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42: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基层卫生院医生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据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副会长殷菁介绍,至2011底我国有乡镇卫生院37295个、卫生技术人员98.1万人;村卫生室662894个、乡村医生112.6万人。作为最基层的卫生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农村医疗卫生第一线,在提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维护和保障农民健康等方面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广大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在迅速提升,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
据统计,目前乡镇卫生院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为5.3%,在村卫生室具有执业资格的只有14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11.6%。
开展公益培训,提升基层卫生人员素质
加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尤其是乡村医生业务素质和临床技能显得尤为迫切。为此,中国农村卫生协会联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以岭药业共同开展“健康乡村中国行——全国基层卫生人员业务素质提升工程”大型公益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提升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的业务素质与临床技能水平。培训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尤其重点培训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防治。
公益培训使18万乡村医生技能提升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长朱庆生十分感谢以岭药业对“健康乡村中国行——全国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公益培训的鼎力支持,他强调,一定要培养好师资,分3个层次,即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层次不一样,培养的人员水平不一样,所以对师资的要求、对教材的要求也不一样,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
安排师资培训225场,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熟练掌握冠心病、高血压病、脑卒中、糖尿病、心律失常等临床常见病的诊疗技能,提升临床理论水平,能够指导下级医生对上述疾病的诊治,并能承担基层医生的相关培训工作。安排基层医生培训6000场,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基本掌握冠心病、高血压病、脑卒中、糖尿病、心律失常等临床常见病的诊疗技能。提升临床理论水平,更好地服务广大农村居民。
通过3年的培训,覆盖全国1000个县、5000个乡、100000个村,将使18万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生提升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能力,并对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肿瘤等也有相当的治疗水准,真正实现预防疾病在基层,非急危重症的治疗也能在基层完成的目标。
链接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居民健康的守护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有扎实而全面的临床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平及和病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选拔、培养等方面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真正成为“会看病的好医生”。目前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研究成果甚少,进行相关研究对基层居民获得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973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and)发表胜任力领域有奠基性意义的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标志着现代胜任力研究的开端[1],提出胜任力的概念是真正能区分生活成就或工作业绩方面优劣的深层次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美国家,由于医务人员低劣操作导致的医疗事故和医疗质量问题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更引起了胜任力在医学领域研究的逐渐展开[2]。直到2002年,临床医生的胜任力才被明确定义为:“胜任能力是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3]为了适应社会对健康需求格局的改变,在世界范围内,医学教学模式正在逐步由以知识结构和过程为基础的模式向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方向发生演变。至今,美国、加拿大、英国都已经完成针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要求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或指南,并且在不断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2001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公布了基于能力的培训目标,要求在病人诊治、医学知识、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改进这些基于大系统的实践的六个核心能力上培训、考核住院医师,并且对以上六大核心能力的二级标准分别下了定义。ACGME提出的住院医师六大核心能力,成为一种重要的测评标准[4]。加拿大皇家内科及外科医师学会(RCPSC)的学者提出对专科医生进行以胜任力为基础,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是一种适应时展的先驱理念,在2005年最新的标准《2005年加拿大医生胜任力架构》(CanMEDS 2005 Physician Competency Framework)[5],提出“更高的规格,更优秀的医生,更优质的医疗”的主题。标准主要将医生的角色分成七类:专业人士、沟通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医学专家。2006年英国医学总会(GMC)推出关于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的《良好医疗实践》(Good Medical Practice),并已于2013年完成了新一轮修订[6]。在2006年的版本中,分为医疗技术服务、医疗诊疗规范、教学与培训、医患关系处理、团队合作、要求医生遵守职业道德六个方面。在2013年的版本中修订为了四个核心领域:医学知识技术和表现、医疗安全与质量、沟通与合作、维护信任。尽管关于岗位胜任力的研究在许多国家中都曾进行或正在进行,然而学界普遍的观点认为,研究对象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社会文化的不同,确实对岗位胜任力模型的结构及胜任特征造成影响。而正因为如此,结合国外岗位胜任力研究的参考,从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自身特点出发,将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切实本土化,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留下了可行的研究空间。
在我国,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时堪等人最先开始关注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一部分职业开展了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7]。在医药卫生领域,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李文等人于2005年启动“卫生机构管理者岗位胜任力研究”的课题,将三级医院院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乡镇卫生院院长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卫生机构管理者的胜任特征词典库[8],这是胜任特征在我国首次被引入卫生领域。2006年,金盛华等人编制实践分析综合问卷对初级临床医师进行大样本调查,进行了初级临床医师胜任力模型与测量框架研究[9]。2007年,王贤吉等人在介绍全科医师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在全科医师的教育与培养、招聘与引进、考核与晋升等方面的应用价值[10]。2009年,王永芳等人采用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了医院临床科主任胜任力模型,并对医院临床科主任胜任力与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11]。2013年,金丽娇等人通过全科医生工作分析和半结构化访谈,进行全科医生胜任力问卷调查,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构建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12]。2014年,黄涔等人通过对某医科大学7所教学医院的临床医师、护士、行政管理人员及患者的随机抽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收集的资料,得出6项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特征依次为临床基本能力、医师职业精神与素质、自我保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沟通能力[13]。2014年,张冬青等人对全国7个省(直辖市)分层抽取86个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调查分析[14]。2014年,中国医科大学孙宝志等人以辽宁省三所三级甲等医院为例,采用核检表问卷调查法与行为事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15]。
岗位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指承担职务(职位)的资格与能力。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管理,包括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就是对具有单位需要的胜任力的人才的获取(包括:发现、鉴别、获取)、配置和科学合理使用。有效开发,是指对员工的现有胜任力的发挥、潜在胜任力的有效挖掘和胜任力的发展。岗位胜任力具有如下特点:与工作岗位相关,是完成工作岗位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因而带有明显的岗位特性;是从表现优秀的员工身上所提炼出来的,具有牵引和导向性;是可以衡量和测评的;是与本岗位相关联的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既包含显性的又包含隐性的能力和素质。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最经典的是冰山模型,将员工个人胜任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对胜任力的组成要素进行了层次性的排列。“冰山以上部分”包括技能和知识,与工作所要求的改变和发展。“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人格特质和动机,是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很少与工作内容直接关联。只有其主观能动性变化影响到工作时,这些要素对工作的影响才会体现出来。他们不太容易通过外接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作用。冰山模型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有利的工具,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构建某种岗位的胜任素质模型,还对于担任某项工作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进行明确的说明,而且成为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为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提供科学的前提。
胜任素质理论体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里已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其应用性也得到了实践的全面检验。虽说在国内,胜任素质理论和应用体系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在卫生领域尚属新生事物,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胜任力模型的建立,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选拔、培养等方面提供客观依据,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拓展了胜任力管理的领域。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结论对于其他非基层医疗机构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医疗机构管理者们可以以此为参考,构建满足本单位战略需求的胜任力模型。有利于相关医学院校教师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培养,使他们更准确地培养农村医生所应该具备的各项素质,为即将进入的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性质特点,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胜任力管理的必要性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部门和医学教育单位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管理、培养、选拔、指导所应侧重的能力特征提供了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支持。
随着基层卫生服务逐步向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职能转变,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到卫生领域岗位胜任力,特别是结合基层医疗工作的特点,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能力要求,将岗位胜任力模型转化为评价指标体系,是未来该领域必须研究的课题。在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从国内外卫生领域岗位胜任力的理论和研究中吸取宝贵经验,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既切实本土化,又能满足基层卫生需求,研究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评价方法,这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国家从2010年起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医学院校教师探究如何使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具备岗位胜任力,真正成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农村医学人才。
关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可采用文献研究的方式,针对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和能力要求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将胜任特征来源文件中所涵盖的内容概括成胜任特征,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根据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在问卷附件中对胜任特征进行逐条解释。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问卷主体部分采用里克特五级评分量表的形式,调查对象按照胜任特征体现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全程访谈录音。完成访谈后,对录音进行文本转录,随后使用文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根据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特征词典中的词汇,提炼出受访者在其所描述的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胜任特征。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比对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构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最终确定和对各要素的重点程度分析邀请专家,听取他们对模型的评价和意见,从而建立有效、可靠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这种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工作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不各种资历的医疗卫生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经典的理论及研究分析方法,探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这样一个需要承担相对复杂的工作岗位的胜任特征结构。研究结果能确切地反映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特点和职业发展所必备的能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理有据地理清了影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疗卫生人员工作表现的动机、特质及其他因素。在一定程度和水平上,为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的主要标准提供了参考。
结合国内外多年来在卫生领域关于岗位胜任力的理论和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论证其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医院管理者可以“合理用人,有效用人,善以用人”,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评价,从而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都可以有效地发挥才能。
参考文献:
[1]David M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2]Carraccio C,Wolfsthal SD,Englander R,eta 1.ShiRing paradigms:from Flexner to competencies[J].Acad Med,2002,77:361-367.
[3]Epstein RM,Hundert EM.Defining and asses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J].JAMA,2002,287:226-35.
[4]Michael G Stewart.Core Competencies[EB/OL].[2012-6-9].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Chicago,IL,USA.
[5]Jason R.Frank.The CanMEDS 2005 physician competency framework[R].Ottawa: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Canada,2005.
[6]GMC.How GMP applies to you[EB/OL].[2011-9-10].
[7]时堪.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86-595.
[8]李文,尹爱田,等.卫生机构管理者胜任力研究及发展[J].中国卫生资源,2005(6):270-271.
[9]金盛华,张鸣.初级临床医师专业胜任力模型与测量框架研究[M].硕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6.
[10]王贤吉,张新平.全科医师胜任力模型及其应用.中华卫生事业管理,2007(11):727-729.
[11]王永芳,王永丽,李博.科主任胜任力模型与绩效关系研究.现代医院,2009,5(5):3-6.
[12]金丽娇,贾英雷,孙涛,等.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3659-3661.
[13]黄涔,董志.某医科大学几所教学医院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研究.重庆医学,2014,43(15):1954-1955.
[14]张冬青,何坪,邓宇.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分析.重庆医学,2014,8(43):3048-3050.
1.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包括贵州省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的卫生人员。按经济发展水平,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数值大小划分为好、中和差3个经济水平地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中抽取约1266个调查机构(经济水平较好约487个、经济水平一般约340个、经济水平较差约439个),从机构卫生人员名单中抽取1名卫生人员进行调查,共1266人。共发放1266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58份,有效回收率为99.4%。1.2调查方法。问卷采用集中自填,填写前说明调查目的和内容,由调查对象独立完成后由调查人员统一收回,检查所回收问卷是否有空项、漏项,以便查缺补漏。1.3调查内容。1.3.1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工作类别、科室、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1.3.2医疗风险知识测试。采用自制问卷进行测试,包括医疗事故分级、卫生人员重要的法定义务、防范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医疗事故鉴定的主导单位、入院首次病程的记录时间、医疗事故后暂停执业期限、医疗风险发生的客观原因、医务人员履行的告知义务、医疗纠纷解决途径和赔偿范围,共10个条目。通过对医疗风险知识测选项正确答案赋分,单选题每个条目8分,多选题每个条目13分,总共100分。1.4统计学分析。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资料分析。根据2015年9个地(市、州)人均GDP数值大小,把贵州省划分为好、中和差3个经济水平地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一般特征和各项题目得分及构成进行统计描述,根据医疗风险知识测评结果进行差异对比分析。参照基层卫生人员医疗卫生知识水平测试得分标准[5],将医疗风险知识测试得分划分为及格组和未及格组(即“≥60分”为及格组=0,“<60分”为未及格组=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基层卫生人员医疗风险知识测试的影响因素。检测水准α=0.05。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1258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2.73±7.97)岁(19~58岁)、平均工作年限(8.74±8.70)年。其中男性690人(54.80%),女性568人(45.20%)。学历构成中,本科226人(17.97%),大专884人(70.27%),中专145人(11.53%),高中及以下3人(0.24%)。岗位类别构成中,全科医生228人(18.12%),专科医生613人(48.73%),护士18人(1.43%),公共卫生207人(16.45%),医技人员127人(10.10%),管理人员65人(5.17%)。科室构成中,临床982人(78.06%),全科183人(14.55%),医技41人(3.26%),管理52人(4.13%)。职称构成中,副高24人(1.91%),中级85人(6.76%),师(初)级485人(38.55%),士级370人(29.41%),无职称294人(23.37%)。2.2医疗风险知识测评结果。2.2.1基层卫生人员医疗风险知识测试得分总体情况。基层卫生人员医疗风险知识测试平均得分为(47.44±15.96)分,及格率为21.07%。在医疗风险知识的测试10个条目中,回答正确的比例排前三位的是医疗事故后暂停执业期限、医务人员履行的告知义务、医疗事故分级,分别有1075人(85.45%)、803人(63.83%)、795人(63.20%)。见表1。2.2.2不同特征卫生人员医疗风险知识测试得分比较。表2显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工作年限、年龄段、性别的基层卫生人员医疗风险知识测试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济发展水平越好、年龄越低、工作年限越短的卫生人员,其医疗风险知识测试得分越高,且女性高于男性。而不同科室、岗位类别、职称和学历的卫生人员,其医疗风险知识测试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医疗风险知识影响因素分析。以得分高低作为医疗风险知识熟悉程度的依据,将医疗风险知识测试结果分为及格组和未及格组(即“≥60分”为及格组=0,“<60分”为未及格组=1),并作为应变量,以一般特征性别、年龄、岗位类别、科室、职称水平、文化程度、工作年限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及格率的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3.1不同特征卫生人员医疗风险知识测试及格率的比较。不同特征对卫生人员医疗风险知识测试得分及格与否影响情况见表3。表3显示,地区经济水平、性别、工作年限对基层卫生人员医疗风险知识测试及格与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岗位类别、科室、职称和学历对其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2.3.2医疗风险知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及格为应变量,以一般特征(性别、年龄、岗位类别、科室、职称水平、学历、工作年限)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工作年限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及格比例高于男性(OR=0.744),工作年限越短者及格比例较高(5~10年OR=0.625,11~20年OR=0.546,21~29年OR=0.501,≥30年OR=0.498)。见表4。
新医改前夕,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使得我国约7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多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严重不足;约11%的行政村没有村卫生室,加之服务能力低下,服务质量不高,农村和城市之间差距不断加大,群众不能方便可及的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得新医改提上议程。新医改方案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尤为重要。
一、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回顾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和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表明,从卫生人力资源数量上来看,2009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731万人,其中:卫生人员数641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90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24万人,增长3.9%,然而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减少3万人。2007年乡村医生总数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4.08%,乡村医生卫生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由此可知而知,因此,无论在卫生人力资源总量方面还是人员素质方面,我国农村卫生机构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均严重欠缺。
二、关于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性的原因分析
1.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基层卫生院属于事业单位,虽然经费及时足额下拨,但卫生院还要承担公共卫生及改善房屋、设备等方面进行常态投入等等。基本的医疗服务条件难以改善等经济因素导致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弱化,卫生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差,使得医务工作者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受挫,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2.激励政策缺位
乡镇卫生院普遍由于工作环境差,医务人员待遇较低等原因,很难引进和留住人才,更难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甚至原有的服务项目因为人员流失而被迫停止,远不能满足乡镇卫生院开展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需要。对于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政府未形成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基层卫生人员工资微薄,甚至难以维持生计,这种现状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才外流甚至转行。
3.城乡配置失衡
相对于城市医疗机构高层次人才集中、设施设备先进而言,我国乡镇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明显,而且承担着医疗、防保、健康教育等多项任务,业务多样且工作繁杂。城乡之间工作生活环境差别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效益差,使得优秀卫生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现有的基层卫生人员由于发展空间狭窄、晋级晋职困难等因素不能安心工作,流失严重,更加重了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使得基层卫生院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更加恶化。
三、对基层卫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1.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在物质激励方面,应健全基层人力资源的薪酬体系,在基层卫生院低质量的服务环境中应该加大物质激励,保证其生活需求,也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到基层中去。在精神激励方面,要创造惜才、护才的良好环境,尊重人才,使其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自身价值实现与否也是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采取职称、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的倾斜政策在物质和精神上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以留住基层卫生人才。
2.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通道
各级卫生部门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时应注重选拔农村基层人才,应当允许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向城市流动。政府应当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以监督城市医院优先考虑来自基层的卫生人才,有过基层工作经历的人才,在技术上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基础夯实,且工作责任心高,这些优势是城市医院自己培养的人才难以具备的,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吸引人才投身乡镇卫生院,也有利于城市有效改变人才知识结构,拓宽人才来源渠道。
3.增加财政投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需要加大对基层卫生院人力资源的投资,逐步建立乡镇基层卫生院在编人员薪酬福利的保障机制。需加大财政投资以保证基层卫生院的基本建设和人才培养保证乡镇卫生院的正常人员经费,为乡镇卫生院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先决条件。财政的投入应该有着制度化的安排和保障,在长期来看,应该随着财力的不断增长同比递增。
要积极探索并完善基层卫生院人才培训引进和用人的激励机制,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卫生财政投入,营造良好待遇制度留人的氛围,才能最终有效解决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实现我国基层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一支高质量、高效率的基层卫生人员队伍也是缓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关键,更是新医改得以全面落实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韩俊 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事件发生突然,对社会公众的健康可能造成或已造成重大损害的原因不明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严重传染疾病及其他可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作为基层医疗机构,除可分担专业急救机构的救治压力外,往往处于突发事件现场的最近距离,故对救治伤者、挽回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县基层医疗机构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所应对的几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剖析其现状与不足,提出建设基层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调查我县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全县18家镇卫生院(防保所)共处理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8起82人次,包括1起菌痢事件23人,3起食物中毒事件55人及4起农药中毒事件4人。其中男性49例,女性33例,年龄在6-64岁,重症患者6例,入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
1.2方法
1.2.1急诊准备镇卫生院急诊科或值班人员接到电话通知后,迅速了解事发现场情况、原因及伤病人员数量,以最快的速度派出急救医生、护理人员和救护车前往事发地点,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程序,及时、逐级向上级领导汇报。
1.2.2控制现场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件后,根据预案,成立由医院领导、医疗科主任、护士长等成员组成的现场救治指挥小组,为所有伤员开通绿色救治通道,并将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进行分组,每组均明确一名负责人,对事发现场进行有效的安排与控制,做到急危先行,并做好对伤员的保护,避免出现二次创伤,为紧急而来的救治工作做好准备。
2结果
入院经抢救后无效死亡2例,包括菌痢事件死亡1例,农药中毒事件死亡1例,其余患者经治疗后康复出院,食物中毒患者经及时救治后均获痊愈出院。
3讨论
3.1基层医院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状目前,在应对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许多基层医院仍存在领导危机意识不强、应急预案不完善、培训体制不健全等问题。部分医院具体的负责和值班人员多为非医疗专业人员,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导致其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协调、控制和处理能力缺位;部分卫生院(防保所)领导抱有侥幸心理,总觉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离自己很远,一旦发生,就会手忙脚乱,救治无序;另外,应急预案制订不完善、实用性差,相应的管理制度只在形式上得到体现,却无法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应急人员的培训不到位,或培训对象仅面向临床医疗人员,公卫人员参训率低,导致非医疗人员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达不到专业化水准[2]。
3.2建设基层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策略
3.2.1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一套完善的应急机制,必须充分利用基层医院有限的医疗设备,各科室人员须积极协作、密切配合。资源的供应保障及使用往往关系到基层医院能否将突发事件成功处理好。
3.2.2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总指挥小组应做好对全院医务人员的统一指挥调配工作;现场急救小组负责现场的急救以及转诊工作;医疗救治组负责伤病人员的诊断、治疗病情报告及转诊工作;感染防治小组负责院内伤员的感染及防治工作;护理救护小组负责做好伤病人员的护理工作;后勤保障小组负责准备好伤病人员的急救物资、车辆、机械、药品等。各小组应积极配合,多沟通、多汇报。
3.2.3严格开展专业培训应扎实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重点科室与全院培训相结合,如经常性开展技术演练等,与医务人员“四基三严”考核相结合,严格岗前培训,一是派遣医护、公卫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尤其应强化急诊工作的训练;二是规范消毒防护技术,如隔离衣的穿脱、洗手、消毒以及隔离区域的划分和管理制度等;三是不断给医护、公卫人员更新知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容易出现的病种加强学习,熟悉处置流程,力求做到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应付自如。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8.097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ffect by PDCA circulation for hand hygiene management in primary hospital. Methods A total of 400 medical staff in primary hospital of Doumen district as study subjects receive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ir current hand hygiene situation. PDCA circulation was applied in hand hygiene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in primary hospital, followed by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 of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accordance with investigation outcomes. Comparison was made on hand hygiene questionnaire accuracy in medical staff, hand hygiene implementation rate, hand washing standard rate and had bacterial carrying rat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Investigation outcom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hand hygiene showed increased hand hygiene questionnaire accuracy in medical staff from 47% before intervention to 87% after intervention, hand hygiene implementation rate from 37% before intervention to 82% after intervention, hand washing standard rate from 33% before intervention to 91% after intervention, and had bacterial carrying rate from 26% before intervention to 16% after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144.731, 168.067, 285.569, 12.055, P
【Key words】 PDCA circulation; Primary hospital; Hand hygiene; Evaluation of effect
PDCA 循h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 即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 4个阶段, 周而复始进行循环, 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PDCA 循环法被广泛用于质量管理, 是质量管理标准化、系统化的循环系统[1-3]。PDCA 循环法在不断循环和深入的过程中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了每个环节的管理, 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使每个人、每个环节均能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执行, 消灭管理盲区。为了研究PDCA循环在基层医院手卫生管理的应用和临床效果, 本次研究选取斗门地区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400例进行观察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2016年6~12月井岸、白蕉、乾务、斗门、莲洲等镇卫生院及白藤街道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职的400例医护人员。纳入标准:①各临床科室医护人员400例(包括实习, 进修人员) ;②既往体健, 无传染性疾病;③对研究的配合度高。
1. 2 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斗门地区基层医院的手卫生现况:医生和护士、不同职务、年龄、职称等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接触患者前后的手卫生依从性。应用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干预措施并实施, 具体如下。
1. 2. 1 调查者培训 各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各科室兼职人员及实习医学生为本研究调查者, 人员集中培训, 重点学习掌握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有关文件的相关规定及洗手指征和洗手方法, 并由课题组人员进行现场示范、指导及测试。
1. 2. 2 现场观察方法 采用盲法观察, 从被观察者进入病房至其完成每一个洗手机会, 在观察对象不知晓情况下完成对调查表内容登记, 并不向被调查者提供与其手卫生消毒行为相关的反馈信息。
1. 2. 3 手卫生指征及调查统计 按卫计委(原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手卫生规范》所规定的手卫生指征, 调查内容包括, 部门名称、医务人员职务、有无执行手卫生指征、病房内外洗手设施等。
1. 2. 4 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因素调查 包括医用手套的提供与使用、醇类快速手消毒剂的提供与使用, 病房是否有洗手设施、洗手设施是否容易使用、洗手设施中是否提供洗手液或肥皂(干手设施)等。
1. 2. 5 医院感染管理 专职人员协同各科室兼职人员按《消毒技术规范》的方法于调查同期对不同临床科室、不同职称医护人员洗手前后用棉拭子采集上述人员双手指屈掌面标本, 投入采样试管立即送检, 并由各参加医院细菌室按《消毒技术规范》规定进行检测 。
1. 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干预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问卷正确率、手卫生执行率、洗手规范率及手部细菌携带率。手卫生知识包括对洗手的定义、戴手套是否替代洗手、六步洗手法中洗手时间应不低于多少秒、工作结束下班前是否洗手、引起院感的常见致病菌、肥皂容器是否要清洗消毒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医院感染和手卫生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干预后医护人员对手卫生问卷正确率从干预前的47%提高到87%, 手卫生执行率从干预前的37%提高到82% , 洗手规范率从干预前的33%提高到91% , 手部细菌携带率从干预前的26%下降到16% ,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4.731、168.067、285.569、12.055, P
3 讨论
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手的卫生清洁及消毒是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最经济、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措施之一[4-8], 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手段。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病原菌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媒介之一[9]。各项研究均表明手部卫生与医院感染之间的关系密切, 有统计数字显示: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体而造成的医院感染高达30%;加强手卫生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减轻患者的痛苦、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5]。有调查显示, 提高t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的同时, 医院感染率显著下降[9-12]。因此手卫生是预防控制病原体传播, 降低医源性感染发生的最简单、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和医院感染发生率关系密切, 手卫生是减少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但手卫生的依从性普遍不高, 尤其是基层医院受经济条件、学识水平以及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在提高手卫生执行率上存在较大困难。目前有关基层医疗单位的手卫生研究报道较少, 且缺少对其手卫生依从性影响因素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总结。要提高手卫生执行率, 需了解和掌握其现况和影响因素, 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取得满意的干预效果[13-19]。
本课题采用PDCA循环的管理学方法, 在对斗门地区基层医院的手卫生现况、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监测基础上, 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并实施, 并对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医院感染和手卫生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干预后医护人员对手卫生问卷正确率从干预前的47%提高到87%, 手卫生执行率从干预前的37%提高到82% , 洗手规范率从干预前的33%提高到91% , 手部细菌携带率从干预前的26%下降到16% ,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4.731、168.067、285.569、12.055, P
综上所述, PDCA循环在基层医院手卫生管理的应用, 可提高本地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有效推广手卫生措施, 达到最终降低医院感染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荣桂. 医院管理学(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805-1841.
[2] 刘振声. 医院感染管理学.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25-27.
[3] 李六亿, 贾会学, 朱其凤, 等. 综合医院感染管理科设置现状的调查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11):1386-1387.
[4] 冯矗 周待春, 孙立英. 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率现状调查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25(3):278-280.
[5] 韩黎, 朱士俊, 郭燕红, 等. 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状调查.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2):140-142.
[6] 蔡林, 张可, 温泉, 等. 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与干预对策的研究进展. 护理杂志, 2011, 28(17):45-47.
[7] 王国兰. 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现状调查分析. 江西医药, 2010, 45(7):740-741.
[8] 黄金姣, 梁金清, 李春莲, 等. PDCA循环管理在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 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4):267-268.
[9] 罗光英, 游灿青, 李凌竹, 等. PDCA循环法在手卫生依从性管理中的应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11):2839-2841.
[10] 王秀娟. PDCA循环法在传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作用.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3, 30(1):88-89.
[11] 邓宏华. PDCA循环法在基层医院手术室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 当代护士, 2016(3):85-87.
[12] 王利芳, 曾莹. 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提高基层医院手卫生依从性.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2, 29(5):451-452.
[13] 赵玉娟. PDCA循环法在护理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 社区医学杂志, 2015, 13(9):73-75.
[14] 卢孝莉, 何芳, 肖池兵. 浅谈PDCA循环管理在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当代医药论丛, 2014(6):28-29.
[15] 祁兆萍. PDCA循环法在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5, 32(4):384-385.
[16] 赵爱花. 应用PDCA循环管理提高医院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中国医学工程, 2016(8):122-123.
[17] 肖琴, 陈赞美, 欧慧慧. PDCA循环在提高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10):1316-1317.
手卫生是指医务人员洗手、对手进行消毒行为的总称。相关测试表明,医务人员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携带率为20-30%,接触患者后未进行洗手的医务人员手带菌率100%,调查显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约在35-37%,远远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的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相关要求。随着人们对医疗行业关注程度的增加,医源性的感染越来越多的被人们重视,相关统计显示,由于医务人员工作繁忙,尤其是基层医疗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洗手率较低,医护人员手的带菌率较高,由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感染约占医源性感染的30%。因此,为减少基层医院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文从影响基层医院医疗工作者洗手的依从性分析入手,探讨具体的改善措施,具体内容论述如下:
1 影响基层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分析
1.1 基层医院洗手设施的不完善 基层医院由于医疗办公场所及经费的不足,总体而言基层医院的洗手设施数量较少且设备简陋,如:一个病区仅设置一个洗手池,水龙头的开关仍为手动式、缺乏相应的干手设施等,均可照成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甚至是再次污染。
1.2 医务人员未能充分重视手卫生的重要性 基层医院的办公经费相对较少,为减少经营成本,基层医院尽可能的减少手卫生设施的投入,且手卫生也未能引起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缺乏正确洗手操作的的培训、医务人员洗手频率低下。且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及人们对健康状况关注程度的提高,到基层医院就诊的患者与日俱增,医务人员与患者比例严重失调。繁琐的临床操作使得医疗工作者缺少做好手卫生的时间,特别是在诊疗高峰时期,医务人员往往是连续工作直到下班才能进行洗手,且洗手时也未能进行彻底清洁操作。
1.3 缺乏手卫生监管及反馈制度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基层医院缺少完整有效的手卫生操作行为规范的监管制度,缺乏相关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医院的管理上缺少对医疗工作人员在临床操作过程中非依从性的惩罚措施,缺乏因手卫生造成医院感染事件的相关统计及惩罚措施。
2 加强基层医院手卫生依从性的方法
2.1 加强对基层医院手卫生设施建设的重视 加强基层医院手卫生设施建设首先要提供充足的手卫生用品,改善现有的手卫生设施建设,如:增加、改善洗手池,提供充足优质的清洁剂、将水龙头的开关有手控式改为感应式或脚踏式、增加干手设施,并在医院醒目位置张贴洗手操作要求以加大手卫生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加强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同时医院领导也应高度重视基层医院手卫生设施的建设及管理工作,把手卫生的考核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衡量指标,制定完整有效可实际执行的手卫生监管的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对手卫生依从性较好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扬或物质奖励,对手卫生依从性较差的科室给予批评或相应的惩罚。使全体医务人员重视并支持手卫生工作的开展,并在长期手卫生规范执行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炒作习惯。
2.2 对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 手卫生操作是每一位医疗工作者都会面临的重要而细微的工作,不仅关系到患者的健康而且对自身感染的也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因此定期对医疗工作者进行手卫生相关知识及操作的培训非常重要,医院可采取不同科室、不同层面的医务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计划,分级分批次的进行定期的培训考核,将洗手的正确操作、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牢牢印记在全体医务工作人员脑海中,以便全体医务工作人员强化手卫生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要求。
2.3 加强手卫生执行的监管 在加强全院工作人员对手卫生工作的基础上,医院要组建专人团队定期对其手卫生操作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等,也可采集医务人员手部菌群作培养以判断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并将其结果通报全院,在监管过程中严格做到:管理规范、操作标准、结果评定合理科学等。
通过监管使全员的医务工作者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手卫生的意识,并在日常强化操作中养成良好的注意手卫生习惯。
综上所述,相关统计显示,基层医院工作人员的手卫生的执行情况不容忽视,基本洗手设备有待完善、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思想应加强,因此,加强对手卫生行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是基层医院提高医疗水平,控制院内感染事件必要的途径。在加强基层医院手卫生管理方面首先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并定期对全院各科室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将相关的检测结果通报全院,并且实行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由科室主任或护士长负责管理等,在不断的强化工作中使基层医务人员能够充分认识、了解并执行手卫生的相关内容,而提高基层医院医务工作者手卫生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林金香, 陈妙霞, 周小香.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的相关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02)
1 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
1.1医院指定预防保健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并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小组:由院长牵头并任组长,小组下设立应急机动队和医疗救援应急机动队,预防控制专家指导组、病原学检测专家指导组、后勤保障组等,明确各组职责。
1.2把卫生应急工作纳入医院年终工作计划、总结,每年至少召开医院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卫生应急工作,有记录可查。
2 机动队人员配备
组建两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动队,要求身体强壮,多专业,高年制专家组成。组建两支医疗救援应急机动队,要求身体强壮,多专业,中、青年多专业专家组成。
3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大力度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首诊负责制度,卫生应急值班报告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不明原因疾病及重大传染性疾病会诊制度,卫生应急物资管理台帐制度,使其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4 组织培训
4.1由应急办年初制定出培训计划,安排培训老师,发放培训通知,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院医务人员、应急队成员学习培训应急理论知识,适时组织应急演练,并不定期下科室进行抽查,以巩固应急相关知识。
4.2培训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新发、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及措施等等。
5 掌握应急工作动态
应急办要掌握应急动态,对突发的重大传染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自然灾害(水灾、冰灾、雪灾、地震、高温等),事故灾难(火灾、电击伤、车祸等),并对引起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及时掌握并做出判断,制定出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及救援应急预案,并加以规范,不断更新。
6 加强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
我院有规范设置的感染性疾病科,独立设置,内部结构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规范开展预检分诊工作,分诊人员做好发热及不明原因肺炎等病例监测、排查工作,登记项目做到尽量详细,病例可追踪到位;感染性疾病预检分诊室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设施;明确医院重症病例转院制度,对需要转出的病人,在转院过程中应估计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等风险情况,等病情稳定过后,经家属签字后才能转院,且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由本院120救护车接送病人,转院时应派医护人员护送。
7 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7.1应急物资包括应急抢救药品、器械;医疗检验检测试剂;应急防护、消毒物品等。
7.2应急办要建立动态应急物质储备台帐,随时掌握各种应急物资的使用情况。
7.3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相关科室根据需要向应急办提出应急物资申请,医院领导审批同意后,应急办负责统一领取、发放工作;事件处置结束后,各科室对领用的防护服、防护眼罩、消毒器械等可反复使用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后交应急办库房统一保管,以备下次使用;各科室对一次性口罩、消毒液等低值易耗品,未用完且数量较少的留本科室使用。
7.4严防积压浪费,并每季度对应急物资进行及时准确的统计核对,对低于基本量时,要及时建议医院购买补充,做到账物相符。
8 加强疫情监测上报工作
8.1应急办制定出合理的疫情上报流程。
8.2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相关科室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检验、样本采集等工作。
以病人为中心,创一流文明优质服务;以改革为动力,倡导竞争、敬业、进取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提高全员素质;以质量治理为核心,不但提高医疗质量;以安全治理为重点,切实保障医疗安全;以分级治理为基础,创“一甲”最高分;以目标治理为主线,强化治理力度。努力完成各项医疗工作和任务。
二、目标与任务
(一)内感染治理
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具体体现,是防范医疗事故的重要途径,是以病人为中心、文明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
1、成立院感控制机构,完善制度,狠抓落实。
2、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宣教和培训,强化院内感染意识。
3、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4、以“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产房”为突破口,抓好重点科室的治理。
5、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二)、医疗安全治理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思维意识的转变,各地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医疗安全工作一直是每一个医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防范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成为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
1、成立以院长为首的医疗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急诊急救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医疗安全领导小组的职能,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严格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2、认真开展医疗安全知识宣教,深入学习岗位差错评定标准和卫生部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及《医疗文书书写规范》,严格落实差错事故登记上报制度。
3、及时完善各种医疗文书确实履行各项签字手续,抓好门诊观察病人、新入院病人、危重的病人治理。
4、坚持会诊制度,认真组织急危重病症及疑难杂症讨论,积极请上级医院专家到我院会诊。
5、手术病人要严格遵守手术规则,认真开展术前讨论,严禁超范围手术,非凡手术要要报请院方批准,以便给手术提供条件。
6、切实加强急危重病人的治理急危重病人病情急,症状重,随时可能出现危生命的症状和征象,应严密观察和监测,随时出现随时处理,以便为拯救生命赢得时间,并及时做好抢救纪录。
7、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医务人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努力同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思想,避免因服务不周而引起的医患纠纷。
(三)、医疗质量治理
医疗质量治理是针对医疗系统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医疗治理从而提高全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广大患者服务。
1、建立健全质控职能,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组建质控办,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求质控办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室进行检查指导工作,定期召开例会,汇总检查结果,找出问题,及时整改。
2、不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细化质量控制方案与质量考核标准,实行质量与效益挂钩的治理模式。
3、进一步加强医疗文书的规范化书写,努力提高医疗业务水平。
(1)、组织各科室医务人员认真学习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处方、辅助检查申请单及报告单的规范化书写,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切实提高医疗文书质量。
(2)、及时督导住院医师按时完成各种医疗文书、门诊登记、传染病登记、肠道门诊登记、发热病人登记。
(3)、切实注重病历内涵质量的提高,认真要求住院医师注重病历记录的逻辑性、病情诊断的科学性、疾病治疗的合理性、医患行为的真实性。
一、基层卫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基层卫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管理价值。尤其是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变革了基层卫生院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使得以计算机及档案管理软件应用为主,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对档案进行搜索、存储和管理,成为了基层卫生院档案管理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基层卫生院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与医保系统联网,保障人民群众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基层卫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1.档案部门基础设施不完善
首先,基层卫生院档案设施投资不足。档案管理需配置足够面积的档案室、办公室、档案柜,以及电子档案储存应用所需的电子计算机、空调、去湿机、灭火器、温湿度计等硬件设施,现阶段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基层卫生院由于经费紧张,在基础设施投入上不足,档案相关硬件设施较为陈旧,滞后于信息化建设步伐;其次,基层卫生院档案管理电子设备亟需更新。由于基层卫生院面对的社会群体具有广泛性及公立基层卫生院本身具有的社??公益性等特点,电子档案信息更加复杂繁多,对于电子计算机的基础配置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另外,基层卫生院档案管理网络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入保人员范围的不断扩大,基层群众的医疗档案信息量也不断提升,规范完整的档案信息管理内部局域网亟需建设,为民服务网络的稳定性及开放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2.档案电子文档的存放不够规范
一是基层卫生院档案电子文档分门别类较为繁杂,且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大都是身兼数职,没有经过严格培训,不少基层卫生院内勤人员岁数较大,对电子信息的处理也不够熟练,这些都造成了档案电子文档存放的不规范。二是基层卫生院不够重视特殊类型电子档案的管理,例如可以直观便捷地反映手术过程的声像档案,大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很注意收集存档,而在基层卫生院却没有引起重视。
3.基层卫生院档案管理人才不足
一是基层卫生院缺乏专门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配备,往往是内勤人员身兼数职,又干会计又干办公室,顺手管着档案,存在“只求过得去不求做得好”的思想;二是从事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岁数较大,对信息技术掌握的较为生疏;三是基层卫生院工作压力较重,极少能安排出人数参与档案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专业技能不够熟练。
4.基层卫生院档案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基层卫生院由于“庙小和尚少”,往往没有专门从事IT建设的人才,更不用说负责网络安全维护的人才。在网络安全维护缺失的情况下,基层卫生院档案信息管理很可能遭受网络攻击,进而产生信息管理危机。
三、基层卫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策
1.加快推进基层卫生院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创新点和核心来抓;二是加大基层卫生院档案设施投资,抓紧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设备工具,如档案管理需配置足够面积的档案室、办公室、档案柜,以及电子档案储存应用所需的电子计算机、空调、去湿机、灭火器、温湿度计等硬件设施;三是建立长效档案信息化建设机制,建立专用资金账户,及时更新相关档案信息化管理设备,保证信息化能够跟上信息时展步伐。
2.加强基层卫生院档案信息化人才储备
一是选用政治修养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工作人员必须通透国家档案政策,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具备运用信息技术深入管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本领。二是基层卫生院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强化继续教育,坚持“学用结合、重视实效”,积极按时参与省、市档案局组织的档案管理培训班,保证其档案管理知识与时俱进;三是基层卫生院要积极做好档案管理人员人才储备计划,大力储备管理、档案、计算机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3.加强基层卫生院档案信息安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