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人体各组织结构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大脑对缺氧及缺血的耐受时间为5~10min、延髓为20~25min、小脑为10~15min[8],因此急性脑梗死早期脑组织中的神经元仍具有存活的可能,如能及时恢复脑组织血供,则可逆转神经功能的损害。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最主要的方法是止痛、镇静、抗凝,并给予溶栓药物治疗;另外,需要观察和记录患者病情变化,监测患者意识、呼吸、心率及脉搏、指尖氧饱和度、血压及心电图等,且注意患者饮食护理。若护理人员发现患者有任何变化应及时报告医师,并进行处理。有研究表明,及时溶栓治疗可有效促进脑组织血流灌注恢复,其临床价值已得到学界认可[9],而合理的急救护理能为患者溶栓治疗争取时间。
1.2术中护理避免交叉感染在手术过程中,一般遵循无菌操作的流程,在输血过程中防止血液受到感染。
1.3安全送患者抵达病房在护送患者回病房的过程中,将引流管固定好,并且做好手术后护理。
2结果
在手术过程中,准备较为充分,抢救时间及时,患者满意度为90%(27/30)。
3讨论
胸部创伤的分类按照导致受伤原因和病情可分为闭合式损伤和开放式损伤。闭合式损伤一般情况下由于脏器受到撞击或者挤压导致胸部内部受到损伤。开放式损伤是指胸部被穿透,也被称为“刺伤”。胸部创伤可导致患者循环功能受到阻碍,发病时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在送往医院过程中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防止患者中途死去。
1.2推进人性化的服务急诊科室患者数量一般很多,且不稳定流动性较强,护理工作进行的时候制作不同科室的工作流程图,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因找不到科室就诊而耽误时间。要有醒目的急诊抢救通道,确保无阻碍。陪同病情较重的患者做检查,要耐心的带患者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查。护理人员要有统一的着装,端庄大方,让患者放松戒备之心。面对不同的患者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及技能,依据患者的病症引导患者饮食以及用药。多参与健康知识讲座,将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完善人性化护理的工作。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将护士急诊的服务态度、急诊的环境、对工作的意见等项目列入调查问卷,使用不记名的方式填写统计,如果是儿童时就让家长填写。结果为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3.8%,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10,P<0.05)。
3讨论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2例内科急诊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为33岁~71岁,平均年龄(50.22±5.24)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为32岁~70岁,平均年龄(50.07±5.13)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急诊护理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具有分析、识别急诊护理风险的作用,并综合评价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比如:吸痰护理操作意外、药物不良刺激、压疮等。因此,在风险管理中必须严格识别护理风险,再针对性处理各项护理风险。
1.2.2制订风险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为积极预防与处理各项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案。比如:各项意外告知制度、吸痰告知制度、约束患者告知制度等。
1.2.3学习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必须加强全体护士思想动员工作,使护理工作人员可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自学和早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组织学习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内容,从而将各项制度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中。
1.2.4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
由于内科急诊工作抢救频繁,护理工作具有随机性强、时间性强等特征,因此,护理工作人员在督导检查中必须确保落实各项管理机制,尤其是在双休日、节假日、夜间及就诊高峰时段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及时整改执行不到位的地方,每次例会上讲评并与奖惩挂钩。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联系沟通,积极解决以下问题:加强设备及仪器管理、加强病房巡查管理、做好灭菌消毒工作等。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风险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医疗纠纷事件1例(2.17%),风险事件1例(2.17%);对照组出现医疗纠纷事件7例(15.22%),风险事件9例(19.57%),观察组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χ2=7.18,P<0.05)。
2.22组患者各项护理管理评分比较
观察组基础护理评分、病房管理评分、消毒隔离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