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2: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

篇(1)

长期以来教师的研究工作被大学过分强调,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原因使教学与研究从相互结合走向彼此分离,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知名教授几乎不给本科生上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为此,美国于1995年创立了旨在全面提升与改进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专门研究应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政策与实施措施。 美国于1998年成立的博耶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首次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共同分享学校目标,以建立良好的大学研究生态”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管理者从制度和政策方面重视本科教学,而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并且把本科生纳入大学的研究和发现体系之中。博耶报告的发表在美国拉开了重构大学本科教育的序幕,各个大学纷纷以多样的形式创设或者扩展了原有的本科教学计划。比如: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工程实习项目((Engineering Internship Program,EiP)、综合研究项目(Integrated Studies Program,ISP)以及回归工程计划(Reengineering Projects,RP)等;此外,还开设了形式多样的研讨课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斯坦福导读”课程,它是以小班Seminar课程为单元的一系列年级课程创新项目的集合;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高级顶点课程(Culminating experiences),它是为毕业班开设的回顾与巩固四年所学知识与所具备能力的课程;还有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设置的独立学习研究课程。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实践了本科研究性教学活动。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有些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对国外大学的模仿,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在化工学科教学中,如何发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

(1)探索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展开大化工学科学生学习现状与特色分析,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层面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能力和效果,探索适合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把握化工学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利用化工学科的实践性教育环节,研究如何在实习基地的教育实践中变学科壁垒为优势互补,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交流和发展机会的大学科平台;打好本科教育科研训练规划基础,充分发挥化工学科教、学、研三位一体的传统优势,研究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通过层次递进的实习、科研实践,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思维的熏陶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育精英型化工人才的成长环境,依托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扬化工企业的人文精神,研究化工人才的学习特点,探索个性化的教育规律,为化工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2)建立由层次平台与社会平台组成的资源共享学科开放平台。构筑从认识,到实践,再到创新的层次递进的实践教育基地平台建设。针对低年纪学生开设学科概述和研究方法等研讨课程,并采用引导型训练模式,利用科研过程动态模拟软件,建立科研实践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走进化工企业、将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请进来等系列活动,采用研究型训练模式,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研发化工工艺流程,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依托化工类大型企业,让教师和学生直接进入教育、科研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的事业环境中去,实现教、科、产的有机结合,使教育和科技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激发创新激情,并依托大化工学科横向科研合作优势,充分聚集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实践空间。

篇(2)

探究式教学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较,它具有综合优势。

我们学校积极开展了探究性实验课题,根据一年来教学实践,总结并提出了按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递增的六种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分别是:基础实验课型、演示实验课型、支架式课型、拓展课型、研究型课型;实验-信息整合型模式探究教学法,同时进一步了解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化学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学习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和策略。

一、基础实验研究课型――启发探究式教学

1.启发式教学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2.模式的特点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启发式)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发挥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3.适用范围

课内书本的基础实验为主。

二、演示实验课型――以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探究的教学法为主

运用“边学边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创造物理环境,扩大师生在课堂内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这成为一种方式灵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更适合新新课标下的教材教学。它可以起到以下作用:起到了演示与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的纽带作用;充分体现了各学校因材施教的原则;加强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加强实验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三、支架式课型――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坛上流行的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完成探究性实验。当然,探究技能的提高,教师的引导应随着学生解决实验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减少,即逐步撤离“脚手架”。

其中,教师可根据具体实验情况,搭建不同类型的“脚手架”,如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等。搭建探究支架分为五个环节:创设探究情境、搭建探究支架、学生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性实验的效果评价以及开展表达和交流活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每个同学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的正确理解。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见解,以利于学习的迁移。

本模式的适用范围:对探究性化学实验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我们要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实施,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型课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研究性实验的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探究解释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题虽然不可能考查实验具体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可以考查研究性学习或者说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如考查提出假设与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考查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的方法,考查运用正确的化学术语与文字等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等等。

试题模拟化学探究性学习过程,将科学探究内容置于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对探究过程的某些环节侧重考查,除了考查学科知识外,还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语言组织表达、探究能力等高层次的能力。

历年高考探究性实验题体现新课程理念上所做的努力与创新,也充分说明了这些题型在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主流地位。在进行新一轮的不同模式的高考备考时,我们是否应该从这些试题的命题依据、命题方式,以及高考过后的信度与区分度等方面,去思索和探讨我们的教学呢?

五、实验――信息整合型模式探究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模式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了各自的优点,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成果的呈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也是在教学整合中的教学方法。

本模式的适用范围: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

六、拓展课型――自学辅导式探究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教材原有实验进行拓展

特点:是利用教材中原有的实验进行改进,既来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基本技能;很适合于这几年理综试题的要求,所以在这几年的高考题中这一类试题频繁出现。

2.教材原有化学性质进行拓展改编成可操作的实验

特点:有的的实验不是教材中要求的必作实验,而是某种物质的性质,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探究,进而在实验中进行验证。

3.教材中实验的再设计――新课标下的化学实验考查的又一新方向

教材是学习的根本,试题是以课本为模板的,只要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养成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在高考中就能灵活应对。

在新课标全面实施的今天,只有拓展实验课堂,改进实验方法,才能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实验操作技能,才能在科学领域里勇于探索,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4.本模式的适用范围

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

本模式重点展现了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和主要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及活动设计意图等。近年高考考试题具体表现新课标精神的又一个大胆的探索与创新,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基本方法的应用情况,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篇(3)

关键词: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究教学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保证教师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探究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探究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1.设置的问题要符合现实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来进行相关问题的设置,并且设置的问题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在初中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接受化学知识的能力还不完善,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行为,并能深入了解课堂相关化学知识的内涵和意义,使学生能做到对知识的重新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在做“CH4的燃烧”实验时,其中CH4是通过碱石灰和无水醋酸钠反应得到的,但是在CH4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燃烧的火焰呈黄色状,和理论知识中的蓝色火焰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这种现象是由于碱石灰和无水醋酸钠在反应的过程中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造成的.在CH4燃烧实验过程中,要保证醋酸钠试剂和碱石灰是无水的状态,并且碱石灰的量要足够多,才能保证反应顺利进行,最终在CH4燃烧时出现与课本知识相符的蓝色火焰.这样的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1.在思考问题时,学生的思维障碍解决策略

初中是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学生不能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具体的理解,所以对于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经常模棱两可.尽管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直接问题答案的灌输,否则导致学生只会对化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能实现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把学生组成相关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把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与教师或其他小组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例如,镁和铝在与稀硫酸进行反应时,铝反应的速度应该要比镁快.但是在具体的实验中经常会发现铝在稀硫酸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气泡.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顺序产生了一定的质疑.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异常的原因.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铝和稀硫酸反应时会生成一定量的盐,盐会影响铝和稀硫酸反应的速度,所以在实验中出现镁的反应速度比铝快.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了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要求.

2.在实验出现疑点或达不到预期效果时的解决策略

在化学知识探究活动中,因为客观的因素受到制约或者出现不符合科学逻辑的实验结果,教师不能硬性地进行课本知识的宣读,否则会造成学生不尊重实验结果的现象.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实验步骤中哪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通过科学手段进行实验的重复操作,保证实验结果符合课本的相关知识,然后与学生展开实验出现问题原因的讨论,解决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的疑问,从而实现化学实验的目的.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评价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实验结果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并且让小组之间进行客观评价,促使学生建立自我思维以及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思维拓展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课程标准重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应该通过一些科学合理的策略来保证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开展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学习兴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影响下,学生对于学习化学就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在课堂上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核心素养要指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本质、特征的概括性认识。它虽然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但对一般的化学知识具有统率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带领学生多做实验,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师应该多进行演示,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让学生直接观察化学实验的变化现象,使学生深深地爱上这门学科。

二、教学内容应结合实际生活

化学这门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所讲授的知识点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建立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例如,鬼火现象是化学物质的燃烧,农业中用碱石灰改善酸性土壤,用洗洁精去油污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又实用又方便,从而改变学生对化学的看法,加深认同感,进而热爱化学。

在化W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联系实际生活,还要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让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并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课堂的学习氛围得以提升,达到在玩耍中获得知识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化学最大的魅力源于那些神奇绚丽的实验现象,但由于实验操作不可能每节课堂都进行,此时,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弥补这些缺点。多媒体教学能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因此,教师适当运用多媒体播放实验过程,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细节,这比自己动手操作更加形象。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方式的一大创新与改革,让学习不再枯燥,让教学变得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应该合理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开展与化学相关的课外活动

学生课后时间比在课堂上的时间多得多,但由于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学生在化学学习上花费的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化学活动,让他们时刻领悟化学的魅力,加强对化学的认识。我校教师经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活中的化学小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记录下来,从中锻炼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每学期都举办一场化学知识的竞赛活动、化学手抄报评比,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经常鼓励学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多去实践,而不是局限于书本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缺点加以包容,而不要去否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始终微笑地面对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

兴趣是使学生好好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不断进步的保障。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展现自己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化学。

篇(5)

分析化学实验课是大学化学、化工、应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在将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化学工作者的过程中起到了承启起后的作用。分析化学实验课应致力于在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知识与能力之间为学生搭建一个桥梁,使之成为一个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科学思维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载体。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开设“设计性实验”,正是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国内多所高校在分析化学实验中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设计性实验”,近年出版的分析化学实验教材中几乎都可以看到设计实验的内容。2000年始,我们分析化学教研组开始了“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讨。2004年,我们将这一教学形式写进教学大纲,在全校所有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的专业推广,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十几年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使其逐步完善。现将我们的工作介绍给大家并愿意与同行们商榷。

1 逐步完善“设计性实验”课程运行模式

按照最初的课程设计,学生在完成了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技术训练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进入“设计性实验”阶段。我们精选了115个实验题目并按其难度分为三级,设计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3步走”的实施模式。以化学专业为例:第1步,学生在一级实验题目(共10个)中选择一个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经指导教师批准后,提出所需试剂和备品,由实验室负责备齐,于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一级实验题目难度不大,一般为单一组分的实际样品分析。目的是通过这一实验,使学生有机会对实际的分析工作有系统的了解。由于可能多人共题,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互相借鉴,在讨论、模仿和借鉴之中,完成自己的实验任务。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讨论得失,总结经验。第2步:学生可在二级实验题目(共12个)中选择一个实验,限定每题不超过4人,要求同题者应使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完成实验,但可以共同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二级实验题目皆为混合物分析内容,学生需要从查阅资料人手,弄清实验理论和干扰情况后设计出实验方案。由于共题人数减少了,需要独立思考的内容多了,实验难度增加了。当学生全部完成实验后,教师会通告试样的相对真值,要求学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作出客观评价,并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此实验完成之后,学生对分析实验的认识有了提高,基本掌握了解决一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第3步是独立设计实验,具有考核性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内容则以学生前期知识储备为基础,涉及定性分析、定量化学分析中的任何一种方法。三级题共93个,分为A、B、C、D 4个档次,依A—D的顺序难度增加。其中A:20题、B:25题、C:36题、D:12题,学生可在三级实验题目中任选其一。选题后,学生通过2~3周准备时间,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与指导教师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获得批准后进人实验室。此阶段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预约实验时间、可以申请使用实验室所有的设备与试剂,指导教师与实验教辅人员随时会给学生必要的帮助。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大的收获,我们还建立了讨论制度,在每个工作日,都会利用1h左右的时间,教师带领全体同学对1天的工作进行总结。此时,学生可将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提出请求帮助,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收获与同学们分享,同学和指导教师可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参考。实验结束后1周内,学生应上交实验报告,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评出其设计实验得分,并单独计入学生实验课总成绩。我们也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分析问题自命题,但要由教师考证难易程度后确定难度等级。

设计实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教与学的质量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的初步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问题也突显出来了,主要为:①独立设计实验阶段,虽然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实验技术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设立了A、B、C、D 4个档次的预选题目,但由于大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任务较繁重的阶段,学生时间投入有限,加之有的学生对成绩的期待值不符合自身能力(各档次题目得分不同),有部分同学需要超时完成,个别学生甚至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实验结果与相对真值差距较大。②指导教师在大约1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要在实验室巡视和指导不同的实验,工作强度大。实验室与教辅人员要一直和学生同步运转,工作时间和强度都远超负荷。③1人1题的设计实验太过强调了学生完成实验的独立性,部分学生在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里会过多的依靠教师,学生体会不到探索带来的乐趣,甚至盼望着快点完成实验胜利大逃亡。这在本质上并没有解决如何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问题,而“疲劳工作”甚至使个别学生“害怕”实验,与我们建立这一教学模式的初衷相距甚远。④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各专业用于设计性实验仅有12~16学时,无法完成“3步走”的模式。这些问题不解决,教学模式再好,也只能是纸上的“研究成果”,无法推广应用。

2008年,我们再次对学生设计实验题目进行了考察和精简。通过筛选,确定了51个以学生前期知识储备为基础、具有一定探索性的设计实验题目,同时,根据实际应用特点增加了对分析结果评价的要求。据其难度划分A、B、C 3级,规定学生可2~3人同选一题。将原来的3步走变为一步到位,使学生完成实验的时间有了保证。为了弥补减少了前2步带来的缺陷,我们加强了经典实验教学中的讨论。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自编了讨论式分析实验教学的电子课件,有计划地将解决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步骤等渗透到验证性实验的教学中,如查阅文献资料、实验方案的形成、试样的制备、前处理、分析结果的评价等。在开学初开设“设计实验知识讲座”,使学生明确设计性实验的性质、要求、选题须知等,并以教师的经验和具体分析案例启发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由于给学生考量的时间较充裕,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教材,参考实验讲义,根据自己的情况较合理地确定选题;还可在继续进行的验证性实验中积累经验、和同伴交流、与指导教师讨论,使得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更充分。由于学生能够较准确的提出所需备品,实验室也有了足够的时间做准备,实验室人员也轻松了许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工作更有秩序,遇到问题相互交流意见,共同探讨解决途径,实验室内气氛紧张、严肃、和谐,秩序井然。由于增加了对分析结果考察的内容,使学生真正从传统的验证实验走进了实际分析工作。过去是做完实验的学生追着老师问自己的分析结果是否合理,现在是学生自信的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工作已圆满结束。学生对这样的实验课表现了高度的热情,只要是有空闲时间,就会主动到实验室来,实验室成了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特别是一些原来成绩不好甚至不太认真学习的同学,为了能在实验小组里起到一定的作用,会认真读书,积极参与解决问题,这也许是最让我们有成就感的结果。实验结束后,大多数学生表示希望后续课程也有这样做实验的机会,有的同学甚至对分析实验室恋恋不舍,认为这里是他“发现自己”的地方,我们开展设计性实验的目的初步实现了。2个教学年度的实践结果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大学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逼出来的,是学生在具有相应氛围的文化环境中“悟”出来的。我们应该在实验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有科学研究气氛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锻炼学生的创新行为,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所需要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实践让我们真正的认识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要使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设想转变为学生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求教师对自己所坚持的教学理念要有足够的理解;其次是教学内容和形式要符合教学理念;最后还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方式。现在,学院领导特别为我们增添了2台微机,除了处理实验数据外,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上网查询。这增强了实验室的研究性氛围,使得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参与热情更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不仅如此,从学生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学习、积极工作、团结合作、认真求实的精神,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良好品德、对新知识的追求和创造的热情中,我们感受到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重要性和“设计性实验”的魅力。2整理编撰“设计性实验”教师参考资料库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何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怎样使得“设计性实验”在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中真正开展起来,并非仅仅在教学计划中添几个设计性实验题目那么简单。无须讳言,“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操作难度较大,是否开设“设计性实验”,与学校的教学硬件、有关教学管理部门重视程度有关,而能否开出“设计性实验”,取决于实验授课教师的个人能力、敬业精神和实验教辅人员的合作精神等多种因素。“设计性实验”题目随机多样,缺乏相应的教学指导性材料,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超出教师的原有知识积累等因素,对教师个人能力的要求很高。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需要足够的精力投入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恰当的指导。一个对分析化学理论理解不够深入和缺乏教学投入及科学研究经验的教师是无法胜任这种教学形式的。为此,我们在完成本课题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归纳整理了近几年来对实验题目的考察结果和学生的实验记录,整理编撰了教师用“设计性实验”教学参考资料库和“学生设计性实验”档案。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和教学条件等差异,在预选题库中选用适当的“设计性实验”题目,同时可以参考教师教学资料库提供的资料和建议指导学生。教辅人员也可以从资料库中了解所需备品的详细情况等等,为设计性实验课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3 建立学生成绩考评标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成绩的考评标准是不可或缺的。在我们的教学模式中,设计性实验成绩占25%。正确评估学生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工作对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这是设计性实验题目的多样性、实验的多途径等特点决定的。因此,如何评价学生的工作是项艰难的任务。经过反复研究,我们确定衡量学生完成设计性实验的质量标准是:①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体现在学生设计方案中原理的正确性、知识的综合运用程度、实验方案的可行性。②个人在完成实验中的贡献。由于实验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每个组员的能力与贡献大小的评价是一个难题,这需要教师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宏观把握,最重要的是解决实验问题的表现。③实验报告的写作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此项,同组同学的最大差异表现在对实验中探索性内容的讨论,这是个性化程度较高的部分,这也是衡量实验完成优劣的主要标准。评分标准大体化分如表1。

教师在执行中应据“鼓励创新、激励创新”的原则具体把握。此外,我们将学生实验预习得分由原来的预习报告得分改为课前讨论发言得分,从而有力地保证了为设计实验积累经验的教学意图。

由于能力有限,我们的做法存在诸多不足,仅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为其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40-01

众所周知,学生对于任何事物的学习往往建立在兴趣之上,换句话来讲学生拥有较高兴趣则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针对语文课程而言,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依托趣味教学语言、依托良好情境创设、依托多元教学方式等,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课程,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依托趣味语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通常会对感兴趣的相关知识技能抱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在该种学习背景下也会投入较多的学习精力,获取的知识量也会大大增加。语文教师要对此加以重视,通过趣味性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来讲,语文教师需要对课本内容予以研究分析,之后针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趣味教学语言的实际设计。

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乌鸦喝水》的时候,就可以设计一定的趣味教学语言。教师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进行这样的教学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一只小乌鸦的,它非常聪明,大家想不想听啊!”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添加一定的表情和手势,促使趣味语言更加生动,进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趣味语言的引导之下,学生注意力会全部集中过来,希望老师能快点给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样,在对老师即将要讲的故事充满好奇的情况下,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接下来的课程讲解也就更加顺利,学生在整个的课程讲解之中会获取较多的语文知识,提高了语用水平。

二、依托情境创设,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除了可以应用趣味语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之外,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提高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赋予课堂较强的活力,促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学生也会较为容易融入到教师创设情境之中。

例如,教在讲解苏教版《大海睡了》的时候,就可以在课文讲解之前播放海浪的音频,哗哗的海浪声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对于这样的声音也会非常感兴趣。之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不同时间的海浪声音,进而进入到课文讲解之中。学生在对海浪声音充满兴趣的同时自然会专心听老师讲解语文知识,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也非常理想。再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冰花》的时候,可以依托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多种多样的冰花,并利用视频展现冰花的颜色以及形状。而学生则仿佛进入了美丽的冰雪世界,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更能加深他们对冰花的理解。在该情境之中,学生对课本内容兴趣盎然,不仅会专心听讲,而且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也会增加。这样,既使学生获取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依托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除了可以应用上述两种方式外,教师还可以依托丰富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本身年龄较小,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加之填鸭灌输型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学生对语文有着较低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此,语文教师就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更新。

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母亲恩情》的时候就可以展开课堂讨论,设定讨论话题为“谈谈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对于母爱的理解”。学生对于课堂讨论该种新型教学方式较为好奇,也颇感新鲜,兴趣自然会不断提升。而教师则鼓励每一个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发言。有的学生回答:“妈妈为我织毛衣是对我的关爱。”还有的学生回答:“妈妈每天会给我做好多好吃的饭菜,还会教会懂礼貌。”也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我应该更爱我的妈妈,我也应该为我的妈妈做些事情。”学生融入到这样的课堂讨论之中,不仅对于母爱的理解会更深全面,而且使课堂气氛不断升温,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通过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更新调整,促使学生积极融入各个课程的学习之中。而语文课程落实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语文方面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因此,教师只有将语文课程中学生实际学习兴趣的激发作为研究核心,为后续关于学习兴趣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才能为语文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鹏,刘阳.基于“标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课程教学研究,2013(11).

篇(7)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63-02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都知道,高中化学相比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一般性主要体现在它枯燥乏味,特殊性则是体现在与一般性对立的角度层次上,具有一定的课堂新颖性。怎样才能有效地挖掘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颖性呢?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对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进行挖掘与探究,构建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模式。本文将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为研究主题,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通过对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模式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设计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原因

随着我国高中教育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贯彻与实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学生都对此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尤其是高中的教师与学生,这对于进一步实现高中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及其实施教学设计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这些实际问题会严重制约着新课改的发展,同时也会限制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存在的这些问题与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整体教学形式较以往有着巨大的改观,但是固定的思维模式还是存在,也就是说,教师还是以讲解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还是听讲、作笔记等。

2.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是只注重自己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完全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中真正的主体角色。在课堂上,一旦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且如果学生的观点和老师不一致时,老师往往会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强拉”回来,这严重地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教学上虽然采取一定程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总体上还是“重理论、轻实验”,课堂教学过于单一,且许多的实验活动没有针对意义,纯碎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活动而活动”。

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这也是他的人生体现。我们可以从这一段话中感受到,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是那么重要。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说明。

“化学反应速率”就是指化学物质反应过程中,所进行的快慢程度(也就是指其平均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是单位时间内化学生成物物质的量来进行表示。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容器中,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中的单位:

mol/(L・s)或mol/(L・min)或mol/(L・h)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表达公式:

mA+nB=pC+qD

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从当前新课改教育环境总体发展来看,“化学反应速率”似乎是非常受教师、学生欢迎的一门公开课程,其中主要包括示范课和观摩课等相关教学课题。“化学反应速率”之所以如此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主要是因为其教学内容既存在一定的定性研究与分析,又可以作为定量参数来进行计算,尤其是在课程实验教学中,既能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学习,同时又可以安排小组让学生进行课题讨论。其教学设计思想如图1所示。

正如图1所示,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兴趣的途径是实时探究性、研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作简单说明。“化学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二年级教材中《化学反应原理》中的一个环节。以下是某高二班上这一节化学课的片段。

化学老师: 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判断出影响其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呢?下面我们就开始一探究竟。同学们,注意了,大家来完成这个实验活动(学生被老师分成了若干个实验小组)。

学生实验小组: 小组成员分别向A、B、C这三个试管中依次放入等体积的H2O2物质溶液,之后分别向这三支试管加入2―3滴不等的洗涤剂。接下来向A试管中放入2―3滴0.2 mol・L-1 FeCl3溶液,向B试管放入极其少量的MnO2物质粉末,试管C则是原封不动留作比较使用。之后,让小组成员仔细观察、比较,并分析三个试管中所发生的现象。

化学老师: 同学们,通过刚才这些实验,大家都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哪位同学来谈一下自己的认识、看法?

学生甲: 通过我的仔细观察,我认为其中的催化剂能显著增大化学反应速率,而且不同的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效果也是有差别的。

学习乙: 我认为加入的H2O2化学溶液的容量比例越大,其产生气泡的速度就会越快,这可说明了一个结论,在同等条件下,随着化学反应物的浓度不断加大,其相对应的化学物质反应速率也就随之加快。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交流―互动”的探究性教学思想,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个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从“形式探究”逐步转变到“动机激发”探究,不断强化课堂中“教”与“学”的趣味,通过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比如《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以图表的方式把需要讲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使课堂富有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如图2和表1所示。

粗盐浊液实验研究: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篇(8)

一、“工学结合”实习实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工学结合已成为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式。过去几年中,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专业试点在第一学期学习部分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从第二学期开始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性实习中。从实践结果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与此同时,实习中很多教学管理问题也凸显出来。1.企业用工时间与教学计划、教学进程存在冲突以应用电子专业为例,用工高峰为春节后,企业希望利用春节前的一段时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岗位培训,但此时正值期末考试阶段,这就造成企业有需求的时候,与学生在学校有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另外,有些企业用工比较急,在学期中间向学校提出短期用工需求,使企业用工时间与教学计划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2.理论知识与现场管理、工艺流程严重脱节企业生产注重现场管理与工艺流程,而学校教学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现场管理与工艺流程对在校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短板,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后不懂得、不熟悉现场管理与工艺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质量,尤其在实习初期所生产的产品返修率较高,这也是令用工企业比较头疼的一个重要因素。3.校企沟通联系不紧密,影响实习及用工效果企业有用工的积极性,但没有培训学生的积极性。而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没有把赚钱作为实习阶段的首要目标,而通过实习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是其首要的选择,这也是学校安排学生实习的初衷。由于学校、学生与企业的各自利益诉求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校企合作沟通联系不紧密,不能十分准确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动手实践能力,制定合理的实习培训计划和岗位轮换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习效果和用工效果。

二、“工学结合”实习实训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柔性化管理针对工学结合中出现的上述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柔性管理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尊重个性发展,从个人兴趣特点来激发其内在潜力和主动性。1.教学计划、教学进程的柔性化管理教学计划、教学进程是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如果教学计划、教学进程安排不合理,会出现以下问题:要么无法满足企业用工、学生实习的需求,要么因为去企业实习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为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的实习实训模式,以应用电子专业为例,建立实习企业资源库,在每一学期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进程时,首先联系资源库中的相关企业,询问其半年内甚至一年内有无用工计划,需要学生的数量大体为多少,然后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及用工时间制定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进程,保证正常的教学和常规的实习安排。为应对企业比较紧急的临时用工需求,将教学进程安排灵活化,每学期在排课时留出一定的机动教学周,用作安排临时性实习。通过教学计划、教学进程的柔性化管理,既保证了正常的教学,又为学生顺利进入企业实习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2.教学任务实施的柔性化管理针对学生在校学习偏重理论知识,不懂得现场管理与工艺流程而造成产品返修率较高的问题,经过与企业协商,将贴近于生产实际的现场管理、工艺流程等课程,直接搬进工厂,制定培训计划,由工程师通过讲座、现场讲解、学生轮岗实习等形式,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现场管理、工艺流程对个人职业优良素质的养成、职业生涯发展及企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应用电子专业为例,将SMT贴片工艺、波峰焊等工艺性较强的课程直接在实习企业讲解,并将ISO9001质量标准由专业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了解ISO9001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及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3.转变学生实习观念,实现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的柔性化教学鼓励学生转变实习观念,从专一的“职业储备型”实习转向“人生体验型”实践,让学生懂得,实习实训是他们人生经历中很重要的一步,好的实习经历将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益。实习之前,在学校由老师讲解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的就业观念,在企业实习的间隙,组织学生通过讲座、自由讨论、辩论等形式,由实习指导老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加以指导,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4.校企沟通协调专题会议的柔性化管理因学生在某一特定企业实习,可根据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及时召开校企沟通协调专题会议,改变过去校企沟通协调会半年或一年举行一次的刚性管理。就学生关心的实习期间的保险问题,学校关心的学生实习质量保证问题,企业关心的长期合作问题,实习关系的建立与解除以及纠纷处理等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5.注重过程管理,实现考核制度的柔性化管理结合实习的特点,加强实习的过程管理。由于学生工作时间的活动由企业负责,下班时间的活动由带队老师负责,因此在考核内容上,实行实习纪律考核与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并重,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并重,实习纪律考核以学校考核为主,企业评价为辅。技术应用能力以企业评价为主,学校考核为辅,并特别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考核。根据学生岗位的职业特点,将与学生岗位密切相关的部分专业课程采取企业进行替代考核的形式,给予一定的成绩;在课程考核的方式上,采用“开卷+闭卷”“实际操作+现场问答”、岗位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在“工学结合”的实习实训模式中,将刚性教学管理制度与柔性教学管理制度相结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与教学进程,保证学生有较为充分的企业实习经历,并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将现场管理、工艺流程、职业道德、就业指导等与生产及就业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企业的培训课程,既保证了企业的产品质量,降低了产品的返修率,极大提高了企业用工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同时注重实习的过程考核,保证了实习的全过程管理。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建立高效的教学体制及实践环节,才能使高职教育真正成为为企业输送高水平、高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坚力量。

篇(9)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应用Web 2.0技术对继续工程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教育资源组织方式和沟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更加方便工程技术人员自主学习和按需学习,进而大大缩短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周期。

一、Web 2.0 概述

Web 2.0是相对Web 1.0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与用户通过浏览器搜索信息的Web 1.0相比,Web 2.0则是互联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由单方向对用户输出信息转为让用户参与共同建设,实现了自主化、个性化、社会化的网络新体验。

Web 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上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1]。

Web 2.0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以用户为核心:Web 2.0的内容通常来自于用户,这就意味着Web 2.0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

二是注重交互性:Web 2.0不仅提供给用户与服务器交互的权力,更实现了不同用户之间、不同服务之间的交互,丰富的交互性带来服务应用功能的极大增进。

三是服务的去中心化:网络服务将向着分散化、小型化、组合式的方向发展。Web 2.0网站不需要是大型网站,只需为用户之间提供充分的交互技术,小型站点在Web 2.0时代将得到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是标准化设计:Web 2.0时代的Web设计会被规定为严格遵循国际标准,摒弃Web 1.0诸多非标准的设计模式,以确保网站设计代码规范而精简,从而节省网络资源,提高访问速度,并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友好的交互体验。

五是思想的革命:对于Web 2.0而言,技术本身不是核心,重要的在于Web 2.0技术体现了具有革命性特征的崭新应用模式。因此,与其说Web 2.0是互联网在技术层面上的创新,不如说是在应用理念和思想体系上的革命。

因此,Web 2.0并不是一个具体事物,而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促成此发展阶段各种技术和相关产品与服务的总称[2]。

二、Web 2.0对继续教育带来的影响

继续教育中工程技术人员工学矛盾突出是主要问题,因此在教学组织上难以集中学习;此外,个体的文化基础差异较大,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难以整齐划一。对于这些困难,Web 2.0技术则可以有效解决,一方面网络教育提供了跨时空的学习环境,时 时、处处皆可学,不再拘泥于集中学习方式;另一方面,网络教育的海量知识有利于文化基础较差者的知识补给。Web 2.0环境下,师生之间可以在不限制时间和空间的情况下,以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创新继续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继续教育应用Web 2.0提供的各种工具和服务来改革教学模式将是适应科技进步和时展的必然选择。

技术正推动我们的社会向着真正信息化的方向飞跑——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正被现代信息技术密密麻麻地贯穿起来:视频会议、远程学习、网上社区、智能手机、移动电视……这些Web 2.0技术的应用必然对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资源建设、策略选择、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产生影响[3]。

(一)教学内容

教师除了延续传统的以问题和案例为线索的教学方式以外,运用Web 2.0强调学习者参与这一特性,将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作为生成性学习资源引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必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实践,并成为继续教育独有的特色。

(二)资源建设

海量资源共享是Web 2.0最鲜明的特点,它允许学习者共建动态、开放的网络教育资源,真正实现集体参与和共享。Web 2.0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教育者和学习者自身的智力资源所具备的巨大创造力和潜在能量,以及他们在教学活动、工作实践过程中所蕴藏的丰富资源。在这方面,一是要收集充分体现工程实践的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根据具体工作岗位要求,设计并制作好丰富的网上资源;二是要建设远程实验平台,开展仿真实验和虚拟实验[4]。

(三)策略选择

利用W e b 2.0的理念与技术,结合网络教育特征,集合Web 2.0工具,如Blog、RSS、SNS、Wiki、IM、Podcasting等构建网络交互式学习环境[5]。以学习者为中心的Web 2.0学习环境,带来了人性化学习体验和极大的便利。友好和谐、功能完善的网络交互体验空间,能够更多地提升服务的亲和力,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考虑到学习者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设计多种学习路径,例如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视频讲授的学习、基于在线讨论的学习等,移动学习技术也要充分应用到继续教育中去。

(四)活动设计

Web 2.0学习环境是开放和分布式的,学习者可以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和交互功能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目的的实现。考虑到网上学习容易迷航,因此要重视学习路径设计;此外,配合学习内容设计好交互性和协作式学习活动非常重要,做中学、寓教于乐会大受欢迎。

(五)教学评价

Web 2.0可以提供多次练习、反复实验,对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并形成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网上评价也是多元化和多方位的,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提交设计方案、开展远程实验等。

三、基于Web 2.0的继续教育学习环境

网上学习环境要体现Web 2.0特征,如强调学习者的参与性、内容的创新性、体验的灵活性、工具的多样性、平台的开放性、学习空间个性化等[6]。这就要求Web 2.0网站要整合多种学习工具,针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开发学习资源;网上组织学习活动,强化互动讨论,并形成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社群;鼓励学习者分享学习成果,实现成果开放;进行多元化学习评价等。

利用Web 2.0网站建立工程技术人员的个人学习环境(PLE)。个人学习环境是由多个学习网络组成的一个自主控制的系统,包括:虚拟学习环境,即学习活动空间,与他人进行交流以及进行学习实践的空间;Web 2.0工具,包括创作工具、协作和共享工具、通讯工具、存储工具、聚合工具等;个人知识管理,即用于学习者总结反思学习体验, 整理搜集和分析学习信息等(如图1所示)。通过个人学习环境,学习者把各个分离的有利于自身学习的资源集中在一个操作平台上, 以方便管理和使用。在这个环境中学习者自己掌握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包括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过程, 与其他学习者交流, 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使学习者从单纯的被动接收知识发展成为主动构建知识,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四、使用Web 2.0技术的继续工程教育案例

(一)基于Wiki的协作学习案例

协作学习是Web 2.0环境下重要的教学模式,利用Wiki开展协作学习,能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批判思维、探索发现精神、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网络课程设置了“大家一起学VB”这一Wiki工具(如图2所示)。进入Wiki可以看到里面有老师提出的多个VB程序开发任务,学生可以围绕某个任务进行程序设计(如图3所示)。在同学们反复使用Wiki的程序设计实践中,大家互相协作,多方交流,纷纷贡献自己的程序编码;在看到其他同学对任务的求解时,相互之间往往又得到启发并开始新的设计,最终某一任务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有时一个Wiki任务得到了同学们的多种求解算法,充分体现了大家协作开发的智慧和力量,就连教师都在惊讶之余,把同学们的合作成果作为课程资源加入到了后续的教学中。

Wiki的使用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Wiki是很好的项目合作工具,并且以后在学习和工作中会继续使用Wiki。学生们的良好反应说明Wiki在协作学习方面有很大潜力,它可以清晰地呈现知识,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及时、方便地沟通,学生能够直接评论和修改程序文档的内容;通过Wiki组建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在一个比较集中的环境下建立和编辑程序文档,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二)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案例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指基于移动设备(如手机和PAD)实施远程教学的过程。移动学习给学习者提供真正的随时、随地、个性化、开放式的学习。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以智能手机(Windows Mobile)为平台, 制作了“数据库移动学习课件”(如图4所示)。

学生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安装课件,随时、随地进行数据库的学习。课件设计了5个实验:安装SQL Server数据库、企业管理器的使用、查询分析器的使用、SQL语句练习(如图5所示)、备份和恢复数据库。同时提供的“移动题库练习课件”涵盖了课程各个单元的内容,每个练习单元包括10道单项选择题,用户在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前点击即可。10道练习题结束后,课件会自动对用户的答题进行评阅,给出相应的成绩。同时可以将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通过短信发送给教师。

移动学习最大的优势在于方便而及时地进行人人、人机交互。3G技术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应用在继续工程教育中可以实现多媒体短消息服务、在线点播学习、在线实时交互。

多媒体短消息服务实现图片、声音和视频等数据的无线传送,用于通知、反馈信息等。在线点播学习实现登录到服务器后学习资源的浏览与下载、课程作业的上传等,点播观看图文并茂、清晰流畅的在线课堂和讲座,使学习者真正感受到随时上网、随地观看和随意学习的乐趣。在线实时交互学习使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中,继而利用服务器上的丰富资源进行互动式和协作式学习。

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随时随地的实时解答及交互讨论能使学习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并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据此调整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体现Web 2.0特征的网络课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离散数学网络课程”是基于Moodle平台、并将Web 2.0核心功能应用于学习过程的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如图6所示)。

首先,课程设置了“搜索论坛”工具,使得学习者可以先从课程论坛中主动进行知识搜索,可以说一般的学习问题在论坛中都可以顺利地找到答案。其次,设置了教师和学生两个QQ群,利用QQ这一广为大众喜爱的即时通信工具进行师生交互式信息获取,保证了学习交流过程的实时性。再次,以Wiki为工具进行知识体系构建与创新,帮助学习者共享或者创新知识。最后,课程还设置了网站统计、网络投票、在线调查和网络地图等网络新媒体功能[7]。

图6 离散数学网络课程

可以说,这样一个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Web 2.0特点的网络课程非常适合基于问题学习的继续工程教育。既帮助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系统,培养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学习氛围,又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四)远程实验系统案例

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验主要有演示实验、模拟实验、虚拟实验和远程交互式实验。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Linux网络系统管理”课程引入远程交互式实验。利用Telnet技术远程登录Linux服务器开展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对Linux网络系统管理操作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基于网络的远程实训考核彻底改变了传统实践考核方式,学生成为实训考核的主体,在整个实训考核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并自主进行实践,分析、处理和发送实验结果,通过主动探索、协作讨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基于网络的远程实验,使学生在家里就可以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实现了实践教学网络化[8]。

对于继续工程教育,远程实验的意义有:

一是优质实验资源共享,解决实验人员、实验场所、实验设备等条件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解决实验设备成本高,无能力购买的问题。远程实验不仅可使优质的实验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和利用, 同时也为异地协同实验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是灵活的实验时间和场所安排, 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采用远程实验, 允许每个学习者自由确定实验时间、灵活选择实验地点进行个体或团队实验,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

三是个性化实验教学。学习者可以依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知识学习和实验, 既具有针对性又节省了时间, 而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开展不同水平的实验, 实现了个性化的实验教学。

四是交互式实验方式, 可提高学习者对实验的兴趣, 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学习者既能通过互联网实时地看到实验设备的运转情况, 又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远程实验设备, 并得到实验设备的反馈信息和指导教师的在线帮助指导。

五、结语

Web 2.0使信息和知识的产生与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一变革对教育教学影响至深,也给继续工程教育注入了新的思维和活力。诚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Ed ward Castronova所说:“人类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移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工程技术人员一般在自己所在的行业领域都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只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他们缺少表达自己观点以及分享经验的途径和场合, Web 2.0技术强调学习者的参与性,能充分关注并发掘他们的岗位职业优势,进而创新传统继续工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是个性化、专业性强和急需解决的, Web 2.0技术的多样互工具、开放的学习平台灵活、便捷地提供了解决之道。对于Web 2.0技术合理、有效的应用,可为解决传统继续工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难题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为继续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克东.Web 2.0互为师生时代来临[J].教育信息化专刊,2011,(3).[2]鲁徐等.Web 2.0时代的网络教育模式[J].科技创业,2011,(3).

[3]严冰,吴国祥.Web 2.0与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10,(3).

[4]陈东.信息技术在工科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4).

[5]柴阳丽.国内W e b 2.0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0,(9).

[6]吴玉学.基于Web 2.0的个人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1,(10).

篇(1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大量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与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觉得做实验既费时又费力,所以干脆忽略操作实验,改为照着课本讲实验。这样使得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进行归纳与总结的机会,使学生认为化学枯燥难学,这也是学生不爱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实验我们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以实验为契机激起学生对化学学习浓厚的兴趣。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演示实验。以鲜明的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实验操作。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来进行实验,尤其是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的设计、操作中来,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化学实验,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以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做中求知,在做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爱上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现代社会也是一个科技型社会,我们的教学也应顺应这一形势,突出教学的先进性与科技性。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实现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在教学媒介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由传统教学的板书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优美的图片、滚动的文字、动态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来传递教学信息。多媒体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大千世界搬上荧屏,移入教室,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予学生以新颖有趣的感觉,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巨大的优势——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氛围生动化,静态的教学动态化,从而激起学生内心对学习的渴望,使学生的学习与思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教学的亲切性

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现行教材也非常注重化学教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善于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与生活现象来进行化学教学,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生活中的现象融入我们的教材,在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间找准结合点,把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现象引入化学知识的学习。这样大大拉近了学生与化学学习的距离,使学生从心理上对化学学习产生认同感,从而激起了学生对化学学习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激起学生更强的学习意识。如通过讲解为什么重要的文件材料必须用碳素笔书写来引入碳的性质,在学习酸和碱的相关知识时,以生活中用碱来去除油污等等。这样将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改变了对以往化学枯燥无味的看法,使学生真正爱上化学学习。

四、运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这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契机。现代教学论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地习得知识与技能。如果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学习效果不好,而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强,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这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主动探究的氛围,在恰当的时机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实现教学的多重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愉悦与轻松,体会到学习的真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爱上探究学习,爱上化学学习。

五、开展课外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真正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要在立足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要向更为广阔的课外延伸。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内化学习动机,提升学习兴趣。

1.组织学生成立化学兴趣小组,在课下展开充分的交流。各小组可以进行收集生活中的化学,可以就某一实验展开深入研究,可以收集化学前沿科技等等。

2.组织学生开展化学竞赛活动,将课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以竞赛的形式来展开。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非常高,课上专心听讲,课下认真复习,以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上一篇: 电大毕业总结 下一篇: 档案管理岗位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