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44: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尊重学生发展需求
初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初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良好的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所以,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初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上、化学下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初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四、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效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五、结合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初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1.教学理念上的反思
新课程表面上难度降低了,但是对教师来说,实际上是变难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突破和超越学科本位的观念,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核心理念,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这些理念已经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重点突出教学组织的主体性,要摆正师生关系,大力提倡教学民主。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决策。教什么,怎么教,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而教师的任务是想办法创设一个既宽松民主又有竞争势态的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课堂氛围。
2.教学方法上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考者。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是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度中解脱出来,故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整合。"教无定法,关键在得法",初中化学教学要特别注重学法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学生情况,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要求,加强辅导,多鼓励,绝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遗忘的角落"。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角色,"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思
3.1化学实验的反思。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I,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两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I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映产生二氧化碳CO2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HCI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3.2作业布置的反思。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部分是学生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纲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故学生差距。
4.教学策略
4.1让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拉近化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化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枯燥而乏味,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到化学课堂的教学之中,让化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结合,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化学规律的得出突兀,而且使得化学知识更加具有说服力.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最终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使学生更加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这样就能改变初中化学空讲理论,空洞乏味的教学局面了。
4.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改提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这三种新的学习模式将 "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学习上由"扶"到"放"的过程,最终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学习能力。例如,笔者在教授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验证铁、铜、银、铝、镁等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教师提供相应的化学药品和仪器: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这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实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既能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扩展学生的化学思维,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是化学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中学化学教师是怎样看待化学实验的呢?结果显示,多数教师把实验的教学功能主要定位在以下几方面:(1)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2)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3)促进学生认知规律并加深对规律的理解;(4)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数据的收集、处理能力;(5)简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技巧。从中可以发现,在实际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缺少实验反思。
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对实验进行反思呢?学生对实验进行反思究竟有何作用呢?本文将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对化学实验进行反思的具体教学策略。
二、化学实验反思的具体教学策略
1.结合实例,让学生明晰实验反思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1)对实验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而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又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核心。但一些可溶性碱与酸发生中和反应时却无明显现象。所以,证明两者是否发生了反应是这个课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应如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反思与评价呢?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这一过程能让学生不停地动脑思考:要做什么,要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充分地表现出来。若常常经历这样的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定会有质的飞跃!
(2)对实验装置的反思与评价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新授课上,教师展示了这样一个课堂情景:在实验探究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时,有两个实验都用到了小气球:一个是红磷燃烧的锥形瓶口橡皮塞上的玻璃管上端系了一个小气球;另一个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锥形瓶口橡皮塞上的玻璃管上端也系了一个小气球。在称量总质量时,教师故意卖关子说:“后者必须要考虑空气浮力的影响,而前者却不必考虑。”装置完全相同、分析处理方式却完全不同,学生对此充满了疑惑!这时就有学生在下面脱口而出:“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教师趁势抓住该契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此时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参与反思与争论,最终发现:前者的装置是在冷却之后再称量的,而此时的气球已经瘪了,不再受空气浮力的影响!而后者在称量时,气球始终是鼓着的,所以一定受到空气浮力的影响!于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可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一种积极的思维倾向。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勤于思考的科学品质。学生的质疑习惯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具有思维价值的质疑也就会砰然而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会在质疑反思中得到提高!
(3)对实验操作过程的反思与评价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实验课上,学生进入了制取并收集气体的实践环节:
探究活动:分析实验的成与败
生:有的同学收集满了一瓶气体显得很开心,有的同学由于没能收集满而很着急或很沮丧……
师:你们收集到气体了吗?有没有收集满?
学生七嘴八舌。
师:说一说,为什么没收集满?可能原因?
生:分析原因:可能反应装置的容器太小了;可能所加的药品太少了;装置气密性可能不好,有漏气的地方;直角导管伸的位置可能不对……
师:归纳总结,你认为制取气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归纳小结:要检查反应装置的气密性,不能漏气;一般要选择锥形瓶或大试管或广口瓶等容量大的容器作为反应容器较为理想;药品要加得充足一些;加入稀盐酸后橡皮塞要尽力拧紧,不能漏气等等。
可见,带着问题、疑惑进行自主探究反思使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也就理解得更清晰、学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总之,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指导学生按规定将实验做完,还要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中抓住机会启发、调动学生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在一连串的思维活动中深刻理解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的意义。同时,把握实验技能技巧,准确地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实验反思的方式与手段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常常可用“自我发问”的策略,让自己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问题。例如,我对现学的内容是否记住并理解了?我能向他人清楚地描述这一问题了吗?等等,在学习中应多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用批判的眼光和质疑的态度寻找更有价值的问题。
(2)互相评价和他人评价反思
为了提高对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反思能力,可用“出声思维”的方式,将自己的思路讲出来与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也可借助他人的提问或质疑来对自身进行反思与评价。
综上所述,当学生学会应用反思策略后,反思策略就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它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问的能力明显提高,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不少想法在受到反思策略的影响之后,在猜想、设计实验和实验验证这些重要环节上,较以往的表现都会有所突破,其中一定不乏创新之举。尽管有的想法可能不尽完美,但却一定会很有创意、富有个性!
另外,在反思之后,学生可以采用写反思日记的形式使反思结果内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以日记的形式总结、记录自己在反思过程中的感受、收获和经验教训,使自己的反思过程更具体化。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对自己的反思日记进行总结整理,概括提炼出解决某一类问题应注意或遵循的规律、方法,使反思结果转化成能够为以后学习所利用的资源!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69-1本单元基本属于初中化学的分水岭,大部分学生如果顺利掌握本单元的概念与内在联系,那么以后的学习就会很顺畅,反之则从此感觉化学很枯燥抽象,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本班31位同学,1/3左右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自学能力比较强,只有4名左右的学生在教师给出提示而且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还不能完成大半学案内容。
一、教学目的要求(略)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刚上完体育课,(展示水)渴了要喝点水,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入手,让学生知道微观的粒子其实并不是抽象的,消除学习心理障碍。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师: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ppt,介绍下),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向外最多有七层,电子就是在这些电子层上运动的。(展示PPT)
设计意图:核外电子的排布只是一个铺垫,但对于离子形成的认识却非常重要,对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结构决定性质等也很重要。所以我不遗余力地花了大量时间对该部分进行了理论研究。而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元素周期表分块涂了不同颜色,给学生以提示,在学案填空部分,第1、2题给予了明确的引导,后面逐步放手,期待在前面两题的基础上,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既发现了学生,又引领了学生。
3.离子的形成
师: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一样,金属钠也能在氯气中燃烧。(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演示实验是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宏观现象的形成与微观粒子的变化有什么内在联系?该放手的时候一定要放手,学生看书能懂的一定要看书,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然后用微观的知识解释宏观的现象,动画加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回到上课开始时学生的错误,利用这一教育资源,加深学生的理解。模仿钠离子、氯离子形成过程来分析铝离子、硫离子的形成过程,出错后再回归到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再练习,从感性到理性。
4.总结
三、教学反思
“离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与元素的概念并接触了元素周期表之后的内容,比较抽象,本课教学设计的核心,就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运用“为掌握而教”的思想。布卢姆主张为掌握而教,其核心思想是“大多数学生(也是90%以上)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布卢姆认为,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且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在理论上,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只有相信这些,教师才可能摒弃错误的观念和做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期待所有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最终使大多数学生达到他们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为掌握而教也是一种教师学生观的重大转变。
“为掌握而教”的这种观点,也再一次体现了教育的目的是人,教育之学是人学。在实际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果能处处基于学生的立场,将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备课时,如果基于学生立场,就会充分地备学生,而不仅仅是备教材、备教法,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也不仅仅依据教材,更要依据学生:一是学生已经有什么?他会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需要等角度去了解学生;二是学生还缺什么?在教学中,学生缺什么就补什么,教学总是从学生的缺失开始,从学生没有之处开始,总是以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为起点开始新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基于学生立场,就会找到学生学习的难点、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切入点,同时,也会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使学生都有进步和提高,当然,在学生进步成长的同时,老师与学生一起也在共同进步成长。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了绝对的领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夸夸其谈的讲解,学生则在课下忙碌的记着笔记,几乎没有时间来思考问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低效的,费时费力.在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改变教师“一手包办”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传统的“接受型教育”变为“创新型教育”,学生由“适应型学习”变为“创造型学习”.在这样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将教师的“教学”改为“导学”,将学生的“要我学”改为“我要学”.由学生“学会”达到“会学”, 做到新旧知识的融合贯通,归纳总结新的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信心,并实现自我价值,从学习的成功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笔者在教授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在我的指导与点拔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化学规律.课堂伊始,我首先提出来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都知道,化学变化中是有新物质生成的,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问题提出之后,同学们都不知所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总结,从而自己寻找出问题的答案.
实验:演示课本第70页:实验4-2 CuSO4与NaOH的反应,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在观察的过程中,同学们得出如下的结论:a.实验中有蓝色沉淀生成,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b.由此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到了引导、点拔的作用,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自己的观察、努力,从而总结出化学规律,这样学到的知识,学生才会掌握的更加牢固.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要及时的反思课堂教学,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
二、让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拉近化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化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枯燥而乏味,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到化学课堂的教学之中,让化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结合,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化学规律的得出突兀,而且使得化学知识更加具有说服力.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互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最终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使学生更加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这样就能改变初中化学空讲理论,空洞乏味的教学局面了.
例如,笔者在教授九年级化学下册《化学肥料》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就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学生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
生活实例一:夏天雷雨过后,田里的庄稼总是长得特别旺盛.那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其中的秘密呢?
生活实例二:在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这种现象我们有如何解释呢?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但是却很少探知其中的原因,同学们都皱起了眉头.同学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帮助农民伯伯解答这些问题,就跟老师一起来学习今天课堂的教学内容化学肥料吧.我相信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一定能燃起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改提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这三种新的学习模式将 “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学习上由“扶”到“放”的过程,最终让学生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学习能力.
一、化学教师需要树立全面的化学素养
一名优秀的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具有整体性的化学教育思想,在培养学生化学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然后,逐步的改善自己的化学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对化学的基本思路、方法以及规律逐步掌握,进而强化自己的化学交流能力、应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与意识。这样学生就会喜欢学习化学,自动提升化学素养。
二、化学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新课标之前,初中化学教师受升学的压力,在学生的教育中将主要的精力都放置在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上,学生的化学成绩成为了衡量学生化学能力的唯一标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化学教育需要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实施开发性的教育策略,让学生在化学知识的掌握上不再是死记硬背,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当今社会环境的污染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么,在学生学习到有害气体会危害环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环境问题引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得知学习的主要内容:SO2。SO2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其主要的来源在于火力发电厂中排出的废气。基于此,教师可以提问学生,SO2所具有的其他危害,或者除SO2之外还有那些物质会造成环境的污染。通过问题,学生就会不断的思考,不仅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了巩固,还拓展了课外化学知识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同时,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面对一些问题就会主动的运用化学知识去思考,使学生树立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意识。
三、化学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教育不应该成为学生升学考试的一个阶梯,而应该成为启发学生思想的武器。应试教育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学习的机器,但是,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下,学生化学学习上的主动和创新才是根本。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学生初步接触化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理论知识向学生传授,还需要培养学生在化学中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化学能力。目前,初中化学教育已经逐步的重视了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掌握自主进行实验的步骤,而教师一定要对这一素质教育的精神予以贯彻和执行,让学生在走进实验的过程中,通过亲自操作实验来获得一定的化学知识。例如,化学H2的燃烧性的讲解中,纯净的H2是可以燃烧并发出轻微响声的,但不纯净的H2就会发出爆炸声。这一实验的操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那么,教师一定要将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部分在实验前向学生强调,并先操作给学生看。实验中,先将装有H2的瓶子打开,在瓶口处点燃H2,指导学生此时注意对发生的反应和声音观察与分辨,然后,再将瓶中混有空气的H2同样在瓶口处点燃,继续的观察和分辨。在操作规范的前提下,这个实验是没有什么危险性的,因此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但是注意事项要牢记。通过这一实验操作的进行,学生不仅对H2有了深刻的记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现代教学的手段和趋势。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具体化,将瞬间的改变进行定格分析,还能使化学中枯燥的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概念变得生活而鲜活,激发着学生化学学习的热情。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自主学习,尽快的提升化学成绩。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只是一个辅助的教学工具,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不足的弥补,是不能替代教师教学的。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那些需要在课堂演示的化学实验,在讲解上绝对不能采取花哨的动画代替,要知道,无论任何时候,实验都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化学教育的职能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那么,初中化学教师就需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的改变思想和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化学的学习和化学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化学,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不仅容易提高化学成绩,更能使其成为优秀的人才,这在新课标下对初中化学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以及化学教育职能的实现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洋。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化学的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1):205
常州市2008年中考试题第27题【联想与解释】小云联想到老师用玻璃导管将纯净的氢气导出并点燃时,燃烧火焰为黄色,其原因可能是: 。以及第29题电解水的实验改进题,两题的难度系数分别为0.5和0.7,但两题的得分率分别为39%和31%,都很低。反思这一现象,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实验不够重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升学的指挥棒左右着教师,还是应试教育,实验意识比较淡薄,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
(2)由于缺乏相应的实验药品或实验器具,并且有的教师不愿对实验进行改进,推托客观原因,因此一些演示实验,变成了口头实验。
(3)初中化学中有的实验效果不理想且在课堂上需消耗较多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故此老师会放弃某些演示实验。例如:电解水时,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到较多的氢气且燃烧现象不太明显,许多老师会让学生强记氢气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的现象。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为落实新课改进行积极地探索。
1.痛定思痛,认识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化学实验,中学化学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另外,中学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相互合作与协调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态度。所以在经历了沉痛的教训后,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它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为此,我们平时应认真钻研教材,做好做足实验的同时还要改进实验、创新实验。
2.真抓实干,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感知,被动地接受,而需学生自己积极、能动地在行为上、心理上构造,通过连续不断地建构得以完成的。因此,设计、演示实验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应抽丝剥茧,循序渐进,否则一旦断链,将前功尽弃。
例如:在讲解选择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时,我们可以先在试管里放上较多石灰石与少量稀盐酸,当学生看到有气泡并且证明是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可问:“如何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呢?”学生会回答在试管口上加一个带有导管的橡皮塞,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简易发生装置。当实验结束后,学生发现石灰石有剩余时,可设问:“如果还要制些二氧化碳,怎么办?”学生会回答再加些稀盐酸。紧接着问:“如何加?会不会带来麻烦呢?”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装置进行改进:添加一个长颈漏斗即可。当把少量稀盐酸加入后,反应剧烈进行时,可设问:“要是加一个类似水龙头一样的阀门控制稀盐酸的流速是不是可以控制该实验的反应速度呢?”这样在已有的认知下,学生能够想到用分液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当替换成分液漏斗后,学生又发现滴下去的盐酸会一直反应到结束,无法使反应终止。因势利导:可接着问:“根据实验,我们发现只要使石灰石与稀盐酸相分离,反应就可以停止了。关键在于如何使这两者分离呢?”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但老师可以适当引导,最后可以得出一系列随制随停的装置。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学生对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有了较浓厚的兴趣,对化学实验的学习产生了动力。
2.2 不断探索,提高实验教学的成功率
实验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但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化学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有些演示实验照本宣科则可能花费较多时间而且没有明显现象出现,甚至失败,导致教师的教学目标不能实现,课堂中出现冷场,教学环节脱节。为此,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有必要对实验装置进行修改。
2.3 整合资源提高实验的普及性
对于某些不利于环保的演示实验,可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改为小型甚至微型实验,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在节约药品的同时又增强了实验效果。
例如:沪教版60页观察与思考: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该实验可进行如下改进:
取一根小试管放有一张滴有酚酞试剂滤纸条,然后在试管口塞上蘸有浓氨水的棉花团,观察现象。很快,试管内滴有酚酞的滤纸条从右往左逐渐变红。因考虑到环保问题,此处可把浓氨水换成白醋,将滤纸条上的酚酞试剂改用紫色石蕊试剂也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通过改进后,优点有:(1)满足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的需要,达到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目的;(2)减少药品损耗,降低了实验污染,有利于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激发学生寻找实验替代品的灵感;(3)节省了购买仪器的经费。
2.4 学以致用,做好课堂教学的延伸
家庭小实验能帮助克服某些演示实验中能见度低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教师可放手发动学生,引导鼓励他们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开展小制作活动。如用咳嗽药水瓶、一次性吸管、一次性注射器、眼药水瓶、废衣夹、药丸胶瓶、热水瓶塞等制作小型的试剂瓶、烧杯、水槽、分液漏斗、试管、试管夹、量筒等。利用音乐贺卡可制作成测试物质导电的实验装置。由于制作这些仪器的原材料是生活中常见废旧物,人人都易找到。虽然学生制作的仪器粗糙了一些,但能避免常规玻璃仪器的一些弱点,即便碰、摔也不易破损。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若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那么就能切实体会到化学的重要性,从而激起他们学好化学的愿望,增强学习的兴趣。还能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学生课后活动的内容。
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乃至整个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重视化学实验才能够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7-0012-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04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晰了化学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发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是师生共同的目标。以前那种忽视科学素养的培养、偏离化学学科本原、强化纸笔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为此必须着力打造基于学科本质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近两年来,我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初中化学“335本真课堂”教学模式。
一、“335本真课堂”教学模式
本真课堂是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真知,追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是本色的课堂、生本的课堂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诸要素协调、和谐的课堂。本真化学课堂教学要体现以科学素养为本、以学科课标为本、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设计真实的情景、进行真实的探究、组织真实的讨论、实现真正的发展,让课堂既充满智力挑战,又不断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如图1所示)。
1. 3个教学理念
(1)以科学素养为主旨。化学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知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注意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以学科本原为主纲。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并挖掘教材内涵,提炼化学学科思想和思维方法,利用社会和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或史实,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设计教学目标,准确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体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课程理念,符合认知规律,实现知行统一、知能统一;提倡从公民的视角、学科的视角、学生的视角理解化学课程,实现人人学习有用且真实的化学课程。课堂教学既要深入到“情景性问题”和实践活动所涉及到的实质性主题之上,又要使学生浸润于“化学学科的本质”当中,让课堂充满浓厚的“化学味”。
(3)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落实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课堂上的各类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开展,积极开展有效的探究、自学、讨论交流、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互动;落实学习是课堂的核心,课堂上的各类活动都要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帮助,有效开展小组学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等学习形式,并及时进行当堂训练、反馈纠错,强化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保证学习效果,实现高效学习。
2. 3个基本步骤
(1)课前储备。教师在课前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和具体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问题、活动、习题等,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搜集、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器材等,为学习新的内容或主题进行多方面的储备、准备,达到打牢基础、巧妙铺垫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及时检查、批改、评价,还要克服将新内容、新原理或新的探究点简单地前置预习,避免在课上出现“伪探究”的现象。
(2)课内释备。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和精心组织教学,充分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内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交流,让学生的学习状态到达自觉进入、充分表现、积累信心的效果,从而逐步获得新的知识,逐步体验探究过程,逐步解释有关疑问,逐步解决相关问题,达到学会、会学、会用的效果。
(3)课后完备。教师精心设计课后练习、问题或活动,并要求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做好整理与归纳、巩固与演变,不断加深对原理、实验、问题的理解,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教师在课后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标准,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适时组织教学补偿(如对学生的困惑点、易错点有针对性地释疑和比较),以便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如图2所示)。
3. 5个教学环节
(1)情景导学。针对具体学习内容,围绕主题,努力在生活、社会、学生学习实际中提取有价值的真实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并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发,真正把教学问题转换成学习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发现冲突所在,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学习情景的创设形式有演示实验、物理或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学生学习中(作业或测试等)发生的典型或共性问题等。
(2)探究践学。以探究学习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围绕核心问题有效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思考、设计方案、搜寻方法等,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发展。探究活动可以是包括所有要素的全程探究,也可以是只包括部分要素的片段探究,在选择探究活动的核心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知识重核心,二是体验是关键,三是结论能得到,四是难度要适当,五是内容不泛化。
(3)释疑助学。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解释现象和问题,把生成的知识技能条理化、明晰化,实行知识技能输出,主动展现,与同伴分享,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在讨论中有思维迸发,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教学中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在讨论交流中,要培养学生主动交流、主动展示,并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则应有充分的根据。同时要开展学生间互相帮助,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检验、互相提升。
(4)反思悟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或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回归课堂教学目标,提炼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课堂质量和效益。教师要设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反思活动,通过反思,培养学生自我领悟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提升自我构建相关知识的能力。反思的形式有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疑答问等。
(5)精练促学。课堂教学要保证当堂训练与反馈环节,教师要留出必要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精巧点评,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技巧进行指导,促进全体学生及时巩固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自我纠错和自我评价,以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习题的选择和编制,还要充分体现习题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价值,注重选择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习题,通过改变题目呈现的情景,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流程是对“5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落实,一般以“情景导学”开始,最后以“精练促学”或“反思悟学”结束。实施过程中,一般要在“探究践学”、“释疑助学”、“反思悟学”等环节中落实不少于两个且恰当的“讨论点”或“探究点”,以便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同时,课堂教学中要灵活处理各环节出现的顺序和频次(如图3所示),做到一切以真实、有效为标志,避免虚假的热闹。
经过我们的实践,我校的化学课堂已经发生可喜的变化,学生和教师都收益匪浅。学生对化学课程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我校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明显提高,现有8名化学教师中已有6名获得过高邮市优秀课评比一等奖,有5名成为了市级教学骨干。同时,我校的初步实践成果也已经在高邮市范围内推广应用,并多次在扬州市范围内作经验介绍。
二、反思
《课程标准》确立了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各版本教材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教师可以对照《课程标准》,从教材的整体体系上研究教学法,研究时应侧重于如何解析教材思路、怎样优化教学思路以及怎样恰当地对教材作适度演绎,将教学设计中的静态构成要素(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情景的设置)和动态构成要素(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过程的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335本真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的某些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理解上和操作上的一些偏差,通过反思,我们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度”:
1. 教学内容的难度
教学内容设置要基于教材、又适度高出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外打通的部分,但不能超出2011年版课程标准,超出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难度要适当,要让学生能“发现类似”,防止过难,避免将高中知识简单地“下放”,加重学生的负担。例如,初中化学微粒观的形成是在元素、原子、分子水平的,而对电子、离子没有应用的要求,因而对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离子共存问题不宜要求学生达到应用的水平;选择探究性实验的案例时,要关注核心知识的应用,不能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无目的、无方法、无数据、无结论,也不能仅靠增加的某些“外来信息”来补充,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实现由已有的知识经验向面临的新任务和预期的新能力迁移,导致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2. 情景设置的角度
“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情景设置的角度要准,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思考性,不能偏离教学问题,同时还要产生化学问题,彰显学科价值,促进学生思考。目前,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化学课上呈现的情景偏离主题太远,偏离化学太远,非常生硬;还有一些情景的设置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负面素材,没有从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去遴选,过多地向学生呈现了化学对人类的危害。所有这些情况让我们有些担忧。
3. 概念教学的精度
初中化学中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往往是对初学者初步建立的,《课程标准》对于这些概念的标准通常用“知道”、“能区分”、“能举例”行为动词表述,少数用了“认识”、“了解”表述。例如,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认识溶解现象,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等。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些概念时不宜过分考虑精确度,要留给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不断完善,防止过于纠缠语言上的表述,轻视应用的情况。例如,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如果说成“水分子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却一定要这样强调“水分子是由氢氧原子构成的”。
4. 教学过程的密度
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的互动,需要精心预设问题,充分预见问题,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科学指导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碰撞,在预设性问题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在生成性问题中拓展思维、挖掘潜能。问题和活动的密度要适中,要有一定的“留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维的时间,防止过于紧凑,给人以一种“蜻蜓点水”和“匆匆赶路”之感,表面上看是“面面俱到”,而实际上却难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甚至会失去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
5. 习题训练的效度
习题的选择和编制,应充分体现习题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并提高习题训练的效度。操作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习题过难。例如,某些根据化学式计算的习题过难,即使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够理解;还有一些由复杂的工业流程或由高中知识编制的工艺流程题,由于“流程复杂、信息较多、文字过多”,对学生来说相当于是“三座大山”的压迫,导致了多数中等以下学生选择了放弃,那么,我们的习题教学的效度何在?二是简单抄写。例如,学生开始书写化学方程式是个难关,有些教师采用抄写、默写等手段进行了强化,这固然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方法经常使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将“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当成“英语短句的记忆”,失去了“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学的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物质的鉴别》一直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由于它涉及多个基本概念,而且知识点分散,相关的题型多变,所以它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利用酸、碱、盐的特征反应,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方便学生复习零散的化学知识,笔者将有关内容(根据其内在联系)整合为知识条块,使其薄有纲、厚有目;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及时发现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鼓励学生主动上台展示学案,共享学习成果、贡献学习困惑。在实验过程中,笔者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关注全体、重视指导,倡导民主、鼓励质疑,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化学素养,笔者引导学生以化学原理为核心、以实验操作为手段去探究物质的组成和变化。为了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和解题技巧,笔者安排学生适当演练实验习题,而且在解题过程中能够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为了体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笔者还注重联系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特征反应。
另外,制作的PPT课件、编写的学案简捷实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了课堂信息量和复习效率。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的知识现状和笔者的教学经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能够根据物质的特征和特征反应,设计鉴别典型酸、碱、盐的实验方案。
②学会药品的取用、胶头滴管的使用、实验废液处理等基本操作。
③初步体验科学家通过实验手段研究物质的方法。
④培养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①编印本节课使用的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练习)。
②准备有关的实验用品,摆放在实验台上。
③调试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制作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
图1
[引言]酒驾猛于虎,那么如何检查司机酒驾呢?人们想到了重铬酸钾的特征反应:橙色的重铬酸钾遇到酒精会变为绿色的硫酸铬。据此,研究人员制出了吹气式酒精检测仪对司机进行酒精含量检测(适时投影图1)。
超市理货员如何及时发现食品包装破损?利用氧化亚铁(FeO)的特征反应:黑色的FeO在空气中会很快被氧化成红色的Fe2O3。在日美等经济发达的国家,超市食品密封包装盒的透明盖内放有少量的黑色FeO,一旦密封包装破损FeO立刻变为红色Fe2O3,理货员能及时发现,从而避免消费纠纷。
可见,化学上的特征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利用物质的特征和特征反应(析出沉淀、放出气体、溶液变色等),来鉴别一些常见的酸、碱、盐。
[板书课题]物质的鉴别
[过渡]下面,我们先来复习有关物质鉴别的知识和技能。
(二)复习铺垫
[讲述]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做好的学案,主动展示(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1)常见酸碱盐的重要特征
[展示]学生上台展示学案上的第1题(常见酸碱盐的重要特征):
■ 师生共同评价答题情况,并交流、探讨答题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记不清溶液、沉淀的颜色,写错化学式、离子符号等)
(2)常见离子的检验
学生上台展示学案上的第2题(常见离子的检验)。
检验H+用_________或________等;检验OH-用_________或________等;检验CO32-用________和_________。
师生共同评价答题情况,并交流、探讨答题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使用酚酞试液检验H+、不知道活泼金属也能检验H+、不知道铜盐溶液也能检验OH-等)。
(3)胶头滴管的使用
学生上台展示学案上的第3题(胶头滴管的使用):
一般用_____指和_____指夹住滴管的颈部,用_____指和____指轻捏胶头;滴液时,滴管要悬空在容器口稍上方,然后轻捏胶头使液体______滴入容器内,一定不能将滴管末端_______。
师生共同评价答题情况,并交流、探讨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演示]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学生实验]练习胶头滴管的使用(胶头滴管吸水后滴加到试管里);教师巡视、纠错。
[过渡]下面我们就用胶头滴管和试管来做2个鉴别物质的实验。
(三)鉴别实验
首先要确定学生设计的鉴别方案是否可行。
(1)鉴别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学生上台展示学案上的第4题(鉴别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实验桌上给你提供了石灰水、稀盐酸、BaCl2溶液、酚酞试液4种鉴别试剂,请你从中选用合适的试剂,设计3个鉴别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的实验方案(填入下表);方案经师生共同确认可行后,选择其中的一个动手实验。
■
师生共同评价实验方案,并交流、探讨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选用酚酞试液进行鉴别)。
[学生实验]按照确认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参与、指导、评价。
[小结]鉴别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就是在氢氧化钠干扰下检验CO32-是否存在;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差异,可以选用石灰水、稀盐酸、钡盐(或钙盐)溶液等作为鉴别试剂,但不能选用酚酞试液进行实验。
(2)不另加试剂鉴别几种溶液
学生上台展示学案上的第5题(不另加试剂鉴别4种溶液)。
实验桌上有4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它们分别是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请你不另加试剂把它们区分开来(实验方案填入下表);方案经师生共同确认可行后,才动手实验。
■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并交流、探讨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利用蓝色氢氧化铜沉淀作为第Ⅲ步的鉴别试剂、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等)。
[学生实验]按照确认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参与、指导、评价。
[小结]解答无试剂鉴别实验题时,首先找出显示特殊颜色的待鉴溶液,然后利用该溶液作为下一步的鉴别试剂,这就使问题转变成了相对简单的有试剂鉴别题;对于待鉴溶液中没有特殊颜色的无试剂鉴别题,一般采用溶液两两混合法,只有每种溶液产生的现象各不相同,才能完成鉴别任务。
[过渡]下面演练几道实验习题,以进一步巩固我们的学习效果。
(四)巩固练习
习题(题目逐一投影出来;主要以个别提问、交流讨论、适时点拨等方式进行;尤其注重分析“这个答案是如何思考得来的”,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①仅用石蕊试液就可以鉴别出盐酸、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碳酸钠这4种溶液,则第2个被鉴别出来的物质是( )。
A.盐酸 B.氢氧化钙
C.氢氧化钠 D.碳酸钠
②有4种物质的溶液:①NaOH ②Na2SO4 ③HCl ④FeCl3,不用其他试剂就可将它们逐一鉴别出来,其鉴别顺序是_________(填写序号)。
③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aOH、NaCl、BaCl2这3种无色溶液鉴别出来,它是( )。
A.CuSO4溶液 B.Na2SO4溶液
C.酚酞试液 D.Fe(NO3)3溶液
④为了确定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的溶液的酸碱性,黎明同学提出以下实验方案,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取样,滴加Na2CO3溶液
B.取样,加入锌粒
C.取样,通入CO2气体
D.取样,滴加NaOH溶液
(五)结课板书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在小结的过程中,适时板书如下:
■
(这个板书总结了实验原理、归纳了知识要点,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也体现了化学之美)
(六)整理桌面
要求学生洗涤仪器、整理桌面,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调控和应变能力。
例如,“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案例部分内容。
教学设想:《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教学应将教学的重点、难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亲历学习过程、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上。教学中通过增设“无中生有”“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等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比一比”“试一试”等探究活动来让学生亲历过程,体验生活中的化学;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答辩――归纳总结”及巧妙的板书设计来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中又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师生互动的方法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达成教与学的目标。
教学理念:“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教学的初步体验。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化学及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知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教学体会:《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初三学生上的初中化学第一节课。它对今后学习化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重点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而教学难点则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上。整堂课的设计是围绕在难点的突破上。从板书设计即可看出,左、右两边设置的均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将“化学学习档案袋”这种新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第一节课学生就能知道,新课程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改变过去旧的教学方式,除做了三个兴趣实验和必要的点拨、激励性语言外,主要学习问题均由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看书、讨论、答辩等方式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来解决,并且收效良好。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充分体现自主性。事实证明:普通学校的学生也有自学能力,只要我们执著地按新课程要求去做,就一定会有效果。
本堂课的不足:教学时间太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够充分,若有两节课,则学生还可充分展示才能。本堂因是公开课,追求所谓“完整”,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作适时的调控。
二、抓好教学后的反思,提高教师的自我能力的评价
教学后的反思也叫教后记是教师最常见的、运用最多的一种反思形式。教学后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学后反思教师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件的记述与分析;(2)课堂教学环境的记述与分析;(3)记述课堂教学的体会与感悟;(4)记述别人的评价;(5)记述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及解决过程;(6)记述学生的行为;(7)对一堂课的整体进行记述与分析。
例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经典”课题。教师先后执教多次,每一阶段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从一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细读教材,重组教材,“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再到二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活化教材,让教案跟着学生走。每一次教学后的反思就是教师自我的一次超越。
教后的反思:设计这节课秉承的一种理念是“动态生成”,即试图根据现场的、当时的学习情景,运用教学智慧,对教学流程作适时调控,敏感地发现学生身上的“资源”,及时有效地将教学生成中有价值的资源转化为新的讨论主题或探究对象。但依据新课程理念做出反思时,教师总觉得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上还有欠缺。
三、提升高度的教学反思,优化教与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是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前提的,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创造机会,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教育教学建议,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空间,不断丰富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的维度力争多元化,既可以是“教学设计”,“引入与思考”,也可以是“实验的改进”以及“实验的评价”,还可以是“课后习题再思考”或者“考试评价”。但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反思,都要站在一定高度,这样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而不流于形式。教师进行认真反思,将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缩短教学之间的距离。在师生共同享受“过程优化”所带来轻松愉快的同时,学生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明显的提高。