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调查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3 15:43: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实地调查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实地调查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住房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商品房为主、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辅“三位一体”的住房供应体系,基本解决了不同层次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得到完善。

XX年至XX年10月份,全市共建成商品房面积210.6万㎡,完成销售面积136.8万㎡,空置面积74.0万㎡,空置率为35.2%,其中XX年1-10月份全市建成商品房面积49.1万㎡,销售27.2万㎡。

XX年榆林市区商品房均价1646元/㎡,XX年涨至2300元/㎡,XX年更是涨至高层4000元/㎡、多层3000元/㎡,XX年1-10月份,高层3900-4100元/㎡、多层3000-3200元/㎡。尽管XX年下半年以来成交量下降明显,但房价仍未下降且略有上升,这主要是受建材价格、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XX年特别是二、三季度以来,榆林城区楼市发生强势反弹,从低迷逐步走向火热,5-10月份刚性需求促成成交量大幅反弹,房价平稳上扬。

经济适用住房也是影响榆林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XX年--XX年全市累计完成经济适用房85.1万㎡,其中XX年完成22万㎡;XX年完成18.1万㎡,同比下降17.7%;XX年完成45万㎡,同比增加了148.6%,安置住房困难户8510户。目前在建经济适用住房23万㎡,小高层均价2300元/㎡,多层均价约1800元/㎡,在房产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廉租房建设起步较晚。在实物配租方面,榆、神、府等7个县区申报了建筑面积7.7万㎡(1540套),总投资1.17亿元,其中榆阳区等5个县区已开工4.25万㎡、850套。

二、我市房地产市场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1、房价起伏较大,楼市回暖较快。榆林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撤地改市特别是XX年以后逐步发展壮大,多以本土企业为主,一些经营思路、开发模式、营销策略、管理经验、广告宣传、市场定位、经济实力等方面较好的企业脱颖而出,消费者对撤地改市后房价涨幅的心理预期,加之中国宏观经济利好的影响,榆林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在“买涨不买跌”消费心理的作用下,在某些大楼盘开盘时甚至出现了排队买房的现象,各种因素导致榆林特别是榆林市区的房价起伏较大(见图2),充分暴露了房地产市场的不健全和不完善。金融危机以来,榆林的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XX年全市共建商品住房空置面积按主体竣工口径计算约47.5万㎡,空置率约为63%,交易量大幅下降,开发量明显下滑。XX年全市房地产上市交易面积67.6万㎡,交易额17.9亿元,交易面积较上年下降近40%,开发量下降10%,到XX年第一季度,更是跌到了低谷,下降了63.1%。7县区XX年第一季度较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了61%,到了第二、三季度强势反弹,7县区分别比上季度增长了54.8%、56.3%,促成今年二、三季度榆林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主要源自两大动力:一是去年一度低迷的楼市积压了的购房需求在今年上半年集中释放;二是救市政策效果显现。上半年为防范通货紧缩,保持经济增长,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国家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增强了消费者的购房积极性。同时,相对宽松的信贷政策明显促进了房地产商的开发热情,进而引燃了XX年三季度楼市的大爆发。同时,银行信贷支持也是助推房价快速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截止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已达1092亿元,居全省第二,较年初增加206亿元,较年初增加137亿元,增长29.35%,同比多增76亿元,增量已相当于XX年全年的181.75%,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93个和1.35个百分点。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67亿元,较年初新增4亿元,其中,6月当月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新增4.15亿元。金融机构为积极配合国家启动和鼓励消费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创新金融服务品种,增加了对居民消费的信贷投入,有力地推动了榆林房地产市场较快回暖。

2、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由于我市经济南北差异较大,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房产业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目前我市仅有榆、神、府、定、靖、横等北部6县区有规模较大的房产市场,绥、米、子等南部

6县区房产市场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同时,房价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的神木县XX年-XX年全县共建成商品房面积60万㎡,房价高峰时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房价达到5400元以上,南部县区的房价则普遍较低,基本和我市的人均收入水平相一致。

3、投资型购房减少,消费者趋于理性。XX年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房价的过快增长,导致很大一部分购房者把购房作为一个投资项目,助推了房价的强势上涨。但从XX年第三季度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榆林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持续低迷,投资型购房客户明显减少,一些潜在的购房者也在持币观望。一部分经济基础好且在榆林房产投资中受益的人则到西安、北京等周边的一线、二线城市购房。消费者购房逐步趋于理性,房地产市场更是一种刚性需求在推动,泡沫成份在逐步减少,榆林的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走向规范,走向成熟。

4、土地价格大幅上升,土地开发成本提高。土地供应和土地储备是房地产企业进行房产开发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榆林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拍挂工作从XX年起实施,随着土地管理政策的严格化及供地方式的规范化,土地使用权供应方式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土地使用权供应也将由经营性用地招标挂逐步完善到工业用地的招拍挂,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使用制度,土地价格随着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水涨船高。房地产企业对土地需求比较旺盛,其土地价格逐步抬高,开发成本大幅上升(见表4):

XX年以前,榆林城区土地价格亩均价为57.43万元,而XX—XX每亩均价为207.4万元,XX年亩均价94.1万元,基本与XX年以前持平,土地价格的变化正与榆林城区的房价基本吻合。据调查,XX年上半年榆林城区房地产企业未参与土地竞拍活动,现在建和销售的商品房,是以前的储备土地。XX年金融危机以来,房地产企业均未冒然购地,他们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持续时间、宏观调控政策变化、房价走势等不确定因素难以作出准确科学判断,土地购买热情不高,对土地价格的心理预期不是很乐观,导致土地需求锐减,土地价格明显回落。同时土地购置费用上涨,土地开发成本大幅提高。榆林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购置费用,从XX到XX年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从高速增长到大幅回落。XX年至XX年,榆林市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土地购置费用快速增长,增速达到1.7倍;之后受市场影响,房地产投资热情减弱,使得XX年至XX年土地购置费用有较大幅度下降,同比下降41%。依据榆林市商品房屋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出来的平均销售价格(现价),从XX年的2050元/㎡上升到XX年的2394元/㎡,上涨了344元/㎡,涨幅达17%。从宏观政策调控的层面上来看,土地严控、银根紧缩、所得税预征都对开发商造成一定的压力。总体来讲当前支撑房价上涨有三大因素:一是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居民住房以旧换新、以小换大,住房的更新换代成为时尚。与此同时,XX年股市持续低迷,存款利率较低,房地产市场恰恰成为投资者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经济发展与消费增长是支撑房价增长的重要因素。二是从房地产企业的角度上看,随着近几年以来的土地储备和“招(标)、拍(卖)、挂(牌)”制度的实施,增加了土地出让的透明度,增大了土地获取价格,从而直接推动了房地产成本的上涨。三是受拆迁成本加大、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和工人工资水平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增加了房地产投资成本。消费需求的改变使商品房的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也增加了商品房建设成本,促涨了房价。土地开发投资是房地产开发的前期准备,是将“生地”变为“熟地”资金的投入,进行土地平整等“七通一平”的过程。从XX年—XX年,每平方米土地开发成本由263元上升到794元,增加了531元。

5、房地产资金来源借贷比重增加,自筹资金比重减少。XX年榆林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本年度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占到17%,到XX年上升到33%;企业自筹和其他资金来源的比重分别由51%、32%下降到XX年的42%和25%。在省内其他地区房地产公司贷款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我市房地产资金来源中的国内贷款稳中有升,也是我市支持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政策的具体体现。XX年国内贷款达到48%,企业自筹和其他资金来源分别占到27%、25%

企业自筹资金和以定金及预收款为主的其他资金来源下降,反映了房地产投资者和大多购房者处于观望状态,人心的稳定及市场信心的重建都需要时间,目前房屋销售仍处于调整期。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实施政府干预,在有效地遏制了工业经济持续下滑的势头,加之中省宏观政策的相继出台和“保稳定、保民生、保发展”目标的实施,榆林的房产企业逐步走出低谷,从第二季度开始,榆林的房地产受国家调控政策的推动,投资者信心显着增强,销售额明显增加,房地产业可以说率先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对榆林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市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作用

1、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998年废除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我市房地产业进入持续稳定发展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从1998年到XX年,房地产行业年均增长24%,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998年到XX年,扣除土地购置费后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从不到1%上升到2.5%。由房地产开发投资到引致的相关产业经济增加值,可视为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率,1998年到XX年榆林市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间接贡献率从3%上升到10%。

篇(2)

一、调查情况

第一部分政策调查

针对国家九部委《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被调查的房地产企业普遍认为,《意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力度,对于规范市场,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也有部分企业认为该《意见》对于区域市场是否都适用,有待商榷。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购买力等因素也不一样,对于房地产市场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中必须要慎重考虑的。*房地产市场近几年发展较快,不管是从房地产投资规模、增长速度、资金来源、房价及增长幅度等来看,*房地产市场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发展是平稳的,作为省会市,在全国比较而言,*房地产价格比较合理,甚至偏低。因此,《意见》的执行应当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应该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控,否则,就是“空调”。

(一)《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得到了大多数企业的赞同。92.2%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该项措施切合市场需求,有必要,《意见》的六项措施明确指出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及“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问题,表明了国家在调整住房结构,引导合理消费、解决普通百姓买房难问题方面的决心。认为不符合市场需求,没必要的仅占4.3%,说不清的占3.5%。

(二)《意见》中指出“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对这项限制户型的措施对我市应如何落实被调查的房地产企业中有68.3%在认为应该按照项目和区域结合调整;16.8%的企业认为应该按照区域实施调整;12%的企业认为应该按照项目实施调整,2.7%的企业认为无所谓。这也是国六条争议最多的地方,许多企业表示,房地产行业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每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都有自己的特点,用同一标准对全国各地的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肯定会在一些地方造成政策与市场的矛盾。因此,希望《意见》能因地制宜,满足不同地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要求。

(三)《意见》中指出“为抑制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囤积土地和房源,对项目资本金比例达不到35%等贷款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贷款。对空置3年以上的商品房,商业银行不得接受其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对此项严格房地产开发信贷条件,对引导和规范房地产市场方面,有53.3%的被调查房地产企业认为有一定作用,认为能起到积极作用的占33.4%,认为很难评价到的占10.1%,认为没有影响的占3.2%。

(四)《意见》中指出“对超出合同约定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依法从高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限期开工、竣工;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对虽按照合同约定日期动工建设,但开发建设面积不足1/3或已投资额不足1/4,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1年的,按闲置土地处置”。对此项加大闲置土地处罚力度的措施,73.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可以在房地产开发中起到调节作用,认为作用不大的占18.2%,认为不起作用的占2.2%,说不清楚的占5.9%。被调查企业普遍认为此项措施的实施能切合市场需求,规范房地产行业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可以调节对闲置土地处罚力度的实施,加强和引导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稳定住房价格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五)《意见》中指出“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监管”;“切实整治房地产交易环节违法违规行为”。这两项措施,对于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5.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能够起到很大作用,67.2%的认为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认为作用不大的占6.2%。

(六)《意见》中指出:“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统计和房地产主管部门要定期公布市场供求和房价情况,全面、及时、准确地市场供求信息”。对于这项措施,82.5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十分必要,认为可有可无的占11.25%,认为没有必要的占2.38%,认为不清楚的占3.49%。

第二部分房地产开发投资状况调查

(七)认为本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占71.95%,认为一般的占25.52%,认为作用不大的占2.38%。

(八)认为本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适中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占76.23%,认为开发投资规模偏大的企业占13.47%,认为开发投资规模偏小的企业占9.98%。

(九)对本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前景的判断结果是乐观的企业占59.59%,判断结果是一般的企业占35.18%,判断结果是不乐观的企业占4.75%。

(十)认为影响本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主要因素在被调查企业的认识上有较大的差异。有22.55%的企业认为首要影响因素是房地产市场需求情况,第二是有17.48%的企业认为是本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第三是有17.43%的企业认为是土地政策的影响,第四是有16.94%的企业认为是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第五是有14.49%的企业认为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第六是有8.55%的企业认为是企业资金状况的影响。

(十一)认为本公司未来两年内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将加大的企业占58.32%,认为本公司未来两年内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将不变的企业占33.28%,认为本公司未来两年内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将缩小的企业占7.77%。

(十二)认为本地区个人购房能力一般的开发企业占61.97%,认为本地区个人购房能力较强的开发企业占29.32%,认为本地区个人购房能力不强的开发企业占8.24%。

(十三)房地产开发企业认为影响个人购房的主要因素居第一位的是价格因素,占25.25%,居第二位的是区位因素,占21.56%,居第三位的是家庭收入因素,占17.55%,居第四位的是设施配套因素,占9.95%。居第五、六、七位影响因素分别是户型设计因素、物业管理因素和工程质量因素,分别占7.6%、4.98%和4.76%。

(十四)商品房空置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认为空置房会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居第一位,占45.48%,认为空置房对企业生产经营有些影响的居第二位,占44.53%,认为影响不大的占5.23%。

(十五)房地产公司认为未来两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首先是自有资金,占25.88%;其次是自筹资金,占24.61%;第三位才是银行贷款,占22.29%;第四位是个人按揭贷款,占10.12%。

(十六)房地产公司未来两年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意向首先是建普通住房,占31.64%;其次是建商业用房,占23.91%;第三是建经济适用房,占17.45%;第四是建写字楼,占13.25%;第五是向其他行业投资,占6.29%,第六是建别墅与高档公寓,占4.97%。

(十七)房地产公司认为造成商品住宅空置的主要原因:第一是房价原因,占12.93%;第二是户型面积过大原因,占12.22%;第三是户型设计不合理,占11.51%;第四是小区周边环境原因,占11.15%。

(十八)房地产公司认为目前本地区商品房销售价格是适中的占43.58%,认为商品房销售价格偏高的占38.67%;认为商品房销售价格过高的占10.14%;认为商品房销售价格偏低的占6.81%。

(十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国家针对房地产行业连续两次出台调控措施,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企业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判断趋于理性。对今后一段时期房价走势,认为涨幅回落趋稳的占68.94%,19.02%被调查企业认为继续快速上涨,认为价格下跌的占2.*%,不清楚的占9.51%。被调查企业普遍认为,尽管从总体上看*房地产市场发展是健康的,房价相对比较合理,但在目前这种大的政策背景下,受影响在所难免。

第三部分房地产开发土地市场调查

(二十)房地产公司认为我市土地供应不足的占50.4%,认为土地供应量不好说的占22.98%;认为土地供应适量的占21.*%;认为土地供应过量的占3.49%。

(二十一)房地产公司认为我市目前的土地供应区域结构是“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失衡”,占45.8%,认为土地供应区域结构“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的占37.56%。

(二十二)今后我市应在中心城区的哪个区域或哪个行政区域增加土地供应量,房地产公司首选是西区,占19.97%,其次是东区,占14.1%;第三是郑东新区,占10.46%;第四是南区,占8.72%;第五是北区等。有65.93%的房地产公司认为我市应该保持适度宽松的土地政策,15.53%的房地产公司认为我市应该保持适度从紧的土地政策,13.15%的房地产公司认为我市应该保持现状。调查的大部分房地产公司需要土地大约在20亩——500亩之间,所能承受的价格大多在每亩50万——100万之间。

(二十三)房地产公司准备进行房地产开发的首选区域是东区,占14.58%,其次是在西区开发,占11.41%,第三是在北区开发,占11.09%。

第四部分住宅套型调查

结合“[20*]37号”套型面积控制规定,房地产公司认为符合我市实际的、适合三口之家现在及未来需要的紧凑、实用的套型面积是:

*

二、房地产市场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市房地产业整体上保持着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态势,但在初级发展阶段中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仍显不足。普通住宅需求占80%,且价格上涨相对较快,表明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市场供应量相对不足。同时,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控制普通商品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压力较大。

2、商业营业用房空置面积继续扩大。上半年,*市商业营业用房竣工面积10.2万平方米,销售面积为6.4万平方米,累计空置面积45.2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空置的继续增加,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密切关注,一方面造成积压和占用资金,影响资金的回笼,另一方面不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商品房市场供需结构的合理。

3、房地产市场信息公开工作仍需加强,引导企业合理投资、消费者理性购房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上半年*市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企业投资不尽合理,消费者观望等待,甚至出现不切实际的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等现象,急需加强引导。

4、房地产企业竞争实力不强。在目前*市有开发量的有200余家房地产企业,其余企业没有开发量。在700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其中一级开发资质的有4家,二级以上资质的有47家;二级以上资质企业仅占8%左右。因此,本地开发企业整体上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强,融资渠道单一,在全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均较弱,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尚未形成。

5、房地产经营不规范行为现象存在。在房地产开发、市场交易、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租赁管理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行为,一定程度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6、住房保障工作压力加大。随着*市城市框架的拉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将日益突出,住房保障工作压力将愈来愈大。

三、今后房地产发展的几点建议

1、建议对土地资源应进行高效整合后,不断投放到市场上,从而抑制土地价格的上涨趋势。针对老城区土地供应紧张且价格高,建议政府应加快环线以外市政配套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应控制未来土地价格的上涨。

针对土地供应区域位置不均衡,建议侧重加大东区和西区土地供应量,在西区和南区多开发适合中低阶层人员的住房。

2、积极引导商品房开发结构,控制商业用房开发规模。调查显示:单套户型在80平方米——120平方米的两室、三室是销售较好的户型,建议多建此类户型房子。加大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控制商业用房开发规模。要按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在土地供应、税收政策、信贷支持等方面向中、低档商品房开发倾斜,满足广大中低收入者的购房需求。

3、采取有效举措,抑制房价快速上涨势头。针对广大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发出不同档次、价位的商品房;多建中、低价位,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尽快从供给上下功夫,让中低收入水平的人群能买得起房子,能买到合适房子;切实稳定好住房价格,应制定具体措施限制“炒房”现象,加大对开发商和中介机构的管理,对有哄抬房价、乱涨价行为坚决制止。

篇(3)

截至目前,我区被征地农民26051人,征地面积为21000亩。此次调研共涉及镇、镇、乡3个乡镇的21127名被征地农民。其中:镇8671人,占受访总数的41.1%;镇9555人,占45.2%;乡2901人,占13.7%。

(一)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1.居住地分布。在受访失地农民中,区内居住20573人(其中,在城区居住11214人,在乡镇居住9539人),占受访总数的97.4%,多数居住在本地安置房;区外居住554人,占2.6%,主要是在外出务工地或就读学校居住。

2.年龄结构。从年龄结构看,中青年失地农民居多,其中:0—18岁2802人,占受访总数的13.3%;19—59岁12418人,占58.8%;60岁及以上5907人,占27.9%。

3.学历层次。从文化程度看,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比例较小,且以年轻人居多,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7426人,占35.15%;初中文化9806人,占46.41%;高中文化3338人,占15.8%;大专及以上文化557人,占2.64%。

4.参加社保情况。据调查结果显示,12363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2008年以后的失地农民),占受访总数的58.5%;常年有4150人参加失业保险(动态数据),占19.6%;11356人参加医疗保险,占53.8%;317人参加生育保险,占1.7%;1000人参加工伤保险,占4.7%。

(二)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1.劳动力就业情况。在受访失地农民中,拥有劳动力的失地农民有13178人,占受访总数的62.4%。其中:9806人实现就业,在区内就业7687人,占受访劳动力人口总数的58.3%;在区外就业2119人,占受访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6.1%;未实现就业3372人,占25.6%。可见,部分拥有劳动力的失地农民还未实现就业,政府应关注这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通过加快公益岗位开发、引导园区就业等形式,促进失地农民加快就业、就近就业和稳定就业。

2.劳动力职业分布情况。据调查数据显示,从事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1444人,占就业总数的14.7%;从事第二产业4535人,占46.2%;主要集中在工矿企业、建筑业和建筑安装业;从事第三产业3827人,占39.1%,以餐饮业、家政服务业和百货经营类为主。(见图二)

3.劳动力就业愿景和途径。在受访的未就业失地农民中,选择愿意就业2835人,占受访未就业失地农民总数的84.1%;认为无所谓432人,占受访总数的12.8%;不愿意就业105人,占受访总数的3.1%。在失地后就业途径选择中,5039余人通过中介介绍就业,占就业总数的51.4%;2082人通过亲友介绍就业,占21.2%;643人通过政府部门安置就业,占6.6%;612人通过自主创业就业,占6.2%;245人选择继续从事农业,占2.5%;1175人选择其他途径就业,占12%。(见图三)

从以上数据观察,我们发现通过中介介绍和亲友介绍是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主要在外出务工群体中体现;政府提供的服务型公益岗位和园区企业岗位未能全面实现失地农民家门口就业问题。

4.劳动力自主创业意愿和资金来源。通过调查,1666人表示有自主创业意愿,占受访总数的7.9%。在创业过程中,481人使用拆迁补助创业,248人申请小额贷款创业,39人在亲友募集下创业,79人享受政府补贴创业,210人是通过其他形式募集资金创业。

(三)失地农民收入状态。

1.家庭月收入状况。从收入水平来看,就业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有2783户,占受访总数的34.7%,其中靠领取低保金生活的家庭、就业困难家庭主要集中于此。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有4280户,占53.3%;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966户,占12%。(见图四)

2.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失地前,以农业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失地农民有11674人,占受访总数的64%;以外出务工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失地农民有4784人,占26.2%;两项合计占受访总数的90.2%,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民失地前是以农业和外出务工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失地后,从统计数据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以农业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失地农民下降到1349人,占受访总数的11%;以外出务工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失地农民有4976人,占40.1%;以自主创业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失地农民由原来的640人增加到1747人,占14.2%;以其他类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失地农民由原来的816人增加到2812人,占22.8%;可见,以农业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所占比例直线下降,主要以外出务工、自主创业和其他途径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比例增幅较大,由原来的34.2%增长到77.4%,提高了43.2个百分点。

3.失地后生活情况。通过走访调查得知,15193人认为征地后生活水平有一定改善,占受访总数的71.8%。5979人在生活上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其中,有就业困难1975人,占受访总数的10.8%;自主创业困难775人,占4.2%;医疗保障困难223人,占1.2%;住房保障困难383人,占2.1%;养老保障困难1749人,占受访总数的9.6%;其他方面困难876人,占4.8%。(见图五)上述情况,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要采取积极且富有成效的举措,积极解决以上失地农民群体生活困难,着力打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失地农民培训需求。

1.就业培训情况。调研发现,失地农民对就业培训认识不够充分,主动接受就业培训情况不容乐观,整体就业技能水平较低。统计显示,68%的失地农民从未接受过就业培训,成为就业困难最大的群体,基本上只能从事清洁工、餐饮服务等技能要求较低的行业。

2.就业培训愿景。在就业培训方面,希望接受培训的失地农民有5215人,占受访总数的28.5%。其中,想参加家政培训的占希望培训人员的10.5%,电工培训占12.3%,厨师培训占17.8%,美容美发培训占11.1%,计算机培训占32%,建筑安装培训占4.1%,现代种养技术培训占3.1%,餐饮服务培训占9.1%。失地农民最希望接受培训行业紧随市场紧俏行业走向。(见图六)

二、失地农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我区在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与就业出路问题上,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地探索,但部分失地农民在生活、培训、就业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困难。

(一)失地农民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从全区调查数据可知,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失地农民占到受访总数的81.6%,这部分失地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思想相对保守,缺乏从事二三产业工作的相应技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类失地农民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以受限制较少的临工。以罗龙镇的调查数据为例,现有的失地农民中仅有7.5%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也多以木工、泥工为主,只能从事建筑业,就业行业选择十分单一。

(二)失地农民市民观念转变缓慢。

在调查中,许多失地农民担忧:原先有地种,有房住,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现在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觉得生活无着落,还没有从有地变为无地中走出来。因此,一些失地农民在新修的安置楼房里养猪、养狗,扰乱城市社区社会环境;甚至有一些农民不思上进,拿到政府的安置补偿后整天打麻将,根本不愿意接受城市新生活,在衣、食、住、行、娱等方面与现代城市文明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社会对其市民身份的认同,逐渐导致“假性市民”人群增多。

(三)部分失地农民生活出现困难。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失地后就意味着生活已经城市化了,以往自己种自己吃,而现在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场去买,从而增加了生活成本。加之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受文化程度、职业要求、择业观念、年龄、身体等因素影响,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只能闲赋在家,靠补偿费度日,致使一部分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且土地征用赔偿还不足以长期解决失地以后的生活来源问题,因而失地后生活变得较为困难。特别是2006—2008批次的失地农民,因征地分批次且跨年代久远,加上生活成本提高和保障较低,原有补偿款目前基本已被失地农民日常花销开支,这批次失地农民逐渐陷入生活困境,对社会稳定存在着潜在隐患,容易引发问题。

(四)失地农民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在调查的家庭中,农民失地后,原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因年龄偏大、受技能限制、有病等因素影响,很难实现就业,即使一部分失地农民因征地安排进厂务工,但因企业管理不适应、技能不对称等原因而纷纷下岗,能坚持在企业工作的所剩无几。加之企业用工与失地农民需求矛盾较大,多数企业想用年轻、高学历、有技能的人才,所需岗位要求设置较高;而部分失地农民就业要求过高,大部分在择业时看重收入水平、工作环境,对时间长且管理严格的工作都选择放弃。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0%左右的失地农民已更换过企业,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就业形势不乐观。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解决失地农民出路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逐步建立起一套“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实现“一次性补偿”向“长期性保障”的战略性转变。

(一)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

1.加强就业培训组织。就业是增加失地农民收入,提高失地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也是农民市民化的重要保证。因此建议:一是根据全区失地农民基本情况,制定《区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一览表》,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情况信息库。二是由乡镇人民政府对家庭成员、经济收入、社会保障情况、就业技能、就业意愿、就业去向进行详细登记,统计失地农民人员名单及就业需求。三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加强与乡镇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统筹组织全区失地农民技能培训。

2.加快就业观念转变。在市民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迫切需要以城乡文化融合为目标,实现由行政村管理向城市社区居委会管理的转变和文化的转型。由此建议,一是对于土地已被基本征用的村,统一转业转户,建立社区居委会,按照城市社区的规范和要求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二是开展城市文化生活方面的宣传、解释和培训,更新观念、转变方式、消除陋习,实现“洗脚、上岸、进城“的转换,成为一个真正的市民。三是开展”认清形势、主动就业“形势培训,促使失地农民主动参与市场化就业。

3.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充分整合和利用好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失地农民求职意愿确定培训专业和设置课程。一是开展电工、车工等“蓝色证书”实用技术培训以及驾驶、保安、月嫂、家政等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开展房产中介、旅游、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培训。三是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与用工单位继续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和“自助餐式”培训,打造规范标准的实用性“培训超市”。

(二)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失地农民就业途径。

1.科学统筹,加大劳动力市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财政划拨专项经费,在办公场地、设备设施、队伍建设上保障劳动力市场建设,为中高级技能人员、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二是建立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制度、援助就业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竞争、交换规则,统一工作业务流程,做到劳动者求职、单位用人及职业中介行为规范有序。三是借助互联网、电视台、手机短信、城市电子屏、宣传服务卡、网站等信息宣传平台,真实、准确、快捷的供求信息,构筑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2.创新实践,探索完善安置模式。实践证明,一次性的货币补偿安置并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根本问题。因此,今后可采取股份合作、发展园区经济等多种安置模式,引领失地农民走城镇化、市民化道路。城区模式:一是在已征的国有建设用地中将规划允许的区位条件好、商机好的地段,留出部分地块给村集体进行开发建设,村集体可以自行经营、可以招商引资合股经营、可以出租经营。二是鼓励城市周边失地农民和集体将少量土地盘活起来,推行股份合作制,建商厦和公司,发展商贸。园区模式:一是继续与征地企业、招商企业签订提供一定数量或一定比例就业岗位的协议,优先安排失地农民进入园区生产企业就业。二是鼓励和扶持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围绕工业园区特色产业,自主创业,从事加工、修理或商业、服务业等行业。三是按照规划用途,征地时按比例返还一定土地给被征地的失地农民开发经营,保障其后续发展和生活来源。

3.集聚产业,促进就业岗位增加。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更是扩大城市就业的有效途径。因此,只有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才能把就业蛋糕做大。一是围绕“食品、轻工、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产能升级,可重点发展以“豆腐干”产业为代表的劳动型密集产业。二是以古街业态培育为引擎,大力发展就业潜力较大的商贸物流、商务会展、信息咨询、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创新创意等城市业态。三是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扶持失地农民发展花卉苗木、特色水产、优质蔬菜等特色产业,让失地农民有用武之地。

(三)强化政策落实,筑牢失地农民就业保障

篇(4)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语言”,是初中地理课堂学习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工具,在初中地理学习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由于初一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没有读图的基础和习惯,因而进入初中学习以后对地理课程中出现的地图感到无从适从。

从地理新课标来看培养学生“如何识图和如何使用地图以及学习地理图表的技能”是《地理新标》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新要求。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黑河市第四中学初一年级1.2班、1.5班和1.7班。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我在大量阅读了如何提高学生地理识图能力方法的研究文献后,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设计了对“初一学生地理识图能力方法的研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由个人资料、学生对学习地理识图的方法两部分组成。经筛选分析,整理出五道题目,构成调查问卷。

3.问卷调查:共向黑河市第四中学1.2班、1.5班和1.7班共计3个班发放115张问卷。

4.存在问题:

(1)初一学生没有良好的识图习惯,一幅地图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识”起。

(2)在记忆地图的时候,只能靠死记硬背地图,缺少好的记忆方法 。

(3)学习的态度不认真,目的不明确,认为识地图、记地图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解决方法

(一)采用“一读二记三分析”方法进行识图综合训练

1.“一读”即读懂地图。这是读地图综合训练的最基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三问读图法”来进行读图综合训练。“三问读图法”即每读一副地图时都沿着 “图中有什么”“图位于哪里”“图叫什么名称”这三问来读图。刚刚实施这一读图训练时,由我来提出“三问”,学生一一回答,经过我反复强化,“三问”已深入学生的头脑中,再遇到地图,学生就已经能够自己沿着这“三问”来读图了。“三问读图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巧,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2.“二记”即强化学生记忆一幅地图,明确三问之后就要熟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名称和位置,初一地理主要以世界地理为主,大多数国家地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比较难记,因此在讲授新课时每讲到一个地区、国家时,都以实景图片或播放短片介绍该地区的主要特征,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该地区的印象,同时也可以采用顺口溜法、谐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地名,有时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想办法记忆,有时学生想出的办法出乎我的意料,学生想出方法有时更有创新性、更幽默、更有效果。

3.“三分析”即分析地图内在含义,只记住地理名称和位置,并不是学好地图的标志,因此学生读图过程中必须要会分析地图,例如,从《世界的人口分布图》中只能读出世界上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地区,那为什么会这样?这就需要学生利用学过的相关的地图来解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真正学到了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二)记忆地图位置,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识图技巧与方法

1.记忆地理位置,首先我要求学生熟记《世界地图》,脑子中有世界地图的轮廓,再将这一区域还原到世界地图中去,这样就容易记忆了。

2.记忆地形与河流时,尤其记忆世界河流的时候,学生记忆非常的困难,记忆效果不是很好。例如在讲授新课东南亚地形时,强制学生记忆,记忆效果非常的差,因此我采取尝试通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来记忆。要求学生使用橡皮泥来塑造中南半岛的地形,要求学生所使用的橡皮泥颜色要与图中的颜色保持一致,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认识与记忆,再看地形图时就能将其立体化、全面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又有利知识的迁移。

3.国家、交通也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很难记忆的,记忆国家与交通,通过组织学生“虚拟”旅游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记忆。“虚拟”活动包括设计旅游路线、导游介绍当地景观等等。例如,在学习欧洲西部的国家时,国家比较多学生很难记忆,这时我让学生安排设计欧洲7日游路线,形式为小组活动,每组派一名代表当导游向全班展示,去旅游观赏当地的景观和自然环境。

4.最后填图巩固,落实到笔上,为了巩固学生的记忆,在每节课上设计了填图环节,通过填图帮助学生熟记各种地理事物名称、位置。

篇(5)

中图分类号:S6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18-0073-02

水芹[Oenanthe javanica (Bl.) DC.]属伞形科水芹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蔬菜,原产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生蔬菜之一,其主产区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1]。水芹营养价值较高,且有清热、利尿、降压降脂等食疗功效[2,3],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在海南,水芹与莲藕同为主要水生蔬菜,二者年种植面积约667 hm2,其中,水芹主要分布于文昌市东路镇、海口市长流镇与旧州镇、屯昌县及琼海市部分地区。相比较而言,东路镇水芹生产技术较高,基本达到终年生产(其他地方仅在冬春生产上市)。2013年8月、12月以及2014年3月、5月对海南文昌市东路镇水芹生产基地进行调查,掌握了文昌水芹产业发展现状,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1 文昌市东路镇水芹生产基地现状及优势

1.1 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①水源充沛 该基地水源来自凤谭水库,可终年不间断供应水芹生产用水。

②基地地理条件良好 该基地地势平坦、宽阔,133.3 hm2以上连片生产,四周开阔无山丘树林遮挡,通风良好。

③基地基础建设较好 该基地排灌系统已基本建成,基地具有硬化灌溉渠道及硬化道路,能保证水芹收获、清洗及外运销售。

1.2 是海南省最大的水芹生产基地和唯一的终年产品供应基地

该基地全年种植,产量较高,每茬单产4 000~ 5 000 kg/667 m2,年总产量16~20 t/667 m2。

1.3 效益较好

水芹为该基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每667 m2年产值约6万元。

1.4 政府重视程度较高

各级政府除为该基地投资建设道路及排灌系统外,还建有荫棚,133.3 hm2以上农田连片建设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1.5 农民种植技术及积极性较高

该基地农民已掌握张网搭架栽培技术,基地架材均为农户自购的耐浸水进口柚木。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苗退化

该基地所用品种为当地传统的农家种,长期无性繁殖,加之未采用科学的提纯复壮技术,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催芽、育苗、选苗技术[4,5],导致生产中出现较多弱苗,且斑枯病严重。另外,海南全省水芹品种趋于单一化,夏季极易枯死或开花衰败,缺少遮光降温条件则无法获取产量,甚至难以安全越夏。

2.2 遮阳技术欠妥

该基地遮阳大棚采用连片大面积覆盖,每张遮阳网覆盖大棚长达100 m以上,且每个连片遮阳区域内有多个农户,农户无法根据自家生产单独调整遮阳网开闭。而水芹为喜凉性蔬菜,在高温长日照条件下容易开花[3],除气温过高或软化及其他栽培需要外,应避免全天遮阳,以防徒长或分蘖少;另外,过度遮阳虽能降温,但是产量和品质均降低[6]。

2.3 病害严重

海南热带地区水芹生产主要病害为斑枯病[3],该基地品种退化及种植密度过高(农民为追求高产片面增加种植密度)是斑枯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2.4 商品率相对较低

该基地因种植密度过大而造成初级产品弱苗、纤细苗过多,商品率低下[7]。

2.5 周年生产技术有待改进

该基地年生产4茬水芹,夏季栽培费时较长(约3个月)。笔者2013年在湖北进行水生蔬菜调研知悉,我国水芹生产技术较高的武汉市蔬菜研究所每年可生产6茬。对比海南东路水芹生产技术可发现,东路镇农户采用传统的扦插繁殖技术而非排开育苗移栽技术。再者,东路水芹基地未充分采用遮阳、喷水降温技术,没有完全克服水芹因夏季高温而产生的休眠、生长缓慢等生理障碍[8]。

2.6 水肥管理不合理

该基地肥料基本采用三元复合肥,水分控制技术中未采用控促根及提水软化技术[9]。

3 水芹生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水芹有清热、利尿、降压降脂等功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日趋严重,水芹的消费日益增加[2]。水芹既可作为我省主要的夏秋度淡蔬菜之一,又可作为冬季北运蔬菜。就水芹本身生理习性而言,该蔬菜既不耐热也不耐冷(其正常生长要求12~24℃)[3],但耐风雨(不可被雨水长时间淹没[10]),采用必要降温设施及适当选用耐热品种则可保证我省全年水芹生产。

4 建议

一是引进改良及提纯复壮当地品种。从国内外引进耐热抗病品种进行筛选,特别是与国家水生蔬菜研究中心合作,以及从东南亚热带地区引种,用作地方品种资源改良。二是建设育苗、种子繁殖基地。进行标准化育苗、培育壮苗。三是政府牵头,研究院所与基地共建。建议由政府牵头,联合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与东路水芹生产基地进行产研共建,在遮阳网覆盖(覆盖时间及遮光率等)、微喷降温、排开播种、肥水调控等技术层面共同研发,以提高水芹产量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创立地方品牌。四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应进一步扶持该基地农户改造水芹生产田块基础建设,提高田埂高度,有利于通过调控水位软化水芹、提高品质。

参考文献

[1] 柯卫东,刘义满,黄新芳.水生蔬菜安全生产技术指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 黄凯丰,时政,欧腾,等.水芹的营养保健成分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434-435.

[3] 夏月明,朱玉萍,吴明兴,等.夏季大棚水芹连作障碍防治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58-160.

[4] 叶元英,黄新芳,柯卫东.水芹栽培技术简介[J].蔬菜,2008(11):34-35.

[5] 尹渝来,鲍忠洲,孙芳芳,等.早中熟水芹新品种苏芹杂5号的选育[J].长江蔬菜,2012(16):19-20.

[6] 陈晓红,江解增,徐媛,等.遮阳网覆盖对初夏湿栽水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0,38(4):172-173.

[7] 彭惠蓉,程光忠,郭肖,等.不同移栽密度对水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2):40-41,57.

篇(6)

二、调查结果详述

2、地黄当前市场环节的货物走动情况分布货物走动情况样本量百分比快27%一般1037%慢1556%

篇(7)

二、山西部丘陵岗地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评价

通过对市山西部地区等村的土壤样品采集、化验、分析和汇总,根据数据结果进行土宜性评价,结果如下:

三、山西部丘陵耕地土壤特点、改良办法及适宜作物

1.村地块土壤特点、改良办法及适宜作物。该区域面积约7000亩,土壤类型紫泥土、紫砂土,Ph值6-6.8,中性偏酸、有机质偏低、磷钾丰富、土层浅,部分岩石,土壤不肥沃,紫砂土包浆,紫泥土粘重。改良办法:增施有机肥。适宜梯田种植苗木、茶树等,建设水肥一体化解决干旱问题。

2、村地块土壤特点、改良办法及适宜作物。该区域面积4000亩左右,土壤类型为岭沙土,Ph值5-5.4、偏酸、有机质低、磷钾丰富、土层浅、沙性强。改良办法:增施有机肥,生石灰调酸。适宜种植果树、苗木等作物。建设水肥一体化解决干旱问题。

篇(8)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近些年来,出现全国性的房地产过热现象,房地产的价格不断攀升。国家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2002年以来针对房地产过热、房价过高现象,出台了一系的宏观调控政策,希望有效的抑制房价的上涨,特别是近期新国八条的出台进一步显示了国家在调控房价上的坚定决心,以此我们此次针对郑州市本地区的房地产需求现状、消费者的居住现状及购房定位情况所进行问卷调查,便是根据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这门课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加强对学科的理解和方法的应用,从而对该地区的房地产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调查方法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郑州市居民进行随机调查问答,调查对象年龄在20-60岁之间,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获取调查结

果后采用Excel表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并经过严格的复核,以图表形式具体反映出目前郑州房地产市场方面的情况。 三.调查结果 1.居住条件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在消费者的居住条件中,出租房和商品房所占比

例较大,均占40%;其次是福利房占14%,然后为经济适用房占6%。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郑州市消费者居住条件以出租房和自购商品房为主,而经济适用房较少,从而说明郑州市住房保障体系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

2.家庭收入分析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郑州市消费者家庭月总收入主要集中到2000-4000元范围内,占到被调查者的50%;其次是4000-6000元范围,占到23.53%;排到第三位的是2000元以下,占17.65%;而6000-8000元以及8000元以上的消费者比例甚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郑州市消费者家庭月总收入水平仍然偏低,故消费者购房需求不旺,也即居民收入水平与购房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房地产开发定价时务必要考虑消费者实际家庭收入水平。 3.

住房面积分析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消费者的住房面积中,80-100平方米所占比例较大,为54%;100-130平方米占17%;50-80平方米占14%;50平方米的为9%;130平方米占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住房面积的要求主要为80-100平方米,开发商在设计住宅面积时,应把重心放在该面积范围内。 4.居民信息获得途径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获得房地产信息的途径有报纸、朋友/亲人传播、户外广告、电视、中介机构、网络、专业杂志、房展会、其他,各占比例依次为63%、51%、49%、34%、34%、17%、11%、11%、1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开发商在进行宣传时可以着重利用报纸和户外广告,并且要注重服务水平和房产质量,使该房产在消费者的人际关系网中得到大力推广。 5.居民购房计划分析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计划在3-5年内购房的占

40%;5年的占28.57%;2年的占25.71%;一年和半年的均为2.8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积极性不高,开发商应提高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 6.居民购房目的分析

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的购房目的84%为自住;10%为

出租;6 %为升值转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多数消费者购房是为自己和家人居住,靠出租和转卖等投资手段来获取利润所占比例较小。

7.居民能承受房价分析 .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19%的人能接受3000元/平米一下,54%的人能接受3000-5000元/平米,19%的人能接受5000-8000元/平米,7%的人能接受8000-10000元/平米,2%的人能接受10000元/平米以上。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还是中等收入水平,能接受的房价还是在5000元/平米一下,而现实房价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居高不下,让普通居民无法接受。 8.居民购房面积分析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对房屋面积的要求大多数为80-100m3,占45.71%;100-130 m3占28.57%;130 m3 占20%;50-80m3占5.71%;50 m3为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消费者对房屋面积的要求为80-100m3,开发商在设计房屋时应适当增大该类房屋的数量。

9.居民购房付款方式分析

选择分期付款方式的购房者占63%,选择银行付款的购房者占20%,选择一次性付清的购房者占17%,选择公积金贷款的购房者占3%。

10.居民对购房配套设施的要求分析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购房时最关注的生活配套设施是学校教育资源、超市及菜场,各占到被调查者的69%;其次是医疗卫生设施和绿地广场,各占到66%;排到第三位的是休闲场所,占51%;然后依次是商业步行街,占23%;餐饮场所和停车场占8%。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学校教育资源、超市及菜场是消费者最注重的生活配套设施,开发商在开发一定要注意地段的选择。

11.居民对建筑风格要求的分析

从调查分析看,选择欧式风格的购房者的比例占33.33%,选择现代简洁式风格的购房者的比例占25%,选择中西结合购房者的比例占22.22%,选择中式风格的购房者的比例将近占20%。

12.居民对未来两年郑州房价的分析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未来两年郑州市的房价来说,认为有上涨可能性的占到多数,为37%,认为变化不大的占到了31%,不好说的占到20%,认为可能会下跌的占到了11%。 13.开发商与购房者矛盾分析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开发商与购房者的主要矛盾是开发商定价过高,占40%;其次是面积缩水,占22%;开发商的诚信问题占17%;质量缩水占16%;合同不平等占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开发商缓解与购房者矛盾的最直接手段是降低房价,并且还要提高房屋质量和开发商的诚信。

三、问题和建议

就目前居民的住房条件来看,居民家庭月收入水平低,住房面积小是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对于未来有购房计划的居民来说,大多数人只会为家人居住而购房,很少的人会拥有多余的资金来进行房地产的投资,而且所能接受的房价在5000/平米以下的居多,大家未来的购房需要也在100平米左右,满足家庭居住即可;针对郑州市未来几年的房价水平,多数认为会有上涨空间,但仍有部分人反映,如果房价继续上涨,居民无法支付房款,房价或许有下降的可能。从长远来看,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子,甚至租不起房子。

加快经济建设,政府制定惠民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这是解决房价问题的关键;国家要采用宏观调控手段,加大调控力度,稳定房价;政府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开发商行为,提高房屋质量,

增加保障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数量,保证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

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优秀范文篇【二】

两港一城建设热潮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了我区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目前房地产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房地产业直接税收占到总税收的15%左右,相关税收占到总税收的30%;如果加上契税收入,则占到36%。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地产业对税收的支柱作用会更加明显。

近期,中央和市陆续出台了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对于受外部环境影响较敏感的房地产业来说,政策的调整无疑会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认清我区房地产市场现状,客观分析政策对房地产走势的影响,从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保持我区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今年1-6月,我区房地产业实现税收5亿元,同比增长8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7.3亿元,其中住宅投资完成23亿元;商品房施工面积489.9万平方米,销售100万平方米。今年以来,我区房地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房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速

我区近年的大开发大建设态势和房地产市场的走热使得房产开发商对我区房地产市场前景纷纷看好。今年上半年我区房地产开发仍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较快增长势头,1-6月,房地产开发平均增速为42.2%,具体走势见图一。其中,住宅建设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地位突出,占到房地产开发全部投资的62%;商业营业用房今年开发增速也持续走高,2-6月累计增速分别为:2.6%、15.2%、84.5%、79.1%、1.9倍;办公楼开发投资也保持了10倍以上的增速。

2、房产销售势头回落明显

今年我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的同比增速均呈逐月下降趋势,2-6月的增速走势见图二:

从商品房预售情况来看,回落趋势明显。1-6月全区预售3940套,总面积50.6万平方米;预售套数和面积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降低了15.5%和15.4%。出于对宏观政策的观望心态,3月份我区商品房预售出现了一次明显下降,4月份仅售出474套,总面积6.5万平方米,与3月份相比均下降了44.3%。5月、6月继续维持了较低的预售水平,每月预售385套,总面积5万平方米左右。

3、房产平均价格持续走高

虽然今年年初开始,中央及市频频出台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有关政策,但年后,房地产市场已进入快速上涨的新一轮行情,由于土地的稀缺性、百姓改善住房的实际需求支撑以及跟涨不跟跌的投资心理等因素影响,我区房价也呈持续走高的态势。

自年开始,我区房地产价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提升,房价在、、年分别同比上涨20.5%、30%和42%。目前,我区新建商品房均价已达5590元每平方米,同比上升20%;存量房均价已达5000元每平方米,同比上升47%。

二、近期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对我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影响

由于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市场投机成份严重,中央将防范房地产风险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市也出台了多项有关政策,加强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中央和市的政策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调控房市:

篇(9)

新媒体阅读的确容易形成碎片化倾向,但也有较多优势。最重要的是,它让全民阅读得到落实。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达6.8亿,很多都通过智能手机,来浏览相关图片,查询资料,就连最偏僻的乡镇角落,文化程度不高的打工者,也学会了现代化阅读方式,阅读行为通过手机传达到了基层角落。公民阅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朴实扎实,深入人心。

其实,新媒体阅读早已呈现出浓厚的知识化倾向。中国出版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郝振省在对2008年龙源期刊网的网络传播排行的解读中就曾表示,2008年的网络读者不再像2007年那样目光散漫、游移不定、无心阅读,而是心无旁骛地为他们所喜欢的期刊内容而来。除了注重传统的休闲性阅读,也开始注重知识性阅读。另据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数字化阅读群体中,阅读主体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网络阅读的认知与接受度也越高。其中,博士研究生的数字化阅读比率最高,高达90.9%。新媒体阅读的知识性、深厚性、目的性不断增加,并不是一些媒体所担心的浅尝辄止。

苏格拉底曾把文字比作有毒的礼物会拉大人与人心灵与心灵直接对话的距离。我们用传统思维一味否定新媒体阅读,何尝不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担忧呢?作为新阅读实施者,他们有没有得到收获,愿不愿意继续阅读,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国民阅读率的不断上升,也证明了他们愿意选择这种方式。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利文森认为,人的主体性会促进媒介向着越来越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观点显得更积极一些。

与其抱怨,不如对新媒体阅读进行科学引导。如可以建立现代化的公共阅读资源库,为公众提供更多方便。另外,还要多提醒网络阅读的双刃剑效应,让大家提升网络自控力,逐步培养独立自主、懂得思考的网络阅读习惯。

篇(10)

,原是区的一个建制镇,原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3.68万人,耕地面积40815亩,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容,国家西气东送、苏嘉杭高速为、市绕城高速和东方大道等建设工程的实施,镇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04年5月8日撤镇改为街道,归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原21个行政村,加上从车坊镇划入3个村,撤并为14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原有4.08万亩稻田、湖荡烂田,现仅为1.5万亩。各项工程建设征土用地涉及18个村,2005年止,有失地农民16519名,占总人口的44.8%,其中老年人员3541人,保养人员5490人,剩余劳动力5380人,被扶养人员2108人。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被拆迁的村民已搬入国泰、通桥、塘南、姜家4个居民新村定居,其中国泰新村目前已有1600多户农户分别住进了别墅或公寓楼等安置房,过上了有保安、环卫、医疗配置比较齐全、交通便捷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结构转变为以二三产业为主体产业格局,劳动力以务农为主变为就业多样化。2005年,全街道完成工业销售17.7亿元,财政收入1.5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5%、55.4%,农村人均纯收入8010元,增长10.8%。通过有序、良性转变,呈现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新局面。

二、积极的举措

街道党委办事处,认真贯彻落实区区委、政府出台的[2003]63号《关于对被征使用土地农民实行补偿的规范方法的通知》和[2004]81号《关于市区进一步完善已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行办法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对失地农民养老、医保、低保、就业四个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建立起了失地补偿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1、失地农民养老保障。

街道目前养老保障待遇的落实分为六种情况:(1)失地时已达退休年龄(即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每人每月享受120元农保金和40元补差,计160元。2006年1月1日起再增补差20元,计每月180元;(2)失地后达到退休年龄的,农保转城保,即2005年达到城保退休年龄的失地农民,每月养老金385元,2005年7月1日起月增47元,为每月432元。对这一农保转城保政策,失地农民尤为拥护,若老夫妻俩有800多元月收入,生活基本不愁。目前全街道有502位失地农民已享受这个标准;(3)保养人员(即男45-59、女35-54周岁)每人每月发放160元生活补贴费;(4)剩余劳动力(即男18-44周岁、女18-34周岁)每人每月发放150元生活补贴费(限发10年);(5)被抚养人员(指失地时不满16周岁,但取得二轮承包证的)每月补助生活费50元(限发10年);(6)区委[2003]63号文件出台之前失地的剩余劳动力采取一次性货币安置,每人发18000-15000元。

2、失地农民医疗保障。

主要是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到目前为止,100%的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06年,参保人员个人出资50元,村(社区)出资40元,区财政补贴50元,全年共计每位失地农民的医保金额是140元。一旦生病就医可以按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手册规定标准结报医药费。

3、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

据民政办2005年统计,农民月收入不足180元/人、城镇居民月收入不足300元/人的低保户共349户,全年发放低保金79万多元(区和街道各半负担),并对近600户临时困难户发放补助费18万余元,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有了一定保障。

4、失地劳动力就业。

据统计,目前全街道共有失地失业劳动力2200人,除间隙性零杂工外,已采取种种途径解决就业的占近70%,还有30%左右仍需着力安置。

三、期盼与建议

通过对失地农民“三保一就业”的调查,我们感到:街道对贯彻落实失地农民的各项政策措施是有力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大多数农民在就业增收上反映较好。如六丰村顾水林,他今年62岁,原为六丰村10组,现已搬迁入住安置房,他上有老父母,下有三个儿子、老父母及妻子享受每月180元农保金,自己已由农保转城保,月享受432元退休金,三个儿子均有自己的工作和稳定收入,加上均已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生产比较稳定。他对失地补偿政策比较满意。据调查,像顾水林家这样的村民户约占全村的30%以上。

调查走访中,我们也实地听到有的失地农民反映的意愿和期盼,原塘东村村民沈小泉,现年70岁,随征地拆迁,2005年全家5人已搬迁国泰新村。他说:失地前是小康户,现在变贫困户。失地前儿子开爿羊毛衫加工小厂,年收入2-3万元,自己在村打水机房管水,每年有1万元左右收入,全家承包6亩多地,种种、养养、吃吃,粮、菜、禽还有余,全家人均收往前超万元,生活基本达小康。现在厂拆了,地没了,收入降了。老夫妻俩靠农保,小夫妻俩做打杂工,年收入不足2万元,孙子15岁在读书,开门七件事,加上人情往来,样样得化钱,原积蓄用完,生活达不到一般人家水平。他又讲,现在指望小辈忠诚点(敬老、爱幼),领导关心点(社保、医保标准逐步提高),我们开心点(心情舒畅,乐观);对家庭,现在住得舒畅安稳,希望子女工作认真,收入稳定,孙辈好学上进,早日成才。有人对此现象戏称:住新房(拆迁安置房),穿西装,口袋缺钱心里慌。

根据调查和农民座谈的情况,如何进一步搞好失地农民的“三保一就业”工作,我们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和强化:

(一)深化养老保障。一是农保应逐步向城保转化,以缩小城保与农保的差距。尤其要注重解决早失地难进城保,仅享受农保的问题。按理说,早失地者早贡献、多贡献,不能让这部分人员吃亏。二是对2003年区委63号文件出台前,实施失地农民一次性补偿安置的,应采取适当措施,如建立相应的补助机制和逐步列入农保转城保的方法,以消除后遗症。

(二)完善医疗保障。失地农民的医保,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在今后实践中还应在制度设计、个人帐户、大病统筹、门诊报销以及医疗网点等等方面多考虑失地农民人群、老年人群的特殊性,强化人性化管理,深化医保制度。

(三)改善低保制度。对因病、因灾或突发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户,要充分发挥民政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机制,扶贫帮困,使弱势群体有基本生活保障,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强化再就业工作。失地农民就业如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各级各地都比较关心重视,区、街道、村(社区居委会)均做了大量工作并收到了明显成效,但仍需加大对失地农民就业引导、鼓励、扶持的力度,形成政府、失地农民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稳定社会的目的。

1、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竞争力。农民从田里走入企业、单位,要有一个技能升级的适应过程。对此,近几年来,以镇(街道)为主体加强了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2005年我街道就培训了1762人次,并发了培训证书,这对改善失地农民文化素质、生产技能“两低”(低文化、低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后仍需加强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让失地农民适应就业需求。

2、办好聘专场,积极推荐就业。据统计,近几年来镇(街道)已办劳动力招聘专场46期,企业提供2640多个岗位,应聘成功的有1690人,成功率64%,其中本地劳力达1192人。今后仍要进一步办好招聘专场,沟通就业供求,方便失地农民就业。

3、搭好就业平台,内联外扩,促进多渠道就业。一是要进一步发挥街道劳动社保中心作用,建立好一户一表的劳动力数据库。强化数据库的动态管理,有的放矢,提高就业率。二是进一步加大街道、村(社区)和企业的联动,互通培训、招工、用工信息,全力推荐或接纳本地劳力就业,倡导企业后勤岗位全部使用本地劳力。三是进一步发挥商会作用,积极推荐农村劳力就业。据调查,近年来在商会支持下,已有44户“两低”劳力就业。今后仍要继续做好工作。四是进一步外扩,向辖区周边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镇、村推介本地劳力,使失地劳力就近择业上岗。

4、加强引导,鼓励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一是政策上扶持,对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应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一样,在准入、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对吸纳失地农民劳力的企业可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社保补贴。二是创业引导,对有能力开店、办厂、搞运销的人员,应积极倡导鼓励,并在工商、税收、行政服务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三是扶持“双低”劳力就业,对于文化水平低、技能低的原长期务农劳力,应在环卫、绿化等岗位给予优先安置,发挥他(她)们勤劳和吃苦耐劳的优势。

上一篇: 安全施工方案 下一篇: 员工自评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