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43: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业学校毕业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近几年来,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毕业生出去准备自谋职业却找不到事做,闲在家里;有的送出去实习工作怕累跑回来或被淘汰回来。实际上这是多数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职业学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而另一方面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就不了业,这充分说明了,现在的职业学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职业学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否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职业教育的成败,因为只有职业学校学生能适应社会,才能解决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出路问题,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才能源源不断,职业学校才会发展,才能生存。
一、现在的职业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差的原因
1.职业学校学生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社会已不同于过去,过去我们的教育模式只是注重学生学习技术的培养,毕业以后国家安排就业,也就是说多数学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不注重学生素质的教育。
2.多数职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差
多数职业学校学生在社会交往、谈话艺术、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还很差,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另外,许多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理想、思想观念等方面还未转变过来,多数人不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3.职业学校学生所掌握的基本专业技术太差
由于学校或自身的素质,一些职业学校学生基本技能不扎实,到了社会不能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当然用人单位就不会用你。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其任务光荣而艰巨,职业教育搞得好与坏直接关系着人口素质的提高、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发展,而职业学校学生能否适应社会、能否为社会创造价值又直接关系着职业教育的成败。职业教育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职业学校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只有他们在社会上站得稳,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职业教育的生源才会源源不断,才能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二、提高职业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措施
1.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关键,一个技术再好、本领再高的人,如果思想品德差、道德败坏,是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就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加强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只有品德的高尚,才会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适应社会。
2.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
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毕业后要面对工作,要适应社会,在社会站稳,要能为别人创造价值,别人才会用你,自己才会获得利益,所以职业学校学生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时就要加强基本技能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要实用。学校还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以便使学生所学的本领适应社会的发展。
3.坚持一专多能的原则
在培养人才上,要注意一专多能,即一至两个专业为主,发展其他相关的专业技能。如服装专业的,除了学好本专业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绘画、工艺美术、中国结艺等,模特专业的除了自己的本专业外,还可以学习计算机、服装设计、绘画、礼仪等,每个人至少要掌握两门以上的专业技术。
4.要大力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处事能力、交涉艺术、吃苦耐劳、敬业精神、自身管理能力等基本素质的训练
(1)处事能力和交涉艺术。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社会,怎样把自己推荐出去,社会处事能力、交涉艺术是关键。在过去,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遇到老师不会打招呼;上台说一句话脸都红;叫他去办事缩头缩尾;车上遇到老师不会让座位等。试想用人单位遇到这样的人会对他(她)产生好感吗?会用他吗?要加强社会处事能力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着手:①班主任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多参与管理班级,多教给学生一些为人处事的本领,多锻炼学生独立办事的能力等;②抽出一定的时间,把社会处事能力和交涉艺术作为一门技能传授给学生,教他们如何结识周围的人,如何战胜自己,怎样与同学、同事、领导以及下属相处及交涉等;③多举行演讲、自我介绍等锻炼口才以及交涉能力的活动。
(2)关于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过去我校输送出去的职业学校学生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不能吃苦耐劳,没有敬业精神而做了“逃兵”,由此可见,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吃苦耐劳、敬业精神等基本素质的训练,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能否适应社会也很重要的。
(3)关于自身仪表。如果说专业技能是内存,那么人的仪表就是外在。要想取得别人的好感、信任,良好的印象是关键,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要想得到别人的使用,首先别人看你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即仪表是很重要的,因而要求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要从穿着、精神面貌、文明礼貌、言谈举止等诸多方面加强训练。
(4)关于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主要是教会学生一般做事的原则、常识、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辨别是非真假、处理一般事物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管理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学会学习是指职业学校学生出去以后如何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职业学校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毕竟和现实还有一定差距,很多实践的东西还需要多总结才行。
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掌握求职创业所必需的职业选择、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自觉性的教育活动;也是帮助学生
根据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顺利就业、升学,并在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过程。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陆续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如江苏省较早地开展了职业指导工作, 并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全国不少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职业指导观念的树立、有效途径和方法的实践,学生就业渠道的开拓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工作机构的组织和人员保证、与用人单位和社会有关部门的协作、以及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促进和引导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总结了不少的好经验。
目前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尚未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突出表现在:一是功利色彩浓厚。有些学校往往在学生面临毕业时,把就业指导当作可以迅速解决学生就业的法宝,“临阵磨枪”让学生仓促上阵,“临时抱佛脚” 学一点所谓求职技巧,去应付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选择。这种蜻蜓点水般的职业指导,对学生来说并不能完成择业思想、心理、技能方面的准备,反而降低了职业指导的效应。二是说教色彩浓厚。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老师大都以政治课老师为主,这些教师从事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职业指导教学工作空洞说教的现象十分严重,从理论到理论,把一门与实际生活贴得很近的课程变成机械式定律,降低了职业指导的可信度。三是自由色彩浓厚。虽然全国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但各地学校之间在课时、教材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之相应的配套措施以及从教人员的素质得不到保证。还有的把职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式的课程,不去考虑其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与学生家庭的内在联系,降低了职业指导的结合度。
二、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作为在学历上不占优势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学生的就业工作放在首位。职业指导是确保职业学校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如何使职业学校学生适应市场化的就业形势和未来社会的职业需要,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创新职业指导工作。针对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经验,结合我国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进行全程职业指导教育
大多数学生刚入校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对所学专业及相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了解甚少。因此,职业指导要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详细制定各年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对各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应有侧重。低年级侧重就业宣传教育,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可以采用组织听取就业专题及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形式,也可以编写优秀毕业生先进事例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激发学生了解并热爱所学专业,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让学生从进入学校就开始关注就业,逐步完成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并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
(二)职业指导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为切实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要做到全方位、全员参与。调查中发现,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实施主体包括四个方面:班主任、专业课教师、职业指导中心、企业。其中专业课教师在课程中的渗透作用需要重点提倡,不少即将毕业的学生临近毕业时感到职业能力缺乏,与学校职业指导理念有很大关系。在职业教育普通化的环境下,专业课教师没有发挥的空间,不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企业希望的专业技术水平。学生自身若寻求发展,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基础,即满足市场所说的“技工荒”。可见专业课教师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三)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学校职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与职业指导的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建立系统、高效的职业指导机构和队伍是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学校职业指导队伍,一方面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现有的职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工作交流和理论探讨,尽快提高目前职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鼓励他们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注意吸收校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进行学校职业指导研究和个性化咨询,同时还应聘请校外用人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士作为客座教授,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定期开设讲座或咨询。
(四)职业指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职校的职业指导不仅要通过理论教学来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相关理论,还要指导学生参与各种专业实习,社会调查, 相关专业的短期打工和顶岗实习等,使学生在职业实践中了解、适应职业岗位, 培养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通过以往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了解毕业生就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包括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的心态等,这些能力对于今后的工作十分重要,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专业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上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毕业生就业机制以及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影响的案例研究》主要探究职业学校学生的“出口”途径、策略和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深层内涵的反思、改革和创新。本课题以毕业生(技术工人)为研究对象,透视他们的生命历程,探究他们的发展规律,以帮助他们实现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过渡。
就本课题而言,它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理念,重点解读学生的就业问题,积极探索符合职教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机制和策略,并以此为突破口,反思职校的内涵建设,加强专业设置的市场论证,侧重研究专业设置与就业机制之间的协调关系。本课题研究以我校的江苏省示范专业和南通市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通过案例实证研究的方法和途径,重点探究就业机制、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之间的有机联系,借以解决对职校而言至关重要的学生“出口”问题和专业建设问题,探索职教的内涵发展之路,推进职业学校的深层次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在本课题研究中案例研究是主要方法,就业机制及其影响是主要内容,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则是深层次的内涵。这一问题的成功解决,将对整个职业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国民素质、就业市场也将有重大现实意义。因为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就业也是职校之魂,它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瓶颈”;就业更是社会之门,它是社会稳定繁荣、和谐进步的首要因素。这既是本课题提出的社会背景,也是它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二、课题研究目的
(一)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探索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制,了解其就业的途径、方式和策略,优化就业模式,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就业渠道,最大可能地解决就业难题,消除职业教育发展最大、最关键的“出口瓶颈”,促进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
(二)在了解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基础上,研讨其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等内涵建设有哪些影响,以及是如何影响的。进而加强对职业教育人才市场的调研和就业市场开发,开展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科学论证,推动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努力建设一套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理论实践一体化、订单培养项目化、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试点专业校本课程。
(三)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技能培训、课题研究、业务进修、实践锻炼、教学比武、教研活动等形式和途径,着力打造“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工学结合工程”“专业现代化建设工程”。不仅要建设几个设施先进、装备齐全、质效显著的省市级示范专业或实训基地,使硬件条件能够充分保障学生技能训练和教师教育教学的需求,而且更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术精湛、作风顽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名)师队伍,使核心软件因素充分满足教学需求。如此软硬兼施,比翼双飞,才能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确立学校应有的地位和特色。
(四)探索职校学生的就业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内涵建设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联合办学、工学结合、创业教育、对口单招、成人高考等就业形式和途径的探索、总结和反思,谋划构建对职业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包括“培”“考”“招”“荐”“择”“创”等形式的就业机制的完整体系。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大胆构建就业市场开发机制、专业设置论证机制和专业课程改革机制,实现三者有机协调与和谐统一。
三、课题研究准备
(一)专家引领,科学导航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引领。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树立先进理念,形成一定的课题研究能力,学校先后邀请多名专家开展讲座和指导活动。
(二)培训学习,打造科研骨干队伍
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部负责人是本课题研究的主力,学校十分重视他们的培训学习。2008年至2011年暑假,学校利用如皋市公修课培训之机,对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培训学习活动,除邀请江苏省教科院、南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苏理工学院专家、领导做专题报告外,还举办了一些研究沙龙活动。学校还选派课题主持人缪世春校长、课题组核心成员、我校教导处朱仁华主任、实训处邹志勇主任、冯志刚校长赴德国、加拿大进行职业教育考察、交流;选派课题组成员何建平、朱灿明、赵永红、朱仁华等赴南京参加江苏省教育科研培训;组织全体教学人员参加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的培训、学习和考核。
(三)主题活动,营造课题研究氛围
学校十分重视主题活动的创设和开展,积极建构课题研究的平台、阵地和氛围。学校不仅选派课题组核心成员缪世春、冯志刚、朱灿明、朱仁华、邹志勇同志赴扬州、无锡、南京参加了江苏省第四、五、六届职业教育“创意论坛”;选派赵永红、邹志勇等专业负责人赴知名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和调研;邀请南京秦淮河旅游公司副总经理、我校优秀毕业生戴桂香,南京宁青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我校优秀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典型陈新兵等来校讲学;还分别组织课题组、课改组、专业组赴苏州工业园区、上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山东、河南和天津职校、洋思中学等单位学习、交流。
(四)重视投入,努力改善课题研究环境
在课题研究环境、设施改善方面我校设立了5个“名师工作室”,建设了6个学生创业基地,设立了网络技术等4个技术创新活动室,增建了多个多媒体教室,100个座位的电子阅览室,开发和完善了校园通讯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初步形成了数字化的校园环境。
四、课题研究成果
《毕业生就业机制以及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影响的案例研究》与全国“十一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中职网络德育资源的应用与开发研究》南通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项目化”课改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中职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策略研究》等课题为该时期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智力支持、理论指导及实践动力。
(一)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与广大职业学校师生的访谈,课题从四方面总结出职业学校毕业生当下比较突出的就业问题:一是学校知识与实践工作脱节,许多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扎实,实践经验缺乏,导致毕业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二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仅注重毕业生专业素养,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而这一方面恰恰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短板。三是工作经验不足,目前的毕业生严重缺乏工作经验,有些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没能抓住机会好好锻炼,专业技能缺乏,竞争力不强。四是信息闭塞,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对用人单位所需职位应具备的能力要求知之甚少,所学专业和岗位工作很难吻合,有些职业学校毕业生即使毕业找到工作也难以胜任。
(二)构建毕业生就业机制的思考
首先,抓好精品专业建设。在招生困难的当下,一些职业学校为了能吸引学生和家长,在专业设置上还是求全、求多,没有根据招生和就业情况来分析判断一些专业是否还需要设置,有些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完全可以停招。所以学校要对现有的学科专业进行相应的改革,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多设立一些市场紧缺或者未来社会需要的、最能发挥学校自身优势的骨干专业、“精品”专业,将企业的“品牌”战略应用于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从而让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产生名牌效应,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了突出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需要与合作企业加强沟通和交流,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条件、生产设备,把专业教学空间和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堂延伸到企业,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在企业顶岗训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就能真正接触到生产实际,了解自己在岗位上需要做什么事,提高其实际能力,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完成角色转换,缩短工作适应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其次,构建基于就业环境的柔性机制。加强政府对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环境的治理与优化,以市场为导向,综合运用多种间接调节与管理手段,大力发展经济,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职业学校发展战略,保持适度、稳定的发展规模;通过制定有效的法律、政策鼓励职业学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与艰苦行业从事艰苦职业;加强对就业的投入与就业市场的管理,建立社会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提供就业信息与培训,提升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同时,要加强学生就业的立法,实现就业市场的公开、公平与公正。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职业学校毕业生只有掌握了娴熟的技能、先进的技术才能在人才市场中显示出自身的优势,提升自我的竞争力。而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获得需要一支专业、优秀的教师队伍。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别于普通教育,“双师型”教师是发展目标。但是,加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师对先进技术的敏感性仅仅呆在学校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让教师“走出去”,让企事业成功人士“走进来”,在双方的相互交流、学习中不断接触先进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策略性措施
本课题研究在学校校长室领导下,在教科室精心组织和运作下,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与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期待、与兄弟学校的科研成效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年轻,科研基础还很薄弱,加之学校缺编较多,在职教师工作压力较大,群众基础薄弱,整体水平不高;随着生源的日趋紧张,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不容乐观,与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形势与政策冲突较大,每年招生,两三天的突击行动,感性认识五味杂陈,但理性思考困惑重重,缺乏冷静、全面、深入的剖析和调研。
为了进一步拓展课题研究思路,深化课题实验,扩大课题研究的成果价值,学校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采取如下工作举措:
(一)追踪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调研分析我国就业市场的走向,认真学习和解读国家就业政策,从宏观层面加强研究,拓展课题思维。
(二)加强我国人才市场调研,千方百计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调整就业思路,创新就业理念,拓展就业渠道,但绝不降低就业门槛,在夹缝和绝境中通过我们更加勤勉、艰苦的努力,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加优质、完美的契机。
(三)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充分利用历届毕业生的良好基础和资源优势,最大程度释放他们的效能,为学生谋求更多生存和发展的渠道和方式。
(四)加强学校内涵发展,狠抓对口高考、成人高考、技能竞赛、工学结合、学生多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素质,拓展就业范围。
中图分类号: TP3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211-1
0 前言
为了提升职业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吉林省教育厅职成处开发了《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打印系统》(下称证书打印系统)是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中一个子系统,由此统一全省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样式、打印内容,减轻基层学校证书打印的工作量并减小证书书写或打印的出错率。
1 证书打印系统的主要功能
证书打印系统共享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学籍数据,以此生成毕业证书打印所需相关信息,并为毕业验印和毕业生网上验证提供相关数据,其主要实现以下三个功能:
1.1 生成固定位数且唯一的毕业证书编号
证书打印系统所需数据来源于学籍管理系统,由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学号唯一确定每一个学生,依据学号对学生数据按年份、按学校、按专业、按类别及按班级等多个条件进行数据过滤,并可以在已过滤后的数据中排除掉一些可能不毕业的学生数据,然后自动生成毕业证书编号。此毕业证书编号为学生毕业信息的关键验证项。
1.2 按春秋两季等多种条件打印证书
职业学校现在招生相对灵活,一般分春秋两季招生;而同一专业可能存在不同学习年限;即使同一专业同一学习年限,还可能毕业时间不同(个别学生可能晚一年或几年毕业)。因此,证书打印系统要较智能化地较方便地检索相关数据并进行证书打印。对于春秋两季招生,我们在学籍信息中用“春秋”标志项表示,该项为真时为春季入学,该项为假时为秋季入学,这样在毕业数据中可由此判断学生是春季还是秋季入学;对同一专业不同学习年限的问题可以由班级定义时完成,在学籍系统中班级由两位组成,不同班级可以规定不同的学习年限;对于同一专业同一学习年限但毕业时间不同的问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生成不同的年份的毕业证书编号(证书前两位即是年份的后两位),而证书编号可动态地有选择性的生成。
1.3 打印百分毕业证书和学分毕业证书
吉林省各职业学校在成绩管理上主要采用百分制和学分制两种方式,针对成绩的不同管理方式,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证书打印系统提供百分制证书和学分制证书两种打印样式,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打印样式。
2 证书打印系统设计与实现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及突破
在开发该系统时,着重考虑并解决了以下技术难点:
2.1 自定义纸张和打印机属性的设置
为了规范全省职业学校毕业生毕业证书,教育厅职成处对毕业证书的样式、规格进行统一要求,统一后的毕业证书的规格是一种非常规纸张大小,这种规格在打印机首选项的纸张设置中找不到对应的选项。
在windows 98中,可以通过VB 6.0中打印机对象直接自定义纸张大小,打印机按程序中设定的纸张规格进行打印,这对编程人员和使用人员来说比较方便,但毕业证书规格一旦发生改变,必须重写程序。
对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在程序设计时不能直接在程序内部确定纸张的规格,需要在操作系统中创建一种新规格的自定义纸张,并在打印毕业证书时在打印机的打印首选项中设定自定义的纸张,才能正常打印,这种情况对于系统使用人员可能稍显复杂,但当毕业证书的规格进行适当调整时,可不必修改程序,就可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2.2 动态调整各打印项的字体、字号及打印位置
在证书打印系统试运行期间,个别学校反映证书的数据打印项的位置与证书预设空白位置有偏差,经过及时交流,发现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证书规格、样式虽然全省统一了,但证书并不是全省统一印刷,而是由各市县分别印刷,由于印刷工艺和水平不同,造成毕业证整体样式一致,但规格可能略有不同,或内部文字位置有些偏差;二是同一毕业证书使用不同打印机打印时,打印位置也可能会出现偏差。个别学校在打印毕业证书时需要对证书上打印项的字体和字号进行设置。基于以上的实际问题和用户要求,我们在系统中允许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个、几个或全部打印项进行字体、字号和打印位置的动态调整,从而使证书打印更为灵活和方便。
2.3 采用先进的打印技术,提升系统与打印机的兼容性
在证书打印系统试运行期间,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系统与打印机的兼容性问题,具体表现在:本应打印一张毕业证书,但打印机连续输出多张空白页。经过多次深入分析,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系统中采用的打印技术和用户打印机之间的兼容性的问题,最开始系统中采用VB 6.0中的打印机对象实现的证书打印,它的打印功能较弱;因此后将其用功能更强、更为专业的水晶报表进行替换,使系统与打印机之间实现了无缝兼容。
3 水晶报表的特点及在本系统中使用方法
水晶报表是业内最专业、功能最强的报表系统,它除了强大的报表功能外,最大的优势是实现了与绝大多数流行开发工具的集成和接口。用水晶报表设计证书打印系统的过程如下:
将报表与数据源相连接,使其获得将要打印的毕业生数据;然后按照毕业证书的样式完成报表格式的设计。在这里要注意水晶报表是一种所见即所得技术,即在报表中显示的数据将全部打印输出,我们在设计时确定所需的打印项及位置;然后进行纸张的自定义和打印首选项的设置,就可以完成毕业证书的预览和打印了。
4 总结
证书打印系统在吉林省300多所职业学校推广使用,获得了大多数用户认可和支持,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水平和档次,但是,证书打印系统使用中仍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问题,我们将及时对其进行更新和完善,为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66-02
农村、农民子弟、农村教育、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二元结构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投入,都不能与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提并论。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招聘与培养,是困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符合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培养模式呢?
一、实施“导师制”,加强校本教研工作
开展“导师制”活动,聘请社会上的高级技工、能工巧匠,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学校与该师傅签订帮教协议,学校实作专业课教师跟师傅学习,或专业课教师挤时间去请教师傅,主动学习。比如汽车修理与应用的专业课教师、机电专业的电氧焊教师,每月安排1―2天或课后节假日挤出时间跟师傅学修车、学电氧焊,直到取得国家认可的相关高级技工证书。在教学中能娴熟地带学生进行实验实作,成为合格的专业课教师。
二、争取各种机会,提升专业课教师素质
作为学校,要站在发展的高度,积极争取各种机会,把教师送出去,参加各种培训活动,让专业课教师长见识,扩视野,增信息,提升能力。还要加强与外界和企业的联系,用足用活政策,把专业人员请进来,把高级技工、能工巧匠聘进来,采用短期和长期的讲座和培训方式,既教学生,又培训专业课老师,促使专业课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快成长提高。在校校、校企合作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安排专业课老师去,既指导管理实习生,又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向师傅学习。在操作中学习,弥补自身动手能力的不足。此外学校要创造机会,多开展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通过这种形式,在比中学,在比中优,促进专业课教师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成为既懂理论、又会实训操作的行家里手。
三、创新投入机制,培训专业课教师
在事业单位的改革中,应创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财政投入机制,创新人员编制制度。科学核定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人员编制和人员结构,人员经费总量包干,拨给学校,由学校统一使用,上级部门搞好监督。学校按市场需求、专业发展的预测,合理地选聘大学生毕业生到校任教。学校尽可能根据专业课的情况,到社会上选聘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作型教师及能工巧匠来校任教。按劳动合同法签订短期合同,按市场价格发给工资,从而确保能够选聘到优秀的高级技工和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在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财政投入机制上,增设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转岗培训,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经费项目,专款专用。当然,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财政投入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防止灵活机制之下腐败现象的滋生,保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良性发展。
四、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活动培养专业课教师
首先,学校应明确专业课教师的目标任务,既要当好老师,管理好服务好学生,又要通过参与操作工作,学到技艺,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国家级高级技工证书。其次,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机会,在工作岗位这个平台上,边动手,边对照书本,理论与实作结合,认真总结反思,尽快地熟悉操作流程,成为熟练技工。其三,在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的活动中,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与企业管理人员、师傅密切沟通协调,既懂得了学生,更懂得了学校大门外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更加的充实广博,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教学对象。其四,在教学实习、顶岗实习,肩负双重任务的教学活动中,注意总结反思,收集行业发展信息,为学校科学决策,超前谋划,及时地调整专业、合理设置专业、培养专业课教师、选聘教师提供依据。
五、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作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活到老学到老,争当知识的弄潮儿,永远站在时代和知识的前沿,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作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根据学校发展需要,人才市场的变化,结合自身特点,确立专业方向,坚持自学为主。发扬钉子精神,自加压力,挤出时间,学习新知识,争当强者。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一)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和非专业课教师,都需参加函授和自学考试,不参加者,在评优晋级中一票否决,在绩校考核中扣分。(二)10年之内,45岁以下的教师都要学习一门课程,且获得国家颁发的毕业证书或高级技工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否则,一旦专业调整,无课可教,即退出教师编制,安排其它后勤保卫等工作。(三)专业课教师必须能够从事两门专业的理论课和实作技能课的工作,既得理论,又能带实作,如不能达到规定要求,评优晋级一票否决,在绩效考核中扣除相应分数,安排课时时优先安排达规专业课教师,专业萎缩或淘汰时,退出教师岗位,转到其它非教学岗位。(四)建立专业课教师的奖罚淘汰机制,接学校需求在规定时间获得毕业证书和高级技工等级证书的,学校给予报销学费等费用,并发给一次性奖励,对在规定时间不能取得相应毕业证和高级技工等级证的教师,视专业调整情况,退出教师岗位。(五)对45岁以下专业课教师,学历技能等级不达规定者,又不愿意参加函授学习和其它学习,每年都要扣除考核分,直至45岁为止。从教师岗位退下来从事非教师岗位工作,工资奖金等不能享受在岗教师待遇等等。
总之,专业课教师的培养问题是制约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我们要立足于学校,立足于实际,大胆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列支,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实现专业课教师转型提高,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行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颁布,以及在2007年5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正式颁布,中职学生首次被纳入资助体系,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扶持工作也逐步推进。因此,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大幅扩招,使每年的中职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如何使迅速增长的中职毕业生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如何做好中职学生的实习管理,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实习管理教师在中职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做好学生职前教育工作
中职实习管理教师在中职学生的职前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由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情况而决定的。
在学生实习前,由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和各专业部长、实习管理教师等组成实习管理小组,并明确职责分工。其中主要由实习管理教师做好学生的职前教育引导工作。首先,通过集中培训,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分管校长的指导下,由实习管理教师协助专业部部长带领各就业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开展学生的实习动员工作。其次,通过分散培训,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引导工作。实习管理教师通过学校专门安排的一些课时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
二、做好实习管理协调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学生实习,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的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要到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顶岗实习。”因此,实习管理教师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和学校相关实习管理规定做好实习管理协调工作。
首先,做好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协调工作。学生实习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组织和管理。实习管理教师在联系实习单位,分配学生到各单位实习的同时,要代表学校协助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实习管理。并且在学生实习期间,做好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协调工作,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其次,做好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协调工作。在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实习管理教师要代表学校,向学生和家长解释清楚学生实习的相关情况,并代表学校和学生本人及家长签订书面实习协议,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通过实习管理教师做好学校、实习单位、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协调工作为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工作
首先,做好实习单位的稳定工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努力创设良好实习教学环境。”[5]实习管理教师通过走访和考察一些单位,多次与实习单位沟通,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其次,做好学生实习的稳定工作。学生到单位面试或者实习报到,一定要实习管理教师带队,亲自将学生交给实习单位的部门负责人,同时详细介绍学生的情况,协助学生尽快熟悉单位环境。学生到单位实习后,实习教师一定要做好单位回访工作,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实习单位的岗位需求等,做好学生实习的稳定工作。
最后,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性,因此,在实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思想问题。这时实习管理教师就要不断与学生沟通,同时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等。
通过实习管理教师的稳定作用,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竞争优势,从而平衡中职学校招生和实习就业问题,促进学校发展。
四、做好实习资料收集工作
职业教育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通过实习教师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实习资料,有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
首先,实习管理教师通过实习资料收集,对学生实习作出评价。学生实习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应与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纪律和学习表现挂钩。
一、推进中职学校与初中学校的接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客观上讲,初中毕业生选择上高中、考大学,最终成功的只有30%,受高中“三限政策”(限分数、限钱数、限人数)的影响,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不能踏进普通高中的门槛。这部分初中毕业生出路在哪儿?前途在何处?
搞好中职学校与初中学校接轨,对这些毕业进行合理引导,让这些学生从自身爱好、家庭经济情况和对前途的向往出发,选择学知求艺学校,既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又是对国家和社会负责。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而言,初中毕业后尽早考虑他们的未来,对考大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及时引导他们报考相关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既可使家长以最少的教育投资获得最满意的回报,又能使学生在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变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施展才华、发挥才能的领域和舞台。因此,实现中职学校与初中学校的接轨,引导并鼓励那些上大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积极报考适合自身发展的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是家长和学生理智而务实的选择。
就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而言,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既需要高层次、高学历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创新人才,又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社会有分工,不管多高水平的研究、创新和设计,最后还是要靠工人、农民去生产、去应用,在实践中把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对创新技术的扩展对社会形成的推动力远远大于技术创新产生的推动力。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主要是靠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完成的,从目前情况看,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劳动者素质低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村实际来看,通过让农民的孩子上普高、考大学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不仅不可能,反而不现实,唯一可行且积极有效的途径,是引导那些考大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走职业技术教育之路。
由此看来,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国情和区域经济实际,引导初中毕业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加快中职学校和初中学校接轨的建议。
1.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
长期以来,人们由于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对职业教育产生鄙薄思想和认识误区,社会上许多人不知道何为中职,总觉得职业学校不是很“正规”的学校,甚至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劳动者的教育,学上两三年,最后还是回到家里,还得待业,因而不支持子女上中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使家长和学生走出认识误区,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是一个有效途径。例如,以职教就业学生杰出代表和先进典型为榜样,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宣传引导,使他们从国家政策、社会需要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所以,着眼社会需要,转变社会认识,职业教育发展将大有可为。
2.加强与初中学校的联系沟通。
“走出去”,深入中学,与学生、与教师开展面对面招生宣传,让农村初中教师、学生深入了解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就业安置、办学特色等,让学生对中职学校产生浓厚兴趣,愿意到中职学校学一两门技术,这对家长、社会消除对中职学校的偏见,减少学生初中毕业后盲目流向社会必将有益。中职学校“走出去”,到各农村中学也可获得初中毕业生各方面的信息,如学生学习素质、思想动态和毕业生升学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中等职业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的“断层”和“脱节”,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3.落实并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走出去”策略,是解决农村家长思想观的问题,而对农村贫困生的扶贫资助,是解决农村家长对子女高额教育投资负担的问题。不少家长想送子女读中职,却没有经济能力,他们更渴望能享受到国家政策的扶贫优惠,让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所以中职学校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政策,积极落实并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
4.解决好学生就业问题是根本。
中等职业学校在抓好招生,解决“入口”的同时,应花大力气解决“出口”问题,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源问题、增强职业学校吸引力的有效措施。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现实,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公正认识、评价自我,找到自身定位。另一方面积极与有关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联系,与他们建立长期、深层次上的合作关系,为他们培养所需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此拉动招生,推进中职教育和初中学校的接轨。
今后,传统的这4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
一、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的分析
近年来,从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
职业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归纳起来有以下表现: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二、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地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面,笔者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围绕一个工作目标,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课程教学无保障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当,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相比,严格“超时”。教学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对学生仍是“一纸定输赢”,注重“满堂灌”“填鸭子”,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求,就连占课时比重不高的实践课堂也往往成为“理论阵地”。而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毕业生走向市场的砝码,企业选择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标准则更是“召之即来,来之则能战”。然而,传统教学远远达不到用人企业的要求。
(二)校内模拟实训不规范,实践实训教学不理想
多数学校都配有手工和会计电算化会计模拟实训室,安装了各种会计实训软件,但数量不多,使用情况也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以“低投入,高产出”来对待会计专业,导致实训经费短缺和实训场地标准不高,实训设备落后,难以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实训效果不理想;其二,传统教学课时分配,使得具有连贯性和连续性的实训实践课程安排与其他理论课程相冲突,没有充分协调,往往要给理论课让路。
(三)校内模拟实训不真实,校外实训效果不明显
校内模拟实训是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采用的教学方式,但存在模拟实验资料与真实业务有差距的缺点,缺乏多样性、针对性和仿真性,同时基本技能的训练又难以创设真实的工作情景。
校外实训效果不明显,会计顶岗实习难以落到实处,流于形式。因为工厂企业的需求不旺盛,再加上这些单位担心影响正常的生产和商业机密的泄露,所以实习人数,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无法保障。
(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突出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教学能力不突出。虽然学校也鼓励老师进工厂进行实践,但由于教学任务重,参加的时间有限,很难正规地开展实践,起不到真正的作用,难以保障学到实践技能,影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二、依托会计中介机构的明显优势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多方调查和探索,借鉴成功经验,我认为,中职会计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让会计中介机构参与进来。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会计中介机构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中介服务行业也繁荣发展起来,大多多家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大,可以满足多数学生的实习、就业。因此开展有效的沟通,加强合作,有助于我们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改进,为学生成才搭建快速立交桥。因此,我认为,充分利用会计中介机构,进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积极效果。
其一,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在这类企业中,学生实训可以接触多种类型业务。同时在会计实训中,又要参与跟客户的谈判,提升服务,严守客户的商业机密,遵守会计职业操守等,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各方面的素质。
其二,弥补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不足。在会计中介机构中,有一大批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专业高级人才,如果能够吸收这些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中来,则可以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有效弥补实践教学的缺憾。
其三,实现了 “实训即工作”的积极效果。在会计中介机构中,中职学生所接触的对象,都是真实的,真实的账务和税务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训可以让学生尽早的接触到“将来的工作”。
其四,学校与会计中介机构实现双赢。中等职业学校愿意寻求会计中介机构,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打造高素质的毕业生,而会计中介机构的合作意愿也比较强,可以解决自身会计人才的需要问题。这样一来,双方可以互惠互利。
三、依托会计中介机构,创新会计实践教学
我们探讨了会计中介机构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带来的优势。那么我们如何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学校与会计中介机构共同制定学生的技能培养标准
这些培养标准应包括对会计、税收等基本知识的具体应用,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准确进行中、小企业的账务处理,能够独立进行纳税申报和相关税务处理,可以进行财税咨询和其他一些会计服务,让目标能够变成现实。
(二)学校与会计中介机构共建课程体系
及时与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沟通,适时调整课程,增加像《纳税会计》《审计实务》《税收筹划》等课程,加强会计审计、特殊业务纳税处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让课程体系变成现实。
(三)聘请会计中介机构专业人士开展专业性讲座或教学指导
对于一些特殊业务和偏难课程的讲解,如对会计审计业务的处理,可以直接聘请注册会计师到校进行现场传授,这些注册会计师有着丰富的审计业务资料和审计业务经历,可以现身说法,起到积极的教学效果。而对于网上报税的操作,则可以聘请在会计中介机构工作的毕业生进行经验交流。
(四)保证每名学生都能进入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毕业前顶岗实习要充分利用会计中介机构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会计中介机构进行毕业前顶岗实习,做到“人人有人带”,中等职业学校老师要进行跟踪和指导,定期进行总结、交流。实习期不得少于4个月,实习期满要由双方共同给出实习鉴定。
2008年和2010年,学校分别对新入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统计,及时在宣传途径上有的放矢。2008年发放调查问卷3000份,回收调查问卷2902份,有效问卷2842份,有效率达94.73%,调查题目为单选。
你是通过下列哪种途径了解并报考我校?(单选)
2010年,学校再次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试卷3500份,收到新生有效性问卷3231份,调查题目为多选题。
你是通过下列哪种途径了解并报考我校?(可多选)
两次大规模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职业学校招生工作重点应是设置好年度招生简章,到中学去宣传学校自身优势,善待、关爱已经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增加社会影响力,而举办职教节和在电视报刊宣传收效不大。
二、市场需求与职校自身教育能力相衔接
从1998年以来,笔者所在的高等职业学校就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每年坚持派出多个调研小组到长三角、珠三角、淮海经济区、天津滨海开发区等百余个经济开发区开展市场调研。调研小组深入企业、开发区人力资源中心走访,将安排视察学生实习情况、教师到企业锻炼和市场需求调研三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瞄准市场需求,拓展学校办学专业群,内培外引高素质教师,办学规模从在校学生不足1000人发展到今天在校学生1.4万余人。这得益于学校办学能力的拓展与市场需求的恰当衔接。
该校并不盲目跟从其他学校设置专业,而是靠自己的市场调研以及结合学校自身能力进行可行性论证得来。许多职业学校看到别的学校在某些专业上招到学生,就不顾自身客观条件盲目跟从,结果是投入不少财力物力人力,却适得其反,让新设置的专业成了包袱,这就是教训。
三、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实时进行录取信息管理
绝大多数职业学校招生采取注册入学的方式,招生工作举全校之力,全员参与,范围跨省、跨地区,但每一专业录取人数不易控制,部分专业人过多、师资紧张,而部分专业人太少,不便建班教学,专业教师无课可上。
用了三年时间,我们开发、完善了招生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实现招生信息实时共享与控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注册新生能及时了解学校报名信息的真实情况,招生工作人员则根据每一专业的报名实际情况合理引导新生报名,新生注册报名成功率高,学生对专业满意率高,入校后新生流失率低。
四、培养招生团队,合理划分招生市场
招生教师除要了解学校的教学、就业、后勤管理等办学情况外,自身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具备心理学、营销学的知识,因势利导指导新生报名交费。因此,职业学校应在招生工作开始前就对招生教师进行培训,让其熟悉职业教育情况和企业用人政策,解答新生及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及家长信赖学校,从而拿定主意报考学校。
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必须要合理划分招生团队成员各自的招生范围,防止有的区域及学校无人去宣传,而有的区域及学校招生老师重复去宣传。前者自然很少有学生报名,后者却因不同的教师宣传解答的口径不一致,让学生及家长产生困惑而失去对学校的信心。更不可取的是,一些职业学校因为招生困难,就给每个干部和教师平均下达招生任务,或每人5名,或每人10名,某市还有职业学校让全体教职工每人招生20名。教职工不仅有招生任务,还有校内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任务,结果是一方面招生任务没完成,另一方面教学质量滑坡,学生管理混乱,负面因素叠加,学校不仅招生规模大幅缩减,连在校学生流失率也大幅提升,学校不仅不能发展,生存也出现危机。
五、校与校、校与企合作招生办学,开辟新途径
通过对调研企业和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会议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笔者学校发现有的地方有生源,但当地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专业设置落后,于是就与当地学校联合办学,当地学校负责招生,学生在招生地学习一年或一年半,笔者学校则负责学生后续的教学和就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跟踪管理。学校以这种方式先后与贵州、山东、安徽、辽宁等外省市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这样学校有源源不断的外省生源输入,扩大了学校影响,即使在本地区初中毕业生从23万下降到10万时,仍能保持较大的招生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