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43: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七颗钻石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清澈新鲜劳累竟然哀伤舔水反正
涌出喜出望外匆匆忙忙递给忍住凑上去咽唾沫
续编故事
1.(出示插图)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的课程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意在引领我们广大老师通过教学模式的实施,快速走进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多年的一线实践,我觉得不管哪种课堂,只有做到“简单”、“实用”才可能成就自己的高效课堂。
一.教案的简单、实用
应当看到,当前的课堂,教师的教学任务好像是甩了“包袱”变轻松了,但实际上是更重了,因为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课中的顺利与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课前的准备工作是课堂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准备“简单”、“实用”的教案尤为重要。编好教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读人,即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爱好、生活经验、“学力”水平、思维特征、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跳起来摘桃子的“弹跳能力”、课堂即时情绪等等。只有读好“人”,才能在备课和上课时最大限度的关注每一位学生。
读书,即充分了解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思想方法、重点难点、所处地位、薄弱环节等。
只有做到“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根据实际去编写“实用”的教案,才会使课堂顺利、热烈而有效。
编写实用的教案,要能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同学:对于基础差的同学,要给他们设计出相应的过渡环节,这样在上课时他们就能跟上老师的步伐;对于那些活跃且反应快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一些探讨的问题,来让他们一展手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展示机会,看到自己的优点,获得成就感。
教案的编写还要有创意。所谓创意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就是准备实施教学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教学创意讲究“新”、“简”、“实”、“活”。如在教《七颗钻石》一课时可把这一课教学创意定义为:集体训练。这一课的教学共分为三个板块:读的训练、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品读课文的训练。
二.课堂训练的简单、实用
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在教学中进行了几个大板块的训练,简单易学、实效高,。
第一板块:读的训练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用讲故事的语调自由读第二段。
3.用讲故事的语调自由读第三段。(老师问:是不是还应该加点东西上去?当时老师很有感情地读了本段的第一句话。顿时学生的朗读热情一下被激发,个个读得很投入。在朗读展示环节,发现学生读得十分精彩,上面的三步朗读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样一路走下来,学生个个能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了。同样是指导读课文,老师加了个“用讲故事的语调来读”便让学生感到新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加上老师的具体指导,效果出奇得好。
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形式和文学内容的最好融合,既是对语言的积累,又能引发学生对文学内容的思考。
读好课文,有了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板块的训练。
第二板块: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
出示训练要求(一):
1.概说故事的内容。
2.概说故事的主人公。
3.从童话特点的角度概说课文。
4.概说这个故事的意义。
这几个问题是对文学内容和主旨的领悟,由浅入深,角度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标倡导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其他教育教学思想的贯彻一样,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因而,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真诚地和学生探讨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教师应面带微笑地走进一个个小组,鼓励学生把握机会来积极地表现自己,而不应使学生因为教师的到来而有所顾忌,影响原本正常的学习秩序。
在小组合作中,“倾听”这一方式尤为重要,教师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要一边听一边想,特别是要把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边听别人的发言边做记录,同时准备自己的发言。要善于动脑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论和辩论,有时甚至可以跨组谈论。只要对解决问题有益的方式和行为都是允许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存感激的心态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不断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习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出示活动要求(二):
话题一:开头不写第一段不行吗?
话题二:故事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
话题三:文中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
话题四:结尾处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
这篇简单的童话故事,处处都体现写作的技巧,通过以上四个话题,以文本为中介,在学生和习作之间建起一座多维、有效的桥梁,使课堂“鲜活”起来,以期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出示活动要求(三):
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想想小姑娘和其他村民以后的生活情况。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练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对情节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紧针密线,巨细无遗的抒写,总要给读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补充的天地。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抓住这些“孔隙”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这样既收到读懂课文之利,又获得发展想象之益。
老师在课堂上要凭着自己扎实的阅读功底,做到对学生提到的问题了如指掌,对作品的分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真切的体会和感受,有高于学生之处,教学语言词汇丰富,感情真挚,能够开启学生的心窗,开阔学生的眼界,赢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能够在教学中与学生展开真正的交流和对话。此外,教师要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一个阅读的榜样,对学生阅读态度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高素质的教师实施的素质教育”。
这样,整堂课简单、明了、好上。一位专家曾说过:好的创意能够让人一眼看出他的简明,于是可用、有用。创意离开了“有用”二字,可能就只是“畅想”了。
三.教学媒体的简单、实用
课的简单、实用还体现在多媒体的应用上:少一点色彩,少一点画面。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被我们广大教师所喜爱,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在实际教学,特别是公开教学中,媒体辅助,特别是课件的泛滥已成为教学的一大痼疾。一节没有多媒体的公开课好像大家都没有见过,是否应用多媒体也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课件的画面越来越鲜活,声音越来越优美,设计越来越精确,环节越来越细腻。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课件无处不在,取代了课本,代替了板书。不难想像,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跟着课件走,课件帮着学生学,人为地降低思维要求,只要学生仔细观察,知识形成的过程清清楚楚,还谈何探究,还谈何促进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让人尴尬的是,有的教师因计算机操作不熟悉,造成课件中途无法运行,只好配个“助教”,此时班上的学生便闹开了,刚刚调整好的积极状态也随之消散了。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当下的新课堂创设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但这种作用要用在点子上,不能只顾外表,不注重实效。使用现代化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完全代替黑板,教师只有把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没有多媒体,我们仍可以上一堂成功的教学课。
我们现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整合性加强,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思想,教材分单元编写,每个单元的课文、“导语”到“语文园地”都围绕一定的专题;主题体现时代意识,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导学特色明显,易于学生接受;体现开放融合,注重延伸渗透。新教材所选课文内容丰富,涵盖深广,或文质兼美,或借景抒情,或饱含真谛……这样的教材怎能不吸引我们静下心来反复研读?于永正老师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当我们认真研读教材时,你会发现每一遍都有新感受,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书常读常新。”不知不觉中,你品读课文能力提高了;教学“题眼”或文眼抓准了;教学重、难点突出了,……于是,你惊喜地发现,自己能抛开教案书,独自备课了。例如:我在上三年级语文《七颗钻石》时,当我反复研读文本后,我觉得可以抛开教参,利用今年广西地区大旱,上网查询了一些旱情照片(土地、植物、动物、人们),制成课件,以此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因为孩子们生活在江南水乡,对水的珍贵,认识还不够深刻,通过广西的真实画面,给孩子们带来情感震撼。)果然,孩子们看完图片后,脸色凝重,特别的安静。我适机以饱含深情的语调,讲述一个小女孩在极度口渴的情况下,意外拥有了一罐水,她自己却一口也没喝,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七颗钻石》中去寻找答案。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大声朗读起课文来。
二 加强交流
现在提倡集体备课,可在农村小学,一般一个年级仅有一个班,仅有一个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就成了一个口号而已。但我们农村小学教师不集体备课,就意味着不交流吗?不是的。当我们遇到疑难问题或新知识点,我们就会交流交流,甚至引发辩论。在交流辩论中 ,我们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教学水平。去年的辩论仍令我记忆犹新。当时,有位同事说:“偏旁大于部首。”而我却说:“部首大于偏旁。”那位同事的依据是同步训练中的一段有关偏旁与部首的解说。我的依据是点、横、撇、捺都是部首,却不是偏旁。我们俩各执一词,辩论得还挺激烈,谁也没说服谁。虽说争辩没有结果,但勾起了我的探究欲望。放学后,我翻开那本同步训练,仔细地读了那段话,发现是自己错了:偏旁真的大于部首。偏旁是指构成汉字合体字的基本结构单位。如:明——日+月;规——夫+见。部首是指在编写字典时,把具有相同表意偏旁(形旁)的字归为一部,并将这偏旁放在该部的开头,作为一部之首,这个偏旁就叫部首。部首是在偏旁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出来的。这时,这位同事正好走回来拿东西。我真诚地对她说:“是我弄错了。”我感谢去年的那场争辩,让我对这个知识点记忆犹新。
三 总结反思
有人说:“写十年教案成不了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名师。”这句话深刻反应出写反思的必要性。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开始在教学批改时、在教学后总结、反思,确实有不少好处。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的同步训练第一题是叫孩子们给“一”字加上声调。题目是这样的:yi一阵风 yi一首歌 yi 一会儿 yi 一幅画 yi一场雨 yi一头牛
批改这道题,让我很头疼。我只能一边读一边改。我问办公室的同事,这个“一”的变调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掌握。有位同事说:“就是靠读,约定俗成的。”我继续批改这道题。读着读着,我发现了“一”的变调规律:看“一”后面的字的声调,当后面的字是去声时,“一”读阳平(第二声);当“一”后面的字是阴、阳、上这三声时,“一”读去声(第四声)。我又自己举了几个例子,证明了我的归纳是正确的,我非常高兴。紧接着,我又陷入了矛盾中:是让孩子们充分读熟呢?还是把规律教给他们?教规律会不会太难理解?熟读的话,下次重新搭配,孩子们又傻眼了。思量片刻,我决定教给他们规律。他们理解了“一”变调的规律,就算再怎么随意搭配,也能应付自如了。
上课铃响了,我抱着同步训练走上了讲台。我把题目抄在黑板上,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起了“一”变调的规律。为了测试孩子们是否听懂,我又编了几个“一”的搭配,让他们再做。我惊喜地发现:我是对的,大多数孩子都做对了。事实证明: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方法,比让他们死记硬背要有效多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与学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他的学生有着真诚的爱心,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而充满幻想的世界,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价值观念和游戏规则去活动的,我们成年人虽然也曾是个孩子,但遗憾的是,一旦长大成人之后,便很快忘却了属于孩子的价值,在孩子面前不自觉地变得“高大”起来,动不动就要板起面孔,甚至粗暴地去干预和任意改变孩子的世界,那颗爱心也便随之飘飞走远。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是成人派往儿童世界的爱的使者,去传送知识,传播爱心,这就要求教师要真切的关爱学生,深入的了解学生,自觉到与孩子做到情感交融,把爱心永远放在胸怀,这样,孩子们才能“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亲其道”,那怎样让爱走进阅读课堂?怎样让孩子亲其师?怎样让爱驻足于孩子心田?怎样把爱放飞……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着手,希望能让广大的语文教师引领孩子们在阅读教学的天地中找到爱、拥有爱、放飞爱……
1、蹲下来看孩子,让爱蕴含在师生的沟通之中
情感的沟通是双方互动的,成功的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缔造的。那怎样才能创设水融的师生关系呢?在教学中只有发扬民主,用爱来感化、引领孩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蹲下来看孩子,把平日的高大、威严、冷酷摒弃,只有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感情才会融洽、思想才会一致,才能够做到心心相印,浑然一体,水融。其实,这样的效果并非要刻意地去追求,而在于平时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赞扬、一包容……记得有一次我上公开课,在板书之后,有一个孩子忽地大叫一声:“老师,您的字写错了。”当时,全班的孩子鸦雀无声,所有的听课老师也都在静候我的反应。我微笑着问:“哪一个字?”他嗫嚅了半天也没指出来:“看错了。”全班孩子窃笑不已,都在等候我的大发雷霆抑或愤怒的眼神,可是,当时的我却震憾而感到:虽然孩子没有指出来,虽然是一时粗心,可他是在尽心尽力地听,用心用情地投入呀!我微笑着抚摸着他的头,真诚地说:“谢谢你,孩子,老师祝你做一个细心而永远敢于直言的孩子,好吗?”我注意到这时,孩子的脸因激动而发红了,同学们的脸因感到而放光彩了……接下来的课上得异常热烈,孩子们“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口张开,小眼闪光”,我想,这是真情呼唤出了孩子们心灵的花朵吧。是呀!教师应该是汩汩流淌的真情之水,永远环绕在孩子们的身边,用无私的爱心,执著的努力,引导孩子去体会教师的爱,去体会课堂的精彩,去感悟人性的真善美。关键只在于,你是否已经蹲下身子去和孩子沟通了呢!
2、站起来领孩子,让爱驻足于孩子的心田之间
爱犹如小河般缓缓流淌,怎样让这条小河驻足于孩子们的心间?不是剧本式的教案,不是演戏式的课堂,更不是空洞得只有表演和掌声的课堂。这几年,我反复研究过我所执教的课文,发现爱无处不在:有的讲的是同情、关切、鼓励之爱,如三年级语文《掌声》;有的是伟大而感人脏腑的亲情之爱,如四年级的语文《第一次抱母亲》;有的是伟大的无私的革命战友之爱,如六年级的语文《的大黑骡子》……这篇篇课文都闪耀着爱的光华,都催促着身为人师的我们:把爱送给孩子们吧!记得我在上六年级语文《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快要结束时,孩子们对皮埃尔的做法产生了怀疑:认为他弃亲人于不顾而太过冷漠无情,是呀!孩子们的疑问可以说是无可厚非的。对于此,我没有作过多分析,只是板书了一个字:“爱”,然后分别加上了“小”和“大”两个字。孩子们立刻醒悟过来了,纷纷举起手来:“老师,我明白了,皮埃尔对妻子的爱是小爱,而对游客的爱却是博大的爱。”“皮埃尔在为难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这种爱多么崇高!”“皮埃尔舍弃了亲人,但却赢得了那么多的生命,正是这大爱的动力呀!”……而对这种纷纷举手的场面,我适时播放了音乐《爱无止境》,并在乐曲中让孩子们写下自己想对皮埃尔说的话,结果,爱又一次赢得了胜利。当然,这种爱源于孩子们的内心,是一种深深的敬佩之爱。
3、走出来感孩子,让爱放飞于举手投足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10-01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1 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
当前语文教学的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下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中,在阅读的前提下进一步思考,文章相关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体验,提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尤其对于一些像《春》、《白杨礼赞》、《济南的冬天》、《陋室铭》、《散步》等优美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如《变色龙》、《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孔乙己》等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排演成课本剧,使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性格思想,细细揣摩,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表现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进入教学情景之中,也丰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体验。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表演体验的平台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标题、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者观点、写作背景等各个方面提问质疑,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讨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这样即激活了学生思维也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钻研和大胆质疑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语文教学的活水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的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皆是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新教材的许多篇章都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资料、感悟生活,尤其教材中的专题、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如《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宇宙里有些什么》、《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等,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寻问老人,观察周围的人与景,搜集民谣谚语,再把资料带进课堂进行交流,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是最具活动特色的,除了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更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句欣赏、故事会、辩论会、口头作文、学做记者、学做主持、新书推荐等等,把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提高兴趣,锻炼能力,挖掘潜力,此外适当补充课外读物,与课内进行比较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欣赏能力。语文课本所选的文学作品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而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横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鉴赏的能力。
要把语文课教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自身要博学多才,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语文学科内知识渊博,而且还要在相关的学科如天文、地理、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不断钻研,一方面精读课本教材,用心钻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知交流给同学,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信息,特别是近年来报刊上有关教材内容的资料。此外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之类的知识也要多读,教师多读书,才能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有了渊博的学识,才能以新颖的见解、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体验,叩响学生的心弦。语文课包罗万象,为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使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教师知识的挑战,不断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学习生活中丰富多变的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课艺术的海洋里吸取营养,获得知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一、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
当前语文教学的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下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中,在阅读的前提下进一步思考,文章相关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体验,提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尤其对于一些像《春》、《白杨礼赞》、《济南的冬天》、《陋室铭》、《散步》等优美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如《变色龙》、《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孔乙己》等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排演成课本剧,使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性格思想,细细揣摩,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表现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进入教学情景之中,也丰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体验。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表演体验的平台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标题、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者观点、写作背景等各个方面提问质疑,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讨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这样即激活了学生思维也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钻研和大胆质疑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语文教学的活水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的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皆是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新教材的许多篇章都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资料、感悟生活,尤其教材中的专题、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如《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宇宙里有些什么》、《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等,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寻问老人,观察周围的人与景,搜集民谣谚语,再把资料带进课堂进行交流,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是最具活动特色的,除了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更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句欣赏、故事会、辩论会、口头作文、学做记者、学做主持、新书推荐等等,把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提高兴趣,锻炼能力,挖掘潜力,此外适当补充课外读物,与课内进行比较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欣赏能力。语文课本所选的文学作品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而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横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鉴赏的能力。
要把语文课教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自身要博学多才,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语文学科内知识渊博,而且还要在相关的学科如天文、地理、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不断钻研,一方面精读课本教材,用心钻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知交流给同学,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信息,特别是近年来报刊上有关教材内容的资料。此外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之类的知识也要多读,教师多读书,才能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有了渊博的学识,才能以新颖的见解、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体验,叩响学生的心弦。语文课包罗万象,为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使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教师知识的挑战,不断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学习生活中丰富多变的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课艺术的海洋里吸取营养,获得知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