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42: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控技术双语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自1920年,捷克剧作家卡雷尔•凯培克(Karel Capek)第一次提出“机器人”这个名词以来,机器人学和机器人控制技术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问世的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到人工智能学界引入机器人作为研究对象,再到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崛起,如今,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正逐步由现有的生产领域向更为广泛的人类生活领域拓展[1],并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间,新兴学科“机器人学”悄然形成,作为一门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机械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为机器人学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
机器人技术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中国、日本、韩国和欧盟等都将机器人技术列入了国家科技发展规划[2]。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机器人学科知识与机器人应用前景方面的教育已势在必行[3]。中南大学在研究生阶段开设的机器人控制技术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中英文两种语言中自由翱翔,了解机器人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动态,掌握机器人控制技术的数理基础、运动学、动力学,熟悉一些机器人轨迹规划、编程控制的方法,实现知识学习和语言应用的双赢效果,更好地在这一当今世界科技热门领域与国际接轨。
1开展双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机器人控制技术(Control Techniques of Robots)研究各种机器人的控制手段,以达到使机器人完成各种任务和动作的目的。作为全球科学界研究的热门领域,其发展日新月异,最新、最前沿的资料往往以英文表述,中文翻译不一定能够表达出原文的丰富内涵。因此,实施双语教学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由于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独立学习新专业知识的能力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必然会给毕业生带来额外的就业竞争力,高等教育有责任将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2开展双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2.1以优秀教材为基础
本课程采用的是中南大学蔡自兴教授编著的《机器人学(第二版)》,书中介绍了机器人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全面反映了国内外机器人学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是一部机器人学的通用教材和系统著作[4]。书中关于机器人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术语都有英文标注,内容涉及机器人学的概况、数理知识、控制方法、应用与展望,使学生阅读时能够方便、快速地学习专业英文术语,有助于研究生阶段的英文学习和专业学习,尤其是英文文献的阅读和英文稿件的写作。
2.2以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人力资源
我校教授该课程的是国家级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学生们都感到非常幸运。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学术研究能力,还应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读写和交流,表达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5]。教学团队的老师具备机器人控制技术的专业英语基础、较高的英语口语水平、扎实的课程教学能力,使学生能够获得经典的理论知识、最新的机器人技术应用和发展动态。
3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3.1.1丰富实例激发兴趣
第一节课,教师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想象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What do the Robots look like in your mind)?”这一个小小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无限的想象,是漫画里的机器猫,还是电影里的终结者?同学们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习兴趣也热烈地迸发了。
在学习绪论中,老师通过图片、视频,生动地介绍了“机器人”这一名词的起源、发展,机器人研究的主要内容,目前的应用情况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社会的巨大需求等。此外,同学们还参观了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所的研究成果,“中南移动”系列机器人(如图1所示)灵活、可爱,表演了机器人导航、避障、多机器人协同作业等。
3.1.2双语讲述课程内容
机器人控制技术是一门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包括机械学、电子学、自动控制、计算机等相关内容。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许多知识储备,需要良好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知识[2,6]。因此,课程内容也要合理安排,既要使学生掌握关键知识,又不过多纠缠于繁琐的公式推导,本课程主要的授课内容如表1所示。
机械手位姿表示(Representation of Position and Attitude)、机器人运动学(Kinematics)和动力学(Dynamics)等基础知识把学生领进了机器人控制世界的大门,使学生具备了控制机器人的基本工具。
机器人控制包括基本控制原理(Basic Principles)、力与位置的控制(Force/Position Control)、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机器人传感器(Sensors)、轨迹规划(Trajectory Planning)以及机器人编程(Programming)等内容,这些内容使学生对机器人控制技术的认识提高到实际操作的层面上来,更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实践。
3.2课堂互动与自主学习
在机器人应用现状和未来前景等较活跃的领域,任何课本都无法反映最近一两年的最新动态,所以这两个方面的知识就要从最新的科技文献、新闻甚至与相关专家的交流中去了解获得。老师把这些作为课堂互动内容,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汇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制作PPT演示文稿,锻炼信息处理的能力;另一方也锻炼了英语演讲的能力。
3.2.1课堂英语辩论
关于机器人应用的学习,教师设计了一次题为“机器智能能否超越人类智能(Will Machine Intelligence Surpass Human Intelligence)”的辩论课,老师给学生两周的准备时间,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资料搜集的情况确立自己的观点,形成正方阵营或反方阵营,鼓励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用英语表达。
课堂上,正方和反方各抒己见,探讨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各自优越性的命题。学生从科学幻想(Science Fiction)到深蓝(Deep Blue),从图灵测试(Turing Test)到机器人的结构化/功能化模拟(Structural/ Functional Imitation),从工程角度(Mechanical Perspective)到哲学角度(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展开辩论,可谓包罗万象,分析全面。
在比较和辩论过程中,同学们渐渐发现了机器智能相对于人类智能的优缺点。在运算速度(Calculation Speed)、记忆能力(Memory)、逻辑推理(Logical Reasoning)方面,机器智能有着人类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在创新思维(Creative Thinking)和社会属性(Sociality)等方面,机器智能又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在这次课堂辩论课中,虽然正反双方最终都没有驳倒对方,但是学生对机器智能的优缺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机器人在哪些领域更能发挥特长,在哪些领域有待进一步探索都达成了共识;此外,在课堂采用辩论中,学生们用英语唇枪舌战,互相辩驳,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英语使用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3.2.2课堂英语讨论
关于机器人学展望的学习,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样提前两周给学生布置任务,设计了一次题为“机器人学展望(Prospection of Robotics)”的讨论课。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用英文进行了汇报,同时演示了精心制作的英文PPT。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丰富多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不同领域查阅资料,所以汇报成果也展示了当今世界最新的机器人科技成果,涉及家政服务(Domestic Service)、军事国防(Military Defense)等。
在家政服务领域,目前世界上就有婚礼司仪机器人(Wedding Master Robot)、智能清洁机器人(Intelligent Cleaning Robot)、机器人宝宝(Robot Baby)等;而在军事国防领域,则有无人驾驶飞机(Unmanned Aircraft)、智能侦查机器人(Intelligent Robot for Detection)、拆弹机器人(Bomb Disposal Robot)、太空探索(Space Exploration)等。而学生们对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更做出了大胆设想。
3.3双语考核办法
为了使双语教学改革落到实处,考核中既要体现双语,也要灵活掌握考核方式。我校的平时成绩占30%,主要来源于学生在辩论课和讨论课中的表现。期末考试成绩占70%,考试内容主要为表1所示的核心授课内容。卷面全部为英文,题型有简答题、计算题等,学生可以用英文作答,也可以用中文作答。这样既考查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又考察了学生对相关英语用法的掌握程度,又给学生一次阅读英语和写作英语的机会。
4结语
纵观中南大学的研究生机器人控制技术课程双语教学改革,在课程初始阶段,采用丰富的双语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阶段,精心安排授课内容并使用双语授课,使学生既不陷入深奥的数学推理中,又能把握机器人控制技术的核心知识、英语用法;在探讨机器人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时,采用英语课堂互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有利于成为复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剑平. 美国机器人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 现代教育技术,2007,17(11):108-112.
[2] 张奇志,周亚丽.“机器人控制”课程建设与改革[J]. 科技信息,2009(32):382-383.
[3] 陆承景. 对机器人学科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6(12):71-72.
[4] 蔡自兴. 机器人学[M]. 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
[5] 戴小鹏,陈恳.“人工智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2008(1):151-153.
[6] 赵弘,赵毅鑫,周擎坤,等. 机器人学课程教育方法的探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81-83.
Practical Reform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ontrol Techniques of Robots
ZHOU Zhi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92-03
Research on Teaching Model of Numerical Control Course//Zhang Haiyun, Sima Zhongwen, Zhao Yugang
Abstract In order to train CNC technology talents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CNC machine tools and technology, reform was done on the course of machine tool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a variety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multimedia control laboratory, new teaching models were used. Classroom instruction, on-site teaching and bilingual teaching were adopted as the form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while simulation and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designing experiments and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were introduced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is an ideal teaching model for the numerical control course.
Key words numerical control course; multimedia control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而我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信息表明,我国机床消费量为世界第一,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正在向发达国家的数据靠拢,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因此,整个制造业对从事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和数控设备维修的数控高级应用人才的需求每年还将继续增加。作为培养数控技术人员的高校,已把数控技术课程作为现代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很多高校也在对数控技术课程的授课模式和授课内容进行不断的改革与探索[1-3]。如何提高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搞好数控课程的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探索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全面正确认识课程特点
数控技术课程作为数控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只有正确认识课程特点,授课中才能有针对性。
1.1 知识面宽
数控技术是一门综合了多个技术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技术,是高度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也是近年来应用领域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项高新技术。它是集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软件技术、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于一体的多学科的综合技术。
1.2 理论性强,实践性更强
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数控原理、插补原理、硬件和软件结构、进给伺服系统、检测原理、手工编程和计算机辅助编程等内容,掌握典型的数控车床、铣床的编程知识与操作。因此,数控技术首先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理论课。同时,数控技术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4],离开实践就谈不上素质培养,实践是知识转化并升华为素质的根本条件。教学中的很多环节,都必须用相应的实验或实训教学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如数控机床结构剖析、数控加工工艺分析、数控编程、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修等都离不开实践。
1.3 知识更新快
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制造业提出严峻的挑战,许多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提出更新的制造模式。数字化的控制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的、封闭的数控系统已越来越不适应加工的要求,因此必须采用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数控系统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的功能不断完善,可实现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可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可在线诊断和智能化处理故障。数控系统的集成化程度不断提高,可与CAD/CAM集成为一体,实现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2 理论课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数控技术理论课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对着课本讲各种控制指令和机床的运动部件的各种动作,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想象力,学生反映听课“如听天书”。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必须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信息由单向传递变为双向流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1 课堂授课
对理论课的学习,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授课形式,主要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占总学时的70%左右。课堂教学也要做到以人为本,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的单一教学方法。而要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按照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动感文字图片、模拟动画、生产现场视频、相关的音像教材等,做到图文并茂,使之构成一套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立体教材。要注重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法宝。课堂上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4-6]等多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
例如,在讲授逐点比较法差插补原理时,可设置问题:程序中给定的坐标是有限的,怎样使刀具能够沿着给定的轨迹(直线或圆弧)运动呢?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分析,而后笔者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将用高级语言编制的插补程序(图1)进行模拟运行,通过对程序的执行和不同参数变化对运行轨迹的影响,使学生能对插补原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明白刀具在加工过程中是怎样运行的。这样的情景设置和和动画教学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
2.2 现场授课
数控技术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完全分离的。实践证明,有些理论内容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显得很抽象,不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样的内容就考虑采用现场教学,这部分内容大约占总学时的20%。现场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地利用实验教学设备,使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习,这样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比课堂授课更直观、更形象、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如在讲授编程五大功能指令(G功能、M功能、F功能、S功能、T功能)时,采用现场教学,利用学校数控技术研究所研发的由微型数控铣床、微型数控车床构建的数控多媒体实验室,边讲解边操作,在MDI方式下输入相应的运行指令,其运行情况可以在屏幕上模拟,同时机床的相关部件可以实现相应的运动。这样的授课方式能加深对编程指令的理解和掌握。又如,在讲授机床各个坐标方向运动时,也可采用现场教学,在手动操作方式下,使机床各坐标方向实现相应的运动,以使学生加深对机床坐标系的认识。
现场教学用的数控多媒体实验室如图2所示。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现场授课,可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书本知识、实验技能、基本操作技能,时间短、效率高、效果好,同时也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2.3 双语教学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世贸组织的加入,跨国界的企业间的业务往来日益频繁,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这样才能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数控化率正在不断提高,是机床消费大国,而我国所使用的高档数控机床大约有30%是进口的,其操作界面大多是纯英文的,一些常用的CAD/CAM软件(如UG、ProE等)也是英文版本,所以数控技术人员要能熟练地编写程序、操作和维护机床,还必须有很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数控技术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目前,学校在理论教学中已开始尝试双语教学,这样既培养学生数控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适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 实验形式不拘一格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在数控课程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环节[7]。本课程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因此,要求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实验方法。
3.1 模拟、验证性实验
理论课中讲授的原理性的知识有必要在实验中进行重新认识,对这些内容可以开设认识性实验。如机床的切削进给运动、快速运动等,可通过实验教师编写简短的程序进行演示、验证;或通过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学校配有FANUC仿真系统、SIEMENS仿真系统等)对加工过程进行演示,既保证了程序的真实性,又培养了学生熟练操作机床的能力。
3.2 设计性实验
为激发学生学习数控知识的兴趣,要有针对性地开设设计性实验,以便给学生更多的自行设计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对于数控加工部分有必要开设设计性实验,如给学生一张零件图纸,要求学生对工艺规程进行设计,包括分析图纸、拟定加工方案、安排工艺顺序、选择刀具和夹具、规划走刀路线、编制加工程序等,把所编制的程序通过相应的机床进行加工试验。这样学生有成就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3 综合性实验
目前,机械制造行业要求培养的数控技术人才不仅是数控编程加工操作人员,还要能够完成零件造型与自动编程,能对机床进行维护、维修等。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从零件设计造型到数控编程加工操作的全部过程,所以在实验时要开设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如山东理工大学开设的综合性实验之一是要求学生能用CAD/CAM软件完成零件的造型、自动编程与加工。图3为学生通过MasterCAM软件对零件进行建模、自动生成数控加工程序,而后自己通过操作微型数控车床加工的零件。通过该综合性实验,学生基本掌握了零件从设计建模、工艺参数设置、数控程序生成到机床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在授课实验过程中故意对机床的某些机械或控制部分进行故障设置,让学生自己查找原因,并进行维修维护。
4 总结
机床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有正确认识数控课程的特点,紧密把握数控技术发展的前沿,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之与时俱进,才能有效地增强授课的效果。目前探索出的课堂授课、现场教学、双语教学相结合的理论教学方法和模拟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实训方法,已形成一套成熟的,集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于一体的,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适应机械类各专业教学要求的数控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本教学体系中,学生在较好地掌握数控技术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显著,适应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隋秀梅,刘宏伟,李国会.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0):118-119.
[2]张雷涛.高技能数控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3):19-20.
[3]董晓威,金中波,刘天祥.机床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4):48-49.
[4]张莉洁,宋健辉.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施“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102(5):78-8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41-02
为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它是区别于“3+3”中高职校贯通模式,不再是物理上的简单叠加,而应该是化学变化。学生5年的学习效率大于以往的“3+3”中高职学习模式。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实训+理论的教学模式,对高年级的学生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这个专业,通过理实一体化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制造业信息化的今天,培养学生在数控技术专业领域中英语应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是中高职贯通数控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随着数控技术发展和应用而逐渐形成的专业英语与现代数控技术相结合的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和使用涉外业务英语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技能,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现结合实际工作分析和探讨下中高职贯通数控专业英语的教学。
一、中高职贯通数控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基础知识欠缺,学习兴趣不高。中高职贯通数控专业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比较贪玩,对于未来没有什么概念,没有感到未来就业的压力,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大部分都是在初中时成绩不理想,基础知识欠缺,特别是英语,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有畏难心理。有的学生基础好点,但知识点掌握不扎实,自信心不高。但是中高职贯通学生可塑性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有专研精神、好奇心强,而且他们这个年龄段是学习语言、掌握技能的最佳年龄段,容易形成牢固专业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对专业英语学习重视度不够。中高职贯通数控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较好,有些同学甚至被挑选参加市级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数控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第5年第1学期进行,因此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已满足该课程教学要求。然而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总体水平不高。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大多数认为该课程在以后工作中应用较少,所以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专注度不高不长,一旦遇到困难如单词长、专业词汇多等,又缺乏自制力,因此学习效果自然很差。
(二)教师方面
数控专业英语的师资队伍不够完善,很多教师对数控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是学生全面了解数控技术专业的工具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数控专业英语教学由英语教师担任,虽然他们英语水平很高,但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得教学过程方法单一,即讲解单词,翻译句子,很少联系生产实际。我院数控专业英语大部分是由专业教师担任,虽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限,这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很少主动思考,而是被动接受知识,最终学生无法将英语作为工具去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三)教材方面
现有的《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大多是针对高职学生编写的,普遍将重点放在分析复杂句型和汉译英等,甚至涉及较深语法的从句。忽略了数控专业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实际目标。教材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考虑中高职贯通学生的特点及现有能力水平。学生从教材中所学的数控专业英语知识,无法应用于现场实际。
以上是中高职贯通数控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可见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些问题,下文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对今后的数控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二、中高职贯通数控专业英语教学的解决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1.任务引领,激发兴趣。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知识技能及口语表达能力,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分组讨论组织教学,重点选择数控机床的分类和结构、数控编程以及零件的加工流程等学生已具备的专业基础的内容展开讲解,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专业知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口语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2.增加现场教学,体验实际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实物、外文图纸和机床英文原版说明书等辅助教学,用简单的英语词组解释专业术语。将复杂的单词与实物对应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数控专业英语是以实用为目的的课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数控专业英语词汇后,可以领学生到实习生实训基地,熟悉普通机床、相关零件的名称、数控机床和操作面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记住重要的数控英语词汇并现场对各种数控设备进行操作演练并配以英文说明,将课本上的核心词汇及专业知识与现场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印象的同时也表明数控专业英语的实用性。学好这门课是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基础。
3.调研相关企业,了解岗位需求。当前社会经济以及数控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较大的改变,即复合型、国际型和应用型人才。对人才的英语素质要求和岗位对英语的应用能力也越来越高。根据调研,我们了解到数控技术应用岗位的专业英语应用要求有三个方面,分别是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企业急需既精通数控技术专业知识又具备数控专业英语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些岗位应用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来满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完善优秀的教师队伍
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最好是由专业课教师担任,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有较强的英语水平和英语教学方法。要将传统的词汇和语法讲解上升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或参加相关培训及教师间的交流,提升自身双语教学水平。
(三)选择或开发实用性教材
目前没有对应中高职贯通数控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材,需要课题组授课教师一起编写教材。编写教材应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出发,结合数控专业特点、中高职贯通学生的特点、实训课程中运用的数控机床类型及毕业后的工作实际,难度适宜,由浅入深,力求向学生提供其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使用涉外业务英语的能力。教材中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课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侧重不同,应适合中高职贯通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够用为度,学生掌握一定的核心词汇后,可以查阅相关数控专业的英文文献和图书,从而获得更多关专业知识,利于今后自学。尽量避免长句难句,采用常用语法,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语法及翻译,而忽视了应用。
(四)衔接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目标,做好教学效果评估
结合中高职贯通学生及数控技术专业的特点,优化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的课程目标,使得学生在前期学习基础英语时,了解数控技术专业英语在今后岗位中的应用及重要性,后期学习专业英语时有目的性,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中高职贯通数控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工作可以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提升工作岗位实际英语的应用能力。
三、结论
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发展。目前我们必须立足当前产业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企业岗位发展需求,结合中高职贯通学生的特点及教学实践进行数控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总结教学经验,经常反思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切实做好专业英语教学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科技交流及科技应用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媛媛.任务教学法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16(11):86-88.
[3]张伟.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贯通教学的探索[J].学园,2014,(17):169-170.
[4]金濯,林彤.高职数控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策略与实施[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2):58-61.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地球村的形成,对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也逐步提升。因此,在校的高职高专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素质,适应市场经济的素质,还要具备国际化的交往素质,该素质主要体现在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英语水平。精通英语、具有极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又具有一定的机电专业知识的人才会供不应求。如何把英语和专业知识完美结合,哪种方法最有利于学生学习,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鉴于此,英语教师的培养和高职机电英语教育的目标和定位成为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使机电专业知识和英语结合能真正落到实处,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一个中心课题,也是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机电专业教学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机电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现有的机电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绝大多数采用的是与其他非英语专业使用共同的教材,把英语和专业完全分割开来。所以,大多数学生感到英语课程的设置是徒劳的,学起来也感到枯燥、迷茫,甚至意识不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语言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不足,语言实验室缺乏或陈旧,多媒体教室很有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教师也觉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没有成就感。其实,目前的教材多采用“听说领先,阅读跟上”、“交际为主”等教学方法,没有考虑教材所针对的学科和专业要求。所以,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机电学院英语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有的英语语言基础课――机电专业课(+专业实习)――机电英语课的模式改为英语语言基础课――机电工厂见习――机电专业课(英汉双语教学)。
二、改革机电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应姓“职”,而不是姓“研”,培养目标是以实际操作为主,这也正是学生对课堂学习及教学方法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所以,对其改革势在必行。首先,机电专业学生的知识和素质现状要求我们改革。现在的学生已不再接受过去那种“满堂灌”式、填鸭式的英语教学,他们渴望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他们希望通过英语学习,了解更多的关于英语国家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另外,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的英语教学水平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上也要有所考虑,尽量兼顾到所有学生学习的需要。其次,现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迫使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机电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进行的工作不再是单一的专业需求,所以,只懂得专业知识或是死板的英语语法知识的学生终将被社会淘汰。因此,注重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到一个绝对的高度和深度,而非简单的应试和应用能力。
三、改革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的实施方案
机电专业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数控技术及机电产品开发及应用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就业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型国有、外资企业及科研机构和机关事业单位。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可以做出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1.建设一支跨学科、跨专业的师资队伍,实现双语教学。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双语教学。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模式是“理论够用,实践为主”,高职英语教学的特色在于它的职业应用性,即:理解英文说明书的基本操作原理,能独立负责一般日常英语接待工作要求,进行一般的来函翻译及回复工作。这就要求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实践,积累感性知识,建立实际操作与书本知识的结合。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结合的路子,实现“定单式”培养方式。人才的培养靠的是高水平的教师,英语教师不仅在语言知识方面要有扎实的功底,还要有精湛的工科知识。英语和机电专业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双语教学的教师应具有流利的英语口语、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和娴熟的教学技巧。使双语教育能真正地落到实处。这个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理所当然要落在广大英语教师的肩上。有关教学质量的涵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了一个公式:教学质量=(生源与素质+教材质量+教学环境与条件+教法)×教师素质。可见,教师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瓢水,老师就得拥有一桶水。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通过自学、进修或读研究生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有条件的可到涉外单位实习、兼职或任职一段时间,也可请外教来校培训教师。此外,教师之间要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做一个“双员”型教师,即既能当一般译员又能当好教员。只有教师自身做到了“四会”,才能有资格教学生做到“四会”。
2.改革课程设置模式,鼓励教师自编教材。首先,学习机电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不牢固,而机电专业课内容抽象复杂,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选材的内容不宜太宽泛和晦涩。同时,也鼓励教师自编教材,编写以中文为主的教材,把常用词,常用专业术语,关键内容,基本图形用英语标识。每学期选派不同专业学科的教师到企业实践两周,实际体验英语在商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然后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其次,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四个人文素质类以及专业拓宽和创新创业两个专业拓展类选修课程模块,扩大学生的选课空间。
3.改革授课模式,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实现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课堂教学与课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协作、超文本教学模式。加强英语与机电专业方面知识的结合,力求深化。使用教学互动原则,强调教学双主体,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素质和技能,避免双语教学中教师双语讲,学生用汉语理解的弊端,达到三个目的:夯实专业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实现专业知识和语言沟通能力的结合。其次,聘用企业里的专业外语人才上专业课。从企业中引进英语流畅、懂专业技术的高级人才来充实我们的队伍,增加所学知识的有效性。定期请企业中从事外事活动的高技术人才给学生进行讲座,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若有条件,聘请外籍专家和中国专家同台授课,把双语教学提高到了新台阶。
4.建设最完善的最实用的精品课程。建设机电专业英语试题库;建设机电专业英语电子教案;建设机电专业英语网上教学平台;机电专业英语试点班教学模式的完善与推广;多层次、有其它专业特色的专业英语教学的进一步试验。
高职机电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把英语作为现代职业的有效工具。所有的英语教学的手段和途径都应围绕此目标展开,实用性、针对性是搞好高职英语教学的原则,把握这个原则,高职英语教学才会有特色,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虹.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25卷,第3期,总第47期
去年的实习是参观,而今年学校安排我们真正地去车间工作,操作机器,制作工件。着实让我们体会了一次实践操作带来的乐趣。
首先是钳工实习部分。实习第一天我们早早的就来到实习地点——工厂培训实习车间,这里的厂房显得有些陈旧,不过里边的机器在此时还是比较通用的那种。培训老师带我们简单地参观了下钳工的车间,成排的机器映入眼帘,什么可以说用壮观这词,因为我们还见过如此多的机器,并且是齐刷刷的摆放在这里,老师说,这就是我们接下来一周的培训地点。此时,我们正期盼着老师给我们派下任务,然后亲自动手去操作,屋子里很冷,但一点不减同学们的热情。
操作前当然要听老师的讲解,老师用自己独特的讲课方式,告诉我们操作过程中要怎么操作,应该注意什么。我们第一次来工厂工作,这些提示变得尤为重要,每个同学都在听讲的过程中,不断体会老师所讲的意思,不懂得记下来再问,直到全部弄清楚,这样即是对自己老师负责,对校方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经过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这次的工作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完成,通过这项实习,不但要自己独立完成一项任务,还要在这几天的培训中迅速地,熟练地掌握老师所传授的技能。
紧接着我们就开始了老师分配下来的任务——手工打磨一个螺母。螺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零件,但我们从未见过它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更别说亲自去做了,因此新鲜感由内而发,无穷的动力促使我们去努力完成任务。
从一块厚铁上锯下一个方块,并且要在规定的尺寸范围内将其打磨平整,棱角分明。很多人曾经锯过木头,感觉不是很费力,设想着今天要磨的铁也应该不会很费力,结果可想而知,一小时也不一定能锯下一公分去,足足地磨练了我们的耐力。由于实践和理论总是有一定差距的,我没能正确估算零件需要的尺寸,第一个以失败告终。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我很快又投入到第二块的制作当中,这次我是小心了再小心,每一处做的都很仔细,并且沉住了气,有条不紊地制作着自己的工件。我们是每天下午工作,但给我的感觉似乎所有的工作都连在了一起,如同由星期一工作到星期五从未间断过,并且从未感觉到累,这也许就是兴趣的动力。
金工实习心得体会2
金工实习这门课程是国家教学大纲里规定的所有工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根据学校安排,我们在五一前后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习。在我们两星期的金工实习中我们学到了很多金工实习方面的知识,也增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对于我们机械类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锻炼机会。在二十种工种——锻压冲压、电焊气焊、铸造、薄板加工、钳工、汽车、齿模磨具、车工、铣工、刨工、数车928、数车980、线切割、工业安全、电火花、化学加工、注塑挤塑、cad、cam、热处理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数控技术——微机数控车削加工、微机数控线切割加工、微机数控铣削加工。
我第一天实习的工种是铣工。首先,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铣床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然后,老师亲自操作铣床,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最后,他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将直径为25毫米、长约为100毫米的圆柱体铣成17*16平方毫米的立柱体以及另外的要求。这个工种自动化的程度虽然不高,但手工操作的工序也不多:主要是装夹工件,调整工作台高度,以及一些启动和停止按钮。由于铣床构件比较精密,加工的精度比较高,所以老师要求我们加工出来的工件的误差不超过0.02毫米。我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操作失误,但就是急于求成,使得工件的加工精度不合要求。老实说,纵观所有实习过的工种,我觉得,就只有这个工种,我们学到的东西最多。不足的地方就是我们只学习了解了铣平面这一道工序,其他的如铣通孔等都没有接触。
接下来的三天实习,是接触了解数控机床的组成及操作。这些数控机床分别是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这些机床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程度都比较高,整个加工过程除了装夹工件和调试程序需要手动之外,其他的全都是机器自动完成的——准备工作就序之后,按下几个按钮,就可以坐在一边等着加工成品的出炉。这几个工种,最难的地方就是根据加工要求编写加工程序。不过幸亏我们学过vb语言的编程,对理解计算机语言问题不大,因而,阅读和编写这些程序都还可以。其他的也没什么可说,就此而已。
在这里呢,我要略过几个工种不表,只为了说说我最有话可说的铸工这一工种。实习的指导老师跟我们说,铸工是最原始的一个工种也是最基础的工种,没有铸工就没有其他的工种。我们实习这个工种,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了解,主要是通过制作沙模达到了解的目的。这个老师很有趣,他是一个老广州,普通话不标准,也不熟练,在讲解的时候,蹩脚的普通话里缠夹着广州话,对我们会说广州话的人来说,理解不成问题,但对来自省外的学生来说那可就难坏他们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老师在说些什么,所以就有同学打趣说:这是我们入学两年来第一次接受双语教学,所不同的是人家学的双语是国语和英语,而我们的是粤语和国语。算了,闲话少述,言归正传。指导老师的讲解结合亲自示范,他一边制作沙模,一边讲解,同时适时的讲一些工艺上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技术要求。整个过程不过半个钟,我们看得心里了开了花:原来如此,不过耳耳。太简单了!然后,老师就给我们布置了今天的作业:制作两个沙模,上下午各一个。接下来就看我们显神通了:
首先,按要求在模型框里放置好模型。其次,铲一些沙子覆盖在上面,手握铁条,将它类实。这一工序没啥要求,整个就是一体力活,谁力气大谁就完成的比较快。不过由于重复这种无聊的动作,实在是~~唉!作完了下模,就要做上模。这工作和前面的工序没大的区别,就是不用放模型在里边。作完了上模下模以及做了一些初步的修整之后,就要拔模。拔模这道工序,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不容易,真的。它不能直接被,得用锤子从各个方向轻轻的敲,让它松动松动,然后才能。我觉得我做这些操作的时候作的相当之完美,但结果确实很糟——凹模里边砂型碎裂了一大砣。深究起来真不能算是我的错,因为这工件模型上细下粗,往上拔的时候肯定会挤裂砂型的。既然砂型出了问题,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修复模型了。说真的,这道工序最见真工夫。此时此刻,你得有耐心,既不能生它的气,更不能跟自己怄气,要心平气和的,要小心翼翼的修。当然,最主要的你得能利用好手头上的每一件工具,因为先辈们对我们要遭遇的一切困难都已经遭遇了,并获得了很好的解决办法,通过发明一些新式工具去解决特定的问题。工具就是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等到我将它修复成功时,整个人呐,那个腰酸啊,腿疼啊,头晕啊~~~~~所有老年人才有的症状都在我们身上表现出来了。完成了这道工序,接下来就比较轻松了,只需要将上下模的两个接触面修平整就行了。等到我们完成作业时,时间已到了十一点三十分,下班的'时间。你看看,老师半个钟完成的工作量,我们整整用了两个半钟。此时此刻,才真正体会到工人师傅劳累和艰辛。我要好好学习,走出车间,迈向写字楼。
挤塑和注塑这个工种是跟我们的专业关系最大的。挤塑和注塑,两者都是对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但却有很大的不同。注塑就是将高温熔融原材料高压注入工件模型的空腔中,待冷却后就得到符合要求的工件;如果在原料中加入一定的色素,就能得到彩色的工艺品。挤塑就是将高温熔融的原材料从一定通孔挤出来,拉伸成管状。这既可以是成品,也可以继续加工,如加工成薄膜或是瓶子。实习中,除了听老师讲解之外,还有亲自操作机器的机会,看着自己加工的成品从模子里取下来,成就感油然而生。以前总是很迷惑:这些塑料瓶子,管子,薄膜到底是怎样成型的?现在总算明白了。
关键词: 交流与合作;国际化;高职教育
Key words: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237-03
0 引言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的互动关系决定了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开放性,只有不断地扩大对外开放,才能使职业教育紧跟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工学结合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开放办学也是推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必然选择。“工学四合”是工学结合的系统模式,在理论上既不是若干系统的叠加,也不是某个系统内若干要素的叠加,而是各系统之间及系统内若干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开放、有机互补的体系。系统的这一本质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工学四合”系统模式自然内在的立意。
1 学院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背景
1.1 举办航空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必然要求扩大对外开放 西航职院50年的办学历史,一直以服务国家航空产业为己任,为航空产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能人才。航空产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研发、装备制造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杆。航空产业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其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航空产业还具有国际化的特点,一架飞机的设计、制造、维修均需要多个国家近千万家企业的协同支撑,才能顺利交付使用。我国大型飞机立项研制、适航取证、市场运作,只有通过国际化的运作机制才可实现。西航职院在新的办学机遇面前,放大办学视野,努力通过国际化的办学思路,引进优质职教资源,助推学院航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以适应我国航空产业对具有国际职业资格的先进制造技术、维修技术人才的需要。
1.2 办学实力增强为引进德国职教资源提供了重要条件 2007年,学院被确立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随着示范建设项目的事实,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拥有数十台数控机床,并有从德国引进的西门子数控编程系统的软件及模拟控制台,机电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已接近和达到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要求,50年积淀的生产实训设备以及充裕的实习实训场地提供了较强的物质基础;数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了较强的师资队伍,扩大了生源,形成了生机勃勃的人力资源环境;学院的办学实力和声誉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有利于“工学四合”系统模式在国际平台的进一步深化完善。这些为建立中德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提供了必要的内部依据。
1.3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已毋庸质疑,而作为其类型之一的高职教育必然也面临国际化的趋势。培养航空产业的国际化高职人才,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需要确立高职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战略思路,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教育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和相互合作。毫无疑问,英、美、德、法、澳等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完善的职业教育模式,使他们的高职教育在世界职业教育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职业教育处于后起步的阶段,为快速发展,必须引进先进经验,消化吸收,才能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高职教育。德国是世界公认的职业教育的典范,其“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制为德国培训了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德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主动优势地位,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是德国经济成功腾飞的秘密武器。这为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优先选择的目标。为建设好国家级示范院校,学院积极开拓与德国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的合作空间,以合作形式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为丰富和拓展“工学四合”系统模式内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2 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基本情况
当前,国际化的理念已经成为学院办学的重要战略思维,近年来学院不断推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大举措,由“点”及“面”,已经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化办学已经展开。
2.1 建立“中德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学院与德国纽伦堡工商会合作的、在中国举办IHK的培训项目,使得我们可以直接面对原汁原味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和资源,这种合作与北京、上海有关机构组织举办的AHK培训不同,很有自己的特点。如江苏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所举办与德国工商行会驻中国代表处合作,进行AHK培训,而我院是直接与德国纽伦堡工商会合作进行IHK培训,引进德国职教理念、师资、课程、教学法进行培训,同时辐射带动了学院教育教学的改革,目前已经选派13名老师到德国学习,并受陕西省教育厅委托、成功举办了五期“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骨干教师德国IHK证书培训班”,共培训老师百余名。
2.2 举办新加坡明康宇航公司培训中心“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定制班”,为国际航空维修巨头实行“订单培养”。新加坡明康宇航公司是波音公司授权的最大的亚太地区波音飞机维修企业,其培训中心负责对维修人才的培训与供给。学院与其举办定制班,使用全套波音飞机有关维修教材进行双语教学,为该公司亚太各分部培训高级技术人才。
2.3 举办国际航空职业教育论坛。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合作,联合国内外航空职业教育界8家发起单位举办“首届国际航空职业教育论坛”,有英国、德国、新西兰、美国、新加坡、中国等航空职业教育界、企业界以及有关领导及学者1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代表各发起单位、新西兰爱丁堡学院、德国CHINA WINDOW教育集团、新加坡航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民航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国内外近40个单位和企业。中国航空学会范肖梅副理事长指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和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管委会适时地在“中国航空城”主办“首届国际航空职业教育论坛”是具有战略眼光和深远意义的,并希望论坛成为航空职业教育界和产业界沟通交流、互利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周远清会长指出 “国际航空职业教育论坛”在构建政府、学校、企业交流与协作平台和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将是一个重要的尝试和努力。“首届国际航空职业教育论坛”作为国际性、行业性职业教育学术论坛,积极凝聚职教界和学界、政界、产业界的共识和力量,打造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共同助推航空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也是陕西省集聚航空产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做大做强航空产业和航空职教的最新努力和尝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
2.4 中新高职院校互派留学生教育合作项目。2006年至2011年共接受五批新加坡理工学院留学生100多名,在学院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飞机发动机维修专业及学院工程技术培训中心进行学习,开创了陕西高等职业院校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先河,也是我院对外输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重要体现。
3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启示和思考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探索,学院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得到了不少启示。
3.1 转变理念是推进开放办学的前提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只有真正树立了国际化理念,高职院校才可能走出一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国际化之路。从学校管理层、广大专任教师到学生的国际化理念具有不同内涵。对学校决策层来说,要创新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必须注意立意高远,以国际化的观念来审视自己的办学实践,审时度势,思考如何利用好国际资源,取他山之石,为学校科学发展服务,创新学院的办学模式。对一线专任教师来说,应该努力把握世界范围内本学科专业领域中的最新动态和学术成果,并把这些成果吸收、消化,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来讲,一是改变学习观,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到实实在在的专业技能;二是具备国际化的就业观,努力认识到如今的就业竞争是国际性的,应该努力使自己具备相应的就业能力。
3.2 建立机制是推进开放办学的保障 建立合作交流的组织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是搞好国际合作交流的必要保证。学院成立院长挂帅的国际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国际交流合作办公室,每一个合作项目都有双方参与的项目组织实施的机构,做到责权分明,组织得力。学院出台的相关制度,从机制和制度上对国际合作交流起到了保障作用。
3.3 师资建设是推进开放办学的关键 要提高学院对外开放办学的水平,关键是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而通过中外校际、校企交流与合作,可以使教师在出国进修学习的过程中,快速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扩大国际视野,了解专业前沿发展动态;他们可以通过听课学习、参加专业实训实习、教研活动等,无距离地和国外教师交流教学体会,商谈教材处理和教学的组织安排,为回国后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外籍教师的来校任教,可以使中方教师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国外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感受异域文化精髓,提高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经验与合作能力;通过教师国际岗位资格证书、培训资格证书的获取,可以使中方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国际技术、国际标准、国际惯例与国际规范,提高专业改革、课程创新能力;同时,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的建设水平。
3.4 互利共赢是成功推进合作项目的基础 对外合作交流的基础是合作双方互取所需、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学校只有形成人才优势,打造优势学科,增强科研实力,提高办学质量,才能吸引国外高校与学校开展合作,吸引国际组织的资金资助学校科学研究,吸引留学生到校学习。合作就要合作双方都有利才行。要坚持互利共赢,寻找平衡点,使双方取得某种共识,让国外合作方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经济回报,提高对方的合作热情。同时,必须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合作办学模式;强调股份合作而不是权益合作;重新构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充分考虑合作办学的产权构成特点和不同类型教育的特殊性。
3.5 借鉴创新、辐射带动是开放办学的重要目的 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现阶段的高职院校而言,更多是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优质职教资源。通过嫁接,一定要使国外优质职教资源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真正能促进我们自己的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探索符合我们国情的职教新路。学院在对外开放中,坚持“引进吸收、借鉴创新、辐射带动”的路子,最终落实到有利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上来,如参与“中德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培训工作的教师们,学习借鉴了德国的七步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通过消化吸收,结合中国国情和本校实际,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在专业课程中推行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消化德国的七步教学法,创新并实践五步教学法,即:提出任务自主学习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检查评价。这种以任务、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特点,更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
回顾学院几年来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的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高职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学院国际知名度,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大战略。要真正发挥示范院校的引领作用,必须深入研究国际化、主动迎接国际化、积极适应国际化、切实利用国际化来提高自己的层次、质量、水平、规模和影响,推动我国航空高职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继明,肖文,张日新,孙平,勾承益.中外合作:提升地方院校办学水平[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2]江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3]居毅,程刚.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